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

2024-11-13

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通用9篇)

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 篇1

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以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

【摘要】富士康科技集团一连串的“跳楼事件”,再度激起了各界对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重视。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模式,管理以人为本,注意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我们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发生有其严重的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企业对员工需求的忽视,不注重企业员工管理,对以人为本的缺失,从而导致了跳楼事件的发生。

“以人为本”这一管理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及至现在日趋成熟,对管理活动的开展和管理理论的构建,可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 lasM.M cG regor)曾指出: “在每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 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而大卫·休谟更是深刻地指出: “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或多或少有些联系,任何学科不论表面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管理当然也不例外,如果管理脱离了人本, 管理将成为空中楼阁。

从富士康跳楼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忽视对员工的重视。首先,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在追逐利益的趋势下,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断压榨员工自身利益,从而产生了之关注企业利润,视员工为机械的管理模式。其次,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仅局限于提高工资等外在激励,片面强调金钱和物质的作用,而忽视员工内在需求,如兴趣爱好等。最后,当今企业在员工中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忽视管理对象需求的变化。当前,企业员工之间人情淡漠,个人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个性需求不被理解。

而针对富士康事件的启示,现代企业必须做好企业的人本管理。第一,要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人本管理理念。当代企业应转变价值观,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将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不仅仅关注企业利润,更关注企业员工的发展。第二,企业要建立健全有效地激励机制,积极维护员工利益。当代企业必须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激发人的动机, 诱导人的行为, 发挥人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以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并保证员工利益不受损失。最后,要关注员工,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求。人的最低层次是生存需要,然后是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应被企业管理者重视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解放。

对于富士康跳楼事件,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应引以为戒,认真做好企业自身以人为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美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美 ]休谟.,人性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对策

“以人为本”指的是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考虑到人是管理的核心因素, 把人的因素当做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核心因素和本质因素。人的情绪、心理、属性、需求、信念、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成为独立学院管理者重要关注的问题。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等教育良好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民办属性的特殊高等教育形式, 建立新型的上下管理模式, 良性的校生、师生关系, 形成独立学院管理工作新模式, 努力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真正让以人为本实践到位始终是独立学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好高校管理工作, 统一认识, 强化思想, 建立健全体制, 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管理效能, 做好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 完善自我, 承认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 以最少的经费投入使人力资源创造最佳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 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下放管理权利, 增强管理活力

独立学院管理体制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 管理活力不够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民办体制决定着决定权往往集中在少数人的决策者手中, 这样的决策管理模式不利于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使独立学院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需要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逐渐转化为指导职能, 需要凝聚人心, 统一思想, 形成合力, 创新工作机制, 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民主管理, 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 促使师生自觉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 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

二、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坚决摒弃以前自上而下的强制管理手段,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促进管理的良性理念。教学管理是独立学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实现教育目标, 根据既定的原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实质上是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这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独立学院应当解放思想, 打破重权力、重机构、重技术而不重视人的思维定势, 克服官僚主义和人治的不良惯性,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决策、监督、实施整个管理过程之中。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实施教育者转播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的目标。就是要充分肯定和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自主、平等和多样的主体价值, 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牢固树立管理为教学服务的观念, 坚持发展依靠师生、发展为了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 树立以师生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鼓励优秀教师多出成果、优化学术队伍。根据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科学设置教师职务岗位, 给他们创造自由、公正、宽松的学术环境,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对待学生主体时, 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保障学生的民主权益, 让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有一个正式的反馈渠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蕴藏在学生中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出来。确保学生在学校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防止以“多数学生”为理由去损害“少数学生”的利益。多数学生要尊重, 少数学生也要尊重,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做到关心师生、尊重师生、服务师生。

三、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教育质量

独立学院要始终坚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 在学校改革中以推进教学体制改革为动力, 本科教育在各层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教学建设在各项基本建设中的优先地位。教学管理上应当明晰职权关系, 明确职权划分, 在教学目标上, 独立学院要努力构建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素质, 教学方式上突出师生主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增长。独立学院校领导应当深入教育教学一线, 亲自授课, 参加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 成为其他教师的表率。应当定期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增加选修课, 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和实验课比例, 完善毕业实习制度。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加强相近、相关学科之间联系与综合, 专业教学在保持经典内容的同时及时补充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独立学院应当想方设法使全体教职工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逐步实现由量的渐变到质的飞跃。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完善激励机制

独立学院应当倡导学生间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融洽关系, 教师之间尊重、理解、互助的同事关系, 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 管理与被管理间相互赏识、接纳、帮助。反对同事间相互诋毁, 坚决抵制高校中的小派别、小集团, 坚决唾弃人际关系中的陋习。

高校是进行人才生产、精神产品生产的场所, 独立院校行政管理应该是互相支持、温馨向上、团结协作、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管理。实现这种管理需要适当的激励机制, 不仅要运用物质激励手段, 更应同时运用制度、环境、生活激励的手段, 不仅满足广大师生的基本需要, 还要不断满足他们在尊重、自我实现方面的高层次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 推进激励机制创新, 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合理的调用和科学的搭配, 根据师生的需要变化及时调整激励手段, 努力满足师生的愿望, 激发师生的热情, 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一个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工作局面。

五、结束语

独立学院在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 坚持科学发展观,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 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 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保障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国纲.高校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J].法制与社会, 2009 (1) .

[2]李兴山.现代管理学 (修订本) [D].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 2002 (2) .

[3]杨萱, 吴健雄.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创新性人才[J].高教探索, 2012 (6) .

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 篇3

摘 要 切实有效地在高校教务管理中融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教务管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高校教务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思考。

关键词 高校 教务管理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05-02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普遍加强了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依法开展了教务管理,从而使高校的教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力地保证了日常教学秩序的进行。但是,制度化的管理对事不对人,整个运作过程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而展开,见物不见人,结果可能造成忽视对被管理对象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品质的尊重和关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成为当今时代强烈的呼唤。切实有效地在高校教务管理中融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特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以人为本”说明了什么是“本”,价值取向如何,同时也是一种指导实际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教务管理角度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师生为本,就是要以师生利益为最根本利益,就是一切工作要以师生为出发点。

与传统思想相比,“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显著特点是:1.强调人性需要的满足,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把推进和达成人性需要的满足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2.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提倡通过内心激励来调动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支持来实现管理的和谐统一;3.注重管理者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管理者以礼待人,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被管理者。

二、现行高校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扩招给高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带来了许多困难。另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产业已经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调整,这就要求高校为社会输送更高规格的人才。为了消除扩招带来的隐患和为社会培养更高规格的人才,客观上要求高校深化教务管理体制改革,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我国高校教务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与推行“以人为本”不协调的因素,给推行“以人为本”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取代学术民主管理,从教务管理体系设置到教务管理方式、教务管理内容,均以行政管理方式操作为主,学术民主管理变成为装饰品。教务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都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或烙印。

2.教务管理工作繁琐,任务量巨大,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载运行,使得管理人员一味沉浸于忙忙碌碌的事务性工作中,不仅使得教务管理部门缺乏活力,而且导致管理弱化,手段老化,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忽视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处理师生问题上严格制度化管理。

3.教务管理人员“以人为本”思想不够深入,认为效率优先。个别教务管理人员服务与奉献精神缺乏,很难在工作中做到以礼待人,以德服人。大部分教务管理人员喜欢就事论事,观念老化,很少考虑人性需要的满足,去尊重、理解他人,方便师生。

三、高校教务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思考

教务管理的本质就是教务管理人员不断创新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本,不断挖掘创造潜力,让高素质的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实现教务管理不断创新和效率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关键

如今教务管理工作繁琐,任务量巨大,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载运行,如果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一味沉浸于忙忙碌碌的事务性工作中,不仅机构缺乏活力,还很容易造成管理弱化,手段老化,从而制约管理质量的提高。实际上,从学籍管理到排课及考试管理,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都可以应用。引进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仅提高了工作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使得教务管理人员有心有力提高个人修养,在工作中以礼待人。

(二)充分发挥学术管理的民主作用

教务管理工作中有多半的管理工作属学术管理范畴,学术管理必须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务管理体系之外普通教师的民主管理意识和作用,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教学期中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专业评审、精品课程评审、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聘请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教学一线教师担任,他们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同时又互相学习,对“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思想大有益处。

(三)建立刚柔相济的教务管理制度

教务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突出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要张弛有致、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能束缚教师、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不能成为教师学生交流的障碍,应充分鼓励教师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师生的兴趣、情感,特别是要有利于形成教师自觉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内化为教师的自律行为,教务管理中应充分维护教师的个人名誉、个人尊严。教学事故处理以批评教育为主,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管理以典型示范为主,对个别问题以个别帮助教育为主。

(四)挖掘教务管理人员的创造潜力

只有不断创新,教务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教务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需要教务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如建立一定的进修和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学习等,为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客观条件。总之,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空间,以创新求持续发展,是高校教务管理的必由之路。

(五)优化管理队伍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积极性

管理队伍应向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发展。合理的教务管理队伍有利于激发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促进人们相互协调,各展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教务管理的蓬勃发展。只有建立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的高校教务管理队伍,才能发挥管理人员个体的积极性和整个管理队伍的群体优势,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务管理不断创新和效率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才能赢得机遇。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以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以创新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丽兰,王智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理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

[2] 杨萱,吴健雄.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务管理制度培养创新性人才[J].高教探索,2005,(6).

[3] 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

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 篇4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作者:宋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6期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的形式下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人为本出发,谈谈对如何构建和谐企业问题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以人为本 构建 和谐企业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a)-0208-0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收入差距过大,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引发大的社会问题,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社会的和谐,就没有企业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便成了大多数经营管理者们的理念。笔者借本文谈谈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期盼,它必须满足多种因素。在这众多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中,惟有人的因素最重要。因为其它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个载体去实现去完成,没有人因素的存在,其余因素的价值将无法得到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要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企业的人才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导致干群离心离德。企业要发展,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它是企业前进发展最根本的源动力,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好人的资源是当务之急。因此,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每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企业要树立并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2.1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

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以人为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走人才强企之路。

2.2 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是仅仅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实行人性化管理,不能使员工只满足于作为各项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缔造者,要允许企业组织内有不通的声音存在。这对管理者和员工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有开放和宽容的心态。现在的人们思想活跃,“跳槽”的念头在大脑中频现。这时,如果企业效益暂时低迷,员工会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共同实现双赢。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3.1 企业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企业管理者为企业制定一个切合实际而又富有超前性和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职工的进取心和前进动力。可以说,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力,激人奋进的企业目标会将企业全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都集合在企业精神大旗之下,激励企业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让每位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和奋斗目标,如:成为该领域范围内一流的管理企业、成为该领域范围内领军企业,以及服务优秀、让我们的服务让每一位业主满意的企业等等。

3.2 企业要有共同的思想文化

俗话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员工,去接受并认同一种思想文化,使其对企业的每一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同时,这种企业的思想文化作为一种约束机制,对员工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让员工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企业文化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3 企业与员工要有和谐的劳动关系

企业要遵守劳动合同,只有劳动关系和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只有让职工群众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

惠,才能使和谐企业建设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3.4 企业要建立战略预警反应系统

面对激烈的竞争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战略预警反应系统,这可以帮助企业防范与化解危机,在危机妥善防范与处理中总结经验,以便为未来发生类似问题提供前车之鉴和根本上消除类似危机再次发生的隐患。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时时刻刻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有危机意识,否则预警反映系统很难发挥效力。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我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地经营着我的海尔。”小天鹅公司实行末日管理,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危机意识。只有具有危机意识,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才能积极主动关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宏观与微观因素变化的趋势,更好支持预警系统的工作,促进预警系统的发挥,做好危机的防范与化解。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企业和谐,首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注重听取员工的心声,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次,通过文化,管理理念熏陶员工的心智,真正让员工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对于企业来说,使企业基业长青、不断持续发展,对于员工而言,带来的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只有企业和职工在企业中达到合作双赢,企业才能健康、更好、更快的发展,达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篇5

摘 要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着 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以人为本;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群众观点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本文拟就“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哲学上予以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历史渊源

什么是以人为本 ?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具体地说 ,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

【2】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标志着古希腊智者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原初的“自

然”转向了人事。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 把人对神的崇尚, 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 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 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一词最初出自《管子·霸

【3】言》:“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指建立霸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儒家以人为本, 肯定人的价值。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 否定了传统的天命神学, 认为“未能事人、焉

【4】能事鬼”、把人从天帝、鬼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肯定人“惟万物之灵” , “天

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判断, 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 人惟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

二、“以人为本” 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 是前进性的运动, 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辩证的发展观强调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强调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协调的而不是孤立的、不均衡的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观。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 ,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从实践的结构来看 ,它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构成。其中,实践主体 ——人 ,是各要素中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性的要素 ,因而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居于主导地位。它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 ,也是实践结果的支配者和享用者。从实践的特点来看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目的性 ,人的实践活动正是以其目的性区别于一切非生物的运动和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活动 ,实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从实践的功能上看 ,它包括创造客体的价值 ,增强主体的素质 ,提高实践手段的水平,因此实践的功能是围绕着人的价值需要和发展。实践离不开人 ,离不开人的利益、需要、目的。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可以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

三、“以人为本” 思想对唯物史观中人的理论的体现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存在的基础,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摆脱自然界对人的威胁,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论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 ,社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比, 主要指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同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在生产力中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正

【5】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马克思主义正

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坚持群众观点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 ,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共产党宣言 》 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6】因此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最终实

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 ,是无产阶级政党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

四、“以人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原理告诉我们 ,人口因素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 ,开宗明义地指出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恩格斯在回顾马克思如何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说 ,“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 ,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7】 艺术、宗教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种群众史观, 而不是英雄史观。在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论述中 ,他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它决定着生产力 ,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及快慢。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人民群众 ,因此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顺理成章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它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完成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 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 而是平民大众,【8】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这就深刻揭示了群众史观这一观点。

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 关键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的一个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发展观规律不是外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 而由无数人的活动的合力作用形成的结果。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主体, 而且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其次,人民群众改变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世界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 是利用客观规律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客观规律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挥作用的。最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保证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宝之一。这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只有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都有序、平稳的展开,并最终取得胜利。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劳动者生产的 ,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发展 ,物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的上层建筑

和意识形态 ,思想文化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始终坚持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 ,才能使我们党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就是说 ,以人为本 ,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政治立场。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 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只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而是要以人民整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只是以人的经济利益为目标, 而且更是以人的社会生活质量精神生活品质为目标;不只是以人的眼前利益为目标, 而且更是以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 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出现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 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等问题。我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所做的积极努力。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 尊重和保障人权, 就是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不分的职业、阶层、民族,他们都是平等的, 没有主次、先后、高低之分,都应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平等保护。以人为本, 尊重和保障人权, 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发展民主和法治, 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价值。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它符合中国最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个体活力,从而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普遍的体现,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事实。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

5【2】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3】《管子·霸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孔子:《论语.先进.第十一》,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文选》,人民出版社,200

4【6】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6

关于企业营销的思考 篇6

1.前言

经典的4p营销理论,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分别指的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个方面的策略。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一家新成立的节能公司希望能够在几年内成为国内领先的节能产品供应商,怎样开始营销呢?

很明显,营销的第一个要素是产品。为了满足客户在不同场合节能的要求,需要有不同的节能方式,包括工业用能、照明用电、家庭用能、空调等建筑物节能和不同的产品档次;为了让顾客了解自己的产品,还要设计出能够吸引客户的产品特点与优势。

接着就是定价,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客户能够接受的价格,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定价。除了拟订出建议的市场价格外,还有对经销商的价格,经销商又有不同的类型,有主营经销商,也有兼营经销商,根据其能力、业绩的不同,又要建立不同的价格体系。

有了好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价格,就要发展方便顾客购买的渠道,因为顾客是不可能为了节能,亲自来上门采购的。首先要发展区域办事处,建立经销网络,将产品销售覆盖到各地,最终让产品与终端客户见面。

节能产品卖得好不好,最终还要由客户说了算,营销的第四个要素就是促销。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城市广告牌可以覆盖众多领域;还可以参加各种展览和活动,使得自己的宣传更有针对性;另外办事处还要帮助经销商销售自己的产品,并承担收款的任务。

2.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发展和管理自己的产品线。产品研发出来后,第一个阶段是导入期,公司开始寻找市场切入点,树立成功客户,这个阶段通常是个漫长的摸索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增长期,潜在客户开始接受这个产品,销售额迅速增加,公司开始扩大生产和销售,生产成本开始降低,同时许多企业看到有利可图,也迅速加入。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市场已经了解和接受这个产品,销售稳定。第四个阶段是衰老期,须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替代销售开始下滑的原产品。

3.市场定位

不同的客户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组合有不同的要求,并且类似的顾客对这些要求很接近,这样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瞄准和这些顾客需求一致的组合,这就是定位。中国移动针对学生市场推出的动感地带,就是根据年轻人收入不高,是喜欢以短信沟通的客户。市场细分才可以找到需求类似的客户,这是定位的基础。

4.销售要素关系

产品与渠道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而且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要素,故相当于人的两条腿,讲究步伐稳健;而价格却是随着市场竞争而变化的,同时也是市场竞争经常使用的工具,为人的一只手;而促销则是最经常使用,变数最多的营销工具,且以销量提升快、组织速度快、变化形式多而被营销人频繁运用,为人的出剑之手,威力最大。这左右手相互不可替代却又必须高度协同,才能稳操胜卷。

5.促销

市场如战场,硝烟弥漫。在这小战不断,大战酷烈的竞争中,更多的营销人频繁的使用着促销这一武功。促销之于营销,实如武功之套路,是每个营销人员必练之术。

“以顾客为中心,分析其原始想法”是促销最正宗内功心法。

促销是使产品实现快速转移的一个营销技术,通过促销,企业达到了特定的营销任务。但如果我们从实现商品转移这个角度出发来看的话,促销既然是完成商品转移技术,很显然,促销的核心价值就是促进商品转移和交换。那么,怎么让我们的促销活动能够促使消费者更快更多的去购买我们的产品呢?既然我们实现商品转移的对象是顾客,那一切的促销都应该从顾客这个原点出发,这才是一个成功促销的基础。研究顾客的购物心理就非常重要了。对顾客心理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很多,但根据最常见的顾客直接心理来分析是最有效的。我们可以把顾客购买心理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求效心理,我需要的商品,最主要的是要节能效果好,降低运营成本;

求廉心理,我需要的商品,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求名心理,我需要的商品,最主要的是名牌的,显示我的地位;

求质心理,我需要的商品,最主要的是质量可靠,实实在在;

求新心理,我需要的商品,最最喜欢新产品了,比谁都先享受;

求异心理,我需要的商品,最主要的是与众不同,有个性。

看了以上的分类,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都很不以为然,因为只要懂营销的就人人皆知的嘛。其实不然,就象回答促销的目的是什么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提升销量等,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样。我们更多的看重直接结果而忽略了营销初衷。举例:我们在做一个特价促销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最低能够卖到什么价格、能不能比竞争对手再便宜一点?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价格的不断走低,而为了满足价格的需求,更多的厂家就会采取削减产品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取消或降低售后服务等各种手段来满足。其实,特价的背后是顾客“求廉”心理下的潜台词:价廉物美。特价的原则是:只要物美,即使价格高些,也有它的市场,而即使价格低廉,如果物不美,肯定成为糟粕。虽然你可能以更低的价格暂时获取了顾客的购买,但如果让顾客对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你的促销目的已经宣告失败了,因为我们没有满足顾客的要求。所以在制定特价促销时,就不应该简单的以更低的价格为唯一追求,更应该考虑如何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但还是有很多企业一味玩价格,最后掉入价格陷阱无法自拔,也就是行业内经常讲的“不促不销,促也不销”的怪现象里。究其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曲解顾客心理。由于销售的惯性,企业更多的把促销的目的表现在快速上量、打击对手、完成任务上。这样的促销往往是无限度的,很容易将自身置于困境。只有真正根据顾客的要求来制定促销,促销的设计应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懂得顾客的“心”,才能既满足顾客,服务顾客,同时也成就自己。

2)促销“走火入魔”。笔者通过了解多家企业,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企业要求营销机构必须紧跟客户,有一档做一档。这样为了完成不停促销的指令,往往是机械的去排促销,活动一档一档做,销量却是四平八稳,毫无起色。这些企业如练武的人走火入魔一般,纯粹为促销而促销,如果力度掌握不当,很容易将企业带入危险境地。

6.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有原则的。

营销创新的原则之一:永远不要抛弃创新的根本: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思维好象非常超前,一说起营销,必然滔滔不绝地大谈非常前卫的理论,让人云里雾里。更有人出卖所谓的“点子”成了大营销家,但一旦实践起来,这些理论和“点子”却不能实用。我们不否认前卫理论和“点子”的作用,但我们的营销人关键是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意识:有哪个百年企业是依靠一时的前卫理论和“点子”发展的么?可口可乐、宝洁等跨国企业的长盛不衰的一个秘诀就是始终把产品是否能够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作为营销至高无上的法宝,当别的企业在炒作概念的时候,这些优秀的企业始终坚持,优秀的产品才是最好的营销,作为自己的理念,只有在产品的基础上创新的营销,才是永远能够保持活力的营销,才能不断创新。

营销创新的原则之二:渠道。企业的营销是绝对不能没有渠道的。渠道是企业营销创新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企业通过渠道变革来达到营销创新的目的,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比如,国内一家很著名的摩托车企业,在90年代初期,当其他企业忙着收获因为卖方市场带来的好处时,就把渠道变革当成营销创新的基础去开展工作了,当90年代中期,国内摩托车行业走向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这个厂家的营销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1995年上海助力车市场开放的时候,该企业通过其完整的渠道提前得到消息,迅速研发,并通过渠道迅速将该车在上海销售,该企业赚的眉开眼笑的时候,别的企业才慌忙跟进。

营销创新的原则之三:不要把营销当作企业度过难关的战术使用,一定要把营销创新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为什么很多外国专家都评价说中国的民族企业最终不能担当大任?除了企业整体战略,就是营销创新战略的缺失。内行看行情,外行看热闹。别看国内许多企业在营销上搞的有形有色,但细看起来,却基本上没有几个能够把自己的营销创新坚持下来,并发扬光大。

营销创新的原则之四:服务是别人永远无法复制的制胜法宝。当海尔宣布自己的服务营销战略时,曾经有很多企业跟进,但由于各种原因,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而海尔却把服务创新当作自己的营销战略贯彻于始终,不管别人说海尔产品质量怎样怎样,但就凭海尔的服务特色,海尔的营销战略就是成功的,至少在目前的国内企业,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把自己的营销创新贯彻到战略高度并且如此彻底,这就是海尔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

7.比业绩更重要的是什么?

作为企业来说,业绩的重要性,的确不言而语,不管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他都需要业绩来支撑。也即是在这样的前提情况之下,企业就抱住“业绩”这一关键指标不放,一切唯业绩说话,一切从业绩看齐,也是不对的。

企业在一味的业绩主义的前提下,就会将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情淡忘了,企业的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处于看、观的状态,没有人来实际的执行。

俗话说:“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手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对于企业而言,业绩只是最终的结果,但是在完成这个结果的同时,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支撑。

这个时候,过程的关注对于能否顺利完成业绩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企业的成功运作,他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许多的企业提倡的团队观念。对于企业来讲,需要明白业绩只是最终需要的结果,要很好的达成这个结果,就需要对过程进行高度的关注,并且业绩的达成是需要企业上上下下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很好、最佳地完成。企业需要问自己的几个问题是:

1)业绩实现需要什么?

很多的人都会知道,要想达成业绩首先需要的是人来执行,这点无可厚非,人在整个业绩达成的过程中,他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但是光靠人,如果没有一个核心战略决策来指导人来完成这个最终的目标,肯定是不行的。

2)制定战略性决策,他需要考虑和关注什么呢?

战略性决策的制定首先就是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并且在制定这个战略性决策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的所有人员考虑在内,充分发挥每个人、每个部门的作用。

3)怎么样来完成和执行既定的战略性决策呢?

既然战略性的决策已经定下来了,那就需要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按照既定的方案,不折不扣的来执行。并且调动企业所有的人员,共同来完成这个决策。此时的焦点始终集中在“人”上,也即是“人”才是关键点。

4)怎么样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企业在招聘每一个员工的时候,其实已经发现了他的优势在那里,但是后来又因为企业的一些弊端,造成员工没有将他的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于是给企业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一味的认为,该员工的能力欠佳,然后再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招聘。结果是有能力的人不愿意进入该公司。那么怎么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首先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具有较高的人才意识,并且能够根据企业的优势来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并且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有效的激励员工,给予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8.企业需要作些什么

业绩需要人来完成,但是人需要的体系来激励,体系首先需要的意识,要具有管理意识、要具有人才意识,最终才可以有效的达成业绩。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作到:

1)完善的过程监督机制

只有有效的将过程完全掌握,并根据过程出现的情况作出适当的、正确的调整来逐渐纠正过程中的错误,并逐渐完善整个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

2)建立人员的激励机制

过程需要的是人员来执行,在整个环节中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很好的激励人的潜力,才可以将整个过程做到最佳状态。

3)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不管是过程的监督机制还是人员的激励机智,他都需要的是依靠核心的管理力量来执行,作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提高企业的综合执行力。

业绩是一个结果,但是要完成这个结果,他需要的是对过程的关注,过程又需要人来执行,人又需要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励,而一个激励机制又需要管理来运作。

总之,企业运作组合就是:管理能力 激励机制 执行力=业绩。

9.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思考和公司市场营销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在产品方面

1)针对企业产品还要加大开发力度,尽量根据市场的不同用户需求,推出不同档次的产品,覆盖目标市场。

2)在区域冷热电联产联供,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以及节能审计和服务等方面,也须有选择地开发新产品,拓展我们的服务领域。

在价格方面

1)优化目前产品价格体系,针对竞争对手,制定相应对策。

2)对业绩好的经销商采取价格倾斜。

在渠道方面

1)加大以办事处为枢纽的渠道建设,改变目前渠道窄、效率低、通畅性差的局面,做好办事处的建立工作。

2)加强经销商的培养和管理,要做到奖好罚差、优胜劣汰。

3)做好政府部门的工作,充分利用政策,争取纳入政府节能计划领域。

在促销方面

1)有选择性地在有办事处的城市,定向做好产品的发布宣传工作或参加一些专业性的节能展会,提高公司及产品的知名度和客户的购买欲望。

2)加强公司网站的推广,通过网站宣传公司,宣传产品。

另外,还须引入资金,提高公司先期实力和竞争能力,加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力度。

关于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 篇7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仿照这个定义, 我们可以为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做如下定义, 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牢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核心问题, 千方百计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使广大学生从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一概念着重强调了三方面内容: (1) 以学生为本首先规定的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其次才是教育方式、方法。 (2) 强调了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关键课题的突出地位。 (3) 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向的是最广大的学生。

二、当前形势下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1、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高等学校实践“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全党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六大已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 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和检验我们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高校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牢牢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关键课题, 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阵地和力量, 而学生是我们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对象, 是我们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用先进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 使学生始终能够在鱼龙混杂的文化环境中明辨是非、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进而对先进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2、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各高校都把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当成了学校快速健康发展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由此也展开了对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 其中对于生源的争夺越来越受到非同寻常的重视。这一方面因为生源质量直接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检验。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 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稀缺资源, 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此同时, 学生缴纳的学费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充足的生源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甚至连生存也要受到威胁。要获得充足的生源, 我们就必须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真正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归宿,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只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高等学校才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三、对当前形势下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几点建议

1、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这一核心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愿望当然是从各个方面都能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从各个方面维护学生的利益。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有时我们不一定有能力维护学生的所有利益, 那么当学生的一般利益和根本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 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 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学生来说, 个人的成长成才就是他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

2、必须把关爱学生和严格管理统一起来。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关爱每个学生是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那些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需要帮助的学生, 无论这个学生平时在各方面的表现怎么样, 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纵容、迁就他们, 对于那些违反了学校纪律的学生, 我们在耐心帮助他们同时要严格按照纪律规定处理。要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是可以改正的, 同时犯错误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防止犯错误的学生再次犯错误的需要, 也是警示他人、维护纪律严肃性、保证正常秩序的需要, 更是培养全体学生责任意识的需要。对于个别严重违反纪律, 按规定应该给予记过、退学等严重处分的, 也应该按制度办事, 不应袒护。纵容、迁就不是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维护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教育管理人员相对不足的中国高等教育现状来说更是如此。

3、应下大力气引导学生树立对自身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态度。

今天的大学生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是第一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同时也和其他时期的中国大学生一样从小受到中国父母所特有的溺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自己成长成才不够负责任的现实。例如, 在一些实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学校中, 出现了一些授课水平很高但对学生比较严厉的教师被选下岗的情况。在一些学校的评教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上课认真负责、考勤一丝不苟、考试标准不降的教师评教结果不理想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一定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来引导学生树立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

4、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是为了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需求健康成长, 促使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切事情都去迁就、迎合学生, 使他们随心所欲、自我膨胀、与社会、他人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格外注意可能使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受到冲击的环节。例如, 对于一些奖励和激励机制的设立形式、力度大小等我们都应该考虑到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贯彻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必要性, 针对当前形势对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张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3.12

“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观念;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中的“人本观”

学校管理中的“人本观”,讲的是要尊重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实现民主决策,平等互助,待人友善,主要体现在,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要“把人当人”,在制度决策中做到“目中有人”,在教书育人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1.民主决策,听取意见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的各个阶层,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家长、学校周围群众等,他们都是“以人为本”涉及的“人”。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要认真听取来自家长委员会、学生会、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等方面反应上来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评判和审核,再取其中确实有利于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意见加以采纳,以之作为决策的基础和完善学校管理条例的依据。

2.平等互助,待人友善

要保证“人”的思想,首先是干部必须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各类后勤以及学生是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任何一所学校要建设、要发展,首先必不可少的是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对教师管理与交流一定要“从心出发”。教师是有高素质、高品尚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因此,学校管理就不同于普通的企业职工管理,对于教师,一定要顾及他们对教师职业本身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高于职业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利益。如果管理者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做到了平等互助、待人友善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

社会的基本组成是“人”这种个体,而人也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在学校管理中,是否建立起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圈,对学校这个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职工与领导和谐融洽,关系很好,则会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则是相反的效果。在个人层面,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自觉发挥主体作用。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得有一定的条件作为这种管理模式的基础。

1.用好权力管理

任何组织机构的腐化堕落都是权力机构无法正确配置的原因。权力机构必须配置有相应的监督机构,不然再清正、廉洁、高效的组织一样会沦为鸡肋。要恰当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政制度,以及教育规律去进行对组织、对人的管理。这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特别是在各项规章制度上全面覆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要按制度办事就不会被“人情”所掌控。

2.管理者以身作则

管理者自身必须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品质去折服下属,去让自己手下的教职工佩服,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才能尽可能减少阻力。

3.深入基层,与人交往

身为管理者,不应该只是注重工作上教职工是否做得完备,不应该只是在工作上才和员工有交集,要主动融入基层,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生存环境,消除其后顾之忧,了解其难言之隐,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这样对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管理的运用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还必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尊重的和睦关系。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反之,若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则会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其内心烦躁、恐惧,教育效果差。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策,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严师”的感觉,还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关怀和爱护学生,平等相待。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从师长的角度给予他们关怀和引导。让学生把教师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是教师“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

很多人误解“人本观”就是单一的“人治管理”,导致在“人治管理”中,“以人为本”不再是“以人为本”,而是变成了“以我为本”,做人做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只有领导者做好对下属的领导,也做好对自己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平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换来工作效率实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孟维伟.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0-04.

关于企业改制的思考 篇9

公司是地道的舶来品,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随着欧洲文化经济的繁荣,公司逐渐成为内外贸易的载体。可以说,公司是当时西方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组织形式。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使海上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且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海上贸易的扩大,个人资本逐渐不能满足其发展。这时就有必要出现一种集资组织来筹集资金,于是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就在贸易领域产生了,并得到迅速发展。这时的公司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因为当时所有海外贸易的背后都有国家权力的影子。最典型的如东印度公司,它就是英国政府对外殖民的代理人。然而,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交通运输也必须相应发展,原有的运输方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大规模、远距离交易的需要。技术的发展已使开通运河和修建铁路成为可能。但是,这一开始就需要巨额投资,而公司具有集资功能。于是,公司就在这一领域发展开来。

18世纪,英国一再掀起“运河热”,如果没有公司的作用这是不可想象的。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兴起的“铁路热”,虽然同政府贷款和优惠政策不可分,但主要还是公司的作用。银行信用制度虽是公司产生的一个条件,但私人银行、合伙银行和国家银行先于股份银行。股份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晚于贸易领域。贸易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依靠建立公司来筹集资本,而且离不开银行贷款的支持。即使通过公司形式进行集资,也往往要借助于金融机构发行股票。这就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由于银行投资风险较大,除国家银行外,股份银行也纷纷兴起。

公司大量向制造业扩展始于19世纪下半期。由于制造业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个较长过程。最初在这个部门建立的企业,一般所需资本并不多, 制造业部门各种企业规模的扩张是与垄断的形成同步进行的。而竞争走向垄断也恰恰发生于19世纪下半期。由于制造业发展迅猛,公司形式一经进入制造业,便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随着19世纪下半期公司在制造业的扩展,公司终于成为现代社会大多数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

由此可知,公司出现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融资能力,由于股份公司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本的有效利用,适应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以公司这种企业形式一经出现就迅速蔓延,并最终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形式。需要澄清的是,公司的概念小于企业,虽然法律针对两者有较为清楚的界定,但从实际来看,企业基本上可以泛指所有参与经济的组织,而公司则仅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在经济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人们始终没有真正关注过企业这种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而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个追求利润的“黑洞”。这种局面直至十九世纪才被一个名叫科斯的年轻人打破,当时年仅20岁的科斯在哈佛大学读书,在他的一篇实习报告中首次对企业的存在提出质疑。即可以通过市场有效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由企业内部来完成。从此,科斯一发不可收拾(来源:好范文 http:///),进一步提出企业边界的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企业理论已经蔚为大观,包括团队生产理论、寻租理论、产权理论、激励系统理论、关系适应理论等。虽然这些理论各有所长,但由于他们的假设不同,故无法相互融合。但经典理论的思考却带来了现实中企业制度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公司的融资功能已经不再是企业采取公司制的唯一原因。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公司以其更具现代精神的设计架构更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盈利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公司制度不仅被广泛网用来融资而且被投资人用来管理自己的资产。值得一提的是,董事会和监事会这两个相互制衡的机构可以更充分地保证所有者的权益,同时也符合理论上委托代理的契约精神。建立较为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将企业的发展推向更为健康、持续的轨道上来。正是处于这种考虑,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制往往采用公司制而不是其他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制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的公司多如牛毛。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公司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不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企业的经营时刻处于可控的状态之下。当前,中国烟草正是要在专卖体制的框架

下建立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就为引入公司制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随着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越来越大地左右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把握前进的道路,实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是行业进一步改革的着力点。公司制度只是一个平台,上面的舞蹈仍是需要人们来

上一篇:(职业健康)汇报下一篇:夹具设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