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

2024-10-08

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精选12篇)

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 篇1

数学课堂上,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 总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答案呈现出来, 促成课堂动态生成。有的老师一心希望学生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回答问题, 害怕学生答错, 答不出来或作出超范围的回答, 打乱教学预设, 影响教学进程。

从一些知名教师的观摩课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优秀的教师能利用这些“出乎意料”的教学现象, 挖掘出新的课程资源, 牢牢抓住学生求知的愿望, 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得更多、感悟更深……

一、巧用“错误答案”帮助学生辨明新知

我们先来看吴正宪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段教学实录。要解决的题目是:“猴弟弟摘了4个桃子, 猴哥哥比猴弟弟多摘了3个桃子, 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学生练习中主要有得数是7、11二种答案。吴老师让他们分成两组, 答案相同的在一组, 接下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学生先各自讲解想法, 展开争辩:

生1:4+3=7 (个) 。

生2:你求的是谁摘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

生1:求哥哥摘的。

生3:为什么不加弟弟摘的?

师:可以这样问:“4是谁摘的?”

生4:弟弟摘的。

生5:3是谁摘的?

生6:3是哥哥摘的。

生7:不对, 3是哥哥比弟弟多摘的。

生8:7才是哥哥摘的。

……

师:谁的得数是11, 老师表扬你们, 你们眼睛好尖, 一眼就知道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得数是7的, 老师也很钦佩你们, 虽然第一次错了, 但是正是因为你们的错误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有价值的讨论。

有错误的课堂才是自然的, 有错误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一位智慧的教师一定要明白,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错误是真实的, 也是宝贵的, 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错误。利用错误答案组织讨论, 让学生辨明新知识, 理解新知识, 并且让学生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方面进一步成长。

要能够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在全班展开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学生错误的症结在哪里?其次, 在讨论交流中, 要从学生的思维方式上给出正确指引, 以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一步步从“糊涂”走向“清醒”, 从“懵懂”走向“理智”, 教师的智慧和魅力也就闪烁其中。

二、巧用“超范围答案”帮助学生有效拓展知识

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课堂出现这样的情况———

师:出示课本第16页主题图, 问:“这幅图呈现了什么情景?”

生1: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了成功, 北京赢了!

生2:当时和北京一起竞争的有四个城市。

师:实际上, 当时和北京竞争的不止四个城市, 图上给出的是进入最后一轮投票的四个城市。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3:北京得了56票, 多伦多得了22票, 巴黎得了18票, 伊斯坦布尔得了9票。

师:你的观察很全面。

这时, 举手的同学陆续放下, 只有小钰仍高高举着小手, 我心生疑惑, 该说的数学信息已经说完了呀。但还是请她发言。

小钰:我知道多伦多是加拿大的一个城市,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一个城市。

我一时懵了, 他的回答内容根本就不是数学信息, 和我要引入的内容不搭边。但转念一想, 他能知道这些, 说明他了解的信息多, 值得鼓励。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钰:我昨晚预习的时候上网查过了。

师:你做的预习很认真, 值得老师和全班同学学习 (引领全班掌声鼓励) , 老师请你把这个城市最后获得的票数再读一遍。

小钰: (很自豪地读) 北京得了56票, 多伦多得了22票, 巴黎得了18票, 伊斯坦布尔得了9票。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继续我要讲的内容。)

我备课时, 没想过要介绍除北京外的三个城市分别属哪个国家, 当小钰介绍完之后, 我不得不责备自己, 也发自内心地对小钰表示赞赏, 这也许就是“教学相长”吧。小钰超范围的答案, 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教会了大家要利用网络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这种教育也许要比我当天所要讲的新知识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 当我们在课堂上遭遇“答非所问”时, 应冷静地分析学生的这个答案是否真的和自己所讲的内容一点不沾边, 或许这个答案能让我们接触到一些新的、有用的信息。改变对待学生“答非所问”的态度, 看到更多闪耀在那些答案中的光芒, 感受到一些比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知识。

三、巧用“不知道”给学生更多的表现空间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最怕的就是学生“一问三不知”, 或沉默, 或直接说“我不知道”。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 应该怎么处理呢?一般来说当一位学生答不出来时, 就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 因为小学生总是爱表现自己, 他们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答案, 会产生“骄傲和自豪”。所以, 当你把问题抛向那些上课不专心、反应稍慢或胆子较小而不敢说的学生时, 如果他们“不知道”, 请温柔地对待他们, 他们就是班上最需要鼓励、最需要关心、最需要赞赏的弱势群体。即使让别的同学回答了问题, 你也可以在后面的交流过程中, 优先让原先“不知道”的学生重复答案, 顺势鼓励他们, 让他们增强一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消除对数学的畏惧。

在课堂上,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致使课堂教学充满着很多无法预设的鲜活生成, 一位智慧的数学教师能让这些鲜活的生成折射出闪烁的光芒, 照射到教室中的每一个小精灵, 让他们对数学产生由衷的好奇、产生无穷的探知欲, 使数学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我们应向吴正宪老师那样, 善于学习、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做一位智慧的老师。教育路途没有捷径, 引用吴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那么事业将会青春永驻。”

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 篇2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的生成阶段就决定了学生容易犯错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错误,将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和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预设错误

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帮助学生灵活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课开始,我胸有成竹地提供事先准备好的信息让学生进行统计,可在反馈时出现以下几个数据:喜欢猫的人数6人,兔的15人,狗的8人,猴的17人。而我的课件里数据是双数的,该怎么办呢?当时我一惊,马上有了一个念头,不用课件了,让学生自己处理吧。结果让我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看到许多学生都用半格表示时,我就以疑问的口吻问:“为什么喜欢小兔的人数在最上端只涂了半格?”有一个学生回答说:“ 因为喜欢小兔的有15人,1小格表示2,14人刚好是7格,还差1人就涂半格。”这一回答不就更好地证明了学生是真正理解了1小格表示2个单位。这一过程不是教师硬塞进去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我们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出来的,这不正是教师所要追求的吗?

将错就错

一节真实的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错误,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精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体现出真实性。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求总数、求部分数应用题》时,在做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鸭有9只,鹅有7只,鸡有8只,鸭和鸡共有几只?”这是一道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型,在学生列式计算中出现了下列不同的情况:①9+7=16(只),②9+8=17(只),③8+7=15(只),④9-8=1(只),⑤9+7+8=24(只)。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接着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评判,并说出对错的理由。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得到了验证,一致认为9+8=17(只)是正确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到这里教师就结束了这个教学环节,而我则“将错就错”,用质疑口气问:“那另外的四个算式不是求鸭和鸡共有多少只,那是求什么呢?”根据算式,学生都能对照条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特别是算式9+7+8=24(只)这是一道连加应用题,学生虽还没学过,可他们已经明白了9+7+8是表示鸡、鸭、鹅一共的只数了。

这种“将错就错”不仅拓展了知识,而且体现了这道应用题一题多用的价值,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利用错误,自我反省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听他们的表述。例如,教学三年级《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猜测1/2与1/4大小时,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措手不及,这位学生说:“我认为1/2等于1/4。”学生出错了,这可怎么办呢,不如把问题抛给学生,于是我说:“你们觉得他讲得对吗?”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但就是讲不出理由,我再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结果还是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就跟学生说:“你们认为1/4与3/4谁大?由于刚才已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3/4大于1/4。而我却告诉学生,我可以证明3/4小于1/4。学生莫名其妙地望着我,我不慌不忙拿出两个大小相差很大的正方形,把小的折出3/4,把大的折出1/4,并涂上颜色,结果很明显这里的3/4小于1/4。我故意高高地拿着这两个正方形说:“你看这里的3/4小于1/4。”还没等我说完,很多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想说,好几个学生叫起来了:“老师,你错了。”我却故意不解地问:“我怎么就错了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道:“不能用一大一小的正方形,这样不公平。”另一位学生补充道:“要用一样大的正方形。”这时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表示赞同。我看时机已成熟,就说:“那现在你们同意刚才第一位同学的说法吗?”一语点出要点,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纷纷议论开来,说道:“在比较分数大小,前提条件是两个物体要一样大,也可以在同一个物体中。”我又引导他们用生活中其他的例子证明1/2与1/4的大小,以及后来举例证明分数大小时,学生举的例子既准确又精彩。这样利用错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

结束语

学生在课堂的“错误”是宝贵的,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往往并不是事先设计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其不意,我们在备课时很难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才能使课堂“错误”不再“错误”,并成为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3

一、善用网络资源利于完善教师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虽然现代教育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却从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因教师是有效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容。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教育的正确与否,肤浅抑或深刻,简单还是复杂则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水平(知识的正确与全面,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等)。而语文的学习涉及的知识面甚广,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在准备《山市》一文时,对于“山市”这一奇观是如何形成的问题,课下注解中只是提到“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却未进一步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为了了解更详尽的资料,掌握更科学全面的解释,我上网找到了关于海市蜃楼成因的文章,其中的一篇用图解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线的折射与全内反射。此外,我还找到了许多相关的图片,这些虚幻奇异的画面我也有所选择地运用于我的教学课件中了。这有益的补充使我这方面的知识更丰富了。当课堂上学生谈及这一问题,解释有失全面时,我便给予了及时的补充,使知识更准确科学了。出乎意料的是,下课后,有位同学特地跑到我的跟前说:“老师,你教会我的不仅是语文的知识,还有学习要有科学的态度。”而我之所以能够如此,则有赖于网络给予我的服务与帮助了。

二、善用网络资源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极渴望接受新的事物,并已具备一定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接受极快,并能熟练掌握。善用之,对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极其重要。如学习《〈论语〉十则》,学生在预习时已在网上找到了关于孔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的简介,上课时便能将其所了解的知识简洁地阐述出来,为学习文中孔子的言论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与条件,因而学生对每则言论的内容都能较准确地理解与归纳,师生课堂上的交流也因此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有些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我也大有收获,正所谓“教学相长”了。课后,还有同学,将网上所下载来的孔子的其他言论与别的同学一同分析、探讨,一起浸润于孔子的思想言论中,为日后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预习时就有学生在网上查找了大量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文字与图片,学习时让更多的同学对朱自清先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不仅更喜欢其作品,也更敬佩其人格。当学完《春》后,我们还一同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如《绿》、《匆匆》等,在美文的熏陶中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品位。有了网络,同学们的学习不再像以前那般被动,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当所查找的资料被使用、被赞许时,他们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而,他们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也更愉悦了。

三、善用网络资源利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整个课堂更活跃,更自由。

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新的实验教科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自然,少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多了人文方面的内涵)的使用,及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载体,极佳的机会,和更自由的空间。我们何不借此良机,开创一个高效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化石吟》这首诗时,我们打开了“中国化石网”,以形态各异的古化石图片作为背景,我们开始对此诗的学习,因直观的图片呈现眼前,同学们似乎被其引领着走进了化石的世界,在朗读诗歌时分外认真、动情;对诗歌内容的讨论也十分积极。就作者对于化石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他会产生此种感情的;此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等问题都做了较准确的解答后,随着思考的逐步深入,还提出了什么是化石;它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如何研究它的等有关化石知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都在网上找到了答案。随后我还打出了在网上下载的一篇文章《我国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改写地球生命进化史》,更丰富了这一课时的知识,同时亦使课内知识得到了有益的补充。这种热烈、活跃的学习氛围还充分地体现在其他篇目的学习中,如《风筝》、《月亮上的足迹》等。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投入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广了。

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4

利用错误, 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画角”时, 我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初步形成画角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尝试进行独立画角。在巡视时, 我发现一些学生把100°的角画成了80°, 于是, 我决定把“错误”抛给学生。请其中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在刚才这位同学画角的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画错了, 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

师: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帮助呢?

生:它提醒我画角时要看清刻度, 可不能看反了。

生:它提醒我画好角后, 可以先大致估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 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错。

生: (兴奋激动) 我发现画错的角加上正确的角正好是平角。

生:我发现, 只要沿着已经画好的角的一条边, 向反方向延长就可以得到100°

……

“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的思考, 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在纠错过程中, 兴趣盎然……

捕捉错误, 留下探究空间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 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 使他们明白有矛盾的冲突才有探究的需要,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 要给学生留下一些探索空间, 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寻求解题的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 将12个小圆片动手分一分, 看能得到哪些分数, 并把得到分数的过程画在纸上, 这时出现了争议。 (如图)

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引导大家展开辨析, 请用表示的同学亲自给大家分一分, 并说一说它的含义, 这位同学边操作边演示边讲解:“12个圆片, 我把它平均分成3堆, 每堆有4张牌, 用分数表示就是。”话音刚落, 就听见其他同学同学之间展开了辩论。借此, 我让所有的同学都动手分一分, 第二次动手操作后, 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而写出分数是。如果从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12份, 表示其中的4份就与图中画的平均分成3份相矛盾, 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 大家亲历了这一过程, 抹去了头脑中那错误的想法, 主动构建了新知。

诱导“犯罪”, 引发探究欲望

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 甚至诱导学生“犯罪”, 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 能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 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a×b) 。接着, 我利用电脑将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猜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 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 (a×b) 。此时, 我将错就错, 因势利导:如果是 (a×b) , 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相等。然后, 运用电脑动画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的图上,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是否一样大。经过仔细观察比较, 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 从而明白了 (a×b) 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我继续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通过直观图, 多数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最终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底×高的结论。

将错就错, 促其主动反思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篇5

课程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育实际,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也将难以实现。

一、对地方课程资源研究的认识

地方课程资源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现实课程资源,它的宝贵与丰富,是因为它的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和生命力强,所以应该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地方资源“活”起来、“亮”起来。

从学生生活出发,回归生活,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最真实有效的。

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大意义,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从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落实到教学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指导实践,使学生从中受到相应的教育,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过去把教材作为惟一的教学蓝本,即“教教材”;而现在就应该把教材看作是课程资源之一。但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被动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既然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出来了,教师又该如何将其充分而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呢?下面我就几个实例来讲述一下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实例一:

记得去年我第一次讲到“热爱祖国,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我的家乡是个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出行又不方便,双休日想上街去买本书都不方便,有什么好的?”听到学生的这番话我不由一惊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会有学生嫌弃养自己的这方水土的呢?肯定是他对自己的家乡不够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全面。幸亏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了解四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且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图片资料,以备课上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激发他们对自己身为四川人的自豪感,方才扭转了个别学生的这种想法,从而能够由衷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正是由于用好了“可爱的四川”这一地方课程资源,才得以在加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真正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

实例二:

在七年级讲到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时,当时适逢四川在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借着这个时机,我想到了与其讲那些大道理,不如让学生去进行一番调查,调查一下我们广安区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全区上下又是如何做的?根据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村和居委会的情况,于是就按照学生所属村和居委会来分组展开调查。没想到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们都表现非常积极,当时就开始推选组长,着手进行分工。一个星期下来,每个小组都拿来了他们的调查报告,大到村委小到家家户户,怎么进行环境整治、改造,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到更好地保护环境的,有的小组还以自己小组成员的家庭为实例,写得非常详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实行。”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想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对于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比起讲道理来得更具有教育意义。

像这样在教学中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一点体会

1.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课程资源原本就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对课程资源的处理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将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互融通起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将会感受更深,意识更强,也有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课堂“活”了起来。

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所获得的地方课程资源,并将其以探究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做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乐学了,爱学了,好学了,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有效利用数学课堂的“错误”资源 篇6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错误资源 预设错误 寻找错误 活用错误 评析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教学方法的现象。”教师要容得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将错误倾倒了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利用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预设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6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60÷(60÷10+6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3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3天。”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你们真的这样肯定,最好还是算一算再回答。”“这还用算!”嘴上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还是6天。”路程缩小了一半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90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的具体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枯燥无味的应用题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

二、寻找错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非知识性的错误,如抄错数字、看错符号、弄错了运算顺序等等。许多教师为学生经常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而烦恼、困惑,甚至有时缺乏耐心而严厉批评学生。其实,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产生错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同样的错误结果也是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寻找错误,分析原因,让学生在寻“错”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时,一位学生在黑板演算“28.53-40.5÷7.5×3.5”时,没有按照运算顺序计算,而是利用除法的性质,把题目变成28.53-40.5÷(7.5÷3.5),由于7.5÷3.5除不尽,没法计算下去,“挂”在了黑板上。看到这一情形后,我没有轻易地作出评价,而是让这个学生先回到座位。随后我给全班同学提出了一组问题,请同学一起来帮助他寻找原因:①这位同学在那一步计算出现了错误?②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③计算过程中碰到除不尽的情况,怎么办?这一连串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寻“错”过程,自主地发现并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三、活用错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犯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创新的快乐。

我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出示一道练习题“班级图书角故事书有30本,比文艺书的3倍多6本,文艺书多少本?”学生列出许多种不同的算式:①3×30+6;②3×30-6;③(30+6)÷3;④30÷3-6;⑤(30-6)÷3……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⑤是正确的。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根据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使算式成立吗?学生的思路立即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应用题。这样通过“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鲜活。

四、评析错误——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完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进行纠正,必须有一个对知识 “再认识”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就是一种主动的“再认识”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评析错误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反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正确引导学生对错误的分析评价,让学生在评析错误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由“失败者”向“成功者”的转变。

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方法 篇7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常会有 “节外生枝”的插曲出现,教师要直面这样的“意外”,并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争论也可生成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思维碰撞的舞台,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对同一问题见解出现分歧的现象。此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争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争论中相互启迪,达成共识,在争论中让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在探索“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蛋糕?”这个问题时,一名学生回答是三分之七,当多数学生点头同意时,却突然出现了质疑声。有几个男同学认为是三分之一。于是双方产生了争论。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没有认为学生的争论扰乱了课堂秩序加以制止,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互相阐述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争论的过程中,认为是三分之一的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输得心服口服。

如果这节课不出现学生的争论,也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就发现不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些想法。通过学生双方的辩论,相信知识掌握的更扎实,孩子在争论、操作中得出的,体会应是最深刻的。这样的辩论出现在数学课堂上,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思维更敏捷;又能提高教师驾驶课堂的能力。这样的辩论对数学教学有意义、有价值,课堂更精彩,更高效。

二、善待“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更是正常的。这些错误往往暴露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所以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善待这些错误,更应该有一双慧眼,分析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提供给我们的潜在信息,使错误变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打造精彩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整数除法时有这样一道题“400÷ 60= ”,大部分学生得数是“6……4”。针对这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教师没有必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可以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答案,那么学生会通过 “除数×商+余数”的方法以及“(被除数-余数) ÷ 商”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从中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的。紧接着让学生探究自己的计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计算?于是,一节枯燥的计算课演变成了一节探究课,学生不是被教师牵着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自己要学习、要探究。最后,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 “除法甩零计算后,余数要加上零”这一算理。

三、自我“会诊”。

对于数学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巧妙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课后还要及时的反思;自我“会诊”。无论多么好的教学预设,都会产生预设外的一些生成,这些生成往往比预设的更有价值。教师只有坚持对每堂课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续教学的失误才会越来越少,教学质量才会越来越高。教师要在不断的反思中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少一点缺憾, 多一些精彩,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加富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8

一、将错就错, 及时纠正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课堂, 有错误的课堂, 发现错误的课堂, 及时纠正错误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才是真正的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做题发生错误, 或者回答问题有错误时, 老师要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 而是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判断, 找出为什么会出错。

比如, 在学习“比一个数多 (少) 多少”的时候,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梅有糖12块, 小明有8块, 小梅比小明多多少块?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 12-8=4, 我趁机又让学生理解这算式中的三个数各代表了什么, 表示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学生算式中的8就是小明的8块糖, 我知道, 学生之所以这样回答,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意识错误, 但我没有急于否定他们的回答, 而是又故意放慢速度让学生再想一想, 这里的8到底代表了什么。学生学是认为就是小明的8块糖, 于是, 我从其中一个男同学的文具盒子拿出来8支铅笔又送给另一个女同学, 这个男同学有点急了, 问为什么要送给她。我趁机告诉同学们, 大家知道为什么男同学这8支铅笔不愿意送给女同学吗?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因为这8支铅笔本就不是女生的, 而是男生的, 所以, 我们又回到了算式中, 说明8不是小明的糖, 而是从小梅的12块糖中去掉了和小明同样多的8块糖, 只有这样才能算出小梅比小明多4块糖。在这个错误的纠正上, 我没有说多少话, 而是拿了拿, 就让学生们明白了他们的错误在哪里, 并且明白了为什么用减法的原因了。

二、运用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更加完善

小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 会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但是, 老师要从学生的错误入手, 改正他们的错误, 完善学生, 让他们全面发展, 而不是去斥责、挖苦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没有压力, 学习起来也会情绪饱满, 思维也非常活跃

比如, 在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时, 有这样一道题目:前三个并排的盘子里已经按照规律顺序分别放置了1、2、4个球, 要求给后面的三个盘子里规律放上球。我叫了第一个学生, 他在第二组的三个盘子里分别放了7、11、16个球, 学生并说明了自己这样放的原因是:前后两个盘子球的数量之差依次是1、2、3……是逐个增加的。我又叫了第二个学生, 他在后面三个盘子里分别放了8、16、32个球, 他解释说:前一个盘子球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个盘子里的球的数量。我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非常满意, 既然已经有了答案了, 我正准备下一个内容的教学, 没想到又一个学生举手要回答这个问题, 尽管想结束这个内容的教学, 但是我还是想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 他来到黑板上又写出一组答案:1、2、4, 答案一出, 全班同学都笑了, 显然这位同学被大家笑得不知所措, 弱弱地看着我, 我思考了良久, 然后又平静地看着大家, 大家被我的表情止住了笑声, 我很肯定地告诉大家, 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然后请这位同学讲一讲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只是重复一次而已”。下面不用我解释, 大家已经明白了。在这个案例中, 这个第三位同学“犯了一个错”但这对大家是一个很好地教训, 这个错误本来就是正确的, 所以, 大家以后要养成多思考, 从多方面看问题的好习惯。

三、运用错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的价值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创新, 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创造新的知识经验, 也就是说,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复制别人的知识, 而是在学习中去构建自己的数学。也就是说, 在学习中学到了知识要会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数学, 灵活地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要在教学中不仅自己创新,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不是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所以, 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时, 老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 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看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 不断提高自己。这样, 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不至于再犯错误。

比如, 有这样一道生活性很强的应用题:把一条钢筋截成6段, 每截一段用5分钟, 求多少分钟才能完成?有些学生一看题就随口给出了答案“:30分钟”。些时, 我没有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 否则学生可能还是学不好, 于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自己动手试一试。于是我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真的是30分钟吗?再想一想!于是大家开始想, 有的用笔画, 有的同学还拿出一张纸条当作钢筋一断一断地截, 很快, 他们又给出了新的答案。

总之,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学生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老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这些错误, 要创新教学方法, 善用这些错误, 把错误当成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来教育学生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而不是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恼, 老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冷静地分析错误原由, 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领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真正从错误中走向正确, 最终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姚升云.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 (S2)

[2]胡雪梅.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学周刊.2015 (13)

[3]蒲从永.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 (09)

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9

□电兰陈化州

近几年来, 随着一批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颇有成效, 但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相对滞后。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呢?

第一, 保证教师获得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 尽快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高质量地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

1. 直接借鉴式。

选好课题, 在资源库中查询相关讲解内容, 并将查找到的教案示例、典型例题、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拓展资料等资源下载下来, 建成所需的教学资源包, 并认真学习相关资源, 体会资源中的教学设计、媒体展示、练习设计等内容和要求, 内化资源内容, 将下载的教案示例、媒体展示等资源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后, 教师还要反思资源应用的得与失, 改进原来的教学思路,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新方式。

2. 辅助讲解式。

对于难度比较大的原理和规律, 可通过使用远程资源中的小软件或媒体演示, 分析重点、突破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

3. 对比反思式。

以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范例为参照, 由教师选择相同的课题, 与范例进行对比, 在通过分析、评议、实践、提炼、反思等过程后, 让教师从范例中接收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知识, 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探索发现式。

包括浏览资源、发现问题、选择策略、尝试探索、解决问题几个步骤。浏览资源

源中先浏览资源概况, 激发学生的网络探究意识;发现问题就是学生在浏览资源的过程中就其感兴趣的事情或事件产生疑问;选择策略则是教师根据确定的疑问点, 与学生共同选择探究的方法与步骤、时间与程序等,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基;尝试探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确定的探究方法, 进行个别化或小组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则是通过探究学习活动, 让学生初步解决疑问, 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待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 进而进行下一轮探究学习。

5. 构建网站式。

师生共建专题型学习网站, 这不仅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 同时能提高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已有资源情况, 确定学习专题, 在远程教育资源或互联网资源中收集、制作部分资源。继而根据课程内容及目标, 对收集到的资源进一步分类整理, 进行二次加工, 形成个性化、本地化的教育学习资源。再利用网络工具把整理好的资源, 制作成适合当地学生学习情况的专题学习网站, 指导学生开展网络化和个性化学习。

第二, 善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学会学习。这包括教师学习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

1.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习大致可分为专题性学习、工具性学习、理论性学习、经验性学习、网络性学习等基本学习方法。专题性学习可以使教师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以及通过课堂应用实现在做中学习,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奠定基础。工具性学习对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工具, 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理论性学习可以学习到多元智能理论、儿童发展心智等理论知识。经验性学习可以让教师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跟踪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网络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个人专题学习网站, 在实践中领悟, 在实践中提高。

2.让学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习可以助其获得大量的学科信息, 更好地完成学科的学习任务, 找到大量学习材料, 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 拓展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开展专题探究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 善于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开展教学研究。

远程教育资源源于优秀教师之手、经济发达之地。民族地区的教师水平及学生水平普遍较低,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和研发的能力, 以实现资源应用的最优化和资源应用的本地化。对现有资源的二次加工和研发, 不仅可以让资源更适合学生的学习, 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 篇10

一、合理划分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准备“合作”

在英语学习中,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 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 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在学业成绩方面, 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教学中, 我在给学生划分小组的时候, 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性别的不同, 本着“条件均衡, 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分组。在每一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务是什么。组长、纪律员、记录员、发言人、劳动员......只有分工明确了, 学生才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不会出现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现象。课堂上, 学生分工合作, 各抒己见, 学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运用“合作”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 深入研究教材,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安排好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好教学过程, 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理问题。例如在学习“Making friends”这一单元时, 我先向学生明确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习一些新词汇, 学习写信的格式, 用不同的句型来介绍个人信息。如My name is......;My favourite hobby is......;I live with......还要让学生学会Which is your favourite......?这一句型。有了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心中有数, 明白怎样学习, 课堂学习就会更加有效,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合作性讨论或表演, 体验“合作”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用英语表达, 而学生一个人学习, 就没有说的机会, 自言自语总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 不利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表达的舞台, 学生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 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且同学之间, 学生也不会觉得拘束或者不好意思。学生在进行合作性讨论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人数。例如在刚刚学习了新句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Pair work或是Group work, 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 进行模仿练习, 编出对话;有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难度大一点的问题, 让学生共同去讨论问题的答案或是进行故事讲述。

例如在学习Natural disasters时, 我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然灾难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对自然灾难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图片鲜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了单词和短语,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也都很积极, 相互讨论着自己不太熟悉的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非常渴望用英语把自己熟悉的自然灾难方面的知识表达出来。整个课堂的学习非常顺利, 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 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对英语表达的掌握情况。如果只是让学生表演对话,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 慢慢降低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 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把它编成一个短剧或小节目, 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也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始终保持对英语表达的欲望,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评价激励, 延伸“合作”

积极地评价, 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 对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 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 是能得到认可的, 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开发他们的潜能, 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在新课改的带动下, 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能够在小组的帮助下, 用英语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 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它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 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也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能使学生在宽松舒适的语言环境中充分与他人交流,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 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牛津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插图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11

一、有效利用插图资源,激发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小学语文的插图紧扣课文内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小学生拿到新课本的一瞬间,都习惯于打开课本,先去看一下课本中的插图,那一幅幅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的图画,立刻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也就是说语文课本给孩子的第一印象是书中的各种插图,觉得感兴趣会再去读读文字。

教学古诗《牧童》时,教材中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图中美丽的星空、圆圆的月亮、不脱蓑衣而卧的牧童都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美。在引入时,不妨让学生说说在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顺势引导,课文的小诗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文本,且对文本产生兴趣,也会为课文的学习铺垫好一定的情感基调。

二、有效利用插图资源,启发合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课文的插图蕴含着很多的智力因素,教师抓住这些智力因素,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插图中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老师的提问为支点,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凭借画面的景象去创造性地扩展故事情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丰富了艺术想象力。

如《小池》的课文插图。它只是很单一地画了树、水、荷、蜻蜓,缺乏生动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画补起来,加以泉水外涌、树在水中的倩影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美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动起来,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三、有效利用插图资源,训练观察能力

学生最常碰到的习作方式是看图写话,而我们发现,善于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的学生,其习作质量一般来说要领先于其他同学。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如《小壁虎借尾巴》,请学生说说小壁虎结尾巴三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仔细地比较着,不一会儿,他们就找出了许多不同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不仅知道了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最后,诱导学生瞻前顾后——看首尾两幅图,弄懂壁虎尾巴具有帮助爬行和保护自己的功能以及可以再生的特点。

四、借助插图资源,培养语言能力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看图说话一直都是小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看图习惯,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教师有必要从课文插图入手,通过让学生自己看插图,并加以引导,让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各自给对方讲述自己眼中图片的含义,带着自己对图片的理解,教师再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到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

一年级第二册《找春天》一文,首先利用插图,说说春天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然后,我带着学生走到校园的花园里、校园外的田野里找春天;同学们可活跃啦!有的说:“咦!我找到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有的说:“呀!野花开了。”还有的说:“唉哟哟!快来看,柳枝绿了,枝条上还发出了嫩芽。”……最后孩子们自己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有效利用插图资源,训练理解词语能力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它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讲解某些词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看图,把无形的讲述融于有形的图画中,就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语了。

教学《静夜思》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举头”这个词语时,我就充分利用了插图,要求学生去表演,听说要当小诗人表演,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仔细看看李白的动作,学生很快就有了发现:“李白手背着,抬头看着天空的月亮。”然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模仿表演,最后回到古诗中理解“举头”,我没有费任何口舌,孩子们就理解了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这样的插图运用,既能达到理解词语,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总之,小学课本中的插图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把它很好、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上。

参考文献:

[1]刘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幼儿园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12

一、家长资源的利用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在幼儿园教育中,有效地利用好家长资源,有利于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家长工作开展得好,能使幼儿园的各项保教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开放家长半日活动

家长开放日可以是家长在幼儿入园以前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设备及师资力量的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幼儿入园后的半日活动的参观、听课等。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可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让家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活动结束后认真听取接纳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开放的真正目的。

2. 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委会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我园于开学初就成立家长委员会。首先,在组建家委会时我园考虑到家长的职业、年龄、性别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员具有代表性,并选举出主席、副主席、主任、委员等,充分发挥家委会成员的带动作用,帮助和监督幼儿园开展各项工作。家委会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游艺、参观、座谈等活动,以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委员们都交流了自己的育儿经验,从他们专注的眼神,积极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活动的关注;从我们相互的交流中,可以听出他们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可。同时,将家委会成员纳入幼儿园管理网络,分工负责对家长资源的管理,发动和组织家长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

3. 设立幼儿成长档案

幼儿成长档案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交流工具。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时间一般都在幼儿入园、离园的时候,而这时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安全,不能详细地和某个家长交流,幼儿成长档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园情况、家长根据幼儿在家情况撰写手册内容,交换彼此的观点,以达成共识。

此外,我园还利用向家长发放家长函授材料、进行家访、召开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做好家长工作。总之,家长和教师以完整性的主体意识参与到幼儿教育的活动中来,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在交流、理解、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发掘、联合双方的优势。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比例过大带来的压力,增加了教育的机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二、社区资源的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对孩子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

1. 以社区教育为契机,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社会情景中的交往与合作对于儿童的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禁锢了幼儿的创造与想象空间,因此,把幼儿带到社会中,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想象、发挥的空间,我们的教育效果远比预期的来得好。如:在主题活动《我长大的地方》中,我们充分利用小区幽雅、整洁的环境优势,以自然、亲切的绿色环境呈现在幼儿眼前,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去感知环境的优美,幼儿自发地萌生出热爱小区,进而爱护小区的情感,一连串的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幼儿浓厚的兴趣下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样优美的地理优势即使教师精心布置也不及于此。因此,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景中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

2. 有效地运用社区活动,生成主题课程

教育向幼儿生活的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每个幼儿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围环境发生着互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常常影响着孩子。当“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时,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孩子也不例外,教室里随处可听见他们的谈论声:“我长大要向费俊龙叔叔那样上天”“我也是,长大要当一名宇航员”等等,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于是“我是小小宇航员”的活动得以生成,并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3. 积极开展有益的社区活动,促进幼儿的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带着孩子走进社区,亲近社区,融入社区,孩子们深深地爱着这个给了他们许多快乐和回忆的“家园”,于是,就萌发了为“家园”服务的念头———孩子们有了保护社区、为社区分忧的意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幼儿萌发主动为社区服务的念头时,我们就及时地给予引导、启发,并相应地引领幼儿开展一系列的为社区服务的活动。如:中班孩子因年龄小,我们则从观察社区的环境入手,了解谁把社区打扫得这么干净,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让孩子们知道清洁工、保洁员的工作都是很辛苦的,干净、美丽的环境来之不易。带大班的孩子时,请他们和老师一起清理留在草地上的垃圾,引导他们发现是谁破坏小区的环境,从而引出为制止环境破坏“出谋献策”,通过“为小区设计环保标志”、收集环境污染图片在小区进行宣传,呼吁人们爱护身边的环境,让小区永远那样整洁、美丽,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种因环境因素自发形成的保护意识,将更加容易形成幼儿的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取代了教师只是借助挂图、教具等方式去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而且效果更是显而易见。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也不例外。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其它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像逼真等特点,还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某些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或某一事件的展示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和一定的外界条件,若只是抽象地讲解过程,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法获得对这些过程的深入的认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其集中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

2. 运用多媒体的人机互动,培养幼儿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游戏训练主要把幼儿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有一定游戏规则的多媒体课件中,让幼儿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作用,当幼儿学到了一定的技能,计算机能及时地进行表扬,幼儿的学习遇到困难,计算机也会友好地鼓励。

上一篇:市场成本竞争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听课例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