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材

2024-05-17

专业教材(精选12篇)

专业教材 篇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的领头学科和主要推动力,也是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及指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科学理论。生物化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基础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中西医结合专业是连接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和桥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优势,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需要与之配套的医学教材作为支撑。以往由于缺乏适合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各高等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一直选用其他专业的相关教材。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查锡良主编的第七版《生物化学》,主要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使用(以下简称西医《生化》);另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由王继峰主编的《生物化学》,主要供中医药类专业使用(以下简称中医《生化》)。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而言,使用此类教材,由于存在专业侧重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合适等问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和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共同组织编写了一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其中包括2008年由温进坤主编的《生物化学》(以下简称中西医《生化》)。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该教材以及课后征询学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章节设置别具特色

据往届学生反映,生物化学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应该算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内容抽象、枯燥,知识点庞杂,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前面知识掌握不牢固,后面就如同听天书。面对这样一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教材章节的合理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合理的设置,往往会将编者的思路更明确地传达给教师和学生,去粗取精,让他们更容易把握该课程的重点。中西医《生化》在章节设置上尤其注意到这一点。总的说来,在保证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章节的设置进行了重新修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众所周知,生物化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主要在物质代谢部分,如果说“物质代谢”是一幢雄伟的高楼,那么,“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就如同这幢高楼的奠基石,其对高楼的建成是不可或缺的。以往的教材往往直接将这部分内容归在物质代谢中,如糖类、脂类的基本结构仅在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的开篇简单提及,而让本属于生物大分子的糖类和脂类在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中难觅踪迹,难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基石尚不稳,就匆匆建大楼”的感觉。中西医《生化》就上述问题单独设置一章,章名为“生物大分子概述”,然后分节系统介绍糖、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的化学,每节仅用1~2页不等的文字简单叙述,对于蛋白质和核酸,在本章仅介绍各自的元素组成和基本组成单位,其他内容在后面有单独章节重点介绍。

二、内容条理清楚

在内容的编排上,中西医《生化》比以往教材也有进一步优化,如在核苷酸代谢一章中,关于抗代谢物,以往教材是在介绍嘌呤核苷酸代谢和嘧啶核苷酸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并且在首次提到“抗代谢物”时没有给出明确地解释。中西医《生化》则将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和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合并在一起,单独列出一节来介绍,并在开头就给出“抗代谢物”的名词解释:抗代谢物是指在化学结构上与正常代谢物相似,能够竞争性拮抗正常代谢过程的物质。然后依次分点介绍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和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的相关知识。如此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内容编排,将原有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让读者在学习中一目了然。

三、知识点少而精,难易程度适中

以往中西医结合专业在缺乏配套生化教材的情况下,常选择中医《生化》或西医《生化》作为替代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教学时数上都不适合该专业,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么感觉吃不饱,要么觉得内容过深,颇感吃力,教学效果欠佳。中西医《生化》针对本专业的相关特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内容也力求做到少而精。以脂类代谢一章为例,中西医《生化》由于在第二章“生物大分子概述”中详细介绍了脂类物质的结构,所以在本章就不再赘述。西医《生化》中第四节“磷脂代谢”和第五节“胆固醇代谢”在中西医《生化》中直接合并为一节“类脂的代谢”,如此合并,由于没有类脂结构方面的内容,仅介绍代谢过程,知识点更为紧凑,让大家在学习中更容易抓住每节要点。另外,仅需要了解的内容,如“脂酸的特殊氧化形式”、“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等知识用小一号字体显示,便于大家课后自学。而一些相对于本专业而言较难且关联不大的内容,如“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仅简单提及,不再具体展开讲述。如此种种细节方面的修订,使生物化学不再难学,深受教师和学生好评。

四、章、节、点清晰明了,文字简洁流畅

可以说,这是该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书中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一点的标题都做到清晰明了,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同时在文字编排上也相当简洁流畅,一目了然,对于某些知识点较多的章节,往往会在章节开头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如在脂类代谢第三节“类脂的代谢”中,开头一句话为“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和固醇类,本节主要讲述甘油磷脂、鞘磷脂及胆固醇的代谢”,这样的概括,让学生在学习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更好地把握重点内容。

五、紧扣专业特点,把握专业动向

中西医《生化》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至第十七章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应该讲授与掌握的内容。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为选择讲授内容,为了让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发展,专门设置一章即第二十一章“生物化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在本章中详尽介绍了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要成就以及本课程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此章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一改从前“中西医结合就是不中不西”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肯定中西医《生化》优点的同时,笔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在每章结束的时候,增加一个“知识链接框”,用以介绍相关知识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或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学生可以通过该“链接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兴趣。 (2) 制备配套光盘。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若能将教材中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说来,中西医《生化》是一本非常适合该专业的优秀教材。

专业教材 篇2

ADVANCED ENGLISH(revised edition)1,外研社,张汉熙

语音: 老师编写的讲义

听力: 大家都普遍用的那个版本的中级听力和高级听力,外研社

口语: 大家都用的那两本中级口语和高级口语(跟上面的中级高级听力是一个版本的),书我找不到了,不记得出版社。

写作: 英语写作手册 北外 丁往道,吴冰

语法: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上外教育出版社 章振邦

口译: 汉译英口译教程 外研社 吴冰

笔译: 实用翻译教程 外研社 范仲英

视听说: 老师有录像带,从美国带回来的。

英国文学: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下册)罗经国 北大出版社

英国文学简史 刘炳善 河南人民出版社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选读(上下册)李宜?(最后那个字我不认识)常耀信 南开大学出版社

美国文学简史 常耀信 南开

学术论文写作:(学院内部印刷的书)writing matters Peter G.Beidler Lehigh University how to write essays...Nigel Fabb and Alan Durant Longman

本科时其他的课还包括

欧洲文化: 欧洲文化入门 王佐良 外研社(这本书非常好,值得一买)

加拿大文化:(学院印刷)essentials of canadian society

英语速记(我没有选):(学院印刷)kwick writing

商务英语:(学院印刷)商务英语阅读教程

新教材,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3

一、走近教材,自主研究,萌发专业发展的追求

课改之初,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很欠缺,甚至怀着不愿接受的心态敬而远之,试图使用老教材来教新教材。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师慢慢认识到教材是联系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纽带,要落实课改理念,必须走近新教材,研究新教材,从而产生了研究教材的内驱力。

1.实践教材,明确意图

新教材是由专家学者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首要任务是明确教材每环节的设计意图,发挥教材对教学的指引功能。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反复研读和实践。于是,教师开始了研究之旅:在上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初步形成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然后上课实践,课后再共同商榷,对课前的研究进行调整,形成较完善而准确的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比如,我们在研究江苏版教材“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一课例时,首先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对例3的编排很是不解,前面的图形和问题与后面的结论有什么联系?经过一番讨论,教师一致认为:可以在涂色填空的基础上直接揭示后面有关于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结论。然后再借助例4进行梳理和巩固练习。带着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是记住了知识,达成了知识目标可是其他目标的发展却并不理想。“教材的编写意图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教师提出,新课改理念倡导我们挖掘数学的实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对数学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为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经过这样的思考,大家豁然开朗,例3的第一个图形呈现问题:0.6里面有6个0.1,我们可以想开去,0.7里面有7个0.1,0.8里面有8个0.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是几就是几个0.1,0.1也就是十分之一,所以把这个位置就叫做十分位,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0.1)。这个图形表示整数“1”,每份是0.1,从图中可以发现1里面有10个0.1,所以1和0.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在研究的基础上,当我们再上这节课时,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激发了兴趣,获得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积极思考是教材研究成功的关键。为了提高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教师主动反复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同伴互助、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提出问题,学会了分析问题,在慢慢成长着。

2.通读教材,体会思想

要教好教材就要整体把握教材,因此,在研究教材细节的基础上,还要通读教材,对联系密切的内容,注意对比编排的异同,抓住异同点反复品读,力求品出联系、品出层次、品出思想,深入体会教材编写背后的线索,有效促进对教材理解的深化。

比如,在教学“公因数、公倍数”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我们与相关知识“倍数和因数”的编排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两部分内容的编排具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在学生动手拼图的过程中,体会因数和倍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借助乘法和除法算式,揭示其意义。通过反复品读,逐渐悟出了“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编写的思想内涵:(1)通过用小长方形铺正方形和用小正方形铺长方形操作的不同加强对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不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一行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这样的几行等信息,为学生借助算式和以前学习的因数、倍数知识建立概念打好基础。(3)通过“操作——算式——倍数、因数——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教学过程,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深化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建构了知识网络。

在通读教材中发现教材编排的异同点,抓住异同点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研究,可以明确知识与方法编排的来龙去脉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会教材呈现内容背后的深层次线索和思想内涵,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化,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数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使教师认识到教育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职业,萌发了专业发展的需求。

二、对比教材,感悟特色,构建课堂教学的特色

多套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研究教材时,可以以一套为主兼顾其他版本,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创设、知识结构编排、思想方法渗透、课堂练习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既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编排意图的理解,又促进了对教材特色的感悟,有利于教师构建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比如,同是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不同的版本编排却明显不同。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结构编排的不同:版本一的知识容量较大,平均分的概念和两种分法都集中安排在一起教学;而另一个版本的安排却比较分散。通过对这个不同点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各具特色:版本一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平均分和两种分法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版本二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每课时的后面都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一个是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一个是注重设计的细腻,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与巩固。

通过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对比,教师清晰地感受到教材编者的智慧和鲜明的特色,明确教材特色在实际教学中对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存在的优势,针对自己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进行合理整合,设计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智慧课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三、创新教材,内化理念,提升专业发展高度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使教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理解和驾驭教材,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灵活运用教材理念适当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创编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理念,使之成为教师自身意识,促使教师在研究新教材中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比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

我们通过反复试教发现,教师引出“认识钟面”这个问题时很不自然,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而本版本教材的特色是注重问题提出、激发自主探索、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第一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进行了整合,由“第一个节目什么时刻开始”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这样的时刻必须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从而产生了进一步认识钟面的必要性,通过对钟面的学习,解决了认识时刻的这个实际问题。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整个教学活动经历了提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取得了课堂教学的成功。

在对教材整体把握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或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地区特点创编一些与教材相匹配的“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和谐发展。在这样的创造性工作中,教师把教材理念内化成自己的认识,提高发展教材的能力,成为教材的主人,不断挑战课程改革的新高度!

在对新教材的研究中,教师由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到发展教材。掌握了既重细节,又重整体;既理顺纵向线索,又明晰横向联系;既严谨善学,又勇于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甜蜜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聆听着教师内心深处教学思想破壳而出的声音,源自心灵的自求超越的声音,教育生命被启迪、触动成长的声音。

(作者单位:山东胶州市实验小学)

专业教材 篇4

然而, 很多小学科专业虽然招生规模小, 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 社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招生人数逐年上升,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 小学科处于起步阶段, 参考书较少, 小学科专业教材可作为业务用人单位的参考书, 对提高图书的销量有很大帮助。这就给承担小学科专业教材出版单位创造了机遇, 提供了可开发、拓展资源和补充教材品种的机会;当然, 这也是一种挑战, 需要小学科教材出版单位克服困难、多想办法, 通过结合市场的调研、找准选题的定位、物色合适的作者、把控编辑加工的质量和良好的营销宣传等, 出版小学科专业精品教材, 更好地为小学科发展服务。

下面就以大气科学专业教材为例, 分五个方面介绍做好小学科专业教材策划工作的几个关键点。

一、注重科学调研, 将调研做细做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研是做好图书策划出版的出发点和基础, 对小学科专业教材更是如此。相对大学科而言, 小学科涉及的面较窄, 灵活性强, 调研的对象更直接、更少, 可较直接快速地获取调研结果, 将调研做细做微。通过对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市场同类书、读者需求入手进行科学调研, 对小学科教材有较充分的把握和认识。

(一) 调研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情况

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与教材出版密切相关, 所有教材出版都要进行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调研, 而小学科教材因为出版风险较大, 更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调研。也因为涉及面较窄, 可以将调研做得更细。学科发展调研可通过检索文献、走访座谈、实地考察和专家咨询等形式完成, 主要调研开展小学科专业的院校分布情况、人才培养需求、用人需求以及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趋势。小学科课程设置可通过相关院校的教务部门、具体教师、学生, 获取相应的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等相关材料, 也可以直接通过课表进行查询。调研内容包括有哪些专业、哪些课程, 课程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各专业分别有多少人等。通过以上调研, 对小学科发展状况和课程设置情况有更深入了解, 为策划相应品种的教材打下基础。

(二) 调研同类教材

对同类教材的调研可以启发策划者在选题过程中产生很多有益的想法, 同时取长补短, 使选题策划更顺畅和完善。除了调研同类教材排版设计、装帧、定价等, 小学科教材内容陈旧, 更新不及时, 调研时不仅要在学生中调研, 更要在一线任课教师中调研, 有的甚至要在业务人员中调研, 主要调研已有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取舍、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销售量等。在《大气物理学》策划之初, 笔者曾前往相关院校, 与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及业务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收集了大量的调研信息, 分析汇总之后, 发现已有教材存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专业知识与业务的结合、内容编排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四个方面的问题, 因此对策划方案进行了完善, 促进了组稿成功。

(三) 调研读者需求情况

读者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 是教材的最终和最根本的服务对象, 选题策划时必须了解读者的需求。小学科教材的专业性强、招生人数有限, 更需要切实了解读者的深层次需求。在学生中调研的同时, 在一线教师中调研。主要调研读者需求的内容、品位、版式、开本、可接受的价格幅度、进入市场的实际和期限、印量等。笔者所在出版社在策划《农业气象学》时, 针对学习农业气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可接受的定价较低的特点, 采用低定价战略, 迅速占领市场, 年销售量在1万册以上, 已重印十几次,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找准选题定位, 抓住选题特色

所谓找准选题的定位, 就是在选题策划时预先确定选题的“位置”[1]。选题的定位准确, 特色明显, 是选题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明确选题的读者定位是选题策划的基础。读者定位不明确, 必然策划不出好的选题。这对所有图书如此, 对又专又窄的小学科专业教材更是如此。

找准小学科专业教材选题的定位, 抓住选题的特色, 一方面要确定教材的读者定位。读者定位包括读者群的定位和读者群需求的定位。因此, 在进行读者定位时, 要考虑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教育程度、所学专业等。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读者群的需求, 才能确定选题的内容、风格乃至版式、定价、装帧等, 才能促成读者对图书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确定内容的定位和特色。内容的定位, 就是策划的图书将来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和思想等方面的信息。某个学科或领域中的信息往往是巨大的, 如果将所有信息都纳入一本书中, 势必会造成篇幅庞大、售价奇高或者信息需求程度低, 从而造成读者购买需求的下降。因此, 要明确内容的定位和特色, 针对相应的学科和领域, 进行信息的梳理, 明确哪些信息是读者所需要的, 确定未来图书的内容范围、广度和深度。例如, 笔者所在出版社在策划高等职业院校类的大气科学系列教材时, 针对其读者对象主要是高职高专生, 相应的实践类教材少且难度大的特点, 与学校老师沟通之后, 共同商定“任务驱动”为导向的编写特色, 在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操作方法和应用技术内容的撰写。内容简单易懂,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 加强了实际技能的学习, 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当今气象台站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受到高职高专类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三、物色合适作者, 加强策划落实

策划是基础, 如果不落实, 就成了空谈。唯有落实, 策划才能“开花结果”, 才能做出好的教材。经过前期调研和策划, 已经找出了选题的定位及特色, 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确定了选题的思路。针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 寻找合适的作者, 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落实。

在我国, 受高校考核体系及教材经费投入的影响, 现阶段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 尤其缺乏权威的教材作者, 组织优秀的编写队伍有较大难度。在我国, 教材编写工作与科研活动相比, 不够受重视, 在高校职称等评比中占的比例较小, 因此, 教师普遍缺乏编写教材的动力。而小学科教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专有名词多、生僻名词多、公式图表多且很多是交叉学科, 编写难度大。要保证小学科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 需要有相关学科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因此, 可以成立以丰富经验教师担任主编的编委会, 有年轻教师加入, 注入新鲜血液, 补充最新的专业动态和进展。另外, 很多优秀的老一辈的作者, 他们退休之后仍然活跃在科研及学术一线, 对学科动态有极强的把握, 也是教材作者的有力人选。在《大气物理学》编写成员中, 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 有相对年轻的任课教师, 也有已退休的老一辈大气物理学家。在编写大纲完成之后, 又邀请相关兄弟院校的教师、业务部门的专家进行审定, 力保教材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另外, 小学科编辑还应注意发挥作者的创造性, 当好作者的参谋。对作者拟出的提纲和样稿, 要认真审读, 及时与作者商量、沟通, 以使作品更完善。而且小学科很多是新的交叉学科, 作者是缺乏创作经验的新作者, 更需要多加关心, 经常沟通, 尽早发现问题, 以免稿件完成后还要做大的返工。积极参与, 穿针引线, 提出意见, 发表建议, 协调各方的关系。

除了当好作者的参谋, 同时也要做好服务工作。小学科专业教材的出版单位大多都有着最丰富的专业的数据累积, 能提供该领域的大部分专业资料, 协助作者进行资料的查询、出版动态的分析等, 为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 尽最大努力为作者争取相应的报酬和经费支持, 申报相应的奖项等, 也是编辑应做的工作。

四、注重专业背景, 提高教材质量

质量是图书产品的关键。把控图书的质量, 需要编辑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态度, 充分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审读和加工, 力争把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前, 出版优质的图书。

对小学科专业教材而言, 其编辑需要具备扎实的编辑功底, 对整个学科都有基本的把握、对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认识, 这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编辑功底相对扎实的编辑来进行教材编辑加工。例如, 在大气科学专业教材中, 涉及的公式、表格、插图多, 尤其是有很多天气图, 如果没有大气科学学科背景的编辑来编辑, 很多细节错误发现不了, 未免会贻笑大方。而有专业背景的编辑会从专业角度对书稿中的技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等问题进行编辑。例如, 天气图中常见“锋”的示意图, 暖锋是向上的半椭圆, 冷锋是向下的小三角, 而排版绘图时经常全部绘制成三角形或半椭圆形, 如果编辑没有专业背景, 很难发现这个错误。

同时在稿件的审读时, 审稿专家也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总之, 针对小学科专业教材, 必须要有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编辑加工和审稿, 对全书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审读, 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

五、做好营销策略, 拓宽营销渠道

营销一定要贯穿策划全过程, 并且随着策划的深入, 不断修正营销方案[2]。如果不注重营销宣传, 再好的图书, 也不一定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在我们的教材策划工作过程中, 一般会在书稿出版之前就有针对性地对新出品种的教材制作宣传材料, 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走访的形式进行宣传, 并利用好编写教师这一资源, 撰写适合编写教师宣传教材的材料, 请编写教师对教材进行推广, 事实也证明, 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在教材出版后, 对气象类院校及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征订, 扩大销量和影响力。

小学科专业教材的营销渠道相对单一, 目标读者对象相对简单, 需要维护好已有的专业渠道, 利用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进行推广, 将最新的图书信息发送给读者。另外, 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例如, 当前很多小学科专业相关业务单位逐渐加强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学习, 需要相关的参考书, 而这些业务单位都有图书经费的支持, 是值得开拓的新渠道。

摘要:以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教材为例, 就做好小学科专业教材策划工作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注重科学调研, 将调研做细做微;找准选题定位, 抓住选题特色;物色合适作者, 加强策划落实;注重专业背景, 提高教材质量;做好营销策略, 拓宽营销渠道。

关键词:小学科,专业教材,策划,大气科学

参考文献

[1]陈今夫.论图书的选题策划[J].编辑学刊, 2012 (6) :87-90.

中南财大会计专业考研教材 篇5

呵呵~楼主想考我们学院呀,欢迎欢迎哈~

2010级会计学院的准研究生路过哈~先给楼主推荐下我们学校的“浓情中南”--“考研同盟”版块,里面有很全面的复习资源~

因为我们学院从2010年开始改革了,不知道楼主是想考我们学院的会计硕士还是学术型的研究生,当然后者难度大多了,但是含金量较高~

如果是想考学术型的话,会计学院初试时是考“会计与财务”,具体范围包括本校自己编的3本书:

1、《会计学原理》(修订版),唐国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财务管理》,张志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中级财务会计》,夏成才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复试的时候是考以下几本书:

专业综合课(高级财务会计40%,成本会计30%,审计30%)

1、《高级财务会计》,罗飞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或《高级财务会计》,汤湘希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成本会计》,罗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成本会计》,王雄元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审计》,2009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如果是想考会计硕士的话,复试参考书:

专业综合课(财务管理60%,成本会计40%)

1、《财务管理》,张志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2、《成本会计》,王雄元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还有就是考研报考不需要有英语六级证,但是考研英语真的挺难的,绝对不比六级简单,至少六级我可以考550分以上,而考研英语竟然在及格线附近~

专业教材 篇6

关键词:生活;兴趣;技能;魅力;牵引

近三十年来,本人长期在中职学校教学第一线工作,根据教学实践及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就业,懂得操作技能和操作过程中所需的理论支持。教材是教师的靶,学生是教师的靶子,如何能将教师引导到靶场最佳位置,运用科学的办法,打好靶,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编写教材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值得探究。

一、教材内容现状

从目前所使用过的教材来看,不乏出现有:有的教材各章节开头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前后章节之间缺乏联系;有的教材则只用一两句通俗易懂的话承上启下,吸引学生往下阅读;有的教材注重技能,力推师传徒的方式,主要介绍如何操作。这不外乎考虑的有:(1)留点余地,让教师发挥。都编好了,像教案一样,教师就不用备课了。(2)让学生也能读懂。(3)中职学生主要是学技能,就以技能为主。第一种观点不敢苟同。如果教材只管知识,不管教法,那么,任何一本同学科的教材就没什么两样,都能满足教学需要。知识对教师而言,都是理解得比较透彻的了,但要将知识传给学生,成为学生头脑的一分子,这就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更是一门不断变化的艺术。随着对象的不同,施教的方法也应不同。对于第二种观点,本人有赞同感,但需完善。因为,现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是: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读书,能否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只要愿来就阿弥陀佛了,主动自学的少之又少。虽然教材的主要读者是学生,但多数学生对学习书本知识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他们会主动读书吗?对于第三种观点,重视技能操作非常正确,但案例的选择非常讲究,案例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理论支持性如何?因此,中职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应着眼于此。

二、面对当代学生编写教材

过去,我们的对象是通过考试录取,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怎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教学内容,他们或多或少都能接受一点。此外,他们还有被动学习的必要性,因为他们有毕业后分配工作的压力,不得不听从。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基础知识薄弱,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不主动学习,学习兴趣不浓,主观意识强于听从意识。还像初中阶段一样教学,技能操作部分也是直接灌输,我们如果对教材不加以改进,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感到易学和乐趣,而感觉和过去的学习没有什么两样。并且一旦出现许多新名词和新概念就一头雾水,多数学生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厌学情绪。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的兴趣没了,学习动力也就没了,我们的课堂也就是死水一潭。为此,中职教材的编写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理论由实验、制作产品、检测来验证,不用计算推理。许多编者明知学生不喜欢计算类知识,不易接受,但还是大量编进教材,显示自己的水平,而不是运用实践中的经验公式或巧用兴趣案例牵引。

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学得懂,适用,我也会。看似简单,要真做到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必须对学习对象进行思考、研究,让文化底子薄、素质低、不读书的人有兴趣坐下来读我们编的教材,并且读得懂。我们所编教材应力求小学生都能读得懂,而且爱读,那才是我们编者的目的。中职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工人需要什么,我们必须精心研究。笔者认为,技术工人主要是会操作,同时,懂得哪些因素会对操作有影响,采用什么方法更有效,避免哪些因素效果更佳。当然,我们只定性,不定量,否则,就会成为学生过不去的坎。为此,应当面对当代学生的需求,寻找适合我们的对象,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面对教师编写教材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采用传统方法,不是改变自己来适应对象,加以导之、引之,而是责之、恨铁不成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多以说教为主,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效果不佳,未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践行。

要实现知识内化和践行这一目标,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让教师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给教师增添了教学难度,并且还要有责任心的教师才会去做。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说教材不行,然后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一塌糊涂。教师对教材知识点都能领会,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却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把握的。如果所编教材对此能加以引导,再让教师发挥,这无疑会增添教师的魅力,引导学生加入自学行列,让学生有实用感,学得懂,这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将会增添新的活力。

编教材者,是教学知识渊博者,编者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学手段体现在教材中,引导教师多渠道思维,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方法。

四、编写教材应联系实际,辅以案例

对中职学生讲原理、讲计算,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教材编写要体现自己的东西,比如新观点、新知识、新案例等,特别是新案例,最好来源于生活,简单易学,便于操作,一定要让学生认为我也会做,则会让学生兴趣倍增。

中职教材应着重以实物、实验、制作产品的方式介绍知识点。比如,电工基础中的串、并联电路,我们如果离不开中学物理课的教学模式,电路讲完了,学生还不知道学电路是干什么的,计算电流又是干什么的,你让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这些虽然可以由教师自由发挥,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发挥。为了学中有乐,我们如果在教材中让学生制作一个串、并联电路,再针对实物进行讲解,同时将实物的实际状况按书上的理论图对照布局,在讲解过程中,根据负载的变化,再辅以电流电压的检测,直观发现不同电路的负载对电流、电压的影响,这就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解上一个台阶。然后,将并联电路演变为家庭电路,我们将家电组成实用电路,再把各种家电功率大小配合算出家用最大电流,从而确定电流大小及所需控制元件的型号(漏电开关大小、保险丝的安数、电线的粗细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与我们书本知识的直观联系,从而实用、新鲜、兴趣齐上心头,让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再引入计算电路电流的方法,理解计算电流的作用,如果我们将家庭电路中1 kW负载的电流变化经验公式介绍给学生,那还愁学生无兴趣、学不懂吗?教材有这样的案例引导,不仅指导了教师的发散思维,更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编制教材的目标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取舍案例,案例要简单易做、适用,设备要易找,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教材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教学对象易于接受,克服学生厌学、想学学不懂、学与不学一个样的矛盾,引领教师发挥、提高教师魅力,贴近教师、学生的思想实际,满足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

高职语文教材专业化建设 篇7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步入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时期。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石, 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高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专业建设的内容大体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和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其中教材建设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且对于稳定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与教学改革任务, 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 传统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由于受到高职教育发展“短而快、发展不均衡”特点的影响, 其建设存在以下几种情形:其一, 沿用或借鉴本科及专科的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注重理论而实践环节薄弱, 比较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各门课程的教材之间关联性较差, 有些内容重复交叉, 缺乏应用性。其二, 是职业高中的翻版。由于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 所以学生感觉高职教材只是比职高教材多学了一些篇目而已。学生感觉不到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 更谈不上与所学专业在能力上的相互补充与促进。其三, 是“大而全”的拼凑。由于对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理解不深刻, 甚至可以说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理解不深刻, 有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建设涵盖了文学作品欣赏、职场口语、礼仪常识、文书写作、语言修辞等方方面面, 唯独缺乏特色和针对性。现在决定高职院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比如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 如果只是泛泛而讲“演讲与口才”, 学生一定感觉所学无用, 但是换成“有关医患纠纷的即席发言”, 学生必然会觉学有所用, 而且会对所学专业和所在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材内容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而且能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 是走向两个极端的理解。高职语文属于公共基础课, 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尤其拥有较多年长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参与教材编写时强调语文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独立性, 所以教材与专业几乎脱离。这种现状导致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无用”。另一个极端是强调“技能”, 突出高职语文工具性而忽略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和文化性。再以护理专业为例, 如果只给学生讲表达技巧、应用文写作等可操作的技能内容, 那么高职教育等同于短期培训。这样的教材无法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服务, 无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更不能实现人的发展。所以这样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必然会走向庸俗和肤浅。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要真正深化内涵建设, 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寻求新的出路迫在眉睫。

3 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新方向

(1) 教材建设定位更加专业化。高职语文教材的建设要以职业为逻辑起点。职业的需要决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教材目标。传统的教材建设以教育为逻辑起点, 定位在掌握系统知识层面, 很少考虑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职语文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从而不能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 更谈不上符合职业的需要。传统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在这方面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突出地体现为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无用”, 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上。所以高职语文教材专业化建设的定位就体现在回答“为什么人编写的高职语文教材”这个问题上。比如新的教材编写前所有的编写者都清楚这是为未来的“护士”编写的教材;这是为未来的“会计”编写的教材;这是为未来的“汽车销售人员”编写的教材等。高职语文教材只有定位专业化, 才能真正符合职业的需要。

(2) 教材内容选择更加专业化。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定位为前提、以职业需要为前提。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前提下, 内容多选择与专业相契合、与实际工作相契合的篇目。以高职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为例, 为未来“护士”所选择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人文关怀类”、“护理记录”、甚至可以节选南丁格尔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文章。当然需要补充的是, 高职语文教材内容选择的专业化不等同于抹杀高职语文自身的特点。我们强调的是在培养能力的前提下让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更好地衔接与照应, 以期职业教育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

(3) 教材结构安排更加专业化。高职语文教材结构安排要更加专业化, 即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 以“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来安排教材结构。比如对于为未来“护士”行业编写的高职语文教材, 可以以护士工作流程为结构安排教材内容。护士工作流程一般为:接诊、治疗、护理、书写护理病历、值班和交接班、医疗废物处置和出院。高职语文教材便可以依此为结构。

4 实践高职语文教材专业化建设的思路

4.1 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高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 其教材建设将以立体化为主要形式, 即以纸质版的教材为主, 辅以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实践活动选材、论文选集等。这种多元有机的教材体系建设将有力地推进专业建设的深化发展。

4.2 制定教材建设计划

高职语文教材编写必须结合专业改革, 经反复论证, 依照新的教材体系来确定某专业的语文教材编写计划。在编写教材之前, 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 统一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明确每一本教材在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4.3 教材编写组人员构成的专业化建设

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与教材的适用性, 教材编写组应该以教学能力高、科研能力强的一线高水平教师为主, 以第一线技术人员为参编, 以专家教授来把质量关, 以出版社编辑人员整理书稿。一线教师了解教学规律、有着迫切的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创新实践的舞台, 他们是离学生最近的人, 也是最先使用教材的人, 更是最容易发现教材存在问题的人。而第一线技术人员熟知技术的新规范、新工艺、新标准, 掌握大量典型工作实例。以他们为参编, 使高职语文教材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 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教材会更加“对口”, 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

4.4 教材的使用、反馈与修订是教材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高职语文教材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教材的编写完成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 教材的质量如何有待于实践教学使用的检验。教材的不断完善需要更多的反馈。编写者的深入思考只有在修订中才能体现。所以教材的编写、教材的使用、教材的修订是高职语文教材专业化建设的完整组成部分, 只有做好每一步的建设, 才能让高职语文教材专业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传统的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已经不能适应内涵建设的需求。本文提出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新方向——教材专业化建设, 并且本文重点论述了高职语文教材专业化建设的三大特点。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汤长胜.高职教材建设研究.中国外资, 2013.4.

高校日语专业翻译教材调查 篇8

一、调查方法

本文调查主要通过当当网、亚马逊网来进行, 在网站的搜索框内先后输入“日汉翻译“汉日翻译”“日汉互译”“口译”“笔译”“同声传译”, 通过检索、筛选, 最后统计到在售的教材共有29个品种, 然后通过网购收集教材, 分笔译和口译 (目前市场上的日语同声传译教材基本没有按照同传规律编写, 因此, 也纳入口译教材统计) 两大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出版时间和印刷次数印刷次数也就是重印次数, 可以说明教材被市场认可的程度。 (2) 教材内容。统计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类型。笔译:①词语、句子翻译, 直译意译, 例句涵盖日常生活;②专题、误译, 例句涵盖日常生活;③词语、句式、篇章, 例句涵盖日常生活、科技、新闻、文学;④词汇、段落、衔接、文体、修辞、技巧、修改, 例句以文学为主⑤翻译技巧、篇章翻译;⑥翻译技巧, 文学例句;⑦经济翻译;⑧文学、商务、科技。口译:①包含日常生活、讲演、旅游、科技、经济、外交体育等;②包括日常生活;③包括公务接待、商务贸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④日本文化 (3) 容量。有些教材编写目录是以课为单位, 有些是以章、节为单位, 为了方便比较, 统计时根据内容的多少统一换算为课。 (4) 翻译技巧和难易度。考虑到本科学生从来没有学过翻译常用的翻译技巧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将“是否编有翻译技巧”纳入统计范畴同样, 由于学习日语的学生存在各种类型, 素质高低不一, 对教材的难易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 也将“难易度”纳入统计范围。

二、讨论

(一) 决定教材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内容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 尽管翻译教材的出版已经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但学习者认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笔译教材中平均约1年重印1次的有2本, 口译教材中有2本, 约2年重印1次的有2本。出版3年内没有重印的笔译教材有2本, 口译教材有8本, 有1本教材首次出版居然只印刷了500本。一般说来, 出版后3年都没有重印的教材就是没有被认可的教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通过对收集到的教材的分析, 发现决定教材生命力的首要因素是教材的内容。

笔译教材中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庞春兰编著的《新编日汉翻译教程》到2014年已经印刷了21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新编日译汉教程》到2014年也重印了15次。这两本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理清楚, 简明易懂, 不是就技巧论技巧, 而是尽量同汉语进行比较, 并结合学生常犯错误进行对比讲解, 力图使学习者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口译教材中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的《日语口译教程》到2014年已经印刷了24次, 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 使读者学到一些口译的基本方法, 掌握一般接待工作中最基本的口译技能, 整本教材选择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 难度较小, 但很实用, 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从上面三本成功的教材来看, 内容实用难度不大、容量不大的教材是比较受欢迎的。

(二) 特色教材也有生存的空间

从统计的情况来看, 口译、笔译教材共有29个品种, 虽然内容各有侧重, 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没有特色。这也是造成部分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其中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年出版的《实用汉日经济翻译教程》到2014年重印了13次, 其原因就是该教材是国内唯一一本经济翻译教程, 全书涉及了现代经济活动中所有的文书的翻译。唯一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决定了这本教材的生命力。口译教材中大连理工大学1991年出版的《同声传译》教材也已经销售了10万册, 教材的内容也是紧紧扣住同声传译的实景, 选择各种类型会议的发言、致辞, 内容实用性很强。

(三) 存在的问题不少

第一是教材的使用对象、难易度不明确目前在版的翻译教材, 笔译教材一般都会在使用说明中提到供本科三年级使用, 口译教材中也有提到供四年级使用, 一些没有提到读者对象。这一点基本上和目前日语专业的开课规律相符合, 一般三年级开日译汉、汉译日, 为必修课, 四年级开口译课, 为选修课。但是目前全国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素质是不一样的“211”“985”重点院校的学生和三本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学习目标都是有区别的, 如果让三本的学生去学适合“211”“985”院校学生的教材, 可以想象效果会是什么情况。如果翻译教材能有基础和高级之分, 将有助于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学生素质选择, 有助于学生学习但是目前的笔译教材中就没有难度区分, 基本上就是日译汉、汉译日。口译教材中只有40%明确是初级, 大部分没有明确。使用对象不明确、难易度不明确, 会带来学习者选择的盲目性, 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第二是教材的容量过大。近几年许多高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翻译课的课时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一般学校日语专业翻译课的开课顺序是日译汉一学期, 每周3-4节课, 汉译日一学期, 每周3-4节课, 都为必修课。口译课一学期, 每周2-3课时, 为选修课。从统计到的教材来看, 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够在一学期学完。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教学内容, 可以舍弃部分内容不讲, 要求学生自学, 但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误解, 没讲的那部分不重要, 他们是否会自学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是教材内容中中国文化的量偏少。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 是学习日语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这一点在即将公布的教育部本科质量标准中明确提到。可以想象, 一个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和日本人交流时, 谈到中国文化时根本就不会用日语表达, 会是如何尴尬学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一方面是把外国的先进文化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不会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日语专业人才是有缺陷的, 同样, 翻译教材中缺少中国文化的内容, 也是不合适的。从统计来看, 口译教程中只有5本教材中有约10%左右的内容与中国文化相关, 其他的可以说完全没有涉及中国文化, 有3本的内容完全是日本文化的介绍。笔译教材中日译汉教程中涉及的篇章也都是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的内容, 汉译日教程中出现的篇章也都是中国文学的内容, 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一篇都没有出现。

第四是笔译、口译、同声传译教材不配套。笔译是口译的基础, 基本的笔译能力都没有, 很难掌握口译基本技能。从搜集的教材来看, 没有任何一本口译教材的前言或使用说明提到是和哪一本笔译教材配套, 也没有任何一本笔译教材提到后续口译学习可以使用哪一本教材。也就是说, 口译、笔译教材编写是各自为政, 没有考虑翻译能力系统培养的问题。

第五是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 口译教材明显供大于求。从收集的教材来看, 笔译、口译教材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笔译教材的50%以上都是从词的翻译到句子的翻译, 最后是篇章的翻译, 所谓的翻译技巧也大同小异, 范例许多也是从现成的作品中选择。口译教材就更严重, 60%的口译教材就是选择一些日汉对照或汉日对照的篇章, 稍加整理就是教材, 编排结构千篇一律, 看不出是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编写的。这与同传技能和实际口译任务的要求相去甚远。

口译课程在大多数院校的日语专业培养计划中都是选修课, 就意味着学生在大四会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意向去决定是否选择, 加之口译课是要求学生的词汇量、听力、笔译能力都比较优秀的情况下才可能学好。因此, 在三本院校的日语专业基本是不开设的, 许多二本院校也会因为选课人数不够等因素不开课, 正常情况下只有外语院校和一本院校的日语专业的口译课能开课。而一本院校的日语专业一般招生人数不超过25人, 所以, 口译教材的市场需求是非常有限的。现有的13本口译教材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

三、结语

从本文的统计分析来看, 将来出版社在策划日语翻译教材选题, 学者在编写翻译教材时, 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1.按照不同层次高校性质的区别, 组织编写各层次各类型日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大纲与教材, 改变目前混乱的状态。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日语翻译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211院校”“985院校”高素质生源学校学生的需求, 又要考虑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三本院校的翻译教材可以日常生活内容为主, 面向高素质生源院校的翻译教材可以有文学、经济、科技等难度大一点的内容。也就是说, 翻译教材也应该有基础翻译教程和高级翻译教程的区别。

2.翻译教材要有特色。目前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招生的规模约在2万5千人左右, 市场容量非常有限, 没有特色的教材很难生存。现有的翻译教材很多都是大同小异, 这也是许多翻译教材生命力不强的原因。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看, 特色教材还是有市场的。现在的特色教材太少。在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导游口译, 以及面向硕士层面的翻译教材还是空白。出版社、高校学者在这些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参考文献

[1]覃江华, 黄海英.对我国同声传译教材出版的反思[J].北京:中国出版, 2004 (2) .

关于高校专业英语教材的思考 篇9

专业外语课程是学生通过多年的公共英语学习后, 结合各个专业的课程内容开设的必修课程, 通过专业外语课程学习, 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表达习惯, 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参考外文专业资料, 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撰写论文打下基础。[6]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的规定, 大学英语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英语, 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第二阶段为专业阅读即专业英语, 为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开设。《大纲》同时要求, 本科英语学习要坚持四年不断线, 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然而, 目前很多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1]。一些大学毕业生不能用英语获取专业所需信息, 英语交流和写作都很让人失望。

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共96学时, 分别在第5、第6和第7学期开设, 每学期32学时。

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专业外语教材建设, 要跟上基础英语和专业发展步伐, 与之相适应、相配套。高校应组织由外语教师、专业教师及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小组, 综合各自优势, 编著高水平和有特色的教材。[5]

本人已从事10年的专业英语教学, 使用的教材是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由蔺景龙教授主编的教材《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英语》。本书已使用15年, 根据讲课实践, 本人认为应编写新的专业英语教材, 因此, 就专业英语教材结构、选材取向谈几点看法。

二、专业英语教材的结构

专业英语教材应包括学生听说读写译内容, 每章可分为正文、词汇、练习等部分。教材内容应是专业所需的内容, 按照学期分成3个部分, 每部分侧重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如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球物理三个大块。每个大块有若干章, 每章介绍一个专业知识或专业问题, 如达西定律、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等。

1.Warming-up Activities。在每章的开始, 给出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关讨论题。

2.正文。从原版英文杂志或书籍中挑选, 如edge、leading等。当然, 也可以选择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不会过时的专业文献。

3.单词词汇 (New words and phrases) 。每章后附上本章所涉及的较难单词或短语的注释, 包括音标、中英文注释等基本内容。单词短语按字母顺序排序, 这样便于查阅。书末应有本书所涉及词汇的总的词汇表, 按字母顺序排列。也可加一个汉英词汇表, 按拼音序号排列, 增加本书的实用性。

4.注释 (notes) 。对一些难句、语言文化或专业方面的, 要加以注释。

5.练习思考。每章后安排一定的形式多样的思考习题等, 从对课文的理解入手, 偏重围绕基本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从各个角度, 用不同形式和题型帮助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深入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意图, 如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讨论、英汉互译、写作等。

三、专业英语课程教材取材

专业英语课由若干章组成, 内容编选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专业英语是语言类课程。专业英语应是专业的英语, 以英语为主, 是语言类课程, 而非专业性课程, 偏重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的讲授。因此, 课程不应过多地涉及艰深的专业知识, 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或专业类课程已经开设过的。注重宏观知识介绍, 不过多地涉及艰深的专业理论。目前, 很多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存在偏难问题, 有的专业知识即使翻译成汉语也很难理解, 这导致学生学习面临语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的困难, 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专业知识, 偏离专业英语的语言类课程定位。教材偏难, 艰深的专业知识讲授过多, 很多长句子翻译困难, 使一些外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望而却步, 失去信心。因此, 教学应重在保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的前提, 教材难了, 不等于学生学会的就多;兴趣有了, 学生自然会自发地进步。

以我校地球物理学专业英语为例, 第5学期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学得很少, 只有大一时会开设地球科学概论, 测井资料解释、测井原理、物探资料解释、处理等课程还没有学过, 那么此时专业英语不应涉及过多的测井原理及解释方法, 可以取材于关于本学科的一些科普性介绍材料。在后续的专业英语课程中, 逐步增加专业知识。第5和第6学期的专业英语教材, 可选初中级科普读物、科技报道、研究综述等, 每篇3000字以下为宜, 词汇基本上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达标词的范围内, 超标词汇 (包括特殊的专业词) 每篇以不超过20个为宜。第7学期的专业英语教材, 可选高级科普文章、研究论文和科学专著中的章节等, 篇幅长度以5000字以下为宜, 每篇超标词最好不超过30个。从语法结构讲, 研究生专业英语应有多量的复合句。至于虚拟语气、强调、省略和倒装等, 则随原文表达需要, 不必人为地限定其多少。[2]

2.专业英语的文学性、审美性。伍铁平教授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指出:“在传统的伙伴中, 和语言最密切的是文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作品要用语言创作, 通过语言鉴定, 评论文学作品也必然涉及它的语言。所以, 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 必须精通它的语言。反之, 一种语言的最精彩、最丰富的作用是集中在文学作品里面。文学是使用语言的典范。”[3]

专业似乎总让人感觉和枯燥相连, 其实不尽然, 即使是石油专业, 也肯定有一些诗意的语言, 有浪漫的豪情。专业英语不应单纯是枯燥的、艰涩的长句, 应该有审美性。真正的专业大师, 能用浪漫的语言、优美的辞藻来描述专业问题。因此, 专业英语教材应多选大家作品, 增加这门课程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选材形式多样, 有不同的题材和体裁, 内容有一定的思想性、趣味性与启发性。目前所用的专业英语教材取材自严谨的专业科技文章, 严谨有余, 趣味不足, 启发性、引导性的题材很少, 可适度增加一些趣味性、启发性文章, 增加阅读趣味, 提升学习体验。

也可精选一些最常用的专业词汇作为专业外语授课内容, 让学生在专业外语课上熟悉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中文专业知识[4]。此外, 由于专业本身枯燥乏味, 建议教材内容选择那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的材料。

4.独立成章。每章内容尽量简短, 独立成章, 32学时的课程可以选择50篇左右的文章, 部分作为精读, 须仔细讲解;部分作为泛读, 学生在课下进行扩展学习。每篇相对独立, 这便于教师授课选材。

5.教材应选择面宽。大多数专业教材主要选择本专业文献, 加以注释, 后附有译文, 这种单一的题材不适合目前社会对外语的需求, 内容仅是本专业的文献, 覆盖面窄, 不利于培养宽口径的人才, 且没有考虑同基础专业的衔接[5]。因此, 专业外语教材选材范围应广泛, 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所属专业, 相关专业的也应占到一定比例。以石油测井专业为例, 教材内容可以60%的是测井方面的专业文献, 但也要涉猎地震、地质、石油开发、油气储运、海洋石油等方面的文献, 甚至可以增加介绍世界油气发展简史、世界其他油气田介绍的文章, 开阔学生眼界, 拓展专业外语所承载的信息量和知识量。

6.增加德育内容。素质教育, 以德为先。在专业外语的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发扬人文精神, 提高全面素质。怎样使德育自然贴切, 不牵强附会, 让德育教育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呢?在每学期的课程上, 选择1~2篇介绍专业泰斗、对本专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的作品, 或介绍作品, 或选读相关文章, 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人物,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人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和感动, 潜移默化中增长专业知识和专业的认同感、使命感。

内尔·诺斯丁认为, “每一个伟大胜利的作品都同时是对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探索, 都包含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我们应该让这些存在主义的思考与情感教育启迪我们”。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有情感教育的素材, 加以引导和渲染, 使学生对其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6]。

德育不是一门课程, 不应寄托于单一的思想品德课或马列课程中, 而应贯穿于所有的教学过程, 因此, 专业外语课程也应担负起这一使命。

四、结束语

专业英语教材对专业英语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希望各个专业能从专业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 编写出一套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 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摘要:高校专业英语教材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各院校专业英语教材建设还相对滞后, 本文主要探讨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结构和取材。专业英语教材应尽量结构合理, 便于教学, 在教材选材过程中着重考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中的知识性、文学性、审美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等原则, 力求使专业英语教材建设更趋专业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材,教材结构,教材取材

参考文献

[1]张世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框架构想[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1999, (2) :78-80.

[2]陈天佑, 张海峰, 李得孝, 张玲丽.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9) :38-39.

[3]赵冬梅.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改革探析——文学性在精读课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岱宗学刊, 2011, 15 (1) .

[4]吉雪花, 庞胜群, 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化外语教学之我见[J].教育与人才, 2009, 08 (03) .

[5]张觉琛.专业外语教学浅析[J].教育战线, 2012, 09 (03) .

专业教材 篇10

一、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归纳

(一) “数与代数”的内容

1.数的认识含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2.数的运算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简单的乘方及运算定理、性质、公式等。运算形式有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的计算。3.从整除关系认识整数, 内容有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合数, 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4.常见的量内容有时间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的认识。5.式与方程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 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6.比和比例内容有概念、基本性质、成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按比例分配等。7.应用题内容有整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 (含百分数应用题) 。8.探索规律内容有在数列中, 在算式中, 在图形列中探索规律。

(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

1.图形的认识的内容有: (1) 四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的认识。 (2) 五线[直线、线段、射线、平行、相交 (包括垂直) ]。 (3) 六角 (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周角、圆心角) 的认识。 (4) 七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扇形) 的认识。2.测量内容。 (1) 图形测量中度量“单位”和度量“量”的认识。 (2) 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 (3) 图形的运动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和镜面对称现象等。 (4) 图形的位置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即“上、下、左、右、前、后”及辨认方向是通过“东、西、南、北”的绝对位置确定的, 话6路线图及用比例尺定量刻画物体的位置。

(三) “统计与概念”的内容

1.第一学段统计内容为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第二学段为简单统计过程。2.“概率”的内容在第一学段为不确定现象, 第二学段为可能性。

(四) “综合与实践”内容

1.按学习形式有: (1) 数学调查; (2) 专题研究; (3) 数学游戏; (4) 数学制作; (5) 数学实验。

2.按学习特点有: (1) 综合性。a.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综合;b.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c.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综合。 (2) 探索性:注意学生自主参与, 全过程参与, 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3) 开放性: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方式、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均具有开放性。

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册即小学数学理论知识教材内容,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册内容

(一) 第一章整数:介绍整数的概念。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运算法则、运算性质、整数应用题解法等。 (二) 第二章整数的性质, 内容包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质数和合数, 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部分数的整除特征。 (三) 第三章分数内容有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分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应用题。 (四) 第四章小数内容有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小数的四则运算, 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百分数, 近似计算。 (五) 第五章量的计算内容有量的概念, 量的计量、计量单位, 各数的概念、互化, 四则运算。

三、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与小学数学理论知识教材内容情况比较

(一) “数与代数”的内容少式与方程, 比和比例, 探索规律。 (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整体没有。 (三) “统计与概念”的内容整体没有。 (四)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大部分没有。

四、高职师范学院学生目前的现状

有定向生和非定向生 (初中毕业生) 他们成绩参杂不齐, 高的中考有600分, 低的只有200分, 是兜底的学生, 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小学、初中的知识很多没学好, 在师范学习中非常吃力,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学生实习指导过程中, 我经常发现师范生对数学概念不清楚, 在讲解时经常出现科学性错误。例如:0.9 9循环<1, 角不是图形, 周长、长度、面积的关系与区别, 多次抛硬币是可能性事件还是相互独立事件不清楚等。这主要原因是在小学、初中没有学好, 再加上师范教材没有有关内容, 没有再学习, 其次没有教学参考资料查阅, 所以造成以上情况。

五、师范教材对师范生学习的重要性及对教材研发的建议

师范教材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 为师范教学应用而编造的材料, 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之蓝本。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理论教材还是2001年出版, 至今已经14年了, 与现行的小学教材相差甚远, 根本不符合目前教学的需要。高职师范生最终就业方向是基础教育教学, 他们的学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教学, 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高职师范教材研发:

(一) 专业教材要加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相互融合, 学科之间、知识之间融会贯通。 (二) 及时修订升级教材, 编写的教材要科学、全面、实用、超前, 特别要把小学教材中有的内容, 而小学理论知识教材没有内容编入教材。 (三) 还要为教师配备教材教法方面的教师用书, 为师生提供电子教学参考资料。 (四) 如果编的教材内容过多, 教学时数不够, 可以将小学教学内容的第四块“综合与实践”编入教师参考书内, 以备查阅。

机械专业士官教材的改革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机械专业教材 岗位导向性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0-02

军队院校的士官教学目前正经历着从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学历教育向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实一体的任职教育的转型。由于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学历教育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育转型的需求,特别是用于士官教学的机械专业教材,例如,《机械基础》、《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等,存在着诸多与任职教育不相适应的缺陷,成为教育转型中必须重点加以研究和改进的环节之一。

一、机械专业士官教材改革的现实需求

由于岗位需求、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训练)方法的变化,造成机械专业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忽视士官的岗位任职需求,只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导向

例如,《机械基础》士官教材,不仅全面涵盖了各种机械传动机构(平面连杆、凸轮、齿轮、带与链、涡轮蜗杆传动等)和机械零件(轴、轴承、联接件等)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还包括了不少设计、计算以及制造的内容,不仅与部队的装备、设备相脱节,而且与士官学员的未来岗位工作——即针对装(设)备的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和修理相脱节,造成士官学员到部队后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岗位技能和知识,即现有机械专业教材缺乏与士官相关专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岗位指向性不强;

(二)片面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训练零散而不成体系

现有的士官机械专业教材,没有实现理论教材与实践(实验)教材的高度统一,片面注重表层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与提高,特别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综合技能训练项目,造成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士官学员学习后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例如,士官教材《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虽然安排有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以及故障诊断、排除等实践性内容,但是这些实践环节不仅零散而不成体系,而且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传授,结果造成教材上的实践经验变成了理论知识,学员学习后并不能转化成自己的工程能力与素质;

(三)只反映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变革

对于士官学员,现在正逐步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技能的训练融会贯通。因此要求教材要打破传统理论教材与实践(实验)教材(指导书)的界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内容的高效、有机融合,特别是要创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情景,从而适应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编写的原则

为了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实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与岗位工作情景一体化并且边教边学边做,在教材编写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一)岗位工作任务的导向性原则[1]

要选取那些在士官岗位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较多地覆盖机械类课程的能力目标与知识节点的项目(对应岗位工作任务)作为教材的基本构成单元,摆脱过去以机械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为导向的编写原则,同时能够使得每个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让学员在课堂上即能提前接受岗位工作培训;

(二)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情景化原则

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是以士官任职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因此教材的设计要与工作过程相适应,即将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情景设计中,使学员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学”和“做”,在课堂上就接受了岗前培训;

(三)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原则

为适应不同士官培训层次(初级、中级或高级)以及不同培训时间的需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岗位的特点,教材应该采用可裁剪、可拼接的模块化组织结构(模块由模拟岗位工作内容及过程的项目所组成),实现“宽基础、活模块”[2]的教材体系。这样在对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有目的地综合、融合和整合后,就大大提高了教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编写体例的多样化原则

由于士官学员的思维形式趋于表象化,缺乏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教材编写时要树立“学员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图文并茂、以图代文、通俗易懂的原则,尽量摒弃复杂、冗长的语句和庞大的文字段落,代之以简洁生动的文字、直观的插图和简单易行的实验,从而尽可能帮助士官学员提高学习兴趣、快速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三、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编写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在明确了编写原则后,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步骤来开展教材的编写:

(一)士官学员未来岗位工作及能力需求的调研

为提高机械专业教材的岗位针对性,必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士官学员,例如,军械制配、军械修理或空调电站等,在部队所从事的与机械类课程相关的典型岗位工作,以及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情况。调研的方式可以采用院校教员深入相关部队、训练场或演习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邀请部队相关技术保障人员来院校进行交流等等,从而密切教材编写与部队岗位工作的联系。

调研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方面:

1.相關装备、设备:例如,可以了解配备的典型柴油机、机床或空调的机械、液压或电控部分的结构与原理,以及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2.相关岗位技术保障工作:此为调研工作的重点环节。主要是了解在装备技术保障过程中,专业士官所从事的装备使用与操作、维护与保养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修理等典型工作内容与环节,以及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军械制配专业的士官学员在院校的焊接课程中虽然接受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离子弧焊以及CO2气体保护焊等各种焊接方法的“全面”培训,但是因为针对性不强造成学员焊接的特定岗位技能基础不牢固,甚至到部队后要重新学习、巩固才能承担焊接任务,因此这些都是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

3.其他:例如部队对装备的维修保养体制及具体内容、士官人员的使用情况,以及部队装备和士官岗位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

(二)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具体编写规划

在调研工作结束后,应当仔细研究士官各个典型岗位工作对机械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情况,并将其进行合理归纳或分解后有机地融入到机械类各门具体课程中去。考虑到机械类课程和士官岗位工作的特点,机械专业教材在主体结构上可以包括三个大模块,即基础知识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和专业训练模块:

1.基础知识模块

这是在忽略了各士官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差异而所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组成的模块,构成了各机械类课程的通用理论基础。在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必需和够用的准则,不再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即主要是关于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基本应用等机械专业通识知识的介绍,摒弃与岗位工作无关的高难度理论知识(特别是设计、计算等相关内容)。例如,对于《机械基础》课程,可以考虑将常用机构和传动(包括铰链四杆机构、带与链、齿轮、轮系及螺旋机构)、常用零件与联接(包括轴、轴承、弹簧、联轴器、键和销、螺纹以及铆接等)作为编写对象,而且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以及国标标识、更换修理等应用知识的介绍上。

2.基础训练模块

基础训练模块主要由基础训练项目组成,应该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机械类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节点[3],实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的有机融合。这些基础训练项目作为传统理论教材知识体系的分解单元,必须具有均衡性、逻辑性和全面性,因此如何设计综合性的典型工作项目,并使其逻辑清晰、覆盖性强、大小适中,成为基础训练模块编写的技术关键。例如,对于《机械基础》课程,各类型减速器(直齿、斜齿、锥齿以及多级减速器)的拆装就是很好的基础训练项目来源:首先是知识点覆盖面较广(包括了各类型齿轮、轮系、轴、轴承、联接件等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典型应用),其次训练了学员的机械拆装和维护修理能力;对于《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课程,典型液压控制回路中液压元件(包括液压泵、马达、缸以及方向、压力、流量控制阀)的故障检测与排除也是较好的基础训练项目来源:首先是项目包含了典型控制回路及重要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等理论知识,其次训练了学员灵活运用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能力。

3.专业训练模块

专业训练模块主要由专业训练项目组成,主要针对未来士官专业岗位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工作任务,因此不同专业的士官学员将会拥有不同的训练模块。在对部队相关专业士官的典型岗位工作进行调研后,可以结合院校配备的装(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情况来制定。例如针对部队典型装(设)备中机械与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防腐蚀、简易故障診断及修理甚至是战场抢修等等,均可作为专业训练项目的重要来源。专业训练项目的重要特征是真实模拟士官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且是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的高度融合和螺旋上升。因此,士官学员在接受了该模块的培训后,也就提前具备了一定的岗位任职能力。

(三)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试用、评审及修订

在完成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初稿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教学实践,听取任课教员和学员的意见建议,在评审中听取院校和部队专家评委的意见建议,并在修订过程中适当兼顾部队装备的更新以及岗位工作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任职教材的编写质量。

四、结束语

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士官任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只有随着士官任职教育理念的转变、“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一体化专修室的配套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员的培养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并且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健,李继良,曹立庚.关于士官任职导向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职业,2011,2:130-132.

[2]陈民秀,王福良.按任职教育特点构建士官教材体系[J].现代教育,2008,14:204-205.

[3]杨树兴.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268-269.

作者简介:

专业教材 篇12

师生对教材如此反感,实为当今艺术院校一大奇观。这一现象令人费解,引人深思。人们不禁要问:教材的命运缘何如此悲惨?深究一下就不难发现,当前美术院校教材出现了严重的“贫血”与失范现象。

缺少原创性,以“攒”(拼凑)代编,是高校美术教材“贫血”最常见的病状。特别是一些绘画技法教材和设计技术教材几乎全以“攒”的方式完成。“攒编”的过程中忽略或弱化了“写”的分量,取而代之的则是对同类教材中大量内容的直接“拷贝”,有时还把原书的错误传抄下去。这势必造成知识陈旧、内容雷同甚至以讹传讹。不少教材以十几年前的老教材为基础再修修补补而成。若是好好地“补”倒也罢了,可事实上有些“补充”是对旧教材乱贴膏药。还有一些教材则明显靠东拼西凑合成的。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更新意识不强的今天,互相抄袭和简单复制已不足为奇。据悉,一本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设计概论》教材,居然抄袭了十年前出版的一本同类教材中的5万字;一位知名学者竟然把数年前出版的教材更改一下书名,再调整部分章节,就以“新教材”名义拿到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了。

教材“贫血”病况的另一个表征是技术含量不足、方法意识淡薄。目前的大学美术教材依然以纸本教材为主,缺乏高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时代,教材无非就是印刷技术条件下的一本印着黑字的书,因而整个教育过程也就是老师讲一本书、学生读一本书、期末考一本书。如今,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给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可是,很多美术院校教材没有尽力寻求与更多媒体相结合的新形态,也没有全面引进与本学科相关联的新方法。

缺乏必要的统一,是教材“贫血”的第三个病象。艺术基础课和艺术专业课教材往往由多个院校的多位教师合作编成。以“兵团协作”的方式进行集体编写教材,虽有快速的优势,但很容易产生统筹欠全、参编者自言自语的弊端。更何况,一些无意于学术专攻的教师只是出于职称评定的需要才跑来七拼八凑的,他们凭借着一点肤浅的感性认识“编”部分章节,错把摘录抄写当成学术研究。这样的教材不是质量参差不齐,便是内容残缺不全,更不用说体例与叙述方式的基本统一了。

此外,美术教材的贫血症还表现为思想内容的贫弱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不少艺术类高等教材没有坚定的学术立场,没有必要的科学精神,缺乏条理清楚的框架结构和明确的内在逻辑,更没有全面地吸纳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果,甚至连一些基本理论和主要概念都阐释不清。许多编写者不仅艺术实践体验不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而且对专业特性认识不深、对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全然没有科学创新的理念。而那些真正学有专长的学者因重于学术创新又对“编教材”不屑一顾,致使一些前沿观点和最新成果总是难以及时融入教材中。

医治教材“贫血症”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病变的原因。教师自身的原因上文已经有所阐述,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深究起来,病因可归为一句话,即不合理的体制默许乃至鼓励了教材的“乱编”,在于评审、监督、编写、研发、出版等方面的极度失范。

失范之一在于没能建立健全必要的评审制度与监管机制。教材的规划、编写、出版和选用没能实行责权分离制度,许多参与者既当裁判员,又作运动员。这显然不利于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估机制,更不便于健全高校教材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建立教材进入课堂前的试验机制,因为角色合一势必导致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一些院校想编什么就编什么,想要谁来编就邀请谁来参与。责权不分离何来评审的公正和监督的有效?因此,教育部和高等院校各级审定评估教材的委员不应担任主编;参与编写教材的任何人员都应自觉回避评审事宜;为了防止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受行政化和商业化的过多干扰,教育主管部门和出版单位人员不应进入审定和评估委员会;反之,教材各级审定评估教材委员不宜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否则应辞去委员职务。

没有建立和建构公正、公平的编写机制和科学、系统的研发模式,也是美术院校教材建设严重失范的表现。高校教材编写中“官本位”现象特别突出,行政负责人常常取代专家挂名当主编,于是教材变成了各级官员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狭隘的“小圈子”意识,教材就更滥了。不少教材完全出于本地区和本院校的利益而自编自销。对一所艺术院校来说,不是每门学科都有教材编写的能力,而是仅有部分具有优势的学科才有这方面的实力,因为优秀教材的编写需要投入大量优质人力资源。正是一大批优质人才的倾力打造,才能开发出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学资源能否达到“优质”还得依靠系统、全面、科学的研发。这就必须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模式,广泛吸纳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努力建构一个由众多系统联合作战的现代优质教学资源群体研发模式。

还有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所谓科研管理模式,更匪夷所思。那就是大量教材常常借“研究项目”的虚名出笼。一般来说,只要研究课题获得立项,便大功告成,因为拿到项目就意味着拿到钱,而拿到钱之后编写和出版就不成问题了。很多研究项目并不像学术工程那样对最后结果作出严格的验收、对整个过程作出严密的监管,因而作为研究项目的教材编写也就常常在规定的时间内急忙完工,教师很难平心静气地把它做成学术。更何况,许多教材的编写还虚张声势,拉上有头有面的所谓“专家”组成编委,挤走了许多颇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的话语权。即便不以科研立项方式来编教材,也还有另一种变相的立项编教材方式,即以开课的方式设立项目,因为很多院校不少教师上课都可以指定用自己编的教材。这样,老师们完全可以信马由缰地去写,写好写坏并不重要,反正仅本系的学生就能保证其不错的销路。

上一篇:内涵思考下一篇:语文教学的考核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