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建设(精选9篇)
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篇1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
清华大学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组
原载《光明日报》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
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软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完成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和社会思想库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反对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学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执笔人王雯姝)
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策略,高校
高校文化是一种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校园特有的文化, 它是学校校风、校训的体现, 是师生们在校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所以高校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标准, 培养师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文化的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文化相和谐。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 有三个观点。一是以教育和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在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产物, 包括精神产物和物质产物;三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教学观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特性。规范性和先导性是校园文化有共同的特征, 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 其规范着教师与学生的行为, 从精神人格开始作为塑造教师和学生的基础, 是时代的命脉。其以独特的方式, 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触动社会文化的变革;继承性与超越性:校园文化是受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多因素影响的, 这说明校园文化存在继承性, 但是校园文化也随着主流发展, 它对于社会文化具有超越性;特色性和一致性:不同学校, 在不同的发展和实践中, 会建设出不同的校园文化, 这是校园文化特色性的表现。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经济、社会思想以及网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要想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因素, 从根源强化建设策略。
1.思想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一切都踏上了国际化的轨迹, 我国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文化也随之改变, 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校园文化也自然受到了影响, 这些变化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行为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受西方先进文化固然是好的, 但是西方的一些糟粕也会趁机流入。
2.网络负面影响。在信息时代的统治下, 网络成为了现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 但同时一些不良内容也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网络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便利, 也带来了威胁。校园文化也受到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 容易让人混淆视听, 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校校园文件建设的建设策略
高校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 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1.创建文化体制与管理体系。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鼓励教师自我完善;建设新的文化建设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才培养, 让学校制度变得宽松、自由。规范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总结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建设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区分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 培养一批网络管理员, 对校园网络加强监督、管制, 建立安全网络;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形象, 提高校园的名誉与声望。
2.建设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培养校园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积极性, 丰富文化活动,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素质教育;优化校园环境, 拥有校园独特的物质文化, 让学校有独一无二的标志。切实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统筹各方面文化建设,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并构建出切实有效的评估体系。
四、结语
高校文化建设是熏陶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的未来有直接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晓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及其策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3) .
[2]田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 2013 (2) .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篇3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校园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对特定对象的具有权威性与引领性的一种教育行为,它与大众文化是与本质区别的。大众文化具有普适性,它面对的是全社会各阶层人员。大众文化固然也有教育功能,但更多的还是强调娱乐因素的。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当下“快餐化”的出版和阅读盛行。许多出版物,要么弄些大图片,文字寥寥,没什么信息量;要么就是讲些离奇的故事,什么思想都没有传递。
“无厘头文化”广受追捧。比如说手机短信,俏皮轻快,娱乐至上,但大多数只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只有意思而没有任何意义,造成了一种“文化泡沫”。中国的大众文化,不经意间就变得娇滴滴、嗲兮兮、甜丝丝、轻飘飘、黏糊糊的一团氤氲,于是就有了“借我一双慧眼”的歌吟了。
比如有学者就完全颠覆了李清照在人们心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把她说成是虽然长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还有,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敬业而是因为怕老婆等等。应该说,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建设校园文化,那么大众文化势必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校园文化的定位则是引领、规范、科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也可以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2.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现在有这么一种倾向,就是将学校的“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朗读比赛”“故事大赛”“演讲赛”“学科竞赛”等活动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了,打个标语,什么“弘扬校园文化,落实素质教育”就好比是万金油了。
当然,上述活动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问题是我们以偏概全,就盯着这些活动,片面认为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融合传统与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另外还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因为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体现发展主题。
比如我们应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认识到环境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棵花、木都发挥育人的功能。要着力提高校园环境育人的意识,建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强调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点在于,要能寻求突破口,走特色化路子,从而在共性之中体现鲜明的个性特色。比如说京剧进校园,如果能坚持到底就是很好的探索。
再比如写字教学,现实情况如何呢?现在众多学生将字写得张牙舞爪、满纸狼藉、惨不忍睹,根本达不到规范化的起码要求。那为什么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呢?从主观上看,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教师普遍都不赞成把太多的时间用在练字上,他们认为,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其他各门考试科目上更加值得。
所以说,如果将写字教学扎实开展下去,也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我们从对汉字书写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的书写,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了书法艺术所涉猎的书家、书史、书学、碑帖,又融进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的精髓。一句话,汉字的书写本身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写字教育,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写字、写好汉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书写背后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它和识字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学生掌握学过的字,又能写得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不仅可以使他们在校期间能更好地完成各种作业,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情趣,培养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延
教育是综合的,光靠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那就要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建设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如果所有活动都局限于校园之内,即使再丰富,手段再新颖,也是对学生的“圈养”,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发展学生个性。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因此,他呼吁“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
1.要向社会延伸
社会是个大课堂,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校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在科普专家的组织下,让学生经历观察、模型制作、查阅文献、测量、数据记录、结果分析、交流分享等科学研究的必要环节。这对他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实,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是国际趋势。例如美国每个州都有很多博物馆,常有老师带着学生来上课,有时还特约这里的科学家为学生讲解。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国家研究理事会就共同启动了“科学家参与教育的对策”行动,倡导科学家们参与幼儿园和中小学科学教育。内容包括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科学知识,与教师合作,参与“系统科学教育改革”甚至还参与教材的编写。
2.要向自然延伸
今天中国的教育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校不敢组织孩子参加野外活动,夏令营、冬令营、春游、秋游大大减少。为什么?是因为怕出事,一出事就打官司,父母把学校告上法庭,学校输怕了。越不组织,孩子越不能得到锻炼,越不组织,孩子越没有经验,越容易出问题。因而我们要尽快解放教育,让我们的教育更适合孩子,我们不需要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
越是与大自然亲近,越容易感情丰富,思维敏捷;越是顽皮好动,越使生活乐趣无限;而感情丰富又顽皮好动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人。柳斌先生说:“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会的孩子,但首先应该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我们需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不能以一代人的刻板为代价。因为被这种呆板所钝化的,恰恰是人类活跃的思维,被磨损的恰恰是灵感与悟性。”
因此,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校园,投入到大片然的怀抱,吹吹田野的风,踏踏原野的草,掬一捧泉水洗洗脸,摘一朵野花夹在书页中……都是对孩子极好的教育。
3.要向家庭延伸
没有家庭参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家长出于功利和爱,往往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欠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教育问题的症结在于,成年人在与孩子的权利博弈中,以长者的权威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和剥夺,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粗暴干预。许多家长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师的“助教”和孩子学习的“拐杖”上,在课余时间给孩子“加码”,蚕食着孩子们的健康,降低其生命质量。
还有许多现象,比如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孩子,意外伤害频频发生;夫妻离异,推脱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责任;农民进城务工亲子长期分离等。儿童面临的生存危机大多可以从父母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失职中找到原因。
所以说,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联手,构筑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篇4
摘 要: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社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给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给社团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发展新挑战。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高校社团日趋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社团百花齐放的活动中体验乐趣的同时,也对社团素质提升、知识普及、技能拓展等功能性的诉求越来越高。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高校社团文件建设的现状,也为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新媒体指信息传播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具有多元化,多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当前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网络、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和传播更加便捷,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这也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企及的。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其传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一、新媒体对社团文化的影响
(一)拓展了社团成员的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高校社团成员一改以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交流和互动。下发书面文件,电话通知等形式已经被微信、QQ等新媒体软件所替代,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精准性和覆盖率,实现了社团组织与成员,成员之间互通的即时性。QQ群、讨论组、微博、微信已然成为社团发布工作动态和进行思想和工作交流的新型方式,工作部署商讨和思想意见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提升了工作的互动性和信息共享的效果。
(二)改变了社团活动的宣传方式。社团活动的宣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巨大改变,手绘海报,发放宣传材料和拉挂横幅的线下宣传手段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论坛,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话题。社团成员获得官方消息后通过转发实现了社团活动传播的多向性,而每一位社团成员作为活动参与者和受众的同时也成为传播者。
(三)拓展了社团活动的交流平台。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社团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与单一社团或者高校,不同高校和不同社团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一个社团健康快速的成长和发展,借此才能展开合作与学习。新媒体的出现和合理应用快速便捷的实现了各高校各社团间的互助和交流,为各高校和社团搭建了更多元化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四)扩展了社团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都能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他们通过手机终端传输文本信息、视频信息、音频信息等,与同学、老师、朋友以及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转发微博微信,点赞已经成了学生生活的规定动作,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宣传,影响力不在局限于单个社团或学校,覆盖面可以遍及各高校,各社团,实现了多极化扩散。微博的话题设置,也将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带出校园,带向社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五)加大了社团管理难度。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途径多元、信息广泛的特征,使得大学生极易受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极端的思想或行为。若社团工作中一些工作没有处理得当,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1]。
二、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以新媒体为媒介,提升社团文化的号召力。新媒体互动性强,能给社团活动增加不少趣味性。高职院校可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学校社团的各种活动予以传播,在新闻宣传上积极掌握主动权。
(二)积极运用新媒体,提升社团文化的外向力。新媒体传播路径广,可提升社团文化的外向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不再局限于社团内部或校园内部,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让社团活动走出校园,实现社团活动的多元化宣传[2]。例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传媒中心公众平台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上发挥新媒体优势,将“创客沙龙”的影响力大力拓展,激发了创新意识,吸引了创业项目,与为广大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交流与实践操作的新阵地。毕业季利用官方微博推出“毕业季留言”系列活动,获得毕业多年校友、在校学生及教师的积极响应,广泛地传播了正能量。
(三)增强师生的新媒体素养。虽然新媒体能对社团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网络上常充斥着一些负面信息,若不能正确处理应对,则会带来不利影响。应打造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新媒体,理性对待网络上的“负面”消息。
(四)培养师生的新媒体运营技能。现在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除了高校本身有微信公众号外,一些职能部门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媒体运营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新媒体的维护与运营需要一定技巧,各高校应主动培养一批善于运营新媒体的师生队伍,以新媒体的形式,传播具有特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打造正能量的社交平台,利用新媒体将社团打造为一个宣传窗口。新媒体的运用对社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院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推送内容选择、功能安排、推送形式及时间上花费很大精力,以保证良好的运营效果。社团应结合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确保整体格调积极向上的前提下,将文化、艺术、流行等元素不断加入新媒体中[3]。
三、结语
总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应在实践中将新媒体不断运用于社团文化建设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升,以促进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内涵 篇5
赵力平
要加快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城市文化的内涵。确定了内涵,就能对症下药,有效实施建设。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文化建 设的实践,城市文化建设大致有以下一些共性:
一是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 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 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没有现代 素质的市民,现代化城市由谁来规划?由谁来建设?由谁来巩固和发 展?一个充满小农意识和市井习气、封闭保守的城市,是无法成为一 个现代化城市的。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 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 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 市才能现代化。
二是建筑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 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 全、千人一面。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 术感。形象文化就像一个人的脸,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像巴黎、伦敦、莫斯科、法兰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独特 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体育设施必不可少,往往一两个标志性文化设施就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个著名的海上歌剧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
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像世界 文化名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曾经产生过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个完全靠历史文化 资源而名扬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萨、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国内,像曲 阜,也是完全靠历史文化资源而蜚声国内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 教育是 文化的基础,科技是文化的精华,艺术团体是文化的结晶。世界上所
有的国家都将这三者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像美国的波士顿,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名城,靠 的就是这三者。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培养了不少总统,还有数不清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波士顿的交响乐 团、芭蕾舞团不仅在美国,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 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 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 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 “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 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国文化名城洛杉矶,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 坞城”,形成了惊人的影视及音像制品业和文化旅游业。现在,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 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已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重点。
六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所谓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 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也 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 设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对提高 城市的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如西班牙的巴塞罗纳,一届奥运会,就名扬世界。山东潍坊,本是个 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因年年举办一届风筝节而传遍海内外。去年一届 世界博览会,大大提升了云南昆明市的文化品位。可见,通过举办大 型节庆文化活动也是创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载体。
4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内涵 篇6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表层文化),包括生产资料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如:品牌、包装、厂容厂貌等。行为文化建设(中层文化),主要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事的各种动的和静的状态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如:行为、公关、服务等。理念文化建设(深层文化),包括变革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战略观念,还有民主意识、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劳动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具体来说,企业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四点:
一、企业文化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
企业文化使每个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样做可能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二、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这种源自文化层面产生的力量,比起传统管理的命令、监督、惩罚的力量更彻底,更有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也更有活力。企业文化是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成功或长寿的关键。
三、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系统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埃德加的观点,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比如号召向雷锋、焦裕禄学习,为什么有人不愿意去做雷锋、焦裕禄呢?因为其背后隐含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雷锋、焦裕禄是吃亏的,所以大多数人做不到。深圳华为公司提出“向雷锋、焦裕禄学习,但决不让雷锋、焦裕禄吃亏”,从吃亏到不吃亏,假设系统变了,于是人的思维方式变了,行为方式也变了。新的假设系统必然引起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公司的未来一定是怎样的,但可以提出奋斗目标,这就需要一系列假设系统对我们的未来、用人标准、价值、利益等做出假设。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间达成的团队心理契约
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思维,身体,心理,学习,生活
1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不断的拥入人们的视野,诸多的探讨者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各自不相同的概述,如朱伯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师生员工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卢元镇: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2]林箭: “校园体育文化是特定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它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中层和深层。表层以物质或物化的形态表现的,如体育建筑物等。中层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表现的,如体育技术和制度等。深层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3]还有“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范围内,通过对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选择、重构,并在不断构建自身的同时,聚合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交融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包括体育教学、体育工作、体育学习、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并保持的所有内容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校体育的空间里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包括了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通过体育教学、体育工作、体育学习、体育活动等形式来表现的文化现象。”[4]“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5]等等
从上述的概念可以看到,研究者们分别是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认为其结构多层,三个角度对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还可以看到即使不同的研究者各自使用了“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两个说法,但究其实质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只是前者比后者的外延要广泛些,后者被限于“高校”而已。
综合上述观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还可以理解为:是指在高校园这一特定教育环境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为传承载体,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方式,结合其他形态的文化表现形式,在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影响而营造出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并对高校校园学生的学习,道德素养、职业行为习惯产生直接作用,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演变体。它主要包含了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精神等方面,通过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等形式来表现的复合性文化。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2.1 有助于审美素养的培养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曾说: “体育就是美, 体育就是正义, 体育就是勇气, 体育就是进步, 体育就是和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有言: “体育中含有大量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古代奥运为人类留下的许多珍贵的展现运动英雄们的健美英姿的艺术品至今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作为美沃土的体育运动,其美不仅仅表现在流畅娴熟的动作、潇洒的姿势,还有人类身体力量健康之美、人类自强不息之美、人类最求和平安宁之美等。所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史提高大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捕捉能力和鉴赏水平的园地。
2.2 有助于开创精神的发展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摆脱了陈旧观念的禁锢,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与想象力才能开创出新的事物,高校校园是各种丰富的文化信息的集中地,在此环境中的人们较易受到不同文化思潮的冲击,新思想容易产生、新观念容易被接受。鼓励创新 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不被对手所轻易击倒。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广大师生是不会仅仅满足于陈旧的、简单的、传统的体育活动、组织规则,制度管理,场地器材等,而更勇于做文化的探索者,更渴望从事开创性的活动,创造出全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以符合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3 有助于人力资本的提升
凝聚在大学生身上的知识、技能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称之为大学生人力资本。健康与体能等是硬件资本;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精神意志、行为规则等是软件资本。前者是基础,后者重心。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完美结合,面对一次次的挑战与冲击需要的不仅仅是非凡的体能还需要人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体育倡导的是公平、公开、公正;倡导的是展示个性的同时又能服从集体团结协作。通过的积极体育活动参与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些体育文化的精髓,完成自我塑造。在体育文化氛围中学生获得了健康的体魄,学到了知识技能,锻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所带来人力资本的提升为学生和社会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收益。
2.4 有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过去人们把体育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竞技体育、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没有从整体观念去透视体育文化,体育场馆器材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历史文化、体育新闻传播文化、体育科技文化、体育组织管理文化、体育健康文化等都是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必然为师生所涉及。体育知识文化的系统传授以及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体现。通过体育文化的作用学校和外界的交往加强,学生的智能结构改善,学生的智力才华充分展现,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人类文明也更好的得到传播发展。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1 加强体育观念的改善与提高
体育观可理解为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创新、情感个性、道德智力及人际心理培养、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价值的认识与态度,是体育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对体育文化发展目标具有引导性作用。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体育是文化”的教学理念,转变体育教学思想,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学生对体育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是学生真正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受惠于体育,从而转变大多数学生的在本能的浅层上的体育观念的状况。
3.2 打造高水平体育师资队伍
体育教师是传播体育文化的主导力量,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体育师资队伍的强弱体现着一个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特长、文人素养、责任意识、作风态度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理解认识和人格品质。因此高校应除了不断的引进高素质体育教学与管理人才,还要多方面鼓励原有人员加强自身学习与大胆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对外交流机,会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此外强化体育教师责任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先导作用。
3.3 完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阵地
快速高效的传播校园体育文化,能大大提高师生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应该重视到校园体育文化传播阵地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其的建设和完善,建设个性化的、功能齐全的校园体育文化网站、高质量的体育文化报刊,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广播台以及具有创意的体育文化宣传专栏和海报等。
3.4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师资、学生特点、学校决策管理等强化本校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的新兴体育项目开展体育比赛或游戏;组织重要体育赛事观摩和欣赏;播放与体育文化相关的文艺电影;开展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答赛、征文大赛、图片摄影展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注意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体育单位的合作交流组织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体育文化活动使组织者、参与者真正的到锻炼和有所收获提高。
3.5 制定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的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能进一步的促进事物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建立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相关部门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传播进行积极的引导。如可以建立领导—教师—学生网上社区、论坛或QQ群;设置意见反馈电子信箱、专用电话;定期举办座谈会和进行校园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等。
参考文献
[1]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
[2]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88.
[3]刘林箭.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J].浙江体育科学,2001,(4).
[4]周勇,郑尚武.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的塑造加之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10,(2).
[5]郑颂平,李宏图,舒华成.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走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2,(3).
[6]张福华,孙洪涛.关于高校体育文化提升人力资本作用的理性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2):103.
[7]张莹,王玮,刘建国.江西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188.
[8]吴卫东.新世纪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2).
对建设文化校园内涵的思考 篇8
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方面为行业所认可,另一方面也为社会所肯定,而更为可贵的是,学校没有仅仅将其作为一个表面化的标签,而是在按照当初的规划一步一步在落实在深化,使之看得见摸得着。以一日常规考核为抓手,持久深入开展好“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开展好“文明礼仪”等“书香校园创建”主题教育活动,注重细节,特别是抓好学生的集队、上操、午间管理和课间行为规范等,培养名副其实的“和美少年”。
重点建设特色文化项目。一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完善楼道文化、橱窗文化、墙体文化,落实创意主题。二是不断浓郁学习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读书体验。学校积极开展如诗歌朗诵、推荐一本好书、写读书笔记等活动,建设好“悦读吧”等特色文化项目,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内涵书香校园。三是建设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深化课程文化。在打造美丽办公室丰富教师课余生活、锻炼教师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师读书、写教学反思随笔、练书法、朗诵诗歌、赴文化讲坛等活动。四是以课改为驱动,鼓励教师利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前备课、课后反思制作高效微课,不断完善校本教材诗词歌赋编印工作,推动歌声进课堂、诗歌进校园活动,增强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娴熟运用教学技艺打造优质课堂的能力。
二、规范内部管理,落实素质教育和科研兴校
管理强则学校强,管理弱则学校弱。一是主推拓展课外活动,实现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升华。二是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三是搭建学生展示素质能力的舞台,学校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比翼齐飞。结合实际,完善学校各项考核制度,以考核促规范管理,以规范管理推动学校发展。学校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订《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制订《中级职称聘任量化评分实施细则》《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方案》《美丽班级评比方案》《美丽办公室评比方案》《教育教学奖励细则》《教师考勤制度》《值日教师工作职责》等相关方案与细则、职责等制度,各项制度采取方案修订全员参与、考核过程按周统计、按月公布,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用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结果、管理绩效进行规范化考核,在考核中明确以制度制校的理念,提升教师的整体管理能力。
在征求各年级组意见的同时,规范各学科作业设置,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环节,促进教师形成严谨、认真、细致的教风。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不但要让学生学好,还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在各年级组结合学生特点、专长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年段学生的拓展课程,在全校深入开展学生喜爱的如舞蹈队、合唱队、器乐小组、诗歌朗诵等拓展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校教科研组建设为龙头,挖掘符合学校特色的课题,用现有的班班通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分阶段、分年度开发一些具体而实用的微型课题,积极推动课改,实现以研促教,以研兴教。
三、加快素养提高,造就专业一流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抓紧抓好。一是狠抓基础落实,规范教学常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营造了读书提高的积极氛围,鼓励自我修炼;三是实施“请进来,走出去”,丰富了校际交流的层次,并多批次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参加教学技能比赛,科研兴校的氛围渐入佳境,为今后的课改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学校现有的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资源,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对中青年教师压一压,通过搭建校本教研、名师工作室、教学示范课、教学公开周、外出竞赛等平台,稳步推进,着力培养一批扎实、高效、影响大的教师队伍。
在鼓励教师校本培养同时,利用各种时机,分批次带领学校有潜力、可塑造性的教师出外取经,将全国各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艺带入学校。同时,实施“请进来”。请校外名师、辅导员到校进行讲学、授课,感受不同的教学特色,扬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实施团队建设,以备课组、年级组,语数英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对同一教材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努力发挥备课组应有的作用。适时组建学习共同体,成立课改攻关小组,发挥团队集体智慧,打造美丽团队,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推出“教师幸福工程”活动,用教师的一句话来说,叫作像蜜蜂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让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尊严,工作的充实以及生活的快乐。通过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引导教师由职业倦怠走向职业眷恋,尽其所能为教师营造舒适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中心小学)
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篇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这为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革命圣地的安源,如何充分发挥安源红色资源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优越性和可塑性,如何结合安源地域文化特点和党建工作特点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积极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安源红色廉政文化,必须关注安源廉政文化建设“三注重、三不”现象
一是注重丰富廉政文化内涵。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将廉政故事、廉政哲理融入到安源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中,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内涵,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安源区鼓励本土艺术家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土历史文化遗存中的廉政思想文化,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创作的传记《李立三》、《萍乡英烈》、民歌《萍乡歌谣》、《廉政三句半》等一系列廉政文艺通过在江西电视台、萍乡电视台和廉政文艺晚会上进行宣传后,成了廉政文化“六进”的活教材,进一步丰富、扩大了安源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二是注重打造廉政文化亮点。利用红色资源并以此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亮点和特色进行打造包装,着力打好红色资源牌,与市纪委一起建设了“安源工运时期廉政建设陈列馆”,打造廉政文化基地,集中展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期间的有关廉政事迹。同时,安源区还紧密结合形势,开展廉政形势教育,赋予
廉政文化基地新的时代气息。通过组织机关干部、党员、团员到廉政文化基地接受“弘扬红色传统,抵制黑色腐败”廉政教育,追寻先烈足迹,重温入党誓词,传颂红色歌谣,让党员群众在接受红色廉政文化熏陶的同时,增强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三是注重建设廉政文化品牌。安源区大力优化整合宣教资源,注重培育打造“安源清风”廉政文化品牌,以“安源清风”统揽廉政文化建设。2008年初,安源区纪委全会决定,全力打造以“三地一园一线、一刊一网”为主要内容的“安源清风”廉政文化品牌。目前安源廉政教育基地、廉政警示基地、廉政文化基地、红领巾主题公园,红色安源旅游线,《清风简讯》和安源清风网,目前已基本成型并呈现良好成效。
但从利用红色资源建设具有安源特色廉政文化情况来看,仍然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红色廉政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由于缺少系统的组织领导,缺乏具有丰富党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创意的专业人才,加之投入有限,对于红色廉政文化没有深入开展调研,没有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和计划,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合,导致红色廉政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二是红色廉政文化形式不多。各地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都是松散地蕴含在其他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专门的红色廉政文化建设载体非常少。目前,运用红色廉政文化开展教育主要是看看照片、听听报告和讲解,形式单一,没有收集相关文物证物,没有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游客互动参与性项目,产生不了强烈的震撼力,给人的印象不深。三是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红色廉政文化的开发,没有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二、建设安源建设红色廉政文化,必须研究开发“三笔财富”
一是安源革命精神的影响力。安源是红色革命圣地,是中国近代工业最先崛起地区之一。上世纪20年代,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自发动和组织下,安源成为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安源,拥有“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等15个全国之最,已经成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规模波澜壮阔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以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硕果仅存的历史功绩,谱写了安源党早期历史和中国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上世纪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产物,是安源工人开展革命运动的精神动力,它曾一直指引着安源无数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二是安源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安源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精神财富。安源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安源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这是革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安源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重大;安源红色文化蕴含着忧国忘家、艰苦奋斗、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对于增强节俭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负重创业,奋发进取建设新安源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安源红色文化蕴含着清正廉洁、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革命本色,对于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这些无形的资源,是留给安源人民最为珍
贵的精神财富,是安源一代又一代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巨大教育宝藏。用这些思想和精神熏陶人、教育人,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党员干部队伍,凝聚力量,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是安源廉政建设的引导力。安源红色历史在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上开创了安源党历史上的先河,为党的成长壮大累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工运领导人始终模范地遵守规章制度,廉洁奉公,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过着清贫的生活,其表率意义更为突出。期间开展的大量以整顿作风、清理账目、反对侵占集体经济利益、建章立制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建设,保证了党组织和安源工运的正确发展,使安源工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安源工运期间的反腐倡廉工作以最早的探索与最初的尝试,逐步积累和形成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提出并揭示了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经验,迄今仍有重要而深刻的历史借鉴与现实启示的意义。
三、建设安源红色廉政文化,必须注重夯实“三个基础”、坚持“三个结合”、发挥“三个作用”、实现“四个转变”
1.夯实“三个基础”,整体推进安源红色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健全机制,构建红色格局。各级党政组织要把构建红色廉政文化体系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纪检监察机关要协助党组织分解和促进目标任务的落实,组织、宣传、文化、广电、党校、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深入研究,完善理论体系。成立理论研究机构,吸纳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加入,充
分挖掘、提炼安源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文化内涵,创作一批有影响的红色廉政文化专著、理论文章。三是创新载体,做强文化品牌。以“三地一园一线一刊一网”为载体,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做强“安源清风”廉政文化品牌。
2.坚持“三个结合”,有效推进安源红色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坚持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将景区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宣教”格局,统一协调开展廉政文化进景区工作,对有形无形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整体推进的同时又突出重点,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二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景区因地制宜,提炼出以安源精神为核心的廉政文化内涵,使景区廉政文化建设服安源水土、显安源特色。一方面,打造特色鲜明的廉政文化宣教载体。在传统载体基础上,以廉政短剧、廉政文艺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主动将自身的廉政文化放在廉政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学习借鉴外地景区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为安源所用,形成自身特色。三是坚持文化与景观的结合。安源红色景区一方面找准自然和人文的契合点,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挖掘廉政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安源工运时期廉政陈列馆等景点,进一步挖掘红色廉政文化内涵,二者相得益彰,使廉政文化从中得到自然体现。
3.发挥“三个作用”,深化推进安源红色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发挥引领作用。区纪委监察局既抓组织协调,又抓带头示范,在委局机关和全区开展讲安源红色廉政文化课,唱安源红色廉政文化歌,写安源红色廉政文化书,建安源红色廉政文化网,拍安源红色廉政教育片,办安源红色廉政文化讲坛和开展读书思廉等系
列活动。做到安源红色廉政文化上街道、上舞台、上银屏、上网络;使安源红色廉政文化进书屋、进展室、进家庭。二是发挥渗透作用。依托安源红色廉政文化资源,不断提炼丰富廉政故事、廉政典故、廉政警言,建立廉廊、廉亭、廉墙、廉路、廉街、廉政公益广告等一系列廉政文化景观。组织制作一批廉政理论电视专题片,编写一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廉政读物,编排一批歌曲、戏曲、小品等廉政文艺节目,创作一批书法、绘画、工艺品等廉政文化作品。三是发挥辐射作用。在机关,开展“典型导廉”、“读书思廉”“机制保廉”等活动;在社区,开辟廉政文化园地;在家庭,开通廉政短信平台;在学校,廉政演讲、廉政歌咏比赛等活动;在企业,举行廉政教育专题报告会等;在农村,组织专场演出、设立宣传栏,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受到感染。
【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建设】推荐阅读:
新媒体与大众文化06-16
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06-30
新媒体下的大众文化论文09-01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10-09
文化媒体09-09
媒体文化素养05-22
生态媒体文化论文06-15
新媒体体育文化09-10
电视媒体下武术文化的传播路径的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