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

2024-08-20

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共10篇)

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许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完善和改进,其中最为重要的调整就是教学主体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自主性和个性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是一门强调实验和观察的学科,因此“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探究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措施。

一、遵循学科原则,更新教学观念

对比近20年初中物理教学的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的内容已经从抽象化和概念化向着实用化和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当前初中物理教材中融入了很多的生活常识,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良好的教材内容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能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协助。教师应当合理、有效的利用教材内容,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初中的物理教学可以与日常生活的现象和原理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从晾衣服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物理学中的气化现象; 将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到水里来体会密度这一概念;将筷子插入水中体会光的折射原理等。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物理现象。

二、注重动手探究,提倡多样学习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科学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为根本的目的,尤其是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主要的环节。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实验的设计和安排。教师可以先进行实验的演示,再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掌握大气压强的相关概念。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进行分小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尊重学生学情,培养问题意识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主观性的发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就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判断教学效果的依据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果,教学的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

四、给学生赞许式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而教师的鼓励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应有的关注,并且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尤其是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增加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巨大,而听课活动的设置将会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听课的过程还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更好的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从而在自己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进。

六、化抽象为具体

物理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要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念中的本质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应用。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成为教学进程的主导者,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表现机会。在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得到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有效的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极大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 篇2

关键词:以生为本;多元教学;裙装制版;专递课堂

“教育要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使学生从学习的奴隶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何利用专递课堂中的优秀资源,将信息网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信息化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一、认识专递课堂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专递课堂资源紧紧围绕裙装、裤装、衬衫和外套等四门核心课程的设计、制版与工艺,建有“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他教学资源共1359个。

“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单元专递课堂资源分为“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等14个类型的资源,可用资源近300个。资源涵盖课前的计划、导学案,课中的课件、教案、素材库、指导书和实施方案及课后的习题库和试题库等。

二、“以生为本”多元教学资源的重构

面对如此众多的资源,学生认为无从下手,也不利于体现学校的特色,更不能彰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因此,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

“裙装制版”单元教学资源的整合要本着“积分激励、角色扮演、团队合作、寓教于乐、多元自主”的思想,以专递课堂资源为蓝本,引入游戏的概念,以生为本,进行多元教学资源的构建。

1.晋级任务

“晋级任务”取自于专递课堂的“授课计划”,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新”的原则,将来自专递课堂的“直身裙”等12个晋级任务分级设关,同时将任务的难易程度与企业职位的高低关联起来(见表一)。每完成一个项目实训,视为闯过一关,就可获得相应的积分,晋升对应的技术职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一 “裙装制版”单元教学任务列表

2.晋级引导文

“直身裙晋级引导文”以专递课堂中的“导学案”为蓝本,以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素材”为目的,首先对晋级任务进行描述,进而列举学生和教师要准备的教学材料,然后就是完成该任务的工作流程(见表二)。

表二 “直身裙制版”晋级引导文

3.晋级方案

“晋级积分”分为学习积分和工作积分。“学习积分”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完成测试题、参与交流等方式获取;工作积分由教师根据其工作业绩给予积分奖励的积分。职务采取晋升制,优胜劣汰,按照学生获取积分的多少进行聘任(见表三),职务聘任时间为一周,下一周重新全员聘任。

表三 级别、等级、职务与积分对照表

三、“以生为本”多元教学的应用

“裙装制版”单元的实施遵循工作过程六步法的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 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见图一)。

以“直身裙制版”为例进行阐述。

该任务为第一次课,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晋级任务”和“晋级方案”。然后按照“团队建设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选出团队负责人,在空间中建立团队个性栏目。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晋级引导文”“表格化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按照引导文的要求学习资讯,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课后,学生进入自己空间完成本次资讯的“课堂作业”任务。

资讯完成后,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围绕资讯问题进行讨论,分解学习任务的难点,制订学习计划书并上传到空间。

通过“空间交流群组”或者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找出学生计划方案的缺陷,共同优化计划,确定最后的任务实施方案。然后编写具体实施计划上传到空间。

实施方案经过教师审核后,学生分组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册,课中与教师、学生集中探讨,课外则通过“交流群组”进行讨论。

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实施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学生可以上传到空间让教师、同学评价,对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订或改进,直到满意为止。

学生根据评分的要求,填写各项评价表并上传至空间,教师将最终的评分情况公布在交流群组的“晋级排行榜”上。

参考文献:

[1]刘晓.从“传统教学”到“空间教学”:回归教育原点的自然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4.

[2]马万林,邓春容.浅谈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的创新建设[J].时代教育,2013(8):231-233.

[3]杨帅.多元评估模式下的学生“云空间”自主学习质量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2(12):118-119.

摘 要:本文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裙装制版”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基于专递课堂资源“职业体验、游戏晋级” 的“以生为本”多元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以生为本;多元教学;裙装制版;专递课堂

“教育要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使学生从学习的奴隶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何利用专递课堂中的优秀资源,将信息网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信息化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一、认识专递课堂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专递课堂资源紧紧围绕裙装、裤装、衬衫和外套等四门核心课程的设计、制版与工艺,建有“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他教学资源共1359个。

“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单元专递课堂资源分为“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等14个类型的资源,可用资源近300个。资源涵盖课前的计划、导学案,课中的课件、教案、素材库、指导书和实施方案及课后的习题库和试题库等。

二、“以生为本”多元教学资源的重构

面对如此众多的资源,学生认为无从下手,也不利于体现学校的特色,更不能彰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因此,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

“裙装制版”单元教学资源的整合要本着“积分激励、角色扮演、团队合作、寓教于乐、多元自主”的思想,以专递课堂资源为蓝本,引入游戏的概念,以生为本,进行多元教学资源的构建。

1.晋级任务

“晋级任务”取自于专递课堂的“授课计划”,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新”的原则,将来自专递课堂的“直身裙”等12个晋级任务分级设关,同时将任务的难易程度与企业职位的高低关联起来(见表一)。每完成一个项目实训,视为闯过一关,就可获得相应的积分,晋升对应的技术职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一 “裙装制版”单元教学任务列表

2.晋级引导文

“直身裙晋级引导文”以专递课堂中的“导学案”为蓝本,以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素材”为目的,首先对晋级任务进行描述,进而列举学生和教师要准备的教学材料,然后就是完成该任务的工作流程(见表二)。

表二 “直身裙制版”晋级引导文

3.晋级方案

“晋级积分”分为学习积分和工作积分。“学习积分”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完成测试题、参与交流等方式获取;工作积分由教师根据其工作业绩给予积分奖励的积分。职务采取晋升制,优胜劣汰,按照学生获取积分的多少进行聘任(见表三),职务聘任时间为一周,下一周重新全员聘任。

表三 级别、等级、职务与积分对照表

三、“以生为本”多元教学的应用

“裙装制版”单元的实施遵循工作过程六步法的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 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见图一)。

以“直身裙制版”为例进行阐述。

该任务为第一次课,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晋级任务”和“晋级方案”。然后按照“团队建设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选出团队负责人,在空间中建立团队个性栏目。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晋级引导文”“表格化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按照引导文的要求学习资讯,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课后,学生进入自己空间完成本次资讯的“课堂作业”任务。

资讯完成后,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围绕资讯问题进行讨论,分解学习任务的难点,制订学习计划书并上传到空间。

通过“空间交流群组”或者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找出学生计划方案的缺陷,共同优化计划,确定最后的任务实施方案。然后编写具体实施计划上传到空间。

实施方案经过教师审核后,学生分组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册,课中与教师、学生集中探讨,课外则通过“交流群组”进行讨论。

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实施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学生可以上传到空间让教师、同学评价,对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订或改进,直到满意为止。

学生根据评分的要求,填写各项评价表并上传至空间,教师将最终的评分情况公布在交流群组的“晋级排行榜”上。

参考文献:

[1]刘晓.从“传统教学”到“空间教学”:回归教育原点的自然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4.

[2]马万林,邓春容.浅谈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的创新建设[J].时代教育,2013(8):231-233.

[3]杨帅.多元评估模式下的学生“云空间”自主学习质量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2(12):118-119.

摘 要:本文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裙装制版”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基于专递课堂资源“职业体验、游戏晋级” 的“以生为本”多元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以生为本;多元教学;裙装制版;专递课堂

“教育要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使学生从学习的奴隶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何利用专递课堂中的优秀资源,将信息网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信息化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一、认识专递课堂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专递课堂资源紧紧围绕裙装、裤装、衬衫和外套等四门核心课程的设计、制版与工艺,建有“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他教学资源共1359个。

“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单元专递课堂资源分为“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等14个类型的资源,可用资源近300个。资源涵盖课前的计划、导学案,课中的课件、教案、素材库、指导书和实施方案及课后的习题库和试题库等。

二、“以生为本”多元教学资源的重构

面对如此众多的资源,学生认为无从下手,也不利于体现学校的特色,更不能彰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因此,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

“裙装制版”单元教学资源的整合要本着“积分激励、角色扮演、团队合作、寓教于乐、多元自主”的思想,以专递课堂资源为蓝本,引入游戏的概念,以生为本,进行多元教学资源的构建。

1.晋级任务

“晋级任务”取自于专递课堂的“授课计划”,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新”的原则,将来自专递课堂的“直身裙”等12个晋级任务分级设关,同时将任务的难易程度与企业职位的高低关联起来(见表一)。每完成一个项目实训,视为闯过一关,就可获得相应的积分,晋升对应的技术职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一 “裙装制版”单元教学任务列表

2.晋级引导文

“直身裙晋级引导文”以专递课堂中的“导学案”为蓝本,以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素材”为目的,首先对晋级任务进行描述,进而列举学生和教师要准备的教学材料,然后就是完成该任务的工作流程(见表二)。

表二 “直身裙制版”晋级引导文

3.晋级方案

“晋级积分”分为学习积分和工作积分。“学习积分”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完成测试题、参与交流等方式获取;工作积分由教师根据其工作业绩给予积分奖励的积分。职务采取晋升制,优胜劣汰,按照学生获取积分的多少进行聘任(见表三),职务聘任时间为一周,下一周重新全员聘任。

表三 级别、等级、职务与积分对照表

三、“以生为本”多元教学的应用

“裙装制版”单元的实施遵循工作过程六步法的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 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见图一)。

以“直身裙制版”为例进行阐述。

该任务为第一次课,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晋级任务”和“晋级方案”。然后按照“团队建设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选出团队负责人,在空间中建立团队个性栏目。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晋级引导文”“表格化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按照引导文的要求学习资讯,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课后,学生进入自己空间完成本次资讯的“课堂作业”任务。

资讯完成后,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围绕资讯问题进行讨论,分解学习任务的难点,制订学习计划书并上传到空间。

通过“空间交流群组”或者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找出学生计划方案的缺陷,共同优化计划,确定最后的任务实施方案。然后编写具体实施计划上传到空间。

实施方案经过教师审核后,学生分组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册,课中与教师、学生集中探讨,课外则通过“交流群组”进行讨论。

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实施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学生可以上传到空间让教师、同学评价,对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订或改进,直到满意为止。

学生根据评分的要求,填写各项评价表并上传至空间,教师将最终的评分情况公布在交流群组的“晋级排行榜”上。

参考文献:

[1]刘晓.从“传统教学”到“空间教学”:回归教育原点的自然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4.

[2]马万林,邓春容.浅谈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的创新建设[J].时代教育,2013(8):231-233.

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 篇3

新课改之前, 许多教学工作者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 那就是认为教师讲的知识点越多、越详细, 学生就可以学得越好。应试教育思想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发现, 这一教学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之后, 1999年开始, 国务院颁布了系列文件, 大力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主导教学活动, 学生被动的接受问题仍存在。这一问题是由于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后, 很难做出根本性的变化造成的。

2.有些教师在理解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时候过于片面, 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现象”。如许多教师在理解“课堂互动”这一概念的时候, 单单地以提问带过。这样应付形式的贯彻新课程改革是无法将教学质量提高的。

3.有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了, 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践行这一理念了, 但是仍旧无法把握自己在课程上的话语比重。“教师挑大梁”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简述

“先学后教”教学思维最早是洋思中学提出并践行的, 此后河南沁阳市永威中学成功复制了这一教学模式, 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围绕“先学后教”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成果颇丰。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和洋思中学、永威中学的成功教学经验, 我们可以知道“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和“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相信学生的实力,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氛围;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方法作为参考。

三、“先学后教”教学运用策略

但是一个全新教学思维, 要想真正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前期需得准备充分。

1.作为学校, 必须有对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支持的意识, 学校首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不能一味地赶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价上也需要采取新的模式, 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过程而非结果。课堂不必局限于教室, 提供教室之外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校为教师、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之后, 教学改革步伐才能顺利向前迈进。

2.教师要解决课堂上教师、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关系。如教师在教授《尊严》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必须换位思考, 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具体到行动上, 教师可以整节课不站在讲台上;当向同学提问的时候, 可以走到学生座位面前, 蹲坐下来, 让自己的视线和学生的视线平行。这样, 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这种不同之中体会自己内心的“尊严感”。在语言上, 教师可以采取“同学们,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 主要讲的是一个抽象但却很重要的问题, 所以,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好吗”之类同学生平等的口气。

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有一个平等学习、交流的关系, 更多时候学生应该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方法和过程。为了能更好地达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介绍完基本观点知识之后, 便可采用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4.要想实现对课堂整体教学的把控, 让“先学后教”的课堂成为讨论而不是喧闹聊天的地方, 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每节课的任务, 务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认为, 每日事每日必。要让学生在简短的一节课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任务, 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紧张感, 利用这种紧张感鞭策学生集中精力, 提高学习效率。以人教版第四册的《日月潭》为例, 这节课以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 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成员自行决定任务, 分查字典认生字的同学、负责朗读课文的同学和负责阐述课文中心思想的同学。

通过“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来消解课堂沉闷的气氛, 实现教师授课不再吃力不讨好学生、不再因厌烦枯燥的语文课程而睡觉的这种双赢的局面。而最终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养成独立运用大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样不管在哪门课程学习上, 都不会出现学不会, 学不好的情况了。教师在充分的课程准备前提下, 通过“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不仅可以解决现今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学业上的减压, 让学生能真正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参与一些实际生活的发明创造, 最终形成由“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完美转变。

参考文献

[1]郑红祥.小学语文课堂“先学后教“”教”什么[J].语文学刊.2012年16期

[2]魏明.小学语文“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新校园 (学习) .2011年8期

[3]刘香群.小学语文略读课借师生合作“三集”实现“先学后教”的初探[J].江西教师网

以生为本 篇4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由于适合于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实验习惯的养成,所以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实验教学只有这种模式,又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大力提倡“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已经15年,本人认为在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中以“生为本”要做到以下五个“注重”:

一、注重化学实验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化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成立的微观解释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化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化学。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化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化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化学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化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化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动手体验中学习化学”,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可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注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化学

化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化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化学。

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化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化学知识。笔者相信,乐于自主探索的学生,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五、注重“家庭小实验”应用,让学生实践化学

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 篇5

关键词:以生为本,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塑造人, 发展人。课堂教学设计面临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 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由此, 课堂教学设计应当“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 就是运用系统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改变一只粉笔, 一本教材,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 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以教师为指导, 倡导混合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建构者

传统教学模式因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一直以来为广大教师采用, 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忽略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 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 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 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 (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 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 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 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二、“以生为本”的信息化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具有创设情境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自古有之, 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 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 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 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 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 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 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 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 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 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兴趣, 激发联想, 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 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如我校的机械和汽修专业的课程学习。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授课。机械类软件设计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输入数据和材质等。键盘和实际车间内的机床电脑操控系统一样。输入后可进行加工。声音与实际操作时一样。模具的加工过程和时间控制都是仿真的。利用这个软件授课学生们增强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自己模拟操作, 提高兴趣。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 考虑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态度, 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发展特征, 要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 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 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作为主体的地位有所降低。教师的准备不足时, 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 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 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教师不再像过去直接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 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者转变为管理者、辅导者, 而不是说教者, 改变了千百年的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会失去以往的权威地位, 在这个信息资源丰富的环境中, 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 教师必须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能够完全具备, 或对课堂上将会出现的情况准备不足或随机应变能力稍差时, 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 这也给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带来了局限。

因此, 在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 教育不再是以知识为本, 而是以时代的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的需求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 关注教师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也必须以教师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本。教师必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构建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能力。

四、注意把控学生在“以生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地位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而任何一个学习者都会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因此, 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 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教学设计中究竟应该考虑或分析学习者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认知科学家西蒙 (Herbert Simon) 所指出的, 在过去, 一个人有知识意味着他能够记忆和重复有关的信息。而今天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知识意味着他能探明有关信息、运用这些信息。教育的目标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认知的学习策略, 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能够有效地思考各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进行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创新。

我们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目标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思维方法去探究、去发现, 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本质。我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让学习者的学习与更多的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或真实性任务中, 在学习者解决问题或真实任务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是缩小学校和社会的差距, 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已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的有效途径。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面, 提供有效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问题情境, 提供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工具, 支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并更好地超越课本与教材的限制, 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总之,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 要时时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要由师生共同创造, 与学生共同必须发展成为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课堂教学的设计,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此外,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在支持教与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就自然能够发挥神奇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选择、设计与开发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 遵循媒体选择和资源设计的原则才有可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应用导向 以生为本 篇6

一、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的内涵分析和理论解读

(一) 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的内涵分析。教育家布鲁纳认为, 发现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未曾知晓的事物或领域, 还包括人们用头脑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维的一切形式。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也可以成为主动地发现概念、范畴、规律的研究活动。以人为本的研究式教学是以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兴趣培养等为根本目标进行研究式教学, 它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研究意识、创新能力等。[1]

(二) 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的理论解读。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正面价值, 关注人的自我实现, 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罗杰斯认为, 人类天生就拥有自我实现的心理动机, 学习活动过程就体现着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动机。因而,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与自我实现。就高校教学而言, 教师要通过研究式教学、探索性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效参与者。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借教师或同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在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学生是意义、知识、概念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要通过情境、会话、交流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让学生收集资料, 验证假设, 实现意义建构。

二、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对高校职业规划教学的意义

(一) 研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传统高校职业规划课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是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的有机结合, 所谓研究性的“教”是指教师的教学要有科研含量, 能够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并作出理论性的解答。所谓研究性的“学”是指学生能够边学习、边思考, 能够创造性地研究所学问题。显然, 研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法, 用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等现代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问题意识等。这些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理念,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3]

(二) 研究式教学有助于推进高校职业规划教学改革。高校职业规划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认识和就业观念, 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但是高校职业规划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 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比如, 许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不够, 将职业规划简单地看成职业选择, 认为学不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不大。将研究式教学运用于高校职业规划教学之中, 有助于破解高校职业指导课教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让学生充分融入职业规划教学过程之中, 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目标。[2]

三、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在高校职业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校职业规划教学中, 可以通过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丰富高校职业生涯教学理论, 创新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实践, 提高高校职业生涯教学的有效性。

(一) 运用问题研究式教学方式。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教学法, 最初是由教育家马赫穆托福提出的, 后来, 国内学者对马赫穆托福的教育理论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以生为本的问题研究教学法。问题研究教学法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方法。在高校职业规划课上, 问题研究式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造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创造问题情境, 将职业生涯愿景、职业倾向、就业竞争力、自我评估等具体问题以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兴趣。二是开展尝试性研究。在诱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问题意识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等, 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性和激励性评价。三是开展研究式讨论。在学生对教学问题有所了解和认知后, 可以组织学生就学习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方式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二) 运用案例研究式教学方法。案例研究式教学法是研究教学案例, 体验案例情境, 学习问题解决策略, 掌握案例所表达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在高职职业规划教学中, 案例研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选择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新颖、典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 以提高研究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分析教学案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让学生结合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分析案例, 探寻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有效方法。三是总结案例研究过程。在学生得出案例研究结论后, 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讨论情况和研究结果, 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4]

(三) 运用互研性讲授式教学方式。互研性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指将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在研究互动中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解决传统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高职职业规划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互研式讲授法开展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当前就业形势”教学中,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等, 探究“在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如何规划个人职业发展”, 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晰认识就业问题。

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顺应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因而, 应积极探索研究式教学在高校职业规划课教学中的应用, 以更好地提高职业规划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欢, 陈敏.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上海市级精品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模拟面授课为例[J].高教研究, 2009, 3

[2]魏淑慧.研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5

[3]吴师伟, 冯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放手课堂,以生为本 篇7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自主探究,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个目标要求的提出概括之, 主要是要求语文的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合作探讨, 把课堂交给学生, 以生为本。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初中自主阅读教学并未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语文教学满堂灌, 所谓答案的生硬生成, 为教而教的情况比比皆是, 弄得师生们疲惫不堪。本文以《明天不封阳台》为例, 稍做不成熟的探究。

一课文预习单, 自主生疑

这一部分在课前完成, 要求学生从阅读感受、问题探究两大方面自学课文, 找出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 写出自读感受 (课文大意, 文章线索) , 摘抄好词好句;探究方面写下初步思考的问题及还需解决的问题。通过预习单的形式, 学生对预习工作有事可做, 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质疑, 为课堂内容的讲解奠定了基础。当然, 这种形式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觉性, 若草草了事, 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强调预习单的重要性, 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二检查督促, 初读有声, 自主感知

“人生在勤劳, 不索何获?”在这个环节里,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适时纠正, 并全班朗读。这样一来, 文章的字词能够初步识记, 而且用学生的答案来教给学生, 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讲述自己的初读感受, 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鸽子从封阳台到不封阳台的事。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是否封阳台”。带着这些理解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理解”, 进入作者设计的语境

这是第一步。在这一层面里, 学生主要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整体感知, 就像某个城市的“航拍”, 拍出的是这个城市的全景。在自我讲解和大声朗读中, 改变了单纯地机械阅读带来的乏味和沉闷,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感知, 学习自然更加投入。

三学法指导, 质疑提问, 自主探究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只有学生主动地提出疑问, 读出不懂的东西,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是探索的动力, 是诱发兴趣的源泉, 也是创新的前提。

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了他们的疑问, 有问“文章为什么写内蒙古一段”“为什么作者描写了几处鸽子的眼睛?”“文章是记叙文, 但出现了不少的议论和描写, 有什么作用?”“父亲为何从封到不封阳台?”等各种疑问, 其实这些疑问已经涵盖了文章的大部分内容, 包括人物形象分析、语句的赏析、表达方式的运用、文章主旨四大部分的内容。老师出示学习方法的指导, 用简要的语言进行分析, 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疑问, 写下各自的理解。

这样的环节借疑激趣, 因疑启智, 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历练中进入语境, 教师主要为学生探索作品铺路搭桥, 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堂交给学生, 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四引导点拨, 交流对话, 自主吟味

“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学生们派代表说出他们讨论的结果, 其他小组补充, 同类型的问题学生不断地思考、补充、再思考、完善, 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后, 教师再给予点拨、补充、诱导, 启发了学生的全部思维, 激励了学生的自我探索。

五总结评论, 畅谈收获, 自主创造

教师的小结非常重要, 既对整篇课文进行回顾、反思, 又对学习方法进行梳理, 使学生再一次重温课文重难点, 巩固学习方法。

当然, 课还没有结束, 还需学生说说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畅谈收获, 更进一步强化了内容及学习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会说还不够, 会用才是最重要的。最后给学生一篇课外文章, 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出一道问题, 并自问自答。我相信, 当一个学生有能力自主出题时, 他的阅读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纵观整个过程, 我们要改变预设, 走出框架, 服从于学生的思路, 从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 学生由带着问题读课文变为在读课文中提出问题, 师生一起展开学习过程, 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当然, 自主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如课堂小组讨论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否就应该忽视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另外, 一个班级学生参差不齐, 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学会自主阅读,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都需要在漫长的摸索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以生为本, 提高实效 篇8

一、精心设计, 让学生喜欢活动

兴趣在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学生的兴趣如何, 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因此, 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导入《编网袋》 (苏科版五年级下册) 一课时, 教师播放《包粽子》音乐视频。“大家一定看明白了, 这是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天, 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的情境。在节日里, 大人们不仅忙着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 还忙着教孩子们编鸭蛋网, 编好后, 放进一个鸭蛋, 挂在脖子上, 多神气!这是一种民间习俗, 传说可以驱凶避邪。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 你的鸭蛋网准备好了吗?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动手, 学习编织鸭蛋网袋。” (板书:编网袋)

课前, 老师在每个桌上都放了一只鸭蛋网, “同学们可以拿起来研究研究, 看看是怎么编的。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视频与实物导入都紧密联系了教学内容,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学生一看到视频与教师展示的成品, 就已经直观地了解了这堂课的学习任务, 而且教师展示作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学生心中的好奇徒然增强, 这既刺激了学生动手的兴趣, 又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二、体验成功, 使学生拥有成就感

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用一小时的实际操作所得到的收获, 要比用一整天的说教所得到的收获大得多”。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所以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 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 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实践环节之所以重要, 不仅仅因为它是落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 还在于它能够真正地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品尝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例如, 在教学《木蜻蜓》 (苏科版五年级上册) 一课时,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我组织学生通过对木蜻蜓的观察、分析, 理解其制作原理, 了解制作的一般流程。在制作过程中,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木工工具, 认真完成作品的制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调试现场, 当木蜻蜓平稳地飞起来时, 许多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 高喊:“飞起来了!”“我成功啦!”, 流露出无比的兴奋与自豪。

可见, 劳动与技术教学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满足学生成功心理体验的有效途径。

三、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毕竟书上的一点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劳技课需要学生不断进行课外实践, 吸收更多课外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自主开展研究实践创造条件。因为家庭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最方便的场所, 如果条件允许, 我们可以联系家长, 得到家长的支持, 甚至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扩大学生的视野, 不局限在课堂这样狭小的空间, 在大社会中学习创造, 丰富知识, 积累经验,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我校每年组织学生赴陈洋社会基地生活三天, 体验社会实践劳动。再如我校每年会开展一系列的劳技节比赛:纸飞机比远赛、创意纸陀螺比赛、纸船承重比赛、牙签建高塔比赛、“我心飞翔”放风筝比赛、“变废为宝我能行”创意小制作赛等, 还会通过校园网站、展板等多途径展示在劳技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造力”作品。

总之, 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 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过程, 才能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只有以生为本, 提高教学实效, 才能使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 技术思维, 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 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 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篇9

关键词:备课;预设;教案;学案

“教案”主要是指教师如何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学案”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本文以《桥》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备课把“教案”转化成“学案”。

一、明确目标:“教师教什么”转化成“学生学什么”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是显性的短期目标,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长期目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材。笔者在课前根据《桥》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学案预习目标: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自学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能试着运用各种方法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写写批注或读后感;提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先独立思考,试着跟同学讨论;在你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疑问。

这些目标的制订一定要注意可操作性,将教案目标与学案目标相统一,让学生通过自学理清课文的脉络,探讨课文重点和难点,为上课有效探究做好铺垫,让课堂顺理成章。

二、理清思路:“教师怎样教”转化成“学生怎样学”

1.真情互动

笔者认为,教师要先在课堂上真情流露,才能感动学生,以情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能学生觉得老汉这样的人不存在,笔者就先组织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收集身边的好人好事。

2.培养能力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笔者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通常都会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3.精彩预设

事先针对学生自己可能会提出来的问题进行预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村民们是怎么反应的?而此时的老汉呢?应该说,当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候,求生是人的本能。村民们惊慌失措地东奔西跑是无可厚非的。而此时,“像山一样镇定的老汉”矗立事先在桥边,有序地指挥大家逃生的画面,就显得异常震撼人心。支持他的力量是什么?是身为党员的责任感!在对比中,学生看到了一个一心为民的老汉。

4.留有空白

国画之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应该归功于“留白”的技巧,让每一位欣赏者站在画幅前都能遐思飞扬。在教学预设时,笔者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使整个教学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以便在目标的达成中能宽容地、开放地让学生获得始料不及的收获。

5.吸引注意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生理、心理年龄出发,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学生出现因疲劳而分散注意力的现象。结合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中相机穿插小型活动的竞赛、有趣故事的讲解、美妙音乐的播放、精美图片的展示、音画课件的演示等,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把他们的视线聚焦在特定的学习对象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总结延伸:“教师还需要教什么”转化成“学生还想学什么”

延续阅读热情,引发课外精彩,如果说前面几点是对“教案”如何转化成“学案”的内容选择,那进一步思考“我还要教什么”才能让学生还想“学什么”,就是基于文本特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再生发,关注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笔者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选择了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为教材的延伸和练笔。

笔者深知让学生学的不仅仅是课文,而是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将“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如何更好地将“教案”转化成“学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为此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献:

[1]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明新.语文教学活力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以生为本 平等对话 篇10

【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篇关于海洋的说明文。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迈入21世纪,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类正在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新希望。为什么“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本文理解的重点。课文在阐明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之后, 首先提出了人类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接着从矿产资源、高蛋白食品、水力发电、淡化海水、建海底城市等方面一一说明了人类利用海洋的现状及设想, 条缕清楚、纲目分明, 给人以清晰印象。建议在教学时,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讨论交流理解, 发散思维, 自主学习, 再借助直观资料, 引导朗读感悟, 从而深刻体会到:海洋确实是人类新世纪的希望。海洋的神秘莫测、绚丽多姿, 定会使学生们遐想联翩, 激发探索的欲望, 因此教师不要仅局限在教材知识上, 建议课后带领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资料, 写读后感或制作摘记小卡片, 激发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愫。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初步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体验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阅读要求。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 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 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本人认为应该切实利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践, 做到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说明文的任务。

【设计思路】 (1)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经历 (学习这篇课文以前对大海的了解情况) , 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 (2) 经过设计一系列精心巧妙的问答, 使整堂课融为一炉。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调动情趣, 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 课堂上, 我们学习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课文 (板书:海洋) ;课外, 我们阅读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书籍, 甚至观看了相关的影视作品。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2.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列说法: (1) 海洋很广阔。 (2) 海洋上有时候风平浪静, 有时候波涛汹涌。 (3) 海洋有丰富的物产和矿产。 (4) 海洋上一旦发起风暴非常可怕, 它可以掀翻船只, 摧毁良田, 引起海难……

3. 师:是呀!大海在我们的眼中, 它有时候是那么安详, 有时候面目是那么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 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今天, 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与海洋有关的。 (板书课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 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概括主要内容

1. 师: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 听课文录音。

2. 放课文录音, 学生看书。

3.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 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4.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列说法: (1)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我们人类关系密切。 (2)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时代。 (3)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4)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

5. 师:哪位同学把这几个方面连起来说一说。

6. 指名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时代, 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告诫人们要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

7. 师:哪位同学再说一遍。 (师相机板书)

8. 师: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 就一定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扫清障碍, 学习生字词

1. 师: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之前, 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

2. 出示生字词:蔚蓝匮乏低廉干旱回眸威胁大显神威望洋兴叹慷慨敬畏喜怒无常无穷无尽

3. 师:谁先站起来把自己认识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重点指导“眸”和“廉”的音)

4. 师:把你自己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的带领大家读一读好吗? (评价:如读得太好了, 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5. 师:谁站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6. 师:这些词语中有些字容易写错, 哪位同学提醒大家注意? (主要是“蔚”和“廉”) 大家空写一遍。

7. 教师相机表扬。 (如, 真仔细, 不是你的提醒, 老师也要写错了。谢谢你!)

8. 师: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哪位同学读错了, 要指出来。

9. 指名读课文。 (师生相机指导校正)

四、品读领悟,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师:海洋是人类的摇篮, 它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洋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它曾经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灵。它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看一看课文的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 生浏览后指名回答。

3. 师: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请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的1、2、3小节, 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描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句子。

4. 重点句段交流。投影出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 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 冲垮海堤, 毁灭沿海的城镇, 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 师:给予什么意思?慷慨地给予什么意思?大海给予人们什么? (2) 师:你能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有哪些水产品? (3) 师:为什么说是不可缺少的食盐? (4) 师:大海与人类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哪里? (必要时提示:海洋发起脾气来……) (5) 师:为什么这么说? (必要时提示:因为它影响人们的生活, 直接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 (6) 师:你能用你收集的例子说明吗? (7) 师: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8) 试读, 指名读, 自由读。投影出示:当飞往太空的宇航员回眸地球时, 他们发现,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1) 师:你为什么找这句? (2) 师:回眸懂吗?什么意思?宇航员看到了什么? (3) 师: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为什么说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4) 师:覆盖着广袤海洋的地球看上去真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真是太美了。如果你看到这颗星球, 你会想些什么? (5) 师:是呀!海洋是多么广阔!这句话怎么读呢? (6) 试读, 齐读。

5. 师:海洋是那么广袤, 地球是那么美丽!千百年来, 海洋带给了人们幸福, 让世界的人民借助于航行得到了交流;海洋提供了丰富的物产, 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但是, 它发起脾气来, 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如果能控制海洋的脾气多好啊!海洋的脾气人们能控制吗?

6. 师:书本中哪个词语说明它的脾气不受人安排, 不受人控制?读课文, 找出这个词语。

7. 师:喜怒无常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海洋喜怒无常?

8. 师: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 千百年来人们怎么办?

9. 师:“兴叹”什么意思?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速写练笔

1. 师:能把人们兴叹的话语快速写出来吗?

2. 学生写在答题纸上。 (下一步要在投影上出示)

3. 教师选取作品投影出示。可能会有下列话语: (1) 海洋啊海洋, 你有博大的胸怀, 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如果你风平浪静, 将带给人们多少好处啊! (2) 海洋, 你温柔时如同母亲, 爱抚着人们, 你愤怒时, 如同雄狮, 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你为什么要这样?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4. 交流读诵。

5. 师总结:是啊, 千百年来, 人们只有望洋兴叹, 发出了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 一声声愤怒的质问。人类是不是只能这样?海洋能成为21世纪的希望吗? (师把课题中的21世纪点点) 课后请同学们读课文, 收集有关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设计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关系密切:开发利用

希望

上一篇:大数据财产保险下一篇:前交叉韧带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