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副韧带断裂

2024-10-16

内侧副韧带断裂(通用7篇)

内侧副韧带断裂 篇1

随着人们业余生活的丰富, 户外运动引起的损伤也逐渐增多[1]。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作为运动型损伤的一种, 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膝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 年龄20~55岁, 平均年龄 (41.1±10.8) 岁, 左侧8例, 右侧12例,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肿胀及膝关节活动受限。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均经过X现、CT等辅助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临床Schatzker分型:I型8例, II型7例, III型3例, IV型2例。所有患者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断裂, 其中韧带的浅层、深层完全断裂者9例, 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并关节囊撕裂11例。

1.2 方法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 患肢大腿上方上充气止血带, 先用关节镜检查并处理关节内合并伤, 然后探查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形态, 移位方向, 塌陷深度, 软骨缺损面积等, 根据术前判断和术中观察决定骨折固定方式, 单纯胫骨平台劈裂骨折挤压复位后选用松质骨螺钉或支持钢板固定, 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或劈裂合并塌陷, 在塌陷下方约3~4cm处横行凿一扁孔或沿裂隙进入, 将其撬起, 植自体骨调整关节面至合适高度, 用支持钢板固定。然后再在关节镜下对内侧副韧带断裂进行处理:在膝关节镜探查下, 对内侧副韧带断裂情况进行观察。患者采取屈膝30°, 膝关节内翻, 关节镜从股前外侧间隙置入, 对内侧副韧带断裂远端进行定位, 从外侧向内侧通过16号硬膜外针向关节腔内戳入, 从前内侧戳一个口引出, 对内侧副韧带断裂的近端进行定位, 从外向内通过18号硬膜外针戳入关节腔, 导入一个U形小钢丝, 对小钢丝末端进行牵拉, 将丝线从关节腔引出, 对线尾进行标记。通过上述方法对内侧关节囊韧带、后斜韧带及伸膝筋膜, 共处理3针, 在远近端缝线之间做一个长度约3.0~4.0cm的纵形切口, 一直达到筋膜表面, 在内翻的应力作用下, 对缝线进行结扎, 放置好硅胶管, 最后对外侧戳口和皮肤切口进行缝合, 术后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做好功能恢复性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20例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膝关节间隙宽度情况。

1.3.2 观察20例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临床疗效, 效果评价标准:优:膝关节完全伸直, 屈曲>120°, 没有疼痛和成角畸形, 肢体缩短<1.0cm;良:膝关节可以完全伸直, 屈曲为90°~1 2 0°, 患者没有疼痛或者轻度疼痛, 轻微成角畸形, 肢体缩短<2.0cm;可:患者膝关节伸直受限<10°, 活动范围60°~90°, 常有轻微疼痛, 内外成角<10°, 肢体短缩<2.0cm, 差:伸直受限>10°, 活动范围<60°, 有稍微明显疼痛, 内外成角>10°, 肢体缩短>2.0cm。优良率=优+良。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间隙宽度比较 (表1) 。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间隙宽度均明显优于术前,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20例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优:15例, 良5例, 优良率100%, 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生物学固定是目前治疗膝关节创伤的发展方向, 通过关节镜微创处理, 对胫骨平台骨折及韧带修复提供理想方法。胫骨平台与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外侧副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生理结构[3,4]。其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属于常见的运动型损伤, 属于膝关节不稳定的重要诱因, 同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可能导致股部肌肉萎缩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 导致肌肉痉挛, 关节稳定性明显降低, 同时内侧副韧带断裂同时还会合并内侧关节囊韧带、后斜韧带、交叉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内侧副韧带断裂往往还有关节滑膜出血、水肿, 韧带断端可能会出现变性、挛缩、退变, 严重者出现坏死或者吸收。关节镜直接提供良好的关节内视野, 了解关节内各结构的损伤, 有助于确立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关节镜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直接观察, 及应用探针等器械协助骨折的复位, 观察固定螺钉的走向及清理关节内脱落的软骨面、软骨面和半月板碎片等, 同样, 关节镜下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特点进行观察, 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断裂注意尽可能对内侧副韧带血液供应进行保护, 保证对内侧关节囊韧带稳定性。通过关节镜下对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复位及对内侧副韧带进行处理和重建, 对内侧关节囊韧带进行修复, 有利于内侧副韧带愈合和稳定性的保持。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间隙宽度均明显优于术前, 临床治疗优良率为100%。综上所述,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关节镜治疗效果明显, 预后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关节镜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间隙宽度均明显优于术前,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例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优:15例, 良5例, 优良率100%, 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断裂关节镜治疗效果明显, 预后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内侧副韧带断裂,关节镜

参考文献

[1]顾爱群, 孙旭, 蔡庆康, 等.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有限切开增强内侧副韧带[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1) :9-11.

[2]刘天盛, 王昊, 王宇强, 等.早期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4) :284-285.

[3]吕亮, 谢祖宏, 胡汉敏, 等.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伴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2, 4 (11) :855-856.

[4]杨光, 王乃庞, 罗聪, 等.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J].中国骨伤, 2005, 18 (7) :434-435.

内侧副韧带断裂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22例, 女10例;年龄范围19-70岁。致伤因素如下:车肇事伤30例, 扭伤2例, 运动伤1例;左膝13例, 右膝19例。所有患者均为Ⅲ度断裂, 其中股骨内侧髁韧带起点处断裂24例, 胫骨止点处断裂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 内侧副韧带股骨或胫骨附着点处肿胀, 压痛阳性, 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于0°和30°位均阳性。韧带损伤程度分级[2]均为Ⅲ度。膝关节MRI检查证实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处损伤, 而且均排除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所有患者均在伤后7天内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 患肢大腿上止血带, 根据损伤部位, 选择合适切口, 逐层切开, 直视下找到并暴露内侧副韧带股骨或胫骨止点撕脱处, 将附着点处骨面打磨成新鲜粗糙面, 选择合适下肢骨锚钉拧入骨中, 骨锚钉埋入约4mm, 牵拉骨锚缝线, 确定固定牢固后, 用骨锚尾部缝线缝合韧带断端, 闭合切口并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患肢膝关节屈曲15o功能位石膏托固定4周, 术后第1天即开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功能锻炼, 2周后拆线, 拆除石膏后瞩患者拄拐行走, 逐渐负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患者27例, 随访时间为6-12个月, 平均8个月 (见图1、2) 。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3]各指标均高于术前,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 (见附表)

*与术前比较P值<0.01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手术器械的改进, 对于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特别是附着点处断裂, 多强调早期手术治疗[4]。传统多采用转骨隧道的方法, 但该方法操作复杂, 有时缝线或钢丝易对骨隧道切割导致固定强度差, 术后需较长时间的肢体制动, 延长康复时间, 增加了关节不稳及僵硬的机会。本组采用骨锚技术来修复损伤的韧带, 笔者认为具有以下优点: (1) 手术创伤小, 剥离范围小, 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 (2) 可直接暴露韧带断端及撕脱处骨面, 可立即重建韧带与骨之间的原始解剖关系, 缝合固定牢固可靠; (3) 手术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平均约1h; (4) 骨锚尾部编织线的弹性模量接近韧带; (5) 避免对骨骼进行过多操作所带来的并发症, 如骨折等; (6) 骨锚编织的韧带牢固可靠, 可早期代替韧带的功能。但在此种手术过程中, 我们也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骨锚拧入后, 想要保持足够的把持力, 则必须要求有足够的骨量, 故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存在拔钉的风险, 应慎用; (2) 术中要注意清理好撕脱处骨面的软组织并打磨粗糙, 以利于韧带断端与骨面更好地长在一起; (3) 骨锚拧入深度要足够, 最少没入3mm, 以防骨锚拔出; (4) 术中应根据具体情况, 尽量在韧带撕脱原位固定韧带, 恢复韧带原有张力及生物力学性能, 防止松弛。本组筛选出的病例均通过膝关节MRI检查, 排除了半月板和交叉韧带损伤, 术中见股骨髁附着点断裂患者多于胫骨内髁附着点断裂患者, 这也被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所证实[5]。目前, 膝关节MRI已成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最佳检查方法, 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诊断逐渐增多[6], MRI检查不仅能够判定是否存在内侧副韧带损伤, 清楚显示损伤的位置 (是在股骨端或是在胫骨端) , 还能够清楚显示是否合并有半月板及交叉韧带损伤, 如同时存在后者损伤, 可提前做好关节镜治疗的准备。现如今, 骨锚不仅应用于膝关节韧带的重建, 还已广泛用于肩袖损伤、肩、肘关节不稳、伸指肌腱止点撕脱等治疗上, 并均获得了很好的疗效[7]。综上, 应用骨锚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符合骨科微创治疗的理念, 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性损伤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骨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期间, 我科应用骨锚钉重建32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 其中, 男22例, 女10例;年龄范围19-70岁。致伤因素如下:车肇事伤30例, 扭伤2例, 运动伤1例;左膝13例, 右膝19例。所有患者均为Ⅲ度断裂, 其中股骨内侧髁韧带起点处断裂24例, 胫骨止点处断裂8例。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在7d以内。结果 随访患者27例, 随访时间为6-12个月, 平均8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各指标均高于术前,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结论 应用骨锚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符合骨科微创治疗的理念, 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性损伤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骨锚,内侧副韧带,膝损伤

参考文献

[1]刘育鹏, 李康华.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2) :274-275.

[2]刘秋成.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7) :497.

[3]Lysholm J, Gillquist J.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Am J SportsMed, 1982, 10 (3) :150-154.

[4]方伟松, 俞佳烽, 邵汝谊.Anchor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下止点部断裂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 2008, 21 (3) :222.

[5]俞芳.膝关节后内侧稳定结构的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8) :703-704.

[6]王守玉, 顾浩, 赵变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CT及MRI表现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13) :59.

内侧副韧带断裂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为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校大学生运动员, 其中男43例, 女9例, 年龄17~23岁, 病程最短者1h, 最长者2个月。采用单盲随机平行对照法, 按就诊顺序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 对照组26例。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在治疗方面, 对于肿胀明显且病程在48h以内的急性损伤者, 一般均行患膝局部冰敷, 再以石膏托外固定, 72h后再行推拿、电针、TDP灯照射治疗。推拿治疗:损伤初期, 可用轻手法在膝关节内、外侧沿韧带走向理顺断裂的肌纤维, 用切按法促进消肿, 急性期过后, 在经过针刺使患部疼痛肿胀缓解的基础上, 先用理筋手法顺着韧带走向理筋10~20次, 然后在疤痕硬结处进行弹拔, 十几下后用轻手法, 反复施术5min即可。电针配合TDP灯照射治疗:每次推拿后进行, 选用26号1.0~1.5寸毫针, 主穴选压痛点, 即软组织与骨附着的起止点有压痛、瘢痕、粘连硬结等处, 同时以内外膝眼、血海、阳陵泉等作为配穴。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 找准压痛点, 酒精常规消毒, 进针后采用重手法提插捻转, 反复操作直至痛点出现酸、麻、沉胀感, 留针深部, 然后向病灶围刺2~3针, 酌情选配穴1~2个, 取电针治疗仪归零档, 将正负电极夹于毫针柄, 档位拨至连续波档, 轻调电流强度的微调, 调至患者所能忍受之最大电流, 10min后将电流归零然后调疏密波, 方法同连续波, 继续治疗10min结束, 电针期间配以TDP灯照射。康复治疗期间, 两组均不再施行推拿、电针和T D P灯照射。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软组织挫伤的诊断标准, 确定为 (1) 膝部有明显外伤史; (2) 疼痛以剧烈、持续、局限性为特点, 膝部屈伸受限, 静止时疼痛减轻, 活动时疼痛加剧; (3) 压痛和牵扯痛, 为局限性压痛, 局部肌肉肿胀或痉挛; (4) X线摄片排除骨折、脱位等; (5) 外翻应力试验 (+) 。中医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同时参考美国医学会运动医学委员会出版的《运动损伤的标准命名法》 (Standard Nomenclature of Athletic Injuries) , 将韧带损伤按严重程度分为三度:Ⅰ度损伤:有少量韧带纤维的撕裂, 伴局部压痛, 但无关节失稳;Ⅱ度损伤:有更多韧带纤维的断裂, 伴有功能丧失和关节反应, 并有轻到中度的关节失稳;Ⅲ度损伤:为韧带的完全破裂, 并因此产生显著的关节失稳。Ⅰ度、Ⅱ度和Ⅲ度损伤即分别为上述轻、中和重度损伤[2]。

注:组内康复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1。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病情为轻度 (I度) 、中度 (II度) , 经针刺、推拿、TDP灯治疗后好转 (关节肌肉活动基本正常, 瘀血减轻或消失、疼痛减轻、肿胀消退、功能改善) 。

1.4 排除标准

合并股骨骨折者或合并胫、腓骨骨折者;病情程度为重度 (Ⅲ度) 者;伤病经治疗未达到好转者;未按要求进行康复治疗者。

2 康复方法

2.1 实验组

患者盘坐于地板上, 尾骨下方均垫有10cm坐垫, 背部无倚靠, 尽量作到脊直、肩舒张、头正、闭目内视作均匀深长呼吸, 疼痛难以忍受时即解除盘坐, 间歇时可站立、行走或躺卧, 麻、疼缓解后, 再次进行盘坐。盘坐加间歇总时间为30min, 每日盘坐康复练习1次, 15次后计入统计效果。

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选取直膝抬腿及负荷直抬腿、Step-ups练习 (患者双足站立于矮凳上, 弯曲患膝, 同时健肢从矮凳的侧面离开矮凳触及地面, 如此反复) 、Lunges练习 (患者双足站立于地面上, 患肢弯曲30°并用患腿支撑, 健腿向前跨步, 如此反复) [3]交替进行, 如感疲劳、疼痛可间歇, 间歇时可站立、行走或躺卧。康复训练加间歇总时长为30min, 每日康复练习1次, 15次后计入统计效果。

3 康复效果

3.1 疗效标准

因本次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纳入标准均为经治疗后达到好转者, 即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好转:关节肌肉活动基本正常, 瘀血减轻或消失、疼痛减轻、肿胀消退、功能改善。因此, 康复效果采用改良Lysholm scale评分标准。

优:95~100分, 日常活动或运动后, 膝关节无任何不适症状, 运动时无恐惧感。

良:84~94分, 体育活动后虽有不适症状, 但运动时无恐惧感。

可:74~83分, 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日常活动有不适症状, 运动时有恐惧感。

差:73分以下, 日常活动后膝关节活动受限, 走路不稳, 体力劳动和运动困难, 有恐惧感。

3.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改良L y s h o lm s c a le评分积分值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康复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康复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之间康复治疗15日后比较, 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实验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盘坐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后期康复效果显著 (表1) 。

3.3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21岁, 我院大学生运动员, 打羽毛球不慎摔伤右膝关节lh来就诊。右膝疼痛, 内侧肿胀, 跛行, 摄片未见明显异常, 体温36.8℃, 心率70次/min, 血压120/80mm Hg, 诊断为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I度。治疗行右膝关节内侧位石膏托外固定, 局部早期冰敷2天。第3天后局部仍现青紫瘀斑, 停冰敷, 休息2天, 于第5天后开始对右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行推拿、电针和TDP灯照射治疗, 每日1次, 7次为1疗程, 疗程间停针1天, 共施治了2个疗程后好转, 即转为盘坐康复治疗, 每日1次, 15天后, 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病情痊愈, 日常活动或运动后无任何不适感, 运动时无恐惧感, 随访1年, 未见复发。

4 讨论

盘坐又叫打坐, 本是道教、佛教或武术习练者修炼内功, 涵养心性, 增强意力的一种养生健身方法。观察盘坐对膝关节副韧带损伤康复效果的观察, 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本人一次运动意外致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经治疗好转后, 因本人有睡前打坐习惯, 在伤处仍有症状但已能盘腿端坐时遂睡前依旧进行打坐, 最初只能盘坐1~2min, 并在伤处出现难以忍受刺痛, 但经稍许休息, 依旧再次进行盘坐, 如此反复, 持续30min左右, 10余天后彻底痊愈, 未留有任何后遗症, 与平时接诊常规治疗该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迥异, 遂进行有目的对照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康复治疗15日后改良Lysholm scale评分积分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实验组康复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传统中医学认为, 盘坐有利于激活并强壮人体素有真气, 使真气在其特有运行线路 (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奇经八脉) 和走向 (即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如此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4]。) 运动过程中, 改善了由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带来的“痛则不通”, 使伤部血脉通畅, 从而获得“通则不痛”的结果。现代研究亦报道, 盘坐能激发调动人体潜能, 均匀深长的呼吸, 可加快体内气体交换, 消除神经紧张, 放松肌肉, 继之缓解体内的一些疼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和马里兰州大学哈里博士研究表明:静坐可对视力、血压、认识功能的激素水平提高大有好处, 另可治疗许多不治之症和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荷兰科学家研究发现静坐时大脑会出现大量的α波, 明显促进某些激素的增长, 使血管扩张从而使血流畅通;《世界科技译报》也报道美国玛赫里希大学自然医学与预防中心主任罗博特·施奈德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静坐似乎能恢复身体自我修复机制和自我平衡机制, 它对激素和部分神经系统都起作用, 从而缓解心脏病和其它一些疾病的症状……这种技术是一个轻松自然的过程, 能使你达到舒适安宁的机敏状态[5]。以上从传统中医学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方面或对盘坐康复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神奇疗效略窥端倪。虽然盘坐的强身健体, 祛病延年、开慧增智效果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其具体机制尤其是对人体某些部位运动损伤康复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摘要:观察盘坐对大学生运动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康复疗效。方法:将52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大学生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前期均采用针刺、推拿、TDP灯照射等方法进行治疗, 待症状好转后, 均进行15天的康复训练, 实验组26例采用盘坐法康复, 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实验组改良Lysholm scale评分积分值98.89, 对照组分值86.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盘坐较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彻底康复效果显著。

关键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盘坐,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中华中医药学会.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09 (4) :79.

[3]刘军峰, 葛菁.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原因及康复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6) :996.

[4]高思华, 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内侧副韧带断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MCL损伤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8~62岁,平均27岁。右膝关节12例,左膝关节7例。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关节不稳、外翻试验阳性等。病史1d~7个月,平均2.4个月。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东大阿尔派NA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日本岛津SDU-350XL型超声诊断仪,选择线阵高频探头,探头频率7.0~10MHz。超声检查中采用双侧膝关节对比扫查方法,病人取仰卧位,下肢伸直,探头置于膝关节内侧,沿内侧副韧带走行方向纵断扫查,检查过程中同时与健侧比较,并观察韧带的厚度、纤维连续性、韧带周围软组织有无肿胀、关节腔有无积液、其他膝关节结构有无并发损伤等。

2 结果

本组19例MCL损伤患者中:4例完全撕裂,7例部分撕裂,完全撕裂声像图特征为:韧带回声不连续、中断,断端回缩,断口间可见低回声区域充填,部分撕裂声像图特征为:韧带肿胀、增厚,内部纤维大部分连续性尚好,部分回声连续性中断;8例韧带挫伤声像图特征为:韧带肿胀、增厚,韧带纤维连续性尚好,回声不均匀减低,韧带与附着骨之间间隙增宽。

3 讨论

3.1 膝关节MCL的正常解剖及正常超声表现

MCL包括深、浅2层,浅层即通常所称的内侧副韧带,主要由平行的或斜行的纤维组成,起自股骨内侧收肌结节之下,止于胫骨的内侧,相当于胫骨粗隆水平;深层为浅层下方的关节囊增厚所致。正常声像图显示为扁平带状束样结构,纵切呈层状排列回声较强的致密结构杂有少许低回声(类似肌腱),横切呈多数点状强回声间杂有少许点状低回声,正常内侧副韧带厚度有个体差异,3~5mm不等。

3.2 MCL损伤的临床及超声表现

MCL损伤多发生在膝关节轻度屈曲位时,小腿骤然外展而造成。急性损伤时膝关节有明显的肿胀、疼痛等表现,检查被动外翻试验为阳性,膝关节表现为侧方不稳,临床诊断不太困难,一般MCL损伤大致分为挫伤、部分撕裂伤、完全撕裂伤,对MCL损伤的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选择。比如MCL完全撕裂伤后,如果在松弛的状态下愈合,膝关节周围肌群失去韧带紧张时产生的神经反射刺激而不收缩,将影响到关节的稳定,此时需对完全撕裂伤予以修复[2];而MCL仅仅是挫伤时,通过保守治疗多数能达到满意的恢复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借助超声检查能够对MCL的损伤作出较准确的判断。急性MCL撕裂伤的直接声像图特征是韧带纤维不连续或部分不连续及存在局部血肿,当出现完全撕裂伤时可见韧带断口间距较大,断口内血肿呈团状低回声,间接声像图特征包括损伤韧带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回声不均匀减低,韧带及附着骨之间间隙增宽等;MCL挫伤声像图上仍可显示完整的韧带纤维,以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的肿胀、增厚为主要异常表现,韧带呈不均匀信号减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部分轻度挫伤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两侧膝关节MCL厚度的对比观察,当损伤一侧MCL厚度增加,粗于健侧约2mm或以上即可提示挫伤的诊断。

3.3 MCL损伤的比较影像学

膝关节MCL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MRI以及超声。MRI具有任意方向成像、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对于膝关节损伤病例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术前诊断、韧带损伤分型与手术对比具有较高的符合率[3],同时MRI常常能够显示合并的其他结构损伤,如骨挫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但是MRI设备昂贵、检查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而且MRI对于金属物比较敏感,使得部分具有金属固定支架的患者不宜接受MRI检查,因此多数基层医院(也往往是急诊创伤患者的首诊医院)还是以超声作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具有无创、快速、便捷、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等特点,对于膝关节MCL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以与健侧肢体韧带进行对比观察,特别是对于韧带挫伤的患者,双侧对比观察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超声的优势还在于它的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可以作为监测韧带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理想检查手段;尽管超声对于MCL损伤的合并伤(如外侧副韧带损伤、关节积液、皮下软组织挫裂伤等)也能够作出相应的诊断,但是其他一些常见的合并伤,如骨挫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效果不太理想[4]。

总之,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对膝关节MCL损伤及其损伤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武,张雪哲,卢延,等.膝关节侧副韧带及其损伤的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10~813.

[2]甄景琴,张文云,李莉,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膝关节胫、腓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5):371~372.

[3]赵海玲,王之平,金洪先.MRI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5):567~580.

内侧副韧带断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于我院骨伤科治疗的76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5~63岁, 平均 (32.5±4.5) 岁, 病程1天至3个月;对照组38例, 男24例, 女14例, 年龄14~65岁, 平均 (34.5±5.5) 岁, 病程3天至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外科学》及《中医伤筋学》诊断标准[2], 表现为膝部有明显、持续疼痛, 有压痛和牵扯痛, 屈伸活动受限, 静止时疼痛减轻, 活动时痛剧, 局部肌肉肿胀或痉挛;外翻应力试验 (+) ;膝部有明显外伤史;X线摄片排除骨折、脱位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程度、损伤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电针治疗

患者皮肤常规消毒, 取血海﹑阴陵泉、梁丘、犊鼻、足三里、三阴交、行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及膝关节周围压痛点, 用0.35mm毫针数枚, 快速进针至骨面, 使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接G6805-2A型电针仪, 留针30min, 1次/d, 10天为1个疗程。

1.2.2 温排针治疗

患者取侧卧位, 患肢屈曲15°前置摆放, 另一腿向后屈曲45°向后摆放, 常规消毒, 按压患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区, 分别找到股骨内髁上沿、胫骨平台和胫骨粗隆内侧沿, 用甲紫兰笔标记出各条线起、中、止的进针点, 具体方法为在股骨内上髁韧带始点描出的第1个进针点君点, 沿着韧带纵轴向下相隔4mm描出第2个进针点臣点, 再向下相隔4mm描出第3个进针点使点;然后在胫骨内侧髁副韧带、关节平台韧带依次画出进针点。画点定位完毕后用碘伏局部消毒, 依次在三部点位由上往下逐一刺入0.40mm×50mm毫针9枚, 进针缓慢, 以针尖触及骨面产生酸胀感为得气, 然后用捻转泻法右旋5~10次, 使针尖摩骨, 再缓慢上提,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当针尖退回至撕裂伤处时疼痛会加剧。检查可见皮下血肿, 股骨内髁部压痛, 外翻侧方应力试验 (+) 。诸针柄上缠绕松节油棉球, 点火燃烧棉球, 留针8min。到时自下而上逐一迅捷拔出毫针, 用干棉球压闭针孔, 勿令气泄。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停针1天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膝关节功能恢复, 局部无压痛, 外翻应力实验 (-) ;好转: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 膝关节功能改善, 疼痛减轻;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膝关节功能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s)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表示与治疗前相比,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在治疗期间, 观察组出现2例晕针, 对照组出现3例晕针, 经拔针后均可自行缓解,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属中医“伤筋”“筋痹”等范畴, 多由外伤引起局部气血瘀滞, 筋脉失养, 不通则痛, 症见膝关节内侧肿胀疼痛、膝关节不稳、活动障碍、功能受限等。由于“瘀不祛则血不活, 血不活则新血不生”, 若未及时治疗, 迁延日久, 形成粘连, 可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 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利关节为大法[4]。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方法颇多, 疗效显著, 本研究采用温排针疗法治疗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温排针为温针和排针的结合, 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将温针热信息以排针刺络的方法输送到人体, 通过改善病灶周围微循环、增加病灶局部小动脉氧分压、疏通淋巴管、调整体液pH值、降低氧自由基等减轻对细胞的损害。取股骨内髁上沿、胫骨平台和胫骨粗隆内侧沿三部, 分为天部、人部和地部, 天部引邪外达、行气驱寒, 人部养血活血、消肿定痛, 地部水火同济、减轻韧带僵直和痉挛, 并以温热进补, 使膝盖局部通经活络, 活血散瘀。该法适用范围为非完全撕裂的Ⅰ度Ⅱ度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者, 对完全撕裂者则不适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温排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显著, 可有效祛寒散湿、活血通络, 疗效明显优于电针, 且患者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慧, 左小红.温排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 (1) :39-41.

[2]吴亚林.电排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100例[J].现代中医药, 2011, 31 (6) :53-5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1-32.

[4]李多默, 向东东, 丁宇, 等.针刀配合臭氧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5) :929-930.

内侧副韧带断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 女2例;年龄26~67岁, 平均45.9岁, 所有患者均为新鲜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车祸伤5例, 运动伤2例, 摔伤3例;左侧7例, 右侧3例。单纯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例, 合并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例。术前均行膝关节应力位X片及MRI检查, 以明确诊断。术前时间4~10 d, 平均7 d。所有患者术前均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2], 平均 (33.6±3.8) 分。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 首先行膝关节镜检查, 明确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情况, 并探查内侧副韧带损伤断裂部位, 为切开修复韧带做准备。对于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 行半月板成形术;对于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行一期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术。其次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切开修复术。切口自内收肌结节上方2 cm处向下经内收肌结节, 沿胫骨前内侧向远端延伸至关节线下方约5 mm处, 显露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端。首先予以清除坏死的软组织及血肿, 再予以修剪副韧带断端, 用直径5.0 mm带线锚钉 (由施乐辉公司生产) 垂直韧带附着骨面旋入, 锚钉植入皮质骨2~3 mm。最后用钉尾的不可吸收缝线编织缝合 (改良Kessler缝合) 韧带断端并收紧。若韧带撕脱或后内侧关节囊损伤严重, 用2枚锚钉修复。用可吸收缝线修补关节囊, 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 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用膝关节功能支具固定患肢于屈膝30度位;术后第2天即可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2周拆线, 术后3周开始扶拐下地行走, 术后3~6个月弃拐行走。

1.4 评价指标

(1) 手术时间; (2) 术中出血量; (3)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4) 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2 结果

(1) 手术时间:32~48 min, 平均39 min; (2) 术中失血量:35~62 ml, 平均47 ml; (3) 术后并发症:一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 予以加用抗生素后好转。 (4)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8~12个月, 平均随访10.4个月, 以最后一次随访资料作为评价依据。平均 (83.6±7.8) 分。所有病例术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论

3.1 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机制和诊断

当膝关节受到外翻和外旋应力时, MCL可发生损伤。轻度的外力使MCL浅层发生部分损伤, 中度的外力使MCL深层发生损伤, 并同时伴有内侧半月板损伤。当外力进一步增大时, ACL可发生损伤。本研究的10例患者中, 经采集病史可知, 大多数患者在受伤时, 首先感到膝关节内侧剧烈疼痛, 继而出现膝关节内侧肿胀、淤血, 膝关节不能伸直。笔者在对患者体格检查时, 除膝关节内侧有压痛外, 在膝关节内侧还可以摸到明显凹陷, 行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阳性, 或外翻松弛。在患者的辅助检查中, X线应力摄影是诊断膝关节外翻松弛的准确方法, 膝关节MRI检查非常必要, 它不但可显示侧副韧带损伤, 还可以显示其他伴随损伤如前后交叉韧带和半月板的损伤[3]。

3.2 手术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是限制膝关节外翻旋转的主要结构, 在保持膝关节内侧稳定及调节膝关节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当内侧副韧带损伤、断裂时, 可造成膝关节稳定结构, 尤其是内侧稳定结构的损伤, 且由于血肿机化导致该部位内侧副韧带浅层、深层及后内侧关节囊之间发生粘连, 从而导致膝关节疼痛、屈曲挛缩畸形[5]。张江等[6]对肌腱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中认为, 韧带在创伤后的修复过程中, 由于应力的变化, 胶原纤维的走向变得不规则, 损伤的韧带难以恢复原有的稳定性。因此, 如果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 损伤部位会在内侧松弛的张力状态下瘢痕愈合、拉长而造成膝关节内侧松弛或不稳定。远期还可因关节软骨磨损而继发骨性关节炎, 故应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

注: (1) :术前膝关节应力位X片示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 (2) :术前MRI片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胫骨髁附着点处增粗、形态分散、连续性中断, 在T2WI上呈高信号; (3) :膝关节镜下找到内侧副韧带损伤断裂部位; (4) :切开皮肤, 显露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端及胫骨髁部附着处; (5) :旋入带线锚钉, 用钉尾的不可吸收缝线编织缝合韧带断端并收紧; (6) :术后膝关节X片示膝关节内侧间隙正常, 带线锚钉位置可

3.3 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

在急性期, 对于轻度损伤 (Ⅰ度和Ⅱ度内侧副韧带损伤属于韧带的部分撕裂损伤, 为轻度损伤) , 传统的治疗认为无需手术, 可在轻度屈曲内翻位石膏固定8周, 对于完全损伤 (完全断裂的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 , 应在损伤一周内进行韧带止点重建或韧带的直接修复。对于MCL的慢性损伤, 可用支具保护至少3个月。膝关节不稳诊断明确即为手术指征[7]。在膝关节的治疗中, 笔者认为, 膝关节正确的治疗顺序应该是首先通过膝关节镜来探查半月板有无损伤, 如若损伤, 首先予以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成型或修补;其次在膝关节镜下探查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 如若有损伤, 需行交叉韧带修补或重建术;最后才在直视下探查内侧副韧带, 如若损伤, 予以缝合或修补。

3.4 内侧副韧带合并后内侧角损伤的治疗

膝关节后内侧关节囊 (PMC) , 其中央束被称为后斜韧带。膝关节后内侧角又称为后内侧复合体, 它与其他任何需要关注的结构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当内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后内侧角损伤时, 可一期同时行膝关节后内侧角及内侧副韧带的修复[8]。

3.5 传统修复内侧副韧带方法的缺点

传统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起止点断裂的方法有多种, 大多存在以下缺点: (1) 传统手术方法手术剥离范围大, 对于患者而言, 手术创伤较大, 术后伤口感染几率增大, 术后恢复时间相对延长; (2) 传统手术方法必须在股骨髁或胫骨髁部打孔、钻骨性隧道, 且隧道较大, 对于患者而言, 此方法容易导致大量骨量丢失, 术后骨折的几率增加; (3) 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4) 传统手术方法只是在韧带断裂止点予以缝合, 固定不牢靠, 且由于骨性隧道较大, 术后容易引起松动; (5) 由于传统手术的内固定物为刚性固定, 术后有断钉可能, 因此术后不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导致患者晚期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膝关节功能障碍; (6) 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治疗费用。

3.6 带线锚钉修复内侧副韧带方法的优点

笔者采用的带线锚钉修复内侧副韧带的方法, 临床应用后, 与传统方法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 (1) 笔者采用的带线锚钉是由施乐辉公司提供, 直径5.0 mm, 锚钉特有的高低双重螺纹设计, 可以实现对骨质的“双重挤压”固定, 抗牵拉力更强, 固定更牢, 不易引起松动, 断钉可能性大大降低, 因此患者早期可以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避免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障碍等; (2) 此类带线锚钉上有自攻螺丝, 无需预钻孔, 同时配有专用锥形手柄, 且手柄上有植入刻度线, 便于控制锚钉植入角度、深度, 操作灵活简单, 相对于传统手术方法, 它不易造成骨量的丢失, 术后骨折的几率降低; (3) 手术中软组织剥离范围小、出血少、创伤小, 相对于传统手术方法, 其术后伤口感染几率降低, 术后恢复时间相对缩短; (4) 此类带线锚钉为钛质, 组织相容性好,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治疗费用; (5) 以往的手术内固定植入物为全刚性材料, 时间过久可出现各种螺钉固定植入物失效等问题, 而此类带线锚钉为钛质材料, 无此问题发生。

3.7 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本文10例用带线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中, 有一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 伤口愈合困难, 后加用抗生素后伤口好转。笔者认为, 对于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 术前应予以彻底消肿, 术前应对手术中以及术后伤口情况予以评估, 术前1 h予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如果出现伤口感染, 应立即予以加用抗生素。另外在术中及术后还可能出现膝关节伤口处皮肤坏死, 术后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 这就要求医生在术前必须对患者的伤情作出全面评估, 充分考虑到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一旦发生, 应予以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膝关节比较常见的韧带损伤, 对于重度损伤 (完全断裂的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 采用带线锚钉予以手术修复,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临床效果优良,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例, 女2例, 年龄26~67岁。左侧7例, 右侧3例。单纯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例, 合并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例。术前均行膝关节应力位X片及MRI检查, 以明确诊断。术前时间4~10 d, 平均7 d, 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8~12个月随访, 以最后一次随访资料作为评价依据。所有病例术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带线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临床效果优良,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线锚钉,内侧副韧带

参考文献

[1]刘育鹏, 李康华.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2) :274-276.

[2]Lysholm J, Gillguist J.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Am J Sports Med, 1982, 10 (3) :150-154.

[3]Brown T R, Quinn S F, Wensel J P, et al.Diagnosis of popliteus injuries with MR imaging[J].Skeletal Rediol, 1995, 24 (7) :511-514.

[4]Matsumoto H, Suda Y, Otani T, et al.Role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in preventing valgus in stability[J].J Orthop Sci, 2001, 6 (1) :28-32.

[5]Fanelli G C, Tomaszewski D J.Allograft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multiple ligament injured knee[J].Sports Med Arthrosc, 2007, 15 (3) :139-148.

[6]张江, 彭建强, 白波, 等.不同缝合方法与缝线修复跟腱断裂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2) :131-133.

[7]周捍东, 孙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6) :572-574.

内侧副韧带断裂 篇7

60例均来自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01-01~2008-10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17岁, 平均40.3岁;病程最长5年, 最短半年, 平均1.5年。对照组30例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龄最大65岁, 最小19岁, 平均38.6岁:病程最长4.5年, 最短5个月, 平均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病史, 症状时轻时重, 行走及上下楼时疼痛, 重者跛行、下蹲困难, 查体在股骨内髁至胫骨内髁区域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或痛性结节, 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使用穴位注射与电针治疗。

2.1.1 穴位注射

(1) 药物:当归注射液。 (2) 取穴:血海, 阿是穴 (在股骨内髁至胫骨内髁区域内, 找到的压痛点或痛性结节, 一般有2~3个) 。 (3) 操作:常规消毒, 用6~7号5ml注射器抽取药液, 刺入穴位, 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药液, 每穴2ml, 隔日1次, 3次为1疗程。

2.1.2 电针治疗

(1) 取穴: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曲泉、阴谷、三阴交、阿是穴。 (2) 操作:患者坐位屈膝, 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28号1.5寸毫针, 直刺入上述穴位, 得气后, 接通G6805-2型电针仪, 用疏密波, 每次治疗30分钟, 每日1次, 7天为1疗程。

2.2 对照组

只采用电针治疗, 取穴及针刺方法同治疗组。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无效:治疗4周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n)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上一篇:脓毒症/中医药疗法下一篇:社区户外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