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2024-07-18

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共7篇)

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篇1

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摘要:听证,目前已成为各国行政程序法一项共同的且颇具重要意义的制度。我国自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正式引入听证程序以来,听证已成为提高行政能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听证活动开始逐步走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从不知听证到参与听证,它带来了公众参与法制建设的观念变革;从举办听证会到为听证会提供制度保障,它体现了我国民主向高层次的提升。长期以来,不少政府部门习惯于关门做决策,不容百姓置疑;听证,作为听取社会意见的一种方式和程序,将改变这种状况。尽管如此,听证程序在中国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听证会还只是给公民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并不一定影响政策和法律制定的过程及结果。随着听证的引入,如何扩大完善我国听证制度,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键词:听证 听证制度 功能 局限

听证制度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是新事物,它必须有自己发展、完善的过程。由于我国现代法治的发展起步较晚,法学理论和法学实践都不是很完善,对听证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在听证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和谐、违背听证制度本质、本意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行政听证立法缺失、听证范围狭窄、现实状态脱离听证本质等等,使得听证制度作用的发挥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制度适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从行政程序理念、行政听证立法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几大方面来完善行政听证制度。当然,听证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融合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现实客观上又要求它尽快发展完善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对其大胆设想和改革,扭转对听证制度的不良观念,加快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步伐、加强各种配套制度的建立以促进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听政制度的功能

1.听证制度能够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听证本身即是以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目的,运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政策制定过程变成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有制度保证的公共行政过程。听证制度的首要目的便是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这也是听证这项制度设计的首要功能所在。听证制度能够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从而兼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使政策本身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合法性,有效地预防了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从而使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并表现出更高的绩效。2.听证制度的应用能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根深蒂固,难以一时革除。受其影响,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政府一直处于十分强势的地位。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高高在上,说一不二,拥有绝对权威。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一项好的公共政策的期待只能寄托于政府官员能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众的这种被动地位,使公众的境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听证制度的引入,使公众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获得话语权,使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能够在政策中得以体现。这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公众的利益,更是对政府固有行政理念的有力冲击。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引入听证制度后的决策主体除了自己,还有其他利益相关方,自己拍脑袋决策的一家独大的待遇已经成为历史。引入听证制度,打破政府在决策领域中传统的垄断地位,是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无疑会对建设一个新型政府产生积极作用。

3.听证制度能够提高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增强公共参与技能

听证是一项制度设计,更是一种政治实践。通过这种实践,公众能体会到亲身参与所带来的现实利益和精神快乐,从而激发起巨大的参与热情,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随着这项实践的深入进行,公众会摸索出相应的经验与心得,不断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获得较强的参与技能。这项功能虽然并不是听证制度设计初衷的直接指向,但却可以说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一项功能。当前,随着我国向市民社会的转型,公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与参与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推动这一进程向前推进。

二、听证制度的局限

1.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过窄。

我国现阶段在行政过程中使用听证程序的只有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政府价格制定行为等领域,许多涉及到公民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尚未能够实行行政听证制度,如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行政收费以及行政制裁等。即使是在可以适用行政听证程序的领域,其适用的具体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如在行政处罚中,行政处罚涉及到财产权的时候可以举行听证会,但是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则因“法还没有明文规定”,行政机关没有义务举行听证会。2.听证主持人不适当。

分析我国现行的规定与操作,听证会的主持人基本上是由作出该行政行为的机关的内部工作人员担任,或者由其机关负责人担任,或者笼统规定由行政机关的非作出该行政行为的相关人员担任,更甚者,由行政机关负责人直接指定听证主持人,这种制度同”自然公正原则”中自己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相悖。有的一些听证会的主持人,是由于指定或者不得已而为才担任的,其本身根本不熟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涉及的法律规范,对听证会的进程也缺乏掌控能力,从而会出现“听而不让”的后果,得不出根本性、实质性的结论。

3.听证笔录对行政听证笔录的约束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行政机关的

决定是否必须根据听证笔录作出,即行政机关能否以听证会之外的证据作为其决定的依据。我国在制度层面上,没有确定“案卷排他原则”,即指行政机关的决定必须根据案卷做出,不在案卷之外,以当事人不知道的或没有经过论证会的事实作为根据。案卷排他原则是听证制度的核心,其目的在于维护听证的公正性,由于没有完全确立案卷排他原则,致使很多时候即使经过了听证程序,但并不依据听证笔录作出决定,这就使在听证中提出的证据和双方的辩论没有任何价值,整个听证程序就会成为纯粹的“做秀”机关缺乏约束力。4.行政听证公开度不足。

行政听证的透明度不够高、公开性不足,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这首先表现为听证信息的不公开。由于在对听证信息的公开发布方面,我国大多数听证法规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立法方面的缺陷。其次表现为:听证会代表产生过程不透明。代表与被代表者之间的交流,却因听证代表名单的保密而妨碍了,透明、公开、公正选择听证代表是目前听证操作程序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最后表现为:听证公告的范围和方式的局限性很大。目前我国各地听证制度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公告的方式。5.民众听证理念的缺失

在我国,由于中国长期的集权体制和受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影响,程序的重要性一直不被民众及社会各方面重视,缺乏通过程序实现实体正义的意识。在立法中,往往实体规定多,程序规定很少或根本没有。而在执法中,往往只追求行政权的实现,却忽视了行政权行使过程中程序的合法性。在思想观念上,往往认为程序繁琐、麻烦,影响了效率,甚至认为严谨的程序是多余的,不能理解程序对实现实体正义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民众的权利意识非常的薄弱,而且参与听证的热情也不高。在受到主管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后,作为行政处罚的承受者,其维权意识淡薄,疏于或不知运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自身权益,即使拥有法律赋予其的申请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对听证制度的实行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公民作为这一制度的受益者却毫不领情,真正要求举行听证的相对人在数量浩繁的符合听证要求的行政案件中,却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 1.江博 《论听证制度及其完善路径》 2.韩羡乔 《听证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第二题:

1.听众发言时间不要过长 2.听众发言内容不要总是百度

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篇2

所谓行政听证制度, 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 行政相对人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1]

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3年, 深圳率先实行价格审议制度, 这是我国听证制度的雏形。 1996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听证制度。 199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将听证制度引入行政决策领域,其中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用性服务价格、 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 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 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2]2000年3月15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再次将行政听证制度引入行政立法领域。 2003年8月27日我国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扩大了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 此后,我国颁布的多项法律法规也就行政听证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总之,我国行政听证制度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行政听证代表制度是行政听证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顺利施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公开透明的听证,可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使其依法行政。 行政听证的目的在于给听证代表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可以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听证程序的公开有利于对整个社会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整个社会的公平感和正义感。

2目前我国行政听证代表制度问题表现及原因

尽管行政听证代表制度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在实践中,听证代表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行政听证代表制度仍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听证代表的产生方式不合理

听证代表的产生方式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听证代表的参与程度和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在听证代表的产生方式上, 我国目前主要采取相关主管部门推荐和公民自愿报名的方式。 代表可以自愿报名,也可以是单位推荐或委托选拔,缺乏可操作性。 事实上,我国听证代表的产生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相关主管部门经常利用挑选听证代表的机会,间接采用邀请参加人的方式,选择意见一边倒的代表,从而造成无法选出能够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

究其原因, 是由于目前我国的行政听证代表制度对代表产生方式的规定具有模糊性, 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性质的差异。 网上盛传的“听证专业户”就是其具体体现。 成都一位名为胡丽天的老妇, 报名参加听证会40多次竟然23次被选中,成为听证代表。[3]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人的报名积极性不高(如东莞市曾于2011年6月份出现水涨价听证会的“零报名”现象),但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对听证代表产生方式的规定不明确。 此外,我国对听证代表的数量、遵循的原则、比例、产生标准等方面的条件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2.2听证代表缺乏代表性

听证代表是听证会的主体之一, 其代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听证会的质量。 只有听证代表具有代表性,才能保证听证会的成功举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利益群体都能选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表。 一些与听证结果有直接联系的群体可能无法参与听证会或在听证会中所占比例极低。 以2009年的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为例,在此次听证会上,仅一名消费者代表表示反对涨价, 始终得不到发言机会的他甚至愤怒地向主持人扔去一瓶矿泉水,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听证会的结果。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参加听证的各方利益代表之间的比例不均衡,各方利益代表不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和陈述权。 这就会导致听证结果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听证代表的代表性不能充分体现,听证结果的公正性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2.3听证代表的公开性不够

要保证听证代表的代表性,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开代表们的身份,让他们接受公众的监督。 尽管我国当前的听证制度要求在听证会举行30日前,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通过政府网站或相关媒体公布听证代表的名单。 但对于公开的程度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公众不知晓代表为何人,更无法维护听证代表们的合法权益和监督听证代表们的行为。

实际上,当前我国的许多听证会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 而这又缺乏公众全面的监督和政府有力的惩治,从而使得听证结果不尽如人意。 同样以2009年的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为例。 在此次听证会上,非下岗职工担任下岗职工代表,非退休职工担任退休职工代表,而且消费者中的律师代表身份也存在可疑之处。[4]听证代表的公开性不高,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听证结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2.4听证代表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听证代表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听证会的质量。 从现实生活中看,我国部分听证代表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对于听证会上的专业信息掌握较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部分与听证结果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代表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表达的观点缺乏说服力,也很难对其他代表的观点提出质疑,这就很难保证听证结果的科学性。 以价格听证会为例,消费者代表需要面对行业的市场需求、利润统计、定价方案等问题,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对定价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有力的反驳,因此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对听证代表的专业能力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听证会举行之前,相关部门没有对代表进行专门的培训,从而影响了听证结果的公正性。

2.5听证代表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举行听证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保障机制,听证代表的各项权利经常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如代表对听证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掌握听证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听证代表的意见缺乏法律保障,代表们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主管部门常常不顾代表们的反对意见自行做出决策; 代表在听证会上有陈述自己意见的权利,但陈述时间却不受自身的支配;听证代表可以对听证结果进行质询,但通常被政府的权威所压制, 导致无功而返。 此外,代表因参加听证会投入大量时间而对本职工作造成的影响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补偿等。 这些都会对公众参与听证会的热情产生消极影响。

3完善行政听证代表制度的对策

针对我国行政听证代表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健全行政听证代表的产生方式

应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产生听证代表的方式。 政府应该明确角色定位,当好自己的“裁判”,积极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责和服务职能。 通过完善制度,为听证代表的产生提供指导性的法规。 对于听证中的组织者,应交给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负责,合理确定听证代表产生的基本原则, 规定代表应当具备的条件和参加听证的人数。 听证会中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都应有自己的代表,以避免相关利益群体的缺位。 同时,对于不同的听证代表, 应采取不同的产生标准,以保证代表产生方式的公平合理。 对于普通代表,可由相关社会团体推荐产生,也可由单位推荐产生; 对于代表中的专家学者,可以建立专家库或专家委员会,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产生,保证专家代表的独立性,避免使用“聘任”的方式。 鉴于听证会上政府官员代表的权威性,建议应避免由公务员担任听证代表。 总之,听证代表的产生应从单一化模式转变为类型化模式,坚持公正选举的原则。

3.2确保听证代表的代表性

听证代表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听证结果的公正性。 不同的代表构成会对听证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听证代表应从范围广泛的利害关系人中加以选择, 这样才能将受到该行政决策影响的不同阶层利害关系人的真实利益反映出来, 从而有效提高决策的认可度。 应当合理确立听证代表的构成比例。 由于与听证结果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普通群体人数众多,因此,应该适当增加这部分人的代表名额。 同时,由于不同阶层所承受的利益调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这就需要有不同阶层的代表来表达自身的诉求,而中下阶层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利益的调整对他们的影响也较大,故应适当增加中下阶层代表的比例,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代表能力,保证各层面民意的充分表达。[5]

3.3提高听证代表的公开性

应建立听证代表的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听证代表应公开选定,不能全部由相关主管部门决定。 其次,公开选定的听证代表应在相应的范围内公开其姓名、职业、住址和所代表的群体等相关资料。 同时,鼓励广大民众对听证代表进行全面监督,一旦发现资料与其真实情况不符,则取消其代表资格,同时3年内不得再次担任听证代表,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另外,大力倡导公众推荐听证代表的行为,给予其政策与资金支持,力争选出符合民众利益的听证代表。

3.4加强听证代表的专业性培养

听证代表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听证会的质量。 美国历史上的肯尼迪听证会之所以取得成功进而推动美国民航业放松规制的改革,就在于其听证代表大部分来自学术界,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 加之公开听证, 迫使他们都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形成了“高手过招”的局面。[6]因此,努力提高听证代表的专业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可以为听证代表设置合理的资格线,保证听证代表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相应的判断能力,能够全面客观地对问题进行分析。 其次,应组织专门工作人员编写相关培训资料, 对听证代表进行听证前期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性,降低他们获取信息的难度。 另外,听证具有较强的辩论性, 辩论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听证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应注重听证代表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5确立听证代表意见的法律地位

为了保证行政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有必要对听证代表意见的法律地位加以确立。 应当重视每位代表的发言,尤其是那些反对意见,将代表们的支持意见与反对意见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意见上的优势互补。 同时,在听证会中,应把代表的意见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确保听证代表的意见法律化。[7]另外,可以将行政决策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机制,以增强听证的权威性。

3.6保障听证代表的各项权利

听证代表在听证会上所享受的各项权利都应得到补偿。 首先,应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听证代表的陈述权、申辩权和质询权, 避免这些权利无辜受到侵犯,影响听证的顺利举行。 同时,应保证代表们的发言时间, 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听证代表们查阅相关资料, 给予他们充分的质询权, 从而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其次,对于代表们所花费的时间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 比如可以通过听证代表所在单位给予和听证会举行时间长度一样带薪休假来解决。[8]另外,对于因听证的不公正而对代表们造成的侵害,政府应当制定一定的补偿机制,从而保证听证程序的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从行政听证代表制度的内涵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听证代表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健全听证代表的产生方式,确保听证代表的代表性,提高听证代表的公开性,加强听证代表的专业性培养,确立听证代表意见的法律地位,保障听证代表的各项权利。从而有效完善我国的行政听证代表制度,以确保听证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试论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 篇3

关键词:行政听证;行政决策;功能

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是指该项制度设计并运行时能达到的效果目的。可以说不同听证制度的定位及设计的不同的,因此其功能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一般听证分为三种类型:即立法听证、司法听证和行政听证。立法听证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证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保障社会公益,其已具备了民主的前提,听证的形式是保障这种民主的实现。司法听证主要涉及争议当事人双方,其功能更倾向于保证争议的解决,保障当事人双方矛盾的化解,这都是在公正的程序中实现的。

行政遵循首长负责制,行政决策必然也与立法不同,其决策机关不是人民代表机关,这使其民主性天然不足。行政决策听证属于行政听证,但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这使得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不能仅用行政听证的功能涵盖。行政决策类与决定类相比,有着一定的会议制度使其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性,针对范围广泛的特点也使得决策会具有更大的裁量范围,从而用来协调更广泛的各方利益。比如,属于行政决策类的价格听证与属于行政决定类的行政处罚听证在功能上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通过二者比较,更能理解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区别与其他行政听证的特殊性。决定类听证的首要作用在于保障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前提下,只有其本身权益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关的人才能申请决定类听证,与具体行政行为无关的人不可能申请此种听证,而且行政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目的自然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行政决策听证中,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一方面在于为公民提供参与机会,使行政决策尽可能广泛反映民意,另一方面在于防止行政专制,使行政决策尽可能合理,包括平衡社会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利益,以及尽可能避免决策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可见它们的功能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可以将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分为四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实现行政民主化的功能。“为了給予不同利益和力量以制度性的表白途径,使利益冲突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现代民主国家均设立法规听证制度,以公共和理性的沟通途径来化解冲突,尤其赋予利害关系人参与表达意见之机会,使人民能直接参与决策机制,实现人民直接民主。”①这一点是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首要功能及设置目的,也是整个行政听证制度的最重要功能。民主的本质就是由人民当家作主,凡属人民自己的事,由人民自己决定。这是民主的最直接表达方式,也是一个充分民主的国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利益群体不断增多,各种需求日趋多元化,仅仅依靠民选的立法代表已经越来越难以充分反映公众的不同利益要求。建立一种能够更加准确反映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制度,即以代议民主与公众直接参与相结合,以公众的直接参与弥补立法代表在反映民意方面不够充分的不足和缺陷,这才使得立法听证制度应运而生。随着现在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各种相互间活动的高速化,有时通过立法机关立法的严格程序耗时过长,难以满足行政管理灵活高效性的需求,因此行政机关依议会的授权立法和依职权立法迅速发展,行政立法迅速增长。但从一方面来说,行政机关有关的人员不是民选代表,创建者们往往易于从职权行使的便利性和有效性来考虑,而对权力运行的法律规制的考虑似嫌不够,难以保持公平的心态。行政机关的决策机制是首长负责制,不是民主表决,追求的是行政效率优先兼顾行政公平。因此,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建立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可以使民意得到充分而直接的表达,有利于实现直接民主,防止行政立法专断。这种状况成为行政听证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也促使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在行政听证制度下不断受到重视,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性。由于行政决策听证涉及的事项重大,涉及面广泛,可以说,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行政决定类听证更能体现出其行政民主化的功能。

第二,决策信息的收集功能。行政决策的做出首先必须建立在完备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的基础上,这也是行政决策信息准确的原则要求。而现代社会又是一个信息社会,决策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重要信息来源。行政决策听证程序正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并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第一,它大大扩展了对决策信息的获得途径。行政决策听证为不同利益群体代表提供了一个不同意见正面交锋的场所和机会,决策者可以同时获得两种以上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信息;而且由于不同意见间的辩论,有可能在交锋意见深化过程中激发更多的不同意见,使得决策者获得更多的信息。第二,它还有助于提高收集信息的质量。听证代表都是听证组织者按照一定标准选择产生的,不仅具有表达意见的自觉性,而且往往具有较强的表达意见能力,其综合素质往往高于其他方式中的信息提供者。因此,他们所表达意见的质量有可能较高,而且各方代表(包括专家)所表达的意见有可能在交锋意见深化的前提下,提高所传递信息的质量,是各类决策信息中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第三,它有助于决策者的采纳。行政决策听证程序是一种制度化的决策信息的收集方式。按法律规定,组织机关负有将听证会上表达的各方意见整理并提出正式处理意见的义务。因此,行政决策听证程序的建立不仅仅是增加了一种收集信息的途径,还为这类意见进入决策方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第三,协调平衡利益的功能。行政决策因其特殊性,涉及范围程度广泛,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同利益群体间利益的平衡与倾斜的公共决策问题。又加上现在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各种利益群体增多,利益间的矛盾冲突也随之增长。而行政决策的过程要求其必须是一种各方利益协商与协调的过程,决策的结果应当是一个各方利益平衡与妥协的方案。行政决策听证程序在制度上为各种利益群体提供了一个表达群体利益的场所和机会。听证参加人基于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利益,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主张,使决策者充分了解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为决策者在决策最终形成时如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四,决策宣传及接受功能。行政决策听证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通过听证参加人和旁听人员的参与,以及大众传媒的报道,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即将发布的重大决策的内容,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在行政决策听证的过程中,公民广泛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不仅宣传了该项决策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公民的认同感,使他们感觉到该决策是自己直接参与制定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于自己,因而,也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并且促进将来决策结果的推行,从而减少了将来决策执行中的成本及阻力。

【注释】

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篇4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莫培培 陈东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包括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三部分内容。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是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实际具体案例入手,通过透彻的分析案例,总结出我国当前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几点弊端,从而提出合理性建议,完善听证制度。

论文关键词 听证 困境 行政决策

一、听证制度的渊源及在我国的形成过程

听证(hearing)来自于英国法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由两个程序原则所组成:一是任何人不能成为与自己有关案件的法官;二是任何人的辩护必须被公正地听取,亦即“听取另一方意见”原则。其第二个程序规则就是现在构成行政听证制度最早的法理基础。而从法律意义上说,听证制度最早是英国1215年的《自山人宪章》中有关公民“法律保护权”的观念和制度。后来,这种制度传到美国,美国受其影响将它应用到立法和行政实践当中,成为增加立法和加强行政民主化以及获取资源的主要方法。随着民主观念的提高,听证制度成为司法、立法和行政领域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程序。

在我国,199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标志着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1999年9月9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举行《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条例(草案)》听证会,成功标志着听证制度在我国立法中的应用。2000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立法法》,其中第三十四条规定,列入议程的法律案,立法机关“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我国听证制度正式进入立法领域。

二、从具体案例分析我国的听证制度的主要弊端

(一)案例回顾:“出租车**”

2004年7月28日,银川市政府在《银川晚报》上刊登了“银川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准备自2004年8月1日起,对银川市客运出租车的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这一新管理办法显然让原有的城市客运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害,他们普遍对市政府收取有偿使用金的做法不满,7月30日开始,出租车司机们开始群体性上访,并以集体罢运来表达抗议。他们分别组织起来,到市政府、自治区政府和新闻单位进行上访,并组织一部分人围堵道路、阻塞交通,并对坚持营运的出租车和中巴车实施打砸行动,导致40多辆机动车被毁。银川市政府面对危机首先采取强硬手段,出动公安警察把4名涉嫌违法阻塞交通组织者刑事拘留,然后组织23个工作小组,深入全市各出租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宣布停止执行引发争议的新管理《办法》,银川市长发表电视讲话,首先对由于出租车停运给全市人民所带来的不便表示道歉,再宣布《办法》停止执行后,市政府在坚持依法、充分调研听证的基础上,吸取外地经验,尽快制定出新的,让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办法》来。8

月3日,**终于平息,出租车全部恢复营运。

(二)案例分析:听证,听而不证

这件事情的发生,我认为是由于部分出租车经营者和营运者,对市政府印发的《银川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和《银川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更新管理规定》有一些误解和意见引起的。但是事关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规定出台为何会招致这么多的误解和意见呢?究其原因,银川市政府在公共政策出台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没有做到决策为民,民主行政。

在我国,国务院规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般应通过社会公示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而银川市却从未向社会公示,也没有召开听证会。行政许可法规定,实施时必须有30天的准备期,而银川市从公布到实施只有四五天的时间。对于依法行政,国务院有要求,其中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等等,银川市的做法恰恰与这些要求相悖。如果银川政府在做出决策前能通过各种公开透明的渠道向社会公示,收集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权衡利弊再做出决策,那么这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听证”成为近年来我国公共生活的一个关键词。通过听证,使处于博弈双方的利益主体达成妥协与认同,能够消解公共管理的初始风险,更容易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

而在另一方面,银川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听证制度的尴尬。银川市政府相关部门最终放弃了听证这一点上,显示出,听证并没有成为公共生活的一种必由路径,在公共生活中政府对“我说了算”的“自信”仍远远大过对民意的尊重。这种尴尬也让我们看出,听证制度之所以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的原因。

套用一句话就是:听证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在公共管理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听证的形式,更需要听证的效力。与其说银川事件凸显出了听证是不可或缺的,不如说,只有真正发挥听证的效力,才能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如何减少决策失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学界对决策问题讨论的核心和关注焦点。

(三)总结我国听证制度的几点弊端

通过对“银川市出租车**”这一案例的透彻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我国听证制度的主要弊端。

第一,体制规范缺陷。尽管听证制度在我国的推行还是有些成果的。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所在:什么样的公共事务需要举行公众听证会以及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参加听证会等等的现实问题。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这些还不是很明确。诸如案例中的银川市,并没有把出台的《办法》作为要采取听证的公共事务,这势必会引起相关利益者的不满,引发骚乱,既影响了《办法》的执行,又扰乱了公共秩序。

第二,体制主体缺陷。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才是召开听证会的发动者。可是,这些制定政策的人往往把听证会所搜集到的信息和材料置之一旁,所召开的听证会也只是向社会和公众下达政策,并不是通过召开听证会来得到的公众信息,从而进一步的来改善意见。使得在政策发布之后,无法收到公众的支持,导致政府形象受损。而银川推行的《办法》就没有考虑采取听证的形式,对于放弃听证这一举动可以看出,我国的听证会多半还是形同虚设的,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第三,体制客体缺陷。与政策利益相关的公民或团体被称为听证会的客体。但由于我国在选取听证代表的制度上还不完善,一些与政策无关的公民,或是与政府联系紧密的机构常常被选为听证代表。甚至这些代表会站在政府的立场,为政策宣传,这就使得公共政策失去了公共性和合法性,公民们参与听证会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导致政治的冷漠。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银川市政府在出台政策时,并没有顾及城市客运出租车司机的利益,也没有在出

台前争取他们的意见,这直接导致了出租车司机们的强烈抗议,最终是的政策夭折。

三、对于完善我国听证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完善现行听证制度的具体程序

目前,在我国不管是价格法、还是许可法,虽然这些法律都确立了与之对应的公众听证制度,但是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听证会的具体内容和程序,这就使得听证会的公平、公正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所以,明确规定公众听证会的具体内容和程序,是为了使得听证制度更加的完善和规范。

(二)提高听证的透明度,确保听证制度作用的体现

众所周知,公众听证制度的具体要求就是公开、透明。听证制度是否能做到透明也是最为突出、严重的问题。任何级别、任何性质的听证会,都应该在召开听证会之前,经过一段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和记者来向社会大众公布相关材料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大众第一时间内通过不同的渠道或间接或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如此之外,听证会还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听众作为旁听,一些涉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听证会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的形式进行现场直播,来确保听证制度的实施作用。

(三)公开听证结果和决策结果,建立对听证会意见的反馈机制

由于我国的听证制度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领域中只是扮演者咨询的角色,所以,听证制度能否有效的实现它的意义就是要看最终的决策结果是否可以得到采用。为了使得听证的效果对于重大决策的影响力,向社会和公众公布听证结果和最终决策还是十分的必要的。最后,还应该建立对听证会意见的反馈机制,及时吸收反馈意见,不断做出调整和努力,对于已经采纳和未经采纳的意见都要附有详细的原因说明。

(四)广泛的征求听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从法律角度上进行大力宣传要想听证制度能有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就是应该向各个听证代表们广泛的争取意见,再对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见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重要的结论。具体征求意见的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召开专家讲座和专题会议、无记名的投票方式,让公众了解即将做出的行政决策的内容,从而提出各种可行的意见,能否举行听证制度以及如何举行听证会的重要依据就在于这些宝贵的意见中。同时,在社会宣传方面,我们还要进行大量的法制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积极倡导公民参与到各种听证中来,逐步形成“先听证后许可”的社会听证状况,也使得使政府的公共管理更加得透明与科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篇5

引言1-

二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2-

(二)听证会代表选择不合理3-

(四)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4-

(六)中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公共决策听证程序规则。5-

(八)价格听证会本身的定性问题6-

(一)完善主持人制度6-

(三)加强消费者协会在价格听证中的作用8-

(五)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明确听证笔录在价格听证中的法律效力结束语9-

浅谈我国价格听证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价格听证制度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必然选择。自1998年价格法实施以来,听证于民的理念、民主议政的机制正逐步形成。由于价格听证机制设计的不完善,在政府价格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本文旨在通过围绕着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发展和完善此项制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价格听证制度听证代表听证主持人信息公开

引言

价格听证制度又称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指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收费服务价

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请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程序制度,是价格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消费者直接参与定价的重要形式。价格决策听证是行政民主的必然要求,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内涵,是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他通过公开、合理的程序形式将价格决策行为建立在合法适当的基础上,有利于价格决策走向民主化、公正化、科学化、法制化甚至高效化。

一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发展概况

听证制度是个“舶来品”,他来源于西方国家,他最初仅在司法上运用,本意是在做出判决前应听取诉讼双方当事人的意见。随着司法听证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听证在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诸多领域被广泛采用。价格决策是政府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内容。199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的价格审查制度,可以说是价格听证制度的雏形。在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又称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指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收费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请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程序制度,是价格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消费者直接参与定价的重要形式。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听证制度做了规定。我国1998年5月1目正式施行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首次将听证会制度引入价格决策领域,明确了价格听证制度的法律依据。2001年7月1日,国家计委发布第 10号令《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价格听证制度,法律法规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加速了听证程序建设和听证制度的实施推广。虽然价格法律法规的调整使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听证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听证主持人中立性不强

根据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 “第六条定价听证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省级以上定价机关制定价格需要听证的,由同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省级人民政府授权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价格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需要听证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委托听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书。”可知我国价格听证会为政府主管部门主持。又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九条听证会参加人由下列人员构成:

(一)消费者;

(二)经营者;

(三)与定价听证项目有关的其他利益相关方;

(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五)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参加听证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可知我国价格听证会参与人员主要由生产经营者或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管理部门代表组成。政府既是扮演听证会当事人的角色又扮演了听证会组织人的角色,其中立性受到质疑。①我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大都牵涉到政府的投资、补贴或收益,有的甚至本身就是政企不分的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政府与价格利益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关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既得利益的所有者,指望由利益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公平地组织实施价格听证无异于与虎谋皮。

(二)听证会代表选择不合理

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十条听证会参加人由下列方式产生:

(一)消费者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

(二)经营者、与定价听证项目有关的其他利益相关方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行业组织、政府主管部门推荐;

(三)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可知参会代表是一种自愿参加与政府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这很难保证听证会代表构成的广泛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甚至会出现主办方只选择有利于己方观点的代表的情况。同时听证代表筛选程序空白,参与人仅限于行政相对人,对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保护不足,没有明确规定遴选标准,只是规定政府价格主

管部门可以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定听证会参加人条件。

(三)听证会参加人中消费者的能力保障问题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十条对听证会参加方进行了规定,消费者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没有明确选择标准,只是规定政府部门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定听证会参加人条件。由于在听证会中普通消费者对定价、调价行业的相关信息掌握不充分,而且价格信息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经济和成本核算等专业问题,遴选标准不明确很难保障消费者代表的专业 能力,这将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

(四)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行政主题拥有法律信息,企业事业单位拥有事实信息,但弱势的消费者一方既不具有法律信息也不具有事实信息,各方代表能否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就听证的主要议题进行深入充分辩论,价格决策难以做到公平公正。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双方在话语权事实上的不对称。消费者有效维护自己权益的基础是掌握有价值、充足的信息,而实际上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很有限,听证会只是一场信息发布会。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的规定,听证会举行15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听证会参加人送达下列材料:听证会通知 ;定价听证方案;定价成本监审结论;听证会议程;听证会纪律。而听证材料主要是定价昕证方案和定价成本监审结论,监审结论只是一个结果,消费者希望了解有关价格的基本信息,如企业的经营状况、成本变化、财务决算报表、人均产值及这些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和其他地区同行业的比较等,该定价商品或服务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等情况说明,从而消费者拥有自己的判断。这些信息消费者根本不能获取到,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道信息鸿沟,在价格听证会上使价格的最终承担者——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

(五)价格听证会信息缺乏透明度

从法律层面看,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五条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允许旁听和新闻报道,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除外。”可知对一般听证会是否公开举行没有做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应当公开。价格听证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然而从当前价格听证会的实践来看,自价格听证会的准备到最终结果的出台都有不够公开的现象,首先,在价格听证会前,听证代表的名单及产生的程序往往处于保密或者半保密状态;其次,调价方案与相关材料也未向社会公开,即使是听证代表也只能在会议召开前十余天才拿到听证材料,这就直接导致了价格听证会参加方协商能力的不均衡;再次在听证会召开期间甚至在听证会结束后具体价格调整方案已经出台的情况下,仍然不准与会的听证代表公开说明会议的情况,继续对媒体和公众保持缄默,总之听证透明度太低,公开性不高,听证内容信息不充分,那么听证的科学性和民意基础将受到质疑,决策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率就会大打折扣。

(六)中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公共决策听证程序规则。

目前的情况是,在对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进行听证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比如会前通知方面,很有一些听证会只是在举行前一两天才临时通知与会代表,这样对代表收集资料和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使他们自己的意见都表达不完,别说进行争辩了。

(七)听证笔录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听证笔录没有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力,②“从法律角度来说,听证笔录具有多大的法律效力将直接决定这价格听证会的实际效果。价格听证制度的实践已经显示,听证案卷法律效力的不明确已成为价格听证流于形式的‘罪魁祸首’。不从根本上解决笔录对价格决策机关的约束作用,价格听证制度的困境也许永远也无法彻底摆脱”。《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中没有就听证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确表态,现实过程中,很多组织者只保留有利于自己的记录,法定的记录缺失,甚至空置听证记录,使整个听证会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八)价格听证会本身的定性问题

从价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可以看出,价格听证会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针对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会议,也就是说听证会上各方面的意见只对政府制定价格起参考作用。《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定价听证是指定价机关依法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过程中,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听证会形式,征求经营者、消费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制定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价格听证只是政府价格决策前的一种征求意见程序,价格的决策权不在于听证会上的意见,而在于政府。我国的听证会与真正的听证会有实质的差别,听证结果并不由听证意见决定,公众对听证结果有着深刻的质疑,认为听证意见要决定听证结果,这些误解是因为价格听证的法律定性偏离了听证的实质。

三、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上诉问题的存在无疑困扰着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实施,良法善治,是解决我国价格听证制度漏洞的最好办法,只有不断完善价格听证制度才能更好的规范行业价格听证行为,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为了使我国价格听证制度更加完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更合理,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价格听证有效发挥其作用。

(一)完善主持人制度

1.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必须保持中立,听证主持人也应该在听证活动中保持中立。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行政法官制度,从各国的规定来看,听证主持人的选任有两种作法,一种是美国行政法官制,另一种是由行政机关的首长或指定的人员担任。无论是那种情况,听证主持人的选任需要确保两点,即确保主持人的专业性和地位中立。

2.可在政府机关中建立相对独立的听证主持人任用制度。听证主持人可以从具有法律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通过考试录用,录用的听证主持人具有独立性,不受政府价格部门首长直接控制,除非有规定的原因,否则听证主持人不能被罢免。他们在任命、工资、任职方面独立于政府价格部门,从而使听证主持人在听证活动中保持中立性,客观对待所有听证参与方,保证听证活动的公平、公正。

(二)健全听证代表制度

健全的听证代表制度可以确保社会利益的充分表达,又能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而正式代表的选择是价格听证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原来的《暂行办法》未对其进行明确规定,结果出现了不少问题。《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增加了“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的听证会代表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委托有关社会团体选拔等方式产生”的内容。要完善价格听证代表制度首先应当建立一种新的代表选取机制,在这种新机制中价格主管部门不负责具体的选取工作,而侧重于指导性政策的制定,各个利益受影响团体则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政策及具体规则来进行代表选取。如此,既可以明确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责,维护其中立地位,又能提高听证代表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广泛性。

其次其他各利益相关团体代表的选择应考虑到代表的广泛行(结构布局)、代表性(民意基础)、专业性(代表能力)和独立性(立场取向)等4项最基本的内容。健全的听证代表制度要打破政府对听证代表遴选的垄断格局,建立一种有各利益集团、社会中介组织等与政府双向主动、共同协商遴选听证代表的机制,从而达到一社会自治有效约束国家公权恣意行使的目的。

最后,不同的听证代表应来自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并应当采用不同的选取方式,第一,经营者代表由提价申请方所在的行业推荐;第二,消费者代表的选取可以交给现有的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负责,也可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来进行;第三,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可以从受价格听证事项影响的部门中选择出熟悉价格听证制度相关规定,熟悉调价申请行业情况的人员;

第四,专家学者代表应当采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最后,健全听证会代表的选取还要注意消费者代表和经营者代表数量比例,应当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以确保利益双方的诉求都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三)加强消费者协会在价格听证中的作用

“有权利必有救济”,为了避免价格听证流于形式,要依法确立听证的救济与保障机制。要确保听证代表选择的公平性、广泛性和专业性,仅靠单个消费者是不够的,因为消费者个体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有限的。在价格听证中,只有将单个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组织,才有可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各级消费者协会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在消费者协会内专设价格听证部门,配有专业人员。在价格听证会召开之前消费者协会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相关的消费者或者咨询机构人员,就价格听证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收集有价值的意见,把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使信息在听证会上能更具针对性,使消费者协会能更有效地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四)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公开是防止价格听证流于形式,不至于沦为垄断商品或服务供应商操纵民意的重要手段,这可以从两个环节上予以加强。

首先是进一步扩大公开事项的范围,对于听证方案、过程、内容和结果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应对外公开;其次,要明确规定新闻媒体有权参与价格听证会各个环节的报道,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一旦申请人向价格主管部门提交价格听证申请报告,主管部门就应当公布此报告,媒体在此时就可以组织采访、评论、发表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二、一旦主管部门批准价格听证申请,开始组织价格听证会,媒体则有权对价格听证会的筹备过程进行追踪报道,公开受邀专家和消费者的意见;

三、媒体有权对价格听证会正式举行中的各方发言及组织情况进行自由报道和评论,通过吸收媒体的适度参与价格听证制度趋于更加透明、公正。

(五)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明确听证笔录在价格听证中的法律效力

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引入意味着“行政决定的作出只能以行政案卷中记载的经过当事人质证的材料为依据,不能在案卷之外,以当事人不知道或没有论证的事实作为根据。”案卷排他性原则是听证制度的核心。人们会对听证意见的未采纳而质疑价格决定的作出,对听证结果感到失望,就是因为听证意见并不决定听证结果,人们参与价格决策的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只有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明确规定行政决定必须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赋予听证笔录在价格听证中法律效力,使价格听证不仅仅是价格决策程序中的一个程序阶段。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作出公平合理的定价结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维护听证制度的权威性,有效发挥听证制度的功能。

结束语

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价格主管部门在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改变行政管理方式方面的一项新生事物,无论是组织实施环节,还是制度办法本身,都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注释

①毛飞,物价听证:没有中立的裁判就只有“听证秀”,新京报,2004-9-16

②章志远,价格听证的解决之道[J].法商研究.2005(02)

参考文献

李亚.李富成.价格听证指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1 章剑生.行政听证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顾长浩.中国听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ISBN:978-7-5036-7831-8

论公司资本的功能和局限 篇6

法律意义上的资本是指“公司章程所确定的各股东出资构成的公司财产总额”, 即注册资本。1资本, 可以说是公司独立的信用基础和经营基础。公司资本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警示和担保。

1. 资本的警示功能

警示功能主要是通过限定股东出资的形式和构成来实现的。现行《公司法》第27条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或者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进行出资;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这里“不得出资的财产”是指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设立担保的财产。另外, 第27条还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此款是通过规定货币出资最低额来限定出资的构成。如此, 货币出资或非货币出资, 其出资财产本身的价值都能使公司的资本额得以确定并记载, 公司的相对人就能大致了解公司的经营基础和财政状况, 从而可以警示他们是否愿意与公司进行交易、进行多大数额的交易。

2. 资本的担保功能

担保功能主要是通过规定公司登记时必须达到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才能成立来实现的。公司资本一经确定注册, 即成为相对固定的金额, 非经法定增资、减资程序不得变更, 这也是旨在保证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有不低于资本额的资产, 从而为债权人实现债权起到有效的担保。最低注册资本制度是立法对以公司形式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进行的一次过滤和筛选, 它可以排除一部分不具备经济实力的经营者进入, 从而保护公司相对人的利益, 发挥担保功能。

二、公司资本的局限

1. 限定出资形式的局限

限定股东的出资形式, 是公司法为了使资本起警示和担保作用的一项重要规定, 但是一味地限定出资形式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首先, 从资本的警示功能来看。公司相对人真正关心的往往并不是股东的出资形式, 而是公司资本具体的构成方式, 即货币和非货币资产在资本总额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如果这些信息是公开且真实的, 债权人随时都可以查阅, 那么他们会自行判断是否需要和该公司进行交易。因此, 想要给相对人以警示, 并不一定要限定出资形式, 关键在于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立法上可以规定公司章程必须载明股东的出资形式、所确定的价格以及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等相关事项, 也可以要求公司在申请设立登记时, 必须将相关内容向工商登记机关登记备案。 (2) 如此, 公司相对人可以轻易地从工商登记机关处获得相关信息, 自行定夺交易与否, 风险自负。这样,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公司的意思自治机能, 使股东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出资, 还可以保障并促进市场交易有序、健康地发展。

其次, 从资本的担保功能来看。限制出资形式的担保功能只有在公司破产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从立法上来看, 信用、商誉等无形资产不能用来出资是因为当公司面临破产时, 这类出资无法作价变现或转让, 不能用来清偿债务, 从而加大了各债权人的风险;相反, 其他资产则能在此时发挥其资本的担保功能。但从正常的商业交易角度来看, 公司和公司相对人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 而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色是处于不停的互换之中, 并没有谁是绝对的弱者一说, 法律要做的只是建立并保护程序公正, 让当事人自由地交易、合作和竞争, 让他们自负风险。况且, 民法上现有的制度已足够保护债权人, 如设定抵押, 提供担保等等, 并不需要一个本身有缺陷的限定出资形式制度来规避一些风险。

因此, 立法上应当取消对出资形式的限定并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2. 最低注册资本制的局限

最低注册资本制是我国公司法资本制度中最受学者诟病的一项制度。最低注册资本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与其合理性相比, 其不合理性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

第一, 尽管新《公司法》对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要求已经做了下调和降低, 但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仍然排斥了最广大的平民百姓, 使经营公司这一商事活动成为了富人们的专属游戏。许多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选择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模式, 而他们往往却是最没有风险承担能力、最需要有限责任保护的。

第二, 虽说最低注册资本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发挥资本的担保作用, 但在复杂多变的具体经营、交易过程中, 它反而却承担不了应有的担保功能。这是因为, 公司设立时的资本会在公司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改变, 当初的担保额度和能力也随之改变。并且当清偿债务时, 公司是以其全部财产作为对外承担责任的担保而非仅其资本。对债权人来说, 当公司运营顺利, 盈利丰厚时本就不必担心债权的实现;而当公司运营失败, 濒临破产时, 最初的资本通常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是荡然无存, 这样的担保实际上也只是虚无缥缈而已。

鉴于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不合理性, 应当取消由国家统一强制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 而由当事人自主申报最低注册资本作为替代, 工商机关只需负责登记公示。恰如美国学者汉密尔顿所说, “任何关于最低资本额的规定都是武断的, 也不能对债权人提供有意义的保护”。适合的注册资本数额, 也是“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的。

参考文献

[1]崔庆东.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改善和完善—从资本功能的角度分析[D].郑州大学, 2008.[1]崔庆东.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改善和完善—从资本功能的角度分析[D].郑州大学, 2008.

论听证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篇7

一、我国现行价格听证代表制度的缺陷

(一) 听证代表的产生方面

我国目前尚无听证代表产生的统一程序性规范。2009年针对实践中价格听证代表产生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国家发改委《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政府价格听证代表的人员构成及消费者比例、产生方式作了原则性规定, 各地出台的实施细则对这些原则性规定作了一些细化, 但均缺乏实质性的硬性规定,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价格听证代表的产生拥有很大的操作灵活性。因此, 我国政府价格听证在听证代表在产生方面, 存在代表结构不合理、产生方式不具体、产生程序不透明、代表产生受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等问题。

(二) 听证代表权利的行使方面

我国听证代表的权利, 来源于公众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参与权。我国听证代表的权利, 包括听证代表的调查提问权、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监督权。我国《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价格听证代表的权利作了规定, 但结合实践来看, 还存在听证范围设置不科学、听证公告内容程序不全面、代表准备时间过短、代表发言时间受到限制、代表权利行使受个人能力和思想素养、政府体制局限等问题。

(三) 听证代表义务的履行方面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实行以来, 对听证代表义务专门研究的较少。《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既是听证代表享受的权利, 同时也是每个听证代表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 包括调查了解听证事项义务、亲自出席听证会义务、发表意见说明理由义务、保守有关秘密义务、遵守听证会纪律义务等。但在实践工作中, 听证代表实际义务过多, 义务履行受到自身能力条件限制、个人思想素养、社会体制、地方经济文件发展程度等条件制约, 义务履行缺乏相应保障。

(四) 听证权利受侵害的救济机制方面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此只有原则性说明, 无硬性规定, 未根据实践情况细化完善说明相关机制。实践中, 价格部门部分工作人员对侵犯听证代表权利已习以为常, 已感觉不到不妥, 只要自己工作方便、省事就行, 最主要是这样做也没有导致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公众不清楚代表产生过程, 也不清楚自己的权利, 只看到价格听证会的结果是全体听证代表均同意价格主管部门的价格决策方案, 所以, 没人举报投诉, 也不知举报投诉什么, 这就是价格主管部门价格听证要达到的目标。因此, 规范人的行为并采取措施补救其错误行为是我国价格代表听证制度建设最关键的环节。但实际上我们从各地政府的做法看, 我国政府价格听证代表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 代表意见欠缺相应回应机制, 违反法定听证程序的法律后果、听证权利受侵害后的救济机制不完善。

二、我国价格听证会代表制度的完善

通过对我国现行价格听证会代表制度操作中的的缺陷分析, 可以看出, 我国价格听证代表制度存在违规操作或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因此, 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规范、完善我国价格听证代表制度。

(一) 改革听证代表遴选机制

一是明确代表资格标准。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应当具备一定的资格。专家代表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技术职称, 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并且理性、公正;其他代表应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或利益关系, 热心于公益事业, 具有代表行为能力, 如擅长表达、擅长调查研究、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能够代表某一方面利益群体的利益;同时, 在审查代表资格时注重其背景调查, 确认其代表的公正性。听证实施前, 组织听证的部门要严格按标准来选拔代表, 而不能凭主观随意决定。

二是改革代表遴选方法。改变由价格主管部门直接选聘代表的方法, 让市民自主报名, 即在价格主管部门作出举办听证会决定之后, 向社会发布公告, 该项定调价的利害相关人都可以自愿提出参加申请, 如果人数太多, 可以通过利益团体 (如消费者协会、个体工商业者协会等) 或有关单位 (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消费者协会、街道社区等单位、团体、组织) 提出, 由这些单位、团体、组织接受公众报名, 依据代表资格条件进行选择后向听证组织部门推荐。最后由听证会组织者依据代表资格条件和名额进行理性筛选, 确定听证代表。

三是建立听证代表库。在对代表进行科学、理性遴选的基础上, 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既有固定代表又有临时代表的听证代表库。政府部门代表和经济、技术、法律等有关方面的专家代表要相对固定, 要使这些代表通过不断参与听证, 提高参与能力, 从而提高听证会的价值。而消费者代表和经营者代表则要根据听证内容需要临时确定, 增强听证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价格听证代表管理具体操作上, 可借鉴英国听证代表库管理模式, 以及我国政府招投标评标专家库管理模式, 实行电脑匹配, 电脑选取、定期培训。

(二) 完善听证公开程序

一是代表遴选程序公开。在代表遴选的过程中, 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 做好三个步骤的公示工作。在报名阶段, 要将听证方案所涉及的利害关系方、代表的资格标准、代表报名的时间、地点、期限、代表的名额分配等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社会公告, 方便有代表能力的热心人士自愿报名参与价格决策。拟定候选代表阶段, 要认真统计自愿报名的社会代表和有关部门推荐的代表情况, 依据代表资格标准和名额比例进行初步筛选, 拟定候选代表名单, 并要将代表报名统计情况、候选代表名单和个人信息等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社会公示, 便于利害关系人了解情况, 提出意见。确定正式代表阶段, 要指定专门机构受理利害关系人对候选代表提出的异议, 对合理异议充分采纳, 并及时调整, 对不合理异议认真做好说明解释工作。正式代表确定后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二是听证内容公开。要进一步完备公告内容, 首先要将听证代表名单和联系方式、听证方案等有关资料的详细情况 (依《保密法》需要保密的事项除外) 全部向社会公告, 方便消费者及时将有关意见向听证代表反映, 建立公众与代表之间的互动联系。其次要延长公告期限, 建议至少应在举行听证会的20日 (情况较为复杂的至少应在30日以上) 前公告听证方案、听证时间、地点等有关事项, 让代表有充分时间就听证方案进行调研, 查阅有关资料, 准备发言材料。再次要改革公告方式, 要通过报刊、电视、电台或委托居委会发放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告知听证内容, 并设立专线电话, 及时听取广大市民对听证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听证会过程公开。我国价格听证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因此, 除依法应予保密的事项外, 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 除了正式代表参加现场听证外, 还应制造条件让场外公众能够间接参加听证, 如通过听证会在本地区现场直播的方式, 将听证会展现在本地广大公众面前, 一方面可以方便不能参加现场听证的公众了解听证情况, 会后提出意见;另一方面也能增进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责任心。

(三) 完善说明理由制度和回应机制

一是完善说明理由制度。建议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的价格决策文书中, 参照具体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将价格决策的事实理由和自由裁量的理由同时予以具体说明。如果在价格决策文件的正文中不便表述, 可以以附件的形式, 与公文正文一并向社会公布。

二是完善代表意见回应机制。价格主管部门不仅要将价格决策结果向社会公布的决策理由专门送达听证代表, 还要将价格主管部门对听证代表意见的取舍情况和理由向代表作一个充分的说明, 让代表感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从而提高他们继续参与价格听证的热情, 增强他们对价格决策的满意度。

(四) 完善听证代表权利的行使

一是建立听证目录动态管理机制, 合理确定听证范围。省级价格听证目录可在规定省听证目录基础上, 要求市、县在本级权限范围内出台本级价格听证目录, 避免市县级规避应听证而不听证行为。同时可定期开展调查,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价格听证目录》的意见, 根据社会各界的合理化建议定期修订《价格听证目录》,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听证的具体范围。

二是优化听证代表组成结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消费者五分之二的比例规定是合适的。对其他代表的构成, 注重内部各类型比例搭配;与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均应有不同类型代表参加, 确保听证代表分布于各个阶层;对同类价格听证会, 其代表构成应当统一。在注重听证代表类型化构成的同时还应提高消费者代表的参与能力。要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得到充分表达, 必须鼓励和发育各种中间组织如消费者协会、弱者保护团体、法律援助机构、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听证的过程中, 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对抗经营者。应有计划地发展能真正代表消费者利益的专业性的消费者协会, 必要时, 政府还应给予一定的资助。近期可考虑让各行业协会作为消费者一方参加与其利益相关的价格听证会, 以提高消费者方面的实力。此外, 适当限定听证代表最基本的资格条件底线, 建立代表培训制度。在正式代表确定后要及时组织培训, 提高代表参与价格听证的能力, 确保听证时能有的放矢, 提出中肯意见, 真正发挥代表的作用。

三是明确听证代表法定权利。听证前, 应给予听证代表充分的准备时间, 听证代表应当有权向听证组织机关和经营者查阅听证之需的有关资料;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代表配备调研证, 代表有权针对问题展开实地考察, 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收集信息, 相关企业应对他们的调研提供方便。听证过程中, 应给予听证代表足够的发言时间, 发言次数不应受到限制;除与听证事项无关的内容外, 不得任意限制代表的发言内容;代表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听证结束后, 代表有权获取听证结论, 并有权要求听证组织部门就最终决策予以说明。由于组织听证的费用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 代表参加听证的合理费用支出有权从听证组织部门获得补偿。同时, 权利受到侵犯后有权获得法律救济, 对侵犯和阻碍代表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应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限制了代表权利的听证结果应归于无效。

四是建立听证前听证代表调研制度。一是建立由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的听证代表调研制度。具体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听证会相关材料送达听证代表后, 集体组织听证代表到价格申请者现场走访调查, 了解其生产经营、成本费用等情况, 走访调查消费者、其他利益相关各方。二是建立听证代表事前主动调研制度。即各听证代表在收到听证材料后, 主动自觉至相关单位调查走访。同时听证代表要多花时间、多花精力去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等各方面的意见, 及时保持与所代理的利益群体的联系, 与相关人及时沟通, 并及时反馈信息, 自觉地多获取公共政策听证相关信息, 以获得充公的发言权。不论哪种方式, 价格主管部门均应建立相应的听证代表社会调查记录制度, 特别是对列入代表库的听证代表, 以保证听证代表能充分行使公众赋予的听证权利。

五是加强听证引导和宣传, 形成价格听证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应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 统一政府各相关部门对价格听证的认识;另一方面, 应积极宣传, 完善价格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促进公众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价格听证工作。

(五) 保障听证代表义务的履行

听证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相互转化性, 完善价格听证代表权利的行使, 就是保证听证代表义务的履行, 但听证代表的某些权利可以不行使, 但义务却必须履行, 所以应完善听证代表义务规定, 并为代表的义务履行提供相应保障。

一是完善听证代表义务的相关规定。《政府价格听证办法》对听证代表的义务规定不多, 但在实践中, 听证代表被规定遵守的义务比法定要多。因此, 各地用于价格听证具体操作的实施细则应明确细化听证代表的义务, 在包括听证纪律和听证注意事项、发言时间、发言顺序等, 明确各地在实践中不得超出实施细则规定范围, 以规范各地对听证代表义务的规定。

二是保障听证代表义务的履行。一要从物质上予以保障。借鉴英美等国做法, 给予听证代表调查时享有在交通、调查、食宿等方面的物质保障权, 相关费用由财政支付。二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比照我国政府招投标评标专家管理办法, 对进入代表库的价格听证代表进行定期价格政策和知识培训, 临时电脑选取通知代表参加价格听证, 以杜绝听证代表在事前接到参会通知后与价格申请人见面或收受价格申请人礼品行为发生。

(六) 完善救济机制, 健全听证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侵害听证权利的救济机制。在确定价格听证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与责任时, 应综合考虑保护公民权利和提高行政效率两个因素, 进一步明确价格听证程序违法的后果、责任和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对于严重违反程序规定的行为, 如价格主管部门让价格申请者聘请听证代表等, 应当宣布价格听证无效;对于诸如未向代表寄送听证相关材料、对采纳不采纳听证代表意见不说明理由等违反程序规定的行为应当视为轻微违法行为, 可允许补正;而对于损害利害关系人财产利益的行为, 应当建立赔偿制度, 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赔偿因不当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

在设计听证代表和利害关系人权利救济机制方面, 对价格主管部门拒绝公众举行听证的要求, 不采纳利害关系人就听证代表资格提出的异议, 侵害听证代表的调查权、发言权等听证权利, 听证代表不服有关部门有疑义听证报告的答复, 听证代表或其他与价格决策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人不服最终价格决策等, 应规定听证代表或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以救济自己的权益。

二是加强专门监督, 强化责任追究制。应建立健全专门监督和媒体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对价格主管部门履行价格听证程序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 尤其要对有碍代表行使权利的行为进行重点监督, 保障代表充分而有效地参与价格听证。建立专门监督制度。建议由纪委设立行政听证监督小组, 专门行使监督听证活动的职能, 听证监督小组组长由纪委分管领导担任, 小组成员可由党委纪检部门工作人员、听证组织部门纪检工作人员、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审计部门工作人员、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等人员组成。这样做的意义在于:1、这些人员中前四类人员都是国家公职人员, 参加听证活动监督为公务活动, 并不需要各听证组织部门额外支付薪金,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也无需听证组织部门再支付酬金, 因而能避免诸如从价格部门获取报酬为价格部门说话等不公正的嫌疑。2、合乎我国国情。就我国国情而言, 设立完全独立的听证委员会来组织行政听证是不现实的, 但组建行政听证监督小组既简便又灵活, 其成员为临时抽调组成, 既不增加机构, 也不增加人员编制, 从而不会加重财政负担。在具体操作上, 如价格听证, 在价格集体审议委员会作出价格听证决定后, 迅速主动向听证监督小组组长报告, 听证监督小组派员全程监督听证活动中价格主管部门遵守听证程序的情况, 发现违反听证程序规定的行为应及时责令纠正, 确保价格听证程序规范、合法, 为最终科学、合理制定价格决策奠定基础。

三是加强新闻媒体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改变由价格部门撰稿新闻媒体发稿的传统报道模式, 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不得限制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参与价格听证全过程,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 新闻媒体有权就听证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报道, 从而将听证活动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

摘要:听证代表制度是价格听证制度的重要环节, 其完善与否决定着价格听证的实际效果。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政府价格听证会听证代表制度的分析, 指出其存在的缺陷, 并提出完善我国政府价格听证代表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价格,听证代表,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邹东升, 杨睿宇.检视、比较与借鉴-价格听证代表制度考量[J].新视野, 2007, (03) .

[2]薛刚凌, 殷志诚.公听代表人制度研究[J].法商研究, 2003, (02) .

[3]石若坤.价格听证中消费者代表作用的现实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2) .

[4]胡峻.关于听证代表的几个问题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4) .43-44.

上一篇:人社局人社行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