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通用8篇)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1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恒久动力支持系统,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兼并与重组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则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建设企业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明晰建设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的主旨精神。
企业文化核心目标:塑造“企业人”
理解企业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企业文化重在“化人”,即帮助企业的员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塑造企业人,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人”的塑造。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却倾向在“人”之外设计方案、展开工作,例如,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篮球队、足球队、歌舞团等文娱项目。而事实上,这些并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方面,充其量只是辅助性工具,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何谓“企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员工才称为企业人,当我们谈及人的时候,在哲学层面讲,人是一个身心复合体,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个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灵魂,还有肉体,是灵与肉的存在。从人的身体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但除了身体之外,人还有心灵,心灵的建构构成了人类文化成长最广阔的空间。从人的二重性这个角度来分析,企业人讲究全身心融入。作为一个企业老板,都不能容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工,即人虽然在我的企业但是心就没有投入进来,或者说心从来没有在过我的企业。但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绝非纸上谈兵,现实中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塑造的“企业人”。
而企业人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可以把员工的企业实践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合格——投入——创造——忘我。第一个层次:合格员工。“格”代表企业的规章制度,合“格”是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中规中矩地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一个企业老板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员工。第二个层次:员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性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到位、行为规范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心理认同、文化认同问题。第三个层次: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创新的最基础工程。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把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好,企业才有可持续的创新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老板眼中不能仅仅盯住高端员工,高端员工当然是人才,但是,这些高端员工的昨天和前天可能就是企业的普通员工,我们应把企业创新的眼光放在企业最基层的地方,对有培养潜质的基层员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这种帮助就是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一个人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雪中送炭,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难做的事也是雪中送炭。从效果上讲,雪中送炭最能赢得人心,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为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可以先在一些企业的细节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专门设立一个信箱——职工合理化建议箱,让员工每月至少提一条关于企业的创新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这种创造性的意识,并让每一个员工都形成这种参与意识,而且应该变成一个刚性要求。最具可操作性的企业创新行为往往来自于企业第一线。在一线操作的员工,可能比工程师的感受更直接,更能知道哪种方法更到位、更效率。假设有一个3 000人的企业,一个员工每月提一条建议,就是3 000条建议,按1%的合理化采中率,则共有30条,用到企业革新上,形成的效益就会很可观。
最后,员工是忘我的员工。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忘我的员工是在企业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要求,并不是说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真正地忘我。例如,有企业的口号是:在岗一分钟,奉献60秒。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员工并不喜欢这个口号,许多员工说看到这个口号感觉老板像张着血盆大口要一口吞掉员工。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倡忘我精神?是因为即使做不到大公无私,做到先公后私还是具有可行性的。特别是在企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员工能不能真正把企业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考虑,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培养忘我精神就是要让企业获得一种企业精神的成长未来、成长空间,例如企业愿景,它就是全体企业员工共同期望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有忘我要素体现在其中。
从管理的高度来看待文化融合与创新
当我们从塑造企业人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的时候,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是一种管理诉求。而文化管理则是建设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三个历程,特别是对于国企来说,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更深刻。如果把10年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阶段,这30多年正好是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这三个阶段。通过文化建设来超越传统管理视野,提升企业凝聚力,打造高绩效团队,这是一个企业健康成长所不容回避的首先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倡导“管理在现场,指挥在一线”的口号,领导干部要和员工搞“三同”,说明那时候的主要管理模式是经验管理。经验管理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在人性假设方面,它是一种“经济人”的假设。在老板的心中,员工是经济人,来企业一天则企业发一天工资。员工也定位自己为经济动物:我来企业并没有别的奢望,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经验管理的最大优点是领导能够随时掌控企业的运行情况。与此同时,经验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一线中去了,那么相对应地,企业家对企业的战略、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精力投入就减少了。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企业家要用80%的时间去思考企业的未来。这句话说明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战略谋划是很重要的,而在经验管理模式的背景下,企业家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在企业内部,有时甚至要合衣而睡在办公室,完全不可能拿出这么多时间来思考企业的未来。但是,在目前这种激烈的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相比起内部处理的细节问题,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经验管理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因为要层层监督、层层管理,导致管理成本太高。从本质上讲,现场管理的本质就是监督管理,企业家在一线的原因在于企业家不相信自己不在的情况下员工会好好干活。而人的心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逆反心理:你越不相信我,我就越不出活。监督管理的客观效果加剧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见,经验管理是人治,人治会经常导致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企业文化融合要正视文化差异、各美其美。两个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正视文化差异,不要简单粗暴地把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说到各美其美,企业都有自己辉煌的过去,成长的历史,应正视兼并企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简单地忽略这种企业认同,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费孝通先生在说到两种文化交流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首先着眼于不用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如何相处,其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具有这种特点,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有历史,要看到不同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只有通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形成文化合金,打造出一个“合金”企业文化。合金意味着文化形态的新的形成,而不是简单的原有文化的相加。
文化融合中的常见问题
文化融合中的常见问题,首先表现为集而不团,忽视文化跟进。虽然整体的协调到位了,但是文化的跟进却没有跟上,而企业最重要的是应该文化先行。第二,漠视员工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企业的老板不要以一种强势的行政命令方式来解决文化认同问题,因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塑心工程,即塑造心灵的工程,和制度不一样,制度是束身工程,即制度是约束规范人的身体行为,而文化是塑造心灵的,所以文化的提升是从身体到心灵的提升工程。束身容易塑心难。制度推行不难,难在老板能不能从我做起,如果能做到,那么制度不难做到。最难做到的是文化认同,因为文化认同要大家从内心拥戴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启动慢,不能操之过急。世界500强企业对文化的改造周期平均为6~8年的时间,而中国的企业许多都是巨无霸的企业,从业人数在500强前列,所以我们解决文化问题,肯定会比500强还要难。所以,大家不要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搞文化建设。因为文化解决的是文化认同问题,心理塑造需要时间。我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又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就是心理沟通需要时间,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第三,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好多企业重组后又各奔东西了,就像拉郎配一样,最后也没有真正地解决心理的沟通和认同问题。貌合神离,说明文化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第四,文化传统、资源的流失。应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我们的传统资源保持住。不管怎样重组,都要知道企业文化资源最可贵的地方在哪,不能像某些老板做房屋规划和房地产改造一样,在一夜之间把四合院推倒,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者,根本不考虑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一个社会越走向现代化,它越有一种文化的记忆,而这种文化记忆是让一个人心理认同的外在标志性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电子手段,把企业的旧厂房拍下来,建一个数字的档案馆,留给后代一些生动的回忆;另外可以让一些老员工讲讲过去,留些音像资料,形成企业记忆。历史很重要,而人一走就把这段历史全部带走了,要进行抢救式管理。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时间性,它是和记忆、历史、时间连在一起的,有历史的文化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文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第一步,培育核心价值观、愿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为企业精神,即企业应确立一个非常独特的真正能体现企业性格的企业精神。目前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企业文化个性化不强,尤其是国有企业,出现雷同化的企业精神。例如:团结、奋斗、拼搏、和谐等等。企业应该在文化再造过程中解决文化个性问题。如“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丰田的,还有“特别能战斗”,这是开滦煤矿的,这样的企业精神才是个性化的。
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的核心,人们对于在企业再造中,改变企业精神心存疑虑,担心这样做会让企业伤筋动骨啊。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企业原有文化精神非常到位,就无须改变,需要的是认真去维护它。就像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它具有时间隽永性。这八个字囊括了做事、做人两个方面,成为激励清华学子的精神坐标。一个好的企业精神一旦确立,就要守护,而文化最难得的就是守护。我国有一句形象的话说“人走茶凉”,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好的企业文化是“人走茶不凉”,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在这30多年中,其企业领导人平均调换了六任,不能因为企业一把手的离去或企业家的更替而改变企业的文化,经常更换企业精神,会动摇军心,使基层员工感觉到文化不严肃。
第二步,包容、理解和信任机制的建立。文化需要包容,一定认真面对我们所整合的企业文化资源,考虑他们的感受。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互通中,强势文化要考虑弱势文化的感受,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如此。再造企业文化要特别关注弱势文化方的感受,比如兼并了一个小企业,但小企业也有历史,也可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只有建立包容、理解和信任机制,才能做到良好沟通。
第三步,打造文化融合的优秀团队。文化重组后,为了让新的文化尽快实现文化再造,实现文化造血同盟,可以在企业中成立一个试验区,从一个车间或班组开始,首先把优秀文化示范性展示出来,并流传下去。
第四步,建立有效的文化沟通渠道。一旦在文化重组中出现文化冲突、文化摩擦,应该有一个文化沟通的渠道,不要把文化的情绪积累下来,企业应在一些细微的方面要及时化解矛盾,化解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创新的建议与思路
文化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文化创新和文化守护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没有守护,就谈不上创新,文化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失掉。如果一个文化没有沉淀,每天都在创新,那就不叫创新,文化创新是与文化坚守连在一起的,文化需要一以贯之,先坚守后创新,而且坚守越长,文化认同就越到位。
将文化与战略有机结合,确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将文化与战略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文化渗透到管理之中,避免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文化是文化,管理是管理。文化要真正可持续发展,应该像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必须要文化渗透到日常的管理环节中去,这也有利于文化的量化。现在,企业文化已成为许多企业考评的重要依据,但事实上,文化量化是很难的,因为文化要解决认同问题,许多文化是不能量化的。企业要给文化留出一些空间来,避免有形的方面做得越多,内在的东西可反而被忽略了。如果文化量化过于刻板,有的员工可能会有意识在有形的文化层面上做文章,表面一看每一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实际上呢,心理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文化还是要塑心的。
将文化与战略结合在一起,首先需要培养高层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企业高层要有培养价值人,维护外圆内方管理模式的管理自觉。“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文化落实不到位,企业家要首先看到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有做到位。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这既是荣耀又是责任,而且责任更重。其次,需要全体员工的自觉参与。企业文化既是老板文化又不是老板文化,强调它是老板文化是在强调高层管理者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但企业文化的最后落脚点还是要落到基层员工的层面上,这就是文化落地问题,要让文化真正渗透到员工的内心,从这个层面上讲,这又不是老板文化。
注重解决文化的承传问题
第一,要具备持续性文化实践心态。文化不能一蹴而就,文化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实践心态。企业文化不能忙起来放一放,闲来无事想一想。有些企业家始终把文化看作干扰企业正常工作的要素,应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意识问题,确保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二,应注意持经达变,返本开新,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持经指手持经典,就是要把企业在几十年成长过程中的经验自觉维护。不能为了求变而不顾传统,企业历史越长越要注意这一点。达变就是要有变化。每年,海尔的文化手册都要修订,因此企业每年要面对新的形势。在不变之中谋求变化,即持经达变。返本开新,即企业家应经常带领员工们去反省,对于我们企业几十年的成长来讲,最重要的资源究竟是什么?当反省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找到了根本。这也是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清理,通过这种清理来返本开新,当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辉煌,我们才知道未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第三,培养文化建设的平常心。文化建设不能没有平常心,平常心是建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上的。如果一个企业家只想赚钱,不想把企业做久做长,那么文化上就可以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旦企业希望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关注文化问题。人生最难得就是有一颗平常心,做企业最难得的也是如此。培养平常心要克服急功近利,要克服投机心态,就是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这样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做投机生意。我们知道房地产业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具投机性的行业领域,而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富豪排行榜上,行业比例最高的恰恰是房地产业。这个数据发人深省,如果都去搞投机,就没有人去踏踏实实做实业了,而实业救国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要回到脚下最坚实的土地上,以一颗平常心去吧企业经营好。
培育员工的信仰与境界
培育员工的信仰与境界,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老话题。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讲,中国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信仰缺失。信仰缺失就会导致人人什么都不怕,人总要有所敬畏,才知道底线,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树立这样的意识: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会带来员工事业的成就,使员工找到企业幸福感。同时,积极开展对员工人生信仰的培育,使之与企业愿景息息相关,达到员工与企业的真正互融。
企业健康模式: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强调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和全过程学习。通过学习,知识冲破个体限制,迅速在组织间传播,形成自我强化作用,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学习型企业有如下几个特征:汲取先进文化理念、突破思维上限、有效沟通与对话、寻求团队共识。
面对现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个企业首先要树立其不断汲取先进文化理念的意识,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不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一个不断学习的企业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
理解“学习型企业”的关键,是要将企业视为一种生命体,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上限,创造出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的思考方式。学习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习永无止境。
有效的沟通与对话要特别注意不同级别之间的对话。在企业内部,同级别之间对话一般来说没有障碍,而极差越高,对话就越困难,中国有句老话叫君臣无对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效的沟通和对话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从而让文化处在一种有序健康的状态之中。
寻求团队共识。团队上、心理上相互认同,行为上相互影响,并追求整体成功。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个成员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之中,没有失败者。当一个企业真正通过这种文化创新、真正成为行之有效的学习型企业的时候,就找到了企业文化再生的源头活水。学习的目的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即总结过去的工作,有什么教训值得汲取,有什么经验可以共享;知新意味着下一步的工作要开展了,哪些工作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问题。学习就是解决思维相互交流的问题,在这个阶段,知识冲破了个体的限制,在组织之间传播,最后形成了团队合力。
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融合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在这方面不仅要有理论的探讨,更需要企业家们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实践活动,提炼出对整个中国企业文化的提升可资借鉴的经验出来。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2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我国一些高职学校在建立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经常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文化内容,而这样的文化内容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很容易走入单一、狭隘的误区。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职业需求紧密相连的教育形式,其对于校园文化有着特殊的要求,而如果将企业文化中与社会相融合的那一部分引入到高职校园文化中来,则可以使学校的文化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二)促进高职教学管理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高职学校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学校则是知识的垄断者,因此,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学生和学校之间出现了教学管理的失衡,进而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企业文化作为市场竞争的产物,其对于“服务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而高职学校如果将这种服务意识引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可以实现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高职学校虽然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与本科院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其在校园文化上归根到底都属于教育文化内容。也就是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本,而企业文化则需要更多的则是实践人才。这种在人才培养上的分歧必然会影响校企合作,因此利用文化融合来弥补二者的差异,是实现校企顺利合作的基础。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途径
(一)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
实现技术型人才的输送是高职学校存在的主要价值,因此高职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应该确定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然后在校训、校风等文化要素中融入企业文化,从而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例如某职业学校本着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将校训确定为“崇德、精业、励志、求真、厚德、强技”,而这其中“德”针对的是思想层面,而“业”则指向了实践层面,通过这样的校训,可以看出高职学校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可。
(二)在教学环境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教学环境是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校园文化的场所,因此学校在环境建设中应该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例如某高职学校经常在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校内网上进行企业信息、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宣传,同时利用校园文化墙,对合作企业的生产图片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在文化渗透中了解企业文化。除此之外,该校还在建设校园实践基地时参照企业生产车间规划,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熟悉企业生产的流程。
(三)积极参与企业的文化实践活动
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竞争,因此高职学校在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企业竞争的含义;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与企业的联系,积极推荐学生进入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并让学生在参与企业活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企业文化。
(四)通过校企合作,搭建融合平台
前文已经提到,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实现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一合作形式,搭建融合的平台,并通过校企人员的互动实现文化交流。例如高校的教师可以到企业中做理论顾问,而企业中的优秀技工可以到学校中做技术指导。这样的连接形式可以让二者在合作中完成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三、结论
总之,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而学生只有适应企业生产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内容,才能够形成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重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并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动文化融合的进程,以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波.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5:193-195.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融合 传统思想
1 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传统思想的必要性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企业在拥有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未知的严峻。我们的企业即将站在世界市场的舞台上直接与世界级的企业对垒。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往往能激发企业的内在潜能,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所以,若要在全球企业竞争中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如果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而独树一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根本,充分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同时有选择性的借鉴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将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与文化中国文化充分融合,打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 古为今用,汲取精华,强化传统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2.1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提高企业诚信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诚信忠厚、厚德载物、成人达己和人本和谐的处世哲学。《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儒学伦理和中国交换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思想和重要典范,其中的很多理论在21世纪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外而言,坚持诚信为本,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拓展市场,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内而言,企业只有以诚信为基础进行交流,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节省内耗,激发人的工作潜能。企业领导着必须认识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有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某些企业活动违背了诚信原则,但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2.2 修身立德、言传身教,提高企業领导人的领导力
建设领导文化是架起通往卓越企业文化的桥梁,是繁荣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因此,有必要让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等传统美德成为企业领导人立身之本。古人云“轻财足以聚人,律人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人们说松、竹、梅——“岁寒三友”很可贵,“岁寒三友”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她们经得起风霜雪雨的考验,只有经得起风霜雪雨考验的人才能创大业、成大事,这就要求我们企业“领导人”做到:一要端正官念,奉公克己,牢记“位为民正,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欲为民行”的做官理念。二要严以律已,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三要率先示范,身体力行,拥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
2.3 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打造企业团队精神
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儒家学说“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群体和谐为宗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把个人融入群体,以保持整体和谐、稳定。这充分说明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在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在浓厚的和谐融洽、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培养员工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文化中的“人和”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理性审视,去其糟粕,规避传统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3.1 正确对待“义利关系”,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这种以家族管理式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把治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一般会造成企业管理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问题。这种管理办法有助于增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和谐关系,但内部交易的成本过高高,企业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员工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等情况,企业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思想工作上,最终也没取得较好的效果,反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目标变成了社会福利目标。所以,要正确对待“义利关系”,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目标。
3.2 摈除“论资排辈”思想,营建企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论资排辈”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通病。这种用人制度漠视贡献,优劣不分,奖罚不明,若长此以往,必会挫伤广大员工的进取心。更重要的是,此规则不改,干部年轻化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令人深感欣慰的是,“论资排辈”积弊已引起了中央方面的高度警惕,并在如此重要的全国人才会议场合中专门提及这一问题。这体现了中央层面对如何选拔、看待人才方面的睿智和清醒。笔者认为,依靠竞争、择优、透明的用人制度,是破除论资排辈的用人“潜规则”的有力武器。企业只有建立一套既坚持民主、公开,又实行竞争、择优、透明的用人制度,才能让那些有能力有激情有事业心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才能为年轻人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3.3 抛弃“因循守旧”思想,强化企业创新意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奉劝中国人莫为天下先。但这种思想十分不利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既会影响企业争一流的奋斗理念以及内部员工的选拔、培养和任用。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之的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么你连地上的尘土也得不到”。现今全球化时代,商业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企业要承担的风险系数较大,谁若过于小心谨慎,不敢为天下先,或缺乏竞争意识,对企业经营总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被淘汰是迟早的事。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谈起通用的企业文化时,有一句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4 中西合璧,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日本管理界的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孙子兵法》等书。由此可见,所谓的固守传统文化的理念并不是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所在,而在于我们缺乏相对健全的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的管理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和企业现实状况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管理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所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西方制度化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唯有如此,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5 结束语
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没有文化底蕴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流于形式。中国传统思想从在不同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作用,是企业运转的润滑剂。所以,企业必须以超凡的卓识远见,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来教育员工,规避消极传统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精神,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4
内容摘要: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单调的宣贯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党员群众也不易接受。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载体创新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廉洁文化 载体 创新
廉洁文化是以廉洁为内核、文化为形式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廉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就给廉洁文化建设提出了载体创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员工对思想文化教育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说教。因此,载体创新,是廉洁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创新载体,拓展廉洁文化发展空间,使企业员工更好地感受廉洁文化的沐浴,是新形势下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需要。
载体创新,既要结合形势,把握主题,也要贴近企业贴近职工,因人因企而异。公司的廉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通过符合企业特点并为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现象,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产物。多年来公司在生产经营、党风廉政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工青妇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思路和做法。廉洁文化作
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党政工青妇在企业管理上的优势,整合资源,拓展平台,总结探索出适合企业特点并为员工所欢迎的廉洁文化建设的新渠道。
利用党建阵地,把廉洁文化融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之中。党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公司内部,党总支的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述廉评廉、民主测评,支部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这些已成常态的党建“规定动作”,其内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廉洁”主题。如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中心内容的党总支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述廉评廉,民主测评和党课教育,在高歌“反腐倡廉”主旋律的同时,可以把廉洁文化内涵诠释的更深更透更好。党风廉政责任制层层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到位,认真履行“一岗双责”,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逐项量化和细化,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领导格局。廉洁文化建设重在广泛参与,以体现其潜移默化和广泛性的特点。事实也证明,只有上下联动、内外配合,才能营造出知荣明耻的廉洁文化氛围。另外,可以组织党员、团员青年到烈士陵园扫墓,或者到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激发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利用行政和工会的优势,使廉洁文化走进企业贴近员工。企
业的行政、工会、共青团的工作,涵盖企业所有员工,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整合这方面的资源,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如通过廉政专题宣讲会、干部家属廉政座谈会,以“廉洁”为主题,围绕“防范”做文章,通过“宣讲会”“座谈会”载体,沟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检察院、企业与家庭,企业与客户、员工与家属之间关系。站在不同的观察视角,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从形式到内容起到了互励互勉,未雨绸缪,共筑反腐防护堤的效果。开展家庭助廉活动,要将“廉洁兴家、家庭助廉”的廉洁文化理念辐射到家庭,并采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使廉洁文化进班子、进岗位、进家庭,从而在企业形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推动企业稳步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倡导相关人员家庭学习廉政文化、建设廉政家庭、倡扬廉政新风。收看廉政教育资料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声声迟到的忏悔,让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腐败的危害性,自觉划清与腐败界限。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廉洁文化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普遍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各方面,也为廉洁文化普及成为可能。目前各企业普遍使用的oa系统、网站、论坛,是廉洁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在oa系统可以建立廉政动态报道,让员工实时掌握廉政要闻和动态;设立总经理信箱(电子邮箱),畅通员工诉求,同时对企业不良现象可进行
监督;在论坛上开通“廉政之窗”专栏,向广大党员员工宣传廉政方面的文件和信息;在不同网站还可以开辟“时事政策、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职工之家、共青风采”等栏目,党政工青妇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围绕文明单位建设、形势任务教育、党风廉政建设等中心议题,做好动态报道。推出以“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发展党员公示”、“新提中层干部公示”、“评选先进公示”、“表彰先进公示”等内容,通过“党务公开栏”、“厂务公开栏”自觉接受员工的监督。BQQ等即时通信,信息传播面广快捷,可以把廉政恪言、警句、廉政专用帐户,通过BQQ,发往每个干部职工,警钟常鸣效果更好。开展廉政作品创作,利用公司软件开发技术,把廉洁作品以电子动漫、贺卡、屏保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党员干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利用传统的企业文化平台,使廉洁文化融入员工生活。文艺联欢、书画、摄影、读书、写作等这些传统的企业文化,已深深植根企业,并成为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形式广泛,参与者众,职工喜闻乐见。我们只要在内容上明确主题,注意引导,精心组织,在人员资金等方面舍得投入,廉洁文化就会在企业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1)文艺颂廉。用文艺来表现廉洁文化,内容多,形式活。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举办文艺晚会,小品、相声、歌舞、朗诵等都是很好的表现形式。
(2)书画倡廉。在企业举办书画、摄影比赛、展览,图文并茂,主题鲜明,感染力强,让众多爱好者围绕“廉”字施展艺术才华,让企业员工在色彩斑琅的的艺术氛围中切身感受廉洁文化的魅力。(3)读书思廉。建设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这是新时期电信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是自觉学习自我教育最好方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体会。围绕一个主题,写一篇论文。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从写作中净化灵魂,(4)环境促廉。在企业工作生产环境,营造一个廉洁文化氛围。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合理布置,创建廉洁标语牌、廉洁宣传画。让员工在办公室、会议室、走廊等公共场所,都能感受到廉洁文化的气息。结合文明单位创建,开展评选廉洁岗位、廉洁班组、廉洁科室、廉洁家庭活动,在企业营造“干净干事”、“诚信守法”、“廉洁从业”、“以廉为荣”的氛围。
载体创新,立足于“创”,突出于“新”。立足“创”,首先就是要善于利用结合企业已有的工作机制、传统的文化载体,为“廉”所用。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我们的努力,都可以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载体。其次是要善于发现、探索、创新。企业、家庭、社会,蕴藏着廉洁文化建设无限的拓展空间。企业已有的一些成功做法,可以通过总结改造,创新提高。社会的兄弟单位的经验,要学习借鉴,取人之长,为我所用。突出于“新”,要注意把握二点,一是群众要喜闻乐见,活动要富有成效。企业员工既是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更是廉洁文化的受益者。群众爱做、爱看、爱听、爱写,爱画,且内容廉洁高尚、健康向上,这就是成功的载体。二是紧跟形势,符合时代潮流。理念新,形式新,立意新,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唯有这样的载体,才有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生命力。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5
崇尚简单文化,让员工快乐工作
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减少内耗、提高效率。简单是为人处世中善于做“减法”的心态,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晋西集团董事长李照智在多种场合上讲:做人还是要“简单一点儿”,不要把自身的发展依托在“拉关系、搞帮派”上,各级领导要引导员工“简单做人”,营造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为员工创造“专心做事”的氛围和平台,革除企业内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尤其是下级与上级之间不必要的“应酬”与“请客送礼”,使人际关系更加简单透明,彼此之间真诚坦率,如此才能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真切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简明的工作流程,使复杂工作简单化。简单是返璞归真的思维方式,其精髓就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员工创造宽松有序的工作环境。董事长李照智常说:“能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就是不简单;能把平凡的事情不出纰漏地完成就是不平凡”。晋西集团重组以来,积极推进各项制度的“废、改、立、延”,吸纳各方先进管理经验,不断优化管控模式,工作流程更加简单明了。要求各级领导提高执行力,严禁把“人情”和“关系”凌驾于制度之上;要求员工从最简单、最平凡做起,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目前,晋西集团上下形成了人人按流程办事、人人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文化,领导干部工作失误,主动在班子会上作检讨,违反制度规定主动认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企业管控能力和运营水平不断提高。
透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现象,形成简单清晰的发展思路。重组之初,晋西集团各板块发展极不平衡,产品结构复杂、良莠不齐,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差异较大,尤其是被重组企业职工情绪不稳定,对重组现实难以接受,企业管理矛盾重重、错综复杂。领导班子认真审视各子公司发展现状,科学研判各板块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市场竞争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了“战略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针,确立了“1234”战略推进体系,形成了简单清晰的发展思路,按照“三统一一融合”的原则,有序推进重组工作,转机建制、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些成绩无不得益于领导层有一种披沙拣金的睿智,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现象,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使决策更加趋于简单化。
倡导务实文化,推进企业稳健发展
晋西人的务实,表现在默默创造、不求奢华的内涵上。晋西集团领导班子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引导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事业,以务实的心态对待工作,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取得了良好声誉。以优质资产组建的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发展业绩,被誉为“山西军工第一股”,业内人士评价:“晋西车轴的业绩要远远大于公众形象”。重组以来,晋西集团重新调整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先后启动了晋西春雷铜材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马钢晋西铁路轮对项目,成为晋西集团重组乃至建厂以来在较短时间内开发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阶段。这些项目建成之后,必将为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晋西人的务实,表现在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精神上。晋西人作风朴实,但极具挑战精神。重组三年来,领导班子瞄准“两个层面、六件事情”,把“打造兵器一流子集团,构建和谐新晋西”和“打造百亿企业”作为自身的追求,力争在兵器行业和铁路行业乃至国家层面建设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产品科研生产基地。晋西集团将“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文化融入安全、质量、保密和精益生产、精细管理中,把“抓落实”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能否驾驭复杂局面的一个重要标准。重组三年来,晋西集团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了优良业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于兵器行业前列。
晋西人的务实,表现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境界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乐于无私奉献是晋西人务实的最高精神境界和追求。重组以来,晋西集团成立了“帮扶救助基金会”,每年开展“帮扶救助”“金秋助学”和“慈善一日捐”等献爱心活动。在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先后多次举行了大型募捐活动,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一些基层单位也常年支持贫困县教育事业,连续多年向云南省红河县、山西省阳曲县捐赠10万余元的课桌椅,体现了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务实文化。
推行创新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重组后的晋西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再造,更需要创新和发展。晋西集团大力开展以思维创新为先导,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创新”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构建子集团运行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企业重组之后,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困难。晋西集团领导班子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勤学善思善悟,以敢想敢干的胆识和魄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站在子集团层面谋划企业发展,科学论证“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各方面工作出现了新起色、新变化。
敢于挑战新技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重组以来,晋西集团领导班子时不我待,把各板块的科研力量迅速整合起来,打造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一方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完善了科技带头人、技能带头人和中层管理人员聘任机制,建立了人才成长和发展通道,在抓紧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同时,深入高等院校招揽人才,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西生为特聘专家,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技术创新团队;另一方面积极“借脑发展”,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强强联合,挑战新技术和新领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营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6
摘 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两项重要工作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促进,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两项重要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建设能使企业的组织行为目标明确,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和谐,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员工建立先进的意识形态,转变思想和指导行动,确保队伍建设的执行力与稳定。企业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如何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在完善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促进,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的(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牵引着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但就本质而言,都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
一是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二是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建立和改变意识形态的范畴,并且都为企业的经济创效服务。三是途径相通。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如对职工进行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教育等等,对企业文化的宣贯、养成和持续改进也几乎完全适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要靠正确的思想教育去统一;企业文化建设氛围的形成,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提炼、升华,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企业文化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促进。
要主动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将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与企业的改革发展中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火花碰撞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要主动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要与企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员工的思想实际相适应,保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发挥正面的影响力。
要主动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人是企业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实现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稳定、保证企业效能的关键因素。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主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原动力、维护力和凝聚力,统一员工思想,统一员工行为,振奋员工精神,促使企业永葆活力、追求卓越、基业常青。
三、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改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以管道储运有限公司潍坊处为例,在做职工思想动态调研与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员工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因收入过低引起的压力转变为国有企业深入改革、企业内部岗位人员“三定”工作带来的巨大心里压力。面对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一方面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借助企业文化,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渠道和空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们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具体而现实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职工得到价值认同和同一,由此造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职工的群体意识,就会转化成职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企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职工,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借助企业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企业的发展进步,职工不再把企业看作单纯谋生的劳动场所,而是需要企业具有多功能性。不仅要提供舒适的劳动环境,还要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培育职工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职工行为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了八小时以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7
1.1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窘境
在国外,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民俗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宣传、发扬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但在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迅猛发展的背后, 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同样显著, 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缺乏规划、全面开花的民俗文化旅游, 多采取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 以至于环境损耗和地方文化同化的恶果逐渐凸显, 旅游资源质量及吸引力渐趋下降。总体而言, 民族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非但未能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而使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与世界“三N” (Nature、Nostalgia、Nirvana, 自然、怀旧、天堂) 的旅游潮流完全是背道而驰, 由此看来, 民俗文化旅游亟待新鲜元素的加入以谋求新的发展与进步。
1.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地质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方式, 起源于地质旅行活动, 现已发展成为以地质内容为主, 涵盖矿产、古生物、地震等多种类型的观光性质的科学旅游。我国西南地区地质地貌形态多样, 地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应用地质旅游方式可在旅游市场中形成崭新的亮点, 并由此牵头整合区域内多种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具体来说,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的资源整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 丰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走旅游资源综合化开发道路。地质旅游以山水为特色, 通过整合西南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可对“七彩云南”“多彩贵州”形成最生动的诠释, 最终形成区域特色旅游优势, 对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构成助推作用。
(2) 地质旅游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 成为全国旅游市场竞争中的特色项目、优势项目, 树立品牌效应, 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仅贵州目前就已有兴义、绥阳双河洞、关岭化石群、织金洞等8处国家地质公园, 以及“十二五”期间申报的贵州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 乌江—梵净山世界地质公园, 建设发展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深度游、“水高原”生态旅游品牌, 都可由此全面带动贵州旅游发展, 以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号召力抢占这一独特的资源品牌高地, 由此促进贵州民族旅游的优化整合。
(3) 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的资源整合可弥补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诸多欠缺。如交通问题, 地质景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两者的结合可使民俗旅游景点的硬件优势得到补充。比如喀斯特景区万峰林、顶效贵州龙博物馆与布依村寨民俗游连成一体后, 既节省了旅游时间、路程, 又丰富了路线内容。
(4) 民俗旅游与地质旅游的整合可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档次和内容。二者均明显地表现出知识性、文化性的旅游特征, 旅游资源的优势整合可使民族文化在文化内容层面上提升至更高的科学性层次, 在地质旅游的自然科学元素中深入人文感性色彩, 更可以体现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人文景致的原生态特色, 如黄果树瀑布节就将民族歌舞表演和唱山祭水大典糅合起来, 形成了人文资源与山水形胜融合的特色旅游。
2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需注意到的问题
在将已成熟发展的民俗文化旅游与新兴旅游形式——地质旅游相融合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到地质科普旅游与旅游地质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庄寿强等研究者指出, “凡是有石头的地方都可能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地质旅游”。而目前我国现有的地质公园建设的主流思路是旅游地质而非地质旅游, 如 “寒武系—震旦系地层界线”、 “三叶虫化石点”等类似景点在本质上仍归属于地质范畴。在将地质旅游景点沟通串联起来时, 应当拓宽地质旅游思路, 组合为不同的地质旅游类型, 如探奇型连贯式地质旅游、引喻型插入式地质旅游等。因此, 启动地质旅游产业的关键在于思想创新、理论创新。
3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对策建议
地质旅游凸显的不仅是科学性, 更要求的是旅游性、文化性。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发展应当体现出以新带旧、以新促旧的旅游资源发展思路, 以地质文化为特色, 整合民族旅游资源, 树立旅游品牌, 进而全盘带动地区旅游资源整合,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3.1 开展旅游理论与规划研究, 探讨旅游资源整合的契合点
地质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其开发建设仍处于零启动状态, 无成熟模式或案例用于借鉴。开发地质旅游首要的问题在于发展资源开发、地质公园建设等基础理论研究, 对学科交叉部分如民族、地质等加以深入探讨, 现阶段亟待处理的重点问题就是以地质旅游开发为契机, 实现旅游资源的总体整合。其中, 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方式, 必须做到兼顾“主动”与“被动”, 所谓“被动”整合, 是指地质旅游规划建设必须避免走重新建设、重复建设的老路, 要善于组合、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 包含民俗文化游已建、在建项目资源在内, 一次性规划到位, 突出地质特色和地貌特点。“主动”整合所代指的则是地质旅游的发展应当主动整合民族旅游元素, 丰富旅游线路资源, 打造“七彩云南”“多彩贵州”旅游资源建设的新热点。
3.2 合理规划地质公园建设, 为民族旅游资源发展预留空间
地质公园建设是保护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资源的重要途径, 对拓展旅游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从西南地区地质公园建设来看, 贵州省是我国国家级地质公园最多的省份, 有兴义、绥阳双河溶洞、织金洞、六盘水、乌蒙山等多达8处的国家地质公园。在依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2002) 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重要元素, 地质公园建设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公园建设与民族旅游资源发掘的深度、宽度问题。一方面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资源可为地质旅游主要是地质公园增添文化元素, 民族旅游也可搭乘地质公园世界级品牌建设的契机找寻到恰当的宣传、推介平台, 这也是当前地质公园建设与地质旅游发展中值得尝试的一条可行道路。另一方面,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质旅游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相比较来说, 是较为有限的, 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即是情理之中的问题, 前文提及的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 其所在区域均分布有不同的少数民族, 如兴义的布依族, 平塘的布依、毛南和苗族等;云南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周边有纳西族等。
3.3 整合民俗文化与地质旅游资源, 打造精品线游路
精品旅游线路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窗口”, 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规划精品线路必须符合4项基本特征:代表区域旅游特色, 线路集中, 时间紧凑, 观赏性、娱乐性强。毋庸置疑, 单纯的民俗文化游或地质旅游都无法适应精品旅游线路的建设要求, 统筹开发、资源整合, 才能使地质旅游与民族旅游形成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如云南丽江景区黄山——白沙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带就将玉龙雪山、纳西民俗文化、茶马古道等品牌有机地糅合为一体;贵州的关岭——兴义的古生物化石考察路线, 同时也可成为新的苗族、布依族文化旅游线路, 经贵黄高速公路将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兴义贵州龙化石群、花江大峡谷、贞丰双乳峰、黄果树瀑布等典型地质景观串联起来, 配合以沿线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 如兴义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砍嘎、赶鬼场等, 对当前的旅游线路改造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总的来说, 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必须整合规划才可能形成优势品牌, 精品建设才能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3.4 综合开发,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在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的结合中, 地质旅游相对来说, 投入少、起点高, 开发难度大。在以地质旅游的品牌效应重新带动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二者应当互为补益, 走综合开发道路。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建设, 形成强劲的产业带动力。譬如贵州地质旅游可适量开发观赏石资源、古生物化石模型等, 周边的苗族蜡染、刺绣或其他民族手工艺品开发也有待于进一步形成规模。只有将旅游商品收入提升至旅游经济总量的40%以上, 这才是正常、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 结论
综上,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当前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在效益的重要方法, 是旅游二次创业的优选途径。以新带旧、以新促旧, 对于各地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在具体实践中, 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相应的旅游资源整合方案, 以期探索出更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及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 就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旅游融合的意义及概念问题, 分别从旅游理论与规划研究、规划地质公园建设、打造精品线游路等方面对当前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科普旅游融合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地质旅游,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卢志明, 郭建强等.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思考[J].四川地质学报, 2009 (23) .
[2]王长生.暂缓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原则[J].四川地质学报, 2005 (25) .
[3]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5 (Z) .
[4]刘瑞, 苏维词, 滕建珍.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生态经济, 2005 (6) .
[5]李家清.武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整合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01 (35) .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國旅游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我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做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丰富我国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内涵,两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时代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交融
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为文化的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文化的实现提供了载体。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交融的,二者互为交融,离开文化的旅游资源或者离开旅游资源的文化,都必定黯然失色[1]。
(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
首先,文化促进了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将旅游资源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使其吸引着较多的游客,并且给人以足够的审美体验;其次,旅游产业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够吸引更多的游人,通过旅游活动,使更多游客了解更多的文化。
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技术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技术融合为基础。对于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融合为支撑,两产业的成本结构比较相似,因而为技术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且随着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技术层面的不断融合发展,这样对消除二者之间的技术性壁垒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产品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
文物、风土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又是旅游资源,所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品融合为标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的将地域文化风土民情展示给游客,从而来发扬笨地域优秀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带动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2]。
(三)企业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
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便是企业的融合,主要是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企业支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多样化兼并,使开展的业务更具多样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极易被企业领导者所选中。另外,企业在实现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将组织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创新,使之与发展形势相适应。
(四)市场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技术层面的融合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突破了产业原有界限,从而达成市场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原传播渠道、模式较好的应用于旅游产业中,与其形成有特色的传播市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优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加以引导
体制观念作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加强先进的体制作为指导。首先,充分发挥观念指导作用。提高产业负责人的体制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其次,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最后,充分发挥体制管理的主导作用。
(二)为两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想做好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那么必须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为其提供健康发展的环境。首先,更新企业的运营机制,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其次,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企业的集团化,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最后,创新营销模式,并且加强对市场的开发和研究[3]。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度逐渐提升,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性。在对进行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时,一定要利用科学有效的途径,并且根据地域特色来选择途径,从而来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琰飞,朱海英.信息化视角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途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5):72-76.
[2]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陕西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4.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0-20
关于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战略思考10-27
关于盐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11-09
关于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10-22
关于大企业加强发票风险防控的建议与思考11-25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7-09
融合创新集团企业文化05-29
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溯源与辩证解读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