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形式与意义

2024-05-13

语言形式与意义(精选9篇)

语言形式与意义 篇1

表现性油画是西方艺术语境中形成的一种语言样式, 在油画作品中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 以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心感受为艺术张力, 不机械地模仿客观对象。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语言样式, 它的形式语言构成元素具有怎样的特征,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自律是否具有一定的界限,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

表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构成元素, 从画面的具体分析来看, 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抽象元素、形式结构、意象形式。

一、表现性油画中抽象元素由点、线、面构成的特征

再现性油画形式语言中点、线、面构成是依附于具体的形象里。在表现性油画形式语言中点、线、面却从具体的形象中归纳出来, 通过高度概括、归纳、抽离等手法, 进行重新梳理、调整、组合构成画面。在画面中充分运用曲线、直线、圆点、方点、三角型、锥型、平衡、失衡、疏密、扩散、凝聚等, 抽象形态是画面的主要构成方式。点、线、面的娴熟运用所呈现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艺术家对表现性油画形式语言的情感方式。 (如图1) 苏姗·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第四讲《生命的形式》一文写道:“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 激发人们的美感, 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 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 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表现性油画中运用点、线、面的抽象形态, 使画面具有符号化倾向, 更能传达出艺术家的情感方式。“在艺术中, 形式之被抽象仅仅是为了显而易见, 形式之摆脱其通常的功用也仅仅是为了获致新的功用—充当符号, 以表达人类的情感。”

二、表现性油画中形式结构高度抽象、概括的特征

在再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中画面的结构遵循物象结构特征, 形式结构并不是主要的表现手段。在表现性油画形式语言中对画面的结构进行重新解析和组合, 关注图像自身构成系统的各种形态。不断寻求画面结构的平衡变化, 并进行分析与解析, 重新归纳, 组合疏阔。 (如图2)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剖析道:“在讨论审美问题时, 人们只需要承认, 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规律排列组合的形式, 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 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这种规律去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我称这些动人的组合、排列为‘有意味的形式’。”在画面中充分运用均衡、失衡、疏阔、密集、等表现方法, 然后对画面的形式结构进行高度抽象、概括, 使画面里体现有“意味的形式”。强化了的形式结构, 使画面的形式语言更符合人内在的、逻辑的情感需求。

三、表现性油画中意象形式以形态想象和变异作为特征

在再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中画面的形式意象以叙事性作为手段, 形态特征也以模拟、再现客观物象为表现手法的具象形态。在表现性油画形式语言中形式意象以形态想象和变异作为特征, 运用变异、想象、提炼等表现方法。关注人心理的、意象的, 以及人视知觉中的错觉、幻觉的印象, 画面往往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意象的形态。再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中画面的形式意象机械地模仿客观现实, 对着自然描写其侧面, 结果不能抒情, 表现性油画形式语言中形式意象寻求自身内在情感需求, 作品中“宣泄情感”、“认识情感”为其表现手法。阿恩海姆曾说:“一幅艺术作品的视觉形式, 既不是一种草率随意的行为, 也不是一种形状与颜色的单纯组合, 而是对作品主题观念做出的一种不可分割的精确的解释而得出的视知觉体验。”表现性油画中形式意象以形态想象和变异作为特征, 既是对作品主题的一种诠释, 也是艺术家在作品中一种内在情感的宣泄。

苏姗·朗格指出:“发泄情感的规律是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蕴含于艺术作品内的‘客观’情感有可能吻合, 但这种吻合绝非一种必然, 事实上它们经常处于尖锐的对立中。”从朗格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 表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所具有的特征, 既不是艺术家纯粹的自我表现, 也不是把作品的形式语言作为无界限的发泄情感的载体。表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所具有的艺术规律特征, 是艺术发展中客观呈现的一种自觉、自为的审美自律。

表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既有艺术形象性、创造性、自律性的一般规律, 同时又有自己的形式语言特征:抽象元素、形式结构、意象形式。表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的形成之原因是复杂的, 如同文字语言的成因一样, 其中有民族的、文化的、地理的、时代的……更重要的是形式语言的形成脱离不了自身所具有的审美自律。油画艺术风格发展的逻辑, 艺术家对个人艺术风格与形式语言的追求, 以及艺术家个人的经历、爱好、知识结构, 还有在关键的年龄受到了某种关键的影响, 这些决定了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和其所要表现的特定的形式语言。表现性油画形式语言的形成, 有客观环境的影响, 如同大环境和小环境之间的关系。大环境左右小环境, 小环境有时又能影响大环境。小环境有时是相对独立的, “地理、地势、地貌”等越特殊, 艺术家的风格就越鲜明, 形式语言就越独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同一地域和同一时代里, 可以呈现出不同形式语言的艺术家的根本原因。

表现性油画作品绝不是按照“生活的本质规律”创造出来的, 而是由艺术本体所具有的“审美自律”制约的一种客体反映。“艺术品中并不排斥现实的影子, 然而, 不是影子决定艺术的结构, 而是艺术品决定影子的结构。”这是对艺术本体自律性的论述, 反映了艺术的基本特征。克莱夫·贝尔写道:“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感情是从对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的知觉中而来, 或者说是通过它们而产生的, 那么, 自然而然地, 他会用他从中获得感情的那种形式来表达这种感情。但是, 他用以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决不会受他的什么审美视野的局限。束缚他表达感情的形式只能是他的感情。决定他的创作的将不是他所见到的, 而是他所感受的。”由此可见, 表现性油画艺术形式语言的特征受艺术本体自律性制约, 也受审美客体的制约, 在艺术表述中具有一定的界限。

参考文献

[1]苏姗·朗格著《艺术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苏姗·朗格著《情感与形式》[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3]克莱夫·贝尔著《艺术》[M],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984年版

[4]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 (新编) [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版

[5]庾宗庆著, 《艺术本体论》[M], 重庆出版社, 2001年版

语言形式与意义 篇2

说出真理时应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隐秘与启蒙分别指称真理的暗示方式和明示

方式。这一问题对真理本身而言并非一个与其内容无关的外部问题,也非仅仅与

言说真理者的个体心性相关的风格问题,相反,它在某种意义上来源于真理本身的某种特质和要求。另一方面,真理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真理使人自由,但真

理也包含着巨大的危险,倘若言说真理的时机不

当或形式不对,就可能酿成无法估量的灾祸。因此,深入讨论这一问题有可

能使人在这一时代获得对于真理负面效应的免疫力,并促使思想者采取切合时代

状况的真理言说样式。

本文的讨论由此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真理迄今为止的各种文本形式进行

修辞分析;其次是论证真理由于其危险性不宜向所有人公开;最后,我将展望在启蒙现代性中回到隐秘传统的可能性和限度。

真理形式的谱系本文所称真理,专指对作为社会基础的制度规则和人性倾向的分析、质疑或辩护所形成的命题,一般来说即是针对现存秩序的价值评判体系

及其衍生规制的深层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人性提出的建构性的要求。价值

中立的社会科学(姑且假定它做到了这一点)和无涉价值的自然科学(我不否认

它会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命题不属于本文讨论的真理范围。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中包含伦理和政治关怀的命题便成为本文所要考量的对象。毫无疑问,如此界定的真理概念甚至不能与错误区别开来,这样本文所谓的真理毋宁说是

“真理理解”,但本文的重心并不在真理的可错性。实质上,真理对于人世的影

响更多地不是由于它的可错性,而是由于它被人言说出来的方式,一种平和的错

误思想比一种激烈的正确思想给人世造成的危害要小得多。

这样界定的真理可按其来源近似地划分为希腊式真理和希伯莱式真理,前者

在本文中指称哲学和政治思想,亦即整个苏格拉底传统;后者指称从最高者出发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亦即从《圣经》衍生的犹太-基督教思想传统。这两种真

理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是只关心抽象法则的死的真理而后者是关怀人的希望和拯

救的活的真理,而在于两种不同的对个体生命意义及社会秩序正当性来源的理解的紧张;希腊真理是在哲学家的可朽肉身上建立起来的不朽城邦,而希伯莱真理

是自然性身体空出位置后承纳的属灵的身体。对二者的比较将在另外的文章里进

行,本文主要关心真理与政治社会或现实城邦之间的关联,因此注意力更多地放

在希腊式真理之上。下面分别对这种种真理的语言样态作一初步分析。

第一个将暗示风格发挥到极致的是赫拉克利特,他的残篇向来被视为高深莫

测的秘密思想的典范。在他那里,对逻各斯和灵魂的言说以众多隐喻作出,这些

隐喻有火、水、虱子、儿童等等。按照海德格尔的解说,由于自然或逻各斯本身

就是在显现中隐藏自身的东西,逻各斯言说自身,人应合其言说方有所说,这样

赫氏文本的形式似乎是其思想回到语言本身后的非此不可的内在要求。这在一定

意义上是成立的,因为其残篇中有一条“德尔菲那位发神谕的大神即不说话,也 不沉默,而只是(用符号)暗示”,这里的大神显然指称自然本身的一个维度

(如同海氏所谓天、地、人、神),而“符号”指称那种签文式的隐喻。赫拉克

利特住在神庙中,显得是在诸神隐遁后仍然期待和守望神灵,他那充满暗示和激

发性的言说处处切合着自然本身和语言本身的特质,隐喻构成了语言、思想、自

然这三者之间的切近,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即是这隐喻本身。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风格也与赫氏本人蔑视庸众的个体心性相关,他要使自身变得艰涩以与日常

言说的肤浅风格区别开来,从而形成某种言说方式的等级制,在这种等级制中,只有优秀的人才会使用隐喻,而粗糙的灵魂对此是无法领会也无法效仿的。他的简练和晦涩,正如尼采引用让-保尔的话所言,乃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大体而

言,如果一切伟大的事物——对于少数人心智有许多意义的事物——仅仅被简练

地并(因而)晦涩地表达出来,使得空虚的头脑宁肯把它解释为胡言乱语,而不

是翻译为他们自己浅薄思想,那么这就对了。因为,俗人的头脑有一种可恶的技

能,就是在最深刻丰富的格言中,除了他们自己的日常俗见之外,便一无所见。”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如果说赫拉克利特是诸神远遁后受人冷落的神庙,那么苏格拉底就是民主时

代万人云集的广场。赫拉克利特是虱子,我们看见并捉住的,我们把它放了,我们看不见也未捉住的,我们把它带着;而苏格拉底是牛虻,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无

知。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详尽分析了苏格拉底思想与希腊城邦几何学结构

之间的同构和生成关系。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特质,在于他的全部思想都在广场的对话空间中依靠声音而形成和显现。他不使用那种布道式的宣讲或独白语式,他知道那仅仅是真理从外部对他人的入侵,他期望在对话中让人自己意识到自己

与真理的距离并重新接近。他甚至不用文字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可能是因为他

对真理的活的、当下的形成的执着,在这一空间中真理依靠声音的在场而得以维

系它的生命,真理来源于平等的交流而引发的独立自由的探究,而文字不可避免

地包含着某种不平等的强制性及误解的可能。苏格拉底由于深知整体的神秘难解

和无知在某种程度上的宿命性质,从而极其珍视人性的自由,他在对话中从不武

断地下结论,也不强求共识。苏格拉底不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而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回响的那个不断质疑、提问的孤立而顽强的声音。

苏格拉底之死带来了对话的终结。柏拉图开始了以写取代说、以对话录取代

对话的书写时代,亦即哲学时代。在这里,真理的成形不是在当下空间的自由论

辩和交流中发生,而要依靠对文字的理解引发的对原初声音的回忆。城邦空间隐

入了文本空间,现场性让位于回忆,质朴无华的对话让位于修辞的运用。应该说,柏拉图使真理更能传之久远了,因为写比说更具备在时间中的持存性。然而,由

于真理在对话中是活的、不断返回到它的原初状态的问题,而文字的固定性可能

使问题蜕变为答案从而失去它的鲜活性。文字依赖于观看,而声音依赖于倾听,听比看更生动、更有直接性,听离事物更近。苏格拉底那里还存留着赫拉克利特

对逻各斯言说的听觉,而柏拉图把逻各斯变为理念,变成纯粹观照的产物。当然,柏拉图对这些危险也有相当的自觉,他的对话录毕竟还是对话,虽然这种对话已

经隐入文本和内心;他对修辞的运用也是在深思哲学与政治社会的紧张后试图缓

解真理的负面效应的努力(见后面的论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话录也消失了,只剩下了作者一个人的观念在文本中

说话。这种依据形式逻辑的范畴推演,这种独白性论述将所有的异在的话语全都

统摄在自身之内,用批判和逻辑线索将它们抛弃或并入自身,《形而上学》第一

卷中对前贤思想的列举显得是一位织工在陈列他的织架。亚里士多德这里失去了

柏拉图的修辞,而多是学究式的质木无文的思辩。虽然如此,亚里士多德实质上

提出了“逻辑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思想戒条,从而确保了人有自主运用形式逻辑

质疑某种思想确当性的可能和自由,因为形式逻辑毕竟为人所共有。这种基于形

式逻辑的论辩和质疑在后来的经院哲学中成为首要原则,使自由和平等成为“思

想共和制”的自然法。(见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

在轴心时代的另一极,在《旧约》中的《约伯记》、《诗篇》、《传道书》、《雅歌》等伟大文本中,比喻手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运用和精致化,那种禀有神

性光辉的思想似乎天生就适于用一种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与赫拉克利特的隐喻

性思想(思想本身即隐喻)、柏拉图的运用隐喻的思想(一种严格的理性思想披

上隐喻的外衣使之隐藏起来)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纯理性思想不同,希伯莱思想的隐喻乃是作为一种象征出现。象征,按别尔嘉耶夫的说法,是“无限在有限中的彰显”;在修辞学中,象征表明了事物的同一性和完整性,“一物是它所象征的东西”。在这里,隐喻构成一个路标,一个指示记号,它指向无限,指示神与这

个世界的关联。而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隐喻仅仅表明与自我隐匿的自然相应的语

言本身的形式,这里的隐喻并不具备那种明确的指向,而具有梦境般的多重歧义

性,故赫拉克利特的隐喻属于修辞学上的寓言。

耶稣基督的来临使希伯莱的隐喻方式获得了最为集中和辉煌的展示与解说。

在福音书中,耶稣反复宣讲着盐、光、门路、果树、撒种、葡萄园、羊等比

喻,十字架本身就构成一个大的象征:言成了肉身,亦即属灵的身体来到自然性

身体之上。象征就是约,即自然性身体与属灵身体之间的契约。当基督说自己的身体和血是面包和酒时,他说的不是“面包和酒”代表他的身体和血,而是说就

是身体和血,把这个“是”理解成“

代表“表明人不理解、不信。《马太福音》中耶稣回答了用比喻的因由:”

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

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

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这些话其实是针对那些以理智自居而不信的人

说的,他们不肯相信比喻,因为比喻实在是天国的方言,他们被经验和理性圈死的头脑对这种方言是绝缘的。用比喻,是为了应对人的理智的自负,”进入天国的门是窄的,而自负却把人变成庞然大物“。

摩西的诫条说:“不可妄称雅威的名。”那么神学,一种试图在思想中把握

上帝的努力该如何言说上帝?整个《新约》中众使徒和其他基督的仆人采用了一

种祈祷语式,在这一语式中,人不谈论上帝,人呼唤上帝。在传言基督的众多教

义时,他们不是居高临下地训戒人,而是同人们一起祈祷、为人们祈祷,甚至为

不信的人们祈祷。这一语式在奥古斯丁《忏悔录》表现得尤其明显,奥古斯丁在考虑时间问题时几乎是一唱三叹式地将荣耀和大能归结为主,他反复地从雄辩后 退,退向祈祷。祈祷语式此后逐渐传承,直到最近奥特《上帝》一书重申了神学的这一特质。

当人们不再呼唤上帝而仅仅是谈论上帝时,他在谈的就不是那个十字架上的救主,而是哲学和形而上学的上帝。这就是经院哲学最后的走向,由此开始了人的理性启蒙的进程。与亚里士多德合流的经院哲学采用一种独白语式,一种与对

话和祈祷无关的语式,这一语式起初还能保持它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从而维系

着思想的平等,到后来被某种独断论和思想等级制取代。在莱布尼兹、斯宾诺莎

和笛卡尔那里,这种趋向渐渐明显。在近代启蒙哲学中,对抽象形而上学法则作

用的无限信任,对通过理性设计达致应然状态的乐观情绪,对真理可能的负面效

应的不自觉,导致哲人们不再使用隐喻和修辞并自以为是诚实。

启蒙哲学根据进步原则将那些设计理性主义的思想视为先进和真实,而把不

承认理性至上权能的思想视为落后和愚昧。设计理性造成的抽象形而上学原则,变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车轮,从千万活人的身体上碾了过去。

柏克的警告没有引起人们对理性和真理血腥性的警惕,反而连英国国内的绅

士们都视这种警告为精神错乱。真理继续大获全胜,作为拿破仑的哲学化身,黑

格尔胜利地演绎出了他那一套包容一切却唯独容不下真实的个体的的哲学体系。

抽空了偶在个体的辩证法,将其他所有观念全部置入其中,并按辩证的等级

给予分别的批判和定位。辩证逻辑自居于形式逻辑之上,不受形式逻辑批判,人

在这种逻辑面前已无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因为普通人所能禀有的正常理性遇到这

种“高级思想”只能俯首听命。那种所谓的历史必然性,那种所谓的绝对理念,不仅剥夺了人在历史行动中的自由,而且也剥夺了个体反驳这种学说的思想的自

由。

辩证法是最大的独断论,因为它把自身封为最高的真理,因为它连形式逻辑

都可以不遵守,因为它不承认自身的界限。它的私生子,马克思的学说在社会历

史层面贯彻了黑格尔的这些意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等文本

中,马克思将一种建基于思想等级制(意识有真实和虚假形态之别)之上的批判

或不如说嘲讽文风发挥到极致,从而抛弃了思想平等所要求的冷静、客观、平和。

其历史结果是造就了独断论与权力的结合形式——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的等级制变成了现实的阶级划分的等级制,文本的嘲讽为成了行动中对人的尊严的蔑视和侮辱,赤裸裸的辩证法娼妓再一次赢得了历史嫖客的垂青。

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压迫下产生了反抗者,克尔恺戈尔看清了这种独断论的真

实面相,也看清了它对偶在个体的无视和抽空。作为反叛,克尔凯戈尔在一方面

回到苏格拉底传统和福音书传统,用寓言、对话和复调结构的写作来化解独断论,把自己从文本中隐藏起来,使读者免受作者观点的强制;另一方面,他又回到了

祈祷语式对偶在个体的关爱,用一种布道的语言从必然性手中夺回不可能。其结

果是他发展出一套生存的辩证法,它诉诸个体的感受力,强调个体在生存悖论中的决断。这种强调个体风格的写作在尼采那里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尽管尼采比克尔恺

戈尔要阴险、毒辣。他用一种似乎极为真诚的语调使人们疏于防范,并在人们丧

失戒备之际戴上面具,在文本中下毒。他的隐身理由恰好与柏拉图相反:柏拉图

是为了不伤害政治社会赖以维系的信念纽带而不得不使用修辞,避免真理被不适

合听到真理的人听到;而尼采则是为了故意摧毁平等时代赖以发生之现代知识分

子理念,他对自己学说某种层面上的公开似乎早有期待和预料。尼采发展了一种

反面隐微术,不用修辞隐秘而用个性化修辞来表现自身的诚实,借以骗取人们对

他的信任。这样,格言体风格以其敏锐、锋利且更易使人中毒而得到了尼采的青

睐,对体系的反叛使他得以空前地拓展哲学主题的疆域,开展一种实验性的、细

节更丰富的思考,从人类生活的所有可能的方面颠覆他不喜欢的基本价值法则。

(见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

传统思想的终结在海德格尔的诗性风格和德里达的修辞风格那里得到了最为

形象化的表征。前者试图用诗的语式来扭转形而上学真理的语式,从而达致思与

诗在语言中的近邻关系的彰显;后者则使修辞承担起使文本意义在互文和悖论中

不断延宕其实现的目的,从而展示形而上学真理的限度和言说的困难。在海德格

尔后期的运思中,诗性风格更多地是引入了一种听觉,在听觉中一个空间现身

(“风入于耳,化为四方”)。而在德里达那里,修辞形成的言说时的口吃和句

子的拆分最后指向一种古老的语式:一种隐秘然而是不间断的祈祷。

真理能否公开?

当耶稣教导我们“真理使你们自由”时,他是否是在说因此真理就可以而且

应该向所有人公开?但为什么他讲话又要用比喻,并说这是“只叫你们知道,不

叫他们知道”?柏拉图著作为什么要设置那么多隐喻,好象他并不想人们真地知

道他想说什么似的?尼采说话为什么时而坦诚得似乎要把心掏出来给大家看,时

而又吞吞吞吐吐,象在故弄玄虚?这些问题引发着我们对真理是否适于向所有人

公开的思考。

公开内在地意味着明示方式,而隐秘则意味着不让一部分人知道真理,它暗

示真理具有某种危险性。可怕的也许还不是那种因对真理公开危险的不自知而导

致的对真理的毫无遮掩的、赤裸裸的表达,而是洞悉这种危险后的明诚实欺的真

理表述(如尼采那样藏在坦诚的面具之下)。因此我们必须在这里仔细分辨思想

家们采用隐秘方式的缘由,看看启蒙到底存在哪些危险。

使用修辞和隐喻的理由,除了出于前述隐秘风格与思想本身内容的关联(赫

拉克利特、海德格尔和《圣经》)之外,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避免受迫害。这的确是原因之一,柏拉图风格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源于苏格拉底之死。但我们同样

有理由相信思想家们对真理的信念和道德勇气使他们不受这种一般性恐惧的影响,他们对真理的隐秘必定有更重要的原因,正如柏拉图从苏格拉底之死中得出的绝

不仅仅是政治社会对哲学的危害。人们想到的第二个回答是这是作者的个体心性

所导致的风格,思想沿着适于他心性的方向从个体口中流溢出来,作者可能天生

喜欢隐喻风格,可能天生爱将思想保持在一种秘密的光辉之中。这一回答的不足 在于无法解释那些非个性和套路化的修辞方法在众多古典著作中的出现。第三个

回答更带有文学性,可以卡内蒂的话来概括:“在文学中留下许多未说出的事物

是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辨别在多大程度上一个作家所知道的多于他所说的,这

样他的沉默就不是阴郁而是智慧的标志了。”(《钟的秘密心脏》)然而一个爱

智者真正重视的是真理本身的显现,而非自身高明的显现,没有理由认为那些伟

大思想家这样做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智慧,思想的彻底和明晰性的要求不允许他

们把自身的智慧凌驾于真理本身之上。因此,我们还必须从从真理的特性、社会的基础和人性的倾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考虑为什么要隐秘。

为什么会有(批判性)真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看清真理的本性。

一个社会的基础是一套基本同质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是经过长期选择

和修补的结果,因此它对于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维系社会的相关性有可验证的效力。

问题在于,这种价值体系同时也可能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亦即实际上是在选

择的线性时间的不可回复性中锁定的劣等均衡。这样,传统的不完备性使得怀疑

成为必要,那些不具备自我怀疑和修正能力的传统都已被或将被历史淘汰,因而

存活下来的传统本身就包含着其中个体的怀疑能力。另一方面,人的形而上学天

性促使人努力要弄清楚他自身的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质问事物和世界秩序的合理性,质问我们接受的传统信念的正当性。真理源于个体逃离洞穴的愿望,它以

寻极究底、不屈不挠的彻底性为其特征,象普罗米修斯那样无视天上的诸神和人

间的偶像,哪怕它的结论直接威胁到人类生活的基础。

语言经济原则与英语语音形式 篇3

关键词:语言经济原则,语音形式交际意图

一、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学中的经济性原则是从经济学中的经济性原则借用而来的。美国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于1949年提出经济原则 (the economy principle) , 又称省力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ect) , 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齐夫 (Zipf) 将经济学中的这一原则运用到语言学的研究中, 他的具体论证是从用词经济开始的。他认为:“语言中的短词很明显地比长词更受到人们的欢迎”。词的长度跟它的出现次数成反比, 尽管其比例不一定很严格。 (姜望琪, 2005) 齐夫同时认为, 用词经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讨论:说话人的角度和听话人的角度。从说话人的角度看, 用一个词表达所有的意义是最经济的。这样, 说话人不需要花费气力去掌握更多的词汇, 也不需要考虑如何从一堆词汇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这种“单一词词汇量”就像木工的一种多用工具, 集锯刨钻锤于一身, 可以满足多种用途。但是, 从听话人角度看, 这种“单一词词汇量”是最费力的。他要决定这个词在某个特定场合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听话人来说, 最省力的是每个词都只有一个意义, 词汇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完全一一对应。

法国语言学家Andre Martinet于1955年出版了Eonomie des changements phonetiques, 专门研究了语音演变中的经济原则。他为了探讨语音变化原因而提出了一种假说, 其认为: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 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了的或比较习惯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 力求用最小的努力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

二、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经济性

言语交际中的经济性, 简单地说, 就是用最少的言语输入获得最大的交际效果。传统的“经济原则”大多用于解释一些静态的语言现象, 如词汇的缩略、句子的省略等, 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动态的言语交际层面上, 譬如音变, 缩略语, 语音简略以及句子省略等, 因为语言大多数时候都用于动态交际。

我国学者陈新仁 (1994) 将语言经济原则运用到言语交际中出现的“缩约”“省略”现象的研究中。他认为, 言语交际中“缩约”“省略”现象并非“避免重复”, 而是遵循了经济原则。在日常言语交际中, 语言使用往往遵循经济原则, “如果一个词足够的话, 决不用第二个。”具体来说, 经济原则体现在逻辑缩约、语法省略和语音简略上。语音层面的简略包括同化, 连读, 重音, 语调以及停顿等语音现象。语言学者认为:语言变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让人们发音容易, 表达省时省力, 节省发音器官所耗费的力气, 提高交际效率。

三、语言经济原则在英语语音形式中的体现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是依赖语音来传递信息的。言语中的“音段”, 即元音和辅音, 构成音节, 词和句子。但人们在发出这些音段的同时, 在重音, 语调, 停顿等方面会发生变化, 这些伴随着音段音位出现的语音现象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话语含义, 也是语言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话语的自然意思是直接以语言本身的词义为载体的, 它不需要听者仔细思考就可以领会。而“会话含义”是隐藏在语言形式背后的, 需要听者仔细推敲思考方能获得。含义虽不浮于语言表面, 但它是基于语言形式之上的。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 语法和词汇组成, 语言单位中的形, 音, 义分别承载一定的含义。语音是语言的外壳, 是语音造就了话语含义的表达, 语法和词义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按照Albert Mebrabiran (1978年) 的统计, 在交际过程中, 38%的话语含意是由声讯号传递的。由此可见, 语音形式所承载的含意对于话语含义的推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 也正是这些语音形式 (谐音, 重音, 语调, 停顿等) 印证了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经济原则。

1. 谐音现象。

谐音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音现象。在交际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同音词中的某一词来意指另一词, 如:“元”与“圆”, “九”与“酒”等, 意在通过谐音而形成的语义分离来承载不同的含义, 也是用最经济, 省力的方式来表达真正的交际意图。

例如:

(1) PitCrawley与Pit Crawly

(2) Lovelady与Love Lady

上述 (1) 句中的Pitt Crawley是英国著名小说《名利场》中的人物名称。由于Pitt与Pit (坑) 谐音, Crawley与Crawly (爱爬的) 谐音, 使读者从其名称的读音中就可知Pitt Crawley是个什么人物了, 他是个专爱在肮脏地方钻来钻去的可鄙人物。 (2) 句中Lovelady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夕阳》中的一人物名称。由于与词组Love Lady (爱女士) 谐音, 当读者读到该名字时, 便会从读音中体会到Lovelady是个流氓之类的人, 他也的确是个十足的流氓, 专门欺诈黑人的血汗钱。谐音现象在现实生活的言语交际中俯拾皆是, 它们表达的意思都不是语言单位本身的意义, 而是暗指某一含义。

2. 重音现象。

英语是重音计时的语言, 英语句子里有的词需重读, 如: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等。有些词读得轻, 如:虚词, 结构词等。读得清晰有力的音节就是句子重音。句子重音有规则可循, 但也有例外。在日常交际中, 说话人为了表达思想感情, 表明交际意图, 常常使有句子重音的词失去重音, 而重读说话人想要强调的词, 这叫做逻辑重音;逻辑重音的出现使句子有了言外之意, 也让人们用最经济, 省力的方式表达了真正的交际意图。

如: (3) Tom should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1) Tom should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2) Tom should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3) Tom should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4) Tom should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5) Tom should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6) Tom should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上述6句话中划线部分为重读词语。这6句话有着共同的蕴涵命题 (3) 。由于音位强调部分不同, 其话语的含义便不同。1) 句表示是汤姆买了新房子而不是别人。2) 句表示汤姆本应该买这新房子, 但他没买。3) 句表示汤姆应该是买下这座新房子而不是租的。4) 句表示汤姆应该买下的房子是这座 (交际双方共知的) , 而不是那座。5) 句表示汤姆应该买下的是座新房子, 而不是旧房子。6) 句表示汤姆应该买下的是座新房子而不是别的东西。句子重音也用来辨别句子结构层次, 使同一命题 (同一句子) 有不同的蕴涵, 并避免歧义。如: (4) I’m sure that man will land on some other plants in the solar system someday. (我相信有朝一日人类会登上太阳系的其它星球。)

如果句中that重读的话, 那么that就不是引导一个宾语从句的引导词, 而是充当一个指示代词, 修饰man, 句子意为:我相信那个人有朝一日会登上太阳系的其它星球。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 常常通过改变重音音位来表达特殊的含意, 用这种经济, 省力的方式来进行交际。

3. 语调特征。

语调通常是指说话时, 声音的升和降。在英语中, 它是用来表示音调的一种方式。英语语调的基本单位是语调群。一个完整的语调群由五个部分组成, 即调冠 (prehead) , 调头 (head) , 调身 (body) , 调核 (nucleus) 和调尾 (tail) 。一个句子中, 可以没有调冠或调头或其它部分, 但不能没有调核。语言学家Randolph Quirk曾指出:“Each tone unit represents a unit of information, and the place where the nucleus falls is the focus of in-formation”. (A university Grammar of English1976, 406) 。 (一个语调单位代表一个信息单位, 每个语调单位都有一个信息中心, 而每个语调单位中的调核便是信息中心) 。调核是用重音标出之后, 伴有语调变化而形成的。因此, 调核音是句中的逻辑重音, 是语调单位中最重要的部分。调核的语调不同, 其话语含义便不同。如: (5)

1) (降调) I have seen him somewhere before. (一般陈述句, 意为:我在哪里见过他。)

2) (升调) I have seen him somewhere before. (语气不确定, 意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

一个句子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的语法结构, 词汇意义, 语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话语的意思。如: (6)

1) (降调) It didn't’t rain all the month. (整月都没有下雨) 。

2) (降升调) It didn't’t rain all the month. (并不是整月都没有下雨) 。

句尾month的语调变化改变了整句的意思。语调的变化还可表达发话人的思想感情。如: (7) London Bridge is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如 (7) 用连续的低降调, 表达说话者悲伤的心情, 意为:“天哪!伦敦桥居然倒塌了。”如用高降调, 则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兴奋心情。意为:“伦敦桥终于倒塌了。”由此可见, 语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受话人对话语的理解。

再如: (8) Good morning. (高降调———一般问候, 情绪很好。)

Good morning. (低降调———随意的问候, 语气比较生硬。)

一句简单的问候, 其微妙的含意和说话人的情绪和感情是不能用词语来表达的, 而用语调这种经济, 省力的方式却可以表达得淋漓尽致。

4. 停顿特征。

在日常交际中, 话语间常有停顿。停顿有生理停顿 (即说话人换气呼吸) , 语法停顿 (即为了避免歧义和表达语言的结构层次而停顿) 。改变停顿位置, 其话语的含义会不同。如: (9)

1) Mrs.Smith/Jack’smother is coming.

2) Mrs.Smith/Jack’smother/is coming.

1) 句中的意思是:说话人告知Smith夫人, Jack的母亲要来。而2) 句在mother之后再停一次, 意义就不一样了。句子意为:“Jack的母亲, (即Smith夫人) 要来了。

再如: (10)

1) Tom said his father is done for. (汤姆的父亲已经不行了) 。

2) Tom said his father/is done for. (汤姆的父亲说, 汤姆已经不行了) 。运用停顿这种语音形式可以明确句子结构层次, 从而清楚地将思想内容表达出来。停顿, 也是语言经济原则在英语语音形式中的又一印证。

四、结语

语言经济原则是语言使用的基本原则之一, 对许多语言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语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音形式具有承载话语含义的作用, 因此人们在言语交际中, 掌握并恰当地运用基于语言经济原则的语音形式 (谐音, 重音, 语调, 停顿) 等手段, 不仅能使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话语含义, 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传达信息, 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交际意图。从另一角度来看, 也是语言经济原则在英语语音形式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 2005 (1)

[2].MARTINET A.A Functional View of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2

[3].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 1994 (1)

[4].Roach.P.English.Phonetics And Phonology〔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5].Quirk Randolph Green Baum Sidney.AUniversity Grammar Of English〔M〕.LongmanFifth Impression, 1976

[6].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7

[7].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8].许天福.英语语调入门〔M〕.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1989

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论文 篇4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以语音和文字为媒介的表达与沟通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能分离。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因此,作为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日语语言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少则约有3000余种,多则6000余种,日语即为其中之一。日语语言研究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镰仓时代的《万葉集註釈》;自江户时代以来,日语语法、语音、词汇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语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接轨,从“国语学”演变为“日语学”。随着相关研究和关联学科的不断发展,日语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且多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科。

通过对日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我对日语语言学中的音位学(音韻論)、形态学(形態論)、句法学(統語論)、语义学(意味論)等一系列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对日语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日语语言知识体系,提高了自身语言素养,收获颇丰。

一、学习音位学(音韻論)的收获——关于语音

了解日语的语音知识,是掌握和研究日语语言的出发点。正所谓“先有语音、后有语言”,语音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音节

日语只有5个单元音,辅音存在清浊音的对立。历史上日语与汉语的交流,不仅使日语产生了假名文字,还在其语音体系中增加了长音、拨音、促音等特殊音节。除了特殊音节之外,日语基本上属于“辅音+元音”结构的开音节语言。

时间上的等长性是日语语音节奏的一个特点。由于日语存在着长音节与短音节的对立,因此,在音节之外另设立了一个以时长为主要依据的节奏单位——“莫拉(音拍)”。具体来说,短音节兼备音节和莫拉的双重身份,即一个短音节等于一个音拍;一个长音节则包含有两个莫拉,可分为两个音拍。

2.声调

日语声调的高低变化是在音拍与音拍之间实现的,每个

音拍内部并没有音高的变化。从句子的整体听觉印象来看,日语音高相对较为平坦,并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从词汇层面来看,日语单词或词组中只允许一次高低变化,且在音高从低到高时升幅较小,而从高到低时降幅较大。

3.语流音变

受调音器官的惯性运动和发音人下意识的“省力”趋向等生理性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加强语气等的需要,话语交际中的语音会发生一些语音形式的改变,即语流音变。日语口语中常出现的“元音弱化”、“加音”、“减音”、“语音融合”等语流中的自然语音变化,这就是典型的日语语流音变现象。

二、学习形态学(形態論)的收获——关于词汇

日语词汇是日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日语词汇数量多,且来源比较复杂。了解和掌握日语词汇的性质及特点,对日语学习至关重要。

1.词汇的多样性

日语词汇中,既有固有的和语词汇,也有外来的汉语词汇及外来语词汇,甚至还是有日制汉语词和日制外来语词汇。它们之间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大量的复合词、派生词,造就了日语词汇的多样性。

2.造词

日语造词主要有创造词根和利用既有词汇这两种方法。其中,利用既有的语素组合构词的合成法最为有效,且词或语素在构成合成词时有时会出现音变现象,如转音、连浊、连声、音韵添加等;而以复合的方法新造的词最多,因此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合词。

3.日语词汇体系的特色

特色一:日语词汇中有一些比较成体系的集合词汇,如亲属称谓、指示词、拟声拟态词等;特色二:由于词汇数量多,日语中生成了大量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特色三:日语音位少,因此日语中有数量众多的同音异义词,如「キコウ」(機構·気候·寄稿·貴校……);同形词,包含同形异音异义词,如工夫(くふう·うふ),以及同形异音同义词,如「明日(あした·あ·みょうにち)」。

三、学习句法学(統語論)的收获——关于语法

1.句子的基本构造

日语句子的基本构造,是通过“句子→后置词句”这一基本规则来体现的。后置词在语法里是一种介词或助词,其作用为建立受词(多半是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与句子中其他部分的关系,通常用来表示位置、时间、作用对象或行为主体等。与前置词相反,后置词的使用位置是在被修饰的受词之后。如:「太郎が来た」一句中,助词(格助词)「が」位于名词「太郎」之后,表示发出「来た」这一动作的行为主体是「太郎」。

2.日语句子的“格、态、体、时”和“语气”

任何句子都包含了命题和语气两个部分。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反映了陈述的事实部分,包括“格、态、体、时”等语法范畴;语气,是相对于命题的一个语法范畴,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判断或针对听话人的说话方式或立场.

“格(格)”主要指名词与谓语结合而构成的各种语义或语法关系,是日语显著的语法范畴之一。在日语中,与谓语相关的主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主要由“名词+格助词”构成。

“态(ヴォイス)”主要指与动作有关的施事和受事在句中的语法地位随之变化,以及说话人表述事物时的视点变化等。日语的“态”主要包括主动态、被动态和使役态(广义上还包括可能态、自发态等)。根据“态”的不同,其动词会出现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体(アスペクト)”表示某个动作或变化在说话人所设的时间轴上处于开始、持续和完成状态中的某一阶段,是从时间角度上对动作或变化所处阶段的描述或把握。日语狭义的“体”主要体现在「る(完成体)」与「しいる(持续体)」的对立上,此外还包括「ある、いく、くる」等用法;广义上还包括「し始める、し終わる、し続ける……」等复合动词的用法,以及「たとがある、ようとる、つつある、とろだ」等表达形式。根据所处阶段的不同,其动词会发生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时(テンス)”是以某一时点为基准对某个行为或状态属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一种时间上的把握。尽管在时间的划分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但日语的“时”主要体现在「る(非过去时)」和「した(过去时)」两种形态的对立上。

“语气(モダリティ)”反映了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判断、态度或立场。一般来说,语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一定的形态反映出来的。日语的语气主要体现在谓语部分,如使用动词、形容词的词尾形态以及助动词、复合助动词、终助词等,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副词、助词以及接续词的用法。其中,谓语部分被称为语气表述的.核心部分,副词、助词、接续词等被称为语气表述的呼应部分。

四关于语言学学习及研究方法的思考

通过一学期语言学课程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语言学和其他成熟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几乎没有像牛顿三定律那样公认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会随着研究地深入不断被修改、被扬弃。

因此,学习语言学,重在通过理论框架的学习,培养自己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习方法,不能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课堂上所学的大部分理论框架,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先理解所学习的理论框架,弄清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现象;然后,用书本、课堂上所给出的例子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进而,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更多的语言材料。要积极采用自己所观察到的第一手语言材料来分析、验证所学理论的适任性。语言现象,特别是新的流行语出现了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情况,要积极思考如何对现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以适应新的语言材料。

总之,语言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学科,它要求入门的人不是以学习者的身份而来,而是以研究者的面目出现。因此,注重培养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等能力,“从现象到规律”,是我们学习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发展语言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形式语言B与OOZS的比较 篇5

关键词:B,OOZS,形式化方法,比较

引言

形式化方法是软件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实现软件自动化的基础。B方法和OOZS同属于软件形式规格说明语言, 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

一、B与OOZS简介

OOZS规格说明语言, 是一种结构化的面向对象形式规格说明语言, 在规格说明中引入类的概念和继承等面向对象机制, 通过提高形式规格说明语言的模块化能力和层次性来改进形式规格说明的清晰度。OOZS支持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及其规格说明的书写, 并使之能直接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B是目前国际上最受重视的实用性软件形式化方法之一, B语言是由Z语言发展而来的, 其目的是为这种形式化方法增强模块能力和工具支持能力。B语言称为一种广谱语言和方法, 它既包括高度抽象的数学描述, 又包括了可执行的描述。B语言支持规格说明, 并且支持继规格说明之后所有的精化和设计步骤。

B语言是一种支持从规格说明到代码生成整个开发过程的形式化方法。它使用相对简单且为人们所熟悉的集合符号表示法来描述抽象机的状态变换, 从抽象机开始, 逐步细化, 直到最后的实现程序。B语言属于基于模型的规格说明符号语言范畴, 它构造了一个具有所需特性的特殊数学类型。

二、B与OOZS的异同点

1. B方法符号与OOZS语言符号对照表。

2. 数学基础。

用于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形式化方法是描述系统性质的基于数学的技术, 这样的形式化方法提供了一个框架, 可以在框架中以系统的而不是特别的方式刻划、开发和验证系统。如果一个方法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那么它就是形式化的, 典型地以形式化规约语言给出。这个基础提供一系列精确定义的概念, 如: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及定义规范的实现和正确性。

形式化方法的本质是基于数学的方法来描述目标软件系统属性的一种技术。不同的形式化方法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 有些方法是基于集合论和一阶谓词演算。有些是基于时态逻辑。OOZS和B就是采用一阶谓词逻辑和集合论作为其形式语义基础, 把映射、函数等数学概念用到规格说明中来, 简明直观, 易于阅读提供了较强的功能描述设施, 使用户可以用书写完整的软件规格说明。

3. 逻辑基础。

B建立在Zermelo-Frankel集合理论基础上, B抽象机符号表示形式化方法 (B AMN) 以谓词逻辑、表示集合的符号、序列、函数以及其他抽象数据类型为基础, 以一种精确的方法来描述软件系统的需求与设计。AMN用广义代换语言 (Generalised Substitution Language, GSL) 的术语定义, B AMN使用经典二值逻辑 (真和假) 。

OOZS语言基本上采用Z.S语言的记号, 对Z语言的符号和框架进行了结构化处理, 并基于模块功能的不同, 将描述系统结构特征的状态模式和所有作用在该状态模式上的操作模式结合成一个抽象数据类型, 从而增加了规格说明中类的描述机制。此外, OOZS语言还吸收了VDM等语言的一些特征, 对操作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4. 前置条件与后置条件的表示。

B语言的前置条件用Pre表示, 后置条件是通过谓词逻辑基础的转换实现的, 没有明确给出。

B方法规格说明一般结构如下:

在OOZS语言操作模式中, 谓词部分被划分成Pre谓词和Post谓词, 其中, Pre谓词是对操作前的状态描述, 表示操作所需要的前置条件;Post谓词是对操作后的状态描述, 操作模式操作后所满足的后置条件。

OOZS语言操作模式的形式如下:

5. 多态性和继承性。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特性主要有:多态性、继承性和封装性。

OOZS规格说明的主体由一系列的类组成, 这些类之间可以具有聚集或继承关系。在OOZS规格说明中, 用户可以定义“类”, 而且“类”可以作为类型来使用。一个“类”描述了目标系统的一个部分, 类之间可以具有继承关系或实例包含关系。OOZS语言中, 类可以带有模板参数, 模板参数在类的定义中作为类型使用;超类表声明了类的超类, OOZS语言支持多重继承机制, 超类可以是普通类, 也可以是模板类。

B抽象机中没有继承性。

6. 生命周期的覆盖。

B从规格说明描述到详细设计的软件开发全过程。

目前, OOZS语言的语法分析程序和类型检查工具已经开发完成, 可以自动对OOZS规格说明进行语法检查和类型检查。但是, 作为一种规格说明语言, OOZS语言目前尚缺乏严格的形式理论基础, 这使得OOZS语言的自动推理工具和验证工具的开发尚缺乏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通过对OOZS和B语言的比较, 得知不同形式规格说明语言有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OOZS语言目前尚缺乏严格的形式理论基础, 使得OOZS语言的自动推理工具和验证工具的开发尚缺乏坚实的基础。B方法中的精华和实现是很多形式化开发方法所没有的, 他在规格说明的基础上可直接生成可执行系统, 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通过正确性验证, 保证了软件产品的高可靠性、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 有效地提高软件的生产率。

参考文献

[1]B方法[M].裘宗燕,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6.

[2]邹盛荣, 郭忠伟, 彭昱静, 周塔, 顾爱华, 卫丽.形式化B方法到UML类图的转化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09, (3) .

语言形式与意义 篇6

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经历了从纯重视语言形式的传统教学法到纯重视学生语言交际的交际教学法的过程, 陷入了对语言的意义和形式、流利性和准确性的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新课程标准在阐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时指出:通过英语学习,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人文素养;并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教育部, 2011) 。而交际教学法正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下恰当使用语言执行各项任务的能力, 如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等 (鲁子问、康淑敏, 2008) 。但要在课堂上创设接近生活的交际环境并非易事, 常常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特别是进行阅读教学时, 面对相对固定的文本, 这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另外,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少提或不提语法教学, 或忽略对语言形式的关注, 这都影响了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获取符合原文的文本信息, 并进一步导致语言信息内化整合的错误, 最终妨碍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 可以有效地指引教师在交际性语言课堂中, 兼顾文本的学习, 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2 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

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 (focus on form) 产生于国外语言学家关于如何进行二语教学的争论, 它试图解决纯粹的交际法和传统语法教学困惑, 并且有别于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法 (focus on meaning) 和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法 (focus on forms) 。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法以表达寓意和进行交际为主, 虽然学习者能在交际流利度上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但在语言准确度方面却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以教授语言形式为主, 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接近, 学习者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语言规则, 却不能把知识自动转移为在实际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让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具有实际意义情境的语言形式上, 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Long (1991) 下的定义是:学生在课堂上全心全意地关注意义和交际活动时, 教师明确引导他们同时关注呈现的语言要素。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是指注意力偶然地转移到语言特征, 这通常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或应用语言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问题引发的 (Long&Robinson, 1998) 。可见, 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首先是对意义的关注, 然后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 关注加速了对语言意义的内化的进程, 最终使学生准确流利地获取信息, 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国内许多学者和教师也日益关注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高四霞 (2009) 在研究高校课堂时发现, 使用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下的课堂,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语言使用也较为准确流利。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条原则:

(1) 以文本信息为载体, 以语言交际为目的

在英语课堂上, 只有教师提供一定量有意义的略高于自己的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的文本材料, 并通过创设相对真实、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 或是设置符合学生能力的语言任务, 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大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出 (kraehen, 1985;Swain, 1985) , 才有可能使学生把意义与形式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 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

在学生进行文本理解的时候, 教师要适当适时地指引学生关注语言要素 (字词的音形义及他们的变化) ,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特别是, 由于初中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往往无法自我关注监督自身语言形式的运用, 教师的适当指引就显得尤为必要。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 教师可以随意打断学生的交际, 而导致思维中断, 适当的时机是在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下进行教学的关键。

(3) 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发展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学的关注点和课堂节奏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意义与形式兼顾的理念下, 学生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语言交际时, 教师要指引学生关注语言要素特征。当发现学生已经对语言特征的关注已经足够, 甚至过多, 以致学生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时, 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导减少对语言外部特征的关注, 反之亦然。

根据以上的教学原则, 本文就以牛津英语7A unit8fashion show的阅读课为例, 讨论如何运用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进行阅读教学, 创设关注语言形式的的课堂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对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的掌握程度。

3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识记并学会在情境下合理运用下列词汇:lady, gentleman, style, trainer comfortable, popular, among, purple, grey, smart, cool, cotton, scarf, jeans, silk, wool, boot, both…and…, be made of.

语言技能: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 根据问题, 迅速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

学习策略:在阅读任务中学会结合图文, 借助情境或上下文猜测词义, 理解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对美的定义, 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

(2) 教学过程

Step1:warning-up

教师引入Barbie这个人物, 创设学生相对熟悉的语言情境, 用free talk的形式, 恰当引入本课的主题“fashion”;并且交代今日所谈的“fashion”是与衣服相关的。

Step 2:pre-reading

1) 教师从学生对Barbie的回答中得出:

(1) She is a fashioned lady. (ladies) (lady用彩色标出, 提示复数形式是ladies)

(2) She always changes her clothes style. (教师大声夸张地读出style, 补充含义:style is the way of wearing)

2) 教师引出了Barbie在冬天里围巾的搭配。She has three scarves.根据图片的展示, 学生得出答案:a purple silk scarf, a colorful cotton scarf, a grey wool scarf。 (其中的生字词用醒目的颜色标注) 教师又出现了同样的三条围巾, 引入短语“be made of”让学生加深了名词短语中质地的理解, 也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

3) 教师交代Barbie的好朋友ken, 对他做了补充说明:He is a smart gentleman

教师适时地出现了gentleman的复数形式gentlemen, 这个不规则形式。

4) 教师对jeans, trains和boots分别做了介绍。既集中了本课时的重点短语和句型搭配 (形的部分) , 又体现出语境的需要 (义的部分) 。

5) 教师使用幻灯片, 呈现本课时所有生字词以及他们的音标、词性和中文释义, 并重点标注了元音的读音。 (不仅对本课时生词进行了总结和巩固, 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音标的理解)

【设计说明】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 教师会让学生直接朗读课文中的新旧词汇。这种机械练习脱离情境, 忽视意义, 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被动接受, 学得累, 效率低。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在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中, 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物把所有的生字词串联起来, 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 又关注了语言形式, 譬如在出现scarf这个词时, 虽是新词, 教师使用复数形式, 一来非常自然地提醒了学生scarf这个词的复数特殊形式, 二来这个词虽然新, 但是在图片的提示下, 词义显而易见, 在老师的示范下, 读音也易于学生模仿。同时, 幻灯片上色彩的变换、字体的选择, 甚至教师音调的高低, 在不妨碍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的同时, 提高了语言掌握的准确度。

Step3:while-reading

1) 教师放映了fashion show的视频。 (这段视频中已经显而易见、生动直观地显示出了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

2) Fast reading:

(1) 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a.who is the host of the show?b.who looks modern and beautiful?

(2) 小组讨论:在文本提供的fashion show中, 每个学生的服装搭配。 (以选择题的形式)

(3) 与学生核对答案, 出现答案的选项, 并且在幻灯上出现具体的短语形式。

【设计说明】

在阅读课上, 许多教师会直接让学生自己阅读整篇课文, 枯燥乏味, 学生没有新鲜感, 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会有偷懒等答案的倾向, 而且较难的词汇也会降低他们的理解程度。本环节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 生动活泼的手段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时装表演的情景, 文本内容也容易理解了, 有了这个基础, 在回答快速阅读提出的问题时, 答案呼之欲出, 除了口头的巩固以外, 教师让学生讨论了每个学生的穿着, 用选择题的形式, 又再次降低了难度, 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有了发挥的机会,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同时用幻灯的形式把具体短语呈现出来, 这种稍高于自己水平的语言形式的输入有助于学生尽快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

3) Intensive reading:

(1) 学生再次阅读部分关于Simon和Millie文本, 根据文章内容, 使用适当的短语完成填空, 教师提示对文章要正确的理解, 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2) 学生再次阅读部分关于sandy和Daniel文本, 根据文章内容, 回答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 教师补充了短语的搭配。

(3) 小组讨论:完成全文的填空, 大声朗读。

(4) 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复述, 并向全班汇报。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填空和问答,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取文章的重要内容, 同时关注了语言形式, 反复使用trainers, be made of, both…and…, comfortable等本课时的重点词和短语。完成填空后的朗读, 则是对学生掌握语音的反馈, 期间教师做了个别的纠正。在复述的环节中, 教师让全班的同学来找错误, 不仅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有效理解, 也是提高学生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的关注。

Step4:After-reading

(1) 小组讨论:Barbie有不同的衣服, 在什么样的场合, 分别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2) 提出:True beauty lies in your heart.

【设计说明】

课堂回到了Barbie身上, 通过图片的提示, 考察学生离开文本, 创造性的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与结束前后呼应, 教师不局限于文本的理解, 与学生一起探讨出美的真谛, 深化了主题, 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 也学会了鉴赏美, 知道真正的美来源于心灵的美, 有效地完成本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的内容。

Homework:

(1) 完成书后习题。

(2) 设计一套合适的圣诞节的衣服

【环节说明】

作业帮助教师获得学生掌握的情况, 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意义和形式, 第一项作业主要检测学生理解文本的情况, 作业二给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感兴趣、动脑筋, 既能展示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能力, 也能够反映学生自己对美的个性理解。

4 教后反思

本课的主题fashion原本离初一的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 本课时的文本信息量大, 词汇要求较高, 对学生的理解和运用都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借助Barbie这个人物线索, 有效串联起每一个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 发展了自己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在精心设计的任务中, 使学生在关注了意义理解的前提下, 也关注了语言要素的掌握与运用。

在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有效利用了阅读文本, 发展了学生使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由于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现状, 帮助学生在意义与形式两个方面提高了综合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摘要:本文介绍语言教学中意义与形式兼顾理念及其教学原则, 即以阅读文本为载体, 以语言交际为目的;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现状。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上述教学理念和原则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阅读教学,意义,形式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2]Long, M.H.Focus on form: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In K.Debot, R.Ginsberg&C.Kramsch (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C].Amsterdam:John Benjamin, 1991:39-52.

[3]Long, M.H.&Robinson..Focus on form: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A].In C.Doughty.Williams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15-41.

[4]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S.Gas and 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New York:Newbury House, 1985:235-236.

[5]高四霞.Focus on form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09 (6) :46-48.

语言形式与意义 篇7

把材料作为作品表述的主体, 这是对艺术实质与形式的重新探讨。一直以来人们把艺术看成人类文化的传播语言, 是人类情感与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传统的造型媒介中形体与色彩是第一性、第二性, 而材料总是附属于形体与色彩中, 没有形体与色彩就无所谓造型艺术的存在。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 首先是主题题材先行, 材料在表现出状态时往往被限制在各种题材、造型、色彩等构架中。“在创作过程中, 艺术家首先以确定题材开始, 接着确定作品的实质或质料, 最后确定题目或主题。”这是对材料认识的缺陷所致, 其实我们细致梳理艺术史脉, 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演变规律以及与之对应的形式语言研究, 发现综合媒材在造型艺术中的运用具有很深的渊源与人文基础。莫里斯·科恩在《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基础》序言中说:“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材料, 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而且也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领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造型艺术对于材料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 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与主体, 对材料感觉特性的认识与研究也随之深入。在20世纪时材料更是成了现代艺术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的运用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 同时也被艺术家作为表现思想与观念的媒介。材料的固定认识被打破, 从题材、造型、色彩等构架中脱离出来, 任何材料均可单一或综合运用于造型艺术中。英国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劳申堡、沃霍尔等他们在作品中采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 甚至把材料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 消解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德国包豪斯学院对材料展开广泛的研究, 并设置了综合媒材实验课程, 这进一步拓展了造型艺术形式语言多样性研究。

综合媒材实验中材料的“物质意识”

在综合媒材实验研究中, 艺术客体不是各种材质媒材的简单混合和拼凑, 它是艺术主体对造型艺术中实质与形式关系的研究。“形式与质料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相联系这一事实上, 并不能表明这两者就是完全相同的。它只能表明, 在艺术作品中它们并不是作为两种彼此具有明显差异的事物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质料被形式化了。”材料是事先就具有的物质, 每种材料自身具有造型、色彩及时间赋予的历史内涵等, 也就是说材料自身具有“物理属性”。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是哲学、美学和文化领域卓越的专家, 他在1972年出版的《艺术形态学》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造型艺术利用广泛的和在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经常得到的造型材料和色彩材料, 每种材料的物理属性都制约着它的某种审美属性。”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现场感”, 挖掘材料的这种物理属性, 争取材料形式化, 形成艺术作品具有形式的审美价值。这也就是说在综合媒材实验中必须对材料有一种强烈的“物质意识”。苏珊·朗格曾在《艺术问题》里论述:“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起我们迄今所知道的其它符号形式更加复杂的形式。”“对于一个艺术形式来说, 色彩是起作用的, 其它如线条的粗细、材料的外观和重量等因素同样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形式, 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表现性的形式’, 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结构, 而是一种幻想。”从苏珊·朗格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 材料对于艺术形式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材料只是确立艺术形式的一个因素, 而把材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成为艺术形式的主要组成, 强化材料的“物质意识”, 这是综合媒材实验对材料颠覆性的认识。“无论一种语言的媒介是什么, 都存在它说什么、怎样说, 换言之, 是实质与形式两个因素。”材料作为审美特质它成为了综合媒介运用中的主体, 成为艺术形式表现中第一性, 而造型和色彩因材料的合理运用而从属于表现主体的特定范围。

综合媒材实验中材料的“精神意识”

综合媒材实验是一个跨画种的综合性的造型概念, 在作品中运用材料完成自我, 并充分展示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实验中拓宽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各种媒材的综合运用, 通过对材料的感觉特征的基本属性的阐述, 这里既有对材料的物理特质 (色彩、形体、质地、肌理等) 的运用, 同时更是材料的“精神意识”的展示与体现。材料的“精神意识”是材料的物理特质投射到人心里时所产生的情感意识和精神体验, 材料的“精神意识”与材料本身的组成和结构密切联系, 不同的材料呈现不同的感觉特征。艺术作品的材料形成并不是单独的自我体现, 更多的是材料自身沉淀的文化属性。但材料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在综合媒材实验作品中既存在自我的表现, 这是材料被自我构建而形成的一种新形象, 这种新形象是普遍材料相似的重构和再造, 并且以“普遍性”作为作品特质被普遍认可。然而, 对材料的表现方式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材料更具有个性化, 它的表现方式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任何材料都有自身的属性, 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 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在材料的实验中, 我们应该透过这种无意或忽视的材料特质, 发现或加强材料的“精神意识”。材料自身充满着视觉张力, 这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性是材料心理与美感糅合的一种特有现象。

“当对象的这种形式不再限定于只服务于特殊目的, 而开始服务于某一充满活力的经验时, 形式就不再只有功能上的特性了, 而变得具有了审美价值。”我们只有把握并用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也是运用材料“精神意识”拓展造型艺术形式语言的多样性, 从艺术材料的“物理意识”转而关注思考材料艺术的“精神意识”。

综合媒材实验是“物质意识”与“精神意识”在艺术形式中的体验

通过综合媒材实验, 促进造型艺术形式语言多样性, 是造型艺术实践中重要的手段。在综合媒材实验中, 不同材料具有的强度、色泽、形态、岁月沉淀的记忆等特质, 会对主题表达, 造型处理、加工手法等方面产生影响, 最后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及审美特征。这对于综合媒材实验与造型艺术形式语言多样性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发散性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作, 拓展了造型艺术形式语言的多样性, 它与以单一材料实践的区别, 在于避免过于单一的思维方式可能造成文化的割裂和知识的偏狭, 以及造型艺术形式语言的单一化倾向。“艺术品表现的是关于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概念, 它既不是一种自我吐露, 又不是一种凝固的‘个性’, 而是一种较为发达的隐喻或一种非推理性的符号, 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意识本身的逻辑。”综合媒材实验是发掘材料的“物质意识”与“精神意识”, 材料在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化的体现, “物质意识”是构成作品的基础, “精神意识”是意识逻辑的结果, 是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 综合媒材实验就是“物质意识”与“精神意识”在艺术形式中的体验。

综上所述, 综合媒材实验是通过对材料具有的“物理意识”、“精神意识”的剖析, 是艺术实验中一种自觉、自在、自为的思维形式, 实验各种媒介材料, 熟悉发现材料的性能与特质, 是促进造型艺术形式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苏姗·朗格著《艺术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杜威著《艺术即体验》[M], 金城出版社, 2011年版

[3]赵兰涛刘乐君刘木森编著《综合材料艺术实验》[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4] (俄罗斯) 卡冈著:凌继尧译《艺术形态学》[M], 学林美术出版社, 2008年版

语言形式与意义 篇8

一、形式-功能-意义原则

形式-功能-意义原则(form-function-meaning)也被成为整合性原则,是由澳大利亚语言学家David Nunan于2004年对他本人1999年提出的形式-功能原则做出的补充,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任务要注重语言形式、功能和意义的结合,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他认为语言形式、交际功能和语言意义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任务的设计必须使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有效结合,让学习者不仅能掌握语言形式,而且能运用语言,正确表达语言承载的意义。传统高职英语课堂常常把语言练习和交际功能割裂开,过多关注语法形式和语言形式,语言练习就是机械的操练,脱离功能,脱离意义。活动中的语言形式或语法是重点,从而导致学生知道一种语法的不同的语言形式,但却不能用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功能和意义。但是我们同样要避免忽视语言形式和语法,只关注功能,如果只让学生表达,忽略语言形式和语义准确,学生积极性高,仅靠只言片语来完成任务,课堂看似很热闹,但学生的语言形式表达毫无准确性可言,必然会影响语言交际,再次使用类似形式还是会影响意义的表达。因此,高职英语课堂的活动设计有必要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同样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度。只有重视语言、功能及意义的和谐统一,才能赋予学习真正的意义。整合性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明确语言形式、功能和意义的统一,让学习者在任务实施中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表达得体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语言的形式、功能与意义

通过研究几位语言学家对任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何分析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

Littlewood(2004)指出“任务形式可以分为五种,这五种形式虽然不同但并非彼此割裂,它们因各自的特点排列于一个连续体(a continuum)上,关注形式(forms)的任务形式在连续体的一端,关注意义(meaning)的任务形式在另一端,从关注形式逐渐过渡到关注意义的其它三种任务形式则排列在中间。”

同样,按照Nunan对任务的分类,我们发现对语言形式的聚焦和功能意义的关注也体现了出来。Nunan认为任务分为真实性任务或目标任务(real-world /target task )和教育性任务(pedagogical task)。真实性任务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要用语言做的事情;教育性任务是在课堂上由真实性任务转换而来的。教育性任务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体,其中一端是演练式任务(rehearsal task),另一端是激活式任务(activation task)。演练式任务和生活中的真实性任务相似,如在报纸上寻职并模仿求职过程。激活式任务激活学习者新学习的语言技能,例如角色表演,信息交换等任务。学习者把所知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开始创造性地运用出来。Nunan特别指出语言形式的教学对于尤其是初学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是有必要的,他把这些聚焦于形式(form-focused)的教学活动称为使能性任务(enabling skills)。使能性任务可以分为语言练习(language exercise)和交际活动(commutative activity)两种。语言练习关注的是词汇、语音和语法,而交际活动处于语言练习和教育性任务的中间地带,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

通过对以上学者的理论分析,我们发现Littlewood的“连续体两端的任务形式”其实和Nunan对“使能性任务”(enabling tasks)、“交际任务”(communicative tasks)及“教育性任务”(pedagogical tasks)所作的分类表现出一样的内涵。这就回答了我们的困惑,表明对语言形式,即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关注是必要的并且是达到交际,完成各种真实性任务的基础。

三、高职英语课堂的活动分析

观察我们的高职英语课堂,因为学生并没有升学考试之类的压力,一些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在语言形式上关注度不够,不能提供给学生足够输出语言的练习和任务。常常特别注重情景和交际,但是缺乏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这种脱离语言形式的交际不能够深入,也不能形成优质高效的课堂。

Nunan和Willis都认为任务型教学不是脱离形式教学,而是在适当的时期注意某些语言形式。

根据这种形式功能意义的统一原则,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关注各项要素结合,例如学习描述物品单元,设计活动如下:

比较两张图,学会描述下列物品(图片呈现不同形状、颜色、重量和新旧程度的日常用品)。

双人练习:

1.列表中选择三件你最不希望丢失的物品。

2.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游客和警察,游客向警察描述丢失的东西,警察记录物品的外形。

课堂活动设计可以从描述物品的词汇到句型,有效输入语言形式,继而设置场景,让留学生能够在遭遇这种情况时及时求助,并能有效描述丢失物品的时间和描述物品特征,这也是形式与功能统一的意义所在: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在交际中得体有效的运用,为交际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但是具体应什么时机是适当的这个问题上各位研究者和各个研究阶段的看法都有差异。早期的任务型教学认为关注语言的形式应该是在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活动的前期,目的是为后续的交际活动做好语言上的铺垫,然后开始交际活动。Nunan在2011的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中认为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的步骤应该放在学习者已经接触了一些真实的语言材料之后,主要是因为此种安排能使学习者更容易的在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形式之间建立联系。D.Willis和J.Willis (2007)在Doing Task-based Teaching这本书中,修改了原先1996年的框架(Framework),在后任务环节中,把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改成了形式聚焦(form focus)更加关注和强调进行任务活动后对语言形式准确性的关注。由此,我们认为,在高职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中,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并不需要固定出现在单元活动的早期,也不必要统一被安排在单元活动输入真实性语言材料之后。例如下面的课堂设计:

《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What a Wonderful Time”

“热身:连接下列景点与对应的城市名称;

说出你去过上图中的哪些景点?

参考下列词语,说说旅游时会做哪些事?”

在这个“热身”环节,编者提供真实的输入材料,利用对话和课文等形式介绍新的语言形式,设计交际任务,达到功能与形式的一致。

因此,我们在设计高职英语课堂活动时可以从各种不同任务入手,达到语言形式、功能与意义的整合性,从而实现语言的习得。孤立的为了交际而设计的活动,没有达成功能或者不符合实际意义的交际,没有达到统一,也同样不能满足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要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学会自我培养掌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应具有一定的导入性,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任务的训练来理解语言形式的功能,并能运用在交际活动中。

语言形式与意义 篇9

1 构建机能实验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设想

1.1 举办知识竞赛, 服务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引入知识竞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兴趣性、连贯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4], 因而专业知识竞赛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竞赛活动的开展, 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周密组织、灵活控制, 并充分调动班干部和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竞赛可设必答题、抢答题和观众答题等, 内容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 既服务本学科, 又适当向其他学科延伸;既要重视巩固基础, 又要紧扣学科前沿;题目灵活, 重点突出, 面广意深。由于知识竞赛以其喜闻乐见的竞赛方式, 广泛的参与面, 设计多样的题目类型, 因此不但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而且能够增进专业教师、教辅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2 参与科学研究, 培养创新能力

不断加强医学生从本科学习阶段开始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5]。校内医学研究机构可以将近期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公布在校园网上, 并详细介绍科研团队的组成、主要的研究方向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供学生们浏览选择, 同时明确学生参与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自由申请获得参与这些研究项目的机会。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高年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与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对参与研究的学生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以此增强学生参与研究工作的主动性, 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本科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不仅夯实理论基础而且还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并且学会如何团结合作、如何独立思考以及如何冷静思考解决困难。

1.3 机能实验网络, 拉近师生距离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机能学实验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 是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6]。网络信息技术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既能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 充分利用各种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实验教学, 又能利用网络实现师生间双向实时的交流与反馈, 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验目的与方法、步骤的深刻理解,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激发教师进行实验课程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手段的热情和积极性, 使实验教学改革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机能学实验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实验教学网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局域网为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为支撑, 构建机能学网络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以该系统为媒介, 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认识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交流平台, 学生可在网上进行课程复习, 教师可在网上完成辅导、答疑等工作。

1.4 典型病例讨论, 巩固理论知识

典型病例讨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典型病例的选择可利用各种文献资源, 教学参考书和典型病例集, 搜集、整理、筛选与机能实验教学内容相关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最后依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选出适合的最佳病例, 力求选出实用性较强的典型病例并有效防止偏、难、疑病例,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所必须的知识内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讨论, 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病例中问题的确定应紧密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学习引导。由于病例讨论需要学生具有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搜集、阅读有关资料, 能够弥补“知识链”的不足。通过查阅文献, 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理论课程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 开阔眼界,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并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1.5 自制实验器材, 调动参与热情

机能实验课探索性实验的开展, 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 所用的实验器材不能完全统一, 仅仅依靠实验室配备器材很难满足探索性实验的需要。因此,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需要自制器材, 不仅可以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矛盾, 重要的是丰富了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内容, 更加突出了探索性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好医学机能实验课第二课堂, 能够调动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参与热情,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提倡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绝不是为解决设备不足问题的权宜之计, 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学生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 可以挖掘个人潜力, 寻求自我肯定, 提高实验技能, 显现主体作用, 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 主动获取知识, 充分施展才华。

2 构建机能实验课第二课堂的意义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质量逐步提高, 使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重大责任, 同时也决定着医学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质量。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医学机能实验课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多彩的高校第二课堂形式之一, 一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学时数较少的难题,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从属地位, 激发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开设第二课堂,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 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 但也迫使他们不仅要熟悉本专业还要熟悉了解非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真正体现教和学两方面的影响和促进, 可谓是“教学相长”。因此, 机能实验课第二课堂的开展, 深化了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与实验课程的改革, 提高了科研实验中心与教学实验中心的使用效率, 增强了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1:16-18.

[2]黄伟良, 谢建平.创新型国家: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J].学术论坛, 2006, 5:180-183.

[3]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462-464.

[4]白玉江, 金松, 李晓龙, 等.第二课堂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2) :2769-2770.

[5]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2 (12) :39-43.

上一篇:英雄主义的形成渊源下一篇:数学三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