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医药疗法(共12篇)
自然/中医药疗法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将中医自然疗法治疗肿瘤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理论, 旨在更好地提高中医防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从中医《内经》及相关经典中研讨中医自然疗法治疗肿瘤理法方药, 结合中医肿瘤临床实践, 对中医自然疗法扶正消积、软坚散结, 败毒排毒, 舒肝解郁, 截断扭转法研究。结果:中医肿瘤学认为正虚邪实是人体生长肿瘤的根本原因, 中医自然疗法运用于临床, 理论和临床实践可行。结论:中医自然疗法在中医肿瘤治疗独树一帜, 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自然疗法,经典理论
自法然疗是应用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如食物、空气、水、阳光、环境、睡眠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因素, 如希望、信仰等来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种科学艺术。人体自身保持内外环境和自身环境平衡的能力, 当人自身平衡破坏时, 人的自身有自我恢复的能力, 自然疗法正是这种依靠自身能力恢复平衡能力达到人体机能和心理健康恢复到自我健康的能力。而中医自然疗法正是这种疗法的最好体现[1,2,3], 笔者正是运用中医自然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自然疗法为什么取得良好的疗效, 笔者从《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美国肿瘤协会统计了2012年全球的癌症负担, 于2015年发表于《CA Cancer J Clin》杂志上。对发达国家及欠发达国家来说, 癌症是个巨大的社会负担。根据GLOBOCAN 2012评估, 在全球范围内, 2012年大约有1410万例癌症病例和820万死亡病例。多年来, 癌症的社会负担已经转移到欠发达国家, 目前他们的癌症发生率约占全球57%、死亡率约占65%, 而这些比例将在2025年进一步增加。关于癌症的研究与治疗越来越受到中西医的重视。从目前研究来看, 癌症是一种多病因、多阶段的全身性疾病, 中医自然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4], 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本院在近30年的临床工作中, 主要以中医自然疗法治疗中晚期肿瘤, 其中有很多癌症康复的患者, 笔者总结这些康复患者中医自然疗法的治疗经验, 对于此经验推广起到理论探讨的作用, 现总结如下。
1 理论来源于经典又对经典有所创新
《内经》有很多关于肿瘤的论述[5], 如《灵枢经·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中有筋瘤、昔瘤、骨瘤、肉瘤等皆因。后《医学心悟·卷一·医门八法·论消法》曰:夫积者, 成于五脏, 推之不宜者也。聚者, 成于六腑, 推之则移者也。后《医宗金鉴》有“乳岩”记载, 宋代东轩居士所著《卫济宝书》是一本外科专著, 书中有“癌”字出现, 其中卷七有“痈疽五发”之说:“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 难治之积的致病虚邪侵入人体后, 其停留之处往往与经络血脉有关, “留而不去, 传舍于肠胃之外, 募原之间, 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积。或著于孙脉或著络脉, 或著输脉, 或著于伏冲之脉, 或著于普筋, 或著于肠胃之募原, 上连于缓筋, 邪气淫洗, 不可胜论”。
2 癌症的共性在于“气结痰淤”“癌毒内生”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 疑难杂症, 易长难消, 而又与一般疮疡不同, 但有良性恶性之分, 尤其是恶性肿瘤, 对人体的危害性比较大。恶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 目前除了人的头发外, 其它所有的部位都发现肿瘤的存在, 所以癌毒流注侵蚀能力非常强的, 但是《内经》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癌症的共性在于“气结痰淤”“癌毒内生”, 所以如果人体气血津液充足, 脾胃肾气先后天之本稳固, 气血通畅, 痰湿瘀血就无从生, 癌毒就无从生。所以预防恶性肿瘤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愉悦的心态, 保护好自然环境,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从而增强人体正气, 癌毒病邪就无立身之地。
3 中医自然疗法四大疗法
3.1 扶正消积法
人之所以能完成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必须气血津液充足, 脾胃功能正常, 肾气稳固, 所谓《素问·生气通天论》:“《内经》所云“治病必求于本”, 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可以化血, 血可以生气, 二者互相依存, 互相为用的, 脾胃后天之本, 肾藏精的功能需要后天之本脾胃的濡养, 否则, 脾虚痰湿内生, 痰湿凝聚成癌块。故无论是益气养血药物, 如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仙鹤草、熟地、鸡血藤, 还是养阴生津药物麦冬、玄参、玉竹、百合、北沙参、枸杞子等, 以及补肾培本药物如肉苁蓉、何首乌、山茱萸、补骨脂等, 都有扶正消积作用。故《景岳全书·积聚》曰:“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有积聚之病, 盖脾虚而中焦不运, 肾虚则下焦不化, 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脾肾两虚不能胜邪, 邪气横行于体内, 形成肿瘤的病理产物痰湿毒瘀血热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扶正消积的抗癌药有确切的抑瘤作用, 其抑瘤机制主要为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提高, 也就是提高机体免疫力, 刺激T细胞、NK细胞等可能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 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 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 抑制致癌物质等。从而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6,7]。
3.2 败毒排毒法的应用机制
癌瘤的发生, 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这些致病因素在人体内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积等多种“毒”, 毒聚成癌称为“癌毒”, 是癌症致病的病理关键, 在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中, 癌毒贯穿于整个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始终, 即使在病程后期, 正虚邪也盛[4]。《诸病源候论》曰:“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 则生疮。痒痛肿多汁, 壮热, 谓之恶疮。而湿毒气盛, 体外虚内热, 其疮渐增, 经久不瘥, 为久恶疮。”故“诸恶疮皆由风湿毒所生也。”就是指出癌毒是由风邪、湿邪、毒邪造成, 故只有去除这些毒邪, 方可治疗癌症。治疗有破瘀、驱毒、攻积之功。正如金元时代的张子和所言:“夫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 或自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治疗当于体壮的早期癌症患者, 使瘀化毒散, 《儒门事亲·凡在下皆可下》:“内经一书, 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世俗庸工, 惟以闭塞为贵, 又只知下之为泻, 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 乃所谓补也。陈菀去而肠胃洁, 癥瘕尽而荣卫昌, 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通过笔者临床实践, 当癌症患者体质尚好, 尚耐受攻伐时候, 通过败毒排毒, 可以是人体的痰湿瘀血热毒排到体外, 促进癌症患者机体的康复。常用的“以毒攻毒”药物有:全蝎、蜈蚣、天龙、地龙、鸦胆子、生半夏、生天南星等等, 这类药物必须掌握剂量, 长期应用防治蓄积性中毒。
3.3 软坚散结法
恶性肿瘤其肿块密度比较高, 质地比较硬, 形态各异, 多在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的情况下, 因肝郁、痰湿、瘀血、癌毒互结为恶性肿瘤的基本病理产物等邪气各相结合而致, 早在《灵枢·水胀篇》说“肠覃何如……大如鸡卵、稍以益大, 至其成, 如杯子状……按之坚。”软坚散结法是中医自然疗法的四大法之一, 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明显。自《内经》以后,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鳖甲煎丸堪称是软坚散结法的鼻祖, 后世多宗此方加减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医学心悟·卷一·医门八法·论消法》曰:“夫积者, 成于五脏, 推之不宜者也。聚者, 成于六腑, 推之则移者也。……医者以一消字视为泛常, 而不知其变化曲折, 较他法为尤难。”至清朝, 软坚散结法的应用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加强, 《药治通义》曰:硵砂、槟榔之于气积, 干漆、鳖甲之于血积。皆是以软坚散结药为基础组方。本院很多经验方也是以软坚散结法为根本大法, 临床运用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为什么软坚散结法能够成为治疗肿瘤四大法之一[8,9,10], 笔者认为无非这几条, 一是气的功能能够升降出入, 运行全身, 调节各组织器官功能。如果由于情志抑郁, 感受外邪等引起机体气机流通发生障碍, 就形成了气滞, 气滞血瘀, 日久就可以引起肿块。故理气散结是防治肿瘤的重要药物。二是痰是一种病理产物, 其产生原因很多, 如《仁斋指是方》中说:“人之有痰饮病者, 由荣卫不清, 气血败浊, 凝结而成也。内则七情乱, 藏气不行, 郁而生涎, 涎结为饮, 为内所因。外有六淫侵冒, 玄府不通, 当汗不泄, 蓄而为饮, 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 嗜欲无度, 叫呼疲极, 运动失宜, 津液不行, 聚为痰饮, 属不内外因。三因所成, 证状非一, 或为喘, 或为咳为呕为泄, 晕眩嘈烦, 心悸, 寒热疼痛, 肿满挛僻, 癃闭痞膈, 如疯如癫, 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痰浊留在体内日久并形成癌毒。临证常见的化痰软坚的药物有:夏枯草、牡蛎、浙贝、瓜蒌皮、海蛤壳、胆南星、法半夏等等。不过里面最有代表软坚散结药物常用有鳖甲、牡蛎、土栾儿、穿山甲等。
3.4 思想劝导, 疏肝解郁
肿瘤患者由于社会及个体的原因, 对于自身患有肿瘤, 刚开始彷徨恐惧, 对此时最需要的是安慰和劝导, 中医一向重视人的心理精神因素, 《灵枢·寿夭刚柔》有道:“忧恐愤怒伤气, 气伤脏乃病脏”反之,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素问》) [8,9,10]。因此,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一曰治神, 一曰知养生……必先治神。”强调:“必先治神”“治神入手、”“治神为本。”主张:“告之、语之、导之、开之……”肿瘤患者在门诊或者病房相遇, 或者建立癌症患者俱乐部, 康复肿瘤患者现身说法, 同病相怜, 做好安慰与疏导工作。健康教育分享是最好的良药, 可以增强患者疾病未治好之前的信心[10,11,12,13]。
3.5 病证结合, 截断扭转
目前中医肿瘤临床实践实际是现代中医治疗中晚期肿瘤的前提, 必须在明确现代恶性肿瘤诊断, 给予放疗、化疗、生物疗法、姑息疗法等等, 其中综合疗法中, 中医的治疗恶性肿瘤时整体观念指导下, 中医辨证论治, 病证结合模式进行的。而截断扭转法是在治疗疾病时, 以病证结合模式防治疾病, 掌握中医特色, 迅速控制病势, 截断病原, 减少毒副作用的截断方法[14,15,16]。临证恶性肿瘤时, 常用到截断扭转法, 截断扭转法, 上可以追溯到东汉时代的《伤寒杂病论》, 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均可以对咳喘起到截断扭转的作用, 只不过是各方针对的病证不同。在临床上常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 而在此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者异常增生, 在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被视为癌前病变。如何控制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向胃癌发展, 就可用白花蛇舌草, 该药具有清热解毒, 抗癌抑癌的作用, 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的进展起到截断作用, 同时也可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向好的的方向扭转[17,18]。
现今抗癌中药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 但是治疗肿瘤还是需要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中药药性与药理相结合, 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原则, 抓住主症, 辨证论治, 尽量减少中药毒副作用, 使中医抗癌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19,20]。《内经》曰“今夫五脏之有疾也, 譬犹刺也, 犹污也, 犹结也, 犹闭也。刺虽久, 犹可拔也;污虽久, 犹可雪也;结虽久, 犹可解也;闭虽久, 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 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总之, 中医自然疗法, 不但理论可行,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自然/中医药疗法 篇2
您好!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同学推荐选读的。她说,老师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又能够学到东西,而且不点名(嘻嘻)。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发现原来食疗是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以补精益气,防止早衰。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为医者当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确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
食疗,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中医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药疗、针灸等疗法之首。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药膳食疗在治疗中的应用。
与我而言,从一个不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药膳,它把中药跟食物(甚至有些材料既是中药又是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比较喜欢每次课第二部分,也就是视频教学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每次都介绍很多家常药膳的做法,让我们有机会去试试。这应该是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了,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视频的演示,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动手欲望。平常在宿舍会自己煮简单的“药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上次端午回家,我做了一道“泥鳅炖豆腐”,就是根据老师上课演示的视频做法来做的。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老妈买回来的泥鳅,是在摊子上已经宰杀好的,因此可能会影响口感和新鲜度吧。
当我炖好端给老爹老妈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医食疗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来的,单单只以一个学期的学习是不够的。虽然我现在所接触到的只是一点儿皮毛,但足以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尤其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中医食疗让我对“食”这个观念又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我真的很感谢中医食疗学这门课,感谢李恩庆老师,激发我产生了这个想法。根据我自己上课的上些感受,我想给李恩庆老师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李恩庆老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希望李恩庆老师以后能多讲一些跟男生日常有关的一些知识。在这个学期,老师讲了很多女生生理时期等等的保健方法,我在女朋友生理期的时候熬汤水给她,很感激您呢。但是关于男生的知识,貌似比较少。2,对于北方的同学而言,很多人都不适应南方的水土和饮食,希望李恩庆老师有机会能讲讲有关于南方饮食的问题,比如说在南方吃什么东西容易上火,有什么药膳可以改善水土不适应的症状等等。
3,希望李恩庆老师能多讲一些利用宿舍条件就可以制作的膳食,因为我经常感到总有冲动想在下课后就做一下在课堂上学到的药膳,但是由于宿舍烹饪条件的简陋,而只能纸上谈兵。
4,希望李恩庆老师能够加强每节课跟同学的互动。每次上课,第一节课您一直在传授知识,第二节课进行视频教学,作为学生总觉的自己参与度不够。希望老师能够创造机会让我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Ps:我有去您的blog喔,学了好几种糖水的做法呢,但是更新貌似不及时哇哈哈哈
最后,感谢李恩庆老师的细心教导,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对这门课程受益终生的。
谨祝
工作顺利 身体健康
理工学院建筑学
2008052140
自然疗法消水肿 篇3
一、旅行性水肿
穿双高跟鞋去逛街,体态是优美了,回头率是高了,不过脚下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本来只是想随便逛逛就回家,可是偏偏商场在疯狂打折,你和朋友不顾脚趾火辣疼痛,直到商场打烊,才大包小包地出来。当注意力没有什么地方可转移的时候,脚上的痛就清晰地反映到大脑,勉强支撑到家,脱下鞋子一看——天哪!脚趾几个水泡不算,脚面到脚踝全都浮肿了。
辨证:走路的时候,脚支撑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压迫着脚上的血脉,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体内水液潴留而成水肿。
吃:香蕉含有较多的钾,有助于消除水肿。另外,马铃薯、橘子、豆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喝:起床之后喝一大杯豆浆,上了几次厕所之后,水肿自然消退。
点:刺激腿部的“丰隆”穴,1分钟左右后皮肤会自然变红。这是血液循环良好、新陈代谢旺盛的标志,所以刺激的程度应以此为标准。
按:或压、或推、或拍,用力按摩脚背、脚底、及脚尖的每一个部位。睡觉时把脚垫高,就可以使血液容易流回心脏,帮助消除水肿。
二、高温性水肿
小陶发现,一到炎热的夏天,自己就会“发胖”,别人都说夏天是减肥的好时机,可自己却怎么减也减不了。去年夏天,单位组织气排球比赛,上半场结束后,同事们个个大汗淋漓,小陶就拿纸巾轻轻擦掉脸上的油,从小她就是这样,去蒸桑拿的时候,她也是需要热很长时间,才会蒸出汗来,而且蒸完了反而有点肿。
辨证:天生体质阳虚,水液排泄不畅,夏季或高温环境下,水液受热所蒸,应向外排散,若汗孔不畅,则水液容易储留,形成水肿。
吃:多吃姜、葱、蒜、山药、南瓜、胡萝卜、樱桃等,促进血液循环,补充阳气。
喝: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最好也喝温开水,可以温阳利水。
点:以食指轻按三阴交穴(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侧直上约8厘米),再以中指抵住穴位点按,方便用力。此方法可去除多余水分,亦有健脾、肾的功效。
按:两手手指并拢,自然伸直,一只手掌放在另一只手掌背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在下的那只手掌和手指平贴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然后在上的手掌用力向后压,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动。
三、失眠性水肿
再过几天,外宾就要来单位参观了,小何被老总钦点为部门的接待代表。因为紧张,所以她失眠了。每天入睡前,脑子里都在想着如何能做得更好,早晨醒来,那张脸真是惨不忍睹,又是黑眼圈又是眼袋,整体浮肿,仿佛老了几岁一般。
辨证:头脑是脏腑经络之气血汇集的地方,头部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部位。失眠使头部缺血缺氧,气血不通、血循环受阻,于是形成水肿。
吃:饮食应以清淡滋补为主,如百合、莲子、山药,可常配以粳米、糯米、慧米煮粥等。
喝:饮用薏仁水,消水肿又能安神,加上有辅助美白的功效,一举多得。
点:坐姿,用两手中指重叠,按住膻中穴(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
按:坐姿,左手按住左头部,右手拇指按住风池穴(颈后枕骨下,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用左手轻推头部向右侧倾斜。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头部恢复原位。
四、晨起眼睑水肿
最近一段时间,你发现早上起床,眼睛总是肿肿的。有时这种状态一直要持续一整天。眼睛肿,头自然很昏,整天人都处于混沌中。
辨证:眼睛经常水肿,一般是轻微肾虚的表现,另外,人在睡眠中,血液流动缓慢,水液分布不均,很容易往组织疏松的眼睛跑,因而引起眼睛水肿。
吃:芝麻、花生、黄豆、胡萝卜、鸡肝等。
喝:将马蹄莲藕切碎放人榨汁机,加两杯水榨。将马蹄莲藕水喝下,余下的渣物则在睡前敷眼10分钟。
点:拇指与食指分别放于两眼内侧处(即眼头位置),稍用力,轻轻按摩约3分钟,然后再用手指轻按太阳穴约3分钟。
按:鸡蛋煮熟后去壳,用毛巾包裹住,合上双眼用鸡蛋按摩眼部四周,可加快血液循环。不过注意,用后的鸡蛋恐怕是不能再吃了。
(地址:223225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博里人民西路518号)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篇4
1.1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
1.1.1 气滞湿阻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不坚, 腹部青筋暴露, 两胁胀痛, 食欲不振, 食后作胀, 肢体困倦,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治则:疏肝理气, 健脾除湿; (3)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1.1.2 气滞血瘀 (1) 症状:
腹大坚满, 青筋暴露, 胁下肿块刺痛, 面色黎黑, 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 手掌赤痕, 口干渴, 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 大便色黑, 唇色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2) 治则:活血化瘀, 利水消胀; (3)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1.1.3 湿热蕴结 (1) 症状:
腹大坚满, 脘腹撑急胀痛, 烦热口苦, 渴而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弦数; (2) 治则:清热利湿, 攻下逐水; (3)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1.1.4 寒湿困脾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胀闷, 得热稍舒, 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 小便少, 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2) 治则:温中化湿; (3)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1.1.5 脾肾阳虚 (1) 症状:
腹部胀大, 入暮益甚, 控之不坚, 兼有面色晦滞, 畏寒肢冷, 身体疲倦, 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 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2) 治则:温补脾肾, 化气行水; (3)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1.1.6 肝肾阴虚 (1) 症状:
腹大胀满, 甚则青筋暴露,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 口燥心烦, 手足心热, 尿少黄短, 大便干, 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2) 治则: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3)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1.1.7 气血两虚型 (1) 症状:
头晕心悸,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两胁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虚弱; (2) 治则:补益气血; (3)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1.2 治疗肝硬化的单味中药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 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1)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 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 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d (相当于含生药15~30g) , 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 25~30d为1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15~30g/d, 水煎服, 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 桃仁:中医认为, 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g, 煎汤, 每天分2~3次服, 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g, 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隔日1次, 总疗程为3个月。 (3)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 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 8~15g;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 每次5丸 (每丸含量为0.259g) , 每日3次, 疗程3~4个月。 (4)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g, 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 或入丸、散, 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 每日150mL, 分3次服, 疗程18个月。 (5)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 (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每日12~25g, 水煎, 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6)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 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 (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 。每日5~9g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 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 三七粉2g, 冲服, 半年1疗程。 (7)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 3~9g, 泡水服用, 半年1疗程。双目灵 (又称蛇王藤) 、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 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 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治疗除了要注重日常的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 还可辅助以下一些食疗配方配合治疗。
2.1 荷叶药仁鸭子汤
配料:荷叶50g、鲜鸭肉500g、药仁100g。做法:将鲜鸭肉洗净切碎成块, 同药仁荷叶放在一起, 加水煮至肉烂, 不放盐和其他调味品, 每日2次, 每次250mL左右, 连服10~14d。功效:利尿、消肿, 补血行水。
2.2 杞子南枣堡鸡蛋
配料:南枣10枚、西枸杞30g、鸡蛋2只。做法:将枸杞、南枣洗净后加水适量, 文火炖1h后打入鸡蛋, 再煮片刻, 做成荷包蛋即成。每日2次, 饮汤吃蛋。功效:滋肝补肾。
2.3 冬笋香菇汤
配料:冬笋250g、香菇50g。做法:冬笋剥去外壳, 洗净切丝, 香菇切片, 两者同放入锅内翻炒20min左右, 再加入汤、调料煮沸即可。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症见乏力, 纳差, 腹胀等。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2.4 猪肚粥
配料:猪肚100g、大米100g。做法:将猪肚洗净, 加水煮至七成熟, 捞起切丝备用, 然后以大米、猪肚丝、猪肚汤 (去油) 适量, 同煮粥食用。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脾虚不,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者, 有调肝健脾, 益气行血的功效。
2.5 赤豆鲫鱼羹
配料:鲜鲫鱼3条 (每条约300g) , 赤小豆、商陆各30g。做法:将鱼清洗干净, 把商陆、赤小豆分别放入鱼腹中, 用线缝好, 清蒸熟烂成羹即可。分3次空腹淡食。功效:主治肝硬化水湿偏盛、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
2.6 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 去鳃及内赃, 洗净, 加食盐少许 (腹水明显者不加) , 加水适量, 清炖至五成熟, 加入豆腐250g, 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吃鱼、豆腐、喝汤, 分顿食用之。主要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
2.7 冬瓜生姜皮汤
冬瓜皮15~30g, 生姜片20g。将冬瓜皮、生姜片洗净, 加适量水煎。当汤喝。
催眠疗法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 篇5
【中图分类号】R749.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81-02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每个家庭来说无疑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对分娩疼痛的恐惧使产妇选择剖宫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减轻分娩疼痛是促进自然分娩的关键。目前我国分娩镇痛主要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技术,虽然效果确切,但是要求必须由专业的麻醉科医生操作,产科必须配备相应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催眠治疗是指通过言语暗示或催眠术使病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然后进行暗示或精神分析来治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对产妇在分娩前进行催眠训练可以在分娩时进行催眠,减轻产妇的痛苦。
1患者来源与方法
1.1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60例,均为我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的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常规组,每组30人。两组产妇均为第一胎,身体健康,年龄无差异。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加强入院时宣教工作,对产妇情况行简单测试,了解掌握分娩知的情况、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依据产妇的特点行针对性全程或分娩前入院后陪伴。要求陪伴人员使用易懂的语言、真诚的态度就分娩健康知识、心理准备、产程中需产妇配合的事项向产妇及家属讲解,并介绍本院成功分娩的孕妇病例,增强产妇信心,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配合依从性。全程对患者产前第一次检查时开始干预,在整个孕期给予指导、安排检查,回答产妇的疑问,心理疏导。在分娩时观察产妇情况,指导做各项产前准备,了解孕妇合理需要,并尽量予以满足,以提高其配合程度。如排空膀胱,保障产前营养及水分充足摄入,分娩积蓄精力及体力等。依据产程进展情况,行不同体位的动作示范,以减缓产妇因未透彻理解而产生的压力。分娩结束后,护理人员就产后易出现的并发症向产妇及家属进行预防指导,鼓励早期开展活动,以增强血液流动,加快子宫恢复进展,降低尿潴留发生率,行乳房按摩,促进正常泌乳,提倡母婴早接触,早吸吮,以为母婴健康提供保障。
训练组在怀孕8月后给予10次催眠训练。隔日一次,催眠过程中诱导患者想象鲜花盛开的过程。在分娩中宫颈口全开后对患者实施催眠,指导产妇相像自己的子宫像鲜花一样慢慢的盛开,并在全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始终能听到护士的指导语,并积极配合完成;听到婴儿顺利娩出后会沉沉的睡去,2小时后醒来,感到周身轻快,心情舒畅,当第一眼看到宝宝就会充满爱意,感觉好极了。
判定标准:自然分娩率、焦虑自评量表、尿储留、子宫复旧时间,初乳时间等两组的对照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 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 ± S)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训练组顺产36人,胎吸助娩3人,转剖宫产1人; 对照组分别为27、5和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训练组产后尿潴留少于对照组,初乳时间、子宫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产妇入组时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少抑郁、焦虑量表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讨论
经济水平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生活水平,包括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保证产妇、婴儿的安全、健康、舒适也是产科医师永远的主题。产妇对分娩的错误认知导致了产妇分娩前的焦虑与紧张,为了降低产妇的焦虑与紧张,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国内很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导乐陪同分娩,和无痛分娩。然而笑气的使用遭到很多家属和产妇的拒绝,笑气对胎儿是否有影响众说纷纭。由于分娩镇痛的特殊性,既要达到理想的分娩镇痛效果,又要确保母婴安全,已成为一项世界性医学难题,10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为之苦苦探索。目前药物镇痛,虽效果确切,但因有创伤,可能会对母婴造成不可预期的风险和损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尽量减少药物镇痛,提倡非药物镇痛。而目前国内外非药物镇痛有效率仅25%,对剧烈产痛都达不到明显效果,且不能根据分娩过程需要持续镇痛,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催眠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法(或自然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轻柔的抚摸,使对方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间接法借助于光亮的小物体或单调低沉的声源,让患者凝视、倾听,或以“催眠物”接触头或四肢,而施治者则在一旁反复暗示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患者所具有的可暗示性,以及患者的合作态度及接受治疗的积极性是催眠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催眠后患者放松更加彻底,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分娩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玉勤.全程护理陪护伴分娩对于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3):270-271
[2] 贾孟彦.导乐陪伴分娩180例对产程影响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180-181
[3] 黎雪梅.分娩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1:4-5
肾阳虚的自然疗法 篇6
肾阳虚者多数面色青白,畏寒怕冷。女性进入35岁以后,冬天手脚冰冷,卵巢、乳房易生肌瘤、肿块。男性40岁以后,易得前列腺疾患。男女共同表现有:腿肿,脚肿,风湿,脱发,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泌尿系统炎症,精神恐惧,睡眠不实,神经衰弱等。还表现为:腰部常有板结,脊柱易变形、弯曲等。腹为阴,背为阳。后背阳气要足,阳气足则后背清爽;阳气足则百病渐退。诚如俗话所云:“肾气足,百病除”。
以下治疗、保健、养生方案,选择酉时(17~19时,乃肾经之开合时间)进行,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自然反射疗法(每次90分钟)
(1)中草药泡脚30分钟。药方:肉桂、高良姜、川芍各30克,兑水2.5~4.5千克,烧开后,加入白酒3汤匙。水温适宜时开始泡脚(期间每隔5分钟左右增加热开水1次,保持水温)。
(2)手疗:第二掌骨侧全息头穴、心肺穴、肝胆穴、胃脾穴、肾穴、腰穴、下腹部穴,手背腰腿敏感点,搓热手掌心(《黄帝内经》曰:“掌心热,腹中热”大补元气)。
(3)耳疗:取肝、心、脾、肺、肾、脑、脊柱等反射区。用力迅速搓热双手,马上捂住双耳,行“鸣天鼓”36下,共做3次。最后,双手中指轻塞耳孔,停留36秒左右,然后慢慢移开,共做3次。功效:补肾气,益脑髓。
(4)脊疗:拇指揉拨脊背部膀胱经,指压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等穴。
(5)足疗60分钟(含整理手法,热水浴足9分钟,小木锤敲击双足脚底6分钟):全足按摩(加强搓法,摩擦生热),重点加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口诀:排泄6区呈一线,开始结束按9遍。力度稍重些,要有酸痛、麻热感才有效,同时饮用热开水200毫升左右)——垂体——大脑——甲状旁腺——甲状腺——前列腺(子宫)——生殖腺——胸椎——腰椎——骶椎——尾椎等反射区。再点按涌泉穴——太溪穴——昆仑穴——三阴交——足三里。(点按反射区有酸痛即可,不可过痛,是名补法。)
左脚足疗完毕,第二次饮用热开水200毫升左右。右脚足疗完毕,第三次饮用热开水200毫升左右。休息15分钟后,饮用中草药补养药汁200毫升左右。
原理:
①五行当中,肾属水。水是生命之源,六大营养素之一,时刻牢记,人体要频繁补充水分;②足疗完毕后,饮用热开水,因白开水溶解力最强,有利于机体排毒;③酉时饮服温补肾阳的天然中草药汁,疗效倍增。
(6)中药补养疗法。
“温补肾阳”的天然中草药验方:党参30克,熟附子10克,生姜3片,食盐少许。水烧开后,文火炖1个半小时左右即可温热饮服。(平时饮食要戒吃生冷、冰冻、性寒食品)。
(二)行为反射疗法
古人云:“三分治疗,七分调养”。治疗肾阳虚,尤其需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与信心,发挥治病主观能动性。以下介绍几种“行为反射疗法”,它们对于治疗肾阳虚,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拍手疗法
(A)标准的拍手疗法:这种拍手疗法,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来拍手,因此它发出的声音最为清脆响亮。方法是将十指张开,两手手掌对手掌,手指对手指用力拍击。这种拍法可叫做“实心掌练法”。它的优点是打击面最完全,刺激量最大,所以治病健身的效果最好。
(B)拍手姿势可分四种:
(甲)坐着拍手:此法适用于开车遇到红灯时,一面等绿灯,一面拍手,善用零碎时间,一举两得,极适合繁忙的工商社会人士。
(乙)站着拍手:此法适用于公园的树下或家庭阳台上。
(丙)原地踏步拍手:此法适用于家中或户外。
(丁)一面走路一面拍手:此法适用于爬山或散步时。最好是赤足行走在泥地上或健康步道上,同时边拍手,可达事半功倍的治疗、保健、养生功效。
(2)点穴疗法。
(A)单食指扣拳法顶压涌泉穴,然后手掌心搓热脚掌心(苏东坡云:常擦涌泉,比之药石,强效百倍。)
(B)双手空心拳敲打双腿足三里穴。
(C)中指指压神阙穴(肚脐)。
(3)右睡疗法
右侧睡卧佛家称之为“吉祥卧”。中医云:卧如弓。中国各大名山古刹,卧佛殿之右玉石卧佛,正是千百年来,佛陀默默无闻警觉世人、饶益众生、无声说法的一大象征。可惜世人能了达佛陀旨意者,了无几人。睡眠与健康,关系甚大。自古中医强调“卧如弓”,其标准姿势:身体向右侧卧,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托在头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侧大腿上。中医认为这种姿势入睡不损心气,大脑很快就能静下来,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不久就能进入梦乡。而且梦境大都是甜蜜的。所以,佛门人士都是向右睡,名曰:吉祥卧。向右睡卧比较容易打通任督二脉,其它睡姿很难做到。任脉畅通,肾阴虚渐消;督脉畅通,肾阳虚顿除。
(4)听息疗法
右睡时,同时可练听息疗法,其治病、保健、养生功效,不可思议。《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中医认为,肺为肾之源。所以听息疗法对于肾阳虚引起的诸症,特别是对顽固性失眠、头痛等具有非常独到的疗效。其方法如下:随着自己的深呼吸,同时默念静听如下净心口诀:“不(吸气)—思(呼气)—过(吸)—去(呼)……思(吸)—虑(呼)—伤(吸)—脾(呼)……/不(吸)—想(呼)—未(吸)—来(呼)……妄(吸)—想(呼)—伤(吸)—心(呼)……/不(吸)—看(呼)—现(吸)—在(呼)……知(吸)—足(呼)—常(吸)—乐(呼)……吸气—乐(呼)—吸气—乐(呼)……最后任运自然,静听自己缓缓的呼吸声,始终面带微笑。
(三)心理反射疗法
治疗肾阳虚,心理反射尤其显得重要。它要求病人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具体要求:口不说:“黄色话”身不做“黄色事”,心不想“黄色境”。否则,最易损伤肾脏之阳气。因古德云:“妄心一动,精乃溢出。”这一点与《黄帝内经》提出的“心念一动,五脏六腑皆摇”之思想观点几乎如出一辙。是故唐代药圣孙思邈曰:“德行不克,纵服玉液,未能延寿”。
(1)中药泡脚,要用烧开的温热药水,切勿兑冷生水;
(2)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锻炼;
(3)平时要注意饮食、睡眠养生,力求做到“食不言、睡不语”。多吃温补肾阳的天然中草药,戒吃生冷、冰冻、性寒等易伤阳食品;
(4)戒除邪淫,节欲保精,离欲清净;
(5)切勿熬夜,以免体质酸性化。
以上5条能完全做到者,轻度肾阳虚1个疗程(3天1次,共10~12次);中度肾阳虚2个疗程(3天1次,共20~24次);重度肾阳虚3个疗程(3天1次,共30~36次,即可基本治愈。
自然/中医药疗法 篇7
关键词:园艺疗法,中医药理论,现状,展望
园艺疗法起源于英美, 通过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等方面进行调整改善。接受园艺疗法的对象常为特殊人群, 例如:高龄老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犯罪者等, 但广义的园艺疗法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 为特殊人群重拾健康以及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维持健康提供了新途径, 同时对于指导我国绿色空间构建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与园艺疗法相关的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古典园林的园艺文化与技巧等, 都为园艺疗法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园艺疗法在我国起步晚, 结合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 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
1 园艺疗法
1.1 特点
(1) 该疗法属于整体疗法、自然疗法, 以总体健康为核心, 不单独针对某一种特定疾病, 受众广泛, 安全性高[1]; (2) 该疗法以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延伸线上的加工利用以及五官感觉为媒介, 即感觉体验和动作体验相结合; (3) 兼具理学疗法、行动疗法、精神疗法、艺术疗法和环境疗法等多疗法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是其适用对象广泛的主要原因; (4) 在最初阶段效果不明显, 但经过一段时间, 尤其是对于具有某种缺陷、不能自觉进行各种活动的患者, 效果比较明显; (5) 可用于园艺疗法的植物种类繁多[2], 因此, 可因地制宜, 制定合适的方案。
1.2 作用
园艺疗法属于一种现代医学的辅助疗法[3], 在帮助治疗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多种疾患有很好的效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生理方面。
参与者可以通过种植、修剪、施肥等一系列活动, 使五感得到刺激, 在体质的恢复与延续上体现出园艺疗法独特的效果[4]。
1.2.2 心理方面。
参与者可以从植物的种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中, 感受到生命的节奏和律动;还可以通过插花、盆景等活动,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同时缓解压力, 提高自信心和成功感[5]。
1.2.3 认知方面。
参与者可通过培育植物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延伸线上的活动, 培养自身对新技能的学习能力、抽象思维及逻辑思考等认知能力[6]。
1.2.4 社交方面。
园艺活动通过大量小组活动, 让组员之间协调分工, 改善沟通, 同时增强自身责任感与支配意识, 产生轻松自然、有共同性的话题, 提供人与人、人与环境融合的契机[7]。
1.2.5 社会方面。对参与者的益处主要体现在职业训练、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3方面[8]。
2 中医药理论哲学思想
2.1 阴阳平衡思想
阴阳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概念。《易经》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 从哲学的高度对阴阳进行了概括。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强调天人合一, 身心一体。当自然与人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时, 亦是阴阳平衡的状态, 人是健康的, 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 人就要生病。因此, 通过阴阳平衡思想, 中医可以弥补当前园艺疗法的不足[9]。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一切事物都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面。园林中“阴阳”的范畴广泛, 景观中的色彩、布局、掇山拾水等诸方面都讲究“阴阳”的协调, 如山与水蕴藏的静与动、虚与实等, 都蕴涵着一种不和之和[10]。
2.2 五行思想
五行思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 中医亦深受其影响。中医中以五行配五脏, 五脏又联系着各自所统系的五官、五志、五味等, 从而把机体各机能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 解释了人体与宇宙的统一性[11]。
把阴阳五行思想应用于园艺疗法, 便可利用自然来承接人心理情绪和身体的疾病,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
3 中医药理论与园艺疗法的联系
园艺疗法属于生态疗法的延伸, 我国的生态疗法历史悠久, 古代中医学就可视为一种生态医学, 道家医字脉更重视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比如五色、五味、五音的应用, 用传统医学理论来指导园艺疗法场所的设计与康复实践, 具有重大意义[12]。同时, 园艺疗法也是自然疗法, 更接近于传统医学, 对疾病的预防具有前瞻性, 相当于中医学的“治未病”, 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将自然疗法和传统医学相结合, 能达到互补的效果, 防治疾病的效果进一步加强[13]。
4 中医药理论与园艺疗法的结合应用现状
有学者将植物和园林景观特性与五行相对应, 以此将景观通过五行与人体联系起来, 人体健康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调整。另有学者以传统中医理论指导设计康健花园, 并从五行生克和阴阳平衡2方面提出新的康健花园设计概念和框架[14]。现在园林中仍在使用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模式, 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 将道教思想应用于园艺疗法, 是对园艺疗法的扩展和丰富[15]。
康复花园设计中, 还可以应用禅宗中“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的思想, 表达情与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其最高境界。花园中分布不同花期的植物, 使花园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同时发掘其色、香、触等生理特性, 使病人、家属及医务人员得到不同程度的健康恢复[16]。有学者曾在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当中提出了可在居民区内推广“阴阳五行”结合药用植物的应用。杨欢研究了药用植物的作用, 论述了中医理论和康复花园的关系, 提出康复花园设计原则应以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17]。
目前中医药文化在园艺疗法中的应用研究集中于2个方面:第一, 药用植物在植物园、康健花园中的应用;第二, 结合园林景观来传达中医药文化。但缺乏对“中医药文化与景观设计间的关系、中医药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指导作用以及中医药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方式”的系统性研究。
园艺疗法与中医药文化结合是必然趋势。①中医药文化与景观设计在宏观层面上有相似性, 即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辩证观、恒动观、统一观特征与景观设计存在联系———整体理念、表象与本质理念、因时制宜理念、人与自然统一理念。②中医药文化与景观存在辩证关系,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景观通过文化使内涵得到深化, 同时反作用于文化, 使文化得到呈现与发展。显然, 中医药文化可以用于园艺疗法中, 因为都推崇操作性与和谐性。③药用植物已广泛应用在植物主题园、疗养景观中, 营造特色园林景观。④微观层面上, 中医药文化的基础理论 (如阴阳、五行等) 对园艺疗法有指导意义。阴阳学说指导园林空间布局、植物色彩选择、基础设施位置布局、活动场地类型的设置;五行学说用以归类, 规律性、系统性地指导景观植物及其色彩的选择[18]。
5 药用植物与园艺结合的可能机制
5.1 药用植物应用于园林的可能作用
药用植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可分为3种:①外疗型, 通过其树干、茎、叶、花等分泌多种不同的挥发性物质, 引起人们嗅觉的不同感受, 通过人的呼吸系统或皮肤毛孔进入人体, 增强人体器官的生化功能, 达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 例如, 玫瑰花香使人爽朗愉快, 银杏散发的气味有益心敛肺和抗衰老的作用[19]。②内疗型, 即通过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或果中提取化学成分, 内服或外用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③综合型, 兼具外疗型和内疗型的作用[20]。
5.2 色彩对疾病的作用
良好的色彩环境, 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 植物色彩对人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波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如红色、橙色使人活跃、温暖明快;蓝色、绿色让人平静、凉爽。因此, 可以根据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 在功能植物区合理搭配植物色彩达到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21]。有实验证明, 外界环境色彩能够作用于部分疾病:浅蓝色可作用于高烧病人, 有着良好的镇静效果;红色能提高病人的食欲, 还能增强听力;绿色能缓解眼疲劳, 并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刺激[22]。因此在实施园艺疗法时, 要考虑患者病情, 合理使用植物色彩, 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6 中医药理论与园艺疗法的结合应用展望
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园艺疗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 而且无副作用[23]。
中医药学悠久而辉煌,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淳厚的医学文化基础为园艺疗法的应用奠定基础, 同时现代园艺疗法的推广也推动着中医药学的发展[24]。《道德经》提倡可通过内心休养获得身心的平衡, 它孕育出道家养生文化和民间武术的结合体———太极拳, 与传统的球类、跑步等运动不同的是, 太极拳以一种形意结合、阴阳平衡方式来达到身心与自然的平衡, 这是更高境界上的平衡。将其应用于现代园林中, 可划分出“太极健身区”或“道家养生气功体验区”, 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25]。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药疗法 篇8
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收治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缓乍56例, 男21例, 女35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33岁。口疮1个月发作1次18例, 2周发作1次16例, 1周发作1次7例, 无间歇期10例。溃疡数1~3个28例, 4~10个19例, 10个以上6例。诊断标准:口腔黏膜、唇、颊、上腭、舌尖、舌边缘等处有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性溃疡, 直径2~5mm, 中央稍凹下, 表面黄色分泌物, 周围充血微肿, 自觉灼热疼痛, 遇刺激性食物疼痛加剧, 影响进食与说话, 病程>6个月, 反复发作, 每月发作1~2次。选择的病例全部符合还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药以自拟愈溃汤加减:黄芪、条参、女贞子各15g, 参术、白术、升麻、柴胡、黄柏盐炒、知母各10g, 羌活、甘草各12g, 砂仁6g, 黄连4g。心火重者加淡竹叶、生地各15g, 木通5g;脾虚湿热苔厚腻者加藿香15g, 菖蒲10g;脾肾阳虚者加制附子6g、肉桂3g, 胃火明显者加石斛、麦冬各15g, 生石膏20g。水煎服, 1剂/d。另含服儿茶1~3g, 3次/d。外用药:自拟消溃散涂抹患处, 2~3次/d。药用黄柏、白矾、冰片按15∶15∶1的比例研细末配制, 装瓶备用。连用3d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对照组肌注转移因子, 2mL/次, 1次/2d, 5次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 同时口服VitBco, 2片/次, 3次/d。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1]。口腔溃疡终止复发1年以上, 为痊愈;总间歇时间延长, 总溃疡数减少, 为显效;总间歇时间延长, 但总溃疡数未减少, 或总间歇时间无改变, 但总溃疡数减少, 为有效;总间歇时间及总溃疡数均无改变, 为无效。疼痛缓解标准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有效;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15例, 显效7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痊愈5例, 显效6例, 有效6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60.71%,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说明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优于西药治疗。2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比较:治疗组26例疼痛缓解, 对照组14例疼痛缓解, 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说明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对疼痛缓解远优于西药治疗。
5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口腔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 属于中医口疮、口糜等范畴, 以口腔反复出现溃疡、疼痛为特征。现代医学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认为与免疫异常、微循环障碍、消化系疾病、内分泌紊乱有关。中医认为该病虽生于口, 实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因脾开窍于口, 心开窍于舌, 肾脉连咽系舌本, 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经。由于饮食、情志、劳卷等因素所伤, 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心脾蕴热, 胃火炽盛, 或气阴亏虚, 阴虚火旺;或脾肾阳虚, 无根之火上浮, 熏蒸口舌, 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对于本病的治疗, 初期可清热泻火, 反复发作, 病程长者, 当补土升阳泻火为宜, 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口舌》说:“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 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 脉虚而中气不足者, 又非寒凉可治, 故虽久用清凉, 终不见效, 此当察其所由。”愈溃汤中黄芪、条参、参术、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升麻、柴胡、羌活健脾升阳, 使清阳升发, 元气得充, 阴火得除;黄柏、知母清阴火以坚阴;女贞子滋补肾阴;砂仁理气健脾以助运;少佐黄连泻火以治标。全方甘温升补与苦寒泻降并用, 标本兼顾而重在治本。儿茶成分含儿茶鞣酸、儿茶精、槲皮素等, 性味苦涩、微寒, 功能生津化痰、消食生肌、收敛止泻、止血敛疮。体外实验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含服对各种口腔溃疡包括化疗后口腔溃疡, 疗效确切。消溃散中黄柏、白矾性味苦寒而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冰片协助泻火并止痛。药物内外合用, 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 药证相合,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S].2001.
自然/中医药疗法 篇9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药,治疗,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系指浅静脉出现的局限性、节段性囊状或圆柱状扩张[1], 亦为下肢慢性静脉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在西方国家男性患病率为30%~50%, 女性为50%[3]。在中国, 蒋米尔等[4]调查结果显示15岁人群中患病率为10.42%, 35岁以上人群为21.31%。患肢的酸胀、沉重等临床症状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5,6,7], 后期可出现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 甚至形成溃疡, 导致不同程度的病残[8]。现代医学采用的开放或微创手术、口服静脉活性药物、穿戴弹力袜等疗法, 虽已证实有一定的疗效, 但仍存在复发率高[9]、并发症多[10,11]、依从性差[12]等问题。近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中医药疗法对于本病的治疗, 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笔者查阅近5年在中国知网 (CNKI) 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论文, 对中医药特色疗法以及现存的问题论述如下。
1 中药内治法
1.1 益气活血法
奚九一等[13]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病机以气虚下陷为主, 治以益气提升法, 不宜应用活血化瘀药, 并配合练习马步功, 以改善肢体功能, 预防并发症。耿新民[14]认本病多因气虚血瘀导致, 自拟“益气通脉汤”, 以黄芪、玄参、水蛭为主药, 使气行则血行, 活血则脉通。周绍荣等[15]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自拟“芪龙祛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21例 (总有效率95.2%) , 在改善患肢沉重、酸胀等症状方面均优于迈之灵治疗组 (总有效率57.9%) 。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气虚无力载血运行, 致瘀血阻脉。气虚为本, 瘀血为标, 本虚标实。临床上主要选用黄芪、党参、升麻等益气升提之品, 配以当归、川芎之血中气药, 赤芍、丹皮等活血化瘀之品共奏补气活血、行气化瘀之功。
1.2 活血通脉法
吴振成等[16]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基础上, 加入活血化瘀, 理气通阳, 祛痰散结之品。在治疗的224例患者中, 有171例静脉主干及属支曲张静脉闭合, 全部患者坠胀感、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水肿、溃疡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减轻。通脉消瘀汤为李秀芳等[17]以活血祛瘀、通脉利湿为组方原则,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筛选的验方, 治疗轻度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86例后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96.51%) , 安全性较好。丁为国等[18]以血府逐瘀胶囊治疗23例, 发现治疗前后患肢肿胀沉重感、下肢条索状物及色素沉着等症状均有改善, 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
除气虚血瘀致病外, 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 筋挛血瘀, 或外伤筋脉, 瘀血阻脉亦可致筋瘤。治疗当首重活血化瘀通络, 兼以益气扶正。临床用药多选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 川牛膝、地龙、鸡血藤等活血通经, 辅以黄芪等补气之品, 以化瘀祛邪, 益气扶正。
2 外治法
2.1 放血疗法
火针放血疗法:王桂玲等[19]采用贺氏三通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6例。首先以贺氏钨锰合金火针 (0.5 mm×50 mm) , 烧红后点刺曲张静脉 (即阿是穴) , 血流自止后以毫针刺血海。治疗后静脉曲张、肿胀等症状有显著改善, 总有效率95.6%。何亮等[20]、张洪涛等[21]、袁训林等[22]均运用相同疗法治疗本病, 与贺氏三通法不同之处在于火针刺络放血后不针刺血海, 总有效率分别为96.2%、93.33%、95.8%。王寅[23]在使用三元牌盘龙火针 (0.5 mm×50 mm) 刺络放血之后, 选取相应大小的火罐迅速吸拔于点刺部位之上, 每个部位出血约50~100 ml。血流自止后取毫针针刺患侧血海、鹤顶、解溪、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 以及病变最高点处的阿是穴。得气后, 于血海、鹤顶、解溪、阿是穴接连电针仪, 留针20分钟。
贺普仁教授认为“病多气滞”, 主张“以通为顺”, 治以火针刺络放血 (强通法、温通法) 结合毫针针刺血海 (微通法) 。火针在《灵枢》中称为“燔针”, 以火针刺络放血, 可祛瘀生新, 以血调气, 火针温热之性亦有温通经脉之效。配以针刺血海可养血活血, 扶正固本。王寅在火针刺络放血后加用火罐以激发经气, 避免皮下瘀血。针刺鹤顶、解溪、太冲可调气和血, 通脉活络;针刺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与火针配合应用, 滋阴补血、健脾益气、寓补于泻, 并取血海、鹤顶、解溪、阿是穴连电针仪, 以增强刺激, 提高疗效。
其他放血疗法:牛庆强等[24]以磁圆针垂直叩击曲张静脉至出血, 与硬化疗法进行近期疗效的比较。结果显示磁圆针组总有效率为100%, 在治疗后肢体的自觉症状及皮肤外观色泽方面由于硬化疗法组 (总有效率73.33%) 。余林涛[25]应用三棱针放血治疗150例, 分为曲张静脉局部放血法和针刺兼局部放血法 (主穴为:阴海、漏谷、足三里, 配穴:髀关、三阴交、阴廉) 两种, 总有效率为60%。娜尔古丽[26]用三棱针点刺曲张静脉处, 待血流自止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治疗后所有患者曲张静脉明显减轻, 腿部酸胀疼痛、沉重感等症状缓解。
刺络放血疗法主要是通过机械性刺激, 使静脉腔内形成无菌性炎症, 进而使静脉闭塞废用, 形成新的侧支循环取代。与三棱针不同, 磁圆针是师怀堂教授研制的新九针针具之一, 带有5000高斯的磁性, 可促进渗血的吸收, 防止皮下淤血。因刺络放血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消毒, 并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 针后24小时内不要洗浴, 避免针孔感染。
2.2 毫针
武连仲教授[27]认为本病主因脾气不足, 带脉失约, 瘀湿虚相兼为病, 治以调理脾胃, 约束带脉, 通经止痛为法。取穴上主张首取带脉及下肢部脾胃二经的穴位 (带脉、冲门、箕门、伏兔、曲泉、阳陵泉、血海、梁丘、四强、膝阳关, 内外膝眼) , 并强调特殊手法及手法的量化。武教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丰富了本病的中医理论研究, 促进了针刺规范化的临床应用。刘云霞等[28]应用毫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其主要有腹部取穴以及局部取穴。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 (左) 、气旁 (右) 等, 下肢对应点。局部取穴主要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太白、太冲。同时腹部用神灯照射, 可以加强对腹部腧穴的治疗作用。
2.3 中药外治法
在郝树文[29]的研究中, 治疗组以自拟通脉消瘀汤外洗, 疗效优于穿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的对照组。组成:炙黄芪60 g, 川乌、草乌各40 g, 细辛、红花、木通、地龙各30 g, 桃根、桑枝各100 g, 大黄、甘草各20 g, 可益气行血、温经散寒、祛瘀通络, 对轻中度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效果良好。周建华[30]认为本病由脾虚气陷、气虚血瘀所致, 治以益气升举, 活血化瘀, 自拟方外洗足浴治疗15例, 组成总有效率100%。白颖等[31]治疗筋瘤200例, 治疗组 (63例) 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汤 (组成:地龙、苏木、红花、桃仁、黄芪各50 g, 蜈蚣4条, 穿山甲10 g, 威灵仙30 g) 熏蒸结合中药口服治疗,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的对照组疗效。陈蕙恬[32]采用中药足浴 (组成:独活、艾叶、荆芥、威灵仙、桂枝各30 g, 川芎20 g, 川椒8 g) 配合穴位艾灸治疗60例, 泡洗双足30分钟后, 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10~20分钟, 并对患者进行情志、饮食、患肢等方面的护理, 总有效率为93.3%。
现代医学认为外洗或熏蒸可使中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血液, 营养局部皮肤和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和回流。三阳经起于足部, 亦终于足部, 足浴可通过热力促使药物通过足部穴位吸收, 以达内调脏腑机能, 外治经脉瘀滞之功。中药外治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更具针对性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具有迅速起效、副作用小、依从性高等特点。
3 内外同治
蒋骑[33]采用内服静脉曲张1号方, 并结合静脉曲张2号方外洗患处并泡浴患足治疗38例, 总有效率为92.1%。史默怡[34]以当归四逆汤加减配合针灸、放血疗法治疗45例, 针灸放血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各突起结节处, 配以委中、阳陵泉穴。1~2个疗程后全部患者症状均有好转或缓解。韩婕等[35]观察中药内服外浴结合耳穴贴敷治疗下肢静脉曲张65例的临床疗效, 中药予自拟益气散筋方口服以益气活血、通络导滞, 祛痰解毒方煎汤浴足以祛风止痒、解毒散结, 耳穴贴敷以平调脏腑阴阳气机、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总有效率为93.85%。符健等[36]采用火针刺络放血法与中药自拟方泡洗相结合治疗25例, 单纯中药泡洗疗法治疗21例, 在第2、3疗程后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中药内服、耳穴贴敷旨在平衡阴阳, 调理脏腑, 整体治疗, 病变局部作用较弱;泡洗、足浴等外治法局部作用强, 全身调理作用弱。内外同治, 共收益气散瘀之功。火针刺络放血与中药泡洗同为外治法, 均有助阳通脉之功, 临床上结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但需注意, 火针刺络放血后的患处皮肤不宜长时间泡洗, 避免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
4 讨论
中医称下肢静脉曲张为“筋瘤”, 属于中医学“脉痹”范畴。中医认为, 本病主要因“气虚”而致“血瘀”, 这与静脉壁薄弱, 静脉瓣关闭不全以及浅静脉持续高压导致浅静脉曲张的现代医学观点密切相关。治疗上, 中药内服侧重于整体调理, 可调节脏腑功能, 平衡阴阳气血;而中药泡洗足浴可使药力透过皮肤直达病所, 针刺放血可通利经脉, 祛瘀生新。临床上将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有机结合, 往往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然而, 笔者认为临床研究中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4.1 中医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
不同学者对本病病机的认识不同, 主要有劳倦伤气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筋证、外伤瘀滞证、湿热下注证、气血两虚证五种。有学者[37]发现中医证型的分布与CEAP分级[38]临床分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今后应继续探究二者的关系, 并结合CEAP分级的临床分级, 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 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
4.2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不规范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结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并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相鉴别。在疗效评价标准方面, 应选用CEAP分级的临床分级、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 (VCSS) [39]评定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 并结合生活质量调查表 (CIVIQ) 等量表[40]评价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中医药疗法的功效。2008版《下肢静脉疾病管理国际指南》[41]对上述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均有较为权威的论述, 可供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4.3 科研方法不严谨
大多数研究为病例叙述性研究, 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不高;少数的随机对照研究亦在随机、对照、盲法等设计方法上尚存在不足。研究者应依据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 (CONSORT) [42]和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 (STRICTA) [43]的要求开展中药和针刺的临床研究, 以增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提高研究文献的循证证据等级。
参考文献
自然/中医药疗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65例老年炎性贫血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32例;年龄为52~78岁, 平均 (60±1.5) 岁。以上患者均符合WHO诊断贫血标准, 男性的Hb低于130g/L, 女性的Hb低于120g/L。
1.2 治疗方法
口服归脾汤, 白术30g, 茯神30g, 黄芪30g, 龙眼肉30g, 酸枣仁30g, 人参15g, 木香15g, 甘草8g, 当归3g, 远志3g。每日1剂, 开水冲服, bid; (药品是由深圳华润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提供的999中药配方颗粒) ;加再造生血片, 每次4片, tid;卧床患者加服多维元素片, l片/日。1个月为一个疗程, 共服3个疗程。加施灸法, 取穴以膈俞、脾俞、气海俞、关元、膏肓俞、肾俞、足三里、血海、大椎等穴, 施灸20min, qd, 共3个月。
1.3 观察项目
用ELISA技术检测IL-6、IL-l、TNF-a, 血常规检测Hb。体力的状况评定, 用ECOG的评分标准:0级与正常活动能力一样;1级能做轻体力的活动和生活自理, 但不能做较重体力的活动;2级能生活自理, 但不能从事工作, 日间有一半时间离起床活动;3级仅能部分生活自理, 日间以卧床或坐轮椅为主;4级长期卧床不起, 且生活不能自理。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A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两组间均数使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两组间均数使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三个月后, IL-1、IL-6、TNF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趋势, Hb水平显著改善, 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的体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其中恢复0级的比例为44.62%, 比治疗前的9.23%有明显的改变 (P<0.01) 。详见表1、2。
3 讨论
老年人常出现贫血, 其原因多见于老年人随着机体衰老, 对铁的吸收利用功能减弱, 而易引发缺铁性贫血;或分泌的雄激素减少使得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导致造血的功能低下。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 易产生自身的免疫性贫血, 且易发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等, 而出现继发性贫血。或者, 老年患者的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摄入的质量不高, 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甚至, 因老年人的各种慢性疾病, 会引起分泌红细胞激素减少, 导致红细胞的生成不足。而炎性贫血往往是因微生物的感染, 或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 引发的炎症物质常会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红系前体细胞抵触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生成。经研究表明, 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 其体内的炎症标记因子, 如IL-6、IL-1、TNF-a等也会显著增高[2,3]。老年性贫血差不多与老年衰弱的所有指标升高都有关, 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的联系[4]。有文献报道, 机体的虚弱会导致IL-6升高, 两者呈正相关性[5]。而IL-6在各个红细胞生成的阶段都起着抑制作用, 且削弱了EPO的依赖性细胞的通路。
贫血属传统医学的“血虚”、“虚劳”、“血枯”等, 其发生原因有脾胃功能的失调、缺乏精微物质, 肾虚不能生化骨髓, 髓亏不生血。而归脾汤可健脾生血, 再造生血片可滋补肝肾, 改善气血两虚的症状;多维元素片可预防因维生素的缺乏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本组患者经治疗后, IL-1、IL-6、TNF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趋势, Hb水平显著改善, 患者的体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证实了中医药综合疗法对治疗老年炎性贫血有良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玲, 王明霞.老年贫血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 2004, 26 (3) :230-230.
[2]王娜.生血宁片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3, 19 (3) :43-45.
[3]陈志伟, 王可伟, 万毅, 等.老年贫血30例临床分析[C].中国临床医药研究, 1999:261-262.
[4]陈志伟, 王可伟, 万毅, 等.24例老年贫血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 21 (4) :563.
中医的心理疗法 篇11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他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文挚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这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不过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终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羞耻疗法
自然/中医药疗法 篇1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的、病因不明的大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任何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可伴有肛门灼热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缠绵难愈, 易于反复, 久治不愈可发生恶化倾向, 这些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溃疡性结肠炎归于祖国医学中的“肠风”、“腹痛”、“便血”、“泄泻”、“痢疾”、“脏毒”等, 祖国医学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较西医治疗的复发率低、价格便宜、个性化治疗等, 患者更易认可, 更易于被他们所接受。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原因包括外感毒邪、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以及后天失养脏腑亏虚等。
1.2 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 以致肠道秘别清浊的功能失司常。病位其标在肠, 其根本在脾, 并与肝肾关系密切。其主要病理因素是湿邪, 《医宗必读》曰“无湿不成泄”, 《医源》曰:“湿乃痢疾之根源”。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也可虚实夹杂。
2 辨证施治
2.1 瘀血痰凝型:
患者瘀血内停, 导气机不利, 脉络不通而发病。《医林改错》中说:“腹肚作泻, 久不愈者, 必瘀血为本。”其临床表现为:腹痛剧烈, 痛处固定, 痛如针刺, 按之尤甚, 腹部可触及坚硬痞块, 大便色黑, 舌有瘀斑, 脉细涩。治法为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傅宇飞用复方大黄汤加青皮、山药、茯苓、牛膝、丹参、地榆、归、川芎、桃仁、红花理气化瘀治疗, 效果良好, 并根据临床辨证并发症灵活加减。
2.2 肝脾不和型:
患者情志失调可致肝气郁结, 克于脾土, 脾失健运所致。临床表现为:痛而泄下, 肠鸣, 攻窜作痛, 疼痛不太剧烈, 每因忧思恼怒, 情绪紧张时发作, 患者常胸胁, 闷胀, 嗳气食少, 喜太息, 舌淡红, 脉弦。治宜疏肝实脾。梁玉杰[1]用痛泻药方加减, 疏肝健脾, 去湿止泻。药物组成为:白芍、白术、陈皮、防风等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2.3 脾虚湿盛型:
患者寒湿内盛, 於致脾土, 脾失健运, 导致肠道泌别清浊失司而泄。临床表现为:泄泻清稀, 甚至如水样, 脘闷食少, 腹痛肠鸣, 头身困重, 肢体酸痛, 舌苔白或白腻, 脉濡缓。治宜化湿健脾。张秋贤[2]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来治疗, 药物组成为:山药、太子参、白扁豆、砂仁薏苡仁白术、莲子肉、云苓, 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 临床疗效显著。
2.4 热於大肠型:
多由湿热蕴结大肠, 伤及脾胃, 熏灼肠道, 以致肠道传化失司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泻下急迫, 腹痛腹泻, 里急后重, 泄而不爽, 粪色黄褐, 气味臭秽, 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治宜清热燥湿, 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柏连松[3]用其自配的方治疗热於大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药物组成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马齿苋、黄柏、炒白术、黄芪、山药、谷芽等, 本方标本同治, 清利下焦湿热, 临床效果显著。
2.5 脾肾阳亏型:
患者久病伤肾, 脾失温煦所致。临床表现为:五更泄, 腹痛, 肠鸣, 泄泻, 可伴完谷不化, 肛门坠胀感, 便后肛门不爽, 腰膝酸软, 腹部喜暖喜按, 形寒肢冷, 舌淡, 苔淡白, 脉沉细弱。治以温肾健脾, 收涩固脱止泄。许清华[4]治疗用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之法, 方选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温肾, 涩肠止泻之功。
3 其他疗法
3.1 灸法:
徐彦龙等[5]用灸法在患者胃肠穴区、关元穴区和夹脊下穴区进行隔药铺灸治疗, 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少。
3.2 温针法:
阚成国用双侧内关、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下迫加大肠俞;肝木乘脾加太冲;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疼痛剧烈者加梁丘。
3.3 灌肠法:
杨世权[6]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显著疗效、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很多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均适应。其药物组成为:银花炭、仙鹤草、地榆炭、黄连、黄芩、红藤、败酱草、秦皮。诸药配合, 清热解毒、止泻止血、消除水肿、修复糜烂溃疡,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4 结语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单独使用, 也可联合使用, 其疗效可靠, 费用较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较易接受。因此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力无限, 值得广大医者研究、创新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玉杰, 张元澧, 朱立呜.从肝郁脾虚论治溃疡性结肠炎[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7) :1768-1769.
[2]张秋贤.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1) :444.
[3]陈倚.柏连松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12 (4) :50-51.
[4]许清华, 郝会莲, 毛艳, 等.从虚诒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西部中医药, 2011, 22 (12) :100-102.
[5]徐彦龙, 杜元灏, 徐秀梅, 等.隔药铺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针灸, 2010, 30 (4) :2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