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疗法

2024-07-04

中医中药疗法(精选11篇)

中医中药疗法 篇1

1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

1.1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

1.1.1 气滞湿阻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不坚, 腹部青筋暴露, 两胁胀痛, 食欲不振, 食后作胀, 肢体困倦,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治则:疏肝理气, 健脾除湿; (3)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1.1.2 气滞血瘀 (1) 症状:

腹大坚满, 青筋暴露, 胁下肿块刺痛, 面色黎黑, 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 手掌赤痕, 口干渴, 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 大便色黑, 唇色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2) 治则:活血化瘀, 利水消胀; (3)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1.1.3 湿热蕴结 (1) 症状:

腹大坚满, 脘腹撑急胀痛, 烦热口苦, 渴而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弦数; (2) 治则:清热利湿, 攻下逐水; (3)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1.1.4 寒湿困脾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胀闷, 得热稍舒, 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 小便少, 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2) 治则:温中化湿; (3)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1.1.5 脾肾阳虚 (1) 症状:

腹部胀大, 入暮益甚, 控之不坚, 兼有面色晦滞, 畏寒肢冷, 身体疲倦, 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 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2) 治则:温补脾肾, 化气行水; (3)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1.1.6 肝肾阴虚 (1) 症状:

腹大胀满, 甚则青筋暴露,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 口燥心烦, 手足心热, 尿少黄短, 大便干, 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2) 治则: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3)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1.1.7 气血两虚型 (1) 症状:

头晕心悸,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两胁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虚弱; (2) 治则:补益气血; (3)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1.2 治疗肝硬化的单味中药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 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1)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 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 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d (相当于含生药15~30g) , 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 25~30d为1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15~30g/d, 水煎服, 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 桃仁:中医认为, 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g, 煎汤, 每天分2~3次服, 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g, 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隔日1次, 总疗程为3个月。 (3)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 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 8~15g;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 每次5丸 (每丸含量为0.259g) , 每日3次, 疗程3~4个月。 (4)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g, 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 或入丸、散, 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 每日150mL, 分3次服, 疗程18个月。 (5)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 (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每日12~25g, 水煎, 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6)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 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 (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 。每日5~9g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 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 三七粉2g, 冲服, 半年1疗程。 (7)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 3~9g, 泡水服用, 半年1疗程。双目灵 (又称蛇王藤) 、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 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 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治疗除了要注重日常的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 还可辅助以下一些食疗配方配合治疗。

2.1 荷叶药仁鸭子汤

配料:荷叶50g、鲜鸭肉500g、药仁100g。做法:将鲜鸭肉洗净切碎成块, 同药仁荷叶放在一起, 加水煮至肉烂, 不放盐和其他调味品, 每日2次, 每次250mL左右, 连服10~14d。功效:利尿、消肿, 补血行水。

2.2 杞子南枣堡鸡蛋

配料:南枣10枚、西枸杞30g、鸡蛋2只。做法:将枸杞、南枣洗净后加水适量, 文火炖1h后打入鸡蛋, 再煮片刻, 做成荷包蛋即成。每日2次, 饮汤吃蛋。功效:滋肝补肾。

2.3 冬笋香菇汤

配料:冬笋250g、香菇50g。做法:冬笋剥去外壳, 洗净切丝, 香菇切片, 两者同放入锅内翻炒20min左右, 再加入汤、调料煮沸即可。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症见乏力, 纳差, 腹胀等。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2.4 猪肚粥

配料:猪肚100g、大米100g。做法:将猪肚洗净, 加水煮至七成熟, 捞起切丝备用, 然后以大米、猪肚丝、猪肚汤 (去油) 适量, 同煮粥食用。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脾虚不,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者, 有调肝健脾, 益气行血的功效。

2.5 赤豆鲫鱼羹

配料:鲜鲫鱼3条 (每条约300g) , 赤小豆、商陆各30g。做法:将鱼清洗干净, 把商陆、赤小豆分别放入鱼腹中, 用线缝好, 清蒸熟烂成羹即可。分3次空腹淡食。功效:主治肝硬化水湿偏盛、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

2.6 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 去鳃及内赃, 洗净, 加食盐少许 (腹水明显者不加) , 加水适量, 清炖至五成熟, 加入豆腐250g, 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吃鱼、豆腐、喝汤, 分顿食用之。主要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

2.7 冬瓜生姜皮汤

冬瓜皮15~30g, 生姜片20g。将冬瓜皮、生姜片洗净, 加适量水煎。当汤喝。

肝硬化患者, 根据中医的辩证分型, 通过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的治疗, 症状能得到明显好转, 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中医中药疗法 篇2

放血多用于治疗扭伤

中医经常采用的放血疗法,主要目的在藉由排除微量血液约5~10cc,达到“去窒解淤”的功效。多用在治疗淤血肿伤,跟减肥没什么关系。

“去窒”是放血促进循环,消除因体内循环不佳造成的水肿、酸痛感等;去淤则是治疗因扭伤或撞击造成的淤血。

放血具美容功效

放血就中医角度而言,的确具有美容功效,但美容放血和一般放血方式不同。放血促进美容的原理,也是基于能促进脸部血液循环,因此改善脸部肤况;邹玮伦医师表示,寻求美容放血的人士,青春痘及斑点的问题多有改善。

放血是采用极细微的梅花针,在脸部取主治穴道针刺,拔针时稍微用力,此时穴位可能会排出极微量的血,所以也被称为放血美容。

中医怎么放血

一般放血是用采血片、3面3棱的三棱针,或5细针一束的“梅花针”,针刺主治穴位,如“曲池穴”主治颈肩、皮肤,在穴位刺出血液达到治疗目的;针刺部位非常微小,不会留下疤痕;有时为促进排血,会在针刺前拔罐造成淤血,即俗称“拔血罐”。

为长期纾解循环不佳问题,多半建议1周固定放血2~3次即已足够,但接受放血前必须经中医师诊断处方,身体虚弱或贫血的人都不适合放血。

中医的心理疗法 篇3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他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文挚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这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不过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终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羞耻疗法

中医药疗法治疗口疮 篇4

关键词:口疮,中医药疗法,清热泻火法,滋阴清火法,补中益气法

中医学认为口疮的病因与饮食失节、嗜食肥甘、醇酒厚味、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热性病后期阴分受损, 劳倦久病、脾胃气虚、阴火内生等因素有关。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 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的记载。《外台秘要》云:"口疮者心脾有热, 气冲上焦, 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圣济总录》:"胃气弱, 谷气少, 虚阳上发而为口疮"。

口疮口唇、齿龈、两颊、上腭等黏膜多处生疮, 周围明显红肿, 或兼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景岳全书》:"口舌生疮, 固多由上焦之热, 治宜清火, 然有酒色劳倦过度, 脉虚而中气不足者, 又非寒凉可治, 故虽久用清凉, 终不见效, 此当察其所由, 或补心脾, 或滋肾水。"针对口疮的病因, 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立论, 或曰心火, 或曰阴虚火旺。明代《外科正宗》已指出如何根据口疮的局部望诊分清虚实寒热, 所以望诊对口疮的诊断十分重要, 仔细观察其发生部位, 疮面大小, 凹陷之深浅, 渗出物的多少和颜色, 周围的色泽和肿胀程度等等, 对于中医辨证都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局部灼热、疼痛明显, 红肿溃烂甚或凹陷, 多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 面积较大或大小不一者多属实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局部淡红, 轻微肿胀、疼痛不剧烈、表面有少量灰白渗出物, 疮面较小者多属虚证。笔者根据中医辨证, 将其分为三型:脾胃积热型、阴虚火旺型、中气不足型, 分别采用清热泻火法、滋阴清火法、补中益气法进行治疗, 并适当配合外用疗法, 效果显著。

1 分型论治

1.1 清热泻火法适用于脾胃积热型, 主要症状:

口唇、齿龈、两颊、上腭等处肌膜多处生疮, 周围红肿明显, 灼热而痛, 甚则舌俱肿, 进食受到影响, 口渴饮冷, 尿色黄赤, 大便秘结, 或兼身热,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黄, 脉数有力。治疗:清热泻火, 选方清胃散 (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石膏) 加减, 局部用自制溃疡散 (煅石膏、黄连、黄柏、甘草、冰片、枯矾) 共为细末敷于患处。

1.2 滋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主要症状:

口疮反复发作, 多见于舌尖、舌根或两颊黏膜处, 疮面黄白色, 周围淡红, 疼痛昼轻夜重, 口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有红色裂纹, 脉细数。治法宜滋阴清火。选方知柏地黄汤 (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茱萸、知母、黄柏) 合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 加减。局部用自制溃疡散敷于患处。

1.3 补中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不足型。

主要症状:口疮日久,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疮面色淡, 疼痛较轻, 纳少脘胀, 大便不实, 肢软神疲, 短气懒言, 舌质淡边有齿痕, 苔白, 脉细弱。治法:补中益气。选方补中益气汤 (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人参) 加减。局部用自制溃疡散敷于患处。

2 典型病案

患者, 49岁, 2000年9月10日初诊, 自述3a前一次感冒高热后, 发现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多处溃烂, 曾服维生素C、维生素B2、麦迪霉素等到药物治疗, 症状虽有好转, 但效果不佳, 常易复发, 3d来, 两颊、舌尖、舌根等处溃烂, 疮面黄白色, 周围淡红, 疼痛昼轻夜重, 口干, 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辨证属阴虚火旺型, 治宜滋阴清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知母15g, 黄柏15g, 熟地15g, 山药15g, 丹皮15g, 泽泻10g, 山茱萸15g, 茯苓15g, 黄连10g, 阿胶10g, 黄芩10g, 白芍15g, 鸡子黄1个, 每日一剂水煎服, 局部用自制溃疡散 (药物同前) 敷于患处, 治疗1周后,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照上方加减续服1个月, 诸症悉竭。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 讨论

中医疗法治眼病 篇5

较其他疗法,眼治法有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的优势。眼治法明显缩短了应用西药和针灸等其他疗法的治疗时间,大大提高了治愈率。而且由于它安全可靠,在民间、家庭中的流传应用十分广泛。

眼熏洗疗法

眼部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煮后的热水,乘热在眼部熏蒸或先熏后洗,以防治眼疾为主的养生方法。

①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药物,同时准备好脸盆、热水瓶、茶杯等器具,并备好消毒药棉或消毒纱布、布单、毛巾等。②将煎好的药液或开水乘热注入脸盆或其他容器。③患者取端坐位,稍向前弯腰,面向容器,两眼紧闭,然后用布单覆盖在脸盆上,只留一小口熏眼。或将煎好的药液乘热注入保温瓶、茶杯内,将患眼对准容器开口处,熏眼。也可用洗眼杯盛热药液(约为全杯容积的2/3),患眼紧扣在洗眼杯口上,接着紧持洗眼杯随同抬头,不断开合眼睑,转动眼球,使眼部与药液接触。④待药液稍冷后,用消毒纱布等,蘸药液洗眼。⑤治疗前先拭去眼睛分泌物,如患眼分泌物较多,应更换新鲜药液,多洗几次。⑥熏洗后,用干毛巾轻轻擦干眼部,然后闭目休息5~10分钟。每日熏洗1~2次。

滴眼疗法

滴眼疗法是用药液(或花粉)滴眼,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①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或配制药液或药粉。②准备好消毒纱布、棉球和点滴眼药水瓶等器具。③患者取端坐仰头位或仰卧位,点眼后,要闭眼3~5分钟。每日滴眼3次。

敷眼疗法

敷眼疗法是将药物敷在眼部,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

①根据不同疾病选择敷药。如药物属干品,就先将药物研细末,加入适量的调和剂(鸡蛋清、酒、水、蜜等)调成糊状,敷贴。如药物含有汁液,如鲜马齿苋、鱼腥草等,就直接将药物捣成糊状,敷贴。②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先将眼部用水洗净,将眼睛分泌物拭净。③敷药后,有的要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以防脱落,24小时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或以病愈为度。

烟熏眼疗法

烟熏眼疗法是利用药物燃烧的烟气熏眼而治疗眼疾的一种外治方法。

①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将药物加工成粗末或揉成小团。②准备好竹筒、小钵(碗、小盆等)或壶等器具。③将药物点燃后放在竹筒内,一端对准患眼,在另一端吹气,让烟熏眼部。或将药物放入小钵内点燃,再将一个大小适当的漏斗反罩于钵上,使烟从漏斗口冒出,熏治眼部。也可将药物点燃后放人壶内,使烟气从壶嘴中冒出,熏治眼部。④将药物细末摊草纸上卷成纸捻子,或将药液刷在草纸上晾干后卷成纸捻子,点燃后熏治眼部。如果纸捻子不易燃烧,可以浸刷食油以助燃烧。

眼部冲洗疗法

眼部冲洗疗法是将药物水煎成药液(或现成的药液),反复冲洗病变部位(眼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①根据不同的病情选定药物或清水,制取冲洗药液。②准备好冲洗器械,如眼药水瓶(塑料),或纱布蘸液冲洗,或注射器等。③患者取适当体位,以舒适、施治方便为原则。④用药液或清水反复冲洗患眼,每日冲洗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1~3次。⑤冲洗后,用干毛巾或消毒纱布轻轻拭干,闭眼休息10~20分钟。

眼部按摩疗法

眼部按摩疗法是在眼部特定部位按摩,以治疗眼疾的一种外治方法。

①按摩手法可分为按压法、按揉法和摩法。②眼部按摩疗法是以综合手法治病,除按摩特定部位外,还配合穴位与以痛为腧相结合。③每日按摩1~2次,每次结束后,闭眼休息10~15分钟。

眼部擦洗疗法

眼部擦洗疗法是用液体药液擦洗患处,以治疗眼疾的一种外治方法。

①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药物,制成药液。②擦洗疗法有加热药液擦洗法和不加热药液擦洗法,应根据疾病需要选择一种。③一般用消毒纱布擦洗患眼,每日l~3次。擦洗完毕,用干毛巾或干消毒纱布拭干眼睛,闭目休息10分钟以上。

眼治法的实际应用

目赤肿痛

1.眼熏洗疗法文蛤(打碎)90克,葱白10余根,水煎熏洗。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

2.眼部冲洗疗法当归、芍药、黄连各9克,用雪水或清水煎浓汁,乘温热冲洗,冷即再温再洗。每次10分钟。

目涩痒痛

眼部冲洗疗法五倍子、蔓荆子各9克,研细面,水煎沉淀,取药液冲洗。每次l0分钟,每日2次。

眼部外伤血肿

眼熏洗疗法伸筋草、忍冬藤、刘寄奴各15克,王不留行子、钩藤、防风、荆芥、黄柏各9克,水煎熏洗,每日l剂。每日2次。

麦粒肿

1.眼熏洗疗法①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克,黄连、防风、当归尾、赤芍各9克,水煎,先熏后洗。每日2次。②决明子20克,黄芩12克,蒲公英25克,赤芍10克,甘草3克,水煎,趁热熏洗。

2.眼外敷疗法①生地、南星各等份,同研为细末,加凡士林配成30%的软膏,每次取适量敷患处,用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1次。②小冰块用两层纱布包冷敷,30分钟,冰化更换。每日3次。③用温热的湿毛巾热敷,15分钟,冷后更换。每日3次。

3.眼部擦洗疗法盐,用白开水溶解,制成盐水,放冷,用消毒纱布蘸冷盐水擦洗。

急性眼结膜炎

1.眼熏洗疗法①蒲公英20克,菊花15克,水煎,先熏后洗。每日2~3次。②苦参、杏仁(去皮、尖,研极细末)各9克,胆矾2.5克,共放碗内,用250毫升开水冲,先熏后洗。③蒲公英30克,野菊花20克,蝉蜕10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

2.滴眼疗法①黄连10克,研极细末,水煎,滤去渣,待药液冷后,加入鸡蛋清,搅匀,点眼。②按上法制取黄连液,点眼。③菊花10克,木贼草、黄连各6克,薄荷5克,水煎取液,冷后点眼。

3.眼外敷疗法用热湿毛巾热敷。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4.眼部冲洗疗法黄连、木贼草各10克,菊花15克,水煎冲洗。

慢性眼睑炎

烟熏眼疗法桑枝放钵或碗中点燃取烟,反罩以漏斗,将患眼对准漏斗口熏治。

沙眼

1.眼熏洗疗法冬桑叶、白菊花、杏仁、连翘各9克,桔梗、薄荷各2克,生甘草3克,鲜芦根30克,水煎,先熏后洗。每日2~3次。

2.滴眼疗法黄连、玉竹各10克,水煎取液,点眼。每次2~3滴,每日2~3次。

3.眼部擦洗疗法金银花、野菊花各20克,水煎取液,乘温反复冲洗。

鼻泪管阻塞和慢性炎症

1.眼部冲洗疗法金银花30克,水煎取液,反复冲洗。每日2次。

2.眼外敷疗法水湿热敷法,热敷眼部。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3.眼部擦洗疗法菊花或金银花30克,水煎过滤取液,用消毒纱布蘸液擦洗。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白内障或视物模糊

1.滴眼疗法蛇蜕10克,加麻油或菜油少许,微炒,勿令焦黑,研细末,加人乳调后点眼。

2.眼外敷疗法鹅不食草叶捣烂,敷患眼, 用纱布固定。

3.眼部冲洗疗法决明子、玉竹、秦皮各9克,黄连6克,水煎取液,冲洗双眼。每日1次。

眼球出血和结膜出血(中医称血灌神瞳)

1.滴眼疗法①珍珠1.5克,琥珀、牙硝各1.5克,朱砂3克,冰片0.3克,共研极细末,点患处。每日2次。②熊胆汁,点眼,每次1~2滴,每日3次。

2.眼外敷疗法①用冷毛巾或新鲜紫花地丁捣烂,湿敷,称冷敷法。②鲜生地15克,鲜大蓟、小蓟各20克,共捣烂敷眼。

青少年近视眼

眼部按摩疗法按摩眼周穴,由上睛明——新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小睛明——太阳;下睛明——健明——承泣——球后——小睛明——太阳。每次3分钟,每日2次。

眼部湿疹

眼熏洗疗法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败酱草各等量,水煎熏洗,冷却后浸纱布在患处湿敷。

注意事项

1.凡应用眼治法,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施治。

2.凡进入眼睛的药物,如冲洗、滴眼等,药物应该经过消毒后方可应用。避免用刺激性大的和腐蚀性药物,并注意药液的温度,以免引起烫伤。

3.采用眼治手法时,如按摩、擦洗疗法,手法要轻柔,避免用猛力、暴力,以防损伤眼睛。

4.在应用眼治疗法前,要拭去眼睛的分泌物。治疗后,用干毛巾或纱布轻轻拭干,避免药液流溢。

5.在使用眼治法的同时,可配合其他疗法,以提高疗效。

6.眼治法对青光眼、神志不清者,必须慎用。

7.在外敷药时,应注意保护眼睛,避免药物刺激眼睛。

母猪产后疾病的中医疗法 篇6

1 胎衣不下

1.1 原因分析

母猪产后胎衣不下的病因多是由于母猪在怀孕期间 (特别是怀孕后期) 营养不良, 导致母猪体质虚弱, 气血不足所致。治疗母猪产后胎衣不下宜以补气活血、祛瘀为原则。

1.2 治疗

可用当归25克、川芎15克、桃仁l0克、炮姜l0克、甘草l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 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 以黄酒150毫升为引, 调匀, 一次给母猪内服。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炮姜有导滞、补虚和祛瘀的作用;党参、黄芪有补气血的作用。母猪产后气血不足, 产后多虚, 导致胎衣不下, 内服此方剂即可促进胎衣的排出。

2 缺乳

2.1 原因分析

母猪产后缺乳的病因多是由于母猪产前营养不良, 体质瘦弱, 母猪产后气血不足, 乳汁全无或很少;母猪产前营养过盛, 运动不足, 以致气血壅滞不畅, 也可能导致母猪产后缺乳;另外, 初产母猪乳房发育不良, 也可能引起母猪产后发生缺乳。

2.2 治疗

中医认为母猪的乳汁乃血汁所化, 血少则不能生乳, 同时母猪产后缺乳与经络不通也有关系, 治疗母猪产后缺乳临床上宜以通补兼施疗法为原则。对于体质瘦弱的母猪, 宜用以补气养血疗法, 可用当归25克、川芎l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l0克、熟地10克、穿山甲l0克、通草l0克, 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 给母猪内服;对于体质肥胖的母猪, 宜用以活络通乳疗法, 可用当归25克、王不留行15克、路路通15克、穿山甲l0克、通草l0克、川芎l0克, 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 给母猪内服。方剂一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芎以补气血、养血为主药, 可引血归脾;方剂二中路路通、穿山甲、通草以通经络为主药, 可使经络畅通, 母猪服用后乳汁自然增多。

3 乳痈 (乳房炎)

3.1 原因分析

母猪产后引起乳房炎的病因多是由于哺乳母猪在泌乳期, 由于圈舍潮湿, 湿热上侵乳房所致, 也有的是因仔猪哺乳时伤害母猪的乳头, 毒气乘伤而入内或因母猪的乳孔闭塞, 乳汁不能流出而蓄积, 阻碍血液流行, 而导致母猪产后乳房炎的发生。母猪产后发生乳房炎时常伴有乳房患部发生硬肿块, 皮肤变红, 发热疼痛, 母猪不让仔猪吮乳, 有时会蔓延到整个乳房, 母猪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 食欲减少等相关症状。

3.2 治疗

中医疗法治疗紫癜性肾炎 篇7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小血管炎, 发病机制是由于血循环内含有IgA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 另外血管内凝血机制也参与了发病过程。中医认为“肌衄”、“发斑”发病原因不外风、热、毒、虚, 多因血热壅盛, 兼感风邪, 风热搏结于血分, 聚毒迫血妄行, 致血溢于肌肤而发斑。

在治疗上西医尚无理想疗法, 激素仅对肾外的表现如关节、腹部和皮肤的症状疗效较好, 但对肾炎疗效不佳;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病初起多由风热疫毒内侵, 治当疏风清热。若风热疫毒进而伤及营络, 久必阴伤血灼。《血内热者, 治以清降为主;衄虽多由火, 而阴虚者尤多, 当以补阴为主, 兼以清热, 治其标;久病必瘀, 故治血勿忘行瘀, 总之, 中医治疗本病以疏风清热, 养阴补虚, 行瘀解毒为治疗原则。

1 病例介绍

验案1:患者女性, 15岁, 学生, 2006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发热, 下肢有出血点, 关节疼痛、呕血、便血、尿血, 在四平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予强的松40mg/d, 环磷酰胺200mg/d, 治疗2个月余, 无明显疗效, 故来我处转求中医。检查:体温37℃, 血压130/90mmHg, 尿蛋白 (++++) 红细胞10~20个/高倍视野。管型0~1/高倍视野;血小板134×109/L, 出血时间1min, 凝血时间2min, 血沉20mm/h;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2.5μg/mL;IgA 162mg/mL;胆固醇6.2mmol/L, 血浆总蛋白62g/L, 白蛋白29g/L。症状:发热、咽痛、四肢轻度浮肿, 关节疼痛较重, 腹痛、呕血、便血、尿血, 双小腿可见弥漫性, 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脉弦滑, 舌质红, 苔黄腻。辩证:风毒内蕴, 迫血妄行。治法:疏风清热, 活血解毒。方药:生地15g、大黄15g、生山楂35g、蝉衣15g、紫草15g、旱莲草20g、防风10g、鹿含草20g、五味子20g、白茅根35g、小蓟25g。10剂, 水煎服。二诊:4月25日, 药后诸症减轻, 仍有腹痛、尿血、有紫癜, 时有便血、呕血, 上方加丹皮10g、赤芍10g、白芍15g、白茅根改为20g。10剂, 水煎服。三诊:5月10日, 未见血尿、便血、呕血, 紫癜明显减轻。但仍觉气虚倦怠乏力, 上方加太子参15g、黄芪25g。10剂, 水煎服。四诊:5月25日, 诸症均减, 稍有发热, 守方加白花蛇草25g、败酱草25g。10剂后无任何自觉症状, 尿常规正常, 嘱服六味地黄丸巩固月余调理善后, 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属风毒内蕴, 波及营血, 扰动血络, 迫血妄行, 故治疗用疏风清热, 养阴清降, 活血凉血为主。方中防风疏散风热祛表邪;生地、紫草、大黄活血凉血, 逐内伏营血的热毒加小蓟凉血止血;山楂味酸, 微甘性平, 擅入血分, 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佐以旱莲草, 则化瘀血而不伤新血, 开郁气而不伤正气;鹿含草祛风湿而通利关节, 止血而不留瘀, 诸药合用, 共凑疏风清热, 行瘀解毒之功。

验案2:患者男性, 15岁, 学生, 2006年7月2日出诊。

主诉:双下肢泛发紫癜3个月余, 曾用西药激素氢化考地松治疗, 紫癜虽消失, 尿中红细胞满视野, 停药后紫癜又复现, 来我处服中药治疗。检查:尿常规:红、白细胞满视野, 蛋白 (++) , 透明管型0~2/高倍视野。症状:手足心热、咽痛、小便黄、大便干, 舌淡苔白厚, 脉数。辩证:血热瘀滞, 迫血妄行。治法:清热化瘀, 凉血止血。方药:大黄10g、丹皮15g、栀子15g、桃仁15g、蒲公英50g、白花蛇草50g、藕节25g、侧柏叶25g、生地25g。10剂, 水煎服。二诊:7月17日, 诸症好转, 食欲增加, 尿常规:红细胞 (+) , 蛋白 (+) , 上方去大黄、桃仁、生地、丹皮, 加黄芪30g、党参25g、熟地25g。10剂, 水煎服。三诊:8月2日, 诸症消失, 化验正常, 上方继进6剂, 告愈。

按:本例属血热内瘀, 瘀热蕴于肾与膀胱, 迫血妄行, 治以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 活血化瘀为法, 方中用大黄、桃仁泻瘀, 加参芪之类, 清补兼施,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结语

带状疱疹的中医疗法 篇8

关键词:带状疱诊,中医,疗效

近几年来, 笔者采用经方升降散内服联合局部外用蜈蚣败毒散涂敷治疗带状疱疹,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多见于腰部, 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斑、水疱, 簇集成群, 互不融合排列成带状。

1.2 一般资料

本组共28例, 均系本院门诊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17例;年龄15~30岁4例, 31~50岁6例, 51~60岁14例, 60岁以上4例。其中皮损位于头面、颈项者5例, 胸胁腹背者18例, 四肢者5例。

2治疗方法

2.1 中药内服

以升降散加味治疗。处方:僵蚕、蝉蜕、姜黄各10 g, 大黄5 g。加减:若病发于头面者加菊花10 g, 金银花20 g, 连翘、大青叶各15 g;发于下肢者加薏苡仁20 g, 牛膝、赤芍各15 g;发于胸胁腹背者加柴胡10 g, 川楝子15 g, 丹参20 g;疼痛剧者加全蝎10 g, 延胡索15 g。水煎服, 每天1剂, 分2次服。

2.2 中药局部外敷

蜈蚣败毒散:蜈蚣1条, 白矾5 g, 冰片1 g, 雄黄3 g。共研细末, 用香油调匀涂敷患处。适用于病初热毒灼盛痛痒, 或丘疱疹或水疱疹未破, 或水疱破裂后结痂而痛痒剧者。内服、外敷7 d为1疗程, 一般治疗3疗程。

3治疗结果

28例均痊愈 (皮疹停止发展, 疱疹部分萎缩、干涸、结痂, 瘙痒及后遗神经痛消失) 。其中1疗程内痊愈者6例 (21.4%) , 2疗程痊愈者16例 (57.1%) , 3疗程内痊愈者6例 (21.4%) ;

4病案举例

唐某, 男, 58岁, 2005年3月16日初诊。头部左侧发角处疱疹病发1周, 痛如火燎, 伴寒热和烦躁, 曾在某市医院皮肤科求治不效。诊见:患者呈痛苦面容, 呻吟不止, 头部左侧发角处皮肤赤红, 已有成簇米粒状大小不等的水疱, 左侧眼外及白睛已见赤红虬脉, 眼涩流泪, 伴心烦头痛, 平素大便干结, 1次/3~5 d, 近期有情志恚怒, 饮食失调, 舌红、苔黄, 脉弦数。诊为头部带状疱疹, 有蔓及眼睛趋势。治宜表里双解, 疏肝解郁。方用升降散加味。处方:僵蚕、蝉蜕、姜黄、菊花、栀子、柴胡、白芷各10 g, 金银花20 g, 连翘15 g, 大黄 (后下) 、甘草各5 g。每天1剂, 水煎分2次服。同时患处敷蜈蚣败毒散。8月14日二诊:外敷蜈蚣败毒散后, 即感觉清凉爽心, 患处疼痛大减;服药后, 头痛心烦、左眼赤红虬脉已消退, 疱疹见消, 火燎状疼痛消失。原方续服5剂, 诸症尽消。

5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丹、蛇串疮等范畴。其病乃因情志内伤, 肝郁气滞, 日久化火而致肝胆火盛, 湿热内蕴, 外感邪毒诱发致病。升降散是民间久经流传的验方, 清代杨粟山收载于《伤寒温疫条辨》, 用以治疗温病, 为“表里三焦大热初期, 其证不可名状者主方”。笔者选用升降散移治带状疱疹, 以收表里双解、清肝泻火之力。方中金银花、连翘、栀子、菊花、甘草清热泻火, 解毒明目;柴胡疏肝解郁, 条达肝气, 促邪外出;白芷善治阳明头痛, 祛风止痒。蜈蚣败毒散中蜈蚣性善走窜, 为治风要药, 且能散结攻毒, 去恶血;白矾味酸气寒, 性专收涩, 能燥湿化痰, 杀虫解毒, 外可疗湿疮疥癣;冰片辛香走窜, 善散火郁, 疗疮疡肿毒;雄黄燥湿解毒, 可治疗痈疮毒。内服外用结合, 尤能增强清热解毒、生肌活血、利水祛湿、消肿止痛、护肤止痒之效。临证时还应根据病变部位和余邪清除情况酌加引经药和凉血和营之品, 方能收到满意效果[1,2]。

参考文献

[1]马丽俐.双黄连粉针剂静滴及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分析.浙江医学, 1998 (5)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失眠患者90例,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1~67岁,平均44.2±0.5岁,病程1个月~28年,平均14.0±0.5年;夜间睡眠时间1~2小时25例,2~4小时20例:入睡困难26例,晨醒过早或睡中易醒19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2~68岁,平均44.0±0.5岁,病程2个月~28年,平均14.1±0.5年;夜间睡眠时间1~2小时24例,2~4小时21例;入睡困难27例,晨醒过早或睡中易醒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表现为典型的失眠症状,1周发作3次以上,连续1个月失眠;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岁或>70岁;③由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或药物因素等所致失眠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或肿瘤患者;⑥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刺治疗者;⑦对安定类药物产生依赖者;⑧全身性疾病如咳嗽、发热、疼痛、手术等患者,由外界环境干扰因素所致失眠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睡前30min给予服用舒乐安定片lmg,每日1次;观察组则采用中药、针刺及耳压等综合疗法治疗,具体如下。

1.3.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中医体质予以辩证治疗,均给予中药内服,每日1剂,分别于上午和晚间睡前30min服用。辨证施治:①心胆气虚型。以安神定志、益气镇惊为主,采用安神定志丸联合酸枣仁汤治疗:川芎10g、炙甘草3g、茯神15g、知母10g、生龙齿30g、石菖蒲15g、酸枣仁25g、珍珠母30g、柏子仁15g。②阴虚火旺型。以滋阴降火、安神为主,采用二至丸加味治疗:肉桂3g、五味子10g、麦冬15g、百合15g、生地15g、女贞子15g、合欢皮15g、白芍10g、黄连6g、旱莲草15g。③肝郁化火型。以疏肝泄热为主,佐以安神,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柴胡10g、合欢皮10g、龙胆草6g、生地15g、车前子10g、珍珠母30g、栀子10g、夜交藤30g、香附10g。④心脾两虚型。以生气血为主,兼以补养心脾,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炙甘草3g、酸枣仁15g、党参15g、木香6g、白术10g、当归10g、茯神15g、炙黄芪15g、龙眼肉15g、远志10g。⑤痰热内扰型。以和中安神、化痰清热为主,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枳实10g、竹茹10g、黄连6g、栀子10g、夜交藤30g、陈皮10g、茯神15g、半夏10g、茯苓15g。若有胃气失和证候的患者,可给予保和丸以消导和中。

1.3.2 针刺治疗

取三阴交、太溪、印堂、神门、安眠、百会、内关为主穴,心胆气虚者配胆俞、心俞;阴虚火旺者配照海、列缺;肝郁化火者配太冲、合谷;心脾两虚者配足三里、公孙;痰热内扰配丰隆。皮肤常规消毒后取1~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入穴,留针30min,每15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均在下午进行。

1.3.3 耳压治疗

根据证型选取神门、胃、心、交感、肝、肾、脾、皮质下等穴,将消毒好的王不留行籽粘在医用胶布上,选择4~6个穴位并于其最敏感处将王不留行籽压上,并嘱患者每日按揉2~3次,每次1~2min,尤其睡前应闭目按揉,直至耳廓产生热感和胀痛。

1.4 观察指标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疗效标准。治愈:失眠症状消失,睡眠时间增加大于6个小时或睡眠恢复正常;好转:失眠症状有所改善,睡眠时间增加大于3个小时;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任何改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预后情况

经过3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6.67%,但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24.44%,且出现头晕2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患者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失眠即内经中的“目不瞑”、“不得卧”,是基于卫气循行理论进行阐述,卫气夜行于阴、日行于阳,行于阳则阳气盛,行于阴则阴气盛,阳气盛则无法入于阴,阳盛阴虚,阳不交阴,则导致整夜烦扰而无法入眠。换言之,失眠其诱因为阴阳失调、阴虚阳盛、阴不纳阳或阳不入阴[2],故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其治疗的关键。

中药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基本思想,通过分证施治从根本上调理体质,从而使患者恢复阴阳平衡[3]。针刺治疗可疏通患者经络,使患者气血调理、脾健肝调、心肾交通,以达阴阳平衡。耳压治疗则通过刺激耳穴以达到大脑网状系统的正常有序化激活和抑制效果,从而使睡眠状态由病理性转化为生理性[4]。三者联合治疗可有效调整阴阳平衡、疏肝养神,促使患者恢复“阴平阳秘”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综合疗法具有理想疗效,且安全可靠,与常明承、张静[5]等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2]张金霞,顾锡镇.原发性慢性失眠的中医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10,30(12):1111-1112.

[3]李国成.中医辨证治疗焦虑性失眠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13-114.

[4]柴路.经络针刺结合耳针治疗失眠40例[J].光明中医,2010,25(5):821-822.

中风的中药治疗法 篇10

◆风中经络型 其症状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等。在治疗上可选用以下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每日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服下。

◆腑气不通型 其症状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等。在治疗上可选用以下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每日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服下。

◆气虚痰阻型其症状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色萎黄、语言蹇涩、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等。在治疗上可选用六君子汤加减:即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每日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服下。

◆气虚血瘀型其症状是肢体活动不利或伴有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等。在治疗上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即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每日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服下。

◆气滞经络型其症状是肢体瘫痪或口眼歪斜、胸胁胀满、常叹息、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等。在治疗上可选用以下方药: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每日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服下。

◆邪热壅盛型其症状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在治疗上可选用以下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每日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服下。

◆气血两虚型其症状是肢体缓纵无力或苍白肿胀、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或畏风自汗、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等。在治疗上可选用八珍汤:即人参、白术、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当归各15g。每日一剂,水煎后分两次服下。

犊牛多汗症的中医疗法 篇11

1 病因

犊牛多汗症主要是由于因怀孕母牛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精血亏损或久病失治造成犊牛先天性营养不足、抵抗力差, 免疫力下降, 体质虚弱, 因而使得犊牛营阴不能内守而致出汗。

2 临床症状

幼畜食欲不振, 舌红、脉象细数。犊牛多在夜间或早晨出汗, 白天在室外出汗表现不明显, 牵入室内则见汗多。出汗部位多在耳根、脖子、肘后侧、股内侧、尾根等部, 被毛湿润或汗液淋漓。

3 治疗

(1) 滋阴补肾, 固表止汗。可用“六味地黄汤与玉屏风散加减”:黄芪30克、党参25克、茯苓15克、山药20克、丹皮12克、泽泻12克、白术15克, 龙骨32克、牡蛎32克、麻黄根10克、防风15克、熟地25克、山茱萸20克, 水煮口服。每日口服3次, 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其中剂量为100~250ml, 根据犊牛的情况而定;

(2) 每日1剂, 连服3剂, 出汗症状全部消失而痊愈。另外, 治疗犊牛多汗症可用“六味地黄丸”研末口服。该药每瓶360粒, 根据犊牛体重大小, 每天口服3次, 每次服用40~60粒, 连用5天, 重症7天痊愈。

4 小结

上一篇: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论文下一篇:低硅铁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