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模式(通用12篇)
调查模式 篇1
2009年3月, 对西昌市7个乡镇的10户规模养猪场、10户散养农户的养猪效益情况进行调查, 养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 仔猪、毛猪价格出现下跌至今, 成品全价配合饲料和主要饲料原料玉米等下跌幅度又很小, 造成养猪效益大幅下滑。经调查自繁自养的规模猪场和散养农户养猪处于微利、购买仔猪生产商品猪的散养农户出现亏损状态。
1规模养猪场和散养户养猪效益调查情况
1.1规模养猪场
1.1.1饲养方法:为降低饲养成本, 一部分规模猪场在饲养上采用仔猪50日龄前用成品全价饲料饲喂, 50日龄后到出栏用浓缩料配制能量饲料如玉米, 麦麸等搭配饲喂;另一部分规模猪场利用加工小粉、烤酒的副产物如粉渣粉水、酒糟 (水) 配制浓缩料、玉米等能量饲料饲喂。
1.1.2效益情况:
(1) 自繁自养生产商品猪模式 (以出栏1头商品猪投入产出的平均值核算) :A收入:售商品肉猪1 485.1元。B支出:母猪支出摊派到每头仔猪的成本162.9元;颗粒料140.2元;玉米578.8元;浓缩料356.4元) ;米糠和麦麸75.2元;酒糟或粉渣36元;防疫费和保健药18元;水电费、人工45元, 合计支出1412.5元。C收益 (盈利) :72.6元
(2) 生产商品仔猪模式 (以出售1头仔猪投入产出的平均值核算) :A收入:仔猪380.8元。B支出:母猪支出摊派到每头仔猪的成本162.9元;颗粒料140.2元;玉米38.2元;防疫费和保健药10元;合计支出351.3元。C收益 (盈利) :饲养1头仔猪盈利:29.5元。
1.2散养户养猪
1.2.1饲养方法:散养户养猪都采用仔猪45日龄前用成品全价颗粒料饲喂, 45日龄到出栏都用浓缩料搭配玉米、麦麸、米糠等能量饲料和添加青饲料饲喂。
1.2.2效益情况:
(1) 自繁自养生产商品猪模式 (以出栏1头商品猪投入产出的平均值核算) :A收入:售商品肉猪1 322.9元。B支出:母猪支出摊派到每头仔猪的成本144.8元;颗粒料150.9元;玉米474.5元;浓缩料374.8元;米糠和麦麸90.7元;青饲料25.3元;防疫费和保健药20元;合计支出1281.0元。C收益 (盈利) :41.9元。
(2) 购仔猪育肥商品猪模式 (以出栏1头商品猪投入产出的平均值核算)
A收入:售商品肉猪1 264.6元
B支出:购仔猪613.6元;浓缩料180元;玉米452.9元;米糠+麦麸61.9元;青饲料26.1元;防疫和保健药8元;支出合计1342.5元。
C收益 (亏损) :-77.9元
从以上4种养猪模式效益调查情况看, 规模猪场采用自繁自养方式, 生产1头肉猪、仔猪分别盈利72.6元、29.5元。散养户采用自繁自养方式养猪, 生产1头肥猪盈利41.9元;采用购仔猪育肥商品猪方式, 生产1头肉猪亏损77.9元。养猪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所以在生猪市场行情差的情况下, 要采用自繁自养方式, 利用副产物开展生猪商品生产, 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市场风险, 增加养猪效益。
2 调查场 (户) 生猪生产特点
2.1 存栏量增长, 出栏量下降
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猪存栏分别为5 352头、76头、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32.4%, 24.6%;2009年1—3月出栏肉猪分别为750头、21头, 比2007年同期分别下降15.2%、7.8%。
2.2 母猪和仔猪存栏量增长过快
规模猪场、散养户母猪存栏分别为998头, 12头, 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36.3%、15.3%;仔猪存栏为2950头, 36头, 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35.2%、
14.8%。
2.3 市场风险较大
因为饲养肉猪比饲养仔猪所费饲料多, 加之市场仔猪价格较高, 出售肉猪经济效益不如出售仔猪, 所以规模养猪场和散养户2007—2008年上半年以自繁自养生产销售仔猪为主, 生产商品猪为辅, 获得了很高的盈利。但2008年下半年后, 仔猪价格跌幅很大, 规模猪场和散养户又转变为自繁自养生产商品猪为主, 通过采用这种方法, 减少流通环节费用, 规避市场风险, 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靠购买仔猪育肥商品猪的养猪场 (户) 经受不住市场的冲击, 一旦生猪价格低迷就会出现亏损。
3 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养猪生产出现低迷的状况, 应采取以下对策,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1 进一步加强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和引导, 适当控制母猪发展速度和规模, 按照良种、良舍、良法、良料、良防、良销、“六良配套”养殖模式组织生产。3.2规避风险要从生产入手, 设立准入门槛, 减少无效投资, 支持和培育技术、管理水平高, 抵御市场风险强的规模养猪场, 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 逐步形成以大规模饲养为主、中小规模饲养为辅、农户散养为补的生猪饲养格局, 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来提高生猪饲养效益。3.3积极引导猪场和养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进行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 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和违禁药物, 确保猪肉安全, 消费放心。
3.4 进一步加强饲料和肥猪、仔猪价
格调控, 努力稳定饲料和肥猪、仔猪价格, 帮助养猪户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饲养效益。
3.5 认真做好市场调研, 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生猪生产、市场供求及成本、价格等调查、监测和分析预测, 建立健全生猪产销信息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
3.6 组织好规模猪场与成都等大城
市的屠宰加工企业间的产销对接, 规避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风险。
调查模式 篇2
公路交通调查管理模式探讨
交通调查是进行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养护的前提和基础,交通调查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交通调查工作的困境主要集中于管理问题,本文从国内现行的.主要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八手,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交通调查公司化管理模式,对提高交通调查工作的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意义.
作 者:罗鑫权 姚红云 蔡冬军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400074刊 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年,卷(期):“”(24)分类号:U4关键词:交通调查 公司化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学生信息行为模式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信息行为 图书馆 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0-02
当前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与社会信息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而且思维活跃,对信息较敏感,且潜在的信息需求量很大。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在信息行为的变化和特征,从而达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增强其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信息行为调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涵盖运输、信息、电子、建筑、汽车5个学院的大一至大三的三个年级25个专业的学生,总人数为407人,文科理科专业均有,调查问卷共发407份,实际收回400份,回收有效率达到98%。
(二)调查内容及方式。选择采用《大学生信息行为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19个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参与调查学生的范围,学生对信息的理解、需求、动机、态度及信息获取的渠道与方式;学生利用什么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学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了解程度利用情况等。
二、调查结果
(一)获取信息的动机、态度。通过分析400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79.25%的学生明白的信息理解含义,74.25%的学生都能加以鉴别再利用信息,65%获取信息的动机是针对于学业需要,增长知识,用于娱乐与其他所占的比例较少。学生都能熟练地利用聊天工具进行交流、通信和组建自我信息空间。
(二)获取信息的来源、方式、渠道。通过选择互联网获取信息来源的占89.25%,选择图书馆占48.75%,广告形式占54.25%;而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网络占88.25%,选择书籍占63.5%。显然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方式都趋向于网络化,网络渠道的信息资源显然占据了目前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首位。
(三)使用搜索引擎与网站方面。目前学生通常使用搜索引擎和各大网站来获取信息资源。使用搜索引擎方面百度占91.5%、谷歌占34.75%、雅虎占14.25%,只有19.5%的学生选择其他如必应等。经常利用的网站新浪占58.25%、网易占22%、搜狐占42.5%,其他网站占42%。
(四)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一是在了解图书馆资源方式,选择老师介绍占36.75%、同学推荐占52.25%、选择图书馆网站占31.5%,自己去图书馆了解的占53.5%,所占比率最高;二是通过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馆藏书目查找咨询占61%,使用图书馆数据库占63.75%,电子图书下载占46.5%;三是浏览图书馆网站网页了解方式,经常浏览的占15%,偶尔浏览占43.5%,不浏览与不懂的占41.5%。
(五)对图书馆网络资源的熟悉程度。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在熟悉图书馆电子资源上,知道有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其他资源库,分别占了52.25%、32.5%,23%;学生在使用图书馆数据库也是这三种居多,而对潜在的身边数据库资源的使用情况方面,自己上网摸索学习使用占56%,向图书馆馆员求助的占8.25%,向同学请教或相互探讨占21.25%,从来不用数据库的占14.5%。
(六)对信息检索知识的认知情况。信息检索的使用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学生对信息检索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仅有9%,而较了解与完全不懂得分别占了49.75%与8.25%。二是图书馆针对开展信息检索培训课程中调查得知,希望开设检索课程占68.25%,无需开设检索课程占31.75%。
三、高职学生信息行为特点
(一)对信息的认知、理解程度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还是较全面的,获取信息的动机娱乐方面较少,主观意识都比较明确,针对获取的信息资源,都能自我进行鉴定并使用,说明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及信息利用能力。
(二)信息获取的来源、方式、渠道趋向于网络化。当代大学生信息需求频率高,且多样化,面对问题的时候一般经常需要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90后”大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上,除了文献资料与相互间交流及图书馆资源外,互联网俨然是他们信息查询和获取的首选来源方式与渠道,网络的便捷性与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与大学生要求获取信息资源的快速、便捷、更新率高的心理需求特征相符,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源最快捷的方法与最重要的渠道。
(三)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度高。网络时代,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资源,不但信息资源多,而且信息量大,现在的“90后”大学生都具有较长的网龄,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据统计,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是学生最为常用且使用率最高的工具之一。各种网站因信息采集与处理较规范,而且信息更新快,而且这些网站给学生提供了论坛等多种服务,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渠道。
四、不足与建议
(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基本是亲自到访图书馆,浏览图书馆网站网页的比率较低,对图书馆潜在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使用率较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面对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馆服务已不再是最快捷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信息优势应该发挥它的利用价值,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多信息资源服务。这也说明,高校图书馆缺乏主动推送资源服务的意识,拓展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
2.高职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有待提高。结合调查报告,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信息检索相关知识是欠缺的,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搜索,从而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在如今海量的信息时代这个大环境中,他们也会经常茫然不知所措,在信息检索时,只会简单地使用搜索或高级搜索等常见方法,这样比较局限,精确度也不高。对于专业技术较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搜索就满足不了他们的资料需求了。由于缺乏信息检索知识,检索技巧了解度不深,所以不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
(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也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信息时代环境下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网络化信息的增加,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够,加上因缺乏检索能力而不能有效找到所需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定期开设检索课程,提高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方法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加强对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的教育,让学生在海量信息资源的选择中,杜绝不良信息的危害。
2.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图书馆给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也要改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设图书馆不同的服务方式,例如大一时期,做好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让新进学生了解图书馆各项资源;大二时期,专业性较强,图书馆应提供其相对应方面的服务;大三阶段,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各种考证等,图书馆应优化信息环境,增加电子资源服务的宣传及采购,满足他们对电子资源的利用与需求。
3.提高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能力。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推送方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升馆员自身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才能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及其他信息资源,让学生受益终身。
五、结语
目前高校学生的信息行为无论是网络信息行为,还是图书馆信息行为都鲜明地表明“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信息需求趋向于网络化,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多样化,但是对于在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信息行为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规范的措施,引导并帮助在校大学生及时、有效地利用优质信息资源,指导大学生对其信息行为模式的重新构建,从而树立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目中作为信息服务提供主体的优势地位,让学生把身边的潜在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从此次大学生的信息行为调查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在自我获取有效信息,完成有效信息行为的过程中,作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创造良好的信息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撑,同时为信息化校园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周剑.大学生信息行为特征与图书馆入馆教育辨析[J].图书馆杂志,2015(12)
[2]薛小婕,淳蛟,赵媛.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3)
[3]李贵成.高校信息用户信息行为发展条件略述[J].情报探索,2010(8)
[4]李容,蔡东霞.当代大学生信息行为特征分析及教育引导[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对襄阳区高效养殖模式的调查 篇4
1 畜禽养殖新模式
(1) 肉猪小龙养殖模式。由农户自己投资, 按照公司统一图纸建造猪舍及相关辅助设施, 由公司提供仔猪、饲料、药品、疫苗和技术服务, 交农户饲养, 农户将育成100千克左右的肥猪交给公司销售, 公司则按照饲养协议支付农户饲养报酬。一栋猪舍饲养规模为500头, 建造一栋标准化猪舍, 固定资产投资约26万元左右。农户报酬为一栋猪舍一年毛收入7万元左右, 4年左右收回投资。
(2) 肉鸡小龙养殖模式。由农户自己投资, 按照公司统一图纸建造鸡舍及相关辅助设施。由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药品、疫苗和技术服务, 交农户饲养。农户将育成肉鸡交给公司销售, 公司按照饲养协议支付农户饲养报酬。一栋鸡舍一批饲养10 000羽, 建造一栋标准化鸡舍, 固定资产投资约25万元左右, 公司投入鸡苗、饲料、药品和技术等。农户报酬为一栋鸡舍年毛收入8万元左右。4年左右收回投资。
(3) 种猪小龙养殖模式。由农户自己投资, 按照公司设计的图纸建造猪舍和附属设施, 农户将建好的猪舍和附属设施交由公司租赁使用, 公司根据农户建造猪舍和附属设施的规模支付租赁费。设施固定资产投入400~800万元, 可喂养600~1 200头种猪, 租赁费用为每年8~140万元, 7年左右收回全部投资。
(4) “150”生猪养殖模式。该模式指建1栋全封闭猪舍 (220平方米) 进行标准化饲养, 每批出栏肉猪150头。该猪舍环境可控, 猪只自由采食、饮水, 全进全出, 一年可出栏450头肉猪。猪舍冬暖夏凉, 为生猪提供了舒适的生长环境, 减少了能量消耗, 提高了生长速度。同时采用封闭式饲养管理, 全进全出和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 降低了养殖风险。猪舍标准投资8万元左右, 一年收入在4.5万元左右。
(5) “500”生猪养殖模式。该模式指建1栋全封闭猪舍 (630平方米) 进行标准化饲养, 每批出栏肉猪500头, 全进全出, 一年可出栏2.5~3批, 出栏生猪1 250~1 500头, 适合规模养殖户采用, 实现效益最大化。该猪舍环境可控, 猪只自由采食、饮水, 全进全出, 为生猪提供了舒适的生长环境, 减少了能量消耗, 提高了生长速度, 同时引进“福利养猪、环保养猪、安全养猪”新理念, 生产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6) “165”养牛模式。该模式是指农户建1栋标准牛舍 (50平方米) , 饲养6头能繁母牛, 肉牛专业合作社或育肥牛场提供冻精配种, 每年向育肥场提供5头小牛的生产模式。该模式适合肉牛合作组织或专业育肥牛场带动农户, 组织专业肉牛生产, 是一种专业育肥场和农户双赢的生产方式, 是农民干的起、干得了、干得好、增收快的养殖模式。
(7) “1235”养羊模式。该模式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种草养羊生产模式。具体含义是“一个农户建设一栋标准化羊舍, 饲养20只能繁母羊, 种植3亩优质牧草, 年出栏商品肉羊50只 (收入1万元) ”投资小、投劳少、见效快。
(8) “100”养牛模式。该模式是指一个养殖户 (企业) , 应用秸秆养畜、种草养畜等技术, 集中育肥青年架子牛、淘汰耕牛、残弱牛, 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 养牛纯收入10万元以上。本模式所需周转资金大, 且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 土地占用面积较大, 但养殖利润高, 经营风险小, 容易管理。
(9) “500”养牛模式。该模式是指1个养殖场 (企业) , 利用自然资源, 采用秸秆养畜、种草养畜等技术, 集中育肥, 年出栏肉牛500头以上, 养牛纯收入50万元以上。该模式养殖场要求所在地牧草资源丰富, 有较好的放牧条件。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畜禽养殖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投资大, 风险高, 相对于传统养殖业, 规模化高效养殖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筹措困难、技术人员相对缺乏, 正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问题。
社会调查报告字体要求模式 篇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药学专业专科
社 会 调 查
题目: 对银行“贷款难”问题的调查报告(改为你报告的题目)专业:药学分校:抚 顺 电 大指导教师:xxx学生姓名:你的姓名学号:你的学号
对银行“贷款难”问题的调查报告
5月5日至30日,本人对中信银行的“贷款难”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反映出一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面,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总体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银企关系不协调,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农户融资难,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导致的银行对市场信用质量评价降低从而产生“惜贷”行为的具体表现。“惜贷”现象的普遍产生最终会导致银行业务发展萎缩,从而对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
二、“贷款难”问题分析
从银行方面看,应该不存在“惜贷”的问题。首先,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求发展、讲效益是自身的内在动力与迫切愿望;其次,经过这些年的治理整顿,银行运行日渐规范,包袱逐渐消化,已经基本走出了困境,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再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大量的银行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因此,一般不应该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当然银行在信贷管理、信贷服务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关,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好集约经营和授权授信、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信贷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的关系等方面确实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但这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造成贷款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信用问题。
从企业方面看,目前企业经营效益状况不理想,存在信用障碍和项目风险,信贷主体偿还能力不足和守信意识差的情况仍较为普遍,银行在贷款问题上相对更加谨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加之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导致银行与企业在贷款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增大了银行贷款营销的难度,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企业信用缺乏,造成企业间债务屡解不开,影响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2、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贷款,借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过高,使银行对于新的品种推广及放贷的积极性不高。使企业不敢轻易投
资,银行不敢轻易放贷,出现了“惜投、惜贷”的不正常现象,这必然造成政府启动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效用大打折扣。
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银行也存在“难贷款”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贷款难”的责任主要不在银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完善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通过货币信用关系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信用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企业和银行耐以生存的支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道德范畴和经济范畴的信用理念尚未形成,这给信用环境的治理增加了难度。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增强信用观念,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需要集政府、企业、银行等各有关方面之力共同解决。
三、解决方法
(一)要让信用缺失者不敢为
首先要加快信用管理立法进程,从法律上保证信用制度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立法部门应当建立相关法律,对信用信息提供、使用等行为进行规范,并从立法上明确信用缺失者的法律责任。要完善我国《民法》及其法律中有关债务保护的法律规定,在立法上要贯彻债权人主导和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强化违约责任追究。对于信用缺失企业不仅对企业要处罚,而且对于信用缺失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处罚。只有如此,才会对信用缺失者产生足够的威慑作用,杜绝信用缺失行为的发生。同时要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要让信用缺失者不能为
要建立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要利用和发展现有的社会信用系统,有必要依托人民银行现有的“全国银行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企业代码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自由查阅,面向社会提供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等,以有效利用现有社会信用系统打击信用缺失者。并充分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来曝光信用缺失者,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
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付出代价,声誉扫地。总之,要让信用资料成为整个社会的共有、公开资料,让诚实信用者获得利益、信用缺失者寸步难行。
(三)要让信用缺失者不愿为
信用缺失的行为动机主要是经济利益,因此要采取让诚实信用者获得经济利益的示范效果和信用缺失者付出巨大代价的惩罚性效果来引导信用缺失者的行为,对于诚实守信者,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可以采取优先服务的方式,政府机构可采取在全社会范围内给予物质奖励的方式,使诚实守信者获得实际利益;对于信用缺失者,金融机构可以采取拒绝与其发生业务往来等手段,政府机构可以采取对其进行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的手段,使信用缺失者付出沉重代价。让信用缺失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四)整顿信用环境,实施信用工程
要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成本建立起社会信用制度,就必须由政府出面,发挥其组织领导作用。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政府信用贯彻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中,对社会起着示范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使自己成为守信的典范。政府信用建设的重点是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将精力集中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建议各级政府集中力量,整顿社会信用环境,重点纠正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及拖欠账款等欺诈活动。对恶意逃废银行账务的企业在媒体上公开曝光,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联合给予信贷制裁和法律打击,以刹住恶意逃、废、赖债风,维护银行债权。
(五)银行部门不能以信用环境不好为由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
作为银行部门决不能以信用环境不好为由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而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从自身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利益出发,正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切实将其放在信贷工作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应进一步推行商业信用的票据化,逐步扩大商业票据的适用范围,扩大商业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规模,加快培育商业票据的贴现和流通市场,逐步形成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商业票据贴现、清算和交换流通网络。在农村也应积极开展建立“信用村”试点,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的评选活动,对守信用、按期偿还贷款的“信
苏州家庭寄养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家庭寄养;孤残儿童;苏州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73-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逐渐由“福利院集中模式”向“家庭寄养模式”演变,彰显“人文关怀”。作为社会事业发达的城市,苏州也引入了家庭寄养模式。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本着“城乡结合与点面结合”的原则,将寄养工作从市区扩展到东渚和西山,现有寄养儿童75人,寄养在市区的有26人、东渚29人、西山20人,其中28户家庭寄养了两个孩子。苏州的家庭寄养模式运行效果究竟如何?本文从寄养家庭生活照料、寄养家庭成员互动、寄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对苏州市家庭寄养模式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一、苏州家庭寄养模式的调查
笔者从寄养家庭生活照料、寄养家庭成员互动、寄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寄养儿童劳动技能、寄养儿童学习能力、寄养儿童人际网络发展等6个方面,对寄养家庭以及邻里发放问卷(寄养家庭65户,邻里108户)调查苏州市家庭寄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调查结果如下。
(一)寄养家庭生活照料
总体而言,寄养家长对寄养儿童的生活照料较好。其一,家长对孩子穿衣较为关注,不仅勤帮孩子换洗衣服,而且关心孩子冷暖以增减衣服。帮孩子换洗衣服的频率高或较高的家长比例分别为45.3%和54.7%。常关心孩子冷暖并且及时加减衣服的家长占37.5%,较为频繁地给孩子增减衣服的家长占60.9%。其二,家长对孩子日常饮食关注度高,常注意营养均衡和荤素搭配。对孩子日常饮食的关注度高的家长占52.4%,关注度较高的占46.0%,关注度一般的占1.6%。其三,绝大多数家长会半夜起身去探视孩子的睡觉情况。不仅如此,由于寄养孩子的身体情况不佳,有半夜哭闹、抽搐的情况,寄养家长时常在夜里起床照顾孩子。经常或较为经常得半夜起身去探视孩子睡觉状况的家长比例分别为50.0%和40.6%。
但是,在生活照料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家长帮孩子添置衣服的频率不高,帮孩子添置衣服的频率不太高的家长为四成,而且添置的衣服大多是已有的旧衣服或福利院定期发放的衣服。其次,一些家长带孩子出行较少。4.7%家长从不带孩子出门,18.8%的家长偶尔带孩子出门。
(二)寄养家庭成员互动
调研发现,寄养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动良好。55.6%的家养家庭中家人经常关心孩子,39.7%的寄养家庭中家人比较关心孩子;92.1%的寄养家庭中的家人经常或时常和孩子玩耍;95.3%的寄养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有耐心。
(三)寄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寄养儿童中的生活自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但生活自理能力总体情况偏差,同时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大。完全不能穿衣服的所占比例超过70%;完全不能自己用调羹吃东西的比例为57.8%;完全不能自己洗手擦脸的比例为70.3%;不能自己脱鞋袜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完全不能自己脱鞋袜。
在被调查的所有寄养儿童中,寄养在东渚的孩子大多是脑瘫的孩子,他们在肢体上有很大的缺陷,很难用手脚进行自理行为和劳动。在市区的孩子大多年纪较小,不能自理;在西山的孩子,虽然年龄都比较大但由于大多是脑瘫,因此仅有少部分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值得庆幸的是,仍有29.7%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脱鞋袜;25.0%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用调羹吃东西;17.5%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穿衣服;12.5%的寄养儿童完全能自己洗手擦脸。
(四)寄养儿童劳动技能
完全不能出门去小卖部买东西或帮助家务劳作的寄养儿童的比例均超过90%,多数寄养儿童在家务上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常模仿父母干家务活,但是由于自身身体状况,常常会“好心干坏事”。当然,寄养儿童的劳动能力既与年龄有关也与所患疾病有关,不可一概而论。调查发现,为培养寄养儿童的劳动技能,不仅需要寄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导和福利院工作人员的配合治疗,更重要的是引入更专业的机构和组织,提供更全面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以便改善寄养儿童在运用肢体方面的细节,针对性地提出康复建议。
(五)寄养儿童学习能力
调查发现,儿童智力的缺陷比身体的残疾更严重。在动手和模仿方面,寄养儿童表现较好,有简单模仿能力的寄养儿童占35.9%;69.2%的寄养儿童能单手抓握东西,双手能抓住塑料玩具球之类的东西;40.0%的寄养儿童能指出身体上的三个主要部位;38.5%的寄养儿童能单手开合剪刀。但是,在语言和理解力方面,寄养儿童中超过84.4%的孩子不能做到发音清晰,甚至不能讲简单的句子,比如“我饿了”。在识字和算术上,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差,87.3%的寄养儿童不会简单的算术,93.7%的寄养儿童完全不识字。
大多数不识字、不会简答算术的寄养儿童都是智力上有很大问题的孩子,但有些情况较好的寄养儿童也不识字,不会简单的算术。主要原因是寄养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寄养家庭中,主要照顾者是奶奶或者妈妈等家庭主妇,一般是非上班族。17位照顾者是文盲,10位拥有小学学历。即使识字的家长,在教育上也缺乏正确的方法或认真的态度,致使有些情况较好的孩子也不能认识字。
在本次调查中,虽然寄养儿童中能进行简单交流的人只占到30%,但是与机构照料相比已经有很大进步。不仅如此,许多儿童的社会行为增加,待人礼貌,热情好客等。从儿童进入家庭以来,近50%的孩子封闭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寄养模式对孩子的性格健康发展更有利。在寄养家庭中,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得到寄养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疾病的痛苦。
(六)寄养儿童人际网络发展
在社区中,寄养儿童和其他寄养孩子玩得比较多,与非寄养孩子玩得较少。经常跟其他寄养的孩子一起玩的寄养儿童占64.0%,经常跟社区里非寄养的孩子一起玩的寄养儿童占50.7%。许多寄养儿童接触到其他寄养孩子并不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而是在福利院安排的康复训练过程中。
在简单的交往上,寄养儿童的邻居对寄养儿童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当涉及更深层次的交往时,则接受度明显降低。寄养儿童常会被邻居抱抱或者逗着玩,大多数寄养儿童看到邻居会很开心。70.1%的邻居愿意遇到寄养儿童时会简单打个招呼;52.3%的邻居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寄养儿童一起玩;49.5%的邻居愿意抱抱这些寄养儿童。但是只有17.8%的邻居愿意邀请寄养儿童来自己家里玩;12.1%的邻居能接受有空时帮忙带寄养儿童;只有8.4%的邻居愿意寄养儿童暂时住在自己家里;而只有3.7%的邻居愿意成为寄养家庭。这表明邻居并未完全接受寄养儿童与寄养事业,对寄养问题仍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
二、进一步完善寄养模式的思考
总体而言,苏州在推进家庭寄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寄养儿童在各方面都有进步。但也必须看到,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寄养评估机制
当前应建立完善的寄养评估机制。寄养前,应评估儿童健康状况、学习能力状况等,以确定是否能寄养。并不是所有的孤残儿童都适合家庭寄养,若孤残儿童存在严重的或者容易复发的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则不能够进行家庭寄养。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寄养家庭适合寄养。要对寄养家庭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寄养家长和家庭的基本情况、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对寄养儿童有何要求等。这就需要福利院与所在居(村)委会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对寄养家庭基本情况和人际交往情况的了解不仅要从当事人处获取,更要通过第三方(包括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和邻居)予以获取。
寄养后,也要加强动态评估。隔一段时间对孩子进行身体、智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方面的评估,对于照顾不合格的寄养家庭应做更为严谨全面的相关评估,比照多方意见、衡量得失,决定取缔或是继续寄养。对于那些照顾得当并且有成效的寄养家长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褒奖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应及时对这些家庭进行宣传报道,让百姓了解她们的存在,认同与支持她们的付出,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寄养家庭。
(二)注重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匹配问题
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匹配问题十分重要。目前在苏州,市区的寄养家庭分布较为松散,东渚和西山的寄养家庭分布较为集中。市区的寄养儿童中有健康者,但更多的是患有疾病或残疾的,而且病种比较杂,但大多比较轻微或能治愈。寄养在东渚的孤儿的病因比较集中,主要是癫痫或脑瘫患者。西山的寄养孤儿主要是智障(或低智)和唐氏孤儿。针对这一现状,福利院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寄养方式。建议如下:其一,患有突发性疾病的儿童寄养应尽量寄养在市区范围内,避免远距离就医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其二,对于那些对外界有反应和感知、比较接近正常儿童的孩子应将其寄养在家长文化素质较高、能对孩子进行认知和学习能力训练的家庭。其三,合理搭配寄养孩子的数量。目前寄养制度在苏州的辐射范围比较小,呈现出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数量不成正比的状况,于是一户寄养多个孩子就成为必然选择。一户多个孩子固然能缓解孩子数量多与寄养家庭数量少之间的矛盾,但是也加重了寄养家庭的负担,失去了“一对一”照顾的专一性,如果寄养在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存在一好一坏的明显差别,还容易造成家长偏袒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建议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寄养儿童,一个寄养家庭最好只寄养一个,以便家长专心只带一个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如果一户寄养两个孩子,建议将病情比较轻的两个孩子放在一起,这样,除了减轻家长负担外,两个孩子还能一起玩耍,之间还能产生互动与交流。
(三)提高寄养家长的素质与能力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主要采取“城市与农村家庭结合寄养型”,具有城乡结合与点面结合的本土特点,把正常及轻残儿童寄养在城市家庭,把残疾程度较重儿童寄养在农村家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各自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的城市家庭寄养和农村家庭寄养的不足,是一种创新。但是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寄养家长整体素质和能力可能偏低。寄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孤残儿童享受家庭的温暖,同时对于患有疾病的孩子而言,家庭寄养还意味着悉心的照料和康复训练。但很多寄养家长没有意识到后者。寄养家长大多仅满足孤残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一定的“重养轻教”的现象。为此建议:其一,福利院应利用好在东渚和西山的基地和工作站,加强康复中心的建设,对寄养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和紧急救助知识的培训,使之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康复或减轻病情。其二,对于那些有简单认知能力和反应的孩子,福利院应安排儿童社工和特殊教育老师对寄养家长和寄养孩子进行训练,三方共同努力以弥补孤残儿童在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其三,引入社会工作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孩子进行辅导,以解决社会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工作使寄养家长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寄养家庭模式开展的难点之一是缺少寄养家庭。因此,加大宣传扩大寄养群体是必由之路。加大宣传不仅有助于扩大寄养家庭的数量,而且能够帮助普通百姓了解这一模式,认同、支持甚至是赞扬这一行为,奉献爱心。另外,加强宣传也可以使更多的人关心寄养家庭、关心孤残儿童。除此以外,加强宣传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寄养,作为寄养家庭的邻居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五)调整收养条件
一部分寄养家庭与寄养儿童建立了深厚感情,愿意变寄养为收养,但是现有的收养制度限制了这一意愿。因为收养要求家长无子女,但寄养家庭往往都是有子女的家庭,不符合条件。建议适当调整收养条件,能够为部分寄养家庭开辟一条通向收养的“绿色通道”。当然,寄养变为收养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如何监督,是否应该提供补助等。这些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六)扩大医保范围
现有寄养模式下,寄养儿童生病配药、住院往往需要到指定医院才能报销,弊端很大:一方面,寄养儿童家长因为不能报销放弃在较近医院治疗而去较远的能够报销的医院,对于需要紧急治疗的儿童,有可能会耽误病情。另一方面,对于寄养家长而言,常常很不方便,削弱了她们投入寄养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可以尝试扩大医保范围,方便家长带寄养儿童就医。
参考文献:
[1]卜会亭,周建才,金平平,郑红东.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探索[J].社会福利,2011,(6).
[2]崔丽娟,吴明证.寄养家庭属性对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
[3]李婷婷,崔磊.关于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10).
[4]吴鲁平,韩小雷,刘文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对北京大兴区礼贤镇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5,(6).
[5]王先进.从机构照顾到家庭寄养看我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策的转变[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1).
[6]王彦斌.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昆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余纪东,王幼丽.中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之探讨——以南昌市社会福利院为实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6):185-190.
[8]银平均.寄养儿童的生理心理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云南昆明安宁市草铺农村家庭寄养儿童调查报告[J].社会福利,2003,(1).
[9]朱孔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问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09,(9).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 篇7
但是,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运用的现实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优化以促使会计案例教学更广泛地运用?有必要对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 并深入分析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会计专业中运用的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设计了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 调查对象是湖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及其独立学院会计系的师生, 共收回295份问卷, 其中老师问卷25份, 学生问卷270分。
(一)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会计专业运用的效果不理想
通过对这次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会计专业运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案例教学感到满意的仅仅只占调查人数的15.93%, 感觉一般的占71.11%, 不满意占到了12.96%;而认为案例教学法对专业课程帮助很大的只有17.41%, 有一点帮助与较大帮助的两项占80%, 说明案例教学法目前在会计专业的运用情况不是很理想。
(二) 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不再是老师单方面的讲授课程,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 故而学生在学习时的参与度、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调查情况却显示:有63.33%的学生课前是不预习的, 只有14.44%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有近69%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部分听课, 还有近17%的学生干脆不听或选择自学。教师为准备案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案例教学的开展需要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 而当在课堂上面临的却是参与度不高的授课对象时, 积极性定会大受打击, 当然案例教学的效果也自然不理想。
究其原因, 随着经济增长率的回落, 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学生的就业日益增大。就业时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要求学生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还要有从业经验。因此, 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很多就不再是长知识、长能力了。调查证实了上述分析, 有53.7%的学生大学的首要学习目标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还有15.19%的同学以考研为目标, 而以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为首要学习目标的却只有31.11%, 不到三分之一。
(三) 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存在偏差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 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大多采用将案例讲解分析给学生, 学生同样对老师讲解分析的方式比较偏爱。但是根据图1不难看出, 相对于教师, 学生对分析讲解的喜爱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相反不常用的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使用, 而学生自主探究与观看视频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差别并不大。
调查的师生中对案例教学法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有些人觉得案例教学法就是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述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例。有些人甚至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法, 其实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案例教学法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而举例法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同时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而举例法则是教师占主导地位。
(四) 会计教学的案例选取存在难度
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案例, 故而案例的选取也是关键所在。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存在,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案例选取占88%, 其次是学校设施与制度占64%, 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占60%, 还有案例教学的局限性占36%。虽然目前案例教学法正在被各大高校所引用, 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选取一个适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运用的前提。
(五) 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足
一个好的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渊博、精深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同时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根据调查情况, 25位老师中有11位没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 与学历结合分析发现学历越高的教师实际的财务工作经验就越低见表1。这也是基于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教师工作岗位的要求之结果, 新进教师对学历有绝对的要求, 对工作经验没有要求。而对有工作经验的14名教师深入分析发现, 教师们的会计实际工作经验都不是很丰富, 其中1~5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数占比例最大, 相关工作经验十年以下的占到了57%。而认为因自身原因造成案例实施困难的6位老师, 深入调查的结果是有5位认为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造成的 (见表2) 。
二、高校会计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思考
(一) 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提高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应根据课程开设的经验, 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 循序渐进地进行。可在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的起始阶段, 老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讨论, 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慢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掌握案例学习的技能和技巧。经过一段时间, 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时可适当放手, 仅仅起着引导的作用。与此同时, 老师需要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及时的进行点评, 鼓励其创新思考和合作学习, 使学生体验到案例教学法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乐趣和成就感。课堂临近结束时, 教师可以适当的布置思考题, 来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究。
(二) 把握好师生角色, 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会计专业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味, 通常使得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意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角色中去。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只是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在必要时给学生提示。学生才是占主导地位, 老师不能像传统教学过程那样将自己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总结, 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的传授有着系统性和严谨性的优势, 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故而, 可以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对会计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存在着教师照本宣科、单方向授课, 学生死记硬背的缺点, 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 约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而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 更适合用在实践性强的知识点。
虽然案例教学法是会计专业中一种有显著效果的教学方法, 但还是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教学模式, 成为唯一的一种教学方法, 只有将它们相结合运用, 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然后再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能够实际的操作中灵活的运用。
(三) 建立会计案例库, 并合理运用案例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的起点, 要实施案例教学就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教学案例, 而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能够决定该教学法能否被有效的运用,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较为全面、完善的会计案例库。
建案例库, 首要的问题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在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时, 应注重:第一, 根据教学目的选取与设计。案例所描述的应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情景, 便于理解, 与此同时, 案例要能明确的映射出该理论的实质, 以便于学生准确的掌握知识点。第二, 从真实的经济业务中选取典型的事件进行设计, 生动形象的对案例进行描述,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 依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习课程与时俱进地设计。案例的难度还要适中, 太难的案例会使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失去信心, 而案例过于简单又会使得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第四, 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案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文字叙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以及组织学生合作表演等。第五, 案例要广泛。既要选择成功的案例, 又要适当选取一些失败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成功的案例中学习并探究其成功之处, 同时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
即便从已有的案例库中选用案例进行教学也是一个技术活, 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运用。根据授课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合的案例, 同时对案例的时效性也应有所关注, 特别是在会计准则频繁修改、完善的期间, 更应注意案例所发生的时间所适用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
(四) 提升教师能力, 强化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相当之高, 它不仅仅要求教师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在这种情况下, 想要案例教学法能够被成功的运用到会计专业的教学中, 就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 学校可以与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形成一种合作, 成立一个教师实践基地, 有计划的派选教师去进行培训和学习, 鼓励教师参与到会计实际工作中, 熟悉会计工作环境, 了解会计工作程序, 全面提升会计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 为会计教学组建一支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团队。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特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资深会计师等来学校做兼职教师, 同时与校内教师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探讨, 以强化教师的业务综合能力。
调查模式 篇8
为了弥补农村初高中教师严重短缺,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发展农村教育。湖北省自2004年起启动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 (以下称“资教生”) 到农村贫困地区任教。为深入了解“农村教师资教行动”模式的实施效果, 2008年暑假笔者利用资教生到武汉参加培训的机会,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了广泛调查, 全面了解“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的成效和不足,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对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参加培训的近3600名资教生中选取了360名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0份, 回收并检查全部合格的问卷35l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7.5%。本研究采取集体施测的方法, 对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在spss for windows (13.0版) 上进行录入及相关的统计处理。
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
1. 农村教师严重老化, 学历普遍偏低, 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并存
调查表明,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农村中学正处于学生高峰期, 教师需求量很大。2000年至2006年, 湖北省初中适龄人口 (13岁至15岁) 高峰区间已经出现, 农村初中平均班额为68人 (省定标准45人) , 66人以上的班级数占总数的62.2%, 90人以上的“超级大班”在各乡镇并不鲜见。[1]不仅如此, 2004年初, 该省教育厅对全省农村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在区域分布上, 城区学校超编, 乡镇学校缺编, 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年龄结构上, 50岁左右的教师居多, 3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严重短缺, 整个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在学历层次上, 中专或大专学历的教师偏多, 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偏少, 高质量的合格教师实在太少;在学科分布上, 传统学科的教师多, 新学科的教师少, 特别是外语、信息技术教师的缺额极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更是如此, 因为缺乏学科 (如信息技术、英语、艺术) 教师而无法开齐和开足课程。
2. 高校扩招后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自1999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以来, 普通高校招生年度规模由108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35万人, 而大学毕业生由83万人增加到212万人。随着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剧增, 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骤然紧张。2001年大学生毕业总数为112万人, 到了7月底, 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2%:2002年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 到了7月底, 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6%;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212万人, 到7月底, 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4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 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湖北作为全国闻名的科教大省, 2005年85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多达99878人。[2]高校扩招后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骤然紧张,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三、“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的基本内涵
1. 政府出资采用购买阶段性服务的方式解决农村师资短缺问题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启动于2004年, 湖北省教育厅每年拿出200万专项经费, 选派一批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 以政府出资购买阶段性服务的方式来缓解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严重短缺问题。首先, 加强政策引导, 形成激励机制。资教生在三年服务期内可以享受六项优惠政策。其次, 协调供需关系, 完善选拔机制。每年各县 (区) 提出当年教师岗位需求计划, 资教生可根据各县 (市、区) 的教师岗位需求和个人专业特长填报3个志愿服务县 (市、区) 、2个任教学科意向, 省教育厅负责组织供需见面、考试考核和签订协议。第三, 聘请专家名师, 进行岗前培训。第四, 跟踪培养管理, 加强信息反馈。资教生纳入省教育厅跟踪管理的范围, 建立了资教生电子档案数据系统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网站, 资教生在三年服务期内每年暑假都有到武汉参加免费培训的机会。第五, 三年服务期满后, 资教生原则上自主择业, 同时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他们继续留在乡镇学校任教。
2. 参与“农村教师资助行动”的资教生可以享受不少优惠政策
选派到农村任教的资教生服务期为三年, 服务期内全部安排在农村乡镇中小学, 并且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 由县 (市)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年度考核, 考核合格的, 省教育厅对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 按年度发放。对借有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 此奖励款优先于偿还贷款。2) 选派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的毕业生可提前定级, 不实行试用期。其工资由县 (市)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按月足额发放。3) 毕业生来自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高等学校、符合推荐免试资格的, 可先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 办理注册手续, 服务期满后再回校攻读研究生。4) 服务期满后, 经考核合格的, 可选拔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5) 根据自愿原则, 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关系可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也可转入县 (市) , 免收户口档案托管服务费。6) 对非师范毕业的毕业生, 免收教师资格申请认定费。[3]
四、“家村教师资助行动”取得的初步成效
1.“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 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 资教生任教地方涉及到湖北省78个农村县 (市) , 占全省农村县 (市) 总数的91%。其中经济比较落后、农村教师严重短缺的英山、蕲春、孝昌和巴东等地资教生较多, 而经济比较富裕、农村教师数量较为充裕的潜江、仙桃、大冶和鄂州等地资教生很少。调查还发现, 仅1.7%和6.8%的资教生分别在农村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任教, 在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任教的资教生分别占4.3%和65%, 有4.3%和16.2%的资教生分别在重点小学和一般完小任教, 还有1.7%的资教生在农村教学点任教。另外, 资教生任教的学校有70.9%位于偏远山区, 位于丘陵和平原的学校分别仅占20.5%和8.6%。自2004年至今, 共有省内外99所普通高校的6107名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到78个农村县 (市) 的乡镇学校任教, 选派人数增长了20倍, 农村乡镇学校覆盖率达30%, 改变了全省1200所乡镇学校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师资状况, 也大大地缓解了农村偏远地区师资短缺问题。[4]
2.“农村教师资助行动”锻炼了广大资教生, 架起了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桥梁
调查表明, 很多高校毕业生有服务农村、教书育人的热情和愿望,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恰好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资教生既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是他们的职责;同时, 他们又是一种资源, 一种特殊的群体, 肩负起传播现代化知识、输送先进教育理念, 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使命。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一到农村乡镇学校就找到了发展的平台, 利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很快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脱颖而出。调查结果显示, 资教生平均每人带3门课, 最多的资教生带了5门课。资教生每周最少要上10节课, 最多达33节, 平均上课18节。除上课外, 资教生平均还需花3.5个小时用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另外, 有35%的资教生在学校担任班主任, 还有4.3%的资教生担任学校中层干部。调查还发现, 有11.5%和53.1%的资教生认为农村教师职业“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有24.8%的资教生认为“一般”, 认为“不太满意”的仅占10.6%。另外, 有48.2%的资教生资教结束后愿意继续呆在所在学校任教。据报道, 首届资教生三年服务期满后就有60%选择继续服务基层。[5]以上充分表现了当代许多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主动回报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
五、“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的不足之处
1. 资教生来源复杂, 师范类毕业生少, 农村学校紧缺学科资教生供给严重不足
调查发现, 来自211或985国家重点院校的资教生占5.2%, 省属重点院校的资教生占19.8%, 而来自一般师范院校和一般综合性大学的资教生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46.6%和28.4%。可以看出, 来自一般师范院校和一般综合大学的大学毕业生是“农村教师资助行动”的主力。调查发现, 资教生所学的专业涉及到中文、法学、数学和工商管理等28个专业, 其中人数较多的分别是中文、工商管理、法学、行政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 英语、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等专业的人很少。可见, 英语、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等紧俏学科或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农村教师资助行动”的比较少, 而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园林等非紧俏学科或冷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资教的相当多。
2. 资教生工资低、待遇差, 其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 仅0.9%的资教生工资在1500元以上, 有4.3%的资教生工资在1200~1500元之间, 而工资在800~1200元和500~800元之间的资教生分别占76.9%和17.9%。当问到“目前你的收入和本校其他教师相比属于那一类”的问题时, 没有人回答“上等”, 仅7.8%的资教生回答“中上等”, 而回答“中等”和“中下等”的资教生分别占42.2%和29.3%, 有20.7%的资教生回答“下等”。当问到“你认为在当地维持基本的生活, 每月需多少钱”的问题时, 回答“600元以内”的资教生占57.2%, 回答“600~800元”的占15.5%, 还有27.3%的资教生回答“800元以上”。另外, 当问到“根据你的实际情况, 你认为每月应达到多少元才合理”时, 仅1.7%的资教生认为1000元以内, 有43.1%和46.6%的资教生分别认为1500元和2000元, 而回答2500元以上的占8.6%。可以看出, 和本校其他教师和当地基本生活需求相比, 资教生的收入仍然偏低, 由于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还有相当部分资教生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基本开支。
3. 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 资教生资教结束后的去向问题难以确定
调查发现, 资教生参与“农村教师资助行动”三年服务期满后, 如果想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 他们首当其冲考虑的是本人的财政编制问题, 其次是本人的发展问题。另外, 工资待遇也是资教生着重考虑的因素。然而, 笔者调查发现, 县级政府、农村接收学校和高校态度含糊, 导致不少资教生在资教结束后的去向问题上感到十分迷茫。据了解, 县级政府因为财力有限, 财政编制紧张, 对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学校任教的资教生态度很勉强;农村接收学校担心资教生呆不长, 总有一天会“孔雀东南飞”, 因而并没有极力挽留资教生留在本校继续任教的强烈意愿;高校因为近年来人学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 以往对资教生承诺的部分优惠政策也无法兑现。不仅如此, 资教生再就业配套政策不到位, 资教生报考公务员、到大中城市任教等并没有享受优惠政策, 部分资教生资教结束后去向问题难以确定, 直接影响资教生参与“农村教师资助行动”的积极性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的良性发展。
六、完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的对策建议
1. 努力完善资教生遴选办法, 大力加强资教生的培训工作
完善资教生遴选办法, 是完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资教生的选拔上, 应以师范类毕业生为主, 适当招聘一些非师范类毕业生;以本科生为主, 适当招聘一些艺术类优秀专科生;学科上尽量选择英语、数学、音乐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目前农村中小学严重短缺的学科。鉴于资教生来源复杂, 有部属重点院校毕业的, 也有一般院校毕业的;有师范类的, 也有非师范类的;有应届毕业生, 也有往届毕业生;有来自农村的, 也有来自城镇的。因此,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尤为重要。培训的内容应该因人而异, 师范类应进一步强调规范, 非师范类则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培训的同时要让资教生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及时宣传资教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先进典型。
2. 认真落实资教生的工资待遇, 合理安排教学和管理岗位, 保证资教生安心从教
要保证资教生在农村偏远学校留得住、教得好, 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尤为重要。各有关县 (市) 要按照规定的工资项目 (包括生活补贴、山区补贴和艰远补贴) 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资教生的工资, 统一为他们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所需经费统一纳入县 (市) 财政预算。县财政还要落实省财政补助经费不足部分, 让资教生享受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平等待遇。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和接受学校不仅要统筹安排好资教生的工作和生活, 提供公房等基本生活保障, 还要根据资教生的实际情况, 给他们安排合适的教学和管理岗位,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为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良好的机会。
3. 高度重视资教生的再就业工作, 促进“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良性发展
资教生的再就业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广大资教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资教生资教行动结束后的去向问题。首先, 各级政府除了继续落实资教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外, 要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教的资教生优先解决编制问题。在乡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时, 优先聘用服务期满合格的资教生。其次, 教育行政部门、人才市场和高校要为资教生的再就业提供周到的服务, 优先解决他们的户口档案的落户和托管问题。高校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如招录硕士研究生时, 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资教生;在招录高校辅导员和管理人员时, 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优秀资教生。同时, 各级政府在招考公务员以及大中城市招聘教师时, 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优秀资教生, 激励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义务教育, 促进“农村教师资助行动”模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2]湖北省购买阶段性服务:农村教师资助行动[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20080922/n259676218.shtml2008-09-22.
[3]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J].湖北教育, 2004, (6) .
[4]王晶.资教生四年增长20倍[N].湖北日报, 2008-03-18.
杭州市农村供水模式调查与评估 篇9
饮水安全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与维系生存最基本需求,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饮水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加快了我国农村饮水工作进程。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较为发达,2010年末全市GDP 4 100.17亿元,人均GDP 52 590元,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步入发展国家水平[1]。60年来,在各方努力下,杭州市的农村饮水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饮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51亿元,共解决和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人口164万[2],到2010年底全市还有35万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工程,使其正常和长期发挥作用,是摆在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长期的任务。
为了切实了解杭州农村供水工程供水模式,我们于2010年对杭州市已经实施完工的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范围为浙江省水利厅下达的2003-2007年实施的杭州市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项目共91个,覆盖7个市(县、区),计划受益总人口76.79万。其中一类地区11项,二类地区60项,三类地区20个①。我们采用分层抽样法按20%的比例进行样本抽样,确定抽样的18个工程名单如下(见表1)。
2 杭州农村供水模式
2.1 建设模式
杭州市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主要地形地貌为平原和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主要有3种建设模式:城市水厂管网延伸、乡镇分片集中供水、村为单位的分散供水。到目前为止,全市通过城市水厂向周边农村延伸管网解决饮水人口约占30%,以乡镇兴建集中供水工程约占40%,以村为单元兴建小型分散式饮水工程约占30%。
利用城市水厂管网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一般由城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实行“同源、同网、同质、同价”,这种模式适用在平原地区,通过撤并镇(乡)村小水厂、整合资源、扩大城市供水工程规模,管网向农村辐射延伸,逐步建成大网联片集中供水体系;乡镇分片集中供水的模式一般适用在丘陵地区,依托水库、山塘等优质水源工程,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发展山丘地区集中连片农村供水,实现一项工程解决一片地区,这一模式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政府则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辅助,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水利,解决农民的饮水问题,有效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短期内无法迁徙或者居住人口相对集中的偏远山区大多采用分散式供水模式,通过建设山塘、蓄水池等小型水源工程,配上净水和消毒设施来破解山区群众居住分散、水源条件差、供水经济效益较差、群众收入水平差的难题。
2.2 投资模式与产权界定
(1)对于城市水厂管网延伸工程,一般是由原城市水厂进行筹资建设,而原城市水厂大多是国有企业,因此产权一般界定为国家所有。这种方式的产权界定明确。但是由于供水企业大都属于国有企业,故存在一般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对于较大规模的农村集中联片的乡镇供水工程,产权根据投资方不同而可以界定为国有、集体、股份制3种形式。产权主体仍属于水利部门或乡镇部门,工程管理一定程度上是水利部门或乡镇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的延伸。富阳市永昌镇供水工程等工程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作为政府部门,维持成本和收益平衡的激励机制不足。为此需要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3)对于分散和小型的村级供水工程,大部分由村民及村集体筹资建设,因此产权一般界定为集体形式。在管理上,通常由村委会、村委会委托管理或用水户直接管理,尚未完全与市场接轨。
(4)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由私人投资建设的模式,如桐庐横村镇供水工程就是由私人投资建设的,对于这种供水工程,产权一般界定为私营或股份制。
建设模式、投资模式、产权界定与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见下图1。
2.3 运行机构与制度
在运行机构与制度方面,大部分供水工程都根据实际制订出台了水厂运行操作规程、水费收缴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了专门的管理人员。但一些分散式饮水工程管理机构基本落实了,但管理制度没有,或不健全、不完善,管理维护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较低,不能适应日常工程维护和供水安全管理的要求。个别村级分散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很少,更缺乏专业管理人员,造成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3种供水模式运行机构与制度规范情况见表2。
2.4 水费制定与收缴
目前,对于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和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水价是由当地物价部门审核确定,而村级分散供水工程,水价主要是由村集体讨论决定。
在水费收缴上,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城市管网延伸,水费基本能按月(季)足额收缴,运行状况良好;对于乡镇集中供水的水厂,水费收缴也基本正常,运行状况较好;而大部分的村级水厂水费收缴情况较差,存在水价低、水费收缴困难的问题,有些还是无偿供水,运行状况一般,部分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当地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对花钱喝水不理解,造成水费收缴难,收费拖欠较多。
在水费计量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水表计量数计算收取,二是按照每人每年定额收取。从抽查情况来看,在目前已建成的工程中,存在多种计量收费办法:大部分工程都做到水管入户,按表计量,少部分工程未安装水表,按人头收费,部分工程还未计收水费或由村集体补贴,喝福利水。
在水费收缴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专人承包收缴,二是供水公司上门或用户到供水公司营业点收缴。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对于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和乡镇集中供水工程,一般采取的是到供水公司营业点缴费的方式,对于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基本采用了专人承包上门收缴的方式。
3种供水模式的水费制定与收缴情况见表3。
2.5 水价与运行成本
目前,杭州市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及乡镇集中供水的农村生活用水水价基本能够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优质优价的原则确定,适当考虑农民可承受程度,基本上不高于城镇生活用水水价。城市管网延伸工程水价一般在1.0~2.0元/t之间,生活平均水价为1.50元/t,农民年均用水量为30 t,按1.50元/t计算,人均每年水费开支为45元,约占人均年收入7 164元的0.63%;乡镇水厂水价一般在0.6~2.0元/t之间,平均水价为1.20元/t,农民年均用水量为27.1 t,按1.20元/t计算,人均每年水费开支为32.52元,约占人均年收入6 003元的0.54%;分散式小型农村供水厂(站),供水价格主要考虑农民可承受能力程度,适当考虑工程运行成本,由村民委员会自主确定,一般在0.2~1.0元/t之间,平均为0.55元/t,农民年均用水量为22.4 t,按0.55元/t计算,人均每年水费开支为12.32元,约占人均年收入5 969元的0.21%。3种供水模式运行水价情况见表4。
城市水厂官网延伸工程一般要收取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用电普遍按照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收取,增值税按6%收取,正常缴纳所得税,其平均供水利用率较高,为64%,平均制水成本为1.45元/t;对乡镇集中供水工程,一些地方要收取水资源费,一些地方未收取,大部分地方未收取污水处理费,用电普遍按照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收取,增值税按6%缴纳,所得税有些地方实行五免五减半,其供水利用率平均为35%,平均制水成本为1.20元/t;村级分散供水工程一般不收取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用电部分地方按照普通工业用电收取,部分按照居民用电收取,一般不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其平均供水利用率较低,为22%,平均制水成本为0.73元/t。3种供水模式运行成本情况见表5。
从运行水价与运行成本情况来看,除城市水厂管网延伸工程生活水价高于制水成本外,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村级分散供水工程生活水价均略低于制水成本。目前农村供水工程现行水价普遍低于全成本水价,考虑到群众承受能力,大部分工程只能按照低于运行成本水价计收水费,低成本水价难以保证工程持续运行。
2.6 水质监测
各地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一般都对水源水质进行检验,水质不符合要求的另觅新水源。在运行阶段,管网延伸工程由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水源水质定期检测制度执行较好,乡镇及跨村集中供水工程大部分由卫生部门定期抽检,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因管理和经费问题,水质检验不理想,有的分散式供水工程自运行以来未进行过水源水质的再次检测。在出厂水质及管网水质检测上,大部分乡镇级以上水厂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水质检验能力,能对出厂水水质、管网水质进行简单检测。大部分的村级水厂也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水质检测频次少,导致部分工程水质难以保证。三种供水模式水质监测对比情况见表6。
2.7 小 结
将3种供水模式的主要特点列示如下,见表7。
3 问题与建议
3.1 问 题
3.1.1 农村供水工程性质界定不清
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价格管理办法》等一列法管制度,但已有的供水法规主要针对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到目前为止,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农村饮水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定性,直接关系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国发[1997]35号),供水工程属于乙类项目,主要通过非财政性的资金渠道筹集。但这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际情况(即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渠道筹集)显然不符。此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虽然对城市供水水管单位性质进行了明确,但并未明确农村供水水管单位性质。因而多年以来关于谁应当成为农村饮水工程的投资主体一直存在争议。现行农村饮水工程投资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农民,但对于这三方的投资主体地位,有关政策未予说明,农村饮水安全到底应当由谁负责解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3.1.2 农村供水工程政府扶持措施不够
浙江省政府2005年就出台了“农村生活用水不收取水资源费、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附加费等,运行电费给予优惠”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运行电费,是构成供水成本的主要因素,应给予优惠,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或农村生活电价。但目前,很多农村饮水工程电价基本执行工业电价,平均为0.76元/度,高于农业生活用电价格0.538元/度。在用地上还不能享受公益性用地政策,部分工程被迫支付高额征地费用,使本已不足的建设费用更是捉襟见肘。在水资源费收取上,对于城市水厂管网延伸工程,一般均正常收取资源费;对于乡镇集中供水工程,一些地方收取,一些地方未收取水资源费;对于村级分散供水工程,一般未收取资源费。对于污水处理费,城市水厂管网延伸工程目前均正常征收污水处理费,未考虑延伸工程供水人口是农村居民而不予征收;对于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大多地方未征收污水处理费;对于村级分散供水工程,则均未征收污水处理费。
3.1.3 供水能力闲置较为严重
根据调查,目前农村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利用率情况是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为为64%,乡镇集中供水工程为35%,分散式供水工程为22%,全省平均为38%。这说明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供水能力得到较大的利用,供水规模设计较为合理,符合实际需求。而二、三类地区供水能力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二、三类地区在设计供水能力时考虑到今后若干年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用水增长,超前过多;另外技术规范中设计参数取值偏大;设计考虑的人口增长不符合实际,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0.4%左右,因农村特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设计中自然增长率有的取0.6%,而实际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偏远农村居住人口仅为户籍人口1/2。这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造成设施闲置、资金浪费,而且运行费用增大。
3.1.4 部分工程建后管理薄弱,难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管理机制不活, 制度不健全,建后管理队伍建立难。部分已建工程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程度还不够,有的工程存在“以包代管”的现象,工程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已建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少乡村饮水工程只有一、两个人管理,运行管理人员没有竞聘上岗,大多为指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整体专业素质不高,较难适应日常的工程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要求。虽然各地饮水工程都实行了水费计价制度,打破了“大锅水”、“福利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水费收取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工程没有制定供水成本核算与管理办法,只出台了一些临时性的暂定水价办法;有的供水工程水价偏低;有的工程主要收取了电费和管理费,没有对工程折旧和维修成本进行核算,也未提取折旧费专户存储,向农户收取的水费不足以完全弥补工程运行成本,致使维护管理费用缺乏,很多供水设施缺乏维修保养,造成不少已建供水工程设备和管道配件老化严重,损耗严重,供水成本增加,供水工程的运行难以为继,这直接影响到工程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3.1.5 水源保护薄弱,处理工艺简单,水质监控不到位
水污染逐步加重,水源地保护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水污染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家少量的水污染防治费用都大量地投入到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去了,缺乏对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宣传。大部分饮用水工程目前尚未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 未划定水源地保护区,未建立巡查制度、信息监测报送制度和应急反应机制等。
处理工艺简单,消毒设备不齐全。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分散供水工程处理工艺简单,仅有简单的沉淀和过滤设施,缺少必要的净化消毒设施和水质检验设备,难以对水质进行动态管理,在源水水质发生变化时难以保证供水水质。有的水站管理员未经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和消毒技术,操作随意性比较大,供水设施维护、清洗、消毒不及时,不规范。
水质检验和检测不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是要解决水质问题,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取样、检验制度,使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卫生水。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集中供水工程、单村集水工程缺乏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有的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的频次也极少,导致部分工程供水水质难达标准。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大都未能就水源水、出厂水、龙头水实现定期、定时、定点的水质监测工作,以及突发事件时增加水质监测次数机制。国家水质监测经费不足,卫生部门没有能力下乡进行质量检测。
3.2 建 议
3.2.1 健全法制保障机制,明晰农村供水工程性质
针对当前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缺乏法律支撑,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安全饮用水法》、《农村供水条例》、《农村供水管理办法》等法规法律规章,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地位、作用、性质(在立法中,应当明确界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既有公益性,也有一定的经营性,属于准公益性工程)、资金投入机制、规划、建设、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监督、费用收取等作出明确规定,健全和完善农村供水法治建设,使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决策与运行管理向民主和谐、自主有序的方向发展,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2.2 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村供水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水源工程、输送到偏远零散农户的管道工程和平衡水价,政府无偿补助额不计入企业资产,不论项目主体性质,实行平等的财政支持政策。由于目前很多农村饮水工程承担了政府应该承担的普遍服务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饮水工程收取的水费往往只能满足工程简单再运行,为了避免因工程维修养护不及时造成饮水返困,政府有必要对维修养护费进行补贴。在税收、附加费(排污费、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用地、用电、水价等方面实行减免优惠政策:农民饮用水工程用地作为公益性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行政划拨,统一纳入当地年度建设用地计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农村生活用水不收取水资源费、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附加费等;用电电价上应执行农业灌溉电价,最高与农村生活用电价相同;农村饮用水工程经营期10年以上,经批准,从获利年度起,所得税5年内免征,第6~10年减半征收,同时减免污水处理费、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附加费等附加规费10年。
3.2.3 合理设计供水规模,避免资源浪费
在设计农村饮水供水规模时,要避免因工程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导致短期内又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但也不能贪大,以致建设能力闲置和资源浪费。要加大对设计人员的培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能只查规范和户口薄上的人口进行计算,在需水量预测上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在供水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企事业单位用水量,应合理分摊后扣除这部分投资,因为财政资金补助的政策方向是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避免按投资比例补助的政策导向盲目扩大工程规模,造成供水规模过大。
3.2.4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
目前,一大批农村供水工程相继投入运行,为确保这些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必须建立一套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为此,应出台制度,规范管理。杭州市各级政府应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制度;持证上岗, 专业管理,要由专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作为管理主体组成管理团队,按照有关专业要求进行工程管理,以实现农村供水工程高水平、专业化管理,确保安全供水、供安全水。由各县( 市、区) 水利局组织举办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方面的培训班,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统一发放饮用水管理和维护人员上岗证,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指导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安全饮水。
3.2.5 加强水源保护,重视农村供水水质卫生检测网络建设
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部饮用水源安全保护专门条例或饮用水源安全保护法规。应总结国内外的饮用水源地管理经验,抓紧编制出台《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条例》、《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技术标准》,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水源地监测信息管理和发布规定,分层次建立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法制监管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在制订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最好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与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
必须重视农村饮水水质卫生检测网络建设。根据农村饮水状况及技术条件,在以往农村水质卫生检测的基础上,县区应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点作为长期监测点,建立监测网络,重点加强对流域水资源水质的监测,以流域水质的安全性保证供水工程饮水水源的安全性,加大卫生疾控中心对水厂的抽查力度。对县级水质检测机构进行配套的基础上,在规模较大的供水站建立化验室,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和检测化验设备,重点加强对水源水质和包括供水管网末梢在内的供水水质全过程的监测,逐步形成县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各供水工程,不论规模大小,都应以监测网络为中心,科学地、定期地开展农村饮水水质卫生检测工作。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监测的重点是乡镇分片集中供水到村和以村为单元的小型分散供水。
4 结 语
本文从建设模式、投资模式与产权界定、运行机构与制度、水费制定与收缴。水价与运行成本、水质监测几个方面对杭州农村供水工程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分析。通过调查表明:城市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基本能可持续,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可持续有一定困难,而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工程可持续性具有较大困难。应合理设计农村供水工程供水规模,健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国家应明确农村供水工程性质,完善政府扶持政策,重视农村供水水质检测网络建设。
摘要:从建设模式、投资模式与产权界定、运行机构与制度、水费制定与收缴。水价与运行成本、水质监测几个方面对杭州农村供水工程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分析。通过调查表明:城市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基本能可持续,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可持续有一定困难,而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工程可持续性具有较大困难。
关键词:农村饮水工程,可持续性,供水模式,差异化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李朝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着力推进杭州水利跨越式发展[N].杭州日报,2011-03-22(A3版).
调查模式 篇10
综合两方面, 认为“实践比理论知识还重要”的学生占到54%, 超过了一半, 据此看法的企事业单位也占到了50%;认为“不重要”的学生占总数的2%, 认为不重要的企业占3%, 这说明, 无论是作为物流人才市场供给方的高校学生, 还是作为需求方的企事业单位, 都非常重视物流专业社会实践, 这也是和物流产业实践性强的特色分不开的。
备注:表中的重要度分“1”、“3”、“5”、“7”、“9”五个档次, 分值越大, 表明重要度越高, 即9分表示最为重要;表中“0”表示不需要该种能力。
备注:表中的重要度分“1”、“3”、“5”、“7”、“9”五个档次, 分值越大, 表明重要度越高, 即9分表示最为重要;表中“0”表示不需要该种能力。
被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认识如表1-1:
被调查企事业单位对物流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的认识如表1-2:
综合分析上述两表, 物流专业学生和物流企事业单位都对这十个方面的知识有很高的认同感, 都认为外贸知识、报关报检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这样的认识与浙江省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特征有关, 也说明这几块知识是学生和社会都重点需要的知识, 而这几个方面知识也是和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 没有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没有一定的实践应用, 这方面的知识是不能很好掌握的, 从这个角度讲, 校企合作能够给学好这些知识提供良好的平台。
被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应进行的社会实践的认识如表1-3:
被调查企事业单位对物流人才应进行的社会实践的认识如表1-4:
综合分析上述两表, 物流专业学生和物流企事业单位都对这八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有很高的认同感, 认同的比例都在9 6%以上, 最高的达99.3%。这八个方面的社会实践中, 物流业务操作实习、物流单证拟制填写实习、物流企业认知实践和社会环境认知实习是供需双方认可程度都高的四个方面, 而这四个方面的社会实践的开展, 必须有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此项调查尽管是局部性的, 但具有一定代表性。考虑到学生渴望得到实践机会的要求, 社会企事业单位认同社会实践的呼声, 学校积极推进学生社会实践质量水平提高的需求, 开展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历史的潮流, 顺应社会发展之举, 此举对于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各方都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备注:表中的重要度分“1”、“3”、“5”、“7”、“9”五个档次, 分值越大, 表明重要度越高, 即9分表示最为重要;表中“0”表示不需要该种能力。
调查模式 篇11
关键词: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道路绿化;广州市
在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建设以近15%的用地比例随城市发展蔓延,原有耕地、林地、绿地逐渐被沿路硬质构筑物和铺装所替代。这种不透水下垫面比例的大幅度增加,明显改变了城区原有水文特性。导致相同降水条件下的洪峰提前与流量增加,传统的末端治理排水模式难以应对,水涝、水污染现象结伴而至。同时,道路绿地的下渗、过滤、净化等自然功能属性。因受制于传统排水结构而未能有效体现。
在我国海绵城市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的新视域下。道路绿地作为LID应用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前提下,应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LID理念起源于美国,旨在从源头避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强调利用小型、分散的生态技术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水文循环。在场地尺度上,LID通过结合绿地、原生景观、自然水文特性和其它技术的应用与创造。呈现一种功能性水文景观。体现“因地制宜、生态适宜、源头分散、自然和谐”等核心内涵。广州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LID应用于道路绿化需要本土化过程。其本地化途径将根植于符合LID理念下当地道路绿化的现状条件。
1.广州市道路样地选择与研究方法
1.1样地选择
1.1.1样区气候与地形概况
广州属于南亚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雨季集中在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5%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830.3 mm。气候温暖多雨、雷暴频繁。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多为中低山地。南部大部分为平原地形,珠江及其众多支流贯穿整个广州。
1.1.2样地选择
以平原区域的城市干道为主要对象。以在南北走向较长、绿化水平较高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道路作为根据,在中南部区域内选取了白云、广州、临江、港前、英东、龙穴等大道,以及广园中路、烟雨路、105国道洛溪段、新光快速。共计10条主要干道,路长累计达59.4 km。
1.2研究方法
2015年6-11月,对上述道路进行下沉式绿地存在情况的搜索式踏查,拍摄相关绿地的下沉特征、植物构成及其景观照片,以供绿地分布特征与雨水管理结构分析。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简称“指南”)中相关的地形要求,判断下沉深度与坡度的符合程度;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耐水湿植物构成根据LID绿化的位置与功能组合结构概括较好的案例绿化模式。
.2结果与分析
2.1下沉式绿地的分布与雨水管理结构特征
经踏查发现,样地中有11个下沉式绿地的存在样本。在调查区域上主要呈现为依水系、中大型绿化设施等纳水资源分布(表1)。在雨水管理组合结构方面。主要是植被缓坡+明沟渠,市政排水管道的简易结构。在短距离内复合水体纳水资源以及绿地的渗水资源。其中,在源头消纳的空间结构上,主要包括空中树冠截留、地面平流雨水接纳的复层消纳结构(图1),以及没有树冠覆盖的单层消纳结构(图2)。另外。微低势绿地的下沉深度多处于1-3 cm,小于指南的最低下限5cm;而植被坡只有2个样本超过指南的最大上限坡度:33%。
2.2应用现状分析
在LID技术应用方面。11个下沉式绿地样点的平流雨水处理方式,多是先经由绿地下渗与植被过滤。后通过明沟渠,市政管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路面雨水的径流速度,拦截污染物,缓解管道水量压力。其应用特点主要是:在局部绿地上,因地制宜采取相关措施以及绿灰结合的雨水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场地的水文循环环境,从而符合LID理念。
在应用分布方面。以同一资源且地势高差条件相当的角度来看,下沉式绿地样点分布主要呈现出同等环境条件下单侧或单方位角的局部应用的现象特征。就广州大桥而言,其南北端四个方位角的交通岛绿地皆具有基本等同的环境条件。但只有西南侧绿地存在下沉方式。这种应用布局现状反映了源头分散观念的不足。
2.3主要滨水植物构成
LID绿化植物一般按近水、浅水、深水等区域作不同分布。由具一定耐水湿能力的滨水植物构成。滨水植物是指能够在滨水环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植物。包括沿岸的乔灌木、草本、藤本及生长在近岸浅水区的水生植物。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与样点植物作比较。广州道路LID绿化的滨水植物构成见表2。其中,因缺少LID湿式技术类型应用而没有发现水生植物品种,如雨水花园。
2.4典型案例与模式归纳
按指南的雨水管理功能分类,LID道路绿化一般包括地表下渗型、传输型、蓄留型这三种功能类型。根据有助雨水下渗或污染物拦截的地形要求。结合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可在调查样点的传输型、蓄留型中各推荐一个较好案例。而微低势绿地因下沉深度不足而缺乏地表下渗型推荐案例。
2.4.1传输型案例的绿化模式分析
推荐案例是一个传输型绿化景观的交通岛绿地(图3),位于105国道洛溪段大石桥北的西侧,呈不规则三角形。其传输功能体现为:针对机动车道的地表雨水,先通过植被坡的径流减缓与生物过滤。再漫流至排水明沟进行传输,在纳水源头为单层消纳结构。其中,植被坡长141 m,平均坡度为25%,平均坡面宽度为3.25 m。平均下沉深度为0.8 m。其坡度在指南最大上限要求范围——33%内。
nlc202309091616
景观组成是由疏林草地作为场地背景。将植草坡与排水明沟所组合的功能性结构体前置于背景(图4)。其中,主要以木棉、美丽异木棉、黄槐Senna surattensis等乔木营造疏林景观效果;坡面种植以细叶结缕草为主,营造开敞、通透的草坡景观效果。提高行车安全性。
根据上述LID绿化的位置与组合结构,该绿化结构模式可概括为:面向机动车道、以传输型单层消纳的草坡一沟渠结构体前置于疏林的交通岛绿化,简称为“传输型疏林草坡交通岛绿化模式”。
2.4.2蓄留型案例的绿化模式分析
推荐案例是一个蓄留型旱溪绿化景观(图5)。位于广州大桥南西侧的交通岛绿地内。其蓄留功能体现为:针对人行/绿道的地表雨水,先通过植被驳岸的径流减缓与第一重的生物过滤后流进旱溪。再经由旱溪的砾石、生物过滤及土壤下渗。进入50 m3的地下蓄水池。可为该绿地提供七天的灌溉用水。其纳水源头为较多树冠覆盖的复层消纳结构。其中,旱溪呈长纽带状。长约180 m。中部宽约22 m。其人工桥下最大深度为1.6 m。平均坡度为16%,其坡度也在指南最大上限要求范围——33%内。
景观组成是以密林灌丛草地作为场地背景,灌草驳岸、旱溪与地下蓄水池等所组成的功能性结构体镶嵌于背景(图6)。其中,背景主要以凤凰木、榕树、红花羊蹄甲等乔木营造密林景观效果;旱溪沟内主要采用海芋、红背桂等耐阴性较强的湿生植物。以适应林荫环境;坡面主要种植灰莉Fagraea ceilaniea、棕竹、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细叶结缕草等灌草滨水植物。
根据上述LID绿化的位置与组合结构。该绿化结构模式可概括为:面向人行道、以蓄留型复层消纳的旱溪一地下水池结构体镶嵌于密林的交通岛绿化。简称为“蓄留型密林旱溪交通岛绿化模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广州道路绿化的LID模式应用现状主要有三方面。
1)具有较好的LID理念应用基础。其主要特点是:技术应用上的因地制宜思想较为突出,场地布局上的源头分散观念尚有不足。具体为:在局部绿地上,通过因地制宜的措施和“绿灰”结合的雨水处理方式来体现LID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雨水生态循环效果;而在道路同一场地的其它绿地内。这种因地制宜的理水观念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2)技术应用结构简洁但类型较单一。以植被缓坡+明沟渠,市政排水管道的简易“绿灰”结构为主。并相应地布局在大型水体或绿化设施等纳水资源附近的道路绿地内,形成便捷的组合结构;而作为LID道路绿化重要技术类型之一的植草沟及其复合技术却没有在调查样本中出现。
3)形成两种较好的LID道路绿化模式。案例模式之一,番禺大石桥北西侧的传输型疏林草坡交通岛绿化。其突出优点是功能结构体较为简约,绿化结构较为简洁,尤其适合于强调视线通透的中小型交通岛绿化。案例模式之二,广州大桥南西侧的蓄留型密林旱溪交通岛绿化,其突出优点是地表汇聚下渗、地下蓄水相结合的功能结构体,适应于广州多雨、易滋生蚊虫等地方环境条件。尤其适用于中大型的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应用范围推荐:这两种LID绿化模式可优化组合为下渗型绿化结构,并可应用在新开发区域的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以及大型住区、校园等设施的LID道路绿化营建。
3.2建议
1)关注LID与海绵城市的关系,避免技术措施的机械应用
对于海绵城市来说。LID是其重要的指导理念、建设途径与技术支持;而海绵城市是LID实践的目标。在理念方面,LID的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从而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同时,LID的技术措施以及雨水系统构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实现途径。在广州的建设实践中,应以LID理念为指导。根据本地环境特点进行LID技术策略的借鉴、改良与应用。
2)因地制宜集成技术
根据本地的环境特点,广州是平原河网城市。地下水位高且土壤渗透能力较低。气候温湿多雨,容易产生蚊虫。因此,在LID技术应用上,应优先选用干式的技术类型,如旱溪、干式植草沟等。这有别于我国北方城市因雨量较少而以选择湿式技术类型为主。如雨水花园、湿式植草沟等;在衔接系统上。以LID大型设施为源头。小型分散设施做补偿,通过管渠系统。使得源头与末端能够在规模上衔接,进而实现雨水优势互补,形成综合调蓄模式以应对中大雨事件。
3)强化本地现有技术及其应用
本地技术的形成是前人应对当地各种环境条件下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是LID技术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以LID理念为指导。借鉴国内外成功技术形式对本地现有技术内容进行绿化结构提取、功能优化、形式改良。在实践中积累相关应用材料的量化研究。如植物的雨水净化能力;始终以对自然环境低影响的态度,做到因地制宜、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LID绿化技术。
4)技术应用注重景观与功能融合
道路绿化在塑造城市形象、构建绿色通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景观融合方面,LID绿化置身于道路绿地景观内,将低势的水景观融入背景形成和谐丰富的绿地景观层次。在功能融合方面。道路绿化承载着多项生态服务功能。应用LID是对绿地自然水文功能属性的重新焕发、强调与形式改进。通过LID绿化结构模式的提取与优化。是实现LID技术应用的景观与功能融合的有效途径。
调查模式 篇12
一、数字艺术类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调查
1. 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不同的关键词, 查阅有关研究文献100余篇, 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了解了目前对数字艺术类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的研究情况, 明确了研究范围及研究成果。阅读有关数字媒体教学、课程分析、培养模式管理、课程改革与设置等方面的书籍, 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思路与基础。
(2) 问卷调查法。在设计问卷过程中,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 阅读了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 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最后确定了正式调查问卷——《山西省数字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采用抽样的调查方法, 对山西省高等院校进行调查访问, 了解数字艺术类研究生教学的现状。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问卷91份, 回收率91%, 有效问卷86份, 有效率94.5%。
2. 调查的结果。
(1) 关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而架构的, 培养目标决定和制约着整个培养模式, 从统计结果得到如下结论:数字艺术类研究生攻读学位目的多样化。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攻读学位以获得更高学位为主要目的分别占46.3%、37.3%,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攻读学位以“个人兴趣、扩充知识”为主要目的占31.2%。除此之外, 还有部分研究生攻读学位是为了转换工作环境、为了职称、职务需要等。由此看来, 由于研究生构成来源的多元, 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数字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因此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定位, 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也应当呈现多样化。
数字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脱节。调查中了解到部分研究生对当前的学位教育表示不满, 其主要原因是学位教育特色不强, 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未能达到他们来校攻读学位的期望, 数字艺术类研究生这个新型学科更需要从应用与创造的角度进行学习。
(2) 关于入学形式。从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目前数字艺术类研究生招生入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招生数量与招生质量之间的矛盾, 从统计结果分析, 研究生普遍认为扩招后研究生整体招生质量“变化不明显”, 但除此之外, 持“有所下滑”和“明显下滑”的也占有不少比例。招生方式有待改进, 大部分研究生对目前的招生方式持“一般”和“满意”态度, 但部分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招生方式过于单一, 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指标, 不能突出人才选拔的特色。入学考试沿袭“应试教育”轨道, 不利于优秀生源的选拔。当前的入学考试仍未摆脱“应试教育”模式, 特别对于数字艺术类研究生, 似乎英语考试成为录取的主要“门槛”, 这种选拔制度可能会遗漏一些有真正艺术创新能力的考生。在访谈中, 研究生普遍认为入学考试需要加强复试的权重, 使得考试制度变得灵活。
(3) 关于培养方式。从培养年限调查统计结果看, 有54.2%的研究生觉得攻读学位的理想时间在2-3年, 其次有23.4%的研究生觉得理想时间为3年, 还有个别硕士生要求少于2年。统计结果显示, 研究生都比较赞同实行弹性学制。
从课程教学调查看, 数字艺术类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满意程度的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对公共课授课内容的满意程度;对选修课选择范围的满意程度;对必修课程内容在前沿性、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四方面的评价;培养方式对专业基础知识、独立从事科研能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三方面的影响程度。
从统计结果分析, 目前数字艺术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公共课教学“本科化”, 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课范围及内容有待继续加强;必修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明晰;数字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偏重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对专业创造能力重视不够。从导师指导统计结果表明, 数字艺术类研究生普遍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对其指导“比较有用”, 说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通过调查, 我们也发现导师的指导也不乏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导师队伍老化和断层现象明显;导师知识结构优势的侧重点不突出;“学术门户”现象普遍, 沿袭“学徒式”培养方式使研究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导师因事务繁忙而影响到对研究生的培养。
(4) 关于质量评定。从考核制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数字艺术类研究生认为学校实行的课程考核还是比较严格的。虽然研究生普遍反映, 课程考核的淘汰率很低, 但学校还是实行了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 程序规范, 基本按照学校规定履行考试制度,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从论文质量看, 数字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强调教学与创作两方面, 学位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基本形式, 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无疑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从统计中我们发现: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开题报告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设备的不足、住宿条件的拥挤、就业压力等因素和外界条件成为干扰数字艺术类研究生论文进展的因素。
二、数字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查结论分析
我国的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迅速, 潜力很大, 但是,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详细的统计数据以及分析不难得出当前数字艺术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也折射出山西数字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所在。比如, 制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艺术素养有待加强、师资力量有待提高与改善、人才培养无法与社会市场对接等。
由于我国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国际行业发展的较为完整规范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数字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 也不利于我们经济发展的需求。
【调查模式】推荐阅读:
“调查-反思”模式07-23
中国营销模式变革方案调查分析11-26
中学政治学案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调查问卷07-03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福建省泉州市农村卫生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模08-10
网络调查问卷调查11-13
典型调查与重点调查11-14
思想状况调查问卷调查12-07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