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精选5篇)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 篇1
近年来,***市国税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准纳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从转变服务理念入手,改进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积极构建链条式纳税服务体系,即以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服务为目的,打造领导为基层服务、机关为一线服务、行政管理为业务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前台为纳税人服务、全局为税收服务的格局,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紧密衔接,谁的工作谁负责、谁的任务谁完成,牵一发动全身,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
一、找出存在的问题,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前提
近年来,我们在纳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税收征管质量和纳税人遵从度的提升。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服务理念,还是服务机制、服务手段和措施上还有很多不足,与形势的发展和纳税人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问卷调查中,对“你对当前税务部门的服务质量是否满意”问题,“很满意”15%,“基本满意”68%,17% “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纳税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存有偏差
有的对于纳税服务的认识层次较低,局限于一杯热水、一个笑脸、一个座位,局限于微笑服务、热情服务,而认识不到纳税人的真正需求。有的对于纳税服务存在片面理解,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58%的税务人员认为纳税服务只是办税服务厅及其人员的事,税收管理员、稽查人员不用考虑纳税服务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法定义务,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征收、管理、稽查等各个环节,和全局的税务人员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税收理念方面有一个根本性变化。
(二)不能满足纳税人对服务环境的需求
服务环境包括服务软环境和服务硬环境。软环境指的是全社会的纳税意识,硬环境指的是税务部门为方便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项所提供的硬件设施。在软环境方面,主要是纳税人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依法纳税光荣,偷税行为可耻”的氛围尚未形成;税务人员纳税服务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征纳双方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文明现象等。在硬环境方面,部分县局办税服务厅面积较小,各项办税设施摆放比较拥挤,受条件所限,无法再在厅内划分出等侯区、自助区等各项纳税服务区域,不能给予纳税人更好的服务。
(三)不能满足纳税人对内在服务质量的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对“你认为税务部门在服务方面的质量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95%的纳税人选择了“快速、准确”,而不满意的原因也主要存在这两个方面。部分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纳税咨询、税收辅导、税务检查时经常出现解答不准、处理不当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影响了纳税服务质量。纳税服务时效性不够强。办税程序比较复杂,部分项目审批
环节较多,涉税事项流转时间长;职责不明确,管理不规范,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共享,先进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纳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四)不能满足纳税人对互动沟通服务的需求
当前,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主动沟通的意识还不强,在税务人员的潜意识中,管理的成分仍然大于服务的成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从内心不愿意接受由纳税人评价自身工作这一事实。我们曾尝试开展了“一线干部向纳税人述职述廉” 活动,在纳税人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但税企平等交流、互动沟通的手段欠缺,日常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和接受纳税人服务需求与评价的平台还未真正建立。
(五)不能满足纳税人对维权服务的需求
《税收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等一系列权利。但是,目前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自觉维护纳税人权益的意识还不强。税务部门采取的许多征管措施往往只考虑管理需要,缺乏充分考虑纳税人的权益,从而不自觉地损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税务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只注重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的权益维护,对日常管理中的权益问题有所忽视。如对同样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同单位、同一单位不同时间处罚尺度轻重不一,在实质上损害了纳税人的权益。此外,在考核管理上存在偏差。只强调不严格对纳税人管理、造成偷税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却忽视了对于损害纳税人权益的责任追究。我们经过深刻剖析和反思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又有管理方式上的不合理;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纳税人的原因,也有税务机关的原因。为此,要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当前纳税服务工作的主要矛盾,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纳税服务工作,推动国税事业的发展。
二、转变服务理念,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核心
(一)树立服务纳税人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大服务”理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税收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为此,国税部门应站在关系国计民生、促进国税事业和谐发展的高度,树立“服务纳税人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型服务理念,按照纳税人自觉、主动、及时、完整的办理各项纳税手续的合法合理期望,为纳税人提供各项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纳税服务。在此基础上,国税部门要把办税服务厅作为工作链条上的起点,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联系沟通和协调配合,努力消除各种认识误区,从思想观念上祛除制约服务水平提升的深层次问题。
(二)树立办税服务厅就是税务工作全部的理念
评价国税部门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主要靠纳税人的外观判断,比如办税环境是否舒适,办理涉税业务是否及时、准确等。“事物外观的表现均来自于事物内在的本质”。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国税部门自身建设的直接体现,也直接关系到国税部门的形象。因此,打造链条式服务,就必须真心诚意地关注纳税人之所思、所想、所急、所愿,树立“在纳税人眼里,办税厅就是国税局,就是国税工作的全部”的理念。让纳税人在办税厅得到满意的服务,就要在服务质量、服务时效、服务环境等方面下大气力,建立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协调高效的链条式新型服务体系,达到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提升国税机关整体效能、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目的。
(三)树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税收的产生来自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需要,即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税收来自于纳税人的收入和所得,并用于国家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成为公共产品的供应商,而纳税人成为国家的顾客。税务部门是国家的行政部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就成为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和应尽义务。换句话说,税务部门的“产品”是优质的服务,“顾客”是纳税人,因而我们要树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这一服务理念所指的服务对象既包括纳税人,服务主体是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工作部门或人员,如办税服务厅、税收管理员等;也包括税务机关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由于协作关系而产生的服务行为,服务主体是协作关系的上游部门,例如:“办税服务厅向纳税人销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政部门向办税服务厅及时提供专用发票”这两项业务中,纳税人是税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办税服务厅是税政部门的服务对象。
三、强化以人为本,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保障
“造物先造人”。要想给纳税人提供“优质的产品”,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良好的服务态度、高超的服务技能、丰富的服务知识,是服务于纳税人的基础和保证。良好的服务态度是第一位的,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在品质,是优质服务的基础;服务技能和服务知识是优质服务的保障。只有三者具备,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纳税人。为此,必须强化人本理念,注重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引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习惯养成。通过国税文化建设,培养积极主动、多赢思维、以终为始、勤俭节约、自主学习等良好习惯。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正确认识对待自己、他人和工作,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二是努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开展和提倡依法行政、文明服务活动,努力营造高效、快捷、优质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大家自觉树立超前意识、环境意识、公仆意识,杜绝对立心态、对等心态、补偿心态,认清自身与纳税人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切实摆正位置,充当好角色,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赢得纳税人的信任,真正激发纳税人自觉纳税、诚信纳税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与更新。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既要积极为年轻同志成长进步铺路搭桥,又要
鼓励老同志搞好“传、帮、带”,激发大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优化工作机制,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关键
良好的工作机制可以发挥服务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资源为纳税人做好服务工作,提升国税部门的整体效能。当前,国税部门应建立“上游服务下游,下游评价上游”的工作运行机制。该机制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服务内容、服务时限、服务标准、服务评价。服务内容明确服务主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对纳税人的服务内容和对下游部门的服务内容两部分;服务时限明确服务主体完成某项工作内容的时间;服务标准明确了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向纳税人提供的“产品”是否合格,上游部门为下游部门提供的“产品”是否合格,要由服务标准这把“尺子”来衡量;服务评价主要解决由谁来拿这把“尺子”的问题。我们主张以“下游”满意为标准,如果每一个“下游”都能满意“上游”的服务,那么我们提供给纳税人的最终“产品”也肯定是令人满意的。
在实践中,为确保这个工作机制正常运行,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并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绘制办税业务“路线图”,明确各个“节点”的先后顺序和办结时限,制定各“节点”的“硬约束”,哪个“节点”出现延误时间或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就严格追究哪个“节点”人员的责任。
五、搭建服务平台,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基础
我们认为,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要通过构建三个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措施。
(一)优化办税服务厅服务平台
办税服务厅是税务部门进行纳税服务的“主战场”,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税部门形象。要加大服务设施投入,把最好的设备配备给办税服务厅,给办税服务厅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条件。重新规划办税服务厅功能区,在保持现有基本窗口设置和职责不变的情况下,在农村分局增设综合服务窗口,切实方便较远地区纳税人办税。着力提高服务内在质量上,重点是简化办税程序。增加即办事项,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取消或合并审批环节,集中或合并调查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对纳税人需要报送的各种资料进行详细统计和梳理,避免让纳税人重复提供有关证件的复印件;严格执行限时服务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
(二)完善科技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要不断优化税收网站。拓宽网站功能,方便纳税取得各种需要的政策信息,引导纳税人从税务机关被动取得向自主自动取得转变,使纳税人不进税务机关就能问得到、问得清、取
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在网络上实现办理纳税申报、税务登记、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等涉税业务,并通过网络为纳税人网上投诉、案件举报提供平台。完善12366功能,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价制度,加强12366纳税服务信息、监督举报、咨询答复等方面的记录、汇总、统计分析、信息反馈等工作,据此对全局的纳税服务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通报通缴、专用发票通抄通认、发票通验通售等方式,真正实现办税信息化、多元化。
(三)搭建税企互动沟通平台
税企互动交流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基础,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服务实现:一是政策性服务。可通过办税服务厅、网站等向社会发布税收政策、征管制度和日常管理服务情况的同时,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与纳税人交流,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专业知识培训班、开展税收交流沙龙、开办案例说法会等方式,实行与纳税人面对面的交流。二是评价性服务。在办税服务厅内设置“服务评价器”或“服务反馈箱”,由纳税人现场对税务部门或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评价。同时,可采取问卷调查、税企座谈会、定期回访等形式开展服务评价,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持续改进。此外,还可采取第三方评价或监督的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议制度。三是维权式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是最大最根本的服务。要清理和梳理现有的各种制度办法,对权益性服务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对于合法不合理的“规定”应纠正或取消,如规范统一处罚尺度,尽量减少税务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和运用;下大气力解决多头评估,多次下户、重复检查的问题。多税种的纳税评估要搞好统筹安排,纳税评估工作和税务稽查工作要相互协调好,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重复检查;设立投诉箱、举报箱,畅通处理渠道,压缩处理时间,使纳税人的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 篇2
一、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 教学经验和学历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
至2015年12月30日,闵行区中小学、幼儿园现有在职在岗教师12161名。从学历角度看,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近80%,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超过10%;从教龄角度看,0~5年教龄的新手教师和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比稍低,6~10年教龄的熟手型教师占比最高,其他各教龄段教师分布比较均衡,详见图1。由此可见,当前闵行区90%在职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好的专业发展背景和基础。
2. 顺应学生和关注自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2015年11月,我们通过随机抽样,对513名教师进行网上调查,各学段抽样比例基本相同,职称分布见图2,调查内容主要为“职业态度、专业发展满意度、专业发展期望”等。
抽样调查发现,46.39%的教师是因为“兴趣爱好”,34.11%的教师是因为“专业适合”,而选择教师职业;85.58%的教师明确表示“喜欢当教师”。在“希望自身专业获得发展的原因”的调查中,53.22%的教师认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35.67%的教师认为能够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在“专业发展目标和理想”的调查中,41.52%的教师选择“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27.88%的教师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10.33%的教师选择“成为教育专家”。由此可见,超过80%的教师有较积极的专业发展心理倾向,且比较理性、多元。学生成长和自我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3. 超越技能和回归育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诉求
在“专业素养”调查中,44.64%的教师认为“师德修养”最重要,24.17%的教师认为“研究和认知学生的能力”最重要,20.47%的教师认为“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最重要,7.02%的教师认为“教学技能”最重要。在“教学技能最重要的来源”的调查中,70.96%的教师认为来源于“自身的教学实践”,13.26%的教师认为来源于“同行示范课”,9.55%的教师认为来源于“专家指导”。超越“教学技能”,扎根“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已初步显现。
在“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的调查中,70.96%的教师认为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导师”,12.28%的教师认为是“知识的传播者”,7.6%的教师认为是“专业技术人员”,6.63%的教师认为是“普通劳动者”,1.36%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1.1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标兵”。
在“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特征”的调查中,58.28%的教师认为是“理解与尊重学生”,16.37%的教师认为是“富有幽默感”,10.33%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多样”,详见图3。
4. 创新机制和匹配需求是教师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发展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只有24.95%的教师对当前“业务能力与专业地位”表示最满意。50.29%的教师表示“时间”是制约当前自我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20.66%的教师认为“与自我需求不匹配”是专业发展最大问题,15.01%的教师则认为“机会少”是瓶颈,详见图4。因此,我们认为如何顺应教师发展需求,并给予其合适的、及时的专业支持是教师教育的重点。
二、当前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
1. 专业性问题
长期以来,国际上受“学者未必良师”与“良师必学者”的两种教育观点的影响,教师教育的重心一直处于“钟摆状态”。这与我国理论界的“师范性”与“专业性(学术性)”之争基本相似。但在实践界,我国教师普遍持有的是一种学科中心的专业身份,这使得教师形成了很强的学科依附,窄化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和生命内涵。虽然当前教师专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是教师专业水平如何评价,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职教师的专业如何发展,如何保持在职教师专业的持续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还悬而未决。
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是“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涉及“核心素质(或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有人认为,专业化教师的核心素质不是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形而上层面的德性修养和教育感情。但从实际表现,尤其是TALIS的研究结果来看,这种核心素质会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在职教师的培训也要逐步走向专业化。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兼顾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诊断教师的“核心素质”,让“专业”保障教师教育的专业性。
2. 实践性问题
理论和实践脱节是教师教育的突出问题。要解决此问题,不是简单地改变“理论学习”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比例,而是要聚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点,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对于在职教师来说,要把“实践”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场域和优势,要能从实践中找到“生长点和作用点”,要将“知情意行”统一到“实践”中去。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实践观念,正视实践价值,基于对教师实践的本质、功能、过程、形态、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全面认识,思考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3. 主体性问题
每一个个体在生命过程中都会获得不断发展。但是,其发展速度和程度与其身份角色、心理定位、目标价值等都有关系。这些都可归因于主体性的觉醒。对于在职教师来说,以往其专业发展平台太窄,往往局限于本地区,并把理论和概念的灌输作为主要任务,而教师自身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智慧被忽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的失语者”状态。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选择,这是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也是问题之一。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是专业自主性。只有让教师自己成为“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关注教师心理需求、尊重教师发展愿望,要理解和了解每一个教师群体,要让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全过程,通过“主体性”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种生命自觉。
三、区域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
闵行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初步建成具有现代化主城区特征的教育强区”的“十三五”教育发展总目标,这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抬高底部、提高均值、培养高端”的发展要求。对照教育改革的焦点,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围绕“所予与所需”的问题,我们确立了“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满足教师发展需要,培养教师专业特色”的发展目标。
1. 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支持系统,发现教师需求
如何诊断教师需求,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对教师需求的诊断主要依靠经验和直觉,这导致无论是教师对自我的反思,还是区域对教师群体的判断,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教育发展到今天,需要依靠更多的技术,借助更多的证据,对教师的需求进行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支持系统,是伴随着教师日常工作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系统。它可以长程追踪、真实记录教师的专业生活,这为及时、客观诊断教师需求提供了可能。
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支持系统主要由教师研修网、课堂教学云录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个人空间六大板块组成。具体来说,该系统拟通过教师日常工作的伴随式数据记录、业务部门的导入式数据积累等多种方法,积累教师专业发展大数据;基于数据贯通,运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教师个体、教师群体等进行专业分析。运用该系统,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对自我发展状态进行更加专业的分析和反思,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出更科学的判断和选择。同时,区域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进行需求分析。
2. 建设学科德育协同创新中心,激发教师需求
对在职教师来说,超越教学技能的教师专业化核心素养是什么?回归教育本原,透视闵行教育现状,我们认为,让教师的教育实践更加具有“育人”的内涵和价值,这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加强的“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建设学科德育协同创新中心,激发教师从学科育人高度,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及其价值属性;促进教师挣脱传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语境和习惯,产生更具专业性、更匹配实践性的发展需求。
学科德育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中小学各学科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方面,立足学科课程标准,分析学科课程内容体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挖掘学科育人核心要素,探索学科育人要求和路径,将学科育人落到实处,提升教师基于课程的育德能力;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生活出发,立足学生当下学习状态,着眼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探究以学科课程渗透为主、以主题活动为辅的德育培养体系,形成高品质、常态化的学校德育稳态系统,增强教师基于学生发展的育德意识。
3. 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满足教师需求
一万多名教师,性格气质、专业背景、认知风格、理想目标等皆不相同,如何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获得基本发展,又能让大部分教师有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质”,丰富教师教育课程的“量”是主要方法。基于此,我们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满足所有教师的发展需求。
分层分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必修)、“专业知识”(选修)和“专业能力”(选修)三大课程板块,打造精品课程,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培训课程库,形成课程图谱。相关部门根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课程选修指南,指导教师根据专业阶段和状态自主选择培训课程。我们正利用教师研修网络系统,组建基于教师自主选择和梯队建设需要的“教师研修工作坊”,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化的研修模式。每一个“工作坊”都是一个教师群体的合作互助,都是对一个教师群体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 需求导向;农户信息服务体系;湘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84-02
1 湘西地区概况
湘西地区又称“大湘西”,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市和永州市的部分市县在内39个县市区的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为了使研究突出重点和便于实施,本文将所研究的湘西地区特定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湘西地区共有人口292.1万人,常住人口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1.3万人。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湘西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为5 761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为10 456人,远低于全国每十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8 930人和高中文化程度的14 032人。因此,湘西地区农户文化素质普遍较低[1]。
近年来,湘西政府抓住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的战略部署,截至2013年,湘西地区特色产业面积16万hm2,包括泸溪椪柑、古丈和保靖的茶叶、龙山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1 47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10.3万人,专业化防治各类服务组织31个,基层服务站237个,拥有专业化机手7 392人。农产品加工企业646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27所。湘西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网络、电话、电视广播等信息传输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发展较快,湘西地区农村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72.54%,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3.39%,合格文化活动室村比率为100%,人均邮电业务量为2 332元,通信覆盖率为97%,互联网宽带接入户率达为7.9%。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农业信息服务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信息组织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队伍不断扩充。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初步建立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采集系统,农业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建设逐步健全,初步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服务体系[2]。
2 湘西地区农户的信息需求分析
农业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农户,农户对农业信息的认识是分析农户农业信息需求特征的起点。为了客观、准确、完整地对湘西地区农户的信息需求偏好做出正确的评估,以便于构建合理的农户信息服务体系,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随机入户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为93.4%。
调查数据显示:在信息认知意识上,湘西地区农户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获取、接收、利用、发布信息都缺乏主动性,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农户;在信息需求种类上,湘西地区农户的需求可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包括农业金融贷款、农业政策、病虫害预报、农产品加工储存、气象预报、农产品市场、新品种与新技术、农资市场等;二是,与农户自身发展相关的信息,包括文化娱乐、务工、技术培训、致富经验等;三是,与农户生活相关的信息,包括国内外时事、医疗卫生、法律等。在信息获取渠道上,湘西地区农户更习惯于自己拥有的信息设备(主要是电视)和能接触到的途径(主要是邻友、当地农技部门和专业合作社);在获取信息的限制因素上,选项频率从高至低依次为不知道去哪里找信息、个人文化素质、怕假信息造成经济损失、获取信息处费用太高、缺乏适合自己的信息、怕费劲获得的却是可能无用的信息、信息不及时。在支付意愿上,湘西地区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具有支付意愿的样本比例只有39.96%,大部分农户安于目前的信息状况[3-5]。
当前,湘西地区的农户还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传统的社区内,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对现代化、信息化的冲击与影响的承受能力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总体上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初级阶段。
3 建议
3.1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湘西地区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力度。第一,加大惠农力度,支持其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发展,包括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人,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利用率[6]。第二,加快转变职能,从过去的过度干预转变为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建立以政府主导的信息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体系,高效引导农民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第三,有效整合分割在不同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软硬件设施和技术人员,统一标准和规范,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并强化各级政府在信息采集、传输平台和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3.2 提高农户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支付能力
湘西地区农户信息意识淡薄是湘西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政府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普通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青少年的信息意识,针对成年农户应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湘西地区农户信息支付能力低也是个大问题,这主要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的影响。政府可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达到提高农户的收入的目的,多为农户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就业岗位。
3.3 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要开展好信息服务,重要的是要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活动需求的人才队伍,在省-市-区-镇-乡-村各级信息服务人员中,村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他们不仅是信息进村入户的执行者,更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乡村信息服务人员本身就对信息意识淡薄,如某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认为,农家书屋只是个摆设,是为响应国家政策建立的,没有实际作用。因此,只有确保信息服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反馈和信息预测能力,才能做好现代信息技术在基层农村应用的排头兵,才能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和信息服务能力。
3.4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湘西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滞后己成为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它封闭了环境,堵塞了信息,阻碍了农户快速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经验和技术信息。因此,应以政府投资为主,结合湘西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力度,扩充信息硬件设备的购置数量,加强信息软件设备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技术集成和组装,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传输协调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进村入户率,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信息基础设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和利用率,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7]。
3.5 规范农业信息服务法规环境
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健全的政策和法规来保障相关涉农企业、个人和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才能够保证农产品信息市场竞争机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获取信息的限制因素上,怕假信息造成经济损失因素仅次于服务平台和个人文化素质因素,诚信危机影响较大。为此,政府应加快农业信息立法的步伐,尽快完成农业信息发布方面的政策法规,同时,应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立法监督,对农业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监管,规范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秩序,对随意发布虚假农业信息,坑农害农的农业信息机构或个人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刘冬青,孙耀明.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农村信息服务[A].情报科学,2008(5).
[2]丁玉霞,樊俊荣,张忠凤,等.河北省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及服务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4):81-83.
[3]吴漂生.江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46-49.
[4]张佳曼,李旭辉.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农村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2011(5).
[5]胡玉福.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6]坤燕昌,曾红岩.西部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期农户信息需求与服务建设研究——以安宁河流域西昌市农户的调研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2):170-174.
[7]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D].北京: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2008.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 篇4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核心问题的阐释:首先, 在研究伊始, 我们应该明确“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内涵,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明确“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的含义;其次, 在明确以上两个研究核心问题的基础上, 再详细分析研究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相关研究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的现状;第二,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支撑;第三, 在参考其他研究者相关论述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高职英语的教学实践分析“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下面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结合以上的研究思路, 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中的核心问题及界定
1) 如何理解“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
研究“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问题, 首先必须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它不仅事关后者的研究思路, 而且它还可以保证相关的读者在阅读中对主要问题不产生歧义。因此, 我们在论述相关问题之前必须对其作出严格意义上的说明。
所谓“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指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必须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办学基础, 使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
这也就是说, 在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中, 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值得我们注意:首先, 英语课程的建设要根据高职学校所在地经济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即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教学的基础课程, 它的建设必须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经济的发展变化出现了脱离的现象, 那么, 不但高职英语课程得不到发展, 学生的英语素质得不到提高, 而且高职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高职英语课程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相同的发展状态, 只有如此, 才能使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得到迅猛地发展。其次,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保持一致或者说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具有同步的变化。这也就是说,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变化”的特点,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 还是英语课程的建设, 它们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高职英语课程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经济和谐而同步的发展过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最后,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还具有这样的意思, 即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局部调整的标准就是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变化。换句话说, 一旦本地的经济出现变化的时候, 我们的英语课程建设必须也随之出现相关的变化, 而且只有如此, 才能使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呈现出“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点。
2) 如何理解“‘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出“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点, 而且, 正是因为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其必然还要具备“个性化”的特征。所谓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是指每一个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建设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然而正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 既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又保障了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 既体现在英语教学内容的确定上, 又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这也就是说,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即课程规划与课程教学实践上。前者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决定, 后者是由高职院校的教学思路所规范。
是什么原因促进了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特点呢?首先,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是由其本地经济发展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建设与规划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具备与众不同的特点, 所以, 我们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也必然会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即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英语课程建设既适应了经济发展, 又突出了人才的应用性特征。所以,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必须具备个性化。其次, 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建设, 或者说高职英语作为一个学校的课程建设, 它的建设与发展还必然要受到学校具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向的限制。即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在教学的层面还由高职本身的诸多原因所决定。而正是这由高职院校本身原因所决定的个性化才使英语课程的建设有规律可循。正是在这种教学规律与教学条件的统一中, 高职英语课程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研究现状及简要分析
1) 研究现状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层面, 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所谓的宏观层面是从整体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核心问题作出整体上的分析, 它可以为微观层面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所谓微观层面的研究就是针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所涉及的具体问题, 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 解决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所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 简要分析
在当前“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中, 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即宏观研究明显地落后于微观研究。因为高职英语教师针对其所在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感悟, 虽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但因其理论基础所限, 不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其作出科学的阐释。但他们所分析的问题和所提出解决方案却都是极具实用性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其次, 在具体的相关问题研究中, 研究者不能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如果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统一起来, 不仅可以为其确定相关的研究重点, 而且还可以群策群力解决其所面临的重点问题。
有鉴于此, 我们决定在以下的探讨中, 以宏观研究为重点。
3) 详细研究与分析
从宏观层面详细研究与分析“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问题,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即研究中运用到的理论和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
(1) 研究所需理论
任何一项科学的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也不例外。理论和实践之间具有众所周知的关系, 即每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不仅可以为具体的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 而且, 它还接受相应的实践检验。换而言之, 就是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在高职英语课程实践中, 一定要注意以下核心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 我们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设实践必须接受相应课程理论的指导。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践, 作为课程理论的一个研究子项目,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必须接受课程理论的指导。当然了,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主要以英语课程理论为主要指导理论基础, 但在具体的建设中, 也不能忽略其他相关课程理论。因为, 在一个高职院校中, 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绝非英语这一门课程。即高职英语课程与其他高职课程一起组成了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因此, 在具体的研究中, 我们也应该参考其他课程的建设理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
其次,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实践还应该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那些先进的教学理论, 不仅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吸收的精华, 而且它还是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所必须接受的理论。例如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 它不仅可以用来指导高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 还可以指导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而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与高职英语教材正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次,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还应该依据相关的管理法规。作为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课程的建设实践还必须遵守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这也就是说, 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项重要的决定都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那些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更是我们建设高职英语课程实践中重要的参考内容。
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理论层面, 我们重点谈及了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 以一种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无论是课程理论, 还是相关的教学理论, 乃至相关的管理政策, 都是宏观研究时重要的参考。
(2) 课程建设实践
在宏观的层面, 谈及“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首先, 课程建设中的指导思想。“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 也不是“个性化”, 而是在相关教育理论、相关教学理论和相关管理法律法规下与“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和“个性化”的结合。如果缺失任何一个内容, 我们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实践都不会取得成功。而这个过程是使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呈现出个性化的基础。
其次, 课程建设中的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在“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高职英语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只有当教材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 只有当教学思想与教材编写原则保持一致, 才能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样本教材的编写, 更是使整个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成为以地区经济需求为导向的保障。
再次, 课程建设中的评价问题。作为一种教学实践, 高职英语的课程建设实践必须涉及教学评价的问题。教学评价既可以保证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中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又可以使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因此, 在研究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的相关问题时, 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实践。
总之,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具体的研究中, 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和谐统一, 更能促进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的发展, 更能促进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个性化特点的突出显现。因此, 针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的现状, 我们在此详细叙述了核心概念的内涵, 叙述了宏观研究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摘要:研究“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问题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和高职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该文重点叙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宏观研究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析。
关键词:研究现状,宏观分析
参考文献
[1]高艳芳.以工作过程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 2009 (34) .
[2]陈芳.研读三版本英语教学要求, 思考高职英语教师创新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1 (z3) .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 篇5
关键词:档案馆档案利用档案服务
档案利用,是档案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工作系统查找、利用档案信息,满足其利用需求的行为过程,是档案信息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也是直接体现档案事业社会职能的一项工作。
作为区(县)级档案馆,档案利用更多的是与本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那么近几年来,档案利用现状能否满足利用者需求,档案部门应该如何提升档案馆服务社会能力,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平谷区档案馆馆藏和利用的基本概况
(一)馆藏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从表1看出:馆藏档案由2007年的126个全宗,149413卷/件,增长到2012年的136个全宗,218984卷/件。2012年馆藏总量是2007年的1.5倍,馆藏数量增长迅猛,大大提升了馆藏存储量,丰富了馆藏内容。
从表2可看出:馆藏档案结构更加趋向专门档案,且专门档案多为涉及民生类档案,更加适应现今广大利用者的利用需求。
(二)馆藏利用的变化
档案利用是档案馆的一项日常工作,是档案工作为全区各项事业服务和全区百姓服务的直接手段。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普遍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强化。档案利用的主体已由档案的形成机关扩展到全社会,且96%为普通百姓。其利用的内容呈多元化,由红头文件逐步向房产、婚姻、兵役、招工等民生类档案扩展。档案利用工作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档案馆积极调整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全力提升档案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促进全区经济建设、建设幸福平谷、维护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见表3)。
二、全力提升档案馆服务社会能力的主要方法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环节,也是档案作用得以体现的关键环节。如何使馆藏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价值,使档案利用工作成为领导决策的好参谋、部门开展业务的好助手、百姓办事的好帮手等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紧紧围绕区域建设,紧抓重点工作,主动服务
2008—2009年,夏各庄镇、马坊镇政府因为新农村建设,需查阅4个村的宅基批示情况。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档案馆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其出证所需两千余份档案。为拆迁办及早核实情况,制定合理的整体规划、搬迁、回迁方案等,提供了第一手档案材料,充分发挥了档案参谋助手的作用。
同时,伴随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几年来涌现了多次查档高潮。如2008年“科技档案查档潮”:汶川地震后,为区教委所属各中、小学对教学及办公楼作抗震排查,提供了大量基建设计、施工图纸等;2008-2010年“兵役档案查档潮”:为退伍老兵享受国家补贴待遇提供原始凭证,为相关部门准确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档案材料;2009年“婚姻档案查档潮”:提供婚姻档案为补证、领取计生补助、申请二胎、房屋过户、贷款等各类需求者服务;2009-2012年,迎来“房产档案查档潮”:提供房产档案为村民核实尺寸、产权归属、享受保温补贴、拆迁办制定各类规划和方案等提供依据。
(二)适应信息时代,提供便捷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利民作用
平谷区档案馆自主开发了“平谷农村档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把涉农政策、政府公开信息、已公开的档案目录和部分原文全部整合,通过平台发布涉农政策、绿谷文化、绿谷特产、旅游档案、视频等涉及百姓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用信息,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通过平谷农村档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使村民不出村,即可将各种档案一“网”查尽,实现“鼠标一点,应有尽有”,为社会、百姓提供高效优质的利用服务。
(三)满足多方需求,提升档案馆服务能力
1.依托互联网媒体优势,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一是将档案馆及基层单位典型利用实例材料张贴在网络宣传。通过网络宣传,扩大了档案利用的影响面,更多的基层档案工作者参与进来,积极撰写、上传稿件,档案利用的服务热情明显增强,形成了全区联动的良好氛围。二是在平谷档案信息网站开设网上展览专栏。只要有网络,人们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登录网站参观展览。展览主要通过深挖丰富馆藏内容制作而成,通过观看展览可激发人们探知、利用档案馆藏内容的兴趣。
2.多种宣传模式并举、激发利用档案意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宣传模式:将广大市民请进档案馆,使其对档案及档案工作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亲身感受档案的文化价值与魅力,进一步提升档案局(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开展“档案服务村镇社区”、“服务三农”等一系列下乡活动,送档案到百姓身边,将档案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编研成果展示给公众,从而拉近档案局(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拓展档案局(馆)公共服务职能。
通过宣传,扩大人们对档案的认知面,让百姓了解档案馆所存档案有许多是与自己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内容,在办理许多事情时都离不开要查阅档案,逐渐渗透要办事先查档案的档案利用意识。
(四)适应农村需求,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档案服务三农作用
充分发挥综合档案馆优势,以点带面,带动全区档案利用遍地开花。
1.构建特色农业科技档案样板村,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镇罗营镇北四道岭村成为农业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村,果农通过利用其科技档案,提高了果树管理技术。通过科学管理,果品的产量大增,口感与品质位居全区前茅,优质的果品迎得了沃尔玛公司的青睐,与该村建立了农超对接,鲜桃日供沃尔玛超市24吨,300户桃农从中获益。
2.构建特色民俗档案样板村,为农村旅游富民服务。以黄松峪乡的雕窝市级民俗旅游村为例,建立民俗旅游接待户家庭档案,将部分照片上传到雕窝民俗旅游网上进行宣传,受到广大民俗户的好评,为民俗村带来切实的收益。
3.构建新型农村档案样板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平谷区南定福村是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区档案部门的协助下,利用档案资料,举办了一期“南定福村发展变化成果展览”,并在平谷档案信息网、平谷政务网上展出,通过回顾新农村建设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使广大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深受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