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中医药疗法

2024-11-10

脂肪肝/中医药疗法(精选10篇)

脂肪肝/中医药疗法 篇1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肥胖、酒精中毒和糖尿病为其三大病因。脂肪肝主要见于正在继续饮酒者, 戒酒4个月以上, 罕见明显肝脂改变, 有的脂变消失。有文献报道, 戒酒4个月以上, 脂变可以完全消失, 说明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病变, 此阶段完全戒酒可以达到治愈目的。近几年来, 脂肪肝发生率有明显增长趋势。随着肥胖儿童日益增多, 脂肪肝的发病渐趋低龄化。

1 中医治法脂肪肝的几种方法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及体会, 总结出治疗脂肪肝的几种中医治法。

1.1 肝血亏虚、养阴柔肝法

肝藏血, 血养心, 肝体阴而用阳, 以柔为顺。患者多为阴虚之体。若由于肝之疏泄过度, 素体刚悍, 则易耗阴伤血, 灼伤心脉;肝体阴而用阳, 赖肾水以滋养, 高龄肾精亏耗, 水不滋木, 肝肾阴虚致成此疾。临床常见肝区灼痛, 五心烦热, 烦躁易怒, 口干便秘, 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 脉细弦。方用一贯煎化裁配合首乌、大白芍、决明子、丹参等。

1.2 疏肝降逆、理气法

肝为厥阴风木之脏, 主疏泻而喜条达。多用于肝炎后脂肪肝, 肝气失于疏泄, 气机滞阻不畅, 致各种代谢发生紊乱, 而积聚形成。临床常见胸闷不舒, 脘胁胀痛, 烦躁易怒, 舌红苔薄腻, 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 配合郁金、青皮、姜黄、决明子等。

1.3 香砂六君汤、补气健脾法

多用于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形体丰盛, 而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如脾虚失运, 则水谷不能化为精微, 升降失宜。临床常见食少腹胀, 肢倦乏力, 大便稀溏, 舌体胖大、边有齿印, 苔薄白或腻, 脉弦细。方用香砂六君汤化裁配合苍术、葛根。

1.4 归脾汤、养血活血法

多用于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患者平素摄入食物不足或消耗过多等原因, 由于营血亏损, 脏腑百脉失养, 日久出现血虚致瘀见证。临床常见面白无华, 头昏乏力, 心悸多梦, 肝区隐痛, 舌淡白边有瘀点, 脉细或细涩。方用归脾汤化裁配合枸杞、三七、川芎、鸡血藤等。

1.5 清痰利湿法

多用于酒精性及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患者嗜酒无度或嗜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蕴、聚湿生痰, 而见痰湿瘀滞之证。临床常见泛恶厌食或呕吐痰涎, 口苦且干, 脘胁胀痛, 乏力肢倦, 有时伴有黄疸等, 舌红, 苔黄厚腻, 脉滑数。方用茵陈蒿汤、二陈汤配合虎杖、蒲公英、泽泻、莱菔子等。

1.6 金匮肾气丸、温阳益肾法

用于高龄及病久体虚的脂肪肝患者。肝肾气阴两虚, 高龄患者肾气亏虚, 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临床常见眩晕耳鸣, 腰酸膝软, 消瘦肢冷, 腰酸乏力, 舍质暗红, 脉弦数细弱。形寒肢冷, 尿少浮肿, 夜尿频频, 腰膝酸软, 早泄阳痿等, 舌质暗淡, 脉细涩兼弦数。方用金匮肾气丸化裁配合仙灵脾、仙茅、肉苁蓉、首乌等。

1.7 复元活血汤、化瘀通络法

可用于各种证型的脂肪肝患者。《证治准绳》云:“饮食起居, 一失其宜, 皆能使瘀滞不行, 故百病皆由瘀血者多。”现代中医学认为, 其病邪主要为“瘀浊”。所以, 治疗可通过化瘀通络以改善肝脏微循环, 有利脂质疏泄转运, 除瘀浊以利气血畅行。方用复元活血汤化裁配合三七、姜黄、生山楂、生蒲黄等。

2 讨论

肝明显坏死灶主要见于正在大量饮酒者, 戒酒6个月以上者罕见明显坏死。关于脂肪肝的防治, 笔者认为预防应重于治疗。首先应戒酒, 并合理安排膳食, 适当运动, 控制体重, 祛除病因、诱因, 治疗原发病, 是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的最基本措施。关于脂肪肝的治疗, 应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以上七法大致上概括了脂肪肝的基本治疗。降低肝脂含量是脂肪肝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 在降低肝脂含量过程中, 由于绝大多数降血脂西药对脂肪肝患者有危害, 因此其应用存在治疗矛盾。临床观察显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 能显著降低血脂, 改善肝功能, 修复肝损伤, 减轻肝纤维化等, 从而达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之目的, 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中的优势,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 对脂肪肝做到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对预后是极为重要的。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脂肪肝的重要性。方法中医治疗。结果降低肝脂含量是脂肪肝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结论临床观察显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 能显著降低血脂, 改善肝功能, 修复肝损伤, 减轻肝纤维化等, 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中的优势,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祁培宏, 余莉芳.脂肪肝及其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9, 9 (1) :61.

[2]范建高.上海市机关职员脂肪肝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 19:409~411.

[3]万燕萍.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577~578.

[4]厉有名.降脂药物应用在脂肪肝治疗中的矛盾[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2) :127~128.

治疗脂肪肝,运动疗法唱主角 篇2

大量事实表明,运动疗法对于促进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所致的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的消退尤其重要。因此,给脂肪肝患者开张运动处方很有必要。

运动处方由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四项基本要素组成。开始运动前要有一个准备阶段,时限一般为10~15天,可以做一些轻便的、调整呼吸的运动,使心血管功能逐步增强。待身体适应体力活动后,就可逐步过渡到选择强度较大的肌肉锻炼和时间较长的耐力锻炼为主的运动项目了。

1.运动类型的选择——脂肪肝患者的运动项目应以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这类运动包括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分)、骑自行车、游泳、上下楼梯、打羽毛球、踢毽子、跳舞、广播体操、跳绳和室内固定自行车、固定跑台等,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项目。

2.运动强度的控制——运动处方中最关键的因素。合乎目标的运动强度要比日常活动稍强,强度目标常用心率或脉搏来衡量。脂肪肝患者运动时心率或脉搏至少应维持在每分钟100次以上,最高心率不超过200-年龄。如要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可将心率或脉搏维持在每分钟110次以上。40岁以上的中年人可将心率或脉搏控制在每分钟135次的中等强度范围以内。

还可以结合运动中的自我感觉来选择适当的运动量。运动量之大小以达到呼吸加快、微微出汗后再坚持锻炼一段时间、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锻炼后若有轻度疲劳感,但精神状态良好、体力充沛、睡眠好、食欲佳,说明运动量是合适的。若是鍛炼后感到十分疲乏、四肢酸软沉重、头晕、周身无力、食欲欠佳、睡眠不好,第二天早晨还很疲劳,对运动有厌倦的感觉,说明运动量过大,需要及时调整。

3.运动持续时间的确定——作为有氧运动,最少应持续20分钟以上。运动20分钟后,人体才开始由脂肪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越大,疗效也就越好。一般地说,脂肪肝患者持续有氧运动20分钟是容易做到的,如有困难则需考虑运动强度是否过高。但从预防对关节和肌肉等的损伤角度出发,运动最长时间应限制在60分钟以内。

每次的总运动时间可分为以下几期:①热身期:一般为5~8分钟,老年人要适当延长。在此期内应作一些伸展性的、柔软体操性的和轻度的大肌群的活动。②锻炼期:在此期的运动量要使心率达到和保持在目标心率的范围,常为15~30分钟,老年人可适当缩短;若为肥胖患者可延长至45分钟。③冷却期:此期目的是使身体逐步恢复到运动以前的状态,一般用5~8分钟,做一些舒缓运动,防止血液在组织中堆积。冷却活动应持续到心率降至100次/分钟以下为止。

4.运动频率的确定——运动实施频率一般以每周3~5次较为合适。周末休息两天者,一定要抽出时间去参加锻炼。中年肥胖患者每周应进行5~7次,每次锻炼期在30~45分钟以上。

此外,运动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晚上,但要避开饭后立即运动,以免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散步的最佳时间是在晚饭45分钟以后开始。

特别提醒

1.并非所有脂肪肝患者都适宜参加体育运动。因营养不良、药物、酒精、毒物和妊娠等所致的脂肪肝患者,以及营养过剩性脂肪肝伴有心脑肾等合并症者,不宜参加运动或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

2.步行是老年脂肪肝患者最好的运动方式。起初可每日半小时步行,进而快步行走,阶段性地增加运动量,将心率或脉搏控制在每分钟125次的中等强度范围以内。老年患者一般不要一人单独运动,要有人或熟悉健康情况的运动伙伴陪同。应随身带有急救药品及健康记录卡,以备紧急情况时能迅速了解病情,及时用药。

脂肪肝/中医药疗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就诊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诊断标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2]。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药物等所致的脂肪肝。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55.4±3.1) 岁, 平均病程 (42.1±4.3) 年。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4.9±3.7) 岁, 平均病程 (44.3±5.2)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 如改变饮食结构、加强锻炼、控制体重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党参、茯苓、生姜、龙胆草、虎杖、陈皮、柴胡、芍药、甘草、山药、山楂、麦芽等中药, 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两个月。在治疗期间两组均不服用其他治疗药物。

1.3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脂、肝功能。使用美国贝克曼CX7+CX 4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水平。

1.4 疗效标准

按照疗效指数制定疗效判断标准[3]。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指数达100%为痊愈;疗效指数在60%~99%为显效;疗效指数在30%~59%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体重指数、腰围变化的比较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 治疗组血压、体重指数、腰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显著低于治疗组治疗前 (P<0.05) ,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的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TC、TG、ALT、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 (P<0.05) , 且显著低于治疗组治疗前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注: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查血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均正常, 未损害现心、肾及造血系统。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肝脏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NAFLD发病率不断上升。研究报道, NAFL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40%, 而Ⅱ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发病率高于此值。且NAFLD多发病于40~50岁, 呈低龄化趋势,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终末期肝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NAFLD药物, 西药治疗可促进恢复疾病, 对改善预后也有一定作用, 但临床观察疗效不理想[4]。临床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方式, 如调整饮食结构,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等。

目前学者们对NAFLD的发病原因尚缺乏统一认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该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胰岛素抵抗导致肝脏的脂肪沉积是首次打击, 在此基础上诱发脂肪变性, 而原有致病因素和应激产生的细胞因子产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成为二次打击, 导致肝脏发生炎症。持续发生的炎症形成炎症-坏死循环, 进展为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坏死等。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 但根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 涉及“积聚”、“痞满”、“胁痛”、“痰痞”、“肝癖”等病证范畴。NAFLD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中气不足等, 气机被痰性黏滞所阻滞, 导致气机不畅, 进而使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淤血湿热阻滞而痞结于肝络。

本研究采用益气健脾、除湿化淤的中药治疗NAFLD患者。本治疗组方中当归、党参、茯苓、生姜补中益气;龙胆草、柴胡、虎杖清湿热、泻肝胆实火;陈皮、柴胡、芍药、甘草疏肝解郁, 行气止痛;山药、山楂、麦芽消食化积, 行气散淤, 活血祛淤止痛之功。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中药治疗NAFLD患者有较满意疗效, 患者血清中TG、TC、ALT、AST均有显著好转, 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转氨酶、调节血脂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无不良反应发生, 体现了中医疗法治疗NAFLD的优越性。

总之, 中医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确切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党参、茯苓、生姜、龙胆草、柴胡、虎杖、陈皮、芍药、甘草、山药、山楂、麦芽等中药, 疗程为两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及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 治疗组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疗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安全可靠。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曾武武.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2) :102-104.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5) :641-644.

[3]陈丽.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7) :141-142.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概况 篇4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044-04

生理状态下,肝脏中脂类约占肝湿重的5%。但当脂肪肝发生时,已有超过肝湿重5%以上的脂质蓄积于肝细胞内,或通过组织学判断,即组织学上1/3以上面积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亦可被诊断为脂肪肝。重症患者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临床上可按照患者饮酒与否,将脂肪肝分为两类:酒精性与非酒精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类饮食的变化,由于肉类和蛋白质的过量摄入,脂肪肝这种脂类疾病发生的概率持续性升高,目前已成为人类肝脏疾病发病率排行第二的多发性肝部疾病,发生概率只比病毒性肝炎低,且病患群体平均年龄越来越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包含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1]。除酒精和其他已明确的损肝因素外,以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蓄积为特征的肝病综合征即被称为NAFLD。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所以目前临床上对NAFLD尚无靶点明确,疗效可观的药物,而中医药赖其简便验廉等特点近年来在治疗NAFLD领域备受关注。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NAFLD领域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脂肪肝这一病名,但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将本病归为“积聚”、“痞满”、“胁痛”、“痰浊”等范畴。最早关于本病的记载见于《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古代医家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解主要有一下几方面:①感受风寒之邪。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云:“积之所生,得寒乃生”;《金匮翼·积聚通论》中云“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②感受湿热之邪。《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脾家有湿……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等观点,认识到本病与湿热有关。③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肝乃“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一身之疏泄全靠其调节,喜条达恶抑郁。若因情志失调,如暴怒,忧郁等,使其疏泄失调,则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形成积聚。如《医学正传》中云:“大怒而血不归经……或留于本经而为胁痛。”④痰瘀积聚日久。吴鞠通提出“肝气之郁,痰瘀阻络”,认为本病与痰湿瘀血有关。⑤过食肥甘厚味。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提出:“饮食填塞太阴,肝气被压……上冲之则胃脘痛,横行之则两胁痛。”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与古代医家大体一致,只是各侧重点稍有不同。张智伟等[2]将王京奇对本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指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肝郁脾虚,即肝木郁而乘脾土,则湿邪困脾,导致脾不生清而膏脂、痰涎过度蓄积于肝脏。王见义[3]总结王灵台对本病的认识时指出“痰”为本病的关键,认为该从“痰”论治本病,其发病机制是肝疏泄功能失司进而乘于脾,致脾失健运,转输能力下降,使痰湿瘀等有形实邪阻于肝脉最终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吕娇娇等[4]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本病的发病规律,提出“脾气虚”是脂肪肝的发病基础。由此可见,本病病机虽复杂,但仍以痰瘀互结、虚实夹杂为主要特点,脾肾阳虚为本,痰、瘀等有形实邪为标,其病位虽在肝,但涉及脾胃肾。

2 辨证论治

2.1 中医证型与相关生化指标研究 邓银泉等[5-7]对NAFLD患者进行分型,对相关指标检测后分别从从胰岛素抵抗、血液流变学、肝纤维化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和其余的两个组别对比,脾虚痰湿组的胰岛素敏锐度显著性降低(P < 0.01)。同时,当NAFLD肝纤维化的指标不断升高的时候,“痰瘀互结”可能是其发生的中医病理因素,与其他两组相比,痰瘀互结组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赵文霞等[8]根据1160例非酒精性脂肪病人的身体素质类别在不同类型NAFLD中的存在状况和其体重数据、体内血脂和血清酶的数量依照有关病例学的关联性对比解析得到以下结论:其中400例NAFLD病人身体带有气血虚弱的特征、370例病湿热痰多,这两种病患的发病几率和其余几种相比高出许多,其体重标准数额、体内血脂和血清酶的数量及其功能作用等数值较标准数值有很大差距。院博等[9]选取176例NAFLD患者,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划分类型的方式将患者类型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等四个类型,将这些病患与非NAFLD的健康组60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不同的疾病类型同疾病表现数值的互相关系。结果显示:按中医辨证分型分类,NAFLD患者中以肝郁脾虚者居多(29. 54%)。各实验分型与对照组相比,它们的客观特征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湿热内蕴组和痰瘀互结组中,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有明显的升高,痰瘀互结组中,甘油三酯含量升高,肝肾不足组中是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胆固醇的量升高,总胆固醇量也有较高的提升,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中CT肝脾比值明显降低,而湿热内蕴组则以B超呈重度改变为特点,表明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在NAFLD中具有一定相关性。

2.2 辨证分型治疗 王玉萍[10]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辨证分为7个证型,并且根据B超将本病分为早期及轻、中、重度。认为肝气郁滞和肝郁脾虚型多处本病的早期阶段,痰湿内阻型和湿热蕴结型多处于轻度阶段,气滞血瘀型和痰瘀互结型则多属于本病的中度阶段,而重度大多辩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徐文杰等[11]对1273例60岁以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肾不足型,痰浊壅阻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五种,结果表明肝肾不足,痰浊壅阻和湿热内蕴型是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见的主要证型,而有效的客观辨证分型有助于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王慧英等[12]研究了141例脂肪肝患者,按照临床症状分为五种中医证型,并与体质研究相结合,结果显示:脂肪肝中医体质分型中痰湿质、气虚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中痰湿蕴结和肝郁脾虚型居多,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正相关。都兰海[13]运用中医理论对15名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与常规西医治疗组进行对比。肾阳虚弱型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瘀血内阻型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以柴胡疏肝散治疗;痰湿困脾型以二陈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万利[14]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将65例NAFLD患者分为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型3种。肝郁脾虚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气滞血瘀型,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痰瘀互结型,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湿热内蕴型,方用茵陈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总治愈好转率为84.6% 。代三红[15]将516例NAFLD患者按照中医分型治疗,与对照组(117例)对比,对照组总体有效比率为72.6%,对照组与各治疗组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吴宜华[16]将215例脂肪肝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肝郁气滞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有效率为98.5%;瘀血阻络型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7%;肝肾阴虚型以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6.7%;痰湿内阻型以二陈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有效率为100%。吕光[17]将4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除采取心理,饮食,运动等方式治疗外予以口服洛伐他汀和肝泰乐进行治疗。治疗组则根据临床症状不同,经过中医分型后进行对症治疗。气血瘀滞型采取活血化瘀理气法治疗,主要药物为香附、赤芍、元胡、柴胡、川芎等;痰瘀阻络型采取疏通经络,化痰散结之法,主要药物为姜黄、白术、炮山甲、胆星、灸地鳖虫、枳壳等;肝郁脾虚型采取强脾疏肝之法,主要药物为决明子、白芍、生山楂、白术、当归、云苓、柴胡等。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75%(P<0.05);气滞血瘀,痰瘀阻络和肝郁脾虚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3%,91.45%,94.32%。纪桂元等[18]将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分为3个阶段: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提倡运用动态中医思维对脂肪肝不同分期采取不同治疗手段,以提高中医药在本领域疗效。

2.3 自拟方治疗 刘秀林等[19]使用自拟方柴荷化痰活血方(醋柴胡15g,荷叶20g,丹参20g,陈皮10g,泽泻15g,草决明15g,生山楂15g,葛根10g,枸杞10g,连翘10g,广郁金20g,制大黄5g)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对照组50例予以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治疗后两组间谷氨酰氨基转酞酶,血清总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戚国勇等[20]凭借着自己撰写的益气化痰活血汤药方(党参20g,白术15g,泽泻20g,淮山药20g,生山楂20g,决明子20g,黄芪30g,茯苓30g,赤芍30g,丹参30g)治疗NAFLD32例,总体有效比率87.34%,对照组25例,口服力平脂,总体有效比率67.12%,疾病治疗组总体有效比率比对比实验组高(P<0.05)。徐中菊等[21]将9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疾病观察组45人主要进行口服专利方丹芍疏肝颗粒作为临床试验,对比试验组45人主要服用阿托伐他汀,实验日程长度是3个月。结果显示:两组症状最终评估得分比实验以前都有差额较大的下降(P<0.05),且前者比后者低(P<0.05)。李进等[22]将6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 ; 观察组依据前者的实验进程口服个人研究所得降脂护肝方(茵陈30g,丹参9g,决明子10g,焦山楂,茯苓,白术,生山楂各15g,泽泻9g,神曲12g,枸杞10g),实验日程长度是12周。结果显示:在进行实验治疗之后,病患的肝脏彩超评分、血清SOD表现最终评估得分比实验以前提高不少,前者比后面数值波动更大(P<0.05)。洪亮等[23]将9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的健脾化浊消瘀汤(茯苓12g、白术15g、泽泻15g、山楂15g、丹参15g、红花6g、大黄10g、鳖甲20g、姜黄10g、半夏9g、陈皮10g、郁金10g、荷包草15g、垂盆草15g)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善复胶囊加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6%,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2.4 针灸治疗 黎启娇[24]采用针灸从肾论治法治疗NAFLD46例(取穴:足三里、合谷、关元、复溜、三阴交、肾俞、太溪、太冲、内关),对照组30例,予以血脂康配合丹参片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体有效比率9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相关血脂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钱静娟等[25]将55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灸疗法,对照组25例口服水林佳片,治疗周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清TC、TG。结果显示:治疗组总体有效比率为90%,对照组总体有效比率为64%,治疗组TC、T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森华[26]采用针灸埋线疗法治疗治疗NAFLD患者30例(取穴:肝俞、太冲、丰隆、中脘、气海、足三里、阳陵泉),对照组30例予以口服益肝灵治疗,治疗周期2个月。结果显示:穴位治疗组的总体有效比率为91.3%,对照组的总体有效比率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缪锋等[27]采用隔姜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7例,同时与37例仅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患者进行对比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比率56.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医药(P<0.05)。刘旭东等[28]将7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埋线组35例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对照西药组35例口服凯西莱片(肝功能正常后改服血脂康胶囊治疗),治疗周期为2个月。结果显示:埋线组总体有效比率为90.0%,对照西药组总有效率76.7%,埋线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

3 小结

综上,中医药在治疗NAFL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论是中药还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中医在治疗NAFLD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如具体疾病二级分类的类型不相一致,客观性标准性的指标缺失,笔者认为:①这可能是由于中医本身的辨证论治思想导致的;②科研设计缺乏样本量大,周期长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利于重复;③疗效评价标准尚不严禁,例如单纯的肝功、血脂指标的改善并不能完全代表肝脏组织学的改善。因此,根据以上问题,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努力加以完善中医对NAFLD的机理研究,确定统一的证型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药研究和治疗手段在未来此疾病的治疗上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2]张智伟,周雨,王京奇.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NAFLD经验举隅[J].新中医,2012,44(8):221-223.

[3]王见义. 王灵台从痰论治脂肪肝经验撷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1,39(5):832-833.

[4]吕娇娇,马晓燕.脂肪性肝损伤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16-117.

[5]邓银泉,范小芬. NAFLD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9):395.

[6]范小芬,邓银泉.NAFLD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6):262-263.

[7]邓银泉,范小芬.NAFLD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52-653.

[8] 赵文霞,段荣章,刘君颖.1163例NAFLD患者与气虚质痰湿质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543-1544.

[9]院博,崔丽安,郭卉.NAFLD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4):215-219.

[10]王玉萍.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J]. 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9):209.

[11]徐文杰,陈建杰,邬文洁. 1273例60岁以上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初探[J]. 亚太传统医药,2012,01:58-60.

[12]王慧英,李红梅,杨蒂,等. 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500-502.

[13] 都兰海. 中医辨证医治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6:9-10.

[14]曲万利.辨证治疗NAFLD65例[J].河南中医,2012,32(7):843.

[15] 代三红. 中医辨证治疗NAFLD516例[J]. 陕西中医,2011,11:1478-1479.

[16]吴宜华.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538.

[17]吕光.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174-175.

[18]纪桂元,杨钦河,谢维宁,等. 脂肪肝的中医分期论治初探[J]. 陕西中医,2008,01:72-73.

[19]刘秀林,付京云,刘丽花,等. 柴荷化痰活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2015,07:560-562.

[20]戚国勇,徐海虹,童林根. 益气化痰活血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2例[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4):247-248.

[21] 徐中菊,姜超,王慧,等. 丹芍疏肝颗粒治疗NAFLD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03:49-51.

[22] 李进,李月翠,胡伟跃,等. 自拟降脂护肝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01:236-239.

[23]洪亮,徐宇杰. 自拟健脾化浊消瘀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5:358-360.

[24]黎启娇.针灸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4): 243-244.

[25]钱静娟,华忠,刘霞英,等. 针灸治疗NAFLD疗效观察与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9:998-999.

[26]徐森华. 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脂影响的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2015,33:76-77.

[27]缪锋,沈毅. 隔姜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27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2,06:444.

[28]刘旭东,王甍,李益忠. 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0,08:637-64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篇5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 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 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 名曰肥气”, 故也称之肥气病, 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 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 非独痰食气血, 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 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 紧扣中医理论, 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 胡义扬教授[1]认为, 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 主要有肝失疏泄, 肝血瘀滞;脾失健运, 湿邪内生, 痰浊内蕴, 以及肾精亏损, 痰浊不化等, 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 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 导致脾虚肝郁, 痰湿阻滞, 瘀血内结, 相互搏结于肝而致, 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 虚实夹杂, 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刘敏等[4]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变化是肝脾功能受损, 痰湿内蕴, 痰瘀阻络, 肝失条达, 根据临床表现, 将本病分为痰湿阻滞、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亏4型, 并指出脾虚痰湿型脂质沉积较轻, 痰瘀互结型较重。付静等[5]则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痰浊内阻、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肝肾阴亏5型。刘文全[6]认为本病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气滞、痰郁、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从病程发展的角度, 将本病分为肝气郁滞、痰湿内盛、痰瘀互结3型。叶蕾[7]将4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浊挟瘀、湿热中阻、脾虚湿阻、肝肾阴亏4型, 并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结果痰浊挟瘀型患者的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明显高于其它3型。邓银泉、范小芬则分别从血液流变学变化[8]、胰岛素抵抗[9]、肝纤维化[10]3个方面对脾虚痰湿、湿热内蕴、痰瘀互结3个证型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痰瘀互结的血液粘稠度、肝纤维化指标高, 而胰岛素抵抗则以脾虚痰湿型为高, 从而揭示了此3型在证候上的区别。

4 治疗

4.1 辨证论治

黎运呈、盛国光[11]按临床分期进行动态辨证, 认为脂肪肝的基本病机为痰湿阻滞、瘀血阻络;脂肪肝早期的病机多伴有肝郁脾虚, 后期的病机则多伴有湿郁化热、肝肾不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应根据其病机变化特点, 于早期阶段运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的治法, 后期阶段运用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的治法;通过实验研究, 证明以上分阶段的治疗方案能提高大鼠脂肪肝细胞抗氧化能力, 减轻肝损害, 同时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 保护肝细胞;尤其在减轻大鼠肝细胞脂肪化、降低炎症活动度的疗效上显著优于其它治疗措施。刘敏等[4]把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4型:①痰湿阻滞型:治以理气化痰、祛湿泄浊为主;②肝郁脾虚型:治以舒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③瘀血阻络型:治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为主;④肝肾阴虚型:治以养肝益肾、补益精血为主。刘文全等[6]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133例:①肝气郁滞型, 治以疏肝理气;②痰湿内盛型, 治以化痰祛湿;③痰瘀互结型, 治以软坚通络。结果:治愈27例, 显效50例, 有效37例, 总有效率85.17%。

4.2 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

4.2.1 概述

胡义扬[1]认为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 对脂肪肝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临床经验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采用专方论治或基本方治疗, 则是目前脂肪肝临床观察报道的主流。消、补法属于八法中的二法, 所谓的“结者散之”, “虚则补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专方、基本方加减治疗研究, 亦多从行气、活血、化痰、祛湿、健脾、补肾入手, 符合中医消、补法的应用范畴。

4.2.2 消法-活血化瘀、祛湿化浊

王微等[12]选择11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分为中药组61例和对照组52例。中药组给予化浊去瘀方 (药物组成:柴胡15g、丹参30g、泽泻10g、半夏10g、白芍10g、当归15g、大黄6g、山楂15g) , 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 (UDCA) 口服。观察结果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5.12%, 优于对照组的51.19% (P<0.05) ;中药组患者B超影像复常率为31.11%, 优于对照组的9.16% (P<0.05) ;两组血清ALT、AST治疗后均有所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提示中药组在改善血中TC、LDC-C、HDL-C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1) 。王京齐等[13]根据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降脂减肥需要, 采用四生降脂方 (生黄芪40g、山楂15g、草决明15g、荷叶15g、薏苡仁15g、焦神曲15、丹参20g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 肝郁偏重者加柴胡、枳壳、郁金等, 湿热偏重者加黄芩、车前子、川木通等, 血瘀偏重者加桃仁、红花、当归等。总有效率为93.7%。

4.2.3 补法-疏肝健脾, 补益肝肾

李海军等[14]以健脾补肾中药 (由炙黄芪30g, 党参、炒白术、山萸肉、枸杞子、肉苁蓉各10g, 干姜、肉桂各6g, 熟地、炒山药各20g组成)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对照组50例给予一般保肝、降酶药, 疗程8周。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改善肝脏影像学方面疗效确切, 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2%及71.11%,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4.2.4 消补并用

董筠等[15]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法, 自拟复青降脂汤 (生大黄8g、柴胡6g、郁金15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20g、丹参20g、生山楂20g、红曲10g、何首乌10g)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治疗后, ALT、AST、TG、TC明显降低, B超声像图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总有效率达83.3%。吴其恺等[16]以健脾补肾、祛湿化痰、行气活血为治法, 治疗组予脂炎消煎剂 (黄芪、制何首乌、五味子、莪术、丹参、泽泻、荷叶) 治疗, 对照组服用多烯康胶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11%, 对照组为58.18%,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ALT、AST和GGT均有明显降低, 血清TC、TG及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 。李芳等[17]以理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治则, 拟理气化瘀方 (丹参15g、赤芍15、柴胡10g、郁金12g、姜黄12g、泽泻15g、白术10g、大黄10g、荷叶10g)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气虚加生黄芪、党参, 肝肾阴虚加女贞子、黄精, 脾虚不运加陈皮、山楂, 痰湿内蕴加苍术、茯苓等;观察肝脏B超、血脂、肝功能及体重、腰围变化, 总有效率为90.32%。

4.3 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 既保留了中药的特色优点, 又省却了煎煮的不便, 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依从性好。季光等[18]采用胆宁片 (生大黄粉、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型) 102例, 设对照组 (采用去氧胆酸片治疗) 33例, 结果胆宁片和去氧胆酸片均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型) 患者体质量指数以及肝区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肝功能、血脂、影像学等;其中对体质量指数、主症改善,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织学的证据显示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湿热性)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邢练军等[19]采用清肝活血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 并设对照组30例用强肝胶囊治疗;结果显示, 清肝活血颗粒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保肝、降酶、祛脂作用, 治疗组痊愈率为21.67%, 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陈丽华等[20]以脂肝康 (姜黄、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决明子、生蒲黄等)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对照组以东宝肝泰片治疗, 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1~3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症状、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结果表明脂肝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

4.4 其它

潘国清等[21]将2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33例, 口服血塞通胶囊及玉屏风口服液, 对照组服用脂必妥胶囊。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在综合疗效、症状疗效、肝功能、血脂检测、B超检查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P<0.05~0.01) , 且均优于对照组 (P<0.05~0.01) 。叶子[22]等采用滋阴化浊汤 (药用黄芪、丹参各20g, 麦冬15g、玉竹15g、生白芍15g、泽泻15g、茯苓10g、柴胡10g、黄连6g) 合二甲双胍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两组的TNF-a、瘦素、HOMA-IR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P<0.05) , 脂联素升高 (P<0.05) , 治疗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 。证明滋阴化浊汤合二甲双胍片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非酒精性肝病的高胰岛素血症, 调节血脂, 从而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损害。

5 结语

脂肪肝/中医药疗法 篇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是指除酒精外, 因肥胖 (尤其是内脏型肥胖) 、高脂血症、糖尿病、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损肝因素所致脂肪性肝病, 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它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主要肝脏疾病,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NAFLD在某些地区的发病率已达15.35%[1]。本文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 探讨其对患者肝功能和血脂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5月—2008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共130例, 其中男91例, 女39例, 年龄28~66岁, 平均年龄44.5岁, 病程3个月~12年, 平均3.2年。均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断标准[2], 无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遗传性肝病, 合并高脂血症82例, 糖尿病12例, 肥胖症9例, 高血压41例。随即将患者分为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两组分别有58例和72例患者,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西医治疗组口服凯西莱片2片/次, 3次/日, 3个月为1个疗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 配方:丹参20 g、泽泻15 g、白芍l0 g、柴胡l0 g、制何首乌15 g、虎杖10 g、生山楂10 g、郁金10 g、海藻10 g、大黄5 g。纳差加麦芽10 g;脾胃积热、痰浊偏盛者可选加黄连、黄芩;肝郁气滞加木香、枳壳、厚朴;血脉瘀阻, 瘀滞症状偏重者可选加川芎、三棱, 酌减或不用泽泻。每日1剂, 水煎2次, 分早晚各服150 ml, 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肽酶 (AST) 、丙氨酸氨基转肽酶 (AL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生化指标, 以及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等血脂指标, 并复查腹部B超, 判断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血脂、肝功能降到正常范围, 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脏形态结构均恢复正常。 (2) 显效: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TC下降≥20%或者TG下降≥40%、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脏形态结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3) 有效:症状明显缓解, 肝功能正常或大部分好转, 血脂指标:l0%≤TC下降≤20%或20%≤TG下降≤30%, 腹部B超显示肝脏形态结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4) 无效:症状未消失, 血脂、肝功能无明显改善, 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脏形态结构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治愈、显效以及有效视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ALT、AST以及GGT肝功能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 , TC、TG、LLD-C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或P<0.01) , HDL-C较治疗前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生化指标较西医治疗组明显下降 (P<0.05或P<0.01) , TC、TG、LLD-C低于西医治疗组, HDL-C高于西医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患者69例 (95.8%) , 西医治疗组总有效49例 (84.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无过量饮酒史者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伴有炎症的脂肪肝能够演变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进一步加重肝损害, 严重危害人们健康。随着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患者年龄也不断趋于年轻化,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其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细胞内的生化代谢, 具体环节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与脂肪代谢异常、激素影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免疫反应等有关[3]。寻找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法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 (如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整血脂等) 、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以及保肝药物的使用等治疗, 尚无理想的药物, 而且大多具有一定的肝脏损害的副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肝病治疗的热点之一。中药治疗脂肪肝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药理作用, 其优势在于副作用小, 疗16.7%的患者能达到痊愈, 均高于西医组。可能是因为中药诸药合用, 通过改善肝脏脂肪代谢, 抑制胆固醇和外源性TG的吸收, 干扰内源性TG的肝内合成, 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过氧化脂质明显降低, 改善肝内微循环, 消除肝脏炎症和促进效高, 疗程短等。从中医角度来看, 脂肪肝主要病因病机为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坐少动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 形成痰瘀为主内结肝脏, 痹阻肝脏脉络[4]。活血化瘀是中药治疗的着眼点。有研究发现, 中西医结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降低患者的血脂, 且安全有效, 无明显毒副作用[5]。本研究发现,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GGT均升高, 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肝细胞内沉积大量脂肪, 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脏正常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 (包括、TC、TG、LDL-C和、HDL-C)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6]。本研究发现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患者肝功能恢复以及血脂恢复较单纯的西药治疗更好, 一个疗程后总有效率高达95%, 肝细胞再生[7]。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西医组比较:#P<0.05, ##P<0.01。

*与西医治疗组比较:P<0.05。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肝功能, 降低患者的血脂, 安全有效,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范建高, 朱军, 李新建, 等.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凋查[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 2005, 13 (2) :83-88.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2) :71.

[3]张英霞, 李震坤.脂肪肝的研究现状[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 38 (5) :459-461.

[4]何冠华, 朱兰平.化痰活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肝功能异常的体会[J].四川中医, 2008, 26 (8) :71-72.

[5]王吴.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112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2) :55-56.

[6]王素玲, 刘燕玲, 张力, 等.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与血糖及肝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08, 30 (7) :1017.

脂肪肝/中医药疗法 篇7

一个日美联合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发现, 阻碍一种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动脉硬化的症状。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这一研究将有助于相关药物开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一种以脂肪在肝脏中过量蓄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肝病, 与酒精性肝病类似, 但发生在不喝酒或者少喝酒的人身上, 日常生活中摄入过量脂肪也可能发病, 并有较高风险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日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约有200万到300万人。此前有研究发现, 一种名为TTC39B的蛋白质大量存在于和脂类吸收和蓄积有关的脏器中, 但其具体功能此前并不太清楚。日本大阪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减少TTC39B蛋白质, 就能够抑制机体吸收和蓄积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从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动脉硬化的症状。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6年7月14日第2版)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篇8

1.1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

1.1.1 气滞湿阻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不坚, 腹部青筋暴露, 两胁胀痛, 食欲不振, 食后作胀, 肢体困倦,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治则:疏肝理气, 健脾除湿; (3)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1.1.2 气滞血瘀 (1) 症状:

腹大坚满, 青筋暴露, 胁下肿块刺痛, 面色黎黑, 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 手掌赤痕, 口干渴, 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 大便色黑, 唇色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2) 治则:活血化瘀, 利水消胀; (3)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1.1.3 湿热蕴结 (1) 症状:

腹大坚满, 脘腹撑急胀痛, 烦热口苦, 渴而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弦数; (2) 治则:清热利湿, 攻下逐水; (3)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1.1.4 寒湿困脾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胀闷, 得热稍舒, 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 小便少, 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2) 治则:温中化湿; (3)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1.1.5 脾肾阳虚 (1) 症状:

腹部胀大, 入暮益甚, 控之不坚, 兼有面色晦滞, 畏寒肢冷, 身体疲倦, 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 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2) 治则:温补脾肾, 化气行水; (3)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1.1.6 肝肾阴虚 (1) 症状:

腹大胀满, 甚则青筋暴露,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 口燥心烦, 手足心热, 尿少黄短, 大便干, 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2) 治则: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3)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1.1.7 气血两虚型 (1) 症状:

头晕心悸,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两胁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虚弱; (2) 治则:补益气血; (3)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1.2 治疗肝硬化的单味中药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 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1)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 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 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d (相当于含生药15~30g) , 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 25~30d为1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15~30g/d, 水煎服, 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 桃仁:中医认为, 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g, 煎汤, 每天分2~3次服, 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g, 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隔日1次, 总疗程为3个月。 (3)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 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 8~15g;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 每次5丸 (每丸含量为0.259g) , 每日3次, 疗程3~4个月。 (4)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g, 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 或入丸、散, 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 每日150mL, 分3次服, 疗程18个月。 (5)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 (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每日12~25g, 水煎, 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6)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 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 (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 。每日5~9g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 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 三七粉2g, 冲服, 半年1疗程。 (7)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 3~9g, 泡水服用, 半年1疗程。双目灵 (又称蛇王藤) 、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 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 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治疗除了要注重日常的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 还可辅助以下一些食疗配方配合治疗。

2.1 荷叶药仁鸭子汤

配料:荷叶50g、鲜鸭肉500g、药仁100g。做法:将鲜鸭肉洗净切碎成块, 同药仁荷叶放在一起, 加水煮至肉烂, 不放盐和其他调味品, 每日2次, 每次250mL左右, 连服10~14d。功效:利尿、消肿, 补血行水。

2.2 杞子南枣堡鸡蛋

配料:南枣10枚、西枸杞30g、鸡蛋2只。做法:将枸杞、南枣洗净后加水适量, 文火炖1h后打入鸡蛋, 再煮片刻, 做成荷包蛋即成。每日2次, 饮汤吃蛋。功效:滋肝补肾。

2.3 冬笋香菇汤

配料:冬笋250g、香菇50g。做法:冬笋剥去外壳, 洗净切丝, 香菇切片, 两者同放入锅内翻炒20min左右, 再加入汤、调料煮沸即可。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症见乏力, 纳差, 腹胀等。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2.4 猪肚粥

配料:猪肚100g、大米100g。做法:将猪肚洗净, 加水煮至七成熟, 捞起切丝备用, 然后以大米、猪肚丝、猪肚汤 (去油) 适量, 同煮粥食用。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脾虚不,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者, 有调肝健脾, 益气行血的功效。

2.5 赤豆鲫鱼羹

配料:鲜鲫鱼3条 (每条约300g) , 赤小豆、商陆各30g。做法:将鱼清洗干净, 把商陆、赤小豆分别放入鱼腹中, 用线缝好, 清蒸熟烂成羹即可。分3次空腹淡食。功效:主治肝硬化水湿偏盛、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

2.6 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 去鳃及内赃, 洗净, 加食盐少许 (腹水明显者不加) , 加水适量, 清炖至五成熟, 加入豆腐250g, 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吃鱼、豆腐、喝汤, 分顿食用之。主要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

2.7 冬瓜生姜皮汤

冬瓜皮15~30g, 生姜片20g。将冬瓜皮、生姜片洗净, 加适量水煎。当汤喝。

糖尿病性脂肪肝 中医调治 篇9

临症之时应首先辨别虚实主次。若见形体肥胖、倦怠乏力、纳差腹胀等为虚症;若见肝区疼痛、胀满不适、舌质紫暗、苔白腻为实证。治疗以标本兼顾、辨清虚实主次为要时注意利湿化痰活血祛淤。

脂肪肝在早期偏实为主分:气滞型、血瘀型、痰湿型。后期虚实夹杂分:瘀脾虚型、阴虚血瘀型。后期肝瘀脾虚型、阴虚血瘀型治疗应以逍遥散和一贯煎及膈下逐瘀汤为主。前期3种类型具体治法如下:

1.气滞型:治法为疏肝解郁,行气和中。方当以柴胡疏肝散与逍遥散和方。

柴胡10克,枳壳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

2.血瘀型:方法为疏肝养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汤为主加减。

桃仁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草决明6克,山楂15克。

3.痰湿型:—疗法为祛湿化浊清热解毒。方用平胃散加减。

中医中药治疗脂肪肝探讨 篇10

1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1.1 湿热藴结

主要症状:一般在病人的右胁处会有肿胀感, 病人会感觉那个地方有些不适, 有时会有疼痛感, 口中会感觉味苦, 腹部也会有膨胀感, 大便的粘稠性较高, 舌质出现微红, 舌苔的部分颜色会变为黄色并有一种腻人的感觉[4]。发病机理:脂肪肝主要是因为体内湿热引发的, 湿热在肝部分聚集使得肝功能出现障碍, 肝脏的疏通功能不能很好的进行, 所以病人会出现右胁处的膨胀疼痛感, 同时肝功能的疏通障碍会使胆汁排泄出现问题, 这也是病人会觉得口中发苦的原因。湿热还会使病人体内的虚火上升, 病人会觉得腹部有膨胀感, 大便较油腻。

1.2 体内痰癖受阻

主要症状:右胁处会感觉阵痛, 病人脸色变得很灰暗, 精神萎靡不振, 而且有嗜睡症状。病人舌苔颜色呈现暗紫色, 偶有瘀点出现。发病机理:此病症大多是因为病人体内的痰湿导致气血受阻, 痰淤会使血块在肝脏部位成型, 导致部分经脉不通, 这是病人右胁部位感觉疼痛的原因之一。淤血在肝脏部位受阻使得气血不能完全上升到面部, 使病人面色晦暗。同时, 气血不畅也使病人血液循环不能正常的进行, 脑部血液的不充足, 以致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肝脏部位的痰瘀受阻也会使得胃功能出现障碍, 所以舌苔处的颜色会呈现暗紫色, 有时有瘀点出现[5]。

1.3 肝肾两亏

主要症状:病人自主感觉肝脏部位疼痛, 在日常生活中精神萎靡不振, 时常出现腹胀、腹痛, 严重时会出现右胁剧痛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不能正常视物。发病机理:出现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肝肾两部位气血不足, 导致两部位功能障碍, 肝血不足会出现头晕目眩, 不能正常视物等症状。

2 脂肪肝临床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对脂肪肝的治疗要从病患的生活起居和生活习惯开始, 其次了解病患的身体状况后再进行分析,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合理快捷的治疗方法。一般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可以大致的分为几部: (1) 化瘀祛湿:从根本上对脂肪肝进行治疗, 以疏通滋补等方法来帮助病人固本培元, 加强病人的自我恢复能力[6]; (2) 利水渗湿; (3) 选用补益药。

2.1 化瘀祛湿

赤芍、三七是用于治疗脂肪肝的主要中药, 研究表明, 这两种药物对于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所以选用药材时, 这两种药材是必备药物。

2.2 利水渗湿的药物的选用

脂肪肝发作部位是肝脏, 但是对于脾、胃、肾的影响也很大, 日常饮食不当会使肝脏部位脂肪堆积, 造成肝脏疏通排泄障碍, 这里就需要选用利水渗湿的药物加强肝脏部位对脂肪的运输和处理, 减少脂肪在肝脏部位的堆积时间和负担[7]。脂肪肝的治疗也可从脾、肾、胃三部分开始, 从这些部分加强对于脂肪的处理和运输, 从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肝脏部位脂肪的堆积, 在这些部位就要选用一些较为平和的中药加以治疗。

2.3 补益药的运用

脂肪肝是一种行程较缓慢, 治疗复杂的疾病, 在中药治疗中, 对这样的疾病要讲究循序渐进, 重在滋补的原则。所以, 补益药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在中医的治疗中会选用像山楂、首乌、白术、白芍、当归这样药性较为平和的中药对病人的身体进行补养。举例来说:山楂中就蕴含丰富的脂肪酶, 脂肪酶能够使得脂肪水解, 同时山楂中还含有多种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能够提高蛋白酶的活性, 使得脂肪的处理更加高效[8]。

3 结束语

中医文献中没有脂肪肝相关的记载, 但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 机理, 临床症状及体征等, 属中医瘀证, 积聚, 胁痛及痰浊等范畴。中医认为脂肪肝虽然病位在肝, 但与胆、脾、胃、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9]。因此, 从肝脾论治,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病变, 只要早期诊断加及时治疗, 一般均可恢复健康。但很多人认为, 脂肪肝不痛不痒, 所以并不重视诊治, 结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临床所见, 部分脂肪肝患者并存着纤维化, 甚至肝硬化, 肝衰竭等, 可以认为脂肪肝是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前期病变[10]。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 脂肪肝中药治疗中, 需要了解病患的身体情况和具体病状之后, 才能选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和西医相比, 更具优势的是, 中医理疗法注重的是后续补养,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脂肪肝复发的几率[11]。

参考文献

[1]马俊海, 王琳.脂必妥与易善力联合治疗脂肪肝70例[J].四川医学, 2001 (01) :62.

[2]王正红.单味水蛭粉治疗高脂血症78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 1998 (01) :25.

[3]刘凯, 乍传富, 蔡海江.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同醇血症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05) :315-317.

[4]喻嵘, 吴勇军, 嗣衡.茵陈五苓散对高脂蛋白血症及其脂质过氧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 1997 (02) :104-107.

[5]翁维良.降血脂中荸药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 1986 (01) :3-4.

[6]苏建超.膈下逐瘀汤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 2006 (04) :35-36.

[7]王宗伟, 黄兆胜.脂肪肝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8 (01) :11.

[8]刘瑞杰.高脂血症和相关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73-134.

[9]金群.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76例[J].江苏中医, 1997 (08) :10.

[10]吴益萍.辨证分型治疗脂肪肝8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 (07) :14.

上一篇:地质评价下一篇:高校校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