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材

2024-07-07

阅读教材(共12篇)

阅读教材 篇1

语文教师备课前自然要“钻研教材”,钻研方法之一是读。但是,“教材化”阅读是没有自由的。

首先“教材化”阅读没有选择的自由。文本是什么,你就只能读什么;教四年级语文一般就不去钻研六年级的文本,上六年级的课,就忘记四年级的课文了。“教材化”阅读的内容是“指定”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也是五花八门,选用怎样的教材,基层的老师自然没有发言权,只有使用权、“实验权”。经过几年的实验、使用,发现教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可是,即使教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还得“钻研”,认真地、一丝不苟地钻研。说到底这是“奉命地读”“指定地读”“职业地读”,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愉悦的读。

其次,“教材化”阅读必须读出“味道”,读出“微言大义”来。这是我这个“老语文”一向头疼的事。先是挖掘思想内涵,读出“高贵品质”或“崇高精神”;然后,在“品读”中读出“感情”来,品出“独特的感受”;再然后,“悟”出藏在“字里行间”的道理,说出来甚至写出来,才算“功德圆满”。最困难的是,实在没有“味道”的课文非要“品”出味道来,不依不饶,蛮不讲理,于是,只能借用“教参”上的“味道”,终于“恍然大悟”。这样“品”的结果是条分缕析,即使是有趣的文本也会被我们的“钻研教材”钻得味同嚼蜡,有趣变无趣。我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有幸被我“钻研”过的教材大多让我很痛苦;凡是那些“独立阅读课文”,我浏览过的好教材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科林的圣诞蜡烛》(人教版小学12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被我“钻研”得失去了感动和悲伤。

第三,“教材化”阅读花的时间太多,得不偿失。一个学期,三四个月,就读了那几篇教材,加起来不过十多万字,充其量再读些“教参”之类的教学用书,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实在太少。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如此这般循环“钻研教材”阅读,那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教材化”阅读一方面固然是应试教育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考得细就要挖得深,考得范围广就得“钻研”得面面俱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造成了语文教师阅读的“贫血”。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广泛的经常的阅读是不可思议的。

更可怕的是,面对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已经形成了“教材化”阅读的惯性思维。其思维的核心是,文本首先是好的、对的、有深刻含义的,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深刻挖掘的,掘得越深水平越高。比如《一夜的工作》,把“宫殿”一词旁征博引、联系古代、对比现在,突出伟人的简朴。我们的思维定势是文本的观点,是永远正确的,我们用“钻研”来证明它的正确无误,还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正确无误、发现正确无误、运用正确无误,最后师生共同完成对“正确无误”的证明,因为考试要考这样的“正确无误”。

现在,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一拿到课本,看到这样的编排、这样的字体,就营造了“教材化”阅读的“情境”,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教材化”阅读。这样的思维定势是十分可怕的。什么时候,语文教师读教材能像读《胡适论教育》一样读得有滋味?

阅读教材 篇2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到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第一单元1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第六单元《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

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第六单元《狮子和鹿》

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池水清请的,像一面镜子。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咦,这是我吗?”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猴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第八单元《掌 声》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一天上演讲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走上讲台讲故事。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小英的情况。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后来,小英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第八单元《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第八单元《好汉查理》

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他,倒是他叫自己是“好汉查理”。放暑假的时候,镇上来了度假的罗伯特先生一家。罗伯特先生的女儿杰西很可爱,不过,她只能坐在轮椅上。

一天下午,查理跑到罗伯特家的院子里玩,看到屋里的墙上挂着一把漂亮的长刀,喜欢极了。他从窗户爬进房间,羡慕地望着那把刀。

“你想把它拿走吗?”听到说话声,查理才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轮椅上。

“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你可以拿下来看看。好汉查理,我叫杰西。”

“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他抽刀出鞘,仔细地看着。

杰西说:“这刀是爸爸的,要不然我会送给你。好汉查理,能推我到外面晒晒太阳吗?”

“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

在草坪上,杰西高兴地背诵着一首首诗。他们俩在阳光下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分手时,杰西问查理:“你能常来陪我吗?”

“当然可以。”

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却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镇上的人们发现查理没有再搞恶作剧。

暑假很快过去了,罗伯特一家要走了。临走的时候,罗伯特先生把查理叫到家里,说:“查理,你是不是很喜欢这把刀?现在它是你的了。”

“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查理,你带给杰西的礼物是快乐。现在我把刀作为礼物送给你。” 查理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夸自己,连忙说:“谢谢您,罗伯特先生。” 与杰西告别时,查理握着杰西的手,说:“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你会的,我从来就相信。”

第八单元《妈妈的账单》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得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商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要经办,彼得经常被派去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账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一天,妈妈发现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 芬尼。

彼得的母亲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收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想要的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

他把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阅读教材 篇3

以 Module 2 unit 1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阅读为例。首先通过文章的标题设一个高考命题题型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达到强调标题引领篇章作用。然后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设一高考题型“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继而讲解新闻报道的特点:语言简约,含义丰富,常用倒叙和插叙,并常插入人物访谈或评论。文章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往往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正文部分则对其展开叙述,因此读懂首句或首段就抓住了“牛鼻子”。在讲解不同的人对Justin Foster 的失踪态度时,我设高考题型 “What is the attitude of the writer? A. supportiveB. negativeC. positiveD. objective / neutral ”,引导学生找到“Justin’s sister, Kelly, says…”,“Some people in Dover also says…”,作者没有用“in my opinion”,“I think…”,所以作者的的观点是客观的。

可见,阅读课中教师分析教材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教师应该做精心的分析和处理,使学生在完成该篇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把握类似题材的文章阅读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立足课堂,关注高考

从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发展趋势来看,阅读理解文章在选材上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多样性原则,反映了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新观点、新发现、新事物。如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卷C篇从第一段分可知,是一篇新闻报道类文章。因此67. This text is most probably taken from_______.A. a research paperB. a newspaper reportC. a class presentation D. a geography textbook.选B。再如,江苏2010 高考第70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might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New Railway Standards B.Big Railway Dreams C.High—speed Bullet TrainsD.International Railway Network 通过阅读分析这是主旨大意: A 、C以点盖面,而D超出范围,从而排除。B是对文章的正确转换和概括.

可见,用所学到的策略和技巧来对高考真题的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技巧的应用而且也熟悉了高考,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重视积累和课外阅读

每次阅读文章,我都建议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生词,短语,精美句子等记下来。一方面,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扫清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可以把精美的句子应用到写作中,受益无穷。同时,我把历年高考题的阅读部分按照话题逐一分类,然后针对每个模块的阅读,选取相同话题的难易适度的文章,使学生掌握和拓展本单元话题的同时还与高考“零距离”接触。此外,还可以订阅一些报纸杂志让学生与时俱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从中找规律,技巧,并享受成就感。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英语教师必须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技巧,成为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加添 《拓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2.王广祥,课堂新坐标[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438

阅读教材 篇4

一、利用教材这块砖,引出读书方法这块玉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除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教材安排“我爱阅读”这一单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发一种阅读的兴趣,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启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呢?现代文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维”。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窃读记》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赶往书店,躲在书店的角落里读书的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引领孩子读书,就要像放电影一样,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画面。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从哪读懂的?然后抓住重点句分析来,分析去。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读书生活,要好的多。因为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干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排斥进行重点字词的剖析的半点意思,而是想唤醒一种阅读教学的意识——重视还原语言文字的原来形象。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本身。例如教学《窃读记》,体会窃读的恐惧时,我整合了《窃读记》原文的片段“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的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窃读记》原文印发给学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很高兴的是学完《窃读记》之后,学生对林海音及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算是教学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时,我又印发了《我的童年》,扩充孩子的阅读量。不过学生好像对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欢些,可能季老朴实的文风还需要他们用人生的阅历来慢慢读懂吧!

新教材阅读课策略初探 篇5

温玉玲

纲要:一 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逐字逐句的阅读

2阅读时太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

4 缺乏非视觉信息

二 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练”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 导入―感知教材

2 读―理解教材

3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一直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常用两种活动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一是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阅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阅读时太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个陌生词组,原因之一是之前没

挖掘教材资源,有效开展阅读 篇6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学情 文本词句 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课堂,立足于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阅读的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形成多角度品读文本内涵,对文本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一、立足文本学情,创设阅读情境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持续欲望。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教材的很多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演绎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演绎,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活生生的形象,通过阅读演绎活动,促使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屏幕呈现:桂林的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岩溶奇观、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画面伴随着舒缓的悠扬的乐曲声,并辅以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桂林神姿仙态的绮丽景色之中。可提出:“课文的开头引用了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学生纷纷发表看法,生1:“我从字典里查到了‘甲’字的意思是第一。”生2:“这也就是说桂林的山和水是天下第一美的。”生3:“课文从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来描述桂林的美……”教师继续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水的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探索与交流中……在自主学习时空中,学生饱览了桂林山水的美景,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二、紧扣文本词句,体验文本内涵

教师要求学生紧扣文本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阅读活动,感悟或体验教材中关键或中心词句的深刻含义,揣摩与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拓展学生的阅读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产生各种有效的阅读情感体验,让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与文本的思想感情交融起来,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启迪学生的思想,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在学生研读课文15~17自然段后,我提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认为老人把海鸥当做了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做了亲人。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一句话直接点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深入课文中探究。接着,我在屏幕上出示文中的句子:①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学生品味了语句后,生1:“‘瞻仰’写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生2:“‘急速’一词,让我感受到海鸥们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我继续出示文中句子:②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学生研读后,生3:“从这句话里我感悟了海鸥对老人具有亲人般的感情。”生4:“‘纷纷’让我体会到海鸥好像有谁正在无声地指挥似的,行动是那么一致的。”生5:“‘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和深情。”我继续引导学生揣摩文中语句:③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④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学生经过体验与品悟,生1:“文中两次用了‘扑’字,可能是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要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扑’字把海鸥那种伤痛、无奈、急切、焦虑的心情表达出来。”生2:“文中的‘翻飞盘旋’‘漩涡’这两个词是说海鸥呼唤着老人,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老人的留念之情。”通过对文本语句的研读,学生自由想象说话,感悟了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加深了解读文本的内涵,发展了个性能力。

三、运用文本资源,开展演绎活动

教师根据文本的需要,采用表演、角色朗读等阅读演绎形式,把文本内容通过这些教学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阅读演绎活动中再现文本的内容,把文本平面的、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或感染人的声音,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深刻地体验与感悟,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如教学《桥》时,我利用教材内涵,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演绎活动,让一个学生扮演老汉,一个学生扮演老汉的儿子,其余学生扮演在山洪面前惊慌失措的村民,演绎了老汉指挥村民在山洪到来时怎样逃生。开始表演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渲染表演气氛,营造紧张的场面气氛,当村民们你拥我挤、惊慌失措时,“老汉”镇定自如地指挥,让村民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队伍后面,大家正紧急地挤过那座狭窄的桥,扮演“老汉”的学生突然劈手从队伍中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扮演“小伙子”学生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我则在旁边叙说:“当只剩下两个人没有过桥,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行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阅读演绎中,学生做到有声有情,再次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此时,学生有了更直观、形象、丰富的阅读体验,张开了阅读想象的翅膀,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想象、推测、丰富、表达文本内涵,运用自己的心灵体验、感悟、创造文本,促进阅读体验得到升华。

巧用教材夯实阅读 篇7

一、巧用插图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精美的插图,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 把握图意, 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 诱发他们对现实情境的“再造”, 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例如《小闹钟》一课, 引导学生凭借文字, 借助画面, 展开想象, 想一想小闹钟叫唤别人早起的情景, 说一说妈妈唤我们早起的情景, 既补充了课文的内容, 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再如《迟到》一课, 通过“我”挨打和接过父亲送来的衣服和钱的插图, 启发学生想象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之间的相似之处, 体验父亲的“严厉”与“慈爱”。充分利用插图, 再现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内涵。同时, 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二、巧用空白

有些课文常刻意留下“空白”, 让读者揣摩, 或因表达的需要, 省略了一些内容, 留下“空白”。在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空白, 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用创造的才智填补这些“空白”。《凡卡》一课, 文章以梦结尾, 留有空白, 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抓住这一空白, 启发学生想象, 练习说话, 梦醒后的凡卡现实生活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从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命运。《小小的船》写到:“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在学习过程中, 我坐在小小的船里还会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文中没有描述,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补充空白。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 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三、巧用故事情节

延伸情节, 就是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 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 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科书的优势, 进行延伸式训练, 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例如, 《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结尾“杰奎琳伸出手, 轻轻端起烛台, 有礼貌地向三个德国人道了声‘晚安!’然后, 镇定地走上楼去。在她走完最后一节楼梯时, 蜡烛熄灭了……”意味深长, 我们可以抓住最后的省略号, 让学生想象“德军走后母子三人愉快的情景”延伸文本的情节, 练习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再如,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台湾青年捐献了骨髓, 小钱得救了。学习之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 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见了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故事情节, 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巧用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是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为落实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的提炼, 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其中有许多弹性的练习, 我们要充分利用, 让练习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 在北师大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花》课后有这样的一个练习──“到公园或大自然中观察花草, 想办法用花草打扮我们的教室……”如果只是让学生观察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要在观察的基础上, 付诸实践, 并要求学生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选择打扮教室的理由, 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

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篇8

一、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 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 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他从火里跑出来》前, 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形成初步了解, 并在课内提供机会, 让学生围绕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

教学科普类课文《我多大了》时,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这样, 通过查找资料,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将课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增大阅读量, 增加知识的储备量。久而久之, 通过这样系统的、有目的的查资料式的课外阅读, 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以激发知识不断深化、系统化, 形成了各种知识链条, 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这样, 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 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并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激起了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 以求“得法于课内 , 得益于课外”。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堪称经典, 学生非常喜欢。及时利用学生的这股热情与兴趣, 结合课文介绍阅读原著, 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完《草船借箭》, 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 这时老师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 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又如教过《田忌赛马》, 建议学生阅读《史记》, 了解更多经典历史故事。此时引导阅读 , 学生的热情高, 而且以课文为阶梯, 化难为易, 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阅读高潮,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

历代名家的文章自成体系, 自成风格, 而选入课文的均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学这些作品的同时, 我们要因势利导介绍作者背景、文章风格、其他作品的特点, 引导他们读课外书。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后, 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 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 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 并不是西湖不美, 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 道不尽, 令人神往, 令人遐想, 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完整了解, 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介绍安徒生及其他童话……小学课文中的作者涵盖古今中外, 如果以这条线索引导读书, 则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大有裨益。

四、发挥网络阅读资源的优势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阅读资源宝库, 在阅读教学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很大;把网络引入阅读教学中, 也是改进传统阅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 先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与该文有关的资料, 并进行仔细阅读, 可大大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样, 在教学《漓江游记》一文时, 让学生从网上搜索漓江的美丽图景, 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结合课文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 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内, 着眼于课外, 以课内带课外, 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扩展。

摘要: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抓好阅读教学,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 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而成的, 它能较好地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优化阅读内容, 十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是一条被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的途径。如何利用教材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其次,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优化学生的阅读内容;再次,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最后, 发挥网络阅读资源优势,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材,阅读资源,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秀红, 于东铭.初中化学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

面对教材,如何进行数学阅读 篇9

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 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利用好教科书, 教师上课仅在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讲解上下功夫, 讲完之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 或上黑板板演后利用课本做练习, 或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时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教师讲解精彩, 但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 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 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讲课材料的来源, 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其实,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 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国外也是如此, 如法国“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苏联《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在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使用教材, 即在教师讲解之后, 让学生阅读课文, 根据测验的问题自学一定的材料, 阅读习题或定理的简短文字”。因此, 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 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 书上给出定义通常测量路程或铁路、公路、河流等较长的物体时用千米*作单位。我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发现这里的“*”所补充说明的内容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 而这又是学生容易犯迷糊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 我作了如下安排:先引导学生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读书: (1) 通过看书你了解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感受千米的?然后进行交流。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怎么说的?并齐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随后追问:这个地方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补充说明。即:千米的国际单位符号是km, 千米又叫公里。) 接着我顺势介绍:千米是国际通用的单位, 符号是km, 而公里是我国使用的单位, 不过, 现在与国际接轨, 我国基本上也使用千米了。然后追问:你在哪儿见过千米呢?书上提供的这些场景, 你了解吗?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特别是追问学生说出这儿“*”表示什么意思, 使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千米, 同时对公里与其关系 (即千米又叫公里) 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又避免了学生犯糊涂, “怎么千米又叫公里”“既生瑜, 何生亮”式的困惑。像这样通读教材并读通教材的做法, 必然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

2. 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内容, 搞清知识点, 这是对每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懂知识点, 还要善于挖掘出一些隐含的数学思想。然而现实是不容乐观的, 我曾经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一位数乘整十数的片段:教师首先复习了一些表内的乘法算式:2×3 2×4 3×3等, 然后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列式计算20×3=?。学生面露难色, 这时教师不紧不慢地用左手捂住20后面的“0”, 问“2×3等于多少”, 学生一口报出2×3=6, 教师接着放开左手, 追问:那20×3呢?学生一口说出“等于60”, 学生兴奋, 教师高兴, 你瞧教师就这么一个捂0的动作, 难题迎刃而解了。接着教师出示几道平行练习, 40×2 30×3 10×8等, 学生运用捂0的方法, 很快报出各题的结果, 然而遗憾的是, 一直到下课, 教师只满足于用手捂0, 再在算出的结果后面加一个0。至于为什么要捂0, 算理是什么, 学生并没有掌握。只是机械地掌握了一点所谓的解题技巧。课后:“我追问她, 你很有创新思想, 用捂末尾0的方法形象、生动, 当然你也很幸运, 因为今天你有0让你捂住, 如果下面教学23×3这样的算式, 没0给你捂怎么办呢?”她也不好意思地追问道:“我看学生都掌握了, 那该怎么办?”后来我和她真诚地作了交流, 分析了这样做学生虽然好像是能很快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了, 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算理, 至于为什么要捂0则是教学的关键。即捂的目的是把它看成几个十, 再乘几, 结果就是几十几个十, 也就是在几十几后面添一个0。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对后面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读活教材

教材是许多专家经过理论加实践论证编写出来的, 应该说是代表最前沿、最权威的知识经验的积累, 我们应该好好研读, 读出思想, 读出精神, 加以继承。当然, 随着时间的演变, 它也会有与时代不相称, 甚至出现落后的地方, 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去“读”、去“想”、去“改造”, 只有读活教材, 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读书。

(1) 用活教材

我们常说, 教材是静态的, 而学生是动态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用活教材, 这才是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的最好体现。

如:在教学完比的意义, 我安排了一个现场统计, 具体设计是:我们班今天来上课的有 () 名男生, 有 () 名女生。除了管老师在上课外, 还有 () 位听课老师。根据所给信息, 你能想到哪些比呢?

男生人数与女生的比 ()

男生人数与全班的比 ()

女生人数与男生的比 ()

女生人数与全班的比 ()

全班学人数与管老师的比 ()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男生的比 ()

全班人数与听课老师的比 ()

男生与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的比 ()

……

这样将生活中的及现实课堂上的人数等有关数据让学生组成比, 使学生感受数学中比的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既有教者的尽力搜罗、有心收集, 又有信手拈来、俯拾即得的真实感受。真正体现了做一个数学的有心人, 不仅重视开发课程资源 (眼底现实即为资源) , 而且使得课堂信息富宏, 同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课堂充满灵动。

(2) 活用教材

古人推崇“好读书, 不求甚解”, 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理解的最好体现, 就是对教材的驾驭, 对教材的灵活使用。

如:苏教版教材《比的意义》是利用国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出比的。这样的安排, 显然不容易调起学生的兴趣。在广西参加全国观摩课教学中, 我抓住教材的精髓, 进行变通, 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我是这样导入教学的:知道管老师来自什么地方吗?告诉你们哦, 管老师来自江苏淮安。对于江苏淮安大家可能知道的不多, 但相信伟人周恩来大家一定了解, 江苏淮安就是他的诞生地, 而邓颖超奶奶就出生在广西, 那周恩来总理又是“广西的女婿”噢, 可见我们楚州与广西有着特殊的情结。我想, 今天我们的合作一定愉快、成功!

师:课前, 管老师拍了一张照片, 知道是哪儿吗?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纪念馆。我嫌它小了点, 就把它又放大了, 但确保不改变它的形状, 你们认为这张放大图, 是图2、图3中的哪一张呢?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厉害!但数学更注重推理, 该怎么想呢?

师:要判断放大的图到底是哪张?其实主要看长和宽的关系。 (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好, 为了便于比较, 我们把它们放在正方形的方格中, 你能说出每个图形长和宽的关系吗?

图1 4÷3表示什么? (长是宽的几倍?)

3÷4呢?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可见, 图2确实是照片图1的放大图。

然后顺势导入新课:

师:刚才都是研究长和宽的关系, 我们用除法表示出了长和宽这两个数量的关系, 其实长和宽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 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教材, 看谁最先找到方法。

利用高三教材提高阅读能力 篇10

一、抓好词汇教学, 奠定阅读基础

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了阅读能力的高低, 词汇量越多, 阅读的也就越广, 越流利, 视野也就越开阔, 阅读能力就越强。所以扩大词汇量是高三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据统计, 高三英语教材中所列词汇中含有考纲词汇168个, 含有高一、高二所学过的词汇356个, 其余词汇在阅读中出现频率也很高, 因而作为高三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课本资源, 以新带旧, 以旧促新, 巩固复习旧单词, 学习新单词, 扩大学生词汇量。笔者认为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词汇复习不容忽视, 教师可以利用前四周时间集中学习词汇, 方法是以背为主, 适当补充高考词汇的基本用法, 同时辅以word study, workbook的练习加以巩固, 使学生多积累单词、短语, 扩大词汇量, 为今后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二、做到“精”“泛”结合, 拓宽阅读视野

高三英语教材的内容生动, 紧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符合英语语言的文化特点, 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是用来丰富学生的信息, 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国际视野的优秀资源。但面对高考的压力, 我们不可能精读每一篇文章, 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做到“精”“泛”结合, “粗”“细”有效, 充分发挥高三课本作用。如第一单元吉尼斯纪录和极限运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等可作为泛读材料, 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第三单元澳大利亚、第七单元英国文学、第十五单元关于青年人文化等, 能使学生接触些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 这些不仅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提高理解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泛读材料也是很好的。第八单元学习外语、第十一单元成功的关键、第十六单元关于找工作等, 可以作为精读材料, 因这些题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还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阅读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 把握中心思想, 完成课后习题等。布置学生以自己阅读为主, 教师加以指导点拨阅读技巧, 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总之, 利用好教材, 把精读教学和泛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好高三英语教材,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扩大词汇量, 培养英语思维,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教材的使用必会广泛让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 篇11

一、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历史“说明”中提到:“历史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和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二、閱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三、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四、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正文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五、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六、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七、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历史教材每节里都有大量的图画,一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八、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新教材“阅读材料”的教学 篇12

一、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数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 培养其阅读能力。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 社会越来越数学化, 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 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 面向未来, 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阅读, 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同时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 数学阅读材料本身有其特殊的语言符号、图像、表格, 其表述有其自身的逻辑性、抽象性, 阅读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观察、计算、推理、质疑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这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因此在学生阅读前给出阅读目标与提纲, 阅读中间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适时切入讲解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读后小结延伸, 或给出更多的相关资料或提供资料查询的途径, 在各环节作出相应的指导, 使学生的随意阅读变成有明确目标的意义阅读。同时还把数学阅读引入平时的教学, 扩展到课外阅读。

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维的工具, 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阅读材料《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告诉学生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 但是研究数学的一把钥匙, 是发现规律、探求结论的一种重要手段, 猜想与证明正是以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为依据的重要解题方法之一;文中完全归纳法的例题之一, 证明圆周角定理按圆心位置分三种情况讨论还隐含着分类思想。

解读新大纲不难发现数学教学“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 并在探索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

在阅读材料《柱体和锥体的体积》的教学过程中, 先由学生讨论三棱锥与棱柱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平面几何中用分割法求面积的问题去启发学生, 设计两个面积的小题: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探求一般四边形几何图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 容易想到把三角形先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求出其面积, 再将所得面积平分变得到三角形面积, 即先补后分。对一般四边形学生也极易提出先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再把这两个部分面积合在一起, 变得所给图形的面积, 即先分后合。

三、加强数学学科与社会及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强化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大纲在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指出: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 与物理、化学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某一个学科的问题一旦被数学化之后, 它就被纳入了数学的轨道, 从而能借助数学方法得以解决.近几年来, 数学应用题一直是高考热点题型之一。解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是中学数学中特别高深的理论, 然而考试成绩并不理想,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数学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而《有关储蓄的计算》、《抽签有先有后, 对各人公平吗?》、《潮汐与港口水深》、《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变化率举例》等阅读材料都是给靠近课本的数学模型赋予使学生可理解、可接受、感兴趣的具体问题, 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充分重视这些材料的应用性, 应该是教学中永远的思考。

四、知识化的“阅读材料”, 要重视其延展性

在教材中, 知识化的“阅读材料”仍然是重头戏:《集合中元素的个数》、《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向量与直线》、《无穷等比数列的和》、《欧拉公式与正多面体的种类》、《回归直线方程的推导》等等, 都是一些知识化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对教材章节知识的强化、拓展和延伸, 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的教学, 要引导学生在其知识层面上下工夫, 同时要重视它的延展性。例如“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第一章) 与“从集合角度看排列与组合” (第十章) 两篇“阅读材料”, 遥相呼应, 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集合表示的直观性, 不仅阐述了用集合方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问题的优势, 而且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很有帮助的。另外, 新课标背景下, 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掌握、无穷等比递缩数列求和的应用、欧拉公式与正多面体的种类的感悟等, 都来自于对“阅读材料”知识的延展, 因此, 对于这一类材料的教学, 要充分重视其延展性。

总之, 新教材的阅读材料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切实搞好阅读材料的教学, 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使数学可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珂;高中数学阅读材料使用现状的调查及教学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上一篇:课前活动有效性下一篇: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