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2024-09-19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共8篇)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篇1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宝鸡市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为主线,以建设满意地税为发展愿景,以陕西省地税征管业务系统(秦税工程)为依托,秉承服务是第二税源的管理理念,以依法治税为基础,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多元化、信息化服务为手段,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目标,不断拓宽服务渠

道、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聚合服务合力、潜力、活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将纳税服务纳入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努力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零距离、人性化的服务。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纳税服务体系。笔者就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一个平台,两极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特别我们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近两年税收信息化建设达到飞速发展,特别以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为契机,在实现了数据信息全省集中后,税收信息化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我们在推广应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深感利用信息化加强了税收征管,但是与此同时信息化中的人机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究其原因有一下四个方面:

一、纳税服务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

当前,各地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虽然服务措施和服务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大多局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局限于对税务人员工作作风进行要求,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要求税务人员热情服务、文明征税、礼貌待客等等。其实,这种纳税服务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服务,即只有纳税人上门纳税时才能够享受到这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税务机关是管理者的基础之上的,突出表现为纳税人提出之后,税务人员才予以实施。

让纳税人真正理解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向纳税人提供的实实在在的可以描述的服务,这种服务对纳税人而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应当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而不是局限于纳税人上门纳税的环节。应该在征管软件的设计、办税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我们纳税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得到实惠。

总之,税务信息化将把重点之一放在为纳税人服务方面。如何减少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应成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之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益于提高企业的办税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那么,纳税人一定会理解和遵从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税务机关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

现阶段基层地税机关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各级地税税部门虽加大了计算机教育培训的力度,但只能缓解计算机操作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燃眉之急,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有人员难以形成学好、用好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竞争激励机制。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运行以来,地税干部中能认真钻研计算机知识,有一定操作和管理水平的人,基本上都在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各个岗位上、纳税申报和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等工作,他们是基层的骨干。而一线从事征管工作的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为纳税人服务的要求。应该多形式、多渠道、长期地加强他们的素质技能培训和演练操作。

三、纳税人人员素质的局限

就企业领导层而言,现有企业的很多法人代表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负责人,有些是外出务工归来投资置业的,他们受原有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认为税收信息化给企业带来较多的不便,只要把税交了还要增加那么多的麻烦不必要。从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来看,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是老国有、集体企业的会计下岗再就业,他们中很多人员年龄偏大,一方面新的财务会计知识没有更新,另一方面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不太适应。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及以下地区,财会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中小企业就职,缺少新的专业财务人员是众多企业,有些较熟练的财务人员一人要兼职五户以上企业的办税人,这种现状无疑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带来消极影响。当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这部分人员的纳税服务就更加困难了。

四、税收应用软件内在功能不全,信息化的集中和整合能力不强

现有的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的信息系统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都是针对我们地税机关内部的。虽然现在做到了省级二级数据集中,的确在我们税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仍旧在我们系统的外部循环,不能通过网络这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身份认证后查询到自己企业或者所需求企业的税务机关提供的企业地税信息。这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数据集中了,但是数据的利用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更好的依托网络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

税收信息化是将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与服务中,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要利用税收信息化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笔者认为要做好一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标准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

办税服务厅、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和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款、12366咨询中心、税务代理,以及文明用语、礼貌用语,限时服务,政务公开等等,但这些项目尚不系统,服务的层次和标准还比较低,并未将纳税服务融入到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去,与国际意义上的纳税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纳税服务的层次比较低,全国税务系统没有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形式,从而各地纳税服务形式千差万别。纳税服务也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文件上的服务,以为纳税服务就是微笑服务,而不够重视服务措施落实与否,服务效果好坏,纳税服务流于形式,缺乏长效发展机制。应该在已经作过的这些尝试取得效果的,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量性考核。考虑开发一个纳税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排队管理和评价管理两大子系统,通过实时记录业务类型、业务办理时间、纳税人流量等信息,自动生成对每一位办税人员的业务考核、质量考核、效率考核等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办税人员的科学考核管理。为局领导和征管部门较好地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数据化的决策分析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二是功能更趋完善。新系统除具有排队叫号管理、优化纳税申报秩序功能外,还具有服务数据明细查询、服务数据统计、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员工考核、服务星级评定等五个功能模块,实现了服务测评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实时监控,使每季服务明星的评比有了更加真实的依据、更加公正的考核,减少了人为因素,可谓是前台税务征收人员隐形的监视器。

二、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申报服务。申报服务是纳税服务中最常见、最基础的服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由于受科技手段的限制,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基本上采取的是上门申报,这种单一的申报方式给纳税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办税厅往往人满为患,纳税人常常要排长队等候。随着税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征管改革的深化,以电子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申报势在必行,通过推广电子申报、电话申报、银行网点申报、税务代理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可以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每位纳税人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为便利的方式进行申报纳税,极大地缩短了办税时间,提高了办税效率,方便了纳税户办税。

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新《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有无偿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的义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纳税人毕竟不是税务专业者,难以及时掌握税制变化和征管改革的新要求,在履行纳税义务中要做到纳税无差错,不遭受额外的税收负担和经济损失,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税务机关必要的帮助。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备的税收咨询体系,让纳税人随时随地能了解纳税有关情况。各地应重视加强税收咨询网络建设,拓宽咨询渠道,如电话咨询、查询台查询、税务网点咨询等形式,为纳税人提供免费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应开展网上咨询、电子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纳税人服务。完善信息交换平台,推进财、税、库、银、企的一体化建设,拓宽申报缴税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三、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

网上税务局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技术平台,建设完善网上税务局旨在为纳税人提供多功能、方便、快捷的智能化纳税服务。过去的税务网站,大多只是宣传税务机关形象方面的内容,随着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在建设税务网站必须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一方面,税务网站不仅要有各种涉税资料,而且应该实现网上自助网上报税。网站可以设置qq聊天室,纳税人可以和税务干部在网上交流。通过e-mall,纳税人可以进行具体涉税问题的咨询和解答。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网站发布通知,等等。

四、加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网络互联

税务部门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是指税务部门通过网络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之间进行公文的流转和审批,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报等。通过网络互联,实现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丰富税务机关的数据信息。当前,各地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需要制定一系列面向投资人的优惠政策,税务部门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可以为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使投资人非常方便地完成涉税事宜的办理。同时,也可以增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使制定的优惠政策更具可行性,以提高服务效率。

总之,税务信息化应该把重点之一放在为纳税人服务方面。如何减少纳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应成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之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要有益于提高企业的办税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那么,纳税人一定会理解和遵从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也能通过税务信息化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篇2

一、“神”——新理念, 新思想, 新思路, 新教法

“神”即现代的教育理念, 目前所推行的新课程改革, 就是要从本质上扭转应试教育观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包括从智能、知识、技能到体魄、情感、价值观等的各个方面。政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教育的职能已经由过去单一的教学转变为了教养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双基”教学) 、教育 (培养思想品德素质,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和发展 (能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者的统一。所以完成一节优质课最主要的就是“神”, 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 首先要评价这个人的品行, 然后才是他的外表。教师应以新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应该注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之中学习知识, 在实践之中锻炼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所以在开展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材特点, 精心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 要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学科建设的自身规律,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培养中小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生产的工具, 学会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各项问题。曾经听过一节《如何解辨析题》的公开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把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地很巧妙:首先分析了最常见的辨析题的解题方法, 每种方法都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把班级常见的解题方法扫描到电脑中让大家评论, 说明哪段该留, 哪段该删;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这样的课堂既快捷, 又高效。

二、“形”——主题准, 目标明, 突重点, 解难点

“形”即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明确教育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正确认识党内腐败现象”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时, 在学生可查找的资源中搜集了大量的党员干部腐败的资料, 本来意在说明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出党内腐败现象是支流这一观点, 但不少教师查阅后却得出了消极的观点。虽然教学不应回避矛盾, 但单纯堆砌资料不加以分析的做法, 无论从知识目标还是从觉悟目标的要求看, 都是不可取的, 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讲授专题复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节时, 教师在讲台上利用主机控制学生的电脑, 在讲述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把当前的社会热点和书本知识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并把这几年的高考中关于“三农”问题的考试题目一一例举出来, 让学生有选择练习, 并当堂进行点评, 充分做到了实效和兴趣的结合。

三、“法”——取舍要得当, 运用要适度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认知甚至理性的思索, 但是多媒体本身如声、像等的功能却不可避免地容易造成学生无意的注意迁移, 从而造成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忽视。心理学认为, 学生的无意注意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多媒体的声、光、形等手段能够刺激学生的形象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这些手段本身又以其“新颖、刺激”的独特表现, 引起了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 使学生发生精力迁移, 不能集中全部思想领悟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需借助教师的“导”来激趣, 激趣应更多地参照教学内容本身的因素, 而不应过多地借助多媒体。道理很简单, 譬如林黛玉在电影中只有一个, 但换一个导演可能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如此, 仅借助影视多媒体进行教学, 或许就失去了更佳更美的林黛玉形象, 学生也就失去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另外,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有效帮助我们的教学过程, 但是也不能无论什么性质的课都用多媒体这种模式, 有的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多媒体, 滥用多媒体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甚至还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反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学问题理解的难度。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都知道在45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只有教学时间的一半左右, 如果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在了多媒体上, 就容易导致学生沉溺于多媒体之中, 这样一来学生就缺少了思考的时间, 不能够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用一幅挂图就能够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那我们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 如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理解教学目标, 就不必再大张旗鼓地用多媒体视频去解决。因此多媒体要取舍得当、运用适度。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自主学习;情境;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0

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学过程观包括“民主性”“体验性”“互动性”“建构性”等要点。“互动性”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魅力的、可变化的、动态演化的过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如果没有师生交互的活动,教学过程就缺乏人气。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远程教学、虚拟学习、人机学习系统、智能代理等。“建构性”主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把零碎的、不分巨细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性”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

在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咨询讨论等开放性的主动学习过程,亲历了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表格的设计,实验结果的记录以及分析、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感受和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艰辛和喜悦,体会到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完成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笔者也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实验探究活动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态度、实验合作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切实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参与合作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既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师本位”的思想,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事实上,它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从网上搜寻和探究问题,才能被生动、活泼、有个性的学习内容和过程所吸引,感受到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探索的热情。同时,学生会自觉产生强烈的参与、合作意识,积极投身于其中,乐于互助、交谈,获得相互合作后的快乐,使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多媒体辅助要适可而止

要明确信息技术在整合化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现代教学手段代替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合成的学科,有些概念、原理、反应历程很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借助计算机可以模拟粒子运动、分子形成、溶解过程等,增强其直观性。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有毒、有污染、有危险、常规条件下难反应或无法操作,可用计算机模拟操作。化学还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如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可用计算机制作的图像、摄像等,使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进入社会。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加强直观性,突破教学难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快速、逼真地展现事物发展的历程和思维的过程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场景,为教学提供了新型的学习资源环境和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但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授课,更不能代替演示實验和学生实验,有的教师滥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本来在实验室里完成而且现象明显的实验,却用模拟效果代替。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可以通过微机解决其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

四、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要有机结合

要使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必须结合一定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整个教学系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动态特性和整体综合特性的反应。因各种模式有其特点和优势,也有其局限性,课程设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将教学模式具体化。

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篇4

欧阳晃斌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CALL、WALL及CAI的应用已成为外语教学的新动向。在此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必将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要与计算机及网络发展相适应。本文对计算机与网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作了一些探讨,以期能引发广大同行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多媒体 网络 高中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此课题的核心是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英语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已经兴起。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高中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即听、说、读、写,都是巨大而深刻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利用磁盘存贮听力材料。磁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薄薄的一张磁盘 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磁盘的复制比录音带的复制容易的多,轻轻一击,则复制完毕。并且,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

3、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世贸组织的即将加入和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对说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计算机和网络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

1、网上交谈。一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外国人交谈。现在,中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寥寥无几。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而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和国外说英语人士直接交谈。这种网上交谈与国际长途电话相比,费用较低,选择的余地也较大。因而,不出家门和校门,学生便很容易地与外国人沟通,交流情感。并且,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省却学生的羞涩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说。二是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国内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间不乏精通英语人士。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三是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2、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发出一些诸如:“Very good”“Excellent”之类的声音,用以激励学生。因而学生就会愿学、乐学,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年来,许多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会使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

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具有能集成文字(Text)、图像(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及动画(Animation)等多种信息功能。因此,它愈来愈受到欢迎。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研究教材 → 课件制作 → 课堂实践 → 课后改善

根据这四个步骤,教师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材上课文的教学质量。

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问题。因为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择网上阅读材料时,大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拓展性,即从网上选取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二是时效性,即所选的材料内容要新,有时代感或关于一些热点问题。三是趣味性,即所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四是科学性,即所选材料要真实,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网上虚拟的东西数不胜数。五是艺术性,即所选择材料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水平,对一些文章可进行适当改编。

另外,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所选择的材料难度较低,趣味性强,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并且对于阅读结果不划分等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后,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时调整阅读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欣赏水平,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就一情景写作;或对课文改写;或写英文日记。这些做法都较死板。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可使高中英语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1、利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My Hometown(《我的家乡》)一文,教师可以把关于本城市或乡村的一些图片播放,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去写。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只是对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法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总之,现代教育必将发生一次深层次的变革。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变革,并且能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作为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终身学习,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在变革的前列,担当时代的开拓者,把英语教学推向新的境界。

参考书目:何克抗:《CALL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www.nrcce.com/.

席玉虎:《全国英语素质教育优秀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篇5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离不开国际互联网络,英语教育更需要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因此,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把英语教育作为载体,通过自己的教学尝试,对利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加强初学英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围绕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到课外学习这一主线,探究了怎样利用互联网、校园局域网、校园广播站以及校园电视台等信息技术媒体来为英语教学服务。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 中学英语、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具有文化特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是被国外学者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不仅拥有先进的校园局域网,还拥有先进的广播、电视等传媒系统。老师们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科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拥有了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我的小专题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一步步展开了。

一、信息技术资源是时代的需要,教育的需要。

1、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和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英语的基本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为此,英语课程顺应时代的需要,特别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以使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不可缺少的本领。

2、教育的需要

国际互联网络是对当今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如果学习者愿意,就可以在家里完成不同的课程。例如,居住在佛罗里达的中学生可以免费通过网络完成中学的所有课程。目前我国也有了许多提供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的网络大学或学院等。为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学校英语教育的补充,大大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逐步提高通过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掌握步入社会后终身学习的本领。

二、合理利用和开发信息网络资源,拓宽学习与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利用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例如:图片、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材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掌握知识;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举多得。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获取相关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使课堂生动活泼,直观易懂,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例如,我在《英语必修模块1》的Lesson5 Modern Heroes这一课中,除了把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杨利伟的图片和资料展示给学生外,我还超级链接了中央电视台采访杨利伟的实录,让学生做相应的采访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我的学生并没有做一对一的采访,而是开记者招待会(因为我让他们做Group Work)。随之,课堂也就动起来了。而教师可以把平时制作的课件和教学素材上传到教学资源网上,参与开发和充实英语教学资源,促使英语课程资源得以共享。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这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英语课程的内容,既要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又要实现课程“整合”的教育目标的活动。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即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作为制作课件、获取资源、交流信息的工具来实现英语学科的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的研究重心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计算机、广播、电视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笔者对利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加强小学英语尤其是中、高段教学作过很多尝试,希望与大家共享。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具有能集成文字(Text)、图像(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及动画(Animation)等多种功能,它的运用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

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突破重点、难点尤其有帮助。而在练习方面,不仅可以形式多样,还可以节约许多时间,提高练习质量。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从自2004年我校成为中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学校以来,我们有幸收到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资源。有课件、教案、案例及其它很多资料,来自北京的、上海的、江苏的,琳琅满目。能用的,我们便“信手拈来”,不适合的,我们也能从中找到很多值得学习的亮点。当然,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同样也毫无保留地奉献所有。

3、利用网络博客,自我反思,同行交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努力。

我校的校园局域网开通了“小博客”专题网站,老师们起初是应邀在网站上写自己的教学日志,进行教学反思和小结。我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转变,交流频率也越来越高。英语老师在探讨教学的热点。诸如英语股市课教学、英语儿歌教学、英语语音训练以及英语学科活动的设置等;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在开展相互学习、学科整合。不仅在校内,在其他的教育网站上也有我们频繁活动的痕迹。

(二)、引导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进行课后学习。

1、利用校园局域网,进行课堂知识巩固。

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能有针对性地复习,同时方便家长的指导,我们一般将课堂使用的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局域网上,同时对同学们提出复习的要求。同学们通过课后的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提高。

2、精心安排其它网络资源。

为了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我们也会从网上选取的一些内容新、符合学生特点、有时代感或关于一些热点问题的材料,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二是时效性,即所选的材料,用超链接的方式连接在服务器上 学生可以通过访问校园网站,共享这些资源。

(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余学习。

1、利用搜索引擎,获取所需资料。

随着探究性学习的日常化,中学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会经常安排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诸如,怎样制作沙拉、古老的埃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有的同学们不仅准备了中文的资料,更把收集英文版的资料作为一种“时尚”。相信同学们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英语水平会有大的提高。

2、利用免费英文网站,扩大学生英语阅读量。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同学来说,英语阅读已经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为了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我们介绍了一些小学英语学习网站,如英语周报,我爱英语网,新知堂少儿英语网等。在这些网站中,有很多英语阅读材料,如趣味故事、小诗、童谣、谜语等资源。一个又一个flash动画,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环环相扣,处处设置悬念,十分引人入胜而且多半还有汉语翻译,因此学生大都可以进行自主阅读。而且,运用这样的英语阅读模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整合和建构新的知识库,扩大知识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践后,再将学生转移到书本上来,我们发现过去学生认为困难重重的文章现在变得简单易懂,而且阅读速度明显加快。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3、利用英文在线词典,解决阅读困难。

学生在预习功课或是进行英语阅读时,遇到一些不会读的单词、不明白意思的句子是常有的事。我们为学生推荐了一些在线英文网站,例如,(爱词霸)等。同学们通过这些网络资源,解决了一些学习困难。也提高了同学们自学的能力,在学习策略方面有了不小的收获。

(四)、使用E-mail,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1、布置电子作业,提高学生英文写作水平。

为了更方便地进行交流,我们时常布置一些电子作业。例如,看图写话,看图作文,听录音写句子或是写日记,写贺卡,改写课文,续写课文等。网络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写作上的帮助很大。同学们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就不断努力地修改内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义.而对于老师通过E-mail纠正的错误,他们也记得格外牢,在今后的写作中很少再继续犯错。这种通过E-mail 的英语互相交流是真实的、高度积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且学生也普遍都很喜欢这种提高写作能力的新形式。

2、利用网络,加强人际交流,练习英文写作能力。

(1)为了让同学们有目标地写作,我们定期安排了一些写作内容。诸如,在校园网上公开致全体学生的信,让学生自行阅读,了解信息,然后鼓励学生给教师回信。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之间互发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国外很多研究与实验表明,E-mail除了能加强人际交流外,在辅助阅读、写作教学方面优于传统教学。

(2)每到母亲节、教师节、妇女节、圣诞节、春节或是同学的生日时,学生都有发英语电子贺卡的习惯。在写贺词时,往往会查阅许多网上资料,寻找自己

最满意的祝福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仅加强了友谊,提高了写作能力,也扩充了阅读量、锻炼了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

(3)交笔友。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或鼓励学生交国外的笔友,这样的话,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肯定有很大的提高。

(五)、利用网络,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1、网上交谈。现在,小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并不多,学生与外国人直接沟通机会也少。而国际互联网却是很普及的。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和国外说英语人士直接交谈。这种网上交谈与国际长途电话相比,费用较低,选择的余地也较大。并且,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省却学生的羞涩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说。二是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精通英语人士交流。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三是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2、人机对话。引导学生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发出一些诸如:“Very good!”,“Good job!”之类的激励声音。因而学生就会愿学、乐学,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六)、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系统,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传播英语学习经验。

我校不仅拥有先进的校园局域网,还拥有先进的广播、电视等传媒系统。为了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开通英文广播。每个学期还要录制一期英语电视节目,在学校“小白鸽电视台”专时向全校师、生播出。例如,圣诞节祝福、万圣节专题、英语学习沙龙等等。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帮助同学们有效地学习英语,同时也为教师的英语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七)、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生英语学习。

1、采用多种渠道,及时向家长反馈情况。

我们以单元为单位,向家长汇报工作,分析教材、提出老师的要求及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与家长交流并征求家长的意见。不仅发给家长资料,还在校园网上公布,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各年级的进度及要求,便于对孩子精心辅导。(文后附我校家校“英语通”一份。)

2、开通班级QQ群,加强交流与沟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我们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为了方便与家长的随时交流,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在网上建立了班级QQ群。由老师担任管理员,邀请全班家长加入,随时与老师对话。家长与我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是关于我们对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指导孩子方面关注也很多。同时,不同学科的老师也可以互相探讨,加强学科整合。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学科教学,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实现英语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希望我们通过积极不断地探究,总结经验,能够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尝试中探索出新的思路及方法,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参考文献]

《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

《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2001年1月)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 篇6

【内容提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目的是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因此,作为项目学校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用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认真做到责任落实、制度落实、督导落实、评价落实,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充分运用农远工程提供的优质资源,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关 键 词】农远资源信息技术发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成败不于是否拥有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设备,在于实际应用的实效,确保应用实效的重要条件是管理到位。在农远工程的管理与应用中却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硬件欠缺,难以确保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二是教师对接收的资源内容不能及时知晓,导致教师不能及时的选用资源;三是制度不健全,致使设备不能正常接收;四是教师信息技术参差不齐,难于形成应用农远资源的氛围。这些致使教师不能从远程教育资源上接收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也使学生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无法从优质资源中获取良好的教育。

一、健全制度,保障使用

农远工程对我们来说是新事物,给人以好奇感。许多项目学校安装好远程设备后,往往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情况下,带着好奇走进专业教室,点点这、动动那,结果造成了不必要的人为损坏,造成资源不能正常接收。因此,要提高应用实效,十分有必须提高管理水平。

1、健全制度

在项目伊始,项目学校就应该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让使用者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让制度制约人的行为。健全的制度可以把我们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研究农远资源的运用。

2、明确职责

项目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农远工程的实施,成立农远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的责任,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人员配备上,也要挑选负责任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任各专业教室的管理人员,与管理人员签定安全责任书,做到专人负责,以保证农远设备安全高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引导鼓励,促进使用

实施农远工程的目的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如今,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是,教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会用农远设备的教师占教师总量较低,因此,项目学校必须从硬件配置、技术支持、技能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增加投入,确保教师都能享受到农远资源带来的实惠。

(一)立足培训,树立信心

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使用。因此对教师进行农远工程的校本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校本培训目的是满足教师需要,是相对于脱产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具有灵活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做到了省时、省力、省钱。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农远资源而进行校本培训是充分发挥农远资源效用的关键,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新理念培训是充分发挥农远资源优势的具体体现。

在校本培训过程,我校确立了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高——活动中反思——反思中升华的思路,以此提高教师的认识。

1、骨干教师为“点”。在本校教师中挑选一些年轻的、有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为农远培训骨干教师,由管理员先期对其进行相关设备、资源使用技术的培训,以他们为辐射点,来带动其他教师,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奠定基础。

2、学科教师为“线”。学科整合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校本培训中,要将学科教学与农远资源有机整合,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如:定期组织教师观看空中课堂的名师讲堂和专家讲座,有针对性的观看示范课和评课过程,并开展小组讨论。

3、定期培训为“面”。每周三下午设定为农远培训日,对全校教师进行农远培训,由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主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动画制作、网络知识、图形与图形处理等。让教师学会上网查找、上传、下载网络资源。实现以用促学的培训目的,使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帮助其树立信心。

(二)立足科研促进应用

项目学校要强化农远资源服务教学的应用研究,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教师的使用热情。一是运用交流、展示等形式,主动向教师宣传农远资源的优势,让教师了解农远资源;二是立足科研,积极申请农远科研课题立项,选取符合条件的教师和班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三是组织教师开展运用农远资源公开课活动,如开展校内的运用农远资源上观摩课、示范课,以此促进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三、充实资源确保应用

农远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资源的种类齐全,而且,资源更新的频率也很快。学校的卫星接收计算机硬盘空间有限一般二个月时间资源就会占满硬盘,如不及时清理会影响其它资源的接收。因此,项目学校要

定期对接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记录保存。项目学校还可以建立“校本资源库”,将教案、论文、课件、素材、动画等教育资源上传到“校本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

(一)创建资源库,实现优化存储

项目学校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中心成立校本资源库开发小组,创建本校的资源管理平台,定期对资源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利用资源。

1、服务器存储。农村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选购若干个大容量硬盘作为资源库的储藏器,形成大容量的资源库,将一些具有长久应用价值的资源上传到学 “校本资源库”中,使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根据本学科需求进行浏览和下载。

2、刻录存储。对一些适用于课堂教学和服务于“三农”的资源,如:课堂实录、专家讲座、名师点评、党员干部培训、农技培训等内容可刻录成光盘,在光盘上标名内容和序号,做到分类存放,以供教师和村民使用。

(二)分配存储空间,实现分散保存

对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项目学校,可采取让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计算机建立共享文件夹的办法。采取这一办法,首先要为教师分配一个固定的座位,并在指定的位置建立共享文件夹,然后教师就可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存入其中了。这种办法既克服了开发资源管理平台的技术难关,又能削减了校本资料库的压力,既有利于信息的反馈、交流,还为教师应用课件、教案、论文等资源提供了方便。

如何利用诵读促进诗歌理解能力 篇7

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 确定诗歌情感基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 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概括地说, 就是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的结合。不少老师在诗歌教学中把分析诗歌意境具体化为寻景———构境———析情三个步骤, 即通过对诗歌客观之“景”的描绘分析, 进而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情”。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开启想象的大门, 分析诗歌的意境:或清新自然;或浓郁雄浑;或轻松愉快;或凄婉迷茫……进而使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分析诗歌意境是读好一首诗歌的前提条件。因此, 在诵读诗歌之前,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

诗歌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调, 也就是诗歌感情色彩的一种综合体现。诗歌情感基调主要通过诗歌的意境, 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得以体现。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和表达的统一中, 在情和声的统一中, 使诗歌情感基调得到完美体现。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应注意两点:一是诗歌情感基调总是与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相吻合,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确定的情感基调应再现诗歌意境, 体现诗人的创作意图, 诵读者对诗歌的情感理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调风格应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大体一致。二是诗歌情感基调是统一而有变化的:一方面, 诗歌都有贯穿始终的统一基调, 即思想感情发展的总的方向;另一方面, 在这种统一中又存在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既要保持诗歌情感基调的统一性, 又要注意这种感情层次上的变化。当然, 还有读者的创造性理解。

《雨巷》是一首富有音乐美、朦胧美和浓郁的象征色彩的抒情诗。诗歌通过“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 通过与丁香一样的姑娘从期盼、相遇, 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的描述, 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情感。诗歌主要采用“雨巷”、“我”、“丁香姑娘”、“油纸伞”这一组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其意境哀怨惆怅、忧郁迷茫, 但整个画面及情感又不失为一种朦胧的美, 给人以无比想象的空间。这是整首诗贯穿始终的统一情感基调。在这统一基调下, 作者的情感也有一丝的变化。你看:“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后来, “我”在雨巷中与这样的姑娘短暂相遇了:“她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的,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并且“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我”似乎找到了一直渴望的知音, “我”的情绪也就随之起了一丝变化, 这是一丝短暂的欣喜。但随着姑娘的远去:“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我”的这种惊喜也就随之消失, 恢复原来的哀怨惆怅, 剩下“我”的独自彷徨。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既要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又要注意作者情感的这一丝变化, 在诵读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二.以诗歌意境、情感基调为基础, 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

为了再现诗歌的意境, 读出诗人在诗歌中所渗透的情感, 感染学生, 活跃课堂, 让学生热爱诵读、热爱诗歌,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 使诵读停顿有节、轻重适度、节奏鲜明、抑扬顿挫, 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1、停顿

停顿是指语流中出现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上换气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语法上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情感表达上的需要。在诵读中, 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声音错落有致, 使表意清晰, 便于达情。恰当的停顿运用会形成节拍, 节拍可以增强诗歌诵读的清晰度和节奏感, 这也是形成诗歌节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简单谈谈后两方面的停顿。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的停顿。一般来讲, 下面几种情况可作适当的语法停顿:

⑴主语和谓语之间;⑵动词和宾语之间;⑶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⑷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⑸方位词后;⑹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 (因为、如果和等) 。

情感表达停顿:为了突出诗中某种感情, 诱发听众思考, 感染听众而作的停顿。这种停顿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 在具体诵读某首诗歌的时候, 要统筹兼顾上述三方面的停顿, 不能机械套用。是否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对诗句的是否停顿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 结构相同的段落 (《雨巷》的首尾两节) 或结构相同的句子, 为避免单调, 可根据情感作不同的停顿。还有, 停顿要注意“声断气连”的适时处理, 否则, 读出来的语调给人生硬、呆板之感, 既会破坏诗歌的节奏美, 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

我以《雨巷》诗的第一节为例, 谈谈诗歌的停顿。诗的开头一节是全诗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闭目回味, 在学生脑海里呈现这样的情景:以情而言, 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 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 水乳交融, 幻化为一体。何等孤寂!何等惆怅!何等美妙!结合上述停顿要求, 可作如下停顿划分: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重音

着意加重或弱化某些词语读音的现象叫重音。重音不同, 所传达的感情也不同。重音位置的确定取决于诗歌固有的情感, 也包含着诵读者对于作品内容的独到理解和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讲, 它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处理的重音;逻辑重音是由于表达的需要, 特意突出某种意义或感情而对相关词语进行重读的处理。由读音轻重所造成的起伏变化, 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下面我介绍四种读法:

⑴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 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⑵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 即重音轻读法。

⑶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 形成拖腔。

⑷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 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我以《雨巷》第三节为例加以说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 凄清, 又惆怅。

诗歌第三节总的感情基调是哀怨、惆怅、孤寂的。上面我说过, 在寂寥的雨巷中遇到像“我”一样的、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 瞬间, “我”觉得找到了知音, “我”的内心起了一丝波澜, 有一丝短暂的惊喜。注意, 由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所致, 这一丝惊喜不是很强烈。因此, 其中的两个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意象“雨巷”和“油纸伞”需要轻重读, 要读出如烟似幻, 阴霾不开, 细雨如愁, 孤寂惆怅的情怀。“寂寥”这个形容词应该读得稍重一点, 让人联想到雨巷的悠长残破, 空寂幽冷。两个“我”字也要重读, 第一个“我”稍轻, 第二个“我”要读得稍重, 并适当拉长声音, 以示“我”的惊喜与兴奋, 但千万不可读得太重, 否则就破坏整首诗的意境了。“默默”一词采用连中带停法, 突出“我”的孤寂惆怅。“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在读法上同中有变, 都读轻重音, 只是“凄清”这个词要读得较“冷漠”凝重点, “惆怅”在声音处理上可稍作拉长, 但尾音一定要干净、利索。

3、语速

语速是由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变化来决定的。大体上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快速主要用于表达紧张、恐惧、激动、欢快等心情, 表示质问、争辩、斥责、鼓动、号召等声态;中速主要用于感情没有多大变化之时, 多为叙述性语言;慢速则用于表现沉重、哀痛、忧伤、肃穆等心情, 抒情色彩浓厚。根据诗歌内容, 采用恰当的语速能很好的传达诗歌蕴含的情感。《雨巷》是一首富有浓郁色彩的抒情诗, 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决定了它适宜采用慢速, 用低缓的语调进行诵读。我以诗歌的第六节来加以具体说明: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一节是最能表现“我”的孤寂惆怅心情的。雨巷中, “我”与丁香般美丽而忧郁的姑娘相逢了, 但她并没有停下, 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样”, 转瞬间, 便飘过“我”的身旁, 连同她的“颜色”, 她的“芬芳”, 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与“她的丁香般的惆怅”, 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泥墙”。空留下“我”伴着雨的哀曲, 在寂寥的雨巷里自悲自叹, 独自彷徨。因此, 在诵读这节诗的时候, 语速宜慢, 语调低缓而忧伤。只有这样, 才能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进入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之中。

当然, 我再次说说, “我”的梦想曾一度短暂实现, 有过一丝惊喜。因此在诵读相关诗句时, 语速宜稍快一点, 以示这种情感的变化。比如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还有如第四节中的“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但这种情感瞬间即逝, 在诵读的时候需要细心把握, 不宜过分渲染。

诵读的基本技巧还有很多, 比如句调处理、发音技巧的运用等, 鉴于中职生的客观实际, 我就不再谈了。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阅读教学 篇8

一、整体初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多维感知

1.创设氛围,激活期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环节很重要,要求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环节向学生展示生动的图片、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认知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意识到其中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师没有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先给学生播放了电影《鸦片战争》中“销烟”的片段,通过激昂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好奇和期待,为接下来阅读和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2.网络搜集,洞察背景

任何一篇文本都裹挟着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识和作者的心境。通过了解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更好地走进文本,体悟其中的整体意蕴。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课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资源链接与拓展不方便,担心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现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很多学生困惑:论地位,刘备贵为皇叔,诸葛亮只是一介草民;论年龄,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很多。为什么刘备还要如此谦恭地对待诸葛亮呢?学生的困惑,主要在于不了解诸葛亮出山对刘备意味着什么。因此,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上网搜索资料,了解了当时刘备的实力以及所处的境遇,感受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内心世界,解除了疑惑。在这一案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在教学中补充拓展了文本未包含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不是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的,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搜索到的,不但契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还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品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品鉴赏析

1.设置情境,激发体验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典范之作,蕴藏着丰富的美学资源,而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探寻美、体验美的过程。但学生不会一下子就理解文本的意蕴,他们对于直观鲜明的事物,更容易较快地产生认知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形象化的资源,将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意蕴有机整合起来,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情境,感受文本之美。

如《桂花雨》一文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思乡散文,极富感染力地描写了童年闻桂花、摇桂花的快乐。但很多学生还没有远离父母和家乡的情感体验,于是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文中的插图,并配以柔和的思乡音乐,使学生浸润其中,体会其美,为深入文本进行对话奠定基础。此处,教师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突出表现文本中的情境和情愫,增强学生的体验。

2.紧扣认知,凸显核心

阅读教学中的“深入品读”环节,旨在引领学生从文本表达的细节把握文本内容,解决理解层面上的障碍。但小学生尚处于思维认知的形象化阶段,教师只通过语言的讲解、叙述,常不足以使学生领会。这时适当采用信息技术,很多棘手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很多学生对“如何建造”难以理解。的确,仅凭抽象的文字,学生难以将其转化为鲜活可感的画面。这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金字塔建造过程的视频,以直观鲜活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学生通过视频资源的观察与文本语言形成对照,将语言与画面联系起来,使视频与文字内容深入对接,轻松地解决了学生理解的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升华认知

1.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总结环节,对文本解读的梳理与回顾,是对主题意蕴的升华与深化,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视频、文字以及音乐播放来完成,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更好地促成师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形成情感体验上的共鸣,从而使整个课堂都浸润在智慧和灵性之中。

如在学习《石灰吟》这首诗歌时,学生已经整体了解了古诗的大意,并对咏物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也有了一定的领悟与感知。但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将诗歌中的人或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感受咏物诗的独特规律呢?为此,教师在拓展升华的环节,设置了“少年抒怀、为官感悟、临刑陈词、后人评价”等诵读环节,更好地将诗歌与人物一生的遭遇融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边呈现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于谦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一边播放乐曲《英雄的黎明》,为学生整体诵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语言叙述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双重作用,冲击了学生的心灵,激活并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数量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唤醒思维的动力,激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并引导他们发现延伸与拓展的方向与路径。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止于文中萧红童年的自由与快乐,而是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和多媒体,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萧红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到萧红的家庭重男轻女,只有祖父对她疼爱有加,在祖父的园子里得到的快乐与自由,已经是她童年的全部快乐。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快乐与自由中其实蕴藏着淡淡的忧伤。接下来,教师出示了茅盾对萧红《呼兰河转》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最后,还播放了影片《山河故人》中的片段,展现了萧红后来的生活状态。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局限在课文与课堂里,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向课外更广阔的世界拓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媒介,已成为语文教师有必要掌握和合理运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教师要在文本特点和学生需求之间寻找内在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上一篇:科学的句子下一篇:深化医院管理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