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内涵

2024-09-24

形式与内涵(精选12篇)

形式与内涵 篇1

书法作为抽象的视觉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的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书法艺术借助文字表情达意,以自由的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中国的书法艺术就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慢慢地积淀出它独特的美以及丰富的表现内涵。本文主要从书法的形式美和表现内涵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书法的形式美

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艺术,既讲究具体的线条美、造型美,也讲究抽象的朦胧美、意境美。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一件书法作品中,除了题材能告诉人们一些东西之外,形式语言也能向人们“讲述”一定的内容。[1]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写的是苏轼的《赤壁赋》,文辞便能向人们传达十分丰富的信息,但这并毕竟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目的。欣赏苏词,大可不必到书法作品中去寻找,一本校注白文本要方便得多。作为一件书法作品,它首先是,也主要是依靠线条对人们发挥作用。任何徒手画出的一条线都有他的情调,如有的是轻捷、飘忽、灵动,也有的是稳重、端庄,飘忽的线条容易唤起灵动的心情;稳重的线条使人感到严肃端庄;迟滞的线条传达了挣扎的艰难。每一根线条都敏感地传导了手对心的牵动,从而带出最微妙的情绪,又以此触动观者的心。

近年来,欧美人士也逐渐发现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美。它们赞赏中国文字,认为“每个字都是一朵美丽的花”。瑞士画家保罗克利说:“书法是用一根线条去散步”。[2]西方的一些美学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根根线条构成的。书法艺术是“净化”了的线条美,它启迪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净化人们的心灵。它的千姿百态和深厚底蕴,引导人们到淡泊、空灵、深远的境界中去。

线条美,构成书法的筋络百骸。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3]从书法的笔划之迹,流出万象之美和人的内心之美。“龙飞凤舞”,吐出来的线条魅力无穷。而这众美纷呈无不与字的空间虚实对比有着紧密关系。宗白华先生运用美学的观点,强调“一幅好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给予书法家以莫大的启迪。

中国书法艺术的空间感,在篆、隶、真、行、草里均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从铜器铭文入手,来寻觅中国书法章法、布白的美。殷初象形文字,大小参差。商周铜器“款识”只寥寥几个字,而布白巧妙奇绝,铭文所表现的章法之美也令人叹服。金文之后是篆、汉隶,再而变为草、行、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嬗变,就在这上下左右、方圆大小之行的结体和疏密起伏、曲直波澜的笔势中,创造了许多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空间感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文字本身决定的。中国的每一字都占据各自固定的空间。写字时用笔划,如:点、横、竖、撇、捺、钩等,结成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迁”[4],“八方点画,环拱中心”[5]的一个“空间单位”。这样“生命单位”和“空间单位”两者相应生辉,就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宗白华先生对此有深刻的分析和生动的描绘,他认为“一件书法作品就是一个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想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书画都通于舞。它的空间感觉也通过于舞蹈和音乐所引起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感觉。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这书法的空间感。因为一切动作以空间为条件和间架。”

空白地位的艺术性运用,是书法艺术的一条重要原理。正如包世臣所说:合适的空白布置是书法的第一要旨。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力求章法、空白等的得当。他的作品给人以淡远、简朴、空灵的感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林散之先生也是一位深谙空间感的高手,他一管在手,胸有成竹,真正达到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宜的化境,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书画都留下天地头,中外书籍配有扉页,古今中外大建筑面前一般都有空旷之地,好让人有回旋余地。开门设窗,是让人与外界交往,呼吸室外新鲜空气。中国画的造境是永恒的空间,而这空间的构成却依于书法。

二、书法艺术的表现内涵

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包含的个别物体的表象。汉语“表现”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出来”,expression一词除了“表达”的意思外,还有“表情”的含义,在许多场合,都特指“感情的表达”,因此西方艺术理论一谈到“表现”,绝大分场合仅指“感情的表现”。《牛津美术词典》对这一词条的解释为两部分:“绘画中人物的感情表现”与“作者的感情表现”,清楚地表明了这一命题在西方艺术史中的状况。[6]

书法作为指代、存储信息的载体,除具有指示、摹状、表达、象征功能外,就是它的表现功能,表现内心无法名状的情感。传统书法范式的笔画构架是它的能指层面,具有表现性,是艺术化了的符号,它由最初的任意的实用性转向了注重内心世界表现的艺术范式。楷书的端庄、魏碑的肃穆、草书的灵动、行书的飘逸、秦简的古朴、汉隶的典丽,无不是“有意味”的线条形式,无不浸透着传统书法的艺术底蕴,因而,历代书家、文学家十分重视书法的表现功能。

我们对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进行了分析,它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层次;

1. 作品形式构成的节奏变化所暗示的情感活动;

书法的节奏感,称为“笔意”,又称“力感”“力度”,节奏表现出来的是动态美,而动态美正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命脉所系。

中国的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最富于节奏感。怀素的《自叙帖》写得活泼飞动,笔下生风,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它既是狂怪怒张、笔墨飞舞的狂草书,又是“心手相师势转奇,诡行怪状翻合宜”的抒情之作。通过展读此帖,我们的确感受到全篇一气呵成,心手两忘。在点与线飞动中,如锥画沙,干湿相兼,气盛神足,犹如钢丝之萦结。特别是后半部分更加地狂放,有人评价其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似狂风骤雨、电闪雷鸣。一卷《自叙帖》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充满个性创造力和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通过感受草书,我们切实体会到书法的线形运动感,领悟其内在的时间艺术性质和情感表现力。

2. 作者的气质、性格、修养等

这些是我们从书法中比较容易感受到的部分。气质、性格、修养,决定了作者创作的基本风格或者说基调。创作中气质、性格、修养的潜在作用是稳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不会产生显著的变化,而感情活动的作用随着机遇、事件以至生活细节的一切改变而改变,并且由此给创作带来活力和生机。

一件书法作品打动观众的不仅仅是点画之间的形式美,最重要的是释放出来的人格美和情感美。人格美和情感美往往是结果,是作品展示出来让我们看到的,有的时候也是过程中的状态所体现的。张旭写起狂草来相当投入,书写过程中表达了一种生命情感,带有象征意味。再就书法作品本身,我们今天看到历代书法名迹的时候能够想象到、感觉到作者写字时的状态,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处于非常痛苦的状态之中,激情难耐地写出了《祭侄文稿》,感觉不是在写,而是在挥洒,情感的倾泻无可抑制。好多书家写心经,让我们进入经文的那种境界之中去。打动读者的恰恰是流露出来的个人情感。

3. 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求变创新史,各时代有各时代的特色和气息。中国书法就字体论,有秦篆、汉隶、魏碑、真草、宋元明行书。以风格论,晋书神韵潇洒,唐贤矫之以法,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明人尚姿,清人尚变,大力突破前代遗范。这“韵”“法”“意”“姿”“变”,即是各代书法艺术的时代特色,又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线索。宗白华先生说得好:“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操和文化精神。”

总之,一幅高妙的书法作品,必然会有一种深层的艺术意境,这种书法意境就是书家审美理念与真情实感在作品中的升华,是书法美的意义的显现,使得书法家和观赏者均获得身心无限的愉悦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p221

[2]王岳川《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p368

[3]刘熙载《艺概·书概》

[4]《运笔都决》

[5]《书法考》

[6]《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形式与内涵 篇2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展开。总书记在6月18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那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具体内涵是什么?表现形式是什么?下面逐一解读。

形式主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

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明星工程”;不考虑单位实际和能力,到处出国考察,每天大吃大喝,浪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有的眼睛长到头顶上,“只要领导满足,不怕群众骂娘”;有的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以牺牲单位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名利。

二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红火,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快,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的危害:形式主义妨碍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

状态,必然影响党和国家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

其次是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弄虚作假之风,助长思想懒惰,巧于应付上级的不良倾向,影响干群关系,影响部分干部健康成长。同时破坏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势必助长了一些单位歪风邪气的蔓延。

再就是导致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样货色。共同生长,互为支撑。形式主义的产生根源同官僚主义产生根源是一样的。官僚主义不深入基层,不搞调查研究。布置工作拉架子造声势;成绩和荣誉方面争,在工作中大搞形式主义之风,远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切工作讲套路,拿出一些数字应付上级。这样势必贻误工作,贻误事业,对党的事业造成损害。

官僚主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官僚主义是不负责任的领导作风。官僚,中国古代指在衙署办事的官吏。后常用作贬义词,指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一词在汉语中出现较晚,是从西方转译过来的。官僚主义的特征是领导者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贪图舒适,满足现状,做官当老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独断专行;讲求官样文章,繁文缛节等等。

官僚主义(bureaucratism):“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

官僚主义的表现

表现之一:脱离领导群众型

第一种,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第二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主观片面,粗枝大叶;不抓业务,空谈政治;不听人言,蛮横专断;不顾实际,胡乱指挥。这是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

第三种,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对事情没有调查,对人员没有考察;发言无准备,工作无计划;既不研究政策,又不依靠群众,盲目单干,不辨方向。这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表现之二:老爷式

第四种,官气熏天,不可向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这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第五种,不学无术,耻于下问;浮夸谎报,瞒哄中央;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功则归己,过则归人。这是不老实的官僚主义。

第六种,遇事推诿,怕负责任;承担任务,讨价还价;办事拖拉,长期不决;麻木不仁,失掉警惕。这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

第七种,遇事敷衍,与人无争;老于世故,巧于应付;上捧下拉,面面俱圆。这是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

第八种,学政治不成,钻业务不进;语言无味,领导无方;尸位素餐,滥竽充数。这是颟顸无能的官僚主义。

享乐主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享乐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观念。认为感观上的快乐就是人生的目的,光凭感官上的快乐就能使人幸福和满足。享乐主义必然导致自我陶醉或自我中心主义。因为感官的享受只有自己体验,谁也不能代替别人体验感官的快乐。享乐主义特别表现在性行为及其习惯方面。在西方世界,享乐主义导致婚外性关系、青少年性关系、同性恋.....享乐主义使人们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

享乐主义是艰苦奋斗的大敌,是腐败堕落的渊薮,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走向衰亡的起始。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要高度警惕享乐主义的侵蚀。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把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作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之一加以强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新形势下,享乐主义有多种表现,比较突出的是:

在精神状态上,不再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人民的利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而是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满腹牢骚,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享乐安逸才更“现实”;

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更不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

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奢靡之风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所谓奢靡,一般是指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即古人说的“暴殄天物”、“害虐丞民”。奢靡同正常消费和享受的区别在于,一是大大

超越当时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二是无度地挥霍社会财物而不能物尽其用。

通观历史上的奢靡现象,有两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搞奢靡的人多是有权势的人,或政治上权柄在握,或经济上富可敌国,或两者兼而有之,“既贵且富”。二是盛世更容易出现奢靡之风。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连天子都不能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的车,将相乘牛

车,百姓无积蓄,统治者就是想奢靡也没有条件。因此,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推崇“寡欲”、“无为”,在生活消费上极力保持节俭。而一旦到了所谓的盛世,情况就大一样了。财富多了,环境相对安定,享乐思想必然滋长。

有形式,更有内涵 篇3

时尚典雅的造型,多样的组合方案

全新120系列有着别具一格的外观设计,传统扬声器的方正造型在其最新引入的弧面、弧线元素的点缀下显得更加灵动、时尚,而且为配合风格迥异的家居环境,设计师还特别为该系列准备了三种色调搭配方案供选择,黑色箱体搭配钛金属色障板显得高贵而神秘,浅色箱体搭配银灰色障板显得时尚而雅致,樱桃木色箱体搭配酒红色障板则显得华贵而热情,而且每款音箱的前障板均采用色泽鲜亮、质感高贵的钢琴漆饰面进行工艺处理,凸现了120系列在形象气质上的与众不同。

120系列的产品线也较为丰富,包括FS127(落地箱)、BS123(书架箱)、CC 121(中置箱)以及SUB111.2ESP(超低音)共四个型号,这恰好可以组建完整的家庭影院,当然Hi-Fi玩家也可以任选前二者之一搭配效果不俗的纯音乐系统。需要说明的是,该系列中的有源超低音并非什么新品,而是套用了100系列中的SUB 111.2ESP方案,只不过在造型和色彩搭配风格上设计师会赋予它更多的“120”气质。此次我们重点介绍120系列的代表作FS127。

优质的单元的单元结构,精湛的工艺处理

作为120系列中的主力军,FS127除了具备俊朗挺拔的造型和优秀的工艺设计之外,核心技术和单元部件的采用也颇有看点,部分环节甚至是在200系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25mm的高音单元是改良版的HT25 KSTV,由铝合金球顶振膜和表面的环形相位校正器共同组成,单元前方还采用格栅式金属防护罩进行“封闭式”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外因损坏。高音单元振膜则由铝、镁、锰为主要成分的合金材料混合锻造而成,音圈与振膜系一次整体成型,既可以确保音圈与振膜的协同稳定工作,也可以为音圈提供优良的散热条件,使其具备更大的功率处理能力。140mm口径的中低音单元TT140 AS是一种以往在高端型号中才采用的专利技术,这种被称作“铝合金一三明洽”振膜的特殊音盆结构由厚度极薄(0.2mm)的高强度球面铝合金振膜与传统的纸质锥盆形振膜粘合而成,这种混合型材质的音盆集中了铝合金与纸的全部优点,既可以凭借质量、强度和刚性方面的优势获得良好的瞬变特性,又维持了适中的内耗和阻尼,声学品质十分优良。

为确保良好的音质还原,FS127的局部处理也毫不含糊,体现了德国名厂的一贯严谨作风:双线分音式接线柱是赫赫有名的德国WBT的产品,琥珀色橡胶接线柱内嵌高纯度金属无氧铜片的制作工艺一看就是不俗之物。其次为有效弥补小型落地箱低频普遍欠佳的硬伤,FS127采用了独特的双倒相方案,特别是为了安放下扬式倒相孔,设计师在箱体底部和底座间预留了足够的反射空间以利于气流的通过,为营造丰沛的低频奠定了基础。倒相孔的形状和材料则经过了特殊优化,能够有效降低空气涡流产生的风噪,另外用于调节低频量感的倒相孔海绵塞也增加到两块,二者将分别利用不同的形状来控制倒相孔中通过气流的强度,从而让FS127具备了更强的“自主”低频调节能力。

全面、平衡、真实、准确的音质还原

考虑到购买此类产品的玩家预算往往都不会太高,故我们为FS127选择了一套PM7200放大器+CD5400的MARANTZ入门级音源组合进行试听,软件则囊括了人声、民乐等多个环节。FS127予人最深的印象便是它的平衡性和全面性,它对于各种风格的音乐均能准确地驾驭和把握,高频延伸自然但不会过于明亮,独特的振膜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瞬态,在民乐《阳春白雪》中琵琶音色显得清脆而圆润,解析力颇高,奏者弹指挥手间的节奏和力度均可清晰呈现,即便是快速抡拨营造的致密音符也不会乱成一团,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交代得非常清晰。在音场结构和动态表现上,我们能够准确地辨别各种乐器的定位,聚焦于中后声场的主奏琵琶被分列周围的器乐合奏群牢牢环抱,音场开阔深远但仍不乏凝聚感,各种乐器的线条极之清晰,高潮部分营造的动态气势逼人,低频部分潜得下来但却不会让人有丝毫的臃肿和压迫感,让人不由得对这款小巧的落地箱刮目相看。人声环节,FS127还原蔡琴的特色中音显得绵甜而爽滑,具有足够的润泽度,中、低频段的衔接部分一气呵成,《渡口》中地鼓营造的低频一浪浪席地卷来,量感丰沛而弹性有余,另外赵鹏特色低音的磁性、凝重特质也有准确、理性地传达,个中饱含的沧桑、忧郁情结更是得以自然流露,甚是令人陶醉……

形式与内涵 篇4

角, 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 并为百姓排忧解难, 从而体现出媒体社会责任和职业情怀。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真正把新闻做成了“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它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强音。但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民生新闻在传播内容及形式上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民生新闻竞相推出的今天, 如何使我们采编的民生新闻更有看点, 更多地吸引观众的眼光, 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我们努力探讨的地方。

1 坚持“三贴近”原则, 打造本土化品牌

媒体的受众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各不相同, 舆论引导要完全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显然也不可能。尽管受众个体心理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关心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生活。受众们看电视时肯定爱看与自己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爱看反映身边人喜怒哀乐的节目, 如果新闻报道的群体与他们离得太远, 他们并不一定关注。主流媒体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 站在平民的视角, 关注他们的生活、利益、情感, 新闻报道才能与群众的心理合拍, 才能引起群众的兴趣, 最终才能产生舆论效果。北京卫视《身边》栏目始终坚持“关注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的栏目宗旨, 反映百姓身边的事, 关心百姓的生活冷暖。紧贴国家和北京的惠民政策选取题材, 在百姓生活中寻找惠民政策的承载个案, 给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话语平台, 有能力与社会、政府对话, 在百姓与政府间开掘了一条沟通的渠道。《身边》以其实用和贴近的节目内容立即受到观众喜爱, 节目影响力一路攀升, 收视率稳居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一。北京卫视《身边》栏目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用“三贴近”原则推进媒体的本土化, 作为一档首都电视台的栏目, 《身边》秉承了“首善媒体, 大美品质”的北京电视台定位, 突出首都背景和首都气质。深入挖掘市民中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契合的好人好事, 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打造了高品质的精品栏目。民生新闻是新闻本土化发展的产物, 作为市级电视台南平不拥有全省乃至全国的新闻资源, 这是劣势, 但优势在于拥有强大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本土新闻资源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 要紧紧围绕本地的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和特有的文化资源, 着力打造本土化的品牌, 做到突出地域资源性优势, 牢牢把握住文化背景的相同性, 受众地域的一致性、风俗习惯地域性的特点, 进而彰显优势力量。

2 拓展民生新闻空间, 进一步增强服务性

许多民生新闻的选题大多定位于小服务, 选择小的切入点进入话题, 解读生活中的小细节, 让很多平时看似无关紧要、不足挂齿的小事有奥妙和深入的另一番解释。对于电视观众来说, 这种小服务是有需求的;但仅此不够, 应对服务的需求应是深层次多角度的, 例如社会保障、利益分配、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等方面的重大政策调整, 这些问题观众同样是渴求知晓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及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在做好小服务的同时, 更应该在大服务上做足文章, 在引领和导向上下工夫。民生新闻不应仅仅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 而是应从百姓的视角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 通谷易懂地解读和诠释国家政策, 真实反馈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引导民众参政议政, 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等等。作为一名记者当每天面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时, 不能视而不见, 也不能有闻必报, 这就需要深入了解, 把事件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加以分析解剖, 对其价值加以提炼向报道内容的深度挖掘和阐释, 不但让观众知其然, 更让观众知其所以然。民生新闻要想成为主流新闻的一部分, 不仅在采访报道上挖掘深度, 还要在题材选择上拓展广度, 不能狭隘地理解民生新闻, 更不应将民生新闻仅限于城市而将广大农村群众边缘化。民生新闻关注是人民生计的新闻, 这里的民生应包括市民和农民。因此, 在关注市民的同时, 也应将目光注视在农民的困惑和疾苦上, 中央电视台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 记者们把报道的视野扩展到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身上, 以饱满的热情走边疆、进哨所、访老区、入农家奔赴各地, 把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百姓, 让新闻报道聚集平凡人物, 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 展示各族人民的崭新风貌, 它以其广阔的报道空间, 深刻的服务性集中推出了一批来自不同地域的鲜活报道, 引起广泛共鸣。若要充分发挥媒体为受众服务的职能, 我们还应把民生新闻的触角向时政新闻、社会新闻领域延伸扩展, 广泛开发民生新闻资源, 努力找寻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经济新闻, 与百姓需求的契合点, 让权威与民生牵手, 使国家大事与“柴米油盐”挂钩。努力实现“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变, 让民生新闻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3 以人为本, 抒写民生情怀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吸引、感染力。”以人为本, 彰显人性已成为社会趋势, 作为新闻报道, 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与生活同源与百姓同心”, 如中央电视台在《走基层》系列报道中, 将民生题材融入报道体系, 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关注民生问题, 用“平视”的目光看待百姓, 走进百姓生活, 与他们同甘苦共喜乐, 他们以持续性报道直击民生问题, 以“媒体行动”的影响力助推相关问题解决。针对贵州罗甸持续十年之久的小学生自己背柴生火做饭、租住校外民房等问题, 记者先后四次深入当地探访, 实地跟进了当地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社会爱心捐助, 建起食堂与宿舍楼的过程。针对云南禄劝汤郎箐小学的实际困难, 记者多次展开报道, 及时反映当地小学生从吃不到肉, 到收到全国慈善捐助、建立“慈善账本”的显著变化。栏目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将更多的目光注视在农民的困惑和疾苦上, 借助电视广泛传播的媒介平台, 号召社会广泛参与, 促进形成一个人人关爱, 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显著特征, 其中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是其核心内容, 它使新闻具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 也是该节目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电视媒体应该抓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的本质, 结合地域实际情况, 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趋势的“人文关怀”之路, 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蓬勃发展。

4 致力民生, 创新节目形式

民生新闻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栏目的内容, 而节目形式的创新至关重要。要以观众市场为导向, 在节目形式上强化受众吸引。首先, 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互动, 增加节目的开放性、可参与性, 通过新闻热线、短信、网络等渠道与新闻当事人和受众的互动参与和交流、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来进行, 淡化了传统新闻灌输的痕迹, 以互动的双向交流为重点, 鼓励受众参与到报道和讨论中来, 成为新闻人物, 成为对新闻事件表达意见的主人公。其次是通过对不同媒体形式的吸收组合, 创新电视栏目形态, 充分利用博客、播客、热门论坛网友点评等, 开辟全新的访谈、谈话等节目, 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 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三是要更加注重主持人风格的创新。有个性风格的主持人, 既是节目的形象代表, 也是品牌的标志, 更是吸引观众的有效利器。通过个性化的主持人把节目的宗旨、主题、思想、选材化为形象现实,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的收视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培养塑造一批优秀节目主持人, 既是品牌意识强烈的具体体现, 更是节目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四是“说”好新闻。由于民生新闻的内容来自平常人的生活, 所以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表达方式就应具“平民化”的特色。充分运用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人际传播解读的效用, 使受众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视觉愉悦, 拉近校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在受众心目中树立栏目的“亲民形象”。这种“说”不再是八股式的书面语言, 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 并且借用快板、说唱、歌曲等形式令受众耳目一新, 听起来既明白又感觉亲切。民生新闻, 着眼民生、源于民生、服务民生。作为主流媒体要遵循“受众为王, 内容至上”的路线, 内容上根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 着眼于本地百姓的生存状态, 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从而让节目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张丽, 邵晶.深刻与贴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3) .

[2]左先勋.如何做好民生新闻.云南报业.采编视界, 2009 (8) .

[3]袁德春.电台民生新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青年记者, 2008 (6) .

形式与内涵 篇5

颜文华

(洛阳师范学院 旅游管理系 河南 洛阳 47102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饭店业所服务的客源阶层日益广泛,消费经验日益丰富,个性消费日益突出,从单一追求物质的满足走向追求物质和精神全方位的满意,饭店业已经进入一个客人选择和挑剔的时代,用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的话就是:“今天的时代是客户经济时代!”因此个性化服务是21世纪饭店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关于什么是饭店个性化服务或如何理解饭店个性化服务,我国饭店行业还存在不少误解,这严重影响饭店个性化服务的有效实施和全面推行。例如,有的认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就会增加经营成本;有的人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是要设立专门岗位或提供专门服务项目;有的认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只是高星级饭店所需要的;有的认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只是针对某些客人而提供的;有的认为个性化服务只是或主要是针对服务员;有的认为个性化服务只是一种服务质量管理方法。这些理解当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到底如何理解饭店个性化服务,饭店个性化服务到底有哪些表现,本文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研究的。

二、如何正确理解饭店个性化服务的内涵

对饭店个性化服务内涵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服务本身范畴,而应该从多个范畴、多个层次去理解。实际上,饭店个性化服务的研究属于近代发展起来的多学科边缘性科学,包含在旅游学研究的范畴之中,它可以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战略管理”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1、从服务本身范畴来看,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式。郑向敏教授说:“标准化服务注重的是规范和程序, 注重掌声四起;个性化服务强调服务的灵活性和有的放矢,追求锦上添花”,可见饭店客人既需要标准化服务,更需要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源于标准服务而又高于标准化服务,因此无论什么类型饭店,无论什么档次饭店都需要在做好标准化服务的同时强调个性化服务;当然客人个性化追求也是有侧重点的,不同类型饭店、不同档次饭店,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应有所侧重。

2、从战略管理范畴来看,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各饭店应根据自身优劣势,决定是采取全部差异化还是部分差异化,即开辟主题饭店(例如专门针对女士的女士饭店、以某一体育项目为主题的体育饭店)或是开辟主题服务项目(例如不吸烟楼层、女士客房、金钥匙服务等)。

3、从市场营销范畴来看,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形象和品牌制胜的市场竞争战略。当今酒店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众多饭店之中脱颖而出,如何避免价格之争?现实告诉我们“21世纪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是争夺顾客的竞争”,个性化服务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竞争战略,“它可以为饭店带来差异优势、市场优势、速度优势和价格优势”,从而改变饭店竞争地位、提升饭店形象,最终给饭店带来竞争优势。同时个性化服务还可以按照宾客要求定制化服务产品,从而增强市场吸引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在让宾客满意惊喜的同时给饭店自身带来利润。可以说个性化服务是实现客人、员工、饭店自身和竞争者全面满意的共赢战略。

4、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个性化服务是一种饭店管理的艺术。他要求饭店管理者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个性化服务,制定好个性化服务战略,建设个性化的酒店、个性化的员工和个性

化的产品,塑造个性化形象。另一方面要求饭店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因人管理、因事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5、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感动宾客的有效方法。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运用“双因素论”理论来分析客人对服务的心态与评价时指出,服务有两类因素:一类是“避免不满意”因素,称为服务的必要因素;另一类是“赢得满意”因素,称为服务的魅力因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服务就是必要因素,这种服务使客人得到“一视同仁、平等公正”的服务,不会产生“吃亏”的感觉。然而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与情感化的服务,就是魅力因素,这种服务由于针对个人,使客人享受到“专门为我提供的服务”,产生被“优待、重视”的良好感觉,从而感到特别满意。另外饭店行业还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漂亮的员工人缘就特别好,就特别能吸引宾客。这种误区导致饭店行业所谓的“青春饭”、“外貌饭”现象的产生。其实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看,漂亮的确容易引人注目,但真正能够吸引、感动尤其是长期吸引、感动宾客的不是美貌,而是充分了解客人心理,在做好标准化服务的同时能够提供深入人心的个性化的超值服务。例如虽然泰国的经济在亚洲算不上最发达,泰国曼谷的东方饭店却堪称亚洲饭店之最,几乎天天客满不说,入住的机会更是需要提前预定争取。是什么令东方饭店对大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客人充满如此魅力?仅仅因为泰国的旅游风情吗?抑或是其独到的人妖表演?都不是,其征服人心靠的是几近完美的客户服务,靠的是一套完善的客户管理体系。

6、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个性化服务是一种让饭店融入社会的有效方式。追求个性是社会发展一种趋势,而个性化服务要求饭店业倡导个性化,能让员工“心服口服”,让消费者“随心所欲”,建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高度融合。

三、饭店个性化服务内涵的具体表现

我国不少饭店早已提出个性化服务口号,但不少饭店基本上还停留在口头上或只作了一些皮毛,没有真正将个性化服务理念渗透到饭店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去。在理解了饭店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后,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企业战略的差异化、饭店管理的灵活化、竞争方式的升级化、客户管理的信息化、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1、服务方式的多样化。这是指饭店在做好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形成制度、鼓励员工充分利用“三特机会”(“特殊的要求”、“持殊的情况”和“特殊的人”)提供恰到好处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方式多样,主要表现为“灵活服务、癖好服务、意外服务、自选服务、心理服务、全能大师服务(即金钥匙服务)六个方面”。

2、企业战略的个性化。这是指饭店在制定经营战略时要科学细分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针对各细分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品牌,走整体的集群化和部分的差异化发展战略之路。其实这并非什么新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希尔顿的优秀管理七要点之首即是“每个饭店必须要有个性,针对其所在地区或国家市场的需要。”

3、饭店管理的灵活化。这是指饭店管理者在岗位设置、员工管理、项目设计、制度规范的制定等饭店管理各个方面既要有刚性的规定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全面打造以让客人满意、员工满意和饭店满意为最高宗旨的灵活化的管理模式。

4、竞争方式的升级化。这是指饭店竞争不能停留在价格之中,要依靠形象和品牌的塑造,培养饭店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已清楚表明一种产品不能适应所有顾客(One size doesn’t fit all),利基营销成了饭店业的基本竞争策略,饭店只有选择特定的市场、提供特定的服务、形成特定的形象和品牌,建立有价值的、不可模仿的、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高明的市场竞争之术,更是饭店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

5、客户管理的信息化。个性化服务要求饭店加快信息化发展速度,鼓励员工利用各种

机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各类信息,并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通过早会、店内传呼系统等方式让员工先了解那些即将来店的客人档案尤其是VIP客人档案,预先布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当客人到达饭店各种场所消费时,不用客人开口,饭店就能“奇迹”般地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让客人心满意足,惊喜无比。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自2005年以来,以锦江集团、首旅建国、金陵连锁酒店和开元旅业等为代表的国内饭店集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始提速,这为饭店集团化、个性化发展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开元旅业首次在旅游业采用无直接数据库连接接口的数据共享技术和信息集成中间件处理技术,将开元旅业集团的ERP系统、OPERA系统、NCI收银管理系统和GCC常客管理系统等进行无缝连接。

6、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这是指饭店要倡导个性化服务意识,注意个人关注(Individual Attention)、建立个性化的企业文化,让员工真正明白为什么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管理上、个人发展上、福利待遇上真正关心员工,从而让员工从而发自内心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样客人的个性化需求才会得到全面满足,这样员工才能完全融入到饭店中,饭店才能融入到社会中。

本文作者简介:

颜文华(1977-),男,汉族,湖南攸县人,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饭店服务与市场营销。

探析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形式内涵 篇6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力;形式内涵

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装饰是建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传统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筑时代的象征,是建筑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的载体,是依附于建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传统建筑装饰中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社会和文化形式特征,这些特征从题材内容到造型形式和材料色彩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愿。

一、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艺术表现力分析

(一)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

无论对于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来说,装饰材料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艺术含义,传统建筑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多都是木质、石质、砖质材料,而每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又都有其

独特的用途和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木质装饰材料往往用于桥梁的架构、房屋的外檐以及室内等装饰中,通过对木质材料的应用,木制雕刻图案的点缀,我们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古

朴、真实的视觉冲击,一种简单自然的美的享受;而石质材料的应用以及一些石雕的装饰则往往给人一种威严之感,它往往也成为富贵和权力的象征,例如一些传统建筑门外的石狮

子雕刻,传统建筑大门上的石雕等等;砖质材料可以说是历史发展到今天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材料,我们往往通过砖质材料的加工以及装饰,向人们传递出一种祥和宁静的民族理念,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二)传统建筑装饰部位的艺术表现力

仔细观察传统建筑,不难发现艺术家或者建筑师往往进行装饰的部位也比较固定,而每个部位的装饰也往往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传统建筑的屋顶上往往会有一些陶瓷作品,装饰着屋脊,用瓦片和茅草等装饰屋面,营造出一种简朴自然的艺术氛围,传达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之情;室内装饰往往通过一些艺术字体或者山水画之类的作品营造出一种艺术气息,装点室内生活,陶冶情操;房梁房柱往往通过拱形或者月形传递出一种简单有力的力量之美;门窗上则通过一些花纹或者简单的图案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又或者传递出吉祥的氛围。

(三)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艺术表现力

传统建筑装饰图案多种多样,纷繁复杂,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可以成为传统建筑中的装饰题材,而人们也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图案与花纹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含义。如鱼代

表着年年有余;松竹梅则表示出一种高风亮节,不追名逐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文化形式内涵

(一)传统建筑中动物图案的文化形式内涵

传统建筑中往往通过不同的动物图案来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因而它也往往成为一种权力和富贵的象征,也代表着对邪恶的驱赶,从古至今,人们

习惯把狮子像做成石雕立于门前亦或者做成门把手装饰于大门之上;鹿作为一种长寿动物往往被人们冠以长寿的文化内涵,同时鹿又与“禄”同音,也意味着一种吉祥的含义;另外

还有鸳鸯寓意着夫妻感情和睦,喜鹊寓意着生活美好等等。

(二)传统建筑种植物图案的文化形式内涵

植物历来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一种装饰图案,它往往表达出建筑物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或者一种价值追求。我们经常说,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因此,这三种植物就成为了一种

坚韧不拔、高洁、不畏困难等生活品质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也象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牡丹和芙蓉则经常被当做一种富贵、权利以及地位的象征;兰花则象征着朴素、简洁,代表着高洁之意。等等这些植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传统建筑中器物图案的文化形式内涵

器物类图案如一些花瓶、乐器等也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如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观音菩萨、财神等就象征着一种祥瑞、平安、金钱,而以此为基础,这些神仙手中的器物、坐骑、以及宝物等往往也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比如说观音菩萨的玉净瓶、财神的聚宝盆、八仙各自的宝物等。

三、传承装饰经典,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

(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同样如此,在具体的结合时我们一定要擦亮慧眼,识别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只有这样,建筑装饰艺术才能有所发展。

(二)创新思维,大胆结合

时代毕竟在发展,再传承,依然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帮助,传承,不只是对传统建筑裝饰艺术的简单模仿或者照搬,而是充分吸收其内涵,将精华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在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来实现完美结合。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建筑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今天,如何更好怕的充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形式的合理内核和精神,如何将这种元素巧妙地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是我们所应该思考的。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艺术观和文化观,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其寓意深刻的题材、巧夺天工的技艺、美轮美奂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特别是装饰与结构的高度结合,创造出灿烂的传统建筑内涵,为世界建筑留下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是这种装饰的魅力,赋予传统建筑无限的生命力,让我们从中享受到视觉美感和心灵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装饰,2004

[2]米满宁.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婚庆用品包装设计[J].民族艺术研究

形式与内涵 篇7

“内涵”指什么, “形式”又指什么呢?

“内涵”, 意指教学的内容和侧重点。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英语课教学是由书本到作业, 由作业到考试, 再由考试到作业的封闭式教学。许多乡镇学校常年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方式, 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沉闷感、压抑感。课堂教学中, 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死啃教材, 坚守阵地, 连思维活动都受控制, 课堂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空间, 始终充当了配角的角色, 导致很大部分中学生学英语, 耳难辨, 口难开。

例如:我们在讲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时, 用直奔主题教学法, 一般教师都这样讲, 首先举一个英语例子并变成被动语态: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并演示讲解主动语态的宾语变成被动语态的主语, 主动语态的主语变成被动语态句子的by短语。这种传统的公式法教学, 它的优点是节省时间, 能突出教学重点, 但是语言不是作为公式来使用, 课堂上没有激情, 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完全吸引。这种“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英译汉”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鉴于此,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十分急切重要, 这就是要讲的“形式”的问题。以下是新教学模式对课堂的要求:

一、Let the class more friendly

学习环境要轻松愉快, 师生关系要和谐融洽。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期待可以调动学生产生学习自觉性。在教学中尽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把热爱与严格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严慈并济。

二、Let the class enriched

信息时代离不开网络多媒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图文并茂, 声像俱佳, 动静皆宜, 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精致的问题动态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性、交互性、趣味性强, 使知识印象深刻 (impressive) 。以往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等不能并重的现象在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下重新得到整合, 它加快教学速度, 减小教材难度, 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它信息量大, 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和辛苦, 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媒体教学对于扩大知识面, 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很必要。教师要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要敢于把“课外”搬到“课内”, 使“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

三、Let the student move

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的中学生, 独立自主意识较强, 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大都争强好胜, 敢于冒险。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正确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上课”竞争。使学生从“开口”到“抢嘴”。

例如: (1) “To be a teacher.”请同学们用自己简单有趣的方法讲课文。

(2) 同桌PK。用单词接龙的形式, 比赛谁记得的单词、句型多。

(3) “Make a story.”将重点的短语, 写在黑板上, 然后按座位顺序一人一句口头编故事, 并尽量用上所复习的知识点。看谁反应快, 句子准确而有趣。

四、Light up the students

课堂要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中把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和直观教学法轮流使用, 有时让学生讨论, 老师点拨, 使学生自己了解掌握新知识;有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已学知识, 进行能力迁移, 品尝自学的乐趣。并且不断根据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情景, 设计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案, 经常给学生换口味。

五、Reduce the students’pressure

听、说、读、写交替进行, 减轻学生的疲劳感;精选练习题,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提高复习实效。实行课堂内外结合, 相得益彰的“任务型教学”。如通过采访一位自己感兴趣的人, 掌握如何用所学语言获取信息的技能。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活动,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语言能力的培养要重于语言知识的简单增长。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是英语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阶段, 新形势下城市发达地区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乡镇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也要抓紧机遇。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教学经验, 努力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

形式与内涵 篇8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更加快速,都市的迅猛扩张导致民众的生存状况与视觉经验发生剧变,从而对传统审美艺术形成强烈冲击,蕴含着深厚传统民族文化积淀的青花瓷艺术自然也被裹胁至都市文化的旋涡当中。随着都市的进一步扩张,都市人口已经超越农村人口,青花瓷艺术的现代转型速度加快,本土艺术语言逐渐消失,个性化也湮没于流行趋势当中,时尚和商业化的气氛在四处涌动。在生活环境变化、艺术市场化、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不断渗透的都市情境下,当前青花瓷艺术在审美形式与内涵上正在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些发展潮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当代青花瓷艺术领域发生的各种现象和未来走势。

1 都市情境下青花瓷艺术发展潮流概说

在漫长的青花瓷发展过程中,古典时代的青花瓷基本是与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并不能将其完全看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及市镇居民的参与,使得古典青花瓷亦常常置身于都市情境之下,如晚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江南新兴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青花瓷在艺术风格上发生剧变,产生迎合城市文人品味的水墨写意青花潮流。这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都市情境下青花瓷艺术变革的历史实例。

不过就总体而言,古典青花瓷在审美的局限上是明显的,如:在欣赏形式上习惯于近距离“把玩”,满足于流于表面的肤浅美感;在形式技法上则多关注于熟练驾驭毛笔,强调绘画的书法性表现,追求与水墨画相类同的效果;在审美内涵上则强调文人式的怡情养性,将儒、道、释的合流作为最高境界。传统青花瓷的这些审美局限性直至上世纪80年代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农业为主体,缺少必要的都市化氛围是关键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都市化的急剧发展,古典式的青花瓷审美开始受到动摇,而在进入21世纪后,都市情境下的各种“学院派”青花瓷审美形式与内涵已经开始进入到主流青花瓷艺术当中,与传统文人青花瓷分庭抗礼。都市化为新世纪青花瓷的大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城市的日益繁华所呈现的城市新面貌无疑会在潜移默化间不断改变着青花瓷艺术家的视觉感受。都市情境下的当代青花瓷艺术家,由消极的继承传统和应对时尚,转为积极地审美诉求和探索实验,甚至引领风潮,步入到前卫行列。

都市情境下青花瓷的时尚化、潮流化是传统青花瓷艺术家难以胜任的,当然其所作的艺术突破亦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代青花瓷发展功不可没,如现代民间青花、新文人青花等。将青花瓷推向时代最前沿的是所谓“学院派”青花瓷艺术家,这批在都市环境及学院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集中地表达出当代都市群体的个性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诉求。当然,都市情境下的青花瓷变革并不是一定要完全脱离传统,也需要从传统中继承和借鉴有用因素,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表现形式,并赋予新的审美内涵,成为当代青花瓷艺术家表达现实都市生活态度的载体。

总之,在当前快速发展的都市情境下,青花瓷无疑已形成了新的审美语言,笔者姑且将这些具有都市审美趣味的青花瓷称之为“都市青花”,那么,都市青花无疑是在空前活跃的都市商业行为刺激下形成的,文化消费和文化营销理念是都市青花的本质,时尚化和实验性是其鲜明的外在特征。都市青花的时尚化和实验性特征也就使得当前青花瓷艺术风格中派生分化出一批新概念,如现代青花、实验青花、抽象青花等等,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2 都市情境下青花瓷审美形式发展潮流探析

当前都市情境下兴起的各种当代都市青花,其风格流派在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模糊认识,现代青花、实验青花、抽象青花这三个主要类型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只有将这几类当代青花的源流与关系进行认真比较与梳理,才能够真正理解当代青花瓷审美形式的嬗变。

现代青花萌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最早的都市青花类型。其标志性事件是秦锡麟开创的现代民间青花,将传统民窑青花以现代都市审美加以重构,从而成为最早的现代青花流派,影响颇为深远,可以说是拉开了都市青花兴起的序幕。现代民间青花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传统的脱离,与传统民间青花在艺术面貌上拉开了很大距离,偏离传统笔墨规范、程式和强调笔墨的现代性成为现代民间青花的主要形式特征。

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民间青花的深入发展,“民间”一词因不具有都市特征而在新世纪被新一代学院派青花瓷画家剥离,而替之以“水墨”一词,形成现代水墨青花流派。词语的变换表明新一代现代青花瓷艺术家完全摆脱了传统青花形式语言的束缚。与现代民间青花的大众化路线所不同的是,现代水墨青花标榜的往往是精英化,也即小众化路线,其用意旨在显示其具有更高学术品味。因此,现代水墨青花带有明显的观念化色彩,我们或可将其称之为“观念青花”。

21世纪后兴起的“实验青花”在理念上与现代青花是相同的,即均主张运用现代形式语言来驾驭青花,但在具体表现上还是有差别的。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实验青花也应属于现代青花的一类,但与几类典型的现代青花相比,实验青花显得更为时尚和前卫,其概念的形成也只是近年来的事,并且尚未得到广泛认知,将其称之为“后现代青花”似乎更为妥当,以有别于现代青花。实验青花最大的特征即在于其实验性,也即非常重视实践效果,这与现代青花对理念更为注重有显著区别。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当代流行元素都可以在实验青花中加以表现,其实际艺术效果则留给都市大众去评判,因而,实验青花成为探索都市青花艺术前沿问题的平台,对都市情境下青花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风行的抽象青花是以抽象的方式来运用青花语言,受到明显的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尚处在实验探索阶段,因而抽象青花可以被看做是实验青花的一类,只不过是实验青花最前卫和激进的一类。抽象青花艺术家摆脱了一切形式上的障碍,包括线条、色调、肌理等,任由其在坯体上自由流淌和融合,形成具有立体感觉的青花,因而,或可称为“立体青花”或“肌理青花”,而从其对表现性的热衷,无疑也可以称之为表现主义青花。抽象青花将审美从外在形象拉回到对青花本体形式美感的欣赏,虽然其受众仅局限于都市中极小部分“精英”人群,无法摆脱过于小众化的窘境,但抽象青花艺术家希望借此与国际陶瓷艺术流行趋势接轨,从而在本土赢得优势地位。

3 都市情境下青花瓷文化内涵发展潮流阐释

与中国画曾出现的剧烈变革相比较,当代青花瓷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所走过的路程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文化断裂,即使是21世纪兴起的实验青花与抽象青花亦未脱离对青花传统水墨韵味的欣赏,表现出当代青花瓷发展的延续性,呈现出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态势,现代都市人的文化诉求在当代青花瓷中得到充分体现,并表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在当前都市情境下,青花瓷艺术家不断地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西方化和民族化之间寻求平衡,重新审视本土文化,重视当代青花瓷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形成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和丰富化特征。当代青花瓷艺术家更多的是从文化的现代性角度出发来改变青花瓷,是一种多元的表现,而不是以西方的现代艺术为终极目标。认识论的改变,很自然地使都市情境下的当代青花瓷在文化上呈现出空前的多样化和丰富化特色,含义与理念之丰富程度是传统青花所无法比拟的,而多样与丰富文化内涵的取得主要是建立在“中国经验”上的,也就是说,是由本土青花瓷艺术家在中国新的都市环境下所取得的成就,其艺术评判标准亦是多元的,而并非由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标准来评判。

第二,都市情境下,当代青花瓷艺术家非常重视个人的情感与理念表达,使当代青花瓷文化内涵呈现个性化和自觉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承载着青花瓷艺术家对新时代青花所应具有的理念的独立思考与探索,其意义绝不在于其所蕴涵的思想有多么高深或极端,而在于为青花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显示出都市青花艺术家思维的空前活跃。当代青花由个性化衍生出自觉化特征,越来越多的青花瓷艺术家不再满足于模仿前人或别人的艺术成果,不再以一味地迎合都市审美时尚为荣,显现出对自身艺术价值的自觉审视。

4 结语

纵观都市情境下当前青花瓷艺术的发展潮流,其既是对传统青花瓷形式与内涵上的颠覆,同时也是对青花瓷审美与文化的重建过程,它揭示出中国青花瓷线性发展的历程已经结束,任何一种单纯或融合的青花流派都无法独自主导青花瓷的未来发展方向,而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青花瓷放射状发展的态势还将更加显著,而相应的,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随之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秦锡麟.现代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J].陶瓷研究,2005(02)

[2]詹伟,喻宏.后现代艺术思潮对现代青花艺术的影响[J].中国陶瓷,2004(06)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形式体现的内涵 篇9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变革教学形式的前提

在应试教育中, 一起都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的角色被无限扩大。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导, 教什么内容、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评价考核等统统由教师说了算。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习惯了被教师牵着走, 过于依赖教师。教师只是为了教知识而教, 眼睛盯着教学任务, 忽略了学生的学, 教学成了模式化的机械流程。学生是容纳知识的容器, 在被“生产”, 抹杀了个性和创造力, 学校教育出的学生是合格的“产品”而不是人才, 这也是传统教学形式的弊端所在。新课改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思想和教育目标的, 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 教学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主宰, 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 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从授人以鱼者变为授人以渔者, 这是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这种转变带来的是教学形式上的一系列变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单一角色, 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建构自己的多元角色, 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中实现从传统教育重分数到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发展的转变。

二、教学形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达成的, 教学形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两者互相配合, 彼此在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成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这个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情感沟通的过程, 两者能否融洽相处, 建立起和谐的情感, 产生思想的共鸣是关键。因此, 教师知识的传授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 没有良好的情感, 教学活动就没有生命力。教师教学要人性化, 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教师, 自然接受教师的教导, 增强了教师个人的威信和教育的说服力。教师要发挥“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 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 要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如何与学生交往。

教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是对的, 但是不能以此为理由, 怀着“很铁不成钢”的心理, 动辄批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期, 自尊心很强, 逆反心理强烈, 如果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 只能让学生远离教师, 厌恶教师, 甚至和教师对着干。这样师生之间关系恶劣, 课堂教学气氛僵硬,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没有愉悦的心情, 致使教师认为学生难教, 教不出成绩。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不喜欢政治学科。教师的这种主观教育让学生在精神上没有安全感, 阻碍了探究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要多些了解、多些宽容、多些爱心, 不把自己当成教育者, 而是以作为学生朋友的身份, 用亲和的教态与学生交往。比如, 当学生学习落后时, 我们在课下多辅导, 耐心讲解, 给予他们前进的信心;当学生生病时, 我们要有问候的话语;当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时, 我们要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 学会倾听, 一起讨论等等。这些人性化的细节体现, 让学生感觉教师平易近人, 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步调一致, 教学形式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三、教学形式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我们不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不能让学生吃现成的, 每天抱着答案在打转, 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使其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会学习, 这才是根本。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具备学习的能力, 学会分析、解决, 能够灵活运用。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 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看懂看透教材, 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 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 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 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 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 报纸上的时事, 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 题型多样, 既有选择题, 又有辨析题、分析题, 各类试题, 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 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 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 以至失分过多。

4.教会学生总结。政治的知识点之间前后联系密切,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深入领会。学生不能孤立地去学某一知识点, 要学会把各个点的知识串起来, 由点到面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掌握知识的脉络, 思路清晰。可以采取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法、单元总结法、迁移法等。

形式与内涵 篇10

一、中国元宵灯彩艺术的表现形式

1. 灯彩艺术的内涵分析

灯彩艺术是中国元宵节灯会的核心内容, 灯彩又叫花灯、彩灯等。灯彩艺术, 即民间巧匠基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以及文化理念等, 依靠天然或者人造原材料, 并采用多种技法, 如编扎、彩绘、剪贴、裱糊、刺绣等, 创造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千姿百态的灯彩, 形成一种民俗艺术。灯彩艺术与元宵灯节相得益彰, 并伴随着元宵灯节的传承不断发展, 现今俨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独立民间美术艺术形式, 是生长在中国古典民间美术艺术园林的一朵艺术奇葩。

2. 灯彩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灯彩艺术在能工巧匠的不断努力下, 逐渐发展成为种类繁多、形态万千、技艺各色的现代灯彩艺术。灯彩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不同样式的表现形式。从样式上看, 灯彩艺术有带不同灯穗的挂灯, 有美观可爱的座灯, 有秀丽多姿的壁灯, 有精巧可人的提灯、有玲珑精致的走马灯等。不同的灯彩形式能满足不同群众对元宵灯节的需求。二是基于不同造型的表现形式。从造型上看, 灯彩艺术可分为拟形灯和几何形灯。拟形灯主要是模拟物体 (实物或动物) 形象的彩灯, 主要有鱼灯、虎灯、花瓶灯、八仙灯等。几何灯主要是工匠依据几何形状的不同进行彩灯的制作, 主要有四方灯、五角灯等。三是基于工艺材料的表现形式。例如, 有纸灯、珠子灯、琉璃灯、牛角灯、竹灯、麦丝灯等。

灯彩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可谓千姿百态, 各有不同。我国民间灯彩艺术具有多样性特征, 除去以上形式之外, 其多元化形式还体现在各地彩灯浓郁的民族特色上。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彩灯艺术更是百花齐放。例如, 苏州灯彩素衣花色、古朴典雅、灵秀清丽, 兔子灯、狮子灯等各具特色, 博人喜爱;佛山灯彩艺术中的刨花灯、鱼鳞灯等各色灯式朴素淡雅中又透着一股灵气与贵气, 乍看华贵十足;北京的宫灯、纱灯等是其灯彩艺术的典型代表, 在热闹的元宵节, 风采各异的宫灯以及纱灯更显典雅别致;哈尔滨的冰灯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灯彩样式, 它晶莹剔透、天然朴素, 如果辅以光烛, 便显得光彩斑斓、绚丽多彩, 令人陶然欲醉。

二、中国元宵灯彩艺术的审美内涵

1. 灯彩艺术的喜庆美内涵

自然界的某些自然形态, 无论是何等的“天然雕琢”, 无论具有何等诱人的“艺术”魅力, 但它毕竟不是艺术, 与艺术所彰显和反映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始终存在一定距离。元宵节灯彩艺术是不同民族人们精神意识和生活状态的完美浓缩, 它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以一种独有的形式展现出来, 即将情感附着在多姿多彩的灯彩艺术形式上。元宵灯彩象征了喜庆、祥瑞与美好, 其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们喜庆的民俗生活。它一方面是人们喜庆生活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又寄托着人们内心对祥瑞、喜庆生活的向往。例如, 从材料选择上看, 有象征喜庆的“福字灯”, 象征爱情的“白子灯”, 象征富裕的“年年有余”的鱼灯等。

2. 灯彩艺术的装饰美内涵

灯彩艺术除了有喜庆美内涵之外, 还具有装饰美内涵, 各色花样的灯彩让人眼花缭乱, 这更加为本就热闹的元宵节增光添彩。众所周知, 元宵灯彩的艺术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且千变万化, 这种装饰化造型本身具有美的规律与规则, 极大丰富了灯彩艺术的审美内涵。例如, 灯彩艺术及其夸张、幽默的形态语言, 整洁明了的平面造型以及图形本身对称的几何规律等都使灯彩的观赏性大大提升, 充分体现了其装饰美。除了装饰化的造型之外, 灯彩的装饰化图式构成也充分体现了装饰美。疏密有致的结构布局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刺激, 对称规律的图式秩序能使灯彩图式效果韵味更足, 审美效果更强。最后, 装饰的色彩美。无论是纯粹的颜色、色彩鲜明的搭配, 还是极夸张的色彩呈现都能营造梦幻般的彩灯世界。

3. 灯彩艺术的文化美内涵

文化美内涵是继喜庆美内涵、装饰美内涵之后的又一审美内涵。中国传统的元宵灯彩艺术蕴含和彰显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化。从各个朝代以及全国各地彩灯画面构成来看, 画面的数量大都是四、六、八、十等双数 (偶数) 为主, 极少出现三、七、九等奇数, 这与中国文化中的重“双”性相吻合。“双”代表着齐全、成双成对, 是美好和乐的象征。另外, 中国灯彩艺术蕴含着中国绘画、中国建筑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中国绘画美、中国建筑美共同彰显了中国文化美。另外, 在元宵灯彩的制作过程中, 工匠们完全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 通过借鉴别人良好的表演方式, 可不断提升自身表演水平, 并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中华文化。毋庸置疑, 带有浓郁中华文化美的灯彩更加盎然生机、意蕴深刻。

三、小结

每到元宵节, 全国各地几乎都在准备游园观灯活动, 灯彩艺术在此时便大放光彩。灯彩题材包罗万象、横贯古今。灯彩艺术形式缤纷繁杂、五光十色。毋庸置疑, 元宵节是灯彩艺术的一次充分展示与完美体现, 它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设计与创造才能, 更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和谐生活的一种昭示。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无论是从艺术形式以及审美内涵上看, 都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光明美好的期盼, 新时期发扬我国元宵灯彩艺术, 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摘要:元宵灯节作为中国城乡民众自发组织的盛会, 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 而灯彩艺术作为元宵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其艺术呈现形式以及其内在的审美意蕴历来成为民俗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灯彩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它象征着吉祥美好、繁荣昌盛, 它不仅是元宵灯节中的装点, 更有着独特的艺术与审美价值。本文结合元宵节相关内容, 对灯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进行了阐述, 以飨读者。

关键词:元宵,灯节,灯彩艺术,表现形式,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赵婕.中国元宵灯俗的审美人类学泛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

[2]李昆.论元宵灯俗与中国民间灯彩艺术[J].才智, 2013 (15) .

形式与内涵 篇11

关键词:东方建筑形式;精神内涵;变化

几乎和人类社会并驾齐驱发展而来的建筑史历经数以千万年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更凝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结晶,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语言,诉说着不同的文化,信仰,追求和情感。而今,建筑形式在满足了结构与美感的基本需求后,进一步引入了精神内涵的深层诉求与表达。长久以来,这种建筑形式与表达内容间的平衡一直被作为建筑学界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被反复分析实践。

一 东方建筑中的形式与内涵

随着地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科学文化的前进与发展,东方建筑的形式也不断变化探寻着,设计者们试图通过更加丰富内敛的细节展示和更加先进的建筑手段来营造一种能将日常生活中不为人们轻易察觉的隐秘晦涩的沟通欲望藏匿其中的建筑空间,成为一种精神的外在释放与表现。东方世界自古以来,似乎就与神秘、优雅、富饶这样非理性可解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细追其建筑形式,大到一座城市的规划,小到一亩堂前殿后的中庭,也无一不是暗含一种迥异于西方理性的独特韵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那些轻灵的四角飞檐,巨大恢弘的屋顶和繁复的细部装饰,而格局上则擅长使用较为封闭的空间来拟述一种相对地域区块内的宽广与博大,静谧与悠远。因此古时的东方建筑常常给人以一种华丽而坚韧,神秘而肃穆的整体感觉。

这种形式感极强的建筑模式的产生,是建筑的物质外在属性与诸如易经、五行、儒道思想等传统东方哲学之间产生的往复性的影响结果。严格的宗法礼教、宾舍关系造就了皇城别院的规整厚重,而“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更是使得东方古典建筑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敬重与向往。

二 形式之于内涵的关系

形式是建筑获得评价,被赋予意义的载体,一个建筑物的实体化必将带有一定的形式感,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天然的、不可抗拒的。因此形式成为沟通建筑内外秩序建构与环境负荷的双向媒介,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一种独立的逻辑形式,依附着建筑的物质可见的外在构成而存在。当然,形式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被意义反馈。翻看东方建筑史的同时更是在审阅东方的历史、文化与特质。因此一旦建筑本身的内在意义或精神内涵被固化,这种向形式的反馈也会相应的陷入僵化。

三 东方建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阵改革的浪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与审美取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向往日常之外的惊喜与另类,忽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寂静的丰富情感。这种对来自生活的温馨与平和的不善观察,造成了现代人们的浮躁,不安,甚至恐慌。我们可以看到在东方这个古老神奇的土地上,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绝大多数作品和现代城市标志性建筑无一例外的展示出以包豪斯风格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审美倾向。原本移步换景,渐入佳景的东方妙境被转为对技术的盲目追求,对外在美感的平铺直诉,对人力的一种狂妄的表现欲望。但在这样一个东方文明整体低靡不振的现状下,日本建筑设计凭借其对于东方古典文化的执着探究而异军突起,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糅合,既保留下传统文化中的一脉相承的东方特质,又通过现代技术与手段,使得传统工艺更加趋于精致,产生了“枯山水”这样独具现代东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对比之下,我们更应反思当今的中国建筑。

四 国内建筑形式上的现存问题及相关思考

任何体系的建筑都是植根于相应文明中的,建筑的设计内涵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而传统文化又借建筑得以丰富并发展。东方文化是一种朴素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及现代科学的独特哲学体系,但现在许多建筑师们抛弃本国文化,试图完全以西方的、现代的文化理念去表现其所谓实力与深刻,这种看似异军突起的聪明作法却恰恰是愚昧的,我们不难看到现今世界各地,到处都是那些相似的高楼,雷同的幕墙,反观贝聿铭先生对“留住中国建筑的根”的不懈追求,既使其设计具有了东方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更使其在“奇观建筑”喧嚣尘上的今天,依然保有其崇高的大师地位。

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不代表是对过往建筑风格及形式的不加思考改良的照搬抄袭, “完全新的东西是无法吸收时间的。我们要做的是改良,是终结僵硬的类型” 。近年以来,复古仿古之风渐盛,许多地区或为兴建旅游景点,或为塑造地方标志景观,但放眼看去,却均难以超越真正的传统古建,追其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建筑的美学根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由此可见,建筑并不只具有单纯的建设展示作用,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强大的真正比照。时代已然如此,建筑责无旁贷,因此在漫天呼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口号的今天,我们更应从注重内在精神涵养与追求的角度出发,纠正建筑形式中过于明显的西方审美倾向,重视在传统文化环境的延续变更中,东方文明真正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和参考标尺,使建筑与环境及精神内涵间形成一种平和对等的姿态,使一切无关强弱,而处于一种刚刚好的临界点。

参考文献

[1] 郭屹民.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 [J].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梁思成, 林洙.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J].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形式与内涵 篇12

1. 硬环境文化。

它是指学校办学所需要的物质环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主要有图书馆、教室、体育馆、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硬件建设;以及宣传设施, 如橱窗、学报等;人文景观, 如雕塑、题词等以及整个校园的绿化、美化等人文教育功能软件建设。

2. 制度文化。

它是指学校科学、规范的管理与健康、有序地运行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方针、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

3. 学风文化。

它是指教师、学生学习态度、学习风气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主要强化学生学习意志建设和课外学习与研究风气建设。

4. 科技文化。

它是指学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在此领域要突出学术氛围、教师与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建设。

5. 学生社团文化。

它是指学生为了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形成的文化氛围。在此领域要突出积极、向上、健康、审美的情趣建设。它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优良的品格、突出的个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6. 寝室文化。

宿舍文化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面宿舍文化。主要是指宿舍设施, 布局结构;第二层为中层文化。主要反映了各种规章制度。学生的学习, 生活, 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实现;第三层为深部宿舍文化。主要是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仰, 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精神, 心理, 美学。

7. 校企文化。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 企业急需高文化素质的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除了学习知识、专业技能的“零距离”, 更重要的还应有价值理念的“零距离”。为此, 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途径。营造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良好氛围, 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内化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企业主动走入校园, 亲近学生, 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搭建平台。与行业专家一起研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 制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注重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 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8. 特色文化。

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等, 进行特色文化建设。结合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 立足革命老区, 根植教育之乡, 要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东坡文化、黄梅戏文化、医药文化。

9. 网络文化。

网络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可以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课程的网络课程;建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网上图书馆, 提供电子书籍、电子杂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教育。如将党校搬上网络, 在党校网页上上传有关党的知识和理论, 定期给学生党员布置学习任务, 十分方便快捷高效。也可以设立学生活动、学生服务、理论学习等的网站和网页, 学校管理者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思想交流。指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学校可以开设有关网络道德的基础课程, 与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摆在同样的地位, 要求大学生认真学习并遵守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

1 0. 政治文化。

它是指学校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所创造的文化氛围。在此领域要突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建设。

1 1. 道德文化。

它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在此领域要突出教师高尚师德建设和学生诚信守法建设。

刘红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摘要:当前, 职业教育发展已由规模迅速扩张阶段转向以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为主要任务的内涵建设阶段, 职业院校可借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育人功能, 实现特色化发展。本文试对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具体系统的归纳。

上一篇:语文课堂对话下一篇:灌溉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