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精选4篇)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篇1
1 研究对象与原因
1.1 研究对象
酒精灯是以酒精 (乙醇, C2H5OH) 为燃料的加热工具, 用于加热物体。
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 适用于温度不需太高的实验。
酒精灯由灯帽、灯芯和盛有酒精的灯壶3部分组成。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火焰应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3部分[1]。
1.2 研究原因
酒精灯是微生物实验室必备的加热工具, 每节课上的使用时间都不少于30分钟, 主要用于无菌操作、细菌接种和细菌鉴定[2]。可以说, 没有酒精灯, 微生物实验室的实验就无法完成。但是由于酒精灯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再加上在微生物实验课上, 酒精灯使用频繁, 且持续点燃的时间较长, 所以在酒精灯使用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极易发生喷燃。只有做到杜绝酒精灯安全隐患, 安全使用酒精灯, 才能真正发挥酒精灯的作用, 才能使酒精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及实验服务, 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 现总结出酒精灯安全使用的正确方法以及预防喷燃发生的措施。
2 分析
通过采取酒精灯安全使用的正确方法及预防喷燃发生的措施后, 在微生物实验室酒精灯使用过程中出现喷灯的现象基本杜绝。以下是采取安全使用方法及预防喷燃发生的措施前后的比较 (见表1) 。
预防措施由2007年第二学期开始总结并试执行, 2008年开始规范执行。此统计时间为2007年3月~2010年4月, 共计7个学期, 涉及15个班级。
3 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酒精灯出现喷灯的原因主要有打火机点灯、对火、未提灯芯瓷套管、触碰灯芯等4个。在规范酒精灯安全使用方法并采取预防喷燃发生的措施后, 酒精灯发生喷灯的次数比未采取预防措施时明显减少。其中措施试行阶段喷灯次数明显降低, 措施规范执行后喷灯现象基本已杜绝。所以可以证明以上方法和措施有效、可行。
4 结果
4.1 酒精灯易发生危险的原因
通过探索得出酒精灯易发生危险的原因如下。 (1) 酒精灯发生喷燃的原因:在酒精灯点燃过程中, 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 会在灯壶内形成酒精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 灯壶内的酒精蒸汽和空气在灯壶内迅速燃烧, 形成很大气流往外猛冲, 造成喷灯现象发生。如果在下次点燃之前不将气体排出, 也会给下次点燃酒精灯造成喷灯。酒精灯出现喷灯极其危险, 处理不当会造成人员恐慌及人身财产损害。 (2) 酒精灯发生爆炸的原因:因为酒精易挥发, 挥发后的酒精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以燃烧和爆炸。
4.2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1) 拿酒精灯时, 应使用双手, 一手扶住瓶身, 另一手托住瓶底。
(2) 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制作灯芯。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线拧在一起, 插进灯芯瓷套管中。灯芯不要太短, 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出4~5 cm。
(3) 点火前要检查酒精灯壶是否有裂痕, 如果有裂痕必须更换, 并检查酒精是否有外漏, 如果有外漏必须擦拭干净。
(4) 灯壶内酒精量少于其容积1/2时应添加酒精。同时, 酒精不能装得太满, 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 (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汽过多, 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 易使酒精溢出, 发生事故) 。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小漏斗, 以免将酒精洒出。燃着的酒精灯, 若需添加酒精, 必须熄灭火焰。决不允许在酒精灯燃着时添加酒精, 否则, 很易着火, 造成事故。
(5) 新灯加完酒精后须将灯芯放入酒精中浸泡 (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 一经点燃就会烧焦) , 而且移动灯芯套管使每端灯芯都浸透, 然后调整好其长度, 才能点燃。
(6) 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
(7) 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 一般用温度最高的外焰来加热器具。加热的器具与灯焰的距离要合适, 过高或过低都不正确。与灯焰的距离通常用灯的垫木或铁环的高低来调节。被加热的器具必须放在支撑物上或用坩埚钳、试管夹夹持, 决不允许用手拿仪器加热。
(8) 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 必须用灯帽将其盖灭, 决不允许用嘴吹灭, 灯帽要斜着盖住。如果是玻璃灯帽, 盖灭后须再重盖一次, 以放走酒精蒸汽, 让空气进入, 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 则不用盖2次, 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
(9) 酒精灯不用时, 应盖上灯帽, 以免灯芯留水难燃。如长期不用, 灯内的酒精应倒出, 以免挥发;同时在灯帽与灯颈之间应夹小纸条, 以防粘连。
(10) 酒精灯发生外燃时, 应马上以湿抹布将火盖灭, 不可用水泼。
4.3 预防危险发生的措施
因为酒精易挥发、易燃, 有时虽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还是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突发喷燃事件, 所以监控学生酒精灯使用是实验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总结经验和实践研究将难点细化, 配合在工作中总结出的有效措施, 从教师、学生和措施3方面严格要求。
一是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 时时监督, 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酒精灯时出现的问题。
二是学生要做到规范操作。
三是针对酒精灯使用中发生的喷燃现象, 笔者通过几年来在工作中的探索, 总结出在微生物实验室酒精灯使用时可采取的几点有效预防喷燃的措施。具体如下。
(1)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分配负责区域, 准确、到位、及时指导并监督所管辖区域学生。
(2) 对学生仪容、仪表、服饰进行要求, 女生长发必须梳成马尾辫, 不许留长鬓角, 实验课上必须穿白大衣, 扣齐扣子, 袖口扣子必须系上, 绝不允许不扣衣扣的错误行为, 以防造成烧伤、烫伤。
(3) 每次在点燃酒精灯前必须让学生反复提起灯芯瓷套管, 以放走聚集在灯壶内的酒精蒸汽。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 若灯芯不齐或烧焦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检查无问题后方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4) 统一要求学生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决不可用打火机, 因为用打火机极易造成喷燃。决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这样易将酒精洒出, 引起火灾。
(5) 使用酒精灯时, 要求实验台面洁净整齐, 无易燃物品, 不可用纸张等易燃物将酒精灯围住, 不可拿着燃着的酒精灯走动, 以防发生危险。
(6) 实验课前每个实验台上应发放救火毛巾, 并在课前强调救火毛巾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救火毛巾就是用自来水湿透的洁净毛巾, 仅限于处理酒精灯喷燃发生时使用, 绝不可以擦拭任何物品, 以防沾到有机溶剂, 在救火时引起救火毛巾燃烧)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或者喷灯, 要求学生不要慌张, 及时用救活毛巾扑灭。教师在使用酒精灯前进行示教演示。
(7) 加热过程中严禁用任何物品触碰正在燃着的酒精灯的灯芯, 以防发生喷燃。
(8) 酒精灯中的酒精要用洁净的95%乙醇, 不可添加其他物质或燃料。因为有机溶剂燃烧会产生大量气体, 易与酒精蒸汽混合形成巨大气流造成喷燃。
摘要:酒精灯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加热工具, 因而酒精灯的使用安全也成为实验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正确、安全的使用酒精灯以及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是保证实验课安全的必要条件, 是保证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酒精灯,安全使用方法,预防喷燃措施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郭积燕.微生物检验技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篇2
一、酒后驾驶危险性增加
由于酒精本身是一种中枢神经麻醉剂, 所以当它进入人体后, 会影响中枢神经正常的生理功能, 使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发生许多变化。
饮酒后, 触觉机能下降, 表现为触觉迟钝, 以至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手、脚不能正常地控制方向盘、挂档、油门和刹车, 导致事故的发生;酒精进入人体后使人的视觉机能下降, 表现为视力下降, 视野变小, 对色彩的感受性减弱, 以至驾驶人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此外, 视野减小, 视像模糊, 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 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
饮酒还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国外有人让驾驶员饮酒后驾驶汽车作穿杆试验, 结果发现平时很优秀的驾驶员, 在试验时也不能正确判断车宽与杆距的关系, 穿杆时连续失败。试验表明酒精进入人体后, 导致人对声、光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 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宽度、行车的距离和速度, 最易发生车祸。
饮酒会降低人的记忆力。这是因为饮酒后人对外界的事物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即使留下印象的事物, 也因酒精的影响而容易忘掉。
饮酒后人的情绪不稳定, 自己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这是因为酒精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减低, 一些非理智的、不正常的兴奋无法得到控制, 因而表现出感情冲动、胡言乱语、行为反常。在驾驶车辆时则可表现为胆大妄为、不知危险、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等交通违法行为, 最终导致发生交通事故。
2006年2月23日, 由大陆汽车俱乐部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联合举办的“大陆交通安全社会行动”————“远离酒后驾驶”活动在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内举行。此次试验主要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酒后驾驶行为进行的一次试验。据专家分析, 普通人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 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两倍左右。
试验是通过对三名有着十多年驾龄的志愿者在饮酒之后与正常状态下反应速度的对比来告诉大家, 酒精是会影响到正常人的反应速度的。三名志愿者每人分别喝下一听啤酒, 待30分钟后进行制动反应测试, 结果表明, 三名都有着十多年驾龄的志愿者, 酒后的反应都比正常的人慢很多。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宋医生介绍说:“酒精在人体血液内达到一定浓度时, 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控制能力就会下降, 尤其是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下降。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 发生撞车意外的机会越高。”
二、执法过程中对酒精检测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应用效果
1.对驾驶人生理和心理检测
一是平衡检测, 要求驾驶人两臂伸直, 用一只脚站立, 然后以同样姿势把重心移到另一脚, 接着把脚放下, 提起脚跟直立, 闭上眼睛, 头向后仰, 不能保持平衡者为醉酒状态;二是检查瞳孔, 用手电筒光线照射, 若瞳孔即行收缩为正常, 瞳孔反应迟缓者为醉酒症状;三是指鼻试验, 要求驾驶员闭上双眼, 臂伸直双手交替指自己的鼻尖, 指不准是醉酒症状;四是步行及回转试验, 要求驾驶员直行线走8米~10米, 再回走回原地, 右偏斜者有醉酒之可能;五是书写及说话试验, 写字歪斜, 与平时笔迹有大的区别和差异者, 或说话口气支吾、语无伦次、混乱者则有可能醉酒;六是捡硬币试验, 要求驾驶员迅速地从地上拾起硬币, 不能拾起或动作不协调者则有可能醉酒
利端:执法民警不需要任何检测工具就可以对有酒后驾驶嫌疑的驾驶人进行检测, 方便快捷。
弊端:一是精确度低, 不能明确地区分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两种交通违法行为;二是缺乏证据性, 没有说服力;三是部分驾驶人不与配合。
2.呼气式酒精测试仪
通过对驾驶人呼气中的酒精含量检测, 呼气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10μg/100ml的属于饮酒驾车。呼气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50μg/100ml的属于醉酒驾车。
利端:一是方便, 现在交通民警上路执勤中普遍使用;二是准确性较高。
弊端:驾驶人不主动或不能主动配合的情况下, 不能完成检测。
3.采用抽血的方法检验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浓度
这是当前对血液中酒精含量检测最精确的一种方式。通过抽取驾驶人血液进行检测, 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 小于80mg/100ml的, 属于饮酒驾车, 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 属于醉酒驾车。
利端:非常精确, 适用于路面的执法和事故处理, 正常情况下作为证据很难被推翻。
弊端:程序麻烦, 不能在现场对驾驶人的酒精含量得出结论, 在送检的过程中还难免刮来“讲情风”;费用高, 增加了大队的经费开支。
三、在查处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原因
1.查处酒后驾车的执法程序烦琐, 执法成本高而效率低。交警在执勤中查处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比例低, 办理醉酒驾车的执法环节复杂。根据法律规定, 交通民警在执勤中发现驾驶人有酒后驾车嫌疑的, 应当按照《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第37条的规定进行。对确认有酒后驾驶嫌疑的驾驶人, 要求其接受酒精检测, 使用酒精测试仪对有酒后驾驶嫌疑的驾驶人进行测试, 测试结束后, 应当告知检测结果, 受测人违反测试要求, 应当重新测试, 测试结果超过醉酒临界值的或者受测人对测试结果有异议的, 应当及时将受测人带至医院作血液检测。经检测确认驾驶人是酒后驾车的,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27条的规定, 按照一般程序作出处罚。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 首先是基层交警中队执勤民警需要配置检测仪器,
2.对达到醉酒临界值的要检验体内酒精含量, 路面没有护士, 附近没有医院, 给实际执行增加了难度;另外, 呼气检测、抽取血液两个环节都离不开当事人的配合, 实际执法过程中当事人拒不配合的有之, 借酒撒野的有之交警在办理酒后驾车、特别是醉酒驾车的违法案件中损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一旦遇到醉酒者纠缠, 常常是事倍功不过半, 有的甚至陷入诉讼官司, 交警的执法成本太高。
3., 的力量不够, 缺乏全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的趋势。
4.社会宣传力度不够, 制止酒后驾车的社会氛围不浓。多数人的法制意识不强, 认为酒后驾车不算什么, 只要酒后驾车不发生事故, 不必大惊小怪, 因而酒后驾车 (汽车或摩托车) 的社会基础根深蒂固。
禁止酒后驾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并非公安一家能做好的, 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酒后驾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工作来抓, 出台酒后驾车的监督制约有关规定。同时, 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持之以恒地开展广泛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 逐步形成和完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杜绝酒后驾车行为发生。
摘要:酒后驾驶已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车祸致死的首要原因。酒后驾驶危险性增加, 饮酒后, 不仅触觉机能下降, 还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 会降低人的记忆力, 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 最终导致发生交通事故。执法过程中对酒精检测采用的技术手段有三种, 但应用效果各有利弊。在查处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关键词:酒精,驾驶人,检测方法,执法应用
参考文献
酒精依赖症的治疗方法 篇3
酒精精神依赖是指对酒的渴求,早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当发展严重时,患者恐惧戒断症状出现,表现强烈的饮酒渴求,导致不可控制即酒瘾。
2.戒断综合征
震颤是酒精依赖患者典型的戒断症状之一,通常在患者停止饮酒后7~8个小时出现,这种震颤会随着情绪的激动加重。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1)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在一次大量饮酒后产生的正常反应,患者出现情绪兴奋、话多、精神充沛、运动失调、震颤等,随着酒醒后上述症状就会消失。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本课题的研究要求选取2012.5月-2014.5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确诊为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6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8-62岁平均38.9岁, 饮酒量68-170g/d, 平均饮酒量140g/d, 饮酒史5-30年, 平均20.1年.其中右上腹胀痛71例, 食欲不振68例, 乏力72例, 体重减轻3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讨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饮酒史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临床诊断 (1) 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或短期的暴饮史 (2) 临床症状:表现为明显的腹胀、全身乏力、腹泻、腹痛、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存在发热和白细胞增多. (3) 体征:右季肋区胀痛、黄疽、肝肿大. (4) 超声检查:肝脏呈轻、中度的肿大, 边缘角圆钝;肝区近场回声存在弥漫性的增强, 远场回声存在逐渐性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模糊不清;血流显像可见肝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显示不清, 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肝右叶包膜以及横隔回声显示不清或者不完整. (5) 排除病毒性、寄生虫性、药物性以及代谢异常等原因所导致的肝损伤病例.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必要的基础治疗措施.
戒酒无论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如何戒酒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和目标, 任何时候戒酒都可以改善临床预后, 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风险和死亡率, 延缓肝病进程.,
1.3.1. 2 纠正营养不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常有营养不良因此需要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并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及膳食结构.给予患者高蛋白和低脂饮食, 并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等.
1.3.2 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下20061242, 生产单位:黑龙江瑞格制药有限公司) , 剂量为0.2g/d, 一日一次, 将其溶于5%的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中, 疗程为4周.研讨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钙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50J12000, 生产企业:Pfizer IrelandParmaceuticals) , 每日一次, 一次一片 (10mg) , 疗程为8周.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肝功、血脂及肝脏彩超检查.
1.4 疗效判断 (1) 显效:全部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2) 有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减轻或者显著改善, 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者肝功能部分指标还存在异常; (3) 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变化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研讨组显效率42.9% (18/42) , 有效率50% (21/42) , 无效率7.1% (3/42) , 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显效率26.2% (11/42) , 有效率57.1% (24/42) , 无效率16.7% (7/42) , 总有效率为83.3%.对比两组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上的改变可以将其分成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以及酒精性肝硬化, 这些酒精性肝病常常会相继发生, 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合并存在[2].酗酒会损伤肝脏, 降低肝脏功能, 同时过量的饮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使得肝细胞出现受损、变性, 最后引起肝硬变[3].
硫普罗宁是一种含巯基药物, 能够通过提供巯基, 防止四氯化碳、乙硫氨酸、对乙酰氨基酚等造成的肝脏损害, 并对慢性肝损伤的甘油三酯的蓄积有抑制作用.阿托伐他汀是HMG-Co A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 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 A还原酶和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 并通过增加细胞表明的肝脏LDL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代谢.
由本课题可知, 研讨组显效率42.9%、有效率50%、无效率7.1%, 总有效率为92.9%, 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2%、有效率57.1%、无效率16.7%, 总有效率为83.3%.由此可知在采用基础治疗的方法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硫普罗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5月-2014.5月的84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讨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和硫普罗宁治疗方案, 研讨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结果:研讨组总有效率和肪肝临床92疗.9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显著.83.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硫普罗宁治疗酒精性脂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硫普罗宁,酒精性脂肪肝
参考文献
[1]陈安琴.76例酒精性肝病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 2013, 7 (10) :158.
[2]徐亮, 实余强.酒精性肝病治疗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4, 17 (1) :89-91.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推荐阅读:
酒精的依赖性10-18
酒精性肝病的超声诊断10-20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进展05-11
酒精中毒病人的护理05-25
酒精性肝病的超声检查07-23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护理11-11
酒精依赖07-22
酒精废水08-03
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护理10-19
酒精与温度的对照表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