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2024-05-25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精选8篇)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篇1

两个体系建设培训总结

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我们车间安全员参加了潍坊瑞祥举办的培训班,经过一天的培训,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感触颇深,两个体系建设对于车间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车间决定利用学习时间和班前班后会时间,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如何发现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学习和讨论,人人参与“两个体系建设”活动,根据各自岗位特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排查本车间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并对各风险点作出如下的处理措施:

1、确定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5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

2、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工段、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

3、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车间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通道等。

4、排查消除隐患。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周健全

脂肪醇车间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篇2

一、档案工作在两个体系中其科学性和完整性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1.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档案资源在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

由于种种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我们在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收集不够、利用不够、资料面偏窄。档案资源的现状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民众急切想查找的一些档案资料在馆藏中却找不到, 特别是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有关劳动就业、劳务、医保、土地等热门档案, 不但馆藏收集整理不够, 而且管理办法、管理制度涉及方方面面, 难以规范。

2. 许多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源中, 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资料显得明显不足。

这个问题的存在, 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由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在馆藏中都存在有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大量资料、文件、会议记录等。这些东西作为历史资料应该保存, 但在不少档案馆库存饱和的情况下, 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档案资料却进不去。

3. 建立“两个体系”的工作, 应纳入文化发展大格局。

档案的本质属于文化, 档案属于文化范畴。档案事业要发展, 就必然要把它纳入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档案事业的发展应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 政府在把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 也势必应把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文化发展的规划中去, 否则档案事业的发展将受到影响。文化可以强县、强市、强省、强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 会有繁荣昌盛的文化;同样,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繁荣昌盛的文化, 会有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把档案和文化割裂开来, 用孤立、静止、僵化的视角去发展档案事业是行不通的。

4. 建立“两个体系”, 基层档案工作是薄弱点。

农业农村档案、社区档案、街道档案工作更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在基层, 档案服务的重点对象也在基层, 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基层档案馆建设相比, 基层的工作更难、更不可忽视。基层是基础, 基层更直接涉及民生。基层档案工作做得好坏, 事关重大。

5. 建立“两个体系”, 关键问题仍然是要一如既往地抓好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和提高馆藏的科技含量。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 在“两个体系”的建设中, 要千方百计力争政府投资、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力度。打基础, 上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档案资源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二、建设“两个体系”的思考

1. 首先期待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创新。

这里既包括档案事业发展宗旨或者基本目标的调整和创新, 也包括管理内容、重点、模式、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从大处讲, 国家管理档案事业, 是着眼于保存历史文化财富?还是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的需求和权益的维系?不同的出发点, 导致整个事业的性质将发生根本变化。如果是前者, 那档案事业必然整体上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如果着眼于后者, 那档案部门将成为公众个人信息的集散地和公民权益维护、保障的组成部分。

2.“两个体系”建设呼唤法律保障。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政府的管理活动也要守法。“涉及人的档案”种类繁多, 情况千差万别, 要确保有效管理, 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几年某些地市率先进行档案资源整合探索, 综合档案馆接收房地产等专门档案, 或者与城建、房产档案馆合并, 虽具有某种集约化优势, 但因法律缺失, 推进起来难度很大。涉及人群最多的企业职工档案,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法律上的缺失, 以及管理上的不到位, 屡屡发生丢失情况,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也无能为力;从利用的角度看, 政府部门形成的“涉及人的档案”, 大部分应属于信息公开范畴, 但实际上因无明确规定, 有些单位只限于政策性文件的公开, 而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各种档案, 则没有向社会公开。由此可见, 建设“两个基体系”既要鼓励探索和创新, 更重要的还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两个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据调查, 在众多的“涉及人的档案”中, 有些数量较少的通常作为文书档案管理, 已经纳入向档案馆移交范围, 如移民登记、农转非审批、党员处分登记档案等;有些已列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范围, 如诉讼、公证、婚姻、社保档案等。有些国家行业主观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相关规定, 但以行业管理为主, 档案部门基本不管, 如土地管理、干部、公安系统的各种专门档案等;也有些“涉及人的档案”虽未纳入档案行政管理范围, 但与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活动密切相关, 也基本上得到妥善管理, 如房地产权属档案。从利用角度看, 多数“涉及人的档案”受主观条件限制, 只限于形成单位查考, 公众还不能或不便利用。现在看来, 上述几种情况要想采用统一的模式很难。笔者认为, 大前提是各种“涉及人的档案”都应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管理, 确保完整与安全, 在此基础上, 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 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公众或者当事人能够利用。如果形成单位不具备安全保管和向社会提供录用的条件, 则应尽量接收到档案馆来, 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并面向社会提供利用。

4. 两个体系建设期待档案馆的进一步扩展和开放。

档案馆如果只接收文书档案, 年增长量不算很大, 但如果将众多“涉及人的档案”如信访、公证、诉讼、就业、失业等档案, 每年增长量会累计递增。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都接收进馆, 档案馆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 这对任何一个档案馆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这些档案接收进馆, 利用工作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首先是开放, 既要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还要做好保密、个人隐私和各方面的权益保护。对档案馆的利用设施、环境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几十平方的阅览室、落后的检索手段将远远不适应新的利用体系的要求, 人力、物力也必然要求有较大的增加。

三、建设两个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制定和修订相关档案工作规章。

各级档案部门不仅要注意把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提升为保障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把对问题的检查分析提升为破解档案工作科学发展难题的新举措, 还要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升为领导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政策。要尽可能将关系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和反映本单位职能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 并将其纳入进馆范围, 使其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此基础上, 修改有关档案利用的规定, 特别是注意保障广大人民利用档案的权利, 为人民依法利用档案提供便利, 也为服务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利用基础。

2. 及时建立新形成的涉民档案, 加强对已有涉民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某些地市已确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 随着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 这些地市在改善民生等方面将不断有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台, 从而形成许多新类型的涉民档案。地市各级档案部门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踪, 指导建档, 加大对涉民档案的监管力度, 切实将其建好管好。对已有的涉民档案, 如户籍档案、婚姻档案、林权档案、土地承包档案, 以及就业医疗等档案, 要优先整理, 加强开发, 为群众利用档案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

3.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 开展家庭建档服务。

基层档案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各地档案部门一定要花工夫努力做好, 力争做到整理科学、保管安全、检索准确、利用方便, 确保档案应建尽建, 应管尽管, 以夯实基层档案工作基础。同时, 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档条件的家庭, 提供建档指导。家庭建档, 不仅可以反映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还可从微观方面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实践证明, 普及和推广家庭建档, 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受到了百姓欢迎。各级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作用, 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

4. 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创新利用服务上出实招、办实事, 做到好办法要坚持、好经验要总结, 好方式要落实。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学习、勤思考, 帮助群众了解与自己有关档案的可查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和时间等, 使档案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真正建立起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两个体系”建设, 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 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

参考文献

[1]卫克兴.浅议建立“两个体系”[J].山西档案, 2008 (4) .

[2]潘积仁.“两个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档案, 2008 (4) .

“两个体系”与档案建设 篇3

关键词:两个体系;档案;服务

在2008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这个提法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全国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两个体系”建设,是以人为本,针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

1.目前我国档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编制少经费缺硬件配备待解决

目前我国的档案馆的编制是按五天工作制配备的,很多档案的利用者则在档案馆开馆时没时间,双休日时才有时间,而档案馆却闭馆了,这在档案馆和利用者之间就造成冲突了,不仅档案的价值无法完全体现,也无法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两个体系”提出要做到服务先行,编制、经费,乃至硬件配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基层档案工作是薄弱点

农业农村档案、社区档案、街道档案工作更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在基层,档案服务的重点对象也在基层,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基层档案馆建设相比,基层的工作更难、更不可忽视。基层是基础,基层更直接涉及民生。基层档案工作做得好坏,事关重大。

1.3档案资源在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

由于种种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我们在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收集不够、利用不够、资料面偏窄。许多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源中,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资料显得明显不足。

1.4档案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专业人才的引进,更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档案馆是为大众服务的,如何做到“服务先行”,不光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建立“两个体系”中,要始终坚持“服务先行”,这是国家档案局一再强调的、不容质疑的方针。“服务先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战略,三者中“服务先行”放在首位。因此,必须围绕服务才能把各项工作带动起来。

2.建立“两个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制定和修订相关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各级档案部门不仅要注意把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提升为保障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把对问题的检查分析提升为破解档案工作科学发展难题的新举措,还要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升为领导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政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是档案工作开展的基础。

2.2要尽可能将关系广大市民切身利益和反映本单位职能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并将其纳入进馆范围,使其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悉,上海已从2002年开始对流动人员的工作变动及其工作业绩等进行及时跟踪、收集、记录,广受用人单位和存档人员的欢迎。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说:“这里的人民群众,指的是所有的城乡居民,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既包括了官,也包括了民;既包括了市民,也包括了村民;既包括了名人,也包括了凡人,是没有身份地位之别和高低贵贱之分的。”

2.3加强基层档案工作开展家庭建档服务。

基层档案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各地档案部门一定要花工夫努力做好,力争做到整理科学、保管安全、检索准确、利用方便,确保档案应建尽建,应管尽管,以夯实基层档案工作基础。同时,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档条件的家庭,提供建档指导。家庭建檔,不仅可以反映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还可从微观方面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实践证明,普及和推广家庭建档,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了百姓欢迎。各级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作用,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

2.4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利用服务上出实招、办实事,做到好办法要坚持、好经验要总结,好方式要落实。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学习、勤思考,帮助群众了解与自己有关档案的可查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和时间等,使档案工作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建立起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当今信息时代,档案亦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是千金难买的信息财富,应该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2.5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公共档案馆功能的重要保障。

一是构建文档查阅平台、设立咨询辅导员,制定咨询辅导指南,以满足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根据利用者的需要,还可以增加送档案文件下农村、进社区、法律援助、政务咨询热线等等新的服务内容,不断延伸服务的深度。

二是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作为开放的公共档案馆,在互联网中必须有自己的服务平台——网站。通过网络传播平台,档案馆架起了联系社会的重要桥梁,开辟了一条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三是构建档案编研平台。首先是注重质量,多出精品,出版有价值的、有社会

影响的编研产品。其次是开阔视野,贴近需求,多选择一些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知识性、鉴赏性、趣味性的符合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编研产品。

四是构建档案宣传教育平台。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宣传教育价值。五是构建公共文化休闲平台。档案馆应重视发挥学习和文化休闲功能,打造成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的文化休闲场所之一。作为公共文化的载体,场馆的建设也很重要。

首先是选址。若档案馆深处机关大院内,对外又无公共服务窗口,“公共”、“休闲”是无从谈起的。

其次是环境。其宽阔的草坪、温馨的桌椅、新颖的布局等无一不蕴涵着休闲感和文化气息。

3.结语

“两个体系”的提出,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全面科学发展的体现,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档案工作新时期的战略思考。必将促使档案工作思维方式上的再转变,战略思考上的再明确,科学发展上的再跨越。

既是从国家档案局的领导到广大档案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升华,又是今后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指南。

参考文献

[1]范红.浅谈“两个体系”建设

[2]徐明君.建立“两个体系"推进公共档案馆建设

[3]实现“两个转变” 建立“两个体系”——苏州档案部门开展民生档案工作的做法和思考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篇4

全力推进重点助残实事

广陵区残联(2012年2月15日)

“两个体系”建设是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维护残疾人根本利益的制度性保障,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残疾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近年来,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目标,我区紧密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助残惠残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优先发展残疾人迫切需要、受益面广、社会效益好的服务项目,目前,“两个体系”建设起步良好,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逐步优化。

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在政府主导的框架内把“两个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扬广委发(2010)23号】和《广陵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扬广府办【2011】72

号),进一步落实了各项扶残助残政策,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政策保障。

从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生活、基本服务需求入手,我们在残疾人帮扶助学、扶持创业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残疾人的优惠政策:

09年出台了《广陵区重度困难残疾人生活护理补助实施方案》,2010年在此基础上,与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印发<对广陵区“双无”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费补贴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向405名符合条件的“双无”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费补贴97.2万元,向85户多残家庭和10名托养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及托养服务护理补贴32.96万元,2011年向202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贴金12.12万元,帮助重度残疾人解决生活护理面临的实际困难,切实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有效改善了重度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在市残联助学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在09年对《广陵区残疾人家庭子女及残疾学生考学奖励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提高了残疾学生考学奖励的标准,同时扩大了救助范围,形成帮扶助学长效机制。几年来先后向考取高中以上学校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发放考学奖励及教育专项补贴43.13万元,切实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解决筹集子女学费的实际困难。

为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创业激励机制,2010年出台了《广陵区残疾人自主创业奖励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对残疾人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39.6万元,扶

持150户残疾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帮助他们实现“造血式”的保障。

我们还认真贯彻市残工委关于对城区7-17周岁残疾人实行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将市残联下拨的7-17周岁残疾人生活补贴向12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共完成补贴发放10.8万元。此外,组织2200名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向95名残疾人机动代步车车主发放了燃油专项补助,使残疾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此外,在政府主导的框架内,相关部门也修订了一系列新的惠残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及大病统筹,如:《广陵区被征地农民特困群体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补助办法》(扬广府发【2011】135号),落实了重度残疾的被征地农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补助;卫生部门制定了农村残疾人大病统筹办法,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白内障复明、精神病给药等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民政部门修订《广陵区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员生活救助实施细则》,对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员实施生活救助;区残联将贫困精神病患者纳入市残联“免费给药”范畴,实行动态管理;这一系列惠残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健全了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参与社会生活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二)切实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

在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依托优质社会资源和服务载体,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列入优先发展的民生工程,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1、积极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目前全区建成的社区(村)康复室有42家,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六个乡镇街道也实现了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全覆盖,并对照《江苏省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室建设标准》,全部通过了验收,增强了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能力。

2、努力落实儿童康复训练机构。

为把6岁以下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不断加大对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力度,雏鹰儿童康复发展中心是我市首家专门针对孤独症、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机构,康复师资力量雄厚,业务水平过硬,我们投入专项资金进行设施建设,专门聘请了南京有关专家定期对残疾儿童的个训计划进行指导评估,还聘请了五台山医院专科医生作为康复心理指导顾问,进一步提高了训练效果,目前中心通过了省级验收。此外,市特殊学校聋儿语训中心,春蕾聋儿语训中心,以及设立在广陵康复医院的肢体儿童康复训练部,作为市、区定点基地,都为我区落实特殊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搭建了极好的工作平台。

3、认真推进托养机构建设

我们依托街道邻里中心的优质平台,大力推进残疾人公共综合服务设施布点,进一步规范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按照省残联“社区港湾计划”标准,先后建成汶河街道旌忠寺托残所、“福寿”托残所等多家托养机构,作为集日常托养、功能康复、休闲娱乐、生活护理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社区残疾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理发修脚、康复咨询、生活照料等就近、便利、人性化的服务。目前全区共建成残疾人托养机构5个。

4、切实开展创业扶贫基地建设

我们依托现有企业或经营户作为带动平台建设残疾人扶贫基地,全区建成6个扶贫基地,其中市级2个,区级4个,安置和辐射带动200多名残疾人脱贫,还建成集生产销售,技能培训、劳动示范为一体的残疾人创业示范点4个,帮助更多渴望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5、逐步健全信访维权机制

为切实维护贫困残疾人合法权益,我们积极与区司法局联手,形成工作机制,在2011年7月挂牌成立了广陵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取部门配合实现残疾人维权工作资源整合,拓宽残疾人帮扶服务领域,与区法院结对共建“模范法官”工作室,与广陵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建资深律师工作室,确保残疾人的合法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与五台山医院心理专家结对共建心理咨询工作室,对有心理偏激障碍的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矫治,对涉及残疾人的劳务纠纷开展劳

动仲裁调解,有效拓宽解决残疾人法律援助维权问题的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体系的完善。

6、稳步推进残疾人组织建设

根据国务院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精神的要求,在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公开选聘,面试和统一的业务培训,我们为七个乡镇街道残联、50个社区残协和24个行政村残协全部配备残疾人专(兼)职委员,并为他们购买公益性岗位活动,解决了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100%完成了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目前我区“区残联-街道(乡镇)残联-社区(村)专(兼)职委员”三级残疾人组织网络已经形成,残疾人组织机构健全规范,工作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下一步打算

1、政策带动,狠抓助残保障体系建设。下一步,我区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幸福扬州”建设实施项目,继续完善出台残疾人生产生活、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力扩大扶助面、受惠面:落实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代交部分最低养老保险金政策、对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补贴、对盲人按摩企业的从业残疾人给予保险补贴政策等。

2、项目推动,狠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助残惠残项目入手,健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做到医疗与康复相结合、托养与庇护相结合,劳动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相结

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一是发挥社区康复服务品牌效应。以满足广大残疾人实际康复需求为出发点,新建5家社区残疾人康复室;二是发挥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按照省残联“社区港湾计划”标准,努力完善托养服务机构体系,2012年实现乡镇(街道)残疾人托养机构全覆盖的整体目标;三是依托沙头、李典等镇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大力建设农业种植扶贫基地和自主创业示范点,辐射带动残疾人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造血式”的社会保障。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篇5

xx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期汇报

xxx县残工委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残疾人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在省、市残联的关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

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x县辖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个居委会,总人口xxx万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残疾人xxxx人,涉及xxx户,残疾人数占总人口的xxxx%。其中肢体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所占比例较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残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工作,使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步入了一片新天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二、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一)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80号文为契机,制定出台政策,为推动我县“两个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80号文件重要精神,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出台了《中共xxx县委x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发〔2010〕11号)、《xx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xxx政〔2011〕26号)、《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xxx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责任目标进行分解的通知》(xx政办〔2011〕96号),《xxx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标准》(xxx政办〔2011〕9号)和《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责任目标分解的通知》(xxx政办〔2011〕32号),同时县人社局、财政局、卫生局、民政局、教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也快速出台了配套文件,以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救助和参加社会保险补贴制度以及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托养、供养、环境服务体系等具体措施,逐步将我县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普惠到位、特惠鲜明、统筹城乡、人人享有的政策保障机制;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高效优质的生活服务机制;文明共享、携手共进、扶残助残、爱心奉献的社会扶助机制。

(二)巩固和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基础保证。在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人员配备到位。xxx个乡镇配齐了专职理事长;xxx个村(居)委员会配齐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实现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目标,促进了基层残疾人工作落实和健康发展。二是待遇经费落实到位。在县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舍得投入,从xxx年起将残疾人专职委员补贴经费按人均享受村一般干部待遇标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今年我县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经费xxx万元全部发放到位。三是人员培训到位。为提高专职委员的自身素质,我们定期召开乡镇残联理事长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为广大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四是作用发挥到位。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摸索,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乡村两级残疾人工作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入户调查普查残疾人基本状况,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宣传扶残助残政策法规,配合上级残联组织精神病、白内障患者筛查,开展0—6岁残疾儿童普查,组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办证、换证,协调解决残疾人困难和纠纷,动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等等,较好地发挥了基层残联组织桥梁纽带和教育管理作用。

(三)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1、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努力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一是在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积极推行分类施保,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随时参保制度。在享受城镇低保的xxx人中,残疾人有xxx人,占城镇参保总数的xxx﹪;在享受农村低保的xxx多人中,残疾人有xxx人,占农村参保总数的xx﹪。通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了全社会贫困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以及最低标准的生活权利。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篇6

摘要:本文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定义与内涵,建设的思路,以及应该把握的重点。同时结合了镇赉当地气象信息,加以分析论证,做到了有据可依,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气象;两个体系;镇赉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0-83-3

近年来,镇赉县气象局以“气象服务镇赉农业发展”为平台,先后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下简称“两个体系”)。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镇赉局坚持把为镇赉农业发展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以特色产业需求为牵引,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助推了镇赉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镇赉气象的服务特色。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定义与内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气象部门必须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201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定义就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视,气象部门要牢牢抓住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需求和形式,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建设提供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保障。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思路

为进一步做好镇赉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促进镇赉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镇赉气象局为农“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了解当前农业现状及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加大对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投入力度,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积极保障服务。

2.1 镇赉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需求

镇赉县气候脆弱,气象灾害频发,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年GDP的1%,特别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镇赉农业发展对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和需求性。2012 年3 月中旬,气象部门组织了“农业气象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专题活动,镇赉气象局通过大范围、多形式的调研,结果表明:农业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特别是干旱、冰雹、霜冻等预报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农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病虫防治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对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等都有迫切需求。因此,镇赉气象局在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通过提高各种应对防御气象灾害措施,减少了给镇赉农业带来的损失,成了镇赉农业发展的“保护伞”。

2.2 优化镇赉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质量

农业气象服务既是公益性服务,又是针对性强的目的性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民,农村,为了减少经济损失,镇赉农业气象服务必须开展多样化服务业务,针对传统农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气象服务,镇赉气象服务应由以粮食作物主要转向服务于农、林、牧、渔和多种经营等大农业生产,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制定以农业气象为主要内容的周年气象服务方案,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性、系列性服务,为振兴镇赉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针对镇赉设施农业提供特殊的专项服务,提高自身气象服务的技术水平,将气象服务的准确性、有效性提高到新的水平,能够为农业活动提供事前指导、事中服务、事后解决的服务理念,结合区域特殊性,提供特殊的气象服务,使得镇赉农业气象服务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预报,而且集预报、分析、决策于一体,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准确、快速、有针对性的优化服务。

2.3 拓展镇赉农业发展的气象领域

为了响应国家气象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镇赉农业气象服务的领域必须不断拓展,服务业务必须多元化展开,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因此,在保证种植业气象服务业务外,还要开展林业、渔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气象业务,将人工干扰知识进行普及,为特殊性、针对性强的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阵地。此外,在保证基本农业气象服务外,开展动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工作,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服务工作,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支援镇赉新农村建设。

2.4 提高镇赉农业发展的气象科技含量

针对目前镇赉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足的问题,未来几年镇赉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应重视自身业务发展和创新,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产品要向多元化和精细化发展,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在充分发挥自身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吸收相关学科的特长,加强服务系统建设,重视发展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率。建立和完善新一代农业气象和生态服务业务系统,并争取在几年时间内,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防减灾决策服务系统、建立粮食安全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还将与相关业务机构或部门联合,建立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体系。提高业务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化为以定量为主,服务内容和产品实现系列化和规范化。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应把握的重点

3.1 围绕县情开展服务为重点,实现效益与发展双赢

镇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要靠国家财政补贴;镇赉县是一个欠发达的纯农业县份,全县人口30万,80%是农业人口;镇赉县气候脆弱,是吉林省气象灾害最多的县份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镇赉县呈现暖干化的趋势,气候变暖、变干不仅使镇赉县的植被荒漠化、农田草地盐渍化和沙化加剧,也造成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年GDP的1%,特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镇赉局抓住这一挑战机遇,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己任,无论风里雨里、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有战机,就不失时机地开展增雨防雹作业,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县拥有15门双管“三七”高炮,30名兼职气象作业人员队伍,遍布全县8个乡(镇),重点设防在三条雹线上,保护着8万公顷的农田作物;两部车载增雨火箭,一部指挥专用车,重点分布在中西部乡(镇)约3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农业旱作区实施流动增雨作业,形成了较强的抗御干旱、冰雹应急服务体系。

从气象资料统计分析,镇赉县年降水量已从八十年代前的377.1毫米增加到现在402.4毫米,主要增加在实施防雹增雨作业的春夏季节,相当于每年为镇赉大地增加6000~7000万立方米的水,并且改变了镇赉县降水量中西部少于东部的分布规律;雹灾已由九十年代前平均每年4000公顷锐减到现在寥寥无几,再没有出现雹灾造成绝收村屯的现象,经济效益在千万元以上,为保障粮食生产、发展黄烟等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草原、湿地、森林、泡塘等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提起人工防雹,全县干部群众无不称赞,视它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

粮食产量由过去的十几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25万吨,使镇赉县一跃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原县委书记李江山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讲:“镇赉农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气象部门发挥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事业”重重一笔,当地政府还把地方气象事业纳入到预算,投入比例与气象经费接近1:1的水平,有力保障了地方气象事业与基本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3.2 加强“政府主导”为重点,为营造“两个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导者,是气象防灾减灾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维护者。2009年以来,镇赉局领导抓住这一主攻目标,多次与镇赉县县委、县政府领导沟通、协调,从“两个体系”三级组织机构建设(县、乡、村)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政策法规、人工防雹增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得到镇赉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 年以来,镇赉县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镇赉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镇赉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通知》等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性文件16个;多次由县委、县政府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全县人工防雹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全县气象灾害信息员培训会议”等会议,强化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积极落实财政资金,从2009年起,加大资金拨付力度,每年为气象部门落实“三农”经费达50万元。为镇赉局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3.3 重点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镇赉局是国家农气一般站,农业气象人员队伍、农业气象知识匮乏,为此镇赉局领导高度重视为农服务人才的培养和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以来,镇赉局先后组织多人次到浙江德清、南京和河南考察、学习;组织人员第一批参加由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骨干人员培训班”;曾组织多人次省局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学习、考察和交流,开阔思路和视野,提升了镇赉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了服务机制;加强了合作联盟,增强了服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培训,服务人员借鉴了先进单位的经验与做法,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与农业专家、种植大户以及农民专家互联互通难题,提高了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012年服务人员又开展了“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等系列服务工作。从2011年4月份开始到2012年10月份,进行田间调查、联合调查等40余次,发放各类服务材料累计达30余期,受到百姓的欢迎。

3.4 重点提升特色产业服务水平

黄烟是镇赉县农业一大特色产业。它在镇赉已生产20余年,已经成为裕民、强乡、富县的一项重要支柱。2012年全县烤烟面积达到16667亩,有385户、39个村、7个乡(镇)种植黄烟,预计2012年烟叶产量250万公斤,上缴税金达630万元,是镇赉县农村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了镇赉黄烟生产的发展,提高烟叶质量,提高烟农收益,助推镇赉经济快速发展,镇赉局率先在全区开展黄烟产业特色服务,以开展黄烟生产保障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黄烟产业气象服务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专项预测预报,全力做好黄烟特色产业服。从3月份到8月中旬,服务人员打破以往的服务模式和方法,开展“直通式”服务,利用手机、QQ群、电话等形式及时为烟叶技术人员和烟农提供专项服务达30余次。没有因为天气原因导致黄烟各个环节滞后,为镇赉县烟叶大丰收保驾护航。

3.5 预警信息实现全覆盖

做好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提升现有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水平,是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的基础条件。镇赉局不断完善监测功能、增加监测密度,逐步将全县各地的自动雨量站升级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推进“镇镇有站、预报到镇”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局地灾害性天气的观测和预警。建立由县局发布、管理和控制为中心,向乡(镇)辐射的气象信息发布网络。从2009年开始为全县11个乡(镇)、6个示范村、1个示范校等单位安装室内、外电子显示屏25块,为6个示范村安装了大喇叭6个;以GSM短信和GPRS数据传输形式随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通过“平安之声大喇叭”实现全县乡(镇)、村、屯气象预报服务全覆盖,极大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重新修订了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由原来的400人精简为246人,基本覆盖了全县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和重点场所,以电视+广播+电话+短信等手段,从而使各类气象预警信息达到进村入屯,基本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的“盲区”,实现了预警信息全县覆盖。

3.6 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全县覆盖

2010年镇赉局通过“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为契机,在全县11个乡(镇)、10个社区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申报,通过气象部门与县应急办联合验收,全部获得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达标单位”证书。2012年8月24日,气象局服务人员深入11个乡(镇),按照“六到位”标准,(即:职责落实到位、组织建设到位、队伍建设到位、设施建设到位、应急准备工作到位、防御知识宣传到位),进行了重新审核,对不符合要求和标准的乡(镇),对其进行整改,并要求各单位重新进行申报后,经审批,重新挂牌。从而实现了气象信息服务站高标准的全县全覆盖。结语

总之,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两个体系”建设作为镇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为镇赉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篇7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较低, 许多企业或是信用管理制度严重缺失, 或是信用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导致逾期不还货款呈上升态势, 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

建设信用体系, 实现管理突破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集团公司) 是最早探索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通过10多年有效运行、持续改进, 不仅实现了该体系在营销业务方面的突破, 还推广到采购供应业务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营销业务方面, 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已由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初期的25%下降到2010年末的0.6%左右, 应收账款的绝对值下降了近75%, 连续10年实现当期货款回笼率100%,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营销业务不规范给企业造成效益流失的风险、因自身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降低的风险。10多年来, 营销部门连续被评为集团公司的优秀单位。

在采购供应业务方面, 招标采购比例由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初期的25%提升到2010年末的90%以上, 应付账款占采购总额的比例, 由初期的90%下降到2010年末的15%左右, 应付账款的绝对值下降了近70%,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采购业务不规范造成效益流失的风险、因自身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降低的风险。物资设备采购部门被连续评为集团公司的先进集体, 2010年还被评为全省的先进集体。

1.营销业务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背景

早在1999年, 营销业务就开始实施信用管理, 当时主要以赊销方式经营主产品和副产品。采取赊销方式并非拓宽市场的主观动机, 而是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的惯性运营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是先调拨物资, 后进行结算) 所养成的思维定式所造成。此外, 集团公司的副产品则因储备条件的限制而被动地实行赊销。1999年末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25%以上。通过对1993~1999年应收账款的分析, 发现逾期应收账款总额呈上升态势, 且难以抑制。更严重的是, 应收账款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动,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甚至影响员工工资正常发放。

从主产品应收账款构成看, 应收账款逾期在3年以上的占50%, 逾期在2~3年的占30%, 逾期在1~2年的占20%, 逾期在1年以内的占10%。从副产品应收账款构成看, 应收账款逾期在3年以上的占12.5%, 逾期在2~3年的占12.5%, 逾期在1~2年的占25%, 逾期在1年以内的占50%。从这些数据可看出, 当时副产品的逾期应收账款额呈翻番增长的态势。

从拖欠货款的客户构成看, 直接购买合同形成拖欠的占70%, “委托加工”合同期满后未返还产品而形成拖欠货款的占20%, 客户通过中间企业购买而形成拖欠货款、实际上客户自己使用货款的占10%。

对于逾期应收账款逐年上升的严重性, 集团公司高层高度重视, 自1993年开始就针对逾期应收账款, 制定了面向全体员工的“清欠奖励办法”和副产品“有奖销售管理办法”。但实际运行效果不大, 未遏制住逾期应收账款上升的态势。

2.采购供应业务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背景

2003年, 采购供应业务开始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当时因营销业务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应收账款指标及管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现金流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此, 决定从规范采购供应业务行为、提高企业对外信用出发, 在采购供应业务范围内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当时集团公司的物资设备均以“赊欠”方式获得, 比价采购的物资设备占绝大部分, 对参与比价的供应商的数量没有明确要求。例如, 何时采购, 如何确定供应商, 如何控制验收质量, 如何进行合同履约的结算, 如何实施供应和储备, 都由采购、供应科室说了算。即使是实行招标采购的物资设备, 对履行合同全过程的监控也是由采购业务科室或“项目组”进行, 而其他业务部门未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3.实现信用管理体系突破的七个要点

(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为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一是建立一个与信用管理体系相适应的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保障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体制和机制。集团公司建立了“三会”、“工作方案批复制”长效治理结构。“三会”是指由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主持的市场分析会、计划平衡会和物资流转平衡会, 其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建设和持续改进信用管理体系, 例如, 制定化解内外部风险的应对措施, 制定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办法等。“工作方案批复制”是指对运营有重大影响的营销、采购供应、计量检验、物资流转等业务, 实施这种制度。二是在营销部门和物资采购供应部门, 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 对信用风险进行监控。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较小的信用风险由业务科室和业务人员及时化解;较大的信用风险由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及时化解;大的信用风险移交集团公司公共关系部门进行化解。三是创建有利于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文化。例如, 1999年为了遏制主副产品应收账款连年上升的态势, 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多次在会上提出了“让利不让市场, 降价不赊账”的营销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 2005年营销理念已更新为“市场的需求, 就是我们的追求”。同时, 还提出了“诚信、和谐、创新、发展”的企业核心理念和“实现股东、用户、员工共赢”的企业宗旨。

(2) 梳理现有的业务流程, 保留先进的部分, 对不利于企业监控信用风险的流程实施再造。例如, 信用管理体系规定, 所有的营销合同 (针对内外部市场) 、采购合同 (针对内外部市场) 、供应合同 (针对内部市场) 均须由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步骤的全过程监控, 并要求化解风险必须在事中进行;每一份合同履行终结后, 必须对客户履约情况、对自身的服务质量进行总结和评价。

(3) 在营销业务方面实行信用管理时, 要建立健全与信用管理机制相适应的销售人员机制。制定这一机制, 既要考虑充分调动销售人员巩固市场、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也要考虑从营销业务的源头上实施信用风险控制。从运行实践看, 合理划分营销区域, 科学考核和激励销售人员, 是实现信用管理实现突破的重心。

(4) 实行信用管理要突破重点和难点, 树立标杆, 以点带面。例如, 集团公司先在销售主业主副产品的营销部进行信用管理试点, 获得成功以后, 再从整个营销系统、采购供应业务系统、计量检验业务系统、物资流转业务系统, 推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5) 强化及时移交风险制度, 严谨周密地进行“较大以上信用风险”化解工作。例如, 集团公司按照信用管理体系运行规定, 建立了约束和激励制度, 对逾期较为严重的合同, 销售科要及时移交给信用管理部门执行, 信用管理部门要及时移交给公共关系部门执行, 公共关系部门要主动采取法律手段实施清欠。从运行效果看, 信用管理部门及时结清了逾期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 公共关系部门通过法律诉讼结清了逾期在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

(6) 强化对运行信用管理体系的考核与评价, 保持信用管理体系的适宜、充分、可靠、有效, 并持续改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例如, 营销部门 (系统) 和采购供应部门 (系统) 要按月对各业务科室执行信用管理制度的情况, 进行考核和评价, 并与业务科室业务人员的月度薪酬挂钩。考核领导小组要根据“三会”纪要执行情况、“工作方案批复”执行情况、“信用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对营销部门和采购供应部门实施季度考核和评价, 并且与其季度薪酬挂钩。从运行成功的案例看, 制定考核和评价、约束和激励制度, 是保障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关键。

(7) 从优化整个供应链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 抓好信用管理。集团公司在抓好应收账款管理的同时, 还强化了对应付账款的管理。在化解资金风险的前提下, 既保障了应收账款的回笼, 也保障了供应商应收账款的回笼。同时, 还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共谋化解信用风险之策。例如, 积极协助一家濒临破产的最大“欠款户”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使其应收账款额很快大幅度下降, 还清了欠本公司的巨额货款, 该企业迅速成为该行业的优势企业。再如, 还通过套期保值手段, 协助原料供应商及时化解市场价格大幅波动造成的现金流入风险, 逐步把原料供应商培养为忠诚的合作伙伴。从实践看, 建设供应链信用管理体系, 不仅规避和化解了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风险, 而且对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应与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对接

建设信用管理体系, 大致可分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商业信用管理体系、个人信用管理等, 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导致社会诚信、政府诚信、商业诚信、个人诚信的高低, 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倡导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行业学会、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商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在银行业、税收部门等加强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例如,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以及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活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通过举办年度全国计量诚信先进企业活动;中国质量协会和有色金属协会通过举办年度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中介组织通过举办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活动;银行业和税收部门通过举办个人信用评定和监管活动, 化解了因信用缺失或信用危机导致的信用风险, 提高了各相关者的管理水平。

2010年4月15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旨在推动和规范企业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核心是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并规定了实施时限: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上市公司中施行,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中施行;在此基础上, 择机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施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内容涉及了企业控制、化解内外部信用风险的方方面面, 这是政府部门强化商业 (企业) 信用管理、强化社会信用管理的重要战略步骤。

有色金属两个体系建设 篇8

在主权国家体制下推进经济全球化,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些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全球金融动荡与危机的可能性。改革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我们可以做的只是不要把这些矛盾推向极端。

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改革,但如果预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以走多远,人们就不能过于理想化。且不说那些协调利益关系的政治过程,单单国际货币体系基本架构的设计就要受到制约。两个明显的制约来自于国际金融学的两个著名悖论。了解、认识这两个悖论,可以让我们知道:哪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回避而又无法解决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选择和可以做到的。

三元悖论:

受到制约的宏观调控

第一个悖论是所谓的“三元悖论”。这个悖论最初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1962年提出。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1999年给予了更清晰的阐述。“三元悖论”说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与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而只能选择其中的两项。形象地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们不可能占尽天下好事。

“三元悖论”具有现实的政策含义。当一个国家尚未开放资本账户时,还可能在稳定汇率的同时享有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一旦放任资本自由流动,就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放弃自主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固定汇率,要么保持汇率浮动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比如,美国只能做到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但汇率不稳定;中国只能做到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但没有“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只开放经常账户,未开放资本账户。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主权国家不得不让渡一部分国家权利。

“三元悖论”的原因在于,在资本项目开放或者无法有效管制的情况下,本国利率水平与国际利率水平具有趋同的压力。浮动汇率可以自动平衡国际收支,把国内经济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开来;而钉住汇率的国家经济必然同被钉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接相关,使得本国经济的各种变量不仅取决于本国经济,还与外部经济变化有关,因此货币政策也不再由本国政府完全掌控了。

资本自由流动对一些小经济体而言意味着很大的难题。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一些亚洲经济体基本上都实行联系美元的汇率制度,但与此同时,迅速放松外汇管制,并尝试实施独立的国内货币政策,比如上调国内利率至高出美国利率水平。这实际上是在挑战“三元悖论”,其结果就是大量的“热钱”源源不断流入国内,造成本国股市和楼市的泡沫,形成了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条件。事实上,如果放任资本自由流动,这些国家只能选择控制本国利率或者控制汇率两者之一,不可能同时控制两者。联系历史上的历次金融危机——包括欧洲汇率机制危机、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流动不可避免,特别是在短期资本流动过度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容易成为投机资本的攻击目标,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是提高货币政策自主调节能力的条件。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三元悖论揭示的问题同样严重。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和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造成中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三元悖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美经济结构——中国的顺差和储蓄与美国的逆差和负债消费相互补充,于是双方皆大欢喜,享受全球化红利,使得这种模式似乎可以持续。但随着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外汇储备占基础货币的比重过大,直接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主动调节能力和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可见,虽然中国还不是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从而可以管住“热钱”,但如果经常项目顺差过大的话,“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矛盾。

中国正在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需要选择最有利、最有效的政策工具组合。既然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与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不相容,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如果确定开放资本账户,就要在控制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之间做出选择。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应该是,从固定汇率制度中逐步退出,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最终实现自由浮动,然后才是开放资本账户。

特里芬悖论:

国际货币的代价

国际金融学的另一个著名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悖论”。其基本结论是,以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和主要储备货币的体系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弥补了国际收支清偿力的不足,并促进了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有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然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是长期的贸易逆差;而为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信心,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正是这一悖论,已经在1971年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

“特里芬悖论”的政策含义是:对国际清偿能力的满足不可能长久地依靠主权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实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已不是惟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悖论”。但在多元储备货币中,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主要是美元的逆差输出来满足,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变化。“特里芬悖论”揭示了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走向崩溃。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一国货币还是几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道理都是一样的,结果也会一样。

这次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让我们再次注意到“特里芬悖论”。在探讨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救市的文章中,大多数文章批评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货币政策的“纵容”,美国金融机构的“高风险”经营以及监管当局的“疏漏”。少数文章更进一步,从国际经济结构不平衡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的原因——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和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模式是一个相互强化的正反馈过程,很可能会走向危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即使没有这些结构性因素的推波助澜,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特里芬悖论”所揭示的矛盾:即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的增长是以美国不断积累贸易赤字为条件的,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说法。只不过,种种外部因素和美国的内部因素把这种矛盾和不平衡推向极端,于是爆发了这次震撼世界的金融危机。

“特里芬悖论”的现实意义还在于,金融危机之后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储备货币篮子体系,都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当该货币体系中主要储备货币出现危机时,必然导致这一货币体系的危机。几十年来,美国一直“点纸成金”,享受了发行“世界货币”的好处,但也必须承受“双赤字”的代价。按照“特里芬悖论”,这是必然的。天下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代价的制度设计。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收支逆差来实现的,如果中国货币将来走出去,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也只能靠贸易逆差来输出他国所需要的人民币。而且,今后如果美元、欧元、日元几种国际储备货币势均力敌,它们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更是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这一点,对我们预测和参与构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在主权国家体制之下推进经济全球化,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些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金融动荡与危机的可能性。“三元悖论”和“特里芬悖论”告诉我们,目前所能设计的国际货币体系总是存在缺陷,不存在一劳永逸、十全十美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也是我们改革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时需要预先知道的。当然,两个悖论说的是对国际货币体系基本架构的制约条件,在基本架构之下,可以有所作为之处还是很多的。比如,推动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规则,提高民营部门和政府财政的信息透明度,推广恰当的国际会计标准和评级方法,促进良好的公司治理与稳健经营,等等。

上一篇:副调研员岗位职责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