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果为导向

2024-10-07

以结果为导向(共12篇)

以结果为导向 篇1

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关键就是看在这个企业里的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通过对员工培训和提高, 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什么是培训的本真?八个字: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前四个字的意思是交给学员正确的东西, 别瞎忽悠;后四个字的意思是培训必须落地。

现今, 很多培训有着非常漂亮的“外观”, 甚至有些培训使用一些特别的激励手段, 以致人们的状态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然而, 这些花哨的培训, 时常会伴随着两个问题:一是时效性差, 短时间内很多人会被这些培训所鼓舞, 会觉得新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能就没有任何效果了, 更糟糕的情况是可能会造成恶劣的效果;二是适得其反, 当人们对这种培训新鲜感退去后, 很多人会觉得我们都做了这样的培训, 效果还是不好, 看来我们真的很难进步, 原来我们的问题真的很大等, 种种不好的看法, 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说好的培训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 不是你说开什么药, 医生就开什么药, 要有一个诊断的过程。就这一点, 中医、西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实, 以个人规划角度来说, 大家需要的培训更接近中医的问诊的风格。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公司创造价值。好的培训不仅能使企业受益无穷, 也能使员工得到成长而终生受益。

下面是组织企业内部培训的实施步骤:

(1) 培训需求调查。可以采取沟通及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

(2) 培训计划制定。根据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及其他因素的考虑, 首先由相关部门人员提案, 经内部讨论后确定培训计划 (以周或月为一个单位) 。

(3) 培训安排与实施。确定将要培训的地点和培训师。

(4) 培训的过程控制及效果反馈, PDCA循环模式的执行。

(5) 培训记录的存档工作。

最后还要进行效果反馈, 其实培训效果反馈也是属于过程控制的一部分, 这里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 是因为这一项是经常容易被忽略、但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培训效果反馈就是受训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在培训结束后, 对受训者采取问卷或面谈的形式。

其次, 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的计划。培训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解决公司的问题。也就是说, 对培训而言, 真正的主体是企业。在不清晰公司的目标和不了解公司问题及诉求的前提下, 自己制订一套培训计划, 自然就偏离了培训的真正目标。

但在现实工作中, HR培训负责人往往更关注部门及员工本身, 而忽略了真正的主体。所以, 必须强调的是, 我们一切的工作都应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培训计划要在公司规划形成之后再做, 了解企业的发展及问题更关键。

(2) 专职的培训经理。某公司的培训经理从行政部门转到人力资源部。当时公司之所以这样安排, 主要原因是她在行政岗位上已经工作多年, 自己希望未来在企业中有所发展, 能纵揽公司的各个岗位。而培训岗位看上去专业性不强, 且门槛较低, 是不错的试验点。

这位经理转岗到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 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订下一年的培训计划。她采取的做法是, 从培训公司及网上下载很多课程名称, 让各部门及员工进行勾画, 将结果按从多到少进行排序, 从而做出了企业的年度培训计划。

原来做培训工作这么简单, 比行政工作容易多了, 凭什么培训经理的薪酬要比行政经理高?这位经理颇有些愤愤不平。

但是, 她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所制订的培训计划是否合理。在这份计划中, 英语口语培训被列在了第一位, 因为员工选择这一项的居多。可她所在的公司并没有海外上市或将业务拓展至海外, 亦或与外资合资的计划。而且, 公司对培训的定位也并非福利项目。这意味着, 这份计划并没有考虑到如何解决公司的问题。

在经过与专业人员交流后, 这位经理参加了培训经理的专业培训。学习之后, 她感慨地说, 原来培训经理是个专业性极强的岗位呀, 学后才知道自己就是个小学生。

因此, 企业必须明白培训经理是专业的岗位, 不专业的培训经理给企业带来的是灾难。

(3) 真正的需求。对不同的人实施哪些相应的培训, 即是培训方向性的问题, 意味着是否在“做正确的事”, 培训需求分析是达成培训效能的关键第一步。正确的培训需求可以让员工提升, 给企业带来效益, 否则治标不治本。

(4) 现场效果+训后提升。培训的现场效果很重要。但是, 时刻要牢记培训的真正目的, 而培训的效果评估, 应该着重于改善员工能力, 而非现场效果。

(5) 有效的培训方式。培训行业有一段经典之语:培训前激动、培训中感动、培训后不动。这里面最重的是第三句。如何让培训后动起来?如何让培训真正产生价值?关键在于运用。当培训结束后, 要给受训人员留课后作业, 同时要求其将所学应用到工作中, 对应用的结果要有跟踪及评估。只有这样, 培训才有价值。

当然, 要想使培训有价值, 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如果能真正达成培训的投资回报率的评估, 是最好的。当然, 做到这一点难度相对大, 但无论如何, 我们要知道哪些现在就可以行动, 可以改善。不要伤害了给你资源的老板, 不要抱怨。因为, 通常情况下, 是培训不支持老板, 所以老板才会不支持培训。凡事要从自己的行为着手, 以终为始, 促进企业绩效改善, 这才是你真正的价值。培训真的可以有效!

总之, 培训后要有行动改善的跟踪, 否则培训不能产生价值。

以结果为导向 篇2

学校必须逐步明确提升管理效度的要素不仅是“人”和“制度”,关键是要提升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只有在确立结果导向的基础上,强化执行力,我们的管理才能趋向科学、高效并且“轻松”。

要树立“结果”意识

何谓结果,就是单位或个人对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任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单位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从两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执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这个程序,完成任务并不代表完全达到结果的要求。

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学校大力倡导“结果指导过程”管理理念,积极营造“对结果负责”、“结果高于一切”的管理氛围,并让全体教职工知晓“强大的执行力是最好结果的核心”。例如在学校师资培养方面,为保证学校师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打造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的学习、研究型教师队伍,我们明白光靠理论上的说教和引导,很难达成目标,必须要在制度层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为此,我们将结果前置,研究出台了《关于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职教论坛及优质课竞赛、“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结果使用规定》。此《规定》一经出台,就在学校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得反响,每位教师都在此《规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有力调动了全体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了结果导向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执行力。

执行前结果定义要清晰

管理者,如果不进行深入调查,不认真学习,不进行周密思考,光凭一时心血来潮,头脑一发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只能是瞎指挥了。决策要的是科学性与正确性;要的是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目标、要求和本校办学方向、特色有机兼容;要的是将系统谋划和分步实施紧密结合;要的是周到、严密、细致。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思考:事情可不可以做,怎么做,谁来做,做了以后应该怎么样?作为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孤立在“管理者”的小圈子,要深入群众,发扬民主,广泛调研形成科学的决策。通过学习和调研,还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计划表。要把各项任务按轻、重、缓、急,列出进度计划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具体部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例如,在培养目标制定的上,学校就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设计。近年来,我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说法,有“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说法。201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在多年的就业推荐安置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为关注的是职业态度与素养、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此,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一线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且这种技能型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应仅仅受“需求驱动”,也应由“发展需要”驱动,不应仅仅强调其技能性,也应注重其综合素养。为此,又根据学校办学以工科类为主的校情和本县“一主两特一新”(一主:输变电产业;两特: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有机食品制造;一新: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学校确立了“培育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确立这样的目标,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自信、身心两健、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和谐之“人”。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才”,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一定才能的人,这个才能主要是指技术或技能。再次这种技能型人才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发展层次:一是创造才能,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应该学会创造,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二是创业本领,随着技术、经验、资金的积累,学生不仅能稳定就业,而且能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自身发展的机会;三是创新,就是培养学生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执行中监督检查要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认真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将惩戒机制细化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大家干有劲头、懒有惩罚,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差不一样”,真正保证“有作为就有地位”。有了这样的机制保障,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也就有了基本依托。

在具体的管理执行过程中,学校启动了“日查、周评、月考核、学期总结”的管理机制。一是实施双值导、周点评制度。二是实施常态督导机制。学校研究出台了《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常规管理督查工作方案》。各部门根据工作方案、依据各自工作职能,遵循检查→公布→整改→跟踪→反馈的程序,对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并在学校“内网”这一平台适时予以通报,其内容涵盖考勤、卫生、实训、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各类创建等各个方面,尤其可喜的是无论是各项工作内容安排,还是各类通报都能够实事求是,具体实在,不搞形式主义,且能有所动真碰硬,该批评、该通报的能够具体到人头,这在督查力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执行后奖惩措施要及时,要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和奖罚体系。在及时到位方面,无特殊情况,务必坚决按时按量履行。为此,学校严格实行月度考核。学校每月对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职能处室的每一个岗位都根据考核办法量化打分、刚性考核、分出等级,并将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要构建执行力文化

我们认为,最终要形成构建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校各类人员都能彼此信任,平等、开放地沟通;其次要建立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让每个人都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第三要构建执行力组织,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执行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更多时候需要一定的组织协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第四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把工作绩效与奖惩相结合,从而激励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篇3

文化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促使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及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职语文教学却呈现出以下现状:一是教学模式普高化。二是教学内容及其评价的单一化。三是教学游离于学生实际,与专业课教学脱节,没有做到学以致用,没有很好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

针对这些现状,中职语文教师应当明确:当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机械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单一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全面“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着重对人的关注。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具有中职特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中职语文教师应彻底改变教育理念,强化主动参与、服务职教的意识,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要求,让语文知识成为连接和提升专业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并对专业课教学起支撑和服务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同时还要落实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在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都要本着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服务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与普教相区别的教学新路子。

笔者所教授的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在旅游活动中提供服务、指导游览、传播文化的专业导游人才,更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热门行业,作为一名职业导游,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导游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导游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导游的知识面越广、信息量越大,就越可能把导游工作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要求,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可以说,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往往决定了一名导游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

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导游的岗位技能要求该专业学生涉猎广泛,知识全面,面向“准导游”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围绕导游的知识需要,突破教材、教参的局限,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延伸与拓展。针对这一任务,教师必须确立让中职语文课教学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素质服务,而将世界遗产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中,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旅游专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伯恩德·冯·德罗斯特曾评价说:“人类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年轻人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同时指出: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世界遗产教育”是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内涵的同时,学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认同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文化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旅游专业学生作为相关从业者,更需要有世界遗产的教育。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可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是具体可行的素质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相辅相成。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载体,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中职语文教材及读本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因素,从文化角度来说,所选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出自前人手笔的诗词文赋也不在少数,关联到的世界遗产不可胜数,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可以说,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正如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所言:“语文教育并非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化过程,是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浸透着文化的精髓,包容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文化命脉,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

将世界遗产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正是力求深入挖掘语文中蕴藏的内涵,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把学生从单纯学习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阅读,开展综合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消化世界遗产中的精粹营养,接触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经典作品……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丰富其世界遗产知识容量,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在对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创新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体验,不断提升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为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新一轮中职教育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推进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人类文化的深入把握,离不开对本民族意识与精神的弘扬,脱离深厚的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必然流于虚妄。

世界遗产教育正是丰厚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有效的行为,并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从教育的内容上看,世界遗产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和生动体现。作为一名未来的导游,具备一定世界遗产知识积淀,对于借鉴、继承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悠久的世界文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除了具有人文基础性的特性外,为各专业学科服务的功用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并且这种潜力还非常巨大。随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学只有结合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世界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得益彰,更能显出职教语文的价值所在。作为旅游专业,更应有意识地将世界遗产与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以此来丰富和完善学校专业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生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2,(6).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西北职教,2009,(2).

[3]章新胜主编.世界遗产与我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何勇.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路该怎么走[N].北京:中国旅游报,2002.

[6]本书编写组.导游服务技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以结果为导向 篇4

对象与方法

对象:以我校2004级护理专业6、7、8班 (136人) 为实验班, 采用分组学习法, 强调合作与交流, 每5~6人为一组, 设组长1名, 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收集资料、发言、技能、记录等任务,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给每个同学提供了参与表现的机会, 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004级护理专业4、5、18班 (152人) 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方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护理班的学习特点, 实施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把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病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式中。以《护理技术》中口服给药法一节为例, 教学过程如下: (1) 集体备课说课,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药物治疗是协助诊断、治疗疾病、促进康复、预防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是医生、护士和药师共同协作完成的。护士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具有执行、监督及监护作用, 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杜绝差错事故、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我们教研室几位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积极商讨, 采取集体备课, 精心选择病案, 涵盖临床上的一些特殊用药, 缩小临床应用与课本内容的差距。另外我们在校附院拍摄素材, 制成课件以给学生创造逼真的情景。 (2) 学生准备:上课前将病案发给学生, 其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搜集资料, 查阅相关书籍, 如《临床护理》、《护理技术》、《药物学》等, 并进行网上资料搜集, 自行组织小组讨论, 并要求记录每次活动内容。 (3) 启发引导, 实施教学:首先, 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交流学习收获, 通过让学生介绍预习内容、遇到的问题的方式, 教师准确掌握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 尤其要注意理解能力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其次, 开展情景模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或教师分别扮演护士与患者角色, 提供仿真模拟平台, 让学生实施口服给药法的护理措施。护士在临床给药时要进行三查七对以杜绝差错发生, 为加深学生对三查七对内容的记忆及掌握, 并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正确实施, 我们设计很多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 以加深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印象, 比如口服给药本上床号和床尾卡不一致, 药物名称、剂量和医嘱不一致。在教学之初, 学生根本意识不到需要检查药物名称及剂量, 只是模仿临床上护士的操作进行发药并对患者进行服药监督。教师对学生的不正确做法不进行指点, 但会假装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 学生会认识到护理措施可能出现了问题, 开始仔细检查核对, 发现患者名字与口服给药本内容不一致, 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并最终明白了三查七对的真正含义及如何实际操作。教师通过肯定和鼓励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其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及行为。所有学生踊跃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积极准备资料进行讨论,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解决了多个问题, 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

效果评价

通过对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理论考试、综合素质及技能考核, 统计结果表明, 实验班平均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说明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动为导向的护理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班学生考试成绩的标准差比实验班高, 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小,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尤其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较大;实验班95%学生考试成绩较对照班好。见表1。

通过发放自制的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表, 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自我评价, 按照评价等级每个问题分别为1~5分。统计结果表明, 以行动为导向的护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P<0.01)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虽有提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体会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自学讨论, 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及集体协作精神,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仿真实践平台, 通过让学生学会观察、沟通, 讨论和分析, 促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可以灵活运用的、简单易懂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综合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能力、想象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考试测评, 发现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使学生学以致用, 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使其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动力, 提高了学生适应临床岗位功能的能力, 缩短了行业使用及学校培养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2]孔晓珊.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 2002, (7) .

以结果导向提升领导力 篇5

以结果导向提升领导力

“领导力”一词持续成为全球管理界的热门词汇,据美国人才发展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在500家美国企业里,有2/3高管把领导力发展作为企业的首要要素。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实践中领导力发展项目最终不了了之或流于形式的非常多。失败的原因其实也简单——学习了领导力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领导力行为;好的领导行为如果没有内化为一种领导和管理能力,也会出现反复。

只有把行为改变、绩效提高、管理能力提升这种预期结果作为领导力发展项目自始至终的准绳和量尺,才能有效保障领导力发展项目的效果。即,以终为始来设计、把握和衡量领导力项目——以结果为导向分析、把握领导力项目的开展时机;以结果为标尺设计培养方案,并使学习计划始终处于被监督的状态;以财务目标或项目目标评估项目效果。

HR的角色:推动者、整合者

“领导力发展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项目,实践中如何解决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对项目操作者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领导力专家、智鼎管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连旭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

连旭女士是刚刚出版的《开发领导潜能》一书的主要著作者。这部书被称为国内首部专为中国组织的管理者量身定制的领导力操作手册。

领导力分为组织领导力和个人领导力两部分,目前在中国企业内开展最多的还是针对企业高、中级主管的个人领导力发展项目。而且,由老板倡议在组织内开展领导力项目的情况近几年来比较突出。

连旭认为,由组织高层倡议开展领导力项目时,往往会提出较高的目标,人力资源部门要担任实施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而当HR成为项目策动者时,把握项目开展的最佳时机、建立一套有机体系非常重要。并且,HR在项目开展和实施时,还必须善于借力,要成为一个资源整合高手,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支持,解决致力于长远利益时所遭遇的现实阻力。

智慧365—企业管理在线学习领导者

以目标决定时机

“我想,只有当企业战略发展需求度、学员能力发展的渴望度都达到顶峰时,领导力提升计划才能事半功倍。若平日里随便提出一个领导力计划,它的成效肯定好不到哪去。”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这样描述在企业里开展领导力项目的条件。

麦伯良所说的“两个度”的接合其实就是领导力项目开展的时机,连旭和她的团队把“时机”进一步具化为“领导力项目准备度”,并提出五个可衡量的要素。

首先,企业是否高度重视人才,并且人才培养战略聚焦于未来。领导力项目更多是致力于长远利益的,它对业绩提高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间接的,只有当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聚焦于企业未来的,领导力项目才会符合组织战略,并得到各种资源支持。

其次,组织内部对领导力责任是否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高度重视领导力的质量对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影响,当组织内对领导力责任、领导力质量有一种普遍的要求和期待时,领导力的培养成果才会有施展的空间。

第三是组织内的学习氛围。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组织中,培养对象才会有内在的提升自我的愿望,即麦伯良所称的“渴望度”。

第四是结果导向。组织里有强调结果而不是形式和“形象工程”的文化和流程规范,领导力项目就可以提出清晰、具体和可衡量的目标。如某保险集团在提出开展领导力培养项目时,首先就是基于集团人才发展目标——培养高潜质青年人才而开展了“青年干部训练营”的领导力发展项目,并且提出了项目的3+1目标:符合集团金融业务战略转型期的人岗匹配;保有高潜力的青年人才;适应新业务模式的工作行为建立;产出有实效的工作成果。

第五是与领导力提升相关联的组织行为,比如支持基于发展战略的组织文化、核心行为、关键产出与未来的结果性产出相互联系的高绩效行为,如敢用独辟蹊径的方法完成工作、善于接纳新事物新想法、能够提出改变项目进程的方法等。

此外,找到合适的人选也是非常关键的项目基础。连旭称,一般是用两个维度来评估和选择培养对象:一是用业绩衡量,二是识别高潜质人才。上述保险公司在这两项之外根据公司人才战略加了一项“年轻化”,即选择目标人群中最年轻的。在识别高潜质方面运用了MAP评估法,即从脑力、态度和人际能力三个维度,借助360度评估和人才评价中心等方法来评估和分析。

用结果衡量方法

EASE是连旭所在的智鼎公司开发的组织核心领导人才发展模型,即通过现状评估(Evaluation)、自我觉察(Awareness)、支持系统(Support)、经历塑造(Experience)开展领导力培养,这是领导力项目实施的关键过程。连旭称,失败的领导力项目往往是“栽在”了在A和S环节上。

A,即自我觉察(Awareness),也可以称为自我认知。简单而言,即通过自我分析,看到深藏的“本我”,从心灵深处认识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并能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对大多数已经有着成功经验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并不容易,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深刻的自我觉察,就谈不上真正的行为改变。

所以,实施领导力项目,HR要做好前期引导工作,即在项目开展前与培养对象有充分的沟通,使其了解项目的过程和意义。在项目开展过程中,HR则要掌握“21天强化曲线” 365—企业管理在线学习领导者

的学习规律,通过外部导师、内部导师(一般是培养对象的隔级上司)一对一的辅导,使培养对象心灵“震撼”,并能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把内心觉察落实到行为改变上。

上述保险集团在开展青年人才领导力开发项目时,要求学员在“自我觉察”环节提出自己的近期SKS计划,即开始做什么(Start doing)、坚持做什么(Keep doing)和停止做什么(Stop doing)。

同时,集团HR对SKS计划执行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以月度为单位,要求参训学员与直属领导联动,上报个人行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个人能力提升点,集团人力资源部按月反馈,并将点评情况转子公司人力资源部,要求反馈到人。

与此同时,建立全方位的支持机制非常重要。HR要善于借力,充分整合资源支持和激励培养对象的改变。该保险集团实施青年人才领导力项目时,邀请企业领导和培养对象进行座谈、设立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学员进行案例分析和指导的“时效案例工作坊”,并以内部导师辅导和轮岗煅炼等方式进行支持,同时把培养对象的个人计划完成效果与绩效考核、职业提升联系起来。

过程决定结果。该保险集团在青年干部领导力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A和S环节,最终保障目标的有效完成。如,在个人目标达成方面,与工作目标相关的成长行动带来40余项工作产出;群体组织满意度一年期平均水平在8.78(标杆值7.24);在组织目标方面,参加培养的36人无一离职,并成为战略转型工作在基层一线落地的催化师,8人获得晋升,并且有促进业务的创新成果产生。

时机、人选、方法和借力,是连旭总结出来的领导力项目的“成功智慧”,在企业实践中,运用之妙则存乎一心,但“以终为始”保障和衡量领导力项目效果似乎更具操作性。

链接

领导力项目助“新官”胜任

在由智鼎管理咨询公司举办的“个性化领导力发展研讨会暨《开发领导潜能》新书发布会上,中国银行总部人力资源部人员介绍了该行在开展领导力项目时的具体做法。

首先是确定人选,经过反复讨论,选择了新晋升的管理者共8人参加。原因是管理者新晋升到一个岗位时,其胜任力跟岗位会有一定差距,同时他们提升领导能力的意愿比较强。

其次是确定项目目标:提高新晋升人员的岗位胜任力;通过格式化的培养产生更高的绩效;使内部导师间接地提高领导力;通过外部公司的技术转移,提高人力资源部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技术;结合金融业务进行特色领导力的科学培养方法探索。

然后进入项目流程,共为五步骤:

第一步是胜任力建模,主要由第三方公司对培养对象分别进行工作分析、360度评估及现场访谈后,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

第二步是诊断评估。通过多工具评估,对培养对象和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模型。

第三步是确定培养方案,在外部导师对评估结果进行一对一的反馈后,经由四方讨论(内部导师、外部导师、朋辈导师和培养对象),确定培养方案。该银行把培养方案确定为“扬长避短计划”。扬长项更多地是让培养对象自己成长,补短项则更多强调外部的支持和帮助。

365—企业管理在线学习领导者

第四步是开展培养活动。通过和工作任务结合、集体培训、一对一辅导以及成长导师支持等方式进行培养活动。总体是遵循“702010法则”。其中,一对一辅导是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培养对象快速习得新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有一位新任团队主管提出:“如何管理资历比自己深的老员工?”因为其团队里有一个各方面都比他资深的老员工,同时也是他竞聘主管时的“对手”,所以如何管理这个老员工对他来说的确是个问题。

培养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外部导师为主,开展导师辅导技术培训等。第二阶段以内部导师为主,并成立成长小组。成长小组主要是利用团队内部的力量建立支撑系统,并驱动培养对象为他人贡献力量。

第五步是项目评估总结。项目结束时的评估结果会与项目开展前的评估进行对比,满意度评估则是在组织范围内进行,衡量项目组织目标的完成效果。

在整个项目中,该行人力资源部门的经验有:一是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使目标清楚、过程明了、领导支持;二是培养对象的过程参与性强,比如在第二阶段时,由培养对象自己制定培养方案、推进辅导工作、组织成长小组等;三是培养内容务实,培养方案与个人工作任务紧密相关;四是发挥了团队力量,比如设立了朋辈导师、成长小组等,内部支持和分享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来源:智慧365

以导向为前提,以质量促发展 篇6

图书的质量包括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两个方面,而内容质量主要涉及政治导向、文化品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等。只有图书的质量经得起推敲,在书架上能够立得住,一个出版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少儿图书市场上赢得读者和家长的信任,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因此我们认为,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抵制低俗之風,是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永续经营的基础。

明天出版社是隶属山东出版集团的一家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的专业出版社。多年来,明天出版社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作为做好少儿图书出版工作的前提,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奉行读者至上、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以品牌为核心,执著于专业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并坚持认为品牌的本质就是建立于图书产品和读者之间的信任联系;不以出奇的方式制胜,而是以守正的方式持续发展,走永续经营之道;将主业聚焦于儿童教育、文学、知识和低幼类图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明天出版社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的出版理念,着力在少儿教育类图书、少儿文学类图书、少儿知识类图书和低幼类图书这四个产品板块上精耕细作,在每一个板块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出版了一大批内容质量一流、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图书。明天出版社的文学类图书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少儿图书市场上获得读者的认可,形成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正是基于其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特点,使之赢得了家长、教师和小读者的信任;而明天出版社的低幼类图书和知识类图书也充分体现了其高品位、高质量的特色,所出版的大量低幼类图书和少儿知识类图书已成为长销不衰的长命书、品牌书。

明天出版社的图书在市场表现优异、赢得广大少年儿童读者和家长、教师欢迎的同时,也得到了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内同仁的认可和广泛赞誉,有一大批图书获得了多种图书奖。其中《那个黑色的下午》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曹文轩纯美绘本》丛书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美丽的西沙群岛》获2012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

以结果为导向 篇7

一、以就业为导向, 创设更多就业情境

所谓以就业为导向, 指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目前市场上对钢琴这一职业的需求作为基本导向进行教学, 先摸清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 然后再根据需求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比如在高职二年级课堂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就业内容, 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就业情境:“今天我们先来开一个招聘会, 大家根据招聘会的需求来选择自己去哪家公司面试, 随后给你4周的时间让你按照这个方向进行努力, 在第五周教师将举行模拟面试活动, 请同学们参加并进行现场演奏, 教师将根据学生演奏的情况结合招聘内容进行打分。”

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看似比较简单, 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就业课题, 通过课题的开展, 首先学生们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 比如有的公司需要招聘幼儿教师、有的需要青年乐队、有的需要给领导弹奏歌曲、有的需要给老年人弹奏, 基于不同对象, 学生所需要准备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为此当学生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对象以后, 就可以开始沿着这一目标进行准备, 比如有学生选择了给老年人弹奏音乐, 于是就可以收集老年人相关的需求, 比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音乐弹奏要求等, 并按照这一方向进行努力和弹奏,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为学生后期更好的进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实践为根本, 提高学生竞技能力

在进行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 实践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因为钢琴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技能型的教学内容, 在这样一个专业中,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技能, 因此这里所说的实践并不是指简单的实践练习弹奏, 而是指的是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竞技实践, 这种竞技实践可以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 也可以是以团队演出的方式来进行的,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某学期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第一届我最喜欢的钢琴手节目, 在全高职院校组织开展, 其开展内容就是让全班同学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组织演出, 每人表演一些节目, 让全校同学当观众进行评选, 全校学生中有很多都是钢琴爱好者,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钢琴的理解有选择的对钢琴选手弹奏的钢琴进行选择, 从而更好的选择对应钢琴选手, 经过一个月的选择, 将决出10名选票最多的选手进入最后的十强争霸赛,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准备自己的节目, 并在全校开展十强争霸, 十强争霸时教师可以适当的选派学校里面的一些领导和钢琴音乐教师作为评委对学生的曲目进行评审, 最终选择出3个小组进入到最后的决赛, 并分出名次, 最终获得年度最佳钢琴手的同学将获得学校办法的证书, 同时将有机会直接获得一次外出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教师可以联系一到两家优秀的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 直接与十强赛的获胜者签到劳动合同, 从而更好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对于参与实践竞技或的意愿更加强烈。

三、实践与就业结合, 为求职提升砝码

只注重实践, 会导致学生缺乏就业意识, 只注重就业会导致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就业失败, 时间久了会降低学生的求职欲望和求职自信心, 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采用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有效的将二者进行结合,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就业能力, 为更好的进行就业提升砝码。

要想达到这一点, 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提高教学力度,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灌输相关的乐理教学, 还应给学生灌输一些就业的基本技能和就业心理案例, 给学生多讲授一些与就业相关的内容, 比如某位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某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并是如何解决的等,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基本的就业内容, 随后教师在实际演奏钢琴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演奏, 更应与市面上的一些企业和教育机构进行合作, 聘请一些钢琴专家到校进行指导, 让学生们聆听这些专家们对自己的弹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努力选择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为后期更好的进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在社会上开展一些巡演, 比如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附近广场组织毕业巡回演出, 或者与附近一些啤酒烧烤点合作开展烧烤钢琴演奏活动, 在提升弹奏技能的同时,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让他们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 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就业技能, 为后期更好的进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高职钢琴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 就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更多的就业技能,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践为根本的教学方针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对市面上的就业需求进行分析, 开展模拟招聘会, 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自由的职业方向发展选择, 并按照选择的方向进行专业学习,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方向;通过参加更多校园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 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应将实践与就业相结合, 通过理论讲授加实践练习的方式来综合提升学生的弹奏技能和就业信心,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为后期更好的进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娜.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 (01)

[2]汪珂成.钢琴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02)

以论文质量为导向回归学术本色 篇8

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挥棒, 如果现行的评价体系不转变, 呼吁再多也没用, 必须尽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能够客观反映科研人员素质和潜力的科研评价体系, 真正促进学术创新和学术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八成论文零引用低引用, 论文“灌水”给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近年来, 中国在被SCI收录的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上升, 质量也在提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近期一份报告称:1990年代以来, 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 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 甚至超过始终位列美国前五名的常春藤名校。

2008年12月9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了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作者2007年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总数仍居世界第2位。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加22.4%和26.2%。然而, 不容忽视的是, 我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用区和零被引用区, 近40%的论文从未被引用过, 这就是说, 我们的论文只是发表而没有引起同行关注。美国物理学会期刊透露, 在过去十多年中, 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 但质量却在降低。

大量滋生的“学术泡沫”和“垃圾论文”, 不仅浪费国家科研资源,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科研“失真”, 甚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俨然成了可申领科研经费、可兑换学位和职称的“硬通货”, 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国家的科技创新。论文“灌水”也给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 导致学术圈怪象频出

1.片面追求论文“量”的增长, 势必影响论文质量提高。

在现行的评价指挥棒下, 数量成为衡量科学研究最主要的指标, 论文数的多少与个人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密切挂钩, 这种简单量化评价科研成果和人才的做法, 使得整个社会对科技创新产生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如不少大学规定升教授需4~6篇SCI论文;博士研究生要想取得学位, 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研究生毕业也都有发表SCI论文的硬性规定;不少科研单位为追求数量, 可以不考虑科研规律, 如一个科研项目申请之初就被下了“死任务”——要算正式完成课题;5年内必须发表150篇SCI论文;为追求排名的提高, 高校和科研机构奖励SCI论文, 少则几千元, 多则上万元。论文成了有价商品。

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 很少有人会沉下心来做需要长期研究的高质量项目, 科研人员只能“不遗余力地发表文章”, “在期刊上灌水”。中国被SCI收录的杂志也一时间门庭若市, 洛阳纸贵, “学术泡沫”由此产生。

2.学术腐败已渐从个体行为发展为集体、集团行为, 影响科技创新动力。

为了评职称或者拿到科研项目经费, 许多人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东拼西凑者有之, 移花接木者有之, 抄袭剽窃者有之, 公然造假者也有之。上至院士、博导, 下至研究生、大学生, 抄袭剽窃成风, 巧取豪夺成性, 弄虚作假为常, 欺世盗名为荣。很多论文, 即使不声名狼藉, 也是徒有虚名, 根本不是科研成果的总结。学术腐败已渐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集体、集团的行为, 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同时, 由于网络造假服务的出现, 极大地方便了弄虚作假, 现在, 什么样的论文, 都可以通过网络从论文写手那里获得。“只要肯出钱, 要什么论文有什么论文, 要在哪儿发就在哪儿发。”据称, 有专门的论文掮客从撰写到发表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一个浮躁的氛围当中, 谁还有那么多的耐心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有的研究者专门选择容易被SCI收录的论文课题去研究, 将同一项研究反复发表或拆分发表。有的大学老师感叹:已经分不清做实验、做研究, 究竟是为了探究科学真理, 还是为了发表论文?有些博士研究生在发表SCI论文后, 失去继续探索的动力。

3.一些核心期刊演变为“给钱就刊”的“论文期刊”, 毒化科技源头。

面对巨大的论文市场, 学术核心期刊成为一种稀有资源, 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版面费”成了公开的秘密。

据悉, 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例, 普通学报所收的“版面费”一般是320元~700元, 普通中文核心期刊则上升至800元~1200元。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估算:现在国内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80万, 按规定每个人毕业要在“核心期刊”上发一篇论文计算, 全部论文数量相当惊人。

数量有限的核心期刊, 在庞大的需求面前, 不断扩充页码, 从60多页扩到120页乃至更多。许多核心期刊不再以论文质量为核心, 而是根据付费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刊用, 沦为给钱就刊用, 不给钱即使优秀的论文也不用的“核心期刊”。

甚至一些学术期刊, 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 还要求论文作者大量引用本刊的文章, 这种“自我引用”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公开的秘密。大量没有价值的“垃圾论文”充斥核心期刊的版面, 这又是对科技源头的毒化。

改革与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学术生态系统不健康, 科技未来就会走向灭亡。”何祚庥说。现行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已经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进一步繁荣发展科学的要求不相适应, 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和完善。

1.建立学术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改革现行学术体制功利化、工具化和反科学化的弊端, 强调论文的原则性, 成果的独创性, 消除“定时定量”违反科学规律的衡量标准体系。建立比较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打击和惩处学术腐败的机制, 对当事者的处罚不仅要停留在道德层面, 或对已有荣誉的剥夺和课题研究的中止, 而是给予降职解聘或撤销技术职称等。

2.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 不仅仅以论文数量论英雄。

对于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科研项目, 原始记录证明承担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 不影响项目结题。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远非一个SCI可以衡量。在国外, 副教授就可以成为终身教授, 业务上没有固定约束, 即使几年不发文章, 教授们仍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目标潜心研究, 鼓励其做出真正原创性的成果。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检阅他们发明和创造能力的, 从来都是成果, 而不是什么论文。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对一种昆虫的观察研究往往经历几年、十几年, 甚至40年才下结论。爱迪生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 前后花了20年时间才找到钨丝。被称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当他选育的玉米种子创造出世界最高单产纪录的时候, 竟然还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陈景润在10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 但不影响他是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美国数学家怀尔斯曾有7年没写出一篇论文, 却在7年后一鸣惊人——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

3.破解唯SCI论的怪圈,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学科特点不同, 研究方向不同, 相应地评价体系也要多元。一篇论文、一项成果乃至一个学生的好坏, 最有发言权的是学者和教授, 应该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利交还给专家, 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现在,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 学术评价都已经日渐完善成一个混合的系统, 既包括同行的业内评估, 也包括利用SCI等指标进行的量化分析。

其实, 量化式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无是处, 关键是不能教条主义, 滥用无度。SCI的创新之处在于引文数, 而中国仅仅强调SCI论文, 但论文和引文是两码事。根据SCI论文来奖励科学家、根据SCI论文多少来为学术机构排名, 都不是SCI的本意。SCI创立的初衷——正是一个让人“沉下去”研究的文献检索工具。SCI系统内一种新的评估方法——“H指数”, 可以更正现有的偏颇。

SCI之所以在我国变成了一个硬指标, 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指标”, 成为不正之风的温床, 导致越来越多的学术乱象, 正是SCI在中国被异化的结果, 其实这也是中国在科研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初级阶段”罢了。

4.保护和发展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

现在大多数报刊都是市场化运作, 自己养活自己, 对于发行量少的报刊, 收钱发文章, 也是一种无奈。

以兴趣为导向的语文快乐教学 篇9

一、以趣味语言启发学生

趣味性是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 教师应该将静止的课本语言用风趣幽默的口语表达出来。由于小学生很难长时间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 特别是他们比较爱玩, 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短, 因此需要有趣的讲课内容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有趣的,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给学生创造一个欢愉、趣味的教学课堂, 使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笔者以小学三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为例, 在深入阅读之前, 教师可以先发问:为什么养羊人会不断的丢羊?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 很是搞笑。然后就可以对学生说:你们谁想做做名侦探柯南来彻底查清楚丢羊事件?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 大家都积极地深入课文去阅读分析, 教学效果良好。

二、以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趣味性, 还要恰当的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便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激活语文课堂。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 都渴望能被教师鼓励, 这样能提高他们的上进心, 培养他们的荣誉感, 实现全面发展。教师通过神态、眼神、举止来丰富肢体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聆听学生积极而热情的发言, 对于讲得精彩的学生, 教师要多为他们鼓掌, 竖大拇指赞美他们, 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有的学生十分聪明, 但是比较内向, 在课堂答问时都比较胆怯, 不敢举手,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热情帮助。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 有的学生比较胆怯,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鼓励的眼神, 暗示他能行, 并针对学生回答带头鼓掌, 用掌声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使之能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巧妙的肢体语言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又能够树立他们积极的生活、学习信心。

三、以趣味情境教学调动语文学习欲望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兴趣这个基本条件。因此, 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就是来源于他们的兴趣。一般来说, 小学生的兴趣通常都是比较直观的兴趣, 观察触摸具体的实物能够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提高, 丰富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表现自己, 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些学习特征, 利用愉悦而趣味的教学情境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我们以《小木偶的故事》为例,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笑比哭好》, 之后通过语言过渡来学习新课:“同学们, 今天我们就在《笑比哭好》这首歌曲中开始新课学习, 我们就从‘笑’讲起, 大家都爱笑吧?”然后让学生谈谈对笑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总结:生活离不开微笑, 笑能够让大家忘记伤心, 能够提高大家的信心, 还能够巩固友情——微笑多么重要!不过, 在小木偶的故事中, 我们会对笑有更多的理解。就这样通过情景感染, 活跃语文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提高。

四、以任务驱动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通过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体验乐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必须要让学生的学习和行动结合起来, 才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 性格活泼好动, 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注意力, 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 有针对性的布置学习任务, 利用驱动法加强学生的认知,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因此,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有趣味性、有目的性的学习任务, 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比如, 我们以《王二小》为例, 学生们对我国的抗日战争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 缺乏深刻的认识。在上新课以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听长辈讲述抗日战争历史, 或者在家长的指导下去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一来, 在给学生讲解该课时, 他们能够顺利的体会到王二小的人物形象, 通过感人的语句来刺激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处于激情的学习状态。课外作业的布置对于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对历史有了了解的欲望和兴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 教师的教学有很多方法, 但是没有唯一的方法。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就会主动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语文的妙趣和重要性, 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值得教师们认真反思。

参考文献

[1]王玲.让“兴趣”照亮语文课堂教学[J].快乐阅读, 2011 (22) .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篇10

关键词:就业,学风建设,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 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注重学历更重视能力, 注重专业素质更重视综合素养, 注重理论知识更重视实践技能, 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能否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优秀毕业生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学风建设问题。建设优良学风不仅是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支撑, 也是实现顺利就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 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相辅相成

高校优良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项重要工作。高校毕业生想要获得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需要在优良的学习氛围中逐渐积淀, 建设优良学风可极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

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化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使得社会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观地反映出高校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良好的就业素质是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基本保障, 而这两者是在高校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如果将优良学风建设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相结合, 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切入点, 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竞争实力, 就会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从而保持强烈的学习动力。同时, 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 更可以快速高质地开发高校大学生的潜质, 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因此优良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 各用人单位逐渐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而不再是将学历和专业技能水平作为唯一决定条件, 无形中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呈几何倍增加, 所以建设优良学风的意义及重要性也逐步显现出来。毕竟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践能力、就业整体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之间的角逐。良好的学风可以形成严谨的学习氛围, 促使高校大学生产生紧迫感, 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坚定良好的学习信念, 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优良学风建设不仅在改善校园环境, 健全规章制度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为了探究我院优良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组织了学风建设问卷调研, 问卷涉及班风、教师、个人态度、习惯等35个问题。统计结果显示, 学风建设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9.8%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一数据增加为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 33.9%的学生对开设的课程不是特别满意, 17.2%的学生反映老师授课质量不高, 12.5%的学生有经常复习的习惯, 67.2%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少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抗压能力较差。针对上述学院学风状况及学生特点, 2013年以来学院开始加强学风建设, 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1 加强思想教育, 落实优良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整体综合思想素质的反映。思想工作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智育齐头并进的教育目标, 立足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 从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出发, 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坚定信念。第二, 将专业思想教育落实到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所需, 认知专业所向, 看清专业趋势, 热爱所学专业。以扎实的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础, 促进高校学生快速认知所学专业发展前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定期举办与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优势的报告会, 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实验室、参与科研试验, 与知名学者、教授和企业高管面对面交流, 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特点及前景, 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观念。第三, 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举办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活动, 促使学生融入集体当中;定期组织并开展优秀学长见面交流会, 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自豪感。

2.2 树立全员育人、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高校规章制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因此高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强化并落实学习、课程、考勤、生活等有关方面的管理, 紧抓考风考纪尤为重要, 将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优良学风建设的催化剂。思想与实践并进, 优良学风建设的普及、宣传等教育活动应快速深入地扎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促使高校学生在思想上了解学风建设, 走进学风建设、投入学风建设, 坚信优良的学风会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形成学生自觉参与、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学风建设的良好局面。高校各类活动的快速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 责任心强、分工明确的学工队伍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 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中流砥柱。高尚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高校中的大治、大爱, 大德, 更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 促使学生感悟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真谛,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认可度。

2.3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高校应多方向多举措落实校园文化底蕴的建设:开展读书活动, 培养高校学生的自然哲学素养;知名教授、当红学者的报告和讲座, 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 使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另外, 发挥新兴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 掌握舆论导向, 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底蕴的展示, 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推行学业导师制, 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学业导师关注学生成长, 规划学业生涯, 培养科研兴趣, 申报科创项目, 指导毕业论文, 引导继续深造。新生入学后以专业为基础, 打破班级和宿舍的界限随机分组, 教师随机分配到每一个学生组。学业导师以学院专业教师为主, 每名导师指导3~8名新生, 指导时间为大学四年 (部分专业为五年) 。学业导师与学生可通过座谈交流、开放实验室以及让新生观摩研究生讨论等形式, 借助QQ、微信、易班、微博等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导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研活动, 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注重实习实践育人。坚持学术创新和实践生产创新相结合。高校应鼓励、支持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 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为学生谋福利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践锻炼, 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产实践深入融合, 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经验, 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 我院高年级学生均可利用假期进入大型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熟悉行业领先的生产技能, 从生产实践中寻找自身的不足, 从而激发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3 小结

优良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助力。将专业思想教育、高校规章制度、学术实践经历、优良学风建设四者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形成稳定高效的教育机制, 促使高校学生接受专业知识,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学习目标。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帮助高校真正形成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培养出综合素质高, 就业竞争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齐斌.四轮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青年与社会, 2014 (9) .

[2]解静蓉, 李华.浅谈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关系的思考与实践.科技视界, 2015 (23) .

以结果为导向 篇11

一、确立教学目标,突出专业性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具体说来有一下几点:

1 应把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职业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把基本教学任务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应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

比如,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作为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文字录入练习实训的录入练习材料,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学美,让他们受到情感的冲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课文朗读录音、配套图片或者课件等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

3 应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例如,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藤王阁序》一文中,用藤王阁图片让学生以感性认识,再把相关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还可延伸南昌其他名胜古迹,甚至与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联系起来,如我们赣州的八境台、郁孤台等。学生从学语文也学到了旅游方面知识,使语文学习专业化。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 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 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 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三、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1 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种角色的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完满甚至错误,也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争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 进行参与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职业中学)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篇12

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进入临床实习初期的2007级护理、助产两个专业的学生。实习医院是我市的6所综合性医院。

2 内容和方法

2.1 内容

(1) 校内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2) 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与现在岗位工作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 (3) 校内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与现在岗位工作使用的仪器设备器材的差异。

2.2 方法

(1) 第一阶段:自拟问卷, 问卷采用问答题题型, 发放给2007级护理、助产专业的全体实习学生。共发放问卷278份, 其中护理专业229份、助产专业49份。回收调查问卷202份, 总回收率72.7%, 其中护理专业166份 (72.4%) , 助产专业36份 (73.5%) 。回收问卷分布涵盖两个实习专业和6个实习医院, 具备分布的随机性。 (2) 第二阶段: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汇总, 并对频数相对集中且能反映关注程度的问题, 由护理教研室安排从事临床各科教学的教师到实习学生所在的大医院各科室进行调研核实, 确保资料的可信度。

3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要求存在矛盾

进入临床实习以后, 学生反馈一些在临床很常用或要求重点掌握的知识, 如气管切口护理, 胰岛素的分类 (长中短效) 和用法, 新生儿配方奶的方法和小儿液体配置的计算, 病人术前术后的访视以及院内感染的知识、职业防护、锐器伤紧急处理等, 这些在学校理论教学中是相对比较欠缺的。还有一些数据资料与临床存在差异:如心脏复苏按压比例, 教材上是1:15, 临床是2:30;气囊导尿时尿管的插入长度, 教材上是5~7 cm, 临床是7~10 cm, 还包括固定尿管时气囊注水量的不同、吸痰时插管的深度、血小板正常值等, 诸如此类的差异使学生感到矛盾。

3.1.2 实训教学内容及设备条件与临床不相适应

在学校所学的操作中如铺床法、口腔护理、床上擦浴等比临床上实际操作要复杂和繁琐得多;有些仪器操作方法在临床已经少见或基本不用:如脚踏式吸痰器, 氧气筒吸氧法, 各种橡胶导管如尿管、吸痰管、胃管、玻璃输液瓶等;部分操作只限于理论教学或示教, 而学生没有实际操作:如心电图描绘、测血糖仪、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小儿回流洗胃、小儿呼吸囊使用和新生儿保暖箱、蓝光箱的使用, 手术器械的摆放, 人工呼吸器、微量泵、电子血压计的使用等, 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后必须有个再学习适应的过程。

3.1.3 其他方面

进入临床实习以后, 学生比较重视且能在短时间内熟悉各项技术操作, 反而在以下几方面: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以及对各项操作涉及的外围工作流程和工作关系灵活应对训练等均表现较为薄弱或无所适从。

3.2 原因分析

3.2.1 学校的教学情况与教材的选择密切相关

目前, 护理教材的编写与修改滞后于临床实际[1]。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新技术、新器材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使传统的理论与技术操作在某些方面与临床出现脱节现象。像心肺复苏标准的不断更改, 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 氧气吸入、电动吸痰逐渐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等, 这些必然使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差距。此外, 中职教材版本繁多, 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存在差异且数据资料没有统一, 出现矛盾在所难免。

3.2.2 实训教学与教学设备密切相关

教学设备是实训教学的重要保证。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原有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部分设备因数量少且比较贵重而没有让学生实践, 如心电监护、呼吸器, 部分设备因陈旧或欠缺也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实施。

3.2.3 实训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及理论考试内容之间存在矛盾

学校的教学一方面要紧贴工作岗位需求, 另一方面又要顾及理论考试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如铺床法、床上擦浴等操作, 课本上的教法已不适应于临床[1]。又如吸氧、吸痰、导尿、静脉抽血、灌肠等操作, 教学中既要把临床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教给学生, 又不能丢弃传统的操作方法, 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单位不同因而设备条件不同。同时我们在授课时还要兼顾所授知识紧贴课本, 这是因为课程的理论考试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仍以教材内容为标准, 由此出现教学的矛盾及学生对临床工作的不相适应。

3.2.4 师资队伍不适应中职教育的需要

高原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 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学校的现任教师中, 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不能及时了解临床工作的新动态;有些教师原本并非从事本专业的教务工作, 难以把本专业的内涵建设深入渗透到教学中, 这与中职教育的需要不相适应。

3.2.5 实训教学目标有所局限, 技能考核标准片面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以患者为中心, 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传统的实训课教学采取“教师示教—学生回示—分组练习”的“三段式”模式, 由于课时的限制, 教师无法将人际沟通内容融入操作教学中, 实训教学目标只能定位于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程序, 这就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 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考核总体上还是突出技术的规范与否及熟练度。例如现行的《护理技术实训考核标准》基本上还是沿用功能制护理模式, 85%的分值为技术操作, 15%的分值为操作前的准备和操作后的用物整理, 只注重学生护理技能掌握得是否熟练和规范, 而忽视了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观察、健康教育等内容, 忽视了患者的需要和感受, 难以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

4 应对措施

4.1 加强教材建设

学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教学配套教材版本繁多及相对滞后的情况, 在教材选用方面采取不同学科由各科教师集中探讨, 反复对比论证后再选择的方式。同时鼓励教师从实用出发, 本着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更鼓励教师自编讲义和参编中职教材。

4.2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李艳菊等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临床使用现状及引发的思考》中指出, 在调查的25项技术操作中, 有23项涉及一次性医用物品, 可见一次性医用物品使用的普遍性[3]。学校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根据现有条件及教学需要进行详细规划, 对在临床已经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新设备, 像静脉真空采血、输液泵、微量泵、电子血压计、静脉留置针、胰岛素泵等及时增购, 投入较大资金更新和添购已经陈旧及欠缺的教学设备以及临床已普及使用的各种一次性医用物品应用于实训教学中, 尽量实现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4.3 优化实训内容

中职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根据杨新月对基础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 教学涉及的80项操作中有7项临床上基本不做, 占8.75%;有25项由他人完成, 占34.25%;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有48项, 占65.25%[4]。李艳菊等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临床使用现状调查显示: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晨晚间护理、肌内注射及口服给药操作频率较高[3]。我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之一就是优化实训内容。实训项目根据调研反映出的问题并参照当地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认真研究每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及题型等,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敢于删除陈旧内容, 及时增加新内容、新技术。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即成为“双师型”教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校在师资建设机制上制订了《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针对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制订长远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定期参与临床实践, 了解先进的护理理念及学术动态, 并及时融入到教学中;还制订了《新任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对新教师认真落实“传、帮、带”工作;还积极引进和聘请“双师型”兼职教师任教, 尽量保持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统一。

4.5 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技能考核标准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我校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探索, 改革教学模式,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运用于护理实训课的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操作训练中同样通过角色扮演加强模拟练习, 在针对不同“患者”的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 让学生体验护士和患者的不同感受, 加深其对患者的理解,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学校加大力度修订《实训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作为校本教材, 大体上增加了实训物品的准备及整理、学生的实训态度、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方法等内容的评分权重, 培训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情感和技能, 充分体现职业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5]。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办学模式。我们愿意在教育教学中继续实践, 不断探索, 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季卿.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教学滞后于临床实践问题的探讨[J].护理学报, 2006 (2) :78-79.

[2]王桂荣, 马英.护理技术课程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8 (4) :235-236.

[3]李艳菊, 胡国瑾, 杜闻媛, 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临床使用现状及引发的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 2001, 8 (3) :15-16.

[4]杨新月.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5) :299-301.

上一篇:南京区域下一篇:体育游戏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