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知识

2024-05-26

教材知识(共12篇)

教材知识 篇1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高效课堂的追求使得老师对教材的再组织变得更加重要。如何选用现代地理知识和教学的手段, 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创造性的编裁, 使之既有利于学生感知和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 又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是摆在地理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依据多年的实践, 对地理教学中的教材的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抛砖引玉。

一、地理教材知识表述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地理教材 (如老人教版) 以知识性的介绍为主, 课文以描述性语言为主体, 平铺直叙, 表述方式沉闷。近几年的教材 (如中图版) 改革虽然强调了图文并茂, 增加了阅读材料, 但又使知识性不够完整, 内容的灵活性、趣味性仍不够强, 留给教师处理和加工回旋的余地不大, 缺乏与教学内容配套、互补的练习系统, 练习系统的地位、功能仍然偏弱。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得教材的教学内容、知识容量偏多, 面面俱到, 知识点过分分散, 重点不突出, 关键不明显, 使学生感知浅, 巩固差, 对重点内容无法学深学透, 使地理学习陷于“浅尝辄止”的境地。

二、高考方向与教材知识重组的关系

近些年来, 各地的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地理教材的版本多种多样, 使各地的地理老师在教学中不容易实现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也为深入理解高考走向提出了更高的思想要求。教材版本不同和高考试卷相同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更贴近高考提出的能力目标同时又实现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以新课改的要求又如何实现完成教学任务和高效完成的统一?所有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老师如何将教材的核心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将各版本的教材的共同思想进行整合, 结合本版本的实际来进行展现, 让学生学习过程中知一斑而能见全豹, 进而能举一反三, 实现新课改要求和高效课堂的要求。结合高考, 笔者认为教材的知识重组要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 突出知识基点进行知识组合和模块创新。所谓知识基点, 一是指地理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 如地理环境中重要的地理要素气候, 分析他时有众多的因素需要先理解, 像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问题, 大气环流问题, 地形的问题等等, 这是学生必须理解的核心知识。二是和其它相关学科共同涉及、相互渗透的知识点, 或知识“组块”, 或知识系统, 学生常常需要其中一些原理来分析理解些地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原理, 水的三态变化等问题。突出知识基点进行知识组合和模块创新, 符合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第二, 突出围绕知识传授进行思路创新, 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即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知识重组中, 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是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有清晰的思路还要有广阔的思路, 具备灵活的知识组合、思路融合变通的能力。

三、地理教材知识重组的原则

1. 突出实用性原则传授地理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和进行

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三大职能, 这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交融。地理教学内容偏多, 授课时间偏紧, 教材编裁必须重视精选教学内容, 坚持把地理原理和规律摆在主导地位。例如, 在教材整体上要突出大气环流和气候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及应用, 自然带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的关键知识影响工农业生。同时产布局, 运用的事实和材的因素等规律性地料知要不忘识典, 学而型生, 能往力能往和说不科明可学主能方要完法问全却题记。会住在具, 终各体生方的理握地理思维方面长期起作用。法地, 培养读图填图绘理智能要让学生掌教图、天象气象地质观测、野外考察和文

析问题社会调查、解决问等实际操作能力题以及进一, 步学习学会分、黄新/材2研究地.理的方法强化巩固性。林原则和发展开放性的原能则巩固, 需学。要地生必理掌要练握的习地练要具理知习层识、复, 次习性熟来练、有启基效发本的性技知大的习题和阶段性, , 使每练一题都有收要精选具有代表性、获覆盖。如面识在编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教

动规材时, 律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练我们抓住了太阳直射点南北移重的习, 太阳直射情况使学生牢牢掌, 再学习握“二分”正、午太阳“二至”高点组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就比较容易

了。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既可以是填图、解答、计算等书面作业形式, 也可以是自学、阅读及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创新才能。

3. 提高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学

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 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 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地理教学要注意将趣味性有机地与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 深入挖掘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知识, 或者把近期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引入教学中, 用教材的理论予以科学解释。笔者有天讲解一试题涉及湖南的经济与地形的关系, 正好那天的新闻课上在播“最牛的交警”, 我就从这新闻中让学生看湘西的地形, 学生很兴奋, 很快就理解了湖南工业分布的规律。

实践出真知。有关教材知识如何组织, 如何教学, 让我们的学生学的好, 学的轻松, 是我们地理老师一直追求的目标。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技巧, 更多的总结、归纳平时的教学心得, 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组织能力, 学生也就能得到更有效的学习。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教材知识 篇2

1标准答案:分液操作: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2注意容量瓶写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 3定容时加水至刻度线下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而不是直接加到刻度线处。(教材16页)(该点用于实验题判断“上述操作中错误的是。。”

4标准答案:制氢氧化铁胶体: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5注意:胶体颗粒带电,但胶体本身对外不显电性。

6高中见的盐均是强电解质,而弱电解质很少见,如醋酸铅是弱电解质。

7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必修一42页,(有时在计算题中产物略有不同,此时以题为准。)8 即古代铸剑时将剑插入水里的反应。其他金属也有类似反应见高考调研。注意反应条件 9 铁铝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会钝化,遇热的浓硝酸、浓硫酸或直接加热会反应。10焰色反应标准答案: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样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燃烧,(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

11中和胃酸:氢氧化铝、小苏打(即碳酸氢钠)不可用碳酸钠,它的碱性太强。12Fe3O4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Fe2O3俗称铁红,常做红色油漆和涂料。FeO黑色粉末,在空气中受热被氧化成Fe3O4(这些在无机推断题中会出现)

13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合金一般硬度比各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各成分金属低。14求SiO2硅氧键数用均摊法:每个硅连四根键,每个氧连两根键,将硅氧键看成两个半键,均摊下来就是每个硅连四根半键,即两根键,每个氧连两根半键,即一根键。1molSiO2有1*2+2*1=4mol硅氧键。求金刚石等其他未知物质也是如此。

15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可做木材防火剂。而纯净硅酸钠俗称泡花碱。

16必修一78页,基本上都要记住。包括含4%的硅钢具有很高的导磁性,人工合成的硅橡胶既耐高温有耐低温。以及瓷器以黏土为原料、普通玻璃一纯碱、石灰石、石英为原料,水泥以黏土、石灰石为原料,注意其中的共有原料。17SiO2光纤 高纯硅光电池

18必修一87页9题:漂白粉或漂白精的失效原理。

19必修二7页碱金属密度逐渐增大(Na、K例外),熔沸点降低。8页卤素单质密度增大,熔沸点升高。

20必修二22页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1必修二24页关于氢键的介绍:从24页图上可看出HF标况下是液态,常温(25度)下是气态。因此注意标况下,1molHF不是22.4mol 22必修二34页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是吸热反应。

23烷烃:即碳氢化合物,甲乙丙丁烷是气态,新戊烷沸点9.5度,标况液态,常温气态。24烷烃沸点变化规律、系统命名法:详见各种教辅(一次性记牢)

25必修二66页: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可出有机推断题)

26苯与液溴反应,而不是溴水。必修二常考的有机方程式必须死记,尤其是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经常考(选修五57、58页有方程式)。选修五有银氨溶液的制备方法57页“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58页有反应方程式。27必修二81页第二段 油不饱和,脂肪饱和。倒数第四段,蛋白质是细胞结构里复杂多变的高分子化合物。(第一题可能考到)

28必修二88、89页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注意火法炼铜,题有可能不给任何信息而直接让你写火法炼铜的方程式。电解法制镁铝钠注意写上“熔融”,以及条件,要与书上一字不差。

29必修二90页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30必修二91页资料卡片:富集溴元素。

31必修二95页煤的干馏及其主要产品,知道产品中含有哪些物质,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氨、铵盐、苯、甲苯等

31必修二96、97页煤的液化、石油的分馏。注意石油分馏产生的是含碳原子少的轻质油,在通过裂化和裂解才能得到甲烷、乙烯等物质。

32必修二98页注意那个方程式,选修题中可能考到,至于他的条件,如果题上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则条件就是“一定条件”

33必修二102页记住每一个方程式,考题一般不会给你教材上提到的信息

34必修二107页表一:由表可知,三价铁离子不能在中性溶液中存在(离子共存问题)35选修五7页注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的图,尤其注意两种模型原子半径大的球的半径也大。

36看选修五18页重结晶及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关键了解其原理。如果是氯化钠型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或氢氧化钙型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的物质,直接蒸发结晶即可(即初中粗盐提纯实验)。如果是硝酸钾型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则蒸发浓缩至有晶膜出现,说明硝酸钾在较高温度下已达到饱和,此时再冷却结晶,溶解度大大降低而使硝酸钾结晶析出。提纯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或直接为蒸发结晶,因为两者区别不大)、过滤(或趁热过滤)、洗涤、干燥(碰到类似题,就这几个词,实在不会了,就蒙吧)

37选修五引言第四行,无机氰酸铵加热生成尿素,说明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物、无机物也存在同分异构体,无机物可以与有机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38选修五32页乙炔的制备,熟记反应方程式。38页TNT的制备

39选修五49页,醇与水互溶的原因是与水形成了氢键。氨气极易溶于水原因一样。40苯酚当温度高于65度时,与水混溶。

41选修五82页方程式,注意在分子式下面写上名称。83页淀粉、纤维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是混合物。

42选修五89页盐析:记住上面列举的物质,少量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过量则使蛋白质析出。变性:加热、加压、搅拌、振荡、乙醇、丙酮、醋酸铅(属重金属盐)等。重金属一般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铜后的金属。重金属盐如醋酸铅、汞,铜离子,银离子

教材知识 篇3

关键词:知识;思想和方法;教材分析;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3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1]。“思想”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事物本质的、高级抽象的概括的认识。“方法”是人们活动的步骤、程序和策略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操作的总和。宋心琦教授认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匈牙利哲学家贝拉·弗格拉希说过:“科学一方面是方法,另一方面是理论;它是二者的统一而不是同一。”我们认为应该基于知识、知识间联系、思想与方法三个层面对教材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收获。下面以苏教版必修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为例进行阐述。

1 知识层面分析:教材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知识

首先对教材主干知识进行分析罗列,使知识呈线状分布。本专题包括三个单元,分别以铝合金、铁铜及信息材料为主线,编排了如下内容: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由三个主题组成,分别为“从铝土矿中提取铝”、“铝的氢氧化物”、“铝的性质”,主题1以铝的提取为主线,介绍了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在铝的冶炼过程中穿插介绍了氧化铝的性质;主题2主要编排了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其应用;主题3主要介绍了铝的性质及其应用。涉及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两个概念。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由两个主题组成,分别为“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主题1介绍了如何由自然界中的铁、铜获取生活中常用的金属铁及金属铜,主题2主要编排了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也由两个主题组成,分别为“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及“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主题1主要介绍了硅酸钠、水泥、玻璃等几种基础的硅酸盐矿物及产品。主题2介绍了高科技信息产业的新宠——二氧化硅。

2 知识间联系层面分析:教材的编排是如何体现化学学科价值

理科课程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即理科课程本身所固有的——学生通过学习理科课程,可以满足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的需要,从而促进其发展。可称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即理科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也可称为“工具论”意义上的价值[3]。

这一层次分析就是要求对线状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索,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本专题对元素知识的编排组织模式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主要表现为突破了以往按“存在→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编排元素知识的物质中心模式,不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突出知识的应用性,精选对学生生活和未来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按“工业制备→性质→应用”的过程组织教材内容,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如图1所示。

3 学科思想和方法层面分析:教材中蕴含了什么思想与方法

化学学科“思想”则是从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以及对化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化学观点,是对化学学科的本质、规律及价值的理性认识,它形成于化学认识活动(包括化学理性思维和化学实践)中,反过来又对化学认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典型的化学学科思想既是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概括而来,又指导着化学家以及化学学习者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活动。化学学科方法是在解决化学学科问题过程中形成和运用的规则、方式和手段等,如实验方法、模型方法、逻辑方法等[4]。本专题主要渗透了“化学及技术在资源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等学科思想,以及学习元素性质时的实验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类比方法等,具体体现如下。

3.1 学科思想“化学及技术在矿产资源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材中渗透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能将矿产资源中的金属和非金属提取出来,为人类造福;化工生产中需考虑到物质循环使用、资源就近利用、节约成本、环境保护、降低能耗等技术思想;等等。

3.2 充分利用实验方法,突出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征

做好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本专题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铝在空气中加热熔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都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这不仅是学生了解了钠、镁、铝的金属活动性的差异,还会为后来学习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建立基础[5]。

3.3 采用类比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认识了氧化铝的两性以后,启发学生思考氢氧化铝、铝分别与酸溶液或碱溶液等的反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同时还突出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特点,如对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的交流讨论,对铝制容器盛放食品的活动探究,都突出体现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学习目标。

3.4 运用比较、归纳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在学习了铝、铁和铜与非金属的反应,与碱的反应等以后,结合之前学习的钠、镁的知识,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同时让学生注意到钠、铝、铁分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还要让学生了解铝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是所有金属共同具有的性质,而是少数金属的特性。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个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5 采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指导教学

联系和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例如在非金属材料硅的学习中,可运用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联系碳、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介绍硅和二氧化硅等新知识。在教学时要突出硅的亲氧性,引导学生理解硅的两种存在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对于二氧化硅化学性质的教学,可启发学生根据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加以比较。然后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稳定出发,认识二氧化硅不与水反应及必须在加热条件下才能与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等等。

3.6 采用量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从量的方面认识化学反应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在这一专题中,将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例如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和偏铝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的关系等。

知识层面分析是基础,思想与方法层面则是从具体化学知识中提炼出来的学科精髓。学科思想抽象地反映学科本质、规律和价值,给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化学视角,属于观念层面;学科方法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和途径等,属于操作层面。这个层面的分析是在知识及知识间联系层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更高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基于知识及知识间联系层面对教材分析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基于思想与方法层面的教材分析,是我们去追寻化学学科教学的深层价值所在[6]。基于思想与方法层面的教材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更好地理解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学科思想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对知识本身有扎实的理解,同时又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当学生掌握了方法取得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时,就得到了开启化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化学教学质量必然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5.

[2]宋心琦,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化学教育,2001,22(9):9~13.

[3]郑长龙,梁佩君.论理科课程的价值[J].化学教育,2000,(4):9~10.

[4]杨玉琴,谢兆贵.化学学科“知识”、“思想”和“方法”三线合一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3,(6):14.

[5]孔玲芸,吴星,周炳兴等.合理使用实验素材发挥实验教学功能[J].化学教学,2014,(1):33~35.

教材知识 篇4

传统《思想品德》教材编排以“正文+事例”为主,很难辅之以与知识相关的链接。而江苏人民出版社(简称“苏人版”)出版的《思想品德》八年级教材(上册,2009年5月第2版,2010年5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为“八上”;下册,2010年10月第4版,2010年10月第1次印刷,以下简称为“八下”)几乎每个框题中都有“知识链接”。这些“知识链接”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为教材正文提供解释性说明、图示性说明、例证性说明、引申性说明、扩展性说明,是教材正文的扩展。教材编排这些“知识链接”实际上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些“知识链接”能充分体现新教科书的功能观,即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信息、教育内容的载体,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是与学生互动和对话的活的文本,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知识链接”的编排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些“知识链接”缺乏指导性

“八上”教材第14页关于“中学生个人生活自理要求”,教材提供了十个方面的“知识链接”。

1.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

2.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床上用品摆放整齐,衣物用品摆放有序,收取方便。

3.自己的房间自己布置,使之整洁、健康向上,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书架、书桌、抽屉摆放整齐。

4.讲究个人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换衣,勤洗澡,勤洗头,勤剪指甲。

5.不依赖父母,上学、放学不要父母接送,能独立乘车、骑车往返,能注意安全。

6.自觉复习功课,独立完成作业。

7.具有一般的购物知识,能在家长的指点下购买学习用品和一般的生活用品。

8.自觉锻炼身体,注意用眼卫生,读写姿势正确。

9.自己整理学习用书和学习用具,保证每天学习需要。

10.自己的衣物、书包自己清洗。

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上述这段“知识链接”显得很随意,不仅文字和项目偏多,而且都是生活自理的琐事,缺乏指导性和典型性。其实,教材第14页正文部分对中学生生活自理内容已有较为详尽的说明:“对中学生而言,学生自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提高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做饭菜、洗衣物、整理房间、购物、乘车、待人接物、自我安全保护等;另一方面要提高自主安排和计划生活的能力,如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生活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和开支等。”按照本书编写体例,笔者建议将这段“知识链接”改为“对话”: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生活自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或许,上述“知识链接”中的十项要求,学生自己基本上都能说出来。

二、有些“知识链接”晦涩难懂

“知识链接”的设置不仅要有知识性,而且要有可操作性。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知识链接”内容太难,无法让学生读懂。特别是有关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别说学生看不懂,就是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师也不一定能读懂。如,讲到“保持乐观的心态”时,“八上”教材第19页给出下面一段“知识链接”:“从心理学角度看,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有两种方式: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所谓积极适应,指的是个体试图通过积极的努力,增强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态度,使自己对变化了的环境,获得一种优势的或支配性的地位。所谓消极适应,指的是对变化了的环境采取没有摩擦的、简单反应的方式,或是跟随大流,或是心甘情愿地使自己处于服从他人的地位。”

讲到“意志的果断性”时,“八上”教材第27页给出下面一些“知识链接”:重要可行决定法以重要性、可行性为标准,帮助人们在看起来都不错的决定中快速、果断地找到一个最好、最合理的决定。其基本步骤如下。

1.界定你要做的决定。包括涉及什么人、什么事情、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是什么,以及要制定什么目标。

2.用头脑风暴法想出尽可能多的决定。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般为5~10分钟)尽可能多地将问题的答案列出来,对答案不进行对错的区分。

3.作出决定并付诸实施。首先将头脑风暴法所想到的所有决定按重要性排出百分比;然后将所有决定按可行性排出百分比;最后将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百分比相加,找出一个最好的选择。

上述这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链接”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都不易读懂,更何况是对八年级的中学生,除非是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教师才能真正读懂。

三、有些“知识链接”显得多余

在讲到“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时,“八上”教材第31页正文指出“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能克服一切困难,无论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他都能坚持下去,最终取得成功”。教材接着提供的“知识链接”为:“困难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外部困难是指外在条件的障碍,包括条件艰苦、时间紧迫、受到阻挠、缺乏支持等;内部困难是指自身因素的障碍,包括情绪消极、信心动摇、行为懒惰、知识匮乏、经验不足、能力有限、身体不佳等。”正文的主干知识主要论述坚强意志的作用即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接着提供的“知识链接”讲的是困难的分类、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的含义及其包括的内容。显然,这段链接的知识不仅与前文主干知识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容易干扰主干知识,且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一定的负担。

“八上”教材第1 14页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但在该页却出现下面的“知识链接”。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心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我相关的责任心,如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和承诺责任心;另一类则涉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

上述“知识链接”主要介绍责任心的含义和分类,与“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无关。

在讲到“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有能力才能负责任”时,“八上”教材第121页第一段即正文部分指出“我们不仅要学好各门功课,还要学习对自己有价值的其他知识,如必要的人生知识和生活知识,同时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了知识和能力,我们才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材第二段以小字形式介绍17岁女孩马小凤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如何自救及如何鼓励其他同学顽强抗争,从而赢得生的希望的故事。紧接其后,教材便提供下面的“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警告、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

1.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的;

2.违法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的;

3.阻拦报警器或者谎报火警的;

4.故意阻碍消防车、消防艇赶赴火灾现场或者扰乱火灾现场秩序的;

5.拒不执行火场指挥员指挥,影响灭火救灾的;

6.过失引起火灾,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显然,上述链接的“知识”介绍的是消防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处罚行为,与上下文所讲的内容毫不相干,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还有“八下”教材第80页上的“知识链接”: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其肖像构成侵犯肖像权,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造成严重侵害后果的同样可能构成肖像侵权。”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要求赔偿损失。”

上述民法通则的第一百条规定,主要与肖像权有关,与本课所讲的隐私权毫不相干。同样,第一百二十条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到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也没提到隐私权。因此,笔者建议将该处的“知识链接”删去。

四、有些“知识链接”应作主干知识

在讲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八下”第15课第二框)时,教材第58页第三段指出“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的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婚姻、家庭、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保护华侨和归侨以及侨眷的权利等等。”

而讲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八下”第15课第三框)时,教材第62页第一段指出“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社会和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义务具有强制性,拒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后,教材便提供一段“知识链接”:“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应履行以下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本课的课题为“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毫无疑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应成为本课的主干知识。按照前一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编写样例,上述关于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应履行的义务这部分内容不宜作为“知识链接”以小字形式出现,而应以正文内容且以大字形式呈现。

同样,“八下”教材第67页在讲到“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时,教材把“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知识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的权利、监督权。”作为“知识链接”出现是欠妥的,应将其恢复为主干知识,还原其为正文内容。

五、有的“知识链接”位置安排不当

“八下”教材第86页“感悟”部分安排了“私人信息”的一段“知识链接”:“私人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月日、身高、健康状况、病历、遗传代码、名族、种族、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教育背景、职业、个人爱好、婚姻状况、收入状况、银行账号、保险情况、个人日记、身份证号码、消费偏好、社会关系、个人简历、遗嘱内容等。这些都属于‘我自己的与他人无关的事’,未经同意别人就无权过问,如果谁蓄意打听并传播,便是侵犯了隐私权。”

笔者认为,上述“知识链接”放在此处有点不伦不类,最好放在前面第80页上。因为80页正文开始部分介绍隐私和隐私权含义时,需要让学生了解隐私涉及到公民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就需要有关“私人信息”的知识。

初中音乐教材基础知识 篇5

1、乐曲的音乐结构分为: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或ABC)例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为一段体,《新世纪的新一代》、《青藏高原》为二段体,《歌唱祖国》为三段体

2、《中学生序曲》是一部描写学校校园生活的管弦乐曲,胡海林作曲,在1998年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生优秀新作品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是我国第一部属于中学生自己的交响曲。此曲为回旋曲式(由同一主部和不同的插部多次循环交替而构成的曲式),结构图式:引子+A+B+A+C+A+B+A(其中A为主部,B为第一插部,C为第二插部)

4、《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 音乐结构:三段体A+B+A

5、《祖国颂》:乔羽词 刘炽曲

旋律线:就是按照音的高低次序而画出的线条

6、演唱形式:独唱、齐唱、合唱、重唱等形式

音乐形象:

1、抒情、叙述性

2、欢快、活泼,积极向上

3、热情、奔放

4、坚定有力地或庄严、神圣地 演唱风格指:

1、民族风格

2、通俗风格

3、美声风格

7、《祖国歌》(原名《校园夕歌》是以民间乐曲《老八板》的曲调重新填词写成,自20世纪20年代广泛传唱于校园。

8、《在希望的田野上》主题音调是从河北梆子唱腔中提炼出来的

9、艺术范畴: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语言艺术等

10、艺术形式:音乐(声乐、器乐)、美术、摄影、文学等。

11、中华民族乐器分类:

一、吹奏乐器:笛子、箫、唢呐、笙、葫芦丝、管子等

二、弹拨乐器:琵琶、古筝、扬琴、古琴、冬不拉、阮、三弦等

三、弓弦乐器:二胡、高胡、京胡、马头琴

四、打击乐器:大鼓、小鼓、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小钹、板鼓、木鱼、碰铃、铙钹等。

12、、蒙古族民歌大体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

13、、无伴奏合唱:没有伴奏乐器,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组合的演唱方式。

14、蒙古族的代表乐器:马头琴(弓弦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

15、哈萨克族人酷爱唱歌,谚语中有“歌和马是哈萨克族人的两只翅膀” 哈萨克民歌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包括牧歌、颂歌、情歌、婚礼歌等,冬不拉(弹拨乐器)是哈萨克族的代表性乐器。

16、藏族民歌具有典型的高原风格,包括山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歌等。

17、《樱花》:日本民歌,日本传统音乐包括神乐、雅乐、伎乐、能乐、歌舞伎等形式,大都为歌、舞、戏剧的综合体。日本传统音乐传统吹奏乐器:尺八。尺八与筝的重奏是具有日本特色的一种合奏形式。

18、日本独具特色的都市调式:1 2 3 4 7 六年级下册:

1、《渴望春天》曲作者: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

2、八六拍子强弱规律:强弱弱 次强弱弱

弱起小节+最后一小节=整小节

3、《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 聂耳曲,聂耳代表作:《毕业歌》、《卖报歌》、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等

三连音 重音记号

4、《红旗颂》(管弦乐合奏)乐曲一开始由小号吹出庄严的国歌音调,中间加入《东方红》曲调,尾声渗入了《国际歌》的音调。

5、《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一首著名的古代琴歌。“三叠”指同一曲调唱三次。

6、古琴:有七根弦,由粗到细自外而内排列,一般按照五声音阶定弦。演奏方法同古筝相似。

7、编钟:将大小不同的钟悬挂在支架上组合而成。是古代大型金属乐器。常用于各种仪式与庆典活动。属于打击乐器。在西周时期就有编钟,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

8、《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共有八个乐章,《保卫黄河》是第七乐章

9、轮唱是合唱形式之一,可分为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等。

10、《乡村花园》是一首英格兰民歌。

11、《玛祖卡》曲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

12、影视音乐:通常有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13、《送别》是20世纪初我国的一首学堂乐歌。由李叔同(弘一法师)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沈心工

14、《好汉歌》曲调素材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民间曲调《锯大缸》。七年级上册:

1、《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简洁、富于动感,曲调欢快而跳跃,速度为中速稍快。其中衬词的运用,增加了歌曲的活泼性。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打击乐器:手鼓

2、《手拉手》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歌。原文中出现“阿里郎”的词句,“阿里郎”是朝鲜半岛人民最熟悉的民歌,在这首歌曲中为虚词,象征这届奥运会在韩国举行。

3、《共青团员之歌》创作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歌曲抒发了共青团员对“妈妈”和“故乡”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们誓死卫国的决心以及必胜信念。

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是歌、舞、乐三者结合,其表演形式以跳跃、鼓舞、、以乐伴奏为主。

5、前奏又称引子,是为演唱者和听众提示情绪、意境和营造气氛、色彩的。

6、《蝴蝶》是一首性格鲜明、生动的钢琴小品,描绘了穿梭于花丛之中活泼可爱的蝴蝶形象。由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创作。

7、《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是一首著名的山东民间乐曲,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乐曲利用唢呐模仿许多动物的叫声,有布谷鸟、百灵鸟、小燕子、黄雀,特别是模仿蝉鸣是乐曲最精彩的一段,还模仿了母鸡下蛋、公鸡打鸣等等。

8、《动物狂欢节》:法国作曲家圣桑作于1886年。

9、八音:中国古代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材料制成的乐器的统称。后来,人们将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也称为八音。

10、《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或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11、《姑苏行》是一首采用昆曲音调素材创作的富于浓郁江南色彩的笛子独奏曲。

12、《光明行》:作者刘天华(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

13、《一枝花》是流行在山东省西南地区的一首优秀民间器乐曲。曲调的素材来自山东“柳子戏的唱腔和曲牌,经常用于农村喜庆节日的场合。

14、《行街》是“江南八大曲”之一,“江南丝竹”是流行于苏南、浙西、上海一带的民间器乐形式,音乐柔美秀丽,曲调流畅委婉。

15、《小放驴》曲调轻快诙谐,具有浓郁的北方音乐风格。演奏形式生动活泼,表现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放驴情景。

16、吹打乐:以唢呐、管子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之一,声音响亮,风格粗犷豪放,善于表现热烈的气氛,渲染节日欢乐气氛。

17、《十番锣鼓》:是江南一带民间器乐种。旧时用于婚、丧、喜、庆等场合。“十”是多的意思,“番”是翻花样的意思。

18、《青藏高原》是由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

19、《黄土高坡》在音调上继承了陕北民歌高亢、粗犷的音乐特点,节奏上突出现代生活气息,歌颂了中华民族发源地的黄河文明,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深爱恋。20、《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吕远词曲,吕远:著名的歌曲家兼词人,祖籍山东海阳,其代表作有《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一个美丽的传说》等。青藏高原 太行颂 黄土高坡 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地方风格 藏族 山西汉族 陕西汉族 蒙古族

感情气质 高亢嘹亮 雄伟舒展 激情朴实 辽阔热情 曲式结构 二段体 二段体 三段体 二段体

21、《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第一、二、三乐句采用了“鱼咬尾”的旋律手法,即下一乐句的起音与上一乐句的结束音相同。

22、《当太阳降落》是一首典型的非洲民歌。

23、丰多姆佛罗姆:是非洲加纳的一种宫廷式舞蹈,其中模仿了战斗的情景,乐器以鼓为主,加上铁钟。演奏中贯穿着固定节奏型。

24、冬哥:非洲博茨瓦纳的一种“拇指钢琴”,常用来为歌唱伴奏。

25、电声乐队通常由电吉他、电贝司、电子合成器、架子鼓等电声乐器加常规乐器组成。

26、《西班牙斗牛舞曲》:表现了激烈奔放、扣人心弦的西班牙斗牛场面。斗牛是西班牙独特的民俗活动。选自法国作曲家比才《卡门》

27、《圣火》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歌。歌曲采用管弦乐队与电声乐队混合编制,气势宏伟,充满激情,充分展示了作为全人类团聚的重要节日――奥运会的风采。

28、电声乐器不是通过物理振动发音,而是借助电能发声,因而它们的发声原理与常规乐器不同,音色独具特色。

29、喜多郎:日本电子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覆盖很多方面,其中以中国的地理、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丝绸之路》《敦煌》《宋家王朝》等是他代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30、《潜海姑娘》由王立平作曲,其代表作有:《少林寺》《戴手铐的旅客》《红楼梦》《聊斋》等。

七年级下册:

1、《茉莉花》:江苏民歌,曲调委婉流畅。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它最初叫“鲜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的故事。

3、《梅花三弄》:“三弄”指乐曲主题在不同音区出现三次。古琴曲。古琴,又名七弦琴,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

4、《唱脸谱》:脸谱颜色的不同代表人物性格的不同。如红色表示忠义英勇,如关羽;黑色表示肃穆刚直,有正文感,如包公、李逵;黄色表示勇猛彪悍,像典韦;白脸表示阴险狡诈,如曹操。

5、京剧是在清朝末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伴奏乐器文场有京胡、京二胡、月琴(被称为京剧三大件)、小三弦、唢呐、笛子等,武场主要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主要代表人物: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四大名旦

6、京剧的行当:把舞台上的人物按照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型。

7、其他主要戏曲剧种有: 浙江 越剧:楼台会(《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红楼梦》选段)等 代表人物:袁雪芬、茅威涛 河南 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选段)、《朝阳沟》、《李双双》等。代表人物:常香玉

安徽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仙配》选段)、《女附马》等。代表人物:严凤英 马兰 韩再芬 山东 吕剧:《李二嫂改嫁》、《借年》代表人物:郎咸芬

8、西洋乐器的分类:

A、弦乐组:小提琴(乐器之后、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B、木管组: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 C、铜管组:小号、长号、大号、圆号

D、打击乐器组:定音鼓、镲、大鼓、小鼓、军鼓、铃、三角铁、锣、木琴等。F、其他乐器:钢琴(乐器之王)、竖琴、电子琴、手风琴、吉他等

9、《查尔达什舞曲》(小提琴独奏)是一首匈牙利民间舞曲。乐曲由两个交替段落组成,第一段慢而忧郁,第二段快而活泼。

10、《梦幻曲》(大提琴独奏)为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小品《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旋律曲折优美,用大提琴演奏,更突出了乐曲的旋律性,深沉的音色,进一步加深了“梦”的意境。

11、《西西里舞曲》(长笛独奏)八六拍子,弱起,旋律优美、流畅。西西里舞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大概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的舞蹈、歌曲或器乐曲

12、《拿波里舞曲》(小号独奏)选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著名舞剧《天鹅湖》第三幕。前一半为小号独奏,音乐处理细腻、柔和,音色富于舞蹈性,单纯而轻快。后一半乐队其他乐器的加入,是越来越热烈的群舞。

13、《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独奏):波尔卡是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左右的波西米亚地区的一种圆圈舞,后迅速风靡全欧洲。这是一种快二拍子的舞曲(二二拍子),速度较快,使人感到简洁明快、轻松活泼。

14、《在中亚细亚草原》(交响音画):俄国作曲家鲍罗丁创作于1880年。交响音画属交响诗的范畴,一种单乐意的标题交响音乐,一般以绘画作品为题材,音乐形式灵活多变。

15、《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由俄国作曲家、教育家、指挥家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作曲。

16、交响组曲:指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意,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交响乐套曲。

17、《山林之歌》(交响组曲),属于标题性音乐,马思聪作曲。

18、《北方森林》主题是从鄂伦春族民歌发展而来,旋律轻快,节奏跟踪,表现出林区人民的爽朗、欢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张千一作曲。

19、《剪羊毛》、《理发师》是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理发师》为一段体

20、大洋洲音乐体裁,从表演形式看,可以明确地分为:由集体来完成的艺术,如:合唱、合奏、群舞;由一个人表演的独唱、独奏、独舞。有效地运用拍打身体的声音,是大洋洲音乐的一大特色。如两手互拍的手打拍子,不仅是自己的手,也包括他人的手。另外,膝、大腿的内侧和外侧、胸、腕、肘的凹处等,用于掌拍击时,手的形状可区别使用平手和凹的打法,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音色。

21、《六月-船歌》是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被誉为“旋律大师”的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一首抒情小品。乐曲刻画了辽阔土地上的俄国人民宽厚、深沉、诚挚的性格,表现出作曲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以及他那独特的略含伤感的情绪。

22、《仲夏夜之梦》: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作品,其代表作还有:《乘着歌声的翅膀》《无词歌》等。

八年级上册

1、《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阿炳(华彦钧)作曲。

2、曲艺音乐:又称说唱,是说(说白)、唱(唱腔)、表(表演动作)三位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唱腔和器乐两个部分。主要特征: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

(1)京韵大鼓:流行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主要用鼓来伴奏,由演员边打鼓边演唱,再加上三弦、四胡为伴奏乐器。作品:《贺新春》《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旋律采用了京韵大鼓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并由京韵大鼓的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

(2)单弦牌子曲:流行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演唱者手拿八角鼓击节演唱。作品:《风雨归舟》

(3)四川清音:流行于四川省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音乐分为大调、曲牌、小调三类,作品:《布谷鸟咕咕叫》

(4)苏州评弹:又称弹词,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重要的曲艺艺术形式,用苏州方言演唱,由演员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5)山东快书:演唱时用鸳鸯板伴奏,它由两片半圆形的铜板制成。用山东方言演唱。

3、咏叹调:一种声乐体裁,通常指歌剧中抒发情感的独唱部分。

4、《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作曲,巴赫:德国作曲家,欧洲“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德语中,巴赫是小溪的意思,贝多芬曾说“他不是小溪,它是大海”

5、《哈里路亚》:选自大型声乐作品《弥赛亚》第二幕的终曲。由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作曲,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首歌曲《哈里路亚》的情绪所感染,激动的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欧洲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哈里路亚》的传统,“哈里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

6、欧洲音乐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和罗马,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心是意大利,17至19世纪,音乐中心转向了德国和意大利,先后出现了“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不同音乐风格流派。

7、《蓝色狂想曲》:由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作曲,这是一首把爵士乐运用于交响乐中的乐曲,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发祥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格什温:他将美国黑人民间音乐语言与专业创作技巧密切融合,是爵士乐登上严肃音乐的大雅之堂。

8、《月儿高》:琵琶古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9、《弯弯的月亮》:李海鹰词曲 《月夜》:德国舒曼曲

10、《花好月圆》:民族管弦乐曲,以吹、拉、弹、打四个乐器组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11、《大海啊,故乡》:故事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王立平词曲。

12、《海滨音诗》:小提琴独奏曲 八年级下册: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郑律成曲,原名《八路军进行曲》。郑律成,原朝鲜籍,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代表作品有《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娄山关》以及歌剧《望夫云》等。

2、《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江西民歌,流行于第一次国内革命年代的江西绝色革命根据地。

3、《十送红军》:江西民歌,曲调是采用大革命时在江西中央苏区民间流传的“长歌”加工整理的。所谓“长歌”,就是江西民间在差别亲友时演唱的和中叙事性体裁民歌。其语言质朴深情,词中穿插“里格”、“介支个”等衬词,更突出了地方语言特点。

4、《四渡赤水出奇兵》: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的。这首歌曲采用了云南民歌的音调。

5、《游击队歌》:贺绿汀曲。

6、《英雄赞歌》是故事片《英雄儿女》的插曲,作于1958年。在这部影片中描写了一位志愿军班长,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为保卫阵地,孤身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拉响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的故事。音乐结构:二段体

7、《猎人进行曲》选自德国作曲家韦伯著名歌剧《自由射手》第三幕。

8、《卡门序曲》:法国作曲家比才。

9、《威廉退尔序曲》: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

10、《今夜无人入睡》选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图兰朵》这部故事发生在中国,特别是1998年这部歌剧在北京故宫太庙上演以后,几乎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其中选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音调。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经常选它作为音乐压轴节目。《图兰朵》剧情:北京的皇宫前,图兰朵公主给向她求婚的人出了三个谜语,谁猜中了,便招为驸马,猜不中便处死。被废黜的突厥王的儿子卡拉夫猜中了谜语,图兰朵不愿嫁给他,经过卡拉夫的努力,终于征服了一颗冷酷的心。

11、歌剧音乐可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其中声乐部分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幕间曲、情景音乐等。

12、《放马山歌》是流行于我国云南的一首汉族民歌。是牧童在山上放牧时唱的一种山歌。只有四个音,6 1 2 3,歌曲中插入“喔噜噜的”、“呦哦”,既表达了牧童欢乐的情绪,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1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云南撒尼族民歌。

14、《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施光南根据云南傣族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佳作。

15、《母女夜话》是朱践耳交响组曲《纳西一奇》的第三乐章。音乐柔美、抒情,以大提琴音乐代表母亲形象,以小提琴音乐代表女儿形象。

16、《苗岭的早晨》:陈钢曲,描绘苗族山寨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

17、《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作曲。以我国南方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热烈场面。

18、《快乐的罗梭》是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表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月琴。

19、施光南:当代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

20、印第安人的音乐特点: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节奏比较单纯,传统乐器是笛、埙、鼓、摇响器等;非洲黑人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他们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以伦巴、桑巴为代表,今天作为“拉丁节奏”而广受世界欢迎的音乐,几乎都是以非洲黑人音乐节奏为基础,接受了西班牙节奏影响而发展成的。

21、《卖玉米饼》是一首智利民歌。以民间集市叫卖音调为素材的歌曲,音调为口语化风格。

22、桑巴:起源于巴西,是巴西民众喜爱的一种舞蹈音乐形式。伦巴:起源于古巴

23、《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词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为流畅的旋律、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九年级

1、词牌:词的曲调的名称,如:西江月、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等

2、我国古代诗歌历来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划分标准就是音乐的归类。

风: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民间音乐),多为简单的重复 雅:西周王畿之乐(周王朝统治的地区),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先秦流行的音乐为“雅乐”、汉魏以来流行“清乐”、隋唐之际流行“燕乐”

4、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分四个乐章,前三个乐章是器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人声,淋漓尽致的揭示以《欢乐颂》为核心的音乐主题。贝多芬:德国,“乐圣” “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与海顿、莫扎特并称“维也纳三杰”。

5、《军民团结一家亲》: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幕,具有海南岛的地域风情,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故事情节: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洪常青,经他引路,参加了红色娘子军,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

6、《那不勒斯舞曲》:选自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三幕,柴科夫斯基作曲。这部舞剧是一部具有高度交响性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舞剧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剧情:魔法师把奥杰塔公主变成了天鹅,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师的通知,齐格弗里德王子发誓永远爱她,王子在奥杰塔和众天鹅的帮助下,战胜了魔法师,与奥杰塔终于结合在一起。

7、《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作曲,“圆舞曲之王”由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圆舞曲: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步两种

15、《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献给他的女学生特雷泽的著名钢琴小曲。

16、《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德国听到波兰起义失败后,在万分悲愤的心情下写的,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们斗争的心情

17、协奏曲: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互相交融的作品,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

23、《飞天仙子》: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序幕“飞天仙子舞”的音乐

24、《木星——欢乐使者》:选自管弦乐合奏《行星组曲》,《行星组曲》由七首乐曲组成,分别以火星、金星、水星、土星、天王星、木星、海王星命名

26、布鲁斯的音乐特点:大调音阶上降第三级和第七级音,旋律多含切分节奏

27、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乐之父”

28、摇滚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黑人的布鲁斯音乐为基础,加上摇摆乐和钢琴音乐的成分。

29、《老人河》是20世纪著名摇滚音乐剧《演艺船》中的插曲,是杰若米-科恩的代表作品 30、Beatles乐队是来自英国利物浦的著名四人摇滚乐队组合,在我国Beatles乐队由两个都十分流行的译名:披头士乐队和甲壳虫乐队。

31、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被称为“猫王”,是第一位将乡村音乐和布鲁斯音乐融进摇滚乐中的白人歌手,是流行音乐历史上唱片销量最高的艺人

从数学知识更深处解读教材文本 篇6

一、从知识的产生中理解教材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则,而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理解了数学概念就意味着掌握了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在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有丰富的形成过程。当我们的教学只是教数学的定义时,其教学过程必然是知识模仿、记忆与强化训练,学生无法理解知识本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系统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数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整数和分数共同组成了小学阶段有关“数与代数”的初步认识。追溯小数的产生过程可以知道,小数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人们在度量物体的过程中,总是把容易感知、经常触及的量作为合适的单位,如一斤、一元、一尺等,然后依据十进制发展出比其更大的位值系统。可是,由于日常生活往往还需要比“1”更小的计量单位,于是就有了尺以下的寸、分:斤以下的两、钱:元以下的角、分。小数产生的本源在于计量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解,我们发现教材的主题图(P32)从实际测量活动入手,让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的时候,发现量得的长度会比整数米多一些或者少一些的度量情况,从而得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简单的情景图,将小数的产生历史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現出来,让学生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进而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如果仔细翻阅教材,就会发现,在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其分数的产生也是由于度量不足1个整体而产生的,小数的产生和分数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切忌因教小数而教小数,出现把分数和小数的产生割裂开来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感悟到:当度量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时候,可以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适当地沟通小数的产生和分数的产生间的联系。

二、在知识的联系中丰富教材

谈谈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互见法” 篇7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笔者发现,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也隐含着同一个知识点集中于某一章某一节,或是散见于他处,或是隐含于图文之中,这种编写方法形似互见法。现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谈一谈现行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互见。

一、图文知识点互见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中说:“朝鲜半岛与我国为邻,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这句话中为什么只提到朝鲜半岛的南部,而不提北部呢?是否因为略显多余。参照现行教材第二节两汉政权疆域示意图可知,此时朝鲜半岛的北部尚属于两汉统治的疆域范围,若不提南部二字,历史情况就不准确,甚至会出现失误。关于匈奴在公元前三世纪强大起来,并开始南下,对秦汉北部边界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一知识点,可根据课本第一章第五节的战国兼并形势图中燕赵秦三国修长城以挡匈奴兵南下与第二章第五节关于匈奴的兴衰相互进行介绍。再如课本上讲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纸术先后西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据此认为在汉代时造纸术就开始外传了,这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而导致不正确的理解。只要看看造纸术的外传示意图,就知道造纸术在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入欧洲和非洲。所以通过图文互见可知造纸术并非在汉代就开始西传。

二、隐性与显性知识点的互见

教材中有许多隐性知识,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通过隐性与显性互现出来。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这一节开头就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春秋大国争霸图和战国兼并势图中就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通过二者的比较和课文的描述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此时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民族融合的趋势,二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趋势,三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出现大国争霸踞的兼并战争,表现在地图上就是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目减少,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图中从民族关系变化上看春秋时北方的赤狄、白狄、山戎、北戎等,被战国时匈奴和东胡所取代,说明民族的融合在扩大,图中标有郢、邯郸、临淄等地说明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出现。还有通过16世纪前后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对比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西方科技逐渐领先的原因,前者主要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使科学技术发展缺乏基础和动力,“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外交主动权,隔绝了中外交流;明“八股取士”和清“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养成不求实际和实用的学风。而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西方科技奠定物质的基础,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发展开辟了道路,扫除了障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科技发展。

三、前后章节知识点的互见

如,晋南北朝史只要求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即第三节、第四节的内容,看起来一节讲经济一节说文化,各自独立。孰不知,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的开发是一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条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江南经济的开发就不会有刘徽、祖冲之、王羲之等人的杰出成就。没有社会的长期动乱,战争频繁,就不会有佛教的盛行和大量慷慨的北方民歌涌现,没有民族融合的高潮出现,《齐民要术》中就不会记载有守关农牧业的情况,可见教材把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紧密相连在一起。

四、大、小字知识点互见

就佛教的影响来说,古代史课本中对佛教盛行的危害即消极影响,用大字说明,可再看小字就知道,佛教除了消耗经济,危及封建统治,增加人民负担外,还有佛教的传播和盛行,它对我国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医学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佛教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课文还告诉了我们:统治者不论是提倡佛教还是毁佛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

五、中外历史知识点的互见

写作教材中知识的过程化呈现 篇8

一、现有写作教材知识的呈现特点

20世纪30年代, 我国就出现过几套以写作知识为线索的著名教材。一是孙俍工编写的《国文教科书》, 以“文章做法”知识为主;一是傅东华主编的《复兴中学国文教科书》, 以文体知识为主线, 构建了“记叙、抒情、说明、议论、应用”的基本训练框架;一是叶圣陶、夏丏尊主编的《国文百八课》, 将文体、文章、文法、修辞知识与阅读贯穿起来。这些教材的知识编撰体系, 为写作教学奠定了基础, 并影响至今。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的知识观,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的原因, 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 因此又称为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一般可以通过记忆获得, 因此也称为记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因此, 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就是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 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的。其中,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学习调节和控制是学习方法和元认知的‘中介’环节。”[1]

从这一角度审视我国写作教材中所呈现的写作知识, 一般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如写作态度习惯的知识:“用心感受生活”;文章技法知识:“叙事要有波澜”;文学体裁方面的知识: “小说的特征”, 等等。在教材中, 这些知识有时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呈现, 有时会在范文分析点评中出现, 还有的以小贴士、链接等形式呈现。总体上具有系统完整、笼统模糊、简要浅显的特点。 这些陈述性知识教给学生静态的写作规则、原理、概念及经验, 作用在于帮助识别某类写作的特征与规律, 但对于写作实践却往往显得无力, 难以提供更明确、更实用的操作性指导。这种无力表现在学生往往明白“要这样”, 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这样”。

现行中学写作教学一般写前有指导, 写后有讲评, 但最关键的写作过程, 教师的指导却常常缺失。这与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有密切联系。写作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就必须改变, 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的过程化呈现。知识的过程化呈现, 表现在关注知识的动态呈现而不是静态分类, 关注怎样把知识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的系统框架, 关注学生写作行为的引导而不是进行知识概念的辨析。

二、教材写作知识的过程化呈现方式

教材的编撰是为解决师生的教学问题服务的。但是, 写作个体的差异很大, 学生的写作困难不尽相同, 且解决这些写作难题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 写作知识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 而应聚焦核心问题, 选择核心知识呈现。这些知识必须高度简约, 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否则学生将陷入写作的知识学习而忽略写作本质是实践学习。因此, 写作知识的选择应该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简明扼要, 直指关键, 强调过程, 容易操作, 重在习得, 融入实践。具体说来, 有以下方式。

1.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可以为实践技能的形成定向, 直接指导技能的练习和形成。程序性知识教给学生的是动态的步骤、过程、方法、策略。 程序性知识常常和策略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写作课需要程序性知识指导学生的写作技能练习。以“修改”的写 作知识为例。

沪教版关于“修改”的知识呈现如下:修改的重要性, 修改的范围和程度, 修改符号介绍。整个专题关于修改的知识只是告诉学生“你要从***方面改文章”, “改成什么样”, 至于怎样才能改成那样, 学生并不清楚。

国外某写作教材提供的关于修改的程序性知识如下:

修改分两步———第一步:发现问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离不开批判性的阅读。阅读可以是自己阅读自己的作 品, 也可以让别人 (同伴、老师、朋友、父母或者其他能够给你的文章提供帮助的人) 阅读。读自己的和阅读别人的文章, 所使用的策略是不一样的。使用什么策略, 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与写作目的而定。 [2]

这段话有三个知识:修改的步骤、谁是修改者、修改的目标。语言简要。为了让学生清楚再次阅读作品时应该怎么做, 教材继续提示:

发现问题分四步:

———获得总体印象 (重读、写梗概) 。

———列表修改, 拿一张纸, 左边写这类文章的基本特征 (如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故事、场景与人物、自传的意义、结构, 右边留空白写对照文章后发现的问题) 。

———分析自己作品的基本特征 (写出问题) 。

———研究批评性的评论 (尤其是别人的评论, 一定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

根据这些提示, 学生很清楚自己每一步该做什么, 怎么做。

2.知识以多 样 形 式 分 散 地 呈 现 在 整 个 写 作教学 活 动 的 过 程中

(1) 知识以扼要概括的语句分散呈现在各个写作环节。写作的主要环节有:计划、构思、起草、创作、修改。知识可以呈现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用导语形式把知识呈现于计划 环节, 起总说作用, 提纲挈领, 可以明确学习核心要素。在范文分析中点出知识, 可以对前面的总说做更具体细致的解说, 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还可以用小贴士、链接等形式把知识及其运用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和注意事项在修改环节再次呈现, 起到巩固效果。当然, 用语一定要简明扼要, 要言不烦。

(2) 知识以操作建议的形式呈现在导学 (写) 活动中。知识如果变成写作的操作性建议, 那么反而换了一种模样, 让人不自觉地接受。如讲“叙述的顺序”时, 可以这样设计:

时间顺序可以使读者一步一步地把握事件的发展。简略列出你要讲述的顺序。遵循以下建议:

①从最先发生的事件开始, 然后按时间顺序继续。

②使用“其次”、“然后”和“最终”这样的词语使顺序尽可能清晰。

③避免时间顺序上的变换。

(3) 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呈现在构思环节中。图形往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此外, 图形往往能显示知识间的结构化关系, 更有利于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把握知识点, 启发学生作更有深度的挖掘。

在构思环节,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思绪, 清晰地呈现文章脉络。

(4) 知识以问题的“变式”呈现在练习中。 知识以问题呈现, 在内容上避免了与知识短文的重复, 达到了自测的效果。而且, 问题本身就具有操作性和行动性, 以问题探究代替知识的归纳总结, 更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展开言语实践。如下面这道写作练习设计就是以问代说, 很有启发性:

哪种视角、语气和风格是我所要创造的这种类型的文本最合适的选择?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客观/主观;严肃的、讽刺的还是诙谐的、机智的, 等等) , 带着答案, 改写下面这个故事。

(5) 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评改标准中。把知识变成评改标准, 放在修改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巩固复习知识, 并强迫学生不自觉运用这些知识修改文章, 这就是很好的实践。并且, 设问后放在表格中, 可以对一些非主要学习目标的细节做补充, 完善前面的主要训练点。

作者:

三、写作知识的过程化呈现的意义

教材写作知识的过程化呈现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改变。教师不再高谈阔论, 而是着眼于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学生不再茫然于眼高手低, 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习得知识, 并最终把这些知识融入写作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此时, 写作教学将发挥应有作用。

摘要:我国现有写作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一般是以静态地呈现陈述性知识为主, 这虽然能帮助学生识别一些写作特征与规律, 但对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却往往显得无力。教材知识的过程化呈现有助于把知识融入写作实践, 更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具体呈现方式为: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操作建议、图形、问题变式、表格等多样形式, 分散地呈现在整个写作教学活动环节中。

关键词:写作教材,知识呈现,过程化

参考文献

[1]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 2002 (5) :11-13, 18.

教材知识 篇9

一、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1)英语教材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国人们都把英语这门语言当作是一种学习的对象,大都凭借着课本的知识和教师在课堂的教授来从中学习。因此,课本的含金量与我国在英语教育的水平质量与成效成正比。同时,学生也是关键的其中一点,其在此吸收到的知识面范围会影响到英语水平的提高。很多一线教师虽然很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知道怎么把书本知识融入到课堂的教授之中,但是总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专业的学术者研究的成果,自己并不能做出符合学术当中的框架、符合国际需要的文章,不敢大胆地去涉足。这就形成了英语教材的真空理论。

(2)个体方面。这几年来,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教材也在慢慢不断地更新。我在教授的过程当中也和很多同样岗位的教师们面临同样的问题,由对教授方法的热情探讨开始转向到对教课内容的疑惑和思考:究竟现代学生需要的是怎样的英语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变更也不可能脱离学习内容的更新而独立存在。

(3)新初中英语教材使用的迫切需要。很多教师没有跟上学习,思想观念落后,一些教学方法和旧的观念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步伐。他们是基础教育组成的重要部分,并且使用的外语而非二语的英语教材,对用怎样的核心知识构成去教授而感到深深疑惑。这些教师还不得不接受体系所依附的新的理念和不断更新的教材,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教授者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深深的失望。他们急切地期盼能看到学生取得的显著成果,而对于英语教材本身却缺少一定的研究。

二、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解决方案

(1)激发学生动机。现在大多的青少年心理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对新奇世界的巨大的好奇。当代英语教科书应尽量新奇有趣,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很多种的方式都可以去利用,如语言表达风趣幽默。虽然英语注重实践,但当中很多的语法规则、构词法理论、语音规律等不易演示的内容,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过程的困难。但如果语言能够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则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感,诱导学生慢慢地继续学习、阅读。而可爱活泼的内容插画,则能使学生充满学习激情,拓展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绝对不能忽视文章插图的重要性。插图的内容不仅要有广阔的范围,也可以有一些历史的记录画面。当然也可以是一些电脑制图和实景拍摄的照片,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书本内容的印象,实现他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可以举出生活当中的例子来引导学习,让学生可以有更真实的理解与感触。

(2)学好英语离不开激励表扬。教师要通过表扬、赞美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好英语。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态度,一般都是由成功和失败造成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在《动机和人格》中将激励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前文也提到过,英语还是以学生语言表达实践为主的学科,其中也有要学生强记的较抽象的概念内容如语法规律,这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理解和记忆能力。面对较抽象的概念内容,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是不高的,这时就需要用赞美和表扬来激励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3)加强练习。练习是英语教材的重要辅助结构之一。广义的练习不仅指课后练习,还包括单元及课后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等。在课文之后编排一些精心设计的练习,将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也正是教材区别于一般图书的地方。设置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言语实践,使语言知识内化为他们的语言库存,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优美的文章、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生活的美好、亲友情感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要学生养成理性情商:学习语言是逐步摸索认知的过程,涉及记忆、观察、推断和实践等多种能力培养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能够坚持慢慢培养。所以,教材要尽可能使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教材的编者在内容的编排上要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探究其中的规律,不可简单直接地把简论端出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也会不全面。

教材知识 篇10

KPK教材开篇即讲“能量”, “在构成物理学的所有概念中, 能量的概念——以其具有的普遍意义——已被证明是比其它物理概念重要得多、成功得多的一个概念。其应用到现在为止已远远超越了物理学范畴, 已经覆盖到所有学科领域。能量的概念已被证明是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物理学概念。”

KPK教材是为了缓解物理知识的总量不断增加, 而物理学时有限这一基本矛盾而开发的。因此, KPK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

1. KPK教材将物理学的量归为四大类

A.广延量:能量、动量物质的量等;

B.实物型量的流:能流、动量流、电流等;

C.内涵量:电势、温度、压强、化学势等;

D.其它的量:位置、时间的量和一些表征技术设备的量 (如电阻、电容等) 。这样的归类有利于物理学的类比学习, 也为构建物理学的统一结构打下了基础。

2. 包含于物理系统的实物型量可以从一个系统流到另一个系统

KPK教材将实物型量看成包含在一个物理系统中且能携带着能量从一个系统流到另一个系统, 从而删除了一些过去很重要而在现代物理学看来已不重要的多余的物理概念, 使学生不再为这些繁琐的物理概念及其计算所累。

以“能量”的内容为例, 在KPK教材中, 能量的概念用简单的具体的贴近生活的语言来描述:“能量是运输所需要的那种东西”“移动物体时需要能量”等等;用木头、煤、天燃气、油、电、实物型量等这些能量携带者替代了能量的形态, 因而没有了能量的转化, 只有不同的能量携带者和能量的传输;用能流替代了功率, 没有了关于功、功率、热量、功与热量的换算 (热功当量) , 这样学生就省去了既繁琐又多次在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计算。

3. 构建了物理学的统一结构

开发KPK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物理教育更现代化和精简化。所以, KPK教材以实物型量为中心概念, 用实物型量的流来构建整个物理课程结构, 将物理学的各个学科综合在这个统一的结构里, 并把化学、信息学、近代物理学的部分内容也整合在这一结构中。

在KPK教材中, 用统一的结构将物理学的各个不同领域用同一个观点呈现出来, 在不同的物理学领域应用相同的模型和思维表达方式, 相同结构和规律只需学习一次, 潜移默化了类比这一重要的思想, 简化了物理教学, 充分体现了泰勒的“一条学习经验可以达到多个目标”的课程思想, 提高了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KPK教材充分体现了能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上面的物理学的统一结构中, 各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中, 有两个实物型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力学中是能量和动量, 在电学中是能量和电荷量, 在热力学中是能量和熵, 在化学中是能量和物质的量……

5. KPK教材赋予了驱动力、阻力新的涵义

驱动力即内涵量的值的差异, 它形成流, 如电势差形成电流;阻力是导体的特性, 它阻碍流, 如电阻阻碍电流, 管子阻碍空气流、水流等等。它们帮助我们形成电势、化学势等内涵量的概念, 以及引入了实物型量熵, 它们适合于物理学的统一结构, 因而简化了物理教学。

教材知识 篇11

关键词 背景知识 教材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作用似乎被发挥的越来越少,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在英语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怎样让学生多做对一道题,因此在相应的教材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过多的侧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原有的生动教材失去了生动的意义,使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兴趣,如果这样日复一日的延续下去,学生怎么会有企盼英语课,渴望在英语文章中寻求知识的动力呢?所以现在要说的就是从教材的意愿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语法单词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融会贯通,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能够使他们喜欢英语,向往英语,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1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阅读并掌握大量的信息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英语教师仅有专业的英语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还需要有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等作为教学的背景知识来支撑。背景知识丰富的教师往往教学手段灵活,教学内容丰富。

2 注重生活实践与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专业学习过分强调“读书”产生的文本知识而忽略了实践事件。教师视野狭窄,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气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还英语作为思想交流工具的属性,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与学生对话的基础。同时,教师的背景知识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背景知识中有关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的教师往往更乐意从事教学,兴趣作为最大的动力,也就成了教师能否敬业乐业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在讲解高一上册A CITY OF HEROES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对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进行一下背景说明: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列强国的主要因素。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派遣许多年轻人到东欧去学习。还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

当代教师要做开放性的教师,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摆脱传统对教师职业的习惯定位,要听取和吸纳各种意见,不断向教师群体学习,开拓自己的事业和胸襟。教师要突破教学局限,打开自己的课堂之门,将其他英语教师请进自己的“小王国”,在虚心走近他们的课堂,客观评价他人的教学,反思自己教学过程,分享教学感悟,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还可以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听取他们的观点来完善自己的课堂。

3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生动活泼的气氛和严谨认真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英语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用来模仿与记忆,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查阅资料,总结积累,自主探索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的方式,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积极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要给学生机会,要让他们在自我参与中展示、矫正、发展。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课前五分钟的“谈天说地”英语实践活动,每天选定一位同学,内容自由选择,越广泛越好,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能力。例如一位同学就选中了我们英语教材warming up 中Howard Carter/1922/the man/find King Tut`s tomb 这一题材,向大家讲述了一段文字。世界瞩目的金字塔曾遭受疯狂的盗墓者的偷袭,然而霍德华卡特认为肯定有尚未出土的完好墓穴,在他六度考查时一位给他们找水的男孩在敲打中惊奇的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图特王的坟墓终于找到了。

4 寻求多种知识背景的表现形式

教学手段不是单一的,在英语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进行有趣的容易理解的输入。我们在课件制作、讲解中可以加入动感效果的电影片段、歌曲等,使之大大调动学生兴趣,紧跟课堂内容,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完善,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总结观点,感悟内涵。如在Chuck`s friend 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们播放一下Chuck是如何找到了一只排球及他是如何与排球相处的片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没有朋友的孤独凄惨,从而唤起他们内心对友谊的珍视。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方式,不仅使学生非常感兴趣,还能引发他们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效果是单纯的讲课所无法比拟的,事半而功倍。所以在英语教材的讲解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知识背景的表现形式,在紧密联系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 贺卫东,魏再江.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2007(6).

[2] 杨恒广.教育艺术.首都师范大学,2008(10).

[3] 周建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3(6).

提高数学教材中拓展性知识的实效 篇12

“你知道吗”栏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拓展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文化的重要体现。2012年前苏教版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材中没有安排这一内容, 仅在三至六年级教材中进行了安排。2012版的一年级教材中增加了“你知道吗”这一栏目, 各册编排次数统计如下:

在调查中我们有与王老师同样的感受,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你知道吗”内容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忽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公开教学中将其作为一种装饰, 只是用精美的课件呈现, 实际未发挥多大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仅让学生自由阅读, “你知道吗”所要传承的数学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在教学中将“你知道吗”栏目的功效落实到实处呢?

一、与教学无痕融合, 提高课堂效率

苏教版“你知道吗”栏目是随各单元的内容相机编排的。如将这一内容与新知识教学无痕融合, 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你知道吗”栏目编排的真正价值。

如在教学“认识负数”这一内容时, 我们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水果批发市场一天运进水果3吨, 运出水果2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记录的基础上, 教师利用“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记录相反意义量的方法———“粮食入仓为正, 出仓为负;收入的钱为正, 付出的钱为负”,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含义和用途。随着教学的继续进行, 又相机呈现了“正数”、“负数”的概念, 并介绍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数学史的介绍与新知识的教学无痕融合, 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还起到了在资料介绍这段时间内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的作用, 可谓一举两得, 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与问题解决接轨, 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 如能结合具体的问题, 科学安排“你知道吗”内容的渗透,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 问题解决前激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单元例2有关纳税问题之前, 教师激疑:纳税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那么什么是纳税呢?为什么要纳税呢?怎样纳税呢?请同学们首先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这些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理解“你知道吗”这一内容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又适当拓展介绍了纳税的相关知识。此时, 学生再解决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 已不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无声地渗透进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2. 问题解决中介绍

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1页第10题:你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素数吗?

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 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激趣:根据刚才的练习, 你有什么样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你知道吗”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我国数学家王元和潘承洞, 尤其是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成就。并指出“哥德巴赫猜想”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未能完成的“猜想”, 希望通过同学们的努力, 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样,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执著追求、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对学生进行了无声的教育。

3. 问题解决后尝试

如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上, 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曾有一种‘铺地锦’的乘法计算方法。你想学一学吗?”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前面复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开拓眼界的同时, 学生对数学这门科学由繁到简的内在规律又增加了一种感性认识。

三、与生活实际相联, 加深新知认识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 如能将“你知道吗”内容的呈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加深学生认识, 提高拓展性知识的实效。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过程中, 在学生初步认识比的意义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许多同学的妈妈喜欢穿高跟鞋?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跳舞时要踮起脚尖?”在学生“愤悱”之时, 教师提出:“阅读了第71页的‘你知道吗’就明白了!”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你知道吗”文本的解读中去。在此基础上, 教师又让学生分别计算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与不踮脚尖时下身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值, “黄金比”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与数学活动融合, 开阔学生视野

苏教版“你知道吗”栏目因篇幅的限制, 数量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你知道吗”呈现的内容相对也比较简洁。如何突破这一瓶颈, 提高栏目教学的实效?教学中可通过开展数学活动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

横向拓展, 即在某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如许多“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一些中外数学家的贡献。教学中可开展“数学家的故事”专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到图书馆查找等形式收集某一数学家的故事。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可以口头交流, 也可以用“数学手抄报”的形式进行交流, 还可以教师和学生合作, 将学生收集到的数学家的故事用展板的形式集中呈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学习。实践中, 我们将“讲数学家的故事”作为学校“数学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在班级、年级、学校层层宣讲、选拔评比,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纵向拓展, 即围绕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挖掘。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你知道吗”主要介绍了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正四棱台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中国古代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古代在几何学上还有哪些主要成就呢?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拓展: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古代在数学的其他方面又有哪些不同的成就?这样可以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 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数学文明中应有的地位, 防止产生在数学文化史介绍中“唯我独尊”的情况。

五、与相关学科嫁接, 实现教学双赢

为提高“你知道吗”教学的实效, 将数学与相关学科嫁接,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六年级上册“五线谱里的音符与分数”运用两种方法进行教学, 其效果大不一样。一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度的讲解, 学生虽然从分数的角度理解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所表示的时值之间的关系, 但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很难有情感的投入, 学生机械地接受了这一栏目的信息。二是与音乐教师进行沟通, 让学生带着音乐和数学课本同时走进音乐教室, 这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音乐教师在乐理知识教学时, 首先和同学们回顾了常见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 并用钢琴分别演奏这些音符, 让学生对这些音符的时长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提出:“这些音符的时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 阅读第61页‘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准确理解“五线谱里的音符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提高音乐素养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现了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的双赢。

六、与前后教材沟通, 提高使用实效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了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 而“你知道吗”是随教学内容相机穿插安排的。这就可能出现, 在前一阶段某一内容的后面编排了“你知道吗”而后一阶段没有编排, 或者相反。也有可能某一内容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的编排中均安排了“你知道吗”内容。教学中, 教师只有做到“前瞻后顾”, 加强教材前后之间的沟通, 才能充分发挥“你知道吗”栏目的功效。

如四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单元, 教材在“你知道吗”内容中呈现了五位著名学者抛硬币试验的数据, 并提出:看到这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一部分内容时, 再次呈现了这一内容, 并反问道, 为什么这五位著名学者抛硬币的次数都相当多, 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不正好是总次数的二分之一呢?学生通过思考懂得:二分之一只是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一种可能性, 不是抛了多少次, 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次数一定都是总次数的二分之一, 随机思想由于“你知道吗”内容的再次使用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 “你知道吗”内容的实效得到放大。

上一篇:医学院校图书馆下一篇:价值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