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撕裂

2024-08-20

前交叉韧带撕裂(共8篇)

前交叉韧带撕裂 篇1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起始点位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及胫骨髁间隆突前方凹陷处之间, 向后上外斜行股骨外髁内侧面的后部, 全长平均39 mm, 宽约11 mm, 是重要的膝关节稳定性结构[1]。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常见, 早期确诊与及时治疗能够有效保证膝关节正常运动功能[2]。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50例, 均行关节镜诊治, 其中男37例, 女13例, 年龄16~67岁, 平均39.6岁, 均有近期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膝关节不同程度疼痛、肿胀、关节绞锁及功能障碍等症状。

MRI检查方法: (1) 仪器和参数:全部病例均采用百胜公司的G-SCAN骨关节成像系统 (永磁, 场强0.24T MRI) , 膝关节线圈, 对患者进行膝关节MRI扫描所有病例均于检查后2周内行关节镜检查。然后对照、观察、测量、统计、总结。 (2) 诊断标准:MRI检查结果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 分析MRI直接征象, 判断是否存在ACL撕裂。有不同意见时, 由两人讨论后得出统一意见。出现ACL连续性中断、走行异常、信号异常之一者, 即诊断为ACL撕裂。

统计学处理:搜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观察本组病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结果

MRI和关节镜诊断结果:本组中, MRI综合各诊断征象诊断ACL撕裂32例, 正常18例;其中关节镜证实ACL撕裂29例 (完全撕裂21例, 部分撕裂8例) , 正常21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87.53%, 特异度94.44%, 阳性似然比15.63, 阴性似然比0.132, 见表1。

MRI各征象与关节镜对照:MRI依据ACL连续性中断诊断ACL撕裂19例, 正常31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为89.47%, 特异度61.29%, 阳性似然比2.32, 阴性似然比0.17, 见表2。

MRI依据ACL走行异常诊断ACL撕裂14例, 正常36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92.86%, 特异度55.56%, 阳性似然比2.09, 阴性似然比0.13, 见表3。

MRI依据ACL信号异常诊断ACL撕裂28例, 正常22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96.43%, 特异度90.91%, 阳性似然比10.60, 阴性似然比0.04, 见表4。

讨论

前交叉韧带多在膝关节严重外力作用下外翻与外旋或膝关节极度伸直外旋、内旋、胫骨后移情况下发生, 外旋外翻受力是最常见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原因。

传统的X线、CT检查对诊断ACL撕裂无特异性, 包括软组织肿胀、胫骨前移、Segond骨折[3]等只能作为诊断ACL的辅助征象。ACL的诊断, 主要还是依赖磁共振。MRI诊断ACL撕裂主要依据其直接征象, 即ACL自身的改变。正常的ACL内的氢原子被固定在网架上, 较致密, 网架由多肽构成, 此时的氢原子不参与MR成像, 所以在MR上所有序列都表现为低信号。当ACL损伤后, 网架受损, 多肽遭破坏, 氢原子脱离网架造成水肿, 此时在MRI上韧带内出现异常高信号。

ACL撕裂出现何种MRI直接征象, 与撕裂程度相关。完全撕裂表现为韧带实质局部出现缺口、韧带中断, 即“连续性中断”征象。ACL完全撕裂后, 韧带失去正常状态下的张力, 矢状位上表现为韧带倾斜度降低, 表现为“走行异常”。ACL部分撕裂时, 韧带整体形态可表现为正常或局部增粗, 韧带连续性存在, 仅在韧带内出现局灶性或条片状异常信号, 即“信号异常”。需要注意的是, ACL完全撕裂后, 韧带断端由于出血、水肿也可以出现异常信号, 所以“信号异常”不是ACL部分撕裂的特征性表现。ACL连续性中断即ACL实质断裂, 可见上下2个残端、水肿增粗、弥漫性增宽是ACL完全撕裂的MR直接征象, 最具诊断价值。骨挫伤是ACL完全撕裂的最常见的间接征象, 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的MR诊断比较困难, 重点应分析桥交叉韧带是否存在异常水肿、出血以助诊断。虽然ACL撕裂的间接征象由于灵敏度低而不能作为ACL撕裂的独立诊断依据[4], 但诊断时结合考虑交叉韧带角、胫骨前移、半月板后移征、对吻性骨挫伤、侧副韧带撕裂等具有提示ACL撕裂的间接征象[5,6], 可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Giron F, Cuomo P, et al.Femoral attachment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6, 14 (3) :250-256.

[2]Kursunoglu-Brahme S, Resnick 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knee.[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0, 21:561.

[3]Olree M, Van Gils AP.Segond fracture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J].Ned Tijdschr Geneeskd, 2001, 14 (15) :740-744.

[4]郭吉敏, 刘春霖, 曹满瑞, 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相关征象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10, 25 (11) :1268-1271.

[5]Campos JC, Chung CB, Lektrakul N, et al.Pathogenesis of the Segond fracture:anatomic and MR imaging evidence of an iliotibial tract or anterior oblique band avulsion[J].Radiology, 2001, 219 (2) :381-386.

[6]卢超, 张国庆, 张璐, 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9 (5) :374-376.

前交叉韧带撕裂 篇2

【关键词】ACL损伤 上下坡度 步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40-02

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ACL的损伤发生率普遍增高,ACL损伤后膝关节运动学和运动力学将改变,关节的稳定性也会发生改变。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是保持膝关节前向稳定及旋转稳定,ACL的损伤必定会引起膝关节的不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 ACL 在限制胫骨位移及旋转稳定性中的作用及其损伤后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三维步态运动分析系统观察ACL损伤后膝关节运动学及运动力学的参数变化,监测数据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了解ACL损伤后功能活动水平,针对性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某些运动或者某项运动。

1 对象和方法

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期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科的16名住院病人。病程时间范围0.3~24个月,年龄19~36岁,平均27岁,身高160~182cm,平均171.1cm ,体重52~85k g,平均69kg。纳入标准:全部都按照膝关节ACL损伤的诊断标准[1-3],通过磁共振MRI和体格检查前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轴移实验均为阳性的;确认为单侧ACL损伤,排除对骨和关节有影响的全身性疾病并无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后交叉韧带等其他伴随症状。

实验方法:

本研究使用Opti_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试仪器由一台采样频率为120Hz、Polygon和Bodybuilder数据处理软件、六方位高速红外摄像机、十字形反光球钢体及Inred的 F5运动平板组成。

首先调整红外线摄像头焦距,拍摄镜头高度150cm,运动平台与步态分析系统主机上红外线摄像头间距2m,测试中患者下身穿紧身运动短裤,以保证标志点在运动中的位置,防止衣服对反观点的遮挡。三维步态分析标记点定位:选取大腿中下段和小腿中上段黏贴固定十字形反光球钢体,取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内外侧胫骨平台、内外踝尖、腓骨小头、胫骨结节、地面任意三点的12个定标点。测试在运动平板行走区域均在红外线摄像头采集区,嘱患者在恒定速度为3.0km/h的运动平板上分别进行0°和15°上下坡度的行走,并采集自然放松状况下15s的步态数据。

测试指标:

观测的运动学及运动力学参数:膝关节运动平板0°和15°上下坡度中相对胫骨前后位移距离,内外旋转角度,内外翻转角度。行走过程中姿态稳定的连续15s测量计算各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进行系统分析上下坡度各指标相对平路行走步态变化的百分比,位移距离百分值M=(M上坡-M平路)/M平路、旋转角度百分值N=(N上坡-N平路)/N平路、翻转角度百分值U=(U上坡-U平路)/U平路。

2 结果

位移结果 ACL损伤后在不同坡度中的前后位移距离见表1

3 讨论

ACL损伤后在行走的过程中会出现细微的步态改变,有研究表明,人在赤足的情况下行走时,女性和男性在膝关节运动力学中几乎是相当,假如女性穿高跟鞋行走时会出现膝关节运动力学的改变,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引起膝关节OA产生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OA病人中女性比男性要多[4、5]。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可以了解膝关节的运动力学变化,尤其是在上下坡时,膝关节运动力学的改变。上下坡时比水平行走胫骨前移距离、内旋及内翻角度均增加。

有研究文献表明[6] ,在上楼和下楼对关节施加的力要高于水平行走。在Berchuck[7] 等研究报道中提出了一个理论,ACL损伤后出现了“股四头肌逃避步态” ( quadriceps avoidance gait)步态改变的理论。Gao等[8] 曾经报道过在ACL损伤患者上台阶时伸膝减少,ACL损伤后膝关节出现屈膝外力矩明显降低相对于对侧膝关节,降低股四头肌的活动导致胫骨前移,引起膝关节特异性变化。而在下台阶时,由于自身重力,股四头肌的活动降低胫骨前移更明显。在ACL损伤后会降低股四头肌的收缩作用从而加大胫骨的前移。ACL损伤后,防止膝关节旋转的作用消失或者减小,导致旋转不稳定,患者行走过程中膝关节内外旋角度就会增大。有研究文献认为[9、10], ACL损伤后胫骨的旋转角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以胫骨内旋增大为主,因为在行走时胫骨相对前移增加,伸膝力矩有所减小,为了使产生的伸膝力矩相对正常,肌肉活动增加,从而导致胫骨内旋。步态变化后,膝关节角度在运动力学变化较大,而在步行的整个步态周期中膝关节承载较大,膝关节屈曲角度变化,坡度的变化会使膝关节出现内外旋和内外翻转角度的变化[11] 。本研究通过运动学数据分析也验证了在下坡时内旋级内翻角度要比上坡大。运动变化的改变将导致关节软骨载荷分布不均,从而使膝关节组织加速退化,导致膝关节内旋及内翻增加。

有研究报道美国每年ACL损伤大概有几十万人,只有80%的人会选择做ACL重建手术,另外20%的人认为不需要治疗,只要避免某个动作或者某项运动就可以。本研究希望给那些选择不做ACL重建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B?this H, Perlick L, Tingart M, et al. Alignm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comparison of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with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4;86(5):682.

[2]Aglietti P, Buzzi R, Giron F, et al. Arthroscopic-assist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centralthird patellar tendon: a 5-8-year follow-up.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1997;5:138-144.

[3]Aglietti P, Buzzi R, Menchetti PM, et al. Arthroscopically assisted semitendinosus and gracilis tendon graft in reconstruction for acut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athletes. Am J Sports Med. 1996;24:726-731.

[4]Kerrigan D c,Ri1ey P 0,Nieto T J, et al. Knee joint torques:A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 and men during barefoot w a1king [J]. A rch Pehabil,2000, 81;1162-1165.

[5]Kerrigan D c,Todd M K,Riley P 0.Knee osteoarthritis and high—heeled shoes [J].Lanct,1998,351:1399-1401.

[6]Kutzner, I., Heinlein, B., Graichen, F., Bender, A., Rohlmann, A., Halder, A., et al. (2010). Loading of the knee joint dur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measured in vivo in five subject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3, 2164–2173.

[7]Berchuck M, Andriacchi TP, Bach BR, et al. Gait adaptations by patients who have a deficie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0, 72(6):871-877.

前交叉韧带撕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且术前行患侧膝关节MRI检查的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2~44岁,平均(26.6±13.3)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时间与就诊时间间隔为2 h~2个月,中位时间为17 d,MRI检查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时间间隔为2~25 d,中位时间为6 d。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膝29例,左膝21例。同时选取50例年龄匹配、具有正常膝关节者的MRI资料(仅膝关节少量积液者可纳入范围)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4~44岁,平均(27.1±14.2)岁;均为单侧,右膝31例,左膝19例。排除标准:有膝关节手术史、髌骨外侧脱位或髌骨不稳病史者、膝关节其他结构损伤者(包括后交叉韧带或内、外侧副韧带撕裂、髌韧带或股四头肌损伤、半月板Ⅲ级损伤等)以及年龄>45岁的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ymphony 1.5T超导型MR扫描仪。采用包裹式表面线圈,患者仰卧,腿伸直位,扫描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者均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序列(TR 400~450 ms,TE 12 ms)、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TR 3200 ms,TE 90 ms)及脂肪抑制FSE双回波(TR 3500 ms,TE 16/96 ms),扫描层厚均为3 mm,间距为0.3 mm,视野180 mm,矩阵为256×256。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关节影像诊断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协商解决差异。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参照Balcarek等[3]研究标准,在T1WI标准矢状位上测量髌韧带长度和髌骨长轴长度(图1),并计算两者比值。Insall-Salvati指数>1.3则认为髌骨高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髌韧带长度、Insall-Salvati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髌骨长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相同性别的病例组与对照组间髌韧带长度及Insall-Salvat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长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性别病例组间髌韧带长度、髌骨长轴长度及Insall-Salvat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对照组、ACL撕裂病例组图像分别见图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相同性别比较,*P<0.05

图1男,29岁,正常志愿者。MRI T2WI压脂序列矢状位示形态、走行及信号均正常的ACL(A);MRI T1WI标准矢状位测量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髌韧带长度为38.97 mm,矢状位髌骨长轴长度为37.27 mm,Insall-Salvati指数为1.05(B)

图2男,18岁,ACL股骨附着端完全撕裂。MRI T2WI压脂序列矢状位示ACL近股骨附着端信号增高,结构紊乱,走行低伏(箭,A);MRI T1WI序列矢状位示Insall-Salvati指数测量值,髌韧带长度为57.61 mm,矢状位髌骨长轴长度为43.98 mm,Insall-Salvati指数为1.31(B)

图3女,28岁,ACL完全撕裂。MRI T2WI压脂序列矢状位示ACL走行区结构紊乱,信号增高,无正常韧带形态、结构显示,提示ACL完全撕裂(A);MRI T1WI序列矢状位示Insall-Salvati指数测量值,髌韧带长度为48.27 mm,矢状位髌骨长轴长度为35.17 mm,Insall-Salvati指数为1.37(B)

图4男,35岁,ACL股骨附着端完全撕裂,髌骨附着端部分撕裂。MRI T2WI压脂序列矢状位示ACL近股骨附着端信号增高,结构紊乱,走行低伏,提示股骨附着端完全撕裂,髌骨附着端信号局限性增高,提示部分撕裂(箭,A);MRI T1WI序列矢状位示Insall-Salvati指数测量值,髌韧带长度为49.67 mm,矢状位髌骨长轴长度为42.13 mm,Insall-Salvati指数为1.18(B)

3 讨论

作为最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ACL可缘于多种不同类型的膝关节力学机制[6]。临床对髌股关节稳定性与Insall-Salvati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较多,有研究证明髌骨脱位或髌股关节不稳患者的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均高于正常人群[3];但临床对于ACL撕裂与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甚少,仅Lin等[5]对ACL撕裂重建病例的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进行了相关研究。该研究病例均采用常规膝关节屈膝30°X线侧位片来测量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研究结果提示ACL撕裂者Insall-Salvati指数为0.99±0.11,而无ACL撕裂者为1.05±0.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采用MRI标准T1WI矢状位对Insall-Salvati指数进行测评[3]。结果显示,ACL撕裂者平均髌韧带长度以及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平均髌骨长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in等[5]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推测原因与研究所用设备不同有关。在Lin等[5]的研究中仅采用普通X线侧位片对Insall-Salvati指数进行测量,不能排除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合并其他损伤的可能性,如隐性骨折、半月板Ⅲ级损伤、多发韧带撕裂及髌骨脱位等;并且Lin等[5]的研究未能将年龄作为一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而髌骨骺板软骨位于骨化核周缘,在16~18岁前尚未骨化完成,骺板的增殖带和初级钙化带较薄弱[7],故在青少年中更易发生股四头肌髌骨附着处骺板软骨轻微撕脱性骨折。常规X线侧位片通常无法显示,从而导致髌骨相对低位,进而造成Insall-Salvati指数减小。而MRI矢状位扫描较普通X光片可更为清晰地显示髌韧带形态、更为准确地测量其长度[3,4]。本研究采用的MRI扫描设备可排除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合并其他损伤而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故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对于ACL撕裂者Insall-Salvati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膝关节者的原因,国内外文献尚无相关分析。推测导致ACL损伤的相关因素易于导致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增大。女性较男性更易于发生ACL撕裂和髌骨高位,即提示存在导致上述2种病变的共同因素[8,9,10]。本研究推测ACL撕裂者Insall-Salvati指数明显增高可能与膝关节的相关解剖学及生物力学机制有关。Opar等[11]研究也已证实女性腘绳肌较男性相对较弱。强大的股四头肌与较为薄弱的腘绳肌间较大力量差常导致ACL紧张度明显增加而致其损伤,以上因素同样易于导致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增大。另一方面,Chiba等[12]对ACL和髌韧带的联合损伤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当膝关节部分屈曲时,急减速可以导致ACL和髌韧带联合损伤;伸膝运动时,股四头肌强大作用同样可以致使ACL和髌韧带联合损伤[13]。但由于髌韧带远较ACL粗大,因此上述机制更易于导致ACL单独损伤;同时,股四头肌的强大回缩拉力也同样易于对髌韧带拉伸,从而导致Insall-Salvati指数相对增大。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提示ACL撕裂与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升高具有相同的促进因素。但现阶段对于髌骨位置与ACL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掌握,故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尽管髌骨高位更易发生于女性,但在本研究中,相同性别的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平均髌韧带长度、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病例组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nsall-Salvati指数与ACL损伤有关,而与性别无关。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MRI检查已排除如股四头肌损伤、髌骨撕脱骨折、髌韧带损伤及髌骨外侧脱位等可以导致Insall-Salvati指数升高的其他因素,提示应用MRI测量的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可作为判定ACL撕裂的一个独立参数。当然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且现阶段的研究对于ACL损伤机制尚未完全理解和清晰阐述,故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证实上述推测。

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篇4

1 诊断与关节内清理

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或全麻下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患肢铺巾展单, 患足用无菌巾包扎, 患肢根部扎止血带, 驱血上止血带于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利用标准的前外侧和前内侧两入路, 前外侧入路进关节镜, 前内侧入路进操作器械。刨削、等离子、磨钻等交替使用处理前交叉韧带残端及股骨外髁内侧骨壁, 探查关节内其他结构并予相应处理。

2 自体肌腱的制备

在胫骨结节与胫骨内后髁连线的中点处取斜切口或纵切口长约3 cm, 紧贴深筋膜下找到股薄肌腱和半腱肌肌腱, 鹅足止点处切断, 用专用缝线编织肌腱远端, 用取腱器分别取出股薄肌腱和半腱肌肌腱。在工作台面上用手术刀背轻轻刮除肌腱上的肌肉组织, 修整肌腱, 两根肌腱留约20 cm长, 剪去多余部分 (近端) , 用专用缝线编织肌腱近端, 然后对折测量其分别的直径并记录, 湿纱布包裹备用。较粗的用于重建前内侧束, 较细的用于重建后外侧束。

3 骨道的建立

3.1 先建立股骨骨道

在前内侧入路的内下方另取一0.5 cm的辅助横切口, 患肢做“4”字试验位置。前内侧束的股骨骨道定位器从前内辅助入路置入, 其他同前交叉韧带单股重建。但要注意的是导向器要尽量指向患者的头侧和前方, 以便使后外侧束股骨骨道不小于30 mm;位置不能过低, 以便为后外侧束股骨骨道留有空间, 从而避免后外侧束与髁间外棘撞击。前内束的中心一般位于股骨外髁后壁远端5 mm~6 mm, 10点半 (1点半) 位。前内侧束的股骨骨道建立后, 从前内辅助入路放置后外束股骨骨道瞄准器, 其臂插入前内束骨道内, 定位后外束在9点半位置, 两个4.5 mm骨道分别用6 mm~8 mm和5 mm~7 mm钻扩大, 两个骨道之间留2 mm~3 mm骨皮质, 股骨两骨道中心连线纵轴和股骨纵轴呈25°~30°夹角。后外束中点位于屈膝90°时股骨髁和胫骨平台接触点向股骨纵轴垂线和前交叉韧带纵轴的交点, 中心点位于垂线距股骨软骨缘5 mm~8 mm处。

3.2 胫骨骨道的制作

胫骨骨道前内束定位于前内束中央、胫骨内外棘之间, 后外束在后交叉韧带的前方7 mm, 靠近胫骨外棘, 后外束的定位依靠前内束而定, 后外束在前内束的后方9 mm。按上述方法用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胫骨骨道瞄准器制作前内侧束胫骨骨道, 再用后外束胫骨骨道瞄准器, 其臂插入前内束骨道内, 定位后外束胫骨骨道。两骨道根据制作好的2根肌腱粗细用相应粗细钻头扩大, 两骨道之间的骨壁厚为2 mm~3 mm。

4 自体肌腱的引入

根据两股骨骨道的长度选择拌板, 使肌腱在骨道内至少1.5 cm。骨道内置入2根引导线, 线的位置要和前内侧束和前外侧束位置一致。先引入较细的后外侧束, 再引入较粗的前内侧束, 确定拌板刚好拉出股骨骨道外 (股骨髁前外侧) , 并有跷跷板样感觉。

5 固定

反复屈伸膝关节数次。先固定前内侧束, 在后抽屉试验下屈膝30°位拉紧韧带用适当大小挤压螺钉固定;同理后外侧束在膝伸直位固定, 必要时加用自制门形钉固定。验证膝关节在重力作用下能屈膝90°无弹性。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35.18±8.26)岁,15例为右膝,20例为左膝。病程4 d~13个月。患者膝部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的肿胀、功能障碍以及膝部疼痛。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MRI诊断,选择磁共振机器给予检查,要求下肢进行10~15°的外旋并采用沙袋固定,将前交叉带韧带治愈矢状面或者倾斜扫描面,为矢状斜位,给予冠状面、常规矢状面以及横断面的扫描。层厚为3.0~3.5 mm,矩阵为512 mm×256 mm,间隔为0.3 mm,FOV为170 mm,激发次数为4。重点对前交叉韧带的连续性、外形、韧带中信号强度和周围软组织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给出诊断,然后把关节镜的手术结果和MRI诊断表现进行对照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诊断表现

35例患者中,19例为中下部的损伤,所占比例为54.3%,7例为中段损伤,所占比例为20.0%,12例为下部损伤,所占比例为34.3%。35例合并有半月板的损伤,所占比例为100.0%,5例有胫腓侧韧带的损伤,所占比例为14.3%,35例为关节腔积液,所占比例为100.0%,15例为骨挫伤,所占比例为42.9%。针对韧带损伤程度,有韧带的完全性撕裂以及韧带的部分性撕裂,19例为部分性撕裂。

2.2诊断和手术结果比较

35例患者在MRI的诊断中发现19例为部分损伤,在关节镜的检查或者手术中得出交叉韧带的部分纤维撕裂以及组织水肿有16例,假阳性3例,因为韧带中过多的脂肪成分造成误诊,诊断符合率为84.2%。16例患者在MRI诊断中属于韧带的完全撕裂,而在关节镜的检查或手术中得出交叉韧带完全撕裂的有19例,对照符合率为100.0%。MRI的诊断符合率高。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近端在股股外侧科的后内侧面,远端在胫骨髁间隆起前外面,且前交叉韧带走行和髁间窝顶的走行相同,前交叉韧带的长度为3~4 cm,宽11 mm,为多条纤维组成,属于轻度螺旋状排列,分为后外侧带和前内侧带[3]。在MRI的诊断中,很难区分后外侧带和前内侧带,前交叉韧带中有脂肪滑膜层,因此MRI的成像中,前交叉韧带的低信号纤维束为条状的高信号。而且当前交叉韧带处于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都能够显示出来,其中矢状位的图像显示最为清晰。前交叉韧带有完全断裂和部分断裂,也可能出现或合为膝关节的其他韧带损伤。一般单纯前交叉的断裂是因为内旋位伸股四头肌或内旋位伸膝收缩时突然减速导致的[4]。韧带内部的结构异常情况,包括脱散、纤维疏松、局部断裂、模糊不清等。韧带外形的改变为:不规则、界限清楚,完全性或部分轮廓破坏。韧带的走向改变,有异常的卷曲、弯曲,而异常走向则为韧带回缩、水平等。MRI诊断能够对膝关节的结构给予详尽显示,其主要的优点为:无痛、无创、无放射,而且优良软组织不需要造影,并对关节内外解剖结构都能够同时显示,在膝关节疾病的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在MRI诊断中发现19例为中下部的损伤,其中7例为中段损伤,12例为下部损伤,韧带部分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为84.2%,完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100.0%,诊断的准确率高。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后,更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良好的休养,促使身体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MRI这种诊断图像,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分辨率,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无创伤性准确的诊断方法。该种诊断方法在医院的不断普及,获得更多医生的肯定,而且诊断符合率不断提高,可给予患者良好准确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究前交叉韧带损伤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分析。方法 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且有明确的膝关节损伤史,观察MRI的诊断表现,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MRI诊断中发现19例为中下部损伤,其中7例为中段损伤,12例为下部损伤,韧带部分损伤的诊断符合率为84.2%,完全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100%,诊断准确率高。结论 MRI诊断可以对膝关节前交叉的韧带损伤形态、周围软组织的变化以及内部结构的变化直接显示出来,准确说明断裂的程度和部位,可为治疗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诊断,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凯,王立德,齐志明,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诊断比较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5):521-525.

[2]张克民,李伟,于立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及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8):637-639.

[3]李显,赵力,王淑丽,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与MRI诊断分级研究.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1):61-65.

前交叉韧带撕裂 篇6

1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 例, 女13例, 年龄21~45岁, 平均28岁。运动创伤8例, 其它损伤21例, 平均住院12 d。

1.2 术前准备

1.2.1 患者准备

术前1 d到病房访视患者, 查看患者病历, 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 了解术前准备是否完善。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安全性、先进性以及术前要求, 以取得病人的充分合作,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1.2.2 手术间准备

关节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手术间须严格消毒灭菌, 室温控制在22~25 ℃, 相对湿度50%~60%, 拉上手术间的窗帘, 防止手术间太亮影响显示屏的清晰度。连接线路、管道, 显示器位于患肢对侧, 面对第1术者, 踏板放在术者同侧。3 000 ml 0.9% NaCl两袋, 挂在输液杆上距关节面92~122 cm的高度, 产生66~68 mmHg[1] (1 mmHg=0.133 kPa) 的压力, 确保手术视野的清晰。

1.2.3 器械物品准备

金属器械采用高温消毒, 关节镜的镜头、光源线、刨削器术前1 d用环氧乙烷或低温消毒, 摄像头可使用已灭菌的一次性镜套。检查各项仪器的性能, 确保完好。准备好电动止血机、贴膜、弹力绷带、11#刀片、1#丝线、2/0爱惜帮线等。

1.3 术中配合

1.3.1 麻醉方式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1.3.2 手术体位

将患者置于平卧位, 患侧的上肢外展, 对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患肢大腿上1/3处绑好止血带, 安放好固定器靠近止血带的部位, 连接好接头。

1.3.3 配合步骤

(1) 消毒整个患肢, 铺巾, 治疗巾绷带包脚, 患肢下放置60 cm×44 cm无菌贴膜, 防止冲洗水渗透敷料, 避免感染。挂上两袋3 000 ml 0.9% NaCl盐水, 常规进行膝关节诊断性检查, 经手术入路进行关节镜检查。 (2) 取腱的配合:取健侧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来重建前交叉韧带。屈膝90度, 胫骨结构内侧横行切开皮肤, 皮下用小直角钳分离肌腱, 分离出来半腱肌腱和股薄肌, 分离后用取腱器取出半腱肌腱长约20 cm, 股薄肌腱约19 cm。 (3) 修腱的配合:另铺一无菌器械台, 准备持针器2把, 备湿盐水纱布, 用强生爱惜帮2#线编结。洗手护士注意用湿盐水纱布保护肌腱。 (4) 打遂道:先用胫骨定位器定位, 定位满意后根据所取肌腱胫骨端所量得的直径, 选择同样粗细的胫骨钻头钻前内束和前外束胫骨孔, 然后再行胫骨定位, 根据所取肌腱股骨端所量得的直径, 选择同样粗细的有刻度的股骨钻头钻出股骨骨道。 (5) 重建肌腱:在带尾孔导针后穿适当长度的进口线, 打结。屈膝90度, 将此导线分别穿过两条隧道, 将编好的两根肌腱分别套在尾孔的进口线上拉入隧道, 伸膝。可吸收螺钉固定, 防止松动。 (6) 检查:关节镜下检查重建的肌腱, 无误后抽取布比卡因5 ml+庆大霉素8万单位+盐酸肾上腺素5~6滴注入切口内, 减轻术后关节疼痛。放置引流管, 弹力绷带、棉垫加压包扎。

2 结 果

手术29例, 手术时间2.0~2.5 h, 平均住院12 d, 术后恢复均顺利, 伤口均Ⅰ期愈合, 未发生感染, 症状均缓解, 关节恢复稳定性, 患者自我评价满意。

3 讨 论

3.1 严格的无菌操作

膝关节镜手术是在关节内手术, 关节的感染将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 所以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器械物品不受污染, 手术野用无菌塑料垫, 塑料垫的尾部放入接水桶内, 防止灌洗液浸湿手术敷料, 保证手术野的干燥和无菌。同时应限制手术间人数, 监督无菌操作。

3.2 流畅的手术配合

器械护士须熟悉手术步骤, 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性能, 术中观察监视器, 传递器械做到稳、准、快。巡回护士须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 密切观察手术的进展。

3.3 正确使用电动止血机

术前检查止血带是否漏气, 止血带扎在大腿上1/3区域, 患肢抬高45°1~2 min加压止血[2], 根据患者的收缩压调节压力, 下肢加压的压力为收缩压加150 mmHg, 时间为1.5 h。如需继续加压则松止血带10~15 min后再操作, 并做好记录。松止血带时一定要慢, 分两次排气。尤其是对心脏病患者, 更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3.4 正确保护肌腱

取下的肌腱放入生理盐水后置于安全区域, 在修肌腱时可用湿盐水纱布覆盖[3], 尽量减少空气中的暴露时间, 确保移植成功。

3.5 专人的器械维护

术后彻底清洗, 避免光纤打折, 缠绕直径大于10 cm。关节镜属于精密仪器, 应专人使用、专人保管、定点放置, 须建立使用登记本记录使用的时间、使用人员、仪器状况。

参考文献

[1]刘铁梅.关节镜治疗大骨节病的手术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945-946.

[2]杨慧.膝关节镜下自体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配合[J].中国误诊杂志, 2008, (8) :1901-1902.

前交叉韧带撕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接诊急性ACL损伤合并MCL损伤患者32例,采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内侧副韧带保守治疗,术后行康复训练。纳入标准:(1)单侧膝关节损伤,术前MRI均显示为前交叉韧带断裂。(2)合并内侧副韧带Ⅰ、Ⅱ度损伤。(3)明确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体征。(4)患者对所采取的措施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骨折、半月板等膝关节结构的并发损伤。(2)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3)骨骺未闭患者。入选患者男17例,女15例,左膝19例,右膝13例。由相同医务人员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随机分为激进训练组和保守训练组进行康复训练,其中,激进训练组16例,保守训练组16例。激进训练组年龄19~33岁,平均(25.25±3.87)岁,保守训练组年龄19~34岁,平均(26.25±4.06)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对采取的措施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激进训练组

1.2.1.1 术后第1周

术后立即使用支具,送回病床,患肢下放置三角垫,抬高15°~30°,可行冰块降温,平躺6 h,待麻醉作用消退,即刻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肌力训练:(1)勾脚-绷脚: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在勾脚和绷脚的极限位置保持3~5 s,每组30~50个,每日10组。此练习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大腿肌肉用力绷紧,保持3~5 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每日至少500个。(3)腘绳肌等长收缩:患腿膝盖用力向下压,使大腿后侧肌肉绷紧,保持3~5 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每日至少500个。在患者身体耐受和康复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1.2.1.2 术后第2~5周

对症治疗过多的渗出,术后2周拆线,继续康复训练。肌力训练:(1)继续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腘绳肌等长收缩。(2)直抬腿:仰卧,向上勾脚尖,膝关节绷直,缓慢向上抬腿至30°~45°处保持10 s,每组15~20个,组间休息30 s,4~6组连续,每日3次。若能够轻松完成,可在踝关节处加沙袋继续练习,从1 kg开始,逐渐增至4~5 kg。可双腿交替进行。(3)坐位伸膝练习:坐在床边,双小腿自然下垂,缓慢伸直患侧膝关节,保持5 s,缓慢、有控制地落下,每组10~15个,组间休息30 s,连续2~4组,每日2次,当能够轻松地将膝关节伸直并保持一定时间后,可以在踝关节处稍加重量。膝关节活动度练习:(1)膝关节被动伸直:仰卧或坐位,踝关节下垫高,使患腿抬离床面,肌肉放松自然伸直,放置20~30 min,每天2~3次,必要时在膝关节上方放一重物,或由他人辅助向下压腿。(2)坐位垂腿:去除支具,坐在床边,用健腿托住患腿缓慢往下放,直至双小腿自然下垂,并可在健腿辅助下屈曲患膝(把健腿搭在患腿上面),每次15~20 min,每日2次。(3)主动屈膝练习:练习完坐位垂腿后,用健腿将患腿托住回到床上,仰卧位,足跟不离开床面,主动、缓慢屈髋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缓解后进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然后缓慢伸直,每组8~10个,每日2组。(4)被动屈膝练习:若初期主动屈膝困难时,使用“滑板”练习,半坐半卧位,用宽带子勾住足底,双手拉动带子使足跟沿床面缓慢屈髋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缓解后进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保持10 s后缓慢伸直,每次15 min,每日2次。(5)髌骨松动术:用手指推住髌骨边缘,分别向内侧、上及下三个方向缓慢、水平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15~20次,每日2~3组。在5周时争取膝关节屈曲角度接近120°。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 min,若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增加冰敷次数。

1.2.1.3 术后第6~12周

肌力训练:(1)继续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腘绳肌等长收缩、直抬腿和坐位伸膝练习。(2)腰背肌锻炼:患肢伸直放松,健腿屈曲撑床,腰骶部肌肉收缩,用头部、双肘和健腿辅助撑床,挺肚子、抬臀部,保持3~5 s,每组5个,4组连续,每日2~4次。(3)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腿分开与肩同宽,缓慢屈膝至30°~40°,呈马步姿势,保持30 s~2 min,然后站起放松30 s,反复5~6次,每天2组。(4)腹肌锻炼:仰卧,腹肌绷紧,腰部向下压床,头部抬起看脚尖,但注意肩背部不能离床,保持3~5 s,每组5个,4组连续,每日2~4次。膝关节活动度练习:(1)继续膝关节伸直、屈曲练习和髌骨松动术。(2)下蹲练习:双手扶固定物体支撑,双腿同时屈曲下蹲,注意重心不要偏向一侧,在疼痛的角度保持1~2 min后放松。每次5 min,每日1~3次。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 min,若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增加冰敷次数。争取膝关节屈曲角度接近130°。功能性练习:(1)负重及平衡:扶固定物体站立,健腿负全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在微痛范围内分别左右、前后交替重心,每次5 min,每日1~2次,术后6~8周完全负重。(2)双拐的使用:下地时健腿负全部体重,双拐与患腿同时向前迈,体重放在双拐上,患腿不负重(脚可以足尖点地),但4周内负重不得超过体重的1/5,然后再向前迈健腿。(3)单拐的使用:行走时单拐扶在手,与患腿同时向前迈,然后向前迈健腿,双侧交替进行接近正常行走姿势。

1.2.1.4 术后第4~8个月

继续肌力和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逐渐摆脱拐杖,自主站立行走,开始参加适宜、适度、轻增生现象,病情有再次复发的可能[8]。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及植入材料研究的不断进展,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在该病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9,10]。笔者分别采用单枚、双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ISS患者32例,并进行了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前后椎间隙变化、腰椎前凸弧度变化等方面对比均无差异(P>0.05),且植骨均达愈合标准。但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说明,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应用于ISS患者的治疗,能够对病变椎体起到有效支撑作用,使脊柱前、中、后均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使之得到三维固定,降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融合器脱位等现象的发生率[11]。关于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在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经笔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在临床症状改善率及椎体融合率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使用单枚融合器的患者,由于术中创伤较小,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术后恢复相对更快。

综上所述,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ISS均可获得较好效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手术可使患者在接受更小创伤的情况下获得与双枚椎间融合器同等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急性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治疗后激进康复训练与保守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 北京军区总医院2006年11月~2010年10月急性ACL损伤合并MCL损伤患者32例,采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内侧副韧带保守治疗,术后行康复治疗,随机分为激进训练组(16例)和保守训练组(16例),分别用保守和激进康复训练法进行术后康复,术后1年检测膝关节肌力、稳定性、活动度及Lysholm功能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 与保守训练组比较,激进训练组术后早期肿胀明显、渗液较多。激进训练组15例和保守训练组8例需要关节穿刺抽液,激进训练组关节穿刺抽液量平均为(49.87±18.96)mL;保守训练组关节穿刺抽液量平均为(18.13±5.72)mL,两组关节穿刺抽液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两训练组患者都有患肢的肌肉萎缩,程度不同,激进训练组程度轻,激进训练组大腿围度差平均为(1.41±0.61)cm,保守训练组大腿围度差平均为(3.28±0.79)cm,两组肌肉萎缩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进训练组和保守训练组膝关节稳定性体格检查均阴性。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正常运动训练所需时间激进训练组8个月,保守训练组1年。结论 与保守训练组相比,激进训练组能更早恢复膝关节功能,明显缩短康复时间,获得更好的肌力,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存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前交叉韧带撕裂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60例患者均选自2008至2010年于佛山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膝关节ACL损伤患者。疾病诊断标准:临床体格检查结合MRI检查结果。纳入标准:(1)新鲜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2)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排除标准:(1)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2)合并需要手术的侧副韧带损伤;(3)有过韧带重建手术史;(4)膝关节周围骨和软组织的病理影响手术;(5)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中止试验标准:(1)突发的合并症无法手术;(2)试验过程中并发其他严重的疾病;(3)术后因外伤致前交叉韧带再次断裂。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组仅采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Rigidfix交叉钉重建前交叉韧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体征、术前Lysholm评分、膝关节损伤原因,既往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自体腘绳肌腱rigidfix重建前交叉韧带:隧道制备采用Smith&Nephew ACUFEX前交叉韧带重建器械,股骨侧和胫骨侧肌腱固定分别采用De Puy mitek的RIGIDfix系统和Intrafix系统。先行关节镜检查,半月板损伤行部分切除或修补,切除残留的ACL,然后切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肌腱两端对折按3-3-3cm编织缝合,用60N力预牵张肌腱5min,测量其直径,距离肌腱对折3cm处用无菌笔做环形标记,放入生理盐水纱布中备用。应用ACUFEX系统胫骨隧道定位器定位胫骨隧道,选择与肌腱直径相同大小的刻度钻钻通胫骨隧道。屈膝约90°,通过胫骨隧道放置股骨隧道定位器,于11点(右膝)或1点(左膝)位置钻入导针,沿导针用对应直径刻度钻钻入股骨隧道,深度为3cm。拔出导针和刻度钻,在引导架上安装对应直径的股骨杆,将股骨杆经胫骨隧道插入股骨隧道,经引导架夹片的2个孔内将交锁套管针与套管一并钻入股骨内形成交锁孔,拔出套管针,经引导架中央孔插入导针,取下引导架,同样方法在胫骨侧形成交锁孔,将肌腱牵引线穿入导针尾部的孔内,自大腿前外侧将导针拉出,将肌腱带入股骨隧道内至标记线与股骨隧道内口平齐,将4枚可吸收横钉经套管横穿肌腱进入交锁孔内,拔出套管。彻底冲洗膝关节,探针检查重建韧带的张力和稳定性,观察伸膝时有无撞击,若有撞击行髁间窝成形术。(2)自体腘绳肌腱挤压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应用ACUFEX系统胫骨隧道定位器於前内侧定位胫骨隧道,前外侧入路进股骨定位器于11点(右膝)或1点(左膝)做股骨隧道(髓道直径视骨腱直径而定)。将移植肌腱由胫骨隧道拉入股骨髓道至标志线处,肌腱按计划进入股骨隧道3.0cm,经前内侧入路屈膝位拧入挤压螺钉,检查肌腱固定牢固,伸膝30°上胫骨端挤压镙钉,探针检查重建韧带的张力和稳定性,观察伸膝时有无撞击,若有撞击行髁间窝成形术。(3)术后功能锻炼:术后根据患者的不同肌腱损伤程度、手术重建情况和耐受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于麻醉失效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和踝泵运动;48h开始增加直腿抬高训练;72h开始支具保护下扶拐患肢伸直位部份负重站立,加强肌力训练;1周被动屈膝可达90°;3~4周扶拐支具固定下患肢伸直位部份负重行走,主动伸屈膝关节0~90°,加强肌力锻炼(抗阻力2~3kg伸膝);5~6周支具保护下扶拐行走,膝关节活动范围可达0~120°,加强股骨前后肌群肌力锻炼(抗阻力2~3kg伸屈膝);6~8周大部份负重,肌力训练(抗阻力5kg伸屈膝);9~12周完全负重行走。6个月恢复正常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JOA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1.4 随访方式

采用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有1例患者自体腘绳肌取材不足,无法满足手术要求,后改为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手术获得成功,另1例患者鞘管试模难以从四股肌腱的中央插入,改为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手术获得成功。两组成功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不能达到90°,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均满意,3个月时对照组26例(92.9%)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或超过120°,仅2例(7.1%)患者恢复欠佳,但也能达到90°~120°;观察组术后仅1例患者未能达到120°,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满意,术后3个月轴移实验和Lanchman试验阳性患者均为Ⅰ度阳性,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轴移实验和Lanchman试验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但两组之间术后同期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有少许病例出现患膝疼痛、滑膜炎、骨化性肌炎,但症状均较轻微,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6。

3 讨论

由于B-PT-B法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采用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s,HT)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据文献报道[4,5,6,7]应用HT重建ACL最大的优点是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后,供区可以再生,且再生率很高,接近80%,再生的组织有原腘绳肌腱的特性。应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还有手术切口小、取材方便、术后恢复快、供区并发症少、4股腘绳肌腱的结构更接近正常的ACL等优点[8]。

移植物的固定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固定必须稳定坚固,便于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康复训练,同时可在移植物与周围组织生物学愈合前维持膝关节的稳定。Rigidfix交叉钉系统为横穿股骨的横行钉固定系统,该类系统可使移植物悬吊于骨隧道内的横行钉上,因其固定点在骨隧道内,避免了骨皮质外固定引起的移植物松弛和延长[9]。而胫骨的松质骨密度较低,降低了内固定物的稳定性,使得胫骨侧固定方法颇有争议[10]。近年来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系统显示出了良好的固定效果。Kousa等[10]对多种胫骨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Intrafix的固定强度最高的结论。但同时,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也具有前言所提到的缺点。

我们采用Rigidfix交叉钉代替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期望能克服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的缺陷,从临床效果来看,Rigidfix交叉钉固定胫骨端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相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二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Butler DL,Noyes FR,Grood ES.Ligamentous restraints to anteriorposterior drawer in the human knee.A biomechanical study[J].JBone joint Surg(Am),1980,62(2):259-270.

[2]敖英芳.关节镜下重建膝十字韧带的临床现状[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0):588.

[3]Hamner DL,Brown CH Jr,Steiner ME,et al.Hamstring tendongrafts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multip lestrands and tensioningtechniques[J].J Bone Joint Surg Am,1999,81(4):549-557.

[4]Eriksson K,Larsson H,Wredmark T,et al.Semitendinosus tendonregeneration after harvesting forACL reconstruction.A p rospectiveMR I stud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1999,7(4):220-225.

[5]Gill SS,TurnerMA,Battaglia TC,et al.Semitendinosus regrowth:biochemical,ultrastructural,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of the regenerate tendon[J].Am J Sports Med,2004,32(5):1173-1181.

[6]Nikolaou VS,EfstathopoulosN,Wredmark T.Hamstring tendonsregeneration after ACL reconstruction:an overview[J].Knee Surg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15(2):153-160.

[7]张继良,史大鹏,藏卫东,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MRI三维成像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1,2(1):38-41.

[8]Corry IS,Webb JM,Clingeleffer AJ,et al.Arthroscop 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 comparison of patellartendon autograft and four-strand hamstring tendon autograft[J].Am J Med,1999,27(4):444-454.

[9]韩晓鹏,纪斌平.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9(3):173-176.

上一篇: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下一篇:从容应对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