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活动有效性

2024-07-07

课前活动有效性(共10篇)

课前活动有效性 篇1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的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 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构思。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好的集思广益的备课方法,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上进行的, 而个人备课又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高的, 只有抓好集体备课才能实现师师、师生间的互赢。

一、当前集体备课的现状

1. 教师集体备课是为检查而坐在一起。

2. 集体备课前准备不充分。

3. 集体备课时效率不高。

4. 集体备课不知道备什么。

二、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原因

1. 教师对集体备课意义认识不足。

2. 集体备课前, 没有对教材深入思考研究和准备。

3. 集体备课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 教师兴趣不高。

三、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一种集思广益。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呢?

1.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没有备课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因此, 教师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 从学科的角度, 把每个领域、每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内化在自己的头脑中, 作为统领教学的总目标, 也起着导向的作用。在进行每一节课集体备课的时候, 把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知识所处的地位进行整体地、全面地分析。

2. 学情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找准学生学习的现阶段起点 (知识起点、技能起点) 、心理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进行分析。精心安排学生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3. 教学目标确定

从学段的整体目标入手, 抽取出与所备内容有联系的相关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教师用书中的单元目标, 再进一步细化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用书中部分课时内容已经明确给出了教学目标, 但我们一定要结合学习对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对最近发展区进行分析, 选择合适的教材处理及教学策略, 确定教学流程, 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其实集体备课也是一样, 在今后的集体备课活动中, 我们要用“踏实”“执著”“精致”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集体备课, 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才会真正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现资源共享。

聚焦课前五分钟,提高课堂有效性 篇2

关键词:明确意义;改变方式;及时评价;小组合作

笔者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预备铃声响起到上课铃声响之前的五分钟,学校很多学生还在操场上慢悠悠地走着,有的学生进了教室或说话或静坐或读书……给人以散乱的感觉。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我们教师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五分钟的作用。如何发挥课前五分钟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明确意义促改变

(一)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课前五分钟的预热活动可以根据每位学生自身情况在本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各小组都有自身的任务,互不干扰。这样不仅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能够在不浪费时间的基础上做到新旧知识的过渡。

(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有效运用就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锻炼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另外,还能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加强。

1.语言运用能力

小组合作以任务化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说英语用英语水平,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这五分钟内尽情使用英语。

2.活动组织能力

各小组每位成员是这有效的五分钟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和组织者。要求每组成员做好分工与合作,设计这五分钟的任务,活化教学活动逐步走向教学目标。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大胆创新,及时地评价激励以及各小组间的竞争都是学生动力的激发来源,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保持注意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二、方式改变促发展

(一)形式多样增趣味

1.改进对话

小学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与说英语用英语分不开,以往学生上台表演对话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且时间的紧迫使教学这一环节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现在经过时间的调整和方法的改进能使得组内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各小组成员在设计对话情景时,可以深入地进行角色扮演,一棵树、一件物品等道具都可以自行设计,这样多样化开放性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表演促学

单纯的听说读写使英语变得枯燥乏味,适时地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个具体的表演活动,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My Friend介绍人物外貌性格特征这一部分时,设计一场走秀的活动,以组内成员各种装扮,在班级上秀出来,并让其他各组学生用He/She is ... (tall/short/strong/thin). He/She has ... (long hair/shorthair)等句型描述出每位模特的外形特征。

3.鼓励创新

根据上节课教学内容改变,各小组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教师鼓励各组成员大胆创新,如,在学习Lets spell环节时,小组能将学习内容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在班级上展示,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使枯燥的语音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了,这也是小组成员们智慧的结晶,应积极鼓励。

(二)及时评价促积极

及时的评价能够使得各小组间保持学习的内在动力,优化五分钟课前活动的学习效果,更能为后面课堂的深入开展提供帮助。

1.评价方法的使用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组员之间评价与小组内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对一个活动进行效果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或者以组员反思的形式根据自己参与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改善。

2.评价内容是否合理

比如,在设计舞台走秀时,要看本小组活动目的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本学期学生的特点,各小组学生的参与度高不高,活动目标对后面的教学内容的开展是否有效。

3.评价结果的反馈

每一小组的活动展示之后都要相应地做出反馈,且反馈需及时,否则就失去了本次评价的意义。

4.评价活动效果是否有效

我们每开展一次活动或组织一次教学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学生从不知到多知,不懂到深懂的过程。

综上所述,英语课前教学五分钟的有效利用,不仅加强了纪律管理,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情,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这五分钟用好了,后面的课堂效果也就达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一堂高效的英语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以及学生的不断探索。只有不断地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设计出精彩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石丽芳.浅谈农村英语课前五分钟活动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5).

课前活动有效性 篇3

结合数学预习作业布置, 落实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反思后发现, 其实是教师的“本位思想”作祟,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与调查,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提出了数学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相应策略。

一、研究的界定

1. 预习

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进行提前接触与熟悉。它作为一种独立学习尝试, 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

2. 课前预习活动

相对于章节复习、学期复习而言, 它是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小预习”活动方式。在课前, 学习者往往通过旧知梳理、分析阅读、前置思考等等这样的过程来实现。这样的预习耗时不多, 却实现了“扫除障碍, 明确目标”的前期准备, 在心理上能形成有利的“暗示”。有了这样的目标牵引与任务驱动, 其后续的课堂上学生一定是积极主动的。

3. 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

即课前预习作业设计, 从行为层面上来分析, 它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提升自主学习技能、课堂学习效果, 而采取的课前“学习预案”。广义的预习作业设计, 不能固化理解为“机械的”问题堆砌。此时,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目的, 它借由“问题” (即任务) 驱动, 而指向学生自主开展的有效前置性学习活动。

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凸显了引导性的作用。这一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自主、独立地学习尝试, 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活动”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与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心向”。

正是基于这样一点考虑, 教师应从尊重学习个体出发, 围绕着学生日常体验, 设计出有实效或有创造性的课前预习活动 (或作业) 预案, 使学生乐学, 富有活力,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 为课堂教学有效实施进行顺利的衔接, 由此整合了如下设计策略。

二、设计的策略

1. 预习作业设计之“要求”

(1) 课前预习作业忌“空泛”宜“扎实”, 要有操作性

课前预习, 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学生接触到的是新的甚至陌生的学习材料, 所以, 预习作业是否具有强烈的指向, 是否要求具体, 便于操作, 便于展开自学, 将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活动任务”, 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第几课”这样空乏的预习要求, 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

如浙教版八上《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笔者为学生设计的预习作业是:

设计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根据书上图2-5写出这些性质的数学语言, 但考虑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数学语言比较难写, 可设计三个填空题:请根据大图填空:

(1) ∵AB=AC, ∠BAD=∠CAD∴____;

(2) ∵AB=AC, BD=D∴____;

(3) ∵AB=AC, AD⊥BC∴____。

设计2:看懂例1后试做练习 (1) 等腰三角形有一内角为75度, 那么顶角为____度; (2) 等腰三角形有一内角为100度, 那么底角为____度; (3) 等腰三角形有一外角为75度, 那么顶角为____度; (4) 等腰三角形有一外角为100度, 那么顶角为____度。

设计3:看懂例2后试着在自己的预习本上画一画, 若有不懂请做好记号上课时提出来。

设计4:在预习本上做一做书P27的课内练习1、2两题。

我们也应考虑到, 预习作业的量不要太多, 多了学生一完不成, 二反感, 三导致预习质量大打折扣, 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切忌多多益善, 而应精挑细选, 要针对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才行。

(2) 课前预习作业忌“统一”宜“分层”, 要有差异性

我们在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尽量分层设计, 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 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 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 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 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学有所获。

如浙教版九上《2.2二次函数的图像》的第三课时的预习作业笔者分层设计为:

A类学生:试着自己推导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 (a≠0) 变形成顶点式的形式, 然后能得到一般式的顶点公式并记住顶点公式, 在预习本上完成书P36做一做的两道练习题;

B类学生:请看懂一般式变形成顶点式的推导过程, 记住顶点公式, 在预习本上完成书P36做一做的两道练习题;

C类学生:只要记住顶点公式, 模仿例4在预习本上完成书P36做一做的两道练习题。 (A、B、C类学生是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从好到差进行分类的。)

这样的预习作业考虑到了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 要求也不同, 更有利于达到预习的真正效果。

(3) 课前预习作业忌“脱节”宜“联系”, 要有点拨性

由于预习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 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 设计的问题不宜大, 要小, 要把学习的“新知”孕伏在课前预习作业之中, “牵引”着学生在练习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 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设计时要深入浅出, 在原有经验和新知之间搭建起“桥梁”, 重现有关旧知, 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支点, 这样的课前预习作业, 通过引领与点拨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如浙教版九上《1.1反比例函数》的预习作业设计中可让学生去复习一下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解析式, 便于上新课时比较着学习, 使学生易于接受。

(4) 课前预习作业忌“单一”宜“多样”, 要有趣味性

预习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 而应是富有色彩的、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它是一种媒介,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获得知识, 培养自学能力。

如浙教版七上《7.1几何图形》这节课中有一探究活动是关于七巧板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七巧板,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到互联网上查找七巧板的有关知识, 准备一副七巧板, 搞清楚组成七巧板的七块形状及关系, 并尽可能多地拼出各种图案, 上新课时比一比哪个组知道的知识多、拼出的图案既多又有创意。

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有趣味性,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有效的课前预习作业设计, 需要在“大同”的基础上要存“小异”。大同, 是预习目标要求不可变, 预习程序依然要具体可感可操作;小异, 是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作业时,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预习成果。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做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 进行问题的探讨, 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实验、手工制作等等来呈现预习成果, 做好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和知识的准备。

(5) 课前预习作业忌“单向”宜“双向”, 要有反馈性

预习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预习要求时, 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因此, 预习作业不应只是单向的, 而应是双向的。作为教师则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 以便进一步确定授课时教学时间的分配。

比如:对于学生普遍已能理解的知识, 宜作略讲, 而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则要舍得花时间答疑解惑。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在A、B、C类学生中各抽取3-5本预习本 (预习本上的内容见后面初中数学课前预习作业形式的研究的第9点笔记式预习作业) , 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上课时就更有利于有的放矢, 针对性更强。

当然, 我们考虑“如何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 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反馈功能之外, 关键还在于预习任务的设计决不能信手拈来, 要将“预学案”的设计与课时学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将“预学案”作为课时学案设计的一部分, 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 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2. 预习作业设计之“样式”

预习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出各种相应的预习作业。

(1) 勾画式预习作业

勾什么?画什么?怎么勾?怎么画?用什么符号勾画, 都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

例如:在预习解决问题时, 就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又如, 书中的重要定义、定理、公式等要勾划出来, 定义、定理里重要的字词要在下面做上着重符号。对几何作图题则可要求把相应的图形画在旁边, 对几何中的定理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 再根据图形写出它的几何语言。又如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预习时, 让学生根据右图写出它的几何语言:∵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 PB⊥AB, PC⊥AC∴PB=PC.因为根据经验学生在运用此定理时往往会漏写两个垂直, 如果让他们一开始接触此定理时就清楚此定理的所有条件,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定理的理解, 也更便于记忆和应用;再比如, 对于一些图形方面的问题, 可以在预习时动手操作, 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 以增加感性认识, 帮助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提问式预习作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提问, 把自己最想要了解的问题写在书上, 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笔者认为数学课的预习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问:

Ⅰ.否定式质疑——通过对定义、性质、定理、法则中的重点词语的否定产生疑问。

如预习全等三角形边角边的判定时, 就可以通过否定而产生下列问题: (1) “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中的“夹”字去掉换成“一”字行不行? (2) 把上面这个判定中的“对应”两个字去掉, 换成“分别”行不行? (3) 以上如果行, 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行, 请各举反例说明。

Ⅱ.假设式质疑——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增加或减少关键限制词或部分条件而产生疑问。

例如在预习浙教版八下《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第二课时时有一合作学习:

一轮船以30Km/h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 (如图) , 在途中接到台风警报, 台风中心正以20Km/h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已知距台风中心200Km的区域 (包括边界) 都属于受台风影响区。当轮船接到台风警报时, 测得BC=500Km, BA=300Km.

(1) 如果轮船不改变航向, 轮船会不会进入台风影响区?你采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2) 如果你认为轮船会进入台风影响区, 那么从接到警报开始, 经多少时间就进入台风影响区?

(3) 如果把航速改为10Km/h, 结果又会怎样?

Ⅲ.交换式质疑——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定义、性质、定理、法则、公式中的结论与条件交换, 或交换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而产生疑问。

例如把“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改变成“整数是自然数和零”行不行?

Ⅳ.对比式质疑——就是通过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而产生疑问。

如预习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的性质时, 引导学生提问: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与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 合作式预习作业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自主、合作、探究”, 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这种合作式预习作业有分工, 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能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 提高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浙教版八上《4.1抽样》时, 让学生一起合作调查自己班里同学的视力情况, 接着调查本校八年级全体学生的视力情况, 然后统计出有多少八年级同学近视了?再想一想如果要了解全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查?需要对全国所有的八年级学生进行视力测试吗?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可行的方案。

(4) 活动式预习作业

活泼好动是中学生的天性, 针对这一特点, 可以将预习作业活动化, 采用多元化的活动方式, 寓教于乐, 学生更能全身心投入到预习中去。例如浙教版八下最后有一课题学习“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 笔者为学生设计的预习作业是: (1) 让学生找一根粗细均匀的小棒, 找出它的重心在哪里? (2) 找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纸板, 找出它的重心在哪里? (3) 找一块四边形形状的纸板, 找出它的重心又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 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了不同形状的重心怎么找。

(5) 实验式预习作业

有的数学知识、数学结论可以通过做实验得到, 让学生在预习中结合实验去分析、学习新课内容, 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例如在预习浙教版七下《3.3可能性和概率》这一节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请同学们在家里找一颗骰子掷50次, 记下每次的点数, 算一算各点数的概率;找一枚硬币抛100次, 记下正反面的次数, 并算一下正反面的概率。比较以上概率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6) 观察式预习作业

让学生课前先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收集资料, 或做好观察记录,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美妙的镶嵌这节内容之前, 笔者就让学生去观察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各样有关镶嵌的图案, 并试着画出它们的基本图案。在上课时把学生画的各种图案用投影放出来, 学生就很容易归纳得到要镶嵌成功的条件, 也能得到哪些正多边形可以单独镶嵌平面?哪几种正多边形可以组合镶嵌平面?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7) 查阅式预习作业

有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有的学习内容涉及的领域几乎是学生完全陌生的, 而有的学习内容有着特定的处境、特定的年代。因此, 设计预习作业时应让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 先一步熟悉学习内容, 一则能为深入地学习做好准备;二则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浙教版八上有一课题学习:怎样选择较优方案预习时, 笔者要求学生去家附近的移动公司或网上查找一下移动通讯服务的收费标准, 有什么优惠措施?根据得到的优惠信息帮自己的家人选择一下哪种方式更优惠?

(8) 表格式预习作业

这种预习作业能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要点, 理解思路。例如在预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 笔者设计的表格为:

有了这张表格学生在预习时对二次函数的性质就一目了然, 也便于学生记忆。

(9) 笔记式预习作业

“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的时候, 边看边划 (划重、难点) , 边批写 (在眉、旁、尾空白处批写提要、规律、解题思路、心得) , 对疑难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提让人“明白”的问题。将自己的预习结果记录下来, 就是预习笔记。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准备好一本专用的预习本, 每节课的预习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发现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旧知识,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为新知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2) 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 并通过预习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这一项目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因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优秀生可以制定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而学困生可以制定基础性的学习目标。

(3) 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预习, 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一项目要求学生用条目的形式概括即可。

(4) 我的收获:即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学会的内容, 明白了哪些东西。这与主要内容有所区别, 主要内容要求概括总结性的, 而“我的收获”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展开叙述, 并且最好能够举例说明。

(5) 尝试练习:要求学生在预习后, 能够尝试做一些同种类型的典型练习题, 以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

(6) 我的困惑:即要求学生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有疑问或困惑的问题写下来, 以留待课堂上与小组同学或全体同学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领”和“扶”的阶段多加指导,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这项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 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7) 新的收获:即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再来反思总结自己的困惑有没有解决, 有没有新的收获。这是对预习的延伸, 可使学生的自主预习有始有终, 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预习活动之“评价设计”

(1) 民主制定课前“预习活动”的监督制度: (监督得力)

(1) 个人自查; (2) 小组互查; (3) 家长督查; (4) 教师总查。

检查制度立体化, 在个人自查的基础上 (这也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 组内互查, 并请家长进行监督, 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有效保证预习作业的质量。

(2) 民主制定课前“预习活动”的评价制度: (评价完善)

(1) 实施时的即时评价

在完成课前预习作业的同时, 学生对自己进行即时的评价:

Ⅰ.在已经完成的项目后面打“√”;

Ⅱ.在容易的项目后画上“”, 在难的项目后画上“”;

Ⅲ.在有问题的地方打“?”。

(2) 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3) 终结性的评价反馈

三、研究的结语

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空间, 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增强, 学习也更主动、高效。笔者正是做了这样一种基于有效“预习活动”设计的实践尝试,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有意地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这一过程中, 在学生经历了有效的预习活动后, 走入课堂, 其学习主动性提高了, 目的也更明确, 注意力也更集中, 从而使课堂学习真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曾经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 结果往往出人意料。”我们对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 正如“a box of chocolates (一盒巧克力) ”, 在打开之前, 让学生充满期待;在打开之后, 让学生充满兴奋, 更让他们感觉到快乐。愿我们的数学学习, 像我们的生活一样, 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摘要:本文针对数学预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预习活动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出发, 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出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预习作业, 使它们充满乐趣, 富有活力,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行顺利地衔接, 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前,预习活动,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蔡朱峰.《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的教学设计》.中学数学杂志, 2007年第6期.

有效教学始于课前学习 篇4

一、内容简明

繁杂的课前学习内容会增加学生负担,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课前学习单的内容一定要简明。所谓“简”,指内容难度不能太大,要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所谓“明”,是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达到“简明”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准确掌握学情、认真研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设计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学习单。我们来看看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伯牙断琴》(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学习单的部分内容:①读通读顺课文(注意生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②这些字的音、形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③读了课文,我对 、 、 这些词语有疑惑。通过查字典( )、查网络( )、查词典( )等,我明白了这几个词语的意思。④我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

这份课前学习单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要求学生从读、画、查、思、写几个方面自主学习课文。这样的设计目标明确、内容简明且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二、难易适度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句话提醒我们,设计课前学习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能过难或过易。这是基于全班学生的整体学情而言。事实上,一个班级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难易的基础上,分层设计课前学习单。这种思路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上,就是教师在同一份学习单中要分别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内容。其中,必做题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题目,选做题则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完成。

我们来看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课前学习单中的选做题:

这份选做题采用不同的星级来表示难易程度。从一星到三星,难度逐步增加。学生则根据自己的能力及条件,自主选择相应的星级来完成任务。这种自主而又开放的学习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兴趣。

三、分层要求

分层要求这个话题上文已有所涉及,但侧重于内容设计方面。这里所要谈的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分层提出学习要求,并通过设计和使用课前学习单体现出来。

大体而言,学生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二是基本能完成任务的,三是学有余力的。第一个层次的学生,重点要求他们学会书写生字新词,能理解新词,能读通课文。课前学习单中的必做题主要是针对这部分学生而设计。第二层次的学生,重点要求他们会聚焦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能提出引领同伴深入学习的观点和问题。课前学习单选做题中的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主要是针这部分学生而设计。第三个层次的学生,重点要求他们能抓住自己有感悟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问题。课前学习单中三星级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这部分学生而设计。

分层要求在评价中也有体现。如,批改课前学习单时,教师采用“星级鼓励制”。只要学生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任务,教师就给予相应的“星级”,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信心,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再比如,教师针对班级中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成立课前学习“加油站”,安排固定的学习伙伴帮助他们完成最基础的课前作业。

这样的分层要求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都能通过课前学习单有所收获,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

课前活动有效性 篇5

一、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推动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 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 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是指依靠他人 (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 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 也叫潜在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但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 经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 这一理论正是作为教师来讲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反馈, 教师可以了解到班级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此为依据, 教师便可以适时缩短教学新知的时间, 进而可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对新知的巩固训练, 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灵活掌握, 结果必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明确预习的内容、要求及方式

接触过数学并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 学生对旧知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他新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如果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即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那么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新知时就会得心应手, 反之, 则会阻碍对新知的学习。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保证课前预习真正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真正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预习的内容

根据即将学习的内容及其特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可以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比如, 在教学数的认识或空间图形认识的课之前, 可以安排学生完成“查找相关资料”的预习作业,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选择查找途径, 搜集所需信息并做好相应记录;再如, 进行与计算有关的教学之前, 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基础知识一类的计算题, 还可以安排与新知类似的尝试性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再附以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准备。

2. 明确预习的要求和方式

课前预习是在无老师当面指导、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在预习作业上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以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才能清楚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以及要付出的努力, 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如果在预习的过程中, 确实遇到了困难, 比如在提取相关基础知识时出现了“卡壳”, 这时候可以允许有条件、有能力的家长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适时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在预习的方式上,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 教师也需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于概念性知识 (如认识课) 的预习, 可以让学生采用勾勾画画的方式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 比如在自己能看懂的地方写上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在有理解难度和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对于计算或者需要动手操作 (如空间图形) 的实践类知识的预习, 根据题型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或书本上, 在预习的过程中, 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加注说明或标记。

三、预习的检查、反馈与评价

1. 预习的检查

预习作业既然布置了, 就要进行检查。没有检查的预习作业是毫无任何意义可言的, 而且这种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 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预习作业的检查, 应在第一时间进行,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检查形式:一是可以安排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预习作业。小组长的检查主要是从表面上去看每一位学生有没有完成, 比如填空题有没有空着没写、计算题有没有写在作业本上等等。二是教师亲自负责检查。教师的检查可以是随机地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个别检查, 也可以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性检查。教师的检查不同于小组长的检查, 教师需从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的理解程度, 从中探寻适合自身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利因素, 所以, 教师的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能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在条件、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应尽可能地认真、逐一地检查每一位学生的作业, 保证预习作业检查的时效性。

2. 预习的反馈

怎样才能知道学生预习的真正效果呢?反馈很重要。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 从中获取的信息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 需要通过小测验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生板演、书面作业练习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比如, 在进行计算类教学的开始阶段, 教师在安排相关基础知识复习的时候, 可以穿插一两道新知识的题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从练习的结果中反馈出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程度, 这样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 预习的评价

预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任务, 它是学生在未接收相应的知识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发的学习活动,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会受到学习个体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影响, 预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参差有别了。所以, 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能力、认知水平的差异, 进行有区别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教师不应过分地追求学生作业完成的准确程度, 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良好自学习惯和自学态度的培养, 而这势必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整体性评价的方式, 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理解, 而对于个别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评价的方式, 对学生作个别性指导。另外, 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寄予学生学习效果的希望, 根据学生预习的整体情况, 对教学活动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从而将学生的自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打造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一句课改口号, 更重要的是, 它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多思考、多实践、多探索, 而有效的课前预习无疑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因素。

摘要:当今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 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已经成为每位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诚然,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教学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流程, 但教师往往在努力追求“如何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时, 却也同时忽视了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活动经验。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恰当、巧妙地使用好课前预习, 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布置、任务完成方式、要求以及检查反馈与评价上做好文章, 将会对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徽, 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07-01.

课前预习 有效指导 篇6

预习学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的方向和效率。学案上首先要出示这一节课的预习目标, 预习重点、难点, 预习内容, 这样学生对预习的内容便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再针对预习的内容与哪些旧知识联系密切出示一定的问题或练习题。最后完成学案上的一部分例题或练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记录疑问、难题等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课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的学习动机, 课上老师讲解或小组交流或同学讲解,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收到理想效果。

二、指导预习策略———学生有效预习的关键

1. 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通阅整个课时的学习内容, 弄清楚新知识要用到哪些旧知识, 并对这些旧知识及时加以复习和回忆。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 提醒学生预习时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 发现学习新知识的拦路虎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为新知识的领会、迁移、转化和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公式和定理的过程

学生实际的预习过程, 往往只重视公式和定理的结论的直接应用, 而根本不重视这些公式和定理等结论的推导过程, 这不利于从本质上理解公式和定理。其实通过对公式和定理的实际推导过程, 更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重要思维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定理和公式, 也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疑难和困惑问题归结到方法上去。如果仅仅满足于基本公式和定理的应用, 这样的预习过程就显得过于浅显, 不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设计学案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考虑进去, 还原知识的形成和探索过程, 通过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内心对概念要领共鸣, 从而达到预习见真知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试做习题

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都很有代表性, 代表了这一类题目中的典型解法、规律, 仔细研究例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预习过程中更要提醒学生要充分重视例题的分析, 不仅要重视课本上例题的解题过程, 更要注重分析例题的方法和过程。预习时可以在自己搞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以便于在上课听讲时更有针对性, 提高听课的效率。同时对于直接应用例题来解决的课后习题, 可以进行试做, 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会做题表明自己预习的效果还不错, 而不能做题, 说明自己在预习上一定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试做练习题, 往往会激发自己的思维火花, 可能会想到比例题更巧妙的办法, 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4. 注重预习效果的反馈和展示,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前预习方法探微 篇7

一、踏实掌握基本预习法

1.读

读的方式很多, 有速读、默读、朗读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 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读哪些内容呢?“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自读提示”, 然后带着“提示”中的问题读课文。

2. 标记

人们常说:“不动笔墨, 不读书。”预习时, 边读边用笔在文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 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 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 如直线 (-) 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 (~) 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 (¨) 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 (?) 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3.查

查工具书, 解决生字、生词, 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如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等。

4. 质疑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思考中, 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 这恰恰是你讨论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拓展预习法

1. 阅读法

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 仔细阅读一遍, 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 绝不能仅看一遍, 而要多看几遍, 反复研读, 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 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 联想法

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 实际也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

3. 设问法

在预习时, 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 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 要一题多问, 故设难关, 培养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表面无所不知, 其实一无所知, 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 多多设问, 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 整理法

整理在预习全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 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 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悦, 同时, 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 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 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 整理清楚。

三、层层深入运用步骤法

1. 总览单元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的, 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 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 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 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明确单元要点, 高屋建瓴, 可少走弯路, 便于对比和总结。

2. 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透视”美景的“窗口”, 充分利用这个窗口, 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

3. 辨别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 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 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 就能选准角度。

4. 熟悉作者

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5. 了解背景

文章都是为时而作, 有针对而写, 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 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 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6. 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 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 中心思想, 结构安排, 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 分析问题, 就会有的放矢,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 研读课文

在研读时, 切不可浅尝辄止, 应仔细阅读, 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 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 若思之不解, 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 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 切不可就此放过。

8. 思考练习

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若能事先思考, 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在老师讲授时, 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四、预习作业设计的合理法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预习, 乐于预习呢?经过思考, 我觉得, 每篇新课之前, 除了正常的字词预习之外, 我通常都要给学生一点提示, 尤其是概括主要内容, 更是把它列为重点。有时是一个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有时是一两个小问题, 串起来就是主要内容;有时给予几个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有时给出每段段意合并为主要内容。学生只要认真通读课文即可比较具体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这个台阶, 会让学生感到概括课文内容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仔细阅读, 抓住主要句段就能概括。这样的训练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等到学生熟练之后, 可稍稍删减一些提示。

教学实践证明, 可操作性强而又丰富多彩的预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养成多读、标记、查阅、质疑的良好预习习惯;多种预习方法灵活运用, 不拘一格, 不断拓展;明确要点, 从单元入手, 高屋建瓴, 层层深入;抓住要点, 合理设计预习作业。

课前活动有效性 篇8

一、加强思想认识, 激发学习动机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预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了解预习的诸多作用, 才会对英语学习生成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从而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虽然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 不少学生客观上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 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 不能仅把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 要从真正培养学生能力、谋求自身素质发展的角度来学习。这样, 学习视界变得更宽阔, 追求目标更深远,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 确保了预习行为的有效性。

二、指导预习方法, 改善预习效果

导致学生预习低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正确的预习方法, 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的无用功。因此作为教者, 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让学生的预习过程始终行进在规范的轨道上, 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如预习过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积累, 我们可要求学生在读会的基础上找出重要的或难懂的词汇及短语, 并且通过词汇变形或造句形式尝试对相关词汇、短语的应用, 加强对它们的语法理解。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词汇或短语进行英语表达时, 学生就不会感觉生疏, 很容易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比较自己的理解是否与教师的讲解有出入, 进一步加深对新学语言知识的印象。语音语调也是在预习过程中需要教者重点指导的问题, 我们可让学生进行任务式分步阅读预习。第一遍让学生默听录音, 对课文的语音语调具备一个整体感受, 第二步让学生模仿跟读录音, 边读边在需要注意的升降调、轻重音、连读等地方做好相应标记, 第三步是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通过不同任务的分步反复阅读,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规范的英语表达能力。语法也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须先了解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本课的典型句式, 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得出句式结构, 最后进行相同句式的造句。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养成查阅词典的习惯, 遇到不易猜测词义的关键词, 不能胡乱编造, 不能懒, 不能浮, 要通过对词典的认真查阅, 踏实弄清关键词汇的含义和语法规则。

三、精设预习作业, 注重预习评价

为了让学生对英语预习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我们一般可尝试设计明确的预习题案要求学生完成。但至关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预习题案的设计难度,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确实可以完成。一般而言, 预习题案呈现的是一些基本的词汇或词形变化、简单的短语或句式翻译。为了督查学生及时完成预习任务, 提高预习质量, 反馈预习情况, 我们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检查, 切不可在布置了预习任务后就置之不理。学习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通过小组长检查、组内互查等手段进行检查。也可以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间接检查, 如组织课堂英语竞赛, 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受了新授内容, 满足了好胜心, 也在轻松的气氛下及时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教者及时掌握了学情。

总之, 初中英语课前预习是对某一节课或某一阶段教学内容所做的准备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目标、用自身对学习内容的体验来寻求自己对学习的独特感受。传统教学下单一的词汇记忆、课文朗读、简单提问等预习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教育要求, 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预习方式, 提升预习有效性, 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内在素质明显改善, 真正培养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如何有效搭建课前预习模式 篇9

一、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爱好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吸引和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兴趣。小学高年级教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知识的传播媒介和直接来源,小学高年级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兴趣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应当加强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聆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声和意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小学高年级学生之间预习的氛围,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的真谛》这一篇文章:“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想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又是什么?”之前,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和比赛的方式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在家预习,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小学高年级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当中,不论是语文、社会、科学,还是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观察、研究、总结而得来,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应当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籍,走出课本,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可以通过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观看学术辩论和讲解的视频和从实际生活中感悟知识等方法。如小学高年级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秋蝉》:“小时候最喜欢去乡下的奶奶家了,尤其是秋天,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乡下秋天的秋蝉,秋天的蝉不像夏天那么繁多、嘈杂,淅淅沥沥的少数秋蝉声更像是宣告秋天的丰收。”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文章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基本信息,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然后让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一些作者课外书籍,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加强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

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想利用“预习模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方法非常重要。预习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开放式预习方法。自主开放式预习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充分尊重和给予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预习的主动权,解放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禁锢,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发散思维,预习更多的知识。比如说可以放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的范围规定,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己自由预习,从而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同时还给予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第二,引导式预习方法。小学高年级教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直接来源和传播媒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疑问、瓶颈或者绕弯路等问题,这时,小学高年级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的预习引导,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教师应用“预习模式”教学方法辅助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拓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范围,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篇10

农村孩子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情况更糟, 他们能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知识更少,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差。新生开学第一天, 我让学生以《这就是我》为题上讲台自我介绍, 很多学生上台后, 几乎千篇一律的说:我叫某某, 今年十几岁, 家住什么地方。只有几个学生还加上自己的爱好等。多数学生作文不能表达顺畅, 更不要说文采了。部分学生甚至连一篇课文都不能流利的读下来。问到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故事, 多数学生摇头:“不知道, 没听说过, 没看过”。一次考试, 一道名著填空:《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有学生答贾宝玉, 还有很多学生空着, 不会做。让老师们大跌眼镜。

针对以上情况, 如何消除学生对图像的过度依赖,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呢?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除了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做读书笔记等, 我还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 让一两个学生讲个小故事。起初, 学生们都不敢上台, 要么上台了声音也很小, 三言两语、结结巴巴。我就让学生每个星期提前准备好一个小故事, 采用轮流和随机点名的方法上台演讲, 讲得好的有奖励,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要讲好故事, 就促使他们每个星期必须要阅读课外书籍, 刚开始, 有的学生拿着书念, 我要求他们必须自己讲, 不能照书念。这样, 为了准备好故事, 很多学生把要讲的故事提前摘抄在一个小本子上, 每天读一读, 乃至背下来。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听记的故事越来越多,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 锻炼了学生胆量, 培养了表达能力。

通过讲故事这种形式, 学生上台的机会多了, 胆子也渐渐大了, 能声音洪亮、生动形象的讲述。我班胡玉龙, 第一次上台演讲时, 涨红了脸, 紧张得不敢看同学, 一个故事, 讲了几句就吓的忘了。现在他不但经常举手发言, 讲故事时, 绘声绘色, 有时还加上一些表演动作, 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晚会上, 几个同学还把“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名著故事和寓言故事编成情景剧, 在班上表演。现在许多故事同学们都能耳熟能详。

(三)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课前三分钟讲故事这种形式,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所讲故事, 有成语故事, 有名著故事, 有寓言故事, 还有关于名人勤奋读书的励志故事等等。在每一个星期结束时安排好下一个星期的故事内容, 这样学生通过搜集故事,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层面, 积累了写作素材, 作文也就不再空洞无物了, 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上一篇:环鄱阳湖地区论文下一篇:阅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