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超声检查

2024-07-23

酒精性肝病的超声检查(通用6篇)

酒精性肝病的超声检查 篇1

酒精性肝病 (Ale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酒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从而导致酒精性肝损害的病例不断增多。据研究显示我国因酒精所致肝损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有年轻化和女性化倾向[1], 在临床上已成常见病。ALD在临床上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而较易被人们忽视, 早期轻型病例多是在健康体检中被发现。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在本院经临床结合超声影像学改变诊断为酒精性肝病患者132例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患者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诊断为酒精性肝损害患者, 其中男101例, 女31例, 年龄36~78岁, 平均年龄为 (53.7±13.2) 岁;酒龄在7~48年, 平均 (26.3±7.5) 年, 日均酒量在100mL以下者19例, 100~250mL者55例, 250mL~500mL者40例, 500mL以上者18例。酒精度数为22~59。, 48例在健康体检中发现肝脏影像学改变转消化内科门诊确诊, 另84例因有症状检查确诊。其中酒精性肝炎45例, 酒精性脂肪肝58例, 酒精性肝硬化29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P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3.5MHz, 探头频率3.5MHz。患者检查前空腹。患者检查时暴露上腹部, 探头对肝脏进行多角度、多切面探查, 观察肝脏的大小、轮廓、被膜、形态、肝内管道纹理、实质回声以及胆囊、胰腺、腹腔和脾脏等情况。

2 结果

2.1 酒精性肝炎45例。

超声影像学表现为肝实质弥漫性细点回声, 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肝被膜光滑, 门静脉无明显扩张, 但肝内管道系统纹理欠清晰。

2.2 酒精性脂肪肝58例。

超声影像学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或正常, 形态饱满, 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 呈不均质性, 可见片状回声细密增强区或部分正常组织保留区或相对低脂的片状减回声区, 也即显示为不均匀性脂肪肝表现, 肝内管道结构纹理欠清晰, 但彩色血流无明显改变, 门静脉无改变。

2.3 酒精性肝硬化29例。

超声影像学表现为:早期肝脏体积增大, 肝脏表面平整, 肝内回声稍增粗且密集增强。晚期肝脏缩小或可呈正常, 肝包膜欠光滑, 包膜增厚且粗糙, 回声增强, 偶可呈凹凸不平状, 可见类圆形或圆形的低回声结节弥漫分布于肝表面, 结节细小均匀, 直径约0.2~0.5cm, 结节周边呈网格状强回声。门静脉增宽, 门体静脉侧支循环开放, 部分患者可见腹水。

3 讨论

3.1 ALD发病机制

ALD是由于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损害性病变, ALD的自然进程包括单纯性脂肪变性, 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乃至肝癌。机体摄入的乙醇有90%以上在肝脏代谢, 酒精代谢导致细胞缺氧可能是导致肝脏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2]。乙醛是乙醇氧化代谢的主要产物, 其化学反应性和毒性却较乙醇更强。乙醛除可抑制三羧酸循环, 通过黄嘌呤氧化酶产生超氧化物, 从而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还可与酶的重要功能基团结合, 并影响酶的功能。另外它还可抑制细胞的分化及损伤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3.2 ALD影像学表现及意义

(1) 酒精性脂肪肝声像图表现为肝脏形态饱满, 体积大多增大, 少部分体积正常, 肝内管道结构纹理欠清晰或肝实质回声不均匀, 以前场细密增强、后场衰减为特征, 细密增强的回声较非酒精性脂肪肝稍增粗。因乙醇在肝内代谢过程中产生过多的还原型等价物, 通过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和促进其合成导致三酰甘油 (TG) 的合成增加, 引起脂肪蓄积在肝细胞内, 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5%时, 即形成脂肪肝, 当组织学脂质沉积大于30%时, 超声可检出脂肪肝[3,4]。专家认为脂肪变性是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组织学改变。这是一种良性改变过程, 在去除相应的影响因素后, 变性的脂肪可适当恢复正常, 据此认为最好的治疗方法在此阶段戒酒[5]。本组有35例是在体检中发现, 43例经戒酒后或减少酒量后有38例肝脏影像学已恢复正常。 (2) 酒精性肝炎:超声影像学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 包膜光滑, 肝实质增粗、增强、但回声衰减不明显。临床上有肝炎的症状如, 乏力, 腹胀, 黄疸, 肝肿大。组织学的病变特点为肝小叶区为中心为主的肝细胞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及坏死。此期如能戒酒并进行护肝、对症等治疗效果也较好。45例有42例经减少酒量或戒酒后37例肝功能各指标下降, 症状减轻或消失, 其中25例肝脏影像学恢复正常。 (3) 酒精性肝硬化:根据不同期别超声影像学可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正常或缩小均可见, 早期肝脏表面平整, 肝内回声稍增粗且密集增强。晚期肝包膜欠光滑, 包膜增厚且粗糙, 回声增强, 偶可呈凹凸不平状, 可见类圆形或圆形的低回声结节弥漫分布于肝表面, 结节细小均匀, 直径约0.2~0.5cm, 结节周边呈网格状强回声。门静脉增宽, 门体静脉侧支循环开放, 部分患者可见腹水。这主要是因酒精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后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而出现以上的影像学表现。此期的影像学与肝炎性肝硬化的不同点在于肝炎性肝硬化表现为肝内结节粗大不规则, 肝包膜高低不平更明显.多见为凹凸不平状或锯齿状, 因肝炎后肝硬化纤维组织增生明显, 肝内回声呈网格状、苔藓或鳞片状常可见。这主要是感染肝炎后肝细胞发生广泛坏死, 在肝实质坏死区出现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现象[6]。

ALD三种影像学改变可同时并存或先后移行出现或单独出现, 及早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本组有38例在体检中发现并能得到及时治疗, 效32 (1) :44-47果好。如有临床症状者应结合临床进行期别的诊断以指导治疗。

总之, 超声检查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具有经济、简单、方面、、无创、准确、重复性强和便于随访等优点, 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超声影像学改变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酒精性肝病的132例患者的超声影像图特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中, 酒精性肝炎45例, 酒精性脂肪肝58例, 酒精性肝硬化29例。结论 超声对酒精性肝病的检查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可重复性高, 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超声检查,影像学改变,诊断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2) :161-163.

[2]负建蔚, 苌新明.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2, 32 (1) :44-47.

[3]胡道予, 王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内科杂志, 2008, 25 (11) :731-733.

[4]任红燕, 王光勇.彩色多普勒诊断脂肪肝及脂肪肝与血脂、血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6) :27-28.

[5]王彦敏, 陈景丽.超声检查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 2010, 22 (5) :930-931.

[6]王玉东.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7) :218-218.

酒精性肝病52例超声图像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04例酒精性肝病患者, 男98例, 女6例;年龄21~64岁, 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临床表现为:长期饮酒史3~21年, 右上腹不适或间歇性右上腹痛, 部分患者体质量增加。所用仪器为高分辨率实时超声仪Philips HDI 3000, 探头频率为3.5MHz, 患者受检前禁食, 常规肝脏扫描检查, 扫描中注意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血管、内部回声及韧带的结构特点, 发现强弱回声分别记录其部位、大小、形态、前方及后方的回声及肝静脉的变化。

2 结 果

104例患者超声表现见表1。

3 讨 论

酒精性肝病系大量长期饮酒所致, 在肝脏长期发生浸润, 使肝脏脂肪消耗减弱, 形成脂肪滴, 散在于肝细胞中, 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分布于全肝而形成的脂肪肝, 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使肝实质减少及纤维组织增生收缩, 使肝脏表面呈弥漫结节状回声, 包膜增厚肝脏体积不同程度缩小而形成肝硬化, 除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之外, 单纯门静脉增宽也较多见[1]。检查结果表明, 酒精性肝病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与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呈正相关, 长期饮酒而伴有肝病患者的ALT增高最为突出, 且无论在血清浓度持续性等方面都较慢性饮酒而无肝病者为显著。说明ALT的增高与乙醇所引起的肝损害有关, 其ALT高于正常8~10倍。关于血尿酸测定, 特别是酒精性肝硬化确有明显增高。显示乙醇对中间代谢和肝纤维化过程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关键词:肝病, 酒精性,超生分析

参考文献

酒精性肝病研究 篇3

1 影响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因素

1.1 饮酒量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是造成肝脏损伤的基本物质。酒精性肝病的发生与日均饮酒量及滥饮酒有关。一般认为, 每日饮酒80~150g, 连续5年以上即可造成肝损伤。

1.2 性别

研究表明,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与性别有关。女性对酒精的毒性敏感, 所以也容易中毒, 原因可能与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多、酒精水溶性大、饮入等量酒精后酒精含量高有关。此外, 雌激素可能有加快酒精代谢的作用。男性每日消耗乙醇40~60g才致肝病, 女性消耗乙醇每日少至20g,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即开始增多。

1.3 遗传因素

由于个体差异, 有人易感。研究认为, 可能某一基因型人对酒精毒性敏感, 如很就容易引起酒精性肝损伤。

1.4 乙型肝炎

酒精性肝病患者易感染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患者也易引起酒精性肝病。

2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三类。此三类病变可独立存在, 也可合并出现。酒精性肝病常见的症状为: (1) 由于脂肪浸润而引起肝脏肿大及压痛。 (2) 由于肝细胞坏死而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 (3) 门脉高压及合并症, 表现脾脏肿大、食管静脉曲张及腹水等。 (4) 其他症状, 如蜘蛛痣、肝掌等。

酒精性肝病虽有以上症状, 但由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与肝硬化可呈不同组合出现, 因而临床表现有异。有些患者因反复肝炎发作而发展为肝硬化, 而另有些患者过去并无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症状, 起病即为肝硬化的症状。此种差异系酒精性肝病有不同的临床经过所致, 有些酒精性肝病肝活组织检查虽有肝炎改变, 但肝细胞破坏量很小, 病程中并不出现临床症状直到出现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在病理上常常出现脂肪肝、肝炎、肝硬化3种病变同时存在且交替发生的情况。

3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

酒精性肝病, 依靠病史、症状与体征, 参考实验室及肝活组织检查等可确诊。

3.1 病史

首先要了解患者的饮酒史。长期大量的饮酒是确诊的必要条件。男性长期日均饮用含乙醇40~60g的酒, 女性饮含乙醇20g者, 就有可能患酒精性肝病。除饮酒史外, 了解患者有无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史对诊断也有帮助。

3.2 症状及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脂肪肝、肝炎或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查体时, 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炎患者的肝脏可肿大, 质地中等, 并有轻度压痛。肝硬化早期会出现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还可有黄疸, 黄疸程度深提示患者病情重。许多酒精性肝病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完全正常, 因此查体正常并不能排除酒精性肝病的诊断。

3.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筛查有无肝病存在, 但不能确定诊断或与其他肝病区别。目前尚无对酒精性肝病的特异性高而假阳性低的专项生化项目。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 及丙氨酸转氨酶 (ALT) 水平的改变是反映乙醇所致肝损伤最敏感的指标。酒精性肝炎AST多增高, 且增高明显。增高程度不一定与肝细胞损伤成比例, 且其他肝病或疾病也可致血清AST增高。酒精性肝炎即使肝损伤严重, ALT可正常或仅轻微升高, 由于血清ALT的水平低于AST水平, AST/ALT>1, 多数比值在2~5, 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所见ALT/AST>1而不同。其他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酸脱氢酶对诊断酒精性肝病也有帮助。

3.4 CT及B超检查

CT及B超检查对诊断脂肪肝、肝硬化帮助较大。典型的脂肪肝B超检查呈强回声, 出波衰减。CT检查特征为:全肝、肝叶或局部出现低密度, 低于脾脏及血管影, CT值下降。增强扫描后, 低密度区的CT值略增高, 而脾、血管、正常肝区明显强化, 使脂肪肝的低密度更加明显。CT及B超对肝硬化亦有特定的波形, 还可发现腹水, 特别是B超可检查肝脾的形态、大小及声束的变化。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宽度也可帮助肝硬化的诊断。

3.5 肝活组织检查

根据患者的长期大量饮酒史, 酒精性肝病诊断不难。而要明确有无酒精所致肝脏损伤及肝脏损伤程度, 肝活组织检查最有帮助。肝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早期损伤、肝纤维化程度及有无向肝硬化发展倾向等[4]。通过免疫组化检测, 还可以与病毒性肝炎鉴别。有些酒精性肝炎患者虽未发展至肝硬化, 但因有严重脂肪浸润, 也可出现腹水及门脉高压, 此种患者经过戒酒和治疗, 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4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原则是:消除肝脂肪浸润, 治疗酒精性肝炎, 防止或抑制肝纤维化发展等综合治疗。一般治疗首先要帮助患者戒酒, 戒酒对仅有脂肪肝而无肝细胞坏死或改变者有治疗作用。一般情况下, 轻度脂肪肝患者在戒酒2~4周后, 脂肪肝会消失, 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4.1 降血脂治疗

对血脂升高的患者应采取降血脂药物治疗。

4.2 保肝降酶利胆药物治疗

可适当选用一些保肝降酶利胆药物, 有助于肝功能恢复正常。

4.3 抗肝纤维化治疗

一般以睾丸酮、秋水仙碱等为主要治疗药物, 同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临床证明, 上述治疗对抗纤维化和防止肝硬化进展有一定疗效。

4.4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

可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有较好的降酶退黄效果。

4.5 肝移植治疗

由于对酒精性肝病的晚期治疗缺乏有效的方法, 所以病死率很高。对治疗无效的酒精性肝病患者, 可考虑做肝移植手术。

摘要:酒精性肝病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性疾病, 主要由于长期过度饮酒引起。世界各国酒精性肝病发病率和随之带来的经济负担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因此关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尽管现在有关酒精性肝病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已基本清楚, 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了。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乙型肝炎,肝损伤

参考文献

[1]Diehl AM.Liver in alcohol abusers:clinical perspective[J].Alcohol, 2002, 27 (1) :7.

[2]庄辉.酒精性肝病的流行学[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11) :698.

[3]Mann RE, Smart RG, Govoni R.The epidemiology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Alcohol Res Health, 2003, 27 (3) :209.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护理,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病患者90例病例, 男性88例, 女性2例, 年龄22~59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是 (39±1.5) 岁。平均饮酒年限 (20±1.7) 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病症。饮酒时间普遍较长, 为4~30年, 平均 (25±1.5) 年。实验组病患45例, 男44例, 女1例。对照组病患45例, 男44例, 女1例。

1.2 方法

检查显示有肝功能和贫血的问题, 并辅助CT、超声的方式检查肝损害[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患都给以常规治疗。对实验组的对病患进行的健康教育和戒酒护理、详细饮食指导和生命体征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二者病患的治愈情况、治愈效果、不良反应频率、患者复饮率以及患者的心理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意义, 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 P<0.05为差异, 此次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发现两组病患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组复饮率为28.5%, 而对照组复饮率为66.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实验组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治愈时间。可以看出实验者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以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对重要性, 发现酒精性肝病和饮酒量的关系密切, 在住院期间, 经过医护工作者的努力, 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在就诊期间并没有持续饮酒, 见表1。

3 讨论

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初步表现为脂肪肝, 后来发展成酒精性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2]。主要伴随的病征是恶心、呕吐、黄疸、肝大、压痛、并发肝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

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肝功能的损害不断加剧, 受损的器官越来越严重, 成为乙型病毒性肝病以外的第二大肝病毒杀手, 威胁着我国国民的健康, 受到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居民的高度重视[3]。我院收治的90例病例可以说明。医护人员在护理时要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戒酒护理和饮食指导、生命体征的观察。酒精性肝病的高发群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可列举大量实例, 提高患者自我监督的意识。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配合治疗, 适当运动[4]。在戒酒期间, 针对患者情绪不稳定, 医护要充分理解, 关怀, 进行心理疏导[5]。在医治期间要督促患者健康饮食, 督促患者避免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在治愈期间还要足以患者身体体征的情况, 防止并发症类似消化道出血, 肝性脑病的疾病。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Wang WL, Zhang GL, Wu LH, et al.Efficacy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in relation to the genepolymorphisms of human leukocyte Fcgamma receptor III (CD16) in Chinese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s[J].Chin Med (Engl) , 2011, 120 (18) :1606-1610.

[2]Jiang Z, Feng X, Zhang W, et al.Recipient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49 G/G genotype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recurrenc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mong Chinese patients[J].Liver Int, 2009, 27 (6) :1202-1208.

[3]Lampertico P, ViganòM, Manenti E, et al.Low resistance to adefovir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a 3-year study of 145 lamivudineresistant hepatitis B patients[J].Gastroenterology, 2011, 133 (5) :1445-1451.

[4]孔祥花, 王延华, 邢丽群.酒精性肝病病人继续饮酒的原因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2) :1058-105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篇5

1 流行病学

国内外资料显示, 超重、高血压、血糖值高、血脂异常者发生NAFLD的危险比正常者概率高, 已成为体检人群中肝酶异常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不同地区进行的社区人群研究中, NAFLD患病率分别为北京31.29%、上海30.0%、广东36.49%, 这提示NAFLD的患病率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 不仅与地区相关, 还可能与研究人群的选择不同有关[1]。

2 发病机制

2.1 “二次打击”学说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二次打击”学说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以胰岛素抵抗 (IR) 为中心环节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脏甘油三酯沉积, 为NAFLD发病中的首次打击。以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导致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纤维化是NAFLD发病的第二次打击。IR可使胰岛素调节脂肪代谢的能力下降, 并减弱其抑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作用, 导致外周脂肪分解增强, 血清中游离脂肪酸 (FFA) 浓度升高, FFA可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导致肝脏摄取的FFA增多。过多的FFA主要因:①肝脏分解FFA作用下降, 造成肝细胞线粒体氧化过载, 肝细胞内脂肪酸的蓄积增加, 进而加重肝细胞脂肪变性, 蓄积的FFA也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传导通路, 致胰岛素清除减少, 加重IR。②大量的FFA在线粒体内被氧化, 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 (ROS) 。当肝细胞内ROS的产生超过抗氧化系统清除能力便产生氧化应激。氧应激增强后发生的ROS与膜磷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起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物 (LPO) 。LPO不仅使内源性ROS增加, 毒性增强, 还可增加对外源性过氧化物毒害的敏感性。LPO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对脂质的趋化产生炎症性浸润, 还可激活库普弗细胞和星状细胞, 促进肝纤维化。

2.2 NAFLD与脂肪细胞因子

2.2.1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TNF-α 是一非糖基化蛋白, 是导致NAFLD肝损害的主要细胞因子。它在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中起重要作用, 导致肝脏炎症发生, 在单纯性脂肪肝 (SFL) 向脂肪性肝炎 (NASH) 、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2.2 瘦素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肥胖基因编码的多肽激素。主要作用于下丘脑瘦素受体, 抑制相关功能基因的转录、翻译, 进而维持机体代谢平衡, 对机体脂质代谢的调节有一定作用。瘦素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 和白细胞介素-6 (IL-6) , 促使肝星状细胞分化, 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2.3 脂联素脂联素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生物活性的多肽, 由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和TNF-α 结构相似, 主要作用于脂肪细胞, 抑制其分泌TNF-α, 及TNF-α在IR信号中的作用, 改善IR。故脂联素可以通过抑制TNF-α的合成和释放来阻止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进展。因此NASH及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浆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

2.3 NAFLD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

2.3.1 载脂蛋白与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载脂蛋白B (apo B) 是一种重要的脂质转运蛋白, 其主要作用是结合三酰甘油 (TG) , 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 促使肝细胞将其分泌入血, 从而减少肝细胞内TG的蓄积。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 (MTP) 是一种异二聚体脂质转移蛋白, 通过协助载脂蛋白B (apo B) 折叠及转位使四种主要的脂质 (胆固醇, 磷脂, 甘油三酯, 胆固醇酯) 加速转运至新生成的脂蛋白颗粒中, 同时避免新生的apo B被蛋白酶体所降解。而IR可抑制apo B的合成, 从而导致TG在肝细胞的蓄积。

2.3.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 PPAR存在3 种亚型PPAR-α、PPAR-β、PPAR-γ。①PPAR-α可通过增加脂肪酸的氧化, 减少脂质的沉积。增强蛋白酯酶的活性, 加快TG的分解。改善IR。②PPAR-β通过促进脂肪组织中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抑制TNF-α 和瘦素的分泌, 减少胰岛素与胰岛素抵抗受体的结合, 增加胰岛素与其敏感性受体的结合, 进而改善IR。③PPAR-γ 通过促进脂联素的合成和调节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改善IR。通过影响脂肪酸氧化的关键反应来调节脂肪酸代谢的每个环节, 促进细胞摄取游离脂肪酸以及储存TG。

2.4 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关系有研究指出暴露在相似危险因素下的个体间NAFLD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疾病进展也不尽相同, 这一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NAFLD发病及进程有相关性。基因多态性的作用体现在NAFLD发病的各个环节, 因此参与肥胖、IR、脂肪酸代谢、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的基因都可能与NAFLD有关。

3 预后

单纯性脂肪肝 (SFL) 预后良好, 但NASH容易给市民带来健康威胁。首先NAFLD发病率高, 近1/4健康体检者患有NAFLD, 同时伴随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其次NAFLD虽然进展很慢, 但可进展为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CC) 。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NAFLD患者肝细胞癌 (HCC) 4 年、8 年、12 年的发病率分别为0.02%、0.19%、0.51%, 提示虽然NAFLD患者HCC年平均发病率并不高, 但是因为NAFLD基数庞大, 所以NAFLD相关HCC患者将会日益增多, 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4 防治

4.1 应加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

4.1.1 减轻体重 ①合理膳食, 建议饮食多样化, 以谷物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 清淡少盐的饮食;少吃肥肉和油炸等高热量食品。②加强体育锻炼, 建议每天步行6000 米或每周3~5 次中高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4.2 治疗

4.2.1 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 可通过改善IR, 促使肝脏内脂肪沉积明显减少, 减少肝脂肪变性程度, 但国外有临床实验发现二甲双胍治疗NAFLD患者6 个月, 肝脏组织学改善不显著, 但可明显降低血脂、血糖。

4.2.2 调节血脂药物 ω-3 脂肪酸具有加快中性或酸性胆固醇的排泄, 抑制肝细胞内脂质和脂蛋白合成的功能, 进而减少血浆中TG、TC、LDL-C的含量,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HDL-C) 的浓度。2012 年美国AASLD指南已将 ω-3 作为NAFLD伴高TG血症患者的一线治疗。

4.2.3 护肝治疗熊去氧胆酸能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 增加胆汁中脂质分泌, 稳定肝细胞膜[2];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抑制细胞凋亡, 抑制炎症反应, 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目前护肝治疗的主要药物。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张薇, 魏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亚洲的流行情况.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11) :802-802.

酒精性肝病的超声检查 篇6

基因敲除或基因突变模型

Ob/ob小鼠和Db/db小鼠 (或fa/fa大鼠) :Ob/ob小鼠存在ob基因 (瘦素编码基因) 自发突变而使瘦素合成障碍。Ob/ob小鼠是国外最常用的NAFLD动物模型。这些小鼠能自发地形成肝脂肪变[3], 然而, 与人NAFLD不同的是其不能自发地进展为NASH, 只有在给予MCD饮食等“二次打击”下, 才可演变为显著NASH。另一方面, Ob/ob小鼠是不会出现肝纤维化, 以上特点说明瘦素在肝纤维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SREBP-1c转基因小鼠:在这些小鼠的脂肪组织中, 脂肪合成转录因子SREBP-1c表达增加, 从而导致脂肪代谢障碍。Nakayama H等从SREBP-1c转基因小鼠中观察到。

MAT1A敲除小鼠: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1A (MAT-1A) 是肝脏特异性的甲硫氨酸代谢的限速酶, 能催化肝脏中主要的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的形成。MAT-1A-/-小鼠体内抗氧化物 (如谷胱甘肽) 减少, 参与肝脏脂质氧化的基因表达下调。

PTEN 10基因敲除小鼠:PTEN为可编码的一种参与肝细胞脂肪酸β氧化和甘油三酯合成的脂质磷酸酶, PTEN在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分化、肿瘤形成等信号通路中为负性调节因子。Sato W等发现肝特异性PTEN-/-小鼠可出现与人NASH相似的肝损伤, 这类小鼠在出生10周后可相继发生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腺瘤, 最后66%的小鼠并发HCC。

营养、药物或毒物诱发模型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诱发模型:富含果糖饲料喂养的动物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Mastrocola R等给C57BI/6J小鼠喂养含15%的果糖水30周后发生了严重的肝脂肪样变。Ishimoto T等给两组野生型小鼠分别高脂 (36%) 饮食、高脂 (36%) 高果糖 (30%) 饮食15周后, 与单纯高脂饮食组比较, 高脂高果糖饮食组小鼠有明显的肝脂肪样变, 进而有炎性反应和纤维化。

蛋氨酸和胆碱不足 (MCD) 饮食:蛋氨酸和胆碱对肝细胞脂肪酸β氧化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及分泌有着重要的作用。蛋氨酸和胆碱不足会出现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的改变, 从而导致肝损。Wang Y等给C57BL/6小鼠MCD饲料喂养2周后, 发生了明显的NASH。

高脂饮食模型:Jang HH等给5周龄的C57BL/6J小鼠高脂饮食 (45%能量来源于脂肪) 7周后, 这些小鼠出现了明显的代谢紊乱特征, 肝脏有弥漫性脂肪样变伴有局部炎性反应, 且参与肝细胞脂肪酸β氧化的基因表达减少。

高胆固醇和胆盐饮食模型:Matsuzawa等给鼠用含1.25%胆固醇和0.5%胆盐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饲料喂养24周后, 小鼠肝脏有脂肪样变、炎性反应、肝脏纤维化的形成, 即可见类似于人NASH的病理特征。

皮下注射酪蛋白:阮雄中等将8周龄的C57BL/6J小鼠分为普通饮食组、普通饮食+隔天皮下注射0.5 m L 10%酪蛋白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隔天皮下注射0.5 m L 10%酪蛋白组, 14周后处死小鼠发现, 皮下注射酪蛋白组的小鼠血清及肝脏中炎性因子、FFA和TG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的未注射酪蛋白组, 这说明小鼠体内存在低丰度系统性炎症, 即C57BL/6J小鼠炎症模型建立。

药物或毒物诱发模型:CCl4诱发模型最早、最广泛用于制备实验性脂肪肝、肝纤维化的模型。Ebaid H等给Wistar大鼠用1 m L/kg的CCl4腹腔注射, 持续2 d后, 模型组大鼠肝脏明显肿大, TG、MDA、胆固醇等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复合性模型

许多动物是结合了基因自然突变或者特定靶基因修饰和饮食或者药物诱导后形成的复合性模型, 这样使NAFLD动物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和发病机制与人NAFLD更接近。现研究上已成功构建了很多复合性模型。

如上所述, 有许多关于NAFLD/NASH动物模型的报道, 但至今仍缺乏能涵盖人类整个疾病谱的单一动物模型。不同致病因素所致脂肪肝动物模型的形成机制及病理改变各异, 各有各的特点。

参考文献

[1]Takahashi Y, Soejima Y, Kumagai A, 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Japanese Herbal Medicines hho-saiko-to and juzen-taiho-to o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Mice[J].PLo SOne, 2014, 9 (1) :87279.

[2]Cohen JC, Horton JD, Hobbs HH.Human fatty liver disease:old questions and new insights[J].Science, 2011, 332 (37) :1519-1523.

上一篇:外贸函电课程下一篇:临床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