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通用7篇)
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 篇1
岭南舞蹈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韵味, 其不仅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重要的岭南文化组成形式之一。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及相关政策与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台,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岭南舞蹈也就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发展。而在对岭南民间舞蹈进行分析时, 不仅仅要利用汉族客家人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 更要将岭南民族舞蹈的特色深入挖掘出来。本文就岭南民间传统的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与传承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以供参考。
一、岭南舞蹈艺术形态
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 岭南地区的民族舞蹈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其舞蹈形态迥异且内容表达形式也丰富多彩, 其中情歌舞是对浪漫爱情的称颂, 酒歌舞则是对喜庆丰收之情的表达, 还有对劳动人民生产生活表达的乡间舞与牧羊舞等。这些舞蹈是对岭南人的思想情感从不同的方面的表达,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且相关工作者应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岭南舞蹈艺术, 使其不断发扬、成长与完善。此外, 还应对其加以良好的利用, 使该文化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岭南舞蹈艺术内涵
1.“水”动舞境
作为亚热带众多河流的汇聚地, 岭南的水源相当丰富, 且水域景色优美迷人。在广东经济发展中, 水作为重要的优势资源对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影响着非物质文化 (遗产) 的建设。因此, 在对岭南民族舞蹈的创作中, 应结合岭南人的生产与生活, 并将其极具民族特点的因素融入其中, 从而使创作出的岭南舞蹈具有独特的神韵与魅力。如少儿舞蹈《落雨大》就是在粤语歌曲声中表现少年儿童下雨天玩水的情景, 童真而浪漫。因此, 在对岭南人心理、民风及生活习俗各个生活方面研究的同时, 要对当地的生活及地理环境作深入的了解, 并分析该环境对岭南人物质与精神上的作用, 从而确保岭南舞蹈更具神韵。
2.“绿”唤精神
作为时代精神与生命特征的充分体现, “绿”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而时代精神, 一般是指在一定程度上, 对时代价值观念与思想特征的反映, 并以舞蹈的形式、内容、题材等把这些时代特征体现出来。生命特征丰富多样是岭南地域的特点, 其绿意盎然的生机活力, 可以使人们追忆起古代的荒蛮之地, 并对生命的内蕴产生思考。又如, 少儿舞蹈《叶之韵》就是以拟人的手法运用岭南特有的芭蕉叶营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现孩子们对“绿色”特有的情怀。“绿”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不仅象征着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而且在广东人心中, 其更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所得, 有着深远的意义。
3.“侨”之特色
由于大量的华人华侨在岭南居住, 就使“侨”成为其最大的特色。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的广东人, 为舞蹈创作中广东华人及华侨题材给予了一定的空间, 使舞蹈艺术者在进行创作时, 使其突破“背井离乡”“衣锦怀乡”的传统创作理念, 将其中具有深意的内容挖掘出来, 并以独特的视角来反映题材, 最终正确评价出广东华人华侨为国家与人民所作的贡献。此外, 在对“侨”有关的作品进行创作时, 应对其一系列的材料进行搜集与整理, 使其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舞蹈《印象咏春》就是以咏春拳鼻祖叶问为题材创作的, 表现身在海外华人将家乡的咏春拳传承发扬光大的主题。
4.“新”中变通
所谓变通, 就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以此作为岭南文化发展的新特色。在进行岭南舞蹈的创作时, 要从各个方面对“新”进行大力表现。不仅将其融入到创作作品的外形上, 而且更要在作品内涵中进行体现, 把作品的整体性突显出来。此外, 创作者还应具有自我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使其在表演技巧上最大限度地将岭南文化特色发挥出来。
为此, 创作人员要对岭南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 以此为基础, 才可以将岭南文化的来源与特色更好地把握起来, 从而探索出独特的岭南舞蹈的艺术风格, 将独具特色的岭南民族舞蹈创作出来。在当今阶段, 有些群文系统结合岭南各方面的特色创作出了一些舞蹈作品, 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 在对岭南舞蹈创作时, 要把握时代脉搏, 追随时代脚步, 让岭南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岭南舞蹈的传承策略
1. 大力宣传岭南舞蹈
随着现今媒体业的不断发展, 其影响力也随之增大起来。因此, 为了强化岭南舞蹈的影响力, 必须通过媒体的宣传来得以实现。例如, 可以利用纸媒、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媒体对其进行宣传, 从而使岭南舞蹈文化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此同时, 要将现有的机会与条件充分利用起来, 例如组织群文系统作专题讲座来传递岭南舞蹈文化, 讲述岭南舞蹈的价值与意义, 及开展有意义的舞蹈活动等, 或者对社区的舞蹈教学加入岭南舞蹈内容, 并对舞蹈内容进行视频录像, 加深人们对岭南舞蹈文化内涵及意蕴的领会, 使当地人们更加重视对岭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出于此目的, 创作了以佛山南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和“舞龙”“大头佛”为素材的广场舞蹈, 并拍摄了教学片, 为社区、村居群众进行培训推广, 使群众在自娱自乐中学习、了解本土文化, 达到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寓教于乐, 润物无声。
2. 培养岭南舞蹈的传承人
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岭南舞蹈中的具有汉族特色的“龙舞”“醒狮舞”等舞蹈, 与有着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舞蹈工作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其用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延续下去。可是, 因为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浓厚的民风民俗的特点, 所以, 若是未有优秀的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继承人, 就无法将其舞蹈的文化内涵得以深入的理解, 从而导致此舞蹈的断层。那么, 为了确保岭南舞蹈一直传承下去, 就应发掘与培养出忠于传统民族文化有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的真正继承者, 从而将岭南舞蹈知识的精华得以延续与传递, 使之脱离人亡艺绝的危险境地。为此, 相关人员应对传承岭南舞蹈的继承人进行筛选, 从而发掘出最具潜质的继承者, 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使岭南舞蹈在继承者的辛勤耕耘与用心工作中得以传承与发展。例如, 在群众文化部门要有意识的加强儿童舞蹈训练, 并在训练中加入岭南舞蹈内容。笔者在长期的儿童舞蹈教育中经常融入本土民间舞蹈内容, 有佛山南海的大头佛、醒狮等, 让孩子们在掌握风格特点的同时, 学习醒狮的威猛、勇敢、机智、顽强的精神及高超的技术技巧。学习大头佛诙谐、幽默、乐观、豁达的态度。将本土民间艺术融入舞蹈教育, 以此让孩子从小就接触本地区的优秀舞蹈文化, 从而为岭南舞蹈的传承发展接班人。比如笔者曾运用大头佛、醒狮、锣鼓柜、生菜会等素材创作了多个儿童舞蹈作品, 其中《狮乡童谣》的舞蹈语汇是从南派醒狮的律动中提炼出适合儿童的舞蹈律动, 独创了童趣的手狮、风趣的屁股狮、威武的醒狮, 三种狮子形象再现了醒狮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此舞动荣获2000年首届全国蒲公英少儿舞蹈比赛编导金奖, 广东省少儿花会金奖等奖项。又运用大头佛为素材创作了少儿舞蹈《佛宝闹狮》《洗邋遢》《佛宝闹狮》, 获得了2013年广东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 由于独特的岭南特色, 被选入参加2014年CCTV央视国家春节联欢晚会《年味》节目的演出;同年又参加CCTV央视国家元宵晚会《正月十五闹花灯》节目演出。舞蹈《洗邋遢》入选参加2015年第八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舞蹈中本意在既要保护佛山地区的本土文化, 又想培养岭南舞蹈的接班人, 让更多孩子通过学习舞蹈, 观看舞蹈, 了解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舞蹈传承的任务极为巨大。想要保证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不只依靠舞蹈工作者与保护者的个人努力, 更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2014年佛山市文化体育局举办了《非遗瑰宝, 南海家珍》佛山市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的宣传, 涌现出一批本土优秀舞蹈作品, 有《藤编》《咏春》《西樵大餅》《南海风》本土广场舞等舞蹈, 以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菜会”为素材创作的舞蹈《古韵香风》《锣鼓柜》分别获得广东省第五届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等等。屡次的创作、演出、教学活动, 能够让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3. 进一步发展岭南舞蹈
以独具特色的肢体表达艺术形式的岭南舞蹈, 在其舞蹈概念及属性上有着其自身的特色, 且创作出大量的经典作品。想要形成具有典型特色的岭南舞蹈, 必须对其发展规律及特征加以掌握, 并预测出其今后的发展。
作为反映岭南人生产与生活的舞蹈, 岭南舞蹈总会引起舞蹈创作者的灵感与观者的共鸣。但由于受地域文化、思想感情等因素的影响, 使岭南舞蹈的发展更加艰难。因此, 岭南舞蹈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与当地风俗, 并在表演中配入各种场景, 以此为观者送上不同艺术信息的表演。
结语
由于当今国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重视, 使岭南舞蹈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要想岭南舞蹈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有关工作者必须从不同文化中汲取其精华内容, 为岭南舞蹈文化发展提高强有力的支撑, 最终使其成为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文化产品, 并成为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品牌。本文对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及其内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重点对岭南舞蹈的传承策略从大力宣传岭南舞蹈、培养岭南舞蹈的传承人、进一步发展岭南舞蹈这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希望为后来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广东岭南舞蹈受其民族习俗与风土人情的影响, 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并为岭南舞蹈的发展带来了相关的舞蹈元素与文化内蕴。其舞蹈艺术形态不仅融合了不同特色的民间风俗, 而且也是岭南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是对岭南人生活与生产具体情况的表达与升华。本文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岭南舞蹈艺术内涵与传承的角度出发,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让更多人的对其有更深入地了解。
关键词:岭南舞蹈,艺术内涵,传承,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
[2]金念.广东番禺鳌鱼舞的流变与艺术形态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 (04) .
[3]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2.
[4]李银霞.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析[M].特区经济, 2012 (09) .
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 篇2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交流
很长时间以来,茶为中国所独有,茶文化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一种象征,属于进步文化。然而,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应该是无国界的。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打破地域与国家的限制,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事实也是如此,茶文化突破了地域限制,向外传播,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三个多世纪以前,茶传入欧洲,经过传播与发展,在欧洲掀起了“饮茶热”。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不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历史,形成的茶文化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中英两国无论在文化、经济还是社会生产方式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依赖性。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曾经有日不落帝国的美誉,至今在欧洲经济中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两国的经济文化差异,决定了两国的茶文化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中英两国茶文化间的差异。
1 中英茶文化的物质内涵
1.1 煮茶的方式
茶作为一种物质消费品,主要用来饮用。不同的人对茶叶的烹煮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十分讲究煮茶的方式,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水来煮,同时对水温的要求也有些差别。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张大复曾经在他的文章里,强调了水温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上等的茶叶,加上合适的水温也能煮出上等的茶。但是上等的茶叶,如果水温处理不当,也会让煮出来的茶大打折扣。中国人历来讲究煮茶的用水,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在清晨都会让丫鬟去采集荷叶上的雨露,然后收集起来用来煮茶,这样煮出来的茶显得格外清香。与中国人对水温水质的高要求相比,英国人对饮茶的水温没有多余的要求,只要是煮沸的水就可用来冲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两国居民对茶叶的偏好不同,中国人大多习惯饮用绿茶。为了让绿茶的香气更好地弥散出来,需要对水温有足够的控制,这就导致中国人在煮茶时对水温有着严苛的要求。而英国居民爱好红茶,对水温自然也无过多的要求了。
1.2 煮茶的器具
中英两国都将茶作为一种重要的饮品。中国居民为了享受到更清香的茶,对于水温和水质都有着极高的标准,对于煮茶的器具自然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茶自古代起,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不同的时期,煮茶的器皿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煮茶器具主要包括陶器、金银器、瓷器。这些不同的器具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底蕴。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饮茶爱好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从而促使茶具生产工艺的不断变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时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茶文化存在着一些差别,与此对应的茶具自然也就会有一些差别。除去地区因素不说,个人消费者由于自身的偏好有所差别,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这种多层次的茶文化和个人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导致了我国茶具的多样性。我国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盅、茶盘等,在不同地区的使用程度有所差别。
茶叶自从17世纪传入英国之后,在英国居民的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英国居民偏好下午茶,但英国居民对茶具的要求不如中国居民高。在茶叶传入英国的时候,正是英国国富民强的时候,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居民对彰显财富的银质餐具和骨质瓷杯显得情有独钟。下午茶对于英国居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因为英国的下午茶,是英国的贵妇人才流行的一种休闲方式,之后才慢慢在民间居民之间流行起来。
2 中英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2.1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茶最早为中国所发现,在中国居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研究在不断开展,因此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对茶的认知层面上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总的说来,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中国人对茶的理解层面上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历来对农业都比较重视,很多朝代的帝王都会重视农业发展而轻视工商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时朝代生产力的提高,也形成了中国人重视农业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思想里,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互利共惠的关系,只要人善待自然,大自然也会给予相应的馈赠。我国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同时道家认为茶具能够让人回归自然。在他们看来,饮茶不仅能够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同时还能净化人的心灵,能使人们回到自然的状态。这种理念让茶成为很多文人排解内心烦忧,实现自我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的儒家士子在官场抑郁不得志之时,会通过饮茶的方式来解除忧愁,这种道家文化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道家文化之外,佛家思想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史书记载,东明汉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国自传入中国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早期参加佛教的一些僧侣中,大多都是依靠农业劳动维持生计,其中也包括了与茶相关的农业劳动,例如种茶、采茶等。在长期的煮茶、品茶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对茶的一些感悟。由于他们同时又信奉佛教的一些思想,这些感悟多为佛家思想与茶文化的结合体,可以简称为茶禅文化。佛教信徒将种茶、制茶、饮茶、品茶等一系列过程视为提升自我修为的过程。这也是茶禅文化与其他茶文化之间的区别所在,茶禅文化不仅在提升个人修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两国进行文化交流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也可以拿来提升居民的精神文明水平。
2.2 英国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起来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别。在茶叶传入英国时期,正是英国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同于我国重视农业轻工商业的理念,英国主要依靠商业文明和海洋经济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茶文化精神内涵必定有较大差异。我国的居民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英国更注重对自然的征服,他们在对自然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也坚定了他们改造自然的决心。这从两国人民对茶叶的不同偏好也可以展现出来,我国人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更偏爱绿茶的清香,而英国人更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因此英国居民更偏爱发酵的红茶。由于我国农业的开垦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协作精神,这造就了我国居民以集体精神为重的理念。而英国居民则更倾向于个人中心主义,英国主妇会经常在午后独自享受欢愉的下午茶,而我国居民则更倾向于与友人一起共同品茶,这也是两国茶文化不同的内涵所导致的不同的外在表现。
3 中英茶文化的语言表达
3.1 中国的茶语
茶文化作为一种积极文化,需要有自己的语言去传播,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茶语。茶作为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品,在我国居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茶在我国居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我国的茶文化的茶语却被古代文人赋予了贵族化的情感。我国古代文人对于茶的作用极为推崇,在我国一直有茶通六艺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文人对茶功能的多样性的认可。由于茶被我国古代文人赋予了较高的精神属性,茶在我国文人的创作过程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文人在进行创作时,不仅会通过饮茶来增加灵感,同时也会将茶作为重要的元素纳入文学创作当中去,这种赋茶的文学作品出现能够更好地宣传茶文化的理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茶语。随着古代文人对茶的认识不断加深,关于茶的文化作品也在不断增加,这让茶成为文人们借物抒情的一种重要的载体。
3.2 英国的茶语
茶自被传入英国后,也有很多文人迅速被它所吸引。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茶的喜爱之情,这其中又以雪莱为代表,他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茶的狂热之情,其中这样写道:在我死之前,我一定要好好地喝一次茶。虽然我国的文人对茶的功能极为推崇,但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茶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而像雪莱这样将茶视为生命的文人,在世界文人中,无人能出其右,雪莱这种对茶的狂热,也是英国人爱好茶的一个缩影。
4 结语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文化的研究都处于领先地位。茶文化作为一种进步的文化,应该为更多的国家所吸纳,成为一种无国界文化。各国由于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茶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茶文化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进而形成多样性的茶文化。通过国家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各国的茶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也是茶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人民论坛,2011(A12):142-143.
[2]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5.
《圣经》文化内涵与翻译 篇3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即: (1) 生态文化; (2) 语言文化; (3) 宗教文化; (4) 物质文化; (5) 社会文化。 (Nida:1964b:91) 其中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属于深层文化, 则较难沟通与交流, 因为它涉及人物的精神生活, 包括价值标准、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观念定势等。作为西方语言之一的英语, 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 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因素。而《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 只有了解《圣经》内容, 才能把英语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有效地翻译出来, 对于跨文化的交流, 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 习语。
有些习语源于《圣经》, 流传甚广, 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些习语简洁生动, 可以用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如果直译就会构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Wash one’s hands of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7章24节。
“So when pilate saw that he could do nothing, but rather that a riot was beginning, he took some water and washed his hands before the crowd, saying, ‘I am innocent of this man’s blood;see to it yourselves.”
(比得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 反要生乱, 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 说“流这义人的血, 罪不在我, 你们承当吧!”) 因此Wash one’s hands of用来比喻“拒绝对某事负责”, “断绝与某事的关系”等。这样的例子在圣经里举不胜举。
2.译本中的格言译得典雅工整、韵律优美, 已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例如“In the multitude of words there wanteth not sin:but he that refraineth his lips is wise.”
(箴言为智, 多言必失) 。源于《圣经》的典故, 在西方已家喻户晓, 不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俯拾即是, 即使在政治、哲学、科技、军事、外交等著作中也比比皆是。然而对于不了解《圣经》知识的人来说, 这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 也就难于欣赏, 对听者或读者来说往往不知所云。
例如:邱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作的《就希特勒入侵苏联发表的谈话》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邱吉尔在谈话中借用他的私人秘书考维尔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来表白自己:
After dinner, when I was thinking on the croquet lawn with Mr.Churchill, he reverted to thils theme, and I asked whether for him, the arch anti-communist, this was not bowing down in the house of Rimmon.Mr.Churchill replied, “Not at all.Ihave only one purpose, the destruction of Hitler, and any lifeis much simplified thereby.If Hitler invaded Hell I would make at least a favourable refererce to the devil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在上述这段话里邱吉尔引用了三个宗教典故:第一个是bow down in the house of Rimmon, 是“心口不一”或“做违心的事”之意, 第二个是Hell (地狱) , 第三个是”the devil” (魔鬼) 。如果不了解这三个典故, 我们就不能理解作为生活在“幽默之乡”的邱吉尔用这一类即充满浓重的色彩又不乏幽默感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他支持苏联反对希特勒是为了拯救人类, 并不意味着他反共的政治立场有了丝毫的改变。在这, 邱吉尔把苏联比作“地狱”, 把苏联的共产党人比作了“魔鬼”。
《圣经》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圣经》文化属于深层文化, 如果不对《圣经》知识及其特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就不会深入了解原文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及感情色彩, 在翻译时就会遇到一些障碍。
1.以人物喻义的词。
《圣经》中有众多人物, 他们各有自己的形象、性格、信仰和经历, 经过人们长期的传诵引用, 已成为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义。如:
You can meet many good Samaritans in our university.
[译]在我们学校, 你可以见到许多乐于助人的人。
2. 以动植物喻义的词。
《圣经》中的某些动物或植物, 在一定的背景中具有特定的含义, 经常会出现在各类作品或口语中。如:
I expressed my ideas to them sincerely,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译]我真诚的对他们表达了我的想法, 可却是对牛弹琴。
3. 翻译的局限性。
英语中有许多涉及宗教活动仪式等的词汇, 它们都代表特定意义, 简单译成汉语, 往往不能传达该词的全部含义。例如:original sin, 中文译成“原罪”。对于不了解《圣经》文化的人来说, 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original sin实际上是人祖亚当 (Adam) 和夏娃 (Eve) 违背上帝旨意, 偷吃上帝伊甸园中的禁果, 被上帝降罪, 于是他们的后人全部有罪。
对于这类词, 在翻译中总要找出一个对等词, 如果两个文化系统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对等概念, 只能将概念移植, 还必须对该词所代表的特殊文化现象加以解释, 这样才能弥补翻译的不足。
结语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 在世界文化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圣经》使用的英语一直被当作英语的典范, 书中大量鲜明生动的语言已经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在翻译过程中, 除了通晓两种语言外, 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 才能使翻译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 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消除翻译理解过程中的障碍, 进一步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1964b)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Dell Hymes, Allied Publilshers pvt, .Ltd.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 篇4
我校在“打造四商课堂, 培育未来英才”特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 特别是在深入贯彻区教委下发的“小学课堂教学规范建设意见”和落实“沙区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试行) ”的过程中, 着重从机制建设、过程管理、多元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实施学校人本管理, 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一、以人为本建机制, 人人参与聚合力
常言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确立以人为本的机制建设, 树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我校建立了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四级管理机构, 实行分级负责制。我校利用每周一上午行政会议时间开展视导情况汇报, 每个部门把上一周视导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大家一起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研讨, 寻求对策。这样的分级管理机制, 把管理职责下放到年级组长、学科组长, 和普通教师层面, 特别是明确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作为课堂、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的责任与权利, 让广大教师不再把管理看成是校长、主任的专责, 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如修订了《育英小学教学管理常规》《四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设“育英讲坛”, 建立“育英小学骨干教师示范课制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和“职初教师合格课制度”等。为了打破“制度就是用来约束教师的”偏见, 我校特地建立了“特色课堂行动研究”, 包括校级干部、中层干部以及市区级骨干教师带头上课、评课的制度,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同真杯”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竞赛。参赛教师展示书法、说课、教学机智应答和才艺表演, 在广大教师的掌声中, 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的教育热情与自我发展的追求。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针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情况不同, 一是要求学校管理层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 用人性的关怀去感化, 去引导他们, 实现从对学校管理的抵触向理解转变, 向自觉遵守转变。如近年来, 我校新分配了不少新老师, 有的老师到了学校后, 由于自身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还要还助学贷款, 常常表现出不安心教学, 对学校管理制度有抵触情绪。学校管理层针对这部分教师谈心, 了解他们的苦恼, 特别是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 解决实际困难,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认识到作为育英人的光荣和使命感, 从而激发自觉遵守学校管理的意识。二是对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 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与引领。我校实施了《青蓝工程制度》, 在每学年之初, 对教师队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引领规划发展目标。通过建立“专家引领名师、骨干教师成长;名师、骨干教师、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发展”的导生制培养模式, 实现“职初教师入格培养, 青年教师升格培养, 骨干教师风格培养”的工作目标。在师徒的选择过程中, 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科、年级以及师徒年龄特征, 尽量做到让师徒双向选择, 保障兴趣相投, 方便交流与合作。目前我校师徒结对共有27对, 其中, 与入格教师结队有10对, 与青年教师结队有12对, 风格教师与专家结队共有5队。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形成了校级骨干教师到区市级骨干教师, 再到区域名师的良好的发展结构。
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障了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初步体现了“以人为本建机制, 人人参与聚合力”的良好管理效应, 为学校内涵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过程管理重规范, 督导落实有实效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重视管理规范, 狠抓制度落实, 是我们推进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
上好课必先备好课。加强备课管理是我校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我校开展学科组、年级组集体备课, 教师们分析教材, 整合优秀教学案例, 形成育英小学“四商课堂”实用教学设计。每位老师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能力与水平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学校每学期分开学、期中、期末三次对教案、作业和反思进行检查和评比, 并在期末要求教师对所用教案进行再次编辑, 进一步形成优秀教案蓝本。在这样的不断修改与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们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教案运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当然, 我们鼓励教师在参考教案蓝本的基础上, 亲自动手撰写教案。学校对三年以内的职初教师要求全部用手写教案, 10年以内的教师要求每个单元有一篇手写教案, 以此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规范设计和实施教案的能力。这样的备课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教师年年月月抄教案, 一本教案用十年”的情况, 教师从简单重复的抄教案中解脱出来,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关注学生学习上, 放在怎样用好教案上。有位老师感慨地说:“现在我总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修改教案, 设计作业, 我感到教学更加富有创造性了。”广大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能力情况, 对作业设计进行了分层要求, 制定了全体学生能达标的基础作业, 同时还制定了可选择, 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如根据作业难度的不同设定了一星、二星、三星等, 让每一个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作一定的挑战, 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收获, 有成功。
加强课堂教学的视导, 是检查并强化“规范”落实的重要手段。我校开展随堂听课, 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近年来, 我校要求行政团队每期听课人均达40节以上。学校管理层通过看课堂教学效果、查作业批改情况, 分析考试成绩的质量, 来发现问题, 改进和规范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层深入综合学科, 查规范, 深入校本研究活动, 帮助各学科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确立研究方向。比如, 学校管理层与体育组老师交流, 发现日常教学中孩子们的运动器具、衣物有乱丢乱放的情况, 学校集会中部分学生也出现行动迟缓, 基本队列不整齐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 体育组教师明确了研究方向, 确定了“小学体育课学生规范行为研究”的课题。其它学科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如科学组在学校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了“小学科学课规范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研究”, 综合实践学科开展了“小学信息技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英语学科开展了“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学科开展了“唱会、唱好、会唱”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这些课题都把怎样落实课堂教学规范, 形成学科特色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还鼓励各学科组把研究的问题申报为教师成长课题, 通过教师成长课题带动校本研究。从去年至今我校共申报了12项教师成长课题, 其中综合学科就有4项。通过这些措施, 让我校综合学科在教学与教研上不断规范起来。
三、评价管理求多元以生为本促发展
以学生为本, 开展学业水平评价是我们衡量教学规范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深入学习了区进修学院制定的学科水平测试与评价要求, 并开展了积极的评价实践。
了解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状况是正确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前提。每学期末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 从学科兴趣、是否学完本期教学内容, 是否接受教师教学方式, 获得个人展示或参与小组展示的机会四个主要方面来统计出学生对学科教学的认可度。我们发现学生认可度排列在前的学科依次是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体育。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该学科中学习参与度高, 自主性强。特别是科学课,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操作性强, 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就促使其它学科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就是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设计出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把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爱上你的课, 提高学习水平。
各学科按区“评价要求”制定了育英小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表, 对学习态度、学科技能与学科知识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测评。特别是在编制学科技能与学科知识内容上, 我校还组织各学科教师再次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 把握要求, 为较准确测试学生学业水平, 衡量学科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了解学科教学状况与学生学业水平, 我校行政团队结合沙区学生学业水平抽测的要求, 在每学期期末开展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抽查。我们对每个学科随机抽取70名学生参加现场测试, 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水平, 为下学期调整监控手段,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比如, 我校学生在连续两年全区体育素质抽查中, 排名均处于全区垫底的水平。教师相互埋怨, 个别教师还有很多的怨气。学校从管理上认真反思, 召集班主任、体育学科组教师研究对策, 认真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学校还利用工会活动、沙龙式闲谈等形式, 搭建起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协调沟通的平台, 形成合力。学校行政深入课堂听课, 从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中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是否达到活动量入手, 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另外, 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 布置体育家庭作业, 请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我校把期末体育测查、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纳入三好学生、四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的评比条件中。体育成绩不合格者, 不得参评。通过以上的措施及导向, 我校学生在上学期全区体育素质抽查中进步明显, 总排名前进了近20名。在刚结束的沙区第32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 我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甲组第三名的好成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以生为本, 注重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对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确实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认真贯彻落实区评价要求的基础上, 我校还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开展针对特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纵向的评价。比如, 每一年的毕业年级, 由于学生面临升学压力, 个别品行和学业成绩滞后的学生, 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学校就思考怎样通过评价去引导, 帮助这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学习, 对待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学校管理层打破了学生评价中的一刀切的标准, 对这部分学生包干到人, 促膝谈心, 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背景, 聆听孩子的烦恼和心声, 特别是从评价的功能出发, 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优点, 让他们和自己比, 强调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点点进步, 重塑学习成长的信心。
为了方便各学科开展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同时又便于学生自评与互评和家长参与过程监控, 学校把每个学科对学生的过程评价集结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记录册。在记录册中设计出学生的个人信息页, 记录学生的班级、姓名, 兴趣爱好和学期行动目标;设计学科学习周记录页, 让学生每周对自己学科学习状况进行梳理, 记录自己的得失, 也通过同伴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设计学生半期和期末小结与家长意见页, 让家长也能参与学生学科学习的监控, 并及时与学科教师反馈意见;设计出期末学科学习水平综合评定页, 体现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最后还在记录册后设计出“我的闪亮时刻”, 用以收藏参与学科实践活动的作品与奖状等。学生过程评价记录, 实行一期一册, 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从实施的结果看, 这种集动态的过程, 多元于一体的评价方式增强了评价的针对性、实效性, 还能帮助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不断增强自信, 塑造健康阳光的自我形象。
四、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实践以人本的管理思想, 迸发了教师、学生的发展活力。但我们仍然有感到困惑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一是怎样从注重学生学科知识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
二是对教师的管理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的, 是不受教师喜欢的!“因强制管理而形成的课堂规范”, 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 如何能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 让管理成为教学的实际需要, 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努力促成行政管理向教师自我管理转变, 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 篇5
关键词:数字,文化内涵,翻译
1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汉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数字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成双成对”,出自《儿女英雄传》:“讲到姐姐今日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不请得是成双成对的媒妁,余外更多着一位月下老人。”多指情侣或夫妻配成一对,现也指好事成双,可见数字“2”是被崇尚的。中国人偏爱数字“六”,词语“六六大顺”形容万事顺心如意。还有数字“十”,“十全十美”饱含积极的情绪。9与“长长久久”的“久”同音。当然,许多数字的文化内涵是因为谐音现象产生的。例如数字“三”与“散”谐音,寓意“分离”。数字“四”与“死”谐音,意味着死亡,在中国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人们尽量避免选用“四”作为车牌号或电话号。中国人喜欢数字“八”,广东人说“八”时,发音和“发”相同,因此他们特别喜欢“八”,寓意发财,财运滚滚。数字“八”便随处可见,电话号、车牌号、门牌号都偏爱“八”。
古希腊人认为数字及其倍数具有一定神秘意义。从远古时期,1到13的数字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在西方文化中,数字“3和13”是一种禁忌。例如,短语“bad comes in three”,通常形容不好的事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另一种迷信是说,如果同一根火柴可以点燃三根香烟,坏运气会降临在最后一个被点燃香烟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眼中,数字“十三”是头号禁忌,这也有其文化渊源。有一种普遍看法:在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他的12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犹大,出卖了耶稣,耶稣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西方人对这个数字避之惟恐不及。在宴会上,不能有13个人同桌,不能上13道菜;酒店或住宅避免使用编号13;飞机、火车、剧场等无第13排、13座。如果13号恰逢星期五,许多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有人不敢换床罩,不敢工作,不敢实施任何计划1。
2 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2.1 直译
直译是指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引申。直译法可以保留原文形象,但应保证不会引起歧义。例如:“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举两得”:gain two advantages by a single move。
2.2 意译
英汉数字使用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如果照搬字面意思,可能引起目标语读者的误解,甚至不知所云,因此,意译有时是必要的。例如词语:三心二意:hesitant;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九死一生:near escape;十全十美perfect;七上八下:be agitated;三伏:hottest days in the year;千载难逢:very rare。短句:
①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2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minds are better than one2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n iceberg is not formed in one month2
2.3 其他方法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差异。译者应通过具体语境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如加注、释义、替代等。在翻译时添加注释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添加注释容易理解并引起读者联想。例如,“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或者“the Ming Tombs”就是指“十三陵”,在英文中却找不到十三。遗漏十三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误解,因为明代有十六位皇帝,如果被翻译为“the Ming Tombs”,外国人可能认为明代十六位皇帝都被埋葬在那里,甚至他们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位。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西方文化中,十三是禁忌。翻译时如果把十三和帝王陵墓放一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省略数字十三也是可以的,同时,如果能加注解释明墓就更好了。
3 结语
英汉语属不同语系,中西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受不同语言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数字有不同理解。数字习语往往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达到高质量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喻中春,张扬.商务谈判禁忌大观[M],地震出版社,1993:81.
论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根基 篇6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它从属于民族文化, 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并正在打破国界, 在全球兴起, 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企业文化理论吸收了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决策科学、管理学、哲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精华, 其主要内容是在理性与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行成的, 包括:企业哲学、价值观、精神、道德、目标、制度、创新、形象、环境和企业文化活动等。企业文化的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 以文化引导为手段, 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
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已敲开21世纪的大门, 并将以迅猛之势, 给人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 知识经济的巨大威力只有在既有优秀企业文化又能够与社会融为一体的企业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知本家”和“知识工人”的出现, 表明了企业文化在21世纪的企业里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和巨大价值。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21世纪的竞争将会因经济全球化而加剧, 超强的世界经济的竞争, 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 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此, 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以适应扑面而来的全球化经济浪潮。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的企业,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就难以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竞争, 产品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较量。企业文化较量的实体是企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来自于比较完善的企业用人机制和良好的企业用人环境。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 一个企业的发展, 同样离不开这个企业的文化。因此,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三、中国企业文化之根基
树无根不活, 企业文化无根不立。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
美国学者彼得·伯格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 尤其是在东南亚, 便是个例证。”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是日本和韩国。在日本, 企业家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论语加算盘》 (又名《道德经济合一》或《实践论语》) , 被当作“致富经国之大本”。该书作者涩泽荣一生创办了五百多家企业, 被尊为“日本工业之父”。韩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祭祀孔子的国家。每年春秋两季, 韩国都要在成均馆的大成殿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 政府派高级官员参加。因为在价值观方面, 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 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1988年1月, 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在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前,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目前, 西方对东方文化非常器重, 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据此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应该得到较好的发展, 但是我们为什么落后了?这正是因为我们背离、甚至是遗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幼儿园文化内涵创新与发展 篇7
“精诚, 精致”———幼儿园文化核心价值追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让孩子一开始就能受到良好教育, 已成为年轻家长与长辈们的共同愿望。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冲击着各行各业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 幼教行业也不例外。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发展自己, 已成为幼儿园不容忽视的问题。狠抓质量, 以质取胜, 保教质量, 服务质量, 管理质量是幼儿园的灵魂与核心。而质的根本、质的追求, 我们理解就是一个字“精”。
幼儿园传承历史、审视现实、前瞻未来, 提出“精诚, 精致”的办园理念,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的价值追求, 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将幼儿园发展愿景定位为:校园和谐, 成效卓越, 社区融合。将幼儿园园风进一步明确为:求真、求细、求新 (求真, 即追求真实、扎实, 专一、深入;求细, 即追求做事全方位, 多角度, 深层次;求新, 即追求创新性, 独特性, 发展性。)
实施幼儿园文化路径
以幼儿园核心价值观“精诚, 精致”为引领, 通过管理, 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直面教职工;从课程上直面幼儿。将精诚、精致的内涵要求落实到教职工和幼儿身上, 从而帮助教职工和幼儿形成良好行为。
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是幼儿园科学管理、严明纪律、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在文化建设中, 为践行“精诚, 精致”的办学理念, 真正实现“校园和谐, 成效卓越, 社区融合”幼儿园愿景, 幼儿园从制度建设上下力气创新实践各岗位工作流程。同时,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当幼儿园面临老教职工退休, 新手上任, 工作衔接中, 好的优良传统有丢失的现象。为确保办园质量的稳定, 优秀工作经验的传承, 萌发我们建立工作流程的想法。
我们从建立各口工作流程入手, 完善幼儿园制度。从工作流程同样决定工作成败的认识高度, 组织后勤各部门人员亲自参与, 思考、总结工作规律, 制定全年各口月、周常规基础性工作内容与具体工作流程。工作流程为管理人员提供计划执行与跟踪指导, 同时为上级管理人员提供管理支持,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 会计工作, 专业性较强, 如何了解、指导会计工作, 通晓会计工作流程便是一个好的方法。会计有月常规工作流程、预算流程、现金管理流程、财务分析流程、报销流程、报账员报账流程、幼儿费用核算流程、幼儿入园交费流程和退园流程等。例如, 幼儿退园工作流程为:第一步, 幼儿家长到园长办公室向教学主任提出退园申请, 并填写《幼儿退园申请表》;第二步, 教学主任在《幼儿退园申请表》上签字并盖幼儿园公章;第三步, 家长持《幼儿退园申请表》及所在班级教师提供的幼儿考勤表到会计室办理幼儿费用结算;第四步, 会计人员将幼儿姓名在幼儿姓名一栏表中删除;第五步, 家长将考勤送回幼儿所在班级, 并持会计开出的结算收据同本班教师办理退还幼儿用品手续。经过各部门努力, 幼儿园完善、创新像这样的工作流程90余项。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流程, 将不和谐化于无形之中, 将工作落到实处, 保障了幼儿园更加规范, 高质量运行。
课程是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我园设置实施课程, 依据“精诚, 精致”理念, 将核心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联系。确立幼儿园育人总目标是:健康活泼又自信、礼貌文明会交往、好奇专注爱探索、责任友好能合作。目标直接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养成。目标中的“会交往、能合作”指向“精诚”, 重在培养幼儿为人之道, 学习与人交往以诚待人, 诚实守信, 精诚合作。“好奇专注爱探索”指向“精致”, 重在培养幼儿做事的认真、细心与专注的处事态度与方法。
通过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建构实施特色课程, 充分彰显了幼儿园的办园理念,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总之, 无论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 还是课程建设, 从教职工到幼儿,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一个走出二十九幼的人都具有“精诚, 精致”价值观的品质与行为, 为此我们将会付出不懈的努力。
对校园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经过对校园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深刻理解了幼儿园内涵发展的真正所在, 它对我们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 解决了幼儿园目前所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 让我们找到了又一个发展的空间, 幼儿园“硬实力”, “软实力”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发展起来。
但冷静思考, 我们还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初创阶段, 仍有许多空白, 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完善。
人的激励和制度建设仍是重心。一是, 教职工、幼儿精神与行为层面的文化习得, 还有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予以强化, 帮助教职工形成良好行为。进一步明确教师形象定位:教职工之间, 教职工与家长, 教师与幼儿坦诚相见 (开展策略方法的研究, 怎样有效沟通) , 有话当面说, 不背后议论人。弘扬真诚为人的处世态度, 批评表里不一;对工作, 弘扬任劳任怨, 精益求精, 反对不求甚解, 敷衍了事。通过评选先进, 营造幼儿园的良好文化氛围。二是, 我们关注了制度建设, 但我们也只是迈出了制度建设长征中的第一步, 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例如何落实制度。以工作流程为例, 执行过程中的考核工作即过程管理的相关内容将是我们要重点思考和实践的。目前我们已经动员各部门制定了过程管理的各类记录表。诸如, 班级网站管理深入记录表, 班级家长工作管理记录表等;后勤深入部门培训记录表, 后勤深入部门工作流程落实情况记录表;部门宣传工作落实情况记录表等。这些, 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其科学性、操作性、简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