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中药的知识(通用7篇)
中医和中药的知识 篇1
鼓励和发展中医中药工作质量考核办法
为明确医院中医科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卫生院第一位责任,并严格考核。中医科要把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安全服务,控制医药费用作为当前管理工作的重点。对管理混乱,医疗纠纷不断,群众意见很大,或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科室,要及时处理相关责任人。
一、目标管理与奖惩
l、科室主任(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2、各科室目标运行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采取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综合平时各项检查结果,由院长办公会作出总评。
3、本责任目标实行奖惩,对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落后的科室给予批评,直至对责任人撤职等。
4、科室出现医疗纠纷的,年终实行一票否决。
二.确定以中医中药为重点的科室建设,创建中医中药和谐发展环境
我院明确今后工作将以发展中医中药为重点科室建设的医疗方向,为此医院确立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思路。
(1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中医中药特色发展为方向,明确以中医中药为发展目标。今后工作计划要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2今后将把科室综合考核目标、绩效考核中将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3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
一要抓好学科配套设置和学科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培养引进人才,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服务领域;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
工作,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推进医院工作取得新的发展。二要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我院急诊急救能力在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综合竟争力。三要切实加强专科专病,特色科室建设。我院在今年工作计划中着手把骨伤科、肝病、肛肠、针灸推拿理疗等科室做为重点专科加以培植,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向其倾斜,使其逐步成熟,带动全院业务工作的发展。
三.加强中医中药人才培养,有计划配备的中医中药人才
我院着力加速人才培养和设备引进,尤其是的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新的诊疗项目。继续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原则,逐步建立完善人才梯队。
(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按计划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今后我院招聘主要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卫生技术人员,现有进修学习人员主要安排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争取在十二五计划内使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5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的比例不低于70%。每个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中至少有5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麻醉科除外。
(2定期组织医、护、药人员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并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要求我院全体护理、药学人员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理论基础知识100学时以上,提高中医护理工作技能。
(3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医知识,参加中医管理培训。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参加中医中药学历提高学习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4临床科室负责人中有计划调整充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人员担任。三.鼓励中医中药项目的开展
(1制定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2积极鼓励开展医技项目、中医诊疗技术项目,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理疗等,提高其中的绩效分配比例,中药处方(饮片、成药、医院制剂绩效工资比例与西药处方提高一倍,处方比例不断上升。
四、抓好重点专科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硬件设施的投入使用,使我院成为一所,外观宏伟、功能配套完善、住院条件优越、内部设施先进、工作环境舒适,社会形象良好的一级甲等卫生院。
2、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要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长效机制,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要借助和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和人类文明成果,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和诊疗能力,强化医院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1制订以针灸理疗科为专科的重点发展规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腰痛、项痹、面瘫等为我院中医特色优势项目。
(2制定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 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3加强针灸理疗科等我院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
五、加强中药药事管理
(1根据工作计划,我院将按《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对现有的中药房进行全面改造装修。
(2根据我院2011年工作计划,我院已经按《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现有的中药煎煮室搬迁、改造,使其达到较高水平。
(4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调剂管理制度、中药煎煮室管理规范等中药药事规范管理制度,使中药药事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6.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对现有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进行全面装饰,装修完毕后我院中西医结合医药文化特色将得到体现。
六、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并制定相关鼓励和考核制度。
1、临床常见疾病诊疗中,应体现中医药诊疗方法,参与率应达到60%。(1临床医生所开门诊处方中,中药处方应占所开门诊处方总数比例≥60%,其中饮片处方应占所开门诊处方总数比例≥30%。
(2针灸理疗科、疼痛科采用中医非药物技术治疗人次应占该科门诊总人次的比例≥50%;其他门诊科室(产科门诊除外采用中医非药物技术治疗人次应占该科门诊总人次的比例≥5%。
(3住院病人中,中医药参与率应达到100%。
(4住院病人中,中药汤剂使用率应≥60%,每位管床医生单独核算。(5特色病证的中药饮片使用率应≥80%。
(6肝病、骨伤、针灸三个重点中医专科的住院病人中,中药汤剂使用率应≥80%。
2、中医优势病种诊疗率、临床中医治疗率、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列入综合考核。鼓励各临床医生对中医特色疗法或方剂的发掘应用,每个科室应申报该科优势
病种的协定处方≥5个。临床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的诊疗中,必须以中医药诊疗为主要办法,目标为高于60%以上。
全院临床常见疾病诊疗中,应体现中医药诊疗方法,每提高10%,增加总绩效1%,每降低10%,扣除总绩效1%。
附:镇卫生院月度绩效工资目标考核办法
——————————————————————————————————————————————————
————————————————————————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德、能、勤、绩”综合考核细则,对科室人员进行百分量化考核。考核系数=考核分值/100。
中医和中药的知识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于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中医院随机抽选240例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 采取不记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 首先向患者讲述问卷调查的目的、方法, 然后当场填写, 对于一些文化程度低或其他原因不便填写者由调查员询问且代为填写, 问卷填写结束后向患者发放印有正确中药煎煮方法的传单, 回收问卷之后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煎药知识获得途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60%的患者选择了医生嘱咐和中药袋上的说明书这两种途径获取中药煎煮的知识, 尽管患者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42%以及年龄小于35岁者占40%, 但选择从报纸、新闻、网络等途径获取中药煎煮知识的患者较少。患者在看病时医生会做相应的指导, 中药袋上也会注明煎煮的方法。报纸新闻中有关中药煎煮的知识很少, 网络上虽然涉及较多但不具有权威性。因此, 医生要熟练掌握中药煎服的正确方法, 可将中药浸泡时间、煎煮水量、煎煮次数等写在便签上粘贴于中药袋上, 从而指导患者合理、科学地煎煮中药。
2.2 煎煮中药的器皿
患者中认为砂锅、陶瓷锅适合煎煮中药的分别占98%和86%, 认为铁锅、铝锅和铜锅不适合煎煮中药的分别占87%、90%和76%, 有58%的患者认为不可以用不锈钢锅煎煮中药。中药煎煮的器皿最好选择性质稳定、导热均匀、保温效果好的陶瓷锅和砂锅;铁锅、铝锅、铜锅的金属活性较强, 可能与中药中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轻则使有效成分沉淀, 影响药效;重则产生有害物质。笔者建议患者家中若有砂锅和陶瓷锅则尽量不用不锈钢锅, 若没有砂锅, 不锈钢锅可作为次要选择。
2.3 中药药渣处理
调查中80%的患者选择直接丢弃药渣, 其实煎煮后的药渣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药性, 仍然可以废物利用。
2.3.1 泡脚、热敷仅有12%的患者选择用药渣泡脚、热敷。泡脚、热敷是传统的中医保健和防病手段。脚部脂肪层薄, 保温差, 供血不足, 脚掌温度低, 容易受凉。中药泡脚时, 药物可通过皮肤渗透进入机体, 加快血液循环, 促进物质代谢。但泡脚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40℃的药液浸泡20~30min[1]。徐秀玉等[2]采用抗生素空腔冲洗联合中药灌肠和药渣热敷腹部治疗宫腔积液患者, 取每天煎药剩余的药渣以纱布包裹, 热敷腹部半小时, 患者基本痊愈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2.3.2 种花种菜有关研究表明, 中药药渣含有大量粗纤维、粗脂肪、淀粉、多糖、氨基酸, 可作为有机肥料[3]。只有8%的患者将药渣用于种花种菜, 有患者反映, 黄芪的药渣泡水浇灌的植物枝繁叶茂, 如此可节约中药资源, 促进药渣的综合利用。
2.3.3 压榨取汁调查显示只有12%的患者有压榨取汁的习惯, 其中有82%的患者不清楚该操作的具体方法。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 趁热将药液滤出后, 用双层纱布将药渣包好, 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榨汁取汁可使药液含量提高15%~25%[4]。单靖珊等[5]采用压榨法比较22种中药饮片的药液量, 饮片经过压榨后, 药液量显著增加。针对此现象, 医院可通过播放宣传视频、发放小传单来增加患者对这项技术的了解, 还可设计简单的药渣纱布袋和压榨机, 便于患者操作。
2.4 如何煎服药液
调查中有13%的患者只煎煮1次药材, 39%的患者煎两次, 48%的患者1付药煎2~3次后将药液混匀后服用。煎煮药液次数对药效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只需煎煮两次即可, 煎煮次数过多不但消耗能源且煎煮时析出的成分会发生改变[6]。有研究[7]表明大黄头煎药液可促进肠蠕动, 二煎药液反而抑制肠蠕动, 因此煎煮次数需根据药物本身性质而定。但一般来说最佳服用方法是将分次煎得的中药液混匀后分次服用。
2.5 放凉中药如何服用
放凉的中药应先加热煮沸, 再放温服用, 而不是加热到温热就直接服用。汤剂冷却后多种有效成分因温度降低、溶解度小而析出沉淀, 若加热至沸, 则已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 放温后服用, 效果已基本接近刚煎好时。
2.6 煎煮过程是否可以加水
煎药时应一次性将水加足, 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若不慎将药煎糊, 则应弃去, 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各项调查结果具体见表2。
3 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了解到患者对煎煮中药的器具、煎煮前准备、煎煮火候等基本知识已基本掌握, 但对于煎煮过程中如何加水、如何处理放凉中药、药渣等细节问题还存在一些误区。因此, 可通过设计全面完整又简洁易懂的中药袋煎煮小便签、小型中药药渣纱布袋、压榨机等指导患者更加科学地煎煮中药以及合理充分地利用药渣, 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调查南京地区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中药煎服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随机抽选240例就诊于南京地区各中医机构的患者, 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析其中药汤剂煎服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患者对于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掌握情况良好, 但对煎煮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和药渣处理方面还存在误区。结论: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宣教中药汤剂煎服方法时需注重煎药过程中是否可以加水、中药煎糊如何处理、煎药时是否要加盖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普及使用药渣的技巧, 以提高临床疗效, 充分利用中药资源。
关键词:中药煎煮,药渣处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蒋肖男.煎过的药渣可用于泡脚[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3) :42.
[2]徐秀云.抗生素空腔冲洗联合中药灌肠/药渣热敷腹部治疗宫腔积液80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27) :108.
[3]刘海新, 马浩, 黄海娟, 等.中药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发酵科技通讯, 2014, 43 (1) :30-32.
[4]郭秀丽.中药的煎煮方法[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18) :18-21.
[5]单靖珊, 张树林, 赵可新, 等.中药的压榨对汤剂的影响[J].中华医药, 2006, 3 (8) :115.
[6]陈荣瑾, 中药汤剂的煎煮与药效的关系[J].中医中药, 2012, 10 (33) :611-612.
中医和中药的知识 篇3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防治
【中图分类号】R245.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48-02
目前在心血管系統,抗肿瘤,抗细菌抗病毒感染等方面有明显长处。中药注射剂应用于临床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但也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而且死亡案例也常见报道。因此应高度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性。中药注射剂通过血管给药方式大大提高了中药对人体药物的有效供给和生物利用率,提高了功效。我们在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论述如下。
1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临床上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一是过敏反应:局部红肿,皮疹,丘疹,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水泡,水肿,多形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等。二是神经系统反应:手足麻木,抽搐,头晕头痛等。三是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悸,早搏,心律不齐,心前区不适等。四是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五是其他:静脉炎,壁浅静脉炎,肝功能异常等。
2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2.1药证不符所致。每一种中药注射剂都有其功能主治,决不可滥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用药上也离不开中医诊治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只有对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地使用该药,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到最低。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师所开。这些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缺乏的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在适应症选择上必然缺少了辨证论治,不同程度地使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2.2配伍不合理所致。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单独使用较少,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与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等一系列变化。即使不同溶液,接瓶时残留在输液管内的溶液也能与中药注射液产生以上反应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3药品方面的原因:一是药物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赋形剂等。二是药物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三是药物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四是剂型的影响。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药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会引起不良反应。五是药物质量。同一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4机体方面原因:一是种族差别。临床报道白色与有色人种之间对药的感受也有相当的差别。二是性别。在药物性皮炎中,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其比率约为3:2。三是年龄。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小儿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药物均较敏感。一般地说幼儿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排泄较差,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且易进入脑内等。四是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五是病理状态。病理状态能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因而也能影响药物作用。六是营养状态。饮食的不平衡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3讨论
3.1为减少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首先要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仔细询问病情,诊断明确,掌握中药注射剂适应症。建议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应全面衡量利弊。
3.2使用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中药中注射剂ADR以过敏反应居多,一般认为:药物过敏多见于有过敏体质者,在全部ADR中约占1/4;有其他过敏史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比无其他过敏史者高4~10倍;药物过敏者有半数兼有多种药物过敏史;绝大多数药物过敏发生于第二次或多次用药之后。因此使用中药中注射剂一定要注意过敏史,认真做过敏试验,可以大大减少ADR的发生。
3.3正确掌握剂量、疗程。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同中药注射剂ADR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正确掌握剂量和疗程。避免用于不适宜人群,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或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3.4单独配置,溶媒恰当,避免合并用药。不同药物不能用同一副注射器配置药物。溶媒不能用高渗糖,可以用一些低渗液或者氯化钠等。在两种药物之间输一些液体,比如100ml的氯化钠等来隔开两种液体,也叫洗脱。防止两种液体在血液中混合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合并用药是引起中药注射剂ADR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病情确需,切莫误认为多用药有好处而盲目合并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3.5使用前仔细检查中药注射剂的外观性状、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质量信息。检查外观性状是否与说明书相符,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有否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临床医师、护师、药剂人员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机制,树立早发现,早防治,早救治的原则,强化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加强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性。参考文献
[1] 刘小文,张建芬,王玮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5(29-3):81-82.
[2]桂启富,叶薇.中药静注药物临床输注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事,2001,6:414-415.
[3]李孝东,袁建华.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中的注意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2,2(5):318-319.
中医和中药的知识 篇4
1.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3.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4.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5.燥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6.火(热)邪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火易生风动血
中医院中医中药中国行总结 篇5
蒙医内蒙古行—蒙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月活动总结
我院贯彻落实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营造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为全市人民身体健康服务。自2009年8月中旬以来,中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制定活动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人员分工,协调各部门,积极准备宣传月活动,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我院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于2010年12月末全部结束。现将活动总结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 计划周密
为确保“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如期、高质量完成,我院特制定了《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院长郭伟君为组长,以党支部副书记田福建为副组长,抽调各科室环节干部以及院办、党办、信息宣传科 成员共50多名职工组成七个中医中药宣传月活动小组,来完成此次重要宣传工作。按照《中医中药中国行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详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我院活动小组多次召开动员会、协调会、进展情况汇报会,督促、指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活动办公室各小组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或预案,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责,定期召开碰头会,互通工作进度,研究解决筹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组委会汇报,由组委会协调解决,由于领导重视,方案具体,组织有力,措施到位,确保了我院“中医中药中国行”宣传月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形式多样、有序进行
我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宣传月活动形式多样。2010年3月11日是世界第五个肾脏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保护肾脏健康”,科教科、信息宣传科、肾病科组织了这次活动,我院在门诊楼的大厅里举办了肾脏日中医中药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单200余分,诊治患者100余人,切实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将中医中药的好处带给了百姓。3月21日在我院团支部的组织带领下,我院内、外、妇、儿等多名医生及10多名团员到西门社区的三家贫困家庭送医送药,共送去药物价值三千余元,让贫困家庭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中医中药给百姓带来的好处。4月8日,我院共组织内、外、妇、儿等科室专家16名来到辽河乡新发村为新发村八百余名村民进行了一次疾病普查,免费诊治及药物累计一万余元,发放中医中药宣传单300余份,诊治患者300余人。9月23日上午在我院门诊楼前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活动启动仪式,郭伟君院长对本次宣传月活动意义和目标做了简要说明,提出本次活动的宗旨,对宣传组成员提出的几点重要要求,并对本次活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启动仪式结束后,我们宣传月活动小组来到东电社区开展中医中药义诊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500多份,发放药品价值2000余元。5月7日我院护理部为喜迎5.12护士节,开展了关于中医中药护理知识的大型智力竞赛,全院所有护理人员全部参与了本次竞赛活动,各科室所有人员通过笔试选拔,首先推荐出三名佼佼者组成本科室代表队参加各科室间的角逐竞争,这样全院共选出16个代表队,再经过预赛选拔出8组进入决赛,经过三轮激烈角逐,最后产生一组冠军,两组亚军,三组季军。通过这种方式让全院职工对中医中药的知识又加深了了解,使中医中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5月16日是法定“全国助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关爱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围绕主题我院党支部组织专家开展了大型残疾人中医中药宣传活动,党支部书记院长郭伟君带领专家组到辽河乡新发村为当地的残疾人进行中医中药免费义诊。10月5日,是全国艾滋病宣传日,我院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将我们中医中药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方面的优势展现给通辽市老百姓,不但让百姓认识了解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更让百姓充分享受中医中药给他们带来好处。我们医院宣传月活动小组制作了大型版面,版面内容是我们医院近几年来中医中药的发展历程,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方面的独特方法和显著疗效。我们制作了宣传条幅,发放了400多张艾滋病宣传单,加大百姓对艾滋病的防范,以积极心态对待和治疗艾滋病,同时与通辽市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予以大力宣传。10月22日上午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下午举行现场义诊、发放科普资料、赠送药品、乡村医生培训、慰问贫困农民。我院宣传月活动小组不但多次举办宣传活动,而且在我院网站的一部分栏目上宣传中医中药的优势,中医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以及中医中药在治疗部分疾病中与有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作用。同年12月5日,我院宣传月活动小组在郭伟君院长的带领下,一行18人来到益庆和镇为敬老院老人送去新年祝福,并免费为他们发放价值2000余元的中药,以及白面35袋,用中医中药为老人解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充分发挥了中医中药独特优势。今年我院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上共发表40多篇关于中医中药的宣传版面,在都市报、晨报、内蒙古商报上共发表100多篇中医中药的宣传版面,在通辽市电视台全年共播出100余例关于中医中药的新闻报道。
三、存在问题 有待解决。
虽然我院在中医中药中国行宣传月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模式比较固定,参与的人员还是比较有限,宣传的范围也比较窄,不能完全深入基层、深入贫困百姓。不能让老百姓对中医中药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医院在2011年应该也急需解决的问题。争取我们在下一年内容形式上有所更新,比如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各种运动类比赛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中医中药的知识。
中医中药医学论文汇总 篇6
【关键词】 气味理论 理论基础 滞后性 临床疗效
气味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迄今仍用以说明或解释中药的作用机理,指导中药的临床实践,必然有其不足之处。回顾文献发现,中药气味理论的认识略显粗疏笼统,甚至难免牵强附会,这样有可能忽视临床用药的正确经验。气味理论不足的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医家在辨证选药时,大多根据气味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气味理论研究,也是以指导临床用药为目的。如药性寒凉的药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性温热的药可温里散寒,助阳回阳。辛味药能发散;甘味药能补益;咸味药能软坚等。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定性强于定量,定性与定量均以个人经验为据,量效关系较为模糊,且笼统而随意性大,阻碍气味理论更好地发展。气味理论不足的具体表现
2.1 气味理论的理论基础局限性中药的气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那么“四气五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对药物功能判断,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药,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药;“五味”的理论则是中医根据人的感官真实滋味的感知及对药物功能所作的归纳总结,是“神农尝百草”的结果。相对而言,“四气”的判断较可靠,“五味”的推理则不免要多受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阴阳五行理论不够完善, 而“四气五味说”受到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四气五味说”也就难免存有缺陷。
2.2 气味理论的滞后性以传统气味理论对一些药物的应用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时,就会发现与气味不相符合的内容,如活血祛淤类药物,50%左右性味项下均未有“辛”味记载,而五味学说只有“辛”能行血,尽管有的药物如紫丹参,牛膝、桃仁等已被证实具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障碍等药理作用。又如药物苦味与归经的关系:188种苦味药中,纯苦味药37种,苦兼它味药71种,气味结合苦寒(凉)药57种,以脏腑而论108种药物一概入归肝经,入肝经的比值味数最高,这就与“苦入心”的传统理论相悖。
2.3 气味理论存在以偏概全中药气味理论作为一种用药理论,应该能够系统反映中药内在规律性,指导和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中药性能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如四气主要用以说明药物的寒热性质,而五味主要是指酸苦甘辛咸,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发散、行气、行血、补益、和中、缓急、收涩、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软坚、渗湿利水等十余种。从《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到《中药大辞典》载药5707种药物的功效作用,都用传统药性理论中“五味”的内容来概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苦能降泄、通泄、燥湿,但没有提到“苦味健胃”,临床经验有些苦味药物确有健胃之功,如:大黄、黄连味苦能健胃;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也没讲述“辛味能润”。“辛味能润”则是对肾气不化,津液不能输布所致燥证的一种特殊治法,如半硫丸用以治疗老人虚秘,就是利用半夏的辛润之性。由此看出气味理论的内容不是十分全面,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气味理论难免存在以偏概全。
2.4 气味理论难以系统解释临床疗效气味中的“味”是临床用药的主要依据,如紫丹参辛、苦微寒,入肝、心、心包经。临床上主要运用于血淤气滞所主的心腹、胃脘疼痛,月经不调、产后淤滞疼痛,关节肿痛,高热谵语,心悸怔忡、失眠等证,若仅用传统药性“苦能燥湿能泄热,微寒能凉血”来注释其功能,就很难全面准确阐述紫丹参独特的药效。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积、泻下、通便作用。“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咸味药不宜多食,有的伤脾胃,脾胃虚弱便溏者慎用,但紫河车味咸,能益气养血,脾胃虚弱,湿困纳呆者慎用;鹿茸味咸,能补肾益精血,胃火盛者忌用;鸡子黄甘、咸、平对心脏有益;海马甘、温,活血化淤;丝瓜络气味甘、平;橘络气味甘、苦、平,但却有明显的通络之功用;苍术气味是辛、苦、温,有明目之功,可治疗夜盲症;蝉衣又名蝉蜕、蝉壳、蝉退,气味甘、咸、凉,能明目退翳,却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或肝热翳障;紫河车、阿胶、蛤蚧、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味咸或甘咸,具强壮滋补功能,且作用明显强于一般甘味补药;肉桂气味辛、甘、大热、纯阳之性,其性升散,趋向主向上向外。肉桂升散之性,如何能向下去“引火归源”呢 ?赤小豆气味甘、微寒,能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川楝子味苦,却能行气止痛;赤芍味苦,却能活血祛淤。事实上,很多药物诸如驱虫药、截疟药、麻醉药、外用药等,其疗效卓著,备受临床医者的推崇和喜用,却难以用传统气味理论来阐释其应用效能。
实证(一):《神农本草经》中云:“斑蝥性寒”,秦东风[1]认为斑蝥性热而非性寒。斑蝥主要适用于 :①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坚硬如石的阴疽[2];②风痰阻络之面神经麻痹[3];③风寒湿痹、鼻鼽乳蛾、疯犬咬伤、牛皮癣[2~5];④癌症[6,7]。治疗的病症大多属阴属寒。翻阅治温热病的内服外敷方剂,未见用斑蝥者。斑蝥常作为灸药物使用,外贴易致皮肤发热发赤,甚或起泡,无火不成灸;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血色多鲜红,并伴有口干,胃脘灼热等症。血证的主要原因有热盛迫血,虚火扰络,气不摄血,淤血阻滞,阳气虚衰等。斑蝥中毒造成的吐血尿血,血色多鲜红,并伴有口干、胃脘灼热等症,这些与热盛伤及血络的表现一致。我们还从临床上观察到,癌证患者服用斑蝥,热盛津亏及肝肾阴虚者较痰结、湿聚、阳虚者等更易出现吐血尿血。文献资料显示,黄连、黄柏、滑石、靛汁、竹叶、芦根等[8~10]能解斑蝥之毒。正如《神农本草经》中所云“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黄连、滑石等性寒,以寒制热,寒热相克,中毒易解。由此得出斑蝥性热之结论。
实证(二):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cochinchinensis(Lour.)Spr.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版《中国药典》均谓其药性为“温”。于智敏、周超凡[11]从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功用主治、组成方剂的配伍、临床禁忌证和中毒表现等4个方面基本可以证明木鳖子药性非温而应为寒凉。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气味理论存在某些不足,作为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应加强中药气味理论的研究,以适应中药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使传统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而不是被西医药所取代。
【参考文献】
[1]秦东风.斑蝥属性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9):26.[2]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M].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杨仓良.毒药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潘文奎.鼻鼽证治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1989,24(3):136.[6]杨今祥.抗癌中草药制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7]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8]李时珍.本草纲目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9]方药中 ,邓铁涛 ,李克光 ,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0]梁 国,梁秀清.家传秘方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1]于智敏,周超凡.木鳖子药性非温之辨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2):755.中医药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
【摘要】 对目前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治疗与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状作了分析,中医药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前、中、后都起到了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认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中医药;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间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T、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为特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发病存在明显种族地区因素差异性,主要发生于育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0。我国患病率为40/10万~70/10万,初步估计我国约有100万SLE患者。SLE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几年研究突破之一就是发现SLE也是间质干细胞病[1]。尽管近20年来对SLE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患者10年生存率已达80%~90%,但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后,带来的副作用较明显,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停药后易反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征服这类疾病,向世界医学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合攻关。现就这类疾病的治疗与研究现状以及中医药在此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作一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治疗现状
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CTX)目前仍然是治疗SLE的一线药物。糖皮质激素可在多个靶点上抑制炎症反应,可以抑制多种促炎因子的产生及DC的分化与成熟, 可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并使淋巴细胞重新分布。CTX主要阻断快速分裂的S 期细胞,可以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亦可抑制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从而减少抗体生成。硫唑嘌呤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 期细胞,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嘌呤合成酶而影响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干扰DNA和RNA的合成,使细胞增殖速度减低,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环孢霉素A 通过抑制Th细胞合成IL-2,从而抑制B 细胞合成自身抗体,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干扰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氟米特(LEF)通过抑制嘧啶的从头合成途径、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化、抑制B 细胞增殖和抗体的产生、抑制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对常规治疗无效的SLE 有效[2]。他克莫司(FK506)通过和免疫球蛋白形成复合物阻止T 细胞活化和炎症因子(IL-
2、IL-10)的产生。激素加他克莫司治疗SLE能改善病情[3]。霉酚酸酯(MMF)又叫骁悉,可以选择性地阻断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Chan等[4]将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DPLN)分为MMF组和CTX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减少,但CTX组感染更为常见。Hu等[5]分别使用MMF和CTX治疗DPLN患者,6个月后MMF组患者比CTX组蛋白尿减少、狼疮活动下降和肾脏病理免疫沉积减少更明显。随着分子生物与细胞免疫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物制剂/免疫制剂。B细胞通过抗原递呈活化免疫系统,激活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LJP394降低抗ds-DNA抗体水平。将患者分为LJP和安慰剂组,治疗76周后,LJP组抗ds-DNA浓度降低,但复发率没有明显改善[6]。Rituximab(利妥昔单抗)是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直接抑制CD20(CD20是B细胞所表达的膜相关糖蛋白成分),改变B细胞的异常状态,并下调共刺激因子。Sfikakas等[7]研究Rituximab 治疗10例难治性LN患者,其中8例在1~4个月内达到临床缓解。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一是当抗原被呈递给来自于抗原呈递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所表达的T细胞受体;二是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上的复合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复合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作用失调和T、B细胞的增殖,都会导致SLE的发展。研究认为BLYS,CD40:CD40L和CD38: B7 族是重要的刺激分子。BLYS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其人源化单抗Lymphostat-B治疗SLE的Ⅱ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8]。BG9588和DEG-131是两个不同的抗CD40L抗体,但BG9588(riplizumab)虽然能使肾功能改善,SLE活动指标减低,但栓塞发生率高[9]。DEC-131安全性尚可,但没有显著的临床效果[10]。介导CD28和CD80 /86途径的T细胞复合刺激信号可以调节IL-2产生和表达抗细胞凋亡分子,增强T细胞的增殖。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与CD28竞争相同的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B7配合基,CTLA-4结合B7对抗CD28依赖的复合刺激分子,提供了可以长期耐受的重要抑制信号。人类的两个CTLA-4-Ig前体,abatacept和belatacept已用于临床[11],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方面。有动物实验证明CTLA4-Ig对狼疮有效[12]。细胞因子抗体如IL-6,IL-10和IL-18抗体在SLE治疗中的作用尚在研究中。
在中医文献中并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与多种中医病证相关。以红斑狼疮皮肤损害为主的可称为“阴阳毒 ” “鬼脸疮”“蝴蝶丹”“马缨丹”“日晒疮”伴见发热的又可归属于“瘟毒发斑”;因肾脏损害而见浮肿者,属“水肿”范畴,心脏损害出现心慌者,可称为“心悸”;呼吸系统受累以咳喘为主或有胸腔积液者,可称为“咳嗽”“喘证”“悬饮”;以关节肢体疼痛为主者,属于“痹症”;肝脏损害出现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不适者,可归于“黄疸”“胁痛”“症积”;血液系统病变以慢性虚弱表现为主者,又可属“虚劳”病证。禀赋不足,脏腑失调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基础。劳倦过度,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外感六淫邪毒是致病原因。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补虚泻实,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基本治则。中医辨证分为六个证型:毒热炽盛、阴虚内热(以上两型多见于SLE急性活动期)、肝肾阴虚、肾阴亏损证、邪热或淤热伤肝、脾肾阳虚、风湿热痹六型(后四个证型多见于SLE 之缓解期)。临证中,补肾养阴,清化淤毒为常用大法。因证论治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目前尚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患者。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骨髓中除含有生成各种血细胞的造血干细胞(HSCs)外,还存在着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质干细胞(MSC)。MSC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体外扩增能力极强,扩增后的MSC仍保持其正常表型和端粒酶活性;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外特定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肝脏细胞和支持造血的基质细胞等[13]。MS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造血和非造血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调节骨髓微环境,促进自身及HSCs的增殖分化,如白介素6(IL-6)、IL-
7、IL-
10、IL-
1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干细胞因子(SC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等。Koc等[14]研究发现在大剂量化疗中自体/异体MSC和自体HSCs共移植可促进HSCs归巢植入,早期重建造血。
MSC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它抑制主要和次要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具有抑制异体或自身活化T细胞活性的作用[15~18]。MSC对T细胞的调节,有学者认为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才能发生作用,另有学者认为是通过MSC分泌的细胞因子发挥作用。MSC分泌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前列腺素E2(PGE2)等细胞因子在调节T细胞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体内研究同样也发现MSC具有免疫调节作用。MSC可延长异体皮肤移植存活率[19]。在同种异体骨髓移植中它具有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作用[20],MSC具有独特的表型,它不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I类抗原和协同刺激分子B7-
1、CD40,所以无免疫原性,在异体MSC移植时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MSC在分化成其它细胞类型时仍保留其免疫调节作用[21],这意味MSC移植可发挥长期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之,MSC具有多种生物学和免疫学功能:(1)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2)易纯化、体外扩增迅速、可长期传代;(3)诱导免疫耐受;(4)免疫抑制。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开辟了新领域
细胞移植代替器官移植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细胞移植在供体来源、免疫排斥反应等方面均优于器官移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研究证实SLE患者T、B淋巴细胞过度活化是SLE发病中的关键环节,T、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研究表明SLE骨髓干细胞存在缺陷。Morton和Siegel等[22]于1974年首次揭示:自身免疫小鼠NZB产生ANA的倾向可以通过骨髓或胎肝细胞转移给致死剂量照射的非自身免疫小鼠。1985年,Ikehara等[23]采用T细胞缺乏的无胸腺小鼠的骨髓或用T细胞去除的小鼠骨髓作异基因移植的正常鼠供体,对已发展成自身免疫病和淋巴腺病的MRL/lpr小鼠进行治疗,症状改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肾小球损伤也获得了改善。多能干细胞的缺陷可最终使由其发育、分化而来的一类或几类免疫细胞发生功能性改变,因而SLE也是干细胞病。Papadaki等[24]研究表明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MSC所分化)存在缺陷,它通过Fas介导CD34+细胞凋亡致CD34+细胞减少,SLE骨髓基质细胞和HSCs长期体外培养中,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红系爆发形成单位(BFU-E)大量减少。
HSCs移植已应用于治疗SLE,但HSCs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造血恢复时间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多,移植相关死亡率特别是异基因移植较高;(2)异体HSCs移植中GVHD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基于狼疮鼠干细胞的零星研究报道MSC和HSCs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Ikehara[25]报告狼疮鼠(MRL/lpr)用异基因MSC和HSCs共移植(供体为猕猴),狼疮鼠生存期超过两年。MSC和HSCs共移植具有以下优点:(1)无GVHD发生;(2)无移植失败;(3)造血重建快;(4)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快。应用狼疮鼠模型MRL/Ipr实验,将正常鼠骨髓(包含少量的T细胞和MSC)直接注射人MRL/Ipr小鼠骨髓腔内,能使狼疮鼠存活两年以上并无临床并发症发生,且未发生GVHD[26,27]。用正常人骨髓MSC移植治疗MRL/Ipr狼疮鼠,能显著降低尿蛋白、抗ds-DNA抗体、补体C3肾小球沉积,明显改善狼疮肾病理进展[25]。基于对SLE骨髓MSC的体外及动物体内研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于2007-03-09对两例重症SLE实施了异基因骨髓MSC移植(供者为其母亲),均无并发症,疗效肯定,MSC移植后能显著改善SLE病情,降低血中抗体的水平,远期疗效在进一步随访中[28]。因此间质干细胞移植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中医药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导致多脏器系统损害,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异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存在复发和排斥反应问题。其安全性还需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还需长期观察。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几千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为治疗SLE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这些实践中或许蕴涵着促使MSCs向多种受损组织细胞转化的可能。因此,如能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利用治疗SLE中药制剂诱导移植后正常MSCs向受损组织细胞转化,或/和促进移植后正常MSCs向病损区聚集,修补坏死组织、器官,可起到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MSCs移植治疗SLE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4.1 中医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的应用SLE 的病机为内外合邪致病。病变部位初起以肌表血脉筋骨为主,病情发展,内浸脏腑,肾、心、脑、肝、胆、肺、脾等,经络、肌肉、关节同时受累。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证。论其标,外有六邪毒,内有火热、痰湿、风阳、淤血,邪久不化,均可蕴毒。诸邪之中,以血热瘀毒为主。本病虚(肾虚阴亏为主)、瘀(血络瘀滞)、毒(热毒、火毒)三者并存,互为因果。肾虚阴亏,瘀热易于蕴;热毒燔灼,耗伤阴血,则肾虚阴亏更甚;热毒搏结于血分,血脉痹塞则为淤血,正所谓“热更不泄,搏血为淤”。虚、淤、毒三者互为影响,终至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素体不足,肝肾阴虚,或后天失养,气阴两伤,复感六淫邪毒,内外合邪而损及多脏,最后肾元亏败,浊毒蒙窍,或淤毒上入巅脑,病情危险。SLE病变以本虚邪实为主,治疗当补虚泻实,正邪兼顾。从脏腑分类,补虚有补肾、益肝,健脾、宁心、养肺的不同;从阴阳气血而言,有温阳、益气、滋阴、养血的区别。
移植前虽有本虚,但淤毒较深。此期当以攻为主,彻底清化淤毒、理顺髓脉、荡涤邪气、蠲痹通络。同时扶以正气,使祛邪少伤正,扶正不留邪。方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膈下逐瘀汤等。药物选用羚羊角粉、水牛角、犀角、银花、牛黄、连翘、玳瑁粉、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玄参、生地、丹皮、赤芍、山栀、青黛、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紫草、白茅根、知母、鱼腥草、鲜芦根、大黄等。移植前当配合环磷酰胺加强清髓效应,清除髓脉瘀毒积滞,为肾精(间质干细胞)的顺利输布提供洁净安全的环境。此时还应少佐正气,加强自我防护,防止外邪乘虚而入。
4.2 中医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应用从移植的正常间质干细胞开始进入人体到完全归巢,向病损区汇集,这是间质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决定着移植成败。此时当以补虚、抗排异为主,补肾益肝,健脾宁心养肺;或温阳益气、滋阴养血。阴阳学说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此阶段肾阴精需要肾阳的温煦、推动,因此补助肾阳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阴平阳秘,脏腑整体平衡调和,有利于肾精的输布和植入,并为肾精的化生打好基础。方用肾气丸、君子汤,四物汤,补肺汤等加减,药物选用人参、党参、西洋参、红参、白术、黄芪、茯苓、北沙参、当归、枸杞、丹参、鸡血藤、鹿茸等。
4.3 中医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应用肾精(间质干细胞)为先天之精,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参与血液形成,抵御外邪侵袭等作用。SLE晚期,脏腑俱损(可损及肾、心、脑、肝、肺、血液、皮肤、骨骼关节等多个系统),气血津液不足。间质干细胞归巢或向病损脏器汇聚后,可以利用中药通过合理的辨证施治促使间质干细胞向病损组织细胞定向增殖分化,加快组织修复。
4.3.1 中药单体可在体外诱导间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因为大量体外实验证实许多中药单体可在体外诱导间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不同的中药在体内同样具有诱导移植后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早期更多的研究集中在中药成分可体外诱导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上。已报道具此作用的中药绞股蓝[29~31]、龟板液、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可促进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黄芪甲苷[32]可在体外诱导大鼠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但诱导率仍有待提高。
4.3.2 临床中药复方可诱导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有研究显示中药复方对MSC向成骨方向分化也有很大作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袁氏生脉成骨胶囊可以拮抗激素诱导的骨髓MSC向脂肪分化,从而促进MSC的成骨分化作用[33]。类似研究提示中药复方可以通过促进MSC向成骨方向分化,从而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缺损疾病。杨博华等[34]对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在不具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适应症时,经1个月系统中西药物治疗而疗效不佳的患者,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结果几例患者溃疡创面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改善。
4.3.3 有效复方含药血清诱导MSCs定向分化利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复方含药血清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可能会提高分化效果。血清药理学方法是近10年来新兴的、用于体外药理实验的新方法。含药血清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口服给药、整体吸收、综合起效的治疗特点,在中药体外药理实验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复方临床应用具有疗效持久、稳定、安全等特点,能调节机体免疫,抗排斥反应,能促进细胞增殖,抗细胞凋亡,能增强基因调控,促进蛋白表达等。因此,如能利用治疗SLE的中药有效复方,如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等含药血清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诱导MSCs向受损细胞分化的效果。结语
SLE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病的原型。中医药联合MSCs治疗SLE具有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相信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后要在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探寻和积累中医药在联合MSCs治疗SLE中的成功经验,为中医药联合MSCs治疗其它自身免疫疾病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Sun L Y,Zhang H Y,Fen X B,et a1.Abnormality of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Lupus,2007,16(2):121.[2] Remer CF, Weisman MH, Wallace DJ.Benefits of leflunomid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ilot observational study[J].Lupus, 2001,10:480.[3] Mok CC, Tong KH, To CH, et al.Tacrolimus for induction therapy of diffuse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 an open-labeled pilot study[J].Kidney Int, 2005,68:813.[4] Chan TM, Li FK, Tang CS, et al.Efficacy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Hong Kong-Guangzhou Nephrology Study Group[J].N Engl J Med, 2000,343:1156.[5] Hu W, Liu Z, Chen H, et al.Mycophenolate mofetil vs cyclophosphamid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iffuse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J].Chin Med J(Engl), 2002,115:705.[6] Alarcon-Segovia D, Tumlin JA, Furie RA, et al.LJP 394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nal flar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Arthritis Rheum, 2003,48:442.[7] Sfikakis PP, Boletis JN, Lionaki S, et al.Remission of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 following B cell depletion therapy is preceded by down-regulation of the T cell costimulatory molecule CD40 ligand: an open-label trial[J].Arthritis Rheum, 2005,52:501.[8] Seshasayee D, Valdez P, Yan M, et al.Loss of TACI causes fatal lymphoproliferation and autoimmunity, establishing TACI as an inhibitory BLyS receptor[J].Immunity, 2003,18:279.[9] Boumpas DT, Furie R, Manzi S, et al.A short course of BG9588(anti-CD40 ligand antibody)improves serologic activity and decreases hematuria in patients with proliferative lupus glomerulonephritis[J].Arthritis Rheum, 2003,48:719.[10] Kalunian KC, Davis JC Jr, Merrill JT, et al.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y inhibition of T cell costimulation with anti-CD154: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Arthritis Rheum, 2002,46:3251.[11] Larsen CP, Pearson TC, Adams AB, et al.Rational development of LEA29Y(belatacept), a high-affinity variant of CTLA4-Ig with pot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perties[J].Am J Transplant, 2005,5:443.[12] Daikh DI, Wofsy D.Cutting edge: reversal of murine lupus nephritis with CTLA4Ig and cyclophosphamide[J].J Immunol, 2001,166:2913.[13] Pittenger MF, Mackay AM, Beck SC, et al.Mult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Science, 1999,284(5411):143.[14] Koc ON, Gerson SL, Cooper BW, et al.Rapid hematopoietic recovery after coinfusion of autologous-blood stem cells and culture-expanded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high-dose chemotherapy[J].J Clin Oncol, 2000,18(2):307.[15] Di Nicola M, Carlo-Stella C, Magni M, et al.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suppress T-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duced by cellular or nonspecific mitogenic stimuli[J].Blood, 2002,99(10):3838.[16] Tse WT, Pendleton JD, Beyer WM, et al.Suppression of allogeneic T-cell proliferation by human marrow stromal cells: implications in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 2003,75(3):389.[17] Le Blanc K, Tammik L, Sundberg B, et 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hibit and stimulate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s and mitogenic responses independently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J].Scand J Immunol, 2003,57(1):11.[18] Djouad F, Plence P, Bony C, et al.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avors tumor growth in allogeneic animals[J].Blood,2003,102(10):3837.[19] Bartholomew A, Sturgeon C, Siatskas M, et 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suppress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vitro and prolong skin graft survival in vivo[J].Exp Hematol, 2002,30(1):42.[20] Le Blanc K, Rasmusson I, Sundberg B, et al.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with third party haploident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J].Lancet, 2004,363(9419):1439.[21] Le Blanc K, Tammik C, Rosendahl K, et al.HLA expression and immunolog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iated and 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Exp Hematol, 2003,31(10):890.[22] Morton JI, Siegel BV.Transplantation of autoimmune potential.I.Development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in H-2 histocompatible recipients of bone marrow from New Zealand Black mice[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74,71(6):2162.[23] Ikehara S, Good RA, Nakamura T, et al.Rationale f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disease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85,82(8):2483.[24] Papadaki HA, Boumpas DT, Gibson FM, et al.Increased apoptosis of bone marrow CD34+ cells and impaired func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Br J Haematol, 2001,115(1):167.[25] Ikehara S.New strategies for allogeneic BMT[J].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3,32(1):73.[26] 李 慧,孙凌云.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免疫治疗作用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50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初探
【关键词】 慢性咽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单纯用西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本科室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咽炎147例,就其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47例患者中,女82例,男65例;年龄18~62岁。其中干燥性咽炎24例,慢性单纯性、肥厚性、慢性粒性咽炎123例,病程时间不等。
1.2 治疗方法 慢性咽炎中医称之为“虚火喉痹”,其病因病机多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熏蒸咽喉所致。另外长期受化学气体、粉尘、浊气的刺激,嗜食烟酒辛辣也是造成虚火喉痹的主要诱因,治宜滋阴清热。此外除服用中草药外,同时以西药配合积极治疗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局部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或含漱及激光治疗。患者自觉咽干甚而痛者,检查除黏膜慢性充血或有淋巴滤泡外,有时黏膜干但不发白,不变薄,无萎缩现象,采用中药方剂:石斛、生地、射干、元参、金银花。对于咽部有异物感,有时痒痛、咳痰,检查咽部黏膜慢性充血,侧索增厚,有淋巴滤泡增生,咽后壁有粘性分泌物附着则采用中药方剂:元参、金银花、桔梗、贝母、甘草、胖大海、栀子,便秘者加柏子仁、瓜蒌。
1.3 结果
1.3.1 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分析 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比例占82%;憋闷、咽干似有痰不易咳出,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比例占76%;咽部痛痒、痰多咳嗽,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比例占92%。
1.3.2 从体征的改善情况分析 淋巴滤泡增生及侧索肿胀的,治疗后淋巴滤泡明显减少者的比例占73%;咽黏膜慢性充血、肿胀,经治疗后无充血或减轻者的比例占76%。体会
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咽部疾病与周身各部有着广泛联系。咽炎与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炎、胃炎等有密切的关系,有咽炎的人往往消化不好。此外更年期、神经衰弱也占一定比例,由于内分泌和神经的失调,使病人有多种症状,咽部症状是其中之一,因此多需精神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解除其病症。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单纯性、粒性、干性咽炎的效果尚好,但对萎缩性咽炎的效果不佳。
四味散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0-7-29 11:19:50 浏览次数:2145 来源:创新医学网推荐
【摘要】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6周以上者,是中耳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侵及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临床上有耳鸣、耳痛、头痛、头晕、流脓、听力减退甚至消失等症状。
【关键词】 四味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作用
[Abstract]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commonly was known as “stinky ears fundamentals”, mainly was 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which was failed to cure, delayed for more than six weeks is easy to be a chronic middle ear purulent inflammation, lesion invaded in the middle ear mucosa, periosteum or deep up bone, often combined with chronic mastoiditis with tinnitus, earache, headache, dizziness, pus, and even disappearance of symptoms such as hearing loss.[Key words] Siweisan powder;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effect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6周以上者,是中耳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侵及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可分三型:(1)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黏液性或粘脓性,无臭味。(2)坏死型:炎症已浸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臭味。(3)胆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68例,女39例;平均年龄5~59岁。单纯型12例,坏死型68例,胆脂瘤型27例。
1.2 药方 五倍子8g,青黛5g,冰片3g,朱砂3g。
1.3 功效(1)五倍子药性酸、涩、寒。功能收湿敛疮,且有解毒消肿之功。《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疡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
(2)青黛药性咸、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肝清肺祛暑定惊之功。《开宝新详定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发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3)冰片药性辛、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止痛,防腐生肌,消肿之功。故外用清热消肿、消肿、止痛、生肌敛疮。《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4)朱砂药性甘,微寒。《本草纲目》:“治惊痫,解胎毒痘毒,驱邪症。”
1.4 用法 将五倍子、冰片研末,然后将四味药混合在一起,混匀。用药前用3%的双氧水溶液将外耳冲洗干净,并用干棉签拭干双氧水溶液。取1部分药,将其吹入耳中,药量适中,不要太多。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症状消失,听力有所恢复。有效: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症状消失,但听力无好转者;无效:各种症状无好转者。
2.2 治疗结果 单纯型12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坏死型68例,显效30例,有效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胆脂瘤型27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讨论[1~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还与鼻咽部的慢性感染有关。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痛苦,更严重是对听力的损害。五倍子中的没食子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与皮肤黏膜的溃疡面接触后,其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形成一层被膜而成收敛作用,抑制脓液分泌。青黛能清热解毒,并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冰片能消肿、止痛、防腐生肌及杀灭细菌,朱砂也能解毒。四药合用具有敛疮祛湿除脓,抗炎消肿,杀菌抑菌,生肌止痛,从而清除脓液减轻炎症,改善临床症状。对耳膜已穿孔者,只能消除临床症状,而听力的恢复只能靠手术建立一个为健康黏膜覆盖的含气中耳腔,并重建听骨链、骨膜等传音系统,最大限度地恢复听力。
浅谈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的关系 篇7
【中图分类号】R2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02-01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部分,合理的炮工艺,严谨的操作技术,是提高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它既有服务于临床治疗的许多优良炮制的方法,又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总结。已逐步地为科学研究所阐明,对临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深化。
炮制对四气五味有加强深化的作用不好的气味通过炮 得以去掉,如焦、臊、 羶、腥腐这几种不正之味,通过炮制得以改善。药物的升降浮沉,可因炮 而改变,炮制能加强或减弱或反转药物原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使之适合病情的需要。如柴胡酒炒,升散作用加强;麻黄蜜 ,发散作用减弱;生何首乌沉降通便,制熟后则丧失其沉降特性;黑豆补肝肾,并无升降之能,但若制成豆豉,则解表发散,透 外出;黄柏欲加强其下行泻肾火作用需加盐水拌炒;大黄欲令其清上焦火热宜用酒 。所以李时珍总结说:“升者引之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归经与炮制的关系,当某药不能归某经时,可以采用炮制改变或加强其归经效能,如大黄本是下行的,今欲其止血,欲其利胆,除了配伍一些药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外,炮制也可以改变其归情况。如清上焦热或活血祛瘀用制品,止血用炒炭品,都是为了改变其归经定向、定位的。
引经与炮制的关系,引经指某些药物能引导他药物到达病变部,以使整个方剂的药力直达病所。如吴茱萸炒黄连,取其能利大肠壅气,以杀大寒之性。黄连一般多入心经泻火,入肝胆经清湿热,黄连经吴茱萸炒后去掉吴茱萸,而炒过的黄连称萸连,即具有黄连所不具备的归经而增加了暖肝温胃、温中止痛、保肝消胀等功能,同时因由此炮制而引经至肝、脾胃而发挥在这方面原药所不具备的疗效。
二、中药炮制对重要功能主治的影响
炮制的目的:炮制是将生药材经加热或加入不同的辅助材料,以达到适合调剂、制工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达到临床上的需要。这是炮制的目的。炮制是为了临床服务,则需要保证临床的安全有效,并且还要协助医术提高疗效,才是发展炮制的目的,中药本身有多功能成分的属性。在动、植、矿物药材中不乏含有毒性的成分,其毒性的大与小,在各个品种中是不同的,而且在临床医疗上亦有很多病证是需用中药之毒,以治疗病证之毒。即所谓“以毒攻毒。”在药材本身各品种又是有大毒、微毒、剧毒之分,因此在使用治疗上积累上千年的经验,探讨出以加热或水漂等或加入制约其毒性的药物。逐渐形成炮制的工艺,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是消除或降低材本身的毒性方法。
由于临床治疗的病证是复杂的,又是多样的。因此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工艺也不能是统一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引药入经工艺,有增强药物疗效,有改变药物功能与主治,有改变或抑制药物的偏性。
按中医使用分为四大类:
1.引药入经炮制方法:醋制、盐制、童便制。
2.增强药效炮制方法:蜜制、乳制、酒制、土制、油制、发酵、发
3.抑制偏性炮制方法:米泔水、麦麸、煨、制霜、药制。
4.转变药理的炮制方法:炒、炒焦、煅、烫、蒸。
第一类,引药入经。以酸入肝经,如醋制香附、醋制元胡、醋制大黄等。“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以咸入肾经如“盐制知母、盐制黄柏忌、盐制香附、盐制益智仁、盐制黄芪治肾虚气薄等。”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以童便入血分。如童便与乳制补脂。童便制香附,《药品辨义》提到“因气燥,用童便制之。气横行胸臆,痞闷不舒及客热气滞,借以降下而解散也。”
第二类,增强药效。“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蜜制黄芪补中益气。《长沙药解》提到
凡一切疮 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制用。生用微凉清长剑汗宜之。”蜜制杷叶止咳润肺。
蜜制甘草补中润燥可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
“酒制千提”:酒制黄芩《汤液本草》中提到“病在头面及手捎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本草原始〉提到条芩治上膈病,酒制为宜,片芩治下焦病,生用最妙。”酒制柴胡《医家四要》中提到“外感生用,内伤升气酒炒。”酒制升麻《医学入门》中提到“发散生用,补中酒炒,止咳汗者蜜炒。”酒制延胡索〈本草正〉中提出“亦善落胎利小便及产后逆血上冲俱宜以酒煮服。”酒制白芍在《医宗说约》中提到“伐肝生用止痛炒用,和血补血酒炒,剑血止血醋炒。”酒制常山在《医学入门》中提到生用令人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则善化痞而不吐。”“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乳制何首乌,乳制山药,乳制木瓜,乳制黄柏,乳制槐角等。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如土制白术,土制当归,土制黄连,土制薏仁于《得配本草》中提到微炒用,治疝气。引药下行盐水煮或壁土炒。治泻痢,糯米炒。治肺痛利二便,生用。
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威渗骨容易脆断。如羊脂油制淫羊藿等。
发酵:如六神曲、淡豉等。
发芽:大豆黄卷等。
第三类,抑制偏性:“姜制发散”。如姜制黄连、姜制半夏、姜制木香《医宗说约》中提到“治湿治姜汁磨不见火”,姜制竹茹等。姜制香附《本草纲目》中提到“姜汁炒则化疾饮”。
“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如米泔水制苍术等 。
“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如麸制白术,麸制甘草,麸制苍术等。
煨:如煨肉果、煨木香等。
制霜:如巴豆霜、千金子霜、柏子仁霜、苏子霜等。
药制:如法制半夏、法制陈皮、法制黑豆、法制杏仁、法制贝母等。
第四类,转变药性:炒,如炒麦炒白术、炒王不留行、炒山楂等。
炒焦:如炒焦槟榔、炒焦麦芽、炒焦神曲等。
煅:如煅棕炭、煅地榆炭、煅生地炭、煅石决明、煅牡煅枯矾等。
烫:如烫阿胶珠、烫穿山甲等。
蒸:如蒸熟地、蒸 莶草、蒸大黄等。
中药炮制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1、炮制增强药效
2、炮制改变药效
3、扩大适用范围
4、降低毒副作用
炒:炒香,如将生麦芽炒香,助消化。炒焦,如将生麦芽、生山楂、生神曲、生槟榔均炒焦,既可消积滞,又能化瘀,且能止泻。麸炒白术,减低白术燥性,增强益气健脾止泻功能。米炒党参,增加和胃健脾作用。
制蜜制,黄芪蜜制后,增强补气功能。醋制,元胡醋制,煎药时能溶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从而增强止痛效果。盐制,知母盐制,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生蒲黄化瘀活血,炒炭后止血。生白芍剑阴柔肝,经灶心土炒后,适用于虚寒性腹泻、婴儿腹泻。生大黃苦寒泻下,酒制后增强活血通络作用。黄连燥湿清热,姜汁制后改为止呕作用。生首乌通便,制首乌补肾健脑。
紫河车:中药经过去筋膜,反复洗涤,并用银花、生甘草、花槭等水煮透,烘干。其滋补力强,具免疫功能,增强病人抵抗力,适用于大补真元者。一时因缺货曾代之以西药胎盘片效不及,因胎盘片为提取有效成分之渣滓,因此认为用紫河车时不能以西药胎盘片代之。
胡桃肉:可用治老年性腰痛、采肌劳损以及气管炎哮喘等病,如能炒制如蒸、煮、炒等法,可变口味而不腻,且可长久服用。还可扩大需补肾扶正的各种病症,老年人秋冬季长服尤为适宜。
法制黑豆与煮黑豆,近些年法制黑豆已不生产,我在治肾炎及肾性疾病常煮病人可自购黑豆(形大,去皮后呈绿色)随汤煮服或包煎后将黑豆吃掉,也可日常长期服用煮黑豆,但要少加盐,因肾病忌盐重(比普通人每日摄盐量减半)。
炙马钱子,不论经过那种方法炒制成的马钱子,只要由小量用起,逐渐增大,但不可超过极量(中国药典规定)是不会出现毒副反应。炙马钱子通络散结,祛风止痛,适用于振瘫起痿,治疗重症肌无力效果显著。
【中医和中药的知识】推荐阅读:
中医中药的治疗07-02
中医/中药11-27
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09-04
中医中药疗法07-04
中医中药在海外论文06-2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12-28
新中医院中药中药饮片采购验收自查报告06-01
中药饮片质量中医药学11-07
中医中药健康教育讲座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