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服务及其优化

2024-07-26

纳税服务及其优化(精选10篇)

纳税服务及其优化 篇1

摘要:近年来, 在“十二五”规划对政府转型和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的新形势下, 纳税服务已成为税收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纳税服务体系, 以适应税收管理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本文在分析了纳税服务的理论基础上, 总结了我国开展纳税服务的现状及不足, 最后针对我国实践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未来时期优化纳税服务的设想。

关键词:纳税服务,发展阶段,纳税服务优化

一、纳税服务概述

深刻理解纳税服务的概念, 才能为我国基层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实践活动提供准确的理论支持和行为导向, 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落实税务创新对纳税服务的要求。

不少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纳税服务进行定义。

有人认为纳税服务是以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为对象, 帮助、指导其正确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还有人认为纳税服务是作为政府公共部门之一的税务机关, 为确保纳税人依法纳税, 指导和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维护其合法权益而提供的一系列持续、有礼、及时的服务。也有人把纳税服务作为综合性和管理型的税收征管工作, 认为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 按照纳税人自觉、主动、及时、完整的办理各项纳税手续的合法合理期望, 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的、全面的、便捷的、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

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归纳, 都有其合理性。

国家税务总局在【2003】38号文中对纳税服务的定义是: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 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这是当前较为全面、权威的定义。

总之, 纳税服务的内涵要求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执法, 通过行政方式改革和机构改革, 提高办税效率, 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其基础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 将纳税服务的范围、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固定下来, 使之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部分。

二、我国纳税服务的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为纳税人服务”的概念是于1993年12月全国税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 1996年7月全国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上确立的。2001年, 纳税服务正式写进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从而确立了纳税服务的法律地位, 表明纳税服务不再只是职业道德要求的范畴。2002年, 国家税务总局设立专司纳税服务职能的行政机构———纳税服务处。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10月下发了《纳税服务工作规范 (试行) 》, 对纳税服务工作作出了具体的规定。2006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组建了新机构“纳税服务司”并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机构、人员。

我国纳税服务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进程而发展变化着, 具体的, 可以以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三个大的事件为分水岭, 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始阶段。

从1993年税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纳税服务”概念开始, 伴随着税收征管模式的转换、1997年的《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的出台, 提出了新的征管模式: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重点稽查。

2. 发展阶段。

以2001年4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修订案) 》为标志, 纳税服务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措施有: (1) 成立省一级税务机关直属的纳税服务中心。 (2) 创立“一站式、一窗式”办税服务。 (3) 因地制宜推广多元化得申报方式。可见, 这个时期, 各基层税务机关开始主动探索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 开始重视纳税服务的内涵。

3. 再发展阶段。

此阶段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纳税服务工作从理念和实践上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认识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发展到要满足不同纳税人个体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要, 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满足个性化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并实现二者的同步发展;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质和量要同时满足不同纳税人个体的需要。

三、对创新纳税服务优化的再思考

根据《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 2012年我国将初步形成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 以持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的纳税服务工作格局。因此,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纳税服务优化:

1. 加强纳税服务意识教育。

加强纳税服务能力建设, 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公众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诉求, 要求政府担当起促进公共利益、增进社会福利、服务公众需求的责任,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想长久保障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不断加强纳税服务意识是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不容放弃的。

2. 建立完善的能力培养平台。

学习培训是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没有一个现代化的能力培养平台, 纳税服务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提升。能力培养平台的培训的内容既包括拓宽纳税服务内容又包括创新纳税服务的手段和方式。真正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为纳税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符合时代和法律要求的服务。

3. 借鉴国外经验。

美国“以服务为治税宗旨”型的纳税服务体系:美国现已将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实现他们的责任, 使税法公平适用于所有纳税人, 并有详尽的发展战略、业务规划、信息技术绩效测算体系为支撑。在与纳税人打交道的执行策略方面, 通过信函、电话等各种渠道与纳税人增进沟通;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尽快鉴别出可能发现不遵从问题的纳税人;重视蓄意的不遵从行为, 由犯罪调查中心专门对其进行调查;对纳税遵从者实施完整统一的服务策略等。

参考文献

[1]张学清.纳税服务与现代税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年第8期[1]张学清.纳税服务与现代税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年第8期

[2]李建新.“纳税服务”需要理性认识.中国税务, 2010年第5期[2]李建新.“纳税服务”需要理性认识.中国税务, 2010年第5期

[3]徐光烈.对基层纳税服务能力的调查与思考.涉外税务, 2010年第1期[3]徐光烈.对基层纳税服务能力的调查与思考.涉外税务, 2010年第1期

[4]包清泉.关于创新纳税服务水平的再思考.北方经济, 2010年第2期[4]包清泉.关于创新纳税服务水平的再思考.北方经济, 2010年第2期

[5]陈捷.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涉外税务, 2003年第4期[5]陈捷.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涉外税务, 2003年第4期

对优化纳税服务的思考 篇2

首先,税务部门要把纳税服务工作提高到依法的高度去对待,真正认识到,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行政执法的基本职责。

新的《税收征管法》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规范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条款。充分体现了纳税人与税务人员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体现了纳税服务已经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税务部门就要树立全新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征管体系中,纳税服务是基础,搞好纳税服务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要转变观念,彻底摆脱过去打击监督型管理的残留理念,全面树立管理服务型的征管理念。

在过去多少年中,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是打击监督型的,在此种体系中不相信纳税人能依法纳税,所以税务机关包揽了许多纳税具体事宜,而不考虑纳税人在想什么,希望什么,满意什么,所以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益不高,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起到了催化纳税人偷逃抗骗税现象的发生。管理服务型的税收征管体系,是相信纳税人能够依法纳税,那么税务机关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向他们宣传税法,帮他们了解掌握纳税的程序,让他们清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及享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办完应办的所有纳税事项。

第三,要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搞好纳税服务,是世界税收征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我国加入WTO后,要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那么就要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纳税服务是世界各国现代税收征管的大趋势,现在有些国家已经把税务局改成了服务机构或服务办公室。只有搞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水平才能跟上世界潮流。所以要认识到纳税服务,是我国税收征管的新战略,是顺应世界税收征管潮流的举措,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第四,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纳税服务的管理制度。

认识提高了,那么制度就是搞好纳税服务的基本保障。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用制度管人治事,要建立纳税服务制度、纳税服务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奖励制度。以制度确保纳税服务的高质量。比如“首问负责制”的高质量运行,就可以提高纳税人纳税自觉性、主动性和情愿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问负责制”的内涵,就是要求首次接受咨询的税务人员,就纳税人询问的涉税事项,按照政策给予及时、正确、耐心、细致、热情的答复,并给予具体指导,直至办完全部事项,这个制度,是搞好纳税服务的首要环节,它能使纳税人在具体办税过程中,学到税法知识,掌握办税程序,从而提高办税能力。同时满腔热情的服务,会使纳税人感受到所尽的义务,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尊重,从而感到心情愉快,同时拉近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距离,实际上也就是拉近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或清除了纳税人的抵触情绪,促进了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和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引导的自觉性。

第五,根据纳税人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纳税服务方式,便利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

观念转变了,制度建立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根据具体情况,以便利纳税人为目的,确定不同的纳税服务方式。

纳税服务及其优化 篇3

1.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增加迅速和覆盖面广

从20世纪80年代, 国家开始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积逐年增大, 在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分别占到98%和89%的高比例。在我国已大范围建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000多个。例如, 江苏省全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00多个, 江苏省步行15分钟内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56.7%。南京市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造15分钟服务圈, 居民可以随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看病。这表明,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经进入到比较普及的阶段,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 居民可以获取更加方便快捷的卫生服务。

1.2 社区卫生资源配置显著提高

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47万, 比2007年增长16万, 其中全科医生达到17万。在人力资源方面, 2006年湖南省社区医务人员社区均数为5.4个, 目前均数达到7.8个, 增长30%。2007年, 广东省每万居民配备约0.5个全科医生, 而目前广东省配备全科医生数量居首, 可以达到每万人2.5个全科医生。在硬件配置上, 江苏, 广东, 湖南三省都加大投入力度, 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标准》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积在1000平方米或以上, 江苏、广东、湖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均已达标。在2009年, 广东省尚有13.7%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面积小于1000平米, 至今已全部落实社区用房面积达到1887.5平米。业务用房功能分开比例增大, 内部布局合理, 符合国家标准。可见,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促进社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调查地区各省加强人群免疫接种工作, 完善和建立各种疾病计划免疫管理机制。调查数据显示, 三省各种疫苗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 保证广大群众免受相关疾病的侵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标准, 江苏、广东、湖南省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均数为95%, 表明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传染病漏报率减少, 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得到改进。三省平均老年人健康登记管理率达到91%, 江苏省城乡居民健康重点指标控制水平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三省重性精神病患者人群管理率和重症病人术后康复人群管理率也达半数以上, 体现了我国社区康复医疗工作中取得较大的成效。

1.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居民满意度评价较高

居民满意度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重要指标。据调查, 各个省市居民总体满意度达到56.9%, 居民满意度较高。其中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卫生环境”评分较高, 分别为69.7%和59.9%;居民对服务收费和服务态度等比较满意和很满意也满意度为达半数以上, 表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项目收费比较合理, 医护人员的行为举止、语言规范及协调沟通技巧的培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医护人员技术满意度为45.6%, 满意度相对较低, 说明医护人员医疗经验的丰富性和技术、整体护理质量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 将社区预防和医疗有效结合起来, 以社区预防为主, 为有健康障碍的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为居民提供了日常健康知识, 保障了居民在社区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2 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行为偏差的表现及其成因

2.1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购买价格偏低

政府是服务的购买者, 政府定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投入与财政补贴是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机构高效高质提供服务的重要保障。但从调查看,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购买价格普遍较低, 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许多项目无法顺利开展。江苏、广东、湖南三省政府购买人均社区卫生服务为35元, 其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元, 健康教育3.8元, 预防接种和乙肝补种2.4元, 传染病报告与处理2.8元, 儿童保健2.8元, 孕妇产保健3.8元, 老年人保健6.1元, 高血压健康管理2.6元, 糖尿病健康管理1.1元,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1.8元, 卫生监督协管1.29元。这些投入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府也是“经济人”, 作出决策时应使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政府只注重少花钱, 多办事, 为政府部门赚取更多的利润。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前, 未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差异、居民的需求量、当地的卫生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指数差距等, 购买价格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 导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2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的差别对待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为公立、民办两种性质。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由不同级别综合或者专科医院承办, 保持公立医院管理模式, 政府财政投入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举办, 一般由民营医院门诊改建, 在政府的监管下, 提供初级保健服务及二三别的医疗护理, 政府根据情况提供适当的补助。由于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 政府认为公立卫生医疗机构才能提供为民需要的服务, 而对民办机构天生存在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认为其追求利润、唯利是图, 会损害公众的健康利益。因此, 限制民办医疗的发展, 保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在财政投入和补贴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对待。据调查, 2011年-2013年广东省政府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补贴情况逐年加大, 但民办机构得到的财政补助数据远不如公立机构。此外, 部分公立机构为了维护自身垄断地位, 利用政府行为, 打压其他社区医疗机构, 抑制了民营社区卫生机构的良性发展。

2.3 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考核制度不完善

从调查地区情况来看, 考核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主体单一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是考核主体主要是政府各级卫生职能部门组成。据调查, 三个省市有75.2%的居民“从不参与”, 仅有10%的居民“经常参与”。由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缺乏居民的参与, 政府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和制度时没有征求社区居民意见, 使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存在供需失衡, 造成大量卫生服务资源闲置和浪费。其次, 考核方案设置不科学。大多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方案调查形式单一呆板, 只注重指标的完成所设置的考核指标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匹配。考核指标过高或者过低, 导致被考核者为了达到要求虚假填写, 结果失去真实性。考核评估结果的惩罚力度过低, 激励和约束作用不大。最后, 考核结果公开程度低, 公开周期过长, 政府以半年或年度公开考核结果居多。

2.4 政府对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监管的弱化

在实践过程中, 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后, 难以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主要源于政府与服务提供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作为服务的提供者, 其掌握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知识和基层居民的卫生服务状况;作为监管者的政府由于不可能完备地掌握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 只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反馈给政府, 而有意隐瞒、漏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甚至滋生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 违背承诺, 追求利润最大化, 忽视社会效益, 损害居民健康保健权益。此外, 现有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权分散在各个部门, 其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往往具有复杂的利益联系, 弱化了政府部门监管力度。

3 优化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行为的对策

3.1 合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只有稳固的经济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才可快速发展, 居民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综合性的基础卫生服务。例如, 英国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约占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总预算的80%, 在法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68%来自政府。可见, 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因此, 各地方政府在合理范围内调整财政支持范围, 以社区服务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为基础核定价格和财政补助, 健全长效投入机制。

3.2 公平对待社区公私卫生服务机构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需求, 政府应本着在发展中求规范的原则, 大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主体多元化, 适度发展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社区卫生服务, 在基本设备配置等方面予以必要的财政补贴;完善的收益补偿机制, 加大对民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为民办医疗卫生机构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良性有序运行。

3.3 建立健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制度

首先, 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引导和创造居民参与监督平台, 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合同和居民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其次, 在设置考核方案时, 合理界定考核等级,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措施, 使考核真正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 不至流于形式。最后, 扩大考核结果的公开程度。考核结果遵循公开、透明、专业、诚心的原则, 及时公布考核过程及结果, 使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和居民及时全面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情况, 特别是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技术状况, 真正做到考核以居民为本。

3.4 强化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并非盲目退出卫生服务领域, 关键在于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其中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就是关键作用之一。定期不定期地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 尽量充分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情况, 对不符合要求行为给予纠正和敦促其按时按标准提供相关服务信息, 改进服务质量。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和协调, 形成一套全方位参与监督的新型监管机制。充分结合各社区情况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灵活的监管机制, 不断调整监管方式, 提高监管效率。最大程度杜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会主义行为, 强调其公益性, 增强其服务能力, 使居民真正能获取高效的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杭.社区卫生服务购买:从层级控制到治理转型[J].社会主义研究, 2013, (2) :49.

[2][美]埃瑞克.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廖绮霞.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软科学, 2009, (2) :23.

[4]刘永军, 张健.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探讨[J].管理评论, 2014, (3) :169.

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 篇4

一、高校德育环境的构成及特征

(一)高校德育环境的构成

高校德育环境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高校德育活动及德育对象的主要实践范围进行划分,分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大部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学校环境指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

高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国内存在的对高校德育活动及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它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历史积累、发展状况与趋势所形成的教化和导向环境氛围。

高校德育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归纳起来,高校德育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内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状况。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校园环境如果能够匠心独运地按照有利于育人的要求,遵循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造,就会赋予其生命的灵性,丰富人文底蕴和自然和谐的美感。身处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控制情绪、调适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还可以启迪智力,激发灵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得到美的升华。

校园文化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部分,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其中树立优良的校风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

校园人际环境,是指校园人际关系构成的人际氛围。校园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核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随着环境的发展,现代社会还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也构成了高校德育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正在成长且接受新生事物快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二)高校德育环境的特点

1.可感性。高校德育环境是可以为人们感知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高校德育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讲,全面优化高校德育环境至关重要,因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为大学生所感知,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及其德育工作,其中的哪怕是一小部分不良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高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可感性特征要求我们要系统地看待高校德育环境,注意到它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所有因素,全面营造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德育的顺利开展。

2.可控性。无论是宏观德育环境还是微观德育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可以调控的,也是可以营造的。可控性特征要求我们增加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自觉性,采取切实措施,对环境因索进行有效的调控,使其向着有利于高校德育顺利开展的方向发展。

3.可适性。从总体上讲高校德育活动总是趋向于要求一定的德育环境与之相适应;如果出现不适应,就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调节。在正常的情况下,高校德育活动反映了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从总体上是与环境一致的,但在有些时期,两者之间的不一致、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况导致高校德育的效果不佳,因而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调整。这种调整的重要内容就是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以使两者在新的基础上相协调、相适应。

二、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基本措施

(一)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力优化高校德育的社会大环境

目前,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建立党、政、工、青、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整体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共同为优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环境而努力,这是优化高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根本保证。

(二)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德育环境品位

1.创建高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物质条件。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如果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那么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环境熏陶,激发出蓬勃向上的激情和追求高层次文化的欲望。美化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实行环境育人的重要举措。而要美化校园德育环境首先就需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各项基本建设。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不断提高育人的精神品位。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办学指导思想、校风、教风、学风和德育工作。因此,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是优化高校德育环境的根本性举措,必须下大力抓好。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德育人;学校领导要对培育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适时提出培育良好精神环境的具体要求,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坚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达到在环境中育人,在活动中育人的目的和作用。

(三)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创建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

1.加强制度建设,使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制度环境包括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定明确的德育实施规划,增强操作性,建立以综合测评为核心的年度德育考评体系,把德育测评结果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并与评奖评优等挂钩,用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始终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重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品德的学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不断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优化高校德育环境,高校本身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如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非教学用电脑房,要免费向大学生开放,学生宿舍的网络除节假日外,每天在一定时间要实行关闭制;要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3.不断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创建良好的宿舍环境。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和学分制的逐步实施,传统的班级概念不断淡化,学生宿舍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明晰责任,确保宿舍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组织、有制度,学生的生活管理有规范、有层次,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有保证、有实效,学生宿舍的安全保卫工作有措施、有保障。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众多的家庭问题中,家庭教育的误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因此,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必须首先高度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重点是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使其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五)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相适应的高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方式,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校园网络,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要有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网络信息文化的分析和把关,把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传给学生;要注重对网络文化信息受众群体的研究,在工作中采取“引导选择”方法;要注重传播效果的研究,努力扩大受众面,让校园网络进教室、进园区、进学生宿舍;要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自觉抵制低级、腐朽、反动的网络文化信息;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增强校园网络服务功能,建设好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使网络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形载体;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牢牢把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

(六)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教风建设

优良的校风对高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强有力的聚合作用和行动上的激励作用以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增进作用。因此,校风是治校育人的重要因素,是在高校德育环境建设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

要建设良好的校风,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下大力气抓好学风和教风建设。教风直接影响学风,要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必须首先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推动校风建设,要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强化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等有效手段,从深层次上开展学风建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现代迷信”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5JD710022,课题组成员:王冰、王卫华、孙随根、史历)

纳税服务及其优化 篇5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念方面的问题

通常来讲,高校志愿者在团委或其下设的志愿者专门机构领导或管理之下,这些机构通过宣讲动员引导大学生加入相关志愿者组织。应该说,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增强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志愿者相关机构或团体,对于引领发动大学生开展志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有的掺入了过多的外在因素。如有的高校一味追求志愿者注册数量,对高校各院系、班级进行志愿者发展任务分配,甚至把发展人数多少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致使很多人在不了解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情况下被吸纳进志愿服务体系,这导致志愿者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名无实的结果[1]。还有的高校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学生的个人议价中,或者与评先树优相结合,或者与学分相结合,或者与奖学金评定相结合,致使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动机不纯,存在着各种功利因素。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异化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某种工具,导致志愿服务的理念出现偏差。

2、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管理粗放。有的高校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在志愿者征集和登记方面过于随意,没有全校统一的管理规范。各个高校在志愿者队伍管理方面各自为政,使志愿者资源存在条块化分割的局面,不利于资源的交流共享,在志愿服务对象方面存在交叉、遗漏并存的现象。同时,对志愿者的考核、评价、认证等方面没有统一标准,不利于对志愿者开展活动的监督管理。其次,保障机制不完善。志愿者保障机制不完善,主要是指志愿者保障自身权益制度的缺失,在个人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以及服务成本方面保障不到位。

3、物质保障方面的问题

开展志愿服务,不可避免地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做为基础。若志愿服务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则服务就没有长效保证,往往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在这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有志愿服务的专项资金,其中,高校对共青团组织的资金保障是其主要来源。还有的志愿服务资金来源于社会性捐助、个人捐款等。高校的专项资金往往限于学校组织的大型志愿活动,而来自社会组织的捐助与捐助主体的实力相关,个人的捐助数额往往非常有限[2]。这就导致志愿服务活动浮在面上、时间较短等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

1、加强志愿者主体队伍建设

高校要加强宣传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充分挖掘志愿者队伍的潜力,使志愿服务意识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其参与志愿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志愿者招募机制进行优化,科学、系统、全面地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储存,进行科学管理和监督[3]。着重培养一批踏实肯干、专业技术突出、志愿服务经验丰富的志愿者队伍,发挥其带头和带动作用。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如对某项服务活动开始之前,先对各自职责进行明确,对服务的对象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服务程序,对志愿服务的风险进行评估,掌握特定的服务技能,服务过程中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评价等。

2、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志愿服务机制的主要内容为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培训、队伍和活动管理、考评及激励制度等。在志愿者招募上,应建立健全全校统一的注册登记制度,按照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意愿进行分类,建成志愿者信息库,这有利于增强志愿服务培训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效率[4]。在志愿服务培训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和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骨干力量、短期服务人员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考评与激励方面,对志愿服务进行量化,对成效突出的志愿者给予物质或荣誉奖励,也可开展奖励性培训或深造,既有利于培养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又有利于其专业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优化服务项目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难点主要是经费问题。对此,高校要制定专项预算,或设立专项基金,该项资金专用于志愿服务项目的保障。在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优化服务项目结构,对大型项目和小型项目、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所占比例应科学合理。大型、长期项目一般是缘自国家战略,如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大型、短期的项目一般围绕高校所在地重要事件,或社会热点事件来展开,如杭州峰会志愿服务、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等。这两个类型的项目,一般高校较为重视,开展得较好,但同时对小型项目往往重视不够,而这些项目又是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重要平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项目目的较鲜明,任务单一,难度较小,对志愿者要求不高,志愿者更容易参与;另一方面小型项目所需经费较少,运行简易,在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更加易于开展。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了解和体验社会结构、特点和矛盾,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在理念、机制、物质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及其效率。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优化,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优化服务项目结构,使高校志愿者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健全和完善。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针对现状,对优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问题,优化

参考文献

[1]方越.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2):223-224.

[2]郭振宇,刘凯,方芳等.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2):92-96.

[3]任慈.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神州(下旬刊),2013,(5):264.

纳税服务及其优化 篇6

1 研究简述

公共服务研究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研究视角主要是广义的公共服务, 如医疗保障、城市交通和公共政策等领域, 涉及到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通过文献梳理, 可分为三个逻辑主线: (1) 注重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现实感知。旅游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一种形式, 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 居民和旅游者等需求方对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现实感知是评价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 相应的认知情感模型、评价体系和感知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多[2,3,4]。 (2) 构建旅游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较完善, 相关研究也较丰富。除了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外,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产业框架, 特别是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中的旅游信息服务方式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5], 旅游专业网站的旅游信息传播作用和效果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6], 一些专业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方案和运作模式也在探索中[7]。同时, 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 英美等国旅游服务系统有着非常完善的电子化政务公开、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预警功能[8]。 (3) 探索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由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应由政府来提供。随着公共物品理论的不断完善, 一些学者认为市场也可进入旅游公共服务领域, 且供给效率比政府供给更有效[9]。在某些领域, 政府完全可采取多元化的供给模式[10], 如公私部门的合作供给、第三部门的供给等。

我国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学术研究文献较少,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辨析、内容组织、体系构建和供给模式等方面。如李爽等[11,12]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内容构成和系统划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服务内容构成、供需主体、供给模式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重新架构。同时,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也有突破, 一些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应对策略和保障措施[13,14,15]。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如不少学者讨论了节事活动中旅游公共服务的政府和第三部门供给模式[16,17], 并强调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18]。尽管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 但相关实践活动已在一些旅游发达城市开展, 如厦门2007年就完成并通过了我国首个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0年我国首个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在桂林成立等, 标志着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进入了新阶段。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 相应的供给模式和运行模式单一, 无法充分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运行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低、空间分布不合理,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千头万绪, 需要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寻找合适的突破口。

本文试图以旅游型城镇———南岳镇为例, 利用区位商计算模型分析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各要素的比较优势。通过实地调查, 分析旅游公共服务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结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布局存在的若干问题, 提出旅游公共服务空间优化的对策, 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性资料。

2 公共服务体系集聚水平与空间布局

2.1 公共服务体系各要素的集聚水平分析

旅游公共服务内容体系庞杂, 分类方法各异。本文立足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分为旅游公共交通、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公共安全、旅游公共休闲和旅游公共环境等5个构成要素。利用区位商的数学模型, 对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各要素在衡阳市中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比较分析, 便于找出旅游型城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基于资料的可得性和分析的简便性, 本文利用人均旅游公共服务占有量作为资源空间集聚度评价标准。由于旅游人口为流动人口, 本文区位商计算旨在求出各要素的人均占有系数, 前提是满足当地常住人口的需求, 故计算时以两地常住人口为准。计算公式为:

式中, Q指区位商数值;S0为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素Si的组成值总和;n为要素的组成值个数;i指要素组成值的序列号, 且为正整数;T为衡阳市相应要素Ti的组成值总和;P0为南岳镇人口总数;P为衡阳市人口总数;两地人口数量均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仅包括交通基础设施 (如公路建设、停车场) 、交通运输市场, 还需考虑城区交通营运。基于数据的有效获取, 本文试图从交通线路、专线站点和大型停车场3个方面说明南岳镇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根据《衡阳六十年》统计数据, 截止2008年南岳镇境内旅游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主要过境线路有国道G107线、省道X037线、X038线、X042线和X061线, 全长约42.2km;高铁站点1个、专线汽车站点2个、公共停车场10个, 其中包括中心停车场和万寿生态停车场等。相应的衡阳市公路里程为17671km, 长途汽车站24个、停车场127个。根据式 (1) , 即可得到南岳镇人均公路里程的区位商值为0.632、旅游站点区位商值为22.042、停车场区位商值为20.827。区位商值说明, 就旅游公路里程数而言, 南岳镇旅游交通网络服务并不占优势,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 由于南岳镇旅游中心地的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相应的旅游交通节点服务功能较强大, 这也是构建现代旅游公共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近年来南岳镇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 开通并完善了南岳衡山旅游网站, 成立了信息自动化验室办公室, 建成了高质量、全覆盖的通信系统及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络。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信息服务两部分。非物质信息数据难以统计, 故本文以物质信息为主, 以旅游交通指示信息、旅行社和邮政局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南岳镇旅游公共信息进行信息采集筛选、实地考察与补判得知南岳镇主要旅游交通指示信息14处、中大型旅行社12家、邮政局6家, 相应的衡阳市相关数据分别为468处、59家和186家。根据式 (1) - (3) , 南岳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区位商值为11.871, 大大超过了衡阳市的整体水平, 反映了作为旅游型城镇的南岳镇近几年在旅游信息化建设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安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旅游交通事故、旅游食品安全、景区治安状况、景区自然灾害事故等。由于相应的数据缺失, 我们用旅游地公安局派出所数量、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来间接衡量旅游公共安全服务能力。通过统计可得, 南岳镇共有派出所4处、医疗卫生机构9家。但就人均比值而言, 南岳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均比值是衡阳市的5.764倍, 空间集聚水平较高, 有利于旅游型城镇的专业化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旅游公共休闲服务:旅游公共休闲要素是人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体验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大众旅游休闲方式和南岳镇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星级酒店、综合文化中心 (包括图书馆、电影院、歌舞厅、体育馆) 、购物中心 (包括超市、百货、香行) 、广场公园4个方面搜集数据, 见表1。根据式 (1) - (3) , 可计算出南岳镇旅游公共休闲服务的区位商值为7.218, 在人均占有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环境很难用数据衡量, 它只是旅游者的一种感性体验, 可用旅游者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来衡量。通过100份问卷调查, 在1%的置信区间, 旅游者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相关系数高达0.9以上 (表1) , 这表明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各个旅游服务要素的建设必须要同步进行, 增强旅游者的整体体验质量, 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2.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空间格局

按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五大要素, 利用ArcGIS线状要素叠加、CAD矢量数据合成等手段, 将相应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叠加在同一底图上, 即可看出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千”字形布局 (图1) , 分别集聚在省道X037线、X042线和X061线。进一步分析发现, 酒店和旅行社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服务设施空间集聚程度较高, 主要分布在X037线与X061线交汇处以及沿X042线。主要原因是, X042线距离核心景区较近, 便于旅游者出行, X037线与X061线交汇处交通便捷, 空间可进入性较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管理机构或供给主体部门基本上沿X061线布局, 沟通较方便;而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较广, 但也基本上沿主干道或次级主干道布局, 能覆盖整个南岳镇的旅游需求。

3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布局差异特征

3.1 公共服务体系要素集聚水平差异明显

通过计算各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区位商, 测度了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 旅游公共服务各个要素空间集聚水平差异明显。在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内部差异上,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要素内部人均公路里程空间集聚水平仅为0.632, 是旅游公共交通要素内部各组成部分集聚水平最低的;而相应的旅游站点服务设施和停车场服务设施区位商值较高, 集聚水平分别为22.042和20.827, 是人均公路里程集聚水平的35倍和33倍, 表明在旅游交通服务要素内部, 相对南岳镇的人口规模, 其旅游公共交通服务配置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类型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同样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医疗卫生机构区位商值为5.764, 空间集聚水平最低;旅游公共休闲服务次之, 空间集聚水平为7.218;旅游公共信息服务配置的空间集聚水平最高, 这意味着南岳镇在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与旅游市场需求最为匹配, 而相应的医疗保障服务则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公共服务体系要素集聚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从图1可见,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呈“千”字形布局, 进一步用圈层结构分析揭示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圈层分布分异特征。以X061线与X037线交汇点为圆心, 以0.25km为半径作圈层分析结果表明, 在小于0.5km半径范围内旅游公共服务要素数量占总数量的34.8%, 在0.5—0.8km半径范围内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占总数的18.1%, 0.8—1km半径范围内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占总数的47%, 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可见, 南岳镇1km半径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高低峰值, 0.5km范围内是旅游公共服务要素集中的第一个峰值, 集中密度较大, 主要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星级酒店和汽车服务站点等。随后进入了相对低谷区, 在0.5—0.8km范围内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较少, 零散布局一些购物超市和政府公共服务部门, 主要原因是这一区域主要是居民区, 配套的公共服务基本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在0.8—1km范围内出现一个最高的峰值,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比值达到47%, 主要布局有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环境监测部门、旅游交通指示信息服务设施等, 主要原因是该区域距南岳核心景区较近, 是一个较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区域, 与旅游运行管理、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要素集聚较多, 符合旅游景区管理和旅游活动规律。

圈层结构分析说明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分布的区位集聚差异性, 而扇形分区则重点阐释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布局的方向性差异。同样以X061线与X037线交汇点为圆心, 将南岳镇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区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亚区。对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布局进行扇形分区分析表明, 南岳镇西北方向是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分布的主要扇形区,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占总数的41.7%;东北方向扇形区集中了36.4%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 而东南方向旅游公共服要素占总数的13.6%;南岳镇西南方向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布局最少, 仅占总数的8.3%, 且要素类型单一, 基本上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从扇形分区的分析结果来看,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方向性差异。

3.3 公共服务体系要素空间集聚时序差异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空间布局形态是随着南岳镇的空间结构发展而形成的, 因此在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建设的时序和等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在时序上呈现明显布局不均衡, 以X061线与X037线交汇点为圆心, 半径约0.5km范围内的老城区开发时间长, 人口分布密度高, 长期积累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较多, 约占总数的35%。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 以X038线 (金沙路) 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建设迅速发展, 吸纳了众多的旅行社、星级酒店和环保服务部门布局于此, 约占总数的47%。近几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旅游业的持续增长, 南岳镇核心城区旅游交通系统压力增大, 城区人口增加,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人均拥有量不足, 出现季节性和持续性的供需矛盾。因此, 南岳镇政府在X061南部 (祝融南路) 进行了总体规划, 对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引导, 吸纳了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布局于此。其次,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在等级上也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同一类型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 由于存在服务规模、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可分为高低不同的级别, 等级越高, 旅游体验质量越高,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正外部性就越大。南岳镇老城区建设时间较早, 旅游业还未充分发展, 旅游公共服务需求不旺盛,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处于一种零散、混沌的状态, 此时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基本上局限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 高等级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较少。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旅游业飞速发展, 各种旅游服务需求持续旺盛, 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规模和等级不断升级, 但参差不齐, 鱼龙混杂, 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随着旅游消费结构管目前该地区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布局较少, 但发展趋势较好, 且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起点高, 将形成高等级的旅游公共服务要素集聚区。

4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引导措施

4.1 以祝融南路为轴线, 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

结合南岳古镇的改造和保护, 城镇发展方向以向南为主, 以祝融南路为轴线, 建设南岳新城, 置换旧城用地, 将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吸引到南岳新城, 组建一个全新旅游服务综合体。所谓旅游服务综合体是在城市综合体的概念上延伸而来的, 是通过区域内集约型建筑物实现旅游服务功能空间上的相互组合与价值互补, 在强调旅游咨询、集散、中介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有机组合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要素型服务功能, 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功能复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为旅游业提供一个高效集中的经营平台, 为政府提供旅游公开管理的集中载体, 开辟了旅游服务中心建设的新模式, 实现了从旅游服务中心到旅游服务综合体的转变[19]。南岳镇应抓住旧城改造、新城创建的有利时机, 通过市场、行政等多种手段, 吸引和引导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向旅游服务综合体集中, 政府旅游服务机构可先行迁移, 以此带动相关服务链向新城发展。南岳镇旅游服务综合体除了常规的信息咨询和交通集散等辅助性服务外, 应结合南岳建筑风格、养生文化、特色美食、历史文化等, 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体验式旅游项目, 构建一个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服务综合体, 使旅游服务综合体本身成为一个旅游吸引物。在旅游者消费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和旅游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关键阶段, 旅游服务综合体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提供可供选择的细化和差异化服务, 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安全预测、车辆维修、休闲娱乐等综合式服务。

4.2 结合镇区旧城改造, 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分区

南岳古镇南起107国道、北至朝阳峰, 东起茶亭子, 西至白龙潭, 面积1.8km2, 以寺庙建筑、古镇老街为主要景观特色, 以游览观光、朝拜进香、民俗庙会为主要游览内容。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要素的进驻, 南岳古镇特色逐渐流失, 功能特点削弱。因此, 为了更好配合南岳镇旅游服务综合体的构建, 南岳古镇应利用古镇改造的机会, 严格控制古镇人口, 将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和服务人员迁出古镇区域, 恢复南岳古镇原貌, 突出宗教文化特色和旅游景观形象, 提高旅游者古镇体验的质量, 将南岳古镇打造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和展示“寿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 为了满足当今旅游者个性化、多样化和便利化的消费需求, 在旧城改造的同时, 新建南岳新城, 适当调整旅游公共服务布局。在衡山路和祝融路交叉区域新建大型的旅游交通综合服务区, 构成连接新城和旧城的交通网络;在衡山路以南片区规划南岳旅游服务综合体, 从旅游者感知体验角度, 对服务场景和服务设施进行风格包装和气氛营造, 从旅游者参与体验角度, 设置极具南岳特色的文化体验馆、参与式活动体验项目和实时性旅游信息咨询馆等, 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合理分区。

4.3 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2006年以来, 南岳镇为申请世界遗产, 对区域内旅游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善, 但相应的软件服务有待推进, 如南岳镇的旅游信息化、标准化、数字化滞后, 部分旅游企业未形成网络经营, 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南岳镇应努力推进旅游信息基础服务建设,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中英文网站建设, 实现旅游企业与政府的网络资源共享。重点构建旅游咨询信息系统和自助游信息平台, 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提供互动性的在线咨询和预定、投诉处理系统。针对南岳景区旅游者的持续增长, 旅游求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提上日程。完善应急救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 通过应急系统可迅速预报、监测和发布, 让旅游者了解各种安全信息, 增强旅游安全应急能力。

摘要:基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的实地调查,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千”字形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集聚水平的类型和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集聚的时序差异显著;提出应以祝融南路为轴线, 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结合镇区旧城改造, 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分区;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 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

优化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7

一、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纳税服务体系是国家纳税部门在根据一定的纳税法律和相关的行政制定的制度后, 在缴税人依照相关法律的纳税义务的过程中, 所行使的纳税权力, 做到缴税人提供一个公平、规范, 全面的纳税服务措施的总称。关于纳税服务的具体措施, 在于党的十七大召开会议中, 就有提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在纳税服务体系上, 有必要建立一个公共服务性的政府, 而纳税服务的相关条例《纳税征收法》以及具体的纳税征收细则上, 也很肯定的提出了, 升级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 保护纳税人的最有理的合理保证, 是纳税机关的义务与权力。在这点上, 怎样做到建立合法性的, 以纳税人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机关, 尽量做到提高纳税人的服务质量, 优化减少纳税成本开支, 促进国家经济的双向全面发展, 变成了我国纳税部门新时期内税收工作努力的主要来源。

在这些基础上, 不难看出, 纳税服务体系是国家在税收中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纳税过程就是国家在借助着自身的政治权利得到的财政收入, 从而对这些来源于国民财政收入进行的一个分配调剂和再度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纳税就是为了去适应国家社会公众的需要, 为政府和国家提供国民基础的物品和服务。纳税的根本引咎于纳税人的收入, 而用途主要是用在国家为其供给的公共产品上。做到将税收来源于国民, 用之于国民, 从这层意义上讲, 国家是国民经济中服务体系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人, 而纳税公民便成为了国家的顾客, 只有做到全心全意的为顾客办实事, 做件好事, 才能平衡二者之间的公共服务关系, 故而纳税人供给的优越纳税外部环境就变成了国家税务机关最应该做到的义务和法定责任。

二、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不足

(一) 纳税服务体系相关条例的不完整

纳税服务体系最初的原型是职业道德的统筹, 而目前被上升为法律的范畴, 故而由于更新的时间太短, 我国对纳税服务的法律基础上多少有待完善, 纳税人的自身权力便缺乏了一定的法律保证。纳税服务体系在某些细节上脱离了纳税的征收管理秩序中, 国家管理部门对纳税服务体系无法做到彻底的管理。就当今的环境显示的, 纳税征收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管理上的水平束缚, 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存在着注重实体的操作, 而忽视了相关的管理秩序的现象, 纳税人对整个纳税的秩序缺乏法律上的了解, 纳税服务体系和纳税管理的秩序出现了严重的脱离现象。

(二) 纳税服务的过程中执法部门有待完善

纳税服务体系中, 纳税管理人员的知识多过单一, 纳税人员的能力无法承担国家纳税服务体系的重担, 纳税服务部门和纳税工作人员之间缺乏双方激励的体制, 纳税工作人员的观念太过薄弱, 在工作的过程中, 对纳税服务体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官本位的思想过于身后, 在纳税服务的过程中还一味的停留在职业道德建立的一面, 并未从根本上去摆正自己的姿态, 做不到从工作能力到思想层面上摆正自身的定位, 导致了在纳税的过程中, 纳税工作人员与纳税人的关系变成了“征收与被征收”“管理和被管理”的官民关系, 忽视了纳税服务体系的主旨, 做不到事事为民。

(三) 纳税业务流程上存在的问题

在纳税业务流程上, 官位的等级太多, 阶层太多庞杂, 降低了工作人员和管理阶层的执行力, 上下级的管理部门配置的工作内容大同小异, 工作的分配有误, 严重影响了纳税服务体系的工作效率。在纳税的过程中, 信息的流转, 业务的传递, 责任的分配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既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又没有做到在纳税的过程中起到有益的监督。

三、优化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 加强对纳税服务体系的宣传力度

作为纳税大国, 国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国家出台的纳税优惠政策, 而由于国家纳税部门对纳税的相关条例宣传不够, 导致了很多国民无法真正的享受到税收上带来的自身利益。由此看来, 纳税人对纳税过程中的宣传力度和咨询上要求较为高。在纳税服务体系的宣传上, 纳税机关理应从纳税人自身利益出发, 丰富纳税人对纳税条例理解的最大需要内容, 组织良好的纳税知识内容的普及, 开拓更好纳税宣传的渠道, 较好的去利用传媒的手段, 将电视、纸媒, 网络, 通讯等等各种宣传的手段一一做到精细, 并将纳税的宣传贯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二) 完善纳税服务过程

有法可依, 纳税是每一个纳税人必须要尽到的义务, 而在这点上, 权力与义务都是对等的基础上, 每一个纳税人都应该享受到相对应的权力, 这些权力便是在纳税服务体系中所能够享受到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权力。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为纳税人给以一个既安全又全面, 时时刻刻为纳税人身心利益着想的服务, 做到在纳税人缴税的期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每一个纳税款项都有法可依, 做到心知肚明, 提高有法可依纳税服务体系的水平, 尽量做到排除纳税人因为不知条例而遇到处罚的可能, 确保纳税人的自身利益能够得到全面的保护, 形成规范合理的纳税服务体系的关系网。简洁方便的办税过程是每一个纳税人最需要看到的, 提高纳税服务的过程是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相关事项上最关注的因子, 设计简化的纳税流程, 去除繁琐的纳税服务过程, 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需求合理化和效率的最佳结合, 在此的基础上, 建设相对应的规范管理制服, 实现纳税过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简化纳税的审批秩序, 提高审批效率, 尽量做到避免纳税过程中反复报送的现象。

(三) 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纳税服务体系是纳税部门所行使的法律职责的最佳表现形式。国家的纳税管理部门是代表国家所行使的纳税法定职责, 有组织有规律的纳税收入管理机关, 纳税管理部门主要是履行上述所有提到的权力责任外, 还要注意拓展相关的税收征收和管理的活动, 纳税服务体系的主体始终都是纳税人, 而这些显著的特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纳税人身上所征收的纳税收入。纳税人必须要加深对自身利益的了解, 清楚自己再纳税过程中应尽的义务和权力, 才能够更好的利用法律制度去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 拓展纳税人的保护自身利益的途径, 应该采用更多的纳税人协会和纳税服务中介机构等等公众的团队来维护纳税人的利益, 保证纳税服务体系能够真正的做到为人民办事, 纳税人协会或者纳税服务结构采取教育和宣传交流等各种方式努力的去向纳税人传播纳税的常识, 从而提高纳税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做到能够积累更多的纳税过程中的纳税常识, 努力的去适应正在变更和完善的纳税法律制度, 尊重纳税人的知情权和减免退税的知情权。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快速进步, 纳税服务该体系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国家纳税部门和国民们的重视。在过去的这些年里, 我国纳税服务部门的纳税服务水平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逐渐的完善和维护中, 但是一系列健全优异的纳税服务体系的组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全民人员一起去配合, 找出不足, 维护合法的条例。纳税制服和相关的法律条例正不断的更新, 而纳税人的整体价值理念也再不断的发生的改变, 故而, 优化我国纳税服务体系也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挑战。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经济大国, 纳税收入自然就成为了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纳税体系上的维护和相对应的调控, 如此看来, 国家纳税服务也对国家的经济的运行和统筹规划。税收所颁发所出台的各种政策条件更应该符合国家在经济上的发展上的经济主体条例。本文基于我国纳税服务体系重要性的了解, 继而展开对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不足, 最后提出优化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政策。

关键词:纳税服务,经济主体,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浅析社会中介服务对纳税服务社会化的作用[J].价值工程, 2011

[2]张德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J].辽宁经济, 2011

[3]万荣宝.刍议激励机制在税务部门中的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庞磊, 董静.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税务管理水平与质量[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基层税务分局纳税服务优化策略 篇8

一、当前基层税务分局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服务效率不高

当前我国政府进入了职能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简化政府机关的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群众服务。作为政府的基层税务部门,同样也面临着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的要求。在当前的税务机关当中,拥有十分严密的执法程序和执法体系,其管理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审批制度,需要从下级开始层层上报,获得每一层级领导人的批准,相对来说流程比较多。这样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基层税务分局纳税服务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到了纳税服务的质量。不仅如此,作为纳税服务工作人员,其工作素质不高,税务机关内部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很多棘手的工作出现相互推脱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纳税人的负担。当前,虽然有关税务行政审批制度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改革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二)税务人员素质不高

在不断优化纳税服务的过程当中,对纳税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当前的纳税服务,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创新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同时加强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而这些要求对于当前很多基层税务分局来说,都具有较大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当前很多基层税务分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当中,都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大部分员工在40岁以上;第二,这些工作人员普遍学历不高,平均文化程度是中专水平;第三,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税务工作面临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很多税务工作都需要税务人员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是当前基层税务分局工作人员的综合文化基础并不是特别理想;第四,随着税收政策更新速度的加快,当前税务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的税务政策,同时还应当为纳税人普及宣传相应的税务政策,这就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税务代理制度缺陷

所谓税务代理,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性的中介性质的服务,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辅助工作。但是当前我国税务代理的相关制度仍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条件都还没有成熟,以至于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相关制度不完善、认识片面、市场秩序混乱、代理水平不高等等。当前,很多纳税人都对税务代理存在偏见,认为不安全不官方,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税务分局来说,“税务代理”更是一个陌生而不愿靠近的概念。即使部分地区建立了税务代理机构,但是代理业务都难以得到推广。由于对税务代理机构认识不全面,很多纳税人宁愿到更远的税务部门进行税收业务办理。

二、基层税务分局纳税服务优化策略分析

(一)转变纳税服务理念

首先应当树立税收征管和纳税双方相互平等的意识。作为新时代的税务工作人员,应当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重视税务工作上的平等,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税收征管与缴纳双方的平等关系。之所以强调平等观念,因为假如税务工作人员没有树立平等观念,认为纳税人是自己工作的管理对象,以高一级的执法者身份来对待纳税人,则纳税人的纳税体验可想而知。其次,税务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执法与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理念。在致力于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同时,紧抓税务执法职能,做好分内之事。在依法行使执法职能的过程当中同样也需要注意纳税服务的优化,努力做到纳税执法和服务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二)优化纳税服务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纳税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税服务优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税收工作当中也需要加快完善相应的制度,优化纳税服务制度。首先,完善基层税务分局内部的管理制度,更好地管理人员结构,规范纳税服务工作流程;其次,加快完善相应的监督控制制度,设立合理的员工考核制度,进行定量分析,优化考核方式。另外,基础税务分局还应当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建议,开拓相应的沟通渠道。

(三)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制度的完善,纳税服务的方式也逐步现代化、多元化。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纳税申报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基于此,基层税务分局也应当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如今社会生产活动当中的重要性,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完善相应的纳税服务方式,构建完善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网上办税系统的建立以及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让纳税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在纳税数据整理之后,还需要通过相应的信息处理机制来提高信息处理分析的效率,提高纳税服务效率。

三、结语

纳税服务是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因而基层税务分局应当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进一步推动纳税服务工程的建设,不仅从法律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同时还要从思想意识层面、信息系统等方面来全面提升纳税服务质量。

摘要: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当前基层的税务机关以及政府的基层部门,如何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优化纳税服务,是当前社会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纳税服务理念、纳税服务方式、纳税征管手段等应当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基于此,本文将在剖析当前基层税务分局纳税服务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几点纳税服务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优化搜索服务 篇9

系统设置

优化索引是让搜索功能更快、更准确找到目标文件的关键,因此必须对“控制面板”中的“索引选项”进行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手动加入需要索引的文件夹,也可以考虑将需要索引的文件夹添加到某个库中,因为所有库中的文件都会被自动索引。注意不要将不必要的文件夹加入索引,索引的文件夹越多,索引的时间就越长,搜索的速度也就越慢。

最需要索引的当然是文档和电子邮件,而索引图像、视频之类的文件通常没有太多的价值。加密的文件夹同样可以加入索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加密文件进行索引,那么必须将索引数据存储于加密的位置,从而避免索引中出现需保护内容的明文。用户通常希望能够通过内容进行查找的文件都需要添加到索引中,但系统并不只是对被加入到索引中的文件进行内容搜索,用户只需通过资源管理器的“组织”菜单打开“文件夹和搜索选项”,单击切换到“搜索”选项卡,选中“始终搜索文件名和内容”,即可通过内容来搜索未索引的文件,只是搜索的速度会比较慢。

特殊设置

通过注册表我们可以对搜索功能进行一些特殊的优化:在注册表项“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Policies\Microsoft\Windows\Windows Search”中添加DWORD值“PreventIndexOnBattery”并将其数据设置为“1”可以避免笔记本电脑在使用电池供电的情况下索引文件;添加DWORD值“PreventIndexingEmailAttachments”并将其数据设置为“1”可以避免在索引电子邮件的时候对附件中的文件进行索引。另外,将DWORD值“PreventModifyingIndexedLocations”和“PreventUsing AdvancedIndexingOptions”的数据分别设置为“1”可以禁止通过“索引选项”以及该选项对话框上的“修改”按钮改变搜索功能的设置。

调整步骤

1.索引信息 可以在“控制面板”右上角的搜索输入框中键入“索引”,在搜索结果中单击“索引选项”查看索引信息。

2.修改索引文件夹 在“为这些位置建立索引”的列表中列出了索引文件夹,单击下方的“修改”按钮,在“索引位置”窗口中可以修改索引的文件夹。

3.设置或者取消索引文件夹 双击打开各磁盘的文件夹列表,可以选择磁盘中的哪一个文件夹需要索引。

4.特殊的索引 在“索引选项”对话框下方单击“高级”按钮,我们可以选择是否索引加密文件和更改索引数据存储的位置。

5.如何索引 我们可以在“高级选项”对话框中切换到“文件类型”选项卡,选择某种文件类型,通过下方“应该如何索引此文件”设置仅索引文件属性还是需要包含文件内容。

6.Windows TIFF IFilter功能 该功能可让搜索功能能通过文本内容搜索标记为图像文件格式(TIFF)的文档,我们可通过“控制面板|打开或关闭Windows功能”启用该功能。

7.高级属性设置 只设置“除了文件属性外,还允许索引此文件夹中文件的内容”是不够的,希望文件夹被索引,还需要在“索引选项”中加入该文件夹。

加强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 篇10

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是依法治税的两个方面, 也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 组织收入是税收的基本职能, 要想将税源转变为现实的税收, 就需要税收征收管理。而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 离开了税源管理, 税务部门就丧失了依法征税的主动权,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也无从谈起, 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税源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纳税服务是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的,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 培养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 使税收征纳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营造社会依法治税的氛围, 以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 从而促进税收征收率的提高。

所以, 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对于组织收入工作来讲是两种工作方法, 殊途同归。必须树立执法与服务并举的理念, 以服务促管理,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既不能过分强调征管权, 忽略对纳税人服务的义务, 也不能只强调服务, 而忽视了税法的刚性, 两者不可偏颇。

一、我国税源管理的现状

第一, 税源监控在管理程序上出现缺位。新征管模式明确强调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税收管理的起点, 在重视税务系统内部各环节监督制约的同时, 忽视了调动税务人员加强税源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税源监控手段落后, 监控方法单调。一方面税务人员在电脑应用上只是简单地录入纳税企业的基本资料和申报数据, 税源监控方式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上, 对税源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

第三, 税源监控不力, 征管水平不高。税务部门在税源管理上力度不大, 欠税清理力度弱化, 对亏损企业不能及时核算其亏损额, 走、逃、失踪户没有有效的追查方法, 所得税汇缴检查流于形式等。

第四, 缺乏一套健全有效的税源监控运行机制和税源监控方法及指标体系。税源监控指标如何设置得既科学合理, 又便于操作, 缺少一套规范的程序和运行机制。

二、重庆市江北区地税税源结构及特点

重庆市江北区是重庆市主城核心区之一, 是重庆集约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有正在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国际商务、金融业不断发展, 城市功能完备, 公共设施齐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加快, 地税税源的规模和构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 税收收入规模增长较快, 税源结构特征明显

2011年, 重庆市江北区地方税务局税收收入规模为767090万元, 全市排名第一, 累计增幅全市排名第二。

分税种看, 营业税在2011年完成334396万元, 同比增长68.74%。从税目收入比重看, 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是营业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所得税在2011年完成61510万元, 同比增长77.43%。该税种的主要支柱行业是房地产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占该税种近一半比重, 仍是绝对的主力行业。

分产业看, 第三产业优势明显, 第一、二产业的绝对优势仍将持续。第一产业累计实现税收1137万元, 同比增长95.70%。第二产业累计实现税收110496万元, 同比增长46.01%。第三产业累计实现税收655457万元, 同比增长85.45%, 税收贡献率高达85.45%。

(二) 税源构成更加复杂, 税收质量参差不齐

从税源的经济类型上看, 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 丰富了税收收入的构成, 提高了税收收入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 因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理解和遵从税法规定的程度不同, 税源结构更加复杂, 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

从税源的企业形态上看, 各类企业高速发展, 经营风格和财务核算方式千差万别, 数据口径不一, 关键环节不同。

(三) 税源地域分布广泛, 重点企业税收贡献突出

重庆市江北区地税局下属11个征收单位, 各个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使得江北区企业税收规模差异较大, 中小企业数量较多, 但税源集中在重点企业。2011年, 江北区地税入库税收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以下简称重点企业) 有183户, 占全区纳税人正常户登记数的0.57%;共实现地税收入60510万元, 占当年地税收入总量的78.89%。这就决定了加强重点企业的税源管理, 是江北区税源管理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具有实现税收增收和维护税收环境的双重意义。

三、江北区税源管理、经济发展与纳税服务的矛盾

(一) 税源高速发展与税源管理能力的矛盾

2011年江北区地税系统纳税人登记户数为31943户, 地税税收收入总额增长了1.77倍, 达到767090万元。企业高速发展在带来大量税收的同时, 也对税源管理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对纳税服务质量带来了更高的挑战。

1. 管理人员工作负担日益繁重。

全区地税各所人均管户一、两百户, 其中真正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员数量少, 管理任务更重。仅是纳税人登记、变更、注销等日常性工作就已占了管理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不利于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2. 数据采集工作强度加大。

随着纳税人数量的快速增长, 负责财务数据收集的基层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在传统的逐户数据收集模式下, 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难以保障。

3. 税收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滞后更加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税收政策更为复杂, 这就对地税系统税源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 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 税务所的平均年龄在44岁左右, 老同志虽然工作经验丰富, 但接受新鲜事物较慢, 难以适应信息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另外, 由于江北区卖场多, 餐饮多, 点多面广, 税源零散, 造成征管力量薄弱, 纳税服务质量仅侧重在大厅人员服务态度是否热情、文明礼貌用语是否规范等浅层次方面, 而缺乏对一些办税程序、财务核算等税源管理人员的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 纳税人深层次的纳税服务难以得到保障。如欧亚达家居市场办证业户数百户, 税收管理员只有一人, 因而在管理与服务上存在很大漏洞, 征管力量薄弱, 税源精细管理与纳税服务矛盾十分突出。

四、做好税源管理, 优化纳税服务工作

在2007年5月召开的全国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上, 前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谢旭人就提出, 加强税源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都是税收管理的重要方面, 目标都是提高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水平, 争取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 全面开展纳税评估, 实施深度税源管理。要不断充实完善纳税评估“一户式”纳税信息系统, 利用该系统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第二, 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 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立交式监控管理。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 是强化税源管理的核心战略。

第三, 建立多种手段提高纳税服务系统效率。开展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纳税宣传;将纳税服务与税收管理有机结合, 创立以纳税人为导向的税收业务流程优化方向。

第四,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 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 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 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 只有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 建立高效的纳税服务系统, 完善协税护税网络, 不断优化税源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 从而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参考文献

[1].袁红兵.税源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J].开放导报, 2008 (4) .

[2].顾楠.浅析如何强化基层税源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5) .

上一篇:传承与保护下一篇:法人人格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