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

2024-06-09

地质资源(精选12篇)

地质资源 篇1

1 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

中国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和其在全球构造所处部位的控制。全球性的地热带一般都出现在地球表面各大板块的边界附近, 低温 (小于90℃) 和中温 (90~150℃) 地下热水的出露和分布, 与板内的一些活动性深大断裂和沉积盆地的发育与演化有关, 高温地热田则是特定构造部位的产物, 它与岩石圈板块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不少都与近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可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 仅赋存于一些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认为: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部, 中国大陆主体受印度板块 (包括缅甸板块) 、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夹持, 在上述板块的碰撞和俯冲机制作用下, 形成了今日的青藏高原隆起、塔里木及准噶尔等断陷大盆地和以华北为代表的新生代断陷伸展构造及许多复杂而有序的板内断裂格式。这一构造格局, 对中国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影响, 形成了藏滇及东南沿海两个明显的地热带和高热流值分布区。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大地热流值 (单位时间内由地球内部通过单位地球表面积散失的热量) 的概貌, 对了解中国地热资源的形成和赋存的地质背景, 判定区域地热资源的潜力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值分布具有西南高、西北低, 东部地区略高, 中部地区则处于过渡区的特点。这一特点与中国地热田及地热温泉出露点的分布情况作一比较, 正好反映出大地热流值高的地区也是地热温泉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中国的地质构造条件, 决定了中国的地热资源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是在构造隆起区 (浅山区) , 沿主要断裂构造出露并受其控制的地热温泉;二是赋存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的地下热水。前者主要以热泉的形式直接出露地表, 可开发的地段限于在地表有地热显示及其相关构造分布的地区, 其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地热资源靠循环于断裂带中的地热水所提供, 称对流型地热田;后者埋藏于地下深处的各热储层中, 地热靠地球内部的传导热提供, 通过开采热储层中的地热水得以利用, 这类热田称传导型地热田。

2 地热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

前已述及, 中国地热资源以赋存于构造隆起区裂隙带中的热水和赋存于沉积盆地深部热储层的热水两种形式存在, 两者的形成与分布有各自的规律, 简述如下:

2.1 构造隆起区的地热资源

构造隆起区的地热资源状况, 可以其热泉天然露头的多少、放热量的强度及露头出露的条件来揭示, 依据地热温泉天然露头分布的统计资料, 中国地热温泉不论其数量和放热量均以中国西南部的藏南、滇西、川西地区以及东部的台湾省为最多, 水热活动也最强烈, 中国出露的沸泉、沸温泉、间歇喷泉和水热爆炸等高温热显示多集中分布于此区;其次是东南沿海的闽、粤、琼诸省, 这些地区大于80℃的温泉很多;西北地区温泉稀少;华北、东北地区除胶东、辽东半岛外, 温泉出露也不多;滇东南、黔南、桂西之间的碳酸盐岩分布区, 基本上为温泉空白区。上述分布状况联系中国的地质条件分析, 可看出以下特点:

2.1.1 地热活动强度随远离板块边界而减

弱中国西部的滇西地区及东部台湾中央山脉两侧, 分别处于印支板块与欧亚板块、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边界及其相邻地区, 均是当今世界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 具有产生强烈水热活动和孕育高温水热系统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热背景。靠近此带, 地热活动强烈;远离此带, 地热活动逐渐减弱。我国西南部的地热活动呈南强北弱、西强东弱;东部区的地热活动呈东强西弱之势, 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2.1.2 高温水热区与晚新生代火山分布相

背离此特征先后为佟伟、廖志杰等所指出。从中国晚新生代火山群与现代高温水热系统的地理分布可看到, 中国高温水热区不但远离晚新生代火山分布, 而且绝大多数晚新生代火山区为低温水热区, 如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分布较多的吉林、黑龙江两省, 不仅无高温热显示, 而且黑龙江省至今尚未发现大于25℃的温泉, 著名的五大连池火山群, 尽管非常年轻, 却只出露冷矿泉。吉林省的几处温泉, 分布于白头山和龙岗火山区附近, 泉水温度40~78℃, 通过地球化学温标测算, 也未呈现高温热储的可能性。表明中国近期火山活动不完全是孕育高温水热系统的必要条件, 远离火山活动分布的高热流板块边缘地区, 则仍有可能形成高温水热系统。

2.1.3 碳酸盐岩分布区多以低温温泉水形

式出露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广泛, 出露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2.5%, 达120×104km2, 在其分布区大于60℃的温泉比较少见。这主要与碳酸盐岩地层具可溶性, 出露区岩溶发育, 水循环条件好, 深部地热水循环至浅部, 其热量可为浅部的低温水所吸收有关。

2.2 沉积盆地区的地热资源

指地表无热显示的, 赋存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的地热水资源。中国的不少沉积盆地, 尤其是大型沉积盆地赋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具以下特点:

2.2.1 大型、特大型沉积盆地有利于地热水

资源的形成与赋存大型、特大型沉积盆地的沉积层厚度大, 其中既有由粗碎屑物质组成的高孔隙、高渗透性的储集层, 又有由细粒物质组成的隔热、隔水层, 起着积热保温的作用。大型沉积盆地又是区域水的汇集区, 具有利于热水集存的水动力环境, 使进入盆地的地下水流, 可完全吸收岩层的热量而增温, 在盆地的地下水径流滞缓带, 成为地热水赋存的理想环境, 也是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的有利地段, 尤其是在沉积物厚度大、深部又有粗碎屑沉积层分布的地区。华北、松辽等大型沉积盆地的中部, 均具备这样的条件。与之相对应的规模狭小的盆地, 特别是狭窄的山间盆地, 整个盆地处于地下水的积极交替循环带中, 为低温水流所控制, 对聚热保温不利, 在相当大的深度内, 地热水的温度不高, 如太原盆地。

2.2.2 低温背景值, 决定了盆地一般只赋存

低温地热水大地热流是沉积盆地热储层的供热源, 区域热流背景值的大小, 对盆地地热水的聚存有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主要沉积盆地的大地热流背景值, 尽管有所差别, 但均属正常值范围, 介于40~75m W/m2之间, 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深度内 (3000m) , 不具有高温地热资源形成的条件, 而只能是低温 (小于90℃) 、部分为中温 (90~150℃) 的地热水资源。

2.2.3 可供利用的地热水资源, 主要赋存于

盆地内河湖相淡水沉积层中中国东部的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沉积了数千米的沉积层, 这巨厚的沉积层尽管都赋存有地下热水, 但并不可能全部开发利用, 其底层和中层为含有较高盐分的地下水封闭系统, 因水中含盐度高, 热储层渗透性差和水的补给循环差, 形成不了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储层;其上层为分布广、厚度大的河湖相淡水沉积建造, 以其高的砂岩层比值, 构成富含低矿化度低温水的半封闭 (开放) 系统, 成为中国东部的主要热水赋存层位。该层位在华北、苏北盆地和江汉盆地以上第三系储层为代表;在松辽盆地, 则以中、下白垩系储层为代表。

2.2.4 盆地基底赋存有碳酸盐岩的部位, 往

往形成重要的热储系统经近年来的勘探证实, 在盆地基底隐伏有碳酸盐岩的地区, 尤其是在盆地中部构造隆起部位隐伏的碳酸盐岩, 通常分布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这是由于中国中、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沉积厚度大, 层位稳定、分布广泛, 岩溶裂隙发育, 水的连通性较好, 盆地内的隐伏碳酸盐岩与盆地周边的同类岩层有构造上联系和一定的水力联系, 是周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的汇流排泄地段或滞流区之故。还由于碳酸盐岩热储层比较稳定, 在同一构造部位的隐伏区找到了地热水, 在其相邻地段也较容易找到地热水, 如北京城东南、天津王兰庄、河北牛驼镇、昆明市区等重要地热田都属这一情况。

摘要:从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分布的基本规律分析了地热资源地质特征。

关键词:地热资源,形成规律,分布,地质特征

地质资源 篇2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本文着重介绍了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并通过举例说明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最后针对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倡议。

关键词

旅游地质

特点

分布

资源 合理开发

保护

1.引言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自认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提高旅游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

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景观地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特别是国际倡导的地质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将是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地质学资源为其主:很难找到完全不具备地质因素的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地质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它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中,具有观赏、游乐、考察、科普价值,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乐的心理要求的自然景观及与之有关的人文景观。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旅游地质资源是指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遗迹。

由于旅游地质资源和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而且大多数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因而还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1】

2.2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地质资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美的欣赏,既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又可激发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生活的追求;同时,人们审美想象力的高度发挥,也有助于孕育更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2)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旅游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取美的享受。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布较广,种类多,风格各异,恰巧适应了旅游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美的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及地理学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皱成山,断陷成湖;脆性岩石节理发展成陡壁峭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火山活动的遗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这些地质遗迹是审美、览胜的良好对象和场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

(4)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产业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产业。所以地质遗迹资源产业将成为引导我国产业绿色化的前锋。

(5)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地质旅游扶持旅游资源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但是帮助这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是帮助这些地区奔小康的需要,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意义影响的举措。【2】

2.3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

旅游地质资源的种类多,风格各异。按其成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人文旅游地质资源,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中包含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石窟、岩画、摩崖题刻,如龙门石窟,贺兰山等;观赏石,如雨花石,等。

二、自然旅游地质资源,由自然界赋存,自然地质演化而来。其中包括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如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砂岩、丹霞地貌景观等;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如溶洞、峰林、峰丛等;河流、峡谷旅游资源,如水系、水域、V型谷等;湖泊旅游资源,如构造湖、堰塞湖、岩溶湖等;泉水旅游资源,如冷泉,温泉等;瀑布旅游资源,如断层瀑布、堰塞瀑布、袭夺瀑布等;海岸、海岛旅游资源,如沙质海岸、生物海岸等;冰川旅游资源,如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等;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如沙漠、雅丹地貌等;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如陨石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按其功能可分为山水风光观赏; 开展体育运动与探险活动;保健疗养型;购物型;科普考察与开发型等。

按地质学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岩石矿物与旅游资源;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新构造运动与旅游资源;外力地质作用成景;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资源等。【3】

3.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我国构造活动千差万别,地质构造种类繁多,内外力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强度不一,因而造成的地质遗迹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有平原、丘陵、山地、河流、湖泊、盆地、高原等。我国的旅游地质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资源,其表现出的区域性规律受到各种岩性、构造、地貌等的影响。其可谓包罗万象,且资源存储不可估量。

3.1中国旅游地质资源概况

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古老性、奇特性,对世界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分为三部分,其对应于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三大阶梯上各种地形的分布走向,受地质构造控制,其景观的分布与主要构造线走向具有一致性。第一阶梯上的平原区流水相对缓慢,堆积作用较发育,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不如二级阶梯发育;丘陵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外力地质作用较发育,人类活动强,开发程度高,旅游地

质资源十分丰富;台湾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活动带。第二阶梯上气候十分干旱,地质作用以重力、冰川、风力等为主,多沙漠、雅丹、峡谷、咸水湖等地质景观。横断山脉以东的二级阶梯地区为地形过渡地带,流水、重力等地质营力活跃,气候纬度分带明显,是多种地质景观发育的地区。第三阶梯地势较高且地形特点较均一,在青藏高原形成了干寒高原气候与冰川为主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景观。而喜马拉雅山地内动力地质作用强烈,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十分发育。

3.2我国典型的旅游地质资源 3.2.1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

我国有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多分布于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喀斯特(岩溶)景观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是呈现在岩溶化地块表面的形态和现象,包括溶痕、石芽、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岩溶槽谷、岩溶盆地、岩溶平原、岩溶准平原等。比较有名的有我国长江 三峡奉节县小寨天坑、云阳县云阳天坑、兴文县天泉洞后洞大漏斗,它们都是世界级大型岩溶漏斗。

地下岩溶形态是由地下水在可溶性岩体内溶蚀、冲蚀和堆积形成的各种岩溶形态和现象,包含有溶洞、地下河、地下廊道、暗湖等。

北京石花洞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型的溶洞景观。由于地壳运动,几经沧桑变迁,海底抬升为陆地。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后碳酸盐逐渐被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溶蚀成许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石花洞发育的地质年代是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

中,随着地壳运动的多次抬升与相对稳定之过程,使之发育为多层多支溶洞。石花洞岩溶洞穴资源以独特的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誉国内外。丰富的地质资源,显示了石花洞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普教学和旅游观赏中的价值。石花洞洞体为多层多支的层楼式结构,洞内洞体分为上下七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七层为地下暗河。石花洞层次分布明显,洞穴沉积物分布密集、类型齐全、数量繁多。有滴水、流水、渗透水、停滞水和飞溅水五种沉积类型,四十多种沉积形态。【4】

3.2.2火山景观

在地壳变薄处、尤其是深大断裂带(带),特别是两组断裂相交处,深部岩浆上涌,当岩浆压力>>地壳的承受力时,便产生火山喷发,熔浆喷出地表(陆相)或海底(海相),熔岩(火山碎屑)冷却形成各类火山景观。我国正处于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随着我国地震频繁的发生,其相应地引起了一定次数的火山喷发,造就了我国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其具有非常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火山喷发后,岩浆向四周流动,冷却后以不同的形式残留下来,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熔岩地貌。如我国的五大连池绳状熔岩流等。同时,在火山口处能形成较深的火山口湖,我国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以长白山天池为代表,集瀑布、温泉、峡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园、地下河、原始森林、云雾、冰雪等旅游景观为一体,构成了一道亮丽迷人的风景线。大自然赋予了它无比丰富独特的资源,使之成为集生态游、风光游、边境游、民俗游四位一体的旅游胜地。著名的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荣获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吉尼斯世界之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日期:2011年5月12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 旅游地质学

班号:10050932学号:1005093217姓名:李双鹏

成绩:

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绿清澈,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

4.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现状及合理开发和保护

我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地质资源。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其中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面临众多严重问题。受到人类活动、地质灾害、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自然旅游地质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由于我国旅游也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我国在地质资源勘察领域的技术尚未达到顶尖水平,以致我国所蕴藏的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发现和开发。【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特别是自然地质旅游,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提出帮扶及鼓励政策,以加快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业迎来了又一良好的发展机遇。

地质遗迹是自然界历史演变的佐证。地质遗迹作为永不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资源现状日益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巨大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正在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资源。为合理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和充分利用我国国土辽阔,地貌种类丰富,地质遗迹景观丰厚的有利条件,并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及资源的作用,我国投入高度精力大力建设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自然公园的一种,是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它以一种新的形势融合自然景观、稀有的自然属性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邓振礼 中国旅游地理 1987年 【2】 田明中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3】 张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任课教师:李晶

张静

水文地质资源勘察探析 篇3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类型;问题

水文地质勘察根据其工作性质分为综合性的水文地质普查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此外,也可用作他用。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避免相关的工程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进行深入剖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

一般的工程都要经过工程勘察、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几个步骤。其中。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来。第一,地下水以工程原料为载体直接影响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地下水是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之一,而岩土体的成分就包含有地下水。岩土体中的地下水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岩土体的工程特性。第二,地下水作为基础工程的外在环境,通过与工程建筑物直接接触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由此可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现在好多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可是,由于地下水引发的问题有增无减,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视,以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效果。

2、水文地质勘察内容与类型

2.1水文地质勘察内容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主要展开以下五方面内容: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质钻探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其中,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一些地面物探方法来寻找抽水试验地点和钻孔的位置。常用的物探方法有自然电场法、电测深法和浅层地震法。水文地质测绘则是通过实地勘测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形成以及岩土的含水性质,以解释一些现象或者寻找水源富足的地方。水文地质试验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抽水试验。通过试验以获得水质量的相关参数,而这些试验结论可以供其他项目进行参考。水文地质钻探的钻孔常用的有四种形式:水文地质普查孔、水文地质勘探孔、探采结合孔和地热井。地下水动态观测则是为了便于今后进行水文地质计算提供实际性的数据。所以,为了今后能够进行长期的观察,在试验与钻探的时候,要记得预留一定数量的钻孔。

2.2水文地质勘察类型

水文地质勘察类型是依据勘察目的进行分类的,它包括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综合水文地质勘察、特殊项目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水文地质勘察。

3、水文地质勘察要查明的主要问题

3.1地下水的动态类型

地下水有两种分类方式。依据储存介质的不同,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火山岩裂隙孔洞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依据水利特征和埋藏条件的差异,有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

3.2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和径流

对于这类问题,常通过抽水试验来查明。抽水试验的深度也依据工程的需要来确定。一般的工程所做的抽水试验,其稳定时间控制在8到24个小时。这样简单的抽水试验所得到的渗透系数并不是十分精确。而对于一些相对更为重要的工程,所做的抽水试验至少为两次,这样的试验是降深抽水试验。其最大降深水位最好和工程设计的水位降深标高一致。其所测出来的参数可以用来作为其他谁水质参数的计算依据。

3.3地下水的静止水位和其变化的幅度

地下水的静止水位和其变化的幅度常常需要通过观测孔、抽水孔和测水管来观测。而我们需要查明地下水静止水位和其变化的幅度主要是为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提供参考资料。例如,判断砂土是否地震液化,计算地下工程的涌水量以及确定基础深度和膨胀土壤缩深度等工程问题。

3.4预测地下水引起的不良地质作用

对地下水引起的不良地质作用,是依据勘察工作所得数据进行预测的。通过勘察结果所进行的预测,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降低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某些地下水的不良地质作用有基础上浮、地面沉降、塌陷、沼泽化、盐渍化和海水入侵等。

4、水文地质勘察的必要性

4.1预防因地下水升降而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常见的岩土工程危害有流砂、管涌、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对于不同地域其水位升降幅度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自然作用引起的水位升降,其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自然作用主要指旱季与雨季的差异。而对于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由人为的外力因素而导致的水位升降变化幅度一般都是比较大的。对在这种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地区所进行的工程,其安全指数并不高。所以,对这些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地区,在进行工程前,一定要对该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并做好相关工作。

4.2预防因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而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动水压力变化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在自然状态下的地区,其动水压力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说,其变化并不是很明显。这是由于在天然动力处于动力平衡的条件下,自然环境对这种微小的作用是可以进行调节的。然而,对有人为活动参与的地区,由于,天然动力平衡被破坏,在外在压力的作用下,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对于工程涉及的地方,不仅要做好勘察工作,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好预测以及预防等工作。

4.3预防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由于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甚大,而岩土作为工程建立的基础,其物理性质对地质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工程的质量问题,所以,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的不断进步,工程项目的各方面都有着精细化的技术要求。为了做好一个工程项目,每个步骤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水文地质勘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项目的好坏,所以,对水文地質勘察的熟练掌握与应用是对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这对勘察水平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晨芳.浅谈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17):127-128.

[2]周影.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6(35):123-124.

多宝山铜矿地质资源勘查概况 篇4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奥陶统铜山组, 中、下志留统的八十里小河组和黄花沟组, 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乌奴尔组, 上石炭统花朵山组, 上二叠统八站组, 下白垩统龙江组及第四系。地层在矿区范围内基本为一单斜岩层, 总体走向300度, 倾向北东, 倾角40-60度, 局部地层倒转而向南西倾斜。多宝山铜矿田三矿沟铜矿床的矿种主要为:铜、铁、钼, 伴生金、锌、银、钨、镓、铟、锗和碲等多种有益组分。

矿区内出露的岩石有:凝灰粉砂岩、安山质凝灰岩、角岩、黑云母长石角岩、透辉石石英角岩、大理岩、硅质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粒状钙铁石榴石矽卡岩、致密状钙铝石榴石矽卡岩、英云闪长岩、绿泥石化花岗岩、蚀变闪长岩、石英斑岩等。这些岩石由于遭受不同期次和不同程度的热动力挤压变质, 岩石的硬度在不同成度上由所变化。岩石软硬不均甚至于破碎形成破碎带;有的岩石经破碎后经风化形成土状。

综上所述, 矿区地层经强烈区域构造、热液蚀变、变质等因素造成岩层产状陡, 纵横向变化大;岩层层理、节理发育, 多出现破碎岩层;岩石软硬不均、软硬互层, 部分硅化强烈, 可钻性级别高达10-12级, 给钻探工作带来一些技术难点:矿区内地下水埋藏深度为2.5-30m。前人资料单孔最大涌水量为0.33-2.36升/秒米。

矿区内普查岩心钻孔结构设计, 在满足地质对岩矿心采取几何尺寸要求的前提下, 着重考虑了矿层岩石的机械物理特性带来的技术难题, 为保证钻孔安全、质量、设计为小口径钻孔结构。应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方法。

根据本矿区岩层各类岩矿的物理机械物性, 岩石可钻性、研磨性与完整程度等, 设计选用三种钻进方法:一是硬合金钻进, 二是普通金刚石钻进, 三是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

根据地层特点与典型钻孔设计结构, 分层钻进技术设计等三个井段:

一是第四系地层开孔井段:松软地层冲积层、堆积层或松散的砂土层开孔时, 使用普通硬质合金钻进。钻孔坍塌严重时, 可从孔口灌注稠泥浆或分段投入粘土球, 捣实后再钻进, 也可使用聚丙烯酰胺低固相泥浆护壁。钻进预定深度后, 及时下入孔口套管。二是钻孔穿透第四系松软地层下入孔口套管后, 换径φ110口径普通金刚石钻进方法, 钻至坚硬基岩后, 下φ108技术套管, 等钻孔主孔段进行绳索取心钻探作技术保证。三是钻进到坚硬基岩, 入下φ108技术性套管护壁后, 由孔深20米左右直至终孔的主井段, 采用S75绳索取心钻进。

开孔○/150mm钻进用短钻具采用干钻方法, 干烧法取心;○/146m m套管下完后换○/110m m金刚石钻头, ○/108m m钻具长为2米, 单管钻进, 当岩心采取率低或下回次不到底时, 采用钢丝合金钻头, 捞取岩心;○/75mm径采用S75绳索取心钻具, 双管单动, 卡簧卡取岩心。

根据本矿区地层岩性特点, 钻孔冲洗液选用普通泥浆和低固相浆洗井。普通泥浆和低固相泥浆应用的孔段分别为:钻孔开孔和钻进到坚实基石之前, 硬质合金和普通金刚石钻进的孔段采用普通泥浆。在下入第二层技术套管护壁后, 使用S75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孔段, 采用低固相优质泥浆和无固相冲洗液。

护壁:采用分层护壁技术。在第四系松软地层开孔孔段, 应用高粘度泥浆和套管护壁。在坚硬基岩前普通金刚石钻进孔段, 应用优质泥浆和套管护壁S75绳索取心主孔段, 应用优质低固相泥浆护壁。堵漏:在局部破碎地层钻空冲洗液严重漏失时, 采用水泥护壁堵漏, 灌注水泥前准确掌握漏失层的深度和厚度和大致漏失量以及坍塌层的严重程度, 应用测漏仪测定漏失位置, 必要时用井径仪测量孔径。

根据矿区地质条件, 在钻孔开孔遇第四系地层时, 采用单管、双管单动硬质合金钻具取心工具。在技术过度孔段采用单管、双管金刚石钻具取心。遇坚硬基岩时, 主孔段全部采用S75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具, 以保证岩心采取率达标。实践证明采取率达到90%以上, 大大高于钢粒、普通金刚石施工工艺。

首先回次进尺应控制在0.5m左右, 在开孔时第四系采取干钻法钻进及取心岩心采取率达100%。○/110mm径钻进破碎层用自制钢丝钻头取心, S75钻具钻进时进尺突然加快, 立即减压, 小泵量继续进尺0.5m停钻提内管。

该矿区普遍存在轻微漏失, 有15%的孔中等漏失, 轻微漏失孔段基本在30-80米, 采取了无固相泥浆提高PAM和CMC加量, 比正常提高30%即可, 且保持住泥浆性能, 通过24小时施工均达到很好效果, 泥浆消耗量0.1m3/3米。中等漏失层采取了无固相泥浆PAM加量提高到正常的2倍, 泥浆粘度达30秒, 比重1.06, 以岩粉在循环过程中能沉淀为标准。检测方法是用手捞取进入原池泥浆无岩粉或含砂率小于4%为宜, 在JZK204-1、JZK107-1取得好效果, 泥浆消耗量降到0.1m3/3m。

打捞内管, 二次投入内管, 差2.50m不到位, 且扫孔泵压升高。为泥状岩层, 手搓成粉末状, 确定此层易坍塌, 处理方法: (1) 无固相泥浆变普通泥浆。 (2) S75钻具, 换P75钻具, S75钻杆换60钻杆, 扫孔到底, 然后进尺, 又换回S75钻杆、钻具。无固相泥浆正常钻进至设计孔深。根据地层合理选择钻头。钻头寿命长, 提大钻次数少。本矿区使用胎体硬度HRC20-25圆弧型钻头, 使用寿命最长, 一般常用此钻头, 在软层、均质硬层进尺效率均较好, 在特硬层使用HRC10-15钻头效果好 (石英含量80%) 。岩心钻探泥浆净化至关重要, 泥浆净化的干净, 能避免烧钻和提高钻头寿命及钻具钻杆的寿命, 同时也减少换浆而节约材料。我们在每个孔开钻前都进行泥浆循环系统规范化管理, 总长大于15m, 形状为“字形, 且每个拐角处挖一个0.40m深0.50m直径的圆坑, 每隔3m加一个挡板, 坡度为1/80-1/100槽深0.25m, 槽宽0.25m一个沉淀池。一个原池, 体积为1m3。每班测含砂率三次, 含砂率近4%时, 立即更换泥浆。

本矿区施工的7个钻孔普遍存在冲洗液漏失现象, 有的钻孔漏失严重, 一直在顶水钻进。对于冲洗液的漏失, 一是地层的因素, 有破碎带和裂隙, 消耗冲洗液;二是套管深度不够, 底部密封不严, 从管外跑水。建议以后施工遇到冲洗液消耗严重时, 要及时调整冲洗液性能, 加大聚丙烯酰胺用量提高粘度, 封堵岩石中的较小裂隙, 减少冲洗液的消耗;套管要坐到完整的岩石上, 在下套管前必须投入粘土球, 以把套管坐实封严, 防止上部孔段及套管外跑水。岩心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所钻地层岩石片理较发育, 钻进过程中岩心容易破碎, 碎屑卡在卡簧座和钻头内台阶之间。防止岩心堵塞一是内管与钻内台阶的间隙合理, 在4-6mm;二是采用SZS-75型液动冲击回转钻具进行冲击回转钻进, 来提高钻进效率, 缓解钻孔弯曲, 降低成本, 增长回次进尺, 减轻岩心堵塞和提高岩心采取率。

地层原因:6-50米之间岩层为硅化很强, 不规则的块状角砾熔岩硬, 进尺时水冲击后成岩粉, 只剩硅化块状的50%, 所以采取率不够;该地层虽然很软但存在硅化很硬的不规则的块状物, 容易出现堵塞现象, 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判断不准确, 已经堵塞还在钻进, 致使岩心推没或不足。之所以能进尺, 是岩石松软, 钻压大。施工中必须解决该区复杂地层存在技术问题, 这些岩石可钻性在6-12级, 岩石节理发育, 构造破碎带及断层较多并变化频繁, 岩芯采取率和钻进效率较低, 钻孔不同程度的存在塌、掉、漏等问题。为此, 钻孔施工中应正确处理钻孔稳定、下套管工艺、提高采取率、提高钻进效率等问题, 以实现钻探生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

摘要:多宝山铜矿床位于嫩江县北部, 矿区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段西南山坡, 属低山丘陵地形, 海拔350-570米, 相对高差一般为30-70米。区内季节性冻土发育, 深度约0.8—2.1米, 结冻期为九月中旬-翌年五月底。

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 篇5

我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期叠加性,构造活动具有多样性,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富集成藏条件具有诸多特殊性.本文通过系统总结我国煤层气地质背景和成藏富集规律,建立了一套以体积法和区带综合评价方法为主的评价方法体系和相应的参数体系,评价获得全国42个主要含气盆地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6.81×1012m3,埋深1500m以浅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0.87 × 1012m3,集中分布在地质资源量大于10000×108m3的鄂尔多斯、沁水等9个盆地.优选出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2个最有利区带,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宁武、安阳-鹤壁、松藻4个有利区带,准南、伊犁等11个较有利区带.

作 者:刘成林 车长波 樊明珠 朱杰 杨虎林 Liu Chenglin Che Changbo Zhu Jie Yang Hulin Fan Mingzhu 作者单位:刘成林,Liu Chenglin(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车长波,朱杰,杨虎林,Che Changbo,Yang Hulin,Fan Mingzhu(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4)

樊明珠,Zhu Jie(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防治对策

21世纪的今天,矿产资源开发逐渐成为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近些年来,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仅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资源环境也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而如何做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有效控制始终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矿产资源开发中常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进行,本文以西南地区为例,其当前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污染了环境

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则是引起的环境污染,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废气和废水废渣,这种废气和废水废渣中难免存在有毒的物质,进而对地表水、大气、地下水、农作物以及土壤产生极大的污染,并严重破坏者矿区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对人畜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就四川攀西的某一矿失窃案而言,在矿石开在的过程中,其废石量相对较多,在堆放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进而对原生地貌和水文地质造成极大的破坏,并将氧化作用不断加剧。而西南地区的部分单位和私营个体金矿的开采者,借助于贡板和氰化物堆浸方法进行炼金处理是,不仅仅导致矿区大气中汞的浓度严重超标,同时也使得地表水中的银、铬等严重超标,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破坏了环境资源

矿产资源开发中同样也破坏了环境资源,尤其是矿产在实际的开采中,就要对地表的土壤进行大量的剥离,不仅仅对原有的地貌环境进行破坏,同时也使得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逐渐的形成矿区荒漠化。这种资源破坏不仅仅表现为矿产资源的破坏,同时也表现为水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破坏,进而对森林和草地植被带来极大的破坏,并将原有的生态平衡加以破坏。

(三)产生了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同时地面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以及瓦斯爆炸等也是其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而对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比如说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多人死亡和失踪,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

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常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还存在更多潜在形式上的环境地质问题亟待发现和解決,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参与。

二、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就要立足于当前,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正确的处理好,并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进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就要对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制定和健全,并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加强,对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强化,相关领导更要清醒的认识矿业开发中环境保护和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主动的形成一种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做好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

其次就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保证各级领导和相关的矿管部门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禁止对国家矿产资源的滥挖和滥采,尽可能的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植树种草,做好植被的绿化保护,及时的清理堆放的尾矿,加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灾害地区的治理,对谁开矿谁保护的基本制度加以建立。

最后就要对矿产资源开采中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及时的检测环境资源的保护情况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加强环保部门、有关分析测试研究部门和地质部门的联合工作,进而将其工作开展出来,对相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加以提出。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做好矿山环境地质动态监控以及相关预报系统的安装,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随时的掌握,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为现代化矿山环境的恢复做好相关的预防保护措施。

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过程中,更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对资源进行节约,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保护,总体上做好矿产资源开开采过程中环境地质保护的基础工作。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中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其环境地质问题不仅仅对我国环境有着污染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生存质量也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更应该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相关防治,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及时的检测矿产资源开采中环境地质情况,进而避免环境地质不利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最大程度上实现现代化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开采。

参考文献

[1]唐杰梅.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J].低碳世界,2014,(8):133-133,134.

[2]冯海涛.榆林市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63,167.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篇7

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并讨论了地质公园计划[1]。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2001年3月16日,我国正式公布了首批云南石林等11处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单。迄今为止,我国已命名有182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24处世界地质公园)[2]。

近几年,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许多学者在理论上积极地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如国家地质公园的涵义、特征、类型、功能、价值、选址、范围的划定、申报程序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如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开发理念、原则、内涵、模式等;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如国家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等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2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2.1 研究现状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3]一文中,杜霞、李磊从地质特征、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鲜明的人文景观等3个方面概括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4]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总体特征和核心景观特征等两个方面概括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5]一文中,李赋屏从华夏之最、景观齐全、神奇诡秘等3个方面概括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在《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计初探》[6]一文中,胡能勇、蔡让平从地质遗迹的多样性、地质遗迹的稀有性、地质遗迹保存的自然性和组合的完整性、资源开发的可操作性、面积的适宜性、交通的便利性等6个方面概括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7]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6个方面概括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2.2 述评

申报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保护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各种地质地貌遗迹构成的;而旅游开发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则是由各种旅游资源构成的,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地质地貌遗迹中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部分,还应包括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而未必受保护的人文景观。

地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质资源的所指范围较狭窄,无法概括地貌类和地下水体类旅游资源,所以用“地学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相对较准确,当然还需进一步研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特性是用来描述地质地貌遗迹特征的,而直接用来描述地学旅游资源的特征则未必恰当。因为前者主要是地学专家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生产(地球科学研究)或精神产品传播(地球科学现场教学);而后者则必须是未来的游客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享受或消费(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或非专业性的探索)。二者在许多情况下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从理论上阐明“地学旅游资源”与“地质地貌遗迹”的区别和联系,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研究

3.1 研究现状

关于地质遗迹的分类,陈安泽在《旅游地学概论》[8]一书中,将其分为地质构造现象、环境地质、古生物和风景地貌等4大类、19类、52亚类。《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9]将地质遗迹详细地分为重要的剖面、重要地质构造遗迹、重要化石、古人类遗迹等35种。赵逊等在《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10]一文中,根据我国已有的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分为地层学遗迹、古生物遗迹、构造地质遗迹、地质地貌遗迹等9大类。上述分类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但分类的依据都是地质遗迹的成因。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一文中,杜霞、李磊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法,将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7个亚类、22个基本类型。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案,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8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并进一步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分为7种成因类型、23种形态类型。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11]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将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分为火山机构类、构造岩性类、构造裂隙成因的流水类及人文地质遗迹类等4种类型。

3.2 述评

显然,“地质遗迹的分类”与“(地学)旅游资源的分类”是2个有联系、但同时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前者必须依据成因来分类;而后者仅根据成因来分类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相对而言,前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且较成熟,后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很不成熟。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12]已对旅游资源从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作了分类,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应照此标准执行,但该标准中的地文景观类型只能从大体上涵盖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对于一些新类型应及时进行研究和阐释。

4 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

4.1 研究现状

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丰度高,自然性、原始性、神秘性突出,品位高,特色强,组合巧妙,功能齐全,极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等6个方面对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在《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13]一文中,李跃军从地质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根据GB/T18972-2003评价、与世界著名的火山岩地区比较等3个方面对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价。并将该公园的地学旅游功能概括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两项。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从地质学意义、地貌学意义、生态学意义及考古学意义等4个方面对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的科学文化考察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14]一文中,罗成德、方海川等从9个方面对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并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15]一文中,余菡、陈锦凤等不仅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同时还对该公园的气候适宜性、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科学研究价值,社会、经济、环境价值2个方面对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在《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16]一文中,王清利、常捷从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开发条件2个方面对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恐龙蛋化石群进行了旅游价值评价。前者可分为典型性评价、规模评价和科学价值评价;后者则可分为区位条件评价、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评价及区位经济条件评价。在《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17]一文中,后立胜、许学工指出各国家地质公园均存在着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价值方面,它们则主要表现为两个明显的功能,即科普修学价值功能和自然观赏价值功能。与此同时,它们还存在着其它的诸如疗养康体等方面的功能。从我国公布的第一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来看,各国家地质公园几乎均具备这几个方面的价值。但是在价值含量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带来的是旅游开发策略上的不同。因此,提出对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价值的分类。

4.2 述评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而言,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3类[18]。第1类是规划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及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直接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步骤等宏观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2类是开发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结构、功能和性质的评价,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为具体资源开发方向和专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论证,为已经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和扩大的依据。第3类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水平的鉴定,为旅游资源的分级管理提供系列资料。具有世界罕见的国际意义的国家地质公园,经申报批准后可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等的管理级别来进行管理,同样也有省级和地县级的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显然,上面列举的文献本应该是从第2类即开发的目的进行评价,但有些实际上是从笼统的或者从第1类、第3类目的进行评价。

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时应实事求是,对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应做到客观实际、恰如其分。但在事实上,由于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必然导致评价结论的差异。比如很多省份都有同种类型,如火山地貌类的国家地质公园,但这些国家地质公园往往不约而同地称自己为“国际罕见、国内独有”或“火山博物馆”。显然,不能将此问题的出现仅仅归咎于“炒作”,而应进行深入研究。

(1)重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3个方面[21]。但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2)在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中,重地学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特点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旅游资源价值与功能的评价以及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3个方面[18]。但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

(3)在地学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中,重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轻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环境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等4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

(4)在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中,重区位条件的评价,轻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方面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5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上述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后几方面的评价。

在地学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方面,定量化方法还关注得不够。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发展到目前已日臻完善,在评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时,应尽可能避免带有强烈主观个人色彩的定性评价,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要求不同国家地质公园尽量采用统一定量评价的标准,以便评价过程中的比较。但除了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中,作者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中,作者进行了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外,在其它文献中的作者大多仅进行了定性评价。

5 结语

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而言,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短,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还未搭建起一个研究的理论平台。研究者至少要掌握《旅游资源学》[18]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应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内容。否则就只能停留在个案的描述、论证上,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且易雷同。

(2)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引用地学和旅游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缺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多领域的渗透。

(3)研究者尚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 ——许多研究者仅满足于笼统地概述、泛泛地评价,根本无法满足下一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对其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最终都源于一个基本问题——这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地貌遗迹连同其它旅游资源究竟对未来目标市场中的游客有无吸引力,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能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而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将朝哪个方向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摘要:根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通过查阅近几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献,将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以系统梳理和综述,分析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初步设想和思路。

贵州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篇8

一、地质遗迹

(一) 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 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2006) 。其主要类型包括: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等。目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界定尽管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其资源被认同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典型科学意义、景观美学价值、旅游价值,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 可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能量和空间的宝贵资源。

(二) 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利用特征

1、各种地质遗迹资源凝结着大自然的美丽, 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科学的启示和原理,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

由于资源本身的典型性、独特性、观赏性成为促进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2、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 它为一种现实的或一种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地质见证。这种资源是不可仿造、复制的, 一旦被破坏便不再拥有。

3、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结合地质遗迹的保护进行。

针对地质遗迹单纯的保护是收效甚微的, 只有经过开发利用之后人们才会发现其价值, 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4、地质遗迹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

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地质遗迹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 用现代化的环境道德观点约束、规范和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地质遗迹资源是可以得到永续利用性的。

二、贵州地质遗迹资源特点

(一) 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贵州位于大陆板块———华南板块上, 次级大地构造单元分为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 由于地处特殊构造部位并经历了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多种地质事件, 形成了特殊的地貌环境, 造就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包括各种岩溶、丹霞、变质岩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矿产地等 (杨胜元等, 2008) ,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典型地质遗迹几乎遍布全省各县市。到2014年, 全省初步登录的地质遗迹有293处, 在这些地质遗迹中有世界级的13处, 国家级的99处, 省级的181处, 这些地质遗迹为贵州省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二) 区域特色鲜明, 独特性强。

贵州西部为大型溶洞和地下河岩溶地貌景观;北部以丘陵、溶丘、漏斗和峰丛山地等亚热带岩溶地貌景观为主体;南部是峰丛谷地 (峡谷) 、峰林谷地 (盆地) 和峰林平原等湿地热带锥形岩溶地貌景观。全省各地地质遗迹形态的差异彰显出各自的区域特色, 揭示出不同的埋藏环境。

(三) 地质遗迹价值高。

贵州有“古生物王国”之称。据初步统计, 在贵州各时代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共计有20多个门类, 200多个科, 2, 000多个属 (亚属) , 近4, 000个种 (亚种) (武国辉等, 2006) , 古生物化石数量之多、门类之全在国内外都是非常罕见的。贵州许多重要地质遗迹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风景区 (旅游地) 的资源基础, 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 地质遗迹景观中蕴含的丰富人文景观。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的省份, 且海拔较高, 生活在这种特殊地貌上的人大多为少数民族, 在喀斯特这种独特的自然背景之下构建自己的文化, 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贵州喀斯特文化”, 如苗族文化、布依族文化、侗族文化、水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 贵州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两者在区域分布上具有叠加性,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与民族风情是高度融合的, 山清水秀的地方大多是民族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地区, 如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是布依族集中的地区, 世界自然遗产地黔南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是瑶族、水族居住的家园, 地质遗迹景观中蕴含的丰富人文景观是贵州地质遗迹资源的一大特点、一大亮点。

三、贵州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 贵州省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与利用方面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短、开发资金匮乏等原因, 目前存在许多不足, 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与保护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研究。

由于贵州省至今没有开展过正式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 缺乏基础性工作, 对资源状况不清, 因此无法制定切合实际的旅游开发和保护规划, 造成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水平低。

(二) 管理权属不清, 开发与保护协调性差。

目前, 贵州地质遗迹旅游资源除了已经建立的地质公园外, 绝大部分以其他保护形式存在, 分布于风景名胜、文物保护、旅游度假和其他保护区内, 涉及旅游、林业、文物、水利等多个部门, 形成多头或多重管理, 造成权责不明确, 利益冲突的现象, 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性差。

(三) 地质遗迹旅游开发资金匮乏。

贵州财政资金薄弱, 加上地质遗迹大多地处偏远, 分布又过于分散, 其开发涉及到大量基础工作, 投资大、收益慢, 鉴于认识和财力的局限, 导致许多旅游景区开发力度不够, 贵州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与制约。

(四) 现有地质公园功能单一, 产品开发深度不足。

地质公园首先是一个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结合的综合性区域, 既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 又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基地, 还是旅游观光的场所。目前, 贵州省现有的地质公园要么以观光游览为主, 忽略科研、科普功能的发挥, 要么以地质博物馆形式存在, 布展简陋、展示手法单一, 地质遗迹资源内涵未能进行深度挖掘、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 地质公园大多出现功能单一、产品开发深度不足的现象。

四、贵州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管理建议

(一) 统筹规划, 合理调控, 依法管理。

贵州应该加紧进行地质遗迹资源普查, 对地质遗迹进行统一登录, 建立贵州省地质遗迹数据, 同时组织专家对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分析, 基于这些调查和分析建立资料库作为地质遗迹旅游开发的基础。地质遗迹旅游开发要纳入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 统筹规划, 以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管理与开发并重。保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要有法可依, 根据各地地质遗迹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地方性保护条例, 通过立法、执法, 有效地防止破坏地质遗迹资源的行为, 从法律层面保证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健康发展。

(二)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

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涉及的部门多, 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 因此必须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笔者认为, 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管理组织对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是比较适宜的, 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定全省地质遗迹保护发展规划, 协调地质公园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机构的关系, 明确产权关系, 强化对国有资源的管理;其次由市区 (州) 国土资源部与旅游局牵头, 统筹规划辖区内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 协调部门之间的有关事宜;地质公园根据其级别分别成立国家级、省级管理处, 负责景区的各项具体管理职能。

(三) 引入市场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鉴于贵州财政资金的薄弱,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培育、形成市场机制, 进入资本市场;通过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投资;积极争取国际有关基金援助等多方面拓宽开发资金的融资渠道。

(四) 整合地质遗迹资源, 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整合地质遗迹资源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区域合作, 整合全省内的地质遗迹资源, 例如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三大地质公园地处贵州西线, 可以利用西线上黄果树景区的龙头作用, 搭车造势, 形成整体合力, 扩大影响。还可以与邻省四川、云南交流合作, 共同协商旅游线路和联合促销, 让地质公园融入到“云贵川”三省旅游体系中;二是加强地质旅游资源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地质遗迹是自然遗产的一部分,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生态环境, 甚至人文科学、历史科学、宗教、民族、社会等, 开发中要深度挖掘地质资源内涵, 以地质资源为基础, 融入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生物、民风民俗等资源, 使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提高产品的品位和层次。

五、结语

贵州还有许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丰富地质遗迹等待我们去开发、保护, 这项工作任重道远。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在遵循地质遗迹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认识与把握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等关键环节, 使贵州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优势在行之有效的管理下转化为资本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促进贵州旅游大省建设。

摘要:贵州地质遗迹资源非常丰富, 但在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与利用方面由于起步晚, 研究时间短, 目前尚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分析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利用特征、当前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贵州实际情况, 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贵州,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武国辉, 杨涛, 刘幼平等.贵州地质遗迹资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

[2]李兴中.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J].贵州地质, 2002.2.

[3]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M].北京:大地出版社, 2006.

试论矿山地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篇9

1 矿山资源开采中的土地资源问题析

从实践来看, 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 会对矿山地质、土地资源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质遗迹与自然景观的破坏

从全国范围来看, 很多大型矿的山分布在文化遗迹以及风景名胜等附近, 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然会对风景区产生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交通干线的周边位置景观环境影响更大一些。据调查显示, 当前国内很多的露天采石场采掘剥离过程中, 会对自然景观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表现形式为肢解、蚕食, 比如南京幕府山地区、苏锡环太湖风景区等山体系统采石场出现了大量的斑秃现象。很多地区有多个采石宕口, 甚至没有一座完整的矿山。据统计数据显示, 采石过程中产生的扰动破坏, 可能会导致整个山体大约15%的面积受损。

1.2 矿山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问题

矿山资源开采尤其是露采矿山地质开采过程中, 存在着各种不规范开采行为, 大量的废弃物肆意堆放, 导致矿山边坡失稳, 甚至出现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比如, 某省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 发生了200余起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大约每年有891处因煤矿开采而产生的滑坡和崩塌灾害, 该地区的环境安全与土地资源问题非常的显著。

1.3 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

矿山开采过程中, 还存在着大面积的采空区塌陷、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和沉降、裂缝问题, 大量的土地因此而受到影响, 甚至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采矿过程中, 容易产生地面塌陷扥问题, 这将对土地资源产生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因矿山开采而导致土地严重塌陷, 大面积的土地塌陷, 使得很多的土地已经丧失了实际应用价值。比如, 原本较为平整的土地, 因开矿塌陷而导致其出现凹凸不平, 最终形成洼地, 常年积水失去耕作价值;同时, 塌陷地区因长时间地表水漏失, 导致其蓄水性能发生变化, 能力急剧下降, 以致于水田变成旱地, 土地耕作价值丧失。矿业开发过程中, 通常会引发地质灾害, 尤其是地面塌陷、滑坡以及崩塌等地质问题, 进而导致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比如, 某地区塌陷面积将近260 km2,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则塌陷面积仍持续不断增长, 最终连成一片、积水成湖, 其中心位置水深可达22 m。长期频发的矿山地质地面, 出现塌陷会使大面积平原变成高低不平的荒滩或者洼地, 将原来的肥沃农田变成现在的低产地或者沼泽地、甚至是湖泊, 大量的农田用地颗粒无收。近千个村庄搬迁, 矿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受重大破坏, 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

第二, 矿山开采过程中, 基础设施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矿山地质开采过程中,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其中主要有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办公用房、工业广场、居住型用房以及各种洗选厂房和加工场地等。上述矿山开采过程中, 因基础设施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 具有点多面广、生产设施繁多以及占地面积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其对土地的应用性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及其平衡。比如, 一些矿山闭坑之后, 地面基础设施废弃后, 因没有及时的处理和恢复生产, 而使其长期废置, 导致土地资源难以有效的复垦和利用, 最终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资源长期闲置、荒芜。

第三, 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的废弃物, 会对土地资源产生严重的影响。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 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尤其是废水、废渣。其中, 废水主要产生于矿坑排水、废石场以及选矿水和尾砂库淋溶水;而废渣主要表现为废土石、冶炼渣以及煤矸石和大量的粉煤灰等。比如, 据对国内某省份矿山地质统计数据显示, 该省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 每年将有大约5500万吨废水排放出来, 其固体废弃物的年排放量超过6800万吨, 而多年来废水综合利用率平均仅为30%左右, 这些固体废弃物大量堆放在土地上, 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又对该地区的土地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部分矿山地质开发中的污染物, 随雨水进入到土壤中, 其中主要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酸碱性较强以及放射性物质, 并且硫、磷、砷以及氯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非常的高, 对土地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2 加强矿山土地资源开采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矿山地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的土地资源问题研究,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矿山地质开采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管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思想重视, 强化土地资源监督管理

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 应当加强思想重视, 不断提高相关部门及领导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矿山地质建设过程中, 应当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整治力度, 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和指导思想, 不断改善和加强矿山地质开采中的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从而促进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全面推动矿山事业的发展。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合作, 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群策群力, 共同推进。同时, 还要注重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研究, 加强对基层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 严格遵循管理经验, 秉承发掘、论证、总结以及推广等客观规律,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经验, 利用先进技术, 积极解决实践中存在着的问题与矛盾冲突。

2.2 加强对矿山资源开采中的全程监督管理

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 应当继续推进地质保护治理及土地资源利用工作, 全面贯彻和落实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全程监督管理。在此过程中, 应当不断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强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有效执行, 加强对矿山尤其是中小型矿山的监督管理, 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与保护方案。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十八大精神的要求与指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当全面完成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编制方案, 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全面保护。在此过程中, 还要不断加强矿山资源的开发, 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监督管理。

2.3 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 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加强管理,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制, 明确地方政府的领导责任和矿业权人的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 确保目标、责任和管理到位。各级政府和矿山企业要重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加大矿山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笔者认为, 一项制度全面落实与执行的意义, 要远远大约其存在和制定的价值, 因此应当加强去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市场机制, 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并适当给于优惠、资助, 鼓励并调动矿山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 推动治理工程的实施嵋矿山开采过程中, 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 应当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补偿管理机制, 矿山地质环境整治过程中, 应当建立保证金机制,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收缴标准和范围矿山保证金。对整个矿山企业所缴纳的与矿山地质环境有关的水土保护、土地复垦费用进行严格控制。同时, 还要制定配套的政策, 充分调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土地资源问题, 尤其是采矿塌陷地治理。矿山地质植被恢复、以及废弃物堆放治理, 成为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 同时应当将矿山植被恢复与土地资源复垦以及水土流失整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矿山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废弃物的大量堆放治理过程中, 还要以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管理为基本原则, 对堆放场地采取植被恢复方案, 通过制定机制的方法来减少矿山地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 结语

在当前的形势下,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 加强对地质环境、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 成为我国矿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建胜.浅析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J].现代矿业, 2010 (1) .

[2]高广明.浅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综合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4) .

[3]黎识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在露采矿山中的应用[J].地球, 2013 (4) .

[4]宋斌, 赵瑞先, 田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建议[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2 (16) .

地质资源 篇10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矿井为保证高效、高生产能力, 甚至出现吃肥丢瘦, 遇到条件复杂的情况, 便快速推过, 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发生。

济宁三号煤矿163上05工作面开采区域地质条件复杂, 为提高资源回收率, 从工作面设计、设备选型、回采工艺三方面进行了优化, 从源头上防止资源浪费, 工作面过断层SF338 (落差3.5~11m) 期间中加大了跟踪观测力度, 两天进行一次观测, 做一工作面实测剖面图及前方10m预测图, 为前方施工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资料、合理指导了生产、在提高资源回收率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因采空区丢煤而产生自然发火等隐患的发生。

1 开采区域地质采矿条件

163下05面地质条件复杂, 该工作面煤岩层总体趋势为东南高, 西北底的单斜构造, 局部伴生宽缓的波状起伏及断层, 往西紧靠KF59 (落差20m) 断层及KF54 (落差0~38m) 断层, 另外SF338 (H=3.5~11m) 横贯工作面, 延展长度360m。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煤3下, 黑色, 沥青光泽, 条带状结构, 煤层倾角0~12°, 平均为5°, 内生裂隙发育, 结构简单。回采过程中实际揭露煤3下厚度0.60~6.40m, 平均3.59m, 煤厚变异系数为29.4%。回采过程中实际揭露断层53条, 其中隐伏断层12条, 均为正断层。落差0.5~11.0m, 大于5m的1条, 断层密度为145条/km2。

2 工作面设计、设备选型及回采工艺情况

2.1 工作面设计

为优化工作面设计, 最大限度采出煤炭资源, 利用现有巷道加大井下地质钻探力度, 巷探与钻探相结合, 进一步探明KF59断层 (落差20m) 与KF54断层 (落差0~38m) 的延展方向,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工作面顺槽尽量靠近断层布置。最终工作面布置成“弓形面”, 分5个区段进行回采, 第一区段实际推进长度858.4m, 面宽198.0m, 面积169963m2;第二区段实际推进长度316.4m, 面宽71.1m, 面积22496m2;第三区段实际推进长度500.3m, 面宽137.9m, 面积68991m2;第四区段实际推进长度198.7m, 面宽184.2m, 面积36601m2;第五区段实际推进长度308.6m, 面宽218.7m, 面积67522m2;实际回采面积共计365573m2。

2.2 设备选型

根据工作面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实际情况, 采用了综放配套设备, 支架选用低位放顶煤支架, 放煤效果较好;工作面刮板运输机选用带铲煤板的运输机, 实现对工作面浮煤的铲装一体化, 减少浮煤丢失。

2.3 回采工艺

在初采期间加大工作面采煤机采高, 另外通过加大支撑力, 加大对顶煤的破坏, 促使顶煤尽快跨落, 在顶煤破碎跨落后及时进行放煤, 即所谓切眼强行放煤。

在工作面正常回采过程中, 两端头只有在顶板破碎顶板维护困难时采取铺网措施, 顶板完整时不铺网, 对铺网后的端头支架用支架插板将顶网插破后进行放煤, 提高工作面两端头顶煤回收, 但依然会造成两端头部分顶煤损失;工作面放煤顺序为两次间隔放煤, 第一轮放出顶煤的1/2~2/3, 第二轮放至矸石量超过1/3时停止放煤, 对局部难放的顶煤采取多架同时放煤, 放煤工序与割煤、移架相配合, 保证放煤时间, 在放煤速度慢时, 及时停采割煤与移架。

工作面回采末期严格按设计停采线进行停采, 接近停采线时加大采高, 按工作面设备撤除要求距离上网, 严禁超前上网、超前停采, 提高工作面顶煤回收范围。

3 减少因地质条件影响而造成的损失

工作面过SF338断层 (正断层) 期间, 因断层落差太大, 断层下盘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量底煤损失, 为减少因地质损失, 加强现场地质观测力度, 分析下一步影响情况, 及时绘制实测及预测剖面, 为前方施工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资料、指导断层上下的截割位置, 提前调整工作面坡度, 适当增加下盘盘割割底底板板岩岩石石量量, 下盘顶煤可以通过放煤加以回收, 断层上盘按工作面最大允许坡度进行卧刀, 是工作面迅速找到煤层底板, 最大限度减少底煤损失, 将163下05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量降低至0.86万t。

4 小结

163下05工作面于2011年8月2日开始回采, 2012年12月14日停采, 实际推进长度2182.3m。动用储量178.49万吨, 采出量165.96万吨, 损失量12.53万吨, 回采率完成92.98%。采堪对比基础储量减少7.91, 实际采出量增加8.76万吨, 主要原因是煤厚变薄, 工作面回采率完成较好, 造成工作面实际动用储量减少及可采量的增加。

摘要:济宁三号煤矿163下05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 通过工作面优化设计, 优化采煤配套设备选型, 优化回采工艺, 加强特殊地质条件下跟踪观测指导等方式, 有效提高了工作面及采区回采率,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因采空区丢煤而产生自然发火等隐患的发生。

地质资源 篇11

关键词:金矿 地质特征 资源前景 上庄金矿床

中图分类号:P6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247-01

上庄金矿床地处招远城西北30 km处的上庄-徐家疃村一带,由著名的控矿断裂构造焦家主干断裂控制,矿体赋存于该主干断裂的支脉-东庄子断裂。最近几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在上装矿区-150~ -860 m标高和0~40线,同时对于主矿体倾斜的控制位置在570~750 m,且矿体仍有继续延伸的趋势,现在又增加了约10 t的(332)+(333)类金金属。通过研究矿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和地质特征的变化规律,可以初步的判断:在矿体的深部仍然存在较好的资源。

1 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华北陆块(Ⅰ级),胶北地块(Ⅱ级)之胶北隆起区(Ⅲ级)、胶北隆起(断)(Ⅳ级)西部,沂沭断裂带东侧。区域上岩浆岩广泛出露,地层分布零星,断裂构造发育,焦家断裂带(将龙口-莱州断裂带之高家庄子到寺庄地段称为焦家断裂带)主干断裂为区内Ⅰ级控矿构造,焦家主干断裂下盘支断裂—望儿山断裂、灵山沟-北截断裂和东庄子断裂为区内Ⅱ级控矿构造,其余次级断裂为区内Ⅲ级控矿构造。区内岩浆岩广布,约占总面积的60%以上,主要为中生代玲珑超单元,大面积展布;新太古代五台-阜平期马连庄超单元、栖霞超单元(原划为胶东群)分布于焦家断裂带以西;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岭超单元侵入玲珑超单元内,区内派生脉岩不甚发育。

2 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焦家断裂带北段,主要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并且矿区的北部以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为主要特点,主要是焦家断裂,其次是望儿山断裂、侯家断裂、东庄子断裂。其中,东庄子断裂为焦家主干断裂支脉,其控制了区内主矿体的产出,该断裂宽20~230 m,倾向北北西-北西,倾角25~35°,走向变化较大16~87°。主裂面的发育不仅连续,而且稳定。断层泥厚0.10~0.50 m,见蚀变花岗岩、碎裂岩、糜棱岩呈带状的分布在主裂面两侧。

望儿山断裂是矿区内的分界线,分界线东面是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岭超单元,分界线的西面是中生代燕山期玲珑超单元,其中还有新太古代马连庄超单元零星的分布在矿区内。

相对来说,矿区内并不发育脉岩,而主要是在北北东或南北方向存在石英脉、辉绿岩、闪长玢岩等。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主要矿体地质特征

通过本次详查工作,在区内共圈出矿体28个,以①-Ⅰ号和③-ⅩⅢ号矿体规模最大。依次占探获资源总量的53.88%和42.69%,沿倾向矿体均未封闭,主要矿体特征简述如下。

3.1.1 ①-Ⅰ号矿体

赋存于东庄子构造蚀变带8~28线、 -150 m~-450 m标高间。矿体形态呈脉状,局部呈透镜状,膨胀夹缩现象亦较明显,其走向长度650 m,现控制斜深达570 m,其产状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一般为315~325°∠25~33°,平均320°∠30°。矿体具明显的南西侧伏特征,侧伏角约60°。单工程金品位一般在1.02~17.55×10-6,平均为2.51×10-6;单工程矿体真厚度在0.84~13.97 m,平均为5.30 m。属厚度变较稳定、有用组份分布较均匀型的矿体。

3.1.2 ③-ⅩⅢ号矿体

为深部隐伏矿体,赋存于东庄子构造蚀变带391线~407线、-580 m~-860 m标高之间,矿体形态呈脉状,控制走向长度210 m,控制斜深750 m。矿体走向约30°,倾向西北,倾角一般30°。单工程金品位1.03~28.38×10-6,平均品位6.32×10-6;单工程矿体真厚度在0.52~0.94 m,平均为0.68 m。属厚度变化稳定、有用组份分布较均匀型的矿体。

3.2 矿石特征

矿石中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及少量自然金。金矿物粒级以微粒金为主,分为裂隙金、晶隙金、包体金三种,矿石结构有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包含结构、晶粒状结构和压碎结构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压碎结构和晶粒状结构。在矿床内,比较常见的矿石构造是角砾状构造、斑点状构造、交错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和细脉浸染状构造等。

主要的矿石类型是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质碎裂岩和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均为低硫的原生矿石。

3.3 围岩蚀变

矿区内的围岩蚀变是沿着断裂构造带发育的,主要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钾长等,矿液动力的强度以及断裂、裂隙的性质都决定了蚀变的规模和强度。具体特点是:蚀变作用相互叠加且延续时间长,蚀变分带明显,各带之间为渐变关系。

4 深部资源前景

4.1 矿体分布规律

侧伏规律。金矿床内矿体,受焦家主断裂带之次级构造的控制。①-Ⅰ号矿体,赋存于东庄子断裂蚀变带中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中,矿体产状与主裂面大致平行,具较明显的南西侧伏特征,侧伏角60°左右。

4.2 找矿标志

(1)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帶的主干断裂常沿岩体接触带展布,压扭特征明显。矿床常常位于该断裂带和构造的交汇部位。另外在主干断裂与分支断裂的交汇处或者断裂构造的启开和产状变化处也经常有矿床存在。

(2)北北东-北东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断裂的复合部位是矿床形成的有利空间,控制构造沿走向及倾向产状变化及蚀变岩膨大复合地段是矿体赋存的有利部位。

4.3 探矿建议

通过上面两条矿体分布特征,研究人员认为该矿床沿侧伏和倾向方向向深部仍然存在较好的资源,对以后的探矿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望儿山构造蚀变带为区内深部主要的含矿蚀变带,此次工作中仅有2个孔对其进行揭露,仅限于勘查区东部28线,另外也参照了原263、271、279线的部分钻孔的资料,相对来说对该构造带的控制不足,今后应加强带内矿体赋存规律研究,加强深部探矿,将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2)东庄子、侯家构造蚀变带为焦家带下盘次级构造中规模较大的含矿构造带,东庄子构造蚀变带延伸稳定,侯家构造蚀变带向深部有与望儿山构造蚀变带复合的趋势。通过本次详查在三个蚀变带内均发现良好的金矿体。今后应认真搜集以往地质资料,加大综合分析研究力度,总结成矿规律,有望在该区金矿的深部找矿工作中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传昱,张均,李婉婷,等.安徽上成金矿床Ⅲ号矿体原生晕特征及深部预测[J].地质科技情报,2013(3):159-165.

试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质找矿 篇12

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特点

在当前对矿产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对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将矿产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 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加快。当前的矿产资源开采中, 整个增长速度是十分高速的, 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 即便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矿产的国家, 但是如果不经考虑的一味挥霍, 那么对于今后的发展将会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目前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已经成为工作中的重点, 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中小型矿产的稀少, 但是大型矿产却相对较多, 这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制约着矿产的开采, 从共生型矿床中, 一些有色金属的种类较多, 大约有45种之多, 其中可以用的种类是33种, 如果对其进行综合回收, 综合回收的可利用量仅仅占到六分之一左右, 在世界上的铅锌矿中, 我国占有3个, 这一数量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只有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 才能促进这些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更好的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其次, 我国在矿产资源方面, 富矿的数量十分有限, 而贫矿的数量却十分之多, 在进行勘察的过程中, 虽然发现了200多个矿, 但是这其中的一大部分都属于贫矿, 开采价值极小,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我国的矿产开采是极为不利的, 只有一小部分的矿山具备了相应的品味, 很多矿山甚至是不能用的。

2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情况

从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 我国在矿产利用方面的综合情况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在对非单一矿产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我国矿产资源具有共生与伴生矿共存的情况, 在现有的已经勘探过的矿产资源中, 这一类型的矿产达到80%以上, 其潜在价值是无穷的, 我国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大约是139个, 在这之中有87种以上属于文中提到的伴生矿与共生共存的情况。其次, 在当前对低品位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多贫矿以及难选矿的开采强度, 因为如果能够对这类矿产进行更加全面的勘探, 对于矿产价值的提升也是十分有帮助的。最后是在对矿产中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 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在采矿以及选矿等技术水平中, 都不具有较高的优势, 所以就会造成矿山开采中出现较多的废弃物, 加强对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才能促进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让矿产资源得到有效的节约。

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地质调查的关系

我国矿产资源中共生、伴生矿多, 单一矿少,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在资源利用工程中更显得重要。我国已探明矿床中伴生两种以上有用矿产的矿床占80%, 有些大型综合性矿床伴生有益组分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主元素的价值。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 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 对增加矿产品种、缓解资源紧缺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现在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中采用了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坑探等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及大型、精密试验测试、计算技术, 提高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开发了一大批实用、低成本、高附加值、经济效益好的技术,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使我国地质调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4 我国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使得矿产资源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 从而导致矿产资源自身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可以说这是由于以往生产力低下的状况所决定的。当前, 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 因此需要抛弃以往的思想观念, 充分了解和掌握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4.2 过度依赖于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建筑与地质队伍体制的改革成为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两条主线, 地质找矿工作开始逐渐依赖于市场配置资源。由于地质找矿工作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从而造成地质找矿工作的混乱局面。

4.3 对矿业权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和其他资产一样, 矿产资源也具有产权关系, 一旦产权关系混乱就容易造成经济和社会的混乱局面, 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地质找矿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些企业没有有效进行地质找矿工作;

对于获取资质对象资格没有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考虑。

4.4 地质找矿队伍缺乏稳定性

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并且利用一般的技术方法很难实现地质找矿工作的突破, 因此需要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地质找矿队伍。但是由于地质找矿工作的技术性较强, 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 因此专业的地质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再加上人员流失严重, 使得地质找矿队伍缺乏稳定性。

5 地质找矿问题的解决策略

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效率, 首先应该重视起从宏观角度的调控, 从整体上入手,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国家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增加资金方面的支持。其次是要始终将两个市场以及两种资源放在首要的工作方针上, 这样才能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三, 在矿业权方面应该进一步从宏观角度上加大力度, 最后, 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施工队伍, 让找矿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当前的一个重点问题, 只有提高其综合水平, 才能将矿产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虽然现在我们在矿产开采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只要经过更加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相信就能够在尽可能降低污染的前提下促进矿产资源的可利用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普红.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露天采矿技术, 2010 (3) :70-72.

上一篇:交通发展战略下一篇:放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