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中医药疗法(共11篇)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1
从目前西医临床对胃溃疡的治疗可以看出, 胃溃疡治疗过程比较漫长, 且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胃溃疡是通过调理脾胃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1]。我院近年来一直沿用中医药疗法对胃溃疡进行治疗, 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6例胃溃疡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 并采用胃镜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41例, 女性22例;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为46.9岁;病程为3个月至10年, 平均病程为4.3年;溃疡面积为 (0.5×1.1) ~ (3.0×3.7) cm2;溃疡灶1~7个, 平均溃疡灶为3.1个;其中2例患者伴有急性胃炎, 5例患者伴有慢性胃炎, 35例患者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0例患者伴有十二指肠溃疡。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39例, 女性24例;年龄31~65岁, 平均年龄为46.5岁;病程为4个月至11年, 平均病程为4.8年;溃疡面积为 (0.7×1.2) ~ (3.1×3.6) cm2;溃疡灶1~8个, 平均溃疡灶为3.7个;其中3例患者伴有急性胃炎, 7例患者伴有慢性胃炎, 31例患者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1例患者伴有十二指肠溃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临床选取的126例患者中, 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节律性上腹疼痛, 其中有17例患者伴有呕吐症状, 31例患者伴有胸骨后烧灼感, 48例患者伴有嗳气、反酸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主要药物为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甲硝唑、阿莫西林等, 根据患者的恶心、呕吐状况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 医生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 基础药方为:白术15g、云苓12g、党参15g、香附10g、元胡12g、海螵蛸10g、炙甘草6g、砂仁6g、川楝子15g。气滞重患者添加乌药、柴胡、丹参、枳实、白芍、郁金;胃酸患者添加瓦楞子, 且增加海螵蛸的量。以上药品均采用水煎服用, 每天1剂, 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恶心呕吐、胃痛、便血等症状全部消失, 溃疡面通过胃镜检查全部愈合, 身体特征检查为阴性, Hp测定为阴性;显效:恶心呕吐、胃痛、便血等症状大部分消失, 溃疡面通过胃镜检查愈合面积高达75%以上, 身体特征检查为阴性, Hp测定为阳性或者阴性;有效:恶心呕吐、胃痛、便血等症状与之前相比有所好转, 溃疡面通过胃镜检查愈合面积为50%以上, 身体特征检查为弱阳性, Hp测定为阳性或者阴性;无效:患者的症状基本没有改善, 通过胃镜检查, 溃疡面不仅没有愈合, 反而有加重的情况出现。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 对照组治愈11例, 显效29例, 总有效率为63.5%;观察组治愈28例, 显效25例, 总有效率为84.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n (%)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8周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查, 均未出现明显的变化。
2.3 复发率
治疗之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对照组患者中复发14例 (复发率为22.2%) ;观察组患者中复发仅3例 (复发率为4.8%)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胃溃疡病因研究
中医学将胃溃疡发病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饮食不节;长时间饮食不规律或者经常食用辛辣、油煎食物, 暴饮暴食等, 都可能导致食物滞留胃脘, 致使胃溃疡发生; (2) 情志不和;过于忧虑、身心劳累、长期气血不和、经络阻塞会使胃的储存等受影响, 进而造成胃溃疡; (3) 外感六淫;四季交替、天气变化时, 尤其是寒冷季节很容易导致胃溃疡发生; (4) 体制禀赋;阳虚体制容易导致胃溃疡发生。因此, 过多的食用生冷食物、暴饮暴食、身心疲惫, 都是引起胃溃疡高发的原因[2]。
3.2 胃溃疡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胃溃疡三分治疗, 七分保养, 饮食疗法是预防溃疡发生、复发和治疗溃疡病的重要环节。胃溃疡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的事项: (1) 加强营养:应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稀饭、细面条、牛奶、软米饭、豆浆、鸡蛋、瘦肉、豆腐和豆制品;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和促进溃疡愈合。反酸重的话, 应尽量少饮用豆奶和牛奶, 避免刺激胃酸过多。 (2) 限制多渣食物:应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纤维较多的芹菜、韭菜、豆芽、火腿、腊肉、鱼干及各种粗粮。建议食用太阳神猴头菇肠胃保健口服液, 其治疗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效果较好。 (3) 忌食刺激性大的食物:禁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如肉汤、生葱、生蒜、浓缩果汁、咖啡、酒、浓茶等, 以及过甜、过酸、过咸、过热、生、冷、硬等食物。甜食可增加胃酸分泌, 刺激溃疡面加重病情;过热食物刺激溃疡面, 引起疼痛, 致使溃疡面血管扩张而引起出血;辛辣食物刺激溃疡面, 使胃酸分泌增加;过冷、过硬食物不易消化, 可加重病情。 (4) 戒烟戒酒:烟草中的尼古丁能改变胃液的酸碱度, 扰乱胃幽门正常活动, 诱发或加重溃疡病。乙醇可以直接破坏胃黏膜保护层, 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形成, 所以溃疡病人应该戒烟戒酒。 (5) 食物烹调方法:烹调要恰当以蒸、烧、炒、炖等法为佳。煎、炸、烟熏等烹制的菜不易消化, 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 影响溃疡面的愈合。 (6) 合理饮食制度:制订合理的饮食制度, 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少说话、不看书报、不看电视;保持思想松弛, 精神偷快。在溃疡活动期, 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好。
3.3 预防胃溃疡复发
胃溃疡有复发的特性, 饮食、睡眠、精神因素、季节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胃溃疡复发。做好胃的养护十分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注意饮食调和、少吃辛辣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轻松和愉快的心情。此外, 胃溃疡患者可以经常饮用金相伴花粉, 统计学研究显示:坚持服用花粉半年以上, 胃溃疡复发率大幅降低, 与花粉具有抗菌、修复胃黏膜、愈合胃溃疡受损面的功能有关。
综上所述, 根据胃溃疡发病原因, 可将患者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气滞胃痛、虚寒胃痛、阴虚胃痛、火郁胃痛、寒凝胃痛等[3]。根据上述试验, 可得出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 且在治疗过程中, 都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较对照组低。由此可见, 中医药治疗胃溃疡, 能够提高有效率,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126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 两组均治疗8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 对照组治愈11例, 显效29例, 总有效率为63.5%;观察组治愈28例, 显效25例, 总有效率为84.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在治愈后的6个月中, 对其进行随访, 发现对照组患者复发14例 (复发率为22.2%) , 观察组患者复发3例 (复发率为4.8%)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且可降低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胃溃疡,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闫树新.浅析中医对胃溃疡的辨证施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5) :106-107.
[2]彭康.应用中医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方法选择及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 (2) :61-62.
[3]张宝庭.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 2013, 18 (11) :35-36.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2
1、在发作期应督促病人适当注意休息和睡眠。
2、饮食原则。
少食多餐,每日可进食5~6餐。
忌食坚硬、油煎、辛辣食品以及酒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咖啡、浓茶。
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是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根据发生的频率和心理作用会发展成暴食症。岁末年初,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不可吃得过饱。
出血及疼痛较剧时可食牛奶、豆浆、蒸蛋、藕粉、烂面、肉松、面色等流质或半流质。
3、如患者黑粪增多并伴出汗、面色苍白(苍白脸色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的,中医认为这是体质差的表现。此外,则提示出血量增加;疼痛如呈持续状,剧烈,并向右肩胛或背部放射,提示有穿透可能,疼痛如刀割,大汗淋漓,可能是急性穿孔,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断治疗。
胃溃疡日常护理
1、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劳或睡眠不足,对急性发作者,应卧床休息。
2、宜进少渣、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坚硬、油煎类、辛辣、生冷食物,忌油及浓茶,少食多餐,胃胀者少食牛奶及豆制品。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寒冷常诱发疼痛。
4、忌烟,长期吸烟会促使胃溃疡发生或加重。
口腔溃疡饮食疗法 篇3
口腔溃疡预防胜于治疗,日常饮食要均衡,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进食糙米、瘦肉、奶类、坚果类等食物;也要注意进食豆类制品和蛋类制品。下面介绍几款食疗方法——
蜂蜜疗法:将口腔洗漱干净,用消毒棉签将蜂蜜涂于溃疡面上,涂擦后暂不要饮食。15分钟左右后,可把蜂蜜连口水一起咽下,再继续涂擦,一天可重复涂擦数遍。
木耳疗法: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汤吃木耳,每日1~2次,可治口腔溃疡。
可可疗法:将可可粉和蜂蜜调成糊状,频频含咽,每日数次可治口腔发炎及溃疡。
白菜根疗法:取白菜根60克,蒜苗15克,大枣10个,水煎服,每日1~2次。
菜籽疗法:取白萝卜籽、芥菜籽各30克,葱白15克,放一起捣烂,贴于足心,每日1次。
苹果疗法:取1个苹果(梨也可以)削成片放至容器内,加入冷水(刚好淹没过要煮的苹果或梨)加热至沸,待其稍凉后含在口中片刻再食用,连用几天即可治愈。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药疗法 篇4
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收治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缓乍56例, 男21例, 女35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33岁。口疮1个月发作1次18例, 2周发作1次16例, 1周发作1次7例, 无间歇期10例。溃疡数1~3个28例, 4~10个19例, 10个以上6例。诊断标准:口腔黏膜、唇、颊、上腭、舌尖、舌边缘等处有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性溃疡, 直径2~5mm, 中央稍凹下, 表面黄色分泌物, 周围充血微肿, 自觉灼热疼痛, 遇刺激性食物疼痛加剧, 影响进食与说话, 病程>6个月, 反复发作, 每月发作1~2次。选择的病例全部符合还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药以自拟愈溃汤加减:黄芪、条参、女贞子各15g, 参术、白术、升麻、柴胡、黄柏盐炒、知母各10g, 羌活、甘草各12g, 砂仁6g, 黄连4g。心火重者加淡竹叶、生地各15g, 木通5g;脾虚湿热苔厚腻者加藿香15g, 菖蒲10g;脾肾阳虚者加制附子6g、肉桂3g, 胃火明显者加石斛、麦冬各15g, 生石膏20g。水煎服, 1剂/d。另含服儿茶1~3g, 3次/d。外用药:自拟消溃散涂抹患处, 2~3次/d。药用黄柏、白矾、冰片按15∶15∶1的比例研细末配制, 装瓶备用。连用3d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对照组肌注转移因子, 2mL/次, 1次/2d, 5次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 同时口服VitBco, 2片/次, 3次/d。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1]。口腔溃疡终止复发1年以上, 为痊愈;总间歇时间延长, 总溃疡数减少, 为显效;总间歇时间延长, 但总溃疡数未减少, 或总间歇时间无改变, 但总溃疡数减少, 为有效;总间歇时间及总溃疡数均无改变, 为无效。疼痛缓解标准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有效;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15例, 显效7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痊愈5例, 显效6例, 有效6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60.71%,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说明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优于西药治疗。2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比较:治疗组26例疼痛缓解, 对照组14例疼痛缓解, 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说明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对疼痛缓解远优于西药治疗。
5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口腔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 属于中医口疮、口糜等范畴, 以口腔反复出现溃疡、疼痛为特征。现代医学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认为与免疫异常、微循环障碍、消化系疾病、内分泌紊乱有关。中医认为该病虽生于口, 实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因脾开窍于口, 心开窍于舌, 肾脉连咽系舌本, 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经。由于饮食、情志、劳卷等因素所伤, 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心脾蕴热, 胃火炽盛, 或气阴亏虚, 阴虚火旺;或脾肾阳虚, 无根之火上浮, 熏蒸口舌, 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对于本病的治疗, 初期可清热泻火, 反复发作, 病程长者, 当补土升阳泻火为宜, 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口舌》说:“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 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 脉虚而中气不足者, 又非寒凉可治, 故虽久用清凉, 终不见效, 此当察其所由。”愈溃汤中黄芪、条参、参术、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升麻、柴胡、羌活健脾升阳, 使清阳升发, 元气得充, 阴火得除;黄柏、知母清阴火以坚阴;女贞子滋补肾阴;砂仁理气健脾以助运;少佐黄连泻火以治标。全方甘温升补与苦寒泻降并用, 标本兼顾而重在治本。儿茶成分含儿茶鞣酸、儿茶精、槲皮素等, 性味苦涩、微寒, 功能生津化痰、消食生肌、收敛止泻、止血敛疮。体外实验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含服对各种口腔溃疡包括化疗后口腔溃疡, 疗效确切。消溃散中黄柏、白矾性味苦寒而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冰片协助泻火并止痛。药物内外合用, 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 药证相合,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S].2001.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5
【关键词】复方陈香胃片;三联疗法;胃溃疡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42—02
胃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另外一种是十二指肠溃疡,此病的病程較长,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巨大,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胃溃疡患者,给予复方陈香胃片配合三联疗法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溃疡患者,其中男26例,女24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研究组25例患者,年龄22-46岁,平均(34.61±5.43)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5.78±2.84)年;对照组25例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34.18±4.8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58±2.9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联疗法治疗,即选择15mg的兰索拉唑,1000mg的阿莫西林以及500mg的克拉霉素,空腹服用,每天两次,持续服用4周。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陈香胃片,口服,每次4粒,每日三次,持续服用四周,服用的时间为饭前服用[1]。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两组患者都有需要注意合理饮食,不可食用酸、冷、辣等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吸烟,另外,还不可服用对胃黏膜具有伤害性的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服用一个疗程之后,进行胃镜检查与常规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胃溃疡治疗疗效判定结果分别有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指的是所有症状均消失,Hp完全根除,并且溃疡的伤口愈合良好;有效指的是患者所有症状明显得到缓解,Hp根除,溃疡需要再治疗一段时间才可完全愈合;无效指的是患者所有症状未有任何好转,甚至更加严重,Hp有所减少,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人数[2]。
1.4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 ±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表示。
2 结果
25例研究组组有1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0%;25例对照组有9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4.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但是,近年来,来医院就诊的人数却呈现出攀升趋势,由于胃溃疡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与历年相比,也有所增加[3]。胃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患上此病后,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恶化,出现胃出血与胃穿孔的现象,目前,治疗胃溃疡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复方陈香胃片配合三联疗法。复方陈香胃片具有止痛、行气和胃的作用,临床上常常使用该药物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气滞型胃脘疼痛等疾病,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三联治疗法是由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以及克拉霉素组成的治疗方法,克拉霉素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临床上常常在治疗扁桃体炎、伤口感染以及支气管炎等疾病上,使用该药物,但是在服用此药物时要注意剂量的把握,若是药量过多会与肠胃造成不良影响[4]。阿莫西林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肠胃疾病的一种常用药物,人体对该药物的吸收较好,阿莫西林的功效主要是杀菌力强,而且具有很强的细胞膜穿透力。至于兰索拉唑片则是抗溃疡的一种理想药物,临床上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时,必然会用到该药物,其可有效降低胃酸的分泌[5]。本研究研究组患者进行复方陈香胃片配合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治疗,结果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复方陈香胃片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可获取理想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子胃溃疡患者给予复方陈香胃片配合三联疗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加快康复,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董昆山,王秀琴.现代临床中草药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8(03):296-297.
[2] 徐首航复方陈香胃片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48例疗效观刹[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31-32
[3] 李妙兰,王有谦.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19(19):245-247.
[4] 李会芝,刘书田,刘俊香.奥美拉唑三联合用香丹注射液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1(01):71-72.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6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的、病因不明的大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任何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可伴有肛门灼热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缠绵难愈, 易于反复, 久治不愈可发生恶化倾向, 这些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溃疡性结肠炎归于祖国医学中的“肠风”、“腹痛”、“便血”、“泄泻”、“痢疾”、“脏毒”等, 祖国医学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较西医治疗的复发率低、价格便宜、个性化治疗等, 患者更易认可, 更易于被他们所接受。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原因包括外感毒邪、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以及后天失养脏腑亏虚等。
1.2 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 以致肠道秘别清浊的功能失司常。病位其标在肠, 其根本在脾, 并与肝肾关系密切。其主要病理因素是湿邪, 《医宗必读》曰“无湿不成泄”, 《医源》曰:“湿乃痢疾之根源”。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也可虚实夹杂。
2 辨证施治
2.1 瘀血痰凝型:
患者瘀血内停, 导气机不利, 脉络不通而发病。《医林改错》中说:“腹肚作泻, 久不愈者, 必瘀血为本。”其临床表现为:腹痛剧烈, 痛处固定, 痛如针刺, 按之尤甚, 腹部可触及坚硬痞块, 大便色黑, 舌有瘀斑, 脉细涩。治法为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傅宇飞用复方大黄汤加青皮、山药、茯苓、牛膝、丹参、地榆、归、川芎、桃仁、红花理气化瘀治疗, 效果良好, 并根据临床辨证并发症灵活加减。
2.2 肝脾不和型:
患者情志失调可致肝气郁结, 克于脾土, 脾失健运所致。临床表现为:痛而泄下, 肠鸣, 攻窜作痛, 疼痛不太剧烈, 每因忧思恼怒, 情绪紧张时发作, 患者常胸胁, 闷胀, 嗳气食少, 喜太息, 舌淡红, 脉弦。治宜疏肝实脾。梁玉杰[1]用痛泻药方加减, 疏肝健脾, 去湿止泻。药物组成为:白芍、白术、陈皮、防风等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2.3 脾虚湿盛型:
患者寒湿内盛, 於致脾土, 脾失健运, 导致肠道泌别清浊失司而泄。临床表现为:泄泻清稀, 甚至如水样, 脘闷食少, 腹痛肠鸣, 头身困重, 肢体酸痛, 舌苔白或白腻, 脉濡缓。治宜化湿健脾。张秋贤[2]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来治疗, 药物组成为:山药、太子参、白扁豆、砂仁薏苡仁白术、莲子肉、云苓, 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 临床疗效显著。
2.4 热於大肠型:
多由湿热蕴结大肠, 伤及脾胃, 熏灼肠道, 以致肠道传化失司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泻下急迫, 腹痛腹泻, 里急后重, 泄而不爽, 粪色黄褐, 气味臭秽, 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治宜清热燥湿, 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柏连松[3]用其自配的方治疗热於大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药物组成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马齿苋、黄柏、炒白术、黄芪、山药、谷芽等, 本方标本同治, 清利下焦湿热, 临床效果显著。
2.5 脾肾阳亏型:
患者久病伤肾, 脾失温煦所致。临床表现为:五更泄, 腹痛, 肠鸣, 泄泻, 可伴完谷不化, 肛门坠胀感, 便后肛门不爽, 腰膝酸软, 腹部喜暖喜按, 形寒肢冷, 舌淡, 苔淡白, 脉沉细弱。治以温肾健脾, 收涩固脱止泄。许清华[4]治疗用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之法, 方选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温肾, 涩肠止泻之功。
3 其他疗法
3.1 灸法:
徐彦龙等[5]用灸法在患者胃肠穴区、关元穴区和夹脊下穴区进行隔药铺灸治疗, 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少。
3.2 温针法:
阚成国用双侧内关、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下迫加大肠俞;肝木乘脾加太冲;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疼痛剧烈者加梁丘。
3.3 灌肠法:
杨世权[6]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显著疗效、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很多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均适应。其药物组成为:银花炭、仙鹤草、地榆炭、黄连、黄芩、红藤、败酱草、秦皮。诸药配合, 清热解毒、止泻止血、消除水肿、修复糜烂溃疡,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4 结语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单独使用, 也可联合使用, 其疗效可靠, 费用较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较易接受。因此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力无限, 值得广大医者研究、创新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玉杰, 张元澧, 朱立呜.从肝郁脾虚论治溃疡性结肠炎[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7) :1768-1769.
[2]张秋贤.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1) :444.
[3]陈倚.柏连松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12 (4) :50-51.
[4]许清华, 郝会莲, 毛艳, 等.从虚诒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西部中医药, 2011, 22 (12) :100-102.
[5]徐彦龙, 杜元灏, 徐秀梅, 等.隔药铺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针灸, 2010, 30 (4) :289-291.
下肢溃疡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篇7
1 下肢溃疡的病因病机研究
下肢溃疡的主要病因是下肢静脉曲张, 约占下肢溃疡发病率的70%, 其次还有外伤、糖尿病、脉管炎、骨髓炎等。由于上述病因, 引起下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组织变性坏死而形成溃疡。绝大多数病人同时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 促使溃疡面扩大加深[1]。中医则多从瘀、虚、腐三个方面[2]阐述下肢溃疡的病因病机。例如清·王维德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认为:“生于小腿……因气滞血瘀, 经年累月, 臭烂憎人。”目前中医对该病病机的认识比较一致, 认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瘀滞本虚及腐变, 始于脾虚受损, 中气下陷, 运化失司, 致使湿邪蕴结化热, 经络阻滞, 瘀血凝滞, 水湿外渗停聚, 流注下肢, 脉道不通, 肌肤失养, 湿瘀蕴热, 从而皮损筋腐肉烂形成溃疡。“虚”是下肢溃疡的内因, “瘀”则是溃疡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瘀”之为病, 多由久站、过度负重、外伤或分娩等, 致小腿筋脉横解, 青筋显露, 瘀停脉络,
2 下肢溃疡的治疗
2.1 中药外治法
下肢慢性溃疡的病变部位多属于浅表, 局部用药具有吸收快, 可使药力直达病所的优点, 根据“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和“凡丸有效者皆可熬膏”的理论。历代医家多采用中药做成不同的剂型对下肢溃疡进行治疗, 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外科之法, 最重外治。”-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根据下肢溃疡的病因病机, 通过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祛腐生肌的途径来达到治愈的目的。主要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大黄、牛膝、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鸡血藤等药物, 同时配伍具有消肿化腐、收敛生肌的轻粉、密陀僧、锡类散等制成洗剂、散剂、膏剂等。据临床报道, 其有效率达90%以上。
2.2 针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 利用艾灸的温热刺激, 通过温经通络、散寒除痹, 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 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新陈代谢, 去腐生新, 加快创面愈合的目的。在艾灸的作用下, 病变处通过药物由表至里的无损伤液化, 使坏死组织、创面分泌物、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及微生物不断排出, 从而减轻创面再损伤和感染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保护有机组织, 促使创面快速再生修复。针刺放血就是在疮口周边皮肤消毒后, 用三棱针环刺1周, 针刺深度0.2~0.4cm, 针距1~2cm, 出针后让瘀血自然流出数滴, 每1~2周治疗1次。该疗法可以清除局部蕴积热毒、调和营卫、回阳化腐, 生肌长肉团皮。《疮疡经验全书》即有“用三棱针刺周围”治疗臁疮的记载。采用针刺放血疗法时应辨别创面虚实, 创面塌陷, 疮周无紫色瘀斑者不宜用。
2.3 中医内治法
中医在运用外治法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同时, 往往也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 结合内服汤药, “汤者荡也”, 以达到清热利湿活血固本的根本目的。一般分为湿热型, 寒凝型、虚损型三型。内服方主要是:萆薢渗湿汤、四妙散、通络解毒汤、参苓白术散、补阳还五汤等给予加减。
2.4 西医疗法
西医治疗下肢慢性溃疡主要采用激光疗法和高压氧疗法。治疗下肢溃疡的激光一般用弱激光, 如He—Ne激光和散焦CO2激光, 其主要特征是辐射能量低, 不引起明显的热作用和机械作用, 局部刺激小, 可产生光化学作用, 使局部组织产生受激原子、分子、自由基引起一系列的光化反应, 致酶、氨基酸、蛋白质、核结构的变化, 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功能, 促进组织愈合, 减轻瘢痕增生。高压氧可使组织血氧含量及血氧张力提高, 向周围细胞的弥散能力增强, 改善对组织细胞的供氧, 同时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有效阻止血浆、水分的外渗, 减轻局部水肿, 改善血循环, 促进血管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促进炎症消散, 加速组织修复, 同时亦可促进药物吸收。
3 讨论
下肢溃疡在临床中很常见, 常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其创面修复缓慢, 迁延难愈, 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其治疗方面, 中医疗法虽然体现了显著的优势。但是目前外治中药制剂加工较为复杂, 不易推广, 而且由于溃疡面大而深, 缺乏皮肤屏障保护, 容易引发有毒药物中毒, 同时各家配伍与具体使用方法不尽相同, 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难以准确评价疗效。因此, 在临床应用中使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 应借鉴现代医学理论与经验, 走中西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 出现继发感染时,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 选择恰当的抗生素。同时借鉴现代医学创面修复的理论与经验, 开展既符合现代医学疾病又符合中医证型的下肢溃疡模型研究, 将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医治疗下肢溃疡的机制, 使之在下肢溃疡的治疗领域保持优势, 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均国.肤疡散与下肢溃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9~53.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2例, 女24例;年龄21~71岁, 平均 (40.5±2.7) 岁;病程4个月至10年。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噢肠溶片治疗。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口服药物, 1g/次, 4次/天。处于维护治疗期的患者口服药物, 0.5g/次, 4次/天。疗程为1个月。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即中药内服+保留灌肠。中药内服:气滞血瘀型口服少腹逐癖汤加减, 脾胃虚弱型口服参菩白术散, 湿热内蕴型口服白头翁汤加减, 久泻不止患者添加适量诃子和鸟梅, 里急后重患者添加适量广木香、白芍, 腹痛严重患者添加适量川楠子、延胡索, 阴血虚亏型口服生脉散加减, 便血症状患者添加适量侧柏叶、仙鹤草、白友, 兼有外感患者添加适量蕾香、神曲。中药保留灌肠:将药物水煎, 然后取100mL药量行保留灌肠。药物组成为:苦参30g, 黄柏20g, 白及30g, 黄茂20g, 龙骨30g, 槐花20g。保留灌肠1次/天, 2h/次, 药水温度为37~40℃。疗程为1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 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已恢复至正常状态, 溃疡得到修复, 半年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显著, 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程度较大;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 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溃疡趋于恢复;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溃疡无任何改善。治愈、显效、有效均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相应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 加之受湿热之邪, 或饮食肥甘厚味, 导致肠腑寒湿化热或湿热, 引发气机不畅, 血行癖滞, 最后导致血败肉腐形成内疡[2]。治疗湿热引起的病症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方法。白头翁汤中, 白头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功效;黄连、秦皮、黄柏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等功效。将此类药物合用大大加强了清热解毒、止痢效果。气滞血癖型患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止痛行气为主。少腹逐瘀汤药方中的当归、川芍、赤芍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功效, 常用于养血调经;药方中的茴香、干姜具有散寒的功效;蒲黄、延胡索、五灵脂具有活血祛瘀、止痛等功效。脾胃虚弱型患者所服用的参菩白术散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药方中的白术、党参、甘草、扶菩益气、健脾;炒白术燥湿、健脾;陈皮为燥湿、醒脾胃。这些药物共同使用大大增强了温脾燥湿、健脾渗湿、活血化瘀、调中养气的功效。阴血虚亏型患者所服用的生脉散主要功效是养阴益气。药方中的五味子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人参主要作用为补益气, 麦冬的作用为清热养阴。
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使用的是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短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但具有较大副作用, 复发率高, 且疗程较长[3]。本次研究中, 接受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接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取得良好效果, 且副作用小,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来昌.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2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5 (10) :1131-1132.
[2]林燕, 王新月, 韩昌盛.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2 (7) :485-486.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7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男性54例, 女性43例, 病程3个月至12年, 年龄20~70岁。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发病情况详见表1。两组一般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标准
参考《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诊断标准参考《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疗效标准: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 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 6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但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 以及形成部分假息肉;无效:临床症状、内镜所见或者病理检查都无改善。
(n)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传统的灌肠I号进行治疗:由2支珍珠层粉、18g补骨脂、10g延胡索、12g肉豆蔻及适量的救必应、黄芪和白花蛇舌草组成混合药物煎制而成, 当汤药达到温热程度时对患者进行灌肠处理, 每天1次, 每次灌肠时, 药物在人体内保留时间要在2h以上。14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1个疗程后间隔7天, 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并且前6个月内要定期到医院观察疗效。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 方法是在使用灌肠I号的同时口服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参苓白术散是由5g甘草、30g茯苓、12g白术、12g白扁及适量党参、莲子、山药、薏苡仁组成的内服汤药。后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添加相关药物, 如大便出血的患者可添加适量地榆和冲服型云南白药;腹泻时间较长的患者, 可多加12g补骨脂和12g肉豆蔻;便秘患者可以在汤药中多加10g大黄;对于出现明显气滞的患者可添加15g木香和15g枳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1%, 优于对照组的86.8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1年内复发率、第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 治疗组2年内未复发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3。
[n (%) ]
[n (%) ]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多样, 目前所采用的灌肠疗法很难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从中医病理上来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饮食不当及情绪问题所造成的湿热蕴藉、脾胃虚弱等情况引起, 最终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病症的产生[2]。灌肠I号中的黄芪可以起到补气健脾的功效, 牡丹皮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其中还包括止泻的肉豆蔻和止痛的延胡索等, 都是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益的药物。灌肠I号的治疗方式是将汤药直接灌入患病处, 对患病处直接进行药物治疗。一般口服药物都无法直接作用于病灶, 通常会在肠道中受酸碱和酶的分解和破坏, 导致药效不佳。灌肠疗法就避免了这一因素的影响, 患病处所吸收的药物浓度比较高, 吸收比较快, 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3,4,5]。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灌肠疗法无法治愈一些病变, 从而导致病情反复。为了弥补观察I号的治疗缺憾, 笔者尝试用参苓白术散来辅助加强疗效, 防止病情反复。治疗组在采用灌肠疗法的基础上再加以口服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的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加减, 该药方以党参、山药、白术、茯苓等药物为主, 再根据病情适当添加相关的枳壳、木香、补骨脂等药物进行混合熬制成汤药进行口服, 主要起到健脾补气、防止恶性病变产生的作用。本研究表明, 灌肠I号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标不治本, 2年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而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口服参苓白术散辅助治疗, 其治疗效果会更佳, 并且2年内复发率较低, 所以中医综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采用灌肠I号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将97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灌肠I号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灌肠I号加适量参苓白术散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和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1%, 优于对照组的86.8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1年内复发率、第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 治疗组2年内未复发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中医综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灌肠I号治疗, 复发率更低。
关键词:灌肠I号,参苓白术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宋丽.自拟方Ⅲ号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2) :23-27.
[2]罗树玉.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3) :26-29.
[3]要建超, 王悦.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综合疗法[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3) .34-39.
[4]赵鑫, 刘玲.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9) :45-49.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10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溃疡 化学药物 中药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020-01
慢性胃炎胃溃疡是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和呕吐以及黑便和呕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疾病的症状轻重不一。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如果早期治疗可以治愈;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案不当,其病情会进一步恶化。所以必须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使病人得到及时康复。为此,笔者以近年来本院经治的10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年来本院经治的10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范围介于22岁~68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为51岁;病程范围在1.5~48 h之间,平均(14.5±2.5)h。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和病程、病情等影响研究结果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50例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阿莫西林胶囊lg、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5 g,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连续服用7d。
50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治疗,中药方剂由焦山楂、陈皮、半夏、茯苓、焦神曲、丹参、连翘、莱菔子等中药组成。辨证取上述中药适量,煎熬取汁液250 mL;早晚各服用1次,每日1剂。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并观察疗效。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行胃镜检查,观察炎症和溃疡面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完成1月疗程治疗后,按以下标准判定疗效:(1)患者腹痛等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发现活动性炎症已痊愈,溃疡全部消失,此类患者判定为痊愈。(2)患者腹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头痛等次要症状基本治愈,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急性炎症基本痊愈,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此类患者判定为显效。(3)患者主要症状已出现好转,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病变范围缩小到原来的50%以上,溃疡面积缩小20%以上,此类患者判定为有效。(4)患者症状和体征以及胃镜检查结果未发现改变,溃疡面积缩小20%以下,此类患者判定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数据使用SPSSl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公式为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观察总例数×100%。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过1个月治疗后,按照标准评定疗效。对照组患者中,临床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0%;治疗组患者中,临床治愈3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
秩和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例对照组患者四肢和躯干出现红疹,静脉注射马来酸氯苯后,患者的症状消失,对后续的治疗没有影响。
3 讨论
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完全相同。慢性胃炎胃溃疡主要表现:上腹部饱胀和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呕血和黑便等症状。慢性胃炎胃溃疡容易因饮食不当、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烟酒、寒冷刺激等诱发,胃溃疡的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性、节律性,而慢性胃炎的发作毫无规律。因此,胃溃疡治疗有固定疗程,慢性胃炎治疗则无固定疗程。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辩证应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原因在于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时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服用的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进胃粘膜血液循环,修复胃粘膜损伤;同时还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几率,进而促进对炎症的吸收。如果出现持续胃痛(上腹痛)较剧烈、频繁呕吐、大便黑,说明溃疡并发穿孔、幽门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需要紧急住院治疗。
临床实践中,使用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效果较好,且使用非常方便,但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给患者在后续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使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辩证应用中药治疗,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够取长补短,发挥更好的药物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按照上述方法经过1个月治疗后,应用西药治疗的5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中,临床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0%;西药联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的50例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中,临床治愈3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后者优于前者。因此,采用本文所述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中药药材的价格低廉,为患者减少了费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推广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晓芳,韩树堂.中西医治疗胃溃疡概况[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3):197-199.
[2]王辉,王垂杰,周学文.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病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846-1848.
[3]屈原明,王滨.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2):131-134.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 篇11
目前全球Hp感染者已超过50%, 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Hp的感染率超过60%.医学界认为7种人群需根除Hp, 其中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无论处于活动期或非活动期, 无论有无并发症发生, 只要有Hp感染均应根除。因此, 根除Hp正成为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克拉霉素是目前公认的抗Hp作用最强的抗生素, 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 含克拉霉素的短疗程三联疗法具有较高的Hp根除率[1], 是欧美国家目前常用的Hp根除方案之一, 国内亦有文献[2,3]报道。为探索克拉霉素在根除Hp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对75例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进行小剂量短疗程三联疗法 (Bazzoli方案) 的Hp根除作用进行了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门诊或住院患者75例, 其中男40例, 女35例, 年龄35岁~60岁, 平均年龄52.4岁。经胃镜检查及胃黏膜Hp检测, 证实有Hp感染及活动期胃溃疡。溃疡直径5 mm~30 mm, 数目小于等于2个, 无严重并发症, 1周内未接受抗酸药及抗生素治疗, 未因其他疾病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皮质激素, 无严重心、肺、肝功能损害。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胶囊 (商品名:奥克) 20 mg、克拉霉素胶囊 (商品名:甲吉宁) 250 mg、甲硝唑400 mg口服, 每天2次, 连服7 d.
1.3 观察方法
试验前后记录患者消化道症状, 并于服药后2, 4, 8周复诊, 记录病情变化及有关不良反应。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2个月做胃镜病理组织及Hp检测, 并做血、尿、粪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1.4 Hp检测
治疗前用快速尿素酶试验进行Hp检测呈阳性者为Hp (+) , 作为入选对象。经胃镜取幽门周围5 cm以内组织3块, 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疗程结束后2个月用同样方法检测, 阴性者为Hp根除。
2 结果
75例患者全部完成疗程, 其中药物敏感1例, 失访3例, 有完整资料、完成治疗及复查者71例。治疗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上腹疼痛、烧心、反酸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2.1 溃疡愈合率
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 65例愈合, 占86.8%, 8周后复查胃镜无复发, 10例仍有溃疡存在, 但面积较前缩小。
2.2 Hp根除率
治疗结束后2个月, 胃镜复查距幽门5 cm以内取材3块, 检查均阴性者66例, 占88%, 其中Hp根除者66例有64例溃疡愈合, 而Hp检测仍阳性患者溃疡均未愈合。
2.3 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5.8%, 包括过敏、恶心、头晕、口干、便秘等, 22例丙氨酸转氨酶 (ALT) 轻度升高, 4周复查时已降至正常。
3 讨论
研究结果证实,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 根除Hp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及降低复发率, 因此, Hp的根除对Hp相关性溃疡的治疗十分重要, 本组经抗Hp治疗, Hp根除后溃疡愈合率达98.5%.目前根除Hp的方案较多, 传统的三联疗法根除率达90%左右, 但由于其副作用发生率高, 服药次数多, 用药量大、时间长, 故其依从性差。笔者采用Bazzoli所倡导的小剂量、短疗程、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患者, Hp根除率达86.8%, 且副作用小, 依从性好, 费用低。该疗法为治疗Hp阳性胃溃疡疾病确实可行的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Fakheri H, Malekzadeh R, Merat S, et al.Clarithromycin vs.furazolidonein a quadruple therapy regimen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in a population with a high metronidazole resistance rate[J].AlimentPharmacal Ther, 2001, 15 (6) :411-416.
[2]萧树东, 郑青.幽门螺杆菌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9) :555-556.
【胃溃疡/中医药疗法】推荐阅读:
口腔溃疡/中医药疗法09-21
胃溃疡/药物疗法09-12
中医药传统疗法05-13
自然/中医药疗法08-21
胃癌/中医药疗法08-28
膝/中医药疗法09-19
痛风/中医药疗法11-19
便秘/中医药疗法12-10
结肠肿瘤/中医药疗法07-16
酒精性/中医药疗法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