酒精性/中医药疗法

2024-06-01

酒精性/中医药疗法(精选8篇)

酒精性/中医药疗法 篇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是指患者无过度饮酒史, 但临床主要特征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变性和过度沉积, 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 与胰岛素拮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 SFL) 及其相关肝硬化[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患者日益增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日趋低龄化。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防止慢性肝病的发生, 对患者的预后起到改善作用。自2009年6月~2012年6月, 我院采用中医疗法治疗了4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就诊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诊断标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2]。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药物等所致的脂肪肝。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55.4±3.1) 岁, 平均病程 (42.1±4.3) 年。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4.9±3.7) 岁, 平均病程 (44.3±5.2)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 如改变饮食结构、加强锻炼、控制体重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党参、茯苓、生姜、龙胆草、虎杖、陈皮、柴胡、芍药、甘草、山药、山楂、麦芽等中药, 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两个月。在治疗期间两组均不服用其他治疗药物。

1.3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脂、肝功能。使用美国贝克曼CX7+CX 4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水平。

1.4 疗效标准

按照疗效指数制定疗效判断标准[3]。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指数达100%为痊愈;疗效指数在60%~99%为显效;疗效指数在30%~59%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体重指数、腰围变化的比较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 治疗组血压、体重指数、腰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显著低于治疗组治疗前 (P<0.05) ,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的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TC、TG、ALT、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 (P<0.05) , 且显著低于治疗组治疗前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注: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查血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均正常, 未损害现心、肾及造血系统。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肝脏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NAFLD发病率不断上升。研究报道, NAFL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40%, 而Ⅱ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发病率高于此值。且NAFLD多发病于40~50岁, 呈低龄化趋势,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终末期肝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NAFLD药物, 西药治疗可促进恢复疾病, 对改善预后也有一定作用, 但临床观察疗效不理想[4]。临床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方式, 如调整饮食结构,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等。

目前学者们对NAFLD的发病原因尚缺乏统一认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该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的脂肪沉积是首次打击, 在此基础上诱发脂肪变性, 而原有致病因素和应激产生的细胞因子产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成为二次打击, 导致肝脏发生炎症。持续发生的炎症形成炎症-坏死循环, 进展为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坏死等。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 但根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 涉及“积聚”、“痞满”、“胁痛”、“痰痞”、“肝癖”等病证范畴。NAFLD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中气不足等, 气机被痰性黏滞所阻滞, 导致气机不畅, 进而使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淤血湿热阻滞而痞结于肝络。

本研究采用益气健脾、除湿化淤的中药治疗NAFLD患者。本治疗组方中当归、党参、茯苓、生姜补中益气;龙胆草、柴胡、虎杖清湿热、泻肝胆实火;陈皮、柴胡、芍药、甘草疏肝解郁, 行气止痛;山药、山楂、麦芽消食化积, 行气散淤, 活血祛淤止痛之功。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中药治疗NAFLD患者有较满意疗效, 患者血清中TG、TC、ALT、AST均有显著好转, 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转氨酶、调节血脂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无不良反应发生, 体现了中医疗法治疗NAFLD的优越性。

总之, 中医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确切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党参、茯苓、生姜、龙胆草、柴胡、虎杖、陈皮、芍药、甘草、山药、山楂、麦芽等中药, 疗程为两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及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 治疗组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安全可靠。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曾武武.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2) :102-104.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5) :641-644.

[3]陈丽.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7) :141-142.

[4]王俊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现状[J].北京中医药, 2010, 29 (1) :72-73.

酒精性/中医药疗法 篇2

【摘 要】: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从辨证论治、复方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单味药物治疗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阐明了中医药治疗NASH的优势。

【主题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20-0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指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组织学具有肝细胞脂肪性变、气球样变形和点状坏死以及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的特征,可伴有Mallory小体形成和肝纤维化[1]。过去认为NASH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病变,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 目前已普遍认为NASH不再是良性病变,它可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一种较严重的类型,被认为是隐源性肝硬化原因之一。自1980年NASH被提出以来,对其研究日渐深入,现就其中医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传统医学没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肝著”、“胁痛”、“黄疸”、“痰证”、“肥气”、“积聚”等病的范畴[2]。其病因与饮食失节、饮酒过度、感受湿热疫毒、情志因素、久病体虚、多卧少动、形体肥胖等有关。其病变部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最终导致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3]。除湿痰瘀这些病理产物外,也有人认为与机体气血亏虚,肝失调养以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有关[4]。且多虚实夹杂,在本虚的基础上,出现痰瘀互结的基本病机。中医治疗脂肪肝以疏肝解郁、祛湿化痰、活血化淤、健脾消导为主,根据病情佐以清热、解毒、利胆、化积、补肾、养肝等方法。

2 中医治疗

2.1 辩证论治 辩证分型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对NASH尚无统一的辩证分型标准,众多医家根据其临床特点以及辨证施治经验,加以分型论治。曹氏[5]分3型施治:痰浊中阻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脂肪肝60例,显效38例(63.3%),有效18例(30%),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裴道灵等[6]按临床表现也将脂肪肝分为3型: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运,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血瘀痰阻型,治以活血理气,化痰散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合四逆散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补益肝肾,活血和络,一贯煎合六味地黄加减。结果有效率为92.86%,未发现明显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其中肝郁脾虚型有效率为93.98%,血瘀痰阻型有效率为92.16%,肝肾阴虚型有效率为91.18%。经统计学处理,3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潘氏等[7]分5型施治:肝气郁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柴平汤合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方用一贯煎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阳虚浊阻型,方用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同时认为疏肝化瘀法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各型均宜兼顾此法。王氏等[8]分6型施治:肝郁气滞型,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胆湿热型,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痰湿内阻型,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瘀血阻络型,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脾肾亏虚型,方用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上述医家对NASH的辩证分型各不相同,体现了不同医家对主次证的重点把握不同。李少东等[9]检索了1983年至2005年公开发表在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全文文献发现,常见类型依次为痰瘀互结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及肝肾亏虚型五种,也证实了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络的基本病机。

2.2 复方中药治疗 复方中药治疗NASH也是目前临床报道的主流,多是针对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络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痰、清热利湿和补益肝肾等治法,佐以解毒、利胆、化积等方法,选方多以自拟方为主。车念聪[10]用疏肝祛脂方(柴胡、枳壳、桃仁、红花、郁金、赤白芍等)治疗脂肪肝30例,并与复方丹参滴丸、绞股兰总甙片做对照,疗程6~9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徐荣花等[11]用舒肝活血软坚散结汤(党参、白芍、柴胡、当归、山楂、郁金等)治疗脂肪肝36例,总有效率91.6%。谭行华等[12]以抗脂益肝汤(泽泻、荷叶、田七、草决明、姜黄、何首乌等)治疗脂肪肝31例,经过6个月治疗,患者甘油三酯、胆固醇明显下降,肝功能恢复,临床症状改善。祝峻峰等[13]以消脂汤(桑寄生、何首乌、巴戟天、象贝、白芥子、赤芍等)治疗脂肪肝68例,取得显著疗效。

2.3 中成药治疗 在NASH的治疗过程中,中成药携带服用方便,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而且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广泛。临床常用的中成药有水飞蓟素胶囊、当飞利肝宁、血脂康、消脂护肝胶囊等。黄欣等[14]用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NASH 42例,并益肝灵片对照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TC及TG的改变不显著(P>0.05)。治疗组可显著改善肝脏影像学变化(P<0.05)。证明当飞利肝宁胶囊可改善NASH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治疗疗效显著。邓银泉等[15]用水飞蓟素胶囊治疗NASH64例,对照组用易善复胶囊,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显示,水飞蓟素胶囊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对抗脂质过氧化状态,从而减轻或阻止NASH进展。张分明[16]用血脂康治疗伴有高脂血症的NASH患者35例,结果显示,血脂康能够显著改善血脂异常,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逆转肝脏脂肪化进展,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赵文霞等[17]在对消脂护肝胶囊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发现,消脂护肝胶囊不仅可以改善NASH患者右胁不适、乏力、腹胀、纳呆、厌油腻等临床症状,而且可以减轻体重,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等各项生化指标。

2.4 单味药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中草药,如泽泻、山楂、郁金、丹参、姜黄、茯苓、陈皮、半夏、大黄、决明子、柴胡、山豆根等具有抗脂肪肝的功效,其作用机制涉及减肥、调脂、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等方面。曾民德[18]在对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泽泻有阻止类脂质在血清内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壁的作用,能促进血浆中胆固醇的运输和清除,还可使高脂饮食的兔肝内脂肪含量降低,对低蛋白饲料或CCl4所致大鼠脂肪肝亦有疗效。据沈吉云报道[19]丹参可以改善肝脏局部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阻止钙离子内流,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及调理素活性,从而促进脂肪在肝中的氧化,降低肝中脂肪的含量。此外,丹参还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及抗脂蛋白氧化的作用。另有实验[20]表明,丹参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戴兆云等[21]用自制山豆根醋浸液治疗NASH患者20例,结果提示山豆根醋浸液在降低ALT、AST及降低TG方面,有一定的初步疗效。山豆根化学成分复杂,含有苦参碱、苦参素,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也具体降酶及降脂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3 展望

目前对于NASH的治疗,西药疗效不理想且价格昂贵,而用中药治疗NASH,不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长期使用无耐药性,价格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NASH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但目前NASH的中医药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和完善,如①目前中医证型论述、分型方法、分型依据尚不统一,治疗方案不一,不利于中医药在治疗NASH上推广应用;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辨证论治及辨病辨证相结合,但由于临床治疗方法、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规范,缺少重复性,不便于临床推广使用;③多数报道只说中药治疗脂肪肝,没有明确治疗哪种原因、哪种病理阶段的脂肪肝,缺少可信度。随着对NASH研究的一步步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将会不断涌现,建立完善的辩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范建高,曾民德,主编. 脂肪性肝病.北京[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197.

[2]李玉红,张伯礼,徐宗佩,等. 脂肪肝中医药辨治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657-658.

[3]潘丰满. 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探讨[J].陕西中医,2004,25(9):823-825.

[4]胡美兰. 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 13(12):754-755.

[5]曹建春.辨证治疗脂肪肝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8):490.

[6]裴道灵,周玉琴,张先.辨证论治脂肪肝168例[J].河南中医,2001,21(50):39.

[7]潘金友,张爽秋.疏肝化瘀为主治疗脂肪肝[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52.

[8]王利军,杨学峰.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辨证施治[J].中医研究,2002,35(1):54.

[9]李少东,李红山,冯琴,等.脂肪肝中医证型分类的文献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4):255-257.

[10]车念聪.疏肝祛脂方治疗脂肪肝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1,42(4):228-229.

[11]徐荣花,艾中华,陈丽娟.舒肝活血软坚散结汤治疗脂肪肝[J].新中医,2001,33(2):58.

[12]谭行华,谭俊,尹炽标,等.抗脂益肝汤治疗脂肪肝31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

[13]祝峻峰,李卫山.消脂汤治疗脂肪肝68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2):109.

[14]黄欣,张哲永.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2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6):524-525.

[15]邓银泉,范小芬,李友第.水飞蓟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0(13):1044-1045.

[16]张分明.血脂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82-1683.

[17]赵文霞,张玉禄.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水平的影响[J].中医研究, 2005,18(5):21-23.

[18]曾民德.脂肪肝[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2):120-122.

[19]沈吉云.丹参对消化系统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8(6):380.

[20]胡义扬,刘平,刘成,等.丹参提取物对CCl4和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33(10):7-10.

[21]戴兆云,顾翔宇,吴一新.山豆根醋浸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初步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07.

酒精性/中医药疗法 篇3

一个日美联合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发现, 阻碍一种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动脉硬化的症状。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这一研究将有助于相关药物开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一种以脂肪在肝脏中过量蓄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肝病, 与酒精性肝病类似, 但发生在不喝酒或者少喝酒的人身上, 日常生活中摄入过量脂肪也可能发病, 并有较高风险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日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约有200万到300万人。此前有研究发现, 一种名为TTC39B的蛋白质大量存在于和脂类吸收和蓄积有关的脏器中, 但其具体功能此前并不太清楚。日本大阪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减少TTC39B蛋白质, 就能够抑制机体吸收和蓄积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从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动脉硬化的症状。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6年7月14日第2版)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篇4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 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 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 名曰肥气”, 故也称之肥气病, 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 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 非独痰食气血, 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 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 紧扣中医理论, 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 胡义扬教授[1]认为, 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 主要有肝失疏泄, 肝血瘀滞;脾失健运, 湿邪内生, 痰浊内蕴, 以及肾精亏损, 痰浊不化等, 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 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 导致脾虚肝郁, 痰湿阻滞, 瘀血内结, 相互搏结于肝而致, 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 虚实夹杂, 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刘敏等[4]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变化是肝脾功能受损, 痰湿内蕴, 痰瘀阻络, 肝失条达, 根据临床表现, 将本病分为痰湿阻滞、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亏4型, 并指出脾虚痰湿型脂质沉积较轻, 痰瘀互结型较重。付静等[5]则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痰浊内阻、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肝肾阴亏5型。刘文全[6]认为本病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气滞、痰郁、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从病程发展的角度, 将本病分为肝气郁滞、痰湿内盛、痰瘀互结3型。叶蕾[7]将4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浊挟瘀、湿热中阻、脾虚湿阻、肝肾阴亏4型, 并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结果痰浊挟瘀型患者的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明显高于其它3型。邓银泉、范小芬则分别从血液流变学变化[8]、胰岛素抵抗[9]、肝纤维化[10]3个方面对脾虚痰湿、湿热内蕴、痰瘀互结3个证型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痰瘀互结的血液粘稠度、肝纤维化指标高, 而胰岛素抵抗则以脾虚痰湿型为高, 从而揭示了此3型在证候上的区别。

4 治疗

4.1 辨证论治

黎运呈、盛国光[11]按临床分期进行动态辨证, 认为脂肪肝的基本病机为痰湿阻滞、瘀血阻络;脂肪肝早期的病机多伴有肝郁脾虚, 后期的病机则多伴有湿郁化热、肝肾不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应根据其病机变化特点, 于早期阶段运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的治法, 后期阶段运用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的治法;通过实验研究, 证明以上分阶段的治疗方案能提高大鼠脂肪肝细胞抗氧化能力, 减轻肝损害, 同时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 保护肝细胞;尤其在减轻大鼠肝细胞脂肪化、降低炎症活动度的疗效上显著优于其它治疗措施。刘敏等[4]把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4型:①痰湿阻滞型:治以理气化痰、祛湿泄浊为主;②肝郁脾虚型:治以舒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③瘀血阻络型:治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为主;④肝肾阴虚型:治以养肝益肾、补益精血为主。刘文全等[6]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133例:①肝气郁滞型, 治以疏肝理气;②痰湿内盛型, 治以化痰祛湿;③痰瘀互结型, 治以软坚通络。结果:治愈27例, 显效50例, 有效37例, 总有效率85.17%。

4.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4.2.1 概述

胡义扬[1]认为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 对脂肪肝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临床经验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采用专方论治或基本方治疗, 则是目前脂肪肝临床观察报道的主流。消、补法属于八法中的二法, 所谓的“结者散之”, “虚则补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专方、基本方加减治疗研究, 亦多从行气、活血、化痰、祛湿、健脾、补肾入手, 符合中医消、补法的应用范畴。

4.2.2 消法-活血化瘀、祛湿化浊

王微等[12]选择11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分为中药组61例和对照组52例。中药组给予化浊去瘀方 (药物组成:柴胡15g、丹参30g、泽泻10g、半夏10g、白芍10g、当归15g、大黄6g、山楂15g) , 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 (UDCA) 口服。观察结果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5.12%, 优于对照组的51.19% (P<0.05) ;中药组患者B超影像复常率为31.11%, 优于对照组的9.16% (P<0.05) ;两组血清ALT、AST治疗后均有所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提示中药组在改善血中TC、LDC-C、HDL-C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1) 。王京齐等[13]根据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降脂减肥需要, 采用四生降脂方 (生黄芪40g、山楂15g、草决明15g、荷叶15g、薏苡仁15g、焦神曲15、丹参20g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 肝郁偏重者加柴胡、枳壳、郁金等, 湿热偏重者加黄芩、车前子、川木通等, 血瘀偏重者加桃仁、红花、当归等。总有效率为93.7%。

4.2.3 补法-疏肝健脾, 补益肝肾

李海军等[14]以健脾补肾中药 (由炙黄芪30g, 党参、炒白术、山萸肉、枸杞子、肉苁蓉各10g, 干姜、肉桂各6g, 熟地、炒山药各20g组成)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对照组50例给予一般保肝、降酶药, 疗程8周。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改善肝脏影像学方面疗效确切, 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2%及71.11%,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4.2.4 消补并用

董筠等[15]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法, 自拟复青降脂汤 (生大黄8g、柴胡6g、郁金15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20g、丹参20g、生山楂20g、红曲10g、何首乌10g)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治疗后, ALT、AST、TG、TC明显降低, B超声像图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总有效率达83.3%。吴其恺等[16]以健脾补肾、祛湿化痰、行气活血为治法, 治疗组予脂炎消煎剂 (黄芪、制何首乌、五味子、莪术、丹参、泽泻、荷叶) 治疗, 对照组服用多烯康胶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11%, 对照组为58.18%,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ALT、AST和GGT均有明显降低, 血清TC、TG及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 。李芳等[17]以理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治则, 拟理气化瘀方 (丹参15g、赤芍15、柴胡10g、郁金12g、姜黄12g、泽泻15g、白术10g、大黄10g、荷叶10g)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气虚加生黄芪、党参, 肝肾阴虚加女贞子、黄精, 脾虚不运加陈皮、山楂, 痰湿内蕴加苍术、茯苓等;观察肝脏B超、血脂、肝功能及体重、腰围变化, 总有效率为90.32%。

4.3 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 既保留了中药的特色优点, 又省却了煎煮的不便, 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依从性好。季光等[18]采用胆宁片 (生大黄粉、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型) 102例, 设对照组 (采用去氧胆酸片治疗) 33例, 结果胆宁片和去氧胆酸片均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型) 患者体质量指数以及肝区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肝功能、血脂、影像学等;其中对体质量指数、主症改善,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织学的证据显示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性)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邢练军等[19]采用清肝活血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 并设对照组30例用强肝胶囊治疗;结果显示, 清肝活血颗粒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保肝、降酶、祛脂作用, 治疗组痊愈率为21.67%, 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陈丽华等[20]以脂肝康 (姜黄、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决明子、生蒲黄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对照组以东宝肝泰片治疗, 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1~3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症状、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结果表明脂肝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

4.4 其它

潘国清等[21]将2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33例, 口服血塞通胶囊及玉屏风口服液, 对照组服用脂必妥胶囊。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在综合疗效、症状疗效、肝功能、血脂检测、B超检查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P<0.05~0.01) , 且均优于对照组 (P<0.05~0.01) 。叶子[22]等采用滋阴化浊汤 (药用黄芪、丹参各20g, 麦冬15g、玉竹15g、生白芍15g、泽泻15g、茯苓10g、柴胡10g、黄连6g) 合二甲双胍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两组的TNF-a、瘦素、HOMA-IR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P<0.05) , 脂联素升高 (P<0.05) , 治疗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 。证明滋阴化浊汤合二甲双胍片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非酒精性肝病的高胰岛素血症, 调节血脂, 从而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损害。

5 结语

酒精性/中医药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中酒精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有心肺肾等其他重要脏器严重急慢性病患者。其中, 对照组男30例, 女18例;年龄26~73岁, 平均年龄 (52.0±10.7) 岁;病程3个月至4年, 平均病程 (2.4±1.2) 年。观察组男39例, 女21例;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 (51.4±11.5) 岁;病程2个月至4年, 平均病程 (2.5±1.1) 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 与观察组 (n=60)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护肝、降酶、降低门静脉压力等对症治疗。具体包括:给予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 (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570, 160mg/次) , 加0.9%氯化钠溶液按1mL/2mg稀释, 静脉滴注, 1次/日;给予门冬氨酸钾镁 (杭州老桐君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255) , 每次10~20mL, 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500mL, 静脉滴注, 每天1次;给予肌苷 (吉林省东方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2023755) 口服, 每次0.2g~0.4g, 每天3次。腹水量大者给予螺内酯、呋塞米, 伴有乙肝病毒感染者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同时补充维生素等, 共治疗2个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我院自拟祛瘀化痰中药方, 具体药物包括党参30g、当归15g、郁金15g、川芎15g、穿山甲10g、红花10g、桃仁10g、瓜蒌20g、半夏10g、陈皮15g、白芥子10g、丹参30g、柴胡15g;黄疸严重者, 加茵陈为60g、大黄8g;腹水多者, 加茯苓皮30g、猪苓30g、泽泻15g、车前子30g;面黄肌瘦、身体虚弱者, 加党参30g、白术30g、黄芪30g、炒山药30g、炒白扁豆30g等;若终末期出现脾肾阳虚、脉弦细数者, 应酌加温补肾阳之品, 如补骨脂12g、肉豆蔻12g、肉桂10g、淫羊藿15g等。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辨证论治, 及时调整用药。采用煎药机煎药制成300mL/剂, 每日1剂, 分3次服用, 共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级。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肝纤维化实验室检测指标正常;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肝纤维化等实验室指标均显著改善;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肝纤维化等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例数计。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 (TBIL) 、谷丙转氨酶 (ALT) 及谷草转氨酶 (AST) 等肝功能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3 讨论

酒精性肝硬化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所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会导致肝脏不可逆病变,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尚不明确, 可能涉及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内毒素血症、机体免疫机制及遗传等多种因素[4,5]。目前, 临床治疗该病尚无确切有效药物。

酒精性肝硬化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酒疸等范畴。痰阻血瘀为本病关键病机所在, 贯穿于疾病之始终。酒性湿热, 长期大量饮酒使湿热瘀积, 肝失疏泄, 痰湿内阻, 血行不畅, 因此早期病机多以湿热蕴积、痰阻血瘀为主。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 患者正气逐渐亏虚、气血耗伤, 病机以正虚邪实、痰湿蕴阻为主。发展疾病晚期, 患者可出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证候, 病情比较危重。针对上述病机, 应坚持辨证论治原则, 在疾病不同阶段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祛瘀化痰的同时给予健脾益气。化瘀必益气, 气盛血易通, 故在运用化瘀药时, 必配伍党参或生晒参、红参、太子参等补气健脾, 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效。相关资料[6]显示, 化痰渗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最常用的中药。本研究所拟主方中柴胡归肝胆经, 可疏肝解郁;当归配伍郁金, 可养血、活血, 且理血中之气;配伍川芎, 活血、养血、行血三者并举, 润燥相济, 祛瘀而不伤血, 养血而不壅滞, 同时与辛香走窜之穿山甲同用, 通透经络, 直达病所;桃仁红花破瘀散结, 配伍当归还可补血活血。半夏陈皮瓜蒌化痰除湿,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现[7], 丹参可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 降低甘油三酯, 保护肝功能。全方配伍, 可起到祛瘀化痰、疏肝解郁之效。

综上所述, 中医祛瘀化痰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祛瘀化痰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 与观察组 (n=60) ,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肝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祛瘀化痰,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祛瘀化痰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祛瘀化痰,肝功能,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来要良.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硬化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 2012, 34 (1) :139-142.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学杂志, 2010, 49 (4) :357-3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45.

[4]王金环, 李娟, 于红卫, 等.酒精性肝硬化病人能量代谢和临床特点[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4, 21 (4) :201-204.

[5]姚朝光.酒精性肝硬化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9) :1372-1374.

[6]来要良, 杨晋翔, 李秀惠, 等.益气活血解毒汤药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2, 22 (2) :85-86, 109.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药疗法 篇6

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收治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缓乍56例, 男21例, 女35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33岁。口疮1个月发作1次18例, 2周发作1次16例, 1周发作1次7例, 无间歇期10例。溃疡数1~3个28例, 4~10个19例, 10个以上6例。诊断标准:口腔黏膜、唇、颊、上腭、舌尖、舌边缘等处有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性溃疡, 直径2~5mm, 中央稍凹下, 表面黄色分泌物, 周围充血微肿, 自觉灼热疼痛, 遇刺激性食物疼痛加剧, 影响进食与说话, 病程>6个月, 反复发作, 每月发作1~2次。选择的病例全部符合还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药以自拟愈溃汤加减:黄芪、条参、女贞子各15g, 参术、白术、升麻、柴胡、黄柏盐炒、知母各10g, 羌活、甘草各12g, 砂仁6g, 黄连4g。心火重者加淡竹叶、生地各15g, 木通5g;脾虚湿热苔厚腻者加藿香15g, 菖蒲10g;脾肾阳虚者加制附子6g、肉桂3g, 胃火明显者加石斛、麦冬各15g, 生石膏20g。水煎服, 1剂/d。另含服儿茶1~3g, 3次/d。外用药:自拟消溃散涂抹患处, 2~3次/d。药用黄柏、白矾、冰片按15∶15∶1的比例研细末配制, 装瓶备用。连用3d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对照组肌注转移因子, 2mL/次, 1次/2d, 5次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 同时口服VitBco, 2片/次, 3次/d。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1]。口腔溃疡终止复发1年以上, 为痊愈;总间歇时间延长, 总溃疡数减少, 为显效;总间歇时间延长, 但总溃疡数未减少, 或总间歇时间无改变, 但总溃疡数减少, 为有效;总间歇时间及总溃疡数均无改变, 为无效。疼痛缓解标准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有效;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15例, 显效7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痊愈5例, 显效6例, 有效6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60.71%,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说明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优于西药治疗。2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比较:治疗组26例疼痛缓解, 对照组14例疼痛缓解, 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说明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对疼痛缓解远优于西药治疗。

5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口腔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 属于中医口疮、口糜等范畴, 以口腔反复出现溃疡、疼痛为特征。现代医学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认为与免疫异常、微循环障碍、消化系疾病、内分泌紊乱有关。中医认为该病虽生于口, 实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因脾开窍于口, 心开窍于舌, 肾脉连咽系舌本, 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经。由于饮食、情志、劳卷等因素所伤, 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心脾蕴热, 胃火炽盛, 或气阴亏虚, 阴虚火旺;或脾肾阳虚, 无根之火上浮, 熏蒸口舌, 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对于本病的治疗, 初期可清热泻火, 反复发作, 病程长者, 当补土升阳泻火为宜, 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口舌》说:“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 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 脉虚而中气不足者, 又非寒凉可治, 故虽久用清凉, 终不见效, 此当察其所由。”愈溃汤中黄芪、条参、参术、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升麻、柴胡、羌活健脾升阳, 使清阳升发, 元气得充, 阴火得除;黄柏、知母清阴火以坚阴;女贞子滋补肾阴;砂仁理气健脾以助运;少佐黄连泻火以治标。全方甘温升补与苦寒泻降并用, 标本兼顾而重在治本。儿茶成分含儿茶鞣酸、儿茶精、槲皮素等, 性味苦涩、微寒, 功能生津化痰、消食生肌、收敛止泻、止血敛疮。体外实验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含服对各种口腔溃疡包括化疗后口腔溃疡, 疗效确切。消溃散中黄柏、白矾性味苦寒而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冰片协助泻火并止痛。药物内外合用, 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 药证相合,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S].2001.

中医疗法治疗紫癜性肾炎 篇7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小血管炎, 发病机制是由于血循环内含有IgA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 另外血管内凝血机制也参与了发病过程。中医认为“肌衄”、“发斑”发病原因不外风、热、毒、虚, 多因血热壅盛, 兼感风邪, 风热搏结于血分, 聚毒迫血妄行, 致血溢于肌肤而发斑。

在治疗上西医尚无理想疗法, 激素仅对肾外的表现如关节、腹部和皮肤的症状疗效较好, 但对肾炎疗效不佳;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病初起多由风热疫毒内侵, 治当疏风清热。若风热疫毒进而伤及营络, 久必阴伤血灼。《血内热者, 治以清降为主;衄虽多由火, 而阴虚者尤多, 当以补阴为主, 兼以清热, 治其标;久病必瘀, 故治血勿忘行瘀, 总之, 中医治疗本病以疏风清热, 养阴补虚, 行瘀解毒为治疗原则。

1 病例介绍

验案1:患者女性, 15岁, 学生, 2006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发热, 下肢有出血点, 关节疼痛、呕血、便血、尿血, 在四平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予强的松40mg/d, 环磷酰胺200mg/d, 治疗2个月余, 无明显疗效, 故来我处转求中医。检查:体温37℃, 血压130/90mmHg, 尿蛋白 (++++) 红细胞10~20个/高倍视野。管型0~1/高倍视野;血小板134×109/L, 出血时间1min, 凝血时间2min, 血沉20mm/h;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2.5μg/mL;IgA 162mg/mL;胆固醇6.2mmol/L, 血浆总蛋白62g/L, 白蛋白29g/L。症状:发热、咽痛、四肢轻度浮肿, 关节疼痛较重, 腹痛、呕血、便血、尿血, 双小腿可见弥漫性, 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脉弦滑, 舌质红, 苔黄腻。辩证:风毒内蕴, 迫血妄行。治法:疏风清热, 活血解毒。方药:生地15g、大黄15g、生山楂35g、蝉衣15g、紫草15g、旱莲草20g、防风10g、鹿含草20g、五味子20g、白茅根35g、小蓟25g。10剂, 水煎服。二诊:4月25日, 药后诸症减轻, 仍有腹痛、尿血、有紫癜, 时有便血、呕血, 上方加丹皮10g、赤芍10g、白芍15g、白茅根改为20g。10剂, 水煎服。三诊:5月10日, 未见血尿、便血、呕血, 紫癜明显减轻。但仍觉气虚倦怠乏力, 上方加太子参15g、黄芪25g。10剂, 水煎服。四诊:5月25日, 诸症均减, 稍有发热, 守方加白花蛇草25g、败酱草25g。10剂后无任何自觉症状, 尿常规正常, 嘱服六味地黄丸巩固月余调理善后, 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属风毒内蕴, 波及营血, 扰动血络, 迫血妄行, 故治疗用疏风清热, 养阴清降, 活血凉血为主。方中防风疏散风热祛表邪;生地、紫草、大黄活血凉血, 逐内伏营血的热毒加小蓟凉血止血;山楂味酸, 微甘性平, 擅入血分, 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佐以旱莲草, 则化瘀血而不伤新血, 开郁气而不伤正气;鹿含草祛风湿而通利关节, 止血而不留瘀, 诸药合用, 共凑疏风清热, 行瘀解毒之功。

验案2:患者男性, 15岁, 学生, 2006年7月2日出诊。

主诉:双下肢泛发紫癜3个月余, 曾用西药激素氢化考地松治疗, 紫癜虽消失, 尿中红细胞满视野, 停药后紫癜又复现, 来我处服中药治疗。检查:尿常规:红、白细胞满视野, 蛋白 (++) , 透明管型0~2/高倍视野。症状:手足心热、咽痛、小便黄、大便干, 舌淡苔白厚, 脉数。辩证:血热瘀滞, 迫血妄行。治法:清热化瘀, 凉血止血。方药:大黄10g、丹皮15g、栀子15g、桃仁15g、蒲公英50g、白花蛇草50g、藕节25g、侧柏叶25g、生地25g。10剂, 水煎服。二诊:7月17日, 诸症好转, 食欲增加, 尿常规:红细胞 (+) , 蛋白 (+) , 上方去大黄、桃仁、生地、丹皮, 加黄芪30g、党参25g、熟地25g。10剂, 水煎服。三诊:8月2日, 诸症消失, 化验正常, 上方继进6剂, 告愈。

按:本例属血热内瘀, 瘀热蕴于肾与膀胱, 迫血妄行, 治以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 活血化瘀为法, 方中用大黄、桃仁泻瘀, 加参芪之类, 清补兼施,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结语

酒精性/中医药疗法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雌雄分隔饲养, 体重 (190±10) g, 购自浙江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1.2 药物

NAFLD早期治疗药物 (A方) 具有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功效, 处方药物为柴胡、茯苓、海藻、泽泻、丹参等;NAFLD后期治疗药物 (B方) 具有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功效, 处方药物为丹参、海藻、泽泻、虎杖、茵陈、生山楂等;实验各组用药煎成200%浓度的水煎剂, 由医院制剂室制备。东宝肝泰: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剂

SOD、MDA、GSH-ST及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余化学试剂购于医药公司。

1.4 实验仪器

AU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产;Gentrifuge5471台式高速低温离心机:德国;S648型恒温箱:上海医疗器械厂;721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二分析仪器厂;AO820手摇切片机:美国。

1.5 分组

取SPF级Wistar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治疗组、药物A方治疗组、药物B方治疗组, 共5组, 每组16只。

1.6 造模方法

用高脂饲料饲养实验动物制备脂肪肝模型。高脂饲料的配制, 参照钟岚等[6]的造模方法, 采用普通饲料加15%的猪油、2%的胆固醇、5%的蛋黄粉, 自由饮水。共4周。

1.7 给药

除正常组外, 模型组、阳性药物治疗组、药物A方治疗组、药物B方治疗组均给予高脂饲料, 自由饮水, 实验第4周后, 模型组加用生理盐水1ml/100g·d-1含量灌胃;阳性组加用东宝肝泰1ml/100g·d-1灌胃;治疗A方组加用治疗药物A方1ml/100g·d-1灌胃;治疗B方组加用治疗药物B方1ml/100g·d-1灌胃。连用4~8周。

1.8 实验取材

于实验第8周 (即灌胃4周) 时, 每组随机各取8只大鼠 (雌雄各半) , 处死大鼠并迅速摘取肝脏并称重, 用冷生理盐水洗涤, 在肝左前叶取小块肝组织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以备作光镜切片。另取肝右叶1g, 4℃下制成10%肝匀浆, 用作肝组织匀浆指标测定。实验第12周时, 处死剩余全部大鼠, 取材方法及处理步骤同上。

1.9 观察指标及测定

1.9.1 肝组织匀浆SOD、MDA、GSH-ST含量测定

将前后两次实验所取肝脏匀浆后, 按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肝组织SOD、MDA、GSH-ST含量。

1.9.2 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评估

将肝组织用冷生理盐水冲洗, 在肝左前叶取小块肝组织, 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 评估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

采用Brunt EM[7]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分级:-:无;+:<33%;++:33%~66%;+++:>66%。炎症活动度计分标准参考Knodell[8]提出的慢性肝炎组织学活动指数 (HAI) , 并结合王泰龄等[9]提出的慢性肝炎炎症活动计分方案:分为汇管区炎症 (P) 、小叶内炎症 (L) 、碎屑样坏死 (PN) 、桥接坏死 (BN) 4项, 每项依病变程度分别计以1、2、3、4分, 因为PN、BN严重度与预后直接相关, 因而计分2倍于其他病变, 计分公式为P+L+2PN+2BN。

1.10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均以undefined表示, 数据经过SPSS15.0软件处理,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方差齐次时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 方差不齐次时组间两两比较用Tamhane's T2法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肝脏匀浆SOD、MDA、GSH-ST含量的变化

见表1。

与正常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P<0.05, ##P<0.01;与A方比较○P<0.05, ○○P<0.01 (下同)

2.2 各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及病理炎症活动度的比较

见表2。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 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在NAFLD发病机理的多种假说中, Day等[10]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得到多数学者赞同的观点, 第一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IR) 和脂肪酸代谢失衡为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启动因素。大量游离脂肪酸 (FFA) 被转运到肝细胞中, 同时肝细胞内高胰岛素水平又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 打破了肝脏脂肪代谢的平衡;第二次打击为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氧自由基增多, 在肝细胞内形成线粒体反应氧体系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 ROS激活氧化还原反应敏感性激酶, 使得细胞因子TNF-β和IL-β水平升高, 局部炎症细胞浸润, 炎症细胞反过来又加强分泌TNF-β和IL-8, 造成持续的氧化应激状态, 同时线粒体的脂肪酸β氧化功能受损, 脂肪不断沉积于肝脏细胞内, 形成了NAFL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ST) 等组成的抗氧化系统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害, 减轻肝损害。丙二醛 (MDA) 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 是反映组织氧化损伤的指标之一, 测定其含量可以间接反映细胞内氧自由基的代谢状况及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 其生成量随氧自由基生成的增加而增加。NAFLD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 或小叶内炎症重于汇管区;可伴有或无肝细胞坏死、Mallory小体和肝窦周纤维化等。

在NAFLD治疗学方面, 目前尚无治疗NAFLD疗效满意的西药, 中医药在防治NAFL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脂肪肝在发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其病机不同。脂肪肝的基本病机为痰湿阻滞、瘀血阻络;脂肪肝早期的病机多伴有肝郁脾虚;后期的病机则多伴有湿郁化热、肝肾不足。本实验运用大鼠NAFLD模型, 对两种组方的作用进行观察。实验发现, 高脂饲料喂养大鼠8周 (即干预给药4周) 时, 药物A方治疗组提高肝组织SOD、GSH-ST含量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治疗组 (P<0.05) , 降低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效果明显;在病理影响方面, 药物A方治疗组在大鼠NAFLD早期, 其减轻肝细胞脂肪变、降低炎症活动度的疗效与其他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2周 (即干预给药8周) 时, 药物B方治疗组提高NAFLD后期大鼠肝组织SOD、GSH-ST含量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治疗组, 降低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效果明显 (P<0.01) ;在病理影响方面, 药物B方治疗组在大鼠NAFLD后期, 其减轻肝细胞脂肪变、降低炎症活动度的疗效与其他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根据实验结果, 我们认为在NAFLD的早期阶段, 运用具有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功效的治疗药物 (A方) 疗效较好;在NAFLD的后期阶段运用具有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功效的治疗药物 (B方) 效果更优。

运用中医辨证的观点, 针对病机治疗入手, 于NAFLD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中医治法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在本次实验中得到了体现。采用中医辨证的观点分阶段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还需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玉峰, 陈文慧.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2, 12 (2) :123.

[2]杨少军, 郑昱, 陈开兵.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回顾分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9 (1) :57.

[3]范小芬, 邓银泉.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浙江中医杂志, 2002, 37 (6) :262.

[4]邓银泉, 范小芬.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临床研究, 2001, 36 (9) :395.

[5]邓银泉, 范小芬.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9) :652.

[6]钟岚,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9, 19 (3) :175.

[7]Brunt EM.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definition and patholo-gy.Semin Liver Dis, 2001, 21 (1) :3.

[8]Knodell RG, Ishak KG, Black WC, et al.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umerical scor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histological activityin asymptomatic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Hepatol, 1981, 1 (5) :431.

[9]王泰龄, 刘霞, 周之平, 等.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计分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8, 66 (4) :195.

上一篇:冷思考下一篇: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