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

2024-08-06

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共6篇)

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 篇1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病理性自身免疫反应诱发的一组肝脏疾病, 以引起肝组织持续损伤为特征。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SC) 以及它们中的任何两种病的重叠综合征 (OS) 。病理过程大多表现为慢性和进展性。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 本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率不断提高, 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昆明市延安医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门诊及住院肝病患者208例, 其中男77例, 女131例。年龄21~76 (45.5±3.2) 岁。纳入标准:ALT>50 IU/L、AST>50 IU/L、球蛋白>30g/L, 甲肝、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戊肝等病毒感染指标阴性。208例患者根据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病协作组 (IAIHG) 诊断标准和计分系统分类[1], 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 初步诊断1500例患者中, 自身免疫性肝病52例, 非自身免疫性肝病156例 (肝功能异常, 经排外自身免疫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患者) 。并随机收集35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作正常对照 (男14例, 女21例) 。将之分为以下五组: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组36例 (未分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组14例;原发硬化性胆管炎 (PSC) 组2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156例;对照组35例。

1.2 方法

1.2.1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检测血清抗核抗体 (ANA) , 试剂购自德国Euroimmun公司。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细胞或组织内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 血清稀释度>1:100判为阳性。

1.2.2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线粒体M2型、肝肾微粒体1型、可溶性肝抗原、肝溶质抗原1型、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AIH相关抗体检测试剂购自德国IMTEC公司。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肉眼判读结果, 清晰可见着色带判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各组患者及对照组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出率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 AIH组中ANA阳性率61.11%, LKM1阳性率38.88%, LC1阳性率13.88%, SLA/LP阳性率19.4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组中ANA阳性率64.28%, AMA M2阳性率92.85%, Sp100阳性率57.14%, gp210阳性率31.25%;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ANA阳性率2.56%, LC1阳性率0.64%;对照组未检出抗肝抗原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肝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9,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病因不明, 病程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根据生物化学、免疫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综合诊断。AIH以血清转氨酶升高, 界面性肝炎伴或不伴小叶性肝炎或中央静脉与汇管区桥接样坏死, 以及存在自身抗体为主要诊断依据。PBC以胆汁淤积性肝功能改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及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诊断依据;PSC的诊断则主要依赖独特的胆管影像学改变, 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受累。

在AIH组中LKM1和LC1抗体是Ⅱ型AIH的标志性抗体, 研究中有14例LKM1阳性, 5例LC1阳性。其中2例LKM1和LC1合并阳性占AIH的5.55%, 较国外学者报道的20%低[2~5]。抗SLA/LP抗体为Ⅲ型AIH的标志性抗体, 研究中有7例阳性, 占AIH的19.44%。其中1例与AMA M2合并阳性, 表明存在着重叠综合症。由于我院采用试剂不含平滑肌抗体 (SMA) , 故对Ⅰ型AIH的诊断分型还有欠缺。

AMA M2在PBC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性。PBC患者14例, 其中AMA M210例阳性, 占71, 42%。这10例AMA M2阳性患者中6位患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提示符和诊断PBC。抗核点Sp00抗体在AMA M2抗体阴性的PBC患者中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gp210是另一个诊断PBC的特异性抗体。其存在不随时间和临床过程而变化, 抗体阳性提示预后不良。可作为PBC患者的一种独立预后指标[7]。本组资料中, 2例AMA M2合并Sp100阳性, 1例三项抗体合并阳性, 均表示预后不良。本组资料中2例PSC未检出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常伴有ANA的存在, 其主要核型为, 细胞浆颗粒型、多核点型和抗着丝点型, 且滴度较高。本组资料中, ANA在AIH和PBC的阳性率分别是61.11%和64.28%, 稍低于相关报道[8]。在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 有4例ANA阳性, 其中3例为颗粒型, 1例为均质型。说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等, 应定期随访。1例LC1阳性可能与药物性肝损伤有关[9]。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研究, 进一步肯定了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分类中占重要地位。对于不明原因肝功能损坏患者, 应及时检测抗核抗体及抗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 以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摘要: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组合六项。共检测例数20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组36例 (未分型)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组14例, 原发硬化性胆管炎 (PSC) 组2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156例 (肝功能异常, 经排外自身免疫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患者) ;对照组:随机收集35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作正常对照, 男14例, 女21例。AIH组中抗核抗体 (ANA) 阳性率61.11%, LKM1阳性率38.88%, LC1阳性率13.88%, SLA/LP阳性率19.44%;PBC组中ANA阳性率64.28%, AMA M2阳性率92.85%, Sp100阳性率57.14%, gp210阳性率31.25%;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ANA阳性率2.56%, LC1阳性率0.64%;对照组未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9, P<0.05)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六项及抗核抗体,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及治疗和预后有价值。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线粒体M2型,肝肾微粒体1型,可溶性肝抗原,肝溶质抗原1型,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抗核抗体

参考文献

[1]Czaja AJ, Freese DK.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D 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J].Hepatology, 2002, 36 (3) :479.

[2]Wies I, Brunner S, Henninger J, et al.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antigen for SLA/LP auto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J].Lancet, 2000, 355 (2534) :1510-1515.

[3]张力方, 郑山根, 等.肝抗原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J].免疫学杂志, 2004, 20:301-303.

[4]金燕, 刘文恩.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742-744.

[5]陈智, 潘修成.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236-237.

[6]Leachier V.Primary billiard cirrhosis-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J].Clin Liver Dis.2003, 7 (5) :741-758.

[7]张力方.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 2009, 19 (2) :55-57.

[8]罗德梅, 阿依古丽, 等.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11) :1617-1618.

[9]杨再兴, 樊笑霞, 仲人前.肝脏疾病相关自身抗体[J].胃肠病学, 2009, 14 (4) :198-201.

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 其中有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病情都经过确诊,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肝脏学会标准,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抗核抗体 (ANA) 进行检测, 采用德国IMTEC公司生产的试剂;用免疫印迹法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进行检测, 试剂同样为德国IMTEC公司生产。

1.3指标评价:统计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抗核抗体 (ANA) 以及自身免疫抗体的差异, 自身免疫抗体包括: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可溶性肝抗原 (SLA) 、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以及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n, %) 表示, 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抗核抗体 (ANA) 比较: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各个组间阳性率比较, aP<0.0

2.2三组患者其他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AIH组检测出KLM-1、SLA和LC-13种其他抗体, 其检出率分别为17.5%、7.5%、12.5%, PBC组检测出AMA-M2、g P210和SP1003种其他抗体, 检出率分别为93.3%、28.9%和17.7%,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见表2。

3讨论

慢性肝炎是我国的高发病之一, 虽然大多患者是病毒性肝炎, 但还有大约1/5的肝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并没有出现阳性, 但却依然表现出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因此, 提高肝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自身抗体检测成为当前自身免疫性肝病检测的常用方法[2]。

三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 导致其自身抗体的种类与数量上也存在差异, 自身抗体检测就是针对此特点来诊断患者肝病类型。

AIH常出现的抗体为ANA、KLM-1、LC-1以及SLA, 并可以根据其主要抗体的不同将其分为Ⅰ、Ⅱ、Ⅲ型三种, 多见于女性、儿童与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体中[3]。而在本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 在40例AIH患者中, 检测出ANA阳性的有27例, KLM-1阳性有7例, LC-1阳性5例, SLA阳性3例,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检测出这几类抗体, 则可判定其肝病类型为AIH。

PBC的特异性抗体为AMA-M2, 有时也会产生SP100抗体与g P210抗体, 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 甚至能够达到9倍之差, 对于中老年女性危害较大。本组研究中, 45例PBC抗体中有42例检测出AMA-M2, 比例为93.3%, 充分证明了AMA-M2的特异性, 同时, 也有8例SP100阳性和12例gp210阳性, 可以据此判定患者是否为PBC。

PSC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抗体, 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群体中。在本组研究中, 35例患者仅有13例表现出了ANA阳性, 且没有出现其他抗体阳性, 即此病难以通过抗体检测进行判断[4]。由于PSC大多是由于大胆管损伤而引起的, 因此, 可以通过利用经内镜来对患者胰胆管逆行造影, 来有效地诊断此病。

综上所述,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根据检测到抗体阳性的不同, 诊断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类型, 为肝病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2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40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45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 (PSC)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利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所有人进行各种抗体的检测, 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抗核抗体 (ANA) 检出率从大到小顺序为88.9% (PBC) 、66.7% (AIH) 、37.2% (PSC) 、8.0% (HBV) 、3.3% (对照组) , 差异显著 (P<0.05) 。AIH组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为:17.5%抗肝/肾微粒抗体 (KLM-1) 、7.5%可溶性肝抗原 (SLA) 和12.5%抗肝细胞质Ⅰ型抗原抗体 (LC-1) , PBC组也检测出3种其他抗体, 分别是93.3%抗线粒体抗体 (AMA-M2) 、28.9%抗核膜核蛋白抗体 (g P210) 和17.7%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 (SP100) , 而PSC组、HBV组以及对照组均没有检测到其他抗体, 即AIH和PBC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能够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检测,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颜敏, 瞿新.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表达及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2 (15) :1999-2000.

[2]张明霞, 陈金军, 祁婷婷,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14 (30) :83-84.

[3]梁景云, 颜世能.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 :131-133.

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以该院所收治的54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的观察组进行分析, 其中AIH患者符合美国病学会 (AASLD) 于2002年所制定的诊断指南[4], PBC患者符合AASLD所制定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PSC符合Mayer诊断标准[5], 自愿加入该次研究。另外。纳入研究的患者已经排除了精神病史、存在沟通障碍、严重心肾功能不全、有出血性倾向、酒精性肝病以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6例, 女38例, 年龄在62~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7.7±5.3) 岁。7例为PSC患者, 17例为AIH, 30例为PBC。另从该时期内来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中随机抽取54例作为研究的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31例, 年龄在64~7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8.6±3.5) 岁。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并在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 首先进行抗凝处理, 之后使用离心机予以分离, 置于-20℃温度下保存以供检测。血液中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等指标使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 检测过程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严格执行。另外, 在B超引导下穿刺患者的肝组织, 使用10%的中性甲醛对组织样本进行固定, 之后予以常规石蜡包埋以及染色, 并交由病理室进行统一检测。随访4个月时间, 分析患者的抗体指标、生化指标、肝穿病理学检查以及血清免疫学结果。

1.2.2 治疗方法

研究的观察组使用化浊解毒中药进行治疗, 由该院统一煎制每剂的分量为300 m L, 于早晚分成两次服用。泼尼松的起始剂量为30 mg/d, 之后将剂量逐渐减少, 并稳定在10mg/d。另外服用熊去氧胆酸 (优思佛) , 单次用量为10 mg/ (kg·d) , 2次/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观测患者的ALP (碱性磷酸酶) 、GCT (β-谷氨酰转肽酶) 、TBIL (总胆红素) 、ALT (丙氨酸转氨酶) 、AS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等生化指标。

1.4 统计方法

整理并汇总所得研究数据后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 不同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54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 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并且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黄疸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 见表1。

3.2诊断结果

3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中, PSC的诊断准确率为28.57% (2/7) , AIH的诊断准确率为11.76% (2/17) , PBC的诊断准确率为33.33% (10/30) 。AIH的诊断准确率最低, PBC最高。

3.3 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观察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 患者治疗前的ALP、GCT、TBIL、ALT以及AST等生活指标均偏高, 经过相应治疗后, 各项生化指标均下降明显, 与健康人群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接近, 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讨论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炎症反应参与的一种慢性肝胆系统疾病, PSC、AIH以及PBC等不同类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以该研究为例, PSC的发病率最低, PBC的发病率最高。

PSC主要以肝内外发生阻塞、进行性炎症以及纤维化作为主要特征[6], AIH的特点包括出现波动性高球蛋白血症、黄疸以及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等, PBC与其它两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相比, 发病年龄层更小, 并且患者的小叶间胆管会因此出现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随肉芽中心破坏[7], 进而导致胆管的进行性消失。之后随着胆汁的进一步淤积, 患者肝脏会逐渐发生肝硬化以及纤维化等, 最终引发肝衰竭。在不少报道中, 以上3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都在不断上升[8], 并且由于临床特征不够典型, 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

以往有研究认为, 可将ERC作为诊断PSC的金标准, 原因在于其可以更好显示患者大胆管的病变情况, 进而判断患者肝外胆道的梗阻程度。但也有临床研究显示, 该种有创检查方法引发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在10%左右, 因此大部分专家主张采用MRC进行诊断, 但确诊率却因此受到影响, 相关研究调查中MRC的确诊率在58%左右。该研究中, 3种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确诊率都不高, 其中PSC为28.57%, AIH为11.76%, PBC为33.33%, 均未达到50%, 与相关研究的结论相符, 因此掌握老年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也是该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 该研究中, PSC、AIH以及PBC这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中, 女性发病率均明显高于男性, 并且出现乏力、尿色加深、黄疸、食欲不振、腹胀以及肝脾肿大等并发症的几率非常高。AIH患者中, 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为黄疸, 原因可能在于AIH患者发生的是肝实质病变[9], 因此胆管会出现异常, 发生黄疸的几率也因此明显高于另外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而PSC以及PBC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则是乏力, 其余尿色加深、食欲不振以及腹胀等的发生率也都比较高, 提示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情受到自身身体素质的较大影响, 因此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会偏高, 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在老年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方面, 临床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方法。有相关研究认为, 糖皮质激素对于PBC以及AIH的治疗效果满意, 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大幅下降, 肝细胞功能恢复较快[10]。而熊去氧胆酸的亲水性非常好, 将其应用与PSC以及PBC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增加患者胆汁酸的排泄情况, 症状改善幅度明显。有文献认为, 熊去氧胆酸在症状较轻患者中的应用可让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善幅度超过50%。该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均有较大幅度该杀, 接近健康人群的生化指标值, 提示以上治疗方法有效缓解了患者肝脏的受损与病变情况。但需要考虑的是老年患者对激素治疗可能出现副作用的耐受情况, 因此对于重症患者需要慎用。

综上所述,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尤其自身临床特点, 诊断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临床特点与抗体检测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确诊率。而在治疗方面, 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的联合治疗有着较好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金花.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0) :128-129.

[2]刘儒曦, 杨娉婷.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肝功能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1 (12) :77-78.

[3]傅斌生, 张彤, 李华, 等.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 (6) :185-186.

[4]郑盛, 杨晋辉, 尤丽英, 等.20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2, 29 (2) :39-40.

[5]王倩怡, 贾继东.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与治疗进展[J].传染病信息, 2011, 24 (5) :257-260.

[6]梁珍珍, 曾维群.23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36) :66-67.

[7]尤红, 孙亚朦, 贾继东.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2) :102-103.

[8]郭建华, 谷鸿彦.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3) :211-212.

[9]林菊生, 余金玲.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5) :55-56.

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进行研究。入选者均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且知情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社会伦理学要求。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分为3组。AIH组患者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5~76岁,平均(56.23±9.35)岁。PBC组患者94例,其中男52例,女42例;年龄25~78岁,平均(56.32±9.53)岁。AIH/PBC重叠综合征组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3~75岁,平均(56.15±9.37)岁。3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和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抽选患者需同时符合如下要求:(1)符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制定的AIH诊断标准[5];(2)符合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推荐的PBC和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6]。同时,将患有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结核病、艾滋病以及在近期服用过肝脏损害药物等患者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1.3 检验方法

1.3.1采集标本所有患者均于次日清晨空腹时,静脉采集外周血样,3 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层血清,放置在-80℃的温度环境中保存待检。

1.3.2检测方法所有患者的血清IgG 4水平均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然后采用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肝功能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和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 E)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和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干燥综合征A(Sjogren's syndrome A,SSA)抗体和干燥综合征B(Sjogren's syndrome B,SSB)抗体则可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

1.4 观察指标

统计3组患者的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Ig G水平,SSA、SSB和ANA阳性率等一般资料和血清Ig G4水平之间的差距。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数据包软件对本次研究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AIH组患者的GLO水平和SS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PB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IH/PBC组的GLO水平和Ig G水平均显著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Ig G4水平差异

AIH组患者的Ig G4水平均高于PBC组和AIH/PBC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IH组患者只有6例Ig G4水平浓度超过1 350 mg/L。见表2。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免疫耐受机制会遭到破坏,导致机体内产生很多的抵抗自身细胞成分的相关抗体[7]。目前,血清Ig G4水平已经成为免疫学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该指标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以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相关部门也已经制定了和Ig G4有关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诊断标准,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9,10]。在本次研究中,AIH组有6例血清水平超过1 350 mg/L,呈异常升高,其原因和转归仍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

3组的血清Ig G4水平分别为642.23、153.84和229.91 mg/L。组间水平比较差异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IH组患者的血清Ig G4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各组患者的例数差异较大,对统计结果造成了一定影响。

但是本次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血清Ig G4水平升高、肝组织Ig G4染色为阳性反应的AIH患者和Ig G4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以及检验结果为阴性的AIH患者比较,在治疗效果以及激素的应答方面是否具有差异并没有涉及。本次研究中还发现,AIH患者容易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代谢性疾病,6例血清Ig G4水平异常高的患者都伴随有糖尿病,其中有2例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综上所述,在AIH患者中,有部分患者的血清Ig G4水平出现异常升高,PBC以及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肝功能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性更高。

参考文献

[1]王欣欣,王泰龄,孔贺利,等.Ig G4相关肝病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8(1):8-12.

[2]吴凤娟,徐芸,保洁,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自身免疫异常13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3(9):1294-1299.

[3]张敏,韩涛,聂彩云,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Ig G4水平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21(4):396-399.

[4]许文燊,王垚,陈惠娟,等.血清Ig G4水平在Ig G4相关性疾病与其他自身免疫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5(31):4884-4889.

[5]黄晓峰,韩英,李增山.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电镜诊断与鉴别诊断[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13(1):78-80.

[6]李坤鹏,黄烽.应重视Ig 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16(7):791-793.

[7]熊美连,曹代荣,张宇阳.DWI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17(1):55-60.

[8]曾冉冉,蔡顺天,孙刚,等.Ig G4相关性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8(3):242-245.

[9]叶文芳,刘健,汪四海,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亚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免疫学杂志,2015,19(4):362-365.

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 篇5

资料与方法

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6~70岁。另外选取3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5~69岁。

检验方法:检测仪器:选用我院引进的日立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以及Lai-ca荧光显微镜, 试剂选用德国欧盟公司产品。检验方法:从两组人员中抽取4.0ml静脉血, 分别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检测。 (1)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 、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 (SLA) 、抗线粒体抗体 (AMA) [2]。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将血液标本稀释1:100,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谷草转氨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 (TBA) 及血清球蛋白 (GLB) [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 (2) 观察两组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中ALT、ALP、AST、GGT均有3项以上项目升高, 而TBA和GLB的升高也更加明显,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自身抗体检验结果:观察组ANA阳性27例 (90%) , 以颗粒性为主, 并伴有1例SMA阳性, 1例AMA阳性, 3例LKM阳性和3例SLA阳性, 见表2。

讨论

目前临床上认为, 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四项指标是检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血清指标。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有2例表现为SMA、AMA、SLA同时为阳性, 说明其检验结果准确性较高。

在血清生化检验方面,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酶谱在不同程度上升高以及对人体代谢造成障碍。而本研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人体血清总胆汁酸及血清球蛋白各项指标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升高 (P<0.05) 。

近年来, 利用血清自身抗体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现和检测已经十分广泛, 配合血清生化指标联合检验可使检验准确性上升, 对于病情的早发现, 早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方法: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采用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验, 另外选取30例进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各种自身抗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P、ALT、AST、GGT、TBA、GLB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上升,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ANA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另外有2例患者SMA、AMA、LKM、SLA同时显示阳性。结论:利用血清自身抗体联合生化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查, 可以有效提高检查准确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清自身抗体,生化指标,自身免疫

参考文献

[1] 赵友林.自身免疫性肝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5) :6128-6129.

[2] 魏炳华.生化指标联合自身抗体检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5 (8) :516-517.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自1995年,Yoshida等[1]报道了1例以高球蛋白血症及血清自身抗体为特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慢性胰腺炎,并取名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2](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介导的弥漫性或局灶性胰腺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腹痛、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可伴有体重减轻、梗阻性黄疸,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反复发作,病理主要表现为淋巴浆细胞浸润及席纹状纤维化。 目前,更多学者认为,该疾病是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胰腺的表现,它可以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包括肾脏、肺、唾液腺等。 根据是否有血清Ig G4升高,AIP分为两个亚型,1型AIP与血清Ig G4升高密切相关,亚洲人群AIP多为这种类型,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lymphoplasmacytic sclerosing pancreatitis,LPSP);2型称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慢性胰腺炎(idiopathic duct-centric chronic pancreatitis,IDCP)。

1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我国尚没有AIP的流行病学资料,主要的流行病学资料来自日本2007年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 该调查显示该疾病的发病率大约为0.82/100000,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1~70岁, 占总患病人数的一半,4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45岁以下[3]。 就性别特征而言,男性与女性发病率之比约为2.85∶1。AIP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日本有研究[4]发现AIP患者的单倍体基因HLA DRBl*0405-DQBl*0401明显高于非AIP患者 ,该基因可能在AIP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IP患者血清学表现为Ig G4水平明显升高,伴有多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间接反映该疾病与免疫相关, 其可能与T淋巴细胞相关途径有关;Jesnowski等[5]还报道了幽门螺杆菌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AIP的发病。

2临床表现

AIP主要表现为:1梗阻性黄疸(30%~100%[6,7,8,9,10]), 无痛性梗阻性黄疸最为常见,该特点类似于胰腺癌;2轻中度腹痛,难以控制的重度腹痛极为少见,不需要毒麻药物进行止痛治疗,这可与其他类型的慢性胰腺炎相区别;3体重减轻;4反复发作;550%~70%的AIP的患者伴有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11];6LPSP被认为是全身性Ig G4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常见胰腺外表现包括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腹膜后纤维化、腹腔或纵膈淋巴结肿大、唾液腺和泪腺肿大、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病等[12],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胰腺病灶相同。 79%的LPSP患者可伴随胆管狭窄,肝门部及远端胆管狭窄应与胆管细胞癌引起的狭窄相鉴别, 而肝内胆管狭窄易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混淆。 有报道称IDCP与炎症性肠病有关,而其他器官的相关表现并不典型[11]。 AIP反复发作最终会导致胰腺功能不全,并因胰腺萎缩和外分泌不足出现脂肪泻。 黄疸、体重减轻、腹痛、突然出现的糖尿病是AIP和胰腺癌共有的表现, 但是胰腺癌通常不伴有胰腺外分泌的不足,并且会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极度消瘦、严重的需要毒麻药物干预的腹痛,可予以鉴别,尽管如此,临床上仅仅凭借症状来区分AIP和胰腺癌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AIP两个亚型的具体表现[13]见表1。

3组织学特征

LPSP在组织病理学上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以胆管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大量Ig G4(+) 浆细胞、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为主要特征。 2型AIP称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慢性胰腺炎 , 组织病理学上也表现为淋巴浆细胞浸润性炎症和席纹状纤维化,但是缺乏Ig G4(+)浆细胞,其特征性表现为粒细胞上皮病变, 即胰管和腺泡上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导致管腔破坏和闭塞。 组织病理学检测是诊断AIP的金标准。 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的诊断敏感性为36%,特异性为33%;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组织芯活检通常可以提高诊断率,Chari等[14]称2%~3%的患者在误诊为胰腺癌并行胰腺癌根治术 后才确诊AIP。

4血清学特征

AIP特征性血清学表现为 γ-球蛋白增高,2001年 , Hamano等[15]第一次报道了血清Ig G4升高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相关,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Ig G4多不增高。 LPSP血清Ig G4水平一般高于140 mg/d L, 值得注意的是,大约有10%的胰腺癌患者和5%的健康人的血清Ig G4水平也会轻度升高[16],所以仅有Ig G4水平升高不能诊断AIP。 另外,在Ig G4阴性的AIP患者中发现有其他自身抗体阳性, 如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 抗线检体抗体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乳铁蛋白抗体 (lactoferrin antibodies)和碳酸酐酶Ⅱ抗体(carbonic anhydrase Ⅱ antibodies),这些抗体对于诊断IDCP和Ig G4阴性的LPSP也许有帮助。 并没有发现IDCP有明确的血清学自身免疫标志物,也正因为此,部分学者并不建议把它归类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7]。

5影像学特征

5.1超声

腹部彩超作为胰腺病变的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对于AIP的诊断意义不高,但超声造影对于AIP的诊断及与胰腺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AIP超声造影早期增强多为等增强模式,可与胰腺癌的早期低增强相鉴别(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53.8%)[18],但是也有少数AIP早期增强呈低增强模式,这可能与AIP病程发展有一定关系。 当炎症处于活动期时,早期增强表现为高增强或等增强;而随着病情发展,纤维化加重时,早期增强变成低增强,难以与胰腺癌相鉴别。

AIP超声内镜 (EUS) 和管腔内超声检查 (IDUS) 下的表现同样有一定的特异性。 弥漫性AIP在EUS下表现为弥漫性胰腺肿胀(腊肠样改变),伴随有低回声或不均匀等回声改变,部分也可能表现为其他慢性胰腺炎的结石或囊肿征象。

5.2 CT 和 MRI

腹部CT和MRI对AIP的诊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其特征性表现常是各种诊断标准的一部分。AIP胰腺形态的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弥漫型,局限肿块型和混合型。 弥漫型指胰腺弥漫性肿大,即呈“腊肠样”改变;局限肿块型是胰腺局限性肿大,可在胰头、胰体、 胰尾;混合型是指弥漫性胰腺肿大伴有局灶肿块。 有学者认为,胰腺形态的这三种表现是AIP病程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可以相互转变[19,20]。 AIP的CT和MRI诊断价值大致相当, 其CT/MRI表现易与胰腺癌混淆,但其有一定的特异性。 AIP病变可成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以弥漫性为主,其长轴与胰腺长轴一致,边缘平直,不累及周围血管和组织[21],即使是局限性肿大者,也伴有弥漫性肿大的特点,这是因为正常胰腺组织被淋巴浆细胞浸润并被纤维组织代替,而胰腺癌以局部肿大为特征,常为分叶状,呈浸润性生长;大部分AIP病变区T1加权呈像为低信号,T2加权成像为等信号或者低信号, 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胰周可见延迟强化的假包膜样结构,即鞘膜征[22],可与胰腺癌相鉴别;CT/MRI可见AIP主胰管呈弥漫性狭窄或节段性不规则狭窄, 远端胰管无扩张或轻度扩张,具有高度特异性,胰腺癌引起的胰管节段性狭窄段通常较短,远端胰管明显扩张,且常伴有远端胰腺实质萎缩[23];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AIP患者的胰腺形态可逐渐恢复,胰管狭窄也可有所减轻,而胰腺癌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应答。

6诊断标准

AIP的诊断标准版本繁多 , 尚未统一 , 包括国际共识标准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f diagnostic criteria,ICDC),日本胰腺协会制订的日本标准 (JPS-2011), 美国梅奥诊所于2006年制订的HISORt标准(histology,imaging,serology,other organ involvement and response to steroid therapy), 韩国标准 , 亚洲标准 、 意大利标准等等。 虽然各个诊断标准之间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基于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血清学改变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的。

LPSP不一定需要组织学证据 , 对于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的患者,结合血清学改变、临床症状,胰外表现可诊断为AIP; 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患者,结合组织学、血清学及临床表现,可拟诊为AIP。 IDCP一定需要组织学证据支持诊断,临床表现符合而组织学不支持者称为疑似AIP。 不能确诊者,在排除肿瘤后可行诊断性激素治疗,剂量一般为口服泼尼松30~ 40 mg/d, 时间不超过2周,2周后复查影像学示其胰腺肿大及胰管狭窄会明显好转,否则应当考虑其他诊断[24]。 须注意的是,黄疸的改善和血清Ig G4水平的下降并不能作为诊断性治疗有效的监测指标,因为胰腺癌的患者在使用激素后也会出现类似反应[25]。

7治疗

目前,AIP主要采用激素治疗, 可分为缓解诱导期、逐渐减量期、维持治疗期、停药期四个阶段。 激素治疗的剂量、维持期时间尚无定论,大多数文献[24,26,27,28]推荐口服泼尼龙起始剂量30~40 mg/d或0.6 mg/(kg·d), 维持2~4周开始减量,每1~2周减量5 mg,最终以2~ 5 mg/d维持6个月~3年以减少复发 , 一般来说维持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激素长期维持产生副作用的风险较高,如骨质疏松、库欣综合征、感染等,特别是对于老年体弱者。 大多数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部分患者激素减量或者停药后会复发,其复发率为30%~47%[29,30,31]。 再次使用激素治疗仍然有效。 当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诊断是否有误,以免耽误病情。 诊断明确者或激素依赖者可以试用免疫抑制剂甚至单抗类药物,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疗效,不过这两类药物对该疾病的治疗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 也有个别报道称熊去氧胆酸对激素治疗无效者反应良好。

诊断明确的患者不必常规行ERCP,因其有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对于难以与胰腺癌及其他慢性胰腺炎鉴别者可以考虑行诊断性ERCP。 近年,有文献[32]报道,对于黄疸较重者,可以在使用激素治疗的同时行ERCP置入胆管支架进行引流,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激素治疗者,且可以缩短激素治疗的时间并减少因激素治疗带来的并发症。

上一篇: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下一篇:文件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