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2024-09-21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精选10篇)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篇1

1. 关于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前半叶,关于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一般并未涉及心理意向方面,语言哲学家们关注的只是语言本身的意义。传统意义理论代表者罗素,早期的维特根斯坦等人坚持“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只看到了语言意义的实在性维度,而几乎完全否定了思想、意向等抽象的心理维度对语言意义的创造和贡献。

50年代以后,由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心理意向和社会规章维度在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得到强化,心理意向性作为一个必要维度在此时被引入到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当中。但在这一时期,语言哲学对意向在语言意义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及其方法通向心智哲学,并最终落向意向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结果,而心智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实际就是指称、意义等问题在心智层面上的展开。

2. 简述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

约翰·塞尔(John Rogers 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哲学的主要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意义问题的核心是语言如何表征实在,塞尔在研究语言的意义时发现,语言的表征能力并非内在固有的,而是源自心理的意向性,语言哲学的研究要以心灵哲学研究为基础,而意向性是心灵的一种特征,心灵和世界的关联就是通过意向性来实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3. 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与语言的意义

塞尔对意向性的研究是由他对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而引起的。那么语言的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呢?塞尔认为,语言的意义根源于说话者的意向性。在很多心理状态中都可以看到意向性存在的根据。比如,信念,总是关于某事的信念;恐惧,总是关于某事将可能发生的恐惧;意图,总是想要打算去做某事的意图。总之,语言的意义根源于人的意向状态,后者赋予前者以一定的意义,没有意向性,话语就仅仅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客观存在。

从日常生活中,塞尔还发现,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意向性问题,也是社会习俗和惯例问题。惯例对语言意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意向性网络(network)和前意向性背景(background)对意向状态的满足条件上产生影响。

首先,意向状态不能独立地起作用,每个意向状态只有在与其他无数意向状态的联系中才具有意向内容,塞尔将这个整体主义的联系简称为网络。其次,任何意向性都假定了某些基本的做事方式和某些关于事物如何运作的实际知识,即心理能力。塞尔将这种使得所有表征得以发生的一系列非表征性心理能力称为背景,整个意向性网络在这种非表征心理能力的背景下才能起作用。所谓“起作用”是指,这部分意向状态相对于其他意向状态来说只确定了它的满足条件,而整个意向网络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表达式与意义》一书中,塞尔说,对语句字面意义的理解要求背景假设,这种背景假设是前向性的,如果改变了前向性背景假设,具有相同字面意思的语句也会产生不同的真值条件,或是有不同的满足条件,而句子的字面意义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塞尔意向性理论中的网络—背景模式,通过意向性网络和意向性的背景理论,塞尔将心灵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清晰地描绘出来。

塞尔从心灵意向性角度所展开的对语言意义的研究无论对语言哲学还是对心灵哲学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塞尔不仅首次较为系统地从心理意向性的视角建立了意义理论,真正深入地拓展了意义的意向维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心灵哲学的研究内容。他对意向性的论述新颖而独特,在心灵哲学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由于意向性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塞尔甚至整个现代心灵哲学对意向性某些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他的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进路使得对意向性结构的认识还主要是停留在对之有关的言语结构的描述和类比推理上,尚未深入到意向性结构自身之中。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篇2

摘要语言功能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是体现语言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是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其过程的结果的译文,要想再现原文的意义,必须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从功能语言学的的角度看,在翻译这个过程认知中,无论其他因素多么重要,语言形式常常应首先加以考虑。一名称职的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作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功能语言形式认知翻译

一、导入

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语言功能的文本表达形式。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其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著作《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中则提出;对两种语言的转换要讲究功能对等[1]。那么,功能对等是如何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即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对语言形式加以运用的呢?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并运用认知科学的一些观点此进行阐述。

二、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一)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而在某一具体语言内,语言形式则是一个层级概念,它既可指语言符号的图像或一般的表现特征,也可指词语、句式的语序,还可以用来指翻译中原文(或译文)的表现法,如各式修辞格、形象性词语之运用以及单句、复句、长句、短句之铺展安排[2]。

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的辩证统一。它在绝对意义上是任意性的。也就是说,语言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但语言产生以后,在组合结构上有一定的功能动因,因此,语言符号又是非任意性的[3]。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特点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意义。具体说来,它指音韵节奏、词形、词法、句型、句法以及包括修辞格在内的各种修辞手段等形式特点对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二)语言功能。所谓功能,有时也称着“意义”,是指语言在现实社会里的实际作用,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语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抽象功能,或“元功能”.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验功能(ideationalfunction)表达说话者通过语言来描述和认知他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体验。描述其中的状态、事件和各种存在。此时,语言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概念的角度看,任何语言都包含了用于指称周围实体世界的一套及物性系统,。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我们用语言来和别人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就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说话者如何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语言在实现以上两大功能的同时,具有使自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境发生联系的自我服务的功能,也就是语篇功能。

(三)同一语内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钱币的两个面,意义本身不但包括语境意义,也包括形式意义”[4]。这里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功能/意义。可见,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语言形式不是任意的,而是受意义的支配并反映意义,是由它所实现的功能决定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特点产生不同的意义。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由意义潜势组成的系统。语言的使用即是语言使用者在意义潜势中的选择。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在语言使用中都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因而同一语内的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紧密,语言的功能为其形式提供了依据。一般说来,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表达形式,尽管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我们会发现语言表达意义的形式往往突破常规但它仍是纯理功能框架下语言形式和意义(功能)动态对应的反映,只是韩氏称之为“语法隐喻”而已。功能主义对语言形式的功能解释的主要模式有结构与概念的象似性、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语篇的信息流对结构的影响、语篇中某一语言现象使用频率对结构的`影响、经济原则等。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概念结构。其主要原则有:(1)距离象似(Iconicityofdistance)是指认知或概念上越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的线性距离也就越接近。(2)顺序象似(iconicityoforder)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指对象间的逻辑关系。(3)复杂性象似(iconicityofcomplexity),指语言结构的复杂度反映概念结构的复杂度。如有标记成分的复杂度大于无标记成分;单一概念复杂化必须通过语言结构的并列、从属、修饰来实现。(4)范畴象似(iconicityofcatergorization)则强调属于同一语法范畴的语言成分在概念或认知上趋向于相似。对语言形式的功能解释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对应性[5]。功能主义对语言形式的这种功能解释再一次说明:语言功能的表达与传递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

三、认知学中的翻译

(一)何谓翻译。对于什么是翻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奈达的理解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言形式,不但要求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还要求尽可能地形式对等。贝尔认为,翻译是指:

(1)翻译过程,是指翻译活动;

(2)翻译过程产生的产品,也就是译文;

(3)一个既指过程又指过程的产品的抽象概念[6]。上述两人对翻译的论述都反映出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翻译不仅要注重过程,而且要注重语言形式(或产品)。

(二)翻译中的认知模式。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进行翻译的过程,侧重的是从人类处理信息的方法方面来解释译者进行双语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始发语)输入――大脑活动――(目的语)输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接触源语材料,这就是输入。译者接触到输入的材料之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记忆)。然后经历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对输入进行匹配、类推、重组、转换等,以理解其意义并形成对第二语言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译者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输出。也就是说,翻译是通过记忆把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遍的语义表征,然后将该语义表征综合,构成目的语文本。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记忆,分析,语义表征以及综合,无不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体现。而且,上述过程并非按一定顺序进行,这也许正是当今认知语言学家和其他相关科学工作者亟待揭开之谜。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

(三)翻译中语言形式。翻译的这种“输入―――大脑―――(目的语)输出”过程,其着眼点和归宿都是文本。尽管翻译涉及到多种因素,有些甚至对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输入的对象是文本;在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下进行记忆、分析、语义表征和综合的也是源语文本;而输出(或翻译)的结果(或产品)仍然以文本形式出现。文本是翻译之源,也是翻译之本。这里的文本就是语言形式。因而,语言形式翻译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是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一名称职的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作客观的分析。作为其过程的结果的译文,要想再现原文的意义,必须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有些译作虽然达意,可一读上去就让人感到缺失,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语言之间无法弥补的形式差异,致使许多形式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因此,语言形式同样与译文质量有关,是译者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翻译时若“不考虑形式,只求达意的译文往往失去原作的风格,味同嚼蜡”[7]。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1

2,7。刘祥清。论形式意义及其翻译[J]。湖南社会科学,;(4):123,115

3,5。武姜生。从两种不同的语言共性论看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福建外语,;(3):12

4。李美霞。三大功能语法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2):92

6。Rodger。Bell。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London:LongmanGroupUKLtd,1991

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浅论广告图形的功能与意义 篇3

关键词:广告;广告图形;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093-02

随着现代社会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广告作为一种无声的推销员,在市场营销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字、图形、色彩、编排、标志共同构成了广告的5个视觉要素,其中图形为广告中最为注目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视觉说服力,对于广告诉求效果的好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1广告图形的功能优势

现代信息的传播手段主要是文字和图形,传播学中认为图形信息和文字信息是人类信息的两种主要形式。相比较图形信息而言,由于各国文字语言的不同,文字信息在表达和理解上容易出现错误或者失真,从而造成沟通障碍,而且文字信息的信息容量也远远不如广告图形。据调查,广告图形的信息容量是文字信息的900倍。所以,广告图形对于信息传播活动而言具备更多的传播优势。具体来说,广告图形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广告图形是进行信息传播最为简洁的形象语言

比如,要向别人介绍某种物体的形态特征或者描述某个情节,往往需要长篇大论的叙述才能够表达清楚,但是如果采取给别人看照片、图画、摄像的方式,就会很直观和迅速的传达信息。

1.2广告图形是最具记忆和识别的信息载体

产生记忆的基础首先是识别,如果没有使读者形成记忆就等于说是传播失效。每一幅视觉作品都各自具备不同的形、色彩、表现风格、构成形式等因素,很难完全雷同。正是由于广告图形这种独立的形象特征和视觉感染作用使他成为最具记忆和识别的传播形式。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就是基于对形象语言功能的认知来提高企业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增强记忆,从而获得推广,赢得市场。

1.3广告图形是最富有视觉吸引力的传播要素

我们在进行阅读时都会这样一种体会:在翻阅书本时,最能够吸引我们的往往是页面中的图画,然后我们才会去详细阅读文字部分。这是由于图形比文字更具有视觉节奏感。一幅有机的广告图形对读者的视觉具备一种调解、充实和刺激的作用。视觉调节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视觉好奇满足了心理需要,活跃了阅读氛围,所以说用广告图形的形式进行视觉传播最易引人关注。

1.4广告图形是跨越民族、国度语言障碍的一种世界语言

不同民族和国度对于文字认知可能不尽相同,但是由于人类的眼睛构造极其与大脑神经系统的连接关系相同,所以人类对于图形的视觉感知方式和感知结果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图形可以成为全世界都可以理解的共同语言,无论我们走到哪个有文字差异的地方,图形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公共规则和当地的商业消费潮流,代替文字来进行文化和语言的交流。

1.5广告图形语言是形象生动的信息传播形式

如果我们用文字向别人来转述一个信息时,往往容易因为文字的抽象性和个人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式的不同而使信息不能完整、准确的传达。《红楼梦》一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细致入微,单凭文字语言的描写,对于同一个人物角色,10个读者肯定会产生10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联想。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相对模糊性,使得文字的传播效果不如图形来的直观和准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摄像、摄影和CG(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语言觉设计和生产)技术的产生,使广告准确真实再现客观物体的能力与日俱增,所以说广告图形是最生动形象的信息传播形式。

1.6广告图形具有精神浸透力和情绪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形式

各种视觉因素可以给我们带来文字所无法替代的心理影响,有些视觉元素的刺激甚至可以使人们产生近乎本能反应和情不自禁的心理变化。如,三角形的图形会给人稳定的心理感受,圆形给人柔和圆满的心理暗示,红色会使人精神亢奋,蓝色使人镇定。据调查统计,那些居住在浅蓝色的卧室的人比居住在大红色卧室的人的睡眠质量要高,这是因为红色容易让人产生兴奋感,不利于睡眠,而淡蓝色容易使人安静下来进入一种冥想状态,有利于睡眠。这就是设计师运用色彩对心理的影响作用发出的“邀请”信号获得的效果。再如,某减肥广告采取使用某产品减肥前后的照片对比来宣传该产品,消费者在阅读图片以后,很容易对身材苗条的图片产生一种渴望心理,从而认同该减肥产品的减肥效果,促进购买欲望。由此可见,视觉语言的许多因素都可以产生一种让人在无意识中被感染和接受的力量,并转化成为一种行动驱动,如果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视觉因素,就会使广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7广告图形是最具有视觉说服力的语言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任何时候我们要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接受自己的思想,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展示事物客观存在的证据。照片作为证据的潜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照片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光线造成,并实际记录在胶片或其他各种电子介质上,所以摄影形象历来被视为证据。如,当观众看着某品牌的洗涤剂的效果演示片段时,这些通过摄影而生成的影像似乎在向消费者做着无言的保证,即该产品真的具有广告中所展示的那些良好功能,这比文字描述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说,广告图形是最具视觉说服力的语言。

以上就是广告图形这种视觉语言的传播功能优势,我们进行广告设计的意义就是了解广告图形的独特价值,并对这些优势的价值予以充分利用。

2广告图形的意义

随着传播媒介的进步,广告已经发展到了以电子媒介为主的信息时代,如何更为直观有效的传达信息给广告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视觉形态作为广告传播的主要表现手段,已成为广告和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广告图形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具备了新的意义。

美国的卢巴宁说:“图形设计师的天职是用图像传播信息。”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85 %以上都是由视觉形态得到的。所以图形对于广告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广告图形对信息传播的意义

以传播信息为终极目的,这是现代广告对图形所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图形使观众留下记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进行广告设计的一项重要使命。因为信息传播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营销活动和广告活动,甚至会关联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好设计就是好生意”,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设计的根本意义。所以进行广告设计的根本要求就是首先应该对视觉语言的渗透性和辐射力进行强化。很难想象一幅毫不起眼的图形是如何能对广告进行宣传的!为实现这种强化的目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在传播信息视觉化的过程中,应该以“兴趣、感染、理解、记忆”为准则,尽可能的将复杂的信息内容以最简洁生动和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如何使受众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从对广告内容产生兴趣到记忆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之前,对图形的表达方式做出选择。广告设计中的视觉传播形象,可以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大类:①具象图形是利用可感的形象来传达信息,它具备清晰、真实的特点,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②抽象图形是一种高度理念化的表现,这对于一些无具体形象的商品或形象不佳的商品的信息传达,具有一定意义。二是在图形的形式审美中要注入一定的审美内涵,因为只有美的图形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才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以“美”作为信息内驱力,把读者对信息的消费转化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无疑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

2.2广告图形对社会文化启示效应的意义

一幅优秀的广告设计除了能够准确传达广告信息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积极的文化导向。在广告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提倡一种美的健康的引导和教育,是广告视觉传播设计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也是广告的图形语言之所以需要“设计”的意义所在。在进行广告图形的表达时,应该采用文明的视觉语言,抑制广告中的错误或者不健康的信息。对于现在媒体中为了哗众取宠出现的一些反常规广告,虽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广告效应,但是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产生了错误的舆论导向,这些都是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做法。只有将传播功能和健康的审美功能相互结合,才能体现广告的信息价值和审美价值,用广告的视觉语言要素传播信息时使它兼有社会精神文化的教育意义,广告图形媒介才能构成设计的完整价值,才具备完整的意义。

综上所述,广告图形具备其他语言形式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它的功能与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广告图形的功能运用直接影响着广告信息的传达效果,影响着广告的社会舆论方向。我们在了解了广告图形的功能与意义之后,应该灵活的加以应用和创新,本着健康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表达出更好的视觉文化语言。

参考文献

1 朱健强、罗萍编著.平面广告设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保罗•梅萨里著.视觉说服.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Talk About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the Advertising Figure Simply

Wu Wei, Su Yafei

Abstract: The advertisement is propagat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good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igure is playing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among them.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dvantage of the advertising figure and meaning of the advertising figure, have certain guidance functions to carry on the advertisement design to the designer. This text has analyse the function that the advertising figure possesses, has put forward the realistic meanings ha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n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to transmit of the figure .

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方法 篇4

1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基本工具。当今世界, 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尽管现代化的科技为人们的相互交往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通信设施, 但是语言仍是人际交往最为基本的工具。如果一个人辞不达意、语无伦次, 无疑会使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个人形象大打折扣。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 能够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才能够自由地和他人交往, 也才能更好的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甚至可以说,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社会身份往往能够从他说话的用词、语调、口气中展现出来。

其次,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 一个人在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他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当今世界,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 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持不同语言的各个群体之间, 其交流的最根本途径是语言的互通。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重视学生, 尤其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最后, 语言能力的高低与后天教育是否得当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低, 并不是先天具备的, 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 可以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时, 应注意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的同时, 也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 使得幼儿能够在失去教师“监护”的情况下, 也愿意打开心扉自由地与小伙伴们交流, 这样, 孩子们就可以无拘无束地交谈, 从而使其语言结构不断进行调整组合。可见, 后天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2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方法

首先, 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进入幼儿园, 因为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的生疏, 容易“沉默寡言”, 幼儿教师要注意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 让幼儿们有话愿意开口讲。要尽力创设家庭式的教育氛围, 与幼儿平等相处, 尊重每个幼儿, 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开口讲话。尤其当幼儿主动跟老师说话时, 老师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 热情地与其对话, 并善于把话题稍作延长, 这样就能够解除幼儿的紧张心理。慢慢地, 他们就会越来越敢说, 越来越愿意说了。

教师要给孩子提供更多语言交往的机会、体验语言交流的快乐。某种程度上说, 环境本身就是教育, 教师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本身就能够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日常的游戏或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比如, 教师可以从环境设计入手, 以“小动物的家”为主题, 创设小鸡的家、小猫的家、小狗的家、小兔的家、老虎的家等等。把动物的家布置的较为温馨, 让孩子感觉像在自己家里做游戏一样, 孩子就会有话愿说, 有话敢说。

其次, 注意培养孩子用于语言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还要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入手, 因为自信心是直接影响幼儿学习态度和学习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相信孩子能行,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 耐心倾听他们或许还不太连贯的解释, 对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 更是要注意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对个别有语言障碍的幼儿, 如结巴、吐字不清的幼儿, 要主动与其接近并耐心听完其每一句话, 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也要多加鼓励。?幼儿在语言上的可塑性非常强, 他们学习语言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模仿, 模仿大人的交谈, 模仿家长或老师所讲故事中的艺术语言。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 同时要故意把孩子当作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大人”进行语言交流, 尽量避免相同的话语重复出现, 讲故事的时候, 只要不是很晦涩难懂, 尽量不翻译成儿童语言, 这样下来, 你就会发现孩子在平时的对话中会时不时地迸出几个故事中的精彩词汇。

最后, 通过各种游戏, 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传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多是以传授给幼儿语言知识为主, 在方法上基本以教师的传授和幼儿的机械记忆、反复练习为主。教师往往以幼儿记忆力好坏, 即能否背诵所学的儿歌、故事和能否看图讲述作为评价标准, 认为这就是在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实际上, 这些做法只是在向幼儿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 而没有从实践上发展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素质。

许多专家都认为,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应主要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进行, 最适宜的游戏形式是小组活动。因为幼儿在小组游戏活动中能充分交谈、各抒己见、并有机会自由问答, 此时的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来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 再过渡到小组讨论或评论。

例如:在为培养幼儿语言能力设计的角色游戏中, 要注意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在游戏当中出现, 调动幼儿用角色口吻表达自己愿望与情感的积极性。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 如果演妈妈角色的幼儿对同伴态度不友好, 同伴就会提抗议:“妈妈说话应该很轻, 不是你这样的。”于是, “妈妈”就可能会与之辩解:“我是假妈妈。”也有的幼儿会改变自己语言输出的方式, 尽力地模仿妈妈温柔地说话, 并友好地与周围的人交往。这样, 语言技巧在游戏交往中就能够自然地得到实际锻炼和运用。与此同时, 教师也能够从“监护”幼儿的活动中抽身, 着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进行观察, 并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引导。也能够对个别幼儿语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样一些游戏活动, 幼儿就能够在视觉、听觉、主观感觉、愿望表达以及动手操作等等实际交往活动中, 使其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发展。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丰富的游戏不仅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 而且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证明, 通过游戏这一途径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可行的, 它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又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幼儿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中活动, 与同伴的语言互动效果非常显著, 这样通过游戏活动就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忆萍.家庭育儿宝典[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篇5

141090046 金融学胡景轩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大致可分为融资流动性(非系统性)和市场流动性(系统性),适度和充分的流动性意味着能以较低的成本投融资,能以低成本进行不同资产的转换,不同资产交易的市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金融、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同时,不足或过度的流动性也将放大风险隐患,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

流动性功能为市场带来的最大积极意义,也是金融市场为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的最大积极意义在于,通过某种形式的信用保证(国家、公司等给出),投资者们相信自己投入金融市场中的资金可以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让投资所用资本可以较快转换成消费所用资本或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只有具备了充分流动性的市场,才是投资者们信任且敢于进入的金融市场。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演变为例,从1990到2010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46.5倍之多。暂且不论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且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时代,正是大量流通货币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基石;另一方面,在1989-1991、1993-1996等经济出现过热乃至“泡沫”趋势的时候,适当收紧并受控的流动性也及时刹住了经济泡沫化的进程,确保了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在全球市场复苏缓慢的今天,中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降准等措施进一步释放流动性,无疑也是适度流动性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积极功效的一大明证。

谈及流动性功能带来的风险,大体可分为流动性短缺危机和流动性过剩危机,在此便以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的经济、债务危机为例分析一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国家主权信用等级急剧下降,大量资金外逃,大量银行出现挤兑浪潮。在此背景下,希腊各银行所需紧急流动性规模骤然上升,以致濒临破产边缘,最终在国际社会(主要为欧盟成员国)付出了数百亿欧元代价之后才得以缓解这场流动性危机。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其根源背景之一便是流动性过剩,为了追求利润的高速增长,商业银行出现了过度竞争、盲目放松信贷标准等行为,最终导致风险急剧放大而引发危机。仔细分析,流动性过剩下商业银行过度竞争导致信用风险急剧膨胀、信贷模式和投资模式愈发多元化(追求高风险高收益),整个市场的银行家们不惜代价寻找低利率情况下得以盈利的手段,而利率提高时这种手段顿时难以为继,无限放大了系统性风险。综上所述,我认为流动性危机的爆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骤然收紧(或并未收紧,只是难以持续注入流动性)导致的流动性短缺危机(市场恐慌,“现金为王”心理当道),如美国次贷危机、1929大萧条等;另一种限于能力无法详细论述,即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的无法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危机,如津巴布韦前些年的货币体系崩溃。

接下来简要分析融资流动性相关内容。合理的融资流动性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壮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近期我国军工产业通过一系列拆分整合形成了诸多新公司,中航旗下负责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数个公司得以借助股票市场独立融资,获得丰富的资金支持,这对我国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缺乏业绩基础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规模,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放大风险隐患,乃至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于数月前的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兑付危机带来了极大范围内的负面影响,其本质原因就是泛亚无力支付投资者的回报和委托费,只能以新投资者的钱补偿老投资者,最终引爆挤兑狂潮。我认为,泛亚事件是近期来最为典型的融资流动性危机之一。

以上是我对于金融市场流动性功能积极功效和可能带来的风险(负面影响)的总结。以下是我对于金融市场风险分担功能的一些认识。

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是一种常态,是交易因事后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结果(风险损失或风险报酬),所以管理风险是风险承担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按承受主体不同又可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市场作为交易发生的场所,天生具备实现不同主体之间风险分担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的积极功效主要体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国外投资者可以自由投资,通过金融投资一个国家能够将某些收入风险转移到国际市场中,国内的稀缺资源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的优势产业和资源可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福利。在这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可谓世界级的例证。从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投资手段到如今股市、债市、大宗商品、外汇、期货期权种类齐全,投资者们借助流动性的提升得以更方便地将资本配置在不同交易市场中,从而有效避免了非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获得了充沛的外汇,使之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运用大量外汇对冲操作,有效稳定了经济运行,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篇6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少则约有3000余种, 多则6000余种, 日语即为其中之一。日语语言研究的历史比较悠久, 可以追溯到镰仓时代的《万葉集註釈》;自江户时代以来, 日语语法、语音、词汇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 日语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接轨, 从“国语学”演变为“日语学”。随着相关研究和关联学科的不断发展, 日语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且多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科。

通过对日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 我对日语语言学中的音位学 (音韻論) 、形态学 (形態論) 、句法学 (統語論) 、语义学 (意味論) 等一系列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 对日语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日语语言知识体系, 提高了自身语言素养, 收获颇丰。

一学习音位学 (音韻論) 的收获——关于语音

了解日语的语音知识, 是掌握和研究日语语言的出发点。正所谓“先有语音、后有语言”, 语音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 音节

日语只有5个单元音, 辅音存在清浊音的对立。历史上日语与汉语的交流, 不仅使日语产生了假名文字, 还在其语音体系中增加了长音、拨音、促音等特殊音节。除了特殊音节之外, 日语基本上属于“辅音+元音”结构的开音节语言。

时间上的等长性是日语语音节奏的一个特点。由于日语存在着长音节与短音节的对立, 因此, 在音节之外另设立了一个以时长为主要依据的节奏单位——“莫拉 (音拍) ”。具体来说, 短音节兼备音节和莫拉的双重身份, 即一个短音节等于一个音拍;一个长音节则包含有两个莫拉, 可分为两个音拍。

2. 声调

日语声调的高低变化是在音拍与音拍之间实现的, 每个音拍内部并没有音高的变化。从句子的整体听觉印象来看, 日语音高相对较为平坦, 并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从词汇层面来看, 日语单词或词组中只允许一次高低变化, 且在音高从低到高时升幅较小, 而从高到低时降幅较大。

3. 语流音变

受调音器官的惯性运动和发音人下意识的“省力”趋向等生理性因素的影响, 或由于加强语气等的需要, 话语交际中的语音会发生一些语音形式的改变, 即语流音变。日语口语中常出现的“元音弱化”、“加音”、“减音”、“语音融合”等语流中的自然语音变化, 这就是典型的日语语流音变现象。

二学习形态学 (形態論) 的收获——关于词汇

日语词汇是日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日语词汇数量多, 且来源比较复杂。了解和掌握日语词汇的性质及特点, 对日语学习至关重要。

1. 词汇的多样性

日语词汇中, 既有固有的和语词汇, 也有外来的汉语词汇及外来语词汇, 甚至还是有日制汉语词和日制外来语词汇。它们之间相互融合, 最终形成了大量的复合词、派生词, 造就了日语词汇的多样性。

2. 造词

日语造词主要有创造词根和利用既有词汇这两种方法。其中, 利用既有的语素组合构词的合成法最为有效, 且词或语素在构成合成词时有时会出现音变现象, 如转音、连浊、连声、音韵添加等;而以复合的方法新造的词最多, 因此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合词。

3. 日语词汇体系的特色

特色一:日语词汇中有一些比较成体系的集合词汇, 如亲属称谓、指示词、拟声拟态词等;特色二:由于词汇数量多, 日语中生成了大量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特色三:日语音位少, 因此日语中有数量众多的同音异义词, 如「キコウ」 (機構·気候·寄稿·貴校……) ;同形词, 包含同形异音异义词, 如工夫 (くふう·こうふ) , 以及同形异音同义词, 如「明日 (あした·あす·みょうにち) 」。

三学习句法学 (統語論) 的收获——关于语法

1. 句子的基本构造

日语句子的基本构造, 是通过“句子→后置词句”这一基本规则来体现的。后置词在语法里是一种介词或助词, 其作用为建立受词 (多半是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 与句子中其他部分的关系, 通常用来表示位置、时间、作用对象或行为主体等。与前置词相反, 后置词的使用位置是在被修饰的受词之后。如:「太郎が来た」一句中, 助词 (格助词) 「が」位于名词「太郎」之后, 表示发出「来た」这一动作的行为主体是「太郎」。

2. 日语句子的“格、态、体、时”和“语气”

任何句子都包含了命题和语气两个部分。命题, 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 反映了陈述的事实部分, 包括“格、态、体、时”等语法范畴;语气, 是相对于命题的一个语法范畴, 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判断或针对听话人的说话方式或立场。

“格 (格) ”主要指名词与谓语结合而构成的各种语义或语法关系, 是日语显著的语法范畴之一。在日语中, 与谓语相关的主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主要由“名词+格助词”构成。

“态 (ヴォイス) ”主要指与动作有关的施事和受事在句中的语法地位随之变化, 以及说话人表述事物时的视点变化等。日语的“态”主要包括主动态、被动态和使役态 (广义上还包括可能态、自发态等) 。根据“态”的不同, 其动词会出现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体 (アスペクト) ”表示某个动作或变化在说话人所设的时间轴上处于开始、持续和完成状态中的某一阶段, 是从时间角度上对动作或变化所处阶段的描述或把握。日语狭义的“体”主要体现在「する (完成体) 」与「している (持续体) 」的对立上, 此外还包括「てある、ていく、てくる」等用法;广义上还包括「し始める、し終わる、し続ける……」等复合动词的用法, 以及「たことがある、ようとする、つつある、ところだ」等表达形式。根据所处阶段的不同, 其动词会发生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时 (テンス) ”是以某一时点为基准对某个行为或状态属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一种时间上的把握。尽管在时间的划分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 但日语的“时”主要体现在「する (非过去时) 」和「した (过去时) 」两种形态的对立上。

“语气 (モダリティ) ”反映了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判断、态度或立场。一般来说, 语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一定的形态反映出来的。日语的语气主要体现在谓语部分, 如使用动词、形容词的词尾形态以及助动词、复合助动词、终助词等, 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副词、助词以及接续词的用法。其中, 谓语部分被称为语气表述的核心部分, 副词、助词、接续词等被称为语气表述的呼应部分。

四关于语言学学习及研究方法的思考

通过一学期语言学课程的学习, 我深刻感受到语言学和其他成熟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它几乎没有像牛顿三定律那样公认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其理论框架会随着研究地深入不断被修改、被扬弃。

因此, 学习语言学, 重在通过理论框架的学习, 培养自己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习方法, 不能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课堂上所学的大部分理论框架, 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先理解所学习的理论框架, 弄清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现象;然后, 用书本、课堂上所给出的例子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 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进而, 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更多的语言材料。要积极采用自己所观察到的第一手语言材料来分析、验证所学理论的适任性。语言现象, 特别是新的流行语出现了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情况, 要积极思考如何对现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以适应新的语言材料。

总之, 语言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学科, 它要求入门的人不是以学习者的身份而来, 而是以研究者的面目出现。因此, 注重培养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等能力, “从现象到规律”, 是我们学习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发展语言学的关键。

摘要:通过对日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 我对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日语语言知识体系, 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素养, 收获颇丰。本文归纳概括了上一阶段学习日语语言学课程的收获, 并对语言学学习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日语语言学,意义,学习收获,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浅谈城市中轴线的功能与意义 篇7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城市规划,生活品质,休闲空间

一、城市中轴线是城市靓丽的景观带

中国的城镇化是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和城市化运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高速的发展, 现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停止了, 而中国还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的生存、竞争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想在世界城市网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进行城市的经营、地域化的营销, 通过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的改造, 提升城市质量。

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建设有一个目标就是健康休闲, 以休闲文化为代表的休闲城区作为提升城市发展的目标。中轴线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有自己的个性和文化, 但要通过物质空间载体将它体现出来。对于现代城市, 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宜居、生态和市民的幸福指数。通过中轴线的建设, 不仅仅是让人看到城市宏大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适于生存和幸福的城市。城市中轴线是城市客厅, 重要的建筑一般会放在中轴线上, 城市的公园、绿地等都会集中在这些地方, 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沉淀后, 将会成为城市最有文化价值、最有历史价值的地方。

说一个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文化竞争的最高标准就是城市的艺术品位。我们在评价城市中轴线标准的时候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量化标准, 通过各种各样的指标, 确定绿地率、密度等;更重要的是非量化标准, 看它建好了以后是不是充满活力的、舒适的空间。城市中轴线的规划设计管理往往是特殊控制区, 也就是说不能用城市一般的管理思路、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所有的指标和间距都要特殊的设计和处理。

每一个城市的中轴线区域往往既是一个城市最宜居片区, 又是极具竞争力的中央商务区。中轴线不但可以提升城市品质, 体现城市的个性与文化, 也反映在沿线物业的升值预期上。

二、城市中轴线是城市重要的休闲空间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 一个城市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而且要有巨大的创新力量和文化实力。现代城市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要注意聚集自己的文化能量, 特别是休闲文化应为我们所关注, 它能为城市的发展增添越来越多的魅力。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休闲已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也是城市的一个基本功能, 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必需。

休闲空间在20世纪初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在它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休闲空间是人们进行休闲的主要场所, 在其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休闲项目。城市休闲空间是城市记忆的场所, 应反映城市的文化特征和休闲作为大众文化类型的特征。它一般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绿地、滨水区以及各种特色建筑物等, 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一个场所, 它对大众开放, 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休闲需求。城市中轴线是城市中集商业、娱乐、休闲、饮食、住宿等各种设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 既能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商务、购物等各种服务, 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休闲的好场所。

城市中轴线是一个城市旅游、休闲、商务、购物的中心。它可以供人们进行自发性或社会性的游憩活动, 也可以为旅游者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提供服务。作为一个城市的休闲空间, 城市中轴线应包括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雕塑、文化艺术场所、商业游憩区、历史街区和遗迹、体育健身场所、绿地、滨水区等。城市中轴线应有中央商务区 (CBD) 和中央游憩商业区 (RBD) 。城市中央游憩商业区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在城市内部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新的功能区, 其功能主要集中在首先满足旅游者饮食、住宿、交通及获取相关的信息, 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娱乐、休闲、观赏、体验和保健等多方面的功能。它一般包括特色购物步行街、大型购物中心、城市历史古迹、新城文化旅游等。

城市中轴线的休闲设施和服务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性休闲产品和服务, 政府提供的公共性休闲产品主要有公园、广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活动中心、购物美食、城市标志建筑等。这些公共性休闲产品除了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价格性和生产的规模性之外, 还具有拥挤性特点, 也就是说, 在人们休闲时存在一个拥挤点, 在未超过拥挤点之前, 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 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效用;而超过拥挤点以后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开始上升, 当达到休闲容量的绝对界限以后就会趋于无穷。

城市中轴线休闲景观是天、地、人的融合,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功能不仅是视觉审美, 更是一种休闲的物质载体。景观不仅好看, 而且好玩。景观的休闲娱乐及其物质载体功能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得很突出。城市中轴线的休闲性往往通过景观表现出来。城市中轴线景观不仅要有直观性强的静态景观, 而且必须注入动态元素, 如游乐广场、灯光、喷泉、动漫等。城市中轴线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 休闲产品既要满足人们生理层次的需要, 更要满足人们心理层次的需要, 使人的精神能够充分舒展, 也就是要通过休闲设施和活动达到人们生理和精神的双重再生和发展。对于城市中轴线的景观设计, 除了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之外, 更需要重视的是人文生态概念, 要使城市中轴线景域内各种人文资源的生态关系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状态, 既不超负荷也不供应不足。城市中轴线可以提供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都市购物、休闲餐饮、媒体传播等城市休闲场所和设施, 因而城市中轴线是城市市民和外来旅游者重要的一个休闲空间。

三、城市中轴线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主要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等。舒适是最重要的品质内容, 舒适生活是人们最关心的生活品质内容。舒适的含义很丰富, 除了拥有居住的权利、抱拥山水之外, 更要契合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不仅提供物质的外壳, 更提供无限的生活方式。房屋是人类生活的背景场所, 是人生悲喜剧的舞台, 这个看似空洞的物件里蕴涵着丰富的人性和人情。居住是中国人最关心的生活话题之一。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安居, 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是否住得舒适, 住得自在, 住得惬意。从安居到舒适居住, 完成了生活品质的最初升华。居住的舒适度是生活品质中最重要的品质标签。舒适居住是城市生活的最佳品质。建筑的品质体现的只是外在的城市形象, 而真正居住其中, 人们才会对生活品质有切肤的了解。从安居到舒适居住, 人们的生活需求会随之升华到第二阶段:从对于基本生活的渴求到对于精神生活的追逐。有屋居, 未必有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对于备受各种压力困扰的都市人, 休闲成为了追求生活品质的自然需求和解决之途。事实上, 休闲生活从来就是城市历史和文化赋予人们的最好礼物。休闲是城市生活品质的标本。从自然与人文资源来看, 具有休闲气质的城市能够将休闲景观与城市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将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城市需要发展与休闲相关的房产、餐饮、服饰、健身、动漫、艺术品收藏、新闻传媒、出版、网络等产业, 也需要推广和普及现代休闲理念, 让“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还应该将城市休闲与城市生活品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让市民更聪明更健康地休闲。能否打造“生活品质之城”, 主要是看市民是否真正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 是否拥有相应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当然, 城市人应该从容随性, 不张不弛, 注重品质, 善于休闲, 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 并将休闲与工作、兴趣结合在一起。当意识到舒适生活和休闲生活的重要性之后, 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衍变。只有从生活理念上真正意识到生活品质对于人生的意义, 才会感觉到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生活品质没有模式, 但它一定会让你学会如何享受人生。

人类聚居在城市中是为了生活, 而留在城市不走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休闲生活是吸引人们留在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一个城市生活品位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发展史上, 城市生活品位与休闲文化活动、休闲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讲, 一个城市的活形象在于它的休闲文化、休闲生活方式。城市名片是城市多元文化融合中的个性, 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和竞争力的制高点。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城市的特色要求越来越高, 特色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种崭新追求。特色城市建设是站在全球的角度, 以世界的眼光谋划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个城市越有特色、越有品位, 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 从而也就越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竞争中打造城市品牌和率先赢得发展先机。城市个性是城市外部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 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树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地位, 就必须在融合多元文化中凸显自己的个性, 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的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一个城市良好的市政建设、先进的文化设施、优越的人居环境是其必备的硬件与形象, 而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软件与灵魂。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品位的城市有着巨大的张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对于优化城市的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人才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被称为“凝固的交响乐”的城市建筑见证了城市文化的变迁。城市中轴线被称为“城市的客厅”, 它是营造浓厚城市文化气氛的舞台。它在满足人们公共活动需求的同时, 体现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满足休闲需求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 是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城市功能的、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创造、以人为本的体现。在城市生活中, 根本的是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形成浓郁的休闲氛围。城市休闲功能的强化是城市生活品质提高的客观要求。城市休闲化体现着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高质量的城市休闲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休闲让城市更加美好, 让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休闲。城市是休闲主体的活动地、休闲经济的发展地、休闲文化的培育地。城市与休闲结合得越好, 越有利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现在, 休闲已经浸润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它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力量, 对每个人的幸福、福利和生活满意度都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已经把生活中的休闲当成提高和拓展生活品质的一种途径。休闲体验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休闲领域的专业人士志在促进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帮助人们营造幸福, 通过休闲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活满意度的水平和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满意度是个体针对自身舒适、幸福程度或生活品质的一种感觉。幸福感、精神状态、心理舒适度、生活变化等都是我们体验生活品质的指标。休闲行为是决定生活品质和心理舒适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参与休闲与生活满意度、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正相关的关系。压力的释放、情绪上的舒缓、令人愉悦的社会交往、成就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与社会幸福密切相关。休闲对个人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并能使人更乐观地生活。休闲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包括个人完善与发展、建立社会联系纽带、生理或心理治疗作用、保持精神或身体健康、满足刺激、自由独立以及思乡怀旧等需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休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品质。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中心机车乘务员中疑似脂肪肝患者56例,56例患者归为实验组,并选取已经康复的脂肪肝患者54例,将其归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6.17±4.63)岁,患者的年龄段为34~56岁,在这56例患者中都有疑似脂肪肝的实际症状;对照组患者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98±4.39)岁,患者的年龄段为35~57岁,在诊断中,该组54例患者,脂肪肝已经基本痊愈。根据上述资料,两组在年龄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所有患者在早晨空腹的时候采集静脉血,通过分离血清后,测定出血糖、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谷氨酰转移酶(GCT)含量。其中血糖使用已糖激酶法测定,ALT、AST、GCT含量使用酶学速率法测定。

1.3 统计方法

在本实验中只涉及到计量资料,因此采用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用(±s)表示,P<0.05,表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清晨抽血化验测定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谷氨酰转移酶(GCT)含量进行分析,如下所示。

根据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血糖、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谷氨酰转移酶(GCT)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及肝功能指标,两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人体中,肝脏是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能够促进人体合成和分解脂肪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体中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内的脂肪元素主要来自于膳食,而脂肪肝则是由于包括遗传、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综合症,脂肪肝如果不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最后转变为肝的癌变。

脂肪肝患者中,存在着明显的血糖异常,ALT、AST、GCT含量也会明显升高,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由于脂肪肝患者的血糖、ALT、AST、GCT指标明显高于常人指标,因此根据这一变化可以对早期脂肪肝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血糖、ALT、AST、GCT含量的测定后发现,实验组患者为疑似脂肪肝患者,而对照组中则是已经基本痊愈的脂肪肝患者,两组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后可以得出,实验组中的患者的血糖含量以及ALT、AST、GCT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而又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了个别分析后最终得出了,在这56例患者中,有53例确诊为脂肪肝患者。

血糖、ALT、AST、GCT含量的过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肝功能方面的问题。因此,机组人员受工作环境的影响,锻炼少、熬夜多,且缺乏合理饮食,容易引发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应该要重视合理的膳食,不应大鱼大肉,而更需要一些健康的新鲜蔬菜,同时要进行积极的治疗,进行相应的疾控措施,一旦发现血糖、ALT、AST、GCT含量过高或异常,就必须要进行及时的疾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得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对血糖以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发现,在诊断和治疗脂肪肝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发现指标出现异常时,机组人员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平时应有的锻炼量,合理进行膳食,保证适当的睡眠,将损害降到最低。因此,该种方式值得在实际诊断应用中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血糖及肝功能的检测意义与疾控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中心接受治疗的疑似脂肪肝患者56例,56例患者归为实验组,并选取已经康复的脂肪肝患者54例,将其归为对照组。通过检测两组的血糖、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谷氨酰转移酶(GCT),来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血糖及肝功能的检测意义。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血糖、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谷氨酰转移酶(GCT)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及肝功能指标,两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检测脂肪肝患者的血糖以及肝功能指标能够对患者进行早期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值得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血糖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脂肪肝

参考文献

[1]刘加红.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血脂、血糖及肝功能检测的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65-66.

[2]赵宝利.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506.

[3]冯苏娟,陈莉.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及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11):153-154.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篇9

自治权是农村非营利组织的根本特点, 规章制定权是农村非营利组织自治权的主要内容。农村非营利组织组织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其成员行为, 维护行业秩序, 促使其运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以实现其宗旨。虽然随着国家制定法的逐步完善, 有些规章规定的内容被国家制定法取代。但农村非营利组织内部活动、行为规范仍由其自治规章调整。内部规章大致包括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章程等运行的基本规则, 一般规定其宗旨、目的、会员资格、入会及退会程序, 领导人资格、权利以及任期等内容;行为规范,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准则, 前者主要指行业伦理准则, 后者主要是指行业规约、经营惯例以及技术标准等。农村非营利组织行为规范是其自律的重要依据;惩罚规则, 是指对违反其章程或行为规则的成员作出以及如何作出处罚;争端解决规则, 主要规定如何解决农村非营利组织成员间、成员与其非营利组织间发生的争端。规章规范制定权是农村非营利组织自治权行使的基础, 是一种以制定规范为目标的权力, 通过制定规范, 分配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资源, 确定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则, 为进一步行使权力提供一个框架。按照自治的逻辑理路, 规章制定权的主体应当是农村非营利组织而不是外在于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其他主体, 换言之, 规章制定是农村非营利组织自治权的题中之义。但是在国家制定法居于核心和中心的法律体系中, 对农村非营利组织自治规章的合理性及效力的检讨是不容回避的。

农村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创制功能主要是通过其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来体现的, 包括制定章程、行规行约、惩罚规范以及争端解决规范等, 以规范其成员的行为, 保证其运行目标化、规范化和有序化。“凡有行会的地方, 行会又是立法团体”。 (1) 博登海默认为行业组织制定自治规章的行为是一种自主立法, 它与国家的委托立法不同, 所谓自主“乃是指个人或组织 (而非政府) 制定法律或采用与法律性质基本相似的规则的权力”。 (2) 农村非营利组织在商事习惯法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便是在国家制定法占据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 其规章同样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的法律意义

(一) 立法的重要渊源

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凭借其独到的功能优势, 扮演法律发生之源的角色, 其制定标准成为全国通用的标准。随着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 欧洲各国逐渐开始对商事活动进行干预, 商事立法权随之归于国家, 商事习惯法也逐渐被国家的商事制定法取代。在商法国家化和法典化的进程中, 农村非营利组织自治规章的效力一度旁落;但是随着商法法典化的弊病不断暴露, 农村非营利组织制定法的优势再次显现, 其再度勃兴。

(二) 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是立法的必要补充

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是制定法之外的多样化法律之一。因为, 国家制定法不可能也不应当事无巨细、包罗万象, 而行规行约凭借其专业性、灵活性、以及高效率的优势, 可以成为也应当成为制定法未涵盖领域的、具有法律属性的补充性行为规范。此外, 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亦可为制定法提供试错机制, 即由其规章对部分行为进行局部调整, 待到这种调整成熟后再上升为制定法。制定法在任何社会里都不是唯一的和全部的法律, 无论其作用多么重要, 他们只能是整个法律秩序的一部分, 在制定法之外、之下, 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类型的法律, 他们不但填补制定法遗留的空隙, 甚至构成制定法的基础。

农村非营利组织的自治规章当然是民间法的重要形态。民间法是国家法的基础、必要的补充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国家法, 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论述, 下面具体分析农村非营利组织自制内部规章的合理性及其价值。

(三) 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作为规章的制定主体, 相较于国家立法者, 农村非营利组织具有信息优势, 其组织规章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由于农村非营利组织成员来自“第一线”, 因而其对信息收集、整理、传送及反馈较之于国家都更具优势。此外, 农村非营利组织是其成员的自愿组织, 收集信息较之国家收集的更真实。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 谁拥有的信息更丰富, 那么, 谁就应当最有资格和权力制定法律。由于信息的优势和专业背景, 使得农村非营利组织制定的、涉及农村非营利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组织规章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由于认识的非至上性和非终极性, 立法者难免存在局限性。首先, 立法者作为认识客体, 其认识永无止境, 且无法一次完成;其次, 立法者的自然属性决定其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其立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第三, 立法者受到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语言驾驭的能力、制定法律的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其认识能力、预见能力以及表现能力都是有限的;最后, 作为立法者认识产物的制定法, 难免存在非全真性和不周延性。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难以以法律形式全面描述下来。此外, 制定法对普遍性的追求导致其具有僵化性, 无法适应对具体社会关系的调整。制定法的普遍性决定其只注重调整典型的、重要的社会关系, 而舍弃个别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从而导致对特殊社会关系调整的不相容性。

(四) 农村非营利组织自制规章的效率性

由于制定法追求稳定性, 导致其滞后性, 从而使得制定法缺乏效率。制定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发展中, 而制定法的稳定性, 以及立法者利益与法律所调整利益的相对脱节, 使得制定法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意见常常是或多或少地走在法律的前面, 我们可能非常接近地达到它们之间的缺口的接合处, 但永远存在的趋向是要把这缺口重新打开来。因为法律是稳定的, 而我们谈到的社会是前进的。人民幸福的或大或小, 完全取决于缺口缩小的快慢程度”。 (3) 梅因所谓的"缺口缩小的快慢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法律效率。比较而言, 农村非营利组织自制规章更具有效率。首先, 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的制定者和实施对象基本重叠, 因而, 规章的制定者具有足够的动力提高规章的效率性。同时, 规章是农村非营利组织内部成员合意的产物, 在规章的运行过程中, 其所遭遇的阻力及不服从现象将大为减少, 这将使得规章的运行较之制定法更具效率性。其次, 农村非营利组织制定规章所需的信息直接来源于其成员和自我搭建的信息平台, 在搜寻制定规则所需信息的成本方面较之制定法要低得多。此外, 农村非营利组织制定规章所费时间也相应少得多, 因为其没有繁杂的立法程序。最后, 农村非营利组织自制规章能够更快地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和需求, 因为没有制定法那样复杂和严格的修改程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律滞后性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

(五) 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具有立法的试错性

如前所述, 由于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制定法的非全真性和非周延性。因此, 任何制定法都存在一定的缺漏和盲区, 往往是法律刚刚制定出就不敷时用了, 这需要经常修改法律, 但法律的稳定性决定法律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使法律过于随意而影响法律尊严, 会让刚刚因为法律而重构和固定的秩序又遭破坏, 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是立法者在修改法律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立法尽可能完善。农村非营利组织自制规章在一定程度上可消解制定法面临的上述两难困境。如果赋予农村非营利组织规章一定的法律效力, 并使其在其所涉行业内得到普遍性适用, 在规章的运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规章并不显现法律面相, 对其修改和完善既不影响法律尊严, 也不影响社会结构变动, 成本小而适宜将其作为法律的试错机制。

三、农村非营利组织立法与国家法的关系

法律多元是两种或更多种的法律制度在同一时空共存的一种状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法的多元性。昂格尔认为有习惯法、官僚法和法律秩序三种法律。 (4) 千叶正士则把三个层次的法律概括成:官方法、非官方法和法律原理。 (5) 埃利希指出, 有两种法律, 一种是“国家法”, 另一种是“社会秩序”本身, 即“活法”。 (6) 事实上, 国家法以外的法律, 不但填补国家法遗留的空隙, 甚至构成国家法的基础。当然, 也正因为其非官方性, 这部分法律往往与国家法不尽相同, 甚至相互冲突, 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一个社会法律秩序中真实和重要的一部分, 甚至它们是比国家法更真实, 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更重要的那一部分。 (7) 作为与国家法并存的民间法具有多样性, 可以是家族的, 也可以是民族的;可以形诸文字, 也可以口耳相传;可以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订, 可以是自然生成, 相沿成习;其规则或者清楚明白, 或者含混多义;它们的实施可能由特定的人群负责, 也可能依靠公众舆论和某种微妙的心理机制。 (8) 民间法产生和流行于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亚团体, 从宗族、行帮、宗教组织到因为各种不同目的结成的各种社会团体。法律多元使人们打破以国家制定法为中心的观念, 不再把国家、律师、法院和监狱组成的体系视为唯一的社会秩序, 而是注意记录社会规范的其他形式———那些在不同程度上也利用法律记号, 却运行在占统治地位的法律运作的阴影下的社会规范。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国家法律制度, 还要发现那些在社会中进行着的规范社会的其他形式, 以及这些形式在什么程度上构成一种“法”。 (9) 承认法律多元和民间法的重要性, 这将有助于国家法和民间法的良性互动, 理解和利用民间法的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 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并非简单的互动关系, 任何将国家法与民间法作两极对立的划分, 都是不恰当的。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J·伯尔曼, 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2][美]博登海默, 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3][英]梅因.古代法[J].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15) .

[4][美]R.M.昂格尔, 吴玉章, 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南京:译林出版社.

[5][日]千叶正士, 强世功等译.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9.

[6]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2.

[7]徐忠明.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8]梁治平.中国法律史上的民间法--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篇10

从20世纪以来, 我国的语言学界一直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视为指导语言学研究的经典, 并把其中的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理论奉为金科玉律。其实,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根据拉丁语与拼音文字的关系在其著作《范畴篇·解释篇》中指出:“言语 (口语) 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 而文字则是言语 (口语) 的符号。”①他的这种语言文字观就成了以后欧洲语言中心主义的鼻祖。到了19世纪,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才秉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进一步提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并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既然是音响形象的堆栈, 文字就是这些形象的可以捉摸的形式。”②总之, 他认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是:文字只是表现语言和记录语言的工具, 是语言的照片, 是语言的附庸。

而中国的语言学界也多附奉索绪尔的语言文字观, 而不顾汉语汉字的特点, 也大讲文字 (包括汉字) 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是语言的书写工具等。

徐德江先生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敢于向中外语言学权威们挑战, 勇于坚持真理, 不畏任何压力和阻力, 经过多年的探究, 终于创立了关于语言文字学的新理论。首先提出口语与文字并生论, 语言与文字的两个王国论以及从语言的细胞——“语基”和文字的细胞——“文基”来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析, 从而彻底摆脱了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长期误导, 打破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的错误“公理”, 使语言文字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关于语言与文字的研究, 张朋朋的《文字论》和申小龙的有关论著也功不可没。他们的这种新探索、新理论, 不仅为当今语言文字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 同时对汉语的第二语言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因为长期以来, 外国学子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学生被“汉语汉字难学”所困惑。其实, 只要把语言与汉字的关系搞清楚, 并相应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编写出以汉字为本位、按汉字字形系统为纲的实用教材, 所谓“汉语汉字难学”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在这方面, 北京语言大学的张朋朋教授已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和总结。

中西语言的文字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不同的功能是由西方拼音文字和以形表义的汉字的不同特点所致。

西方的拼音文字是西方语言 (口语) 的书写工具。由于西方的印欧语系是一种形态丰富的曲折型语言, 其语音形态提供了该语言的词法、语法、语义各方面较完整的信息, 因之, 西方语言必然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所以“拼音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的说法是天经地义的, 语言与文字的这种必然关系也是无可厚非的。

汉语汉字则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拼音文字。

汉语是孤立型的语言, 是以意统形、轻形重意的语言。而汉字又是以形表意的文字, 是记录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 但不是记录汉语语音的符号或工具。汉字的信息不是靠语音来传达, 而是以形表意来传达。汉字以意象结构直接体现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部蕴涵, 它不仅作为“第二语言” (即书面语言) 而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 而且由于汉字以独特的方块字形来储存信息认知信息, 这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阐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汉字的表意功能, 早在中国汉代学者扬雄曾在《法言》中就明确指出:“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这里的“言”, 即指人们口说的语言, “书”, 则指书写的文字;“心声”与“心画”均指代表思想感情的“意”。连西方的索绪尔对汉字的表意功能也不否认, 他曾说:“对汉人来说, 表意字和口说词都是表意的符号。”③汉字是汉语书面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文章的“细胞”。正如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中说:“文字有意以立句, 句有数以连章, 章有体以成篇。”六朝时代的文论学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也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句之清音, 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 知一而万毕矣。”说明汉字与句子的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非常密切, 其中的“本”和“一”均指“字”是起点。总之, 在中国古代书面语言中, 汉字是根基。

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总是以汉字的研究为中心。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所说:“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可以截然分开, 中国古代语言学离开了文字学就好像无所附丽。”深谙英语和汉语的许国璋先生也说:“从语言的书写形式 (汉字) 出发, 去研究语言, 这是汉语语言一开始就有的特点。”“汉语的文字学即是研究古代汉语演变的历史语言学。”④

在中国语言学中, 作为研究核心的汉字, 其表意功能特点决定了汉语所独有的特点, 即强调主观意念, 以意统形, 重视语义分析, 并顾及言外之意, 重视“言”与“意”的统一, 注重语言的韵律、韵味的表达。这些皆为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最明显的特点。

关于中西语言不同的特点, 王力先生曾在《中国语言理论》一书中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是指西方语言有严格的形态变化之“语法”, 而汉语则是没有语法而有“人治”, 即重人的主观意念而忽视形式。关于古代汉语不研究语法是有其原因的。陆俭明先生曾在1986年8月21日给全国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的信中也提出中国语言学为什么不研究语法的问题, 他在信中说:“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相当悠久, 只是过去不叫语言学, 而叫‘小学’。值得注意的是,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里, 只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部分, 唯独没有语法 (也谈到一点语法, 但大都包括在训诂之中) , 这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不重视汉语语法的研究?这跟汉语的特点是否有关?”

其实,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的语法界曾经探讨过“中国为什么没有文法学?”他们的答案是:第一, 中国的文法本来很容易, 很简单, 因为中国语言里没有那么繁复的“表意方法” (指类似于西方语言的形态变化) , 所以即使拙笨的人, 也只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指通过多次阅读由表意的汉字连成篇章) 。第二, 表意的方块汉字隐没了口语中的语法现象, 因为每个汉字就是一个词, 古人习惯于重意轻形, 往往把语句结构上的问题当成单词 (即汉字) 本身的表意来说明。“训诂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总之,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小学”中, 文字学以《说文解字》之学始终是处于“小学”的主导地位, 音韵、训诂也是围绕着文字学来进行的。注重对文字的义理分析, 同时也重视对文字的音韵和释义的研究。因此, 在传统的中国语言学中只有“小学”而独没有语法学的观念, 也就没有语法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主张“文以载道”, 因此, 对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通经致用”。正如清末学者张之洞在《说文解字证序》中所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训始;欲通音训, 必自《说文》始。”这种“识字通经”的指导思想贯穿将近两千年的汉语研究。

总之, 中西方语言文字关系的不同, 其实质则是中西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西方语言先有形态框架而后有拼音的字、词、句;而汉语则是先有表意的汉字后有由字连成的词、句、章、篇体。可以说西方语言是语言决字文字, 而汉语则是汉字决定书面语言。

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字具有共同的功能, 文字是创造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美国的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 (1818—1881) 在他的名著《古代社会》一书中说:“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出现和用象形文字写文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他的这种观点加以赞同。⑤

同样, 汉字的最大功绩是记载并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不论经、史、子、集无不以汉字载之, 中国历代文体诸如诗、辞、歌、赋、词、曲、小说、杂记、记传、骈体文以至书信、日记等文献经典, 无不由汉字为载体, 因此可以断言: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可谓功大莫焉。有人提出废除汉字, 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 岂不是数典忘祖!

汉字自甲骨文至今历三千年而不衰, 是有其顽强生命力的, 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需要, 是中国每一历史时代的需要。正如著名文字学家唐兰曾说:“中国文字有五六千年的有历史, 而且现在还活着, 还在使用着。这是文字史没有的。是什么力量能使它有这么长的寿命呢?如果它不能适应中国语言的特点, 不能适应当每一个时代的需要, 它能活到现在吗?”⑥

一些外国的学者和汉学家也对汉字的功能和对文化的作用也都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如以编著《中国科技史》而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汉字有很多同音词, 用拼音拼出来的英文字母根本无法表达其意思, 而从汉字一看便知。”“迄今为止,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成功地用汉语拼音写成。”⑦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表示了相同的意见, 他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 并非出于任何愚蠢的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 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⑧

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书面语言, 和以拼音文字为载体西方语言相比, 汉语则言简意赅, 纯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有方块汉字的三倍, 电脑打字汉字比拼音文字快三倍。在联合国的六种文字文本中, 属汉字本最薄, 这些都是当今公认的事实。汉字的这些优越性其核心在于汉字的信息储存量大大超过一切拼音文字。

从此我深深感到汉字的优越和伟大, 有人提议汉字为我国第五大发明, 我双手赞成。

参考文献

徐德江《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 同心出版社, 2009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张朋朋《文字论》, 华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毕可生《让文字回归伟大与光明》, 见张朋朋《文字论·代序》,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 商务印书馆, 1959

刘勰《文心雕龙》, 中华书局, 1987

王充《论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王力《中国语言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89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5

上一篇:工程管理专业下一篇:知情权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