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论文(精选3篇)
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论文 篇1
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论文
挖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幼儿园教育,力求“低成本、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目前“新课程向多元化、本土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更是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从孩子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资源、涉取适当的“节日”资源、引领孩子利用“自然情景”、丰富幼儿的“区域”资源、 捕捉有益的“游戏”资源,依托主题活动,让本土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能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多样化的活动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有效学习和健康发展。
随着幼儿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多元化、本土化发展已越来越明显,“日益重视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了目前新课改的主要趋势。特别是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更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课程观,更注重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注重幼儿在不同发展水平上的提高。而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终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教师不仅要使用教材,更需要广泛地生成更多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力求“低成本、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针对目前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我们看到由于师资素质、办园条件等各种原因,各幼儿园在使用课程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有些课程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不相适应;经费紧缺、教学设备差,导致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就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园幼儿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师说教、灌输现象严重,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教育家瑞吉欧就曾提出:教育应该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想要研究的事物和问题,并将之扩展为幼儿的教育内容。《纲要》也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正好为弥补和缓解新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供了有效平台。丰富的本土资源正是幼儿园教育很好的补充材料。开发本土资源实施教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园教育向生活回归,能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从而也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使幼儿更加关心社会、了解家乡,并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得以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从中体验并形成对家乡的良好情感。
我们的家乡地处长三角地区,蕴涵着许多丰富的民俗资源、旅游资源、地方资源、特产资源、人物资源。该如何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本土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选择贴近生活的“自然”资源,拓展主题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必须以幼儿生活实践为基础,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例外,必须从孩子实际出发,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获得发展为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在关注幼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大自然、从家乡的乡土特色中,挑选一些课程资源,来拓展主题活动内容,充分体现本土资源利用的兴趣性和生活性。
在《秋天》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结合建构式教材为大班的孩子在“秋天的果实”活动中加入家乡特色的果实――银杏、栝楼、板栗;在“树叶变变变”活动中,巧妙地插入美丽的银杏叶贴画、印画;在蔬菜造型中增加了家乡的雪藕。并专门设计了“农家乐”活动,让孩子在玩稻草、玩麦秆、玩泥巴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并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依托建构式主题活动教材,有机融入本土自然资源开发设计的,内容既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又是孩子们身边就拥有的教学内容。因此,孩子们学起来就比较直接、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需要随时调整、生成主题内容。健康活动《推小车》,也是教师利用当地资源:竹子和生活废旧物品铁罐,充分运用家长资源,共同制作亲子“教玩具”――小推车,而生成的活动。由于孩子参与了、家长参与了,孩子的兴趣颇高,小推车的利用率也高,充分发展了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
二、涉取适当的“节日”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通过“节日”让幼儿对本土文化进行了解,在学习中了解家乡的文化,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长兴的不断发展,梅花节、樱桃节、采桃节、杨梅节、茶文化节……一个个都纷呈亮相。在此期间,教师就可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以节日为载体,设计一些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调整、充实到课程中,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感知、体验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充分体验节日的热闹氛围,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如林城的梅花节、和平的采桃节等。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本土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教育性”原则,不能脱离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远离当地的地方特色,死板地照搬,而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挖掘有教育价值、有助于幼儿发展、有意义的节日活动。
三、引领孩子利用“自然情景”,拓宽幼儿活动空间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园回归大自然的环境,是《纲要》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符合新课程观提出的教师要倡导“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活的教学不在于呆板的课堂教学几十分钟,而在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探索的宝库。例如:在认识“色彩斑斓”活动中,教师就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课堂”,带孩子去广阔的大自然,开展教育活动,当孩子们一个个欢呼雀跃,兴奋地发现:“黄黄的油菜花开了!”“蚕豆花有三种颜色,白的、黑的紫的,真漂亮”、“马兰花,白白的”……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适宜抓住教育契机,丰富词汇,引导孩子说自己的发现,孩子就会觉的有趣、感兴趣;他们就象快乐的小天使,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自发地把自己最喜欢的花画下来,尽管他们笔下的花千奇百怪,这才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表达。
四、充实幼儿“学习”资源,丰富幼儿的区域活动
区角是集体活动、个体需要的有益补充;它与集体教学不同,区角活动中幼儿的选择性更大,幼儿的主动性更受尊重,区角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区角活动的操作材料,创设多样化有教育价值的区角,有助于孩子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1.数学角:针对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利用数学角辅助幼儿学习数学,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非常重要。
利用丰富的自然物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能为幼儿操作学习制作并提供廉价的教具学具。利用实物玉米、大豆、花生,可让小班幼儿等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让中班幼儿进行数数、一一对应、排序、分类练习;大班幼儿可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群数的练习。利用大自然中的石子、果核、松球可让孩子们进行大小、颜色分类,利用废旧毛线进行自然测量,用火柴棒进行拼图……这样的游戏操作,幼儿既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逐渐对数学方面有所了解,同时又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
2.美工角:小麦杆、狗尾草、树叶、果壳、石子、豆类等等在农村都是极易收集、获取的材料,通过观察,有意识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能使美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高粱秆“眼镜”、地瓜叶柄“耳坠、手链”,麦秆“戒指”、“烟袋”,狗尾草编做的“小兔”,还有树叶、种子粘贴各种小动物等等,这一切无不蕴涵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一切绘画活动都可以在这些废物中得到体现。
如何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区角活动的材料,教师还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让幼儿学会共同选择收集材料。
对幼儿来说,收集废旧材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是幼儿自主自愿的工作,在收集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参与操作的兴趣,从而发掘更多的可利用资源。
第二,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
通过群策群力、家园互动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家长的收集热情,使获得的资源材料品种繁多,源源不断,充分体现资源利用的“低成本”性。
第三,注重材料的地筛选和分类。
充裕的材料,能够极大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挑选、操作;但如何合理收集、存放材料至关重对孩子收集来的材料,教师可以按四大类进行归类:自然资源(如:蔬菜、豆类、谷类、瓜果、树木、花草、纸绳等)、生活资源(陶土、泥沙、砖块等)、废旧物品资源(易拉罐、雪碧可乐瓶、牛奶盒、鞋盒、饼干桶、废旧轮胎螺丝等)、边角料资源(泡沫板、纸板、毛线、碎布、纽扣、过时的装饰物等),尽可能使材料的取舍呈现“开放性”状态,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
第四,教师必须坚持“同种材料多种玩法”的原则,使资源的利用在各个领域得到有效整合。如:大班幼儿用稻草扎出稻草人后,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然后放到表演区用于稻偶表演。中班幼儿也可以去借用,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也可用稻草编辫子,可以拿到操场上玩“揪尾巴”游戏。让它们成了幼儿最喜欢的体育器具,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五、捕捉有益的“游戏”资源,拓展幼儿的游戏天地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孩子们的主导活动。“挖掘本土资源、利用废旧材料,为每个孩子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材料、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能让教师再次拓展思路,改变原有的教育资源观,感受到其实真的很“富有”。用木料、沙泥、石头、轮胎等废旧资源自制一些玩沙池、滑梯、浪船、翘翘板、秋千、攀登架、梅花桩,能为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充实材料、丰富内容。带孩子们去田间走乡村里的沟、埂、溪都是孩子们有益的户外锻炼,用走田埂练平衡,其效果有时甚至会超过“独木桥”的功能。还有“踢踺子、跳房子、捉迷藏、丢手娟、切西瓜”等都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户外游戏。当然,教师更不能忽视传统的民间游戏资源。如“炒黄豆”“挑花线”“抬轿子”“斗公鸡”等,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自由活动和户外活动,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游戏中互相交往,能培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忽视教育环境的价值,更要充分利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为孩子创设适宜学习环境,营造有效活动氛围。我们长兴,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竹节、麦秆、无纺布条、种子、玉米梗、西瓜籽、果壳,都是一些易取的资源,巧妙地将其用于教学环境创设,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创造美”的乐趣。利用竹节编制各种造型,挂在教室外的走廊能起到美化、装饰作用;利用麦秆、无纺布条、种子也可以精心制作一些手工艺作品;还可以运用玉米梗、西瓜籽、果壳粘贴小动物,用橘子皮做菊花,把各种蔬菜、水果进行造型,变成有趣的动物等,并将它们有效地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选好”“用好”本土资源,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蕴涵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杜绝“拿来主义” 思想,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以“让孩子获得发展”为根本目的,充分依托主题活动,让本土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为孩子的有效学习和健康发展提供适宜的、多样化的活动平台。
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论文 篇2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老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得到相应的发展。”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编者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 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 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开发各种教学资源, 并且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 灵活地调整并生成新的教学流程, 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深挖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 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处理教材, 开发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发现、归纳、总结, 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 我根据绝大部分学生对编口诀已有感性的认识 (2、3、4、5、6的口诀已学过) 的基础上, 以实践活动为支撑, 把学生作为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说口诀等。在教学中, 坚持学生人人平等的思想, 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 激发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 提供学生人人动手的机会, 给予学生人人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充满猜测、观察、操作、思考、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中, 体验了口诀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有所悟。这样变“教数学”为学生创造地“学数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之中, 而且在探究过程中, 经验背景的差异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 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使得学生不仅成为学习者, 而且成为课程的资源, 师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 拓宽学生的学习面, 充实学生的学习源泉。
在信息时代,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 数学教学必将迎来网络时代。数学网上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 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 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 提出和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学得的知识相联系, 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 协作学习, 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 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知识的探索者, 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 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 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 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又如, 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 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 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 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 并参与网上讨论, 拓宽学生的视野。
此外,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使得数学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 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 提高数学水平。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加强学科渗透, 拓宽学习空间。
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 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数学教学视教材为《圣经》, 关注书本、忽视人本, 强调独立、缺乏合作, 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 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 数学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数学,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我校教师开设了的校本课程“趣味数学”、“身边的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 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我校有一位老师结合校本课程“身边的数学”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 时间为8:00—16:00, 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 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这则案例城市学生能较顺地完成, 而该班农村学生较多, 于是老师事先与学生商议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如大桥、涵闸、厂房、民居等) 作为游览的景点,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去了解相关信息, 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 步行或乘车所需时间, 游览所需物品, 等等, 然后学生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 最后让各小组交流游览计划。
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数学的良好习惯, 更能激发他们自觉学数学的兴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四、关注生活, 开展实践活动, 积累学习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只有面向生活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 才是人人必须获得的数学, 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数学教育要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回归生活, 应视生活为土壤, 应为生活服务。皮亚杰认为, 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 一切知识均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此, 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 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上, 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1. 找一找。
重在指导学生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之后, 我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多位数, 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摘出来。不找不知道, 一找吓一跳, 在课堂交流中, 学生纷纷把自己在课外书上、在报纸上、在网络上……找到的多位数展示在大家面前。我便因势利导, 进行多位数的改写、省略练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 做一做。
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星期天, 用三十元钱, 上街买菜。先让学生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然后实施。这个生活问题是以数学问题为核心的, 同时涉及许多方面的东西, 关系到学生的能力、品质等各个方面。组织一个课外研讨活动, 让学生上台来陈述自己的方案, 学生的热情高涨, 设计的方案都体现了学生独到的匠心。通过综合大家的智慧, 得到一个较完善的方案:a.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b.了解家庭成员各自喜欢的几个菜;c.做好市场调查;d.确定要购买菜的品种及数量。然后照方案实施。活动结束, 自己谈谈体会, 听听家长的评价。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 学生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具体性, 培养了思维能力、交际能力, 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拓展了数学课堂空间, 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的学习也鲜活起来,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加突出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让教学的前景更加广阔。我认为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革命, 是未来数学课堂的方向。我们应与时俱进, 继续探索, 把这种课堂教学做得更好, 为数学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传统数学课程资源结构单一, 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 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材。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 再好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方案也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师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和开发者, 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拓展数学课堂空间, 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的学习也鲜活起来,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让教学的前景更加广阔。
利用乡土资源拓展幼儿教育空间 篇3
一、乡土之境——诱发心的畅想
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我园地处农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幼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是其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开阔幼儿的视野,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还能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春天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夏日雨后的彩虹、秋季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冬天银装素裹的田野,这一切都给孩子美的熏陶。由此,幼儿学会了坚持长时间、细致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会记录。在自然的怀抱中,孩子的兴趣盎然,放飞遐想。
1.环境布置突出“农味”。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与幼儿从大自然中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如:蔬菜、水果、种子、稻草、树叶等),共同创设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环境。如我园一楼尽显里下河的水乡美丽景致,柔美的淡蓝色水波纹,悬挂的各种草秸秆做的五彩鱼,竞相开放的荷花,清甜可口的莲子,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用麦秸编织的螺丝贝壳组画,令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里下河的水乡之中。二楼展现“草艺园地”,麦秸做成的五彩草龙、麦秸编的灯笼,悬挂在走廊大梁好像缤纷的彩虹,草绳编织的稻花香球,又像星星点点,给人无限的遐想,这些无不展现着富有创意与现代气息的稻草、麦秸艺术。三楼是“农家乐园”,展现农民秋收秋种景象,丰硕的果实与农家小院的别致风景。三个楼梯分别呈现不同的风采:水乡明珠——柳堡,奇思妙手——瞧我的。过道大厅中又布置着“有趣的竹艺坊”、“亲亲小农庄”、“泥巴乐”、“稻草”、“麦秸创作坊”、“二妹子的练耙场”等活动区域。教师们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给幼儿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愉悦,也使我们的幼儿园吹进了大自然的徐徐清风,使我们的孩子走进大自然,走向大社会,启迪智慧、解放个性、放飞心灵。
2.区角活动体现“农味”。
我们树立“玩具、材料就在身边”的理念,充分发动农村的家长跟我们一起收集自然材料,把自然材料经过加工后投放到各个区角当中。如自然角中,我们放置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带来的泥鳅、鲫鱼、螃蟹、田螺、河蚌、蝌蚪、蚕宝宝、小白兔、小鸡、小鸭等,让幼儿观察了解它们的特征与生活习性,并学习如何喂养照看它们。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放在自然角中,引导幼儿认识它们,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是怎么发芽、出土、长大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所需条件;废旧的毛线、布头、挂历纸、吸管、树叶、包装袋、糖纸等成了孩子们手工活动时最喜爱的活动材料:孩子们用麦秆贴画,用稻草编织草帘与鸟窝,用花生壳、玉米皮、大豆皮等各种果壳粘贴手工作品,这些材料的利用既丰富了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同时还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用石头、树叶来装饰;用稻草、麦秆来编织与排序;在区角活动中,用蚕豆、赤豆、红豆、黑豆、绿豆来分类;发动家长为幼儿发掘制作了很多可以让幼儿玩一玩、做一做、锻炼锻炼的乡土材料。如沙包、布飞碟、竹蜻蜓、竹马、小推车等投放在孩子的运动活动中,孩子们玩起来远比在商店买的运动器具更具有野趣和挑战性,孩子们在锻炼、游戏中可以快乐成长。让孩子们从自身出发,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及自然现象,参与劳作,感受自然的美。
二、运动之乐——启迪玩的思维
1.利用自然材料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远离车水马龙的喧嚣,远离交通安全隐患的困扰,我们农村的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田间小道,孩子们可以自由奔跑,两臂一伸玩起了“开飞机”的游戏,两腿一伸玩起了“青蛙跳”的游戏。我们设计过一个名为“占山头”的游戏,利用纵横交错的田埂让幼儿走“平衡木”,利用田间沟壑让幼儿练习跨小沟,高低不平的小山坡是游戏取胜的目标,第一个爬上山头,拔下红旗的幼儿就是本次比赛的冠军。游戏中间,我们还穿插了“折枝条比赛”、“骑马”、“枪战”、“走木桩”、“攻城堡”等环节,用随手采来的野花、枝条做成“迷彩帽”;用随手可得的土块进行瞄准、投掷;把高粱杆、玉米秸夹在两腿之间“骑大马”……整个比赛过程对孩子充满了刺激,特别是男孩子们,当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爬上山头取下红旗时,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游戏带给他们的成功的喜悦。
2.就地取材,选用农家用品。
我们已经收集并制作系列农村常见用具,并记录了每种农村用具的制作方法及玩法。包括:木制品有翻耙、高跷、扁担、小木桥、木梯、长凳、小木凳等;草制品有草垫、草绳等;竹制品有竹席、箩筐、淘箩、筛子等;铁制品有铁环、铁皮盒等;其它生活和劳动用具有沙袋、大鞋、蛇皮袋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农村用具改造的记录。为幼儿体育活动提供了保障,节约幼儿园上万元活动经费。
3.设计出以农村常见用具为体育活动器材的幼儿游戏课程。
如用稻草、尼龙线制作成的草垫,就有多个玩法。玩法1:将草垫放置在地上,双脚并拢轻松自然地向上跳,向前跳。玩法2:手拿草垫,半侧面单手将小草垫投向前方。玩法3:将草垫放置在地上,单独或一个接一个绕着草垫自然协调地走。
4.设计出了多个体育活动方案和亲子游戏项目。
教师们围绕幼儿发展目标,结合课题创编设计了30多个具有科学性、游戏性的体育活动方案,现已汇编成册。还设计了民间类、亲子类、踩高跷、玩竹马、舞竹龙等20个亲子游戏项目。如“丰收乐”,材料为木梯4个,长凳4张,草球若干。玩法是家长背驮幼儿,走过木梯,把幼儿放下,幼儿钻过长凳,拿草球跑回到木梯前,家长再背驮幼儿走过木梯,到起点,速度快的胜出。
nlc202309041345
对于特色广播操所用的器械,我们则借外力,发动家长收集,发挥家园协同作用。如家长帮我们收集了板刷、竹竿等。对于一些不便于收集到的器械,如草圈、草垫等,我们还开展了家长志愿者活动,邀请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来园,帮我们亲手制作。家长们都非常配合我园的工作,有的爷爷奶奶在搓草绳的过程中,双手都磨出了水泡,但他们都毫无怨言。通过家长志愿者活动,我们共制作了180个草圈、55个草球和50个草垫。为幼儿特色操提供了丰富的器械,也推动活动的开展实施,影响深远。当家长志愿者活动时,我们组织幼儿亲历其中,受益匪浅。面对家长的热情支持,为了表示感谢,幼儿园也出资购买了一份礼品回馈家长。
三、操作之巧——激发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幼儿探索知识的向导,是奋发向上的心理动力。在兴趣推动下的学习能使孩子更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我们知道,要想充分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学习动机及探究事物的兴趣,必须营造有利于幼儿动手创造的宽松氛围。因此,我们共同收集农村丰富多样的材料,为幼儿开设了丰富的操作区域,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
1.麦秸、稻草梦工厂。
爱玩、好动是幼儿的一种天性,即使身处农村,有空旷的运动场所,有天然的运动器具,但也由于现在家长对孩子呵护太多,束缚了孩子的运动天性和能力。如何运用农村特色资源,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成了我们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于是乡下的稻草走入了教师的视野,成了我们孩子很好的锻炼器具。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利用稻草制作了各种运动器具,如小班的孩子用稻草扎出手榴弹玩投掷游戏;中班的孩子搓成了草辫,玩揪尾巴的游戏;大班的孩子用稻草设计出可爱的草娃娃、柔软的垫子,孩子们可在垫子上面练习打虎跳、前滚翻、助跑跨跳;垫子还担当安全的跳高架;练习跳远的草沙池;小女孩们利用草娃娃练习行进跳或向前跨跳,还充当她们舞蹈的道具,跳起欢快的草人舞,还用稻草和竹子为草娃娃建了一个小小的家!
2.砖砌乐。
断砖块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到处可见,于是泥桥班的孩子就用自己拣来的断砖块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合作构建起了他们“雄伟”的长城、高高的烽火台,看着自己亲自筑起来的长城多开心和自豪啊!他们还用断砖块搭起了高楼,玩起了“野炊”。
3.编织乐。
编织区我们投放了玉米秸、麦秆、稻草等材料,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发展,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指导,有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出了小挎包、热带鱼、高楼等造型;有的幼儿用玉米皮、旧毛线、布等材料编成小辫子;还有的幼儿用麦秸、油菜杆、芦苇等串成了漂亮的项链、门帘。
4.创意乐。
我们运用各种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进行创作,挖掘了许多的作画方法。如:用乌龟壳、蚌壳、木板、竹筒等进行的创作画;用麦秸、芦苇杆进行的吹画活动;蔬菜、水果、树叶的印画;还有沙画、芝麻画。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绘画形式,对绘画的兴趣也日渐增强。孩子们拿起手中的彩笔,在自己的小天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幅可爱的图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根据实情,走出自己的特色化道路,才能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论文07-04
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互动09-07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修日志)09-22
如何合理利用金暑假期学习06-20
思想品德课如何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11-17
如何利用自习课进行自主学习07-01
浅谈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07-0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