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与重要性

2024-08-12

内涵与重要性(精选12篇)

内涵与重要性 篇1

一、引言

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重大会计舞弊事件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及其存在价值备受质疑, 如何有效地揭示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 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一直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研究的重点, 本文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是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审计的重要性。例如:银广夏造假案件, 在银广夏200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运输费和生产用电的电费却有所降低, 2000年的营业成本率比1999年降低了21.84%, 参与审计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 在评估重要性水平时, 没有考虑报表各项目之间如此异常变化的因素, 忽视了合理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意义, 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签字注册会计师被追究法律责任并取消执业资格, 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 在国家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 在新的审计环境下, 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强业务学习, 充分的理解审计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才能有效的规避执业风险。

二、重要性的内涵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使用。即:错报、漏报影响报表使用者判断的即为重要, 错报、漏报不影响报表使用者判断的即为不重要。

三、重要性的应用

(一) 运用重要性的目的

1、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节约审计费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复杂, 详细审计已成为不可能。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性原则为抽样决策服务。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 就会执行较少的审计程序, 形成信赖过度的抽样风险, 降低审计质量, 导致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 就会执行过多的审计程序, 形成信赖不足的抽样风险, 降低审计效率。相比之下, 信赖过度的抽样风险所造成的后果要比信赖不足严重得多。

2、保证审计质量。由于抽样审计存在固有限制, 注册会计师即便完全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也不能保证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所有错误和舞弊, 只能合理确信会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误和舞弊。因此有抽样审计就存在抽样风险, 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比。所以, 注册会计师为确保审计质量, 应站在被审计单位报表使用人的角度, 合理的确定重要性水平, 通过实施充分有效的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

(二) 运用重要性的情形

1、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须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 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确定所需要搜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此时, 重要性被看做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报或漏报的限度。

2、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须考虑重要性水平。此时, 重要性被看做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 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三)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 应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因此, 在实施实质性测试时往往抽查大额的经济业务。但是, 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 从性质方面考虑却是重要的。例如:

1、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3、错报或漏报造成盈亏或其他趋势的改变, 使每年收益递增的趋势变为当年收益下降或造成转亏为盈。

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现金和实收资本为非常重要的账户, 现金错报或漏报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 实收资本错报或漏报涉及了股东的权益及工商部门对企业的出资要求, 若上述科目出现错报或漏报, 应加以高度关注。

5、单笔的错报或漏报从金额和性质上看都不重要, 但这些相同的单笔的错报或漏报全年的汇总数会变成大金额的错报或漏报, 从而影响会计报表的公允表达。实务中, 注册会计师可根据具体情况, 提请被审计单位全部或部分调整此类错报或漏报。

(四)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计划之间的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要性水平越高, 允许错报的金额越大, 审计风险越小, 审计计划可制定的越简单, 审计过程中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少;反之, 重要性水平越低, 允许错报的金额越小, 审计风险越大, 审计计划制定的越详细, 审计过程中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多。

(五) 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1、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

(1) 如果以往年度运用的重要性水平比较恰当, 可作为本年度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依据, 再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正。

(2) 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如果存在可由被审计单位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 注册会计师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例如: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等八项准备金, 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计提依据、计提比例是否恰当, 是否按照税法的规定正确地进行了纳税调整。

(3)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大的企业, 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大于经营规模小的企业, 但相对值低于经营规模小的企业。

(4) 内部控制健全的企业, 注册会计师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评估为低,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为高, 即审计风险为低, 可将重要性水平定的高一些, 反之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 就得将重要性水平定的低一些, 通过执行较多的审计程序, 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来降低审计风险。

(5)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如:现金项目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应收账款和存货可适当分配以较高的重要性水平。

(6)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

2、会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可采用固定比例法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当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接近于零时, 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时, 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而应选用近几年的平均净利润;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 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如果被审计单位尚未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 应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推算出年度会计报表, 或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 对上年度会计报表作必要的修正, 以合理确定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 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 以确定哪些错报或漏报建议调整, 汇入调整分录汇总表, 哪些错报或漏报不建议调整, 汇入未调整分录汇总表。在实务中按照谨慎性原则, 一般会尽可能的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 应考虑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以及审计成本。例如:在分配法下, 现金为重要的账户, 可分配以较低的重要性水平, 应收账款和存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较大, 为节省审计成本, 可分配以较高的重要性水平。采用分配法时, 各账户或交易层的重要性水平之和, 应等于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

(六)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1、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通常注册会计师为减少未被发现的错报漏报的可能性,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会故意规定重要性水平低于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远远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应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2、评价审计结果时, 应当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 并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比较。

(1) 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 为降低审计风险, 应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 以使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2) 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 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 应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 以降低审计风险。

(七) 重要性的其他用途

重要性有助于区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事项, 注册会计师运用常规审计程序应予以发现, 但因疏忽未能将重大错报事项查出来就很可能被认定为重大过失。例如:银广夏采取伪造销售合同、采购合同、银行票据、出口报关单等手段, 1999年虚增利润1.7亿元, 2000年虚增利润5.2亿元, 参与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并连续2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致使虚假的审计报告向社会公众发布, 造成投资者利益的重大损失, 两位签字注册会计师被法院认定为具有重大过失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是因为审计过程中有一个特色审计程序:函证, 独立审计准则明确规定, 函证应由注册会计师亲自实施, 但是, 参与银广夏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严重违反审计规定, 委托被审计单位人员代替其向银行、海关等单位进行函证, 致使被审计单位得以伪造函证结果。相反, 如果会计报表有多处错报事项, 每一处都不算重大, 但综合起来却对报表的影响较大, 法院一般认定注册会计师具有普通过失, 因为常规审计程序发现每处较小错报事项的概率较小。

综上所述,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对于审计工作至关重要,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执业经验, 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以保证审计质量, 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

摘要:近年来不断爆发的会计舞弊案给会计职业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注册会计师能否有效地揭示重大会计错弊已经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价值。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 对审计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应用审计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阐述了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计划之间呈反向关系, 以及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以期实现注册会计师在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费用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审计服务质量。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

参考文献

[1]、林柄沧.重要性原则.如何避免审计失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1997:160

[2]、山东省第九期注册会计师培训班讲义, 2005:19

[3]、文远怀.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樊清玉、文彦军.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130-140

[5]、郭海燕.对审计失败的再思考, 财会研究, 2006:3

[6]、陈晓媛、邹燕.有关审计职业基石的探讨, 财会月刊, 2006:3

内涵与重要性 篇2

作者:承益

文化具有极其深刻而具体的内涵,文化强国建设关键在于搞好内涵建设。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企业运行模式改革都是为文化内涵建设服务的。最重要是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理论文化、中心工作文化、社会文化这六个根本方面,加强文化强国内涵建设。

第一,在政治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全党范围内,从思想认识到实际工作都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思想认识方面,要客观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理论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应对国际关系方面,从速停用“崛起”解释我国在国际上面临的国际摩擦成因,积极正确探讨一个阶段以来国际摩擦相对比较集中的破解办法。第二,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在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扎实、富有成效地推动带后富工作,使共同富裕不仅是遥远的理想,而且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清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政策。要把那些将亲人移送国外而自己在国内做官的政治裸官,那些在国内赚钱而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外的经济裸官,那些已经意志颓废生活堕落与党员干部标准格格不入的生活裸官,都统统纳入到国家法律、组织纪律的严格持续、积极有效的管控之中。第三,在军

事文化建设方面,要继承发扬我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高度重视保家卫国意识的牺牲奉献精神培养。对待国际挑衅势力,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正义立场,给予各种挑衅势力以果断而坚强有力的应对。对于我国南海的领土领海,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已经向全世界对主权作了明确宣示,属于我国固有领土领海范围。对于宣示范围中的绝大部分领土领海,要果断停止使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策略,加强巡逻和警戒,坚决捍卫神圣主权;而对于其中极少部分的领土领海,要清晰明确划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范围,和共同开发的适用对象。第四,在理论文化建设方面,要清晰明确、连续不断确立毛泽东思想在我们党的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切实按照通俗易懂、便于武装队伍、便于掌握应用的原则,理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新概念新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而从思想理论文化建设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凝聚国民精神的作用。第五,在中心工作文化建设方面,就全党而言,坚持以什么为中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根本方向、目标任务、地位作用、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直接关系到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为了确实密切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果断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要把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作为端正党风、凝聚民心、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一条红线,作为大力强化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先进性本色的根本抓手来对待。要全面深刻积极采取有力而具体的措施,不断巩固和密切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第六,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对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重点问题,持什么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效。因而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大力营造敢于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对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超高房价,贪污腐败,理想信念淡化等问题,要只争朝夕,敢于碰硬,大力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敢负责任、助人为乐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内涵与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即兴伴奏 钢琴教学 培养

笔者相信,提起钢琴即兴伴奏,大家定然不会陌生,即兴的旋律编配与弹奏所带来的灵活性、激情性、创造性,得到了大众群体的欣赏与喜爱。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钢琴即兴伴奏在以往一直没有得到专业人士、大众,甚至是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视,其一直是作为钢琴专业的辅助而存在。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钢琴即兴伴奏并不难,只要是钢琴专业的演奏者都能够弹奏,或者说就是按照规定的乐谱为其他乐器的演奏伴奏而已,更有甚者钢琴即兴伴奏一度被看作是“业余”钢琴演奏的体现。而实际上,钢琴即兴伴奏所体现的并不是“业余”,其反而非常规范与严谨,内涵与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配器、作曲编配等等相关专业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钢琴即兴伴奏更是当下社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在招聘与考核钢琴教师的过程中也是合格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追溯钢琴即兴伴奏的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其体现了演奏者演奏能力、音乐素养及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可以说是其综合音乐素质的呈现。也正因如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定位、能力培养、训练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呈现钢琴即兴伴奏技术性与艺术性。

一、钢琴即兴伴奏重要性体现

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首先,立足专业学习的角度。据笔者了解,钢琴伴奏艺术是在法、德歌曲艺术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兴起与发展的,其对于歌曲的艺术表现起到了烘托与衬托的作用,同时更以深刻的形象提升了歌曲的表现水品。而在其它艺术形式中,钢琴伴奏同样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得到了专业人士与大众的喜爱。现如今,钢琴即兴伴奏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且全面,声乐、器乐、舞蹈、音乐剧、舞台剧等等,钢琴伴奏与即兴伴奏穿插其中,更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与艺术特点。此外,从专业培养、需求的角度来看,钢琴专业所培养的独奏演奏者远远大于社会对数量的需求,换言之,他们独奏的演出机会、工作机会极少,更多的是以伴奏的形式体现,我们常说社会需求就是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因此,只有正确对待钢琴伴奏的艺术作用才能够帮助我们的钢琴演奏者、毕业生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或是从事基础教育、或是从事基础音乐活动等等,这就对他们的钢琴伴奏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不仅仅是选择钢琴演奏专业的演奏者替代。毕竟钢琴即兴伴奏并非是简单的钢琴伴奏,或是杂乱无章不规范的演奏,而是有着自身独特的要求与艺术表现,更是集合技艺性与实用性。也正因如此,现如今无论是高等音乐院校,还是一般音乐院校都在钢琴教学中增加钢琴即兴伴奏的课程,因为只有将钢琴教学的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才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二、钢琴即兴伴奏当下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对于钢琴即兴伴奏重要性的阐述中不难看出,钢琴即兴伴奏专业性的要求,以及对学习者综合音乐素质的提升,因为虽然钢琴独奏与即兴伴奏有着不同的要求与表现特点,但其基本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钢琴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水平,更有利于学习者音乐直觉、乐谱视奏能力及音乐表现、反应能力的培养与磨砺,更对学习者未来的教学实践、演出实践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既然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艺术学科如此重要,其为何没有像钢琴专业那样得以重视与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真正将其当作是一门学科研习的学习者人数太少,另一方面就是对其专业性需求程度的认识不够,总是当作是钢琴专业学习者课余艺术实践的一部分。钢琴即兴伴奏不仅在专业音乐院校中发展缓慢,在综合类、师范类音乐院校中同样没有为其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而忽视了其对创造性、综合性需求的要求。此外,这也与当下重技术,轻艺术的趋势有关,学校生源的音乐素养下滑,学习者过多的重视技术性训练,一味地将目标对准专业技术,考入院校后也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即兴伴奏学科更强调多门学科的关联与支撑,而学习者的音乐素养不足以完成他们的学习,进而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即兴伴奏的发展。

从国外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建设情况来看,其课程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学习者,其具备一定的演奏技能基础,且教学具备足够的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教材。而在国内生源少、教学成果不理想就代表着未来从事这一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绝大多数从事钢琴伴奏教学的教师都是钢琴专业中伴奏能力较强或是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师兼任,而并非是钢琴即兴伴奏专业的教师,缺乏足够系统的教学与训练方式方法。此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与钢琴演奏课程相比较,更抽象化一些,对师资力量要求高的同时,对学习教材的要求同样非常严格,但当下的即兴伴奏教材并不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即使是按照教学标准重新编配的教材也缺乏实际性与实践性。此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与其它相关联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也缺乏一定的基础,没有从即兴伴奏的基础上去重视与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对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式、教学针对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综合且高起点的要求。

三、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讨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与教学目标的实现,仍要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看待。首先就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明确教学的目标及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目前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要求与内容大多仍是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与要求,缺乏学习者创造性与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培养水平,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要求与内涵,但要注意中西方音乐文化与音乐思维的差异,从而通过借鉴与反思来改进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其次是着重培养足够胜任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师资力量,需要其不断研习提升自身的能力。第三是根据钢琴即兴伴奏特有的要求与需求特点创编教材与教学方法,既需要有足够的理论建设高度,也需要接地气,能够为学习者的训练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撑。同时也要从实际性、实用性出发,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练习与学习层面。此外,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强且与其它学科关联紧密的专业,作为教师就需要切实考虑对学习者即已综合性的培养,加强学习者横向与纵向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从整体上实现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例如,最基础的钢琴演奏、和声设计、和声选配、乐曲分析等,这些学习的效果与深浅程度直接关系到学习者钢琴即兴伴奏的成败。

而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即兴伴奏的状态。也就是说,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并不是真正地临场发挥,而是通过日常学习、联系的积累,加之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创造进而完成即兴伴奏的任务。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与练习中就需要形成一定的即兴伴奏记忆,结合手、眼、脑、耳等协同参与即兴伴奏,组成自己的思维能够始终对总体的音乐演奏形象有一个清晰直观的把握。而后是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与联系中要主动加强与其它学科的关联,例如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对和声配置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其需要伴奏者时刻倾听演奏者所演奏的不同音响色彩,并加以适当伴奏配合完成演奏,这就需要伴奏者对于和声的内心听觉能力与和声色彩想象能力有所需求。此外,学习者还要在日常的练习与学习中注重提升自己的审美听觉与创造意识,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或是范例,就是钢琴即兴伴奏学习者要多尝试,不要害怕失败,积极参与到各项伴奏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学习与积累即兴伴奏的经验,同时更要多多聆听音乐会等演出,不断思考、模仿进而形成自己即兴伴奏能力。

四、结语

无论是钢琴伴奏,亦或是钢琴即兴伴奏在中国兴起与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还未达到国外其上升到钢琴艺术指导的高度。但目前,其已经得到了专业与大众的重视,且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与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其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了解程度,以及实际应用程度等等都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善与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来不断提升与完善。不仅仅是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还要更进一步将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形成独立的教学学科,进而能够为我们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更好地为钢琴艺术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涛.声乐演唱中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J].音乐生活,2007,(06).

[2]刘聪.即兴伴奏体系的初步设想与实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04).

[3]张艺.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内涵与重要性 篇4

关键词:绿色会计,计核算对象,计量方法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1. 绿色会计的定义。

绿色会计 (Green Accounting) , 也叫环境会计, 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 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 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产生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不断创造了奇迹, 同时也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 人口剧增致使需求增加、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资源接近枯竭, 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 而且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

2. 绿色会计的目标。

绿色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目标, 就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二是具体目标, 就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 确认和记录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 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3.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

核算对象主要是指改善资源环境的投入与产出。投入一般包括研究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活动的支出;对“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的支出;美化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支出。产出一般包括从生态环境建设、环保治理中所取得的收益。

二、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

绿色会计的计量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但环境资源的价值在计量中存在一定难度。环境经济学的丰富理论与实践, 为我们提供了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

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 (可用前述市场价值法加以估算) , 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 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为避免重复计算, 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变化, 以及因为劳动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迟而导致的个人收入变化。前者相当于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增加或减少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 (按不同病症加权计算) 的乘积;后者则相当于环境质量脱离标准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与劳动者预期收入 (扣除来自非人力资本的收入) 的现值的乘积。

2. 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

在被评估环境质量低于环境标准要求时, 假如无法治理环境污染, 则只能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 以便使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一一重置成本。直接市场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之上的, 所以评估结果比较客观, 但是, 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实物量数据, 而且需要足够的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数据。如果在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中, 相当部分根本没有相应的市场, 因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 或者其现有市场只能部分地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结果, 在此情况下, 直接市场法的应用或者不可能, 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 直接市场法所使用的, 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 而非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 这就使得该方法不能反映消费者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得到或失去的消费者剩余, 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衡量环境的价值。

(1) 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有影响, 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 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 但是, 必须注意商品销售量和商品价格的相互影响。 (2) 防护费用法。当某种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 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 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就是防护费用法。防护费用的负担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它可以采取由污染者购买和安装环保设备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采取建立专门的污染物处理企业来集中处理污染物, 而由污染者支付处理费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受害者自行购买相应设施, 而由污染者给予相应补偿的方式。应注意的是, 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都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 防护费用应该是费用最低的方式所需的费用。

三、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 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

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自然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它们的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资产"。这些“特定资产”应当被确切计量, 赋予一定的价值。建立一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新会计模式已势在必行。

2. 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的需要。

按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未考虑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损失及环境收益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通过建立绿色会计, 可以从宏观上增强全民忧患意识, 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

3. 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今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社会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 如果企业考虑了环境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 对自身发展的行为已作了规范, 那么在将来便不会因环境成本费用大增而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向军马立新:浅议绿色会计[J].环境经济, 2004 (9)

[2]仇宝梅:浅析绿色会计[J].工会论坛, 2004 (9)

[3]管亚梅:知识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嬗变与发展[J].商业研究, 2004, 第19期

[4]仵宇庆:绿色GDP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 2006, (09)

《财务管理学》重要概念内涵辩析 篇5

筹资渠道与筹贷方式

筹资渠道是指筹措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着资金的源泉和流量。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有七种,包括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民间资金、企业自留资金和外商资金。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措资金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体现着资金的属性,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一般也有七种: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发行融资券和租赁筹资。企业的筹资方式与筹资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筹资方式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筹资渠道,但是同一渠道的资金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取得,而同一筹资方式又往往适用于不同的筹资渠道。因此,企业筹集资金时,必须实现两者的合理配合。

资金成本与资金时间价值

一般认为,资金时间价值这个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资金参与任何交易活动都是有代价的。因此,资金时间价值着重反映资金随着其运动时间的不断延续而不断增值的性质。具体地说,资金时间价值是资金的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资金使用者那里获得的报酬。至于资金成本则是指资金的使用人由于使用他人的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们都是以利息、股利等来作为其表现形式,是资金运动分别在其所有者及使用者的体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资金时间价值表现为资金所有者的利息收入,而资金成本是资金使用人的筹资费用;第二,资金的时间价值一般表现为时间的函数,而资金成本则表现为资金占用额的函数;第三,资金成本的基础是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成本既时间价值,又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又包括投资风险价值。

权益资金成本与债务资金成本

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不外乎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债务资金成本一般指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的成本。债务资金成本的最基本内容是利息费用,具有如下特点:(1)资金成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利息;(2)在长期债务生效期内,—般利息率固定不变,而且利息应按期支付;(3)利息费用是税前的扣除项目;(4)债务本金应按期偿还。权益资金成本是指企业的所有者投入企业资金的成本,指企业的优先股、普通股以及留存利润等的资金成本。权益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投资者的预期报酬率,二是筹资费用。权益资金的成本计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投资报酬不是事先规定的(优先股除外),它完全由企业的经济效益所决定。另外,与债务利息不同,权益资金报酬,也就是股利,它是以税后利润支付的。因此不会减少企业的所得税上缴。通常在各种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成本要高于债务资金成本。

财务结构与资金结构

财务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产是如何筹资取得的,也就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对应项目,系指资产负债表右边的全部项目是如何构成的,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与企业财务结构密切相关的是资金结构,它是指企业长久性筹资的各有关项目,主要有普通股权益、优先股股本、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等筹资项目,但不包括短期筹资项目,即资产负债表贷方除去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项目构成及比例关系。可见,资金结构是公司财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

现代租赁已成为解决企业资金来源的一种筹资方式。企业资产的租赁有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经营租赁是指以提供设备等资产的短期使用权为特征的租赁形式,而融资租赁是以融资为目的,从而最终获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一种租赁形式。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租赁程序不同。经营租赁出租的设备由租赁公司根据市场需要选定,然后再寻找承租企业,而融资租赁出租的设备由承租企业提出要求购买或由承租企业直接从制造商或销售商那里选定。(2)租赁期限不同。经营租赁期较短,短于资产有效使用期,而融资租赁的租赁期较长,接近于资产的有效使用期。(3)设备维修、保养的责任方不同:经营租赁由租赁公司负责,而融资租赁有承租方负责,

(4)租赁期满后设备处置方法不同:经营租赁期满后,承租资产由租赁公司收回,而融资租赁期满后,企业可以很少的“名义货价”(相当于设备残值的市场售价)留购。(5)租赁的实质不同。经营租赁实质上并没有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而融资租赁的实质是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承租人。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

企业对外投资根据其预期回收期的长短,可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一般预期在年内收回本金和盈利的为短期对外

投资,预期本金的收回或获益期在一年以上的投资为长期对外投资。区分长期或短期投资,并不完全取决于有价证券期限的长短,也非投资的形式或内容,因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投资形式或内容可能是相同的,如债务性证券、权益性证券及两者兼有的混合性证券等。对企业来讲,区分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的关键还是从企业本身所确定的投资目的来加以判断。一般讲,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为了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和促使企业资金的增值。但具体讲,长期和短期投资目的是有区别的。短期投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取高于日常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收入,提高企业短期闲置资金的利用率,在对外投资的同时,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故要求其投资的回收期短,并且变现能力强。而长期投资的目的并非满足于获取短期的利息收入,它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其长远的战略规划,例如扩大综合经营规模、进一步发展企业经营业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从而最终为企业取得长期、稳定增长的获利资源。

现金流量与利润

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下计算的收入和成本之差,用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则不能以按这种方法计算的收入和支出作为评价项目经济效益高低的基础,而应以按收付实现制计算的的现金流人作为项目的收入,以现金流出作为项目的支出,以净现金流量作为项目的净收益,并在此基础上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购置固定资产付出大量现金时不计入成本;(2)将固定资产的价值以折旧或折耗的形式逐期计入成本时,却又不需要付出现金;(3)计算利润时不考虑垫支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和回收的时间;(4)只要销售行为已经确定,就计算为当期的销售收入,尽管其中有一部分并未于当期收到现金。可见,利润的计算,并不考虑资金收付的时间,它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科学的投资决策必须认真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在决策时耍弄清每笔预期收入款项和支出款项的具体时间,因为不同时间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这样,在衡量方案优劣时,应根据各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按照资金成本,结合资金的时间价值来确定。因此,在投资决策中不能利用利润来衡量项目的优劣,而必须采用现金流量。

盈余公积金与资本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都属于所有者权益,但差别甚运。资本公积金是从企业非经营收益中增加资本净值的某些积累资金,主要包括接受捐赠财产、资本折算差额、资本溢价收入、财产重估增值等,资本公积金来源于非利润因素,主要用于转增资本金,一般不得用于弥补亏损,更不能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而盈余公积金是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均可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金,也可用于分配股利。但企业用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金后,法定盈余公积金的余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

内涵与重要性 篇6

[关键词]法学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霍艳梅(1973- ),女,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教育、经济法;孙淑云(1957- ),女,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法律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教育、民法。(河北 邯郸 056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研究”(编号:06020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56-02

高校法学教育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是要培养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随着法学专业的发展,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就业现状反映出诸多问题,反映了法律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措施是寻求法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实施法学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实践教学应成为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一、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一般认为,法律专业人才在法律职业基本素质上应具备六方面能力:第一,扎实地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则以及法律制度,并清晰地了解这些概念、规则及制度背后的理念与价值;第二,明晰现行法律体系的框架与结构以及司法救济程序;第三,具有清晰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能够娴熟地运用法律推理,依循法律逻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第四,深入地进行价值与理念的考量取舍,有力地论证法律判断;第五,正确地分析案件事实,把握不同的法律关系,合理地作出法律解释,准确地适用法律规则;第六,在实际工作中具备不断自我学习以掌握法律新知识的能力。这六大能力,都离不开对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综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极为重视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培养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伦理。例如,在美国若不设置法律诊所课程则不批准开办法学院。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专门谈到“实践育人,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类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尤其重要”,并指出应“特别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笔者认为,法学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应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运用实践教学方式开展法律教学,能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紧密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更好地完成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直接参与真实的法律操作过程,生动地学习法律知识,“以法眼看世界”,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双提高”。可以说,实践教学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手段。

(二)实践教学是法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了法学专业,但在当前法学教育中,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教学时间,仍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仅仅就理论和现行法律进行系统的阐释,而没有从法学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技术性出发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内许多著名的法学教育家都曾指出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实践教学是改革的根本措施。如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曾谈到“我国大学的法学本科教学方法落后。现在的多数法学本科教育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而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既没有提供与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相互进行挑战与应战这一教学相长的空间,也不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对实际问题,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考试,则多属对记忆力的单纯测试,学生只要熟练记忆笔记及教科书内容甚至作弊技巧高超便可轻松过关”,认为实践教学 “对于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具有莫大的帮助”。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要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笔者认为,法律实践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法学专业的优化发展,有效促进法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方式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应成为法学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三)实践教学是促进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出路和措施

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造成法学专业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是:相对其他专业,法学就业门槛高。200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司法考试”,将原有的法律资格考试、初任法官资格考试和初任检察官资格考试合而为一,形成统一的司法职业资格考试。但是国家司法考试以其极低的通过率被称为“中国第一考”,2002年全国平均通过率为6.68%,2003年为8.75%,2004年为11.22%,2005年稍有提高为14.39%,整体上通过率低得惊人。这就意味着莘莘学子千辛万苦通过高考、学完大学课程后,还要通过更为残酷的司法考試竞争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据悉,即使有幸运的大学生未经司法考试先行进入司法机构,也被要求签订协议,必须在几年内通过司法考试。而且根据报考要求,法学本科生只有毕业后才能报考。目前这一考试安排在每年9月份进行,意味着走出大学校园两三个月后才能参加。因此司法考试制度对高校法学专业的就业影响可见一斑,毕业即失业成为现实状况。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角度,已经有人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司法考试应当成为法学教育的“指挥棒”,认为应围绕司法考试展开法律教学。但反对者认为: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各高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各有特色,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来说是一件幸事。目前司法考试的考查重点仍是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常设课程,所占分值比例较大,而其他课程所占分值较少,有的只占一两分。如果围绕司法考试的考点来安排教学内容,甚至把司法考试教材作为法学本科教科书,如此缺乏特色的教学内容将会使法学教育沦为平庸的“工匠式”的培训。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而用人单位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另外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也很有意见,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针对现状,一方面应完善司法资格考试制度,对其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报考条件应根据法学专业现状进行合理化调整,例如在报考条件上,如能允许大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报考(事实上,此时法学本科生已基本完成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内容的学习),通过考试后暂不发放国家司法职业资格证,留待毕业后申领,能够有效地解决法学本科生就业门槛高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司法考试通过率低,与其侧重考查应试者实践能力有直接联系。法学本科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实践锻炼和培养,仅以法律条款来与案例情况“对号入座”;没有完整的司法文书的实践,仅套用规定格式进行写作,很难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这也充分说明了在高校法学专业中推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而且,法学专业学生即便如愿就业,走上法律工作岗位,缺乏法律实际技能也势必举步维艰。所以,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有助于改善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途径,缩短适应社会的周期。

二、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一般认为,法律实践教学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为配合法学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法律实践能力而专门设置的教学环节。包括:如针对课程不同内容,进行的课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辩论等“模拟教学”;如为给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机会,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实习应用教学”,以及结合法学专业特点专门安排学生参与的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但目前,各高校对法学实践教学的认识并不一致,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不统一,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开展模式、成绩评定方式及实践设施、师资情况也千差万别,发展极不平衡。如法律诊所教学形式,自2000年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學院等重点高校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相继建立了兼有教学机构和公益性法律服务机构双重性质的各类法律诊所,设立了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由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直接参与实际案件的办理,教师可根据学生代理案件质量给予成绩,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缩短了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实际法律工作的适应期。但多数法学院、系尚未建设完整规范的诊所教学课程体系,有的则处于起步阶段。再如模拟法庭教学形式,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已配置了专用的模拟法庭教室及专门师资。而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等软件建设上发展缓慢,部分高校尚未设置法学专用的模拟法庭教室,有的甚至未开展模拟法庭实践环节。而课堂案例教学,虽然实际中已有很多法律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且也已在课堂授课中有意识地穿插案例,展开讨论。但何谓案例教学,究其具体内涵和操作模式,并无统一标准认定,也缺乏专门性的案例教材。这些都给法学实践教学的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

笔者认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堂内实践教学,即课堂案例讨论、课堂模拟法庭、课堂辩论等;二是课堂外实践教学,即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等。这两方面各有优缺点,应相互借鉴、补充、包容。事实上,某些实践教学已实现了课堂与课外的衔接,例如法律诊所既包括课程教学,也包括诊所实际锻炼;有的高校将模拟法庭、课堂辩论扩充为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从现阶段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看,课外实践教学形式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如法律诊所的设立、模拟法庭专用教室的配置等;而课内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充实、深化内容,如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安排、案例的选择标准、成绩评定方法等,且两方面均应配套师资、教材的建设。可以说,目前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尚需明晰化、具体化,有待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立完善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内涵和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由教育部对法学实践教学制定明确规范。

[参考文献]

[1]姚国艳.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黄河.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田玉.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及其改进[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内涵与重要性 篇7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教学,文化内涵,重要性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中弓弦乐器中的一种, 也就是人们常称为的弦乐器。小提琴在中外众多乐器中被称之为“乐器王后”, 在器乐中占有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作为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 在独奏乐器中的演奏技巧也十分具有高难度的。

一、发展历史, 促进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小提琴

小提琴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 要想让学生在学习小提琴演奏中能够将其学好, 就需要学生掌握小提琴的发展历史, 从而让学生爱上小提琴。因此在新生刚学习小提琴的时候, 没必要马上就向学生教授小提琴基本技巧或者急于单纯的练功, 而是应该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 例如采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播放视频、图片和相关小提琴的发展历史资料, 让学生了解小提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了解在小提琴刚传入到中国之初的时候, 无论乐器本身形制、乐律及其演奏曲目和所表达的音乐风格等方方面面, 无一不在显现欧洲音乐文化的特质, 但是在传入的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下, 让这种特质的不断内化并加强, 进而形成了中国小提琴音乐文化的一种属性, 从感官上让学生认识到小提琴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形状以及演变脉络,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演奏水平。

二、时代背景, 加强对小提琴演奏大师和经典作品的感悟

在伟大的时期势必会有经典的作品和艺术家的产生, 想让学生对中外小提琴艺术大师及其相关经典作品的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 特别是这些大师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都应该是教授小提琴的老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也是作为小提琴教学中文化内涵得以增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有必要在学生练习一首作品的时候, 先了解该作品的作者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该作品的内涵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等, 进而才能更好的演奏出该部作品。例如在进行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品的讲授中, 需要着重讲述“文艺复兴”时期, 因为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改变, 是一次欧洲历史上重大新文化运动, 正是在这一时期, 也标志着小提琴时代的进入, 其中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塔蒂尼就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就可以通过对塔蒂尼所处时代的讲解, 在讲解到他作品的诞生, 然后在深入到当时其他小提琴家的作品, 让学生大致掌握该时期小提琴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学生在进行该时期作品演奏的时候情感和演奏技巧等的处理和表现。同时可以相应的讲解国内的小提琴演奏家和相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例如在进行沙汉昆作曲的《牧歌》的教学时, 就可以向学生讲解在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首曲子就是在新功过成立后不久, 以民间音乐为素材, 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首曲子, 其所表达的意境就是在蓝天白云下, 草原人民幸福的生活。或者在进行《梁祝》教学的时候, 想让学生了解梁祝的美丽传说, 感受到缠绵悱恻的那种爱情, 在进行演奏技巧等内容的讲授, 进而加强学生对小提琴演奏大师和经典作品的感悟, 进而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

三、中外差异, 强化学生熟练掌握演奏技巧和艺术特点

小提琴传入中国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年了, 但是真正影响中国社会音乐生活还是要从近代开始的这一百余年算起, 因此需要注重在教学中小提琴文化内涵的体现, 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演奏技巧。而且对于欧洲小提琴来说, 近四百多年的发展, 在其形式、体裁以及演奏技巧中都有重大进步。例如在十七世纪, 针对韦塔里这一意大利作曲家所著的五乐章小提琴奏鸣曲和他儿子的时候, 就应该着重进行奏鸣曲和协奏曲方面功绩的讲解, 尤其是《G小调恰空舞曲》等。在进行18世纪后半期的独奏提亲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就要进行奏鸣曲的讲解, 其中独奏小品尤为重要, 主要作品代表包括莫卡特的40首小提琴鸣奏曲以及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鸣曲。在向学生讲授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的过程中, 应该进行其作品接近社会性、戏剧性以及和钢琴之间乐句的和谐。学习国内的小提琴作品的时候, 则重点讲授《梁祝》、《牧歌》等经典作品, 恰当借鉴和运用滑音、装饰音等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技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通过在小提琴演奏教学中贯穿其文化内涵, 让学生真正了解、感受和爱上小提琴演奏, 并感悟小提琴作品中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 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放.初探小提琴演奏教学之改革与创新[D].天津音乐学院, 2012.

[2]刘洪.当代西方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关于实证科学与新技术影响的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3, 03:127-136.

[3]许谷.对小提琴演奏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大众文艺, 2011, 24:253-254.

内涵与重要性 篇8

1 学校卫生立法问题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提出

目前, 与学校卫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合法权利的保护, 《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主要是对学校传染病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控制发挥作用。而对于学校卫生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发挥作用的主要依据是1990年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20多年来, 尽管《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 以下简称《条例》) 在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平, 保护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但是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 在制定的一些条款和内容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加上没有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和细则, 使学校卫生工作有法不依, 执法难行[1,2,3], 时至今日更难适应与时俱进的学校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没有明确定位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的组成部分学校卫生资源 ( 人、财、物) 配置不足, 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4,5], 各级政府财政未设立学校公共卫生经费预算, 教育和卫生部门也无学校卫生专项工作经费, 学校卫生的软、硬件设施条件得不到有效提升。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卫生基本设施条件, 教室采光照明, 墙壁、黑板及课桌椅标准配备, 公共洗手设施和饮用水配备, 厕所、食堂卫生设施改造和更新, 医务室/卫生室或保健室建设, 学校校医、保健教师、健康教育教师等专业队伍人员配备和继续教育, 师生健康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等问题比较突出[6,7,8,9,10,11,12]。

1. 2没有明确具体条款内容和实施保障学校卫生组织和管理体系、学校卫生人员配备要求来源和资质要求、各相关学校卫生管理部门职能和考核评估、学校健康教育保障、学生传染病和常见病预防控制等具体条款和实施保障不明确, 以致许多条款内容落实不力, 成效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学校卫生管理和专业部门欠缺或不一, 相匹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中小学校卫生保健所机构人员编制和定位不明确, 学校卫生各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 总体工作效能不高[13,14,15,16]; 学校健康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2005年浙江省所调查的32所中小学中, 仅有1所城镇小学设有健康教育课程[6]。2010年上海一项调查表明, 学校健康教育的资金、仪器、设备、教学资源匮乏, 不少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早已名存实亡[17]; 学校青春期教育严重滞后, 广大学生未能在学校接受系统、全面、科学的青春期教育, 学生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性心理、性行为等教育欠缺; 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水平不高, 健康素养和常见病防治知识行为水平也不高[18,19,20,21], 未能发挥学校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水平中的主渠道作用。

1. 3没有明确违法追究和处罚的法律责任《条例》规定,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指导, 但是由于缺少法律责任, 教育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卫生的主导作用, 卫生部门也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卫生技术支撑和监管作用, 缺少良好合作的工作模式与机制以及学校卫生工作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机制[15,16]。缺少对违反《条例》的部门、学校或个人进行法律追究和处罚, 以致学校卫生工作有法难依、执法难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未能发挥法治学校的作用。

1. 4在保护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不明显学校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且发生率仍然较高[5,22]。学生体质特别是身体素质如肺活量、速度、耐力和力量等指标呈逐年下降或少有上升现象[23,24,25], 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以及视力不良、营养不良和肥胖、伤害、心理卫生问题等已成为危害学生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学生视力不良上升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和城市学生超重肥胖现象同样突出; 伤害已逐渐成为儿童青少年第一位死因, 学生溺水、车祸、高空坠落等发生率较高; 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疾病比较突出[26]。学生吸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心理行为异常、网络成瘾等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近年来持续上升[5]。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 特别是不安全性行为日见增多[5,26], 由此导致性病、艾滋病、怀孕流产等生殖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和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 现有的《条例》已经不能够适应与时俱进发展的学校卫生工作和保护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需求, 启动开展学校卫生立法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2 从国家法治建设内涵探讨修订《条例》和启动立法

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是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从法治基本内涵各个要素查找《条例》的不足和缺憾, 对于启动制定新的《学校卫生法》立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 1法律至上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但是现有学校卫生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保护与促进没有得到学校卫生法律的真正保障, 《条例》没有明确法律责任, 加上没有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和细则, 使学校卫生工作有法难依、执法难行。因此, 有必要修订和完善制定新的《学校卫生法》, 使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在保护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真正体现“法律至上”的尊严。

2. 2良法之治法治应当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是制定的良法。良法通常应具备的要素一是制定完备, 即法律应当是类别齐全、规范系统的制度体系; 二是法律应当有效规范社会生活, 并在制定过程中吸纳社会成员的参与, 进而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三是法律应当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立法者应不断通过修改、补充等方法使法律符合社会的需求与时代的发展。但现有《条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 本身存在许多条款和内容上的缺憾, 不具备“良法”制定完备、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保持内在一致性的要素, 因此还不能说是一个“良法”, 所以也就得不到依法治理, 不能够最大限度得到民众的认同, 并发挥法治的效力。需要通过修改、补充等方法来使其符合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 符合保护和促进学生体质和健康的要求。

2. 3人权保障人权是人在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中地位和权利的“总和”, 人权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地位象征, 而法治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上, 才能肯定人在法律上的主体地位。在我国, 人权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集合,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保障人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任务, 法治也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为重要内容。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权的重要部分, 但是现有《条例》在保护和促进学生体质和健康乃至生命权方面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因此需要修订现有法律和重新立法, 明确法律责任, 真正发挥保护学生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法律保障作用。

2. 4司法公正法律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严格的适用才能发挥效力, 要准确适用公正, 否则, 再好的法律也只能是形式。现有《条例》的条款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司法公正, 特别是对违法责任人和单位的法律责任不明和处罚力度轻微, 在实践中不能够适用和公正, 使现有《条例》成为了“纸面上的法” ( law in book) , 而不是“现实中的法” ( law in action) 。

2. 5依法行政在法治社会中, 最高的和最终的支配力量不是政府的权力而是法律, 政府也必须依法行政。正因为法治有异于人治的上述特性, 所以法治成为适合现代社会特点的基本治理模式, 而这种社会治理模式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给社会成员带来幸福。现有《条例》的制定和某些条款仍然体现的是政府或某些管理部门的权力, 是人治而非法治, 因此不适合现代社会特点的基本治理模式, 更不能给广大学生带来健康和幸福。迫切需要重新制定真正有异于人治和政府部门权力的学校卫生法律, 可以依法行政的学校卫生法律。

内涵与重要性 篇9

一、“两学一做”教育的提出背景

“两学一做”教育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情、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十八届五中全会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1]“两学一做”教育的提出,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营造更有利于我们发展的环境。

(一)党内环境的变化

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九十五周年。党内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地位的变化。我们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成为了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执政党”,并将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第二,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回望过去,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目标,并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党员数量及其结构的变化。从党员数量看,我们党已经从建党初期的五十多名党员发展到八千多万党员。大专以上学历党员比例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党内环境的变化,一些党员干部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四风问题也非常突出。十八大前后,我们党相继查处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反腐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赢得了民心。但是,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王岐山同志指出,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党内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二)国内环境的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换,发展动力由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向出口、消费、投资三者协调发展。在政治上,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在思想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社会思潮汹涌激荡。西方国家也在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向我国人们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一些人难免受到这些错误思潮、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主流意识形态外,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有所抬头,藏独、疆独、港独分子异常活跃。此外,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实力依旧薄弱,发展方式粗犷,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比较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还有一些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三)国际环境的变化

我们党执政面临着四大考验,即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外部环境就是指党所处的国际环境。我们搞改革开放,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利,但也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风险。第一,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推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享有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将污染、贫穷、经济风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第二,霸权主义不断威胁我国的安全,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充满怀疑和猜测,他们依然固守冷战思维,采取各种手段掣肘中国,妄图阻碍中国的发展。美国政府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一方面派军舰航母驶入南海进行挑衅,另一方面挑唆菲律宾制造南海仲裁的政治闹剧。地区局势不断紧张升温,不排除出现局部军事冲突的危险。第三,恐怖主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中东地区萨达姆、卡扎菲政权倒台之后,IS组织随之崛起并向欧洲渗透,法国等国家不断遭受恐怖袭击。恐怖主义的活动和目标没有国界之分,我们国家家也不是世外桃源。受到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恐怖主义的苗头。第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与此同时,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崩溃论”,妄图从意识形态上瓦解中国。国际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二、“两学一做”教育的科学内涵

党中央及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学什么做什么是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其中“学”和“做”都有其科学内涵。

(一)学党章党规

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与政治主张,规范了全体党员的纪律约束和责任义务。一名合格的党员要自觉学习党章、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党规是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基本规则。党员干部讲规矩、守规矩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党内团结、完成执政任务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党章党规的科学内涵和丰富内容。

(二)学系列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了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智慧,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与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伴随着治国理政的实践不断丰富。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开拓我们国家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同心共筑中国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正确方向,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把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注重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新要求的认识,更好地发展人民民主,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做合格党员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任务要依靠全体党员的有效工作来完成。我们党又8800多万党员,“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每个党员入党后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满足以下三个标准:一、以党章为遵循。党章是党内最权威的规范,是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每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管工作性质,都要牢记自己入党时的承诺,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严格按党章来约束自己。二、以群众为评判。“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是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基石。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谋实事、解难事,力求达到群众满意。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维护群众利益落实在行动上。三、以实践为检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一直是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保证,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全体党员必须发扬正抓实干的作风。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必须践行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只有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以实践为检验,把自身的工作同全党目标有机结合,努力创造更好成绩。

三、“两学一做”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全面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重要实践,也是面向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一)“两学一做”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延展深化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党员合格,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4]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取得明显效果基础上,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基层组织、落实到每名党员,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中央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既是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四风”整顿的持续巩固,又是解决作风不严不实问题的现实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强化党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信念坚定、政治忠诚的合格党员。

(二)“两学一做”是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思想建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建党的这一基本理论要求,也符合我们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在社会上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生活腐化,少数人甚至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一些党员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一些党员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两学一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引导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执政意识和看齐意识,切实解决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精神懈怠、道德滑坡等突出问题。“两学一做”

教育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对于提高党员思想水平、党性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两学一做”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抓手

我们党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严明党的纪律,首先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极端重要性,并指出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两学一做”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性,始终把纪律规矩放在前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增强党性意识,做到讲规矩、守纪律,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开展“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引导党员从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开始,切实加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教育,打牢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基础,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两学一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决策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通过不断加强党自身建设才能够得到保持与发展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以及从严治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的矛盾始终存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面临严峻挑战:有些党员只关心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忽视了党的奋斗目标;有些党员与民争利,甚至与国争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削弱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严重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危害,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两学一做”

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党永远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变。党员素质提高了,党组织搞好了,党在思想上就会达到一致,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增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做合格党员[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内涵与重要性 篇10

当今, 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由数量转向质量, 由规模转向内涵。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已成为国内大学迫在眉睫的急务。当此之际, 应关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走向, 广泛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 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发展节奏, 及时调整政策取向, 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质量内涵建设上来。

一、面向世界: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

从国际趋势看, “如果说20世纪后半期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期, 那么21世纪初期的主题则是高等教育质量革新”[1] 。进入新世纪,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一是倡导高等教育管理以学生发展为基点。二是更加突出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三是更加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与特色优势培育。四是更加强调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五是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六是更加坚持多种类型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面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 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陆登庭认为, “面临新的挑战, 大学要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 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传授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牛津大学前校长鲁斯卡指出, “21世纪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 大学一要开拓新知识, 二要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美国加州大学校长戈斯强调, “大学对人的教育, 不应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而应是全方位的素质培养。”由此可见,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更加重视“能”与“德”融合, 更加重视质量与内涵的统一 。

(一) 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分析

⒈ 重视加强大学生基本素质。美国2008年公布的“面向新全球化世纪的大学学习”研究报告, 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现代基本素质教育, 认为“现代基本素质教育是美国各专业大学生成功的基础, 是促进人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保证”。美国大学生基本素质, 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文化和自然世界的认识了解。二是智力和实际技能, 含探索和分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书面和口头交流、基本数量分析、基本信息处理、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三是个人和社会责任, 含地区和全球范围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道德思维和行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技能等。四是跨越基础原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交叉学习能力。在加强大学生现代基础素质教育过程中, 美国重点突出七大原则:一是制定更高的目标, 将现代基本素质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终身学习。二是加强学生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指南针”。三是教会学生掌握探究和创新的艺术, 使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四是让学生接触科学、社会、文化、经济和全球发展等方面的宏观问题。五是把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使学生更多接触现实世界。六是加强公民意识、道德和多元文化的学习, 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七是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复杂问题能力的评价, 深化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 。

⒉ 重视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为加快大学创新技术和专利产业化进程,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科技、经济发展, 美国大学纷纷采取切实有效举措, 推进校企合作, 推进科技转换。如为师生营造、提供更快捷方便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和服务程序;向大学各方提供工商界的需求信息, 使技术转让的条件和时间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要;通过大学技术发明转让, 帮助区域企业研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产品;建立新的技术产业化标准, 帮助大学实现面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美国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佼佼者——乔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建立了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心, 聘请校友、亚特兰大的著名投资家和企业家任学校主管技术产业化的首席执行官, 加快推进技术转让的步伐。

⒊ 重视教育评估开放性。美国一直把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与社会化作为重点。社会化即走出校门, 国际化即走出国门。美国大学的国际化评估, 从六个方面对不同类型大学的国际化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如大学对国际化的明确承诺、大学教学和科研国际化情况、组织基本建设、外部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国际化的投入和国际学生和国际项目数量等。美国联邦教育部高度重视评估信息的社会效应, 拨付专款, 改进大学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认证, 将有关评估认证信息向社会公布[3] 。

⒋ 重视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性。2007年3月至6月美国联邦教育部举行五次地区性高等教育峰会, 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 推进高等教育五大重点改革:一是进一步研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和成功过渡。二是增加以需求为基础的财政资助, 帮助更多的低收入和少数裔家庭孩子能够接受大学教育。三是改革资助申请系统, 使之更加透明高效;改革高等教育认证工作, 使认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四是加强对成人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服务和支持。五是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4] 。美国联邦教育部又于2008年3月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峰会, 在检测高等教育五大重点改革落实成效的同时, 进一步提出25条高等教育改革意见, 主要集中在:资助各州建立高等教育信息系统, 使其能够向社会公布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报告;对协调中学与大学课程设置和评估做出成绩的学校和州给予奖励;对成人教育需求进行市场研究, 搜集数据信息;从非全日制学生需求, 考虑保障大学、州和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和招生政策;激励和奖励在招收更多低收入学生方面做出努力的大学;增加私营部门在高等教育资助方面的投资;激励和奖励在降低成本基础上, 不断提高学生保持率与学习成绩的大学和大学系统;消除阻碍大学不断降低成本、加强合作和创新的规章、法律和学术壁垒;不断开放, 增加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认证的认识[5] 。

(二) 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分析

⒈ 高度重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英国的大学高度重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 把大学本科阶段作为知识的摇篮。以两所大学为例。一是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剑桥大学设立“学习生活导师制”, 为每位新入学的本科生确定各方面的指导教师, 如学业导师, 定期指导、全程负责学生学业。在剑桥大学, 获诺贝尔奖的大牌教授都以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为荣。如学习辅导员, 大都是学业导师的博士生, 负责与学生讨论作业, 定期向导师提交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报告。如生活指导员, 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健康、财务、福祉等问题,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健康指导员, 负责健康保健指导, 处置轻微疾病。如心理咨询师, 及时与学生沟通, 帮助解除身心障碍, 缓解考试压力等,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对保密。还有特殊关爱辅导员, 专门帮助残疾大学生解决阅读障碍、行动不便、特别器材等问题。在全方位导师制的互动下, 确保每位学生以优异的学业、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素养走上就业岗位。二是中央兰开夏大学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该校筹措巨资建造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该活动中心从外形设计到功能构划及整体设施, 全部按照学生意见, 全程由学生参与。同时, 该校的图书馆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为学生开放。所有图书面向学生开架。学校配备专车, 夜晚免费将学生送回住地。应该说这所大学以学生为本做到了极致。

⒉ 高度重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英国大学的共识是, 知识转化不仅在智力层面, 而且更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大学可以转化的不只是科技成果, 还应在更多方面体现其影响力。以索尔福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alford) 为例。这是所地处小城市、名不见经传的学校, 却以最受市民拥戴而载誉。据该校商业技术企业转移发展部部长安德鲁·汉普森介绍, 前些年, 英国青少年未婚早孕几乎成为社会问题。该校教授们察觉后, 就针对青少年对电脑游戏的共同爱好, 发明了相关教育电脑游戏, 使青少年在玩电脑游戏过程中, 既掌握了防止早孕的生理知识, 又感悟到社会伦理与社会责任。这一电脑游戏现已作为防止艾滋病的宣传资料, 被欧盟推广。又如十多年前, 因经济不景气, 当地银行纷纷迁到大城市。为解决企业贷款难、经营难, 解决市民不便, 学校建了第一家大学自办银行, 为当地企业与市民提供金融业务服务。目前学校将所建的14家银行的所有收益, 全部用于社区福利事业。再如教授们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 研制相关国际网站, 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化等情况, 帮助企业走向世界, 为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⒊ 高度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英国的企业家精神涵盖构建企业文化、勇于变革、善于创新、具有国际化视野, 包括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冒险精神、诚信精神等。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 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重点, 而诚信是基础。英国的大学希望通过企业家精神培训, 使得学生们抱负远大, 脚踏实地, 服务社会, 改变现状。如诺丁汉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课程分为两段, 知名教授主讲与以小组形式实践。每个实践小组有5位学生, 2位老师, 1位是企业家, 1位是学校教师。实践小组深入企业, 老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成因、解决问题, 并形成报告, 面向企业界人士宣讲, 展示才华, 为就业打基础。英国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 学术质量与标准部主任杰夫·巴克指出, 该校希望学校和学生都拥有企业家精神, 勇于变革、善于创新、具有国际化。学校不但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 还以校友捐赠成立企业家精神基金, 每年在师生员工中评选20名企业家精神典型人物。

我们从以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走向中, 可以感悟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与内涵。

二、与时俱进: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宗旨

家长把孩子送进大学, 实际上送来的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大学在为国家育才的同时, 还承载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 促进大学生“能”与“德”统一,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 两个“突破”

1.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关注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经验和模式。

2.进一步突破“跟踪、模仿”的旧模式, 敢于发挥自身优势, 从中国国情出发, 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模式, 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二) 两个“每一”

1.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 志存高远, 成才成功。

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体现, 就是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主体。不能简单地满足学生中出了多少个名人, 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大学各个部门都应从各个方面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就业和事业。通过加强质量内涵, 加强优质资源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空间, 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成功。这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2. 使每一所大学都内涵深厚, 特色明显, 优势坚挺。

不能满足于几所“985”和“211”高校以及“示范性高职院校”, 而应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覆盖, 使得每所大学都具有办学特色与培养特色, 使得整体高等教育具有错位发展优势, 提升每所大学综合水平与竞争实力, 成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未来生源减少, 大学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之时, 每所大学都能游刃有余, 从容应对, 以各自的特色优势, 更好服务于完善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这就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

(三) 三个“推进”

1.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

通过政策、机制、体制创新, 通过主动服务社会, 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新跨越。

2.推进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高度衔接。

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 强化各类教育在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系统衔接。就人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教育、创新意识能力而言,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各自的教育内容应予明确, 不能错位, 不能单一, 不能失偏。

3.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淡化行政化, 加强管理创新、集约办学、开放共享, 让崭新校园更富有育人文化灵气, 让有限资源发挥超价值育人功能, 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软实力。

(四) 四个“坚持”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做到教育地位优先、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2.坚持教育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就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 服务人民。应将此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素质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放到突出位置。引导高校科学定位, 办出特色, 强化优势。

4.坚持教育改革创新。

关注世界教育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与时俱进, 有新作为、新突破。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改革创新: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举措

在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巩固高等教育发展成果, 必须把重点放在加强质量内涵建设上。

(一) 紧扣四个环节, 进一步推进高教质量工程

⒈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根本。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重在创新人才培养, 重点在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方式。高校的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业、事业、就业、创业, 使每一位学生成人, 成才, 成功。重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重点在于通过加强服务、科学管理、开放共享, 充分发挥1+1>2的效益,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重在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在于着力提高教师个体的品格、品质、品位, 着力提高教师团队的能力、实力、合力, 着力关注教师的自信自尊、身心健康与安居乐业。高水平教师培养高质量学生。

⒉ 进一步突出以特色为关键。特色就是特别出色。特别出色的方面, 才特别有竞争力。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应紧扣学校办学特色, 紧扣学科专业特色。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建设成效, 更好地与时俱进, 为办学特色、为学科专业特色注入新的内涵。

⒊ 进一步突出以综合为重点。高教质量工程围绕人才培养, 各个项目互为因果, 相互关联。必须系统建设, 必须整体推进。学校总体质量内涵建设, 必须以质量工程各个项目相互融合、综合建设为基础, 才能全面提升。例如优秀教学团队, 以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改革成果等支撑与展示;同时又须与学科专业特色、办学特色紧密结合。

⒋ 进一步突出以示范为核心。质量工程建设的意义, 在于以点带面, 形成校级、省级、国家三级互动机制, 充分发挥重点建设项目示范拉动作用, 建好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等。 推进质量工程, 加强重点建设, 其目的就是使重点建设常规化, 使优质资源全覆盖、高教强省成现实, 最终取消重点工程式建设。

(二) 突出六大重点, 进一步加强高教质量内涵

⒈以科学发展为指导, 明确发展定位。每所高等学校找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找准在人才培养特色上的位置, 找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 找准在校际间和行业内的位置。以社会服务为宗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强化服务, 打造特色, 错位发展, 开放办学, 争创一流。

⒉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优化专业结构。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遵循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 科学设置专业, 科学调整专业,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数据平台, 形成专业设置预测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

⒊ 以就业创业为目标, 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 以质量为重, 以学业就业、创业为根。深化与行业企业互动,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产学研合作。以提升能力为中心, 加强课程建设。融理论实践为一体, 开发研究性课程、案例式课程、问题式课程、项目式课程, 开发复合型专业与新兴职业的综合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实验实习科学管理。

⒋ 以提升实力为基础, 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大学老师应志存高远, 责任为重。可以缺经费, 不可缺志向, 可以缺条件, 不可缺责任。在教师素质上, 能力重要, 责任更重要;在创新精神上, 知识重要, 实践更重要;在骨干教师上, 引进重要, 培养更重要。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团队结构, 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 与行业企业行家里手互动对流;构建团队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突显高校教师队伍素质优的特点, 保证水平高的规格。

⒌ 以增强活力为根本, 主动服务社会。高等教育顺应时代潮流, 遵循自身发展规律, 将建设高教强省作为自觉追求, 融入社会, 提升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 赢得社会与地方政府重视支持, 以有为争取有位。专业设置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融合区域行业企业需求, 毕业生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将办学资源面向社区开放, 以校园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发展。

⒍ 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深化科学管理。推进现代大学制度, 以学生为根本, 以教师为根本。杜绝官本位, 淡化行政化。强化集约办学, 追求办学成效。将教学是否满意、是否优先, 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优先, 将教师是否满意、是否优先, 作为衡量高校行政部门工作、考核其业绩的出发点。高校还应积极为弘扬社会先进文化作出贡献, 提供精神标尺, 坚守时代价值, 传承人格力量, 引领先进文化, 力争成为世间最为翠绿的精神绿洲。

摘要:当今,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由数量转向质量, 由规模转向内涵。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已成为我国大学迫在眉睫的急务。当此之际, 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发展节奏, 及时调整政策取向, 要关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走向, 广泛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 要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质量内涵建设上来。

关键词:质量内涵,高等教育,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金子元久.当前本科教学改革趋势的国际比较[J].徐国兴, 译.阅江学刊, 2009, (2) .

[2]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美国公布“面向新全球化世纪的大学学习的研究性报告[J].美国高等教育信息, 2007, (8) .

[3]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美国联邦教育部将拨专款用于改善大学评估认证工作[J].美国高等教育信息, 2007, (17) .

[4]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美国联邦教育部将举行五次地区性高等教育高峰会议[J].美国高等教育信息, 2007, (14) .

内涵与时机 篇11

一、 内涵:怎样的学习支架更有价值

1.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学习支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互动的情境当中,学习才会发生,理解才有可能,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产生有效的互动,需要一个平台,而有价值的学习支架,就提供了这样一种互动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指导;师生之间双向反馈,学生反馈学习进展、遇到的困难等信息,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 不同个体的学生,学习经验、生活背景差异很大,他们以各自独特的经验去建构同一新知识,观察的视角会有所不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些不同的看法与观点便得到了汇聚和辨析,个体的经验得到共享,从而使所有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

2. 建立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支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状态存在两种不同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指个体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该理论指出,教学不能仅仅保持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上,而要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即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提供学习平台,在这种支架的扶持下,学生的学习水平逐步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如图1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能力,做出准确的推测和预判,不断地调整支持与干预的程度与方式,使教学始终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进行.

二、 时机:何时搭建学习支架更为有效

1. 建构模型之初——搭建联想推理的学习支架

建构物理模型是物理学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个从物理现象中,抓住核心要素,运用简化、理想化等方法的抽象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在建构物理模型之初,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联想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案例1: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磁体周围的磁场是如何分布的呢?

【观察实验】在投影仪上放一条形磁体,玻璃板放在其上,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击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2(a)所示. 再放置几个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分布. 把条形磁体换成蹄形磁体重复刚才的实验.

【联想推理】从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铁屑的分布好像许多条曲线. 如果我们按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在某点的曲线上标上箭头,取走小磁针后,仍能通过带箭头的曲线形象地知道小磁针在该点时受磁场作用的情况.

【建构模型】仿照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画出的曲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磁场越强的地方,磁感线越密;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如图2(b)所示.

“场”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安排“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学生经历直观可操作的环节,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推理,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建构起“磁感线”物理模型.

2. 验证猜想之际——搭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支架

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时,会有一些疑惑和问题,进而会提出某种猜想.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沿着这些支架自主地去探究蕴涵其中的物理规律.

案例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学生用力将手压在水平桌面并拖动,体验课桌对手的摩擦力,用不同大小的力、不同方式再试试,感觉会有所不同.联系生活实例,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提出猜想】学生列举猜想,可能有: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接触面面积的大小,③压力的大小,④还可能有……

【设计和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对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给予提示与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控制变量法. 学生小组合作,挑选实验器材、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记录的测量结果,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由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完全相同,拉动物体时很难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有所变动.若有同学得出相反的结论,教师应组织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共同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进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方法,自主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教师须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索进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建议,以帮助他们顺利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3. 认知冲突之刻——搭建释疑解惑的学习支架

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对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 学习新知识时,会以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新知识,而有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常被其表象所遮掩,学生的理解大多还比较肤浅,遇到不能解释的新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此刻是重要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释疑解惑的学习支架.

案例3:小电灯不亮,电压表哪来的示数

【现有认识】学习“电路初探”内容之后,加上自己的经验,学生对简单电路有个基本认识,即:电路通路时,电灯中流过电流,电灯就能发光,电路中的电流表有相应的示数;若电路断路,电路中就没有电流,电灯不会亮.

【认知冲突】如图3所示的电路,电学实验中,闭合开关后,学生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指针不偏转,但电压表的指针却发生了明显偏转. 小电灯都不亮了,不通电了,电压表哪来的示数?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释疑解惑】教师将电路中的小电灯拧下来,学生观察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测量电源电压,学生发现两次电压表的示数几乎一样,也就是说:小电灯断路时电压表测量了电源电压. 教师问:“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是否就是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

学生讨论,意见不一. 教师将灵敏电流计替下电路中的电流表,合上开关,学生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原来电路中有电流,只是普通电流表的灵敏度不够所以测不出来.

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不能包容时产生的一种矛盾. 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又不失时机搭建学习支架,给予学生有效支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逐步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学习能力.

4. 课堂结尾之时——搭建拓展延伸的学习支架

课堂结尾环节是课内与课外衔接互动的纽带,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如同一台晚会的压轴戏,不但能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巩固、拓展、延伸物理知识,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这需要教师搭建不断拓展延伸的学习支架.

案例4:奇妙的试管透镜实验

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初步应用后,在教学结束前,教师补充做了两个试管透镜实验.

【亮线与黑影】如图4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光线从试管上方往下照,底下的白纸上出现了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而在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则是一个橄榄状的黑影,上下移动试管,亮线的粗细会随之变化.

【直线变曲线】如图5(a)所示,在白纸上画上几条相互垂直的细线,将一支充满水的试管放在这些线条的角平分线EF位置上,从试管正上方透过试管观察,发现这两组直线变成了如图5(b)所示的两簇S曲线. 更有趣的是,当使试管垂直于EF方向缓慢地往复滚动时,两簇S曲线竟然随之扭曲变化,时分时合,时左时右.

【拓展与延伸】教师提示学生,试管中的水相当于圆柱形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里面的空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一个凹透镜. 课后不妨找一个矿泉水瓶,透过它去看书上的字,看看有水和没水的地方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样?看看沿着矿泉水瓶轴线方向与横向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样?能不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

课堂结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情节跌宕、富有启发思考性的悬念,让学生在感觉意犹未尽的同时,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为学生精心搭建富有拓展意义的学习支架,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对于推动学生思维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内涵与重要性 篇12

体育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 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腾飞, 经济的日益发达, 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提高, 使体育成为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体育的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而充分体现和展示出体育的巨大潜力和丰富的内涵。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完善起来的。原始人类在为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的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攀登、游泳以及其它各种技能。这些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能与现代人的体育运动都是身体的活动。其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谋生, 后者主要用于锻炼身体。体操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是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实践中, 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拓展起来的, 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也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服务。

在中国, 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它包括身体教育 (即狭义体育) 、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 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增强体质, 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 竞技运动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 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其特点是:具有高超技艺, 竞赛性强, 按照严格统一的规则进行竞赛, 成绩得到社会承认。项目包括:田径、体操、游泳、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垒球、曲棍球、手球、水球、跳水、拳击、射箭、击剑、摔跤、柔道、马术、在自行车、赛艇、皮艇、划船、滑冰、滑雪等数十个项目。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身体活动。这三个方面因目的不同而相互区别, 但又互相联系。它们都是通过身体活动而全面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 都有教育和教学的作用, 也都有提高技术和竞赛的因素。多年来, 体育发展迅速, 变化甚大, 尤其是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和健身运动的发展更加迅速。

体育原本英语是PHYSICALEDUCATION, 指的是以身体运动为教育手段, 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直译为身体的教育, 简称体育。17~18世纪, 在西方的教育中除游戏、角力、体操以外, 又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18世纪末, 德国的J.C.F, 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 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 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 建立起“体操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 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词并存, 相互混用, 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为体育。在我国也把它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当体育活动在社会上发展起来后, “体育”一词出现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用法。用于狭义时是指身体教育, 用于广义时是“体育运动”的同义词, 是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内容的总称。

总之, 体育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 达到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社会文化娱乐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 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约。中国体育的任务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体格健壮和体能的全面发展,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 技术和技能,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 一般从人们的体质水平, 体育普及的程度;体育制度和措施及执行情况;体育的科学理论水平和体育设施状况;运动技术水平和最好的运动成绩等五方面衡量。因此, 现代体育由体育 (狭义的) 、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构成。从长期的历史渊源中不难看出, 劳动创造了人类, 创造了人类文化, 创造了人类文明, 劳动也创造了体育, 而体育又反过来为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健美、健身、健康娱乐而服务, 从而充分展示和体现了体育的深刻内涵。

2 体育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提高, 从而体育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健身、强身、医疗、保健的自然属性功能, 进而发展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属性功能, 并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

2.1 健身与健美的功能

体育成为社会的专门体系是和人们对它增强体质的特殊认识分不开的。健身与健美是体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和发育的均衡性, 形态结构的完美性;改善了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协调工作能力和功能;提高了机体克服阻力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发挥了强身健体、推迟衰老、提高工作能力和健康长寿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达到更加健与美。发达的肌肉健美的体型和端庄的体态, 可以促使人们身体完美。身体的健康反映了机能的完善程度, 健与美的体型体现了民族的气概和精神面貌,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2.2 医疗与保健功能

体育具有防病治病和帮助病人改善身体状况等医疗和保健功能, 能起到有病辅助治疗, 无病健身和防病的作用。体育的医疗和保健作用, 远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相传“阴康氏”创造“消肿午”来防治关节病。春秋战国时代已经采用“导引术”“吐纳术”等强身治病。在现代医学中, 体育疗法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在康复治疗中, 体育可激发人的意志、毅力, 通过病人所需要的适当得活动, 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 按照循序渐进和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 可得到奇特的功效。

2.3 促进心里健康的功能

体育能调解和改善人的心理环境、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和心理平衡。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不仅能增强体质, 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也能显著促进人的心理活动, 使人们能保持精力充沛, 心情舒畅和朝气蓬勃,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心理状态, 还能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 顽强、自信、自制、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4 教育功能

体育本身具有很显著的教育功能。体育包括身体教育 (即狭义教育) 、竞技教育、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 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使身体全面发展, 增强体质, 传授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竞技运动是指为最大限度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它是在教练员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指导下进行训练和竞争的过程, 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这三个方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它们都是通过身体教育和教学活动来完成各自的目的的。

2.5 经济功能

体育本身不是经济活动。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后, 体育的一切活动就进到商品经济的每个活动领域之中, 成为商品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腾飞, 以及体育社会化、商业化、职业化、实体化、市场化的兴起和发达, 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体育的经济功能有直接和间接的推动刺激经济活动的作用。

2.6 政治功能

体育与政治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治团体都要求体育服从政治需要, 为政治服务。中国70年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乒乓外交就是通过体育渠道打开了中、美之间封闭了几十年的大门, 为而后的中美建交, 为我国在外交上的一个又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 胜利和成功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任何一个国家、阶级、民族和政党都不会放弃对体育的需要, 而是更多的利用体育所特有的功能为自己的政治任务和目的服务。

2.7 社会交往功能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体育休闲娱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现代人利用体育活动交往提供了更为现实有效地条件和广阔的前景。

它可以消除人们之间由于语言和社会背景所带来的交往障碍, 成为世界文化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体育活动能使人们敞开思想, 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为广交朋友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体育的集体项目,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 通过场上身体、动作、表情、手势、眼神等非语言行为的相互交流, 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字, 对交往的障碍起到相互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8 文化功能

体育是一种文化。它提炼和创造了人类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形体语言、社会行为和社会文化的精华。在体育文化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一切体育形式、场地、参加人数、法规、法则和执法等特有的全景, 都是人们用体育能动的把社会的大环境高度浓缩成社会的小环境, 更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控制和掌握。人们经常的参加体育活动, 接受体育文化的帮助和教育, 而获得身体、心理、教育、意识、品德、社会等等方面的提高, 推动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便是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和多层次性。

2.9 焕发民族精神的功能

体育既是一门学科, 又是一个窗口, 更是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展示。特别在现代的国际体育交往中, 它能充分体现民族的精神风貌, 焕发民族的精神。每当赛场上出现紧张、激烈的场面时, 国民的心与运动员紧紧相连。80年代中国女排在体育场上的胜利, 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的自尊自强的精神。全国上下把女排的精神作为学习的榜样, 激励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为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 体育在焕发民族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1 0休闲与娱乐功能

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减少了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强度, 使人们的剩余时间增加这为人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保持应有的体能提供了条件。最终人们选择了体育作为生活和利用剩余时间的主要形式, 形成了休闲和娱乐体育。人们在休闲娱乐体育中感受到健身的欢快, 心理的满足, 精神的安慰, 交往的幸福, 美的体验和生活的乐趣, 为人们解除了疲劳和烦恼。

摘要:体育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完善起来的。它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及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需要, 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写生能力下一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