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思考(精选12篇)
内涵思考 篇1
关键词:专家报告,考察,规划,成果
一、论坛讲堂专家报告:经历“地震”
1. 庄浪县教育改 革与发展 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聚焦内涵发展,持续推进改革,促进优质均衡。西北师大教育学院李瑾瑜院长 《从“管学校 ”走向“办教育”———关于学校内涵发展》、 浙江衢州市第二中学原校长徐建平先生《管好事情与管好心情》、兰州五中校长张忠苍《以爱育人 ,以文化人———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兰州市五泉小学校长王丰《扬泉水精神,创润智教育,打造学校发展的新名片———学校特色创建的理念与策略》。聆听四位知名专家的精彩报告, 分论坛各层次校长的热烈讨论,可以说,论坛是一次学校的交流, 是一场教育思想的碰撞。论坛给我们带来的是启迪和激情,是思考和远望。
2. 庄浪县高中 “名师讲堂”暨 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主题是:聚焦课堂教学,传播先进理念,拓宽教学视野,提升专业素养。邀请湖北省襄樊市田家炳中学数学教师高慧明、西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教师许彩霞、浙江瑞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金锦发、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一中英语高级教师刘洋四位全国一线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通过同台献课、说课评课、专题讲座、传播名师课改中的先进经验和课堂高效的教学模式, 让本县观摩的教师切受感受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3. 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 中新课程实验校长论坛。论坛主题是:共谋教育发展,同筑友谊桥梁。省教育厅王嘉毅厅长讲话,兰州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乘致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施晓光《反思与重塑:“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兰大附中校长王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寻求提高高考绩效的新途径》两场专题报告,理论前瞻,开启视野,受益匪浅。尤其对兰大附中的参观进一步体会到学校并不在于大,占地33亩的校园规模,在推动高中特色多样、优质发展及科技教育创新改革方面仍然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这对我们学校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4. 全市普通 高中教育 质量工作 会议。会议先安排观摩了灵台县四所中小学校,校校有特色,校校有亮点,校校有学习借鉴、为我所用的经验。灵台县小学、初中课改的扎实推进,支撑了高中课改的顺利开展,推动了高中质量的提升。灵台县教育发展的喜人景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推广借鉴。大会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听取了省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省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白春永先生题为《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创建优秀学校的思考》和西北师大附中王文槐副校长题为《卓越从这里起飞》的专题报告,我敬佩专家的丰厚学养,更为他们的教育精神所感动, 白校长72岁高龄,两个半小时的报告,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二、多层次考察学习:为之心动
对市内5所重点学校的参观学习,收获不小,感慨良多。
华亭县倾全县财力,利用两年时间,将华亭一中整校搬迁, 在西华建成占地230亩 ,投资2.4亿元 ,功能齐全 ,设施一流,配套齐备,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具有现代教育气息的标准化高中。2013年春季交付使用,整校迁入新校址。华亭一中2013年高考重本上线230多人 ,二本以上上线突破600人大关, 摘取全市理科第一名的骄人佳绩,发展势头良好。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已初见成效,备战2014年的高考师生誓词赫然张贴在教学大楼面墙上。高三月考成绩醒目公布,高三学生没有星期六,只有星期日的概念。
华亭一中纯粹是一所华亭大学。各功能室配备齐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和地理 两个情境 活动室让 人耳目一新。 地理演示室有60座桌凳,教室正面是交互式电子白板, 后面是中国地形和世界地形模型立体挂图, 采取声光电控制, 管理教师为我们演示讲解了东北河流三大水系和成昆铁路线的有关地理人文知识。各类地球仪和地理实物模具直观生动。教室屋顶安装有四季星空图和不同季节星座的构成,让人置身这样的环境中真正体会到上可知天文,下可识地理。
泾川一中投资800万元建成高标准塑胶体育场。看台、跑道、足球场、沙坑、铅球场地一应俱全,投资30万元建成小型室内体育馆,羽毛球、乒乓球和室内训练基本正常开展。
静宁一中投资5000万元建成省内中学一流体育馆。“更高、更快、更强”昭示静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正值静宁一中为纪念校庆日而准备的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节目彩排,各班在体育馆不同功能教室紧锣密鼓地准备献礼节目。
其给人的突出感受是:一是学生综合文明素质程度明显提高,让人刮目相看。学生见客人、来宾、老师鞠躬致意问好, 学生的校服大约是一套80元的运动装,青春活泼,充满生气。二是高一学生都要学唱、会唱静宁一中校歌,爱校尊师教育从入校进门开始养成。三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浓厚。静宁一中有三样东西是其他学校所没有, 而静宁一中独有的:一是文庙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体育馆全省独一无二;三是质量绝对优势,已经成为静宁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平凉一中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让人进一步体会到这所百年老校的厚重实力,办学与时俱进的“高度”“长度”和“宽度”是全市内涵发展的样板。
灵台一中让人感到: 一是浓厚的高考宣传氛围,标语气势夺人,成绩榜示内容全面丰富;二是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学生宿舍整洁、餐厅饭菜种类齐全,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四是入校即学,入室即静在这所学校不是仅仅停留在墙壁励志语和一般性口号上,而是真正滋润在学生的心田,化作现实的求学上进行动。
三、心动不如行动:该做什么
1. 高标准编 制学校建设 发展规划。 全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上县委陈书记提出加快县一中建设和发展步伐。教育局围绕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高标准编制县一中建设发展规划, 逐年实施改扩建工程,不断提高县一中的办学水平和层次。主管领导多次亲临实地现场指导、协调、解决学校西扩征地进展事宜。充分体现本届县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眼光。
教育局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指导学校考察联系设计单位,研究制定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目前, 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的《庄浪一中校园规划》已完成平面图、鸟瞰图和单体设计图,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美观。
2. 提质增效 , 争先进位 , 高考无退 路。备战2014年的高考是一场保卫战 ,攻坚战。艰难时期 ,关键年份,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精神,咬紧牙关,背水一战。为此,学校成立了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实行“三包三定”:包班级、包学科、包学生;定任务、定目标、定措施。广泛动员高三师生,积极营造高考氛围,用高考师生誓词点燃激情,开发潜能,全力以赴,直到成功。
3. 新课程实 验要有精彩 成果。 (1)解放思想 ,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呆板。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照本宣科,缺乏启发、引导、讨论、探究、互动。要发现,总结,提炼,形成有一中风格的特色教法。我们的课堂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听一节课让人觉得四十分钟有点窒息。这种传统落后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要彻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师“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让学生“坐得住课堂,听得出名堂”,迫切召唤有一中特色的有效课堂应运而生。(2) 助推研究性学习 , 通用技术实践室要充分发挥作用。我校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在过去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现在和先进学校相比已经远远落后了。我们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庄浪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安排,切实落实“高中三年学生每年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三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原则上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完成一个大课题,高三年级学生可以是一个小课题”。体现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教科室要收集、整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专用活动室,陈列观摩,交流借鉴。 (3)校本教材研编要加快进度。开设校本课程,加快样本教材研究编写已刻不容缓。学校决定研编三种校本教材:一是《走进高中》或《新课程学习方法导读》;二是《可爱的庄浪》或《庄浪史地文化》;三是《庄浪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校已召开了校本教材编写商谈会,各编写组专题会议研究安排撰写工作,讨论确定编写方案和体例,内容选择和篇目分工,计划年底完成初稿,明年春季内部交流使用,边用边改,边修订边完善,然后以课题形式申报省市评审,并作为学校校本教材统一使用。课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正在实践探索。
内涵思考 篇2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华夏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建材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和开发符合城市文化发展要求的建材产品,必将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增光添彩。
一、建筑使地域文化得到张扬
城市建筑是一种美学,更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宗教信仰及文化差别,造就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自成一体的建筑文化。
北京是我国的古都,明清时期的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显现了北京稳重恢弘的皇城风范。上世纪50年代后建设的公共建筑,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历史印痕的文化故居、会馆的修复和重建,凸显了北京城市建筑的民族特征。上海作为较早对外通商的口岸,黄浦江畔旧有的欧式建筑和浦东新区的现代摩天大楼相映成趣,形成了上海城市建筑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海派流韵;苏州的新建建筑流露着历史滋养的风韵,粉墙黛瓦、蕉窗听雨、安详隐逸、自得其乐的民居,再现了太湖流域的水乡建筑特色;粉墙灰瓦马头檐、肥梁胖柱小牛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徽州地区人民耕读传家、勤劳致富的情感追求。在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正在从本地区、本地域、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流韵中寻找符合自已特色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以继承和推动本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
二、建筑材料使建筑文化得到体现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除了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外,处处体现了建筑风格、建筑文化。
我国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为支撑,围绕木质建材这一特点,出现了以大屋顶为特征的飞檐斗拱式民族建筑形式;红墙黄瓦显示着皇权的威严和皇族的至高无上;粉墙黛瓦透露了江南水乡追求恬淡、安逸的审美情趣;现代高层建筑大量涌现,显现了国人追求文明、追求现代化、融合中西、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
三、建材产品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建筑文化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当建筑材料的生产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发展为现代工业生产时,如何满足继承与发展的要求,如何体现历史与现代的文明成果,如何融合华夏与五洲的文化风格,却是一个很难周全的选择。
我们在引进吸收世界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引进了世界其他民族的产品,却对本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未能加以研究和开发。上世纪90年代,当我国引进第一条水泥彩色瓦生产线时,欧式的大波形混凝土彩瓦开始顶替传统的粘土瓦,使得城市和乡村的新建房屋上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屋面,与传统的建筑格格不入;当我们引进第一条砌块产品生产线时,欧式的铺地砖便涌进了我国城市的大街小巷;当我们引进墙地砖生产线时,城乡房屋的外立面立时被釉面砖所替代。这使得当今的城乡建筑中,混杂着大量的由不同产品包装起来的建筑,如在中式的屋顶上盖着欧式彩瓦,在乡村尖顶的小屋上盖着中式的琉璃瓦等,使得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不伦不类。
四、建材产品的外形、纹饰、色彩是产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既体现在某种文化现象上,也体现在建材产品的外形、纹饰、色彩上,日积月累,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构成特定的民族风情。
苏州市和绍兴市在原有老城区的改造和建设中,注重保持自身历史文脉,采用民族建筑形式和色彩,大量使用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建材产品,使城市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苏州市对原有的粘土瓦加以改造,生产出3片相叠接的粘土瓦,保留了传统风格。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 篇3
关键词:儒家;孝;尊敬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48-02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是人类对父母生育、养育和教育之恩的感怀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视“孝”为“仁”之根本。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溯和讨论儒家“孝”的内涵思想及其引起的现实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孝”的主要内涵
孝是对子女晚辈而言的,它主要包括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等。孝的基本意义就是敬老爱老,事亲善行,“善父母为孝”,它是基于亲子之间天然深厚的爱敬。而儒家把“孝”视为“仁”之根本,“人伦之公理”。儒家“孝”学说内涵丰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要敬爱和善事父母。我们要以恭敬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保障和满足。《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荀子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荀子·王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这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真正的孝。儒家的经典《礼记》中又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意思是说做为儿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行孝道,对父母要谦恭尊敬、彬彬有礼,无论严寒酷暑都要让父母生活得舒服安心,心情舒畅等等。
其二,侍奉父母一定要有愉悦的心情。要永远保持愉悦,关键是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切的、深情的敬爱。《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说,人的表情是内心情感的表露,人们难做的事情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敬爱之情。《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意思是说做为孝子,他就必然以虔诚的态度,全心全意地服侍自己的父母,并以之为自己人生最大的享受和幸福,这才是达到了孝的最高境界。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确实有难度,我们不应该把奉养父母看作是累赘,相反,要发自肺腑地深爱、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为此感到无比欣慰和莫大享受。
其三,健康自己的体魄,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使父母为自己担心。作为子女,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让父母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即我们身体的毛发和肌肤,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不能随意损伤毁坏它,这才是行孝的开端。《孟子·离娄下》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要平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爱惜自己,不要让父母牵挂思念,这也是行孝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在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中,并非一味地要分分秒秒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必要特殊的情况下,而是鼓励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其四,对父母不合乎规范的行为,要敢于劝谏,避免父母陷于不义之中。儒家认为愚孝并不是真正的孝,而谏争是孝的表现。意思是说当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就不能和以前一样无原则地言听计从,而是要善于劝导父母,这样才能使父母醒悟过来,以至于不误入歧途,陷于不义,遭受伤害。孔子“事父母几谏”[1]说的就是对父母的过错应当进行委婉的批评。同时,儿女在进谏时,要特别注意耐心劝导,言语真切委婉,不可操之过急,如果父母听不进去,也不要抱怨,更不能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向。即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其五,子承父业,成就前辈未竟的事业。这就要求儿女要敢于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并发扬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诗中暗示着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继承自己盼望国家统一的理想。孔子又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2]就是说古人对待自己的父母,在平时除了恭敬侍奉外,还要敢于继承父母的遗志和未了的心愿,肩负重任,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历史上和现实中不乏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众所周知,周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司马迁继父志而成就《史记》等,这都是流芳千古的典型。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典型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其六,慎行其身,遵纪守法,积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一个人要“立身行道”,在后世留下好的名声,使自己的父母感到荣耀,这才是孝道的最终目标。所谓“立身”就是指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这就要求不仅自己要有宏伟的志向,还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素质。孔子认为,人们在行孝时可以培养出来各种道德品质,只有从孝敬父母做起才可以培养君子的道德素养。一个真正尽孝道的人,不仅对自己的父母有满腔的敬爱之心,而且能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己及人,进而扩大为对待他人的一种宽大的博爱。曾子深受启示,则把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指出了“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可见,儒家“孝”道的这些观点实际上是为统治者稳固政权提供便利,并被统治阶级所鼓吹利用和宣扬光大。
二、儒家孝道的现实思考
《孝经·开宗明义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是一切德行和道德规范的根本,对父母尽孝更是立德之本。在当今社会中,事实已经证明,人民的孝观念淡薄了很多。为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儒家提倡的合理的孝道思想,对其加以重新审视,批判地继承其精华部分,以便更好地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一方面,应当善事父母,赡养父母。我们知道,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并使他们成家立业,为此父母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心血。所以,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父母年老体衰时,我们应尽可能保障和满足父母的各种生活需求,心甘情愿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在当前社会中,尤其在某些偏僻农村地区,人们的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非常淡薄,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事件屡屡发生,这应该引起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子女们的足够重视和思考。当然,要想“敬老”必须首先要做到“养老”,我们仅仅在物质上满足了父母的需要,让父母衣食无忧,这只是“养口”。只有先做到“养老”,然后才能做到“敬老”,即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并给予他们发自内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才是一个真正孝子应有的德行和品质。实际上,确实做到这样的人寥寥无几。至于如何做到“养老”、“敬老”,在(《孝经·纪孝行章》)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不言而喻,我们只有在“居、养、病、丧、祭”这五个方面侍奉父母面面俱到,对父母精心关怀照顾,使他们心情舒畅,无忧无虑,这才算是真正尽了孝道。儒家提倡的赡养父母的思想,促进了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更有利于和谐幸福家庭的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应当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论语·为政》),是说尊敬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高体现。老人们的内心一般很脆弱,他们需要有人去嘘寒问暖,他们更需要精神关怀。作为子女,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们要抽出时间经常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时时刻刻从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所需所想,真正做到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唱出了无数人的内心渴望。当前社会中,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很多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自私自利,虚荣心、争胜心强,过分地追求功利主义,以致人们在交往时缺少信任感,任意猜疑。甚至,出现了一些傍老族、“啃老”族,这些年轻人整日庸庸碌碌,依靠父母为生。一旦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对自己的父母冷漠无情,辱骂不断,动辄大打出手,这又何谈尊敬父母?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老年人在得到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他们更渴望心理、感情方面的满足,他们寄希望子女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温暖。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年轻人整日奔波于工作中,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特别在一些农村地区,子女常年外出务工,家里的留守老人人数呈上升趋势,这无疑就带来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更影响了老人的正常生活和精神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多与老人和睦相处,多关心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多给他们精神慰藉,让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再孤寂,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真正地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
总之,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相传的美德,它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深知,行孝不是作秀,更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必须要以身作则、付诸于行动中去。而儒家孝道中提倡的赡养父母、孝敬父母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其合理可取的积极因素,对于家庭美德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44.
代建制内涵与风险的思考 篇4
1 代建单位的责权
1.1 工作范围
当前推行的代建制分为阶段代建和全过程代建。阶段代建包括项目前期代建和实施代建,项目前期代建指投资管理或相关职能部门委托或招标选择的前期代建单位,在使用单位编制的项目建议书被批复的基础上,会同使用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展开勘察、设计等招标工作,组织实施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办理可研等各项报批手续工作。实施代建指招标确定实施代建单位,由中标代建单位负责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和投资计划,对项目施工图编制、施工、监理直至施工验收实行代建管理。投资主管部门授权代建人办理项目开工申请等手续,取得施工许可证,并通过招标选择监理及施工单位,组织管理协调工程的施工建设,履行建设工程如期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职责,负责保障工程项目在保修期内的正常使用,并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1]。全过程代建就是在项目开始就由投资管理部门在使用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后,经过评审确定采用代建制,通过招标或委托方式确定代建单位,由代建单位负责项目全过程的管理,项目完成后对工程终身负责。
1.2 资质要求
代建单位要求应为有法人资格和履约能力的单位,具有总承包资质、或甲级工程设计资质、或甲级监理资质、或综合甲级工程咨询资质、或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
1.3 履约担保
代建单位中标后须向业主缴纳一定数量的金额作为履约担保,广东、湖南为可研估算投资额的10%,北京为工程概算投资的10%~30%,海南交通厅要求履约保函为建安工程费和代建基本管理费的15%,其中现金担保为5%,银行履约担保为10%。
1.4 代建服务费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规定代建服务费的收取标准,只有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政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财建【2004】300号文),对代建项目的代建费的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做了规定,项目代建单位的代建管理费用由项目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根据代建项目实际情况商有关部门核定,其标准按不高于基建财务制度规定的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标准严格执行,并计入项目建设成本。
2 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
2.1 工程总承包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定义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通常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工程总承包主要有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D-B),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类型和业主要求,工程总承包还可采用设计-采购总承包(E-P)、采购-施工总承包(P-C)等方式。
2.2 工程项目管理
原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以下简称30号文)指出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以下简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按合同约定,协助业主与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或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等企业签订合同,并受业主委托监督合同的履行。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有项目管理服务(PM)和项目管理承包(PMC)两种方式。
3 代建制与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比较
目前在代建制理论研究过程中,基于代建单位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出现了代建制到底是工程总承包还是项目管理的讨论。
3.1 法人地位
工程总承包模式与项目管理模式下,在建设过程中,承包商没有法人地位,业主拥有法人地位和决策权。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协助业主组织建设项目的实施,由业主与各分包商签订合同。这两种模式只是满足了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无力解决所有者代表缺位和概预算软约束等深层次矛盾[2]。而在代建制模式下,代建单位进行投标或接受政府委托,与代建管理或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签订代建合同,在建设过程中,代建单位代行建设单位的项目法人地位,全权负责组织项目建设的实施,包括与各施工、设计、监理、采购等承包商签订合同。代建制是项目法人制、项目管理制以及招投标等制度化合后的衍伸物[3]。
3.2 工作范围
工程总承包(EPC)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范围可以包括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开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直至项目竣工试运行。
代建制分为阶段代建和全过程代建,全过程代建也是在项目建议书批复后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组织实施设计、招标、施工等直至竣工验收。
这三种管理模式的工作范围基本一致,但是业主参与工作的深度不一样。代建制管理模式下,业主基本不参与工程管理,由代建单位全权负责。而在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业主与项目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工程项目,业主因专业知识缺乏,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使用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干涉,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投资控制等工作的开展可能受到影响。
3.3 履约担保与服务费的收取比例
3.3.1 履约担保
代建单位投标中标后须向业主缴纳一定比例的履约担保,目前全国的标准来看,一般取工程概算的10%~30%。
工程总承包商缴纳给业主的履约担保约为工程概算的5%~10%, 国际上为工程合同价的10%~15%。
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商提交的履约保函取与业主签订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的合同额的10%。
一般工程项目管理的履约保函是以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和业主签订的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的合同额为取费基数的,而代建制是以项目的总投资为取费基数的,在费率相同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管理与代建制的履约保函数额相差很大[4]。过高的保函门槛不仅让代建单位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将一些优秀的中小型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排除在外,不利于市场竞争。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代建单位向业主单位缴纳工程项目总投资的10%-30%的履约保函,施工、监理等单位又向代建单位缴纳中标额的10%的履约保函。相对于传统模式下的保函制度,代建制重复担保,保函成本增加了1~2倍,并且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3.2 服务费
目前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实行代建制,各地办法不同,但代建服务费大致包括基本管理费和奖惩部分。基本管理费取工程项目概算投资额的0.7%~3%,工程项目投资额越大,取费比例越小。见表1。
工程总承包服务费大约为工程项目合同额的2%~5%。
目前我国各地的代建取费标准没有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制定,而大多是参照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标准来执行,所以代建制本身所存的缺陷本质上就是激励机制的不健全[5]。财政部下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第二十一条表述为:“建设单位管理费是指建设单位从项目开工之日起至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之日止发生的管理性质的开支”。由此可以看出建设单位管理费是阶段性的费用,不包含从项目立项起至开工之日的前期工作的管理费用。项目代建费应包括代建单位在项目前期、建设准备、实施、验收及保修阶段发生的成本、应缴的税费(如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和合理的利润。因此,建设单位管理费只是项目代建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致相当于实施阶段的成本),所以代建费不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这个规定不合理。
3.4 工程风险的承担
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项目管理承包企业一般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一定的管理风险和经济责任;代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费用等负责。
代建单位未能完全履行代建合同,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致使工期延长、投资增加或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损失或投资增加额一律从代建单位的履约保证金中补偿;履约保证金额不足的,相应扣减代建项目管理费;代建项目管理费不足的,由代建单位用自有资金支付。在此部分,代建单位与工程总承包商承担的风险是一样的,而项目管理承包商承担的责任则要小的多。
4 结论与建议
⑴代建制模式与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表观上十分类似,但是工程总承包是直接的承发包合同关系,从本质上看,工程总承包属于“乙方”;而代建制从概念和当前国家地方文件规定来看是一种代理关系,即代甲方(业主)行使权利和义务,属于“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我们认为代建制应属于工程项目管理。30号文规定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这与目前各地在操作的代建制相符,因此代建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⑵目前各地规定要求代建单位缴纳的履约保函的比例过高,代建单位基本以工程管理公司、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为主,而这些单位的注册资本金大多在几百万范围内,以5000万投资的工程项目为例,履约保函取10%~30%,则保函费为500~1500万,而代建毛利润为2%,仅为100万,且建设工期较长。过高的履约保函门槛挡住了一部分优秀的中小公司,不利于市场竞争,建议降低代建履约保函比例,不宜超过10%。
⑶代建费取费不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规定不合理。在我国目前的代建制取费方式下。代建单位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收益不能相对应。即代建单位承担项目巨大的风险时却只获得了较少的收益,这不仅不符合公平的原则,更会打击代建单位的工作和参与市场的积极性。所以应该根据市场竞争的方式来确定代建费的费率,至少不应低于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标准。
⑷代建单位承担的工程风险与其所处地位不相符。代建属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代业主行使权力和义务,提供项目管理服务。而代建单位承担了工程项目建设的所有质量、费用、进度等责任,这实际上承担了工程总承包商的责任。作为资本金远不及大型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公司一旦遭遇重大工程变故,如何能承受起工程损失。笔者认为代建项目的风险应由业主和代建单位按比例承担,具体比例可协商或报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建议大型代建项目采用“前期代建+施工总承包”建设管理模式。●
摘要:通过比较代建制模式与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权利与职责以及服务费的收取等相关问题, 进一步明确代建单位的职权和地位。经过比较分析, 基于权责对等的原理, 采取“前期代建+施工总承包”模式, 是较为符合当前代建实际情况的一种代建风险承担思路。
关键词:代建制,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乌云娜, 牛东晓.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M]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李静.代建制中的风险及其规避措施[J].建筑经济, 总第281期, 2006年3月, 14
[3]刘洪业.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12月
[4]卫丽, 靳金平.谈代建制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区别及优势[J].中国工程咨询, 2010年第7期, 总第118期, 55
内涵思考 篇5
摘 要 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实施开始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从整体来看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现行补贴这种模式在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依法开展相关的补贴工作是目前依法治理农机的一个关键要求,本文主要深入研究了农机补贴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与之相对应对策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法律依据 实践 研究主要内容
1.1 定义
农机购置补贴是政府为了调控社会公共需求的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利用相应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一种补贴手段,为了进一步满足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公共需求,弥补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困难的市场缺陷,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1.2 内涵
我国所实行的补贴是一种财政引导政策,同时也是一种产业政策,从广义上来看,补贴主要包括现金形式的、信贷形式的、技术转移优惠等形式。而从狭义角度来看,其实主要体现在现金补贴上。因此,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文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内涵,我们将其定义为中央财政预算内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按照一定的比例用于补贴农民个人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来购买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的且经农机鉴定机构检测合格的农业机械的一种财政支持手段,并对补贴的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现行补贴政策坚持的原则
在对现行补贴资金进行安排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明确重点,遵循有进有退的原则,这也要根据地方的农业实际情况来定,对农作物生产环节当中迫切需要的插秧机以及相关的农业机械,按照实际需求实行相关的优惠,对一些省内基本达到饱和的农业机械,让其逐渐退出农机补贴的范围。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农机补贴资金的转向,达到优农惠农的目的,让农机补贴的资金真正的服务于广大农户。
再有就是要坚持节约环保的原则,这也是我国始终倡导的准则之一,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大型机械非常多,也会造成相应的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在推进农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的推广一些安全可靠的、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先进性也逐渐提升上来,这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还有一点就是要始终坚持农机补贴政策的稳定,对资金的总量要时刻予以控制,这一点对于农机补贴政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2010年就实行了农机补贴政策的按比例定额补贴政策,财政方面所补贴的资金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计划性的控制,所有的资金控制都是非常合理的,一旦超出了计划的资金量,政府是不予以补充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法规相对比较缺乏
我国对于农机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下文简称《促进法》),这一法律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促进法》规定,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相应的补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我国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措施。此外,还进一步强调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在法律框架下的政府能够有效的引导农业机械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法中并没有对不同的资金在各级财政中的具体份额进行说明,而且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补贴政策的落实还需要各级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的协调才能够做到,如果各部门之间没有协调好的话,农机扶持政策的资金就会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2 体系不是很完善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农机管理部门的约束上,缺乏对他们的有效管理,使他们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不作为、乱作为、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自从有了农机补贴政策,农机补贴产品的价格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很多农机部门为
了占有国家投入的农机补贴资金,采取很多不正当的手段,部分补贴产品的价格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已成不争的事实,虚报价格,高套补贴,低价倾销,有补贴涨价,无补贴降价等等。还有我国的经销商管理办法中曾规定同一个中标的企业一个县城只允许有一个经销商,但是从实际的落实情况来看并不是这样的,一个县就有五六个经销商,经销商多了,恶性竞争必然会出现,这对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广有百害无一利。国家的好政策执行起来偏差太大,究其原因一是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二是体系不完善,制度有漏洞,管理不力,给部分人可乘之机。政策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求所有的政策都要做到具体化,其实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的根本就是落实农机补贴的资金项目。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都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这样可以确保农机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法律性,我国本身就是一个法制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根本,因此对于农机补贴政策来说也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将法律当中的相关规定逐渐的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不断的完善农机补贴政策体系。此外,还要适当的节约每一年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和执行的成本,加强对相关农机管理部门的约束,加强对厂商的约束,要求农户只能在政府指定的补贴产品经销商处购买农机设备,才能够享受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机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汉文,陈斯蓉,郭娟.WTO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J].湖北农机化,2003(5):23
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概念内涵形式
[作者简介]成丙炎(1963- ),男,河南焦作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朱红(1966- ),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纺织品设计和科研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常州科教园区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35-02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以下简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尽管人们对“社会服务”一词并不陌生,但未必能对“社会服务”的基本问题做到全面、正确的理解。一些研究者对其内涵做出的表述也不尽一致。本文试图在已有表述的基础上,对“社会服务”的内涵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回顾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导向,是高校与社会关系变化的结果。自中世纪以来,大学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虽然也有打开校门直接联系社会的情况,但这些现象总的来说是零星的、个别的,只能称为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
社会服务这一办学理念萌发于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建立的赠地学院。1862年7月2日,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莫雷尔法案》。法案规定,根据各州的国会议员人数,由联邦政府按每名议员拨地三万英亩给各州,各州用这些土地的收入至少举办、资助一所农工学院。法案颁布以后,绝大多数州都按照法案的要求相继建立起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这就是著名的“赠地学院”。最能体现《莫雷尔法案》精神的是“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建于1848年,之后得到赠地而发展起来。1904年,范·海斯(Van Hire)就任校长,他认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校园的边界”,主张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等渠道,着力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斯康星思想”普遍推广至全州,大学的各种实验室、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整个州都是“大学校园”,大学则是全州的“灵魂”和“智囊”。威斯康星大学打破了大学原来的封闭体制,开创了服务社会的先河,是服务社会职能思想和实践形成的标志。“威斯康星思想”不仅影响了全美的高等教育,而且对世界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社会服务职能开始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
我国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的阶段只能称之为萌芽阶段。1988年,李鹏总理在第三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潜力。”“开展社会服务,包括有偿服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加以选择。”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其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此为标志,我国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取得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概念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社会服务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表述多种多样。国外的表述有服务(service)、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直接为社会服务、知识的应用,等等。国内学者的解释受国外学者的观点影响较大,基本上与国外学者的解释相近,甚至相同。尽管大家对社会服务的探讨可谓不少,但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概念,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解释,甚至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经验认识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我们为了限定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了明确本课题所使用概念的意义,按照沃尔夫冈·布列钦卡关于概念解释的四要素,通过词义分析和概念梳理,认为社会服务概念可精确化为:从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出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
本文提出的初步精确化概念基本适应了为概念解释而提出的四个条件:(1)与通常使用的社会服务概念相类似;(2)它消除了被解释者(重构前的概念)的多义性和含糊性;(3)内容看起来很丰富;(4)尽可能简单明了。学术界对社会服务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分别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把握社会服务的内涵。
三、社会服务职能的广义内涵
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为社会所进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社会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展,由时代发展赋予社会服务的新内容是对传统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而不是否定,新的职能也必须符合高校这一特殊机构的特性。正如卡耐基教学促进会所指出的那样,这些服务活动必须具有学术性,而不应该包括教师以公民身份从事的活动。这就是说,新形势对社会服务内容提出的新要求,仍然包含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能之中。
1.人才培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新阶段科教兴国两个新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表明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需要亿万人才,呼唤亿万人才,造就亿万人才,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胡锦涛同志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根据,也是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主要内容。
2.科学研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系统工程中,更新发展理念是必要前提,优化经济结构是主要途径,促进节能减排是重要抓手,深化体制改革是根本保障,依靠科技进步是中心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增长方式的本质就是更加高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将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有后劲,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对高校参与经济建设期望值最高的领域往往是科学技术领域。另外,随着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发展观逐步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社会各界对高校提供社会科学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科学领域服务社会发展将日益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热点。
四、社会服务职能的狭义内涵
狭义的社会服务则是指高等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活动。它不是通过人才培养或科研成果的转化等间接方式进行,而是利用自身的资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逻辑学的内涵外延反变规律告诉我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密切联系、互相依赖的,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反变规律;在内涵和外延可比较的概念之间,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就愈小;如果一个概念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就愈多。狭义的社会服务虽然在外延上缩小了许多,但其内涵却愈加丰富。
1.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政治文明就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中国大百科全书》),1844年,马克思在撰写以法国革命为主题的《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一文中最早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并勾画出了政治文明的轮廓:政治文明主要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858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政治文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非常明确地把人类文明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重要概念为我们理解政治文明的内涵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思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主义现代政治体制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用近7页篇幅专章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了六十多次,报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体现了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而且也明确地展示了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让人民感受到了政治文明离自己是那么近。高校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主要表现在为上层建筑服务。而所谓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学说,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范畴。高校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就是从事政治文明建设,它包括为体现特定阶级意志的政党服务,也包括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对来说,在以往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强调较多的是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而较少指出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们认为,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高校应当主动参与政治文明建设,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为经济建设服务。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学说中,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社会的经济基础。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其根本标志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建设在三大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从根本上说,就是为提高地方的生产力水平服务。而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两个:一个是活的劳动,即人,是指生产力要素中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较高知识智力水平的劳动者;一个是死的劳动,即物,是指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高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无论涉猎什么领域,其目的归根到底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和发挥物的效能,推动人与物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新的结合。高校强调参与经济建设,强调与经济建设各领域的密切结合,抓住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关键。它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学说,而且也体现了社会服务的主要功能。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3.为文化传承服务。文化铸就国魂民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会报告中专辟一章,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些重要思想再次吹响文化发展的号角,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学说中,文化结构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它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高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承、文化辐射、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方面。
五、结论
第一,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有所区别,在数量及重点上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比较低级的高等教育更趋近于职业性,比较高级的高等教育更趋于专业性、学术性。关于该问题的讨论将另行撰文。
第二,将社会服务按照广义和狭义的视角分解讨论,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服务的内涵,是理论探讨的需要。但实际上,广义和狭义并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朱国仁.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32-38.
[2]陈时见,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7-11.
[3]张树森.浅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J].辽宁教育研究,1985(Z1):124-127.
[4]陈乃林,胡建华.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江苏高教,1989(3):2-7.
[5]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J].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5.
[6]李新荣.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及其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3):329-330.
[7]陈金圣.一般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动力机制构建问题初探[J].开封大学学报,2007(2):31-35.
[8]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9]冯颖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73-76.
[10]姚和芳.满足三个需求: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4 -45.
内涵思考 篇7
一、古今中外学者对教育的解释
“教育”在古汉语中有“上施下效”的意思,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思。
教育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词目的释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及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2]
对于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孔子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最早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4]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唤醒人们本来在沉睡状态的良知和潜能,将人们从愚昧中解救出来。[5]正像雅斯贝尔斯所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填分钟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6]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教育是教会人们有益的利用现世的人生,使个人的现世生活幸福、美满,使社会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8]斯宾塞总结了他的观点,认为教育是成人生活的准备。
杜威则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9]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从简单方面说, 就是培养习惯。”
钟启泉认为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陶行知曾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是教师按照心理的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 从而形成他们的观念。
福禄倍尔认为,教育是种族文化复演的过程。
二、教育即对话:基于实践内涵
对于“教育”,基于不同的哲学思维出现了见仁见智的观点,我们不给予评价。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基于不同社会基础之上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往往会赋予它新的内涵。从实践角度讲,教育即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和别人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人们沟通了思想和感情,丰富了经验,提高了知能,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正像杜威所认为的,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9]
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对话,而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在对话中存在着对真理的辩证揭示。
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11]
对话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动作或行为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以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获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
对话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有自己的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 平等性。
即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都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压制他们的观点、行为等。
2. 开放性。
对话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的思想,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没有开放性,则意味着对话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就不可能达到彼此间的心理沟通。
3. 理解性。
理解是对话的前提和归宿。对话是以理解为基础,并通过理解达到双方观点上的一致和视界间的融合。如果没有这些视界融合,对话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理解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达到对某一问题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解,从而扩大视界融合,促使双方的精神进步。
4. 生成性。
对话具有生成性、创造性、建设性,而不仅仅具有机械性。在对话之前,对话双方不可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因为对话的内容是不固定的。对话者或许心中设计了一些对话的方式,但对话的内容往往是随机的;对话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变化的,它依赖于对话的情景,随着双方经验的增长和精神的变化而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因此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对话,使学生在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什么是教育.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4.asp?pgid=14056&pid=23516.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5]慕延辉.教育是什么[J].山东教育, 2003, 11.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8]任钟印, 任宝祥.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9][10]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1]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7, 4.
关于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的思考 篇8
1 县域经济内涵的认识误区
1.1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
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实际上, 经济活动的特色化, 既是县域生产要素差异性所自然形成的本质特征, 也是县域经济得以超越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2,3]。
所谓特色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而形成的特别质量、特定品牌、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社会信誉度、具有某种明显的比较优势, 甚至是独一无二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的县域复杂, 其2 000多个县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生产要素、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从类型上看, 既有城郊县、山区县, 还有丘陵县、平原县和海岛县。从产业来看, 既有工业县、农业县, 还有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和矿产县。因此, 人们认为这就是县域经济天然地具有特色经济性质的根本理由。但是县域的地方差异性和县域之间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并不能简单地与特色经济画等号。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传统的农业社会, 即使今天, 中西部的绝大多数县域, 仍然还是农民“当主角”、农业“唱大戏”。在农业的范畴中, 各地虽有农、林、牧、副、渔的分类, 但基本上都是大而全之、兼而有之的普通种植和养殖, 相互之间真正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活动并不多。因此, 从宏观角度看, 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内, 各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一般都具有极高极强的趋同性与重合性。
认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的说法, 很可能给工作在县域经济第一线的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 即扎扎实实地发展常规性的经济活动并不是有效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正途, 而应该甚至是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 去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战略目标, 以实现富县的目标。但从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效果来看, 该办法往往是特色未发展起来, 常规的东西却基本上被丢掉了。在许多县域领导人的心目中, 都奉“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为至理名言。于是, 置农业为累赘, 视工商为通途, 千军万马拥挤在工商业的“独木桥”上。此举冲击了传统而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 为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总量的膨胀扩张。但是, 以“短、平、快、小”为典型特征的工商业项目作“骨架”搭建起来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使得各县域之间又明显地呈现出新一轮的趋同与重合。它们到处争资金、抢原料、瓜分市场, 低水平重复和低效率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结果特色经济反而越来越少, 比较优势越来越弱, 由此产生的地方经济保护主义也越来越严重。这种状态似乎成了县域经济无可奈何的“顽疾”。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壮大特色经济”的调子喊了多年,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消灭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政策与措施也出台了不少, 但是未取得显著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原理, 一窝蜂地跟进, 要么“方”, 要么“圆”。全国2 700多个县 (市) 不可能做到一县一业, 50 000多个乡 (镇) 也不可能形成一乡一品, 从而打造独具自身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因为某“业”或某“品”放在一县或一乡的范围看好像是特色经济, 但放在全省、全国的范围来看, 则是有它不为多、缺它不为少的“沧海一粟”。
县域经济可以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获取比较优势的可靠途径。县域经济的本质不是特色经济, 而是以城镇乡村为范围、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条件, 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起点, 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为导向, 以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不断富裕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民生经济”或者叫做“草根经济”。从本质上讲, 也就是一般的、常规的、平凡的社会经济活动, 很难说有什么特色。因此, 县域经济不要片面地、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特色化, 而是应当坚持为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方针路线, 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 先把一般的、常规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扎扎实实地深入开展好。
因此, 不要指望在短时间甚至本届任期内通过一场“运动”式的突击, 就能够形成大好局面。县域经济的建设者们, 一方面要有历史紧迫感和业绩创造激情, 一方面又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在困难中打基础, 在平凡中求实效, 在常规中出特色, 一步一个脚印, 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前进。
1.2 县域经济是开放经济
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基层干部都普遍认为, 县域经济应该也必然是开放经济。实际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多数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严重缺乏开放基因。
县域经济的生存空间虽然正在遭遇强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的不断渗透和挤压, 但其形态特殊,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整体上仍旧是综合型的。从计划经济年代到改革开放以来, 下有农业经济基础, 上有“小而全、大而全”的工商业经济体系,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领域相对完备, 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链条紧密, 加之县级政府财税体制的独立运作, 很大程度上县域经济还是一个“世外桃源”的经济格局。
既然县域经济的主要成分已经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民营经济, 那么拥有主体地位的投资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与政策, 应当可以自由选择其投资领域、产业及生产和经营的产品, 政府没有理由干预。县域范围内的这些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层次多级化的社会经济活动, 往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秩序的竞争局面, 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如果真正纳入国家乃至全球的统一市场体系中, 严格按照开放竞争的法则去优胜劣汰的话, 县域经济早就不存在了。
通常县域多元化的经济活动还相当的原始落后, 甚至粗放经营, 少有技术含量, 不能在开放的条件下与城市里的现代化“产业”进行平等竞争, 但它们非常灵活, 切合本地多层次的有效需求, 劳动成本低廉, 流通环节少, 市场信任度高,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边际效益, 县域经济表现出的生命力是极为顽强的。
县域经济对于某些市场法则一定程度上的抗拒、斗争、不合作, 对于市场一体化的抵制、封闭、不开放, 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即使像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 往往只是强烈要求别人对自己开放国门, 并经常对外来产品采取贸易壁垒政策, 但对自己的农产品市场, 从来就没有按照全球一体化的要求真正地敞开过。如果教条主义地套用市场一体化的要求来强调开放的“伟大意义”, 只能导致县域经济在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面前日益萧条与萎缩。作为某个具体的经济单位如工厂、企业, 它可以唯利是图, 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严格遵循市场法则来运作;它可以以市场为导向, 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 甚至可以“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县域经济承载的是维持地方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 满足广大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以合理方式抵御可能引发内部危机的外来竞争, 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积极促进经济繁荣等的重任, 为政府承担的社会安定与事业进步的政治责任提供财力支撑。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虽然要服从市场经济内在原则“看不见的手”的操纵, 但更多更重要的是接受地方政府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看得见的手”的调控。在表现形式上, 不可盲目追求开放行为。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使然, 但县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逐步融入国家的统一市场体系是终归。
1.3 县域经济与“三农”经济是“两码事”
目前,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县域经济与“三农”经济完全是毫不搭界的“两码事”。从20世纪90年代起, 全国各地都在强调县域经济必须走“一主三化” (即以民营经济为主,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 的发展道路。这似乎表明了县域经济在性质上要与传统的“三农”经济彻底“决裂”的鲜明态度。但是, 县域自古以来就是山乡农村的代名词。在城市与农村、居民与农民这一长期对应的两大阵营之中, 县域的概念在人们的心里始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社会、完完全全的农业经济和确确实实的农民家园。最近, 国家统计局有2个关于县域的重要数据:一是全国县域国土面积 (陆地) 逾874万km2, 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二是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70.9%。这2个数据也正好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被作为农村面积和农民人口的基本数据。这是由于人们一直习惯于把县域纳入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
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 农业、农村、农民不断被社会边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的严重滞后, 极大地影响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也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 成为了上自中央领导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 自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后, 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口号。2004年, 温家宝同志在对《经济日报》下辖的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批示:“县委、政府要以农村工作作为重点。县级经济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2005年, 中央再次强调,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要突破“三农”问题的困境, 建设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又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 把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民增收、严格耕地保护、加强环境治理、维护和谐稳定作为县域经济工作和考核县域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明确县域经济所具有的“三农”经济的本质属性, 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争议和理论分歧问题, 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目的在于给县域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一个清晰而强烈的信号:县域经济姓“农”而不姓“城”。县域经济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就是有效促进农业繁荣、农民富裕、农村进步。因此, 县域经济建设的决策层应保持长远的战略眼光, 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切忌片面地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 特别是要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2 芜湖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2.1 芜湖县工业经济在特色产业培育中提升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很难有一个标准模式, 但必须与当地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根据各地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来看, 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实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 并不是非要“吊死”在某一棵树上。
芜湖县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以优化发展软环境为系统工程,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载体建设力度, 开发区“七通一平”面积由2003年的3.2km2扩张到2008年的近10km2。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工作。2005年以来, 连续4年举办了经贸洽谈会;全县4年累计实际到位外资1.3亿美元, 实际到位内资159亿元, 累计入园企业800余家。仅2008年, 全县争取国债及上级专项补助资金7 470万元, 居全市3县4区前列。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 恒升公司上市融资进入报会阶段, 禾田汽车、巨隆集团、华星集团等23家企业列为上市后备企业。
2.2 芜湖县县域经济的抓手
严格地讲, 这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严重不符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在现代城市的经济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在县域范围内却能够长期艰难地存在着。其原因就在于县域经济是一个地方性、内生型的经济形态, 很大程度上并不以服从国家的统一市场需求来作为生存的理由, 只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开展活动, 紧密围绕本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需求来获取发展的动力[4]。
芜湖县则是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以优化发展软环境为系统工程,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而统筹城乡在新农村建设中稳步推进, 效果十分明显。芜湖县从2003~2008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1.1亿元增长到63亿元, 增长约3倍;全县三次产业比由31.8∶36.0∶32.2调整为18.1∶56.1∶25.8;不含基金财政收入从1.66亿元增长到7.5亿元, 增长约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936元增长到6 405元, 增长约2.2倍。自2002年起,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6年居省“十强县”行列。
3 结语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把科学观念化为发展能力, 把规划的制定、科学决策和制度创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摘要: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阐述了对于县域经济理解的误区, 指出县域经济不等同于特色经济、开放经济, 还指出县域经济具有“三农”经济的本质属性, 同时对芜湖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意在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业繁荣、农民富裕与农民进步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县域经济,内涵,特色经济,开放经济,“三农”经济,安徽芜湖
参考文献
[1]胡世亮.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J].农业经济, 2009 (10) :26-27.
[2]吴岳军.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驱动模式探讨[J].江南论坛, 2009 (10) :26-28.
[3]弓龙植, 李强, 吴成章.创新是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J].新长征, 2000 (12) :27-29.
健美操的艺术内涵探究及思考 篇9
关键词:健美操,健美操与艺术,健美操与音乐,音乐要素,探究及思考
1 健美操与音乐要素
音乐能很好揭示和体现人类心灵深处的本质和力量,是对情感的一种自由纯真的追求方式,是人类强大精神世界的又一表现,因此,它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所以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修养,而且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音乐主要包括:旋律、节奏与和声三个基本的要素。一组音乐一般包括有主旋律、次旋律、各种音乐的间奏和变奏,健美操音乐可以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或者在其他表演形式中已经出现,并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选用时要考虑音乐原作的创作思路、音乐风格、艺术特征,表现形式等因素,如能准确把握,便能受到较好效果。如果是剪接的音乐,第一,要注意音乐风格的和谐与一致;第二,要注意剪接技术的合理与完美。
节奏要注意重音和强拍要充分展现出来,一般的重音在第1、5拍,乐句要尽可能的完整,常见的一句是8拍,选用四个8拍一组的音乐或者比较完整、有规律的音乐,更适合健美操动作的展示,特别是大众操要选用乐句完整的音乐,这样对动作的编排,音乐的处理都有利。
健美操音乐的和声,除了器乐的和声以外,健美操中表现动作效果和音乐风格的称作为效果音。这是运用一些专门的方法(如:运用计算机),对健美操音乐进行特殊的处理,使健美操的表演更具有特色和美的效果,处理效果音要注意音量不宜太大,效果音与动作要和谐、要合拍。效果音在一套动作中要适宜,不要太多。
2 健美操的创编原则
不管是竞技类的健美操、表演类的健美操还是健身类健美操,一般说来都要经过创编的过程。一套健美操是否能达到预定的功效取决于健美操创编水平和成套完成的质量。
(1)目的性原则。健美操创编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编排,如为了参加竞技健美操的比赛,则要求对比赛的规程、规则要充分了解,并根据规程进行编排;如为了进行某种健美操的表演,则要考虑到表演的效果,包括服装、道具、背景等因素;一般来讲减肥类健身操应该以简单易学、有氧性的重复运动为主,这样能够很好达到脂肪消耗的目的;若是想要让自身身体形态得到很好培养,让身体能够发展匀称,应根据形态健身者的形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动作设定,从而促使形态健身者的身体得到完善匀称的发展;在创编预防脊柱侧弯的医疗保健操时,应多设计一些躯干动作,尤其是体侧屈、体转等动作,配以身体其他部位动作的全方位运动。通过不同套路的健美操练习、表演和比赛,达到不同的目的,这也是健美操的特点之一。
(2)科学性原则。健美操运动的动作创编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规律。健身性健美操的每次运动的负荷应由简单到复杂,动作亦是从简单到困难,让身体承受负荷逐步扩大。待达到或保持一定运用负荷时在逐量减少,让心率由低到高变化,形成波浪式上升到逐步恢复平静,再到一个平静状态,从而让心血管、内脏、呼吸系统得到全面改善,身体状态也得到很好提升。
(3)完整性原则。健美操运动动作是一个全身性的运动,头、颈、肩、腰、髋、腹、背和上、下肢运动都是整个健美操运动的内容。但需要对所编排的健美操中不对称动作引起重视,不对称的动作包括左右的不对称、上肢与下肢的不对称、大关节与小关节的不对称等,不对称的动作对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调节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还能协调人的灵敏素质,从而促进身体得到一个完整而全面发展。
3 音乐与创新性思维
(1)音乐能促进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整体开发。健美操运动是一项对音乐有一定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学生不论是在健美操的教学课堂,或者是参加各类健美操的培训,以及在欣赏健美操的比赛或表演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与音乐的联系。若通过对健美操音乐的欣赏和在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不断强化,用音乐开发大脑的右半球,使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非常发达,对高效率进行各种文化的学习和知识的创新具有一定作用。
(2)音乐能极大激活人们的创新思维。大家熟知的爱因斯坦、钱学森、李四光等一些大科学家都是集合了科学、音乐与艺术于一身的典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音乐的音律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丰富,让他们的生活情操得到陶冶,让他们的智慧得到了启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激发,音乐在他们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影响深远。音乐激活人们的创新思维,让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得到很好渗透,让人们眼前的纷扰得到忘怀,让人们的思绪从眼前升华到音乐殿堂之中,轻松自在享受自我与宇宙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
(3)音乐能提高人们的记忆质量。由于音乐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频率,所以它能为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提供一定帮助,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能够引发人体组织细胞与之旋律和谐,发生同步共振的情况,从而让人们的大脑皮层兴奋度得到提升,情绪得到改善或变得活跃,让心理上的紧张因素或外界压力得到改善,促使人的身体机体得到调整,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4 健美操运动与创新性思维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宾州大学罗文菲尔德教授曾指出:创造性有八个大的特征,分别是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敏感性、再定义与再构成的智力、综合能力、区别与抽象能力、组织的一贯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是健美操艺术评分的重要内容,健美操规则明确讲到:“优秀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必须是与众不同,同时要有让人难题忘怀之感,必须是一种无法想象到的竞技健美操内容,同时让这种音乐和过度连接的独特性得到发挥,包括开始、结束的8拍动作必须和成套动作与音乐很好吻合”。在任何类型的健美操编排中,要求编排者要有新的思想,新奇的见解,新颖、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套的构思,要有灵活获取各类知识和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要能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对项目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因此,开展健美操运动,从事各类健美操创编工作,对于开发人的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敏感性等创新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的美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在参加和观赏体育活动时,都应该具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自己美的心灵,纯洁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赵华美.健美操音乐节奏的内在效应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18):113.
[2]冯伟林.健美操音乐的作用与编排[J].青春岁月,2015(15).
[3]刘芳.健美操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91-193.
[4]黄巧容.健美操艺术表现力的形成与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50,52.
[5]姜淑华.试析影响大学生健美操艺术表现力的因素及培养[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1):57-59.
内涵思考 篇10
中职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是培养技能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 专业内涵建设也需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一、打造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
专业内涵建设第一个指标是师资队伍建设, 而这个指标最主要是打造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 体现“技术立专业”的意识。2014年2月26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措施之一便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基于此, 当前专业建设必须发展到与当地产业链相关, 从以前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发展到如何建立适应当地产业的专业标准建设上来, 因此, 专业 (专业方向) 带头人需要有行业气质是必然的。
“行业”的理解有教育系统内和系统外之分。首先是同类比较, 各职业学校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比较, 形式主要是参加教师技能和教学等各类比赛, 强化专业 (专业方向) 带头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其次是异质比较, 专业 (专业方向) 带头人与企业同专业技术人才比较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这个能力应是广义的, 可以在技能上高于一般员工, 具有较强的工艺解决能力, 或理论知识丰富于技术人员, 或软件应用能力强于编程人员等, 不要局限一定在某种能力上高于企业员工。后者比较主要突出专业 (专业方向) 带头人的职业性。
本校数控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推行专业细化, 把一个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细化出很多专业方向, 每个专业方向又有专业带头人。前一个专业带头人相比后一个专业方向带头人更“宽广”, 后一个比前者更“深”, 这样形成了“T”字形专业带头人队伍, 使专业发展有了厚实的基础, 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又可以更好地找到专业增长点。
专业内涵建设中的专业 (专业方向) 带头人首先要有自身的发展和内涵建设。我认为专业建设与专业带头人的成长是同时发展的, 专业建设也是带头人的发展平台。带头人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一所学校的专业在企业和行业中的地位, 也决定了专业今后发展和面向企业吸引力的高低。本校数控专业通过打造产学研工作室平台带动专业带头人的发展。例如, 数控专业给每个专业方向负责人建立相应的工作室, 主要负责产品和设备的研发、互动服务推广、技术服务。由专业相关合作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学校产学研实力、产业发展情况, 采取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委托开发、技术转让或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共同开发的项目原则上由学校承担主要研发工作, 企业承担试验工作, 工业化生产则在企业中实施, 学校可以把产品相关零件的生产引入学校生产实训环节中。学校和企业在研发和试验及产业化阶段密切配合, 加快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产学研工作室运作所需经费的保障非常重要, 经费来源通常以学校产学研专项经费、合作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主。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不进入学校账号, 而是留在企业, 由企业与工作室负责教师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 由负责教师按研发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到企业报销。项目成果的分享和利益分配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由参与项目各方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以合同的方式进行约定。项目如有收益须上交一定比例给学校进入奖教基金作为项目管理费用。例如我校模具专业带头人牵头成立的模宝宝工作室, 以教学用模具研发和轻工产品试样快速成型为主攻方向, 现团队有教师4人和企业技术骨干8人, 近几年已开发教材2本、学生衣架模具3种、LED手电筒模具1套, 同时学校产学研采购国产三维打印机1台, 目标是建成针对温州本地中小企业产品试样的服务站。再如数控加工专业方向带头人与阀门企业合作成立的阀门工作室, 现已开发了SQT电动执行器, 近期准备合作开发远程数字控制电动执行器新产品, 同时工作室正与亚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仿真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实验台。
产学研工作室平台有力推动了专业带头人对行业发展、行业最新技术的了解, 同时促使专业带头人结合专业课改寻找课改的着落点和兴奋点, 不断保持专业课改的时效性;产学研工作室平台还可以打造“理实一体”环境下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从以前简单的技能操作型教师上升到技能应用型行业人才, 为专业今后发展提供师资保证;产学研工作室平台让每个专业教师成长为专业方向带头人, 从原来专业依靠某一个领军人物扩展到集体力量共同作用, 有助于专业师资团队及专业文化建设, 特别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教师从教育行业走向产业行业, 我认为这是内涵建设的最大成果。
二、推进具有行业内涵的课程建设
专业内涵建设的第二个指标是课程建设,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 它需要有很强的行业融入度, 同时还需要有新鲜度, 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要有行业内涵。课程建设是当前中职学校主要实施的教学改革项目, 7年来, 笔者参与了浙江省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改革全过程, 也参与了部分核心课程从标准到教材再到教学资源的编写与开发。由于专业发展是动态的, 行业中三至五年就会有新技术出现, 因此, 课程改革必须跟上行业发展;另外, 课程关注更多的是技术, 而行业则需要有综合素养的学生;课程还涉及当地产业的特色问题, 对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来讲主要面向当地, 如何把当地产业的特色项目引入课程中也非常重要。因此, 我们主要从强化专业认知、推行教材二次开发、加强成本与营销理念、推行职业素养培养四个方面进行具有行业内涵的课程建设。
首先, 数控专业在原来课改基础上强化了专业认知教学。充分利用《走进数控》作为专业认知教材, 每年安排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教学, 内容包括企业参观考察、认识实训基地、专家讲座、海报制作与展示、专业认知总结汇报及表彰等。通过系列活动, 使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和发展趋势, 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初步的规划及向往。
其次, 推广活页教学项目。在原来省课改教材基础上, 提倡教师二次开发教材, 把具有最新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教学项目以活页形式作为配套使用。如现已开发了典型阀门零件数控加工、典型汽配零件数控加工两门课程, 分别与数车与数铣课程配套使用。
此外, 融入成本与营销理念于课程中。课程有行业内涵的一个指标就是需要有成本与营销意识, 因此我们提出了中职数控专业学生校内实训成本计算方法, 参考了企业各工种加工成本数据,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增加一项成本评价指标。此方法有助于技能教学的高效, 也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成本意识, 提高个人素质。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中职数控专业营销读本》作为本专业选修教材。
最后, 我们把课程的外延拓展, 提出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和学习均是在预设课程下的学习, 规范各种制度和环境, 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环节来进行职业素养渗透。只有把职业素养培养通过每一个专业教师的落实, 贯穿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真正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才能达到整体育人,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为了更好地在专业实训课堂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 我们在专业实训教学中采取“理实一体”的教学情境, 在上课流程设计、实训任务设置、实训指导与监控、实训过程评价等多环节中融入职业素养内涵, 并细化到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实训任务中。同时, 数控专业制定了数控专业教学工作条例、数控实训基地实训管理制度、数控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日工作流程, 规范了数控专业教学标准化文本, 引入了数控实训基地7S可视化管理环境建设手段, 开发了《中职数控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手册》, 让顶岗实习也纳入课程建设中。
三、建设专业文化提升专业层次
专业内涵建设的第三个指标是专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专业内涵很好的载体。我们认为, 数控专业文化与其他专业应有差异, 最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的差异化, 因为数控专业培养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制造类企业中, 因此, 在教学环境建设中要大量引入制造类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本校数控专业提出了“品质数控·人文学部”的总体文化建设目标, 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分别建设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主要是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各种场合集中展示的文字类口号、标语等。如对于整个专业建设我们提出了“品质数控·人文学部”的口号, 前四字主要体现“专业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 充分展示数控专业“技术立专业”的特点, 后四个字主要体现尊重师生、以人为本、互相包容, 专业发展需要全体师生认同, 需要凝聚人心。在学校举行各类大型集会上打出这个口号, 在专业制定文件上、校本教材上均打出这个口号。
物质文化如实训基地我们要求创设工厂化真实环境, 实行7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 。实训车间除了要按工厂环境建设外, 还要成立学生作品和产学研产品陈列室, 把各年代本专业学生优秀作品写明班级、姓名、现在就业情况等详细内容之后存入其中, 主要体现专业历史, 同时也是一个实训产品介绍室, 安排学生进行管理和介绍。把本地制造类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技术骨干、优秀员工的事迹上墙, 同时把本校本专业的优秀专业教师事迹上墙等。同时结合数控专业特点, 融合企业文化进班级, 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 形成“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通过专业文化独特的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制度文化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与步骤等。如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周是固定的, 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出差、下企业、进修回来均需要在教研组活动中展示学习成果。还有教研组每学期请一个毕业生回来给教师们讲企业产品特点及生产工艺等。
行为文化如安全操作行为、课前5分钟整理行为、备课行为等。这种文化既是一种氛围, 更是一种规范。如备课需要在六个方面体现:一是细节备课的体现, 用大量丰富多彩的细节知识去充实教材;二是方法备课的体现, 技能教学用什么方法教而不是让学生自学;三是学情备课的体现, 不同班级要求不同;四是设备备课的体现, 实训所用设备教师课前应清楚;五是板书备课的体现, 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六是语言备课的体现, 本专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到很多专业名词与学生沟通。
综上所述, 本校在数控专业建设过程中, 以内涵建设为突破口, 努力在专业带头人、课程建设、专业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积极探索让专业有行业内涵、让专业带头人有行业地位, 最后集中落实到让学生有行业内涵, 让专业有吸引力, 让学校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彬.专业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
内涵思考 篇11
一、坚持育人为本,打造普法教育特色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法制教育的组织机制。学校法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创建实施工作。确定办公室、教务处、教育处、团委、警务室、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和各年级主任分工负责具体工作,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切实做到领导班子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带头依法办事,在学校管理各个环节上都坚持严格要求依法治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打造一支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勇挑重担,作风过硬的优秀管理队伍,成为学校民主法治建设的排头兵。
2、发挥课堂教育作用,抓好课堂主阵地教育。学校在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明确课时安排,充实教学力量,将课堂法制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之中,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与交通安全、禁毒、国防、环境等专题教育有机整合,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了不断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研究,提高法制教育的授课水平,要做到定期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
3、切实用好《法律伴我成长》校本教材。学校编写的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法律伴我成长》校本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新颖独特、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在案例剖析、法律答疑、法律小故事中学法、知法、用法,在第一阶段的试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要扩大战果,进一步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坚持开展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融法治教育于主题月活动中。
4、建设“三位一体”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认真做好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认真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校联系卡,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二、坚持文化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守教育理想。在认真学习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既要追求教育理想,又要面对教育现实。作为一所政府投入巨大的新办农村小学,我们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规范办学、科学办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观念上,要极构建前瞻性的观念文化,明确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考试,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反对只见分数不见人,只顾分数不顾人的片面性发展。因此,要坚持严格规范办学,改变“分数考得越高,说明质量越高”的错误观念,积极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充分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一流教育,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群众心坎上。
2、坚持“师生共同发展与整体生态环境共生”办学理念。学校要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其次,要实施创新教育,把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获取知识方法、培养探究精神的手段,使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第三,学生要可持续发展,要成为志向高远、道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成为素质精良、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战斗群体;学校要可持续发展,要成为让师生充满成功感的名校,能够提供真正优质教育的名校。
3、不断优化科学管理机制。学校管理要实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换,力求高标准定位、高效率运作,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的管理体制。切实做到“三个明确”,把握“三个领悟”。第一是明确党组织职能,领悟校长负责制的内涵。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应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校长(指挥决策)、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这“三驾马车”齐心协力,才能力量无比,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第二是明确党政关系着眼点,领悟工作目标的归一性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目标的一致性、中心工作的配套性、过程的同步性和方法的互补性。第三是明确重大决策出台程序,领悟党政配合的准则。学校重大决策必须按一定程序进行:报告现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酝酿讨论——党政之间统一意见——教职工代表讨论审议——操作试行,效果反馈——不断改进,适度调整。
4、全方位实行校务公开。一是学校通过集体办公会议、各种座谈会、党政工团联席会、校长办公会、教研组长会、年级组长会等多渠道实行校务公开,重大问题提交一年一度的教代会审议,让广大教工参与决策;二是定期召开党、政、工、团负责人座谈会,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三是发动全体党员教职工为学校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等。全方位公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类是需要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如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年度目标计划等重大决策;第二类是需要教职工监督的,如基建、物资采购、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第三类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如教工福利、评优奖励工作安排、奖惩规定等。
5、努力建设教科研文化。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只有积极倡导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经常举行常态课展示活动,并与执教者共同进行研、辩、论,才能够逐步有效构建先进的教科研文化,从而进一步构建乐学、会学的高效课堂。操作上,要求每位老师都拥有自己的微型课题,并且上交课题研究活动的具体安排。学校教科室、教导处根据各班的安排表随时组织教师观摩,并及时进行研讨。这样的常态化研究活动每周至少2次,每学期教师人均开放2次活动,听课二十来次;同时不放松年级组、全校其它形式的课题研究,以不间断的活动来检查、敦促、引领教师们的课题研究常态化,促使课题研究得以扎实开展、有效深入,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有丰厚收获!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内涵建设的思考 篇12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
“学分银行”是使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方式获得并存储学分, 从而实现学生按需学习, 终身学习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是“累积学分”, 并最终“兑换”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学分银行实施的重要前提是从不同院校或培训机构中获得的学分能够得到其它机构认可, 从而能够“累积”学分, 否则, 学习成果得不到承认, 难以衔接, 造成重复学习, 浪费精力财力。由此可见, “学分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 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它能实现各高等学校、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 实现各级别“学分银行”之间学分的通兑, 为具有学习意愿的任何社会成员提供终生学习并获取文凭的机会, 并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诚信意识。
建立“学分银行”为接受职业教育者 (主要包括在校学生以及希望接受职业再教育的人员来讲) 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更有利于其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首先, 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半工半读, 甚至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某一职业教育内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 同时可将学分存入“银行”;其次, 学生在工作几年后还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学习, 每学完一门课程就获得一门课程的学分, 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支取”相应学历。对于其它希望接受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员, 更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接受“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工作岗位或职业调整。由此可见, “学分银行”能满足学习者学习和工作的需求, 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它的实施不仅能调动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推动学校走向市场, 更能增强不同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和沟通衔接,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二、学分银行的内涵建设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有效实施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做出较大的调整和改变。构建的学分银行内涵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学习者的学分档案库
主要记录学生所修专业、课程及其获得的学分情况。学分银行要将学生所有学习阶段获得的学分记入“学分档案库”, 其内容应该包括:
(1) 该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 该专业名称应由各院校协商后确定。有的学生根据个人爱好或工作需要可能选择不止一个专业。
(2) 学生在其所选专业学习并顺利通过考核的课程名称。
(3) 其它已获得学分的各种课程的名称。
(4) 其它已获得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考试通过的证书。此类证书的获得可以等效于学生已具有某门课程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可以认同其已获得某门课程的学分。例如, 学生如果在某一阶段已取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水平考试四级, 那么即便其未修过学校开设的“大学英语 (A级水平) ”课程, 也可认可其具有该课程的学分。
2.“专业”信息库
包括专业名称以及规定相应专业的必修课。若申请某一专业的证书, 必须修得该专业若干门核心课程的学分, 其他课程可任选。该专业课系统的建立旨在规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认定某学生是否具有某专业能力。
3. 课程库
规定校际间进行学分转移/互认课程的质量标准, 这里重点强调课程培养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要一致, 以便后期进行“学分转移”及“累积”, 拿到毕业证书, 这是学分银行的关键点, 也是实施学分转移的重点。
4. 学分标准
校际需要商定如何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量。教育部在2001年9月下发的试点意见中提出了公益活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分折算办法, 为学分的折算提供了依据, 但是制定一个普遍公认的折算办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根据课程对于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性、难度及学时综合考虑, 从而制定出校际之间的课程学分标准。
5. 政策类
“学分银行”的建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各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约定, 形成统一的意见, 比如需要建立入学制度, 选课制度等等, 为学习的衔接提供支持。这也是“学分银行”的精神内核和灵魂。
三、“学分银行”实施保障
1. 政策支持,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学分银行”的推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能力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院校、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等,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自由学习。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一部分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提前毕业、中途就业或者是延期毕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甚至家庭对于这种现象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对学生的就业和社会评价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分银行”的推行。即便“学分银行”能够在小区域、小范围内较为有效地实施, 但如果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则会影响该制度长期、良好的运作。因此, 政策上、社会上的有力支撑和认可, 是“学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唯有这样, “学分银行”才能逐步完善, 阔步向前发展。
2. 提高学校教学资源质量
学生自由选择院校、选课的方式势必引起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 给院校和教师带来压力, 同时也给予学校提高教学资源的强大动力。从另外的角度看, 这将促进院校及整个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3. 提高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务管理水平
学分银行建设中, 涉及到大量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这对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一套专用、实用的“学分银行”管理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4. 增强监管机制, 保障教学质量
学分银行的建立, 旨在实现“终身学习”。在图1所示的“学分银行”内涵建设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 各种政策 (如入学制度、选课制度等) , 以及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中, 都难免存在学生为了“拿”学分、“混”学分, 弱化学习强度, 而学校为了“生源”也会存在弱化制度的执行, 从而使“学分银行”的建立失去了其本意。建立并增强相应的监管机制, 将是保证制度实施效果, 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立和实施对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将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让其发挥预期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去做, 例如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学分转移平台建设、市场机制和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上接第13页) [2]王宏方.对欧洲学分制的概述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2) .
[3]郭青春.胡泽民打破教育层次壁垒搭建服务终身学习课程平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1) .
[4]陈娟.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制实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 2008, (1) .
[2]王宏方.对欧洲学分制的概述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2) .
[3]郭青春.胡泽民打破教育层次壁垒搭建服务终身学习课程平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1) .
[4]陈娟.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制实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
[5]戴亚娥.基于学分银行的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2) .
【内涵思考】推荐阅读:
内涵与模式思考11-27
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思考11-21
对关于七一讲话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的思考 很有用喔亲07-19
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06-23
定义内涵07-18
时代内涵07-19
专业内涵10-15
能力内涵10-16
内涵:综述10-18
效能内涵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