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评价

2024-11-10

地质评价(共12篇)

地质评价 篇1

1 凤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体系的确定

1.1 公园简介

凤凰山地质公园坐落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部山河屯林业局施业区内, 凤凰山地处张广才岭西坡, 主峰海拔1696.2米, 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27°59′16″, 北纬44°07′31″, 园区总面积5万公顷。凤凰山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以其峡谷狭长幽深、瀑布深潭叠布、沟壑纵横交错、湿地植物珍贵、原始风貌奇特而闻名于世, 是省内罕见的构造类、水体类、地貌类地质遗迹景观互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是地球历史发展的见证。

1.2 评价体系确定

依据凤凰山地质公园的特点, 本文确定以下评价体系。见表1。

2 地质遗迹评价

2.1 价值评价

2.1.1 科学价值

本区是研究岩石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构造现象、应力变化情况以及岩浆岩岩石性质、侵入机制, 以及追索不同时期岩浆活动状况以及受地质内外应力影响的窗口。凤凰山地质公园的科学性表现在:通过四大景观, 大峡谷、大瀑布、大石海、大湿地的研究, 让我们进一步探索地质发展史, 形成机制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基础。

大峡谷探秘:本区晚元古代晋宁期处于小兴安岭-松嫩古陆的东南缘, 由于古陆壳的不断抬升, 边缘的持续下降, 形成了大规模的海侵, 沉积了一套陆源含炭质板岩夹砂岩的 (固安屯组) 复理石建造。

固安屯组地层沉积形成后, 在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之下。除形成一些密集的节理外, 还形成一些倾角在70°~85°之间的断层。其中最大的一条即是本公园内的凤凰大峡谷, 与这条主断裂相伴的还有一些次生的小断层, 这些断层断距一般较小, 在1~5米之间, 大多属压扭性断层, 常发育在峡谷的两侧, 凤凰峡谷本身是一处张性断裂, 在断裂两侧岩层中往往发育伴生节理及劈理, 断层局部有细小的脉岩充填。

海西运动阶段, 西伯利亚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对接, “古亚洲洋”从此消失;距今2.5亿~2.08亿年的“印支运动”阶段, 再次受到西伯利亚地块与华北地块双向的强烈挤压, “伊春-延寿小地块”地壳发生南北向张裂, 形成岩浆通道, 形成南北向“伊春-玉泉岩浆岩带”, 在形成巨型花岗岩岩基同时, 滨东地区还表现为岩株;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 小兴安岭-滨东隆起, 再次发生强烈的燕山运动, 造成剧烈的火山活动, 造成依舒大断裂与华北“郯庐大断裂”连通;喜山运动早期, 滨东地区受到北上的太平洋板块的挤压, 公园区内产生了特点显明的共轭剪节理, 北东向压性断层, 和北西向的张性断层与节理, 南北向的深断裂, 都影响园内地质遗迹分布格局。

大石海探秘:凤凰顶上的石海岩性为距今2.29~2.08亿年间晚三叠纪的西土山组形成的英安玢岩。据初步分析可能是第四系冰川时期由冰劈作用形成的,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不断变化, 岩石缝隙中的冰雪不断重复冻胀——融化——冻胀的循环过程造成岩石胀裂坍塌形成。

高山草甸湿地探秘:这个湿地属高山低位湿地, 永冻层是湿地存在发展的主要原因。高山湿地中由于泥质层厚度达3.5米, 底部为裂隙不发育的花岗岩岩基, 并且地形为两侧高、中间低的洼地, 造成自然水积聚不易泄出, 同时, 由于湿地中植被发育, 保水性较强, 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水份长年不干, 夏季持水层厚度为1.5~1.8米。

2.1.2 美学价值

凤凰山地质公园悬崖峭壁耸立、瀑布叠布、沟壑纵横交错。由于多年来未被人识, 这里依然保存着接近原始状态的山川景色, 特别是在“天保工程”实施后,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其独特的冰水冻融地貌、峡谷地貌、花岗岩地貌, 纯净的河流、瀑布、湿地等水体景观, 极具特色的森林、灌丛、草甸、沼泽等生物景观类型, 省内罕见, 极具美学价值。

2.1.3 稀有性

凤凰山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丰富, 瀑布、沟壑纵横, 暗河涌动, 悬崖峭壁林立, 石海、湿地相嵌的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省内唯一, 国内少见。

2.1.4 自然完整性

凤凰山地质公园陡峻峡谷地貌的物质形成于海相沉积, 经过大自然的千锤百炼才成为今天的模样, “大峡谷”、“大瀑布”、“大石海”、“大湿地”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内容丰富多彩。其自然完整性亦属上乘。

2.2 条件评价

2.2.1 环境优美性

凤凰山地质公园森林茂密、峭壁耸立, 河谷纵横, 瀑布飞流直下, 水花四溅, 水域无污染, 水质清新。高山石海、高山湿地、黑龙瀑、五凤瀑、凤爪石等自然景观资源造就了优美的环境。

2.2.2 交通状况

从哈尔滨市到凤凰山地质公园, 全程236千米, 大部分为柏油路或水泥路。从公园大门西行20千米为“雪乡公路”, 沿此公路向东100千米, 可达镜泊湖, 向南100千米可连松花湖, 西南可与吉林省舒兰县连接, 交通四通八达, 十分便利。

2.2.3 安全性

公园内地质环境状况良好, 仅局部有崩塌及冲蚀现象且规模不大。观光区安全防护设施齐备, 对高危岩壁进行了处理, 游客观光不存在安全隐患。

2.2.4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求, 按照国家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地质公园规划概论》所定的环境容量指标控制里所提测算公式 (Cr=Cz-Cj-Cw) , 得出公园日旅客环境容量为26391人次/日, 年环境容量为316.6万人次。

2.2.5 可保性

公园建成后, 当地政府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 一旦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建设, 效果显著。

3 结论

凤凰山地质公园自然天成, 本文从“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两个方面建立地质遗迹评价体系, 经评价, 凤凰山地质公园园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国内罕见, 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开发利用十分合理,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凤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凤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

地质评价 篇2

水文地质评价及鸡西煤田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本文论述了鸡西煤田水文地质分区、含水层和隔水层,并对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了详细划分.

作 者:黄婷婷 贾福成  作者单位:黄婷婷(黑龙江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贾福成(黑龙江省嘉泰工程质量基础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2009 “”(9) 分类号:P61 关键词:鸡西煤田   水文地质   含水层   隔水层   渗透系数   单位涌水量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述评 篇3

摘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项有力的防灾减灾非工程性措施,从点、面、区上评价、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针对性的采取预防、避让、治理为主或者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和部署相关工作,为国家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更加有利于对现在或未来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类生命带来威胁,而且对环境、资源、财产等均具有破坏性。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突发性、分布广、频率高等主要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

1.根据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形成条件,选出了对地质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和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风险评价的主要因子。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明显地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受控于工程地质的岩土组合类型,与活动构造和断裂关系密切,与河流水系的发育程度、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的资料程度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别选择10种因子作为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的因子(表1),风险评价则是危险性和易损性的综合反映。

2.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影响因子构建各自的分级标准和赋值标准。

(表1)

二、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是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任务的综合诠释,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包括以下5个流程,详细步骤如下:

1.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包括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图、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层岩性分布图、区域地形图、区域地质图、地质构造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建筑物结构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已有防治工程布置图等各种基础图件。

2.危险性评价: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其评价工作思路和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第 2 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在基础数据库中选取敏感性控制因子,建立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体系,引入诱发因子(地震或降雨),最終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易损性评价:对影响易损性的各种致灾因素和抗灾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承灾体的承灾能力。首先建立易损性评价体系,开展易损性综合评价。鉴于致灾体和承灾体的致灾及易损性特征,对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地质灾害体的致灾特征;二是承载体的抗灾特征。

4.期望损失分析:在危险性、易损性及抗灾能力分析评价与区划的基础之上,对评价区所有资产进行期望损失分析。

5.风险决策、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在整体分析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风险区划,从而进一步明确风险区的风险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防灾减灾对策建议,实现风险决策、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服务。

三、问题与展望

1.问题。近年,虽然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现有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评价理论方法方面。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个新的领域,且研究对象影响因素多元化,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不完善不成熟。针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现状,主要问题梳理如下:一是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复杂,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每种地质灾害类型具有不同的控制因子和属性结构,评价结果具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或上下阙值,总体决定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整合任务的艰巨性。二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的主观性和差异性。由于风险评价理论的不成熟,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多,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因人而异,因地区而不同,因类型而差异,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三是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协调性。由于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生态系统、地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存在着东、中、西 3 个带,经济的差异性决定减灾防灾工作差异性,常常地质灾害越发育的地区经济越落后,地质灾害风险工作越滞后,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极度不协调。同时,地质灾害的发育有一定的周期性、阶段性以及多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更何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尚不健全,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也不完善,我国地质灾害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2.展望。21世纪开始以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基于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和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认识的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多标度的动态和非线性系统,要重视该系统运作和发展规律。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展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未来,总结如下:一是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基础,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统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标准,注重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耦合交叉的综合研究体系。二是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研究手段和先进技术。GIS 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也将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所利用,新手段和新技术可有效解决地质灾害系统中的动态开放性、非线性叠加等复杂问题。三是进一步优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引入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力保评价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四是进一步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过程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但本质上又是一个地学问题。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孕灾机制,有利于克服致灾体分析的不确定性。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过程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制胜法宝和强力武器,是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五是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任重而道远,深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规划、防治工程及其它经济社会的结合度。加快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力保及时传送各种地质灾害信息,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服务,实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的价值。

中国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要走向真正意义的风险评价与管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而滑坡易发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是实现滑坡灾害管理的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领域仍应更多地关注易发性评价和危险性区划。为此,要重视对区域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分析,重视对灾害发生机理及其区域性规律的认识,重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借助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和改进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方法,从而为实现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11(1):38-41.

[2]殷坤龙,张桂荣.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10(1):32-35.

浅谈水文地质评价 篇4

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 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 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 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 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 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 应重视勘察过程中水文地质的测试和研究, 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 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 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 提出防治措施。

1.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 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

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1.3 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 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1.4 应从工程角度, 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2 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 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 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 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 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 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类型有关。

结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赋存形式, 在砂土中含量甚微。结合水尤其是弱结合水与粘性土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性质如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等归为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因其受强力束缚, 活动范围极为有限, 对岩土的动态水理性质影响较小。

3 全面了解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 但不论什么原因, 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 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 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3.1 地下水水位上升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 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土壤沼泽化、盐渍化, 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3.1.2 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3.1.3 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3.1.4 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

3.1.5 地下洞室充水淹没, 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2 地下水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 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3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 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 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 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 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 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 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 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 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

4 地下水的勘测工作

为正确排除地下水的危害, 必须进行必要的地下水勘测工作。一般来说, 勘察初期就开展大量的水文地质试验, 这部分工作切要花去很大一部分勘察资金。实际上, 应该首先对天然地质露头, 钻孔岩芯、坑、槽、洞岩壁等人工露头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 或者也可以说, 在勘察初期, 先作前期资料收集工作。为工程目的必须进行的勘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4.1 了解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的类型。要正确量测地下水的初见水位和静止水位,

必要时还应进行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 以掌握其周期性的变化。

4.2 了解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 它的流向和水力坡度。

4.3 了解含水层的水理性质。它的富水性、透水性等。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抽水试验。

4.4 采取水样, 进行化学分析。评定其对基础建材的腐蚀性和施工用水的适宜性。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 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浅谈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 篇5

浅谈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研究建立符合国家财政改革总体要求的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以及组织实施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已成当务之急.从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涵义及内容、重要意义、工作思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作 者:李善贵 LI Shan-gui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刊 名:江苏地质英文刊名:JIANGSU GEOLOGY年,卷(期):29(4)分类号:F407.16关键词:资金管理 地质调查 项目 绩效评价

某大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篇6

关键词:大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價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015-02

1场地位置与地形地貌

拟建大桥位于武圣官镇安南村与麻河口镇干子江村交界的藕池河西支上,连接武圣宫一南县县道。桥位区位于第四系覆盖层构成的平原区内,地形起伏较小,桥位处高程在24.17~36.31m之间。拟建桥位横跨藕池河西支,该河是藕池河的一级支流,由北向南蜿蜒流淌。桥位处河道宽56m,因地势较平坦,桥位处河水流速较慢,河水位高程一般在29m左右,水深3.5m,历史最高洪水位达36.43m(1998年)。

2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2.1地层岩性

2.1.1第四系全新统(Qh)

全新统地层属新近沉积,根据洞庭湖变迁史,桥位所处南县始称“南洲”,系洞庭湖新淤之地,唐、宋时期还是洞庭浩渺。因此,全新统地层的淤积时期大致是明代中晚期,距今也就400~500年。

全新统地层较复杂,组成层位有填筑土、种植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和中砂,亚粘土和粉砂交替出现,全新统总厚度61.52-66.80m。

(1)种植土:褐色、褐灰色,稍湿~湿,松散,以亚粘土为主,含少量砂及植物根系。此层在全区广泛分布,厚约0.3~0.5m。(2)填筑土:黄褐、灰褐色,稍湿~潮湿,松散~中密,以亚粘土为主。(3)亚粘土①:褐灰、黄褐色,湿~稍湿,软塑~硬塑,以粘粒及粉粒为主,塑性中等,局部夹亚砂土。(4)亚粘土②:褐灰、灰绿色,湿~饱和,流~软塑,以粘粒和粉粒为主,塑性较高,局部夹亚砂土及粉、细砂,该层为区内主要软土层。(5)粉砂①:褐灰、灰绿色,湿~饱和,极松一松散,该层为区内松散层。(6)亚粘土⑨:青灰、褐灰色,湿~稍湿,可~硬塑,以粘粒及粉粒为主,局部夹亚砂土或少量粉砂。(7)亚砂土:褐灰、深灰色,湿~饱和,松散~中密,以粉粒及粘粒为主。(8)亚粘土④:褐灰色,潮湿,流~软塑,中等塑性,以粘粒及粉粒为主,厚3~8m。(9)粉砂②:褐灰、青灰色,潮濕~饱和,稍~中密,以粉、细砂为主,占60~70%,泥质约占30%,含少量中粗砂,见螺壳残骸。(1 0)中砂:深灰色,饱和,中密,以中砂为主,含量占60--65%,粉、细砂占10%,泥质占25%。(11)亚粘土⑤:褐灰、青灰色,稍湿,可~硬塑,中塑性,以粘粒及粉粒为主,局部夹粉细砂。(12)粉砂③:褐灰色,饱和,稍一中密,以粉、细砂为主,含泥质约25%,砾石约5%。全区均有分布,厚1~15m。

2.1.2第四系更新统(QP)

仅揭露到上部的一部分,土层类型主要为含砾粉砂、粗砂和圆砾土。

2.2区域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常德凹陷北东部,该凹陷处于新华夏洞庭拗陷区中部,地表均被数十米厚的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尚未发现新构造运动的迹象。

2.3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桥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值Ⅶ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桥位需按Ⅶ度设防要求进行设防。

2.4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夏之交多暴雨,7~9月常有伏旱和秋旱。桥位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水。孔隙水赋存于砂土、圆砾土、卵石土等土层中,含水量丰富,地下水与河水相互连通,主要受河水补给,动态随季节变化,但变化不大,相应含水层为强透水地层。

2.5不良地质

区内不良地质主要有软土和砂土液化。(1)软土,经钻孔揭露,区内亚粘土②呈流~软塑状,为区内主要软土层,全区均有分布,厚1-10m。(2)砂土液化,粉砂深7~12m处,层厚3~4m,经颗粒分析,其粘粒(<0.005mm)含量约1.8%,小于基本烈度Ⅶ度区粘粒含量临界值10%:修正后的标贯击数为4.8击,小于经计算求得的临界标贯击数10.0击,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判别出此层粉砂土在此地段地震液化。其它层次的粉砂及亚砂土和亚粘土经判定均不液化。

3工程地质评價

3.1区域地质稳定性评價

该区位于常德凹陷北东部,该凹陷处于新华夏拗陷区中部,地表均被数十米厚的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尚未发现新构造运动迹象。故区域稳定性较好。

3.2地基岩土工程地质评價

区内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土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湖泊沉积,总厚度较大,承载力普遍较低,尤其是亚粘土②、亚粘土④呈流~软塑状,粉砂①呈松散状,承载力很低。含砾粉砂、粗砂和圆砾土为第四系更新统,大多呈中密~密实状,承载力相对较高,但普遍埋藏较深,因此上述地层均不宜单独作为桥基持力层。桥基宜采用摩擦桩,宜将上述土层作为摩擦持力层。

桥梁两端接线地带,主要地层为种植土、填筑土、亚粘土、亚砂土和粉砂土。种植土、松散状填筑土、流~软塑状亚粘土和松散状粉砂承载力较低,不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稍密状填筑土、软~可塑状亚粘土和稍~中密状粉砂承载力相对较高,适宜作路基持力层。

3.3边坡稳定性评價

桥位区两岸,岸坡低缓,稳定性较好,但为了防洪的需要,桥台处边坡宣进行设计防护。

3.4不良地质的评價与整治

区内不良地质有软土和砂土液化。

(1)软土,桥位区处于洞庭湖滨岸和湖心过渡带沉积区域,湖积软土厚,厚度较稳定,且全区普遍有分布。桥位地段软土,采用桥基桩穿越得以处治。桥梁两端接线地段,高填土部分,填土高度在3~6m间,在硬壳层较薄的部位宜采用喷粉搅拌桩,或碎石挤密桩对软土进行处治。填土高度在2~3m间,在硬壳层较薄的地段,可采取对软土进行部分换填砂砾石处治。

(2)砂土液化,选取该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时应根据液化抵抗系数予以折减。

3.5水文地质评價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内的孔隙水,相应的含水层为强透水层,其它土层为弱透水层,河水与地下水连通,动态随季节变化,河水较深,流量较大,对墩台施工影响较大,需采取措施防范。经水质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3.6筑路材料评價

区内无土料场,路堤所需土料宜从华容外运。砂、卵石等筑路材料,本地缺失,宜从岳阳汩罗调运。

区内地表及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均无基岩分布。桥梁施工所需碎石料,宜从常德石板滩、基隆等地调动,块片石宜就近从华容调运。

4结论与建议

地质评价 篇7

关键词:铅锌矿,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环境

0 引言

芦子园铅锌铁多金属矿区位于云南省镇康县凤尾镇140°方向平距约10km处,行政区划属镇康县凤尾镇管辖。区内属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羊尖山次级地表分水岭西北部。地貌上具有山峦起伏,溪流纵横,草茂林密,残坡积物薄等特点。

地形总体呈南东高北西低、东高西低,最高为矿区东南的小关山附近,海拔2536m,最低为小河边沟与镇康老县城附近凤尾河的交汇处之火烧桥附近河床,海拔920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1616m,一般为600~1000m,属剥蚀深切割高中山地貌类型。

芦子园铅锌矿区位于中国“西南三江成矿带”南部(如图1),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晶宁-孟连褶皱带与福贡-镇康褶皱带的接合地带,南汀河大断裂北西侧、镇康复背斜的核部[3]。矿区属镇康复背斜的次级构造单元———芦子园背斜,该背斜核部位于芦子园南东侧,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其中北东向组断裂主要有5条(F1、F2、F3、F4、F5)矿体主要发育在该组断裂的裂隙和层间破碎带中,另北西向组断裂主要有6条(F6、F7、F8、F9、F12、F13)对矿体和地质体起破坏作用,属成矿后期的破矿构造(如图2)。

1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1 水文地质条件

1.1.1 水文地质基本情况

芦子园铅锌矿区位于小河边铁矿区南部。主矿体出露于矿区中部,含矿地层为寒武系沙河厂组二、三段(∈3s2、∈3s3),矿体基本沿北东向断裂展布,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7°~82°。区内平移、逆冲断裂十分发育。其断裂的性质、特征、规模及产状的变化、岩石裂隙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对地下水的富集、运移都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矿区属剥蚀、切割山地貌,矿界内南东边最高标高为2350m,最低标高为北西边芦子园沟出口1180m,相对高差1170m。

1.1.2 矿区的含(隔)水层(组)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1.1.2. 1 含水层组富水性划分原则

矿区本次野外调查在三条主平硐口观测涌水量、矿坑内观测岩溶出水点流量及周边地表观测泉流量,依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用钻孔单位涌水量与平均泉水流量给出含水层组富水性划分标准如表1。

1.第四系;2.奥陶系火烧桥组第二段;3.奥陶系蒲缥组第二段;4.奥陶系蒲缥组第一段;5.寒武系保山组第二段;6.寒武系保山组第一段;7.寒武系沙河厂组第三段;8.寒武系沙河厂组第二段;9.寒武系沙河厂组第一段;10.寒武系核桃坪组;11.板岩;12矽卡岩;13.辉绿岩;14.铁矿体和编号;15.铅锌矿体和编号;16.地质界线;17.地层产状;18.断层和编号;19.见矿钻孔和编号;20.勘探线和编号

1.1.2. 2 含(隔)水层(组)分述

主要介绍对矿区影响较大的含(隔)水层(组):

(1)寒武系沙河厂组(∈3s)含水层。分布在芦子园复背斜核部,厚1301.76m,为矿区含(控)矿地层,将其分为三段叙述。

寒武系沙河厂组二段一层(∈3s2-1)大理岩夹板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在矿区本部大面积分布,为Ⅱ号矿带的赋矿层位,岩性为灰白色大理岩夹石英片岩、大理岩化灰岩及粘板岩透镜体,局部可见辉绿岩脉侵入及阳起石矽卡岩,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地层厚度大于242.28m。地表岩体强风化,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面溶蚀现象较为明显,根据前期施工钻孔分析水位埋深为128.8m-160.10m。坑道揭露段溶孔、溶隙、溶洞发育,局部溶隙、溶洞出现股状涌水、片状出水、潮湿或稀疏滴水等现象,在坑内施工探矿钻孔,钻孔或多或少均有涌水现象,向下深部施工的钻孔,都具承压性,承压水头高最大为56m。

寒武系沙河厂组三段(∈3s3)岩溶裂隙含水层:为矿区的控矿地层,岩性为薄-中厚层大理岩及大理化灰岩,地层厚度405m。在该含水层钻孔及坑道揭露段溶孔、溶隙、溶洞发育,在坑道揭露段,溶隙、溶洞出现少量涌水、滴水等现象,分析该含水层地下水主要沿溶隙、溶洞等通道向下覆含水层径流,该含水层透水性强,为矿床间接充水含水层,依据实际调查统计,出露该含水层的泉点有8个,流量为0.022L/s-15L/s,平均流量2.61L/s,含水层的富水性依据出露在该含水层的泉点及岩性推测判断,推测富水性弱-强。

(2)寒武系保山组一、二段(∈3b1、∈3b2)相对隔水层:分布矿区本部的西侧,呈北东向延伸,岩性主要为灰绿、褐黄色薄-中层状粉砂质粘板岩夹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地表强-弱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隙面多为泥质全充填,富水性差,厚1125m。在矿区北测∈3b1地层中测有1个泉点,富水性贫乏,为相对隔水层。

1.1.3 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是研究一个地区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手段[5]。矿区属高中山深切割地貌,地形高耸,地下水排泄条件好,同时基岩裸露的风化带上经剥蚀淋滤作用,岩石易溶成分减少,所以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化学成分简单,主要成分为残留难溶盐。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Ca2+型水,详见表2。

1.2 矿坑涌水量预测

(1)预测中段的目标。矿山目前的开采活动主要在1238中段、1360中段及1206中段,现矿山巷道开拓系统已基本完善,当地地形地貌有利于1238m以上矿坑的自然排水,下部矿山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为1206m以下的中段,坑道排水采取机械排水,若机械排水不急时或安装的机械排水设备的能力不足,将对矿山生产及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及危险,为矿山在生产能够较准确的估算坑道的涌水量,便于矿山的生产设计,安装足够能力的机械排水设备,为较准确的预算坑道的涌水量,本次矿坑涌水量用两种预算方法,在1206m中段的基础上,下推二个中段至1146m中段的涌水量。

(2)坑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富水系数法:芦子园铅锌矿、铁矿及铜矿已开采多年,主井的水文地质特征及矿坑充水因素,比较综合地反映了未来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各充水因素,对整个矿区已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本次矿井涌水量预算以芦子园铅锌矿、铁矿及铜矿主井作为比拟依据,可采用富水系数法进行预算。

预算公式:

式中:KB—富水系数;Q—生产矿井排水量(米3/天);P—矿井的开采矿石量(吨/天);Q1—设计矿井预计涌水量(米3/天);P1—设计矿井的开采矿石量(吨/天);由涌水量的预算结果及选用参数如下表3。

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2.1 地表(下)及其它有害元素组分

①矿区地表、地下水污染现状。

目前矿山的部分选矿废水、生活废水及矿坑涌水及混合季节性地表水流入下游,矿区尾矿库上游地表水水质大部分项目达到Ⅱ类水标准,极少数为Ⅲ类,而尾矿库下游地表水水质有所下降。

(2)地表(下)水污染来源。

地表水及地下水主要污染来源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地表(下)水产生污染。二是选矿过程中产生“三废”对地表(下)水产生污染[7]。

(3)矿区岩矿石有害元素及放射性。

通过化验检测矿区主要有害元素含量一般为0.01-0.3%,属正常范围,矿层中无有害人体建康的有害气体和放射性。

2.2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及其附近居民点多,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中等,矿山地下开采暂无造成地裂缝及地表塌陷,而生产产生的废矿渣无序堆放,局部引发小型泥石流,生产废水(渣)的排放,选矿产生的废气的排放,均给矿山职员及附近村民带来轻度的负面影响,矿区地质环境现状中等。

2.3 尾矿库地质环境

根据矿山的生产规模,矿山每年产生近40万m3的尾渣量,矿山于2008年在矿区北西边芦子园沟下游沟谷利用自然地形建有一个三级尾矿库,库容约200万m3,现有库容量使用年限1年,该尾矿库分布标高1120-1214m,建有三道混凝土坝高40-60m。该尾矿库已建成使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渗漏等等情况,潜在危险性较小。另外,尾矿坝附近斜坡稳定,可能导致坝体毁坏的地质灾害目前尚不存在,因此,形成溃决型泥石流的可能性不大,潜在危险性较小。

2.4 地质灾害

矿区地形较复杂,沟谷切割强烈,植被中等发育,在矿山生产活动的影响下,矿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中等,目前矿区范围及周边主要有14个滑坡和4条泥石流及9个崩塌及1个潜在不稳定人工斜坡,地质灾害中等发育,潜在的危险性中等。

2.5 环境评价

随着采矿活动进行,矿山疏干排水及开采面积的不断增大,造成地面塌陷、泉水枯竭、河水断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可能性大;形成冒顶、岩爆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大;地面沉降引发新的塌陷、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诱发地震及加剧现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上述地质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安全问题较严重,因此,必须密切注意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做好预防和监测工作。

3 讨论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及建议

(1)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在现状地质灾害点(滑坡、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以及矿坑冒顶、采空区陷落变形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点,进行长期动态观测记录,分析和掌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作出预警预报,视其规模及危害,及时采取必要的工程处治措施。

(2)加强环保意识,严密规划,有序生产。

(3)矿山大面积回采时预留足够的安全矿柱,采空区及时回填,避免采矿中采空区陷落、变形引发地质灾害。

(4)对采、选矿中的“三废”作好规划,做到有序堆放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大气、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废渣应设挡墙进行拦挡,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5)对尾矿库进行专人监测管理。

4 结论

(1)水文地质条件。

目前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应属溶蚀裂隙、溶洞岩溶水直接充水为主的中等偏复杂类型,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有向复杂类型转化的可能。将来矿区开发,应加强矿井涌水量预测,及时进行地下水的排放、疏干等工作,避免透水事故的发生。

(2)工程地质条件。

目前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随着矿山开采面积的不断增大,深度的不断增加,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向复杂类型转化的可能。勘查工作尚未查明中小隐伏断层和褶曲发育情况及其对开采技术条件(水、工、环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议在矿井开拓过程中加强矿井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编录及异常情况的记录、归档,以便随时查阅总结,较精确地预测矿井涌水量,更好地进一步指导矿井生产。

(3)地质环境质量。

目前矿山地质环境中等,但今后随着矿山进一步的开发建设,如果不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将逐渐恶化,可能向不良类型转变。建议矿区废矿渣应选择适当场地堆放,不应顺坡堆放,也不宜直接堆放于冲沟中,否则可成为诱发泥石流的隐患。

参考文献

[1]蒋成兴,卢映祥,尹光候等.云南省镇康县芦子园铅锌铁矿床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矿物学报,2011(S1):204-205.

[2]董文伟,陈少玲.镇康芦子园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J].云南地质,2007,26(4):404-410.

[3]杨小峰,罗刚.云南镇康地区芦子园铅锌矿床控矿因素浅析[J].地质通报,2011,30(7):1137-1146.

[4]孙瑞华,李壮.苏家庄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山地质环境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5:0074-0076.

[5]牛建立,段琦.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2):39-43.

[6]凌志敏,张新群.矿山环评之矿坑涌水量预测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0(1):0170-0173.

土地评价中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篇8

1 土地评价的内涵与目的

简单来讲,土地评价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质量、生产潜力和适用性进行相应的评估,也可以称为土地分等。

土地评价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

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服务,为相应工作的展开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和数据支持。

具体来讲,一是查明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估土地的生产潜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结合自然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定,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开发途径,优化用地结构。

三是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划分,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和处理措施。

四是编制相应的土地质量类型评估报告,方便相关部门构建土地档案,强化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1]。

2 土地评价中的地质灾害问题

2.1 联系

一方面,地质灾害问题是土地评价的内容之一。在进行土地评价的过程中,通常都会结合区域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而在对这些因素进行选择时,还需要考虑土地评价的要求和目的,主要评价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构成、水文、区域经济等,其中许多因素都涉及到了地质灾害问题。

因此,在土地评价中,如果忽视地质灾害因素,必然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同时,地质灾害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尤其是在一些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在土地评价中会占据更大的权重。

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是土地评价必须重视的问题。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化,土地评价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了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理论的研究方面,追求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但是,当前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都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价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甚至在部分土地评价体系中,根本没有针对地质灾害的评价。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地质灾害的渐进性以及危害的突发性,使得土地管理部门忽视了对于潜在地质灾害的评价,而等到地质灾害发生后再去应对显然为时已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土地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地质灾害评价,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

2.2 建议

1)强化土地评价管理:土地评价作为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关系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做好土地评价工作,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土地评价工作的重视和管理,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或者建设项目用地评估时,应该高度重视对于一些常见地质灾害的评价和监控,强化土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未雨绸缪,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危险系数划分,在项目建设中尽量避开危险系数较大的区域,从而规避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2)完善灾害评价指标:任何评价性的工作都需要建设完善的指标体系,这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土地评价工作中,应该通过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应该尽可能将一些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行量化,在必要时,也可以针对一些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定量分析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客观性、真实性。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量简单明了,不能过于庞杂,便于理解和计算。

3)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土地评价中的地质灾害问题,及时对政策导向进行调整,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提倡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大力发展防灾减灾工作,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和避免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尽一切努力,将地质灾害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3]。

3 结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问题是土地评价工作中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地质灾害对于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在强化土地评价工作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郝文辉,贡长青,王伟等.秦皇岛市地质灾害土地资源易损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22(3):56-60.

[2]周建伟.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评价 篇9

1 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指导思想及因子确定

福建沿海某工作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制图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思想为指导的。景观是具有一定外部特征及内部结构的自然综合体,景观生态学则是从生态学的观点,研究景观这一自然综合体。多要素综合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在评价之前,对工作区景观生态类型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景观生态类型的划分以地形、土壤、植被类型及其组合为基础。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地形、土壤、植被的组合特征,划分工作区省主要景观生态类型。具体方法是以地形为骨架,以植被类型为基础,迭加土壤类型界限,根据卫片影像特征作适当修正。福建沿海某工作区主要景观生态类型有:山地赤红壤季雨林景观,山地黄壤常绿林景观,丘陵砖红壤季雨林景观,丘陵砖红壤灌丛景观,台地砖红壤灌丛景观,台地砖红壤人工植被景观,平原冲积海积土人工植被景观。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研究景观生态格局。工作区景观生态格局的基本态势,是以西部中、低山山地景观为中心,向东部和南部沿海一带逐渐过度为沿海台地、平原景观类型,水平地带性较明显,只在中部红壤和黄壤区呈交错分布。

根据上面所述和研究区处于同一气候区,且垂直地带性分布并不明显,所以可认为影响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纯自然因素应主要是地形、植被、土壤三个因素。并把评价因子细分为高度、坡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植被覆盖度四个指标项。通过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计算各单元累计分值,完成福建沿海某工作区的综合评价。

2 因子获取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2.1 因子获取

本区综合评价的各单因子的获取流程如图1。

2.1.1 地形高度和坡度的获取

本次福建沿海某工作区地形高度和坡度因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在ERDAS8.6软件平台矢量模块上数字化地形底图获得矢量数据,而后利用表面生成工具生成DEM栅格图像,通过计算而获得的。

2.1.2 植被覆盖率和土壤有机物含量的获取

本次工作区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有机物含量均由TM影像数据计算获得。植被覆盖率由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得出:

土壤有机物含量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2.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模糊数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具有“模糊性”现象的一种数学方法。而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程度是典型的模糊问题。所以,通过采用数学模糊集理论来处理和评价问题的模糊数学法,可以把生态环境质量这类模糊问题清晰地刻画出来。评价方法主要分下面几步完成:(1)评价因子选择,本次评价主要选取上述四个因子(指标);(2)计算隶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进行单因子评价。根据模糊集理论,每个样点的各因子对于各级评价标准的隶属程度用隶属度μ(x)来刻画,0≤μ(x)≤1,隶属度愈大隶属资格愈高。隶属度以隶属函数来表示和计算。最后可计算得出各个样点的模糊关系矩阵R,它表示样点各因子对于各级评价标准的~隶属程度;(3)权重计算,权重就是各评价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程度的贡献。

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为i因子的实际值;C0i为i因子各级标准平均值,即:;Wi为i因子的权重。

该式表明,指数愈大其对环境质量权重愈严重,加权也愈大;(4)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是通过模糊关系矩阵和权重矩阵的复合运算而进行的评价。其物理意义为对各单项指标评价后进行加权和合成。

通过上述计算可得出福建沿海某工作区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见图2。

3 工作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上述评价可把研究区分为四个等级区,见表1。由图2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图可知工作区生态环境质量类型主要为两种,良好级和一般级,而理想等级和较差等级所占比例都较小。

从全区景观生态格局看,生态质量呈现由中部山区向外依次降低的趋势,表现为中部——亚热带季雨林、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景观生态系统,呈理想状态;向外——丘陵地季雨林、灌丛生态系统大部分呈良好状态,多数为一般状态,少数为较差状态;周边——沿海平原的农田生态系统,少量为良好状态,部分为一般状态,部分为较差状态。

理想状态的生态环境质量区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的山区及丘陵地区,约占整个工作区面积的4.75%,其中福州市周围的低山及高丘陵地区比较集中。由于这一带高程一般都在500米以下,坡度较缓,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类型都为高冠乔木,所在区域居民较少。其中部分地区为当地旅游区。本区具有生态系统结构完整,自我调节能力强等特点,故对于本等级地区可进行较大幅度地开发建设活动,建成生态旅游区等景点。

良好状态的生态环境质量区,约占整个工作区面积的24.33%,其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基本未受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尚完整,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有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本类型区域内植被主要为灌木林地区和部分农业作业区。由于本区的特点,故应该把本功能区划分为受保护区域,不应在本类型地区中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

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状态的地区是工作区内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约占整个工作区的61.61%。本类型地区生态环境受到少量破环,生态系统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在一般干扰条件下系统功能尚可恢复。在研究区中,本等级区域主要为人造环境,包括大部分的农业种植地、居民区、公路用地地区等。所以本区的人工活动痕迹非常明显,也是受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其在环境功能上属于生态恢复区。

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约占整个工作区的9.31%,本类型地区植被覆盖率很低,且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植被。该区具有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较大变化,系统功能降低,恢复困难等特点。对于该类型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应该进行科学论证,借以避免盲目治理,越治理越退化等现象的出现。

4 研究成果

(1)通过对研究区岸线的变迁遥感解译工作,可知福建沿海某工作区沿海海岸岸线整体呈蚀退型,这应是近几十年来海平面不断上升的结果。区内淤积主要发生在河口海湾地区,而且对河口海湾淤积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区内发育的大小河流的泥沙携带量,从北部海域或南部海域进入区内的泥沙量对淤积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要彻底解决河口港湾的淤积问题,应该对河流上游进行整体规划,借以减少整个流域的水土流失量。但对本区岸线形态变化贡献最大的是各种人类工程活动,尤其是沿海各村镇的围海养殖。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活动进行控制,对引起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的活动,应该采取果断措施。

(2)通过对闽江河口地区的专题解译,可知闽江口岸线既有冲刷也有淤进,但是变化不是很大,除部分地区围垦外;浅滩分布位置上有一定距离的偏移,面积上变化巨大,而且有大量新发育的浅滩形成;水下地形的变化也是冲刷与淤积并存,且其分布区域性不强。

(3)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和不同期次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可知本区植被和土地均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变化。耕地尤其居民周围大面积耕地的减少主要是城镇人口增多,建筑和交通用地增大的结果。而部分有林地或灌木林地面积的大量减小,则是当地农民开荒,大规模种植果、茶树的结果。因为农民是不会无缘无故的改变大面积原有土地类型的,只有在某种利益条件驱使下,不自觉的投入到大规模的破坏活动中。近年来,工作区内各县市的绿化工作虽也卓有成效,但部分地区的毁林破坏活动仍然存在,尤其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渔民大面积的砍伐沿海防护林,而后在林中从事水产养殖活动。这种养殖方式,不仅使沿海防护林面积大大减少,最主要的是改变了沿海局部地区地下水的流场,造成人为海水入侵现象。

(4)通过研究选用各具有代表性因子对本区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可知,本区整体上生态环境还较好。但局部地区,尤其是沿海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近几十年来变化很大,部分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石漠化严重。对于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其原因调查工作力度,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5)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直接和间接导致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必定不少。必然对该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影响。而且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足够重视。因此应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减少破坏活动,防止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如图2)。

摘要:论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做指导,就福建沿海某工作区为题,结合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和实际存在的生态问题,从遥感解译入手,由因子的选取,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制图体现结果,从而得出区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琪,赵宏杰.海测水声原理与技术[M].海军大连舰艇学院,1999:128~139.

[2]张学梓.闽江潮汐河口汊道浅滩整治[J].水道港口,2005,26(3):172~177.

[3]陈峰,张培辉,王海鹏,等.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J].台湾海峡,1999,18(2):140~146.

[4]周建军,陈刚,胡成,等.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海岸工程,2004,23(1):13~20.

[5]陈一梅.利用卫星遥感分析闽江河口深水航道演变[J].水运工程,2003(7):30~3 2.

[6]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学会.海岸河口区动力、地貌、沉积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7]WC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water.Statement on the WCED Re-por“t Our Common Future”.WaterInternational.1989,14(3):151~152

[8]Biswas A.K.Water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President’s Address to 7th World Con-gress on Water Resources.Morocco.Water International.1991,16(4):219~223

[9]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鸭绿江大桥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篇10

为了加强中朝两国间的交流, 在辽宁丹东建造了鸭绿江大桥, 该桥位于丹东新区的国门湾附近, 连接丹东新开发区浪头镇国门湾和朝鲜新义洲南侧龙川。大桥设计为悬索式, 路线全长20.4公里, 宽33米, 双向4车道。桥位附近鸭绿江水域宽约1.5km, 最大水深约7~10m。

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鸭绿江大桥工程横跨鸭绿江, 鸭绿江大桥东岸为中国境内的丹东市浪头镇, 西岸为朝鲜的新义州地区。 (图1) 。桥位区地貌为河谷平原地貌, 地势略有起伏, 两岸地面高程在2.98-6.98米之间。

根据勘察结果, 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素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卵石、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砂岩等。

3 场区隐伏断裂

为了查明场区及附近的隐伏断裂构造, 特别是鸭绿江等断裂是否在场地附近通过, 了解场地地下深、浅部的情况, 采用浅层人工地震法在江中和陆地上进行了探测。布置的测线见图2:

鸭绿江内:顺桥轴线方向布置两条水域测线 (Ⅰ—1为拟建桥线路、Ⅰ—2为备选桥线路) ;垂直桥轴线的顺水方向布置一条测线 (Ⅳ) ;

陆域:在鸭绿江西岸沿桥位线方向和垂直桥位线 (沿鸭绿江边) 各布置一条测线 (Ⅱ、Ⅲ) 。

根据浅层人工地震的探测结果 (图2) , 所有水域测线地震成果未发现明显断层异常, 表明水域桥位区基本上无断层和破碎带通过。

4 场地土动力参数

本项工作共布设了10个测点, 其中在中方大桥延伸方向钻孔ZK1与ZK2之间均匀布设5个测点, 在朝方大桥延伸方向钻孔ZK4与ZK7之间均匀布设5个测点。各测点测试结果列于下表。

根据测试结果, 场地卓越周期在0.2226-0.3200s之间, 场地平均卓越周期为:0.2657。

5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场地自然地形平坦, 钻孔结果显示, 场地内的土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卵石、板岩、砂岩等, 钻探深度内没有可能震陷软土层存在, 不会发生震陷;场地地形平坦, 没有基岩出露, 隐伏断裂勘测证实场地内没有活动断裂存在, 故场址区内不会发生地震地表破裂、泥石流等地震地质灾害。

6 结论

(1) 场地内地层沉积有序, 层厚变化不大, 土体性质呈现冲积特征, 不同的钻孔剖面揭示地层的工程性质一致, 属于同一个工程地质单元, 不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2) 判定场区可能会发生轻微液化外, 不会发生震陷、边坡失稳、地震地表破裂等地震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 1985.

[2]辽宁水文地质图集[M].辽宁省地质矿产局, 1987.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JTGD30-2004) .

[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JTJ D70-2004) .

地质评价 篇11

关键词:风险评价;地质灾害;系统聚类;阈回归;权重

1、加权聚类划分方法划分灾害易发区

1. 1加权聚类分析模型的建立

设有一个容量一共为n的样本数据,其中的每一个样品都需要测得它的p项指标,从而就可以得出其原始数据阵为:

其中,xij (i=1,....n.j=1...,n)代表的是第i个样品中,第j个指标的实际观测数据。那么,为了能够精确的计算出Xi样品点和Xj样品点之间所具有的相似程度值,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更精确的反映出每一项指标对于这种相似程度的影响不同,我们还选用了马氏距离公式,这种公式是带有加权系数的,即: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先把n个样品自然的分成一类,然后再逐次的缩小,这个时候,离差平方和也就会不断的增加,然后,再选择使T的增幅最小的2个类别进行合并,一直到我们需要的所有样品都最后归为1类才停止。

1. 2权重如何确定

1)对于所有的指标来说,要与研究的目标来进行紧密的相关分析,并要以具体的相关系数值来作为其权重所具有的初始值,即

2)对第一项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如果这个时候,分类的精确度就出现了下降,则进行反方向的调整,反之,就继续进行同方向上的调整,一直到能够达到允许的精度为止;

2、对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阈回归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判断出各个不同的因素对于灾害的具体影响形式,然后再运用所建立起来的阂回归模型,对不同的影响要素在不同规模的数值之下所造成的灾害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再选择一个最为适当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来避免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出现,这样就可以在残差的分析基础上来最终确定出模型的具体结构和参数。

2.1确定出引起灾害的最主要要素

在選择因变量的时候,以灾害点的密度作为主要考虑因素。首先要计算出zhd和fg之间所具有的相关系数,然后再计算出zhd和ln(fg+l)之间的实际相关系数值,除此之外,zhd和1/fg+1、zhd和fg的平方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也需要计算出来。通过这些相关系数值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zhd和fg之间实际上是属于线性相关的。

2.2基于数值规模的阈回归模型的建立

为了能够反映出各种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数值规模下,对于灾害的不同影响程度,通常要以虚拟变量的形式来引人相关的阈值。而灾害点的密度再进行取值的时候,可以划分成4个区间,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引进3个不同的虚拟变量,以Dj(j=1,2,3)来表示;其中的D1、D2和D3分别代表不同的灾害点密度下所具有的状态。于是就可以建立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解释变量的模型:

2. 3模型估计

一般我们要避免在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逐步回归分析,这种方法同时也可以很好的选择出对于灾害密度具有最为显著影响的几个因素。由于在模型当中使用了很多的截面数据,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来说,它们在地质条件上存在的差异性往往就可以造成灾害的波动状态,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M)估计模型来消除这种异方差的现象,结果见表1。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最后就可以确定出最终的估计模型结构,具体来说是一个阈回归ARCH的形式,而残差的检验结果也表明了其状态已经转变成了正态白噪声,.

而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也可以参见表2中的数据。

在表2当中,回归模型的R2为0. 992,调整后的R2可以达到0. 999,AIL统计量与SC统计量则分别是2. 324和2. 376,因此拟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DW的统计量也达到了2. 065,已经十分接近2,因此也不存在序列相关的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阈回归模型可以对发生不同灾害程度之下的各个相关影响因素做出更好的区分,同时我们也对相邻单元的具体灾害发展的态势进行了拟合,可以发现拟合的精度也能够达到99. 99。因此,选择一个合理的统计方法十分重要,这对于地质灾害在风险评价方面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马寅牛,张业成,张春山,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 , 10(1) :7-18.

[2] 张春山,张业成,马寅牛,等.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要素权值计算方法及应用—以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 33(6):84-88.

嵩山煤矿区环境地质研究与评价 篇12

1环境地质调查

1.1一般调查

嵩山煤矿区环境地质研究涉及郑州、洛阳两地市八县区人文气象、生态植被、水土保持、环境矿山等方面的现状和规划, 评价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得到了地方环保、气象、水利、国土、规划、林业、统计等各部门的支持, 资料真实客观, 能反映煤矿区基本特征。地面地质条件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搜集, 以及地面采样监测、分析测试等手段进行;地下地质环境的调查则通过钻探、物探 (测井、地震) 和井下实测等手段, 结合采样进行测试、分析研究, 取得所需要的环境地质资料。

1.2重点调查内容

1.2.1环境污染

(1) 大气环境监测。

重点对排污口煤堆和矸石山扬尘、风井排出的废气进行监测。分析主要污染物、污染物来源以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预测其变化及发展趋势。

(2) 水环境监测。

充分利用勘探和生产过程中的抽水试验钻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 评价煤矿建设及生产中地下水水量、水质的物理及化学变化、变化原因及地下水污染的途径、方式及程度;分析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地下水资源减少、枯竭及煤矿长期排水引起水位下降变化的趋势、范围;评价水环境的变化对煤矿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分析水环境对矿区居民及自然生态的影响;评价矿井排水疏干引起地面水倒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地面水水位、流量、水质变化的趋势。

(3) 煤矸石成分分析。

调查计算掘进矸石、采煤矸石及洗煤矸石储量, 根据分析结果, 提出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方法, 并对煤矸石长期堆放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

1.2.2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占用、土地挖损、地表沉陷、水土流失造成的沙漠化等, 其中重点是地面沉陷。在区内自然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活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调查评价自然地质因素 (煤层赋存条件、岩石力学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因素等) 对地面变形与沉降的影响, 预测地面破坏的范围、程度, 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1.2.3地质灾害

(1) 区域稳定性。

收集区域历史地震资料, 评价区域稳定性对煤矿区建设及生产的影响。

(2) 地表物理地质现象。

对矿区岩石崩塌、滑坡, 泥石流的可能性、规模、影响因素及造成的危害进行研究, 并提出防治意见。

(3) 矿井地质灾害。

矿井地质灾害属于矿井及人类工程地质灾害, 主要包括岩爆、突水、顶板事故、瓦斯突出、煤尘爆炸及地下热害等。环境地质调查重点是矿井瓦斯含量调查, 评价瓦斯对井下环境的影响, 并预算瓦斯的储量及资源量。在收集区内矿井瓦斯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煤层瓦斯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

2环境地质评价

2.1评价原则

(1) 科学性。

环境地质评价应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 结合矿区现状与前景, 考虑区域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 整体性。

嵩山外围四大煤田范围广, 但仍要作为一个整体评价, 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框架下, 分析煤矿区发展的规模和整体布局, 以及与嵩山旅游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3) 一致性。

环境地质评价工作力求与煤矿区总体规划的层次深度相一致, 与地方生态环保规划相一致。

(4) 重点性。

环境地质评价工作应结合水、气、煤矸石、生态关键环境要素和煤炭开采引发的突出环境问题, 实施重点分析评价, 制订优化、调整和减缓环境影响措施。重点是采用情景分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煤矸石和地面沉陷进行分析评价。

2.2评价内容

(1) 大气环境。

在对煤矿区大气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矿区废气产生的污染地是工业场区的风井口、贮煤场和矸石场, 污染源是燃煤型面状污染源、道路交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有碳氢化合物 (HC) 、氮氧化物 (NOx) 、二氧化硫 (S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和粉尘等。其中对主要污染因子NOx、SO2和TSP (总悬浮颗粒物) 进行了监测。对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之二级标准, NOx均不超标, SO2有个别点超标, TSP超标率达33.3%;按大气质量指数进行评价, 生产矿区尚清洁, 待建矿区清洁, 全区尚清洁。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生产矿区中, NOx和SO2污染水平较低, 主要是TSP超标现象突出, 为粉尘型污染[3]。

(2) 煤矸石。

经鉴定和分析, 研究区几个矿的夹矸成分, 所见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水云母、黄铁矿、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同时, 研究发现煤矸石中含稀土、铜、铅、锌、锗、钪等微量多金属元素较高。主要做了含稀土多金属煤矸石在农业上的应用试验[4]。由于含有多种金属微量元素, 含稀土多金属煤矸石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系统中经过活化处理后, 可以将其中的稀土、锌、锗、钼、铜等元素直接应用于农田, 被农作物吸收。经过实验室研究和田间试验, 其结果表明此类煤矸石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防止土壤环境恶化和水域氮污染的功效, 应用前景广阔。

(3) 水环境现状。

在对矿区水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矿区河流、水库等地表水、地下水、矿井废水为采样监测对象。废水主要污染物为岩粉、煤粉等悬浮物, 由于含碳质较高, 致使矿井废水化学耗氧量偏高, 需经过处理以降低化学耗氧量 (COD) 、悬浮物 (SS) 和色度, 改善其感官性状。从研究资料中看, BOD5、COD、SS均超标数倍甚至7~8倍, 其他按地表水质标准均未超标。

地面河水分析结果表明, 按《地面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渔业水水质标准》及《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新磴河、杨桥沟河纳污河道水及其两侧地下水、涉村河、王堂水库及友谊煤矿、夹沟煤矿井废水, 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这些矿井废水必须系统净化处理后, 方能排放。经净化处理后的水可直接蓄积起来, 利用天然或人工池塘、开采塌陷洼地来养鱼及进行农田灌溉。对于涌入坑道的奥陶系石灰岩承压水, 须对未受污染的原水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如符合矿泉水水质标准, 且涌水量稳定的可与其他矿坑水分隔外排, 作为矿泉水加以开发。

煤矸石中含有的Pb、As、Cr6+及Hg等有害元素不断被水溶解、淋滤带到水环境中去, 使其周围水环境中不断积累这些有害元素, 长期下去, 造成水环境污染, 其潜在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4) 地面沉陷。

嵩山外围四大煤田属于隐伏煤田, 均为地下开采。区内地形类型有低山、山前丘陵和平原, 河流众多。研究区开采塌陷与二1煤层厚度、埋深、地质构造、煤层倾角有关。当煤层厚度小于或等于一般采厚 (2.3 m) 时, 开采沉陷在地面反映不大 (特别是位于矿井中深部采区) , 稍加平整即可耕种;当煤层厚度较大分作2层或2层以上开采时, 开采沉陷在地面的反映就比较明显, 特别是在矿井浅部更为明显。塌陷发生时间与地质构造的发育程度明显有关, 当井田内地质构造发育、煤层上覆岩层遭到严重破坏时, 开采沉陷发生的时间早, 波及到地面的时间短。研究区地质构造对二1煤上覆地层破坏严重的主要是断层和滑动构造, 特别是滑动构造, 多呈面状分布, 影响范围大, 常分布在二1煤层的附近, 使煤层的顶板岩石破碎, 从而导致开采沉陷发生时间早。据调查, 滑动构造最发育的芦店、告成地区的煤矿, 沉陷时间比其他地区早3 d左右。

3建议

(1) 对煤矸石多金属矿床进行综合利用。该区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含稀土煤矸石, 可以利用的铝元素约占25%, 含稀土元素约0.010 0% (高者在0.020 0%~ 0.045 9%) , 可称之为煤矸石多金属矿床。综合利用煤矸石以提取铝盐和混合稀土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其中的铝, 可在熔烧脱磷后用酸浸出, 制备相应的铝盐 (如硫酸铝或聚合氯化铝) 化工产品。通过此工艺, 可使Si-Al晶格破坏, 从而使固定在矿物晶格中的稀土元素释放出来。可以直接用于农业或提取混合稀土, 作为“多元矿肥”的原料。

(2) 实现嵩山煤矿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通盘考虑。进行环境地质评价单项工作与矿区规划环评的相符性研究, 并作好环境地质评价与矿区规划环评的衔接。

(3) 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嵩山及外围煤矿区所处位置为环境敏感区, 区内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物保护区及区域人群分布共存, 环境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 建设嵩山矿山公园, 探索嵩山矿山公园与既有的嵩山地质公园、嵩山森林公园协调规划发展。同时多业并举, 促进嵩山地区矿业、旅游、生态资源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嵩山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嵩山煤矿区的开发,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日渐突出。对环境地质调查的重点内容进行了阐述, 对环境地质评价的原则、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应对煤矸石多金属矿床进行综合利用、对矿区进行生态地质修复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地质评价,生态矿区,嵩山煤矿区,矿区生态地质修复

参考文献

[1]程胜利, 劳子强, 张翼.嵩山地质博览[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2]宋志敏, 崔树军.煤矿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0 (6) :430.

[3]陈振民.嵩山煤矿区煤尘产生的主要原因[J].环境科学, 1993 (4) :56-57.

上一篇:绿色校园管理下一篇:脂肪肝/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