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关于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4-09-15

淮北矿业关于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精选5篇)

淮北矿业关于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1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提升软实力,持续推动淮北矿业新一轮跨越发展,现就“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淮北矿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创新管理、教育职工、助推发展的强势功能,努力打造以“崇德广业、聚能精进”为特质的新时期淮北矿业文化,为促进矿区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传承创新、博采众长。深入发掘淮北矿业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总结、整合“十一五”以来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学习借鉴先进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创新,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淮北矿业文化风格。

与时俱进、服务发展。把企业文化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更加突出企业文化的管理特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融为一体,与“十二五”发展战略融为一体,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实现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尊重职工主体地位,坚持以文化人,塑造职工、提升职工,引导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责任使命意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一主多元、彰显特色。正确处理集团公司主导文化与分项文化、集团与基层单位母子文化关系,既注重母文化的统一性,树立淮北矿业整体形象,也倡导子文化的多元性。紧跟企业跨越发展步伐,探索文化融合之道,培育和创造富有个性、独具魅力的子文化建设模式。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行业特征、彰显淮北矿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艰苦创新业、开拓争一流”的企业精神更具时代内涵,“崇德广业、聚能精进”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发展战略得到普遍认同,管控管理科学高效,职工素质持续攀升,文化生态健康良好,企业形象显著提升,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为淮北矿业“十二五”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管理保证和文化支撑。

具体目标:

——构建一个以促进发展为基石,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机制更加完备、脉络更加清晰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深植一套以目标愿景为引领,价值观念领先、职工广泛认同、行为文明规范、环境刷新有效,彰显淮北矿业核心价值的理念和视听识别系统。——形成一个以安全高效为导向,集团管控有效、内部市场规范、管理精细科学、安全保障有力、生产集约高效,具有淮北矿业特色的管控模式。

——培育一支以敬业奉献为核心,忠诚企业、素质过硬、敢于负责、善于创新、拼搏奋进、团结协作,适应矿区发展要求的一流职工队伍。

——建塑一个以一流业绩为追求,发展跨越图强、经营诚实守信、产品质量优良,企业知名度、美誉度高,凝聚力、竞争力强的现代一流企业。

(二)主要任务

淮北矿业在5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坚持煤炭开发与文化建设并重,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培育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精神,创新发展了独具淮矿个性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十一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推进,取得丰硕的成果,有力推动了矿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站在新起点、推动新跨越,企业文化建设要秉承优良传统,持续建塑,强势推进,紧紧围绕“十二五”战略发展重点,传承放大淮北矿业优秀文化基因,努力打造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双千亿”更具生机活力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

1、构建“四大系统”

(1)战略清晰、愿景宏伟的目标引领系统。突出抓好“十二五”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成就的学习宣传,使打造“更具生机活力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的愿景深入人心,引领淮北矿业全体职工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向着新一轮发展目标奋勇前进。

(2)与时俱进、体现特质的理念支撑系统。深化理念铸魂,深入挖掘、完善企业宗旨、核心理念、企业作风、管理理念、安全理念、工作理念等新的理念,征集、提炼涵盖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系列价值观,形成较为完备的理念系统。强化理念渗透和实践,开展理念诠释和宣灌,使企业理念得到广大职工的深度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3)行为规范、激励成长的行为准则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明创建和行为养成。进一步确立完善以4C2S为重点的职工基本行为规范、日常行为规范、岗位行为规范。针对不同岗位要求,规范班前礼仪,推进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实施班后评估,引导职工遵章守纪,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完善行为养成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教育引导,大力推进全员文明行为养成训练,使行为规范逐渐定型固化为职工的文明习惯。

(4)生动鲜活、富有个性的视听识别系统。完善并规范视听形象识别系统,提升淮北矿业文化的形象力。充分发掘矿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五〃五矿工节、企业形象展示等节庆主题文化,举办文化艺术节,展示发展成就,振奋职工精神,提升企业形象。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发挥“一廊三栏三室”(文化长廊,宣传栏、光荣栏、公开栏,文化活动室、阅览室、荣誉室)作用,把美化环境与文化建设、职工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以争创国家、行业、全省文明单位为目标,完善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涵,深化各层次文明创建活动。按照“整理、整顿、整洁”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促进矿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2、推进六大分项文化建设

(1)安全文化。坚持理念引领,大力宣传和践行“只有不到位的管理,没有抓不好的安全”的安全理念。加强安全诚信和安全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安全舆论导向,引导职工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健全党政工团“安全大宣教”格局,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完善安全视听识别系统,规范各类安全标识。强化自主管理意识,落实自主管理责任,推行自主管理承诺,着力构建“职工自律、班组自管、科区自治、矿厂自控、集团管控”的安全自主管理格局。深入推行手指口述、风险预控、干部走动巡查、隐患分级排查整治闭合管理、编码、定置、看板、标识、安全六预(预知预想、预报预警、预防预备)等管理方法,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强势推进“54321”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构建具有淮北矿业特色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管理文化。深入推进以“管理精细化、经营市场化、生产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文化,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在品质。围绕“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集团管控模式。坚持分类指导、依法管理,加强对各类子公司的动态监控,促进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集团管控有效、基层充满活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教育,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着力培育现代企业一流职工队伍。深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由精细化向以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为主要内容的“五精”管理的延伸,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3)班组文化。贯彻落实淮北矿业《煤矿班组建设工作条例(暂行)》,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倡导先进班组文化,推进班组人性化引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打造卓越文明班组。加强班组目标、愿景、精神、作风建设,煅铸具有个性的班组文化。推行岗位4M(人、机、环、管)标准化,做到班组长和职工素质能力达标、安全生产装备达标、岗位生产环境达标、现场作业程序达标,提高班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推进生产现场管理系统化,做到现场管理规范化、设备操作程序化、制度执行精准化、职工行为团队化、业绩考核精细化,全面规范班组现场管理行为。

(4)廉洁文化。认真贯彻落实淮北矿业党委《关于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建设“民主团结、开放开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清廉指数评价体系,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把廉洁文化融入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理念引领,大力培育和弘扬“清廉是幸福的基石”等廉洁理念,持之以恒抓好宣灌活动,培养党员干部廉洁从业的思想道德基础。深入开展评选“勤政廉洁好公仆、廉内助”、创建“廉洁示范区、勤廉岗”活动。加强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创建廉洁文化标识景点,开辟廉洁文化园地,引导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养护幸福精神家园。倡导中秋、春节及婚丧嫁娶事宜廉洁文明风俗,践行“廉洁从业公开承诺”,深入推进党务矿务公开,强化责任追究。

(5)学习文化。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科区、学习型班组活动,引导职工勤学习、善思考、勇创新,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超越。创新学习方法,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主题宣讲、形势政策教育,以及专题讲座、报告会、主题教育、个人自学等学习教育方式,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拓展学习阵地,充分发挥职工学校(党干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努力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加强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学习教育网络建设,开设网上课堂,建设数字图书馆,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高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健全学习制度,建立健全集体学习、职工培训、课题研修、调查研究、学习考核等制度,推进干部职工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6)执行文化。坚持“尽职尽责、执行第一”,明责任、讲执行、重落实、严问责,做到跟得上、盯得住、攻得下,提高执行落实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接受任务不找借口、执行任务不打折扣,雷厉风行,务实高效。完善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健全抓执行促落实的工作机制。细化责任分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强化考核问责,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健全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实行干部问责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执行有力、落实见效的工作氛围。

三、推进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深刻认识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明确工作机构和成员单位职责,健全党政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主动为企业文化建设出思路、提对策,身体力行,带领全体职工倡导和弘扬企业精神、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二)精心组织实施。各单位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精心研究、制定本单位“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高质量推进实施。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努力使广大职工在主动参与中认同、弘扬企业文化,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宣灌渗透。广泛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宣灌活动,不断激发干部职工振兴企业、加快发展的激情。开展企业宗旨、创业理念等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征集活动,形成完备的理念引领体系,并对理念进行理论和故事化诠释。编印新版《企业文化手册》,完善和规范应用理念视听识别系统,规范班前文化礼仪,编撰企业文化故事,编印企业文化系列丛书。召开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大会,并通过举办企业文化骨干培训班、研讨会、报告会、论坛、演讲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职工深入理解和领会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的真正内涵,形成共同价值观,以理念的实践提升工作水平,以新的实践升华理念内涵。

(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与安全、生产等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推进落实、一起考核奖惩,考核结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并纳入财务预算,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学习交流制度,搭建交流平台,加大行业内外、省内外企业文化建设先进成果的学习力度,增进文化沟通,促进共同发展。

(五)坚持典型带动。坚持典型带动、整体推进,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打造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矿(优秀单位)、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争创全国、全煤、全省先进,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扩大淮北矿业文化影响力。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尊重和鼓励基层自主文化创新,努力打造一批创新成果,形成在淮北矿业文化引领下,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企业文化示范集群。

(六)强化督查指导。各单位党委宣传部(政工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部门,要切实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和考核的责任。要精心组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要加强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把握企业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淮北矿业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淮北矿业关于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2

《意见》指出, “十二五”期间汽车流通领域要以转变汽车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促进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 以引导合理布局、优化企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为重要手段, 加强现代化建设, 创新流通方式, 提升服务水平, 增强主体竞争力, 充分发挥其在扩大消费、引导生产、改善民生、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意见》明确, 力争到“十二五”末, 汽车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 网点布局更加合理, 二手车置换、经销、拍卖等多种经营模式协调发展, 报废汽车回收服务网络实现县、区、市、旗全覆盖, 汽车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一批汽车、二手车、配件流通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骨干企业。汽车零售百强企业营业额占行业总量的比重超过30%。

《意见》提出, “十二五”期间, 汽车流通领域要推动汽车营销网络合理布局, 加强农村汽车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培育二手车市场, 大力发展品牌二手车经营, 引导交易市场优化升级;促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加快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发展, 提升回收拆解水平;创新流通方式,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汽车流通现代化进程, 努力营造良好的汽车流通环境。

淮北矿业关于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3

关于转发《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川商商贸〔2012〕8号

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

现将《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1〕455号)转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摸清当地行业发展底数。近年来,通过实施家政培训、家政网络平台建设和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我省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和优化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对本地区家政服务业发展情况要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切实掌握本地区从事家政服务业企业数量、服务内容、从业人员数量,及时研究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

二、推进项目进度,确保家政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各地要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按家政培训大纲要求,确保培训质量,并积极指导帮助学员就业,杜绝违纪行为。承担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的城市,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规范,加强对项目质量的监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同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财政、税务、劳动、工会、妇联等组织,协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着力解决家庭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及时总结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本地区家庭服务业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深大家对行业发展前景和服务主体的理解和认知,努力营造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此外,各地要及时总结相关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请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于每年1月底向我厅商服处报送当地家庭服务业工作总结。

联系人:商贸服务管理处许剑波

电话:028-8323350,邮箱:swtsfc@163.com。

淮北矿业关于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4

商流通发[2011]481号

为进一步发挥典当业在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应急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促进我国典当业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典当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典当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服务领域涵盖动产典当、房产典当、财产权利典当等方面,以其小额、短期、简便、灵活等特点,在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应急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行业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4433家典当企业,全行业注册资本584亿元,从业人员3.9万人。与“十一五”初期相比,企业数增长了2.3倍,注册资本总额增长了5.1倍,从业人员增加了1.2倍。二是典当行业务全面增长。“十一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发放当金近6000亿元,2010年典当总额达1801亿元,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占典当业务总额的80%以上,典当业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典当企业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加强经营风险防控,全行业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1%以下。四是行业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2005年,商务部、公安部出台《典当管理办法》,建立行业信息系统,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日常监管,实行年审制度,典当业管理逐步规范。

“十一五”期间,我国典当业发展总体良好,但还存在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标准化体系不完善,行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一些企业经营行为有待规范等问题,应在“十二五”期间积极予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为中小微企业和居民融资服务的宗旨,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创新行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推动法规建设,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典当企业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促进典当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发挥典当业作为金融体系补充融资渠道的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

促进发展与加强规范相结合。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推动行业发展。同时,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提高行业规范水平。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对行业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并依法实施监管,促进行业稳步发展。

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相结合。加强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科学的发展目标,保持与经济发展需求同步。优化区域布局,考虑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重点布局。

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相结合。一方面推动企业和社团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典当业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协调联动、科学有效的行业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行业自律逐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水平明显提升。行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满足中小微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品牌化连锁化建设。推动企业建立现代化经营理念,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要求,完善内控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化、品牌化经营。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降低服务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品牌建设,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信用良好、品牌知名度高、创新能力强、管理理念先进、服务意识强的龙头企业。

(二)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学习其他现代服务行业的先进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针对客户不同需要,开发创新典当业务经营方式,不断丰富当物品种,拓展绝当物品销售方式和渠道。发挥典当企业应急融资服务的特点,推动开展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发挥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功能。

(三)加强制度建设。指导企业加强公司治理、业务规则、人才培育、内部控制、安全防范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制订业务操作流程和合同范本,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大力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加强从业人员诚实信用、守法遵规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建立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操作、优质化服务的经营模式,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企业、地市、省、国家四级风险防范体系。指导企业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注意防范典当业务过于集中于单一类当物的风险。建立健全典当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典当业防范风险相关指引。加大防范和查处违规经营的力度,严格执行典当行从银行贷款的比例限制,严禁违规吸收公众资金甚至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严禁发放信用贷款。落实专人,充分利用全国典当行业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实施录入上传,加强系统数据实时监控,深入分析行业动向,及时发布分析报告,与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业务运行经营情况,防范和处置可能出现的重大违规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五)健全行业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典当行的监管,建立并落实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核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行业日常统计与重大事项报告等行业管理制度。完善典当监督核查工作方案,加强地方监管力量,严格落实监管职责。制订有效的监管配套措施,建立扶优限劣和考核奖惩制度。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典当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按照科学发展、合理布局、从严把关、公开透明的原则开展典当业准入工作。及时对新设典当行进行行业准入教育,促使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遵守经营规则,严格操作程序,规范化运营。通过年审机制,对违法违规企业限期整改,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依法取消其典当经营资质。

(七)加强人才培养,研究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统筹规划典当业培训工作, 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人员培养工作,发挥和利用好高校教学资源及典当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鼓励典当行业协会开展专业性、基础性业务培训。建立典当从业人员进入教育和继续教育机制,制订业务培训教育大纲,研究设立典当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典当从业人员等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形成与现代典当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专业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制定法规规划。加快典当业立法步伐,推动《典当行管理条例》尽早出台,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地区性法规。编制全国典当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典当业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各地要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视推动县域和西部地区典当业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和大、中、小城市典当业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各类典当业务的标准制订工作,针对典当业各项业务流程和主要环节,加快研究制订相关标准,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宣传和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项标准在规范典当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典当企业规范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强政策指导,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宣传典当业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居民应急融资需要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典当业社会认知度。加大部门协调力度,争取出台促进典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解决典当业发展与监管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帮助典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建立典当企业之间、典当企业与银行、担保公司等其他社会融资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并强化对擅自从事典当经营行为的整治。

(四)建立和完善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工商、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加强部门间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密切部门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动成立中国典当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经营、加强自律、制订规范、教育培训、诚信建设、行业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典当行业协会的指导,鼓励典当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性管理制度,制订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诚信建设,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淮北矿业关于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篇5

教发[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委(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现就“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高等学校设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宗旨,以优化布局与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数量稳中有进,增幅初步做到合理、适度,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得到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促进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宏伟蓝图,提出了总体战略、主要任务和工作方针,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各地、各高等学校应当树立科学质量观和办学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强化办学特色、健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内涵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主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转变。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谋划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使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更加优化,办学特色更为鲜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要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严、从紧控制高等学校总量和增幅,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与结构,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要按照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的设置,实现高等教育在区域、结构、层次上的合理布局。从严控制每年高等学校设置的数量,全国新增设的高等学校“十二五”时期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

2.服务国家、服务区域。

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支持特色、防止趋同。

引导高等学校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定位,全面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

4.省级统筹、强化管理。

大力加强省级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筹,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完善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教育部要切实履行高等教育统筹规划的职责,制定方针政策和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统筹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加强监督管理,对设置的高等学校开展评估、核查。

5.分类指导、从严掌握。

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方针和策略,分区规划,分类指导。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调控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严格掌握国家标准和条件,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应在有利于优化区域、层次、类型结构和布局的前提下,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支持力度,适度增加教育资源。

三、“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政策规定

(一)关于高等学校设立。

1.调控政策。

——生均拨款保障。注重考察所在地方财政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的状况,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师收入分配政策得到落实,工资足额发放。近3年全省(区、市)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未能实现与同年财政收入增幅同步的,原则上当年不考虑设置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入学率。注重考察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各类人才需求预测和社会吸纳能力,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总量和结构。近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数量与高中阶段毕业生总量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以上的省(区、市),原则上当年不增设新的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注重考察所在地区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状况,高等学校类型、层次、专业、学科等的合理程度,生源质量保障及毕业生就业率等。近3年本科在校生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的省(区、市),原则上当年不增设新的本科学校。

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含外国学士以上学位教育)且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简称中外合作本科学校),应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严格执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学校不予设置;严格执行《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设置标准》以及备案的有关要求,不符合政策、标准和要求的学校不予备案。拟设置或报请备案的高等学校,应当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2.具体规定:

——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合并。

——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进行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

——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原则上不予增设。

——从严掌握师范、公安类高等专科学校的增设。对于现有高等师范教育资源无法满足需要,且布局合理,条件具备,可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基础设立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办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必须从严掌握。对于布局合理,条件具备,毕业生届数在10届以上,且在区域内高等教育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可申请组建为本科学校。

——对民办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如其布局合理,办学条件达标、办学特色突出、无违规行为、毕业生届数在7届以上,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可在原有基础上申请组建本科学校。

——对于布局合理,条件具备,办学行为规范,并列入省级人民政府“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独立学院,可以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申请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学校。

——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布局合理,条件具备,有利于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可以申请设置普通高等学校。

——重视发展特殊高等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特殊教育专业和学科,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和人才,少数具备条件的地区可考虑设立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和残疾人事业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等学校。

——设立中外合作的本科学校,外方教育机构须为国际公认的知名高等学校。

(二)关于高等学校调整。

1.普通高等学校。

各地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数量,坚持内涵式发展,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退出机制,对于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其主管部门已提出限期整改要求,但逾期不能改正的,或连续多年未招生的高等学校,可依法报审批机关予以撤销,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学校资产。

为了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应妥善解决好“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的个别遗留问题。

2.成人高等学校。

个别科类特殊、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的,可在从严控制的前提下考虑单独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拟并入或改制为本科学校的成人高等学校,须按国家规定的高等学校设置程序报我部审批。

支持省级、市级教育学院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合并。对布局合理,具备条件的省级教育学院可申请单独改制为普通师范院校。

(三)关于高等学校更名。

1.严格按照《高等教育法》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审批“学院”更名“大学”,从严掌握标准,控制更名数量。

2.农、林、师范院校名原则上不更改为非农、林、师范的校名。农、林、师范院校在合并、升格时,要确保农、林、师范教育不受削弱,继续保留农、林、师范名称。

3.设置高等学校应依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研水平及其所在地,使用体现学科特色的名称。校名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不能使用学校所在省(区、市)以外的地域名。

(四)关于高等学校设置申报评审的工作程序。

1.设置本科学校、学院更名大学、成人高校改制为普通本科学校的申请,于每年9月底以前以省级人民政府(或中央部委)名义正式报我部,当年申请设置高等学校的办学情况将由我部汇总并在网上向全国公示。

“十二五”期间我部继续坚持按照“一年西部、一年中东部、一年民办”的节奏安排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独立学院转设可以不受此节奏的限制,2014年以前每年均可按照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要求开展独立学院转设的审批工作;中外合作本科学校的设立,也可以不受上述节奏的限制,每年均可按照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要求开展中外合作本科学校的审批工作。

2.我部每年集中办理一次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的备案。各地审批设立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于每年3月1日前报送我部备案。在此之前,各地拟审批学校的预案,应事先与我部有关司局进行沟通。

四、加强高等学校设置的宏观规划,改善宏观管理

“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强全国及各省(区、市)高等学校设置的宏观规划工作。根据全国和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教育规划纲要》

和各地制定的本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制订全国和省(区、市)高等学校设置的整体规划。

要依据全国和各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现有高等学校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依据各地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对高等教育所提供支持的实际可能以及拟设立学校的办学条件,科学制订省(区、市)高等学校设置的“十二五”规划。各地要加强对规划制订工作的领导,按照统一的政策和要求在本《意见》印发后2个月内完成并上报我部。“十二五”期间,各地每年度高等学校设置工作应按照规划安排实施。

教育部和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以下简称高评委)要加强对各地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把制订全国和各地规划作为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着力加强高等学校设置效果的复查工作。“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对“十一五”期间设置的高等学校(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情况开展复查,并将复查结果作为调控各地高等学校设置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制度建设

高评委是教育部的咨询机构,在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中为教育部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十二五”期间,要调整和优化高评委的专家队伍和人员结构,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要求,改进和完善专家队伍的推荐办法,加强专家队伍的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当年高评委拟考察的高等学校和评议委员会已评议通过的高等学校均在我部网上向全国公示,为做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一篇:感恩作文开头和结尾下一篇:灵泉矿机电队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