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2024-07-28

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精选12篇)

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篇1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 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应用课, 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学科, 说到底, 语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用的一门工具课,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随着电视、电脑等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 “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 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 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 对图像的过度摄入, 导致了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 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 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 但就是说不出来”。

农村孩子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情况更糟, 他们能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知识更少,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差。新生开学第一天, 我让学生以《这就是我》为题上讲台自我介绍, 很多学生上台后, 几乎千篇一律的说:我叫某某, 今年十几岁, 家住什么地方。只有几个学生还加上自己的爱好等。多数学生作文不能表达顺畅, 更不要说文采了。部分学生甚至连一篇课文都不能流利的读下来。问到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故事, 多数学生摇头:“不知道, 没听说过, 没看过”。一次考试, 一道名著填空:《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有学生答贾宝玉, 还有很多学生空着, 不会做。让老师们大跌眼镜。

针对以上情况, 如何消除学生对图像的过度依赖,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呢?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除了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做读书笔记等, 我还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 让一两个学生讲个小故事。起初, 学生们都不敢上台, 要么上台了声音也很小, 三言两语、结结巴巴。我就让学生每个星期提前准备好一个小故事, 采用轮流和随机点名的方法上台演讲, 讲得好的有奖励,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要讲好故事, 就促使他们每个星期必须要阅读课外书籍, 刚开始, 有的学生拿着书念, 我要求他们必须自己讲, 不能照书念。这样, 为了准备好故事, 很多学生把要讲的故事提前摘抄在一个小本子上, 每天读一读, 乃至背下来。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听记的故事越来越多,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 锻炼了学生胆量, 培养了表达能力。

通过讲故事这种形式, 学生上台的机会多了, 胆子也渐渐大了, 能声音洪亮、生动形象的讲述。我班胡玉龙, 第一次上台演讲时, 涨红了脸, 紧张得不敢看同学, 一个故事, 讲了几句就吓的忘了。现在他不但经常举手发言, 讲故事时, 绘声绘色, 有时还加上一些表演动作, 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晚会上, 几个同学还把“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名著故事和寓言故事编成情景剧, 在班上表演。现在许多故事同学们都能耳熟能详。

(三)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课前三分钟讲故事这种形式,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所讲故事, 有成语故事, 有名著故事, 有寓言故事, 还有关于名人勤奋读书的励志故事等等。在每一个星期结束时安排好下一个星期的故事内容, 这样学生通过搜集故事,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层面, 积累了写作素材, 作文也就不再空洞无物了, 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之, 故事虽小, 作用却很大。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我相信, 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将会不断地提高。

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篇2

利用课前三分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作者/ 张 烨

摘要:课前短短的三分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能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课前活动;作文水平;写作能力

平时学生的阅读面窄,积累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成为学生最头疼的作业。在写作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体现作文主题,如何搜集和组织作文材料,写作时感到无从下手。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演讲,文章赏析,作文讨论等。学生在活动中,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表现得更优秀,所以会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例如,为了能够精彩地演讲搜集各种材料,翻阅各种书籍,这在无形之中,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听其他学生的演讲,也是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前的活动中,学生也有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的环节,对所选的演讲内容、文章材料进行分析和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讨论中也能够互相分享写作心得,写作素材也能够得到积累,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能够随时利用,避免了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局面,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2. 有利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课前的各种各样的演讲活动、作文赏析等,都需要学生去写和说,这也是锻炼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都要经过仔细的思考,进行语言的组织,努力做到文字表达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能够打动人,还会适当地运用排比句,押韵和双关等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如何进行资料的讨论和分析、对资料的积累和总结,进行写作素材的灵活运用,通过方法的传授,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随着不断地或说或写的练习,写作技巧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写作能力也会迅速提高。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

1. 分享生活积累

课前三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一些知识积累如天文地理的知识,生活中遇到的奇闻逸事 ,生活的经验总结来与大家分享。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在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对待这些事情,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有更多的话要说。经过自己对生活素材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出来,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同时大家都通过这种活动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更加地了解认识和领悟了生活,思想也得到了拓展,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另一座桥梁,这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无法获得的。

2. 赏析优秀作品

赏析优秀作品活动就是学生要向大家介绍和评述一篇佳作,这是教师和学生欣赏美文的园地。学生们可以自选一些自己喜爱的优秀作品来进行赏析,可以对所选作品进行内容的简要介绍,重点讲述文章的精巧构思和精彩段落,优美的句子,让大家来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美丽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文章的立意技巧在哪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析写作素材的利用技巧,文字的表达方式。如果自己处于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具有作者同样的心境,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表达,要利用恰当的文字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各种名人名家的优秀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并充分地利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当中。

3. 评说学生作文

评说学生自己的作文这一活动开展的主要步骤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初次作文进行介绍,然后对自己精心修改后的文章进行评说,最后总结讨论。首先让大概三位同学对自己的初次作文进行讲述,让其他学生了解作文内容和作文结构,然后进入下一步,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评说,让学生们感受到两篇作文的明显不同,再进入下一个环节对作文进行讨论总结,让学生们讨论作文做了哪些修改和完善,作文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哪些不同,选材是否恰当,语言表达是否合理。经过讨论让大家感受到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好的作文是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写出来,在写作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进行资料的堆砌,要仔细地斟酌文章的立意,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资料内容,内容部分要详略适当,语言表达要得体,力求表达准确,

4. 收集新闻焦点

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焦点新闻的收集和共享。例如国家的一些重要时事新闻,一些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随时了解社会,通过新闻焦点的讲述,学生多了一扇接触社会的窗户,不仅仅是自己得到一条新闻、一个事件,还让学生们养成了解国家时事的好习惯。学生可以从各种焦点新闻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社会在发展,人的能力也要不断地发展,通过这一活动的组织,学生能够认识社会,增加对社会的思考。学生在这一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都在积极地思维,努力地准备各种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出了学习的积极性,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开阔了眼界,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对这些新闻事件的讨论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提高思考的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短短的课前三分钟,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得到知识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的深度,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活动的参与和训练,增进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情感,提高了口头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秦鹏飞。浅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J].新课程学习,2011(10)。

[2]曹喜玉。用好课前五分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J].新课程,2011(2)。

[3]潘秀丽。让课前五分钟长久彰显语文课魅力[J].学生之友,2010(11)。

巧妙利用课前三分钟 篇3

以前我也搞过“课前三分钟演讲”,但我发现,第一个学期搞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很浓,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胆子也大了许多。但第二个学期还搞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致就没那么高了,尤其是那些语文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也难怪,短短的三分钟,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而对那些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再采用旧的方式,是不容易刺激起其大脑中的兴奋点的。于是,我将这“三分钟演讲”做了一个改进,即改为“三分钟介绍语文知识”,结果出乎意料,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课前,要上讲台的学生为了使自己介绍的语文知识吸引人,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平时同学们学习上的疑难点或疏忽了的知识点,如“比喻与象征的区别”“‘对’和‘对于’的异同点”“长句改短句的方法”“变式句的类型”“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并非都是复句”“修辞手法与作文标题”“作文如何开头才更吸引人”“巧记外国文学常识”“‘干支’‘公元’巧推算”等等,并反复修改讲稿,构思采用与众不同的表达辅助手段,如用图画、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甚至用毛笔抄出的方式介绍知识要点;课堂上,同学们为了补上这个知识缺漏,都全神贯注地听着,且不时记些笔记。课后,我要求介绍语文知识的同学将讲稿贴出。说实话,有许多小知识点,老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详讲的,而对于不少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是其他同学注意搜集并介绍出来,有些知识就难以得到巩固,而有些知识则可能会永远缺漏。期末,我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笔记本上都摘抄了近百个由同学在课堂上介绍的“语文知识”,语文笔记本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翻阅的笔记本。而对于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又一次领悟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深刻道理,因为学生在向同学介绍那些“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帮我弥补了不少知识漏洞!

若问学生“你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可能90%以上的学生都会回答:“写作文!”的确如此,一篇作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提到作文,有几个学生不心惊胆战呢?于是,强化作文训练,就成了高三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整体评讲,肢解分析;常见格式、基本结构、惯用手法……哪一样不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但其结果仍是学生一写作文就“紧皱眉头,咬烂笔头”。怎么办?捷径是没有的。不过,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写诗如此,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作文看多了,畏惧心理也就淡化了。基于此,我在高三开展了“课前三分钟介绍、简评一篇佳作”的活动。“介绍”,就是课前选定一篇自己欣赏或是认为有可取之处的作文,在堂上读出来,让大家欣赏;“简评”,就是顺带谈谈自己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可取。另外,课后还要求学生将介绍的佳作和自己的简评工整地抄写出来并贴在墙上。這样,就逼使要上讲台的学生扩大阅读面,也使其他学生能够天天欣赏到一篇好的文章。一学期下来,除了老师推荐给学生的范文,学生还能够读到100多篇同学们自己精选的佳作,其收益实在不小。

抽出一堂课中的三分钟搞一下“语文活动”,看似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其激发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效果,却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取得的。再说,活动的内容虽然看似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无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些内容能起到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作用,谁能说这是“偏离了主题,游离了中心”呢?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利用课前三分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篇4

一、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如演讲, 文章赏析, 作文讨论等。学生在活动中, 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表现得更优秀, 所以会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例如, 为了能够精彩地演讲搜集各种材料, 翻阅各种书籍, 这在无形之中, 拓展了学生视野, 增加了阅读量, 同时听其他学生的演讲, 也是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前的活动中, 学生也有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的环节, 对所选的演讲内容、文章材料进行分析和讨论, 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中也能够互相分享写作心得, 写作素材也能够得到积累, 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能够随时利用, 避免了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局面, 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2. 有利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课前的各种各样的演讲活动、作文赏析等, 都需要学生去写和说, 这也是锻炼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都要经过仔细的思考, 进行语言的组织, 努力做到文字表达准确, 语言生动、形象, 能够打动人, 还会适当地运用排比句, 押韵和双关等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 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 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如何进行资料的讨论和分析、对资料的积累和总结, 进行写作素材的灵活运用, 通过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随着不断地或说或写的练习, 写作技巧的不断增加, 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写作能力也会迅速提高。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

1. 分享生活积累

课前三分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一些知识积累如天文地理的知识, 生活中遇到的奇闻逸事, 生活的经验总结来与大家分享。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 在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对待这些事情, 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有更多的话要说。经过自己对生活素材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出来, 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 同时大家都通过这种活动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更加地了解认识和领悟了生活, 思想也得到了拓展, 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另一座桥梁, 这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无法获得的。

2. 赏析优秀作品

赏析优秀作品活动就是学生要向大家介绍和评述一篇佳作, 这是教师和学生欣赏美文的园地。学生们可以自选一些自己喜爱的优秀作品来进行赏析, 可以对所选作品进行内容的简要介绍, 重点讲述文章的精巧构思和精彩段落, 优美的句子, 让大家来欣赏, 作者如何通过美丽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 文章的立意技巧在哪里,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析写作素材的利用技巧, 文字的表达方式。如果自己处于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 具有作者同样的心境, 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表达, 要利用恰当的文字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各种名人名家的优秀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并充分地利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当中。

3. 评说学生作文

评说学生自己的作文这一活动开展的主要步骤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初次作文进行介绍, 然后对自己精心修改后的文章进行评说, 最后总结讨论。首先让大概三位同学对自己的初次作文进行讲述, 让其他学生了解作文内容和作文结构, 然后进入下一步, 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评说, 让学生们感受到两篇作文的明显不同, 再进入下一个环节对作文进行讨论总结, 让学生们讨论作文做了哪些修改和完善, 作文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哪些不同, 选材是否恰当, 语言表达是否合理。经过讨论让大家感受到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好的作文是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写出来, 在写作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进行资料的堆砌, 要仔细地斟酌文章的立意, 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资料内容, 内容部分要详略适当, 语言表达要得体, 力求表达准确,

4. 收集新闻焦点

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焦点新闻的收集和共享。例如国家的一些重要时事新闻, 一些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 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 随时了解社会, 通过新闻焦点的讲述, 学生多了一扇接触社会的窗户, 不仅仅是自己得到一条新闻、一个事件, 还让学生们养成了解国家时事的好习惯。学生可以从各种焦点新闻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社会在发展, 人的能力也要不断地发展, 通过这一活动的组织, 学生能够认识社会, 增加对社会的思考。学生在这一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都在积极地思维, 努力地准备各种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现出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 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开阔了眼界, 增加知识储备, 通过对这些新闻事件的讨论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 提高思考的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短短的课前三分钟, 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能够得到知识的熏陶和感染, 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活动的参与和训练, 增进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情感, 提高了口头和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摘要:课前短短的三分钟,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能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课前活动,作文水平,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鹏飞.浅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J].新课程学习, 2011 (10) .

[2]曹喜玉.用好课前五分钟,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J].新课程, 2011 (2) .

课前三分钟 篇5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设计并实施合理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对语文教育教学有多方面的优化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能力和素质,例如:学生的收集资料和概括能力、观察发现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语文思考能力、良好的心里素质的培养教育„„,以达到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关键词】 课前三分钟 要求 设计 优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体现这些基本理念,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允许单调而是力求用各种方式来使教学得以优化 :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应用来优化教学等等。除此以外,我认为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亦是一种极好的优化教学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合理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能使教育教学效果在无形之中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而且这种优化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也越来越必要,越来越重要了。

所谓课前三分钟训练指的是: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利用起初3-5分钟的时间,让2-3个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要求轮流上讲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发言,是教师用于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简单意义上说也可以叫做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或课前三分

钟演讲。这种训练的最显著特点有两点:一是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二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这也是由“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以及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来决定的!

课前三分钟设计

一、设计方案

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计划,离不开事先的设计。教学更是如此,要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就必须首先设计好合理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方案。根据课前三分钟训练的上述两个显著特点,我对小学各年级的训练方法设计如下:

鉴于一年级学生刚刚进校,需要对他们进行各种常规教育,培养其良好习惯的开端,引导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在教学上主要注重识字等最基本的知识性教学。这时的课前三分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训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靠老师泛读一些经典笑话或者小故事,以此来慢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兴趣。当然,根据这一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和认识水平不同,也可以让一些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尝试自己读给同学听。

二年级,这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但形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也只能较直观、形象具体的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因此,这一阶段采用老师与学生合作的方式,老师首先选定一些有意义而又与教材有关联的课外读物,指定某段或部分让学生轮流上台读给别人

听,并做相应的具体要求;

三年级段采用“说事法”。上学期着重让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小事,下学期侧重于让学生说说学校或地区发生的新鲜事,要求说清楚并有一定的条理性。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三年级段学生正是好奇心极强的时段,老师利用这方法,一方面能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正常健康发展;二是逐渐培养其对周围人、环境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四年级采用“收集介绍法”。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发展,身边的小事、周围的新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信息的需求量。此时,老师应及时调整训练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收集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并在课前三分钟训练时间轮流介绍。学生可以不加任何自己的观点,但要求资料来源要准确,事件真实;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的特点,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已经不局限于别人的观点,而是能有自己的一定看法。这时,课前三分钟训练以“讨论分享法”较合适,即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当前一段时间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其相关评论,做些思考后在课前训练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与同学共同分享;

“讲述复述法”是六年级实施课前三分钟训练的好方法。这时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峰,有了一定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时,让学生在训练中介绍自己喜欢或看过的一本书,要求想办法吸引别人去看;也可以介绍一个完整的有吸引力的故事,其间可以适当加入个人的一些观点或评论。

这样的安排使得课前三分钟训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从听故事(或者笑话等)到课本知识到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再到纯课外阅读知识最后发展到自我创新出来的知识;吸取知识的途径和范围由课本到亲身体验到身边的小圈子再到自我和家庭所能涉及的社会圈,最终让学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想方设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人才。这样也正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及其认识水平和接受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发展性特征。

当然,根据各地区学生发展的差异,三、四年级可以只进行“说事法”训练,五、六年级分别进行“收集介绍法”和“讨论分享法”训练,而把“讲述复述法”放到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中去。

二、实施过程的总体要求

以上设计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充分运用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实践必须坚持一贯性。不管对学生,还是于老师,课前三分钟训练应当作为一种正常的教育教学程序来实施。并且,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手段,他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它原本就是环环相扣的,不容割离的。

2、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好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教师首先应该把好关,对每一年级的不同训练内容

作好充分部署,作好具体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明白;其次要把实践与评价有机结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具体评价,评价应以表扬、激励为主,以批评为辅,能不批评就不批评。坚持在赞扬、激励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完善;

3、学生在其间是实践的最忠实的参与者,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做好各种充分准备,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进取。

三、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在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因种种原因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我们解决:

在山区,要收集国内外大事、新闻或热点问题的讨论显然是困难的,要读完整的一本书更难。为此,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降低难度,缩小收集资料的范围。如:可以把国内外大事、新闻和热点问题降为对身边的新闻、事件等等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用于与别人交流等。

当然,除了这两个突出困难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必然遇到很多困难,或大或小,这就只有靠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实际问题实际解决,克服困难,确保课前三分钟训练顺利完成,以最佳的结果展现其优化教学的力量。

优化教学

综合上述课前三分钟训练方法、特点,从整个过程折射出来的是课前三分钟训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优化作用不容我们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三分钟是从课外学习到课堂教学的过渡,是学生课外生活在课堂上的检验手段。新课标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而实施课前三分钟训练正好可以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反映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况,他们是否关心别人、关注社会;是否进行过相应思考„„这些都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来得到证实。试想,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怎么对课外读物感兴趣,又怎么知道自己身边发生什么新事,更不用说国内外大事或热点关注问题,这样,课前三分钟他又拿什么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呢?——虽然这并不是那么客观全面,但这确属事实!同时,通过课前三分钟训练,老师可以轻松接过话题,接过主动权,顺利过渡到本堂课真正的教学内容,从而大

大降低了导课中要把学生的思维从大千世界一下子拉回课堂的难度;

2、课前三分钟训练能更好的体现“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以每周10节语文课来计算(实际上小学语文课每周一般不仅10节),一节课三分钟,一星期我们将近有一节课的时间是完全还给了学生,再加上平时每堂课中老师交给学生的时间可以看出:学生真正自主把握的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多,这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思想;

3、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施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之“收集介绍法”和“讨论分享法”中,我们都要求学生在充分查找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来开展训练。实际上,老师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语文材料的搜集、翻阅、筛选、归纳、运用等一系列过程和方式,从开始到最后,总是这么反复循环,长此以往,学生在无形中就已经实实在在的锻炼了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如“说事法”的前提是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这循环过程中,逐渐把语文融入了生活里,不断获得了语文生活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整个过程正好是“三位一体”的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体现。课前三分钟的利用过程包括:“收集(观察)、形成知识、表述自己的观点”等,这几个过程正好又含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体验三个因素:收集观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技

能,收集观察的结果是一些知识,用到课前三分钟训练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那又是一种情感、一种体验;

5、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可以优化语文各种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其目标有这么几点是我们课前三分钟训练所涉及到的: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而这些在课前三分钟训练中,我们处处都在无形中涉及到了:要说身边、周围的新鲜事,学生必须先学会观察,而首先要有关心,没有足够的关心哪来的观察?要说大事件,要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必先读书看报,养成习惯;而“讲述复述法”正是慢慢实现上述“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的目标。可见,课前三分钟训练让阅读教学的某些目标有了另一条实现的途径。

在优化口语教学目标中,从一开始到最后,课前三分钟训练都是在进行口语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总比仅只在口语交际课上训练的强,而且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也不止是一些独立的能力体现,而是以综合性能力体现,学生通过漫谈,交流了各自的资料增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口语能力得到训练,在漫谈中学会倾听,学会整合,学会求异,学会和他人交换意见,这样看来,课前三分钟在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上也是不可忽略的;

课前三分钟训练对教学目标的优化作用还主要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实现上,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至少可以体现综合性学习目标中的几点:(1)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

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2)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像、图表、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课前三分钟训练中正好有相关的内容和要求,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三分钟,那么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不少教育学者认为:“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状态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效果才最大。”实行课前三分钟训练的整个过程似乎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上述教育教学目标毫不相干,但却在无形中体现了教育学者们“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状态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这一观点,难道你还要说课前三分钟训练不是一种优化教学目标的好手段吗?

6、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好办法。从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的内容可以看出:虽然时间极短,但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说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收集介绍法”、“讨论分享法”正好是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而整个一整套训练都要求学生用口头表达,并且是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全班同学和老师,刚开始学生一定会紧张或表述不清楚,但慢慢的,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提高了,同时提高的还有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后再让他们站在讲台上,谁也再不会感觉到害怕了。对于这一问题,春苑小学的曾岚老师深有体会,她告诉我:刚开始实践的时候很困难,有好多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站上讲台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有的甚至还没站上讲台就已经哭了,但她没有放弃,还是每一节课都坚持着,直到后来全班谁也不会再害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渐渐体现出来,坚持到小学毕业时,她带的那个班的语文是最优秀的,主要比别的班优秀在阅读、写作和分析理解上!可见,能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不仅有以上所提到的优点或者优化作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水平。

此外,进行课前三分钟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轻松了许多,这无疑为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再说,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教我们: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我看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恰好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的作用不容忽视,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优化作用无可非议。如果能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设计合理有效的方案并认真实施,那么,这短短的三分钟,就不仅是语文教学中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语文教学某些目标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从事人民教育事业的朋友们,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更为了您的教育教学能顺利进行,行动起来吧!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通过您的努力,让您的学生不再虚度

这三分钟,让这短短的三分钟训练创造奇迹。也只有通过您的亲自实践,您才会发现其优化语文教育教学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岳 强:《小学语文实用几教学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6年版 [2] 唐 菲:《口语交际及教学策略》

课前三分钟训练 篇6

怀想天空

透过一窗看世界,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加工、表达能力。在此,学生对假冒产品慷慨激昂;对星球大战描绘得如痴如醉。有一位同学看了《焦点访谈》后说:“我们在课文中学了‘桥单元’,看到了许多有形的桥,我认为,看‘焦点访谈’也是一座‘桥’,我们从学校走上这座‘桥’,就可以走向生活,认识生活。”精辟的论述。

文章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爱因斯坦)。我们通过这个栏目鼓励同学们发现文中有误之处,深层次地去研究课文,促使他们用心、用脑子读书,而不是仅仅用口“念”书。结果不少同学找出文中有病句,指出插图不准确之处。有的同学对文中的语句提出质疑,对段落的编排产生疑问,这种钻研、琢磨、领悟的精神,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真理,真正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动力。

文艺展示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不拘一格,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更从工整凝练的语言中体会到对联的特点,从幽默大师那里体会到成语的妙用,从耐人寻味的歇后语、谚语、格言、名句中领略中国文字的精彩,从幽默含蓄的相声小品中感受到汉语语言的魅力。学生的精彩表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说话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

名篇赏析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这个栏目成了师生美文共欣赏的园地。如朱自清的《匆匆》、余光中的《乡愁》,甚至获奖的歌词《万事如意》、《常回家看看》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自选其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教师也以身示范,背诵自己欣赏的名家名篇,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北国的大好风光,领略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和温馨。

公开日记

日记,它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品格的显现,喜怒哀乐的披露。学生的大作将在这里找到第一批读者和听众。这里有发自内心的呼唤,这里有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这里有团结互爱的写照,这里是学生生活、学生心理的浓缩。像《我梦见自己飞上了太空》、《我害怕长大》、《我想对爸爸说说心里话》等佳作均博得同学们经久的掌声,后经修改参加了《语文报》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在这里,讲台成了交心台,学生的心声拓宽了校园生活的话题。

校园新闻

真、假、美、丑最快在这里披露,师生班级荣辱最早在这里发布,它不仅成了每天学校国旗下讲话的第一候选,也成了“班级的焦点访谈”。学生利用课间和周末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收集新闻焦点,例如“青山依旧在,夕阳再度红;携手共创文明校园,坚决杜绝非典;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时代新人;关注伊拉克,维护世界和平”等。从大事到小事,从校园到世界,无不凝聚着每位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由此可让人深思,学生在此所听到的仅仅是一条新闻吗?

虽仅仅是课前短短的三分钟,师生却受到了极大的熏陶和感染,无论从知识还是到心灵,事半功倍,持之以恒,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参加训练的学生显示出极大的活动兴趣和热情,而且均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全班同学大都能仪表大方、神态自然地站在讲台上,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尽情发挥。第四,锻炼了学生听话的能力,对增进学生灵敏的听觉、快速反应均很有帮助。第五,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知识储备,积累了写作素材。每位学生都为了自己的台上表现积极准备,博览群书。最后,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篇7

一、三分钟演讲的好处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说话兴趣。 每次对新的一届学生说要进行三分钟演讲时, 学生都一片哗然, 对于上讲台演讲, 认为是件难为情的事, 感到心里害怕。 这难怪, 初次上台总是会感到心慌意乱, 很难直面下面将近六十双眼睛侃侃而谈。我就引导他们, 让学生把下面的同学当做萝卜白菜, 是对着空气在自言自语。 不必过于计较他人的看法, 鼓足勇气, 态度大方, 声音洪亮有力, 讲话流畅, 内容完整, 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我要求每次学生演讲开始和结束时, 无论好坏, 在座的学生都要用热烈的掌声鼓励, 掌声代表学生对演讲同学的肯定评价。课标要求“耐心专注地倾听,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而演讲的学生则在结束时要说声:“我的演讲结束了, 谢谢大家。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貌, 注重养成教育。经过一阵磨合之后, 学生态度由最初的羞涩胆怯转变为开朗大方, 声音响亮, 咬字清晰, 能说标准普通话, 口齿流利。 能够如课标中所要求的:“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而且学生的态度比老师更加踊跃, 有时我因事多一时忘了请同学上台演讲时, 学生们往往会主动提醒我:“老师, 还要三分钟演讲呢! ”,

2.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三分钟演讲初期重在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 于是七年级伊始, 我结合“这就是我”的综合性活动, 让他们对新同学做自我介绍, 从自己说起, 这样有内容可说, 可以说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爱好特长、自己的趣事乐事甚至是糗事都可以。 对说得好完整流畅的, 予以积极的评价;对说得不太好有些敷衍了事的, 则指出其不足之处。 这样一轮下来, 学生觉得演讲并不难, 能轻易取得成功, 激发了演讲兴趣。 第二轮我则让他们推荐一篇优美的文章, 可以带书上台念, 并说明推荐理由:“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 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第二阶段就要求学生每次演讲要脱稿, 不得带书上场。 要求背诵文章中精彩的部分, 并做点评。 这样达到课标中要求的:“说话大方得体, 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 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第三阶段就可以围绕各种主题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有自己的观点, 有一定说服力。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 学生已经适应不断提高的要求, 能够流利地演讲, 并注意表情和语气, 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3.训练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积淀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说:“要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 ”演讲的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自己搜集材料, 整理资料以备演讲。 学生为了搜集到有特点的材料, 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 往往用心准备, 到处翻看书籍, 广泛积累, 细心琢磨, 既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又丰富语文知识, 从而厚积薄发, 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次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 学生旁征博引, 所介绍的古诗词及对其的鉴赏,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本以为学生可能只会说说课本上的名人名篇而已, 不料有的学生却说到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还有一个学生则提到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辞》:“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屏。 等闲变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并且对诗词的评价鉴赏都头头是道, 口若悬河。 听到他们对此侃侃而谈, 我却不由羞愧在心, 因为我对这两首词都知之甚少, 回去恶补一通, 才不孤陋寡闻。

课前三分钟演讲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写作水平, 在学校和市里的各级各类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中, 我班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好成绩。 2011年, 以我班学生为主力的学校代表队还力克群雄, 获得南平市中学生辩论赛的冠军。

二、三分钟演讲的内容选择

刚开始推行三分钟演讲时较乱, 大多数学生讲故事或是笑话, 过于简短, 固然有趣, 但既缺少内涵, 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利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后来反复琢磨, 发现要分不同阶段, 循序渐进。 由自我介绍开始, 用推荐名篇佳作为过渡, 到根据不同主题作主题演讲。 课标指出, 开始是“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 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接着要求:“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 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最后“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有自己的观点, 有一定说服力”。 我的安排进度则体现出这明显的梯度变化。 在内容的选择上, 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考虑。

1.名篇推荐。 可以和每册中的名著阅读相结合, 介绍名著作者, 复述名著名篇, 分析人物形象。 这种方式难度不大, 内容比较丰富,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或是人物描写来说, 比如《骆驼祥子》中关于烈日和冒雨的描写, 就十分生动形象, 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启发。 尤其是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 可以结合中考必考的名著作品, 让学生概括其中的故事情节, 比如背诵《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增强学生的记忆, 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2.主题演讲。 可结合每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 分阶段确立不同的主题, 利用三分钟演讲, 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化大为小, 化繁为简。 比如我把七下时三分钟演讲主题确定为“诉说烦恼, 感悟成长”、“爱护母亲河, 建设新家园”、“追星利弊之我见”、“戏中小天地, 人生大舞台”、“览山川之美, 话探险英雄”、“人马情未了, 青史名长留”, 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从而要求学生实现“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的目标。

3.时事点评。 与时事教育相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心时事, 学会思考, 善于思考, 指导学生观看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 了解诸如神舟飞船、嫦娥探月计划、钓鱼岛争端等时事。 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能够针对社会焦点问题, 做到不肤浅幼稚、不盲目偏激, 而是积极发表看法, 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比如有次学生就针对我校门口饮食流动小摊多的问题, 发表见解, 认为城管不能一味禁止流动小摊, 而是应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规范流动小摊的经营, 为学生的饮食安全提供保障, 具有一定的见地。

课前三分钟,让“安全”做主 篇8

一、安全宣传——我参与

安全问题关乎每个学生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增强安全意识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然而, 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安全教育需要长期的渗透、巩固和深化。要想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取得实效, 就必须抓住日常教育教学的契机, 从点滴细节入手, 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和良好习惯。基于部分学生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 在课前三分钟, 我让学生以座位号为序, 每天轮流走上讲台, 进行以“安全”为主题的演讲, 使班上学生人人参与安全知识宣传, 人人成为安全教育的讲解员和宣传员。

二、安全知识——我会说

为增强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效性, 我要求每个学生在演讲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把前期准备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为此,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关注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他们通过借阅图书、上网浏览、阅读报刊、观看电视新闻等渠道, 多方搜集与安全有关的知识、信息、报道和案例, 并认真做好笔记, 把每一次精心准备演讲的过程, 都作为自己深入学习、思考和借鉴的机会。在我适时的引导下, 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应用到课堂演讲中来, 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在课下, 他们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值得一提的是, 有些学生还能够根据所学的安全知识或安全案例表达个人感受, 把自己搜集到的素材编成知识歌谣, 呼吁全班同学珍爱生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安全事故——我谨记

我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 以恰当的方式讲述发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学生安全事故案例, 讲述方式有口头转述、图片展示等, 但提醒学生不要使用过激的语言, 也不要展示血腥的图片。每一次学生在台上讲述这些具体案例的时候, 讲台下的学生总会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安全教育的重要。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学生们将这些校园安全事故案例和相关材料整合、汇编成图文并茂的安全教育手册, 归入班集体教育档案。

四、安全制度——我执行

课前三分钟演讲与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安全制度及规范是分不开的, 为此, 我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讲述自己对学校安全制度及规范的认识与执行。这使学生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安全教育工作的各项目标、内容和任务逐渐深入他们的心中。每个学生都能严格遵守制度和规范, 在用水用电、饮食卫生、上下楼梯、上体育课及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出活动等环节中, 加强自我保护, 做到以安全为重, 防患于未然。

五、安全隐患——我来查

课前三分钟演讲, 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这一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质, 树立消除安全隐患、把安全事故制止在萌芽状态的自觉意识。在演讲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关注日常安全细节, 使学生的预防意识得到切实增强。比如, 引导学生总结:在哪些情况下应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和负责教师汇报学校安全隐患, 请求及时处理?学生总结出:当发现楼梯电灯坏了、宿舍防盗窗生锈、电风扇运转不正常、电线裸露等安全隐患时, 必须第一时间汇报。在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过程中, 学生们成了自觉保障学校安全的小卫士。

六、安全自救——我能行

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 我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自救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渗透下, 学生们懂得:遇到危险, 除了可以向成年人求助外,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安全自救也是必备的素质。为了使学生有效掌握在意外事故不可避免时的自救方法, 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以“安全自救”为主题的录像片, 并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安全自救行为的规范化操作。通过观摩, 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意识, 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 有效地避免了意外伤害的发生。

课前三分钟,创意话题真精彩 篇9

那么, 什么是创新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让学生能保持思维认识的敏捷性, 保持思路开阔, 轻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其实, 创新思维是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新思维, 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 离不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

为此, 我总是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 坚持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应变能力、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些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了, 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就轻松多了。

一、课前三分钟的思维拓展训练

课前三分钟, 先由我或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提出一个话题来引发大家当场思考, 并即刻让学生自由进行不超过1分钟的演讲, 谈自己听故事后的体会或感悟。要求:讲话的主题要明确, 重点要突出, 理由要充分, 要能自圆其说。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天天期盼着上语文课, 而且, 每次的语文课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的……

例如, 其中一堂课, 我们的话题是:谈思考的方法。

首先, 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袋鼠和小白兔》:

一天, 袋鼠开着车在乡村小路上转悠。突然, 它看到小白兔躺在路中央, 似乎在听什么。袋鼠停下车, 好奇地问:“小白兔, 你在听什么?”

“半小时前, 这里有一辆大货车经过……”

“哇, 你真神!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我的腿就是被那辆车轧断的……”

二、创意话题引出后的精彩演讲

我讲这个小故事时, 学生们边听边思考, 故事才刚听完, 就陆陆续续有近十名学生出来, 排着队, 要发表他们的演讲, 后来还由于要求发言的人太多了, 而课堂时间有限, 我就让排在后面的同学同桌对讲, 课后写下发言的内容呢。只要您听一听学生的发言, 您也一定会为学生那敏捷的思维和超强的思考力感到震惊!

如果你是对的, 你的世界就是对的

演讲人:周心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你们明白刚才的故事了吗?袋鼠看到小兔的耳朵贴着地面, 就认为它在听地上传来的回声, 结果就上演了一场荒诞、可笑的好戏。其实, 在这个故事中, 袋鼠一开始就想错了, 结果当然也是错误的, 于是, 就形成了这样一道思维等式。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还读过这样一个相反的例子:有位牧师在读报纸时, 儿子非常吵闹, 让他没法看报纸。突然, 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把杂志中有广告的一页撕了下来, 这一页的背面是一幅世界地图。他把世界地图撕成一小块一小块, 对儿子说:“你把它拼好我就奖给你十美金。”这位牧师想:儿子可能花上大半天都拼不好。没想到, 十分钟不到, 儿子就拼好了。牧师很是惊讶, 问儿子是怎么拼的。儿子说:“这还不简单!我看到广告是一个人像, 就把拼图背面拼成一个人, 翻过来就是一幅世界地图了!”

是呀, 只要有好的, 正确的想法, 结果也就会是对的。同样, 如果你是对的, 你的世界就是对的。我们要拥有美好善良的想法, 去踏踏实实地书写一个“人”字, 我们的人生也终究会是美好无憾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

演讲人:吴靖民

小故事中的袋鼠是没听完小白兔的话, 所以想当然, 没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一个动物园里, 经常发生袋鼠逃跑出来的事。工作人员以为围栏太低, 于是便把围栏加高。但是袋鼠仍然出来, 结果袋鼠一天天跑出来, 工作人员又一天天加高围栏, 直到最后加到5米高, 袋鼠还是逃跑出来。

有一只小猫问袋鼠:“你说他还会加高围栏吗?”

“也许, 如果他继续忘记关门的话!”袋鼠说。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每个问题, 就不会像袋鼠和故事中的工作人员那样, 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事情的两面性

演讲人:欧阳逸凡

今天听了江老师讲的故事后, 又听吴靖民讲事情的两面性, 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还联想起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讲一个商人驱车去做买卖, 路途中忽然下起雨来, 他不断抱怨老天不开眼。等天晴了, 他又继续赶路, 走到一半, 遇一强盗, 拿着手枪拦住他的去路, 强盗要他交出财物, 他不肯, 强盗便要开枪, 枪却没有打响。原来下雨时, 雨把火药弄湿了, 开不了枪。商人趁机逃走了。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道理:埋怨时, 要学会放松,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不, 如果没有这场大雨, 商人必死无疑。

谢谢大家!

别让思维定势局限了你的思想

演讲人:郑钰

我们人一出生便逐步拥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 思维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应该是充满活力、时常跳跃的。然而, 当我们习惯了一种思想方式后便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因为这些思维定势在脑中埋下了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陷阱, 使我们常常瞬间跌入万丈深渊。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苏轼

194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希特勒率领的德军纳粹屡战屡胜, 就不禁有些飘飘然。这时, 英国军队想打败希特勒率领的军队, 便给法西斯下了一个圈套。他们找了一个身着军服, 患肺炎而死去的男子, 给他取名为“马丁少校”。然后, 在他的裤袋里装了两封未婚妻的情书, 几张电影票和一张假情报。情报上说英军准备进攻的重点是萨迪尼亚和希腊的伯奔尼撒而不是西西里。果然, 希特勒发现了这封情报后, 一阵窃喜, 当即信以为真, 毫不怀疑。他立刻把兵力转移到了萨迪尼亚和伯奔尼撒。结果, 英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西西里。

希特勒因为受到了思维定势的束缚, 中了英军设下的圈套, 而我们前面听到的故事中的袋鼠也是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 误以为被卡车压断腿的小兔是趴在地上听东西。因此, 当我们看到某些现象时, 不要只看到事情的表面, 不要被它的表面所迷惑, 要深入了解, 看清它的内在, 要去观察, 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 再下结论。

第一印象未必是对的

演讲人:赵崇声

我记得一个故事:电冰箱里, 第一个蛋对第二个蛋说:“你看, 第五个蛋长毛了。”于是, 第二个蛋对第三个蛋说:“你看, 第五个蛋长毛了。”然后, 第三个蛋又对第四个蛋说:“你看, 第五个蛋长毛了。”最后, 第四个蛋说:“老兄, 你长毛了!”第五个蛋大发雷霆地说:“天啊!我是猕猴桃!”

这四个蛋就像那个袋鼠一样, 一看见兔子趴在地上, 长耳朵也贴在地上, 就以为它在听车的声音, 谁知它是脚被卡车压伤了。

所以, 我们不可以相信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对的, 一定要仔细观察后才可以下结论。

观察

演讲人:柯鉴丰

人要学会观察, 要去更深入地去理解才能发现事情的真相。

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观察发现的故事:一天, 大卫去模型店买模型狗, 他发现一个模型狗的两只眼睛是两颗大珍珠, 而身子只不过是一大块废铁, 由于那只狗是个30元的寄存货, 所以买它的两只眼睛只用20元。大卫很高兴, 把那对珍珠眼睛买回家了。

大卫把这事情的来龙去脉跟杰克说了一遍。没想到, 杰克听后立刻放下手中的书, 跑去店里, 把那模型狗的身子——“一块废铁”买了回来, 立马用小刀往狗身上一划, 金灿灿的黄金就露出来了。

杰克很会思考, 很会观察, 如果他像小袋鼠一样, 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 又不加分析、思考和推敲, 怎么会喜获黄金呢?

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

演讲人:张心之

袋鼠错误地扭曲了小白兔受伤的事实了, 但在失败面前, 我觉得:有时只有笑对过错者才是勇者。在迷途面前, 只有懂得绕道而行的, 才是智者。

在生活中, 懂得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常常能够迎来新的辉煌。正是因为袋鼠思考的角度另类, 才使我们读这个小白兔受伤的悲剧时, 却带来了许多欢笑。

有时候, 我们的目光总穿不过表面的迷惑, 我们的内心总超越不出惯有的思维, 只按着思维定势行事, 于是总是事倍功半。

但是, 当著名建筑设计师琼斯坐在杂乱的工作室里, 几番昼夜不眠, 身心疲惫不堪时, 是什么让这位天才烦恼?原来,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启事让他跃跃欲试, 却苦于毫无灵感。妻子递给他一个橙子, 琼斯无聊地拿起小刀在上面划来划去。忽然, 他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异的光。橙子皮上的划痕, 不正是一个建筑的雏形吗?正是他的开拓思考, 让悉尼歌剧院写就了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的一页。

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 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惊喜。而在这一切的背后, 却少不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试想, 当年如果琼斯不是敏锐地发现橙皮上的刻痕, 也不会有如此的成就;故事中的袋鼠不大胆设想, 就不会让我们发现:懂得生活、感悟生活, 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也是一种智慧。从不同角度出发, 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更丰富的素材, 使生活更多些幽默的元素, 更多些发明创造的元素。

让我们的生活因发现、思考而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世界的美丽, 更多地源于换一个角度思考时闪现的灵感吧。

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

演讲人:肖瑾恒

事物的表面只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见, 而它的内在需要我们用心用脑去思考。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看到了养乌龟的商机, 就开始养龟。在家人的鼓励下, 他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他带动大家一起养龟。很快, 越来越多人向商人买龟种。而人们只养价钱贵的母龟, 公的越来越少, 商人并没有被市场上母龟的高价格所欺骗, 反倒大量收购公龟。一段时间后, 母龟占据了市场, 价格猛然下降, 大多数商人亏了血本。商人意识到, 自己的财富将来到。果然, 很快公龟价钱猛然上升, 商人又获得了一大笔财富!

商人没有被母龟的高价钱所蒙骗, 没有像先前故事中的袋鼠那样, 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所以, 他能清晰看到表面现象背后的真相。

思维定势

演讲人:陈佳悦

人的思维很活跃, 往往一件事可以得出多种结论。可是, 当我们只被事物的某一特点所吸引或遇到以前碰到过的同类事件时, 我们就会形成思维定势, 产生错误的结论。正如故事中的袋鼠, 它只注意兔子耳朵长的特点, 便误以为它正贴在地上听声音, 却忽略了发现兔子是被货车压断了腿。

又如故事《狼来了》, 那个小孩前几次撒谎, 到第三次他喊“狼来了”时, 大人们便认为他又在撒谎, 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因此, 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事情, 理智地分析。1928年4月, 毛泽东与朱德在江西井冈山会师, 国民党得知消息, 来势汹汹地扑向了井冈山。毛泽东决定先放弃永新县城, 攻下了湖南与江西边界的高陇镇, 又闪电般地返回江西瑄田作战。国民党的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见此情况大喜过望。他断定, 在长沙失败后, 共产党已经损失过尽。而高陇镇绝不是小规模军队可以攻下的, 一定兵力不足。于是, 他便把三个团派到井冈山, 并得意扬扬地等待大功告成, 却全然不知自己陷入了共产党的调虎离山之计, 最后全军覆没, 自己一瘸一拐地逃回吉安。杨如轩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 却没有分析共产党如此做的真正目的。

所以有时, 我们不能凭一时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不要把思维只定位在一种结论上。我们应该从整体入手分析问题, 深入思考, 不要“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

学生发言的内容太丰富了, 每个人听故事后, 当即萌生的“灵感”、“直觉”“思想”等往往因人而异, 因所联想到的问题而异, 所以各人的见解各显新奇独到之处, 这样的思维活动, 是对与所听的小故事之间有联系的事情、道理等, 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的过程。创意话题引出后的精彩演讲, 是学生们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演讲, 让同一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发散性。这种演讲的特殊性、随机性和灵活性, 学生们讲得多了, 听得多了, 日子长了, 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活跃了。

这种训练坚持的时间长了, 课前三分钟就时常远远不足以使学生们都畅所欲言了。因此, 有时我们还能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 再推代表出来讲, 或在课后把自己的发言记到本子里, 或发表到网上, 继续交流……在这种交流的反复作用下, 学生的思维潜能就能慢慢得到激励和开发。其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善于想出新点子, 发现新思路, 创造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训练方法,语文教学

说话,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美感,能起到打动、感染、折服听者的效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每节语文课课前安排学生轮流上台进行三分钟左右的说话训练,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利用课前三分钟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具体的训练方法。

1. 调动兴趣,实现“敢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要立竿见影,学生的成就感才会增强。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的基础上,力求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让学生达到“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境界。课前三分钟演讲形式多样,讲话的体裁不限,内容主题自定,充分给予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他们渴求个性与自由的心理愿望。

有了一定的兴趣,不一定就敢在大众前说话,部分学生对上台讲话存在畏惧心理。刚开始,训练要求不宜过高,要“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比如先背诵诗句篇章、名人名言,再鼓励学生讲述一些简单的笑话、小故事、寓言、童话等,帮助学生克服羞涩与胆怯心理,调动其说话的兴趣,燃起“想说”的焰火。因为这时候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功,都能激发学生奋进的波澜。所以,训练的目的在于锻炼胆量,丰富词汇量,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合理性。

2. 演绎灵动,激励“愿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讲台不再陌生,害怕心理也已消除,这时应让每个学生“置身事内”,充分表现个性,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讲”为“我要讲”,并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将说话重点转入语言的锤炼、思维的拓展方面,训练学生说话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动性。

即兴演讲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他们说话的水平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展示个性,培养“会说”

“会说”即说得优美。美,也就是语言表达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为,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养成有礼貌的说话习惯很重要。据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设计语言,做到有礼貌、得体等。说得美,还包括说话时体态的优美,如说话时能配合较自然贴切的手势,有的还能眉目传“情”。

4. 增大源流,继续“善说”

在说话的教学中,即使有良好的说话技能以及训练有素的心理准备,如果没有充足的素材,那你的说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说”的素材。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教师要把“说”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随时进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等,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听力材料,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听的活动,扩大学生的语言信息量。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方法灵活,游刃有余

(1)自由畅谈。口头描述与生活、学习有关的事件,从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入手,准确描述事物特征、所寓事理,得于心,应于口,用于手,同时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2)自主品评。评价的内容可以针对演讲者的说话技巧,也可以针对演讲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听者认真聆听,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及时点评,既可提高听者自己的评析欣赏能力,又可促使演讲者扬长避短,真正意义上提高其能力。

(3)自发辩论。教师在一定时期内,针对一些敏感的、热门的话题给出一些论题,让学生在三分钟内自发自由地辩论,既可训练学生的瞬间反应力、创造性思维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作为社会交际的一种手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旨在改变以往语文教学重文字写作、轻语言表达的倾向,有利于扩大学生阅读面,达到以说促读、以读助说、以说带写的目的,从而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课前三分钟 好处实无穷 篇11

我在上课、听课以及平时与学生交谈时,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学生说话时声音太小、吞吞吐吐、啰啰嗦嗦、干干巴巴且缺乏条理,词不达意,更谈不上以情动人、以声感人。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怎样才能利用口才推销自我,又怎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因此,我把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利用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又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面对现实,我利用每节课堂的前三分钟请一位同学演讲,演讲结束后,请两位同学评述,或者当堂评述。经过长期不间断的演讲训练,学生的演讲、辩论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每次上课,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盼望着这课前三分钟。课堂三分钟演讲,至少对学生有以下四方面的好处。

一、培养自然大方、举止得体的仪态

不少学生在众人面前由于种种原因,举止会有失常态。在演讲时,个别学生会抓耳挠腮,大部分学生表情呆板,动作僵硬。各种不恰当的动作让人啼笑皆非。通过三分钟演讲,学生看到他人的不良举止,思及自己,取长补短,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演讲时学生的仪态举止大为改观。

二、生动表达,丰富口语

口语表达不同于书面表达,口语句子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繁杂的修饰成分,语音的变化对表情达意起很大作用,还有随机性等特点。通过三分钟演讲,许多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安于现状,而是听出了自己的不足,听出了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想更好地表现自己,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口语,改变以前忽视口语的态度,通过演讲使学生的口语迅速丰富、生动起来。

三、丰富学生的思想

“90后”的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偏激,遇到挫折很容易放弃,思想仍不稳定、不成熟。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演讲,演讲内容十分丰富。有讲身边现象的,如《吸烟的事》《学生的打扮》《恋爱那点事》等;有砺志劝学的,如《接过季羡林的衣钵》《纪念钱学森》等;有关心社会热点知识的,如《我看奥巴马获“诺奖”》《话题女王“曾轶可”》等。学生的演讲表达了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演讲交流,活跃了学生思想,加上教师的正面引导,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三分钟演讲促进了同学间交流,使学生能纠正自己的一些想法,砺志上进,不断发展自己,融入社会。

四、锻炼心理素质

人在众人面前手足无措,主要源于心理紧张。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学生称自己这是第一次走上讲台,心理紧张是在所难免的。多训练是克服心理紧张的方法之一。通过一次次训练,学生的紧张心理得到缓解。学生在心理上都有不服输的特点,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三分钟演讲及讲评,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增强了信心。

综上所述,三分钟演讲能从仪态举止、口语表达、思想、心理诸方面对学生有所提高,使学生受益无穷。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学生全面发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篇1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是必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英语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有明确要求。在新的课改过程当中,新课标、考纲以及高考的方向也都对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是,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英语疲于应付,没有兴趣,成绩也很不理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和他们的英语水平,是所有高中英语教师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所任教的高中两个班学生均为专业生,一个是美术特长生,一个是体育特长生。入学成绩较低,尤其是英语,几乎没有基础,而且对英语厌学到极致。面对这样的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更是当务之急。于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教学法,效果明显。

二、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一是学生限时朗读教师提前安排的内容,全班整体大声朗读;二是表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朗读任务的同学(尤其是前三名同学或者平时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使学生们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在朗读中体会英语的乐趣;三是限时朗读可突击进行,或课上、或课间、或早读,随时随地,从而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教学法应采取的措施

(一)增强自觉学习意识。

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朗诵,每天朗诵不同的内容,比如微写作、小故事、小经典等等,给学生限制时间,先让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读完,程度好一些的可以背诵,课前五分钟,由教师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让学生时刻感到新奇,比如可以组织抽查,也可以全班同时进行,如果是全班同时进行,那么全班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各自分开,不需要齐读,不要等其他人,自己能读几遍读几遍。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比如一个月之后,分组进行,学习的内容增加,篇幅加长,句式结构开始多样,复杂,高级句式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分组安排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

(二)正确使用激励机制。

这项活动进行过程中不仅要形式多样,还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励可以采取口头表扬、积分排名、象征性的物质奖励等等,对限时朗读表现好的小组、个人在下节课上课前进行表扬,并给对应的小组和个人加分以对其进行激励,同时也要对积极改正错误、后进变先进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感觉到快乐,积极主动参与这项活动,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书写英语限时朗读的意义,以及限时朗读的重要性。在第一次开展限时朗读活动结束时,笔者做了一个小动作,把朗读最快的学生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结果第二次开展限时朗读时,第一次朗读最好的学生的名字、时间赫然写在黑板上。现在,每次限时朗读,黑板上不但有限时朗读读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及时间,还有在上一堂课中,通过小组活动得分最高的小组的名字及有效成绩(时间,语速,语音,语调及句群停顿等方面的细化规则)。同学们就是在如此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着、进步着,并主宰着整个课前五分钟以及课堂。

(三)及时进行检查。

在月底对所读过的微写作(限时朗读)进行抽取检测,并将其融于月考试卷中一并进行考试(利用英汉互译的形式)。对有些限时朗读的句子,还要纳入下周限时朗读的微写作中。循环轮回,力争使同学们在进行过的限时朗读过微写作的各种题型中不出失误,少出错误。

四、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教学法的效果

(一)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的结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坚持开展这项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周考及月考中,我所教高二两个班级的学生无论在英语阅读理解、完型填空,还是改错和书写表达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明显对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这也正是笔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今,我所教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也得到了渐进的提升。

(二)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活动对课前和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在没有课前五分钟之前,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课本,学习用具,但是实际上在上课以后,课堂并不能安静下来,学生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在实施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活动以来,学生都能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再像以前走神、打瞌睡,而是面对老师提问,主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对答错的学生进行纠正、提醒。同学们完全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极大提高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

(三)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活动对后期教学产生的影响。

“课前五分钟”活动虽然才迈出了第一步,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来看,它对后期教学的影响是重大的。从教学实践来看,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结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前五分钟朗读用时不多,但效果明显。而对于同学还要面临的高三课程全面复习,课前五分钟就要加以改进,比如限时阅读,限时完形,限时写作等。有些知识的复习需要不断地反复循环,就是这样有时候也会出现忘记,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对语言点进行整合,便于同学们利用课前五分钟的限时来分散记忆,强化训练,循环反复,直到让学生完全掌握。同时要通过课前五分钟限时朗读活动,使同学们养成提前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莹.加强制度执行力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侯德丽.善用哲学思维,注重差异教学——以高中艺术生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

上一篇:引水工程下一篇: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