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意义本质

2024-08-08

语言中的意义本质(共3篇)

语言中的意义本质 篇1

数学素养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从小学到初中, 大多数同学, 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但收效并不佳。很多同学小学时数学能力不差, 一进入初中阶段, 首先就被数学难住了, 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通过多年的了解探索, 造成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有: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初中后, 还像小学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喜欢跟随老师惯性运动,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不预习, 坐等上课,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探索到“门道”。课后又不巩固, 丢得比学得快。

2.学不得法。上课一般都要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容, 突破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有些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又不去认真思考、探索, 只忙于“记”, 记了一大本, 问题有了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 只是赶做作业,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结果显而易见。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偏偏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展示自己的水平, 结果到作业检测、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缺乏自信。多次受到失败的挫折后, 学习数学的耐心降低, 学好数学的信心开始减弱, 逐渐形成畏难情绪, 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开始逃避, 甚而达到抵触,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 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 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因此, 要学好数学,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指导, 突破学生“心理关”。

一、学习兴趣培养的指导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它表现为人力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 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它是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 如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 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效率也较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辅导让学生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用, 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情况, 培养对各科知识的兴趣。

二、自信的培养指导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力量和源泉, 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要培养自信, 关键是消除自卑。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等,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也会更加丰富,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认真探索, 不断积累经验, 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消除自卑,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如学习中的注意力倾向, 记忆的习惯方式,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势, 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等,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 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 会妨碍学习的效果, 心理辅导首先要了解、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习惯, 采用剧情演分析, 自我检测, 团体活动等, 布置每个学生一周内写出改进自己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不良的学习习惯, 自己的学习习惯有什么特别、优点和问题, 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等。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效的学习不是依靠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习能力, 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果对学习不好的学生, 教师不给予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指导, 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提高,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中, 很少有人系统地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 如此多的差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差生, 不断犯错误, 学习成绩差, 不断受挫折和批评, 为此很可能丧失信心, 对所有的学习活动畏惧或焦虑不安。因此, 在教学中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体验成功的指导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驱力, 不是与生俱来的, 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多次获得成功, 体验到满足的乐趣, 而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 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课堂或课外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为他们搭建表演的“舞台”, 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成功。成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有的勇敢发言, 有的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有的是发表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对此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让成功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 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兴趣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体验成功又转而能增强兴趣。当广泛感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后, 他们将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甚至离开学校后仍能坚持学习, 这对构建学习文化和终身学习体系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语言中的意义本质 篇2

“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只有通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的标尺。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是执行力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了制度。“制度”。是在通过其执行力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时候才成为制度的,使其从纸面、文字或是人们的语言中升腾出来,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身边不停发生作用的无形锁链,约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和尺度。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须有其执行力,只不过差别在于正式制度的执行力由国家、法庭、军队等来保障,而非正式制度的执行力则是由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等来保障的。在笔者看来,认清制度所具有的执行力是剖析制度本质的首要条件。

其次,制度是交易协调保障机制。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制度是一个随着集体、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概念,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系统的形成是看不见手式的,又是设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就制度起源有契约论说和博弈均衡说,但无论如何制度都是社会的产物。在鲁宾逊的生活中,他的一切行为都只受自己意愿的支配,不需要也没有执行力来保障任何约束和规范他行为的规则,也就是说制度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鲁宾逊式的生产活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日益增多,在此我们把人们之间的一切交互行为都看作是交易的范畴,即人们之间的交易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及细化,交易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且生活在一种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在交易的过程中隐瞒、欺诈、偷懒及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开始出现,另外在复杂交易中各行为主体的意愿发生抵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磨擦致使交易无法顺利进行,这时就要求有一种协调机制来促进交易的实现。最初可能是具有威望的人做出协调或判决,或人们就具体问题达成共识,或以成文的方式规定下来,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依据前例或既定的原则、方式来处理。这样,渐渐地一系列协调机制便产生了,并以一定形式的执行力来约束各交易主体,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利益,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而这正是契约论说所描述的制度自然形成的过程,以及制度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易的协调保障机制。

最后,制度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篇3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上面是《百度百科》对宗教的基本定义。

我觉得宗教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是人类的本性必然表现的形态。人类是靠精神活动支配社会活动及个人行为的高级动物。动物是靠本能生理欲求支配活动的动物。而宗教的主要特点就是靠共同的精神信仰来集合人群,并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宗教教义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和观念。从这个特点可以看出,所有的正常人类都有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就连所谓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和“科学主义”者们也不例外。因此,只要你信仰某个主义,你就是信仰宗教。你说别人的宗教信仰是“封建迷信”,其实你比人家更“封建迷信”!因为除去宗教的名称,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教义。离开了教义,宗教就没有了内涵。所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精神活动和道德行为的基础性指导原则【教

义信仰】。换句话说,宗教教义就好比电脑的源代码程序。源代码程序是电脑的“灵魂”,是电脑的一切运算记忆功能活动的基础。人类若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的后天患的精神分裂症和忧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丧失了信仰或信仰混乱。因此,宗教对人类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灵魂】活动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没有宗教信仰,人类社会就会崩溃,陷入无边的混乱,与禽兽界没有本质的区别。谁若不信,可以调查全球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看看哪个没有宗教信仰?

就说当今中国吧,中国现执政党是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为标榜的。其实它本身就是典型的“政教合一”政权组织。它更强调信仰。只不过它的信仰【教义】经常有点变化而已,这从它的口号变化可以证明。如果它的基本信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改变了,它就成为非政教合一的“社-会-民-主-党”了。这个宗教教派的组织性特别强,这是它能“腐而不败”的主要因素。这个教派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全靠对个人的崇拜来维持本教的社会权威和党员对教义的信仰。例如对马-列等“导师”的个人崇拜,对“四个伟大”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为了维持这种个人崇拜,这个教派甚至不惜在国家首都的中心广场兴建陵墓---毛主席纪念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多民族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时代,各家族或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自然界万物有特定标志物的信仰崇拜。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的原始图腾崇拜是形象凶恶的龙,龙其实就是蛇的变形。而蛇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是教人【亚当和夏娃】学坏的邪恶化身。不知从什么时候,汉族开始信仰崇拜龙这种形象邪恶的怪物。中国从东汉末期开始从印度引进佛教,2000年来,佛教在中国民间发扬光大,与中国官方的政教--儒教【道教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社会并驾齐驱。儒教在官场和读书人中流行发展,佛教在民间流行发展。这两个主要宗教分别管理支配影响着仕人阶层和庶民阶层的精神活动。其它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一些被排斥限制的宗教在中国艰难的生存着。

动物不会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只有人类总想知道万物从何而来。动物也不会追求真理,因为它们没有人类这样的大脑。因为人类的大脑里有追求真理的理性机制,而动物则没有这种理性机制【不排除有些动物如大象,海豚,鲸鱼、类人猿等高级动物有一点理性】。这种理性机制【其实就是宗教信仰机制】难道真的是进化而来吗?大千世界万物真的也是进化而来吗?进化是什么?进化就是变化发展。然而,我们不难看到,万物的进化是有方向性和特定形态的。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有章可循,即有一定规则的。这规则显然是先于进化过程而存在的。而大千世界和这规则的创造者显然不是人类,而是人类目前还无法真正了解的万能造物主---上帝。而真正的上帝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多个上帝,宇宙和大千世界就乱套了!可能会存在一些比人类还有智能【神通】的魔鬼与上帝捣乱,但是都敌不过上帝的智慧和能力。

上一篇:建筑信息管理下一篇: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