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中医药疗法

2024-10-16

脓毒症/中医药疗法(精选6篇)

脓毒症/中医药疗法 篇1

尿毒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的进展结局, 其可以导致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的病变。这之中, 以尿毒症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较为常见,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科采用血液透析配合中医药疗法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 结果令人鼓舞, 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84例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血液透析配合中医药疗法治疗组 (治疗组) 44例, 其中男24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0.5±6.5) 岁, 尿毒症平均病程 (10.2±7.4) 年, 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 (4.3±0.8) 年;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平均 (51.7±7.8) 岁, 尿毒症平均病程 (11.2±6.4) 年, 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 (4.8±1.1) 年。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尿毒症诊断标准; (2)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尿毒症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周围神经损害临床表现有痛觉减低, 肢体远端麻木、肌肉痉挛或烧灼感等, 以双下肢损害为主, 严重者出现“不宁腿综合征”等;除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第一时间根据个体实际情况给予对症处理。大部分患者已经接受血液透析, 一般每周透析l~3次。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维生素B1100 mg和维生素B120.5 mg肌内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芍薏甘草汤治疗。处方:白芍30 g, 薏苡仁60 g, 黄芪20 g, 炙甘草10 g, 当归15 g。每天1剂, 水煎后取药液500 m L, 分2次温服。以2个月作为1个疗程, 并观察治疗效果。

1.4 疗效观察指标:

显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好转, 腱、膝反射有所改善, 但仍未完全恢复;无效:自觉症状没有好转, 腱、膝反射没有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 以数 (n) 与率 (%) 表示计数资料, 计数资料对比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有效率为95.5%, 明显高于对照组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有效率80%,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尿毒症是一个多脏器衰竭的症候群, 单一的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尿毒症在血肌酐上升到1000~2000μmol/L时, 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很多, 而且合并症此时很重时最好血透几回, 先降下来肌酐尿素氮;减少毒素在体内的潴留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只要血肌酐降到600μmol/L以下, 24 h尿量在700 m L以上, 改为应用中医药治疗, 完全可以让其肾功能一步一步的恢复, 应用西药可以适当的对症治疗合并症, 治疗应以中药为主。尿毒症西医治疗上除了血液透析就是肾移植, 无其他办法[1]。

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相当普遍, 据统计发生率高达90%。尿毒症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疼痛或烧灼感等, 半夜自觉症状更甚, 活动后常常病情加重。最开始从肢体远端发展, 逐渐向近端蔓延, 主要是双下肢损害。之所以会出现“不宁腿”, 是由于患者双下肢感觉异常, 往往坐卧不安。周围神经损害严重影响晚期尿毒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治疗越来越多的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2]。目前, 西医对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仍然没有统一共识的治疗指南, 以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况、适当补充维生素、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治疗手段为主, 同时予以定期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或血液灌流。中医认为, 尿毒症乃本虚标实、肾体劳衰、浊毒内停。所以, 尿毒症的病机错综复杂, 虚实并见、阴阳失调、湿毒化热、寒热交错等皆可能出现。而周围神经病变则属中医学“痹证”范围, 病机关键是气血不畅、脉络痹阻, 故在临床中表现为肢体麻木、掣痛、拘急等。依据上述疾病特点, 中药治疗宜健脾补肾、通腑泻浊、清热解毒、养阴平肝熄风、活血行水, 使五脏功能平衡, 脏腑复元, 邪浊外出。芍薏甘草汤把白芍作为君药, 利用它和血养血平肝效果:搭配甘草为臣, 补中缓急;佐以薏苡仁健脾利湿, 黄芪、当归具有益气养血活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芍药中含有的有效成分芍药苷具有解痉、抗惊厥镇静、抗炎及扩血管等作用;甘草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多种黄酮等, 具有强心功效, 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显著改善器官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同时有抗炎、镇静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有效率为95.5%, 明显高于对照组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有效率80%,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血液透析配合中医药疗法治疗能促进尿毒症周围神经损伤自觉症状的消失和改善残余肾功能, 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效果较为满意,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配合中医药疗法治疗晚期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 血液透析配合中医药疗法治疗组 (治疗组) 44例给予血液透析、芍薏甘草汤以及肌内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血液透析与肌内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30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血液透析配合中医药疗法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芍薏甘草汤,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周希静, 闫祝三.尿毒症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4, 5 (3) :307-308.

[2]沙瑞娟, 赵翕平, 刘琳.尿毒症的神经系统表现 (附3例报告) [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9 (4) :225-226.

[3]黄国安, 唐小玲, 林光, 等.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的治疗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2, 10:271-272.

脓毒症/中医药疗法 篇2

关键词:尿毒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护理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CRRT) 是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以代替受损的肾功能。在行CRRT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出血、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1]。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各种护理干预, 协助医生处理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尿毒症病人, 年龄45岁~65岁28例, 30岁~44岁4例, 29岁以下1例。

1.2 方法

采用CRRT配套与材料Baxter型CRRT机, Baxter配套血液滤过管路;33例病人中有21例使用动静脉內瘘, 其他病人采用Selding技术行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单针双腔导管做临时通路。根据病人病情需要采用12h连续治疗。根据湖北省人民医院配方, 采取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模式, 血液流量100mL/min~180mL/min, 置换液流量1 000mL/min~2 000mL/min, 透析液流量800mL/min~1 500mL/min。抗凝方法:有明显出血倾向者采用无肝素透析, 有出血倾向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所有病例每1h记录1次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每4h~6h复查1次凝血功能、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 并在治疗前后检查血肌酐、尿素氮。

2 护理

2.1 正规熟练的操作

护士应熟练操作规程, 正确建立体外循环, 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泵暂停, 血泵暂停是造成凝血的重要原因, 应尽快排出。要正确判断各种报警并能及时解除。

2.2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在穿刺时应严格消毒、动作轻柔。连接各管路时严格无菌, 更换置换液和透析液时接口处要消毒。避免混入细菌或致热源使病人造成感染。

2.3 保持血管通路通畅

在穿刺之前摆好病人的体位, 穿刺之后保持穿刺肢体的体位。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管路通畅, 防止管道挤压、反折、脱落等情况发生。病人要更换体位时要松开管道固定的地方, 确保管道的长度, 防止管道牵拉致管道脱开。病人改变体位后仔细查看穿刺的地方以及管道的连接处是否正常。如果机器报警, 可能是管道受压, 要调整体位。

2.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在行CRRT治疗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血压、心率等来调节血流速度、置换液的速率、脱水量等[2]。还要监测生化和血气指标, 以便调整置换液和碳酸氢钠的浓度, 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在行CRRT治疗时还应注意给病人保暖。

2.5 心理护理

本组18例病人意识清楚, 在各种操作之前向病人作好解释, 取得病人的配合。尽可能和病人多沟通, 了解病人的需要, 并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减轻病人的焦虑, 紧张等不良情绪。本组15例病人昏迷, 应向家属解释清楚,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6 液体的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正确记录每小时输入和排出液量, 根据病人的输液量和体液潴留情况计算超滤速度, 严密监测每小时超滤量, 及时调整超滤速度, 以防脱水过多或脱水不足。并根据生化结果及时调整置换液电解质的含量, 防止电解质失衡。

3 结果

33例行床旁CRRT治疗尿毒症病人无一例发生出血、低血压、凝血、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所有病人经治疗后血肌酐、尿氮素可维持在较低水平, 血钾降低, 血钠升高得到纠正, 血压、心率、呼吸稳定。

4 小结

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尿毒症病人行床旁CRRT治疗时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在行CRRT治疗的过程中应做好护理人员床旁CRRT操作流程培训工作,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安全意识, 及时采取各种护理措施, 协助医生处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敏.血液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D].淄博:淄博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集, 2008:1.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篇3

1.1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

1.1.1 气滞湿阻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不坚, 腹部青筋暴露, 两胁胀痛, 食欲不振, 食后作胀, 肢体困倦,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治则:疏肝理气, 健脾除湿; (3)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1.1.2 气滞血瘀 (1) 症状:

腹大坚满, 青筋暴露, 胁下肿块刺痛, 面色黎黑, 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 手掌赤痕, 口干渴, 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 大便色黑, 唇色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2) 治则:活血化瘀, 利水消胀; (3)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1.1.3 湿热蕴结 (1) 症状:

腹大坚满, 脘腹撑急胀痛, 烦热口苦, 渴而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弦数; (2) 治则:清热利湿, 攻下逐水; (3)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1.1.4 寒湿困脾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胀闷, 得热稍舒, 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 小便少, 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2) 治则:温中化湿; (3)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1.1.5 脾肾阳虚 (1) 症状:

腹部胀大, 入暮益甚, 控之不坚, 兼有面色晦滞, 畏寒肢冷, 身体疲倦, 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 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2) 治则:温补脾肾, 化气行水; (3)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1.1.6 肝肾阴虚 (1) 症状:

腹大胀满, 甚则青筋暴露,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 口燥心烦, 手足心热, 尿少黄短, 大便干, 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2) 治则: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3)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1.1.7 气血两虚型 (1) 症状:

头晕心悸,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两胁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虚弱; (2) 治则:补益气血; (3)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1.2 治疗肝硬化的单味中药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 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1)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 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 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d (相当于含生药15~30g) , 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 25~30d为1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15~30g/d, 水煎服, 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 桃仁:中医认为, 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g, 煎汤, 每天分2~3次服, 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g, 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隔日1次, 总疗程为3个月。 (3)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 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 8~15g;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 每次5丸 (每丸含量为0.259g) , 每日3次, 疗程3~4个月。 (4)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g, 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 或入丸、散, 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 每日150mL, 分3次服, 疗程18个月。 (5)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 (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每日12~25g, 水煎, 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6)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 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 (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 。每日5~9g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 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 三七粉2g, 冲服, 半年1疗程。 (7)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 3~9g, 泡水服用, 半年1疗程。双目灵 (又称蛇王藤) 、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 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 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治疗除了要注重日常的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 还可辅助以下一些食疗配方配合治疗。

2.1 荷叶药仁鸭子汤

配料:荷叶50g、鲜鸭肉500g、药仁100g。做法:将鲜鸭肉洗净切碎成块, 同药仁荷叶放在一起, 加水煮至肉烂, 不放盐和其他调味品, 每日2次, 每次250mL左右, 连服10~14d。功效:利尿、消肿, 补血行水。

2.2 杞子南枣堡鸡蛋

配料:南枣10枚、西枸杞30g、鸡蛋2只。做法:将枸杞、南枣洗净后加水适量, 文火炖1h后打入鸡蛋, 再煮片刻, 做成荷包蛋即成。每日2次, 饮汤吃蛋。功效:滋肝补肾。

2.3 冬笋香菇汤

配料:冬笋250g、香菇50g。做法:冬笋剥去外壳, 洗净切丝, 香菇切片, 两者同放入锅内翻炒20min左右, 再加入汤、调料煮沸即可。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症见乏力, 纳差, 腹胀等。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2.4 猪肚粥

配料:猪肚100g、大米100g。做法:将猪肚洗净, 加水煮至七成熟, 捞起切丝备用, 然后以大米、猪肚丝、猪肚汤 (去油) 适量, 同煮粥食用。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脾虚不,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者, 有调肝健脾, 益气行血的功效。

2.5 赤豆鲫鱼羹

配料:鲜鲫鱼3条 (每条约300g) , 赤小豆、商陆各30g。做法:将鱼清洗干净, 把商陆、赤小豆分别放入鱼腹中, 用线缝好, 清蒸熟烂成羹即可。分3次空腹淡食。功效:主治肝硬化水湿偏盛、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

2.6 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 去鳃及内赃, 洗净, 加食盐少许 (腹水明显者不加) , 加水适量, 清炖至五成熟, 加入豆腐250g, 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吃鱼、豆腐、喝汤, 分顿食用之。主要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

2.7 冬瓜生姜皮汤

冬瓜皮15~30g, 生姜片20g。将冬瓜皮、生姜片洗净, 加适量水煎。当汤喝。

中医药疗法治疗口疮 篇4

关键词:口疮,中医药疗法,清热泻火法,滋阴清火法,补中益气法

中医学认为口疮的病因与饮食失节、嗜食肥甘、醇酒厚味、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热性病后期阴分受损, 劳倦久病、脾胃气虚、阴火内生等因素有关。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 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的记载。《外台秘要》云:"口疮者心脾有热, 气冲上焦, 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圣济总录》:"胃气弱, 谷气少, 虚阳上发而为口疮"。

口疮口唇、齿龈、两颊、上腭等黏膜多处生疮, 周围明显红肿, 或兼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景岳全书》:"口舌生疮, 固多由上焦之热, 治宜清火, 然有酒色劳倦过度, 脉虚而中气不足者, 又非寒凉可治, 故虽久用清凉, 终不见效, 此当察其所由, 或补心脾, 或滋肾水。"针对口疮的病因, 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立论, 或曰心火, 或曰阴虚火旺。明代《外科正宗》已指出如何根据口疮的局部望诊分清虚实寒热, 所以望诊对口疮的诊断十分重要, 仔细观察其发生部位, 疮面大小, 凹陷之深浅, 渗出物的多少和颜色, 周围的色泽和肿胀程度等等, 对于中医辨证都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局部灼热、疼痛明显, 红肿溃烂甚或凹陷, 多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 面积较大或大小不一者多属实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局部淡红, 轻微肿胀、疼痛不剧烈、表面有少量灰白渗出物, 疮面较小者多属虚证。笔者根据中医辨证, 将其分为三型:脾胃积热型、阴虚火旺型、中气不足型, 分别采用清热泻火法、滋阴清火法、补中益气法进行治疗, 并适当配合外用疗法, 效果显著。

1 分型论治

1.1 清热泻火法适用于脾胃积热型, 主要症状:

口唇、齿龈、两颊、上腭等处肌膜多处生疮, 周围红肿明显, 灼热而痛, 甚则舌俱肿, 进食受到影响, 口渴饮冷, 尿色黄赤, 大便秘结, 或兼身热,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黄, 脉数有力。治疗:清热泻火, 选方清胃散 (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石膏) 加减, 局部用自制溃疡散 (煅石膏、黄连、黄柏、甘草、冰片、枯矾) 共为细末敷于患处。

1.2 滋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主要症状:

口疮反复发作, 多见于舌尖、舌根或两颊黏膜处, 疮面黄白色, 周围淡红, 疼痛昼轻夜重, 口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有红色裂纹, 脉细数。治法宜滋阴清火。选方知柏地黄汤 (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茱萸、知母、黄柏) 合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 加减。局部用自制溃疡散敷于患处。

1.3 补中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不足型。

主要症状:口疮日久,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疮面色淡, 疼痛较轻, 纳少脘胀, 大便不实, 肢软神疲, 短气懒言, 舌质淡边有齿痕, 苔白, 脉细弱。治法:补中益气。选方补中益气汤 (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人参) 加减。局部用自制溃疡散敷于患处。

2 典型病案

患者, 49岁, 2000年9月10日初诊, 自述3a前一次感冒高热后, 发现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多处溃烂, 曾服维生素C、维生素B2、麦迪霉素等到药物治疗, 症状虽有好转, 但效果不佳, 常易复发, 3d来, 两颊、舌尖、舌根等处溃烂, 疮面黄白色, 周围淡红, 疼痛昼轻夜重, 口干, 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辨证属阴虚火旺型, 治宜滋阴清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知母15g, 黄柏15g, 熟地15g, 山药15g, 丹皮15g, 泽泻10g, 山茱萸15g, 茯苓15g, 黄连10g, 阿胶10g, 黄芩10g, 白芍15g, 鸡子黄1个, 每日一剂水煎服, 局部用自制溃疡散 (药物同前) 敷于患处, 治疗1周后,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照上方加减续服1个月, 诸症悉竭。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药疗法 篇5

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收治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缓乍56例, 男21例, 女35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33岁。口疮1个月发作1次18例, 2周发作1次16例, 1周发作1次7例, 无间歇期10例。溃疡数1~3个28例, 4~10个19例, 10个以上6例。诊断标准:口腔黏膜、唇、颊、上腭、舌尖、舌边缘等处有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性溃疡, 直径2~5mm, 中央稍凹下, 表面黄色分泌物, 周围充血微肿, 自觉灼热疼痛, 遇刺激性食物疼痛加剧, 影响进食与说话, 病程>6个月, 反复发作, 每月发作1~2次。选择的病例全部符合还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药以自拟愈溃汤加减:黄芪、条参、女贞子各15g, 参术、白术、升麻、柴胡、黄柏盐炒、知母各10g, 羌活、甘草各12g, 砂仁6g, 黄连4g。心火重者加淡竹叶、生地各15g, 木通5g;脾虚湿热苔厚腻者加藿香15g, 菖蒲10g;脾肾阳虚者加制附子6g、肉桂3g, 胃火明显者加石斛、麦冬各15g, 生石膏20g。水煎服, 1剂/d。另含服儿茶1~3g, 3次/d。外用药:自拟消溃散涂抹患处, 2~3次/d。药用黄柏、白矾、冰片按15∶15∶1的比例研细末配制, 装瓶备用。连用3d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对照组肌注转移因子, 2mL/次, 1次/2d, 5次为1个疗程, 可用1~2个疗程, 同时口服VitBco, 2片/次, 3次/d。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1]。口腔溃疡终止复发1年以上, 为痊愈;总间歇时间延长, 总溃疡数减少, 为显效;总间歇时间延长, 但总溃疡数未减少, 或总间歇时间无改变, 但总溃疡数减少, 为有效;总间歇时间及总溃疡数均无改变, 为无效。疼痛缓解标准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有效;与自身溃疡愈合周期中的同时期疼痛比较不能减轻一等级, 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15例, 显效7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痊愈5例, 显效6例, 有效6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60.71%,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说明中药内外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优于西药治疗。2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比较:治疗组26例疼痛缓解, 对照组14例疼痛缓解, 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说明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对疼痛缓解远优于西药治疗。

5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口腔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 属于中医口疮、口糜等范畴, 以口腔反复出现溃疡、疼痛为特征。现代医学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认为与免疫异常、微循环障碍、消化系疾病、内分泌紊乱有关。中医认为该病虽生于口, 实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因脾开窍于口, 心开窍于舌, 肾脉连咽系舌本, 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经。由于饮食、情志、劳卷等因素所伤, 造成脏腑功能失调, 心脾蕴热, 胃火炽盛, 或气阴亏虚, 阴虚火旺;或脾肾阳虚, 无根之火上浮, 熏蒸口舌, 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对于本病的治疗, 初期可清热泻火, 反复发作, 病程长者, 当补土升阳泻火为宜, 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口舌》说:“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 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 脉虚而中气不足者, 又非寒凉可治, 故虽久用清凉, 终不见效, 此当察其所由。”愈溃汤中黄芪、条参、参术、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升麻、柴胡、羌活健脾升阳, 使清阳升发, 元气得充, 阴火得除;黄柏、知母清阴火以坚阴;女贞子滋补肾阴;砂仁理气健脾以助运;少佐黄连泻火以治标。全方甘温升补与苦寒泻降并用, 标本兼顾而重在治本。儿茶成分含儿茶鞣酸、儿茶精、槲皮素等, 性味苦涩、微寒, 功能生津化痰、消食生肌、收敛止泻、止血敛疮。体外实验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含服对各种口腔溃疡包括化疗后口腔溃疡, 疗效确切。消溃散中黄柏、白矾性味苦寒而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冰片协助泻火并止痛。药物内外合用, 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 药证相合,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S].2001.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探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患者均来自门诊患者, 男27例, 女17例;年龄28~61岁, 病程2~7d, 发于胸部8例, 腰背部25例, 腹部16例, 腿3例, 但神经痛剧烈者2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22例, 平均年龄38.53岁;对照组22例, 平均年龄41.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均确诊为带状疱疹。临床具体特征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 水疱疱壁紧张, 基底色红, 呈带状排列分布于一侧周围神经并同时伴随神经痛症状。水疱破裂前常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针刺、拔罐、口服中药组方:取龙眼穴 (握拳时小指第二关节外侧横纹处) 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破, 放血数滴, 拭净覆盖, 隔日一次。针刺拔罐后, 给患者服用中药组方:金银花20g、板蓝根20g、大青叶15g、生地20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20g、茵陈20g、紫草12g、柴胡15g、郁金15g、元胡15g、甘草6g、水煎服, 每日2次;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12g、栀子15g、黄芩12g;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20g、车前草20g、泽泻15g;气滞血瘀者:去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土茯苓、茵陈, 加黄芪30g、香附10g、丹参20g、红花10g、桃仁15g、三七粉10g;有大便秘结的可酌加大黄10g;病在头面部的可加升麻10g;年老体弱的可加党参20g山药15g白术15g以健脾益气;夜晚痛甚影响睡眠的, 加酸枣仁15g茯神15g合欢皮15g。7d为1个疗程, 3周后进行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的统计。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单纯口服西药阿昔洛韦进行治疗, 800mg/次, 每天5次, 7d为1个疗程, 疼痛剧烈者, 加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 每日2次, 口服。请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每日观察并记录带状疱疹结痂时间、消退情况、疼痛消失以及及临床不良反应等情况, 3周后进行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的统计。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水疱干涸结痂时间、止痛时间、新水疱出现时间、疼痛程度、瘙痒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标准 (疗效指数为100%) :皮疹完全消退、水疱结痂或大部分消失脱落, 烧灼感和疼痛感消失;显效标准 (疗效指数介于70%~100%) :皮疹大部分干涸、结痂, 患者疼痛感消失, 但偶有轻微烧灼感或疼痛感;有效标准 (疗效指数介于30%~69%) :皮疹部分消退, 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减轻, 仍有灼烧感;无效标准 (疗效指数<30%) :疼痛感和烧灼感无减轻甚至加重, 皮疹无消失迹象。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统计

观察组痊愈18例 (81.81%) , 好转3例 (13.63%) , 无效1例 (4.5%) , 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痊愈13例 (59.09%) , 好转5例 (22.73%) , 无效4例 (18.18%) , 总有效率为82.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和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1例轻度头痛, 2例轻度胃部不适。中医药综合治疗较单纯服用西药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不良反应少。

3 讨论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其发病机制多数因正气不足, 脾经湿热, 心肝胆火盛, 外溢肌肤所致。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致, 同时伴有明显神经疼痛。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因受劳累、精神创伤、生活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易发此病, 病程一般为2~4周[4]。初始症状为:皮肤发红, 严重者甚至会并有发热症状, 其后皮肤出现绿豆大小的群集水疱。疱疹一般都会自愈, 但若不及时就医, 会留下神经痛等后遗症[5]。梅花针叩刺法通过叩刺患处达到疏通患处肌肤经络、消炎镇痛的目的。拔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去湿除热的方式, 水疱经梅花针刺破后, 再用拔罐的方法可以吸掉大部分水液, 加快水疱结痂;根据带状疱疹发病机制, 用清热解毒中药组方对患者的整体进行调理治疗, 其目的在于达到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的目的, 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6]。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疱疹病毒的药物, 是第2代抗核酸生物合成的核苷类高效广谱抗病毒药。可以明显抑制人类疱疹病毒、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 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康疱疹病毒药物[6]。因其服用方便、疗效确切, 收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口服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低 (20%) 、半衰期短所以在治疗时, 患者的服药次数较多、服药总量也比较大, 因传统上中医治疗疱疹效果明显, 所以患者依从性较差, 已有相关文献报道, 临床上带状疱疹病毒已对阿昔洛韦产生耐药性, 临床有效率已有所降低。本研究显示, 用梅花针刺络、拔罐、清热解毒饮[7,8]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 而且,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基本上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有较高的不良反应率发生。因此, 梅花针刺络、拔罐加上中药清热解毒组方治疗带状疱疹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狄长青, 何玉苍.针药并用治带状疱疹50例[J].江西中医药, 2007, 38 (4) :60.

[2]李昌.针罐并用治疗带状疱疹28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2 (5) :205.

[3]张兰杰, 郑平.梅花针叩刺与药物加TDP治疗带状疱疹19例[J].吉林中医药, 2002, 7 (4) :39-40.

[4]佟雪梅, 许金华.针罐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96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9, 18 (1) :36.

[5]佚名.带状疱疹的治疗[J].科学大观园, 2010, 11 (17) :21.

[6]祝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医药, 2005, 25 (1) :39.

[7]杨青.梅花针加TDP治疗带状疱疹60例[J].吉林中医药, 2007, 10 (10) :44.

上一篇:酯化反应器下一篇:内侧副韧带断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