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建议论文

2024-09-23

谈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建议论文(精选7篇)

谈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建议论文 篇1

摘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储备,它的开采技术在一定层度上是在展示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尤其重要,它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的高低。由此可见,如何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进行到底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工作建议

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圈,它在每一个角落都富含着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在如今的很多军事活动和经济纠纷中都会有所涉及,也可以用来做很多设备的结构材料。由此可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目前,我国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一些实际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上仍然出现了问题,因而需要大家共同想办法去克服难题。

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关于矿产资源地质工作的制度不完善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是一项既具有危险性又十分复杂的工作,它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具备非常丰富的地质勘查技术,还需要技术工作人员具备过硬的心里素质和身体素质。在进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危险,因而必须要有完善的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制度的保障来保证进行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各个方面的安全。但是如今在国内关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制度不够完善,没有确切的制度对勘查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支持与保障,无法保证勘查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另外出现了安全事故之后没有相关责任人出来对事故进行担保和赔偿等善后处理工作,正因为缺乏了这些制度对勘探技术人员的相关保障,致使他们在进行高危勘查工作的时候无法坚决和冷静,这些种种问题的出现都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制度不够完善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1.2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技术不够先进

我国现如今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工作都是采用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的工作方式,并且勘查工作人员所携带的勘查设备是非常简单老旧的,很难对矿点进行实地勘查工作,另外技术人员使用设备在实地勘查后所采集的数据具有很大的误差,这对于后期矿点的开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而相比之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则具有非常先进的矿点勘查设备,他们所采用的勘查技术非常先进,不但能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他们的勘查精度也是非常高的。我国现如今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比较落后,不够先进。而克服这一个难题也是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近期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1.3矿产资源勘探时遭遇人身安全危险

工作人员在勘查的时候首要的威胁就是粉尘危害,在矿点附近会经常出现扬尘的天气,一旦工作人员吸入就会危害勘查工作人员的健康。另外,工作人员在下矿进行勘查工作的时候也会遇上危险,矿井坍塌是一项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由于矿洞结构的不够稳固,在一些环境干扰过后就极易产生震动导致矿洞的坍塌事故,直接会威胁勘查工作人员的性命。每当发生矿洞坍塌重大安全事故的时候都会一起社会的极度重视,它的救援工作力度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对于我国有色金属勘查工作而言,勘查人员的安全问题是勘查中最具有威胁性的难题。矿产勘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做到有所保障、有所保证,让勘查工作能够持续安全圆满地完成。

2解决有色金属勘查工作存在的难题

2.1尽快完善地质勘查制度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很多工程之所以能够圆满成功,那是因为有很多相关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层面上必须要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才会让勘查工作能够长久进行。相关部门必须要拟定并出台相关制度对勘查工作人员的各个方面进行支持和保障,比如必须完善勘查的责任制度,必须要将责任制度予以完善,让矿产资源勘查的工作人员可以安心、放心地进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另外,制度不是一纸之书,它需要严格地被执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也只有这样才可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制度缺乏难题。

2.2改革创新勘查技术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革新,它对于我国矿产勘查技术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组建科学技术团队,给予他们相应的基础设施需求,让他们研发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进矿勘查携带设备,其必须要求有一定的精度,保证所采集的数据有一定的准确性,比如可以研发微型仿生机器人,让其对矿点周围的各项环境数据进行详细收集。除了研发智能勘探机器人外,我们还可以将无人机用到勘查工作上,让无人机作为先头部队为勘查团队提供精确的方位数据和矿点的地质情况,我们还可以优化勘查团队所携带的勘查设备和生活必需品,争取效率最大化,让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改革创新勘查技术必定可以让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2.3对矿点进行严格勘探以降低风险

我们对于矿点的勘查工作必须要严格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安全事故。勘查人员在下矿勘查的时候必须对矿点的土质结构、天气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对矿点构建安全框架之后方可下矿勘查,在进行勘查工作的时候必须穿戴专业的防护设备以保障人身安全。另外必须要有相关工作人员对下矿勘查人员的状况进行实时报道和传达,对矿外的环境必须建立封锁线,以保证勘查工作的进行。

3结语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技术作为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随着我国各项指标的不断达标,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增加,技术水平在提高,在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上仍然是存在着很大的难题,因此我国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道路上仍然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改革勘查技术才可以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我们都坚信,我国对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技术肯定会更上一层楼,让全世界瞩目。

谈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建议论文 篇2

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目前,我国的很多产业在矿产资源方面都是比较短缺的。另外,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致使开发相对比较困难。而且现在看来我国在矿产资源的保护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我国各种资源的总量也并不是很丰富,所以现在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就在于节约与保护。本文将重点分析地质找矿的方法,技术方法的研究,达到最佳的金属地质矿产勘测水平。

1 地质找矿方法分析

1.1 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就是利用相关的地质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对地质矿产的调查工作进行深化,基本掌握工作区之内的岩石、地层、矿产与构造等基本的地质特征,按工作区划分的岩性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研究各种找矿的信息和成矿的规律来开展找矿工作。

1.2 砾石找矿法

砾石找矿法指的是依据矿体露头被风化之后而产生的矿砾,在水流、重力和冰川的搬运作用下,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根据这种原理,沿着水系、山坡或者是冰川活动剧烈的地带进行研究与追寻,从而寻找矿床的方法。按矿砾的形成和搬运方式,砾石找矿法可分为河流碎屑法和冰川漂砾法。

1.3 重砂找矿法

重砂找矿法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自然重砂矿物,主要的目的是追索寻找原生矿和砂矿等等。重砂找矿法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找矿方法。据采样对象不同分为两种方法:自然重砂、人工重砂。自然重砂(河流重砂)主要用来寻找在表生条件下矿石矿物物化性质比较稳定的砂矿和原生矿床。人工重砂主要用来研究划分地层、对比岩体、研究矿床成因、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矿物的标型、了解成矿特点、研究矿体的剥蚀深度、进行成矿预测等

2 同位成矿理论

同位成矿理论指的是:在同一空间内,同时代和不同时代的、同类型和不同类型的、同矿种和不同矿种之间相对稳定的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的总称。不管是外生成因还是内生成因的矿床,要形成大规模的矿床特别是超大型矿都必须符合同位成矿的相关理论。所以,现在国内外的有色金属矿产,绝大部分都是集中的重要的成矿区或者是矿体、矿床中的。

同位成矿一般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中心,这个中心的矿热活动相对比较集中,无论是同一时期成矿的还是不同时期成矿的都有着相对比较稳定、不会跑掉的活动中心,这个是基础的一方面;此方面需要具有整体的、富裕的矿物质来源;重要的是这个中心内要有一定范围的流体在运动,具有不同的矿物质的不同流体会沿着一个方向发生位移;在地壳的运动之中,依旧相对比较稳定、先后成为矿通道和岩石通道;具备一个适合矿物质形成的有利条件;另外还有形成矿之后的各种保存的较好的条件等等。只有具备这些有利于矿形成的条件,这些条件进行相互的协作与配置,才能出现同位成矿,从而产生相对重要的矿产。

同位成矿所具备的特征:成矿相对集中,成矿中心与改造成矿中心具有一致性,或者相对稳定在同一空间范围之内;矿化及其不同类型的分带明显、规模大,所以可出现相关的不同矿种规模大的矿床共生产出的特征;成矿岩体有充分演化分异的特点,这个特点和其他的特征一起标志着在自然界的非平衡态中存在着局部的平衡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位成矿的形成;类型矿种产区和相关矿种的深部都存在着大规模的岩基或者是岩体,这些都是构成上地壳中的岩浆房,是成岩、成矿流体深部演化分异中心和成矿的主要物源与热源等。我国辽宁青城子矿田的同位成矿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技术方法研究

3.1 区域地质研究

对地质环境进行分析,要对工作区域的整体地质环境和地壳的变动进行研究,要明确记录地质事件的时间表,近而研究主要的时期与成矿时候的地质时间在各个时间点的匹配工作,利用一系列的资料来研究成矿时的实际的地质环境,寻找出此种环境下的地质构造,近而找到地质构造与成矿之间的联系。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是进行金属地质矿产勘查的基础与前提。

3.2 断裂控矿条件

金属矿勘查应该对区域上大的断裂构造及次级断裂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出区域成矿与地质构造之间其构造成矿期次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近而能够找到管制矿床(田)的分布的次级断裂构造的形成与发展的特征。往往控制矿床(田)的断裂构造大多和控制区域或者是矿带的大断裂呈现出较大角度的相交,并且以一定的间距近乎平行的雁形排列,这就是所谓的横向矿带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构造产生的应力场的条件不同,还产出了和区域大断裂近乎平行或者是斜交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床(田),并且也是以一定的间距近乎平行排列产出的。所以,沿着不同级次和成矿关系模式的断裂追索,将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对比,更利于达到更好的找矿效果。沿着有利成矿带开展工作,能够促进我国金属地质矿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图1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略图。

3.3 重视矿化信息

在进行找矿工作时,要对找矿的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找矿工作的开展。在寻找半隐伏矿和地表矿时,遥感地质和物化探找矿的信息,具备找矿的先锋作用,将这些信息与其他的找矿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评价,更有利于快速找矿工作。寻找隐伏矿,对矿产进行深部评价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物化探找矿的信息;加强对获得的找矿信息反映出来的剥蚀程度的重视,有的矿虽然地表信息比较好,但是内部已经剥蚀,找矿的前景不大,另外还有一些矿,虽然地表已经剥蚀,但是深部会出现同种矿的不同类型,或者是不同矿种、不同期次、不同层位和不同类型的隐伏矿床;要对不同找矿信息的特点、分带规律和空间展布进行认真研究,这种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主要矿种类型的找矿工作,有利于寻找出相关成矿的矿产和共生矿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定矿区的自然边界和划分区域矿化的不同产出的类型和特征。在矿区中,依据矿化产出的特点的不同,可以分成主单中心成矿的矿区、多中心成矿的矿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主多中心成矿的矿区。在矿区类别不同的情况下,要寻找出不同的成矿中心,尤其是主要成矿中心,这关系着找矿工作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然后要依据主要矿体的产状、自然形态和展布的特点,主矿体中矿化的富集部位分布和矿点异常与建造、构造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找矿信息,预测找矿部位和找矿前景。要对矿化信息引起重视,找矿工作者应该对矿化信息有一定的敏感度,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且依据收集的信息对找矿工作进行调整。

3.4 矿产勘查工作的部署

矿产勘查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①对成矿区、带矿产地质进行综合性的信息研究,初步筛选。②在找矿区进行1:5万比例的遥感、化探、重、磁、地质等等工作,进一步筛选,并且对其进行检查和综合评价,圈定找矿的靶区。③在找矿有利的靶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地质工作,合理选择找矿的靶位,并且做好地表的系统揭露工作。④利用稀疏深部工程(坑探或钻探)对有利部位进行控制,充分了解矿化体在深部的变化情况。⑤对所获得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其可靠程度。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属地质矿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在金属地质矿产方面的勘察技术也在不断进行变化与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不仅仅有利于金属地质矿产的开发和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对金属地质矿产进行勘查时,应该加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矿产的需要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但是目前的为我国实际情况区不容乐观:①很多大型产业所需矿产资源严重缺少;②不少重要的矿产资源集中在偏远地区,开发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勘察矿产的技术与方式进行改革,以成矿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地质的特点,做好勘察的工作,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金属地质,成矿理论,找矿方法,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白万成,董建乐.借用模型法及其在区域找矿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08(04).

[2]贾长顺,曾庆栋,徐九华,刘建明.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褶皱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04).

我国金属地质矿产勘查研究 篇3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渐严峻,使得我国政府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研究力度越来越大,金属矿藏的开采工作难度很大,环境较为复杂,很多矿床比较难以识别,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不断的研发新的矿产勘查技术,提升矿产开采的有效率以及准确率,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以及技术人员工作中的首要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在金属地质矿产勘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代测绘技术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避免很多金属地质矿产勘查中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起来。

一、金属地质矿产勘查现代测绘技术种类

目前我国在金属地质矿产勘查中只有几种常见的测绘技术,每个技术种类的应用范围以及作用都不同,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也叫做GPS技术,这项技术实际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应有非常普及,这项技术是以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技术种类,具有非常良好的抗干扰性能以及保密性能,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这项技术在多年的发展之后,技术水平已经比较成熟,前景也非常广阔,在我国金属地质找矿中优势明显,近些年来基于GPS技术之上发展起来的PTK测量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其操作便捷,工作效率高,同时成本也十分低廉,因此是非常值得在我国金属地质勘查中推广应用的。

2.地理信息技术(GIS)

地理信息技术,又叫做GIS技术,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将计算机编程作为平台,借助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储存以及使用的技术种类,GIS是公共地理定位的基础,GIS的本质属于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因此,GIS还是一个管理空间对象的信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Gig)开始逐步走向网络平台化,系统集成化以及应用社会化,逐步发展为数据标准化、系统智能化的科学发展方向。

3.遥感技术(Rs)和集成技术

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物体对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它探测地面物体性质通过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方法是遥远感知事物,现如今,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比较广泛,水文、气象、地质、地理、资源环境等领域都在使用,属于非常先进的一门空间探铡技术。目前,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就是航空遥感技术,这项技术在在实践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另外,卫星遥感用于测图成果也很显著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測量中在3S集成技术以及GPS、GIS、RS技术中应用全球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更加普及和深化了和数码摄影地形测量技术,使得测绘技术逐步走向了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方向。普通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通过近景摄影测量软件就可以自动化快速生成区域三维数字表面模型,并且这种模型高精度可量测。

二、金属地质矿产勘查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具体应用

我国金属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十分快速,本文则是以其中的现代测绘技术为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1.首先就是GPSRIK技术,这种技术在野外进行矿产勘查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精度高,定位准确的特点,这项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GPS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运用这技术进行矿区勘查,非常方便,并且可靠,由于矿区地形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通情况也会比较弱,因此,采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作业,速度快并且可以不辞通视,工作人员只要利用电子捕中现实的信息,就随时找到放样地点,因此得到了业内认识广泛欢迎,工作效率也所有保障。GPSRTK技术在矿区地形测图中的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在矿产勘查详查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测绘方法不仅要先布设图根点,并且还需要在通视条件下去测量碎部点,而矿产勘查区域基本上都是高山地带,地形复杂,这就增加了测绘的难度,作业时间长、效率低下。而GPSRTK技术不要求点间通视,测图时,甚至只需要一个GPSRTK技术不要求点间通视,测图时,甚至只需要一个技术人员背着仪器在要测量的碎部点停留1、2秒,同时在电子手薄上输入特征编码,点位精度符合要求后,把所测的区域内的地形地物点测定后,由专业的测图软件即可完成所需的地形图。

2.利用GPS来布设工程测量控制网。在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GPS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已经成为了我国各种测量的基础,在金属矿产勘查中GPS技术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通常在已有国家控制点的时候,采用插网、插锁等方法布设加密网,如果在没有国家控制点布设的时候,建立独立控制网就可以了,以往的勘测技术基本都是采用水准仪、大平板仪等进行测绘,这些仪器在很多方面达不到要求,各种制约因素很多,不仅成本高,操作难度大,在精度上也无法有效保障。

一直持续到GPS在GPSRTK在野外测绘中的应用,才打破了以往全站仪垄断天下的局面,因此全面发展现代测绘技术,是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借助GPS技术的优势,实现控制网的全方位布设,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注重点位部分的情形观察,因此作为依据,一般来说,工程控制网的范围与点位之间的间隔都不会很大,所以应该灵活选择,不断提高埋石的水平。而在测量范围较小的时候,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可以更为灵活的进行点位布设,并不需要考虑点距以及点的通视问题,这样一来,勘查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了,通常来说基本在一千米之间的范围内,联测5-7个高精度的已知高程点就可以了,而在大于这个距离的范围内,则需要联测8-12个高精度的已知高程点,才能够达到获得所有控制点高程的目的,在特殊的需求下,有时候还需要进行水准面的精化,因此使已知高等水准点分布更为均匀,GPS拟合高程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等级的水准高程精度。

结束语

在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测绘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在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在测绘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实现其持续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因此在各种资源开采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降低浪费,同时还不能够对周围环境造成过于严重的破坏,基于这些要求,勘查技术必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勘查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减少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损失,而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同样如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尽一份绵薄之力。

地质矿产勘查基础读书笔记 篇4

第三章、矿产勘查技术方法

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在矿产勘查活动中具有的意义:

1、可以直接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矿化信息和参数,以获取矿床评价的各种参数;

2、矿产看产技术方法是矿产勘查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整个勘察过程乃是各种勘查技术方法的合理组合和实施,不断获取矿化信息的过程,它的合理应用直接影响和决定勘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所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是进行勘察决策的依据。矿产勘查活动是逐步筛选、逼近矿床的过程。

矿产勘查研究方法:地质观察研究法 ;勘察统计分析法;勘察模型类比法;技术经济评价法

1、地质观察研究法: 地质观察与研究,贯穿于矿产勘查工作的始终,是取得对矿床、矿体特征和规律性认识的基本方法。对矿产勘查工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勘察统计分析法

主要研究和解决和勘查任务有关的以下问题:

①矿体变化性的研究;

②勘察方法合理性的研究;

③勘察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的研究;

④储量计算方法的研究等。

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时,必须以地质观察与研究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地质现象和地址数值的特殊性,如果脱离了地质观察与研究的基础,就一定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3、勘察模型类比法

勘察模型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类比标准,是指导新区或未知区同类型、同级别矿产勘查的重要依据

勘查对象:矿田、矿床、矿体

基本地质特征(地质条件):成矿环境、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矿体地质

是目前矿产勘查工作中应用最广、最主要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其可比程度取决于对比对象之间的临近程度和规模,规模越小、距离越近,彼此间的相似性越大。

4、经济技术评价法

①对于尚未发现的矿产资源的技术经济评价叫预测评价(预查阶段)②对于已经发现的矿产(或矿床、矿化点)的技术经济评价叫概略研究评价或预可行性研究评价(普查阶段)

③对于已经查明的矿产或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价叫可行性研究评价 ④对于已经开发的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价叫工业开发利用评价

矿床勘查技术手段:地质测量,重砂测量,地球化学测量,地球物理测量,遥感地质测量,探矿工程。

1、地质测量

地质测量是根据地质观察研究,将区域或矿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客观的反映到平面图或剖面图上。

地质测量的特点

①是一种通过直接观察获取地质现象的方法,方法具有直观性和可信性。对所获得的地质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整理,对区域或矿区的成矿地质环境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②是合理选择应用其他技术方法的基础,也是其他技术方法成果推断解释的基础,因此,它是各种技术方法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方法③地质测量法既研究成矿地质条件,也研究成矿标志。而其它技术方法主要是研究成矿标志和矿化信息

④地质测量往往可以直接发现矿产地,它具有直接找矿的特点

在矿产勘查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均应进行地质测量。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三种比例尺之一:小比例尺1:100-1:50万;中比例尺1:20-1:5万;大比例尺1:1万或更大;

小比例尺(1:100-1:50万)地质测量:是一项综合性的地质找矿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找矿工作布局。其具体任务是:

①系统查明区域地质地层、岩石、地质构造特征,阐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②系统搜集区域地质矿产情报及矿点资料,对其中典型的有意义的矿点进行检查评价,阐明区域一般成矿特点;

③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分析该区的找矿地质条件及成矿标志,指出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性质,拟定找矿工作布局;

中比例尺(1:20-1:5万)地质测量:一般是根据小比例尺测量或已有的地质资料所确定的成矿远景地段,以及已知矿区外围展开中比例尺地质测量。其具体任务是:

①查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成矿标志,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提出进一步找矿的有利地段;

②对已发现的矿点进行检查评价,对其中远景较大者进行较详细的工作,并作出叫确切的评价,明确是否进行详查或勘探;

谈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建议论文 篇5

DZ

DZ/T 0033-2002

代替DZ/T 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

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report of solid-mineral exploration/mine-closing

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布

DZ/T 0033—200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5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7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2 区域地质

A.3 矿区(床)地质 A.4 矿体(层)地质 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8 资源/储量估算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10 结论 A.11 附图 A.12 附表 A.13 附件

附录B(规范性附录)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5 克里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6 资源/储量估算及误差(精度)B.7 相关附图 B.8 相关附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6 第五章 结语 C.7 附图 C.8 附表 C.9 附件

前 言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是DZ/T 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的修订版。本版与前版技术内容的重要改变如下:

标准名称更改为《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性质、用途、编写准则和要求的内容作了修改。增加了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性质、用途、编写准则和要求的内容。

将前版中附录A、附录B、附录C所分别规定的普查、详查、勘探三个勘查阶段的报告编写提纲合并为一个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提纲内容的修改以勘探报告编写提纲为基础;提纲中删除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部分,增加了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部分。

增加了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增加了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DZ/T 0033—1992《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善德、卫红星、李茵、宾德智、程世洪、倪春晓、张幼勋。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以下简称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2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以下简称闭坑地质报告)是综合反映矿区(矿井、采区)内的矿山地质、设计、开采及综合利用、探采对比、地质环境变化、矿产资源/储量结算的文字和图表资料,是通过开采对矿区(矿井、采区)的地质和矿产资源/储量的调查研究的总结成果。闭坑地质报告可作为矿区(矿井、采区)闭坑的地质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

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5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拟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送勘查投资人批准。批准后的报告提纲在使用中如须作重大变动,应将变动后的提纲送勘查投资人审核同意。

5.3 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写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应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研究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5.4 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5.6 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立卷归档。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5.7 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6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6.1 矿井、采区范围内探明的可采储量即将回采完毕,或者虽然尚未采完,但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原因,剩余矿石在技术上或经济上已不能回采,需要闭坑时,应编写闭坑地质报告。矿山停办时也应编写闭坑地质报告。

6.2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所需的资料,应在矿山基建和开采过程中及时、全面地收集、整理。矿山地质工作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在指导生产过程中,积累客观、真实的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为报告编写做好准备。

6.3 闭坑地质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对比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7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要求

7.1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具体情况,以本标准附录C为基础进行增减、取舍,制定切合实际的编写提纲,送采矿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7.2 闭坑地质报告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批准的编写提纲组织编写。闭坑地质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闭坑的具体中段、坑口、采场等名称)闭坑地质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7.3 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完成,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负责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7.4 闭坑地质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DZ/T 0033—2002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A.1.3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A.1.4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A.2 区域地质

以l∶50 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 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l∶200 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A.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A.4 矿体(层)地质 A.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A.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

A.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A.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A.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A.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A.5.1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A.5.2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A.5.3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

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6.1 水文地质

A.6.1.1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

A.6.1.2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A.6.1.3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

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

A.6.1.4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A.6.2 工程地质

A.6.2.1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A.6.2.2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A.6.3 环境地质

A.6.3.1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A.6.3.2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A.6.3.3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A.6.3.4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A.6.3.5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A.6.3.6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A.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A.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A.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A.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A.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A.8 资源/储量估算

A.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A.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A.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A.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

A.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A.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A.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

A.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A.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A.9.1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A.9.2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A.9.3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他外部条件的概况。A.9.4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A.9.5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A.9.6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A.9.7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A.9.8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A.9.9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A.10 结论

A.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

A.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A.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A.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

A.11 附图

A.11.1 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A.11.2 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A.11.3 区域地质图

A.11.4 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A.11.5 矿区实际材料图

A.11.6 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A.11.7 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A.11.8 采样平面图

A.11.9 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A.11.10 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A.11.11 矿体(层)纵剖面图

A.11.12 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A.11.13 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A.11.14 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A.11.15 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A.11.16 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A.11.17 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A.11.18 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A.11.19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A.11.20 区域水文地质图 A.11.21 矿区水文地质图 A.11.22 矿区工程地质图 A.11.23 矿区环境地质图

A.11.24 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A.11.25 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A.11.2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A.11.27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A.11.28 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A.11.29 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A.11.30 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A.11.31 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A.11.32 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A.11.33 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A.11.34 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A.11.35 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A.11.36 等温线图 A.12 附表

A.12.1 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A.12.2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A.12.3 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和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A.12.4 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A.12.5 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A.12.6 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A.12.7 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A.12.8 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A.12.9 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A.12.10 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A.12.11 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A.12.12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A.12.13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A.12.14 气象资料综合表

A.12.15 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A.12.16 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A.12.17 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A.12.18 水质分析成果表

A.12.19 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A.12.20 瓦斯测量结果表 A.12.21 地温测量结果表

A.12.22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A.13 附件

A.13.1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A.13.2 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A.13.3 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A.13.4 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A.13.5 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A.13.6 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A.13.7 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A.13.8 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A.13.9 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A.13.10 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

A.13.11 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DZ/T 0033—2002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

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B.1 资源/储量估算数据、信息可靠性评述 B.1.1 组分样品的正确性 B.1.2 样品的分布

B.1.3 数据库的建立

基础数据库名称、数目及其结构内容。B.2 工业指标 B.3 区域化变量 B.3.1 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B.3.2 区域化变量组合样的统计分布特征

对每一区域化变量从均值、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方面进行研究,并附区域化变量统计直方图。

B.3.3 区域化变量结论 B.4 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

B.4.1 试验变异函数和计算及理论曲线的拟合 B.4.1.1 不同方向的变异函数研究 B.4.1.2 变异函数的确定

B.4.1.3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的确定 B.4.2 结构分析

B.4.2.1 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的解释及结构特征

B.4.2.2 结构模型验证方法的选择及估值参数(块金效应、基台值、变程)的确定 B.4.2.3 验证结果

B.5 克里格方法资源/储量估算

B.5.1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择与确定(面积、厚度、品位、密度)B.5.2 工业指标评述(边际品位及其确定)B.5.3 矿体边界的圈定及边界数学模型 B.5.4 估值三维空间的确定

B.5.5 资源/储量估计资源模型(块状模型、栅格模型等)B.5.6 待估块段和估计邻域的选择 B.6 资源/储量估计及误差(精度)B.6.1 资源/储量估计(结果)B.6.2 方差与误差分析 B.6.3 有关问题的说明

主要从矿体边界、工业指标、各级品位的矿体分布、特异值等方面进行说明。B.7 相关附图

B.7.1 区域化变量统计分布类型图(直方图、正态分布图、对数正态分布图)B.7.2 沿钻孔孔迹、矿体走向和矿体倾向经验变异函数曲线图

B.7.3 矿体变异函数套合结构模式图

B.7.4 中段克里格估计图

B.7.5 吨位/品位曲线图

B.7.6 方差与误差分布图

B.8 相关附表

B.8.1 计算变异函数的原始数据表

B.8.2 代表性中段或块段克里格估计中间结果表

B.8.3 克里格估值计算结果表

DZ/T 0033—2002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C.1 第一章

概况

C.1.1 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简述。

C.1.2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

C.1.3 矿山开采简述: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

C.1.4 闭坑(停办)原因。C.2 第二章

矿山地质简述

C.2.1 简述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分布、空间位置、规模、形态、产状等。

C.2.2 简述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类型、品位。划分氧化带、原生带的,应分带叙述。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论述这方面内容。

C.2.3 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述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坑排水的主要来源、历年排水变化情况、主要灾害性水害发生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采区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部位、原因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地震、地温、放射性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C.2.4 简述矿石选冶技术条件。

C.2.5 矿山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生产勘探的方法、网度、生产探矿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地质编录、取样、测量、储量估算等工作及其质量。

C.2.6 矿山生产过程中累计探明新增(或减少)资源/储量及其品位情况。C.3 第三章

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

C.3.1 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开采方式、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选矿流程、历年采掘工作量、历年采出矿量、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等的述评。

C.3.2 损失矿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损失率、贫化率,批准非正常损失矿量的机构、批准理由等情况的述评。

C.3.3 工业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及合理性评述。

C.3.4 资源/储量注销概况。剩余资源/储量及剩余原因的述评。

C.3.5 对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情况及矿石加工工艺的评述。C.3.6 通过矿山生产地质工作对地质情况的新认识、新发现,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C.4 第四章

探采对比

C.4.1 探采对比: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顶板及底板位移、品位变化、资源/储量对比(对比条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构造变化的对比以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的对比。C.4.2 对勘查方法、手段、勘查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及其确定的合理性的评述。C.4.3 对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评述。C.5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

C.5.1 地下水疏干范围、水位及其恢复程度等情况的评述。C.5.2 采区地质环境变化,包括:采空区矿层顶板冒裂带高度、地面开裂、沉降、山体滑坡、坍塌等变形破坏范围及程度、露天采场及其边坡崩落范围等情况的评述。C.5.3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的评述。C.5.4 废弃物堆放情况与处理。C.6 第六章

结语

C.6.1 简要评述矿山生产的经济、社会、资源效益。

C.6.2 矿山闭坑资源/储量的核销结论及能否作为闭坑的依据。

C.6.3 剩余资源/储量的处理建议、废矿坑利用建议、环境及地质灾害治理建议。C.7 附图

C.7.1 矿山交通位置图。

C.7.2 矿区地质图(含地层柱状图、剖面图及矿体分布)。C.7.3 矿山总平面布置图。C.7.4 中段平面图。

C.7.5 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剖面、投影图)。C.7.6 探采矿体对比图。

C.7.7 矿山闭坑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地质图。C.7.8 其他图件。C.8 附表

C.8.1 资源/储量总表(包括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的资源/储量增减)。

C.8.2 历年采出矿量、损失(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损失)矿量、采矿回收率、损失率、贫化率统计表。

C.8.3 探采矿体形态误差对比表。

C.8.4 探采矿体顶板、底板位移误差对比表。C.8.5 探采矿体厚度误差对比表。C.8.6 探采矿体品位误差对比表。

C.8.7 矿体地质勘查资源/储量与采准(或备采)矿量对比及其误差表。C.8.8 历年矿山排水量基本情况表。

C.8.9 矿山主要水害、工程及环境地质危害的基本情况统计表。C.9 附件

C.9.1 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C.9.2 矿山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报告的审核意见。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探讨 篇6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 也影响着国家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地位,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特别是石油、铁矿、有色金属等大宗战略矿产的短缺, 对外交、运输、经济布局等等已经构成了沉重的压力。当前一大批矿山的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如果不能迅速在一些重点矿山和重要矿种的后备储量上取得突破, 很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有矿山、矿业城市的外围找到新的可接替矿产储量, 对国家的资源保障、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益的。对矿山外围的找矿转换思路、突破思维定势, 利用综合信息方法把成矿过程的科学研究和找矿方法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挖掘和拓展成矿、控矿、找矿信息之间的联系, 是可行的科学找矿方法。

1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形势分析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为:

1) 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拥有量很低, 仅居世界第53位。

2) 用量较少的矿产资源丰富, 而大宗矿产储量相对不足, 如需求量大的铜和铝土矿的保有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却很低, 分别只有4.92%和1.44%左右, 而铅、锌、镍等其他有色金属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拥有量。

3) 贫矿较多, 富矿稀少, 开发利用难度大。如铜矿平均品位仅有0.87%, 铝土矿几乎全部为难选冶的一水硬铝石型, 加大了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4) 中小型矿床众多, 超大型矿床稀少, 矿山规模偏小, 如我国迄今发现的铜矿产地900个, 其中大型矿床仅占2.7%, 中型矿床占8.9%, 小型矿床达88.4%。

5) 共生伴生矿多, 单矿种矿床少, 由于矿石组分复杂, 必然导致选矿难度加大, 同样也加大了矿山的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据权威部门预测, 我国有色金属储量的保证年限大多只有几年到十几年。预计到2010年县级以上矿山约有一半要关闭, 到2020年仅有不足20%的矿山能够维持生产。专家呼吁尽快开展有色金属危机矿山新一轮找矿工作, 并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2 找矿思路

由于老矿区找矿的特殊性, 在寻找矿山可接替资源时, 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 寻找到一套适合于生产矿山深边部的综合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组合, 即以最新地质找矿理论为基础, 进行坑道 (钻井) 物探和化探及铅同位素找矿、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等新老方法综合研究, 对矿区深边部及近外围进行找矿评价。总的找矿思路为:

1) 矿山深边部找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地下物探 (配合地面物探) →化探方法组合 (电吸附、有机气体集成、吸附相态汞、坑道原生晕、构造地球化学等) →工程验证;

2) 矿山近外围找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遥感蚀变矿化信息提取→地质踏查及剖面性化探 (原生晕或次生晕) →地面物探→化探新方法 (电吸附、有机气体集成、吸附相态汞等) →工程验证。

3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技术

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化富集规律、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控矿构造条件及成矿动力学综合研究基础上, 开展成矿预测, 提出找矿有利地段。

2) 坑道 (钻井) 物探方法。将地面电法方法引入坑道或钻蟛中, 就形成了金属矿电法勘探的一个重要分支, 即地下物探方法。地下物探方法应用得较多的有:坑内激发极化法、大功率充电法、地井 (坑) 激发极化法、大功率充电法、瞬变电磁法等。坑道 (钻井) 物探方法在生产矿区的深边部找矿中具有其它方法所无法达到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可以避免地面物探的低阻盖层的影响, 提高了物探的探测深度和精度;将场源置于坑 (井) 周围不同的方位, 在坑 (井) 中测量, 可以确定坑 (井) 周边盲矿体, 扩大钻孔反映地质信息的立体空间范围;将场源置于坑 (井) 中已知矿体上测量, 可追踪矿体平面展布范围和空间立体产状, 并获取深部异常体信息;在多个钻孔中相互对测, 达到发现井间盲矿的目的。

3) 吸附烃、电吸附、吸附相态汞化探方法。与传统化探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能捕捉到盖层厚、矿化信息弱的隐伏矿致异常的优势。有色金属矿体中的成矿元素、伴生元素在后生地球化学作用下可部分转化成可溶性离子, 并且这些可溶性离子更易于向上运移富集于岩石土壤中, 应用常规方法难以捕捉到这些信息。电吸附是用化学试剂和通电对样品的特殊处理, 就能提取这些与矿体关系密切的化探信息;吸附烃法原理与电吸附法相似, 金属矿及包体中富含有机质、干络根、沥青质等, 矿体中的硫化物氧化使大量的吸附烃类气体垂直向上运移, 形成空间上与矿体密切相关的烃类异常, 吸附烃化探新方法就是运用特殊的热释方法和精密的测试技术提取这些信息。

4) 坑道原生晕。主要根据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元素的成矿成晕原理, 详细研究不同成矿期次的元素轴向分带特征和元素组合、比值特点。在实际工作中, 有效地分辨不同成矿期次的矿前晕、矿头晕、矿中晕、矿尾晕, 并把不同成矿期次的元素轴向分带进行组合、反演、模拟, 建立不同类型矿床的空间地球化学分带模型, 并据此对未知地段进行对比、判断和推测。

5) 铅同位素找矿方法。铅同位素找矿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 铅同位素的演化和增长取决于地质体中的铅同位素的初始比值和铀、钍同位素的衰变积累。一般条件下, 矿床或矿化点是成群出现在同一地质构造单元中, 它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背景, 理应具有相近的铅同位素初始比值、铀、铅比值、钍、铅比值。通常条件下, 成矿流体中铀/铅、钍/铅的值及铅同位素初始比值与围岩不相一致, 矿体或异常体中的铅同位素与围岩存在一定的差别, 这样有可能区分出矿体、异常体和围岩。因此, 一组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数据, 可以反映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征、形成条件及矿床的规模。在一定的成矿条件下, 通过已知矿床确定铅同位素靶标值, 经过适当的变差椭圆处理R判别模式, 并与靶标值进行比较, 可以对未知点进行评价, 进而得到远景点的评价值, 从而达到指导勘查的目的。

6) 构造地球化学。成矿热液都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构造裂隙向周边运移, 其在运移通道及成矿裂隙上都会留下元素痕迹。不同成矿热液的物质组成不同, 元素组合也不一样, 且有一定的元素分带性。通过坑道不同裂隙的地球化学工作, 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成矿期次的元素组合特征。根据元素组合, 结合矿前晕、矿头晕的组合比值特征, 可以有效地预测深部构造的含矿性。

4 结论

坑 (井) 物探、吸附烃和电吸附为主的新方法组合已经在我国多个有色金属矿山进行过找矿试验和应用, 效果明显。如新疆乌拉根铅锌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马鞍桥金矿、中条山蓖子沟铜矿、大厂锡多金属矿及云南水泄铜矿、大红山铜 (铁) 矿等多个矿山进行应用或试验, 试验表明已知矿上异常反映良好, 未知地区找矿效果明显, 提交的异常经验证见矿率较高。

参考文献

[1]张原庆, 宋炳忠, 等.矿山外围找矿方法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 2009 (2) .

谈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建议论文 篇7

【关键词】地质条件;机械装备;资源勘查;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装备在资源勘查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勘察,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对地质装备进行维修与保养,加大对矿物质资源的勘察力度,通过地质装备可以实现安全生产的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地质装备水平,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质机械装备的概述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浅层的矿产资源已开采殆尽,这就需要相关企业采取相应的设备对深层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与开采。不仅要求地质装备在生产中达到安全性的目的,还必须要其具有节能、高效等优点。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开采的要求。

1、地质装备的特点

从当前地质装备维修保养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多个方面的限制,地质装备在维修保养过程中往往具有突击性特点,也就是说,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装备运行时间过长,设备承载的负荷过大,因此技术人员无法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长此以往,机械设备的零件等都会造成严重的磨损,缩短了地质装备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受到外加环境方面的影响,地质装备长时间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当技术人员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其稳定性必然会遭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地质装备的部件出现腐蚀现象,不利于后期的使用。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对地质装备进行定期维修与保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购置多台设备,使每一台设备都有时间进行维修与保养,提高其利用率。

2、加强地质装备维修与保养的具体措施

在对地质装备进行维修与保养的工作中,技术人员不仅仅是在机械的零部件上涂抹润滑油,还需要采取最科学合理的技术对地质装备进行管理,使其在运行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理想的运行效果。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技术人员加强了对地质装备的维修与保养,从而提高了地质装备的利用率,在深层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地质装备的管理,从而使其在资源勘查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针对地质装备建立科学的维修保养规章制度

在深层矿产资源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一般会对地质装备采用计划性维修保养制度进行管理,这种保养制度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即严格根据地质装备的损坏规律与磨损程度来编制合理的保养计划,从而提高地质装备水平,在资源勘查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这一维修保养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其技术水平,但是该计划仍然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编制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然后将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其中,以保证地质装备维修与保养规章制度编制的合理性,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1、建立健全的地质装备维修制度

目前,企业在对地质装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都对其使用功能加以重视,而忽略了对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导致地质装备长期处于不稳定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影响到资源勘查质量,另一方面也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地质装备维修的成本。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维修制度,以预防位置,通过对其进行维修使其处于稳定的状态,提高地质装备水平,提高资源勘查质量。

2、建立合理的保养制度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地质装备水平和优越的机械性能都得到了飞跃式提高,但原有的维修与保养制度还是一成不变,使得维修保养工作开展与现有的地质装备的实际状况不相一致,不仅影响了地质装备的使用效能,增大了维修保养成本,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广泛采用的“预防为主”的维修保养思路,就是通过采取预防性检查技术来确定科学的维修与保养周期。它的核心是“按需修理”,也就是说按照维修保养对象的实际状况,而不是按照使用时间来确定维修保养方式。既能很好的解决了“计划维修保养制”中僵化的强制性修理问题,也避免了一直困扰勘探工程施工中设备维修与保养难问题。将“计划保养制”与“预防检测制”进行互补,根据生产进度情况提出进行维修保养计划,寻找出地质装备的磨损规律,以确保修理周期能够按时进行。这对于地质探矿、开发施工企业来说,是做好地质装备维修与保养工作最适用、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3、建立合理的人员培训制度

通过对有关人员进行合理有步骤的技术技能培训,使参与维修与保养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化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的需求。企业通过编制切合实际和便于操作的维修与保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维修组织机构,准确地掌握所要维修与保养设备的性能状况、运转台时、维修周期、维修作业时间等资料,以保证野外施工的地质装备正常运行。

三、实施维修保养应与经济、安全及节能环保并重

1、保障地质装备能够安全及有效生产

地质装备因施工作业地点及工作条件的特殊性,多为野外露天作业,施工受季节、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施工突击性等众多因素影响较多,由此给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如果因客观原因造成机械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甚至发生机械装备故障及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应不断提高地质装备的机械化水平

提高地质装备的机械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竞争能力,对减少地质装备能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2004年,局属一单位购置了1台套国产SPS--3000型水井钻机,其主机电机配套总功率是180kW,为了节约能耗,经过与厂家协商,将动力驱动装置改为由2台电机组成。在正常施工钻进时只使用1台90kW电动机驱动工作即可,当快速提钻、处理孔内事故时,使用2臺电动机同时驱动,这样一个项目下来可节约费用就有数万元。如果这套地质装备按使用10年寿命计算,节约的费用相当可观,不仅可以给企业节约大量资金和带来无形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降低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面临资源枯竭,根据地质装备维修保养工作的特点、使用性能、指导原则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再结合我国地质机械装备维修和保养现状,总结和分析目前地质装备维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维修和保养工作等。

参考文献

[1]张同昱,孙绍斌.地勘单位设备管理与安全生产[J].西部探矿工程,2004(01)

上一篇:选择答题卡下一篇:喜看家乡新面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