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2024-11-15

调查报告: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精选6篇)

调查报告: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篇1

千户中国农民家庭调查系列报告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那么人的城镇化的主体——农民工与他们的家庭,在当前的城镇化浪潮中发展如何,感受如何,对未来有何期盼?2013年,受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委托,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变迁”调查。此次调查由中心组织180位民情观察员,走进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0多个村庄,分别与170位村干部、1120户村民家庭代表面对面问卷调查,全面采集当前村庄变迁的真实数据,从中也了解到城镇化对农村农民的巨大影响,以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真实现状。系列调查报告将陆续刊出。

报告一:农民工与城镇化

60%以上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

调查显示,被访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中,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家务农的不到四成(39.87%)。其他劳动力则承担着为家庭经商、打工挣钱的重担,近两成长年在外务工或经商(18.99%),其余农村劳动力则处于兼业状态,打工时长为6个月~12个月、3个月~6个月的比例分别是14.69%、13.64%。

通过对打工者目前外出务工所在地域的调查显示,有超七成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省内打工,其中15%在本省省会或本省较大城市,23%在本县,34%在本乡镇。与务农迥异的城镇工作与生活,给亿万农民家庭打开了一扇增收致富的大门。针对农户家庭的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家庭平均净收入33227元,家庭平均农业经营收入7082元,家庭平均务工收入24676元,家庭平均股票及房屋出租收入634元,家庭平均转移性收入910元,家庭平均集体收益分配收入817元。农民工的务工收入达到了其家庭年净收入的77.26%,位居各项收入之首。

近半进城农民工无社会保障

农民工离开家乡、走进城市寻找打工、创富机会,仍然是一场艰难的寻梦之旅。尽管近些年间出台的公共政策对这一群体予以高度关注,但直到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仍然呈现出生活质量低、难以获得城市公共服务等特征。1

针对在务工城市的居住情况,本次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54.89%)的受访者选择在务工城市租房居住,有16.89%的受访者自购住房。另外,不少务工者在打工所在城市无固定居所,只能居住在工棚等地。体现在本次调查中,24%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在所务工的城市,获得“五险一金”式的全方位社会保障,对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是种奢侈。本次调查中,仅过半(54.81%)的受访打工者表示自己在务工城市参加了社会保险。他们参加不同保险种类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医疗保险(47.65%)、失业保险(31.36%)、工伤保险(19.26%)、养老保险(8.40%)。

尽管许多打工者事实上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甚至其二代、三代也已经在城市就业、入学,但总体来看,打工者将其户籍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仍是少数。本次调查发现,目前打工族结束“候鸟式”往返城乡生活、将户籍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比例占到15%。

农民工选择落脚城市看重五大要素

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他们对落户城镇充满期待。本次调查中,在问及“希望落户城镇的原因”时,就业机会多(66.22%)、生活较舒适(59.12%)、子女教育好(56.76%)、工作挣钱多(53.04%)、医疗养老等福利好(41.22%)是农民工选择最多的五个要素。对于农民工来说,其“落户城镇”希望获得的发展机会,重点是就业,同时,与家庭的迁徙密切相关的生活舒适度、子女教育质量、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等,都是农民工在谋划家庭的未来发展时着重考虑的。

但是,真正完成“市民化”的农民工仍是少数。调查显示,完成了“市民化”、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比例为15%,仍有85%的在外打工者没有完成户籍从农村向城镇的转变。在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的受访者中,按转出到不同地域的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就近迁移到乡镇”(25.85%)、就近迁移到县城(22.45%)、中小城市(20.41%)、省会城市(16.33%)、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14.97%)。可以看出,就近迁移、省内迁移是多数打工者在谋划家庭向城镇发展时的共同选择。

报告二:“农转非”的焦虑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一半中国人来说,城市,理应能让生活更美好。迁入城市,仍然是一个值得几代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梦”。我国城镇化率目前已经超过50%,但不容忽视的是,这其中包括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的农民工群体,而这一群体向市民化迈进的过程,仍处于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的状态。仅半数农民工家庭希望落户城镇

在对农民工落户城镇意愿进行调查中发现,42.9%的被访者对“落户城镇意愿”问题表示“说不准”“不清楚”,而明确表达了希望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家庭所占比例仅为50.5%,另有6.6%的农村家庭明确表示“不会到任何城镇落户”。

农民工“农转非”的进度远低于群众意愿,并存在部分违背农民意愿的“被转非”现象。调查显示,85%的在外务工人员仍没转为城镇户口。而在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的15%的受访者中,存在一定的强制现象。

承担调查的民情观察员在海南省某村调查时了解到,由于所在农场规划和管理的要求,这一村庄中大部分人的户口都转成了城镇户口,但在访谈中,几乎每户人家都表示不愿意转成城镇户口。

一旦决定举家迁出农村,在本县的县城生活成为不少农民工家庭的发展愿景。反映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家庭对落户城镇类型的意愿最高的是县城(42.9%),其次是50万以上人口设区市(较大城市)(41.7%)、50万以下人口设区市(较小城市)(31.6%)和乡镇(28.3%)。

“转非”三大焦虑:怕吃亏、高成本、难融入

农民工群体对落户城镇有哪些担忧?本次调查显示,对“置换”城镇户口的政策,现实操作方式与农民工群体的愿望存在较大落差。

调查显示,对“愿意以何种方式落户”这一问题上,选择“无条件落户,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均保持不变”的占了受访者的四成以上;选择“以土地换社保”占了受访者的两成以上;选择“补齐三年社会保障的”的比例只占到了受访者的10%左右。这说明,对于用农村户口换得城镇户口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还是希望保持承包地等权利。

事实上,农民对城镇化必然带来的“农转非”,一直有隐忧。2010年11月,在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我心中的城镇化”全国问卷调查中,有关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利益的变动现状,受访民众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猜测和不确定性。

50.2%的被访者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成为市民只是有了身份,可是目前社会保障过低,缺乏就业培训,新市民能不能在城市过得好很难说”。更有31.6%的被访者表示,“农民吃亏了,他们被迫放弃土地保障进了城,可又没有在城市发展的能力,可能成为城市贫民”。

城镇生活的高成本、难以融入的现实,阻滞了农村家庭向城镇迁徙的步伐。在本次调查走访的农民工当中,有超过五成的人是在城镇租房居住,三成农民工居无定所,只有不到两成的农民工是自购住房。

在社保方面,有超过四成(45.19%)的农民工在务工城镇未参加任何社保。在教育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中有两成不能进入务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接不住”的落户政策

事实上,为给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一些旨在放宽落户限制的政策已经出台。然而,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组织的民情调查员在云南省调查完后总结道:“在目前政策已经放宽的情况下,选择转户口的农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很难在城市立足。就业问题是首要问题,没有就业什么都是空谈;其次,住房也是很大阻碍,城市房价高、房租贵,不是一般的农户可以接受的;再次,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也造成了城市生活的诸多不便。”

对于农民家庭对“农转非”的谨慎、犹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本调查中心专访时表示,在目前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下,出现这一现象完全可以理解。

虽然农民工申请落户的政策在许多地方已经放开,但由于打工族达到“有稳定职业且工作满三年”要求并不容易,而在不断高涨的房价、房租面前,“有合法稳定住所”无疑也是一道门槛,因此一些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并不强。更有少数地方推行的落户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农民的真实意愿,农民进城的愿望自然不高。

调查报告: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过程与结果

1. 调查对象、方法与经过

本研究选择在某地级市原郊区由村改造过来的社区进行落户农民家庭情况调查。一方面, 放开大中城市户籍是国家现行户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 也符合农民工流入城市分布的实际。在调查方法上, 则采取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以在量的获取与质的把握上相结合, 更好地反映被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具体过程:设计好问卷后由一个被调查社区落户的原农民亲戚在社区一户户上门当场填写表格并收回, 15天时间共发放与收回有效问卷26份。同时, 以该亲戚为对象, 分2次分别了解了该社区落户城镇农民家庭的整体情况及农民入户后的社区大事。

2. 调查结果

(1) 落户时间。上世纪80年代10户, 占38.46%;90年代3户, 占11.54%;本世纪13户, 占50%。

(2) 落户原因。购房迁入的13户, 占50%;来此种地迁入的12户, 占46.15%;拆迁1户, 占3.85%。

(3) 家庭户口。一家户口全迁入的4户, 占15.38%;部分迁入的22户, 占84.62%。

(4) 福利分配。社区可分配福利包括菜地、出租收入及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调查对象中有12户分到了地, 占46.15%;其它都享受部分分红与公共服务, 即在出租收入分配与养老等公共服务上比户口全部在社区的福利要差。

(5) 社区自治。偶尔参加开会的有18户, 占69.23%;从不参加的有7户, 占26.92%;未作回答的1户, 占3.85%。原因:回答曾受老住户阻扰的16户, 占61.54%;没兴趣的8户, 占30.77%, 未回答的2户, 占7.69%。

(6) 家庭就业。找合适工作难的11户, 占42.31%;工作不稳定的8户, 占30.77%;办厂难的2户, 占7.69%;工作待遇低的3户, 占11.54%;未回答的2户, 占7.69%。

(7) 家庭收入来源。种地的12户, 占46.15%;打工的5户, 占19.23%;办厂的2户, 占7.69%;未回答的7户, 占34.62%。

(8) 家庭生活水平。收入渠道增加, 生活水平上升的16户, 占61.54%;开支大, 生活水平下降的3户, 占11.54%;比老住户差的2户, 占7.69%;生活没什么变化的1户, 占3.85%;未回答的4户, 占15.38%。

(9) 社区交往。选择与新住户互动多的19户, 占73.08%;新老住户互动一样多的1户, 占3.85%;与老住户互动较多的6户, 占23.08%。认为与老住户互动没障碍的7户, 占26.92%;选择老住户瞧不起新住户的8户, 占30.77%;认为社区有地位的多为老住户, 有11户, 占42.31%。

(10) 少数人的体验。选择社区活动中有少数人经历的19户, 占73.08%;无此经历的7户, 占26.92%。具体少数人经历的情形, 选择与老住户有矛盾的9户, 占34.62%;与新住户有矛盾的2户, 占7.69%;选择刚迁入本社区的有10户, 占38.46%;未回答有的5户, 占19.23%。作少数人时权利受损的有17户, 占65.38%;不知道有没有损失的有9户, 占34.62%。26户全部反映本社区没有对少数人权利受损情况进行补偿救济措施。

(11) 社区发展。选择完善就业与公共服务的有23户, 占88.46%;要求提高福利的有21户, 占80.77%;要求改进选举的有19户, 占73.08%;选择和谐人际关系的有15户, 占57.6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落户农民家庭半移民状态

调查显示:农民以家庭形式进城的市民化实质上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状态。虽然他们的家庭都有成员在城市社区落户, 但样本中84.62%的家庭并没有将全部家庭成员的户口迁进来。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 即这些移民家庭, 原来本来是农民, 在农村有土地、房屋、祖先的坟墓, 完全放弃农村, 在利益与感情上割舍不下;二是城市社区对农民落户的排斥, 购房者要上一个户口需向社区交5000元, 多迁户口要多交钱。由此使农民落户城镇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现象, 即一般将子女户口迁进来, 自己的户口则留在老家。这样, 一家子既可以享受城市福利 (子女以就学就业等形式) , 也可以享受乡村政策优惠 (父母在老家领取各种“三农”补贴等) 。

这种农民家庭市民化未完成状态还表现在职业上, 即样本中那些未将户口全部迁入城市社区的家庭都在老家有责任田需要打理, 因而家庭内部就形成了有人打工有人种田的现象。在现实中, 这种责任田大都租给别人耕种, 而自己则在城市社区从事非农产业。也有少数人亲自耕种, 主要是节约劳动力投入把原来的双季稻变成一季稻。这种家庭亦工亦农的现象, 在调查社区的典型表现是, 作为由原城郊供应蔬菜的村落转变而来拥有大量菜地的社区, 调查样本中有46.15%的家庭落户时分到了菜地, 种菜成为这些家庭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此外, 公共服务上也有反映。由于这些落户家庭在户口职业等方面的特殊性, 公共部门即城乡政府与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 他们也都分享了部分。如养老上, 有户口的在调查社区办的是城镇养老保险, 无户口的则是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上, 有城镇户口办的是城镇医疗保险, 没有的则是新农合保险;福利分配上, 户口在城镇的可以每年享受社区经济分红, 没在城镇的则在农村领“三农”补助。由于国家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政策, 没有城镇户口的, 也可以享受部分城镇公共服务, 如子女就学、就业、社区治安等, 在调查的社区有户口的与无户口的都是一样。调查数据亦显示, 53.85%的家庭认为自己只享受了所在城镇社区的部分公共服务。

农民家庭市民化未完成形态表明, 农民进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是流行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与城市融入那种直线的三阶段模式。[1]本研究所调查的农民进入城市落户大多都不是一次性全家落户城镇, 而是子女迁入、父母留在农村。这种形态也不是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共鸣的半城镇化现象。[2]因为半城镇化指的是在城镇没有户口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福利情况。

对于农民家庭市民化这种新现象, 本研究拟以家庭半移民来称呼它。即这种家庭中成员户口迁到城镇在城镇务工享受城镇福利的基本完成了移民过程, 户口未迁入的则其市民化并没有完成, 因此, 整个家庭的移民也未完成。

家庭半移民现象也启发人们, 以为政府放开城市户籍就可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半城镇化问题, 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2. 落户农民家庭半移民引发的问题有3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①

(1) 农民市民化的代际化问题。所谓农民市民化的代际化, 就是指那些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有较多留恋的人, 其市民化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完成, 因而农民的市民化实现在现实中只能寄希望于其子女如下一代。这样讲的依据在于本研究的调查揭示, 尽管政府放开了中小城镇的农民落户限制, 有一定比例的农民也符合落户城镇条件, 但他们就是选择将户口留在农村, 形成了一个自愿保留农民身份的城市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来解释, 即在现有城乡条件下, 农村户口仍然能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土地等保障, 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如“三农”补助等。所以, 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后, 也有那种将户口迁入城市的又将户口再迁回农村的现象。但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 即农民从城市回流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理解。这涉及到本研究主张农民市民化的代际化的另一个依据。笔者因为出生在农村, 经常有机会跟从老家外出打工的人群接触, 他们不管在城市发达不发达, 纷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年老不能工作后, 想回老家养老, 并且还采取实际行动, 在老家盖起了一栋栋设计精致的楼房。当然, 还有一个在学术界得到相当认可与较多研究的依据, 那就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些现象表明, 农民进城如务工经商可能其市民化程度提高了, 但不一定会一辈子沿着这种方向发展, 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回到农村或者以某种方式保留农村的属性。这样, 其市民化就难以彻底实现。代际市民化现象的背后是农民在农村的根的影响及其如何处理的问题, 以及对那些难以在一代之内实现市民化的农民如何在政策上服务的问题, 同时, 对于留城意愿更高的新生代农民如何促进其市民化问题。

(2) 移民家庭的政策支持问题。由于调查中这些落户城镇的农民家庭有部分人员未将户口迁入, 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家庭, 即由农民与市民混合成的家庭。对于这种家庭如何在政策上进行支持, 显然是一个新问题。因为政府的政策长期以来要么是针对城镇家庭的, 要么是针对农村家庭的。如这些居住在城镇的人, 在养老、医疗等方面拿着农村待遇却要享受城市生活水平, 应该由谁以及如何填平这种城乡发展水平不同形成的福利差距呢?另外, 城市政府与社区能否出台特殊政策来减轻这些有农村户口的城镇家庭负担呢?以及城乡如何配合 (如以分工负责) 来解决这种特殊家庭问题呢?等等, 这些都有待探索与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3) 城镇农民移民社区的治理创新问题。现有政策框架下, 城镇社区治理基本上是以户籍人口为对象的, 由于农民迁移出现了既有城市户籍又有农村户籍的混合家庭, 社区管理难度无疑增加了。一是基于家庭的作用, 可能家庭内户籍人口会要求社区将服务向家庭内非户籍人口延伸;二是在社区自治决策如选举与开会上, 户籍人口肯定会受到家庭内非户籍人口的影响;三是在社区交往与社区和谐上, 原来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模式即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拒绝会受到挑战, 社区户籍人口必然要与社区家庭内的非户籍人口逐步发生经常性互动, 社区那种封闭观念也将受到挑战, 社区和谐将受到新考验。此外, 由于农民移民进入, 城镇社区还面临老人与新人关系问题, 如调查显示, 新迁移进来的住户习惯跟新住户交往, 甚至认为老住户对其有歧视, 跟老住户存在一定的社会地位差距。这样下去会不会像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形态一样形成一个封闭的新住户交往圈子, 从而造成相关社区的分割呢?且这种新老住户的矛盾还会在社区治理如选举上表现出来, 即原来社区是以老住户组成的, 社区权力也从其中产生, 利益分配也以老住户为对象。现在新住户进来后, 基于利益的考虑, 会在政治上要求改变现状, 如通过选举让新住户当选, 进而改变现行福利分配机制, 让新住户获益。而老住户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 必然会阻扰新住户参与社区治理, 如调查中有61.54%的新住户反映在参加社区会议上受老住户阻扰。在社区大事调查中也了解到, 由于移民逐年增加, 新住户最终超过了老住户, 因而在2006年时, 通过选举新住户中有人当上社区主任, 并在年终分配时, 将土地出租收入向新住户分配。结果引发老住户不满, 一些冲动的老住户跑到主任家要打人, 上级政府介入调解后才缓和了矛盾。由于社区新住户已占据了多数, 又有政府支持与社会道义优势, 因而新住户年终分红就保留了下来。而这种新老住户之间在选举与分配上的矛盾不光调查的社区有, 在全国其它的移民社区也存在, [3]可以说, 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需要重视解决。在社区治理上, 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新住户与老住户有矛盾外, 还有一个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关系问题。调查数据也显示, 73.08%的家庭有成为社区少数人经历, 或者在其刚迁移来社区时, 或者与老住户有矛盾时, 这种少数人经历中有65.38%的住户反映权利有损害, 且所在社区没有任何救济措施。这个问题无疑影响到社区公平与和谐, 也需要重视应对。

3. 落户农民家庭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对于农民代际市民化问题, 需要完善形成对市民化进程中群体有所区分的具体政策。如新生代农民包括农民工因为市民化意愿强, 主要是放松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一种促进市民化的政策。具体如放松户籍限制, 加强职业培训, 将城市公共服务向其覆盖等。至于老一代农民, 既包括第一代农民工也包括本研究调查中发现的移民城市农民家庭的许多父母长辈, 可以通过调查针对性采取帮助措施:对其中愿意进一步市民化或在市民化上态度未确定的, 从国家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角度, 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一方面, 将城市公共服务向其全覆盖;另一方面, 对其农村的根, 包括住房、土地等进行适当处理, 如完善农地流转与宅基地权益保护等, 保障其权利不致因市民化而受损, 并逐步促其完成从农村退出。至于老一代农民中不愿意进一步市民化的, 则尊重其选择, 重点是保护其在农村权益不受损, 并应通过促进城乡一体化来保障其退休后可能要在农村的生活。另外, 对于市民化进程中那些想返乡创业的农民, 则在促进城乡一体化之外, 还应针对性进行创业扶持。

对于移民家庭问题, 应在城乡一体化精神下处理:对选择居住在城镇的农村户籍家庭成员, 城镇应逐步提供不论户籍都一样的养老、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对于无城市户籍年老后想返乡的, 则应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将其纳入统一的养老机构之中, 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顾问题, 并在治安、医保、基础设施等方面向城镇看齐。在公共服务供给上, 应考虑这些家庭结构中的城市人口, 建立城乡协调合作机制, 如城乡相关机构共同研究、投入资源并相互配合等。从实践来看, 目前在城镇居住老年后选择回乡养老的, 包括第一代大多数普通农民工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此, 笔者建议, 国家在战略上应制定相关规划, 筹集资源, 落实有关措施。

对于城镇社区治理问题, 应创新社区管理政策。对于社区内非户籍人口在社区决策与利益分配上的影响问题, 由于现实的家庭结构, 决策上非户籍人口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因此, 应在城乡一体化思想下, 根据社区财力与社区居民家庭中非户籍人口情况, 适当在利益分配上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 并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促进非户籍人口参与, 以构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良好关系。对于新老住户关系问题, 社区应主动安排, 根据社区移民情况, 对本社区内新住户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保障新老住户户籍人口权利平等, 包括维护新住户的选举权与分配权等。对于有可能发生的新老住户矛盾与冲突要有预见性, 未雨绸缪, 控制矛盾升级。对于农民移民社区自治上的少数人问题, 一开始肯定新住户最有可能成为少数人, 而随着新住户的不断加入, 老住户有可能变成少数。所以, 应完善社区治理制度, 建立保护少数人权益机制, 如保障其平等参与决策与分配, 保护其不受歧视等, 在实践中需要形成符合社区特点的少数人权利受损后的事后救济机制。考虑到农民市民化是大势所趋以及半移民家庭的普通性, 在社区治理上, 国家应突破原来针对户籍人口的政策, 适时出台相应行政法规, 以指导应对社区自治中的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新住户与老住户、少数人权利等问题。在国家政策出台前, 社区与地方政府也应探索这些新问题的妥善处置办法。

三、结论

笔者发现, 农民落户城镇的家庭许多具有半移民特点, 即其成员身份上有市民有农民, 职业上有务工有种地, 公共服务上有城市也有乡村。由此产生农民市民化的代际过渡问题、城镇半移民家庭公共服务问题及农民移民城镇后社区治理新问题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创新。而农民家庭半移民现象, 不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或半城镇化概念所能涵括的, 相关问题在实践上都具有普遍性, 需要学术界进一步重视与研究。

摘要:户籍改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但极少有人研究农民家庭落户城镇的具体情形。本文通过分析调查资料, 发现这种家庭具有半移民特点, 即其成员的身份有市民也有农民、职业有务工也有务农、公共服务供给有城市也有乡村, 其市民化可能要通过代际过渡来完成;因此, 需要农民市民化、家庭公共服务、城市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落户城镇,家庭半移民,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传江, 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1) .

[2]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6, (05) .

家庭收入调研报告农民工 篇3

调查背景:2004年家里因为“农转非”从农村搬到了距家不远的城里,由此,家庭收入来源方式、居住条件、孩子就读条件、家庭生活保障发生巨大改变。父亲母亲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所以工作很辛苦,日以继夜,辛苦奋斗。

调查目的:虽然通过“农转非”我们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顺利融入这个城市,熟悉城市的节奏,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条件抑或精神生活方面,我们都在十年间一点点努力着,也改变着。通过本次简单地向父母询问以及找寻家中存留资料了解家庭十年来的家庭收入、居住条件、工作方式及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深切体会家里改变以及父母亲做出的巨大付出。

调查方法:询问父母以及查看家庭在这十年存留票据、存折、物品等。

1.居住条件 10年之前,家里的房子是父母用自己的积蓄,用肩挑背抬的方式挑来一筐筐红砖、水泥、河沙、大石,爸爸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砖砌成,亲戚们还来帮忙安上屋顶的板和房梁,二层小楼就成了我们家最温暖的住所。一楼是水泥地,二楼还全在地上贴上了瓷砖。但是距离街上需要爬很陡的坡花上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街上,周围也只有几家人。04年农转非到了城里,用征地补偿款买了小两室一厅的新房子,父亲又自己动手贴瓷砖,父母亲自监督装修的新家,如今在这里居住了十年。虽不繁华,但是交通十分方便,出门几分钟就是轻轨站点、公交站点,但是由于小区内大部分是当时一起农转城的人,他们其中很多人到退休年龄没工作在家带孙子了,就聚在楼下每天打牌吹龙门阵,声音还特别大,给很多居民带来了很多困扰,很多时候还吹牛到夜晚十一二点,都不顾及其他人休息。随着近两年小区内租房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今年有很多户人家都晚上大吼楼下打牌吹牛的该回家了,但第二天晚上又是如此,楼下又是如此喧闹了。

04年家庭购买住房约70平米,单价约900元 下图为重庆市住宅商品房单价:(2004—2012年)

当初04年购买房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转非”的补偿款,并未从家庭收入里面支取,并且凭借父亲在我们所购买小区内工作过,参与过修建,开发商老板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比当年重庆市住宅商品房单价低了不少。随时间流去,如今住房价格年年攀升,今年的商品房的价格已远远不止900一平米,早已突破6000,家不远处有了轻轨站,我们家房屋进一步升值,但同时也意味着以后我读完大学想买房,难上加难,凭收入要想付全款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连付首付都是个大难题。刚毕业就不要奢望买房了,还是先租房吧,要到真正谈婚论嫁的时候,恐怕也得求助于自己的父母,请他们拿出自己多年的储蓄,帮自己付一个房屋首付。

2.工作及收入情况

表2:2013年分行业分岗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单位:元

生产、办事人全部就行

业人员

责人

术人员

单位负

专业技

员和有关人

员 42248

服务业人员

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合 计 44411

82075

58673

34068

41634

商业、运输设备操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

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

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修理 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5934 45739

82312 92888

58531 62685

45986 46536

50723 43556

43446 41311

70963 141911 83817 75379 48384 56481

40998 41486 52797 30265

68746 59355 90063 56101

50224 47333 62818 40931

36648 47409 51450 30847

32658 35771 45141 27674

39323 37169 52478 29668

67323 157104 67285 57088 58222 73491

47931 36777

110848 123736

68279 66259

40953 34684

27986 27983

38609 41196

93433 157698 106716 70665 36501 48391

37876 73493 47491 42441 23776 37555

31420 47751 45861

67911 66301 74072

42218 51463 49422

39421 48152 37783

27526 42634 32007

22456 29257 25534

62335 122963 81845 56777 49887 41008

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4411元,其中,单位负责人82075元,专业技术人员58673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2248元,商业、服务业人员34068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1634元。单位负责人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1.85倍;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76.7%。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41。由上表可知,父亲属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母亲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工资高,而母亲的收入远远低于上表任一行业的年平均收入,父亲的年平收入和重庆市年平差不多。也显现出商业服务业工资很低。

重庆市2007年—2013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 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年年提高,也比重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些许,但是,我的学杂费,家里人的生活费,父母的养老保险费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加上母亲病也比较多,去医院看病一年至少也花费几千近一万,实际真正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可能是没有上述数据那么多。

3.休闲活动及孩子就学

十年前就忙着做事,休闲活动就是看电视。后来在城里,晚饭后父母在家附近散步,平常会出去逛街,重庆周边游,园博园、洋人街、磁器口、黑山谷、丰都鬼城等,但还没出重庆市去旅游。计划在这一两年等母亲学会开车就出去旅游。

十年前在农村的村小读幼儿园,小学一年级,自己从家里带米到学校蒸(中午会统一把大家的饭盒蒸在笼屉里)。后来在街上读书,读书条件改善,可以自己走回家吃饭,书本费也要交,重点高中学费就要1200,还有书本费班费校服费等,读一学期下来花费也特别多,我的读书就是家里的重大支出。

4.生活保障社保

十年前就挣了钱存着,生病只有靠家里的积蓄。之后母亲在单位上班买的养老保险,单位付了一大部分。在08年左右父亲才买养老保险,这时母亲也脱离单位,两个人的养老保险都是自己全额支付。母亲年龄没达到政策,需要支付的钱比父亲多很大一部分。如今年父亲每月400多,母亲却要付900多。附05-08年母亲养老保险示意图:(年缴)

城镇居民家庭

比上年增长 本人家庭人均 比上年人均可支配收

增长

(%)可支配收入 增长

(元)12591 11800 14368 14.1 19800 6.7 15749 9.6 27830 4.1 17532 11.3 27830 0 20250 15.5 32600 1.7 22968 13.4 32800 0.1 25216 以下为重庆市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一)各类企业按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7%缴费(2003年为7%,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到8%)。职工应缴部分由企业代扣代缴。

(二)个体劳动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按缴费基数的18%缴费,全部由自己负担。

而我的父母亲均属于第二类,则要自己全部负担养老保险,有固定单位与没固定单位的缴纳保险差异巨大。

5.总结

县千户家庭上网活动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普及推广计算机网络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在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小康和谐社会建设。

二、目标任务

1、实施千户家庭宽带入户工程,到2007年底,全县家庭宽带接入数量达到3000户,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直接获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动员各方面力量,在全县16个乡镇挂牌设立“数字家园”(电脑室),为群众上网提供基础条件。

2、发挥各方面优势,建立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等多层次的志愿者队伍,推进信息化普及工作。

3、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帮助群众初步掌握上网基本操作能力、上网浏览和查询能力。

4、开展 “千户家庭上网”系列专题活动,开发集影视、娱乐、学习、资讯等内容于一体的网上信息服务,开展网上竞赛、网上创业和文化休闲活动,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网络文明和便利。

5、开展“绿色上网活动”,遏制色情、暴力、邪教等不良内容在网络中的传播,创造纯净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信息文明。

6、开发多样化的网络远程教育,为群众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任务分解

1、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知识培训。

团县委、县电信公司组织大中专学生等志愿者队伍,开展“数字家园”培训活动。

县妇联围绕建设学习型家庭,组织妇女进行计算机知识技能培训。

县教育局开发多样化的网络远程教育,为群众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组织信息化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对外开放电脑室,开展对群众的培训。

县文明办要把信息化知识培训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市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排实施。

县科协、科技局要组织科普工作人员利用科普活动中心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

县电视台、电台、县政务网站等宣传媒体要开办信息化知识专栏、专题节目,普及宣传信息化知识。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团县委、妇联、教育局、文明办、科协、科技局、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县电信公司

2、实施 “千户家庭”宽带入户工程。各电信运营商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提供多种互联网宽带入户方式,采取优惠措施,降低用户入网条件,完善服务质量,使全县宽带用户到2007年达到3000户,拓展服务内容,满足家庭宽带上网要求。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各电信运营商

3、开展 “数字家园”评选活动。充分发挥现有基础,按照城乡兼顾、挂牌鼓励、扶助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各乡镇上网普及情况和网络在乡村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应用程度,全县共评选出10个乡镇为“数字家园”示范乡镇(今明两年各评出5个),颁发 “数字家园”牌匾,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县电信公司、县网络公司

4、开展绿色上网活动。结合中小学校信息课程,开展互联网知识普及和绿色上网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激发探索互联网知识的兴趣,消除部分家长和群众对网络的担忧,促进家庭上网。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县教育局、文明办、县电信公司

5、开展信息化便民活动。在政务网站和各行业网站上发布政务公开、交通、通信、工商、金融、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信息,方便市民查询。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教育局、卫生局、文体局、交通局、发展计划局、城建局,各电信运营公司、各商业银行等

6、开展宽带进农村活动。坚持以信息化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将宽带网络向乡镇村一级发展,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向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致富信息,配合“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子农务”,提高我县农村信息化程度,帮助农民致富。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果局、县电信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7、积极参与全市网站手拉手活动。县信息办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并咸阳市门户网站下载网站手拉手活动标识,放在我县政务公众信息网首页醒目位置,让上网访问者方便地找到全市各个网站。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

8、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培训活动。

(1)组织开展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知识电视大奖赛。

责任单位:信息办、广电局、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2)在全县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大比武活动。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人劳局、信息办

(3)举办“老我县、新我县”摄影作品展示活动。组织广大摄影爱好者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反映咸阳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等的作品在网上展示。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文体局、电视台

(4)举办青少年计算机网络作品竞赛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网上展示。

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团县委、县科技局

(5)开展家庭网页设计大赛活动。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妇联、科技局、文明办

9、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举行“千户家庭上网”推进仪式,加速我县城乡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电信局

(2)开展“千户家庭上网”服务活动。组织各网络运营商、青年志愿者为各乡镇群众开展电脑网络及数字产品使用指导和服务。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信息办、团县委、各网络运营公司

(3)开展信息化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编排反映信息化技术给家庭、社会、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的文艺作品。2007年下半年进行全县展演评比。

责任单位:各乡镇、县文化局、信息办

(4)开展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安全培训活动,对全县各乡镇党政秘书、县级各部门文秘人员以及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人进行系统培训。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

(5)开展优秀网站评比活动。通过群众投票、专家评选等办法,对全县各类网站进行评比,评选出全县 “五大优秀专业网站”。

责任单位:县信息办、县电信公司

四、工作步骤

本活动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07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启动阶段。从2006年4月到5月底。制定千户家庭上网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等,调动各方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培训与应用阶段。从2006年6月到2007年10月。开展培训与家庭上网体验,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促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全方位推进千户家庭上网工程建设。

3、总结推广阶段。从2007年11月到2007年底。总结千户家庭上网活动开展情况,交流推广活动经验。

五、组织领导

全县千户家庭上网活动由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实施。为了指导、组织和协调大赛各项活动,县上成立全县开展千户家庭上网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吴若阳任组长,常务副县长王生江任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主任及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信息办,统一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各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县直各相关部门要确定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六、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开展千户家庭上网活动,是全县今明两年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好这项活动,对于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县信息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活动。

2、要精心组织。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县上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并充分准备,认真组织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3、要广泛宣传。各乡镇、各部门要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县政务公众信息网站及其它宣传媒体要开设专栏专题节目,开办知识讲座,介绍计算机知识,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要大力宣传介绍活动中好的典型和做法,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4、要加强组织协调。各乡镇、各部门要落实领导,明确工作人员,保证活动所需场地、设施和经费。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紧密协作,抓好落实。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乡镇、各部门活动组织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评比通报,并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今年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促进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调查报告(农民) 篇5

关于“农民了解科技信息的渠道与效果”的调查报告2012年暑假期间,通过对本地区一位务农人员就“农民了解科技信息的渠道与效果”的详细调查访谈。我了解到了当地农民在科技兴农等各方面的问题,以及当地农民在获取农业技术、利用科技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

首先,当我向当地的一位农民讲明我此行的目的时,这位农民感到了有点不好意思。可以看得出他们是出于对这些先进科技的不知晓而羞涩的。感觉他们是农民,根本就不是搞科技的料。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这一位农民身上,除了他之外,另外我还选择性的调查了其他几个在路旁闲聊的农民。他们的观点与前一位我的主要调查对象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分歧。有的农民对农业科技帮助农业快速发展这一话题很感兴趣。或许这些人之前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的思想观点就不同。他们求变,也就是我们的专业术语“创新”。所以有关这一方面的话题,我在下面分成三种类型一一阐述。

因为我就出生在农村,所以对当地的农业方面比较了解。目前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总体上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不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往县城里搬,只有那些老的搬不走的只好呆在村里种地。

自从2008年左右起,或许是由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阔步前行,农村的小学开始走下坡路。从以前的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到现在全校十几个学生,而且还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情况不容乐观。年轻人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纷纷往城里搬,形成了一股进城潮。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走了,农村没有了学校,导致想在农村发展和创业的年轻力量也只能放弃最初的梦想,跟风似的往县城里搬。所剩无几的50-70代几乎属于养老带,原本最适合他们不过的种地也变得那么艰难。

年轻人的离去让农村渐渐的变得苍老了,变得沉寂了。如果单纯的讲他们的离去是不可取的,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他们的思想有了进步,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为了让孩子好好地学习,将来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或许他们没有用真正的考虑到为了国家做点什么,但是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就是对政府最大的贡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教育大国,欲兴国必先强教育,他们的做法盲打莽撞正好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可是殊不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来讲,农村的中流砥柱消失了,拿什么撑起农村的新天地。

当然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老一辈在农耕方面不少的经验。虽说他们不求创新,但是他们手里有最坚实的基础、最基本的常识作保障。而年轻人在这些方面的见解和了解比较笼统,没有或很少有这些宝贝,他们只是知道些皮毛而已,恰恰年轻人的离去丢掉了他们与老一辈经验家的交流学习。真正当有些回头的年轻人想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经验代已老矣,不能实践,甚至已去也。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人看不起种地这些苦活,以为种地就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对于现在农业的现代化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导向。当然这也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的理想有关。

不仅仅是上面这些简单层面上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剥削”。所谓的剥削也就是腐败问题。我曾经听过这样的言论:“政府一心为了老百姓,可是狗日的贪官全吃了”。因为这是一个农民的心声,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有点憨厚甚至有点愤怒。但是我们认真的思考就可以得知真正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所在的县城是国家级贫困县,所以每年政府给予的补助是很多的。但是经过一层一层的剥削之后,农民得到的只有被狗啃过的骨头,从此农民不再奢求什么。文件上、报纸上、电视上再好的政策补助也只能是农民心中的痛,因为他们知道事实的真相。

我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深受着这样的剥削。就拿我们当地的状况来讲,真可谓是“现实是残酷的”。下面是2009年时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当下我估计不仅仅是这些。

X县矿产资源少,贪官们都争着吃老百姓的救命钱。我最近看《保卫延安》X县的贪官就像那里面的汉奸,和八十几岁的老红军聊天。老红军说现在的那些贪官们和解放前的国民党没有什么区别了。X县下乡的有省纪委的.市委人事局的等等!还有每天检查.督察.调研的省委.市委领导都是走马观花啊!也许是被当地的贪官给蒙蔽了。在这里我一针见血的说十件事情:

第一,粮食直补。X县小麦面积不过千亩,可每年上报几千亩,几年内多补的几千万人民币都去了谁的小金库?

第二,老母猪补贴,每头88元,X县农民无论有多少头也只给一头的钱。给国家上报的这么多钱都去了谁的小金库?

第三,教育问题。X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后,X中学改名博文

中学,美名其曰公办私立学校,每人每学期学费800元,国家给的钱去那了?更可笑的是,贪官们追求的是利益不是效益,盲目发展不平衡,既不调研也不群众决策一把手说了算。利用教育经费修了很多学校,X县灵泉镇高家坡一所学校两个老师教两个学生,国家投入那么多钱你不怕闹个渎职罪吗?

第四,医疗事故。X县妇产科发生两次事故,四五个女孩子拿着,,《还我母亲》的牌子堵在县政府门口,最后都是以十几万私了.为什么政府买单?他们怕什么呢?

第五,X县塌底月亮湾移民工程,其实是个移富工程。老百姓出了个名,里面住的都是领导和干部。每年暖气费2700元,物业900元,每月平均300元收入老百姓能住起吗?对面林业局,土地局水泥框架结构的每平米才1000元,我们月亮湾移民的砖混结构的每平米970元,谁拿走月亮湾移民补助款每户12500元X220户是275万元?

第六,土地整合项目。2000年—2007年灵泉镇东卫塔子上各个部门就整理了4次,老百姓种肥的地也减产了。土地整合项目应该是新增土地,可他们是在现有基本农田上“整合”。灵泉镇东庄以前的梯田现在为什么有推开了?X县的政绩工程《荣林生态园》变相贪污,我们老百姓能怎么样呢?

第七,X县西卫万亩杏化金品园,从2004年开始,为什么不见老百姓买杏呢?杏树在那呢?不过领导说了,天灾嘛!由于这几年干旱.冰雹.兔害,万亩就变百亩了。

第八,工资问题。X县这几年一直不发全额工资,财政每年扣下2个亿谁敢过问此事呀!

第九,双百双千项目。剪彩就花去了几百万,要么停产,要么就不开工。电厂项目剪彩两年了,平底水库是为电厂服务的,国家现在不让开小的电厂,就意味着平底水库剪彩开工所花一千多万就这样打水漂。为建设煤气化公司。灵泉镇马门庄毁了一座几百万的水库,计划三年完工,让X县城居民用上煤气,可现在五年了还是一块平地。你知道为什么吗?什么枣加工?什么獭兔?什么小米加工?都是贪官们变现套取国家资金的勾当。

第十,卖官记。X县提拔干部不说成绩.不说能力.一次提拔108个梁山好汉。什么县长助理.什么报告员.县委书记自己起个名字提拔。提拔费用三万到五万不等。

言归正传,种种原因导致农民没有接受过种植、养殖等方面应有的培训。就拿施肥来讲,每年他们都会给庄稼施硝铵、碳铵、磷肥等肥料,而不是根据庄稼缺什么补什么。这样的现象很普遍,不仅发生在种植这个领域,包括养殖甚至做生意上。国家的政策里早就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事实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国家的优惠政策农民根本无从知晓,村民委员会不去宣传也就罢了,连最起码的通知都少得可怜。农民哪有电脑,哪会用智能手机,就算有就算会,可怜的他们哪顾得上整天去关注这些。所以他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争取项目的机会,失去了那些本来属于自己的所有机会。

上面我说过,要将了解科技信息渠道的农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年轻人,他们通过亲戚朋友、电视报纸网络以及社会上各方面了解信息。看看我们当地的年轻人就知道了,他们有的卖饼卖衣服,有的开饭店开维修店,还有的种大棚搞项目。毕竟是年轻人、新生代,思想比较开阔,有先进的渠道获取市场信息,成果也不言而喻。另一类是40-60岁的中年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亲戚朋友,而且有一个特点“跟风”。遇事没有主见,看见别人做什么他们也跟着做,只要能赚钱就行,对于有没有风险以及适不适合他们干从来不考虑。最后一类是不求上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当然这些人是少数,我们讲太多也意义不大。

从调查中分析可以得出,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并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先进,效果堪忧。目前农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卖药的看不了病。村官还不如叫贪官,形如摆设,从没有给村里办过事,每个月还领着国家的GDP。还有像上面存在的问题,形势非常严峻。

我不是愤青,只是看到了当地农村的现状,写出了实事求是的残象。偶尔只能算是个知青,写写这些老百姓的心声。基于以上个各种情况,我觉得要想真正的让农民奔小康,就必须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有一个好村长就会带领出好的村民委员会;有好的村民委员会就会带领出好的村民;有好的村民何愁没有好的生活。好的村民委员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再者就是要制定自己的目标,规划好自己村里的发展蓝图。可以“走出去,引进来”。所谓的走出去就是将我们的拿手菜(特产)推销出去,而不是让别人拿走了你的菜却贴上人家的标签。走出去的方式有很多,外出打工也在范围之内。当然这里所说的外出打工指的是首先把自己武装起来,有一技之长后给别人干技

术活。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这些方式最适合他们不过了。不过因人而异,自主创业也是不错的走出去方法。另外,走出去的范畴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去县城、省城,只是影响大小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走出去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给予的支持也特别重要。资金贷款、房屋租赁等。最主要的是技术上的支持,不能让走出去的人半途而废丧失信心。心灵上的鼓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上进心,没有干劲。

调查报告:千户农民家庭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家庭的一般情况。

家长的学历普遍不高, 高中或初中的占67%, 大专学历的占29%,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73%。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 还有一部分是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

2. 家庭教育观念。

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很高, 但指导不当。有89%的家长认为, 抓好孩子的学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只有11%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调查显示, 孩子在家心情好的占6%, 心情一般的占26%, 心情不好的占68%。

3. 家庭教育方式。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 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有85%的孩子更愿意与好朋友进行交流沟通, 只有13%的孩子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

二是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变化把握不够。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家长的话, 但很多高中学生希望自己能独立处事, 不希望家长管得太多。在孩子犯了错误后, 有55%的家长认为应该坚持说服教育, 而45%的家长选择从侧面暗示和提醒。

三是对孩子溺爱严重。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务的只占到17%, 认为孩子学习负担重, 不让做家务的占68%;在给零花钱上, 孩子每月的零花钱在20~50元的占63%;50~100元的占21%。另外, 孩子上学家长负责接送的占18%, 坐公交车的占73%。

四是家长示范作用差。在业余时间, 有62%的家长在家经常看电视, 只有23%的家长偶尔看小说、杂志等。有2%的家长上网只限于聊天、打游戏, 有个别家长经常打扑克、打麻将。

五是家长与老师缺少真诚沟通。调查显示, 有77%的家长不和老师沟通, 只有17%的家长打电话向老师简单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

二、思考与对策

1. 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 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学校要借助班级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全面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使教育形成合力。中央教科所理论研究部王中荃教授认为, 家庭教育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家长的认识上。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 向家长就新时期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家庭教育方法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2.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及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通过经验交流, 可让家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有利于家庭教育方法的形成, 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重视和睦家庭及学习型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 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中。以情感为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使孩子学会理解父母、孝顺长辈,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同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性格。俗话说, 欲教子者先正其身, 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示范作用, 给孩子做好榜样。

5. 施以有原则的爱。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要想使家庭教育卓有成效, 就必须遵循教育原则,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既要有爱, 又要严格要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 做到爱中有教, 教中有爱。”

上一篇:学习软件开题报告下一篇:对研究生学生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