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2024-07-27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共15篇)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1

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于3月10日—4月10日举行了“自主发展课堂”——之“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交流活动历时一个月,共67节课,现场录像58节,讲课教师从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到年近50的老教师全员参与,观课教师在徐校长和高主任的带动下积极参加,本次课堂体验活动主要从“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用时和有效性”两个维度来评价课堂,上学期的“学习型小组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同时评价,目的是通过本次活动,继续优化教师课堂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整个活动紧张、有序、高效,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采取开门研讨交流,3月28日举行了“沂南二小---砖埠---湖头小学”自主发展课堂校际研讨活动,县教研室的张玉庆主任、朱建淑老师和李莉老师应邀参加,深入课堂进行了面对面的指导,首先张主任肯定了这次研讨的成绩,称赞我们的切入点准确,强调教师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一节课“成也语言,败也语言”,称我们的课堂是“五好课堂”即:理念好、效果好、常规好、设计好、素质好,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有节奏、有启发性、引领性、还要有针对性。兄弟学校的观课老师对我们的课堂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月上旬,各科根据本学科的进度分学科研讨交流,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分别谈了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最后徐校长作了精彩发言,指出上学期进行的“学习型小组建设”是“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的载体,提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发言“三要”,即:导入时、提要求时、小结时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三不要”,即:学生思考时、小组讨论时、学生做题时老师一定不要说话,以防打乱学生的思路。并提出一个供大家思考的问题:教师是选择适合教学思路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合学生思路的教学。最后提出下一步研讨的切入点——问题的设计。

自主发展课堂,我们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大家群策群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越打磨越精彩,自主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2

关键词:CLASS分析,幼儿语言教学,有效性

幼儿园语言课是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如何地开展好语言课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究。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CLASS) 班级评价计分系统是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院提出来的, 该系统指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重点关注师生互动和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教学内容。

一、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 通过积极情绪能够促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 幼儿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语言到身体上都会表达出自己的积极情感。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 关注幼儿的心理特点,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想法, 对学生进行表扬的时候也需要真心的进行表扬, 恰当的时候还需要通过眼神和幼儿之间进行交流。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避免情绪起伏过大, 不要对幼儿大吼大叫, 也不要将自己在课外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 教师要进行额外的关注, 必要的时候需要课下跟幼儿进行交流, 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幼儿语言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根据《乌鸦的蛋》这课来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乌鸦孵蛋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来进行语言表述。此时一个的小朋友说“在第一幅图中, 小乌鸦被乌鸦妈妈生了出来?”此时教师不急于指出学生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而是对学生进行追问“乌鸦是小鸟, 小鸟是被生出来的吗?”此时学生就会联系要显示中小鸟, 就立即意识到自己表述的问题, 就进行改正“小乌鸦是从蛋里出来的, 蛋裂开了, 小乌鸦就自然出来了。”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追问“乌鸦蛋是自然裂开的吗?为什么会裂开呢?”此时学生就会联系到自己观看的动画片的情景, 然后指出“乌鸦是被乌鸦妈妈孵出来的, 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此时幼儿已经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语言训练, 此时教师对幼儿的表达进行总结“小乌鸦是被乌鸦妈妈从蛋里孵出来的。”在整个语言表达中,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逐步引导推进,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对乌鸦孵蛋的表达进行了熟悉了解, 教学过程十分融洽。

二、探究合适的教学形式

幼儿的语言提升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对静态的事物兴趣不大, 而对动态的事物兴趣比较浓厚, 喜欢多样化的语言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的语言学习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首先就是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材料的教学形式, 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游戏互动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采用的道具最好是一些颜色鲜艳、形象的东西, 还需要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语言教学中, 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教师还需要通过问题来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引导, 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生日气球》为话题来进行说话训练的时候, 在引入说话主题的时候, 教师通过下面一些具有实际性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引入“小朋友, 你们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呢?是如何度过自己的生日的呢?在生日上都会收到什么礼物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表达兴趣就提升了起来, 就会纷纷举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比如以《小老虎》为话题来进行语言训练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张画有老虎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中的内容来进行说话, 教师在教学生对“老虎”这个词语进行发音的时候, 就让小组之间进行接龙活动, 每个组说一个拼音字母, 一个组读完另一个组读, 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下,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

三、开展有效的认知发展

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 不仅需要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还需要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就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推理性的讨论活动, 让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之前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或者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在自主讨论的时候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要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 挖掘问题的深层次的内涵。同时,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语言问题的答案的时候, 也不需要用固定的答案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 而是给出多个角度的示范答案, 在关注正确的答案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幼儿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此外, 教师在给出语言训练问题的时候, 需要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比如教师让学生对《乌鸦的窝》这部分内容进行语言练习的时候, 教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图画, 图画上的字都被消除了, 此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的窝呢?”幼儿回答“是乌鸦的。”然后教师问 “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有的幼儿回答说是窝比较大, 有的幼儿回答是在画面上有一直飞的乌鸦。教师此时就需要对学生细致观察的过程进行表扬。然后教师问学生“这些窝是如何搭建的呢?”幼儿此时就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指出乌鸦的窝主要是由树枝和树叶来搭建的。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将自己对乌鸦搭建窝过程画下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注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绘画能力。

综上所述, CLASS分析式的幼儿语言教学, 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基础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课堂中要展示积极的一面, 激励幼儿表达积极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陈迎晓.聚焦孩子:也说幼儿园的有效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 2011 (2) .

[2]杨佳丽.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现状与反思[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2010.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3

【关键词】有效提问;注重启发;注重追问;注重多样

中国分类号:H0

提问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语言教学激发幼儿的有效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问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提问设计貌似开放实则封闭,提问设计也多以教师发问为主等。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教学活动气氛就比较活跃,幼儿学习积极主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幼儿思维不活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就差。因此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设计十分重要。下面以课例《圆脸和方脸》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把提问的有效性作为切入口,帮助教师优化语言教学活动。

一、活动过程

(一)“观课—议课—悟课”。由青年教师刘老师执教大班语言活动《圆脸和方脸》,全园教师通过眼观口说心悟,概括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途径和策略,记录教师和幼儿的行为,思考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及提问的策略。在观察记录、交流分享、分析梳理的过程中,引发教师多角度的关注和思考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策略和适宜性。

(二)“分组—定点—对话”。围绕“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幼儿的表达欲”这个话题,确定了三个讨论点:①孩子回应的分析;②深入追问的分析;③提问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分析。

(三)“重构—展示—反思”。小组讨论后,根据讨论结果,将本次活动的方案进行重新梳理,调整提问策略。并由组长在KT板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讨论结果,特别是展示提问策略,引起全体“二度讨论”,引发教学反思,教师们享受了一次课例研讨的思想盛宴。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针对课例研讨的三个问题,笔者理出了激发幼儿表達欲的三条策略:

(一)提问要注重启发,激励幼儿主动思考。

1.提问要留给空间。教师提问以后,可让幼儿思考几秒,以保证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如课例《圆脸和方脸》中“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在趣?”开始让小朋友回答说的都是一些故事里的简单对话,再让幼儿重新思考,他们就说出了诸如“分东西的时候怎么分”等实质的问题。

2.提问要注重开放。如果课例中的“老公公分家时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他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提问能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而不是局限于故事中的对话了。再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情节和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的方的、圆的东西是怎么样的?分开会怎么样?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培养抽象思维品质,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而一些封闭式的提问如:“你觉得老公公说的话有趣吗?”“老婆婆会不会生气呢?”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是这种封闭性问题和提问的现象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二)提问要注重追问,引发幼儿深入理解。

1.追问要循序渐进。教师在追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课例《圆脸和方脸》中,教师提问“老婆婆长得有什么特征?”“她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她喜欢圆的东西?”“她和老公公喜欢的东西一样吗?”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老公公的老婆婆的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一次系统地思考和梳理能力。

2.追问要逐层递进。在提一个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先提一系列较简单的问题进行铺垫,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在课例中,教师提问“老公公和老婆婆家里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东西是方的?”“你说这张桌子是方的,但桌角是什么形状的?(圆的)”“圆的和方的东西能分吗?”“老公公和老婆婆能不能分家呢?”这样逐层递进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三)提问要注重多样性,培养幼儿良好语感。

提问方式要多样,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譬如回忆故事中的对话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分家时老公公和老婆婆是怎么说的?”探索性的提问可用辩论式,如“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又有圆又有方的?“你觉得老公公和老婆婆可以分家吗?”鼓励孩子在辩论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4

一、学科“周六研究课活动”

从2月28日到5月16日,我校共参加十八次周六研究课,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各两次,历史、地理、生物、政治、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各一次,严格按照教科院的精神,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各项任务。

一般在周三就会定下本周六参加研究课的科目和人员,我校首先在本校内以此科目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听评课活动,主要围绕“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建设进行切磋,对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实施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索,对于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再作为小课题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样再带着问题去听周六名师的课,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校参加教师在研究课活动中都非常积极的参与研讨。回校之后,参加教师针对课堂上呈现出的亮点和不到位之处,再进行研讨对策。真正做到了通过研究课活动,把从备课到上课的研讨过程作为实践新课程、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有利时机,让活动过程成为校本教研的良好范例。每次周六研究课之后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进一步。

二、周六学校学习研讨活动

本学期教科院利用周六上午统一安排了八次专项学习,主要学习《教师继续教育读本》、“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小课题研究、学科知识树建设、学科专题研讨、教师读书工程等。我校每周在高质量完成这些任务之后,利用剩余时间结合本校实际还开展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等。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因为我校把参与情况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周六学习研讨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加强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更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篇5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平定四中小学部赵海芳

今天的活动对我来说,是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我从中收获了太多。

从教十余年来,虽然也有些经验,也有些理论,但这些都好比是一块一块的碎片,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迷茫,出现偏轨,出现了下很大的功夫却没有收获的状况。今天的活动,让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了差距所在,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就拿《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来说,我主要有三大问题:

1、我的大板块设计的还可以,但是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处理都太仓促,没有处理透。比如读的环节,就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读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读书体验,就着急于完成自己定下的课堂任务而提前结束学生读的体验,所以会出现没人回答或答的偏题的局面。

2、语言不精炼,不准确。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衔接不顺,干巴;对学生的评价单一;提出的问题要求不明确,不到位,罗嗦,浪费时间还没有效率。

3、教学理念不足,课标把握不准,对生字、生词的教学处理简直是没有经验。

这次活动之后,好多不清楚、模糊的地方,一下了豁然开朗: 我分清了精读课与略读课目标的不同定位,精读课是抓关键词句,品词析句,让学生学懂课文,学会学习的方法。而略读课文是练习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也就是“精读课文在学,略读课文在用”。

我明白了什么是备课充分。备课的时候预设的越充分,课堂掌控越自如。例如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在大问题的前提下要再备几个小问题,在孩子们答不出来的时候把小问题摆出来,给他们台阶下,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让孩子们稍跳一下就能够的着,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我知道了面对课堂突发情况处理的方法。要先想他的行为的合理的性,想他为什么这样做;再想他的行为的不合理性,想该如何处理。不能信口开河的随意评价。

我知道了课堂教学该把握的规律。学生会的,要让孩子们自己学,学生不会的,要先让他们讨论交流,还是不会的,教师就提示引导,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告诉学生。课堂上遇到问题必须解决,不能节省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个人思考的时间。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这节课有多么热闹,多么花哨,而是还原本真的课堂,看这节课孩子们学到些什么。不求一课多得,但求一课一得。

联校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篇6

为期一周的教学研讨活动顺利结束了,在这一周里我们的老师们积极参与,无论是作课教师还是参加研讨的教师都本着提高效率、积极探索、交流共享的初衷投入到了本次活动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领导重视,全程参与,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本次活动联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作课教师的选定到授课的具体内容,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每一个环节的锤炼,从听课到研讨的参与及发言都做到了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为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第二、作课教师以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所公开的6节课堂堂精彩,堂堂呈现出可圈可点之处,勇于挑战自我,敢于暴露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课堂当中学生的小组学习的组织、教师过渡衔接的处理、对学生及小组的评价、师生互动的处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二是课堂气氛较以往活跃了,学生发言的次数、发言的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三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日益夯实,确保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三、交流研讨时的气氛更加融洽,在本次活动中先后组织了八次交流研讨活动,说课教师能围绕目标的制定、导学的设计、模式的运用、当堂效果等几个方面展开陈述,参与活动的教师则根据看课时自己的体会、成功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评价,研讨中时不时爆发出老师们激烈的争论,就一个问题、一个环节、哪怕是一句不经意间话语老师们都直截了当的指出来,坦诚率直背后表现出老师们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执着和坚定,折射出老师们对教育的负责态度。

第四、交流后的总结反思使本项活动得到了延伸和总结。活动结束后,联校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认真填写反馈记录卡,要求学校利用教师会议或教研活动时间认真进行阶段总结,总结教研活动时各学科提出的研讨问题,部署安排下一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工作,联校提出了抓两头的思路,即着眼于目标的制定,着眼于课堂测试。

本次活动也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系要我们下大力改进,一是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处理、驾驭仍制约着我们的课堂效率;二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有待改善;三是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仍需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需要老师们下大力去琢磨,如:学生小组学习的时机、问题的设计、小组评价及结果的使用、随堂测试题的科学性命制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着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现实当中存在着的,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一个个的改进。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7

一、围绕目标, 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所以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切忌提一些与目标无关的问题, 使每个问题都成为达成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如在语言活动《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中, 活动目标是了解“胡子”变通的多种用途, 寻求多种帮助别人的方法。为此,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胡萝卜先生有着什么样的胡子?”“一路上, 胡萝卜先生看到了谁?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胡萝卜先生是怎么帮助别人的?”“你喜欢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吗?为什么?如果你有一根胡萝卜先生的胡子, 你会用它干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使故事变得有趣;又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入故事的本身。教师抛出带有迁移性的问题更是让孩子直接与生活经验挂钩, 直面生活中的问题, 让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文学本身产生碰撞, 擦出火花。

二、找准核心, 问题设计要突出重点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重点问题, 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 使幼儿学习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 使幼儿认知过程发生质的飞跃。为此, 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 着力去分析、研究教材, 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发展最具价值的核心, 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突破重难点的重点问题。如:中班诗歌《家》这个教学活动, 重点是帮助幼儿找出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尝试仿编诗句。当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幼儿的回答如下, 师:“要把草地当成家, 会是谁的家?”幼甲:“草地是小鸟的家。”师:“为什么说草地是小鸟的家?”幼甲:“小鸟本来是在天上飞的, 下雨时, 它就飞落到草地上, 藏到草丛里去了。”师:“是什么样的草地呢?”幼乙:“绿绿的草地是七星瓢虫的家, 还有毛毛虫的家也在草地上。”……从幼儿仿编的诗句看, 幼儿普遍不能正确地将小动物与“什么地方是它的家”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问题在于教师对诗歌内容的研究不够透彻, 重点没有把握准。如果教师能找准核心, 精心设计重点问题:“为什么说××是××的家”, 就能促使幼儿将思考的重点落在“为什么”上, 帮助幼儿理解这一对应关系并唤醒幼儿原有经验, 那么幼儿的仿编诗歌活动就会变得高效。

三、抓住关键, 问题设计要有选择性

每次语言教学活动中, 能发问的地方有很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因此, 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 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提问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并针对最关键性的知识点有选择地设计问题, 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

如在阅读活动《小猫的生日》中, 虽然故事情节简单易懂, 但一个又一个隐藏玄机的身影却能够自始至终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 激发幼儿动脑筋的欲望, 并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到积极思考的快乐。教师可抓住这一关键有选择地设计问题:“为什么觉得是小猴, 说说你的理由?”“你从哪儿看出来是小兔?”“你是怎么看出刚才来的朋友是小刺猬?”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幼儿运用想象、推理, 从局部到整体进行了猜测, 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判断能力。

四、清晰明了, 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1.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有递进的提问能帮助幼儿梳理思路, 迁移并提升经验。教师的提问须根据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由粗及细循序渐进地展开, 以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分析想象。如:故事《青蛙和绿色的伞》中, 为引导幼儿理解青蛙的行为举动和小动物的体会感受, 教师在小动物们撑着相同的荷叶伞在桥上相遇时依次提出:“ (1) 大家彼此看着, 为什么都感到奇怪?”“ (2) 你知道这荷叶伞是从哪儿来的?怎么知道的?”“ (3) 小青蛙为什么要给大家送伞?这个秘密小动物会知道吗?如果知道了它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层层展开, 步步引领, 将讨论引向深入。

2. 因材施教, 因人施问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问”的教学原则, 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适合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 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兴趣, 提高学习兴趣;而需要探讨、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就适合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的问题则可以请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如在大班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活动中, 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 教师就设计了提问:“獾和狐狸找宝贝的路上, 先后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 教师设计的提问是:“他们俩怎样赶路?为什么跑那么急, 那么快?”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 教师则提问:“猜猜松鼠自言自语地说什么?为什么松鼠把松果看做宝贝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五、扩展思维, 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式的提问, 没有现成答案, 不受言语和情节的限制, 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又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 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 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诗歌《风儿也想有个家》活动中, 可以这样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风, 你怎么知道风在那里的?”仿编诗歌时可以这样提问:“除了树、草地、小河, 还有哪些地方也是风儿的家?风儿来了, 这些地方会怎么样?可以怎么说?”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看似简单, 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却很大, 引导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开展思维想象, 作出不同的回答, 以发展其扩展思维的能力, 并引导幼儿尝试运用“飘”、“摇”、“转”等动词进行表述, 大胆创编诗句。

六、跳一跳能摘到, 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幼儿有所认识, 而又不甚完善的, 能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对幼儿有新的挑战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发幼儿思考而让其“跳一跳能摘到”, 从而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 让幼儿在自身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若孩子回答出错, 教师也不要着急, 而是要善于发现、及时组织幼儿开展讨论, 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 从而建立新的认识。

幼儿语言活动中有效提问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幼儿语言活动 有效提问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08-02

近年来,教师的有效提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实现对课堂节奏的把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展幼儿进行人际交往,完善幼儿思维方式。因此,积极开展幼儿语言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对策的研究工作。

一、有效提问的设计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都要写教案,这就是一种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中要采用有效提问的教学方法,必须对有效提问有一个预设,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次提问都是有目的性的,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的节奏。

教师在备课进行有效提问设计时,首先要遵循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提问的设计。其次在提问设计时,全面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有一个备选方案,尊重幼儿的回答,避免固化幼儿的思维;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教师设计的提问是苹果是什么颜色?”这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苹果不止一种颜色,幼儿可能会回答“红色的”“黄色的”或者“绿色的”,这时教师不能固化幼儿思维,说苹果就是红色的;幼儿也有可能对苹果的认识不足,不知道苹果是什么颜色,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对苹果的认知。最后,教师的提问设计要用关键的时刻,比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课堂提问的类型包括设问、反问等,提问的语言对幼儿的思维方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像一些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可以用“是不是”或者“对不对”,幼儿只需要跟随着教师的节奏,并不需要深入思考;像一些思考型的问题,教师提问“是什么”或者“怎样”,幼儿需要经过思考推理才能得出答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优化幼儿语言的环境。

二、有效提问的实施

有效提问的实施对改善课堂氛围,调节课堂气氛有重要作用。教师实施有效提问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课堂上实施有效提问时,课堂的可控性较差,这就十分考验教师职业素养。一些教师在实施提问时,只重视对幼儿知识积累,忽视幼儿的情感教育;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避免教学尴尬,在提问时直接点名提问,而幼儿自愿回答问题的较少,这些提问的实施并不能实现有效提问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提问时,首先,注重提问语言的使用以及提问的细节,对于提问的回答是要整体回答还是个体回答,在提问语言上要进行明确的指示,避免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课堂混乱。在选择回答的方式时,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集体回答,而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资源回答。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根据幼儿的反馈效果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反应以及处理,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还能促进师生在提问中实现交流。最后,教师实施有效提问方式中,提到关于一些关键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时,要鼓励幼儿进行思考,而且再提问时要避免對问题的过多铺垫。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鼓励,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并且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三、有效提问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务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中可能出现提出的问题无人回答的现象,就算教师通过及时的引导补救了课堂氛围,这种情况仍然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不是提问的语言有问题,是不是提问的方式过于封闭,是不是提问的频率太高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要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开始,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问题,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设计是不是有问题,有没有充分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有没有考虑幼儿阶段差异,提问的目的有没有实现,幼儿在提问中有没有获得知识等等,有的教师会同时对几个班进行执教,也有的教师可能跨阶段执教,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考虑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对课堂提问方式进行调整。其次,如果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开展的十分顺利,教师也要进行反思,总结提问的优点,对提问的效果进行更优化的改善,便于以后教学的应用。最后,教师要就有效提问的应用问题,多与同事进行交流,可以选择听其他教师的课,写听课记录,然后与教师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有效提问的应用水平。

四、总结

幼儿语言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对有效提问的研究要中提问的设计、提问的实施以及提问实施之后的反思进行全面研究,以此来针对性的指出有效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石静.浅析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提问策略[J].学周刊,2016,25:231-232.

[2]张贺.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36-37.

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总结 篇9

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总结

根据“毛都站镇中学教师高效课堂研讨课活动方案”,我校从9月16日开始举行了实验课题研讨课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包校长等校级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在教导处的精心策划下,承蒙各位教研组长的认真组织,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使这次活动圆满地落下来帷幕。结合课题研究方案和2012研究计划,备课组教师围绕每节“研讨课”进行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现对本学期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作以下总结:

一、本次研讨课的特点

1、领导亲自参与,认真听评每一节课。

包校长开学初提出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时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于是大胆改革,结合课题研究工作,取消了汇报课,变成研讨课。以教研组为单位,领导分工参与其中进行了备课、听课、评课活动。

2、作课教师勇挑重担,在磨砺中提升自己

本次研讨课,共有10为教师参与讲课,这些教师勇于承担研讨课的重担。在讲课过程中更是大放异彩,给我们展示了讲课的技巧,方法和驾于课堂的能力。

3、其他教师认真听课,积极研讨。

在组内备课试讲阶段,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都能主动调课,加本组教师的试讲活动,课后针对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认真的提出合理建议,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在研讨课展示过程中,每位老师能认真听课,积极思索。评课时,大家不分彼此,各抒己见,不仅能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优点,还能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本次研讨课的亮点

这次研讨课,我们一方面是以集体备课来促使教师关注“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另一方面也是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从而在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总之,通过这次以课题研究探索为主的研讨课,我觉得有两大优点。

1、教学理念的变化。在这次高效课堂研讨课中我们的作课教师都能根据本校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案。以上好常态课为标杆,避免走形式,浮华的高效课堂。例如小黑板代替了拖沓冗长的幻灯片,当堂检测分担了课下作业多的压力,课堂上能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解决,例如赵利民、邹继柱、董凤燕、包宇峰、包殿云等几位老师使用了小黑板出示问题或练习收到较好的效果。包景峰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徐艳芳老师引导学生互相出题强化了重点,分解了难点。这些老师的课无形中与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象润物细无声般的得到了渗透。

2、教学模式的变化。

这次的高效课堂研讨课,以抓好“三习”(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教学模式为目标,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例如,马池玉老师的化学课,他能根据化学课半文半理的特点从布置预习、课堂精讲解、课下及时巩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冷玉华老师的政治课课前的复习提问全面、具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同时也表现出教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刘英来老师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乐于学习。

三、存在的问题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在发现优点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问题的存在。

1、教学内容设计过难、过多。知识的过渡与衔接不好,没能将知识织成网、穿成线、分成类,基本技能练习没有目的性,基本方法缺乏指导性,基本思想渗透不到位,基本活动经验缺乏示范、模仿和提升。

2、教法学法的设置要注重有效性。千法万法都是一个目的,让学生学知识长智慧,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缺乏预见性,有的离学生太远,有的太难,有的不够严密容易答偏。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本次高效课堂研讨课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自学过程完成的不好。有的老师没有布置或只是随便说一句预习下一节内容,学生也很迷惑拿起书来随意翻翻,就算应付了事,没有任何时效性。

总之,这次研讨课凝结着全体教师的智慧、汗水,更为课题的下一步研究做好了铺垫,尤其是十位作课教师更是功不可没。在这里再一次表示感谢。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和课题研究中深挖教材、精读课标、合理设计教法学法。为本课题的研究和我校的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贡献力量。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10

新区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评比活动圆满结束了,生物组参加活动的共有4人,她们是

钟敏、王淑敏、张丽霞、王玉萍四位教师,活动分为三项说课、演讲、有生上课。

说课的课题是《鸟的生殖和发育》,四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说明等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尤其黄菲老师用鸡的生殖过程图片,加上有趣的文字说明,妙趣横生,生动地说明了鸟的生殖经历了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化等一系列过程。王慧老师利用白板的配对模式,让学生通过图片与文字的配对,以巩固学生对鸟的生殖过程的掌握。郑恩霞和王彦彦老师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尽管她们的说课课件没有以上两位教师做得好,主要以文字说明,但是她们的说课程序是正确的。

有生上课,七年级的课题是《细胞的分化》,由黄菲和郑恩霞来上,郑恩霞老师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上课一开始给出目标,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应掌握的教学内容,随后给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从书上找出答案,回答问题,老师再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讲解,最后归纳总结填表,整个课件文字说明太多,讲解有些过深。我个人认为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形象、具体的水平上,《细胞的分化》概念多且抽象,不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地讲解分析,学生是否能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呢?黄菲的教学内容清晰,由徽州民居说明砖瓦的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同导入,动植物体也是如此,导入很好形象具体,如何造成动植物体细胞的形态不同?细胞分化的结果,紧接着引出组织的概念,通过视频和图片分析了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的分布和功能,再让学生通过填表归纳总结,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足之处,在最后没有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强化动植物体的形成,由细胞形成组织的递进过程,也为下节课教学内容埋下伏笔。

八年级课题是《遗传病与优生优育》,王慧老师导入较好,以先天性愚钝儿舟舟和罗峥导入,很能吸引学生,进而分析遗传病的原因,引出遗传病的概念,由老师引导分析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优生优育讲解分析少了,我认为这一块内容很重要,学生理解了终生受益。王彦彦上课时,没有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先紧后松,视频《小毛孩的故事》应用的好,说明遗传病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伤害,震撼人心,若能够把视频结合优生优育来讲解将更好,说明产前诊断,可以避免小毛孩的诞生。

四位教师分别通过读书感受和教师经历做为演讲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情,进行5分钟演讲,表达出读书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益处,及热爱教师工作的情感。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11

一、 围绕目标,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所以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忌提一些与目标无关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成为达成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如在语言活动《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中,活动目标是了解“胡子”变通的多种用途,寻求多种帮助别人的方法。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胡萝卜先生有着什么样的胡子?”“一路上,胡萝卜先生看到了谁?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胡萝卜先生是怎么帮助别人的?”“你喜欢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吗?为什么?如果你有一根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你会用它干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使故事变得有趣;又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入故事的本身。教师抛出带有迁移性的问题更是让孩子直接与生活经验挂钩,直面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文学本身产生碰撞,擦出火花。

二、 找准核心,问题设计要突出重点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重点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学习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使幼儿认知过程发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去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发展最具价值的核心,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突破重难点的重点问题。如:中班诗歌《家》这个教学活动,重点是帮助幼儿找出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尝试仿编诗句。当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幼儿的回答如下,师:“要把草地当成家,会是谁的家?”幼甲:“草地是小鸟的家。”师:“为什么说草地是小鸟的家?”幼甲:“小鸟本来是在天上飞的,下雨时,它就飞落到草地上,藏到草丛里去了。”师:“是什么样的草地呢?”幼乙:“绿绿的草地是七星瓢虫的家,还有毛毛虫的家也在草地上。”……从幼儿仿编的诗句看,幼儿普遍不能正确地将小动物与“什么地方是它的家”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问题在于教师对诗歌内容的研究不够透彻,重点没有把握准。如果教师能找准核心,精心设计重点问题:“为什么说××是××的家”,就能促使幼儿将思考的重点落在“为什么”上,帮助幼儿理解这一对应关系并唤醒幼儿原有经验,那么幼儿的仿编诗歌活动就会变得高效。

三、 抓住关键,问题设计要有选择性

每次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发问的地方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提问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针对最关键性的知识点有选择地设计问题,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

如在阅读活动《小猫的生日》中,虽然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一个又一个隐藏玄机的身影却能够自始至终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动脑筋的欲望,并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到积极思考的快乐。教师可抓住这一关键有选择地设计问题:“为什么觉得是小猴,说说你的理由?”“你从哪儿看出来是小兔?”“你是怎么看出刚才来的朋友是小刺猬?”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幼儿运用想象、推理,从局部到整体进行了猜测,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判断能力。

四、 清晰明了,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1.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有递进的提问能帮助幼儿梳理思路,迁移并提升经验。教师的提问须根据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粗及细循序渐进地展开,以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分析想象。如:故事《青蛙和绿色的伞》中,为引导幼儿理解青蛙的行为举动和小动物的体会感受,教师在小动物们撑着相同的荷叶伞在桥上相遇时依次提出:“(1)大家彼此看着,为什么都感到奇怪?”“(2)你知道这荷叶伞是从哪儿来的?怎么知道的?”“(3)小青蛙为什么要给大家送伞?这个秘密小动物会知道吗?如果知道了它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层层展开,步步引领,将讨论引向深入。

2. 因材施教,因人施问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问”的教学原则,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适合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兴趣,提高学习兴趣;而需要探讨、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就适合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的问题则可以请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如在大班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獾和狐狸找宝贝的路上,先后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他们俩怎样赶路?为什么跑那么急,那么快?”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猜猜松鼠自言自语地说什么?为什么松鼠把松果看做宝贝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五、 扩展思维,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言语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诗歌《风儿也想有个家》活动中,可以这样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风,你怎么知道风在那里的?”仿编诗歌时可以这样提问:“除了树、草地、小河,还有哪些地方也是风儿的家?风儿来了,这些地方会怎么样?可以怎么说?”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看似简单,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却很大,引导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开展思维想象,作出不同的回答,以发展其扩展思维的能力,并引导幼儿尝试运用“飘”、“摇”、“转”等动词进行表述,大胆创编诗句。

六、 跳一跳能摘到,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幼儿有所认识,而又不甚完善的,能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对幼儿有新的挑战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发幼儿思考而让其“跳一跳能摘到”,从而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若孩子回答出错,教师也不要着急,而是要善于发现、及时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建立新的认识。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提问的策略,增强提问艺术性,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抛球”和善于“接孩子的球”的老师,用灵动的教学机智奏出精彩的乐章,展现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使语言教学课堂精彩纷呈。

(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中心幼儿园 312000)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1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语文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而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教师们的面前: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教学流派,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坚守怎样的基本行为标准?怎样既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 又能针对差异,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各类课文的教学怎样既体现语文教学的共性, 又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教学层面最基础、最具体的问题如何与新课程理念进行对接……上述问题, 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调查分析

我们以县 (市、区) 为单位, 了解、征集到了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4个。其中, 关于“有效教学”的疑难问题13个, 占所有疑难问题的38%。这些疑难问题如下表所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 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引起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师的关注, 这反映了教师们既认识到了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又希望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得到帮助;其二, 关于有效教学的疑难问题涉及的范围广, 有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也有关注了不同学段、不同学习项目的, 这说明对于有效教学, 在不同的教学视野中, 教师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疑难问题;其三, 教师们对有效教学的追求, 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年段,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们都有特征比较明显的问题。

对于这些产生于教学实践的问题, 我们解决的方法是确定重点, 立足课堂, 分步解决, 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实例研究来分析、解决问题。因为基于课堂的研究对教师来说是最直观、受益面最大的, 这也是我们把“课例研究”当做解决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原因。

二、课例研究

通过对课例进行研究, 我们希望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关注哪些教学策略?

基于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 我们首先选择研究的是阅读教学课例。所选的文体有故事、说明文、诗歌、童话, 在课型上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各种文体的课文又分别选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下表) :

这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让学生兴趣盎然, 主动地进行学习。读故事、赏诗句、说童话、品茶艺不仅让语文学习充满了乐趣, 更重要的是把特定的语文学习任务蕴含其中, 如理解、积累、欣赏、讲述、说明等。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让词语“开花”、让朗读“传情”、让段落“立根”、让思维“长翅”、让活动“添翼”等活动, 《说茶》一课中的“嵌入式练习”设计, 《七律·长征》一课中的诵读欣赏环节,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化解了学习的难度, 给了学生个体的活动空间, 延伸了学习内容和情境,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进行学习,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二是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话中进行的。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 教师与学生关于用上“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来“说一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指向了“积累”“运用”语言的目标导向;而《说茶》一课中关于“介绍茶叶的品种”“说明品茶的方法”的互动, 体现了对说明方法和顺序的强调, 区分了记叙文教学与说明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 “阅读与想象结合、概括与表达结合”策略与与之相呼应的“简洁地说”“具体生动地说”的教学设计, 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流内容和方式。这些交流, 体现了教师的目标意识, 反映了教师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13

一、关于课堂教学

1.从教师本身看:首先,他们都很敬业,能够为了课件中的一个细节改了又改;能够为了教学中一句话反复的推敲;能够为了一个环节到处请教;他们都很热爱这份职业,有很强的亲和力,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得出来,他们很喜欢学生,而不是装出来的; 其次,六位执教的新教师综合素质都非常好,无论是声乐、键盘、舞蹈等专业基本功,还是教师的教态、教调、教学语言教学基本功都非常的过硬。流畅的伴奏、悦耳的范唱、优美的舞蹈、活泼的肢体语言都令听课者赏心悦目。例如:刘丽丽在执教《友谊的回声》时,先清晰的交代了问题,然后走到学生当中去范唱,清晰的交代了学生的关注点,在她范唱的时候突出了歌曲的难点部位,达到了范唱的最佳效果;凡奇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课前的舞蹈导入: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蒙古族舞蹈,作为我送给大家的礼物,请你仔细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动作,能模仿下来吗?语言承上启下,目的性很强。接着一段优美的舞蹈,动作不多却很典型,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蒙古族舞蹈的典型动作,并聚精会神的听音乐看动作,所以后来模仿得很好,同时,老师也抓住了“模仿”是低年级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张爽老师执教的《不再麻烦好妈妈》,出色的钢琴伴奏,突出了歌曲的主旋律,利用音乐的弥漫性充分的做好了歌曲旋律上的铺垫,所以学生的演唱既准确又有感情。

2.从教学设计上看:能看出几位教师的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环节,灵活的教学方式、巧妙的教学方法,都让教者的课堂精彩纷呈。

例如,陆小秋执教的《小青蛙找家》,蛙鸣器的使用。从开始的出示,就给学生提供的了想象和探究学习的空间,学生自己探索蛙鸣器的演奏方法,到模仿小青蛙的叫声,再到师生合作表演小青蛙跳啊叫啊,在游戏的过程当中解决了歌曲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感受了XXXXXX 三种不同节奏型的,结合歌曲进行应用。每一步的目的性都非常明确,也非常精致;韩媛媛老师的欣赏《袋鼠》,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充分的体现了音乐的不具象形和不固定性,学生听着音乐大胆的想象模仿,给学生创造了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时教师借助了自己扎实的钢琴基本功配合学生的表演,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方法;刘丽丽老师执教的《友谊的回声》,抓住了回声的强弱特点,并将这一主线贯穿始终。从开始的导入就以回声的游戏导入,既解决了难点又紧扣主题,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围绕着主题展开教学,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许思梦老师执教的《捉迷藏》,歌曲难点比较多,她制作了学生容易体会的图谱,利用图谱化解难点,并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记忆歌词,事实证明,这些好的方法是非常奏效的。

然而,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别说是这些刚刚上班的小老师,就是骨干教师、老教师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次货哦的那个的六位教师,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定位仍然存在着不准的问题,而且表述不清楚。

在上次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培训后,老师们已经明确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空化、泛化和大化。但是,一到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就犯难了,特别是知道怎样去定位,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述。例如:陆小秋执教的《小青蛙找家》,她的教学目标是:(1)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的与音乐一起开始一起结束;(2)认识蛙鸣器并能简单的为歌曲伴奏;(3)通过演唱和欣赏歌曲《小青蛙》,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从她的教学目标设计来看,目标表述不太清晰,情感目标过大,而且缺乏过程与方法。在下午的教材辅导中,我以这课为例讲解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了这样的调整:(1)通过聆听和模仿,能够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并能够用动作和乐表演;(2)以探究的形式认识蛙鸣器,在音乐游戏中感受XXX XXX不同节奏不同的效果,并能简单的为歌曲伴奏;(3)通过演唱和欣赏歌曲《小青蛙》,能够表现小青蛙可爱的形象。这样,教学目标就具体清晰了,而且是学生经过学习和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教学效果会更好。

2.教学设计存在有待优化的环节,致使教学效率较低。

优化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好途径。而教学环节的优化,最主要还是的还是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作。例如:刘丽丽老师在执教《友谊的回声》时,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抓住音乐本身的特点设计教学,歌曲有旋律上的特点,节奏相同、乐句重复、断音和连音的不同等等,应该用回声这情境主线串起来,再用强弱对比的知识线深层挖掘,这样既不零散,又不脱离主题,学生还会掌握得更准。

3.教学语言相对缺乏机智,评价过于单一。

这个问题是这些小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老师们在评课和研讨中普遍指出来的问题。既然是新教师研讨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决好问题是活动的主旨。所以,如何“设计教学语言,如何机智的做好评价语言”又是一个要提到日程上来的课题。例如:凡奇执教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在导入的环节,学生在听音乐看蒙古族风光的图片之后,回答自己都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什么,老师没有任何评价,只是重复了学生的回答。正如韩老师评课时说的那样,为什么不顺着学生的回答做一些相应的评价呢?比如学生回答看到了蒙古包,老师顺势就说:你观察的真仔细,这就是蒙古族同胞住的地方等等,既给了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又很自然的渗透了蒙古族风俗习惯等相关文化,不做作、不机械。

4.多媒体、电子琴等教学设备的使用,可以令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纵观这六节课,或多或少的都用到了对媒体,然而、多媒体可见无疑是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它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手段。而在这几节课中,都有多媒体课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音乐声音过大或过小、歌片制作过程中的错误、歌片颜色不科学导致学生看不清、电脑操作不熟练等等;另外还有电子琴的各项功能也没有利用到位,例如:音色的选择、节奏型的选择、录音功能的利用、歌曲伴奏的熟练程度等等,根据以上的一些问题的出现,“如何制作和使用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及“电子琴功能的开发和使用”等相关设备使用的培训也应该尽早入手,以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设备使用的有效率。

二、从评课和研讨来看

本次活动开展,完全是上学期骨干教师、新秀教师、老教师与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的一个阶段成果,刚刚上班一个学期老师,能够拿出相对成型的课,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用老师们的话说:那都不是硬伤!真是让老师们感到很意外,犹如品尝了一盘新鲜的水果!能看出来,新老师是努力的,老教师是用心的。从新教师一上班,他们就分成了组进行集体备课,听家常课:樊琦老师每个周五都要都和平小学进行听一天的音乐课,并参与一次集体备课。韩媛媛老师也是和平的常客;刘丽丽老师则是实验小学的常客,张爽老师更是韩国春老师的“小尾巴”,陆小秋和徐思梦都再各自学校的教研组中经过了磨练,所以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是他们年轻但是沉稳的表现。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14

经历了充满意义的活动后,想必你会开拓了视野,为此需要认真地写活动总结了。现在你是否对活动总结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化助力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势在必行。为了提升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我校拟于20xx年xx月xx日开展“信息化助力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广大教师亲自参与听、评课,研讨交流,绝大部分教师感到开展这样的活动,是较为成功的,起到了公开示范作用,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各个方面都感受到很大的震撼和启示。现就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20xx版课程标准,以此次教学研讨会课例为研讨对象,针对学科课型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研磨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方法,满足师生对新课堂理论依据的需求,最终实现一节符合新课标要求、适合学科课型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效课堂。

二、活动成果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高。

全校广大教师重视程度高。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不管是听课还是评课,大家从思想上、行动上,都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把它当作一次学习、交流及提升教学能力的机会。王校长对此次教研活动作诗一首给予高度评价,“基本均衡真是好,绝对公平无处找。教学研究促提高,顶层设计少不了。毛遂自荐勇气大,兼收并蓄方为高。台上精彩人称道,幕后辛劳别忘掉。团队需要正能量,彼消此长负能跑。舞台大小看自心,天宽地阔自英豪。山朗水润灵秀地,人才辈出看今朝。”

(二)备课充分、设计科学。

在备课中,执教教师能够精心利用希沃白板制作课件,积极大胆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力求使自己的授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贯彻新课改理念上有较大进步,教学双边关系进一步趋向合理,师生关系逐步和谐,教学民主得到了体现;

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她们都非常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

(三)从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

要实现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首先必须彻底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导演”和“唯一主角”的地位,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戏中的“主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由传统得知识传授者、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再也不能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本次教研会的四位执教者能够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四)重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希沃白板授课时恰当运用课堂活动、手写、蒙层、橡皮、克隆、屏幕移动、视频、放大镜、计时器、画板、图片保存、页面预览、拖放组合、圈注等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来优化教育,使其为教育服务。此次活动不仅引领教师对信息化助力高效课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且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思考,如何体现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促进教师思维信息化、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习惯信息化,不断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研讨活动总结 篇15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遇见这样的情景:看似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教学成果相当好, 而公认的水平好的教师的教学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刚毕业的参加工作的教师竟然比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出的成绩还要好, 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对感官有很强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教师能够合理使用有刺激性的语言,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 因此, 如何使用教学语言实施课堂教学, 如何对语言进行反思,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是广大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 如今, 语文教学正在不断改革, 新课改正在逐步推进,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了重视, 语文课堂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很多教师都针对这个问题做过探讨, 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太深, 一时间还无法摆脱教育服务于高考的思维模式。

1. 教学语言不规范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 经常会见到教学用语不规范的情景, 如 (1) 话语啰嗦, 频繁的使用“这个”、“那个”、“也就是说”等, 还有的习惯用“是不是”、“对不对”结尾; (2) 语速失调, 讲的过快或讲的拖沓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 吐字不清, 音量太小或甚至尾音被吞掉; (4) 讲课不流畅, 说话吞吞吐吐, 也有的语序颠倒, 语意跳跃。

2. 课堂评价一元化

课堂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的评价, 从中收集到反馈信息, 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缩小与教学目标的偏差。而如今的课堂评价都是以一元化为主, 就是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一元化。评价标准一元化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以自身主观意向为标准的。而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验的不同也会导致课堂表现不同, 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作为评判标准, 而是应该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回答, 挖掘出闪光点, 给予表扬。评价手段一元化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限于语言或简单物质奖励, 而没有挖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 使得评价趋于单调化、泛化,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 教学对话的缺失

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有一大部分是从对话中获取的, 新课改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师生对话的展开却不是很顺利, 有时当学生还不能很好回答问题, 不能答到老师所需要的角度上时, 往往就会被教师打断, 接着就是教师“独白式”的授课。有的教师也重视课堂对话, 于是整个课堂都响起了学生提问和老师解答的声音, 整节课就变成了一堂简单的知识问答课, 师生间的对话也就变成了简单的问答。另外, 在课堂上, 每一个学生的互动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意识弱的学生会很少参与互动, 他们多数只是当一个旁观者。而这一群体也是我们教学上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教学对话的对象往往就是班级中的一小部分人。

4. 教学提问冗余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还存在许多的无效提问, 一些问题过于简单, 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够回答, 这样的问题无法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是一些无效的问题, 是为问题而提问, 而不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些问题过于大而空, 没有针对性, 例如:“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本文讲了什么?”等, 学生还没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

5. 教学语言华而不实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在课堂上, 学生还没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大讨论或分组讨论了, 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很热闹, 课堂气氛很热烈, 但是讨论的内容却有许多偏离主题的。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的主题与教学目标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评价。

三、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有效教学语言的意义

1. 有利于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示范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观察与模仿, 因此社会语言范型对学生语言的影响非常大。没有范型, 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学习语言。而在学校中, 教师就是学生的范型, 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教学语言是营造最佳课堂气氛的工具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最重要的任务是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该用优美的、简练的、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授课,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授课活跃起来, 踊跃发言, 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能更好地感知、记忆、思考、想象, 获取更巩固的知识。

3. 教学语言是师生互动的桥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中的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大脑中搬运到另一个大脑中, 而是两者间无时无刻不的心灵的接触。所谓心灵的接触, 就是情感的交流。新课改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与中心,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4. 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能力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 概括性语言影响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的个人观点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教师词汇量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在教学中, 语言的作用已经不再限于是工具, 而是一种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影响也最直观。

四、高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策略

1. 巧妙调控讲授语言

教师应该注意教授语言的创新, 利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授语言的顺序应该是: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探讨高效的讲授技巧。

(1) 引人入胜的导入语

导入环节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开始就要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语文教学的导入语就好比表演前的开场白, 往往是最精彩的部分, 是师生交流的开端。所以导入语要力求精彩, 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 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上, 达到忘我的境界。

下面是几种有效的导入语运用方式, 广大教师可以参考使用:

(1) 音乐导入。例如在讲到《西厢记》中的《酒别》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封建社会对人们感情的剥削以及两个人分离时的不舍之情, 可以播放《送别》这首歌来创设同样的分为; (2) 诗句导入。例如在讲到《蜀道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李白的风格, 可以举出他其他的诗句加以佐证; (3) 图片导入。例如再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可以展示几副山水画, 让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场景; (4) 文字导入。例如在讲到《鸿门宴》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鸿门宴上的阴谋诡计, 可以在黑板上写下“阴谋”两字, 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紧张的气氛, 之后让学生在课本中体会鸿门宴上的阴谋算计, 让学生对教材有深刻的了解。 (5) 感受到如。在讲到《我与地坛》时, 学生不太容易感受到文中的感情, 这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让学生想像一下如果是自己, 突然间失去双腿或突然间失去双眼会怎么样, 该多么痛苦, 那么书中描写的作者的一系列行为也就很好理解了; (6) 谈话启发导入。导入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形式不同随时变化的, 一些文章就需要教师做一个开场白, 例如《雨霖铃》, 教师可以根据柳永身世讲一讲他是怎么“心甘情愿”地把浮名换了浅声低唱的; (7) 主要人物导入。一些小说类作品, 人物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再讲之前向学生说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再根据人物提几个问题, 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师可以说:我们都知道廉颇是一名带兵打仗的武将, 可是他为什么却去给一个文质彬彬, 身体弱小的文臣蔺相如去下跪请罪呢?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会告诉我们答案的。在实际运用中, 导入方式远不限于上述几种,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将更多的内容导入到课堂教学中。

(2) 沁人心脾的讲解语

语言要尽量规范与严密, 不能马虎, 讲解要清晰到位。勤查资料, 实事求是, 在表达时要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对课本讲解时, 不能人云亦云, 要有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思维。另外, 教师还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对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加以引导, 教师要带着感情与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有启发性与开导性, 教师要做到《论语》中说的“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 帮助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学习。

(3) 留有余韵的结束语

如果把整堂课看作是一首乐曲的话, 那么在结尾一定要留下余音, 最好做到“余音袅袅, 绕梁三日”。结束语的作用虽然重要, 但并不需要很多时间, 巧妙地设计就能达到上述效果, 让学生保持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兴趣。

2. 精心设计提问语言

课堂提问是启发教学的基本手段, 在国外, 教师通常把课堂提问看作是课堂的核心。然而我国的语文课堂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并不带有启发性。叶圣陶说:为教师者, 应该多动脑筋, 为学生着想, 必能自致善法。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前仔细研究教材, 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创设出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与辩论。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预见性的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的改进。

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计问题要新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设计问题不可太直白。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迂回性, 不能平铺直叙, 这样学生会感到乏味, 没有主动探索答案的兴趣。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 否则学生感到难度过大, 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氛围也会更活跃; (3)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互动性。互动性的问题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但是学生与教师不太可能共同在一个地方产生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师生平等的观点, 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 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另外教师还要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判断, 如果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超出了预期设想, 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抛开教学方案, 深入挖掘。

3. 灵活应用课堂评价语言

评价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几种形式, 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受学生重视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评价的切入点, 一方面可以从评价内容切入,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评价语言切入, 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总是一些空泛的词, 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评价的淡漠。不能用类似于“嗯”、“是吗”等笼统的语言, 而是要带有自己的真实情感。评价语言用得好的话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评价语言却不能预先设置好, 而是应该根据课堂情形随时调整预先的准备。教师要使自己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客观性与灵活性, 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对语文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之, 课堂评价语言不能拘于一种形式, 而是应该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多做出一些创造性的评价。

摘要:语文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的语言。有效的教学语言不仅具有示范作用, 还有审美性和启发性, 要做到教学语言有效, 就需要教师时刻观察课堂情况, 把握好时机, 用适当的话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高中语文,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侯向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现代语文.2004 (10) .

[2]宁建新.发问的策略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13) .

上一篇:高三学习计划汇总下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蜜蜂做工》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