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

2024-11-27

中医/中药(精选12篇)

中医/中药 篇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 它担负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繁衍的重任。然而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药发展和创新在社会医疗中的占有量及生存空间已经到了“忧关”的程度。笔者在多年的中医临床治疗和中药管理工作中体会到:目前中药质量下滑, 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制约和阻碍的作用, 造成中药质量下降的原因,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假冒伪劣药材泛滥

我国地域辽阔, 药材资源遍布全国, 因地势和气候不同, 生产出很多的地道药材, 如人参、杭菊、川连等。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部分药农、药商被金钱诱惑, 大量造假冒、伪劣药材上市。他们用芋头、土豆加工冒充天麻;用猪骨、羊骨加工冒充鹿骨霜;用野八角冒充大茴和用水蛇冒充海龙。在药材中添加杂质:在三七内钉入铁钉增重;使用重油浸拌红花凉干, 把重油注入乌梢蛇体内凉干增重;在砂珠内渗入雄黄、红砖粉增重;为了使药材外观色质好看容易出手, 多次用硫磺熏蒸银花、枣皮等;用双氧水和福尔马林液浸泡天麻等。然后卖入市场、公司、制药厂、医院等。近年来药农盲目施用化肥、农药, 使药材产量增加, 但药效可能下降。对部分引种的中药材有些也不能保证质量。如我亲自尝过贵州某县引种的“黄芪”中药, 连点甜味都嚼不出来。综上所述, 对中药材造假、冒、伪劣者应予以打击, 对发展中医药者应予宣传和表扬, 做到“德、法”相济。

2正确加工储存保管中药

我们的祖先对中药加工、炮制、储存和保管集累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用土炒白术能增强燥湿之功;用盐水炒杜仲入肾经增强温肾纳气之力;半夏存放后使用能使其毒性降低, 燥湿止咳化痰之力增强。半夏、积壳、橘皮等宜存放2~3年后使用效果极佳。储藏保管的仓房以二楼为宜, 因其通风、干燥、温度较好, 老鼠也相对少。根据不同的药材特点, 选用适合的容器, 如果实类及含挥发油类宜用陶罐, 坛子装并盖好;根茎类用木箱装放并在其中放置少量大蒜或包花椒包可以驱虫防腐, 每年清理尘埃1~2次;花叶类宜袋装敞口放置, 每年用硫磺熏蒸空间一次:20 m2/100 g, 密封。常规药材储存一般不超过两年, 并要求专业中药剂人员, 不断提高保管炮制知识, 并加强责任心, 拒绝不合格的中药材入库。

3中药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如颁布了《执业医师法》、《药品监督管理法》、《国家中医药条例》等相关法规。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也有部分不完善需要改进的方面不容忽视, 笔者多年配合药监部自检测中药材中发现, 对中草药的检查上套用西药的检测制度, 忽视中药材的特点, 过分按要求条理化、指标化。如用“生药”标准对比炮制药品, 如“炒白术”和“焦白术”黄土清炒后有土沫和灰粉含量超标, 按劣药处理。云贵高原出产的野生地道药材“枯黄芩”经检测子标不够、按少药论处。套用西药的“有效期”而应用于中药材检测也是不合理的。如“橘皮”它要存放2~3年后才能当“陈皮”中药使用并发挥药效。目前, 有少部分药材快出现枯竭, 如甘肃盛产甘草, 但过度地采集, 土地沙化程度加剧, 许多药材的“纯天然”和“纯野生”已经快成为空话。而大量引种栽培的药材还需不断地研究改进, 使其不变种退化。目前, 中药材一方面面临着药源一天天的枯竭, 而对现有药材我们又不能合理地使用, 有些药材甚至浪费。毛主席早在1954年谈中药问题的批示教导我们:“中药应当很好保护与发展, 我国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 是祖国极其宝贵的财产, 如果任其衰落下去, 那是我们的罪过,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医药是不能分家的就好像战士“枪与弹”的关系,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关系。如果我们在医疗实践中还不引起重视, 不论药品“优和劣”或不断地使用代用品, 一味地增大用药的剂量来达到效果之目的, 这样无形中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疗效不好, 久而久之患者就不再接受中医, 远离中医药, 继承和发展中医就不能实现。

中医/中药 篇2

你好!将前段时间摘抄的一些与君共享:

一、今安徽潜在县汪济老先生用六十余味中药名所作《致在台友人》的信 白术兄: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不知思念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及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花红紫草苏木青,金缨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悬紫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滕、青风滕;南池结有石连子、黄实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拄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艺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思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表弟:杜仲顿首 二、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三、一封用中药名串成的诉状 古有一才女,其父从业中医,兼营药铺,有空时喜欢吟诵《汤头歌诀》,女受此熏陶,对中药名称、性味、功能早有领悟。一日无事,她巧借药名串成一篇诉状,由于辞情恳切、构思奇巧,其父览后,不禁拍手称妙,其状书云: 具状人红娘,为告木贼拦路抢劫,殃及夫、子事。窃氏有夫黄柏,男黄连,因往硫黄(留隍)发卖乌药,一去半夏,仍未见附子(父子)茴香(回乡)。适有邻亲杜仲告知:某日,夫君一行经过常山,遭木贼拦劫,被抢去青相(箱)子一只,陈皮鞋一双,又强*使女四人:木香、乳香、丁香、麝香,唯麝香不从,遂被捆于马前,打得红花血竭,望大人查明泽泻(贼舍)惩办顽凶。民等沾恩。谨状。在短短130多字的诉状中就嵌入了20多种中药名,情趣盎然,故一直流传至今。

四、古代名人用中药名写的情书 冯梦龙的《桂枝儿》: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清代褚人获编的《坚瓠集》中载有两封苏州詹氏夫妇的两地情书,亦通篇皆用药名。———其妻给丈夫的信上这样写道:“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开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其夫给妻的回信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自有金相赠也。”从这些有趣的中药名组合而成的古代男女情书中,我们可以了解明清两代时,中药业在我国的兴盛和中药知识在我国古代民间的普及。

五、中药名联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 《镜花缘》第70回: 风吹不响铃儿草 雨打无声鼓子花 长寿 金盏草 蝴蝶花 木贼草 慈姑花 半夏 玉簪花 蜜蜂草 水仙花 妒妇草 还有将中药名嵌入对联的。如: 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稚子”即杞子,“打马”即藩打马。)又如: 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有副药名联更奇妙: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甘草),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一中药店门联: 将军红大戟 国老金重楼。将军是大黄的别名,红大戟即红芽大戟。红原为形容词,这里作为动词,红大戟意为杀敌立功。国老是甘草的别名,金重楼即重楼金线,是蚤休的别名。金,这里也作为动词。一中药店老板新婚,友人送他一副对联: 金钗门东广植忘忧草 王孙房苑常开合欢花。金钗,是石斛的别名;门东,是麦冬的别名;忘忧草,是萱草的别名;王孙,是黄芪的别名;房苑,是防己的别名。上下联共用了六个中药名,表达了祝贺之意,匠心别具。刘寄奴,据《南史·宋本纪》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首先发现这种药,每遇生疮,敷之即愈,因而得名。何首乌,是唐代一个姓何的老人常以一种不知名的药物来充饥,因而寿高一百三十岁以上,须发仍然黑润,所以后人称这种中药为何首乌。徐长卿、使君子、杜仲等的命名,也各自有其生动的故事传说。威灵仙,是说它的药性威猛,效果灵验如仙。覆盆子,盆作尿器解;覆盆是指其治疗夜尿频数的效果是可覆其尿器,所以叫做覆盆子。益母草善治产后胎前诸病,所以有益母之名。合欢,其原植物的特点是其叶至暮即合(《本草拾遗》),药效是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本草从新》)。防风,善治风症;续断,能接续断折。此外,尚有蚤休、忘忧草、王不留行..都是以其功效命名的。

六、中药命名的有趣现象 东白芍、南星、西洋参、北沙参。(与方向有关)春砂仁、夏柘草、秋桑叶、冬葵子。(与四季有关)青黛、黄芪、赤芍、白术、黑铅。(与五色有关)甜石莲、酸枣仁、苦参、辣蓼草、咸秋石。(与味道有关)金银花、木通、水獭肝、火麻仁、土茯苓。(与五行有关)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丸。(与气象有关)山药、川芎、望江南、河白草、海浮石、洋金花。(与地理有关)猪牙皂、牛膝、羊踯躅、马宝、鸡血藤、狗肝菜。(与动物)鼠粘子、牛黄、虎骨、兔丝子、龙胆草、蛇蜕、马勃、羊肉、猴枣、鸡内金、狗脊、猪苓。(与生肖有关)如一见喜、两面针、三七粉、四叶参、五倍子、六神曲、七叶莲、八角茴、九香虫、十大功劳叶、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与数字有关)如一粒金丹、二至丸、三才封髓丹、四逆散、五子衍宗丸、六一散、七宝美髯丹、八仙长寿丸、九制豨莶丸、十全大补膏、周公百岁酒、千金不易丹、万应喉症散。(与数字有关)川桂枝、川黄柏、川大黄、川贝母;广木香、广郁金、广陈皮;湘莲肉;苏薄荷;浙贝母;建泽泻。(与产地有关)金鉴羊肝丸、天王补心丹、归脾丸、清金保肺丸、金匮肾气丸。(与五脏有关)

七、诸葛亮后裔用中药名撰写的一则祭文 呜呼!秋桂枝高,痛泣威灵仙去;冬桑叶落,更悲子不留行。恭维我兄斐斋公者,禀性光明,持躬厚朴,细辛处事,苦练成家。诚大腹之能容,亦合欢而有庆。只为潼关失怙,苦丁慈父之忧,於焉海经商,苦遂劳人之驾。迨至业精百草,利获千金,新会朋侪,当归故里。余粮满石,有时则润及慈姑;益智多仁,至此苦忧知母。胥肉果团圆以序乐,弟昆布慈惠而无私,宜乎宝树联辉,五加其一;银花叶瑞,二妙成双。有事必不违心,随遇自然得意者也。胡意平生急性,留毒归身,病起无名,含吐未能活络,医诚没药,肿痛改以连须。百药徒煎,千年难健,怅登仙于紫苑,徒洒泪青风也乎。兹际梅开绿萼,桔皱丹皮,律转阳春,期当望月。驾车而车于熟地,借巢穴于原枝。弟客连翘,哀声续断。范等厚蒙友爱,薄荷教言。叹栀子之已亡,悲使君之不见。歌声薤白,聊呈竹呈之觞;服带麻黄,有感荆花之谊。望车前而洒涕,束果本以为刍。血献仙茅,香供白檀一炷;露擎佛手,酒酌红曲三杯。神曲有歌,公英束格。

八、中药名谜 唐诗中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谜底为四味中药名:首句谜底是当归;次句谜底为白头翁;第三句谜底为人参,人参为人生的谐音(儿童不识,觉得此人陌生),另一解为参作参商之参解(此解似较牵强);第四句谜底是生地,解为出生之地。宋词苏东坡《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句,谜底为中药名千年健。元曲徐再思《凭栏人·春情》中有“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句,谜底为相思子(松玉钗、羞镜台等均为相思之态,子指所思之对象)。俗语有奶便是娘,谜底打中药名二,为乳香、知母。也有用三国时人名刘阿斗猜一中药名的谜语。其谜底为使君子。曹操曾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即指刘备,刘阿斗是刘备的儿子,亦即使君之子。

九、中药顺口溜 中药顺口溜在民间传说中非常多,如: 铁脚威灵仙,砂糖和酒煎,一口吞下去,铁剑软如绵。(形容威灵仙的治疗骨骨更在喉的功效)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形容七叶一枝花(即蚤休)的治疗痈疽的功效)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形容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的通乳的功效)

十、中药名谜语 低头思故乡——怀熟 故乡——熟地 异国——生地 不生第二胎——杜仲 牧童——牵牛子 九死一生——独活 三九时节——天冬 包龙图——首乌 司机——车前子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天女散花——降香 长生不老——万年青 绿林好汉——草寇 病入膏肓——没药 自卫还击——防己 他乡遇故知——一见喜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 春眠不觉晓——安息香 春常在——四季青 一年十二月——四季青 断肢再植——骨碎补 东坡先生浑不知——狼 有言在先——白前 老实忠厚——厚朴 黑色丸子——乌药 演讲技巧——白术 机构繁多——百部 户——芦根 雪——夏天无 葬花——安息香 武松杀嫂——穿心莲 土皇帝——地龙 世上只有妈妈好——光知母 举头望明月——怀熟地 天天向上——连翘 偷梁换柱——木贼 言语肤浅——陈皮 莫用小人——使君子 孩儿拜见父王——太子参

脱发应怎样中医中药调治 篇3

我孙子今年26歲,身高一米七以上,体重170余斤。他平时身体很好,可最近头发稀疏。脱发严重,几乎可见到头皮。我担心时间拖长了脱发会更严重。请问:在中医中药方面有什么方法和药物可以调治脱发?平时饮食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遂川县郭××

郭××同志:

关于你孙子患脱发一症,我简略解答如下。

脱发又称秃发,俗称“鬼剃头”。对此病中医学认为,血热风燥、湿热上蒸、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以及瘀血阻滞等均可导致脱发。你孙子26岁,一米七以上的身高,平日身体健壮。根据这些情况,按中医辨证分析属血热风燥、或湿热上蒸、或淤血阻滞等类型。由于我未见其本人的舌象和切脉诊察,故辨证难于精准。因此,你们最好找有经验的中医师当面诊治,以便对症下药。我现就你简单介绍的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针对你孙子脱发有可能属于的三种类型,分别拟出中药处方,供当地中医师参考:①若属血热风燥型,则可服用:当归、防风、荆芥、川穹、女贞子、枸杞、何首乌、白芍、生地、熟地、黄柏、生姜、红枣;②若属湿热上蒸型,则可服用:萆薜、薏米仁、茯苓、泽泻、丹皮、山栀、苍白术、佛手片、蔻仁;③若属淤血阻滞型,则可服用:丹参、赤芍、川穹、桃仁、红花、柴胡、当归、白芷、蔓荆子、生姜。

2.平日可用生姜擦头发脱落的地方,以促进局部的血液流畅。

3.不要熬夜,生活规律,不吃或少吃辛辣温燥食物,饮食宜清淡,多喝汤水。

教授 主任医师 黄存垣

宫内组织残留的中医中药治疗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笔者从2005年3月~2006年3月期间, 采用中药方剂清宫汤治疗人工流产不全及不全流产患者共40例, 患者年龄为19~41岁, 其中人工流产不全10例, 药物流产不全19例, 不全流产5例, 中期妊娠引产后组织物残留4例, 引产清宫术后仍有组织物残留2例;流产后阴道流血10天未净者14例, 2周未净者15例, 3周未净者6例, 4周未净者5例。患者均拒绝行清宫术, 要求非手术治疗。

1.2 中药清宫汤处方组成

党参30g, 阿胶12g, 炒白术30g, 茯苓15g, 生地15g, 生黄芪20g, 桃仁12g, 白芨12g, 益母草30g, 将上方剂水煎2次后合并药液, 分早晚内服, 每日1剂。

1.3 治疗效果

服清宫汤3剂, 阴道有陈旧性残留组织排出, 阴道流血明显减少, 颜色变淡, 继续服清宫汤2剂后阴道流血干净者25例。服清宫汤8剂阴道流血干净者11例。服清宫汤10剂阴道流血干净者3例。1例治疗中途放弃服药改行清宫术。

2 讨论

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净, 大多是因子宫复旧不良或少量胚胎组织残留影响子宫收缩所致。祖国医学认为:阴道流血淋漓不净是气血虚引起, 气滞血瘀则气机不畅, 影响残胎排出, 治则应是活血、行滞、祛瘀。

桃仁活血化淤, 党参、百术、黄芪补气养血, 茯苓清热利湿, 白芨收敛止血, 生地清热凉血, 阿胶补血止血, 益母草活血祛瘀促进子宫收缩。本方剂配伍后既能补气养血, 又能活血祛瘀,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达到止血之目的。该方剂简单有效, 是非手术治疗宫内组织残留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宫内组织残留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对2005年3月2006年3月期间我院人工流产不全、药物流产不全及不全流产拒绝清宫患者40例, 采用中药方剂清宫汤治疗。结果:服清宫汤5剂阴道流血干净者26例, 服清宫汤8剂阴道流血干净10例, 服清宫汤10剂阴道流血干净者3例, 1例治疗中途放弃服药。结论:中药清宫汤简单有效, 是非手术治疗宫内组织残留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宫内组织残留,清宫汤

参考文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篇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原中药系)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创建的中药高等教育院系之一。1985年成立了中药研究所,实行院所合一的管理体制。学院目前设有中药生药系、中药药理系、中药化学系、中药制药系、中药资源系、临床中药系、生物制药系、中药科技发展部、基础教学部、实践教学部等10个系(部);中药炮制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2个中心及综合办公室。

中药学院现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现有中药学、制药工程两个专业。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方向、中药分析方向、中药资源方向;制药工程专业设有中药制药方向、生物制药方向。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中药人才3000余名。同国外10余所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2010年起,学院每年推荐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赴英国女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中药学院是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全国最早设立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接受20名博士进站。中药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并有中药生药学、中药药理学和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国家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中药学院已形成了以知名学者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学缘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中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6名,其中教授31名、副教授3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7名;68名中青年专家具有博士学位、23名留学回国人员;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35部,主编统编教材13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学院荟萃着国内外著名中药学专家、教授和学者。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院士为中药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中药学家、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为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拥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北京市级中药分析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级中药制药学优秀教学团队,临床中药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中药鉴定、中药药剂学是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药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已建成仪器设备总值近2千万元、实验室面积近万平米。建有符合GMP标准的中药制剂中试实验室,能够满

足中药及其他教学与科研相关领域的需要。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5个,是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和北京市“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

近年来,中药学院主持和承担了包括“973”、“863”、“攻关”、“支撑”、“重大创新药物”、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13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转让14项。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药学院在中药种质资源研究、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及药效评价研究、临床中药学基础研究、中药信息工程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中药学院已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办学效益、特色与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院。

联系电话:学院办公室 84738608

学生办公室 84738612,84738330

学院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校区

◆中药学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中药科研、生产、检验、流通和使用领域从事中药鉴定、炮制、药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师。

培养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基本知识;

(2)熟练运用现代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以及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3)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和制剂制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4)了解中药从开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流程;熟悉营销理论与药事管理法规、政策;

(5)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具备在中药临床、科研及相关领域独立工作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6)具备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用植物学(含拉丁语)、方剂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学、生物化学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方向、中药分析方向、中药资源方向

◆制药工程(生物制药)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及中医药知识,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培养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熟悉中医药基本思想;

(2)熟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基本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

(3)掌握制药技术与制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常用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设备;

(4)初步具备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5)具备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科技研究发展动态的能力以及能进行创造思维、有自我发展潜力和从事中药、生物制药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制药、发酵工程、中医药学概论、中药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原理、制药工程制图学、制药设备、工业

微生物学、生物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工艺学(方向课)、生物统计学(方向课)、中药化学、免疫学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中医中药学贵在“医药不分家” 篇6

“日前,在北京海淀科普基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聆听“中科院”院士李连达教授的“科普讲座”,题目是《中医理论新解》 。李连达院士认为,中医理论含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科学思想,是具有社会科学特点的自然科学。中医理论,问题复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争论颇多,深奥难懂。

“小学生”听“大专家”的报告,一切都感到新颖。我感触最深刻的是:中医的“医”和“药”当是“合二而一”的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绝不是“一分为二”的踽踽独行。医药犹如人之两条腿,缺一而蹒跚趔趄。当然须缀言一句,中医专家讲的“医药结合”系指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行医手段。时政强调的“医药分家”是医药管理机制改革和管理方法。

中医药是国之瑰宝,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不无遗憾的是,近百年来,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名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如西医精确。因之由敬而远之到公开挞伐,虽然是少数,但“名气”大,“恶劣”的作用不可小觑,客观上把中医国宝边缘化。“天亮不是公鸡叫的”,中医的实际存在,从防病到治病的实际效果,有目共睹,无法抹煞。

我读过一篇《中医药这把“钥匙”不能丢》的文章,作者认为,“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所谓看人,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精心诊切,穷研方脉,尤其是临证省病,至精至微,“把一脉而思全身”。引用古医书的一句话,“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作者用一句玩笑话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病诊断清楚了,人没了,这样的诊断还有什么意义!我的理解是,正如中医书《素问》中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一“防重于治”的思想,至今依然有生命力,且可以用于“治国理政”。“上工治未病”,良医也。

“中医药不分家”,字面上理解,系指中医的诊病用药和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分开。“望闻”与“问切”即中医的“四诊方法”,自古至今,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主要方法。李时珍曰,“上下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也就是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变现出来。“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有诸内者,形诸外”。“闻其五音别其病”,“望色以润泽为本”,“临病人问所便”,“脉贵有神”……都是难能可贵的经验之谈。“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听诊器、X光和CT手段,各有独特作用,只能融合而辩证。

“望闻问切”搞清病因病灶之后,接续的当然是治疗。中医的治疗无外乎是理疗和药疗两种惯用的方法。如果说“脏象学说”、“精神气血”是理论基础,那么“发病原因”、“致病机理”则是因人而异“望闻问切”后得出的结论。于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或对症理疗。其中理疗的方法最为常见并最易见效的不外乎是“经络针灸”和“气功推拿”,目前已然享誉世界,成为中华医药学的瑰宝。

中医药贵在“药”,用药原则十分讲究。“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讲的是谙熟药理;“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说的是精通药性;“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要求的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修而肥者饮剂丰,羸而弱者受药减”。中医真是“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当下最为时髦的用语是“私人定制”,其实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信条历来是“私人定制”。这就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中医中药不分家”的最高境界是“辨证医治”,把人视为“完人”,主张系统看待,全面衡量,方可一叶知秋,不是瞎子摸象,以点带面。中医作为整体医学,不仅治疾病,也治未病,拥有独特优势。

中医中药治疗多囊卵巢临床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从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接诊符合PCOS诊断标准的患者54例, (标准参照2003年荷兰鹿特丹PCOS会议) , 年龄14~34岁, 平均23.2岁, 病程0.4~10年, 平均3.4年。其中, 青春期患者29例, 育龄期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疾病, 并且在本研究前3个月未服用任何可能影响激素分泌的药物。

1.2 方法

补肾化瘀祛痰方中的成分主要以补肾阴为主, 由10g山茱萸, 20g桑椹子, 20g枸杞子, 当归、赤芍、白芍、瓦楞子、皂角剌各15g, 5g桃仁, 6g红花, 12 g益母草等组成。用法:每天水煎1剂, 早晚各口服1次, 逢经期则停用。半年为1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与测定指标

1.3.1 临床症状与体征

(1) 肥胖程度以体质量指数BMI表示, BMI=体质量 (kg) /身高 (m) 2, 女性BMI≥24表示超重, ≥26表示肥胖。以腰臀围比值WHR作为肥胖类型的指标, WHK≤0.75表示女性肥胖, WHK≥0.85表示女性型肥胖。 (2) 多毛参照F-G多毛评分标准:<7分表示正常, >9分表示多毛。 (3) 痤疮:评分标准参照Rosenficld[3]提出的以皮肤破损的性质和数量作为评分标准, 分别对面部和躯干部位进行评分。

1.3.2 性激素测定

于疗程前1个月和疗程后第1个月的月经期的第3~5天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进行放射免疫测定睾酮水平, 并进行比较分析。

1.3.3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 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月经正常来潮, 经过BBT及激素等测定证明持续3个月有排卵现象, 血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鉴定为痊愈; (2) 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出现显著改善, 1~1.5个月月经来潮1次, 3个月内有1次排卵, 血淸激素水平基本正常, 鉴定为显效。 (3) 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出现好转, 1~2个月月经来潮1次, 半年内有1次排卵现象, 血ā激素水平有改善, 鉴定为有效。 (4) 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指标均无明显改善, 鉴定为无效[3,4]。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χ—±s表示计量资料, 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比较

(1) 肥胖:治疗前共有8例肥胖患者, 6例伴高雄激素血症, 均属于男性型肥胖;治疗后6例患者的BMI显著下降 (P<0.05) 。 (2) 多毛:治疗后21有例患者的F-C评分明显下降 (P<0.01) 。 (3) 痤疮:Rosenficld评分显示有19例患者评分显著下降 (P<0.01) 。

2.2 治疗前后月经期血清睾酮含量比较

见表1。

治疗前有26例血清睾酮增高患者 (48.15%) , 治疗后有20例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出现明显降低 (P<0.05) 。

2.3 疗效比较

54例患者中9例痊愈, 27例为显效, 15例为有效, 3例无效, 总有效率94.64%;54例月经异常患者经过治疗后, 恢复规律自主月经者28例;有10例为不孕患者, 经过治疗后怀孕7例, 其中有3例于1个疗程内怀孕, 2例于2个疗程内怀孕, 2例于3个疗程内怀孕, 妊娠率70%。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的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本研究分析认为, PCOS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 (1) 患者多与月经初潮1年半左右发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 如月经稀发、继发性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及原发性闭经。 (2) 患者中多数伴有多毛、痤疮及肥胖等症状, PCOS患者由于这些症状表现, 其心理及社会压力较大, 表现出自卑等心理。 (3) PCOS患者有明显的肾虚症状, 主要为肾阴虚。 (4) 患者多伴有高雄激素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特点[5,6]。

我们认为引起PCOS的根本原因是肾虚, 肾虚是致病之本, 导致血瘀、痰湿阻滞。因此, 采用补肾、化瘀、祛痰的治疗原则进行PCOS的治疗, 患者经过补肾化瘀祛痰方治疗后, 肥胖、多毛及痤疮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血清睾酮水平在治疗后显著降低。

由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风险及其结果超出了生殖健康范畴, 对该类患者应进行早诊断早治疗,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加强锻炼和注意饮食。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补肾化瘀祛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的临床效果与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内服水煎补肾化瘀祛痰方, 治疗54例多囊卵巢综合症, 半年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服药前后的症状与体征 (肥胖、多毛及痤疮) 以及血清激素水平。结果 患者在治疗后症状与体征的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 (P<0.01) ;血清睾酮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 (P<0.05) 。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经过服用补肾化瘀祛痰方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从而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补肾化瘀祛痰方,症状与体征

参考文献

[1]吴效科, 侯丽辉.多囊卵巢局部胰岛素抵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1 (9) :519-522.

[2]俞瑾.中西医结合要为妇女生殖健康创新页[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 2 (2) :83-85.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75-2481.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85-389.

[5]Hud JA Jt, Cohen JB, Wagner JM, et al.Preval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acanthosis nigricans in an adult obese population[J].Arch Der-matol, 1992, 128 (7) :941-944.

中医/中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选2011年~2013年来我院就诊的皮肤湿疹患者160例, 其中包括男性患者79例和女性患者81例, 年龄最大者54岁, 年龄最小者12岁, 平均 (35.5±2.5) 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全部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所描述的诊断标准。现将160例皮肤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有80例。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43例和女性患者37例, 平均年龄 (35.1±2.7) 岁;乳房湿疹17例, 耳部湿疹有23例, 脐窝湿疹15例, 手部湿疹12例, 阴囊湿疹5例, 小腿湿疹6例, 肛门湿疹2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6例和女性患者44例, 平均年龄 (35.6±2.6) 岁;乳房湿疹13例, 耳部湿疹有19例, 脐窝湿疹20例, 手部湿疹12例, 阴囊湿疹6例, 小腿湿疹8例, 肛门湿疹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区别,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药治疗:口服息斯敏每天一次, 每次一片;兼服地塞米松每天一次, 每次一片;外用涂抹去炎松软膏, 每天擦拭2次。 (2) 研究组:此组患者进行中医中药方法治疗, 包括口服和外用两种方法。自制中药口服制剂:苦参15 g, 金银花15 g, 车前子15 g, 地生20 g, 白鲜皮15 g, 蛇床子10 g, 地肤子10 g, 黄柏12 g, 紫草10 g, 蝉蜕10 g, 五倍子12 g, 丹皮12 g, 如果有患者伴有血热的可另外加入黄精、熟地黄等, 伴有风盛的患者可另外加入桑叶、僵蚕等。伴有阴虚的患者可另外加入银柴胡、地骨皮等, 皮肤瘙痒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地肤子、远志等治疗, 服用前用200 m L开水煎煮, 每天口服一剂。外用药配方:白鲜皮20 g, 黄柏30 g, 土茯苓20 g, 苦参30 g, 百部20 g, 五倍子25 g, 地肤子20 g, 蛇床子25 g, 枯矾15 g, 另加入冰片10 g, 每天使用一副, 次数自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30 d, 期间要重视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患者皮肤湿疹的消退情况, 了解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 发现异常时及时上报医师并给与相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30 d后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评价:

将治疗效果分成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级别, 痊愈: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 皮损消退;显效:皮肤瘙痒等症状改善, 皮损大部分消退;有效:患者皮肤瘙痒等症状有所缓解, 小部分皮损消退;无效:皮肤瘙痒鞥症状没有改善, 皮损没有消退。总有效= (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收录此次研究所得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 方法采用χ2检验, P<0.05时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痊愈者48例, 占比60.00%, 显效者22例, 占比27.5%, 有效者7例, 占比8.75%, 无效者3例, 占比3.75%, 痊愈率为60.00%, 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患者痊愈者19例, 占23.75%, 显效者18例, 占比22.50%, 有效者38例, 占比47.50%, 无效者15例, 占比22.50%, 痊愈率为23.75%, 总有效率为77.50%.研究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皮肤湿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科疾病, 发病率较高, 发病原因较多且复杂, 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容易发病, 临床表现有红斑、水泡、渗出、血疹、肥厚、鳞屑、苔藓样变、瘙痒等, 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给患者带来极大地困扰和不便。临床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时期, 急性期有渗出倾向, 其他则表现为肥厚、浸润, 皮肤损坏一般有对称性、多形性、反复发作等特点。中医理论中, 皮肤湿疹属于“浸淫疮”、“四弯风”的范畴, 虽然病症发生在患者皮肤表面, 但实际属于身体内部病变导致, 主要是由于风、湿、热等引起, 病程长是由于体内的风、湿、热等病邪没有及时排除, 湿热夹淤、夹毒、血燥、阴虚而引起发病[2]。传统西药治疗方法为使用激素或抗过敏药物, 可以迅速的遏制病情的进展, 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等症状, 但有较大的缺点, 治标不治本, 常复发, 给患者带来困扰和痛苦, 所以探索科学高效的能够抑制疾病反复发作的方法至关重要, 多年的实践和临床研究表明, 使用中医中药方法对皮肤湿疹的治疗效果较好, 而且降低了复发率。

湿疹常常是饮食不节制或大量的饮食荤腥, 使得脾胃失调导致体内藏有许多湿热毒邪, 又疏于调理, 侵及肌肤, 具有浊、腻、黏等特点, 病情反复发作[3]。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结晶, 其对各类疾病的治疗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方法对皮肤湿疹的治疗是以清热解毒、止痒泻火、排湿祛风为主, 多年研究证明, 健脾养血、排湿祛风、排毒止痒是治疗湿疹的关键, 本文研究中所提到的药物具有以上作用, 如蝉蜕可以祛风、止痒, 苦参可以泻火、止痒, 金银花有排湿、祛风、清热的作用, 地生能够补血, 黄芪能够补血益气, 上述药物通过内服外敷, 相互联合, 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痊愈率为60.00%, 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23.75%, 总有效率为77.50%.研究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表明, 对于皮肤湿疹患者, 使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缓解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 消除皮损, 减少复发, 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俊峰, 王欣悦, 李玲玲.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皮肤湿疹100例[J].四川中医, 2012, 20 (11) :53.

[2]卢俊红.中医中药治疗80例皮肤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225-226.

[3]王德旭, 张炜, 苏东宝, 等.皮炎湿疹致病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 18 (7) :109-110.

论中医教育改革中的中药教改问题 篇9

关键词:中医教育,改革,中药学

中药学作为中医学教育中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应掌握中药的基本性能、应用范围以及错误使用的不良反应等基础知识, 还应该掌握常用的中药材的辨认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作为现代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还应该具备遣药组方的能力和鉴别药材的能力。因此,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院校应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 总结分析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教改的有效措施, 提高我国中医教育的质量,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一、当前中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单调乏味。中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知识, 涵盖的内容广泛, 且内容都是讲解中药材的辨别、性能、适用范围等基本知识, 课程枯燥, 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 晦涩难懂。中药学教师在讲授中药学知识时没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熟记大量的中药材知识, 枯燥无味, 学习难度较大, 久而久之会对课程失去兴趣,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方法单一。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各种知识的连接性较强, 教学内容繁多, 一些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时量不足。特别一些教师年龄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面授式教学, 实行单一的填鸭式教学,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缺乏实践。当代中药学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以让学生掌握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 部分院校的实践条件不足, 不能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下降, 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中药教改的有效措施

1.转换思维模式。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 从不同角度解释人体各种疾病的病理和治疗方法。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应用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与西药相比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使学生加快建立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施治理念。中药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的选择临床常见病例, 从疾病的全面分析讲解向学生讲授中医辩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 从而使学生养成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2.丰富教学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中药材的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通过制作幻灯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认识中药材的外形、颜色,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 搜集一些常用中药材的图片, 加深对中药材的认识。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比较典型的病例,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进行药方的试配,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中药材的应用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目前我国中药市场混乱, 假药、伪制品大量出现, 特别是一些名贵中药材的伪品更为多见。因此, 各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中药辨别能力的培养, 加快实践实验室的建设, 丰富实验室中药材的种类, 并收集市场上常见的中药伪品标本。加强学生经验和理化试验鉴别能力的培养, 积极组织药材的鉴别活动, 使学生提升中药材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中药彩色图谱资料进行学习或者组织学生进入中药材市场进行实践。

4.提高教师的自我素养。各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中药材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教学, 提高中药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同时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由主讲教师指导进行试验教学,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 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教育, 使教师能够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中, 爱岗敬业,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考核方式。中药教学质量的主要检测方法就是考试, 新形势下应加快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单一笔试, 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辨别能力考核和中药材组方能力考核, 使学生不仅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能学会中药材的辨别、应用能力。对中药学的考核应该涵盖中药材的基本知识、适用症状, 根据实际病例分析问题, 遣药组方, 还应该进行中药鉴别的实践考核, 全方面考核中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 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医学教育中的中药学教育应该从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 积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全面考核中药知识, 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学人才, 促进中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富.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探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8 (1) .

中医/中药 篇10

资料与方法

42例儿童多动症均为门诊患儿, 男36例, 女6例;年龄5~10岁30例, 10~12岁12例;早产儿或有产伤病史21例。

诊断依据: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1991) 标准, 临床表现分为注意力项和多动项2类, 必须至少具备下述2项中各4种表现或下述某一项中8种表现。 (1) 注意力项:易受外来影响而激动:无监督时难以完整地完成任务;注意力难以持久 (作业、游戏) ;听不进别人的说话;经常弄丢个人的学习及生活用品;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成绩不佳;做事不能善始善终。 (2) 多动项:在教室常离开座位;开始行动前常不加思考;常不按次序进行集体活动;在别人尚未说完问题时即抢答;作出如爬墙、乱跑等过分行动;参与危险活动;坐立不安, 动手动脚, 常干扰别人, 说话过多。

治疗方法: (1) 中药予以平肝潜阳、养心益智、补肾健脑之法, 处方以天麻钩藤饮为基础加味。组方如下:天麻8 g, 钩藤8 g, 煅龙骨 (先煎) 15 g, 煅牡蛎 (先煎) 15 g, 黄芩9 g, 酸枣仁8 g, 夜交藤10 g, 茯神10 g, 远志8 g, 益智仁10 g, 白术12 g, 甘草5 g, 大枣5枚。1剂/d, 水煎取100 m L, 3次/d, 1个月为1个疗程。 (2) 耳穴压豆治疗法:取穴心、神门、脑干、皮质下、肝、脾、肾、枕。方法: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耳郭, 左手手指托持耳郭, 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 中心黏上已消毒的王不留行籽, 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1~2 min。每次以贴压7~9穴为宜, 每天按压3~5次, 隔1~3 d换1次, 两耳穴位交替贴压。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学习困难、行为异常、情绪异常等症状消失2/3; (2) 有效:上述症状消失1/2; (3) 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 (4) 复发:停止治疗半年后消失的症状又重现。

结果

显效11例, 有效24例, 无效7例, 有效率83%;复发8例, 复发率23%。

讨论

小儿多动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彻底查清。一般认为与遗传、家庭环境不良及教育方法不当、心理因素、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轻微脑组织损害、铅污染 (如含铅玩具) 或微量元素的缺乏 (如铁、锌) 有关, 加工食品中的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等可能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多动症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中, 某些重要的、负责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 出现代谢紊乱, 浓度过低, 减弱了相应的正常功能, 此时进入大脑的无关刺激不能被有效过滤, 导致孩子会不加选择地对外界任何刺激都作出反应, 从而造成多动、注意力涣散、易冲动等。对于小儿多动症患儿, 应该合理安排每日的饮食, 避免过多的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证饮水充足。避免玩含铅漆制玩具, 防止铅中毒。

小儿多动症病程长, 迁延不愈, 时作时休, 治疗上西医多给以利他林、苯丙胺等药物治疗, 因其不良反应较多, 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该报告所有病例均未使用西药治疗。中医学没有“多动症”这个名称, 亦无关于多动症的专门病证论述。一般将本病归于中医的“健忘”“虚烦”“不寐”“妄动”“妄为”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 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的内因, 或后天失养, 产伤或他病所致脏腑功能受损, 以及教育不当, 皆可导致肝阳偏旺, 虚阳上浮, 从而出现阳动有余的表现, 如多动不安、兴奋不宁、冲动任性, 坐卧不安, 性情急躁易怒等症。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 方中天麻、钩藤两药并用清热熄风降火、平肝潜阳;龙骨、牡蛎镇肝潜阳;黄芩消肝泻火;茯神、夜交藤、酸枣仁养血安神;远志、益智仁养心益脑, 白术、大枣、甘草健脾益气。全方共奏平肝潜阳、养心益智、补肾健脑、健脾益气、安神止动之功。该方药疗效稳定, 复发率较西药低, 无不良反应, 适宜长期服用。

耳穴压豆法, 又称耳郭穴区压迫疗法。传统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 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皮肤孔窍, 均通过经络与耳发生密切联系, 通过刺激耳郭相应反应点, 起到平衡阴阳, 疏通气血, 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 耳部的神经血管丰富, 刺激该处的神经有助于调整机体的代谢, 通过人体自身良性调节来完成修复功能。故取耳穴心、脾、神门清心安神, 肝、肾、交感滋阴潜阳, 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脑干、皮质下有醒神复聪, 协调平衡功能的作用。与中药合用, 相得亦彰, 效果较好。需要注意的是, 孩子确诊为小儿多动症后, 家长应正确对待, 不能打骂孩子, 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畏缩和自卑心理, 从而加重病情。在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过程中, 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参加非常重要, 各方面要相互协调, 共同努力, 帮助多动症儿童矫正心理、情绪和行为异常, 提高学习成绩, 提高自信和自尊, 才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99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多动症42例, 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味配合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2例小儿多动症患者经过治疗后, 显效11例, 有效24例, 无效7例, 有效率83%;复发8例, 复发率23%。结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多动症疗效稳定, 复发率较西药低, 无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天麻钩藤饮,耳穴压豆法,小儿多动症

参考文献

[1]向二英.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多动症45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4 (14) :353-354.

[2]袁金英, 杨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2, 7 (12) :322-323.

[3]史建钢.补肾健脑胶囊治疗儿童多动症20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 2012, 7 (5) :631-632.

[4]马翠翠, 马融, 张喜莲, 等.益肾填精法治疗儿童多动症临证体会[J].吉林中医药, 2012, 4 (2) :722-723.

[5]朱海波.合味饮治疗儿童多动症58例[J].河南中医, 2012, 4 (1) :822-823.

浅谈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的关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R2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02-01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部分,合理的炮工艺,严谨的操作技术,是提高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它既有服务于临床治疗的许多优良炮制的方法,又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总结。已逐步地为科学研究所阐明,对临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深化。

炮制对四气五味有加强深化的作用不好的气味通过炮 得以去掉,如焦、臊、 羶、腥腐这几种不正之味,通过炮制得以改善。药物的升降浮沉,可因炮 而改变,炮制能加强或减弱或反转药物原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使之适合病情的需要。如柴胡酒炒,升散作用加强;麻黄蜜 ,发散作用减弱;生何首乌沉降通便,制熟后则丧失其沉降特性;黑豆补肝肾,并无升降之能,但若制成豆豉,则解表发散,透 外出;黄柏欲加强其下行泻肾火作用需加盐水拌炒;大黄欲令其清上焦火热宜用酒 。所以李时珍总结说:“升者引之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归经与炮制的关系,当某药不能归某经时,可以采用炮制改变或加强其归经效能,如大黄本是下行的,今欲其止血,欲其利胆,除了配伍一些药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外,炮制也可以改变其归情况。如清上焦热或活血祛瘀用制品,止血用炒炭品,都是为了改变其归经定向、定位的。

引经与炮制的关系,引经指某些药物能引导他药物到达病变部,以使整个方剂的药力直达病所。如吴茱萸炒黄连,取其能利大肠壅气,以杀大寒之性。黄连一般多入心经泻火,入肝胆经清湿热,黄连经吴茱萸炒后去掉吴茱萸,而炒过的黄连称萸连,即具有黄连所不具备的归经而增加了暖肝温胃、温中止痛、保肝消胀等功能,同时因由此炮制而引经至肝、脾胃而发挥在这方面原药所不具备的疗效。

二、中药炮制对重要功能主治的影响

炮制的目的:炮制是将生药材经加热或加入不同的辅助材料,以达到适合调剂、制工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达到临床上的需要。这是炮制的目的。炮制是为了临床服务,则需要保证临床的安全有效,并且还要协助医术提高疗效,才是发展炮制的目的,中药本身有多功能成分的属性。在动、植、矿物药材中不乏含有毒性的成分,其毒性的大与小,在各个品种中是不同的,而且在临床医疗上亦有很多病证是需用中药之毒,以治疗病证之毒。即所谓“以毒攻毒。”在药材本身各品种又是有大毒、微毒、剧毒之分,因此在使用治疗上积累上千年的经验,探讨出以加热或水漂等或加入制约其毒性的药物。逐渐形成炮制的工艺,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是消除或降低材本身的毒性方法。

由于临床治疗的病证是复杂的,又是多样的。因此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工艺也不能是统一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引药入经工艺,有增强药物疗效,有改变药物功能与主治,有改变或抑制药物的偏性。

按中医使用分为四大类:

1.引药入经炮制方法:醋制、盐制、童便制。

2.增强药效炮制方法:蜜制、乳制、酒制、土制、油制、发酵、发

3.抑制偏性炮制方法:米泔水、麦麸、煨、制霜、药制。

4.转变药理的炮制方法:炒、炒焦、煅、烫、蒸。

第一类,引药入经。以酸入肝经,如醋制香附、醋制元胡、醋制大黄等。“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以咸入肾经如“盐制知母、盐制黄柏忌、盐制香附、盐制益智仁、盐制黄芪治肾虚气薄等。”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以童便入血分。如童便与乳制补脂。童便制香附,《药品辨义》提到“因气燥,用童便制之。气横行胸臆,痞闷不舒及客热气滞,借以降下而解散也。”

第二类,增强药效。“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蜜制黄芪补中益气。《长沙药解》提到

凡一切疮 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制用。生用微凉清长剑汗宜之。”蜜制杷叶止咳润肺。

蜜制甘草补中润燥可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

“酒制千提”:酒制黄芩《汤液本草》中提到“病在头面及手捎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本草原始〉提到条芩治上膈病,酒制为宜,片芩治下焦病,生用最妙。”酒制柴胡《医家四要》中提到“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酒制升麻《医学入门》中提到“发散生用,补中酒炒,止咳汗者蜜炒。”酒制延胡索〈本草正〉中提出“亦善落胎利小便及产后逆血上冲俱宜以酒煮服。”酒制白芍在《医宗说约》中提到“伐肝生用止痛炒用,和血补血酒炒,剑血止血醋炒。”酒制常山在《医学入门》中提到生用令人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则善化痞而不吐。”“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乳制何首乌,乳制山药,乳制木瓜,乳制黄柏,乳制槐角等。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如土制白术,土制当归,土制黄连,土制薏仁于《得配本草》中提到微炒用,治疝气。引药下行盐水煮或壁土炒。治泻痢,糯米炒。治肺痛利二便,生用。

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威渗骨容易脆断。如羊脂油制淫羊藿等。

发酵:如六神曲、淡豉等。

发芽:大豆黄卷等。

第三类,抑制偏性:“姜制发散”。如姜制黄连、姜制半夏、姜制木香《医宗说约》中提到“治湿治姜汁磨不见火”,姜制竹茹等。姜制香附《本草纲目》中提到“姜汁炒则化疾饮”。

“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如米泔水制苍术等 。

“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如麸制白术,麸制甘草,麸制苍术等。

煨:如煨肉果、煨木香等。

制霜:如巴豆霜、千金子霜、柏子仁霜、苏子霜等。

药制:如法制半夏、法制陈皮、法制黑豆、法制杏仁、法制贝母等。

第四类,转变药性:炒,如炒麦炒白术、炒王不留行、炒山楂等。

炒焦:如炒焦槟榔、炒焦麦芽、炒焦神曲等。

煅:如煅棕炭、煅地榆炭、煅生地炭、煅石决明、煅牡煅枯矾等。

烫:如烫阿胶珠、烫穿山甲等。

蒸:如蒸熟地、蒸 莶草、蒸大黄等。

中药炮制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1、炮制增强药效

2、炮制改变药效

3、扩大适用范围

4、降低毒副作用

炒:炒香,如将生麦芽炒香,助消化。炒焦,如将生麦芽、生山楂、生神曲、生槟榔均炒焦,既可消积滞,又能化瘀,且能止泻。麸炒白术,减低白术燥性,增强益气健脾止泻功能。米炒党参,增加和胃健脾作用。

制蜜制,黄芪蜜制后,增强补气功能。醋制,元胡醋制,煎药时能溶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从而增强止痛效果。盐制,知母盐制,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生蒲黄化瘀活血,炒炭后止血。生白芍剑阴柔肝,经灶心土炒后,适用于虚寒性腹泻、婴儿腹泻。生大黃苦寒泻下,酒制后增强活血通络作用。黄连燥湿清热,姜汁制后改为止呕作用。生首乌通便,制首乌补肾健脑。

紫河车:中药经过去筋膜,反复洗涤,并用银花、生甘草、花槭等水煮透,烘干。其滋补力强,具免疫功能,增强病人抵抗力,适用于大补真元者。一时因缺货曾代之以西药胎盘片效不及,因胎盘片为提取有效成分之渣滓,因此认为用紫河车时不能以西药胎盘片代之。

胡桃肉:可用治老年性腰痛、采肌劳损以及气管炎哮喘等病,如能炒制如蒸、煮、炒等法,可变口味而不腻,且可长久服用。还可扩大需补肾扶正的各种病症,老年人秋冬季长服尤为适宜。

法制黑豆与煮黑豆,近些年法制黑豆已不生产,我在治肾炎及肾性疾病常煮病人可自购黑豆(形大,去皮后呈绿色)随汤煮服或包煎后将黑豆吃掉,也可日常长期服用煮黑豆,但要少加盐,因肾病忌盐重(比普通人每日摄盐量减半)。

炙马钱子,不论经过那种方法炒制成的马钱子,只要由小量用起,逐渐增大,但不可超过极量(中国药典规定)是不会出现毒副反应。炙马钱子通络散结,祛风止痛,适用于振瘫起痿,治疗重症肌无力效果显著。

中医/中药 篇12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实习几经实行近10年, 我院经过这些年的带教经验, 结合学生的需求, 临床的需要, 学校的要求, 采取集中教学与老师带教相结合、实习结束前考核的模式, 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实习的内容。

一、集中教学

集中教授与临床结合紧密的中药知识, 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 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工作实际, 讲解相关中药知识。

1. 集中教授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如中药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配伍禁忌如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妊娠禁忌, 症候禁忌, 饮食禁忌等。

2. 集中教授处方管理办法、毒性药品的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3. 集中教授中药炮制与药性的关系、中药制剂与药性的关系。

4. 带领学生集中分析中药处方, 指出中药处方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处方分析与评价工作, 也为临床学生进入临床如何开具处方、开好处方奠定基础。

二、老师带教

每一名学生安排一名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带教老师, 实行带教老师负责制。每一个学生安排一名老师负责带教, 主要带教内容如下。

1. 中药性状的鉴别。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中药, 理解中药的性状与药性之间的关系, 如生地、玄参、黄精、玉竹、麦冬等有滋阴作用的大部分质地柔润;朱砂、磁石、龙骨等镇惊安神药大部分质地坚实、沉重;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等清热药大都味苦, 五味子、诃子等收敛药大都味涩, 人参、党参、山药、甘草等补益药大都味甘;草类中药绝大多数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等。了解中药的一些鉴别术语, 如黄连的过桥、防己的车轮纹、川贝母的怀中抱月、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大黄的星点、苍术的吐脂、黎芦穿蓑衣、黄芪的金井玉栏、蕲蛇的佛指甲、念珠斑、乌梢蛇的剑脊、珍珠母的珠光宝气等。

2. 了解中药处方的别名。如益母草—坤草;泽泻—石小;拳参—草河车;重楼—白蚤休;胖大海—安南子;川楝子—金铃子;首乌藤—夜交藤;麝香—元寸;石斛—枫斗;灶心土—伏龙肝;山药—薯蓣;沙苑子—潼蒺藜;骨碎补—毛姜;金银花—忍冬花、二宝花、二花;肉苁蓉—大云;山茱萸—枣皮;木蝴蝶—千张纸;槟榔—大腹子;皂角刺—天丁;益母子—茺蔚子等。

3. 掌握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的概念、实际操作方法、涉及到的中药品种及原理。如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另煎、泡服、煎汤代水等。特别是一些毒性中药如生附子含毒性极大地双酯型乌头碱经过炮制过程, 双酯型乌头碱分解成单酯型乌头碱最后分解为毒性极小只相当于双酯型乌头碱毒性4000~5000分之一的乌头原碱, 但其主要药效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由于中药炮制各地标准目前尚难以统一, 先煎附子可以更好地减轻毒性和副作用。

4. 掌握中药的并开。如苍白术、羌独活、焦三仙、川怀膝、霍佩梗、谷麦芽、煅龙牡、桃杏仁、桃红、猪茯苓、蒌皮根、青陈皮、赤白芍、生熟地、天麦冬、川草乌、苏叶梗、制乳没、丹皮参、砂蔻仁、生炙芪、生炙草、赤白苓、大小蓟等, 了解这些并开中药的内容, 不自行编写并开中药药对。

5. 带学生到中药炮制加工室观看中药加工过程, 适当参与其中, 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辅料的作用及中药炮制对中药作用的影响。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醋制入肝、盐制入肾, 了解中药炮制对药性的作用如生地炮制成熟地药性功效发生改变, 生首乌蒸制为制首乌泻下作用下降, 增加了补益功能, 中药蜜炙后增强了补益和中、润肺止咳的作用, 有些中药蜜炙过后减轻了毒副作用等。

6. 教授学生了解中药剂型与中药的药性之间的关系如汤者荡也, 散者散也, 去急病用之, 丸者缓也, 去慢病用之。现代中医治未病的兴起使得中药传统剂型膏方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 而现代技术给中药剂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 如中药新剂型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等。

7. 带领学生对照处方管理办法及中医中药知识, 学会分析点评中药处方, 了解中药处方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及问题。如: (1) 姓名、年龄、性别与诊断不符。 (2) 中药脚注标注错误。 (3) 中药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的使用是否合理。 (4) 剧毒中药使用不符合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5) 中药剂量使用过大, 其中有毒性中药及明确有不良反应报道的中药品种。 (6) 中药剂量输入错误。 (7) 中药重名现象, 剂量相同甚至不同。 (8) 处方修改及签名不规范。通过认识这些容易出现的错误, 为自己今后进入临床如何遣方用药打好基础, 也为以后进入临床用药少犯错误打下基础。

8. 带领学习认识中药毒性药品如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 更好地理解及掌握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使用规定、毒性药品的危害性。

9. 带领学生认识中药麻醉药罂粟壳, 更好地理解及掌握麻醉药的管理规定。罂粟壳的使用办法, 麻醉药品的成瘾性、危害性。

三、实习结束前考核

实习结束前进行考核, 分理论和技能两部分, 涉及实习的全部内容, 如中药的基础知识、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的用法、处方管理办法等。实践技能考核包括中药识别、处方分析点评等。考核结果和平时成绩结合记入学生的实习档案, 并与带教老师的考核相结合, 是评定带教老师带教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也与带教老师的晋升、晋级及评优等相结合, 促进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通过考核,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找出带教中存在的不足, 不断加以改进带教方式和带教内容, 以适应临床医学生中药房实习的要求。

近年来, 通过我们的辛苦工作, 医院的大力支持, 学生的不懈努力, 中医临床专业学生通过中药房实习, 对中药的认知能力大大增强, 为如何在临床治疗时遣方用药奠定了基础, 也使学生的中医药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的肯定。我们将继续优化实习内容和带教模式, 为培养合格的中医师做出努力!

摘要:为使中医临床专业学生通过中药房实习, 更好地掌握中药知识, 为临床遣方用药打好基础, 我院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的适宜中医临床专业实习模式及内容, 让学生圆满地完成中药房实习任务。结果发现, 学生通过设定的实习模式和内容, 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由此得出结论:通过实习, 可以使中医临床学生更好地培养了对中药的兴趣, 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 为今后的中医临床生涯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临床学生,中药房,实习模式,实习内容

参考文献

[1]泽世余, 宋国杰, 卜生辉.浅谈临床实习带教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4) :125-126.

上一篇:除尘控制下一篇:安全与自动化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