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2024-10-22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共8篇)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篇1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摘要:

西方企业文化起源的理论与实践,其主要观点是:企业文化不能仅限于企业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是企业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和管理风格的集合。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其内涵与功能充满了辨证性。本文从对企业文化内涵与功能的思辨入手,即围绕企业文化组织记忆与组织想象、共性与个性、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以及刚性与柔性的辨证关系,探析了企业文化内涵与功能的这种辨证性质。

关键词:企业文化;辩证解读;企业;文化内涵; 正文:

一、企业文化概论

企业文化在西方为英文“Corporate Culture”一词,中文译作“企业文化”,与“公司文化”(Company Culture),“组织文化”(0rganizational Culture)、“管理文化”(Management Culture)通用。四者内涵趋近,外延不同。一般而言,“企业”包含“公司”。企业文化作为特定的管理理念,是指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全体员工一致认同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和管理风格的总和。在我国,存在各种企业文化理念的曲解和误读,使得现实中很多“企业文化建设”失去科学理念的指导。因此,研究企业文化理论思想溯源和文献述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组织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和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方面,它是一种内在的、一般的稳定形式结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能动的可能性。作为前者是指为组织全体成员所共享的一整套观念性普遍模式,如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模式、行为方式等,人们往往对其不能自觉,但却时时刻刻在其影响和支配之下。这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淀下来并通过社会化、制度、规范等途径而传承,在纵向上,它能把现在的人及其活动同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及其活动沟通起来使之形成连续性,在横向上,它能把同一组织的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使之相互认同而形成一致性。这是对企业当前行为产生影响的组织历史信息的储存,这种储存下来的信息是组织成员个体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但却为组织全体成员所共同理解,是企业组织的记忆。作为组织所有成员共享并能够传递给组织新成员的组织价值观是组织记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面内容,但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是使组织战略陷入锁定的无形的力量。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组织的角度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二、企业文化溯源

关于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肇始于美国,管理水平的提升极大促进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美国模式,美国成为管理理论的主要输出国。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毫无优势可言。三十年间,日本积极吸取国外科技和管理精华,适时生产、柔性管理,营造氛围、鼓舞士气,在一片废墟之上迅速崛起,以经济强国态势屹立东方。70年代末,日本经济增长率是美国的四倍,仅在1981年,美国对日贸易逆差高达18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赤字的45%。人们对日本企业管理经验刮目相看,并对美国的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动摇其“管理王国”的地位。

1962年9月1日和8日,英国伦敦著名《经济学家》杂志连续两期刊载题为《正视日本》的一篇长文。不久,该文易名《惊人的日本》一书出版发行。当时,有人建议,此文还可易名《看看日本的情况,想想英国的走向》。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文章主旨。正当欧洲人苦苦追寻日本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时,却在不经意间揭开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序幕。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埃兹拉·沃格尔出版了《日本名列第一:对美国的教训》一书。该书指出,日本经济腾飞,得益于特有的管理模式(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根源在于两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差异”。这一认识影响深远,预示企业文化研究由现象转向理论,开启了企业 文化学术研究的先河。1980年6月24日9时30分至11时,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了一期“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的电视专题节目。节目拍摄经过精心设计,极具象征性:经历战争已成废墟的东京街道,首先进入视野;转瞬之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世界一流生产效率”的汽车制造厂自动化生产场景与之前满目疮痍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人震惊之余,更多的是羡慕和嫉妒。

20世纪80年代初,短短两年间美国连续出版了一系列企业文化经典之作: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合著了《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1年)。该书关注日本经济发展力量之源泉,提出了著名的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能、风格和共同价值观的“7S”管理模式’。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发表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书中系统阐述了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文化特征的差异:美国式管理文化表现为领导个人决策、员工被动服从冷漠的模式。日本式管理文化则是一种人际关系融洽、近乎理想的模式n。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迪尔与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管理顾问阿伦·肯尼迪合著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1982年)。该书深度探究美国优秀企业成功背后的管理文化,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五个要素:企业环境、文化网络、文化仪式、英雄人物和价值观。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沃特曼与托马斯·彼得斯合著了《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1982年)。该书通过对43家优秀企业深入研究,精辟概括出休息企业的八大卓越特征:崇尚行动、顾客至上、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值驱动、专业发展、精兵简政和宽严相济“。著作文笔生动流畅,撷取案例说理浑然天成,任何人都可以从一个个企业梦想中感受到激情。四本经典著作被誉为企业文化管理“四重奏”,书中所推崇的IBM、通用、惠普、宝沽、松下、麦当劳等公司案例至今仍被国内学者反复引用。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企业管理中开始出现了新发展——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招商引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被引入到我国。但是,在这场喧嚣热潮中,建立了成熟企业文化的企业屈指可数,真正能称之为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所谓的“企业文化”,仅限于企业外在的表现形式。随意检索一家企业网站,在其“企业文化”栏目下,领导视察和员工文体活动成为栏目的主要内容,缺少可以深刻反映内在信仰并需要倡导的企业精神。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成果尽管丰硕,仍有不足:第一,统一精准、普遍认可的企业文化概念领域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国外研究实际上没有超出文化人类学的范畴。虽然是采取深入访谈、尽量摒除各种偏好影响的求真,但东西方价值观念、意识信仰、文化传统毕竟不同,对于舶来的文化见解尚难取得本土认同;第二,目前的企业文化研究,大都采用个案分析,调查样本不足,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方法。加之组织内部语义上的微妙差别,研究往往停留在表象描述和解释上,尚难触及文化内核;第三,企业文化变革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

三、企业文化的辩证思考

企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具有三种功能:促进组织及其成员的自然生存(适应功能);有助于组织的社会性结构持续存在,因而有助于组织j结构内部有秩序地相互作用(调节功能);通过减少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内心的紧张而加强组织的团结(整合功能)。而组织的这三种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组织的文化社会系统来实现的。但在文化社会系统中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者,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而存在的,不仅他的价值意识是从群体文化生活中获得的,他的主体性也是依赖他人的主体性而存在的。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相对于个人而言),在组织交往过程中,(相对于组织的其他成员而言)却未必是合理的和合乎逻辑的,在价值对立的情况下,一种行为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就意味着另一种行为的不合理与非逻辑性,这时,企业文化便扮演着使组织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趋于一致和统一的角色。因此,文化社会系统的实现机制是强调组织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与共性。有了行为的统一性与共性,才能有组织成员行为整体上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才能使整个组织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文化作为历史地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行为模式,它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给定性或强制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共性的强调主要体现在:①致力于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经营理念是企业成熟的标志;②致力于把企业统一的经营理念推广到组织的一切部门、一切机构,形成统一的经营意志;③用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企业的全部事务管理、形式管理,使企业管理变成有机管理;④用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全体员工的集体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共性的强调与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从组织整合的角度看,社会化是实现组织和个体目标和谐一致的一种战略,其过程就是通过消除个体原先已有的目标,创造与组织目标相近的目标,从而形成围绕组织目标的组织成员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共性与一致性。但社会系统是通过个性来运行的,而个性是通过社会系统来完成其职能的,只有在获得这种密切的关系之时,社会系统的许多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下,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若只表现出共性的一面而缺乏个性的体现,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其功能将无法有效实现,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与功能也是不完整的。个性是企业文化内涵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组织成员个体以及由这些成员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的个性化行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知觉、人格和生活经历。人是在文化实践的经验过程中感受、认识、理解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的,并通过对文化经验的反思获得其自身对文化世界的理解,这是人的文化主体性的体现。

因此,不论企业文化如何强调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共性,人的文化主体性决定了组织成员“本能”地去保持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作为文化主体影响组织文化的自由。企业文化在组织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和冲突,构造了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动力之源,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文化个性的一面会为组织成员提供自由和创造性活动的空间与条件,而在另一种条件下,企业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会成为个性创造发挥的桎梏——这种张力便成为企业文化演进的内驱力。

四、结语

在文化研究中以组织实践为基础和出发点,把文化的主体性和文化的客观性及组织发展的历史性辨证地结合起来,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对文化研究的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要求,它要求在文化的研究中,在注重文化主体性时不能离开文化的客观性与历史发展性,同时在注意文化的客观性时也不要忽略了文化的主体性及其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由于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充满着辨证性,所以我们在认识和运用企业文化时,往往由于不能坚持这一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而对企业文化进行真正科学的研究与把握,很容易陷入文化内涵与功能的“二律背反”之中,这往往也是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诸多问题产生的深刻根源。

参考文献:

[1]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16.

[2]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2,(6):94—101.

[3]斯泰西.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20—128.

[4]威廉·大内.孙耀君,王祖融译.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8).

[5]特雷斯·迪尔,阿伦·肯尼迪.唐铁军,叶永青,陈旭译.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20).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篇2

一、企业档案

企业档案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留下的原始记录。它记载和反映了企业在各发展阶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就, 它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有查考利用价值, 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企业今后发展取向的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记录了企业文化和历史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是企业的技术储备, 也是企业文化的储备,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 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 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广旺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在“艰苦奋进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造福员工奉献社会”的企业使命、“爱企敬业勇于担当团结信任富裕和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做大做强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安全为天生命为先”的安全理念、“依法经营诚信共赢”的经营理念、“择才善用人尽其才”的人才理念和“干净干事清廉做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等。从1962年到如今, 广旺企业文化的逐步形成与企业发展的过程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它为企业档案的浓缩与提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是“活的企业档案”。

三、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互为载体的关系

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证。企业档案记载企业发展的轨迹, 企业的文化思想也被真实地记录在企业档案之中。以广旺公司为例, 广旺公司自建立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 公司档案室里珍藏着党群、行政、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等各类档案十多万卷, 其中的文书档案, 财务报表, 老照片、底图、荣誉奖牌等不同门类和载体的档案真实而详尽地记载了广旺公司所经历的由最初的小煤窑发展到现今拥有资产27亿元, 集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矸石发电、机械制造、信息通迅、租赁物流、医疗卫生等为一体的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的全过程。这对于研究企业发展史, 成为对职工开展爱企、爱岗教育, 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各个时期的大事记、劳动模范材料, 反映了煤矿职工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激励着几代矿山职工;先后印制的两卷具有公司里程碑意义的《广旺集团公司志》和画册《足迹》, 以及为庆祝广旺成立50周年举办的图书、美术、影展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广旺儿女的艺术品位和企业文化建设水准, 从这一卷卷, 一册册档案资料中展现和诠释了广旺人“能想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智慧和魄力, 以及广旺公司从当初的小煤窑发展壮大的轨迹。

企业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档案这个载体。《广旺集团公司志》正是在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她以广旺的重大事件为经线, 以矿区建设、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改革发展、党的建设等情况为纬线, 客观、公正、真实地记录了广旺人艰苦创业、求实创新、奋力拼搏的坚实足迹。公司档案室为志书提供了广旺建立50年来的企业发展战略、方针、企业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总结、员工办公、住房环境、培训、收入、重大事件、先进典型、各类成果和图片等资料近100万字、2000余张图片, 为志书的完成提供了重要史实依据。由此看来, 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在某种层面具有基本相同的作用, 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后盾和保障作用。

企业在其发展史中撒满了企业文化的珍珠, 镶嵌于档案的秘笈中。在广旺公司档案里真实地记载着公司50年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如:建立初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广旺精神;“八五”时期的“依靠科技, 振兴广旺” (新建扩建3座电厂;建成4座洗煤厂;磨岩矿、广矿矸砖厂、宝矿水泥厂开工建设) 。1992年, 经国家经贸委公布认定广旺局为国家大二型企业。“九五”时间, 广旺被列入全国36户特困煤炭企业之一, 广旺确立搞好第二次创立的思路, 3万名广旺矿工立下钢铁誓言, “下放变开放、困难见精神, 生存求发展”;“九五”时期广旺人以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出了最艰难的经济瓶颈, 公司被四川省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十五、十一五”时期, 是广旺结构调整、改革脱困、科学发展时期, 广旺提出“艰苦创业三五年, 再造一个新广旺”战略。 (2010年, 包括广旺水泥在内的资产总额达35亿元, 实现营业收入14.05亿元, 实现利润4937万元, 员工年人均收入达到3.3万元) 。税收超过亿元, 跻身全市纳税10强前三名;“十二五”开局, 广旺公司又提出“艰苦创业, 务实求变”的精神, “以煤为主高位发展广旺, 安全为天和谐打造广旺”的发展战略, 《依靠科技创新, 助推企业发展, 为广旺实现新跃起提供动力保证和智力支持》, 2010年被省知识产权局等6个厅局联合命名为“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旺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中国煤炭工业100强, 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 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 被四川省委表彰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 省国资委表彰为“优秀企业党组织”和“抗震救灾”先进党组织, 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和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 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企业先后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项、国家专利技术4项。正是这些宝贵的档案记载了广旺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正是这些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企业辉煌成就, 成为鼓舞全体员工努力将广旺建设成为科学化、机械化、现代企业集团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 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是企业档案浓缩和提炼的载体, 企业档案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始载体, 它真实地记载了企业的成长发展历程, “秀”出了企业优秀传统和企业本质特色。

四、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一) 企业档案能使企业文化更具特色

如果说, 企业领导是“总司令”, 那么企业档案就是“参谋长”。如今企业档案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管理各个方面, 成为企业安生立命的重要基础工作。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档案作为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包括正能量的经验和负能量的教训) ;同时, 企业档案也是企业文化的细胞。要使企业档案立足于本企业的特点, 选择企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文化模式。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本企业的历史和现状, 要有企业独特的本色, 决不可脱离本企业的历史发展去搞混迹其它企业共性的“泛企业文化”。

(二) 企业档案凝聚了企业文化建设史的亮点

企业档案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广旺公司成立50余年的文化沉淀, 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规章制度等无不收集在企业档案中。成为企业发展的历史积存。这是一代又一代矿工的劳动结晶;档案中包含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是广旺公司经营者亮剑市场竞争的宝贵财富;档案叙述的企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及几代矿工的创业事迹, 汇成一种企业精神, 是当今广旺全体员工的发展动力。这对我们研究企业历史沿革, 宣传企业劳动价值观和企业发展壮大历程是很有价值的。综观企业档案本身, 就凝聚着广旺公司历史风貌和几代建设者的创业、拼搏精神的一个个闪光点, 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管理好企业档案, 才能为后来的经营者、建设者留下丰厚、宝贵的文化资产。

五、科学发掘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潜效益”

档案在为企业发展服务中体现其自身价值。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档案的利用和需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挖掘档案的内涵, 充分发挥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是企业相关领导及档案管理者的重要命题。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考

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企业安全生产和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大力弘扬企业文化的同时,要认清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

(1)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和特点。企业文化是职工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它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一种工作方法,主要是统一职工思想认识,稳定职工队伍,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生产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评先树优、谈心走访和竞赛活动来教育和培养职工,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最终目的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为促进企业发展,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作贡献。

(2)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与差异。两者的研究的对象都是人,工作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手段都是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进行组织观念教育的文化体系和群体意识,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是指工作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思想性,是在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职工灌输、引导和思想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混为一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是联系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安全生产的桥梁和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鼓励功能,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起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这种作用的存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从辩证法观点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两者齐头并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塑造高素质职工队伍,它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再通过安全生产和职工的行为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企业文化抓得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如鱼得水,反之,思想政治工作就缺乏相应的基础。

(1)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文化活动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职工愿意接受的形式,融入各项工作之中。

(2)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竞相生辉。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在宏观领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发挥作用。

三、创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职工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开放的思想方式转变。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1)探索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找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矿区是个小社会,职工在日复一日生产操作的同时,需要精神食粮的补给。

(2)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达到可行的工作效果,离不开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载体。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有适合的主题,又要有受欢迎的载体,通过生动感人的教育形式,使职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要经常分析和研究职工思想动态,抓住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和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大局上来。

(3)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企业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支撑。企业兴衰在管理,管理关键在班组。企业文化建设要渗透到班组,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一是建立学习型班组。组织职工参加安全培训,鼓励职工学习安全技能,逐步形成安全文化氛围。二是开展亲情教育,改变以罚代管的现象。三是实行民主管理,发挥职代会、矿务公开、民主管理、矿长信箱的作用。

(4)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它的内涵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凝聚职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企业文化在培育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理论灌输和口头说服上,要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在感情真、方法活、内容实下功夫。要尊重职工的情感,思想上不歧视,工作上信任支持,生活上关心照顾,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

卢万通教授解读企业与文化 篇4

1、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培养的共同愿景、共同精神、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模式。是管理者、员工养成的共同习惯。

2、真实的企业文化概念:如何挣钱、如何分钱、如何花钱。

3、学者们眼中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DNA,是共同的价值观

4、老板们眼中的企业文化: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是歌咏比赛;是体育比赛;是虚幻、可望不可及之物。

二、、企业与文化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篇5

要的意义。

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首先,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整体,二者不可或缺,更不可割裂。如果说执法主要是手段、是行动,则服务主要是目的、是宗旨。对公安消防机构而言,一方面,执法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执法就是服务,服务寓于执法之中。我们必须履行职责,严格执法,否则就是失职、渎职。另一方面,服务又是我们一切执法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如果执法工作不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样的执法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背离了我们的宗旨,就是南辕北辙。所以,要用服务的宗旨来指导执法,用严格的执法来实现服务。

其次,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这个统一体之内,执法和服务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它们之间既有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联系,也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矛盾。就某个相对人而言,公安消防机构对其作出某种执法行为如行政处罚时,他很可能仅仅看到“严格执法”而体会不到丝毫的“热情服务”。正因为如此,有些同志就认为“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并由此而产生了不知如何取舍的困惑。但是,如果我们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眼光来看,公安消防机构对于相对人的严格执法,维护的首先是公共安全和社会主义法制秩序,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服务;如果我们用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眼光来看,严格的执法(即使是行政处罚)对相对人而言也是为了促使其行为符合法律法规、保障其消防安全权益,执法的目的和本质还是服务。

严格执法的内涵就是服务

有些同志一提到执法,就想到处罚,而严格执法似乎就是严厉处罚,这实在是对严格执法的一种误解。所谓执法,一般是指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对相对人就特定事务采取措施并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所谓严格执法,就是执法要严格。这其中的“严”,主要是针对执法者而言的,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不得随意执法、徇私枉法。就公安消防机构而言,执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防监督检查、建筑防火审核验收、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消防紧急状态处置、消防行政处罚等活动中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公安消防机构坚持严格执法,就是要严格依法行政,正确执行和适用消防法规。

执法活动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符合法定的程序,不得自设权限、自行其事;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审批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内依法批准许可,不得拖延或不办,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则不得擅自降低标准给予准许;对于法律规定应当予以处罚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依法查处,不得纵容姑息,且对情节和危害相同的违法行为应当给予同样的处罚而不得畸轻畸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严格履行消防监督职责,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消防安全。否则,就不符合严格执法的本质要求,背离了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热情服务的核心要求就是坚持严格执法

对公安消防机构来说,执法是服务的主要手段,坚持严格执法、保障消防安全,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好的服务。落实热情服务的要求,就必须牢固确立执法为民的观念,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在坚持严格、公正执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将服务的本质要求贯穿和体现在整个执法过程之中。在有些同志看来,消防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就必然要降低执法的标准,甚至对违法行为也可以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这实在是对热情服务的最大曲解。如果将服务与执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要服务就不能严格执法,那样的所谓“服务”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服务,而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不负责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不督促整改,对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不依法查处,也许可以使少数违法者暂时得到了实惠,但损害的确是国家的法律秩序和社会的消防安全秩序,一旦养患成灾,将会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蒙受巨大损失,那样的话还有何服务可言?

科学理解和全面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要求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篇6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新挑战的日益突现,企业管理同时也在经历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逐步上升到文化管理。在经济全球化拓展和网络化融合的今天,众多成功企业管理的实践也都表明,一个企业成败与否都于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企业能否持续的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现在所提的企业文化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将从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入手,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构成进行阐述;然后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辨证关系进行逐步剖析,尤其强调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最后对企业应该怎样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

一、企业文化

1、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的层次划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德佳·沙因(EdgarH.Schein)认为文化由以下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

(1)物质层

这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包括企业面貌、产品外观和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纪念物等四个方面。

(2)制度层

这是企业文化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企业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员工的组织行为的要求。包括企业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和特殊风俗。

(3)精神层

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目标、企业道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梳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类

(1)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尸。决策竞争力与企业决策力是一种同一关系。决策频频失误的企业,肯定没有决策竞争力。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企业决策力薄弱。

(2)组织竞争力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 篇7

1、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 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 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2、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

二、哲学依据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三、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工作,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来贯彻执行,才能持续巩固和加强, 而招聘是企业获得合格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招聘时以企业文化为指导,选取赞同现有企业文化符合企业文化用人标准及原则的员工进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员工培训与开发,企业文化为培训的具体内容提供依据,员工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中加入企业文化的内容,或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组织专题培训,企业文化提高培训回报率,重视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始终,培训要实事求是,所以培训前一定要做好培训的需求调查和分析,只有基于实际需求的培训才会有切实的效果。对于新入职员工,更应当注重企业文化的传输,让其尽早了解企业的使命、价值取向、光辉历史、管理制度,使其自然而然地融入企业,因为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之后,只有迅速地掌握了该组织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喜欢多数人赞同的信条时,才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达到企业文化的知晓、领会、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工作,增强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维护企业的各项利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企业文化约束员工行为,促使职工自觉的遵守企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人力资源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惩罚条例的执行,更多的使用正面的奖励措施,减少劳资纠纷,维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形象。企业文化降低绩效考核产生的负面效应,企业文化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组织环境和精神激励,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良好的组织环境是提高员工绩效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内在激励,使工作在其中的员工有自豪感, 对员工起到物质激励达不到的效果,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节约企业的激励成本。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忠诚度,使员工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巩固企业人力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工作的压力。

四、人力资源管理反作用与企业文化建设

1、从量变到质变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践活动,是企业文化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招聘工作中选拔与企业文化要求相符合的人,绩效考核中对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的人进行奖励,对不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员工进行解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上使企业内部结构逐渐的改变,即量变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即企业文化形成,这个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制度到文化的转变。对于企业员工,最初从单纯的遵守企业制度, 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到随着对制度及培训的深入理解,自身思想及行为在量的方面进行不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的飞跃,员工本身思想及行为都能体现出企业文化。

2、作用与反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变会逐渐改变一个企业的文化,如重视学历的用人方式和重视能力的用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在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执行时,遇到不适用的情况后,会对企业文化进行反作用,要求企业文化进行修改完善,以更适合客观需要,从而引起企业文化的变动。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两个方面,企业文化从抽象层面反映企业管理,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又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是以企业规章制度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从具体层面反映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落实及执行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支撑。企业要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和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也必须围绕着企业管理进行设计和运营。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使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自主性资产,使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无法建设;没有企业文化指导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依据。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 统一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中。

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文化氛围和协调的分配体系,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建立一套衔接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管理体系,把传统的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转变,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建设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六、结语

一个企业要根据其组织性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确定企业文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企业文化的具体建设,根据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验证企业文化的具体效果,再返回来对企业文化进行修改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要和人力资源管理相互结合进行,充分发挥他们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相统一。企业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标语上,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完善理论,用完善的理论再指导实践,使企业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曲折中前进。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两个重要内容,本文对二者的理论内涵和哲学依据进行了阐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功能,辩证统一于企业管理中,使其在管理过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使企业实现管理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最后,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完善理论,用完善的理论再指导实践,使企业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曲折中前进。

文化溯源与智性对话 篇8

[摘要]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春秋战国”的开源性意义不可磨灭,近年来,表现春秋战国历史也一直是历史小说创作的热点。作家们以“寻根”姿态回望历史家园。重溯传统文化源头,努力探索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创造性转换的种种可能性。本文重点以孔子、老子以及孙子等诸子形象为例,来全面考察令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哲思沟通。

[关键词]历史小说;轴心期;文化起源;古今对话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8-1763(2009)05-0081-04

一作为文化起源的“轴心期”

在新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股书写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诸子的热潮,代表作包括:杨书案的《孔子》(1990)、《老子》(1993)、《孙子》(1995)、《庄子》(1997),韩静霆的《孙武》(1995),姚思源的《墨子大传》(1999),李镇的《仁者无敌:小说孔子》(2002),穆陶的《屈原》(2003),杨力的《千古孔子》(2003),钱宁的《圣人》(2004),高光的《孔子》(2005)(李冯发表于1996年《花城》的新历史小说《孔子》也可算作是一种响应)。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雅斯贝斯提出了“轴心期”的理论。他认为,公元前800-200年发生在地球上的精神过程标志着人类历史正处于一个轴心时期。“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等诸子百家,都出现了……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无独有偶,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也指出,在公元前1000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即对构成人类处境的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与这种认识随而俱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像这种认识,在近年来的历史小说家们心中,也引起了持久共鸣。如《圣哲老子》作者张兴海在该书扉页就指出:“这是一个圣人云集、哲人坦陈、歌人放纵、情人绚烂的时代。”《张居正》作者熊召政也曾就春秋时期特别说明:“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470年之间,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先后出现了孔子、老子、孙子、伍子胥、范蠡、文种、子产、申包胥等一大批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发端。可以说,在那八十年间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奇观。……尽管后世经历了无数次思想的变革以及文化的求新,但没有哪一种思想,更没有哪一个人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改变那八十年间一批文化巨匠所创立的中国文化的本质。可以说,那八十年间是中国文化的分水岭。此前的中国文化虽然也充满生气,但并没有产生汪洋恣肆的局面,也没有让人景仰的大师。在孔、老之后,中国文化的正脉出现了。一俟正脉出现,就意味着混乱局面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孔子与老子的出现。是中国文化成熟的标志”。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开源性意义不可磨灭,中华文明的成熟正导源于此。今天的小说家们要做的,就是依据这些大师们的精神元典,结合相关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追寻这一“哲学的突破”的起源,来一次文字的、精神的甚至灵魂的“寻根溯源之旅”。而“起源”一词的语义本身,已经表明它是逆向性的,只有在回顾中,在为自己找一个“过去”的行为中,才有“起源”二字所意味的一连串的逆向活动;为的是要形成“历时性”的到我“现在”之逆向的寻根行为,这就是“起源”。在本雅明看来,“起源从未在赤裸明显的史实存在中显露过自己,它的节律只能由一种双重认识来决定。一方面,它会被看作是修复和重建;另一方面,它又被认为具有未完成性和未终结性”。的确,无论我们今天的作家怎样宣称自己只有一个真诚的目标——要复原历史上的老子、孔子、庄子、孙子,复现历史真相,但最后形诸文字的小说表述都只会是自己心目中的古人形象,不同的作家赋予他们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尽管作家们的价值取向有时会出现惊人的一致。于是,每一次溯源式写作的完成其实都意味着下一次重写的开始。就如吉登斯所强调的,共同的文化传统与大写的民族主义建立起相互联系乃是民族国家共同体神话建构的基本策略,其中“起源神话”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族主义理念都倾向于把故土的概念(即领土权的概念)与起源神话联系在一起,就是说,赋予那种被认为是这些理念载体的共同体以文化的自主性。”不过,我们在这里要追问的是,历史小说家如此迷恋春秋战国这一“源头”。除了“源头”本身对于民族国家的迷人魅力之外,对于知识分子作家本身而言它还意味着什么?

二文化溯源:精神家园的执著寻找

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都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文化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和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又一次成为人们视野中的热点名词,它们也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回顾历史小说对于春秋战国时期集中书写的时代背景,我们发现,这些作品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新世纪这几年。而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化、社会全面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关键阶段,对于知识分子作家而言,这也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自信与焦虑并存、继承与创新同在的多种心态并存的时代。作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回望历史、追溯文化起点,其用意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旨在纠正20世纪初以来直至新时期前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偏离和误读,重新树立传统文化的正确位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这个曾经征服过无数民族的文化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无比艰难的文化裂变中开始它的换血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确有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某些因素,“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而非打倒孔子)的口号也确有警示国人的意义,李大钊也对此补充解释:“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但是,在具体的新文化运动实践中,“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总体上还是激进主义,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不但“批林批孔批周公”,而且大量摧毁历史文物,“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观念也使传统文化遭遇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寒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重述历史,重说文化起源,无疑有着疏通河床、正本清源的意义。

拉康指出:“故事起源于匮乏,故事中必定有某种事物丧失或者不在,这样叙述才能展开,如果每件事物都有原封不动,那就没有故事可讲,这种丧失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它也

令人激动。欲望是被我们无法完全占有的事物刺激起来的,这是故事给人满足的原因之一。”历史小说家所以浓墨重彩地书写传统文化,不仅仅因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和“文革”造成的文化的“丧失”与“断裂”!像杨书案、韩静霆、张兴海等亲历“文革”的作家,对这种“断裂”的伤痕更是刻骨铭心。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旧有的统一文化被多元文化所取代,旧有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信仰缺席的盲目状态之中。文化的匮乏和精神的无依,期待富有人性内涵的文学的回归,于是众多历史小说家的“文化溯源系列”应运而生。

其次,针对国内市场经济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心灵危机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精神家园荒芜甚至“无家可归”的灵魂焦虑。作家们力图借助生动形象的文学方式,通过重释元典,重述传统文化大师级创始人物,为自己、也为他人探索出一条回“家”的路。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的市场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消费至上的大众文化潮流已逐渐形成,它在消解过去僵硬的一元化体制的同时,也弱化了中国文化追求“思想性”和“凝聚力”的传统,甚至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评论家雷达论及《圣哲老子》出现的意义时就明确指出:“在商品文化盛行的现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表现在文学上则是灵魂变得轻飘无根了,文字变得浮躁粗鄙了,叙事变得哗众取宠了,而欲望、犯罪、身体、时尚、娱乐至死,如潮涌一样泛滥在当下一部分文学的内里,以至要找寻隽永的诗性和雅致的思理变成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确实是文学界应该集体反省的。而在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文学的戏说历史风潮至今热力不减,它固然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其解构历史、颠覆崇高、嘲弄英雄、强调偶然的戏说态度更是给文化界以沉重打击。这就如同现象学家彼得·伯格则所说的,现代人身陷“没有归宿的状态,愈陷愈深,无法自拔”,“现代人面对社会与自我所得到的,是一种流浪的经验,这与形而上意义上‘家失落,是相生相连的。不用说。在心理上这种状态难以承受。因此,它造成了一种思乡病,一种希望对于在社会中、在整个宇宙间‘有所归属的乡愁。”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一些有良知的作家自觉选择依附传统,重回文化原点,为精神找寻一片栖息之地。

最后,我们放眼世界,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历史从未间断过。自尧舜禹以降,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诸侯纷争,传统文化不但未中断,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此后,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南北朝时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纷扰离乱,抑或是元朝蒙古人的天下、清朝满族人的统治,都未对中华文明产生大的冲击,反而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传统文化更加爆发蓬勃生机。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而言,只有大力倡导民族文化寻根和文明溯源,强化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对于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我们才能在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中守住自己的“根”。“只有通过历史,一个民族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重溯文明“起源”的历史小说接连出现并一度形成阅读热潮也就不奇怪了。对于新时期的历史小说家而言,对于传统的认识是高度自觉的,但在形诸文字并以集束方式出现,则离不开当年“寻根文学”的启发与导引。

寻根文学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由作家、评论家推动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潮流。寻根文学顾名思义是追寻“根”的文学,正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所说:“文学有根,文学的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而是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谜……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而当我们将寻根文学的“寻根”的概念与上述历史小说中的“溯源”理念放置一起时,就会更清楚地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寻根表述中,中华民族主体性表现为一个富含深情的核心词语——“根”。在汉语里,“根”与“本”是同一个意思,意为基础、实质、本源。可见,韩少功不容置疑的“民族的自我”潜藏着对“本源”的需求。而这一本源,既离不开“梳理”和“发现”,也离不开“形象建构”。在“根”(本源)的召唤下,文化传统、历史记忆、精神家园、集体无意识、民族国家、东方文明……这些概念原本各自为战,此刻却在“根”的呼唤下彼此依靠,共同组建成一支阵容庞大的寻“根”队伍。相比之下,文化历史小说同样在寻找“起源”(家)的巨大冲动面前,整合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中各自蕴涵的能量,来重塑(“重铸和镀亮”)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根文学无意中充当了文化历史小说的引路人角色。

三智性书写: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在现代作家中,将诸子百家思想与行为付诸文学表现的主要有鲁迅(《故事新编》)、郭沫若(《孔夫子吃饭》)、冯至(《仲尼之将丧》)、郭沫若(《柱下史入关》)等。其中,冯至的《仲尼之将丧》借一点历史缘由展开想象,通过将死的孔子的抑郁、寂寞、悲凉心态的描绘,亦在恢复孔子“人”的面目,体现“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精神主题;郭沫若的《孔夫子吃饭》则通过吃饭这一生活细节揭示了孔子领袖尊严和圣人外衣包裹下的自私、虚伪本质。对于老子,鲁迅则在《出关》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和老子“西出函谷”两个历史片段进行重写,老子“游心于物”的境界全然不见,变成了郁闷、失望、懦弱的“一段呆木头”;而在郭沫若的《柱下史入关》中,则写老子回到关内,老子已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所有的信仰和信念在生活的磨难中消失殆尽,不得不回到离不得的人间。此外,还有许多作品对庄子、墨子、孟子的改写,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不过,现代小说中的诸子形象因其篇幅的局限,往往只留给读者一个简短的横截面,真正将他们放人长篇小说中来刻画的还是新时期的作家。这里,我们重点以杨书案的《孔子》、张兴海的《圣哲老子》以及韩静霆的《孙子》三部作品为例,来考察今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哲思沟通。

在众多描写孔子的历史小说中,杨书案的《孔子》无疑最具影响力,也最有艺术内涵。关于杨书案《孔子》的创作特色,冯牧先生的评价简洁而准确:它“是把‘圣人平民化、生活化和小说化。作品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和其他典籍记载的史料,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理性审思融注于感性形象之中”。作者的写法无疑是独特的,孔子先后提出过的一系列具体政治主张以及周游列国时与一些公卿大臣的交往事迹显然不是作家关心的重点,他着重要描写的是孔子在春秋列国推行仁政思想时遇到的种种坎坷以及由此带来的理念调整与反思。在治国方略上“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与沿途布道时的博爱品格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杨书案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灵世界极为丰富的孔子,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痛苦而矛盾的孔子。小说中有两处描绘极为传神,一是写鲁国权贵季孙氏大宴宾客,公开招贤纳士,正居母丧的孔子不由怦然心动,但丧服未除,恪守周礼的仲尼内心在交战:进身仕途的绝好机会难以割舍,遵循孝道的礼制也不可违背。考虑再三终于出行,理由就是后来《论语》所载的“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等语。这种由元典生发出的艺术想象形象而贴切地展现了孔子温情的一面。另一个例子是孔子为了晋见卫灵公不得不“巴结”灵公夫人南子,南子有“丑声”在外,但仲尼跑到后宫见面时只觉膝盖不听使唤而跪下来,随即又很后悔。心中闪过一丝欲念又很快恢复平静,事后面对无意的责问孔子竟然指天发誓起来。孔子内心的情感与理智矛盾以一种无意识悸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全篇最为闪亮的篇章。发乎情止乎礼,就在这一放一收之间,人物的立体形象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作者的叙述视点绝不限于这种感情的表达,小说中还有多次叙述了孔子与弟子及同时代其他哲人的哲理性探讨场面,也正是这种反复切磋玉成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如孔子拜谒老子一节中,老子临别时留下这样的赠言:“一月晤谈,你常挂在嘴边的那些礼乐之言,创言者尸骨早已朽烂,只剩下一些空话罢了。我听说,良贾深藏苦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掉你的骄气和多欲,去掉你的恣和太盛的有所为之志吧,这些东西都是于你无益的。我所以告你的,若是而已。”这话使孔子大受震动。老子从人格上、人生哲理层次上切人孔子之道可谓一针见血,孔子在反躬自省中也不断修正自己的学理方向。这也正如黄曼君先生所说:“书案的小说以人性闪光和情志、情趣充溢的笔触,灌注生气于史实和性格命运,赋予古人以艺术生命,从而创造出气韵生动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来。”

韩静霆的《孙武》也是一部我们不得不谈的优秀小说。本来孙武的扬名天下正是因其《孙子兵法》对军事谋略的系统性布局和开拓性研究,但韩静霆作为部队作家,却独辟蹊径,为我们找到一个比军事战略战术本身更为高明的角度来叙说孙子,这就是站在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热爱和平、以人为本的高度,并以极富哲理性的笔墨道出了生活在崇尚强力和杀伐的春秋末年军事家的全部悲剧的根源。的确,孙武不是纸上谈兵之徒,他辛辛苦苦十几载研究成型的兵书谋略自然希望得到实践的机会。为此他不得不四下寻找用武之地,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遇到了复仇心切、慧眼识才的伍子胥,后者一片赤诚之心终于打动了孙武。在吴宫里演练宫女阵,孙武博得吴王欣赏,被拜为大将,却因杀掉了阖间爱妃而遭到吴王及太子夫差的猜忌。终于手握兵权能指挥三军冲锋陷阵时,却被战争淋漓的鲜血浇醒:原来自诩为人类的最高智慧的军事谋略竟是最快的屠杀同类的屠龙刀法,个人的功成名就必须奠基在千百万具无名尸体的累累白骨之上。小说结尾堪称全书的点睛之笔:事业上正如日中天,空有满腹才华的孙武却不得不抽身退出江湖,把军事战术变成了羊群之戏:

……但见在这万里黄河入海口,在这片黄褐色的土地上,在这红如喷血的晚霞中,孙武把“战争”真的变成了羊群之戏。而那黑的羊,白的羊,散开来,如棋枰上的黑子白子,聚拢起,成为黑白两大漩流,互相依托,互为映衬,相反相成。白羊和黑羊运动着。奔跑着,一会儿看上去如古老而神奇的河图,一会儿又似洛书,一会儿河洛合而为……渐渐地,孙武和漪罗融入羊群之中;渐渐地,那黑的白的羊群消失在混混沌沌的天地之交。

这是一种多么富有哲理性的诗性想象!韩静霆以现代军人之心,度孙武古代军事家之腹,两人可谓跨越时空惺惺相惜。通过演绎兵家之圣孙武的生命历程,韩静霆揭示了军事谋略的最高境界——智慧游戏。这不愧是一场古今智者的成功对话!

最后要讨论的是张兴海的《圣哲老子》。该书2007年刚一出版,便迅速在评论界激起强烈反响,公认的评价是:“在当代中国并不多的,却也并非空白的几种老子的书写中,张兴海的《圣哲老子》是颇为雄沉、厚重,完整、丰富的,也许是最具思想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一种。”老子这位先秦哲人以一本传世的经典《道德经》(又称《老子》)令全世界无数人为之着迷,2500多年过去了依然热力不减。那么,道家始祖老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的人生经历究竟是怎样的?他那玄而又玄的“道”思想的形成,他与孔子、孙子等诸子百家的交往,究竟又是怎样的情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包孕在这部30余万字的《圣哲老子》当中。作者毕十年之功,在甄别大量史料和传说的基础上。以文学手法再现了老子痛苦、寂寞、孤独的人生历程,揭示了其作为道家创始人的思想、心灵和人格背景,让老子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哲人形象真真切切地矗立在读者面前。

《圣哲老子》将老子放在周室式微、诸侯崛起、战乱频发、礼崩乐坏的广阔时代背景下来表现。他曾亲自经历了周景王逝世前后,王子朝、王子猛、王子丐等人的继位之争,吴国与楚国、齐国的血腥战争;也曾去叛军营帐,营救自己的亲密朋友周大夫苌弘。正是这种对动乱时代的切肤体验,催生了老子对一种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重新打碎与熔铸。

此书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张兴海先生的笔下,常被认为是最难解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竟然产生自最常见不过的男女之情——老子新婚之夜与妻子希交合成卦,竟然悟出了“阴阳”、“乾坤”、“溪”、“谷”等宇宙论概念。无独有偶,作为兵家创始人的孙子也在与意中人崔旦行床帏之事时,悟出内身相谐,招招承欢,无不是交接式的显露,与诡谲多变的用兵之道天然地吻合无间。作者这一巧妙化用,可谓开启智慧的天眼,我们也一如得了通灵宝玉,顿开茅塞,惟在赞叹老子道学高不可测的同时,也不由得同时赞颂作者本人参道的智慧功夫。

上一篇: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下一篇:快乐_叙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