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听证

2024-09-18

规划听证(共7篇)

规划听证 篇1

一、引言

当前, 我国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社会各界及民众对发生在身边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规划建设问题越来越关注。规划管理工作政策性强、矛盾集中、利益突出已成为规划管理工作者的共识。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 实行政务公开、群众参与、推行规划听证无疑是创新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针对市区规划管理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力求规划管理工作的民主透明, 率先建立了具有鲜明南通特色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规划崇川分局作为规划听证工作的主要承办部门,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对规划听证活动形式、制度、办法不断加以深化和完善, 使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目前, 规划听证已经成为公众参与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提高规划听证工作水平, 逐步完善规划听证工作制度, 笔者从规划听证的基本情况、南通市实行规划听证的有关做法进行了总结, 并针对目前规划听证工作中的问题如何解决与读者共同探讨。

二、规划听证的基本情况

听证制度起源于美国。1946年, 美国制定《联邦行政程序法》, 第一次规定听证程序为行政程序的核心。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 保证结果的公正。随后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制定了听证制度。

1993年,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价格审价制度。这是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雏形。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引入“听证程序”, 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随后, 听证制度不仅进入了我国行政处罚、政府决策领域, 而且已走进了立法领域。200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次明确地把听证制度纳入到了民主化的决策机制中, 2003年颁布、2004年实行的《行政许可法》, 更是将听证制度全面的推而广之, 要求凡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决策都必须进行听证。

2004年6月, 建设部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建设行政许可听证工作规定》, 明确了建设行政许可听证工作的实施主体、与会代表和听证程序等内容。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了在制定、修改城乡规划前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的有关情形。

综上, 我国有关听证的法律条文已然存在, 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体系中, 从法律的层面上就整体而言, 作为行政决策事前程序的听证会制度 (或者立法型行政听证程序制度其整体本身) , 其本身就处于不统一和不完备的状态之中。在缺乏统一的法律层面定义的前提之下, 由地方性法规等分散地建立起来的城市规划听证会制度, 至今也只是提出了“听证会”这个概念而已。而听证会究竟应该具备那些制度特性和制度结构, 以及相关的运行程序, 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已经发生的行政许可听证案例而言, 至今为止见诸报端的听证极少, 而规划听证会就更为稀少。南通市规划管理局从2002年4月份组织第一次正式的规划听证会起, 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率先试行开展规划听证工作, 力求通过规划听证推进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和人文关怀, 实施规划“阳光工程”, 大胆探索建立了具有鲜明南通特色的城市规划听证机制。

三、规划听证的南通做法

在南通市区, 规划部门每年都要召开十多次规划听证会, 规划听证工作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大, 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也广泛地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同志、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通视察期间, 曾旁听南通规划局召开的规划听证会, 并给予充分肯定。

从2002年至2008年10月,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共组织召开各类规划听证会69次, 其中涉及小区配套建设的14次, 建设用地规划方案的46次, 建设工程方案的7次, 市政项目建设的2次。这些项目中, 规划局主动组织听证的项目有58次, 居民提出听证申请的有11次。每次听证活动都得到群众的关注和响应。最多的一次有两百多名群众来到会场参加旁听。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大多数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 对各类规划听证事项提出了科学、合情、合理的建议。项目的建设单位通过规划听证工作, 在对规划方案适当调整后, 工程也得以顺利实施。规划听证工作真正起到了倾听群众呼声、沟通各方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各方互利共赢的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市民参与、监督规划管理工作的作用。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听证制度公开化。南通市规划管理局陆续出台了包括《南通市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南通市规划管理局公众参与实施细则》、《南通市规划管理局行政许可听证工作办法》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化措施和制度, 明确规定了举行规划听证的事项、范围、参与对象、听证程序、监督要求等, 力求使规划听证制度化, 程序、结果完全公开。

2、听证组织规范化。根据听证办法,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的每次规划听证会从会议组织、参会对象的通知、各方矛盾收集、听证会议记录, 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 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保证与会代表陈述意见、质证和申辩的权利,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组织实施听证。

3、听证意见透明化。一是广泛邀请各方代表和权利人参加会议, 就听证事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在听证之前将听证项目的有关材料进行公示;三是在听证会后根据会上整理的意见报局业务会专题研究, 积极采纳听证会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四是将听证结果在项目审批之前予以公示。

四、规划听证的基本特征分析

由于听证会制度的上述现状, 因此, 认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听证会制度, 只能从两个途径为路径探讨问题。其一是已经发生的城市规划听证会案例;其二是与城市规划听证会具有同样性质的听证会制度所反映出的情况。

就已经发生的城市规划听证会案例而言, 南通已组织规划听证会近七十次, 有典型的案例可供研究;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与城市规划听证会具有同样的行政决策性质的听证会制度所反映出的情况, 例如依据《价格法》实施的听证会的情况的案例, 可以从彼此所具有的共性方面推断出城市规划听证会的基本结构。从上述的实例中可以至少归纳出听证会的以下四点共性特征, 这些共性决定着城市规划听证会的模式和今后规划听证各种走向。

(1) 事前参与性。在整个行政决策 (如价格决策、制定和审批城市规划) 的过程中, 听证会处于作出具体决策 (决定) 之前程序中的一个环节。

(2) 参与者由各方代表组成。在听证的程序环节中, 听证会的组织者根据听证事项的利益关系人的听证申请来决定听证参与者, 并且将其预分为对决策方案持支持观点的, 或者持反对观点的两个方面。同时, 在制度上也为非利益定位产生的代表设定了参与地位。如听证会可以有以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等身份的参与者。

(3) 意见陈述的重要性。听证的参与者只能通过听证会将自身对行政决策方案的意见作出表达, 而听证的目的重在于“听”, 因而意见陈述成为规划听证工作中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城市规划中的热点问题、建设项目中容易引发矛盾的敏感问题, 都会在听证会上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焦点。

(4) 事后意见反馈的必要性。在听证会后, 应当对听证意见的采纳情况和听证事项的行政决策以一定的方式告知听证参与者, 否则听证有走过场、搞形式之嫌。

五、规划听证会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鉴于听证会结构上的三点共性, 做好规划听证的组织管理工作就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认为必须从会前准备、会中把握和会后反馈的全过程实施管理, 以达到听证会的良好效果:

(一) 会前准备

首先是掌握规划听证的基本情况。接受听证任务后, 听证组织者应详尽了解申请项目的基本情况, 重点了解可能引发矛盾的因素、作为项目审查依据的规划技术规范、环保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的意见, 对已有的来信来访信息应特别重视;其次是召开预备会议。听证组织者每次在组织召开听证会之前, 都要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预备会议。预备会议不仅要讨论和确定听证会的参与人 (包括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等) 与职责分工、听证会代表产生办法和公示时间、听证会议程等事项, 更要对听证会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出解决的预案;再次是做好材料准备。主要包括听证会主持人的主持稿、行政审批机关的质证材料 (包括项目的批准文件和图件、有关部门的意见、专业部门出具的评估如日照分析、交通分析等) 和陈述发言稿等;最后, 对可能发生的群发性问题, 听证组织者在听证会前还要和项目所在地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联系, 争取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支持。

(二) 会中把握

对召开好规划听证会, 要重点把握以下四点:

1、主题明确、重点突出。

一场规划听证会, 一定要有明确的讨论主题;一个项目的规划方案, 一定存在各方的矛盾焦点。只有围绕主题来召开规划听证会, 才能够做到方向不偏、问题挑明、重点突出, 争论到位。

2、程序清晰、线索分明。一场规划听证会, 议程应该比

较明确, 会议的几个阶段各有重点:首先是介绍人员和宣布事项, 其次是项目审查情况的介绍, 接下来是听证代表发言, 再次是各方质证和辩论, 之后是各方简要陈述观点, 最后主持人做总结。一般是围绕该规划项目能否依法、合理、合情审批这一线索来进行。

3、把握主动、注重引导。

一场规划听证会, 主持人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尤为重要。主持人既要有驾驭会场的能力, 又要有处理疑难问题的机智;既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要有简明扼要概括和提炼的综合能力。在各方意见相左一时难于调和的时候, 主持人应不偏不倚, 允许各方围绕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4、认真倾听、善于“听”“证”。

举行规划听证会, 规划部门参加会议的人员不能抱着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的心态, 一定要认真对待, 一丝不苟。听证会首要的任务就是“听”, 规划部门参加会议的人员要勇于“坐下来”, 敢于“听进去”。在听证会场, 项目审批经办人员与听证代表的地位是平等的, 要认真倾听代表们的发言, 好听的话要听, 难听的话更要听。特别是对关系群众生计的一些问题, 要仔细琢磨。其次是要做好“证”。对行政审批的依据、对群众提出的问题, 现场能够解答的, 要有理有据, 力求简明扼要, 做到争论不争吵, 质证不争执。主持人要及时分析归纳, 引导各方按照程序开会, 提高听证的效率和效果。

(三) 会后反馈

规划听证会不是一开了之, 会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及时完成。在记录人员整理完善听证记录的基础上, 主持人和听证员要形成听证意见, 将听证活动中收集到的建议和意见向规划行政决策部门汇报。决策部门要结合听证会的意见对项目规划方案进行审查和研究, 然后确定审批与否。在审批后, 还要将最终结果告知听证代表。这种先采取听证, 再进行规划审批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化解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矛盾, 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 切实保障公众权益和国家利益, 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得到社会各届和人民群众的认同。

六、规划听证亟待解决的有关问题

随着规划听证工作的逐步开展和规划听证制度的逐步规范, 听证组织者也遇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给规划听证造成了比较被动的局面, 但同时也说明规划听证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 规划听证制度有待全面的完善。

(一) 规划听证项目界定难

二○○四年七月一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二○○八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并没有对“应当听证的事项”做出明确具体的范围界定。听证组织者开展规划听证的项目, 主要是直接影响群众居住环境的项目, 特别是在已建居住区再新建、插建等项目, 但是如何从规划技术的层面来确定哪些项目必须举行规划听证比较困难, 可能会在群众中造成一定的误解。建议尽快颁布相关的规定解释或执行办法等。

(二) 规划审批时限压力大

目前各级政府为了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 对规划审批的时限已一再压缩, 项目建设单位希望能尽快审批, 一些重点项目更是要求“直通关”式的规划审批服务。但对于群众要求规划听证的项目, 按照规划听证的程序要求, 前后最少要二十多天甚至一个多月。而且听证会后还有一些工作要完善。因此, 听证组织者感到开展规划听证活动对审批时限压力较大。

(三) 规划听证代表确定难

参加规划听证的对象, 因项目而异, 主要是与听证项目有关系的多方利益代表, 如报建单位、设计单位、报建项目周边的居民代表、规划专家等。有时根据项目的情况, 需要邀请发改委、环保、土地、建设、交通、消防等有关行政职能部门派人参加, 但这些部门往往不太乐意。如对召开小区插建项目听证会, 往往要求参加听证会的居民比较多, 提的问题涉及面很广, 仅仅规划一个部门是不可能将问题完全解决的。此外, 代表们都跟项目有直接利害关系, 参加会议代表的人数问题和产生的办法也比较难以确定。一般都是通过抽签的方法确定一定数量的代表参加, 具体组织起来较难。又如召开涉及公共利益项目听证会, 听证组织者力求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加, 使参与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但报名参加的代表一般都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 因此, 如何确保代表自身具有公信力和代表性难以做到。

(四) 规划听证意见采信难

由于上述规划听证代表确定难的问题, 规划听证会上采集的意见往往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到会的多数代表仅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讲话, 因此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矛盾假象, 可信度不高, 使规划听证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失真, 还有可能产生对公众的误导。

(五) 规划听证会现场控制难

由于规划听证会一般会存在矛盾双方, 因此, 规划听证现场很容易出现吵闹的情况, 有时还会出现较大规模的举标语、喊口号等严重破坏会场程序情况。规划听证会不是法院开庭, 规划部门又没有司法部门的震慑力, 要较好地控制会场秩序比较难。建议对于争议较大的规划听证可事先邀请司法部门协助, 或者在规划听证之前就与个别可能情绪失控的代表做好沟通工作, 力争做到热闹不吵闹, 既能够保证各方代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又能够保证规划听证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上述这些都是听证组织者在规划听证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焦点问题, 还需要系统、妥善地予以解决, 听证组织者面对这些问题, 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索、研究、深化和完善规划, 使规划听证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真正成为为民办事的服务窗口,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沟通平台。

摘要:我国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许多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规划听证已经逐渐成为采集社会各界信息, 完善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南通市规划管理局自2002年起探索性地推行规划听证制度, 并出台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实施办法》, 明确了规划听证是该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之一, 制订了相应的听证工作办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开展规划听证工作的实践探索, 提炼出发展和完善规划听证的工作内涵, 着重对如何组织好规划听证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规划听证工作中仍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与读者探讨。

关键词:规划听证,听证制度,听证项目

规划听证 篇2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规划行政许可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行政许可听证,就是指行政许可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前,给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

第三条 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规划管理局应当组织听证: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

(二)市规划管理局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

(三)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

第五条 听证事项的组织和承办单位,按下列原则确定:属规划管理审批类的,按职能科室职责,由相应科室组织承办;属违法违章建设类的,由规划监察局组织承办;属个人建房类的,由辖区规划管理所组织承办。所有听证文书,统一由市规划监察局核发。

第六条 听证的公告、送达,由项目所在辖区规划管理所承办。第七条 听证会一般由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组成。主持人和听证员,应由局长根据具体的听证事项指定。听证员可以是规划技术顾问或法律顾问。

规划技术顾问,须是具有专业技术执业资格或高级职称的人员;法律顾问,可以是上级机关法制机构的工作人员。书记员由承办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担任。第八条 听证主持人行使下列权利:

(一)决定听证会议程,安排书记员宣读听证参加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听证会纪律;

(二)有权询问听证参加人有关行政许可事项及其利害关系方面的问题;

(三)有权要求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四)维持听证秩序,对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予以制止;

(五)决定听证的中止或者终结;

(六)对听证笔录进行审阅,并提出审核意见。

第九条 听证员协助主持人主持听证会;具有规划技术顾问或者法律顾问身份的听证员,应根据要求进行规划技术、法律方面的咨询或解释。

书记员负责听证参加人身份的核对和登记、听证会议的记录等会 务性的工作。

第十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行政许可申请人及其代理人、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审查人、利害关系人、听证代表等人员。

第十一条 行政许可申请人、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审查人的权利义务是:

(一)应如实介绍和陈述申请事项的基本情况;

(二)应提供申请事项的规划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依据和证据;

(三)应提出处理相邻关系合理的方案和设想;

(四)有要求规划技术和法律顾问进行专项解释的权利;

(五)有要求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回避的权利。第十二条 利害关系人、听证代表的权利义务是:

(一)应实事求是地陈述申请事项的不利影响或危害的理由和依据;

(二)有要求规划技术和法律顾问进行专项解释的权利;

(三)有进行申辩和质证的权利;

(四)有要求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回避的权利。第十三条 对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一)、(二)项规定的听证事项,其告知和听证方式为:

(一)在举行听证会20日前,听证承办单位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或在相应的公众场所张贴告示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申请参加听证会的条件等内容。

(二)符合听证规定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申请参加听证会。法人和其他组织可推选1-2名代表参加听证会。

(三)听证承办单位负责在举行听证会的7日前将听证事项的有关文书送达听证代表。

第十四条 对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三)项规定的听证事项,其告知和受理的方式为:

(一)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向市规划监察局提出书面申请,逾期未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放弃听证的,市规划监察局应当书面记载。

(二)听证申请可以是书面、也可以是口头的。其申请应包括以下内容:听证申请人的姓名、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以及联系方式,申请听证的事项。

(三)市规划监察局应当在接到听证申请后2日内,通知听证承办单位组织承办听证。听证承办单位应在听证申请之日起10日内安排听证。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听证申请不予受理:

(一)提出申请的不是许可事项的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及其代理人的;

(二)在公示或告知后超过5个工作日提出听证的;

(三)其他不符合申请听证条件的。

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理由。第十六条 市规划监察局经审核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听 证会通知书》,并在听证会7日前送达听证参加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听证会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的事项与依据;

(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的姓名、单位(部门)、职务;

(四)有关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含听证参加人的身份证明);

(五)注意事项。

第十七条 听证当事人在接到《听证会通知书》后,应当准时到场;无正当理由不到场的,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放弃听证的,记入听证笔录。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期听证:

(一)因不可抗力的事由致使听证无法按期举行的;

(二)当事人申请延期,有正当理由且经过市规划管理局主要领导批准的;

(三)可以延期的其他情形。

延期听证的,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延期的理由和时限。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听证:

(一)听证主持人认为听证过程中提出新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提出的事实有待调查核实的;

(二)申请听证的公民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继承人的;

(三)应当中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中止听证的,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中止听证的理由;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恢复听证时,应于举行听证会的7日前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听证:

(一)有权申请听证的公民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听证权利的;

(二)有权申请听证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组织放弃听证权利的;

(三)听证申请人在告知后明确放弃或者被视为放弃听证权利的;

(四)听证申请人在听证过程中声明撤回申请的;

(五)需要终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组织听证不得向听证参加人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二条 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参加旁听。

第二十三条 行政许可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听证会开始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并做好登记。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介绍本人、听证员、书记员身 份;宣读听证会纪律及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简要介绍听证事项事由;

(二)行政许可申请人详细介绍和陈述申请事项的基本情况(建设地址、建设规模、项目功能、建筑物高度、与周边的关系、配套设施的布臵与环境协调等);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审查人提供对申请事项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

(三)利害关系人、听证代表应实事求是地陈述申请事项的不利影响或危害的理由,并提供证据。

(四)听证参加各方举证、质证(可要求规划技术、法律法规方面的咨询)。

(五)辩论。

(六)最后陈述。听证参加各方委托一名代表简要地进行综合性的发言。

(七)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有关听证参加人员审阅听证笔录并签章。

第二十四条 书记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名称;

(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记录员的姓名、职务;

(四)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五)听证主持人宣读的听证参加人的权利义务;

(六)听证主持人的询问;

(七)听证参加人各方发言的基本观点;

(八)听证参加各方所举证据的名称和编号;

(九)规划技术顾问或法律顾问解答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

(十)听证会延期、中止或者终止情形的说明;

(十一)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活动中有关事项的处理意见;

(十二)听证主持人认为需要记录的其他事项。

听证笔录经听证参加人确认无误,或者有误并已补正的,听证参加人应当场签字或者盖章。无正当理由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书记员应在笔录纸上记明情况,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证实;该笔录应作有效笔录。

第二十五条 听证笔录应作为行政许可事项审核、审定的依据。第二十六条 行政许可听证的承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依照本局“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严肃追究当事人和单位领导责任,直至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二)重大听证事项,未向社会公告的;

(三)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四)听证程序不到位、严重违背听证参加人意志且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在行政许可事项审核审批过程中未采纳合法合理听证意见 且造成不良影响的。

“听证秀”等 篇3

受世界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中国前几年不断刷新的钢材产量记录现在正成为钢企噩梦。9月,安徽省淮北市一家钢铁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钢丝绳等钢材产品堆积如山。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80家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7.1亿元,同比下降98.9%,亏损企业30家,亏损额达16.94亿元。中国现在占全球总钢产量的约45%,同时也拥有惊人的产能过剩。截至8月31日,全国26个主要市场五大钢材品种社会库存量为1433万吨,总库存比去年同期高出42.6万吨。“冰山一角,”上海一家钢铁贸易商表示,“由于需求疲弱、价格下跌和银行信贷收紧给行业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局势将变得更糟。”

库存已成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除钢材外,住房、服装、汽车等诸多领域均处于艰难的去库存期,如经济形势短期内无明显转好,将来或许会有更多商品出现库存问题。

听证秀

宣誓、陈述、答疑,华为高级副总裁丁耘(左)、中兴公司高级副总裁朱进云(右)9月13日站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直面议员们对这两家公司窃取美国公司知识产权、机密信息以及从事“间谍”活动的尖锐质疑。作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两家公司出席这样带有明显“责难”意味的听证会,只希望以此打开美国这个数千亿市场的大门。此前在美国屡屡因“国家安全”理由受阻的华为曾主动邀请美国当局对华为展开正式调查,也促成了此次听证会的举行。

然而,中方企业的大度和热情或许并不能打动美国。从听证会现场交流来看,美国国会议员并未改变对上述企业的传统看法,中国企业的努力迎合,仍难以进入符合美国政治生态的叙事语境。听证会只是美国国会的一场政治秀,一方面以此向美国政府显示态度,使其不敢轻易对中兴和华为开绿灯;另一方面,议员可以在听证会上通过强硬表现而争得政治支持。在当前两国战略猜疑阴云不散的背景下,特定行业的中国企业将注定难以摆脱质疑。吊诡的是,备受美国指责的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允许外资电信设备企业横扫千军,华为和中兴却在美国这个自由资本市场寸步难行。

柏林墙

如果人们要在地球上找寻现实中的铁幕,柏林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为分离和隔绝的体现,“墙”的寓意要远比民族国家的分裂更为深远,它是剑拔弩张的孤立状态的象征,不仅仅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同时还意味着在贫困与富庶,文明与落后,或者在不同肤色的人群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分隔东西的柏林墙已消遁于无形,当初修建它的政治动机也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但它所蕴含的象征性仍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现实意义。

拆迁听证听证拆迁 篇4

几年下来, 中国大大小小的听证会也不知道举办了多少。对一些敏感问题, 举行听证会, 可以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还可以缓解政府与公众间潜在的矛盾,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房屋拆迁就属这类问题。最近,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听证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其中规定, 拆迁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或拆迁户三百户以上的拆迁许可申请, 应当组织听证。在这项规定中,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是拆迁许可听证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

其实在此之前, 已经有很多地方颁布了类似的政策。2006年8月, 福建省开始施行《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2007年5月, 杭州市政府就颁布了《杭州市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听证暂行规定》。

在广州的这项政策中, 拆迁许可听证,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应公开举行。被拆迁人等利害关系人或拆迁人申请不公开的, 可以不公开, 但涉及公共利益的除外。拆迁许可听证重点将围绕拆迁计划、拆迁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落实情况等。

在拆迁问题上, 拆迁资金落实是个大问题。举行听证会当然也要关注这一问题。广州规定, 拆迁许可申请人应当在听证时出示在拆迁专项资金监控账户存款的银行进账单原件, 并说明存款数额是否已符合要求。

由房屋拆迁引发的各类纠纷很多, 导致信访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举办听证会, 吸纳各方建议和意志参与拆迁事务, 使拆迁行动更加规范、让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私权得到有效保护。可以缓和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冲突, 保持社会稳定。

举办拆迁许可听证会, 是好的做法, 这一点已经是共识。但是, 我们要注意的是, 不要把听证会搞变形了, 变了形的听证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听证会要达到目的, 就要各方积极参与, 在听证会上畅所欲言。如果把听证会办成了拆迁说明会, 那就是变形的听证会——不能把听证会搞成走过场的“座谈会”。

听证会的优点就是公开透明。其实, 不仅在房屋拆迁问题上可以举办听证会, 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上, 都可以让群众听证。而且, 听证会的透明度要进一步加大。我们以美国为例, 在美国, 除非涉及国家安全等内容, 整个听证会过程必须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在这一点上, 我们做得还不够。至今, 还没有听说过哪个拆迁许可听证会在电视上直播过。

更进一步说, 美国的听证会具有影响立法的功效。听证会结束后, 所有听证笔录须经当事人审核签名。根据听证会发言和听证人向委员会提交论证的文字材料, 形成听证报告。无论是听证人员提交的材料, 还是听证笔录、听证报告, 都为法案通过或废止提供重要依据, 也为日后考察立法原意提供依据。

规划听证 篇5

主持人: 听证会现在开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按照《辽宁省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办法》,经盘锦鼎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申请,现就****住宅小区(M区)规划调整举行听证会。听证会由我担任听证主持人,我是。听证员有 城乡建设管理局副书记、副局长***,城乡建设管理局安全站站长***,工作人员**担任记录员。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参加听证会的有关人员:

人大代表 人大法工委主任、政协委员 政协委员联络办主任、发展和改革局

国土资源局

人防办

消防队 城乡建设管理局

由于****住宅小区(M区)尚未建设发售,所以本小区没有业主。在****住宅小区(M区)土地出让竞拍时无其他单位竞拍,所以没有利害关系人。

规划方案调整申请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规划方案审查人: 城乡建设管理局规划处副处长。下面由听证员 宣布听证纪律:

第一条 服从听证主持人的指挥,未经允许不得发言、陈述、提问和辩论。

第二条 与会人员必须维护会场秩序,不得喧哗、吵闹、辱骂他人或者哄闹、冲击听证会场。

第三条 与会人员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出会场。

第四条 除利害关系人代表经听证主持人允许可发言外,其他人员不准发言干扰听证会。

第五条 对违反听证会场纪律的人,听证主持人有权制止;不听主持人警告劝诫、情节严重的,责令其退场。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第六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或者中途退出听证会场的,听证程序即行终止,不再另行组织。

下面由听证员 宣读听证参加人员有关听证的权利和义务。

(一)行政许可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享有下列权利:

1.获得听证通知书; 2.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 3.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 4.陈述意见,提出证据和质证;

5.经听证主持人允许,询问行政许可审查人员;

(二)行政许可审查人员、行政许可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在听证中负有以下义务:

1.严格遵守听证纪律;

2.如实提供与听证有关的材料; 3.如实回答听证主持人的询问; 4.保守秘密,保护个人隐私。主持人:

大家对以上宣布的听证纪律、权利和义务是否有疑问?对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是否提出回避申请?如果没有继续开会。主持人:

1.规划方案调整申请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陈述申请调规理由;

2.规划方案审查人 城乡建设管理局规划处副处长 介绍项目规划调整情况;

3.请各位特邀代表发言。主持人:

听证会到此结束,我们将根据听证笔录写出听证报告上报。请规划调整审查人、申请人代表留下来核对听证笔录并签字。

失败的听证会 篇6

一场火爆的手机漫游费大争论,终于在一声声叹息中落下帷幕。而5亿多手机用户的殷切期待,最终成为镜花水月。

这场关于手机漫游费的价格听证会,吊足了手机用户和新闻媒体的胃口,实际过程却像一出导演好的剧目,不能不让人失望:在利益集团的支配下,“民意”在信息不对称的封闭中遭到孤立和遗弃。听证会全程操控痕迹过于明显,某些专家代表偷换概念、临阵变卦,明显倾向运营商,听证会成了闭门会。

这场与公平透明相距甚远的听证会,表面上是手机用户与运营商在较劲,而从更深层意义上看,它恰恰凸显出中国电信改革所面临的垄断机制的顽疾。

第一章大失所望

有关手机漫游费的调整方案,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漫长“调研”和这次的听证,终于浮出水面。

2月13日,信产部、发改委(以下简称“两部委”)公布了国内手机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最终方案,主叫上限标准每分钟0.6元,被叫每分钟0.4元,占用国内长途线路不再另行加收国内长途通话费。这一方案将于3月1日起执行。两部委要求各电信运营商在不高于上限标准的前提下自主制定资费方案,高于上述标准的,须按上述标准降低。

然而,消费者对“最终方案”并不领情。新华网的调查显示,93.55%的网民不认同这个漫游费修改版本,认为在漫游费成本接近零的情况下,直接取消才是最合理的解决之道。实际上,漫游费就像高速公路费一样,收费是有期限的,当收回了投资成本时,就应停止收费。而今,移动运营商每年几百亿元的利润赚得盆满钵满,其投入成本早已收回,应该取消漫游费。

更让人诟病的是,这次听证会的所有程序都像是事先设计好的,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消费者代表,而是电信运营商,他们操控了一切走向。在听证会的幌子下,民意始终“漫游”在公共决策之外。

最新消息显示,即便是这样一个让消费者感到委屈和不满的方案,执行起来也还是艰难: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时间太紧,系统难以按时改造完成。上海移动和上海联通也表示,对漫游费的降低,运营商正在积极准备,但最终实施时间会拖后。参与漫游费上限方案制定的电信专家阚凯力则明确指出,运营商能在5月1日实现下调规定就很不容易了。

一方面,手机用户对漫游费怨声载道;另一方面,运营商对漫游费这块肥肉死不松口。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电信业业务模式单一,亟需改革的严峻现实。

精心谋划

手机国内漫游通话费是如何产生的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刚刚起步,全国手机用户不到一千万,而且东部地区无论在网络资源、用户数量和资费竞争上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考虑到这种不平衡性,当时就提出了收取国内手机漫游通话费。

2005年,为了防止运营商制定过高的手机国内漫游通话费,相关部门提出了采取最高上限管理的政策,也就是规定允许最高收取的价格,鼓励运营商通过竞争降低收费,从而保护消费者利益。

漫游费至今已经收取长达24年时间,业界普遍认为:漫游通信网络架设成本早已收回。面对社会取消漫游费越来越高的呼声,两部委终于在2008年春节作出让步,答应降低漫游费。

2月13日,两部委相关领导表示,综合考虑消费者、经营者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承受能力,决定以“方案二”为基础,按照降幅基本不变的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

在1月11日,发改委就公布了手机国内漫游费的两套调整方案。“方案一”是在现有的漫游费基础上,减去0.20元/分钟,每分钟实际收费为1.30元(预付费业务)或1.10元;“方案二”则建议将异地打电话统一为0.70元/分钟,接电话0.30元/分钟。

两部委在后来的公告中称,现有方案较“方案二”更为优惠——据移动运营商统计,由于话务结构不同,在漫游状态下,用户做主叫的比例高于做被叫的比例。因此,主叫0.60元、被叫0.40元的方案,降幅要略大于主叫0.70元、被叫0.30元的方案。

然而,一位参与听证的专家则认为,现有方案不如“方案二”优惠,因为主叫是用户可以主动控制的,一旦发现话费高,可以少打或不打,而被叫者的控制会更难一些。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电信观察家刘兴亮,他认为“六四方案”与“七三方案”相比,是一种变相涨价。

其实,两套方案都明显偏向运营商。供用户的两个选择,就像叫用户选择剁拇指和剁食指,随便剁哪一个,都会受伤。

而最终方案对运营商来说,则无关痛痒。0.6元的漫游费上限,与大众的期待仍有很大的距离。新华网随后的在线调查显示,93.55%的人认为应彻底取消漫游费,仅6.18%的人选择应降低。中消协专家邱宝昌告诉记者,由于漫游费成本始终未公布,而且很难区分电信网络空间、地域概念,所谓的漫游、长话等都是人为划分出来的,还存在很大的降价空间。

在广东,目前的漫游费已经大大低于这个水平,广东神州行用户在外地拨打长途电话,在前面加拨12593,只需0.39元/分钟。广东移动方面表示,此次调整对公司影响不大。但新方案对竞争不充分的北京等地区还是会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另外,《IT时代周刊》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新方案”和“最终方案”都放在年末和年初,显然是有意为之。两部委选择这样的“特殊时间”来公布方案,意在避免在社会上引发巨大的争论。2月5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公众忙于过年,这个时候决定漫游费下调,可以减少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度。而待2月13日正式公布最终方案时,人们的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且时值春节假期,大家忙于走亲访友,无暇顾及这一消息。业内人士猜测,这是一次有计划的精心谋划。

掩耳盗铃

漫游费资费方案的出台,显示出两部委的良苦用心。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常理解消费者希望进一步降低漫游费的心情,从个别电信企业的盈利水平看,也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但由于几大电信运营商的经营状况极不平衡,进一步降低资费受到了一定制约。”

这番话的背景是,由于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中国联通担心,国内漫游费下调,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样,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也担心,降低漫游费,会进一步加快移动电话替代固话的步伐。2007年,移动电话用户前11个月增幅为18.5%,总用户为5.39亿户。而固定电话用户则继续呈总体下降趋势,为3.69亿户,同比下降0.3%。

仔细推究,发现这次听证会与“掩耳盗铃”的故事极其相似。

从表面看,电信资费调整,是为了兼顾消费者利益和电信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揭开庐山真面目后,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持垄断暴利。

其实,大幅下调或取消漫游费,对运营

商来说不见得是坏事,长期来看,反而会刺激消费者延长通话时间,避免通信设施资源浪费,使移动网络达到满负荷运营。以中国联通为例,截至2007年9月30日,CDMA用户总数仅为4011万,而C网的容量可达1亿户以上,这样大面积的网路闲置,其罪魁祸首就是电话资费太高,广大消费者用不起,包括漫游费。

一消费者代表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平均每年有1/3的时间在外地,手机费中,漫游费占很大比重。另外,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也表示,由于心疼手机漫游费,外出时一般选择关机,或者只把手机当作发短信的工具。

另一听证会消费者代表张严方就持上述观点,她认为漫游费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中国电信业的畸型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病态的垄断机制造成的,电信市场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使得它们安于现状,坐享月租费、座机费、漫游费等垄断暴利,而不去努力寻求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方面的解决之道。

在消费者看来,漫游费的问题已经损害了他们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此种情形下,再固守漫游费,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源于《易经》,现常指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之目的。此次听证会上,有人就用上了这一招。

1月3日,电信专家阚凯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提出了“建立漫游费”的概念。他说,要取消“漫游费”的说法是个误解,实际要取消的是0.2元/分钟的“建立漫游费”。他认为,“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在漫游状态下的收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漫游状态建立费,在漫游当地的本地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漫游状态建立费为每分钟2毛钱,这个费用由于完全没有定价依据,因此两套方案都把它取消了。”

不过,细心的人士发现,阚凯力的表述,与信产部的定义完全相悖。根据信产部的定义,漫游时是不考虑本地通话费的,异地产生的通话费,就是基本漫游费加长途通话费。 不知这是不是阚凯力的独创,之前从未听闻这一概念,包括大部分业内人士在内,都直呼“看不懂”。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表示,从来没听说过“建立漫游费”这个概念,从去年5月到现在,只看到漫游费成本为零的报道。针对手机漫游费的一些新的说辞,中同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认为要警惕相关部门偷换概念。

人们清楚地记得,阚凯力此前曾公开表示,“手机漫游的全过程,是由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比普通电子邮件还简单的信息,其成本几乎为零。”但如今,他竟然由强烈要求取消漫游费的专家,摇身一变成为支持维系漫游

第二章封闭的听证会

公众对此次听证会代表的资格获取、听证方案的信息披露,都要求公开透明,使听证结果能接受民意的检验。如果能按一整套获得民众广泛认可的程序逐步推进,民意就能够传达到位,听证结果就不会偏离民意方向。

恰恰相反,这次听证会始末,人们无法看到这样一个合理规范的步骤和章程,其结果是民众权益成了利益集团的牺牲品。

缺乏透明

整个听证会过程缺乏阳光操作,也是备受公众诟病的地方。

在这次听证会中,社会舆论工具——“媒体”受到了极大限制,仅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两家媒体被允许入场旁听,其他媒体和社会人士都被发改委以“因受会场条件限制,无法安排旁听会议”为由拒之门外。

所谓听证会,本来就应该向社会公众开放,有“听”有“证”,而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显然,两家媒体,不足以全而、全方位地展现这样一个5亿多人关注的听证会。

另外,本刊记者得知,参与听证的5名消费者代表,对这次提供的听证材料都很不满意,也不赞成两套调整方案。消费者代表黎香友收到足足一箱材料,在花费大量时间研读后,竟然发现与听证会基本上没有多少关联。

据黎香友透露,在他收到的听证材料中,包括6本移动运营商的年报,介绍了运营商在国外投资的一些情况,然而却没有任何关于漫游费成本、下调方案制定依据的相关说明。

不知是不是主办方刻意遗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特别是听证会代表,他们更应该有权知晓漫游费的成本构成。

而在很多人看来,这次听证会代表构成,既不合理也缺乏科学依据,在总共18名代表中,只有5名是消费者代表,而中国的手机用户有5.39亿人,代表的比例还不够亿分之一。再看看运营商代表,联通、移动、电信、网通跟铁通这5家运营商就获得了5个席位,消费者代表对运营商是1:1。

代表的遴选应是一个公正而严肃的过程,这18名代表是如何选出来的?能不能代表民意?相关部委并未给出满意的答复。尽管5名消费者代表大部分支持取消漫游费,并对两套方案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专家学者的选拔,就更要慎重,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很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毛寿龙教授表示:听证会代表的遴选标准关乎代表的具体资格条件,至少应当考虑到代表的广泛性(结构布局)、代表性(民意基础)、专业性(代表能力)和独立性(立场取向)四项内容。目前,我国采用的自上而下的遴选方式必然使其公正性大打折扣。

而听证会现场的诸多规定也不合情理,一位代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显得颇有怨言:“规定每人发言时间只有5分钟,超时将被叫停,如此短的时间里,代表们根本无法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而且,听证会也未设讨论环节,以给不同意见辩论和交锋的机会。

拒民意于门外

法律专家郝劲松曾有过多次“公益诉讼”,包括起诉铁道部《春运通知》违反法定程序等著名案例。这次他主动申请参加或旁听手机漫游费价格听证会,却遭到发改委的拒绝。

事件回放到1月3日,郝劲松得知发改委将在1月中下旬召开手机漫游费听汪会,而自己也是手机用户,经常在外地出差,是高额手机漫游费的受害者,认为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便奋笔疾书申请当听证会代表,或者参加旁听。

第二天,他便完成了“听证会代表申请书”和“听证会旁听申请书”,用两份特快专递分别寄给发改委价格司和邮电运输价格处。在两份申请书中,郝劲松除了要求当听证会代表或被允许旁听外,还希望发改委对只安排5名消费者代表作出解释,并提供遴选这5名消费者代表的法律依据。

1月16日,郝劲松收到了发改委价格司的回复,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发改委的答复称,“本次听证会代表由消费者代表、经营者代表、专家学者代表、有关部门代表组成,将按《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规定产生,本次听证会消费者代表已委托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同时由于受会场条件限制,无法安排您旁听会议。”

如果真如发改委所说的受会场条件限

制,那也可以理解。郝劲松不满地表示,“事实上,听证会的会场足可容纳200余人,而实际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及其他人员却不足50人,关于受会场条件限制的说法,明显与事实不符。”

如此刻意安排,让人强烈感受到整个听证会是一个封闭式的听证会,公众有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在会场,一出电梯门,就有保安严密把守,可谓戒备森严。这种封闭式的信息管理,很难让外界知道,这个会场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三章漫游费难取消之谜

漫游费成本是此次听证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次的两个方案中都看不到漫游费的成本构成。这让人疑惑,没有成本核算作为基础,代表们如何对手机漫游收费发表意见?就像你去买水果,店主不告诉你水果的重量,就直接叫你付款一样。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漫游费成本则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听证会怎能服众?

所谓听证会,“听”与“证”其实是信息的双向构成,是交互式的。如果运营商不向消费者披露成本,这样的听证会势必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磨蹭策略”的背后

取消手机漫游费,几乎是绝大多数专家和全体消费者的共识,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一合理要求却无法实现。

这次听证会回避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手机漫游费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如果没有确凿的同内漫游成本,漫游费设定上限的依据又是什么?消费者代表张严方指出,在听证会提供的材料中没有看到成本构成,也没有找到漫游成本的计算方式。

听证会消费者代表江宪认为,即便这次漫游费并不能下调多少,电信部门也应该公布漫游费成本,因为消费者有知情权。以前每分钟0.6至0.8元的国内漫游费收了多年,相关主管部门和运营商也得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此前,包括人大代表、电信专家在内都认为,手机漫游费的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计,这就相当于发送电子邮件的成本。200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陶仪声、李林楷、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均表示,手机漫游费成本几乎为零,应尽快取消。同年8月28日,中消协联合中国法学会召开推动电信资费改革论坛,会上数十名专家“炮轰”现有电信资费制度,其中,取消手机国内漫游费、实行同网同价,成了讨论的焦点和大家的共识。

不过,面对大众和媒体的追问,信产部一直躲躲闪闪,有关人员一边拒不公开手机漫游费成本,一边却声称漫游费成本绝对不可能为零。甚至说什么“漫游费的确定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使用价值和需求关系,单项电信业务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很难计算。我国曾经请美国专家计算过专业互联结算成本,结果非常不理想”。

公布漫游费成本为什么难?说穿了是运营商不愿意放弃这一丰厚的利润。法律专家郝劲松指出,其实,到开听证会那天,代表们还是拿到了一个漫游费成本,每分钟0.048元,也就是不到5分钱。郝劲松认为,这样一个低成本和漫游一分钟1.2元这种高昂的收费相比,是24倍的暴利!

《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第一,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手机漫游费的成本几乎为零,一部手机一年的漫游费成本才一分钱;第二,从国际惯例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不收漫游费,中国也没有收漫游费的特别理由;第三,从历史看,十几年前设立漫游费的基础已不存在;第四,从净利润看,电信行业不应该通过搜刮消费者取得世界第一的利润率,中移动一天赚2个亿,来得太容易了!

取消手机漫游费的最大障碍,是作为垄断行业的电信利益集团要“捍卫”其既得利益。但面对日益高涨的取消呼声和舆论压力,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手机漫游费成本几乎为零的事实,于是便采取“磨蹭策略”。这个策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把公众提出的取消漫游费改为降低漫游费;第二,尽量把降低漫游费的时间往后拖延,尽量减少降低漫游费的幅度,多拖一年算一年。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曾说:“全面取消手机漫游费尚无时间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电信运营商的“磨蹭策略”能否顺利实施,最终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然而遗憾的是,恰恰是政府对电信行业暴利的维护,使得其“磨蹭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这次漫游费调整的过程看,其实正是一个“磨蹭策略”的样本。

电信专家项立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漫游费的成本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曾经对西方多个国家的电信企业作过考察,认为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精算出具体成本,会计师只能利用一些技术参数来测算或者估算出一个上限数字。我国曾经请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计算网间成本,发现根本不可行。

而据信产部透露,电信运营商曾花费800万元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参照国际规范计算相关成本,发现最终结果十分复杂。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观点显然存在漏洞。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例,它们都是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的财报都是公开的,若没有成本,那么其利润又如何核算出来?业界猜测,漫游费的成本太低了,运营商可能不敢公布成本,若曝光具体成本,就会招致众怒。

在手机漫游费大幅降低或是直接取消的大趋势下,关键在于政府要从部门利益的纠葛中彻底抽身,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和削减电信垄断企业暴利的角度,积极推动手机资费尽快降到合理水平。

电信改革是根本

如果说漫游费有成本,那么,为何在欧盟早就取消了国内漫游费,难道欧盟各国的运营商都在赔本赚吆喝?

美国则更有说服力。由于得益于政府的严格监管和为防止垄断所做的努力,在美国,没有任何一家移动运营商能够控制市场。相反,由于竞争日益激烈,运营商们为争抢顾客,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服务费用。在这种形势下,取消手机国内漫游收费正成为一种趋势。

美国第二大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去年11月就出台了多种新的资费方案供顾客选择,都不存在漫游费,而且在境内使用手机,也不收长途费。

此外,Verizon Wireless还提供了其他优惠措施,企业内部手机用户之间除固定的月使用费外,任何时段通话均免费;所有手机用户在工作日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以及周末通话全部免费。

目前,T-Mobile美国公司电取消了国内漫游费。AT&T在收购南方贝尔后,2007年也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只收取一定的月费,所有AT&T用户,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互拨,均不收费。

在国外,数据业务所占营收额比例越来越大,通过降低话音资费,刺激用户多使用数据业务,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而中国移动在管理滞后的前提下,利润依然在2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电信业绝无仅有的赢利“奇迹”。因为,在国外,电信业的利润通常在1%左右。目前,除中国移动外,全世界没有一家电信运营商的利润率能超过10%。

中国移动的高利润率,很大程度上依仗政府授予的寡头垄断地位。其不肯取消漫游费,最主要的原因是漫游费收入占据了总利润相当大的比例。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06年总收入为2953亿元,利润为921亿元,税后利润率为22.38%。而电信全行业的税后利润率为19.76%。

一电信分析师告诉《IT时代周刊》,国内电信业处于垄断阶段,企业效率低下,管理滞后,央企的弊端暴露无遗。它们不是靠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和服务出效益,而是通过坐收月租、漫游费,维持垄断暴利。经济学原理认为,在企业垄断市场,即“市场失灵”时,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应该出手干预。

我国《电信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电信资费标准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同时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电信业的发展和电信用户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也就是说,漫游费的定价必须以成本为基础,如果运营商违背了这些规则和法律,行政执法部门就应及时干预。

2007年7月底,欧盟对未执行欧盟手机漫游费上限政策的运营商给予曝光。据悉,当时未贯彻新政策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及比利时等多国运营商受到了欧盟的批评,并被勒令强制执行。其实,最初,像沃达丰、T-Mobile、02这样的移动巨头也强烈反对降低出境漫游费,但在政府和欧盟的施压下,不得不作出让步。

论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篇7

关键词: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概述

“听证”一词在其出现时被用作司法调查环节,用来在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人进行法庭质证,当面辩论佐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后来适用范围随着我国司法改革以及注重程序正义的要求变的越来越广,逐渐将其适用于立法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听证出现以后,在行政和司法实施过程中,要求给相关人表达意见、观点的权力,以事实为基准,不能主观盲目决断,要注重维护司法行政活动相对人的程序权益,保证司法活动或者是行政执法活动公正行使。

听证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制度。该制度具有实现公平正义、防止权力义务的失衡、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的作用。行政相对人能够充分阐述观点、说明理由,保护自身权益。同时该制度使得行政机关承担更多过程序性的注意义务,保证强势一方权利义务对等。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通过增加行政双方协商讨论环节,加速合理有效的行政决定的产出,合理有效的行政许可减少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出现,后者启动执行的成本高于前者,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过程中,行政机关能够进一步反思其自身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进而修改决定保证行政许可行为效率。

二、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的范围规定不明确

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在规定启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用的是授权式和概括式。许可听证启动仅在涉及到相关人重大经济财产利益时才会被告知有启动的权力,进而维护自己在行政许可中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行为的影响。这种概括性的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边界框架,现实许可实践中,行政机关对于是否启动听证具有较大的主观判断,容易引起双方间的分歧。行政机关基于自身承担听证程序的成本,需要耗费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无法可依的情况下,更不利于行政执政能力建设和公民权益的维护。

(二)听证告知制度的设计不科学。

听证程序的告知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便于当事人充分准备,参与听证程序,是保证自己公平进行后续程序的保障与前提。但是告知的内容过于形式化,告知不涉及许可内容,仅对程序性的时间、地点以及概括事项又或者听证事项的名称告知申请人。仅仅告知时间地点对于相对人听证程序的充分准备起不到应用的作用,听证程序开始后,申请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由于没有告知相应听着内容,只能消极、被动举证、陈述等,其合法权利往往得不到维护。

(三)关于听证主持人的规定不够完善

听证主持人就像是诉讼过程中法官,直接影响听证程序的发展。行政许可法规定担任听证主持人的人选不能和前期审查工作的人员为同一人,保证听证主持人第一次接触案情,杜绝先入为主的思想。同时还规定了若听证主持人和案情有厉害关系或者和案件涉及相关人存在利益关系从而影响听证结论要主动回避。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听证公平公正,但是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资质要求、能力要求问题和独立地位问题没有提及。

(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笔录的制作规范

听证程序中案件排他性原则肯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听证笔录是是听证程序的结论性成果,行政许可法规定许可依据的事实来源于听证笔录中记录的事实证据,听证笔录对做出正确合法合理的许可决定具有重大影响。法律规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听证笔录确切具体的程序性没有规定。虽然听证笔录是做出行政许可的重要来源依据,但是一份记录不完整的听证笔录并不能为行政许可提供所需要的可靠的证据,就做不出公平公正的许可决定。

三、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界定行政许可听证的适用范围

从立法层面保证许可听证公平公正。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启动听证的兜底条款,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实施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立法的本意是照顾法律没有顾忌到的需要启动听证程序的事项,而且法律具有滞后性,法律必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这种规定为为适用听证制度,而现阶段不曾想到的需要听证的事项留下余地,使得可以在未来的立法中明确指出某一事项需要进行听证。毕竟听证程序的启动有助于行政关系的弱势一方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避免法律没有涵盖的事项出现,而不能启动听证,应尽可能完善许可听证事项范围的立法,维护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行政许可听证告知制度

应当创新告知制度,明确告知的时限。有关听证的期间和期日应准确告知相对人,可以现行规定把一周前通知改为一周前通知到达,确保行政许可听证相对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听证程序。同时为了给予相关人充足时间准备有关材料,搜集证据,告知文件中应当包括做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依据,以及足以影响最终决定的其他材料,包括国家法律、政策等,保证利害关系人和申请人在听证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高效维护自己权益。

(三)明确听证主持人独立地位,提高听主持人能力资质

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推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发展,确保适用法律以及程序性事项公平公正。听证主持人居中主持,独立于听证主体双方,做到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确保听证主持人的独立的地位,不受其他行政、司法因素的干扰制约,充分依据听证过程中事实、证据做出公平公正的决定。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行政许可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其深厚的法律素养,应为其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中的重要作用,法律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要求应当严于其他行政工作人员。

(四)对听证笔录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听证笔录是做出许可决定的事实依据,对其进一步完善,能够保证行政许可事项的合法合理性。听证笔录应当能真实可靠反映听证过程所有有用的信息,要求全面记录听证过程的所有事项,记录的事项包括,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方式、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员、听证参与人等基本情况,同时应当着重详细记录行政许可事项,听证参与人提出的事实证据,陈述的观点,申辩的理由等一切涉及到行政许可事项的信息。

四、结语

行政许可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限制了权利滥用和贪污腐败行为,保证了公民参与行政关系时,权益能够公平公正的维护。未来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修改工作,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上一篇:健康教育的方法下一篇:榄香烯乳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