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评估

2024-05-20

教材评估(共10篇)

教材评估 篇1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 研究生教育受到更多重视。而研究生英语课程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众多要素里, 教材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英语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 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的主要来源。 (钱瑗, 1995) 一本好的英语教材不仅能够让学习者学到英语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国外文化, 而且能为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提供便利。但是, 任何一本教材都不是完美的, 因此进行教材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教材评估有利于提升教师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合理地使用、改编、替换和补充教材中的内容, 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以浙江某高校G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使用教材《研究生综合英语》为评估对象, 以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的教材评估理论为指导, 具体分析《研究生综合英语》的优缺点并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能对教师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2《研究生综合英语》简介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对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研究生综合英语》是21世纪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之一, 是编者在总结过去十多年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总结的基础上, 按照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要求, 秉承继承创新的原则编写而成。该书由复旦大学曾道明和陆效用两位教授主编,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发行。该书全书共四册, 前两册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后两册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以《研究生综合英语》第一册为例, 该册供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学期使用, 共有十个单元, 每个单元分别包括课文、补充阅读和口语技能三个部分, 共330页。

3 国内外教材评估研究现状

从根本上说, 教材评估是一项带有评估者主观观点和经验的行为, 没有按部就班的公式可作为标准的衡量尺度 (Sheldon, 1998) 。评估目的、目标及评估的环境不同, 评估的标准必然也有所差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随着英语教学的迅速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教材评估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材评估已然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英语教材评估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 当时的主要评估对象是新兴的听说教学法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英语教材评估逐渐引起众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在众多进行英语教材评估研究的学者中, Seaton (1982) 是早期研究的学者之一。但经研究发现, Seaton将评估内容分得太细、评估过程繁琐, 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工作量太大, 实用性不强。后来西方许多语言学家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角度出发, 陆续提出了自己的教材评估理论框架和原则。随后, 许多国内学者, 如束定芳、庄智象、钱媛等, 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对国外教材评估标准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对英语教材评估提出实际建议和展望。但是这些研究多数是理论层面的探讨, 很少从实证角度进行教材评估。因此, 本文选取实例进行教材评估对我国教材评估理论的发展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4 基于教材评估匹配法的《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评估

Hutchinson和Waters于1987年提出教材评估匹配法, 他们认为:对教材进行评估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对照的过程, 即评估者列出某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对教材的要求作为“自身需要分析”, 并列出某一候选教材的特点作为“客观对象分析”, 然后将两者相互对照, 做出评估。这种评估方法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 对我国的英语教材评估工作更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4.1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 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 导致研究生招生具有来源渠道广, 类型多的特点。目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类型有:国家统招研究生、单位委托培养研究生、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MBA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研究生等。由于招生类型不同, 导致研究生之间英语学习背景和水平也不尽相同。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有上千所, 各院校的校情不同,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生源不同, 导致研究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也不同。除此之外, 研究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发展也不均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目标需求也不相同, 有的希望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的希望能加强自己的写作和翻译能力, 有的则希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论他们的目标需求是什么, 基本都是为了在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

以该校研究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为例, 大部分研究生的入学成绩集中在50~70分。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有的已经或即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但是, 多数研究生仍表示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欠缺, 希望能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得以提高。

随着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迅速展开, 大部分高校目前都已经结束了第一轮的教学改革。在当前阶段, 各高校针对研究生英语教学都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例如多样化课程设置、分级化教学、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等。在课程设置上, 许多高校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各项改革的稳步进行并没有削弱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在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具有严谨的教学内容和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经过了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的融合之后, 其依然能在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保持着英语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以G大学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为例, 其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为主,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讨论、演讲、写作等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有助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4.2 对《研究生综合英语》的评估

《研究生综合英语》共四册, 每册分别有十个单元。每单元主要有课文、补充阅读和口语技能三个部分。编者在每一部分后面都配有练习题, 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将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与实际的教材内容进行比对, 笔者总结出该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 选材难度适中。选材的难度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可理解范围内, 在课文中出现的有难度的生词或短语在文章后面均采用英语释义, 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理解英语的能力。

2) 选材多样化。选取英美报刊书籍中的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本中的阅读材料, 同时又保证了选文语言的规范性。多种多样的话题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思考性, 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表达欲望。

3) 补充材料内容丰富。第一、二册的补充材料包括习语学习、词汇扩充和阅读欣赏三个部分, 第三、四册包括习语学习和阅读欣赏两个部分。习语练习的选材丰富多样, 可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阅读欣赏选材来源于文学价值较高的英语小说、散文等,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编者还在每单元的最后补充了几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谚语, 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这些补充材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提升英语能力的知识。

4) 内容间的关联性强。每单元的课文前面都有作者和内容简介, 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补充阅读的选材基本上与课文题材相似, 有的是选自同一作家的作品, 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整体上对课文的理解。

5) 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在每单元的课后均配有回答问题、话题讨论、词汇、短文填空、翻译和写作等习题, 每部分习题的设置都有各自的目的, 共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英语能力。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话题讨论给学生提供结合课文或与课文有关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词汇练习包括A、B两部分, A部分通过同义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词和词组的用法, B部分主要操练课文中出现的单词和词组以及它们的其他用法, 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短文填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上下文的意思, 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词或词组, 使全文的意思完整, 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翻译练习也分为A、B两部分, 分别选自课文以外的材料, 要求学生将它们分别译成英语和汉语, 并要求译文准确流畅, 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迅速提高。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出一篇条理清楚、用词恰当、行文流畅的英语短文, 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6) 注重口语、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编者在每单元的课文和补充阅读后都配有丰富的练习, 题型有口语、翻译和写作。多样化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弥补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方面的不足。虽然习题多样化, 但每册教材又都有各自的着重点, 如第一册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 第二册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第三册则是侧重于翻译技能的培养, 实用性很强。以口语技能为例, 这一部分编写了若干与课文相关的热门话题,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口语练习。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加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些针对性的习题设置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然而任何一本教材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 笔者认为《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视觉材料较少。教材中除了翻译习题里出现了中文, 其他内容均是英文。这样的排版布局能给人编排缜密的感觉, 但是如果能在教材内适当增加一些视觉材料, 将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2) 没有安排听力任务。教材着重培养了学生说、读、写、译能力, 然而在听力能力的提高上还有所欠缺。若能补充一些听力任务, 将更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综合提高。

5 结束语

教材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保证, 而教材评估是选择合适的教材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的前提。科学、系统的教材评估不仅促使教师进一步思考教学与教材的内在关联, 而且有助于教师合理认识自己相对于学习者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更加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运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教材评估匹配法对《研究生综合英语》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 该教材编排缜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它立足于我国教学实际, 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又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成功处理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是一套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好教材。笔者认为, 该教材作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总体上是可行的。然而任何一本教材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 该教材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视觉材料较少、没有安排听力任务等。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不足之处应做出主动弥补, 也希望教材编者能完善教材内容, 早日发行新版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编排更严谨的教材。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 研究生英语教学也随之受到更多重视。在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 教材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的教材评估匹配法为指导, 选取浙江省某高校G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材《研究生综合英语》为评估对象进行教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能对教师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评估,匹配法

参考文献

[1]Hutchison, Water.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Sheldon, L.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88, 42 (4) :237-246.

[3]钱瑗.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外语界, 1995 (1) :17-19.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曾道明, 陆效用.研究生综合英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教材评估 篇2

从使用者角度评估大学英语教材

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其外语学习的`资源作用,体现大纲,呈现知识,提供方法策略,充当教学的媒介,为学习者服务.本文运用实证方法,从使用者角度对教材评估和分析,为编写教材提供依据.

作 者:胡建伟 HU Jianwei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刊 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年,卷(期): 8(3) 分类号:H31 关键词: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教材   教材评估  

教材评估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本教材建设

伴随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类评估工作应运而生,从开始的中等专业学校评估到各类学校的升格评估,本科评估等。评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运行的规范化,促进教学质量向即定的目标发展。在评估中,学校的各项指标得到了优化。评估的导向功能是不能勿视的。本文仅评估对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设做如下探讨。

领会评估内涵,重视校本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正经历着特有的历程,从开始的教材缺乏到教材内容的取舍即不是本科教材的压缩,也不是中专教材的提升,其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对于校本教材,评估指标多有具体要求,这对校本教材的质与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来,市场上高职教材似乎并不缺乏,有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校本教材,也有的是由出版社出面,组织几个学校的教师在一起经过几次会议和讨论联合编写出来的。有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但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材选用和出版也存在随意性和趋利性等问题。针对现状,我们应认真分析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保证高职教育沿着健康轨道快速地发展。

1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论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理论水平,重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即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要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便,并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容易吸收。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文字流畅,图表清晰。高职校本教材编写时应注意其应用性、先进性、创造性、整体性,重视理论知识的重组整合。编者不能孤立地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思考,而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去考虑,要对本专业的相关教材进行研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就业能力。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从专业设置入手,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整合重组新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不宜精简太多。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意课程前后衔接。这样才能编写出较好的校本教材。要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教材的衔接。要综合研究课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使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的实践技能体系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3改革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最新的科学知识,教材编写要体现创新性,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相关前沿科学情况,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蓄积创新的能量。把握基础课程围绕创新能力,综合基本理论知识、克服学科间的割裂状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内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理论知识要保证达到高等教育水平,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需要把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奠基石,培养既有大学程度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愈扎实的,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就会愈强。高职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实际意义,掌握基本方法,把重点放在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满足各专业教师教学的需要。因此,在规划教材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不够完善,这样势必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加强领导,制定计划

1成立专业校本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第一线专业人员参加教材编写组。加强对校本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要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校本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教材的编写,在编写教材之前,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校本教材在本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特色。

2把教材建设列入学校教学研究课题项目,领导小组应积极争取将系列教材列入学院内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3应建立教材编写核準制度,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应由行业、专业出版社出版,这样,把好编审两道关,就能把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教材各类知识的比例结构,从而保证教材的质量。

4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校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理论知识精简不宜太多,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标准

教材评估 篇4

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而教材是实施教学大纲的载体, 教材内容应与大纲的要求相吻合。周雪林 (1996) 在总结了国外教材评估理论和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合理的评估标准应该包括六个方面:教材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教材的选材应该尽量具备“真实性”和“趣味性”、教材练习的设计、教材的配套材料。刘道义特别提出教材评估的四个基本要求:1) 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2) 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国家课程标准;3) 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4) 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各地教改实际 (刘, 2004) 。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教材评估的研究可以归纳为教材评价的标准和教材评价的方法。对教材评价方法做出贡献的有Mc Donough&Shaw (2003) 的教材评估细则、Cunningsworth (1995) 的评估模型和Hutchinson&Waters (1987) 的需求分析对照的评估模型。Mc Donough&Shaw (2003) 的教材评估细则由3个阶段组成:外部评估 (external evaluation) 、内部评估 (internal evaluation) 和整体评估 (overall evaluation) 。该评估细则十分注重交际法的使用, 但提供的参照表较为冗长, 操作费时费力。同时它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而对学习者的评价和反馈关注不够。Cunningsworth (1995) 提出英语教材评价的方法、类型、指导方针和内容, 并提出了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两种方法。他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过程, 为教材研究增加了新的视点。但是许多国内学者认为该评价表过于复杂与费时费力难以操作, 基本上无法实现。 (赵勇, 郑树堂, 2006) Hutchinson&Waters (1987) 提出的将“主观需求分析”和“客观对象分析”的互相对照的评估模型对于教材评估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强调, 评估基本上就是一个对照的过程。“对照”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法和价格等五个方面。钱媛在介绍该模型时强调在评估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表做适当的修改 (钱, 1995) 。这几种评估理论都是建立在某种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的, 同时它们也都各自有缺点, 如适用不当, 甚至可能会对教材评估产生错误的判断。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在我国目前的教材评估中, 往往忽略了以教学大纲为准则” (钱瑗, 1995) 。刘 (2006) 也指出“大纲是一门学科权威的理论性文件, 以它为准的教材研究因此更具科学性” (P.14) 。因此本文综合参考以上教材评估模型,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三套视听教材进行内部评估, 对教材内容编排、题材、语言微技能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2、研究问题

(1) 海南省现行高职英语视听教材在内部评估阶段体现出来的现状如何?

(2) 教学基本要求对教材的要求是什么?

3、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现行高职院校使用的视听说教材, 使用最多的三套教材为:《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 (以下简称《21世纪》) 、《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教程》 (以下简称《新世纪》) 和《世纪商务英语听说教程》 (以下简称《世纪商务》) 。通过调查学生的听力学习方式, 有74%人选择使用视听教材课后自学, 可见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利用视听教材, 因此对教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4、研究工具

钱媛 (1995) 提出外语教材的评价的4个方面, 其中包括“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或评估一览表逐项调查某一教材”。因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 根据《基本要求》, 对照三套教材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该要求的要求。2) 根据Hutchinson&Waters (1987) 对照模型逐项调查目标教材在各方面的情况, 对三套目标教材进行客观对比分析。该评估表为ESP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设计。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 高职英语教育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因此, 该对照模型适用于高职英语视听说教材的评估。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修改后的评价项目包括:1) 题材;2) 教材内容的编排及先后次序;3) 各项技能的比重以及综合技能的训练;4) 需要培养的微技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题材

《基本要求》2006修订版强调“听和说”能力的培养。该要求制定了交际范围表, 包括日常交际中的交际功能和情景和业务交际中的一般涉外活动和一般涉外业务活动。《新世纪》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每册书10个单元, 按功能意念主题安排。第一、二册涵盖问候、指路、感谢、道歉、请求、祝贺、喜好、建议、批评、邀请和鼓励等日常交际题材。第三册侧重校园生活、晚会、图书馆、家庭、酒店、电话等生活情景题材, 第四册转向介绍一般工作情景, 如谈论工作、办公室、医保、金融、运动、娱乐、住房问题、习俗和移民、展会和旅游等题材。从编排上看, 前两册的选材符合《基本要求》中要求掌握的日常交际功能, 不足在于第三、四册的选材并未完全涵盖《基本要求》规定需要掌握的涉外业务交际题材。相比而言, 教材《世纪商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世纪商务》共四册, 每册12-14个单元。第一、二册侧重语言的基础训练, 第三和第四册侧重商务知识。第一册涵盖了除了学习和健康话题以外的其他9个《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的日常交际功能:介绍与问候、兴趣爱好、同情、赞成、邀请、庆贺、建议、道歉、感谢、请求、提议和告别等, 并有基础语音训练。第二册包括了面试、商务电话、日程安排、住宿安排、宴请、银行业务、商务旅行、交通、购物与售后服务、投诉、等一般涉外活动交际功能题材。第三册以完整的贸易流程为主线, 涵盖从建立贸易关系、询盘还盘、接受订购、包装运输、保险、支付、签订合同等各项交易环节。此外, 还包括公司日常工作、会议和业绩演示等内容。第四册涉及接待、贸易展览会、广告、物流、电子商务、公共关系、企业文化、服务业、保险和投资等涉外活动题材。整体而言, 该套教材完整呈现了《基本要求》对高职高专听说能力的需要掌握的听力题材要求。

《21世纪》四册教材也是按功能意念主题编排。第一册包括问候和介绍、感激、告别、道歉、邀请、指路、天气和信息记录等。第二册重复了问候、忙碌、喜好、理解、同意、接受与拒绝、交际策略等题材。第三册包括财务状况、酒店预订、提建议、表达情绪、金融、健康、祝贺等八个话题。第四册谈论面试、公司介绍、产品描述、商务关系、价格、订单、签订合约和会议等涉外业务话题。第一册前七个单元话题完全符合《基本要求》的范围, 信息记录不属某一功能意念题材。第四册的是遵循《基本要求》中要求的一般涉外活动设置, 符合要求。第二、三册的题材选择和编排稍显混乱, 既有喜好、建议等功能意念题材又有财务状况等涉外活动题材, 两册之间的过渡和区别不够明显。第一、二册的第一单元都安排了见面问候的话题, 第三册的第一和第六单元都谈论到财务金融话题。

2、教材内容的编排及先后次序

《新世纪》每个单元由七个部分组成。前三册的第一部分是语音训练。第二部分Listen In图文配对作为导入, 并配以四个对话做复合式听写, 听后模仿听力材料练习语音语调。该部分Words&Phrases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较难词汇做标注。第三部分Focus On列表该意念功能项目需要掌握的口语表达, 提供学生在口语操练中需要的语言输入。Listen More有五个延伸练习, 包括练习词义辨析、句子辨析、对话和短文理解等形式。Act It Out模块是要求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的表达和知识根据提供的情景做模拟对话。Fun Time中提供歌曲、短文、故事和幽默等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和多样性。练习方面, 有基本语音辨音、图文配对、听写句子、模拟对话、选择、对错判断、复合式听写等。

《世纪商务》每个单元由五个部分构成:微技能训练、日常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和轻松时刻。第一部分Training Focus注重听力技巧的训练, 包括听前预测、抓主题、边听边记、概括大意、猜词义、猜内涵、判断说话者语气和态度等技巧。第二部分General Listening以对话和短文的形式设置该日常生活或社交活动功能话题, 配有正误判断、单项选择、图表、填空、配对、复合式听写等多种练习。第三部分Fun break配有绕口令、歌曲、幽默、小故事等。第四部分Business-based Listening设计了该交际功能的商务对话和短文, 让学生掌握同一话题在不同场合如何使用。第三、四部分都辅以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练习旨在训练学生抓住主题和概括总结的能力。第五部分Viewing and Speaking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配套1-2个视频, 并提供该话题进行口语训练时所需的常用表达, 助于学生运用该功能意念表达进行口语操练,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述能力。

《21世纪》的特点是设计了两个核心人物贯穿各个场景, 使得教材编写有一定连贯性。教材单元设计较为完整, 分导入、视听说、听力训练和趣味视听四个部分。视听说模块是以功能话题为中心的对话, 在听说训练部分既有听力微技能训练又有综合听力训练, 该部分与该话题单元联系不大, 仅是为了技能训练设计。趣味视听模块有影视欣赏也有小故事、歌曲和笑话等。练习形式多样, 有单词听写、复合式听写、词义转换、对错判断、选择等。听的部分主要是对话和短篇, 与四级考试听力试题形式一致, 该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视频内容丰富, “看与观察”训练学生观察“剧情变化和人物的行为举止” (翟, 2007, P.2) 。说的部分有视频对话 (给对话配音) 、情景对话模拟、口头讨论等。词汇储备提供了相关内容的词汇和惯用表达。每个单元都有听前/看前预测, 为获取视听信息做预测。内容编排上遵循由浅到深的原则, 练习设计上从“视”到“听”到“说”的安排, 注重三者结合训练。

3、各项技能的比重及综合技能的训练

以三套教材第二册做参考, 对比一个单元中视频、音频和口语练习的数量。结果显示, 《21世纪》提供“视”的材料最多, 约占45%的比重。相反, 《新世纪》没有视频材料。三套教材中比重最大的是“听”音频材料。其中《新世纪》音频占85%左右, 《世纪商务》音频大约占68%, 《21世纪》音频占46%左右。至于“说”的技能, 《新世纪》提供最多操练机会 (15%) , 其次是《世纪商务》 (12%) , 《21世纪》在这方面比重较小, 只占8%左右。三套教材均注重了“听”和“说”的技能培养, 不足是其他方面的技能如“读”和“写”综合技能没有很好体现出来。

4、需要培养的微技能

《基本要求》中的语言技能表列出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中听的技能要求:1) 理解所听材料的主旨或要点;2) 理解具体信息;3) 理解所听材料的背景、说话人之间的关系等;4) 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新世纪》前三册都侧重语音技能的训练, 包括元音、辅音、辅音连缀、不完全爆破、连音、句子重音、强读与弱读、同化、元音省略、意群和停顿、语音语调等。四册书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听力微技能训练讲解, 但练习的设置中有测试听主旨和抓细节等信息。《世纪商务》 (II) 集中介绍了关于听力微技能:making prediction、key-word identifying、catching the main idea、taking message、drawing inferences、summarizing the main points、making an outline等, 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其中涵盖了《基本要求》提的“听主旨、理解具体信息、推断含义”的听力技能要求, 唯一欠缺的是没有涉及听材料背景及听说话人的关系这一听力技能。至于“说的技能”, 该教材的第五部分都列举了有用的表达和句型, 包括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业务活动中正式的语言材料, 但关于交流中的应变措施谈论不多。《21世纪》在第二部分有独立的微技能训练模块设计完整, 如第二册介绍的微技能包括听数字、听时间、测量单位、小数、听图表、听细节、推测等。对每个微技能并未进行细致的讲解, 优点是配套的练习十分有针对性, 这一点比《世纪商务》做得更好。在“说”方面, 该教材没有列举该话题下的惯用表达和句型。

五、结论与建议

《世纪商务》实用性强, 以具体社交活动与商务场景为主线, 突出语言交际功能, 学生既能够学习到实用语言技能又能熟悉商务环境中常用句型和表达语言。其次相关性强, 教材中所设计的场景对话材料和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环境密切相关, 与社会生活接近。最后真实性强, 情景对话涵盖实际生活中多个方面, 语言方面多种人物角色不同发音, 题材丰富, 体裁多样。不足之处在于微技能的介绍和操练不够, 黑白插图不够生动。《新世纪》该教材尤其注重语音基础知识的训练, 前三册均有1/4的篇幅用在语音辨音和跟读。针对一篇材料设计多个练习, 选材多以日常生活情景为主, 少有涉及《基本要求》规定要求掌握的一般涉外活和一般涉外业务等功能项目。作为高职高专类教材, 《21世纪》有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及光盘。教材编排得当, 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备。趣味视听模块选取影视片段和流行歌曲供学生欣赏。每个单元都有文化介绍模块, 让学生在掌握听力技能的同时了解相关的中西文化差异。不足之处在于前两册选材单一, 课文涉及的生活工作场景较少主要围绕两个人物的对话展开辅以一些新闻类材料。

基于以上分析,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听力教材编写方面, 我们应尽力让教材的真实性, 和在语言、语言和体裁的多样性方面得到加强。教材以训练听力技能为主, 融合功能意念、日常社交和商务场景。所选材料覆盖《基本要求》功能意念项目表所涉及的内容并有相关微技能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在听懂基本语言单位的基础上, 能理解语篇水平, 最后达到提高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

摘要: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重视语言学习的规律, 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 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鉴于国内教材研究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 (ESP) , 对高职院校现行广泛使用的三套视听教材分别进行内部评估。

教材评估 篇5

[一]积累部分(44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wànlàijù jìzhù lìqīng fēng liú shuǐ

夜,(),我静静地()窗前,放飞()般的思念。

mò mò wú wénkǎn kěmàn cháng

()、辛勤耕耘的恩师啊,说声再见,()而又()的fēngyǔwúzǔyīyībùshě

人生路上,我会()。一股()的情怀充满我心。我rùnshīménglóng的眼眶()了,我的眼睛()了。望着月儿,我悄悄地说声“谢谢”!

二、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5分)

①()精会神②前俯后()③亡羊补()④夸夸其()

⑤全神()注

以上成语中,()和()的意思相近;由两组意思相反的词组成的成语是();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是();说明某种道理的成语是()。

三、请准确填写带有“望”字的词语,注意不要重复。(3分)

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家,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信,他很()。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已经离开人世了,凡卡()。

四、按要求写句填空。(13分)

1、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

泥菩萨过江————

2、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缩句)

3、小明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排练节目,您就别等我吃饭了。”(改为转述句)

4、看到这美丽的校园,谁会不舒服呢?(给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原意,用两种方式)

5、写一个拟人句,用上“小草”、“太阳”两个词。

6、古诗中有不少表现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还有高适的《》一诗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五、从下列词语中选择3个(必有一组关联词),打上“√”,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3分)倾注如饥似渴闪烁酷爱凝聚憧憬

多么……多么……不是……而是……如果……那么……

六、所学内容回顾。(15分)

1、《学弈》一文中,写跟弈秋学弈的二人的不同表现的句子是: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讲了李大钊

钊英雄气概。

3、《为人民服务》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课文引用了司马迁的一段话说明了人死的意义各不相同。

你最欣赏的人物是,因为。

5、某书店要在店内醒目的地方挂一条幅,条幅上要写一句格言,请你选一个,写在下面。[二]阅读部分(7+19分)

(一)(7分)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烧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这段话中的“这些”指什么?为什么小女孩没有注意这些?

2、这段话中的“这个”指什么?为什么小女孩忘不了这个?

3、这段话主要写了()。

①小女孩挨饿受冻,很可怜。

②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走着。

③在富人尽情欢乐的时刻里,小女孩忘不了大年夜。

(二)西湖梦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回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别一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

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俗不可耐: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游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蹊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罗备至: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划出一句比喻句。用双横线划出一句排比句。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日本使臣游湖所做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引用这首诗的目的是。

4、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让人觉得不真切的原因有二,其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的句子在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

6、请用“∥”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7、本文作者为《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书的作者,他是我们宁波

人,那里人杰地灵,还出过许多人才,有、等。

[三]习作部分(30分)

1、下面,要看你的语文应用能力啦,相信你会表现得很不错。

大队辅导员李老师因学校紧急会议,无法到班上布置周日参观科技馆的活动安排,她将活动计划交给中队长。如果你是中队长,你怎样向同学们说明情况并做布置呢?请写下来。〔附:活动计划:(1)早上8∶00在校门口集合(2)统一穿校服,佩带红领巾(3)带笔和笔记本做记录。〕(5分)

2、习作:《再见了,老师》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评估 篇6

教材是学生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 统领整本教材的指导性思想, 可具体体现在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能否将学生学习的必要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汇集起来等方面。

统观全书,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编委力图贯彻“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首先, 基础性是因教材的受众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 同时也来源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设想。既然是专业基础课, 编者从关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理论基础,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囊括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专业技能) , 课堂教学 (细分为各课型教学) , 教学所使用教材 (主要是中国大陆、美国、法国等三个地区) , 学习者的二语习得 (分不同地区背景的学习者) , 各国教学概况 (分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背景) , 汉语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及汉语国际教学的发展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 注重发挥其“引导性”与“总括性”。其次, 原典性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其它教材或者说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主要体现于倡导原典阅读, 便于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而不是通过二手材料阅读即学者专家的评价来左右大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除了附有经过筛选的原典, 还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附上了建议阅读书目, 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指出了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途径。最后, 不难发现国际性主要是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且从现实方面来说, 对于有意愿走出去充当海外教学志愿者的同学们而言, 了解海外主要教学阵地 (如北美、欧洲与东亚) 的教材使用情况, 学习者背景及习得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教学针对性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选用的知识内容是必需的、关键的和典型的。教材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汉语课授课对象、国别化教学等多个方面入手, 且教材各部分知识点设置以典型呈现, 既是必要涉及也是教材使用者应掌握的关键。教材所选知识内容适度反映了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及其基本结构, 即教学主体、客体和教学过程, 也让使用者了解该学科及教育事实的过去, 更是带有前瞻性的目光为最新发展和未来发展做总结与预测。教材所选用的内容, 也包括了其它的学科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等学科) , 因为编者也明确认识到所有独立学科也都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 汉语国际教育也是如此。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汉语等联系甚为紧密, 因此在教材的第一章就分设了各相关小节, 体现除了汉语国际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性。且各学科知识间也达到了协调和平衡, 分节虽以相关学科为名, 但在对独立的学科做了相关说明之后便与教材主题联系与结合。教材所选知识带有基础性、前瞻性、拓展性, 如通过研究教材便可发现, 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阅读性, 能为使用者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并且使用者不会认为其超出了他们可学习可理解的范围;很多章节同时也在体现关于对该学科未来趋势发展的一些预测, 更有一部分课后思考和推荐阅读书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学生的能了。更重要的是, 在本书中, 并未有关于一个知识的固定的教法的体现, 更多是在引导学生,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表达上必须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使用者认知的规律。在本科低年级阶段, 这些学生的接受心理尚处于高中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充满期待和潜在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本专业又基本上是茫然的。因此, 教材须发挥其基本专业教材的引导作用, 也在介绍相关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面遵循了使用者的认知规律, 体现了教材排列的科学性。首先面对刚进入本专业的本科生, 教材正确地判断了学生为学习前已有的知识和达到的认知水平, 即对该部分专业知识的匮乏, 头脑中对该专业背景毫无概念, 且欠缺引导。教材便着重在此部分进行设计, 如每节的知识点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听力教学中, 先讲了据科学研究发现的听力能力中所包含的几十项微技能, 再深入分析了听力理解过程的三阶段 (并辅以例子) , 最后与教学相结合, 有利于使用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着清楚的交代, 未有清楚交代的, 也会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过程。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也十分贴合学生实际, 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 导致学生在开始阶段就产生畏惧心理等。并且在编写和组织上做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

教材给使用者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且十分切合其实际。每一小节的最后都留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可拓展的阅读, 问题有助于使用者根据本节知识内容进行总结进行验证, 且安排的数量与难度都是恰当合适的 (按照知识阐述的顺序, 问题数量据章节篇幅而定以及超过章节内容需要扩展的问题一般保持在1-2个) 。而阅读书单解决了使用者课后无书可觅的困境, 也带来了新的知识补充与深度拓展。书中的知识内容和框架有助于使用者建构起个人的语言观、教学观, 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所谈到的重要点, 只有当一个准国际汉语教育教师树立了既符合标准又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观和教学观, 才能在日后教授学生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出色。

上述几个方面皆是从教材内容选取与安排 (即知识的科学性) , 同是否符合使用者认知心理规律等方面来进行评估总结。在此之外, 本人也发现了一些细小的问题。如教材每一小节后都附上了原典阅读节选, 但第一章第一节后选用的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但在索引目录和其他选用的原典来说风格不太一致。具体是其他的外文原典都是用英文, 而夸美纽斯的原典目录是用中文写的, 不知道是因为《大教育论》没有英文版还是出于其他问题的考虑, 不过我个人认为有必要保持风格一致, 要么将《大教育论》改成英文版或把其他原典都采用中文翻译版。这与其他教材力图展现给教材使用对象以全貌, 但在各小节知识内容的规划上对深度知识体现不够。再如虽然教材设定的适用对象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 但其也是成年人, 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 应在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加深。还如在谈论汉语学习者背景和国别化教学概况等方面, 和四川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是有一定出入的。海外志愿者的主要阵地还在于东南亚地区, 特别是像泰国这样需要量相当大的国家, 理应将其纳入进来让学生有大致情况的了解, 这也可看做是对典型化的补充。当然, 教材编写是否成功还应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评价, 就如理论只有投入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出真正效果一般。如将其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中去获得了成功, 就说明该教材在解决其专业引导方面的问题, 那么它就是切实有效的。

但就其总体来说, 其出发点、思考维度、教育目的在书中呈现十分明确, 各知识点逻辑顺序排列得当, 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3) .

[2]赵勇.几个国外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兼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启示[J].外语教学, 2006 (5) .

高职教材《外科护理学》质量评估 篇7

1《外科护理学》教材质量评估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估高职教材的质量, 笔者设置了适合于高职教材质量评估的“教材质量评估调查表”[2] (见表1) , 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科护理学》[3]进行质量评估。在此教材出版发行1年后,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6所院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阳中医学校、三峡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进行问卷调查。参加评估的人员主要是各院校的专家、教师、学生, 评估人员按表1如实填写, 收回表格最少的院校为2份 (因学生没有使用此教材, 无学生填表) , 最多的院校80份, 共收回228份。其中学生填写102份, 教师填写76份, 专家填写50份。

2 教材质量调查结果

各类评估人所给予的平均分数换算式为:

其中, α为某类型评估人给予的平均分数;Q为某类型评估人的总人数;Ri为某类型人中每位评估人给予的分数。最后, 求出加权算术平均数, 得总评分数 (A) 。

A=b学生×a学生+b专家×a专家+b教师×a教师

其中, A为3类评估人所给予的总评分数;b学生、b专家、b教师为权数 (b学生=0.3, b专家=0.5, b教师=0.2) ;a学生、a专家、a教师为各类人员分别给予的平均分数。

每位评估人对所评估的教材既要根据评估标准作出定性的总评语, 又要根据计分制评估表给出4个单项分和总分。由于不同类型评估人以及同一类型评估人中的每个人对教材所给予的分数可靠性不同, 所以, 应将教材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本教材的评估结果见表2。

3 结论

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本教材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使用, 有一定科学水平、教学水平、思想水平、文图水平, 尤其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使用。填表人反馈意见表明, 本教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集中表现在某些章节疾病概要部分过于简单, 有些护理内容比较陈旧, 在培养学生创新性、体现高职特色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通过对该教材的评估可为今后教材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提供依据。

摘要:运用高职教材质量评估调查表, 对《外科护理学》教材进行质量评估, 指出该教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为今后教材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材,《外科护理学》,教材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1]周琦, 肖瑛.高校教材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2) :50~52.

[2]丁桂芝, 郝玲.制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J].中国大学教育, 2004, 4 (2) :54~55.

教材评估 篇8

早在1985年, 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 到2012年教育部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全国已有300多家高校成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并且对外招生。目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全国迅速发展, 报考人数与日俱增。大批学子满怀热情报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不仅是为了实现自个人的人生梦想与目标, 也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 使中国文化能走向世界, 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中国, 了解中国。然而如何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则是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始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 使用教材主要包括黄伯荣编著的《现代汉语 (上普通高等教育语言专业重点规划教材) 》、胡裕树著《现代汉语》、杨文全主编《现代汉语》以及陆俭明主编《现代汉语》等等;古代汉语, 使用教材主要包括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上、下) 》等。除了开设包括汉语基础知识的课程外, 还开设了与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包括: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杨德广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概论 (修订版) 》、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以及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这些教材都各有所长, 都在一定的领域中有其专业的一面, 然后也有各自的不足。

二、教材评估标准

回首近几年, 各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材的选择上都各有特色。并且教材种类繁多, 也可以根据相应的课程选择相应的教材。质量较好的教材使用起来, 对于教师来说, 会更加得心应手, 更方便与知识的传递, 而对于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游刃有余。除此, 好的教材也可以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虽然有很多好的教材以供选择, 并且每年也有教材问世, 但是同类教材的不同版本大多是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没有新意与特点, 雷同现象非常严重。由此可见, 对于教材的评估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应该根据什么样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呢?怎样的评估标准才算科学呢?

对于如何科学的评估教材, 钱钟书之女钱瑗曾说“评估教材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对照过程 (matching) 。评估者应首先列出某一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对教材的要求, 这可称之为‘自身需求分析’, 同时列出某一候选教科书的特点, 也就是作‘客观对象分析’, 然后两相对照, 作出评估。” (钱瑗1995) 。周雪林认为应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1) 教材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2) 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3) 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 (4) 教材的选材问题; (5) 教材练习的设计问题; (5) 配套教材。 (周雪林1996) 。束定芳等确定了教材编写“五大原则”: (1) 系统原则, (2) 交际原则, (3) 认知原则, (4) 文化原则, (5) 情感原则。 (束定芳1996) 。赵金铭先生则将教材评估标准分为以下几部分:前期准备、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语言材料、练习编排、注释解说、教材配套及其他。 (赵金铭1998) 。下面将根据赵金铭先生的标准对《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进行评估。

三、《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评估

之所以选择赵金铭先生的评估标准, 是因为其标准更为详细完整, 涉及到教材编写的每一个过程。而且评估标准非常具体, 有利于教材评估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前期准备是指对学习者的需求了解之后, 根据教学计划或者课程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是一本基础性的教材, 也是一本入门教材。它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教育目标是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 将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引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门。所以在这本教材的设置上, 它充分考虑到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除了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等普遍的问题相关的章节, 也涉及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汉语习得、评估与测试、历史与未来等问题。

教学理论主要指本教材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使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 本着突出教材编写的三大原则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 试图摸索出一条四川大学特色的教学模式。即注重一般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又注重原著典籍的阅读, 并且在阅读之后, 给出思考问题, 理论与实际练习相结合。其教学理论体现了教学目标, 也能实现其教学目标。

在学习理论方面,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也有其特别之处。《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 如一般的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大量的原典选读, 如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选读等等。其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相一致, 内容编排也符合学习者学习的心理需求, 而且其语言水平简介易懂, 与学习者的基础相符。除此之外, 语言内容简单明确, 与学习者以前所学知识水平相衔接。非常适合刚入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丰富多样, 包含了教育心理学与语言教学理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概览、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概论。并且在相应的篇章都有大量原典阅读, 给了学习者非常丰富的一首材料, 即可供其有效阅读, 丰富知识储备;又能引起学习者的深入思考, 给予其丰富的想象空间。最后, 在原典阅读后给出建议阅读书目, 给学习者课下的学习提供方向与指导。

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中, 每一章每一小节的最后有列有与本节相关的几个思考题目, 例如,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是教育学一般理论知识, 其最后思考题目为“1、教育学有哪些主要研究领域?2、如何理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3、《大教学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这三个思考题目覆盖了本节所讲的主要内容, 问题之间的联系紧密, 并且层层相扣, 引人深思。

在注释解说与教材配套这两方面, 本书中并没有太多提及。原因可能是因为:其一, 本书中所需的注释解说的内容并不多;其二, 本书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生, 他们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也不需要看注释解说, 并能读懂文章。其三, 本书主要是讲授型阅读教材, 根据所配思考题作为练习已经足够, 不需要专门的练习册进行练习。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评估标准对《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进行评估可以看出, 该书在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上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教材之处, 并且在前期准备充分, 对教学对象的调查研究也非常的详细深入, 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讲求简单明确、丰富合理, 选取了大量的著名学者的研究材料与理论知识。直接并且丰富的原典阅读是本书最大的特色。直接阅读有利于学习者直接接触到第一手材料, 也利于思维方式的养成。然后本书也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书中的注释解说不足, 虽然学习者为大学本科学生, 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由于刚脱离高中的学习与思考方式, 并且刚进入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 在很多专业术语以及专业知识上来说, 还有很大的欠缺, 而且原典阅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专业知识, 如果不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 那这些原典阅读也会是学习者学习本书最大的障碍。除此之外, 本书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也相对的生硬简单, 直接给出理论知识, 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 不方便学习者理解与运用。因此, 在使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进行学习中, 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大量的指导, 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一般的基础性的理论知识, 也要指导学生阅读原典, 加深对原典的理解。大量的原典阅读固然是能拉近学生与经典大师们的举例, 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收集与体验, 但是原著典籍由于离现代社会较远, 对于学生们的理解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可以适当放慢速度, 让学生收获在原著典籍中慢慢探索真理的宝贵经验。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教材使用现状, 指出客观地分析《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必要性。并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教材评估的一系列的客观地、科学的标准, 对《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进行相对科学的分析评估, 同时提出一些笔者的意见。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材,评估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 (2) .

[2]沈庶英.试析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材体系的架构.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5) .

教材评估 篇9

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因此,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的取舍或调整可以在宏观层次上进行,也可以在微观层次上进行。宏观层次的取舍或调整主要是对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取舍或调整。微观层次的取舍或调整则 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局部内容进行具体的调整。

一、宏观层次的教材取舍或调整

(1)对教材的单元进行整体取舍。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有时在给定的课时内不能完成某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所以必须删减其中的若干单元。删减的单元可以是那些太难或太容易的单元,也可是那些内容陈旧的单元,但删减单元不一定总是教材最后的几个单元。总之, 应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对教材评价的结果来决定保留哪些单元,删减哪些单元。

(2)对教材某一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删减。比如,某种综合英语教材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以及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都有较全面的涵盖。但在给定的课时内不能完成全部内容,就可能需要有所侧重,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3)对教材的使用目的和教学要求做宏观的调整。比如某个学生群体现阶段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达到2000词汇量,而学生使用的教材则要求学生应能掌握3000个单词。为了不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可以忽略教材中的某些目标词汇。当然,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允许,多学习一些词汇也是有益的。

(4)对教材进行整体补充。有时教材整体容量欠缺,或者由于某种原因, 教材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涉及不够充分。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整体补充,即有系统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的整体补充一定要规范, 最好在开始使用教材之前进行规划,不能教一单元补充一单元。

二、微观层次的教材取舍或调整

1.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大多数商业化出版的教材都不是专门为某一特定群体的学生编写的,因此教材内容肯定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的教学需要有所出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主要是删减不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容、不合适的内容,在计划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的内容以及与学生的需要无关的内容,等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根据主观臆断或个人偏爱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

(2)对教材的删减不能影响教材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删减的比例不宜太大,否则应该重新选择教材。

(4)不能一味为考试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

(5)如有可能,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删减哪些内容。

(6)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的同时, 要考虑如何进行补充。

2.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①使教材内容和体系更完整, 更全面;②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③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1)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和掌握的部分内容,教材没有涉及或涉及不够。

(2)学生周围世界发生了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似的重大事件。

(3)教材内容不够充分,比如对某些重要知识或技能的训练不够。

(4)由于主客观原因,某个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某些知识或技能方面可能相对比较薄弱。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补充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

(2)补充的内容不能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不能单独为了考试的目的而补充内容,尤其不能补充大量的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补充的内容最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

过多地删减或补充内容可能影响教材的整体结构。在没有必要进行完全删减或补充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局部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还可以,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 那么就自己设计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

3. 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教材评估 篇10

关键词:教材评估,英汉同声传译,翻译硕士

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汉同声传译”教材满足MTI教学需求,决定MTI同传教学效果。然而,统计表明当前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稀缺且与BTI(翻译本科专业)所用教材缺乏区别度,总体不利于MTI研究生的培养。本文基于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的教材评估量表,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的MTI教材《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Inference and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从教学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其他标准五方面分别进行主观与客观分析,评估主客观契合度,并就不契合方面与评估量表中的其他标准提出建议,为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参考。

一、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现状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同传是“双语有声交际行为的一种复杂类型,在强制限定可用的处理时间、严格限制可处理信息数量和被处理的有声交际语义(意思和意义) 结构里可被观察的同传对象与产物的条件下,与对只进行一遍的口头演说的听觉处理同时进行”[1]。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的编写不仅响应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精神,更好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助于MTI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同传方法,因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学生都要通过教材学习才能由浅入深地理解任何一门学科。学生通过科学系统地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教材中潜移默化的学习技巧,最终能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为未来的科研和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教材能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次序,以简洁、激励、经济的方式提供所有或大多数素材,指明教学方法,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并能当作学生极为有用的学习助手”[2]。

截止到2014年6月3日,笔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页以“同声传译”或“同传”为正题名检索筛选后共得到记录31条(仅限英汉同传教材,不包括学位论文或考试辅导用书),其中明确提出教材使用对象为翻译硕士的仅4部,它们分别是《同声传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英语同传速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同声传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7部为本科生、研究生与同传爱好者通用教材或自学参考书。由此可见,现有同声传译教材定位的使用对象过于宽泛,欠缺层次性与针对性,专门针对MTI编写的同声传译教材尚比较稀缺。总体不利于区别BTI与MTI的培养,不利于实现MTI“高水平、应用型、专业性”的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就现有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进行评估,为该类教材的进一步编写提供有益参考。

二、教材评估标准

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认为,“教材评估即教材与特定目标或需求的契合度评估……教材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教材评估只需关注教材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契合特定目标或需求”[3]。基于此,两位资深语言学家构建了教材评估的理论框架,提出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其他标准五个方面考量教材与特定目标或需求的契合度,并制定了教材评估一览表。一览表将教师、学生和出版方三方的主观需求与教材本身的客观方面相比对,考察主观与客观的契合度,以此评判教材的质量。

三、教材评估策略

笔者以《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为评估对象。该教材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俄罗斯引进出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和时效性。

(一)教学对象

从主观方面讲,2007年国务院学务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在我国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为满足MTI教学需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引进了《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一书。该书在各大高校流通,是MTI研究生和教师的首选教材之一。从客观方面讲,该书定位读者为MTI研究生。因此,该教材的教学对象在主客观方面密切契合。

(二)教学目标

从主观方面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该书旨在指导MTI研究生开展同传实践,培养其熟练的同传技能和同传素质,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同声传译专才的迫切需求,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水平。MTI研究生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备考,已基本了解同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技巧等。进入研究生阶段,MTI研究生渴望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水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发展理论。从客观方面讲,教材依托跨学科的理论基础,以一个全面的、综合方式全面诠释同声传译的推理与预期的工作机制,满足客观需求,遵守了“教材应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原则[4]。总体而言,该教材的教学目标在主客观方面比较契合,遵循了“教材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标准[5]。

(三)教学内容

Hutchinson和Waters在教学内容评估量表中罗列了10条标准,分别为语言描述类型、语言知识覆盖点、宏观技能比重、微观技能、课文类型、课文主题、全书内容组织形式或单元内容组织形式、全书内容安排依据或单元内容安排依据。基于上述10条标准笔者评估如下。

1.客观分析。教材以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语言描述为主,指导同传译员通过同传材料话题和述题的语义与语用结构分析,表达出源话语所要传递的信息。教材的语言知识主要涵盖结构和功能方面,结构方面指出同传语篇中的词语是“一个由语义成分组成的结构”;客观的语义冗余主要是因为“话语成分间的互相依赖和成分重复”以及“话语的连贯性”;“同声传译中话语语义结构最重要的成分是指称结构”。功能方面强调同传过程离不开推理,其来源“包括语言的、认知的、情境中的以及语用学上的,都有赖于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恰当条件”,推理需要结合交际语境,交际语境考察需考虑八大因素。教材的宏观技能注重阅读,微观技能包括语义成分分析、语义连贯、词句意义推理、情景语境关联、关联推理等。课文类型包含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报告、可视化文本等,其中可视化文本包括统计图表、理论模型图、分析对比样表等。课文主题主要为会议语篇同声传译的推理与预期工作机制探索。全书内容组织形式紧紧围绕课文主题,由宏观向微观展开。教材第一单元基于同声传译的心理语言学方法厘清同声传译的概况,并在第二单元中涉及同传过程的速度、记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之后十章关注句子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的分析、语义冗余的产生、交际情景的推理、概率预期理论的构建等更为微观的内容。每一单元的内容层层递进,先总结他人研究成果,摆出争议或问题,然后基于语料描述提出作者的论点或假设,最后将其应用于同传实践。教材的整体编排顺应霍姆斯(J.Homles)的理念[6]:翻译研究的目的与功能是描述翻译现象,概括出翻译的规律与原则,解释、预测翻译现象,进而指导翻译活动。

2.主观分析。教材的语言描述应既具体又抽象。教材的语言知识应围绕同声传译实践,以功能的为主导。教材的宏观技能应注重听和说,微观技能注重同声传译的技巧,包括顺句驱动、断句、正反变通、等待、转换、增减等技巧。课文类型可以多样。课文主题应该是构筑同声传译学习实践的深厚基础和具体要求。课文内容应围绕外事外交、商务经贸、文化教育和法律事务等日常活动展开,由浅入深地将词汇表达、背景知识、相关概念和同传方法等娓娓道来。单元内容以某个特定主题,将此类主题的相关背景、专业词汇、常见同传问题和策略加以解释和演绎。单元内容编排应遵循循序渐进、前后连贯的原则。

3.主客观比较与建议。该教材的教学内容在主观与客观方面呈现较大的不契合。该教材本身注重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课文内容,恰恰规避了两大问题,即BTI和MTI教材“内容重复”与“要求倒挂”。前者表现在“两类教材大多数都非常详细地探讨基于语法的翻译技巧、方法,关注翻译中形式结构的变化转换”,后者表现在“本科教材比MTI教材章节内容更全面,甚至更难……更加重视翻译理论”[7]。可以说,这种不契合是对MTI同声传译教材编写传统或常规的一种挑战,同时为日后该类教材的编写指示了方向,值得借鉴。

(四)教学方法

1.客观分析。教材首先从心理语言学与通信理论就同声传译的研究进行了解析,而后从语义学的主位述位与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指称论等分析了语篇各个层面冗余信息的产生。教材基于翔实的实验语料与自然语料,通过一定的多语平行语料对比,将定量数据与个案数据结合起来,向学习者展示如何处理语言,如何推理和预期。教材给学习者的唯一任务是阅读,要求学习者在阅读中感知并学会运用同传推理与预期的工作机制。教材属于探索性的研究,绝大多数教材严格基于数据来验证假设,而该教材却基于数据和同传实践经验生成假设,再以假设来促进同传实践,为MTI学习者提供了另一种别样的学习模式。教材的辅助教学模式有图表说明。教材设计时条理清晰、衔接紧密、论证充分,调动学习者现有知识。总体来说,教材在MTI教材设计中具有引领作用。此后推理研究获得跨越性发展。学界开始识别不同类型的推理,研究推理产生过程中文本信息的影响以及听者特性在推理中的作用。

2.主观分析。教材应结合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情感主义等。教材应以个人任务或以小组项目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适量的听说训练,提高学习者的同传实践能力。教材应给定清晰的教学指令,以学习过程为中心设计教材。

3.主客观比较与建议。教材的教学方法在主观与客观方面较不契合。虽然两者始终以学习者与学习过程的适应性为导向,尊重认知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是教材在客观方面更加强调探索性研究,因而其呈现语言知识的方式较绝大多数英汉同传教材新颖,无疑增加了学习者的理解难度。二是教材在客观方面注重语言与理论的呈现,而主观方面注重语言的操练。笔者认为,适当的难度对于以自主探究为区别特征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材只有体现一定的难度,并需要学生进行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8]。教材融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突出理论性,有助于发展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

(五)其他标准

除上述四个标准基础外,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教材评估需考虑教材价格、质量。“评估标准本身具有动态发展性”[9],因此在教材评估实施过程中需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应评估标准。笔者提出,对于引进的教材,不仅需要考虑引进的成本和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引进教材对我国学习者的语言适应性问题,例如该教材从俄罗斯引进,收录的部分俄语语料恐不能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感悟。

在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发展落后于MTI教学需求与要求条件下,对该类教材的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依据Tom Hutchinson与Alan Waters教材评估量表的主观与客观分析内容,《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以MTI研究生为教学对象,以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为教学目标,较大程度地满足作为他者的教师、学生、出版方的主观需求。而该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语言知识结构性与功能性并重,技能跨学科性、课文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及知识呈现探索性,与客观要求比对呈现较大不契合,反而规避了该类教材设计易犯的内容重复和要求倒挂问题,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该教材中相当数量的俄语语料恐不能为广大研究生所感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故引进教材的读者语言适应性问题理所应当被纳入量表其他标准。总之,《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的评估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为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俄]切尔诺夫;张爱玲导读.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Grant B.About Textbook[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78.

[3]Hutchinson,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Tomlinson B.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5]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London:Macmillan,1995.

[6]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3).

[7]何瑞清,王传英.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学位翻译教材的衔接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3,(4).

[8]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问题研究[J].外语研究,2011,(5).

上一篇:护理绩效考核下一篇: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