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言功能

2024-05-23

元语言功能(共12篇)

元语言功能 篇1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 1980) 这些是所有语言的共性,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 由于表达内容和目的的不同, 语言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又有所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按照语言的应用领域, 语言大致又可分为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 (艺术语言) 。日常语言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用语、生活用语;科学语言指各个学科的专业性语言;文学语言则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 即艺术语言。为了比较的方便, 笔者将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统称为普通语言, 将文学语言称为艺术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符号系统的语言有着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规定性,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自然也都符合这些规定性, 但除了这些共性之外,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还各自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 这些不同归根结底都是普通语言认识功能和艺术语言美学功能的不同。

1 普通语言的抽象性与艺术语言的形象性

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 而“认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需要从现象中概括出一般的性质, 因此普通语言在认识上一般是抽象的。艺术语言的功能除了具有认识功能以外, 还要有很强的表现功能。艺术语言的表现功能则要求语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黑格尔说过“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 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黑格尔, 1979) 感官的形象在文学中, 则是通过语言得到表达的, 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则要求调动语言的各种修辞手法和描摹手段。比如, 形容女性漂亮, 普通语言可能仅止于“高挑”、“白皙”、“苗条”等, 而曹植在《洛神赋》当中写到:“其形也,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娇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 灼若芙蓉出绿波。” (朱东润, 2002) 曹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摹洛神的美丽, 这和普通语言的认识和指称功能是极为不同的。普通语言只要使接受者认识到某女性很漂亮即可, 而艺术语言则需要调动一切语言手段使女性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艺术语言的这一生动形象性, 刘勰有很好的说明。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曾称赞诗经的语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 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日出之容, 漉漉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声, 喓喓学草虫之韵。”刘勰的话充分说明了艺术语言和普通语言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2 普通语言的外指性和艺术语言的内指性

与其认识功能相一致, 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 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 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 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而艺术语言则是内指性的, 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指向作者的心灵世界、指向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有时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等, 就明显违背了客观事实, 但是因为艺术语言是内指性的, 只要符合作者的心境就可以了。再比如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春天和冬天也不是指季节意义上的冬天和春天, 而是指人生的困境和逆境。再比如, 顾城在他的诗《一代人》当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 黑夜、黑色的眼睛和光明都表比喻和象征, 喻指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心胸以及理想。但这样的艺术语言在普通语言中却不常见, 这是由普通语言的认识功能和交际作用所决定的。

3 普通语言的“自动化”与艺术语言的“陌生化”

所谓“自动化”言语, 是指那些在生活当中非常熟悉和经常被运用的言语。由于普通语言的主要作用是认识和交际, 所以若非迫不得已人们必须运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语言, 否则就会影响到交流和认知。而艺术语言却不同, 由于“我们的审美知觉比起我们普通的感官知觉来更为多样化, 并且属于一个更为复杂的层次。在感官知觉中, 我们总是满足于认识我们周围事物的一些共同不变的特征。审美经验则是无可比拟的丰富。它孕育着在普通感觉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无限的可能性。” (卡西尔, 1985) 当作家追求那些无限的可能性时, 他面临的并不是一个个允许他随意驱遣的词语。所以他们为了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引起读者的注意, 他们常常打破语言的常规, 通过对普通语言的“形变”、艺术化的“扭曲”去强迫读者仔细阅读和慢慢品味, 从而形成艺术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童庆炳, 2008;李荣启, 2005) 。比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新鲜, 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 芬芳。/一的一切, 芬芳。/芬芳便是你, 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 芬芳便是火。/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诗人将本来不是形容人的语言来形容人, 将句子翻来覆去、颠三倒四, 造成了凤凰再生后的强烈的新鲜感、自由感, 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效果。艺术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可以表现在艺术语言的语音、语法、逻辑等各个方面。但是艺术语言特有的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突破语言固有规范并非目的, 指示达到特定艺术效果的语言手段, 所以艺术语言的“陌生化”得有一定的度, 否则语言便会产生强烈的变异, 甚至阻挡和拒绝读者的阅读, 以至于适得其反。

4 普通语言的大众化与艺术语言的风格化

普通语言是供人们交流和认知, 普通语言的这个功能就决定了语言使用者要尽量遵守共同的语言规则, 尽量减少“个人化”的东西, 而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形式。比如从口语交流或者学术论文中随便摘抄一些段落, 几乎难以辨认说出这些话的人。而艺术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生、世界和情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作为表达手段的艺术语言往往也是非常独特的, 带着鲜明的作者个性的印记。某个作者的艺术语言一旦成熟, 就表现为某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一个作家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个读书广博的读者能够通过一定的篇章字句分辨出哪些语言出自哪些作者的手笔。

5 普通语言的单调性与艺术语言的音乐性

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认知和交流, 而认知和交流对音乐性一般没有要求。艺术语言则不同, 艺术需要通过语言把作者内心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 而这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手段则更加容易表达。因此一般的艺术语言都具有音乐性。仅就文学艺术来看, 学者公认的是诗歌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事实上在散文、剧本和小说中的语言也具有音乐性, 只是不像诗歌中那么明显罢了。艺术语言具有音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的感情是具有音乐性 (节奏和韵律的) , 比如人高兴时的基本节奏是欢快, 人痛苦时的基本节奏是低缓。艺术作品恰恰离不了表现人的情感。

总之,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特点以外, 艺术语言还具有凝练性、情景性、独创性、多样性等特点。由于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在功能上的不同, 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呈现出以上不同的特点, 这既是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特点, 也是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功能。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87.

[2]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184.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37.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02.

[5]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41.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90.

元语言功能 篇2

公式性语言的功能

公式性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括各种预制的或半预制的语块.这类语块常作为整体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里,在使用时直接从记忆中提取,无需经过语法的生成和分析.本文探讨公式性语言在交际中的两大功能:(1)压缩处理时间,为语言处理过程提供捷径,(2)维持社会交际和互动,实现交际目标.文章同时还讨论了语言使用中公式性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

作 者:常晨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2) 分类号:H0 关键词:公式性语言   功能   创造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功能 篇3

语言:“滋养”的功能

美国传播学家梅拉比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可见在信息表达中情感占据着多大的比重。语言中注入情感,语言就具有了魅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他是直到学会了用十五种到二十种语调讲出“走过来”这句话,学会了在面部体态声音上表现出二十种不同的情调之后,才真正成为教育能手的。可见,要获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寻求语言声情并茂的最佳表达形式。语文教师必须讲求声、情、色、态等非语言系统的默契与配合,否则,师生的信息交流就变得不够完全。具体地说,应该在语言的声调,语言的情态,语言的感情、色彩上讲求协调性。基调悲凉的,语调就要迟滞悲哀,语态就要沉稳凝重,感情就要悱恻动人,色彩就要灰暗无光;反之,基调是明快的,则宜选取畅快的语调,激越的语调、亢奋的情感,明亮的色彩。应根据文章的基调,选取得体的语调、语态、语言的感情色彩。

语言的情态——动觉系统的符号,包括面部造型、手势和全身体态的表情。人体各部分的动作反映着一个人的情绪,而教师的教学情绪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实践证明,教师以高兴、愉快的情绪教学比忧郁、低沉的情绪教学,其课堂效果要明显好得多。原因是情绪这种非语言因素有着感染的作用。教师积极的情绪,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所以,赞可夫说,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就应当直接依靠以至利用情绪体验以便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巧。这就证明教师把握语态这个信息交流的间接手段就可以直接提高语言的有效度。

语言的声调、色彩——根据熔铸在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因素选取最能够表达这些情感的音强、音速、音色等副语言因素。教师的语言太高,学生听了就会感到很吃力,就有一种压抑感和窒息感;语音太低,学生又会昏昏欲睡。音速太慢,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音速太快,学生接受不了教师发出的信息。只有课堂语言具有了顿挫美,才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有的教师声音清亮、甜美,如“小桥流水”,淙淙流进学生的耳朵,流过学生的心田,学生就在一种轻快的语言情境中,惬意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有的教师语言风格豪迈奔放,激情如大海奔腾,语势如骏马驰骋,学生就在老师的情感因素作用下流连于知识的宫殿。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课堂语言的声、情、色、态,学生听久了平板呆滞的语调,没有感情色彩的语态,只能使学生感官麻木,兴奋不起来。久而久之,思维僵化,抑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课堂上,学生的神经末梢是非常敏感的,教师语言的声、情、色、调,都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甚至于调皮的学生课后还模拟教师的那一声、一调、一态。

知识的信息通过语言输出,学生主要依靠听觉(也可转化为视觉)接受,这就决定教师的语言要通俗、质朴。一忌诘屈聱牙,故作高深;二忌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三忌贫嘴恶舌,油腔滑调;四忌冗长芜杂,拖泥带水;五忌之乎者也,半文半白。教师的语言要从学生的可接受性方面考虑,落尽豪华;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这方面讲,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求质实,求真淳,学生的那种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的不良文风,一定程度上受着教师说话的影响。我以为质实的语言风格是语文老师所应该提倡的。有人说,语文教师就应该追求点文彩。固然,华美的文辞是好的,但也要从表达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我们反对的是那些不顾学生需要,不顾内容的差异,出口尽是些“珠光宝气”的语言。有人怀疑课堂语言力求质实,则“虎豹无文,醇同犬羊”。其实,质实本身并不排斥语言的幽默感,生动性。那种尽用大众化的叙述,不讲求表达方式,不注意词语选用,淡如白水,味如嚼蜡,学生是不会欢迎的。

《学记》里面说:“能博喻始可为人师。”一个教师要能作广博的比喻,他才能够作老师。这句话既对教师的知识方面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的语言方面提出了要求。知识广博了,才有可能加强知识内部的横向联系,才有可能形成广阔的联想思维,才有可能巧譬连喻。现代发现法教学告诉我们,修辞学上的譬喻、讽喻,逻辑学上的类比推理,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到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之相接近的事物方面去,可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发展学生的多维型思维。因此,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博喻”,就能够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水欲流而道有阻”的状态时,博喻可助学生去其阻而畅水流。邹忌运用类比和比喻,成功地劝谏了齐威王多多听取批评意见。战国时代的韩非、荀子等诸子百家无不是“能博喻”的高手。一个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做到“能博喻”。

京剧演员说:三年练得好一双腿,练不好一张嘴。让我们的语文老师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用语言的磁石去“磁化”学生吧!

语言:“审美”的功能

中国古代《学记》中对教学语言的艺术标准是:“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师的语言,它能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不是灯,却能点亮心灵;不是钥匙,却能开发情绪记忆,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我们知道,教学语言,本色是它的基调,情感是它的色素,智慧是它的底蕴。课堂的氛围,教师的身份,传播的内容,受众的特点,尤其是高期望值的教学效果,无不从各个侧面,五指齐力地制约着规范着教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因为教学语言,归根结蒂,它负载着的是穿越时空的人类思想和文化,是知识,是科学,是智慧,是性格,是个性,是意志,是气质。

它叙述着,说明着,阐扬着,辨析着,辩驳着,界定着,喻说着,正说反说,解剖分说,简单截说,剥笋层说,抽茧绪说……远譬近喻,联类无穷;拟声摹态,动情传神。

造诣精深的教学语言,出口成章,脱口即秀,一如己出,全仗着烂熟于心,运用之妙。知识是他血液的血液,原理是他脉搏的脉搏,智性是他头脑的头脑,文化是他血肉的血肉,传统是他筋骨的筋骨。“出其锦心扬为锈口”,“根情苗言”,“绷中而彪外”,每每臻于“气盛言宜”、“弘韵致远”之境界。而自然、和谐、流畅、翔实而又清通,素朴而又亲切,机敏而又幽默,应是这等圆熟、圆融境界的显著标识。听者如坐春风,听后春风化雨;即时印象既深,课后耳熟能详,有时真是终身难忘,以至于多少年轮已转,回思起来,仍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教学语言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传授内容繁复艰深与受众感悟猜解能力反差过大的关口,处于依违两难的教师,最简易最便捷的答案,只能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雍容和明智。这需要诚实和勇气。短兵相接处,教师的知识和学养,反思和思辨能力,随机应变即兴发挥的悟性,都经受着考验。或抓住要害,鞭辟入里;或分散难点,各个击破;或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或远譬近喻,化难为易;或旁征博引,比中悟理,理屈词穷的尴尬悬在这里,拨云见日的风采也正在这里。教学的机智与语言的婉曲,将从某一个侧面,检测着教学效应的高低。

最难以积淀成熟的是教学语言的风格化,藉以形成“这一个”的风格,进而幽幽悠悠地逸入某种言语格调的“化境”。或春雨潇潇、弱柳扶风、随风潜入;或微风和煦、清风徐来、池水吹皱;或巧譬妙喻、曲径通幽、豁然开朗;或弦高管低、诉慕随情、婉转流丽;或潮涨潮落、波消波起、载沉载浮;或风声夹裹雨声、云卷复又云舒、春温联袂秋肃。文言功底深厚者,铺陈排张有雅趣;现实口语佳者,调侃幽默出俗韵;洒脱者,不拘一格求其细;严谨者,循规蹈矩务其实。如此等等,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守法度而不唯法度,求公理而不失自我,随性而发,一任才情。这种“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有一个转益多师的整合过程。

最犯忌的教学语言,有不懂装懂的囫囵语,装腔作势的官样语,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霸道语,浅露平淡的苍白语……它们跟富有感染力,富有智慧性,富有艺术美的教学语言大相径庭。慧心秀言,则全凭教师的功力;厚积薄发,又赖教师的修养。

语言是从血脉里流出来的精神血液,是从心底里喷涌而出的智慧之泉,是垂挂在天幕上的一抹彩虹。其本身就有着永久的审美功能。

语言:“颠覆”的功能

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必定是充满亲和力的教师,一个充满亲和力的教师必定善于运用充满亲和力的语言,而充满亲和力的语言应该视为净化心灵的诗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交流的艺术。心灵的震撼不见得来自苦口婆心的喋喋不休,不见得来自引经据章的口若悬河,不见得来自貌似关心的谆谆告诫,更不见得来自暴风骤雨般的严辞厉色。教育者的语言应该像“润物无声”的细雨,应该像潺湲明澈的小溪。虽然不是狂涛巨浪,却足以彻底“颠覆”一个人的情感。

一位青年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手涂鸦,以此来打发心中的寂寥,他写了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现代人》杂志竟也将它发表出来,尽管如此,他也并无当作家的妄想。1852年秋,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中捡到这本皱巴巴的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为其中的《童年》所吸引,屠格涅夫给予他极大的同情和关注。这位青年的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子:“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说:‘这位青年如果能够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收到姑母的信后,青年人惊喜若狂,由于得到了名家屠格涅夫的赏识,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了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一句话就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值钱的东西吗?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具魅力的东西吗?没有!语言不是金子,可是它有时却有超越金子的价值。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元语言功能 篇4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元语言功能

一、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表现手段

“陌生化”理论最早是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按照他的观点看, 人们对于常用的普通语言会习以为常, 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动作[1]。比如第一个用“鹅毛”形容雪花是非常形象而生动的, 因而能够吸引人的注意。但是久而久之, 人人都会这样用, 人们就不再对它产生兴趣。这些十分熟悉的“自动化”言语已经不具备吸引读者的魅力, 显然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要尽量避免“自动化”语言, 通过陌生化的语言吸引读者。比如当用“鹅毛”形容雪花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自动化”言语时,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 用“席子”这样的陌生化语言形容雪花, 顿时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陌生化能够通过使形象陌生, 增加人们感受对象的难度, 这样人们就会更加用心地感受对象, 在感受的过程中重新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审美目的正是在感受过程中得以实现。

文学语言陌生化, 具体来说就是作家利用多种艺术技巧对普通语言进行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与颠倒, 使对象更加具有可感性, 更能引起读者的意识。关于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具体表现手段主要可分为四类:词语运用、组句成篇、修辞手法和语境意义[2]。

(一) 词语运用

词语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文学创作时中运用恰当的词语常常能起到点铁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对词语的选取、活用、搭配也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常采用的方式。

1. 词汇的陌生化

在词汇的选取上主要是尽量避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词语, 采用意义相近但更为生僻、奇巧的词语传情达意。比如:

(1) 老太婆头顶秃得像一个陶罐, 面孔都朽了, 干手上凸着一条条丝瓜瓤子一样的筋。 (莫言《红高粱》)

人们通常会用“光滑的葫芦”、“地中海”之类的词语形容一个人的秃顶。但在这里莫言用了“陶罐”形容老太婆的秃顶, 这个词语的选取可以说是出奇制胜, 不仅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秃顶的外在特征, 而且这个生活中早已不常见的历史气息浓厚的“陶罐”和一个被时代逐渐淘汰的老太婆的秃顶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也让读者不自觉地陷入深思中。

2. 词性的活用

在汉语中, 每个词语都有相对固定的词性。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会打破常规, 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等等, 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常见。比如:

(2)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字本来是名词, 此处被改变词性, 活用作动词。这种打破既有语法规范的做法, 一方面“绿”字的活用富有表现力, 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另一方面这种突破语法形式的行为本身就给读者以陌生化的刺激, 使人感受到文学语言无穷的魅力。

3. 词语的超常搭配

普通语言活动中词语的搭配往往会自觉地遵循一定的语法和语义上的规范, 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有时候却反其道而行之, 打破词语搭配的规范与逻辑, 丰富语言内涵。比如:

(3)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 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 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我终于悟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 最超脱最世俗, 最圣洁最龌龊, 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 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莫言《红高粱》)

这段话中汇集了一些本身在逻辑上互相矛盾的词语搭配:“最美丽最丑陋”、“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等。但是这种陌生化的超乎逻辑的搭配恰恰表现出了叙事者对高密东北乡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给读者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极富表现力。

(二) 组句成篇

按照语言的规范, 传统的组句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有时候会打破语法规范, 按照作者主观的意图组句成篇, 这就是文学语言在组句成篇上的陌生化。

(4) 我们新鲜, 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 芬芳。一切的一切, 芬芳......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郭沫若《凤凰涅槃》)

这些句子可以说是颠三倒四, 组句成篇完全没有遵照规则。但正是这种陌生化的组句成篇模式向读者展现了凤凰涅槃之后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兴奋。这种陌生化的组句成篇方式, 首先从视觉上就会给予读者强烈冲击, 然后抓住读者眼球, 将读者带进作品的情景之中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 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 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修辞手法应该是文学语言陌生化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段。

(5)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被称为绝唱, 点睛之笔就在于一个“闹”字。正如王国维所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春意盎然, 通过拟人手法用一“闹”字形容浓浓的春意, 活灵活现, 不愧为绝唱。当然不是每个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达到这种登峰造极的表达效果, 但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修辞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 语境意义

语境包括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此处特指语言性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词句所传达的特定意义总是要依赖一定语境, 换言之, 特定的语境能赋予语句特定的情感色彩。比如:

(6)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鲁迅用了“文明人”和“伟大”这两个通常意义上被视作褒义词的词语, 但结合文章语境, 显然鲁迅先生此处要表达的是贬义。在特定的语境中使得词语的常用意义与语境意义产生强烈反差的方式, 也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的一种手段。通过常用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反差对立, 给读者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更有利于感情色彩的强化。

二、元语言功能在文学语言陌生化中的体现

最早提出“元语言”这一概念的是荷兰语义学家塔尔斯基, 他提出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的区分。但迄今为止, 学界对于“元语言”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于“元语言”界定的主要分歧有两点:一方面, 从与对象语言关系的角度对元语言的性质界定不一致;二是元语言的具体存在形式各家理解也不一致。元语言的定义各有理解, 我们认为元语言是用来描述和分析对象语言的语言;元语言来源于自然语言, 是语言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语言学家用来分析语言和逻辑学家用来探讨真理的工具, 而且可以广泛运用于日常交际、语言教学、词典释义和词义分析等[3]。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确定元语言的功能就是对语言的解释功能, 事实上这也是雅各布逊的观点。元语言的解释功能在日常语言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表现为注释功能, 在说话过程中, 双方为了检查是否在使用相同的语言代码时会问‘你说的是什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等, 从而把言谈引到代码本身;二是表现为言语活动中的同义替换;三是表现在诗歌里运用本民族语言特性构建的各种韵律特征, 汉语里有谐音、押韵、平仄、音顿等诗歌元语系统;四是各种言语交际活动中修辞性的元语言运作, 如别解、仿拟、结构双关等;五是语际翻泽中的元语言运作;六是语言学家或对语言本身关注的使用者描写和分析语言系统本身意义时的元语言活动。”[4]

通过以上对元语言功能的总结反观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很多共通之处。元语言功能在文学语言陌生化中的体现主要是集中在两点上:同义转换、修辞性的元语言运作。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具体表现手段中词语的运用、组句成篇、语境意义其实都可以视为元语言解释功能中的同义转换。其实对于元语言的同义转换功能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是由难到易;二是由易到难。比如对于“老太婆的秃顶”的解释, 一方面, 我们可以将其同义转换为“老太婆的头顶上没有头发”, 这就是由难到易的转换。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将其向着难的方向转换为“老太婆的秃顶, 就是一个像陶罐的头顶”。显然在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中更多地体现的是第二个维度:由易到难的转换。在进行语言陌生化之前作家已经明确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心言语, 也就是已经具备了需要被解释的“对象”, 而陌生化的作用就是将这一已经确定的“对象”的意义转换成一种更难的、远离读者“自动化”言语范畴的形式呈现出来。首先是词语的运用上, 无论是词汇的陌生化, 还是词性的活用、词语的超常搭配都是为了把作者内心已经确定的言语, 通过一种相对特别的同义转换将其传达出来变为诉诸书面的陌生化的语言;其次是组句成篇, 同样的道理, 为了突破读者习以为常的机械化言语模式, 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同义转换, 规避常人的定势思维, 将其转换为不符合语法规范但更接近内心情感态度的表现形式。最后是语境意义, 语境意义中的同义转换其实采取的是一种较前面两种更加迂回的转换方式, 将特定的语句转换为语义相关的另一种表达, 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同义传达。文学语言陌生化手段中的修辞手法的陌生化对应的就是元语言功能中的修辞性的元语言运作。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相同的, 都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解释作者心中先定的语言对象。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倾向于通过修辞将对象解释为远离人们无意识的“自动化”言语范围之外的话语;而元语言功能则更倾向于将其解释为人们更容易理解、接受的话语。

三、文学语言陌生化与元语言功能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元语言功能在实质上是相通的, 其核心功能就是解释功能:把既定的“对象”重新阐释, 然后呈现出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为:文学语言陌生化是以既定的“对象”为出发点, 解释的方向是尽量远离人们最基本的认知范围, 当然这种远离是以保持前后相关性为前提的, 并不是越远越好;元语言功能同样以既定“对象”为出发点, 解释方向是尽量向人们最基本的认知范围靠近。当然二者之所以有这种方向上的背道而驰是因为各自目的不同, 文学语言陌生化追求的是审美效果, 避开人们最基本的认知范围, 增加认知难度, 拉长感受过程, 让人们在感受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而元语言功能的目的是解释对象符号, 这种解释要在人们最基本的认知范围之内。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元语言功能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逻辑学、哲学、语言学领域都有不同定义。本文提到的元语言功能特指言语活动中的元语言功能。从这个角度看文学语言陌生化与元语言功能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简单定义为一种“类元语言功能”。元语言功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 元语言对应的是庞大的语言系统, 而文学语言陌生化对应的仅仅是文学范畴的言语行为, 是一个相对狭小的系统。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从根本上说执行的是一种特殊的“解释”任务, 在这一点上与元语言的解释功能不谋而合。由于二者目的不同, 文学语言陌生化可以说是沿着与元语言功能的相同轨道, 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因此我们不能说文学语言陌生化是对元语言功能的继承, 只能将其定位为一种类元语言功能。

参考文献

[1]B·什克洛夫斯基, 李辉凡.艺术即手法[J].外国文学评论, 1989, 01:40-46.

[2]李轩.文学语言陌生化的顺应性研究[D].渤海大学, 2012.

[3]安华林.元语言理论的形成和语言学的元语言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5, 01:104-108.

[4]李子荣.元语言特性与修辞性元语言运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21-25.

[5]刘来春.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云梦学刊, 2004, 02:107-109.

[6]张艳玲.浅谈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 07:27-29.

元语言功能 篇5

语言功能与英汉诗歌的意义多层性-英汉古典诗歌语篇的功能语言学个例探讨

英汉诗歌具有意义的多层次性,即明示义、引伸义和象征义.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英汉诗歌不同层次的`意义与语言的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通过这些功能来实现的,对英汉诗歌进行语言功能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揭示诗歌语篇的多层次意义、不同意义的表现方式以及英汉诗歌语篇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作 者:李长忠 LI Chang-zhong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632(6)分类号:H030关键词:英汉诗歌 语篇 意义 语言功能

浅析网络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 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自我调节功能;规范性

作者简介:孙萍,女,汉族,新疆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教育部及国家语委在10月15日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以及热烈讨论。《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网络语言的使用亟需规范。《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广大群众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意义的以及其对于现汉汉语的纯洁性的影响的争论。

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极快,CNNIC于7月23日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其中10岁至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互联网络的全民性以及年轻态决定了其的活跃程度高,网络语言发展多样且变化快。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的定义至今仍然模糊,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既包括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及网络专业术语,也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上用于交际的自然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后者。(李蔚然,2004)

由于网络语言受众群众广,教育参次不齐,缺少监督管理规范,使得网络语言发展迅速且多面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面对的交流人群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中熟悉的人,所以聊天议论时会有极大的随意性及主观性,缺少平时交流的拘谨,会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以及语言习惯表现出来。

网络语言有其特性,即,网络语言产生于真实的网络世界,一个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拟的世界,网友彼此交流不用面对面,而是在网络上使用文字交流,交流中又十分的口语化。因此在聊天中用大量的语气词以及表情符号来替代表达时所需的手势、肢体,以达到表情达意的到位。“口语化书面语”的特质,使得网络语言独立出来。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

语言为维护自身交际作用会进行自我调节,为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与他人聊天时会吸收与使用当下流行的词语,而自动摒弃陈旧语句及词语。网络语言自产生之时起,因其独特的特性,为适应网络语言的口语书面化而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汇以及发生了语言的变异。并随着广大社会群体对产生的网络语言的认同与否定一直快速地进行着自我调节,而这种调节一直贯着网络语言发展的全部过程。

(一)补位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它区别于以往的口语以及书面语,面对这发展极快的网络新事物以及网络新动态,汉语中大量缺乏对其表述的词语,缺位现象就产生了。例如,其中借词大量产生,因为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比较慢,而很多新事物在国外已经被大家广泛使用,而当计算机网络传入中国之后,其事物名称也一起传入中国,比如,蓝牙(bluetooth)、点击(click)等等,这些词语有一部分是音译一部分是意译,而这些词语直接填补网络新事物的空白词语。

新事件产生时没有对此类事件的称呼,而网络上就会有网友对其取名,并迅速到网络平台。如,“棱镜门”,斯诺登的棱镜门事件泄露了美国的非法网络监控,也引起了全球对网络安全及隐私的关注。此类补位现象就是网络词汇产生的途径。

(二)求简求快

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词汇中以缩略形式出现的很多,因着网络交际实际上是口语交际,而实质却要以输入的方式才可以传播,这明显比说话慢很多,大家追求速度,会将词汇缩短简化或是以符号代替。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网络上交流只需要明白对方的意思,并不像书面语那样具有保存的意义,所以大家就以缩略词汇交流,既能明白又能省时省力。为了减少敲击键盘次数,网民对汉语原词采用数字谐音、拼音字母缩写、字数缩略等方式,此类词语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不仅简洁还具有一定的韵律,朗朗上口,使得此类词语传播甚广。

例如:高大上,实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

十动然拒,实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缩略;

喜大普奔,实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

(三)娱乐趣味性

网络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点在于其一方面也是口语性的,网民们在用书面字体表达口语的时候为了使得交谈有趣生动形象以及突出个人特点,会在聊天时加入表情符号以及符号表情,还有一些词语也会因着交流的趣味性而发生改变。有的词语及句子因其对古语俗语的另类解释而广泛流传,知晓它的引申形式的网友都觉得十分有趣,能够快速的接纳传播。

例如:“囧”,囧字据考在汉代就已存在,而现代人们因它外观像一张愁苦的脸而表达一种尴尬,无奈,这个新意在网络和现实中迅速广为流传,大量使用。

“What are you弄啥嘞?”英语和方言的结合使人觉得十分滑稽但又能表达所表达的意思。

“你丑你先睡”是从“你丑你先讲”演变而来。此句源于“丑话说在前面”,曲解断句为“丑,话说在前头”,进一步衍生为“你丑你先讲”。而此类句子又有许多衍生句。

三、网络词汇发展的自我调节

(一)词汇的自我选择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造词家,因为网络是个平等的平台,每个人在上面交谈都因着自己的习惯使用词语,所以会有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名称的现象。

例如,互联网—因特网、交互网、英特网、

伊妹儿—伊美尔、电子邮件、电邮、E-mail

这些多一事多词现象必然给交际带来麻烦。语言在多个等义词语中,根据调查,使用频率是有着很大差距的,人们自动像使用频率最大的那个词语靠拢,以方便大家明白,于是其他的许多称谓就都自动消失了,留下一个统一的称谓,如互联网就被大家所认可,这也符合语言词汇的经济原则,过多的等义词汇平添了交流负担,而语言会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定位其标准。

(二)网络词汇的过滤筛选

网络词汇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谐音组成,例如,歪果仁--外国人、小公举--小公主、这样--介样、我--偶。这样的谐音字的出现一部分是网友交流为了符合自己语音特征而故意打的同音字,而有的则是由于输入法的选择有时会出现错误,而这些错误被很多人所接受,也相继模仿,使得错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网络是一个包容的大平台,各色不规范词语都在网络上盛行如果不是一直关注网络动态,知晓网络事件掌握网络语言,很多词语都会让大家感到不知所谓,例如 “虐狗”实际上是在调侃单身生活。人们用“单身狗”指单身状态,而当情侣们在单身人士面前恩爱时,则调侃为“虐狗”行为。

不过,网络词汇在自身的过滤上发挥的自我调节功能却是十分严格的,这些数字谐音词语、拉丁字母谐音词语和那些因输入错误而导致的错别字被无情的过滤掉。

(三)网络词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和新的价值观都体现在网络语言中,语言发展中那些与人们生活联系越紧密的网络词汇越容易被保存下来。如网络上的“山寨”一词,其主要特点是仿造化和平民化。由于仿造的电子产品等已逐渐渗入人们生活中,对人们实际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使得“山寨”一词得以从网络中迅速普及,被人们肯定,成为文化中的一分子。

现代汉语系统大量吸收沉淀后的网络词汇,不仅如此,网络词汇也散播到国门之外,被外国人所接受。如,Dama(大妈)、Tuhao(土豪)等词语在国外被广泛使用,并将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四、从自我调节功能看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影响

《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互联网语境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但是互联网语言中的“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味低下。田立新也认为,网络语言因其“虚拟社区”和“缺少把关人”的特性,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网络语言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词汇的发展需要严格的把关,甚至应该建立“脏词清单”,减少这类词语的使用。而笔者认为语言的使用不宜矫枉过正,语言需要表现全面的社会用语需要,社会语言不仅仅包括礼貌用语,也允许存在多面貌的语言,为各行各业在任何场合使用。而网络语言的发展由极为迅速,它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如2013年度的十大新词为“土豪、、棱镜门、女汉子”,而网络词格以缩略的三字格、四字格为主要流行,如,“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觉厉”,在这一年度,这些词语使用的如火如荼,如果你不知道,你就“out”了,而前两年使用率极高的“给力”热度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但是2014年度的网络热词已经演变为“我也是醉“我读书少,你别骗我”、“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等。网络语言发展速度之快可以见之。再往前一年,2012年的网络热词是“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Hold住”等等,而如今这类词语的使用频率已经很低,网络热词大多快速而有趣的反应当时热议的事件,当事件从人们的关注视线消失,代表它的网络热词也随之消失。

五、小结

如果我们想要设定条例规范网络词汇,实施起来可能性不大,杜绝了一类词语,另一类词语又会火速产生迅速蔓延。关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应该宜疏不宜堵,新闻、报纸等做好带领示范工作,不滥用网络语言。而另一方面宣传规范语言,引领广大网友注重自身语言规范性,剩下的就留给网络语言发挥其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去糟取精,留下一部分精华沉淀到现代汉语日常用语中,成为基本词汇,而一些格调不高的词语被时代所摒弃。

语言的部分混乱是一种常态,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新词语相应产生,而社会以及网络会有许多对其的称呼以及评价,但随着时间的沉淀,语言会被选择。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它自身具有净化功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而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淘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鲁痕,《网络词汇的变化与语言的自调节功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

[2]李婷婷,《网络词汇研究综述》[J],文史,2011年.

[3]张美秀,《浅析网络词汇存亡的重要影响因素》[J],科教导刊,2010年.

元语言功能 篇7

关键词:语言功能,语言形式,翻译,对等

一 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 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的理解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不但要求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还要求尽可能地形式对等。”贝尔认为:“翻译是指:翻译过程, 是指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产生的产品, 也就是译文;一个既指过程又指过程的产品的抽象概念。”上述两人对翻译的论述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翻译不仅要注重过程, 而且要注重语言形式 (或产品) 。翻译的这种“输入——大脑—— (目的语) 输出”过程, 其着眼点和归宿都是文本。尽管翻译涉及多种因素, 有些甚至对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输入的对象是文本, 在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下进行记忆、分析、语义表征和综合的也是源语文本;而输出 (或翻译) 的结果 (或产品) 仍然以文本形式出现。文本是翻译之源, 也是翻译之本。这里的文本就是语言形式。因而, 语言形式对翻译来说至关重要。而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形式。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翻译活动, 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其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著作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中则提出:对两种语言的转换要讲究功能对等。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成是社会符号系统, 它将语言功能概括为三大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种功能是语言意义的三个方面, 在交际中同时发挥作用。本文试着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为何在翻译过程中要重点考虑语言所表现的语言意义及语言功能的对等。

二 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而在某一具体语言内, 语言形式则是一个层级概念, 它既可指语言符号的图像或一般的表现特征, 也可指词语、句式的语序, 还可以用来指翻译中原文 (或译文) 的表现法, 如各式修辞格、形象性词语的运用以及单句、复句、长句、短句之铺展安排。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看, 语言是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的辩证统一。它在绝对意义上是任意性的。也就是说, 语言的产生, 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但语言产生以后, 在组合结构上有一定的功能动因。因此, 语言符号又是非任意性的。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特点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意义。具体说来, 它指音韵节奏、词形、词法、句型、句法以及包括修辞格在内的各种修辞手段等形式特点对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语言功能, 有时也称为“意义”, 是指语言在现实社会里的实际作用。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语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抽象功能, 或“元功能”。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通过语言来描述和认知他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体验。描述其中的状态、事件和各种存在。此时, 语言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概念的角度看, 任何语言都包含了用于指称周围实体世界的一套及物性系统。人际功能:我们用语言来和别人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就是语言的人际功能,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说话者如何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语篇功能:语言在实现以上两大功能的同时, 具有使自身前后连贯, 并与语境发生联系的自我服务的功能, 也就是语篇功能。语言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 它有着自己最重要的语义系统, 包括表征意义指话语中解释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阶级和教育背景以及在交际中的态度;表达意义指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指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联想意义指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这一系统体现了语言的功能。英国学者Peter Newmark将其分为六种: (1) 信息功能; (2) 表情功能; (3) 祈使功能; (4) 美感功能; (5) 酬应功能; (6) 元语言功能。

三 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关系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钱币的两个面, 意义本身不但包括语境意义, 也包括形式意义”。这里的内容, 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功能或意义。可见, 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 语言形式不是任意的, 而是受意义的支配并反映意义, 是由它所实现的功能决定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特点产生不同的意义。对语言形式的功能解释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对应性。功能主义对语言形式的这种功能解释再一次说明:语言功能的表达与传递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看, 人类语言的初始功能是一致的, 语言的内核都是相同或至少是类似的。因此那些最基本的句型往往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它们的对等形式。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为了追求原文和译文的概念功能对等, 往往首先追求功能成分诸如参与者、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等方面的形式对等。应为概念功能是有这些具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的, 合适的形式可以表达确切的内容。实践证明, 功能成分的形式对等往往会导致概念功能对等。在很多情况下, 在准确传译概念功能的同时, 其他两种纯理功能就会自动随概念功能一起融入译文职中。翻译作品质量的好坏或高低取决于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

总的来说, 译文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越多质量就越高、越好。然而, 在不同的话语或上下文中上述各种意义及功能的分量往往是不一样的, 有时指称意义, 信息功能非常突出 (如科技作品) , 有时语用意义, 言内意义及美感功能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文学性话语) 。事实上, 译出语和译入语在各种意义和功能方面能同时做到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 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 在不可能把原文所承载的各种意义和功能全部传递给译入语读者的情况下, 善于抓住最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关系来看, 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所表达的语言功能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非常重要, 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 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做客观的分析, 把握其体现的语言功能, 译文不但再现原文的意义, 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 同时再现原文所承担的语言功能, 努力做到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上的对等。即使在不可能把原文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各种意义和功能全部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的情况下, 也要尽量做到最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对等, 以便将原文所传达的信息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Nida, U.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2]Bell, Rodge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Longman Group UK Ltd, 1991

[3]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London:Pergamon Institute of English, 1997

[4]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 (第2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5]武姜生.从两种不同的语言共性论看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福建外语, 2001 (3)

教师无声语言的功能 篇8

关键词:无声,表情,动作,服饰,语言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与学生交往以及传递教育教学信息, 有声语言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 无可非议, 如若教师要能恰当地使用以表情、动作、体态为主要形式的无声语言的时候, 那种无声的与学生交流初形成的共鸣和默契该是极其微妙奇特的, 所产生的功效也是有声语言难于比拟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指出, 只有当教师学会用15-20种不同的口气说“到这里来”时, 只有学会在面部、姿势、声音等方面做出20种不同的风格韵调时,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可见教师的无声语言作用是何等的重要了。

教师要掌握和运用的无声语言很多, 其中主要有三种:

一、表情语言

表情, 特别面部表情, 是人传递信息的高级中心。心理学家曾经写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人的情感表达=7%言词+55%的面部表情。在师生的交往中, 教师的一颦一笑, 都能对学生产生暗示作用, 学生学会从教师的表情中“读”出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的指令。据心理学研究, 人的脸部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据统计,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就出现过85种不同的眼神和97种不同的笑容。教师的表情语言一般是通过眼神和笑容传达的。

教师的眼神是无声语言的主要工具, 他是通过视线接触的长度、向度以及瞳孔的变化向学生传达信息的。由于眼睛的肌肉是极为纤细的, 所以每一种眼神都具有特定的意义, 是环视、鄙视、还是谛视、睨视、凝视等, 学生都能极为准确地判断出其中细微的差别, 根据教师的眼神矫正自己的行为。学生们发现, 教师们的眼睛注视某些学生的频率, 反映教师对他们的喜好, 经验丰富的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做到“目中有人”, 即每次和学生接触, 他总能用亲切的目光主动地捕捉学生的视线, 有计划地环视, 不漏过一个人。这种目光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已经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他会立刻以一个组织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身份加入到班级生活中来, 而不是产生游离于群体之外的“门外汉”的感觉。

教师的笑更有学问, 因为微笑也是一种魅力, 它能强化信息的沟通功能。在人际交往中, 微笑能使强硬变得温柔, 困难变得容易, 一个微笑能使矛盾双方言归于好。如果教师能像古希腊“含笑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那样, 以微笑迎人, 不用语言训斥人, 那他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中, 那些天真的儿童如能得到教师的微微一笑, 他会感到莫大的荣幸;如果这笑出现在这个学生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做了一件好事时, 这笑远比几十句鼓励语的分量重得多, 他的进步速度能超出人们的想象。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这一巨大变化来源于教师的无声语言——充满希望的微笑!

二、动作语言

动作, 人人都有, 只要不是出自下意识, 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因而都能被他人所理解, 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至少要掌握以下三种动作语言。

一是首语;二是手势语, 三是行为语。首语是通过头部活动传递信息的。教师只要轻轻地点一下头, 学生就会领悟是同意、肯定、满意或是理解、认可、应允。手势语是通过招手、摇手、扬手和手指动作构成的能增强情感色彩使学生受到感染的无声语言。行为语如静坐、无声的站立、倚靠和动态性较强的徘徊、疾走、奔跑等, 无须老师地发出有声讯号, 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出动作要求。所谓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就是动作语的最好体现。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学者建立的身势学, 把头、脸、颈、躯干、肩、臂、腕、腿、脚等及走路的一些姿势组成若干身势语语素, 分门别类地表示出种种有声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语义。

实践中, 我们还感受到, 同样是上课铃响后老师走上讲台, 如果是慢步走上讲台与疾步走上讲台相比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自习课上哪个学生不安心, 教师只要在他身边站一站, 他就不得不有所收敛;体育课上刚刚完成一个项目的运动员下来, 老师只要递上一杯水, 他喝起来就会觉得比蜜还甜;教师走进教室只要拾起一张纸片, 那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学生把自己座位周围的纸片拾得干干净净。凡此种种, 都无须教师用有声语言来表达, 情感交流的最佳状态应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服饰语言

教师的服饰在整个无声语言系统中具有非常奇妙的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使得服装不再是仅仅具有蔽体的功用, 它更增添了许多的美学价值, 而学生心目中理想班级的教师, 其形象需要一种独特的光彩, 当教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 人未开口, 他的衣着已经和学生有了个交流, 事实也证明了教师的服饰是最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因此教师由服饰发出的无声语言, 便对全班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服饰所表达的无声语言是完美的, 那一定会增强师生双方的角色意识, 润滑师生之间的关系;反之, 如果教师服饰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功效就有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神经的冲动, 时间一长, 这种由教师服饰所构成的刺激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审美倾向, 而且这种形象几乎会在学生的心灵中储存终生!

从我国目前教师的课堂着装的款式、造型和色调趋势看, 大都倾向于大方、端庄、自然、平稳、协调的服饰要求, 这样的着装才能从教师的服饰上看到可敬、可亲、可近的字眼, 这也无疑更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元语言功能 篇9

1. 系统功能语言学总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已成为当今语言学的一个重点研究分支。韩礼德继承伦敦学派的学说, 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但是“系统”一词由弗斯首次提出。韩礼德作为弗斯的学生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 并强调此概念由弗斯提出。因此首先研究弗斯的学说非常重要。虽然弗斯首次正式使用“系统”这一概念, 但是他也对其提出不同定义。他指出:作为一种形式, 语言在语法和词汇上来讲是有意义的, 而我们根据语言系统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的多重关系来确定意义。“系统”这一概念似乎显得通俗易懂。但是在语言学系统中, 这一概念魅力十足, 足以激起我们的研究兴趣。作为弗斯的学生, 韩礼德把“系统”这一概念运用于有关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中。书中他通过分类提出了以下四大种语法定义:系统, 单元, 结构以及类型。由于受到此领域一些专家的影响, 韩礼德对深层结构以及表层结构做出了新的解释。结构的顺序反映出了系统的深层结构, 而不是表面顺序。并且他区分了两个概念:结构和系统。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近期系统功能语言学经历了如下发展。从19世纪后叶到20世纪前页, 研究重点在于微小单元, 比如:语音学、形态学以及词汇学。后来研究重点移至句子结构。在众多研究重点中, 结构主义尤为突出。随后文本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最后成为当代研究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尽管系统功能语言学曾以短小句子作为研究对象, 但是最终以文本分析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文本分析成为研究语言学的主要方法。韩礼德认为:关于系统和文本分析的关系, 不考虑上下文来描述语言是没有用处的, 反之亦然。上下文更像一道程序, 而非一团乱麻。同样, 我们可能会分析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所选择以及摒弃的内容。讲话者最终说出的话, 也就是众多可能用的表达中所选择出的一种。对电话另一端的人, 我们可以有诸多回话。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 可能也会有各种方式。也就是说, 同样的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以表达, 这是因为一个句子包含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大致如下:语调、单词重音、句子中单词的顺序等等。这也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势在必行。

在韩礼德看来, 语言本身是一个由小分支组成的庞大复杂的语义系统。语义系统并非仅仅解释为符号系统。众所周知, 字面翻译并不适用于语言学研究, 更不适用于更大范围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因此, 研究重心在于意义而非符号。

二.语言教学

关于语言教学过程, 我们应该提到以下概念:教学策略、教学计划、教学次序等等。把文本分析考虑在内也是很有必要的。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当今研究重点。毋庸置疑, 这一研究重点也曾被学者们探讨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我们很容易提到先前课堂和以后课堂的关系。因此文本分析再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1.简介

从时间的观点来说,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者们指出:把语言学研究应用到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奠基人韩礼德认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重点诸多。说到教育, 本论文主要关注点在于语言教与学。因此语言教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结合非常重要。关于语言学习, 我们主要关注传统学校以及培训学校的语言学习。

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语言教学是必要的。众所周知, 一种语言可以分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哪些方面, 语言学家们观点不一。事实上, 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对语言教学起到支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教师提供语言描述。本篇论文将从单词教学, 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 听力教学四方面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再语言教学的应用。

2.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点概念之一就是上下文, 在单词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单词意义与上下文关系紧密。相比在单独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我们更容易了解单词的意思。因此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上下文来解释单词的意思。教师最好在具体语境中为学生解释单词的用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单词。

3.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提到写作评分标准, 教师会被建议给出两组样本答案。这些样本答案在真实考试之后得出, 这样数据才会准确可信。分析这些不同分数的样本答案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高分答案的特征。比如说, 高分答案可能含有以下特征:复杂从句, 插入语等等。教师还可以先给出已评分的样本答案, 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一组样本答案的特征。

4.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学生来说, 阅读是一项输入性过程。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言有两大特征:系统性以及功能性。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最好引导学生把文本当做系统来读, 而非当做句子串。文章结构中的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比如说, 一般来说, 第一段的功能是表达大意。后面几段为文章主旨提供细节信息。当然还会有其他文章结构类型。在阅读之前了解文章各种结构会提高阅读效率。

5.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上文提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听力与阅读有一个共同之处, 即均为输入性过程。也就是说同样一段信息,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 听力的对象是音频, 归根到底还是一篇文章。所以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更容易理解此功能语言学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 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自己首先要非常熟悉学生所要掌握的文章类型, 通过上下文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然后通过总结得出比较常见的文章思路。学生掌握这些文章思路之后, 在以后的听力过程中更加容易辨别出所听材料的所属结构, 比如说提出概念-给出定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同时学生通过对上下文内容的了解, 更加容易猜测出听力过程中出现的生词, 这就是语境的效果。

本篇论文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包括几个方面。在这篇论文中, 重点阐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单词教学, 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 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当然语言教学的其他方面比如说口语教学等也值得我们注意,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其中的应用也会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R.H.Robins.General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出版社, 2001.

元语言功能 篇10

大量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表明, 自然语言输出的意义单位不是单词, 而是由若干个单词组成的组合 (下称为短语) , 短语是词项通过互选 (co-selection) 形成的搭配模式。语篇中短语的反复出现, 对塑造语篇的意义与实现语篇连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Hyland 2008) 。目前学界主要在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下研究大批量语篇中反复出现的短语, 何安平 (2014) 论述了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多种短语的形态、意义与功能, 然而, 在其他理论视角下研究短语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词汇衔接理论视角下研究短语的表意功能。本文首先阐述该理论视角下研究短语的理论支撑:衔接链的形成与互动, 然后分析由80篇新闻由过程与载体衔接链互动产生的短语的概念意义有多大的概率出现在读者撰写的摘要中, 旨在衡量它们的互动对塑造语篇大意的重要程度及探索句法与语义的互动关系。

2.词汇衔接理论视角下支撑短语研究的核心理念:衔接链的形成与互动

我们先了解词汇衔接理论 (见Halliday&Hasan 1976, 1985;Hasan 1984;Halliday&Matthiessen 1999, 2004, 2013;Hoey 1991) 视角下支撑短语研究的两个核心理念:衔接链的形成与互动。语篇的两个词项的意义存在以下任意一种关系时:同指 (co-reference, 如:a little girl-she) ;同一词项的语法变体 (如:leave-left) :同义 (如:leave-depart) :反义 (如:leave-arrive) ;上下义 (如:animal-dog) ;部分-整体 (如:branch-tree) , 它们就构成一条衔接链 (cohesive chain) , 衔接链纵向分析语篇的两个或以上词项意义的相同或相似性。另一核心理念为衔接链的互动横向分析不同衔接链的词项在句法层面上的语法关系, 两条衔接链互动的条件是至少有两对以上词项的及物性关系相同 (Halliday&Hasan 1985:91) 。例如:Halliday和Ha san (1985) 分析了例1文本的衔接链互动, 结果见图1。

例1: (见Halliday&Hasan 1985:72) :

1.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2.and she went out for a walk,

3.and she saw a lovely little teddybear,

4.and so she took it home,

5.and when she got home she washed it,

6.and when she took it to bed with her she cuddled it,

7.and she fell straight to sleep,

8.and when she got up and combed it with a little wire brush the teddybear opened his eyes,

9.and started to speak to her,

10.and she had the teddybear for many many weeks and years,

11.and so when the teddybear got dirty she used to wash it,

12.and every time she brushed it it used to say some new words from a different country,

13.and that’s how she used to know how to speak English, Scottish, and all the rest.

图1:连接两条衔接链上的罗马数字代表它们的及物性关系, 字母i代表施动者-过程关系 (e.g.girl went) ;ii代表过程-受动者关系 (e.g.took teddybear) ;iii代表过程-地点关系 (e.g.got home) ;iv代表言语过程-说话内容关系 (e.g.said words) ;v代表修饰语-被修饰物关系 (e.g.lovely teddybear) 。

衔接链的形成与互动是两个互补的维度, 前者关注语篇的词汇衔接, 后者关注两条衔接链的词汇搭配关系。它们分别对应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短语的两个重要的属性:持续复现和词汇互选。根据何安平 (2014) , 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短语的持续复现属性指的是某个词项与若干个别的词项反复共现形成短语。该属性涉及分析组成短语的词项的形态或意义在语篇的复现, 这与衔接链的形成呼应。词汇互选的属性涉及分析共同组成短语的词项间的语法关系, 这与衔接链的互动呼应。

衔接链的互动产生意义相同或相似的短语集合。例如:图1 (a) 链的四个girl与 (g) 链的combed, brushed和两个washed之间都是施动者-过程的关系。它们构成的短语girl combed, girl brushed, girl washed组成女孩装扮玩具熊系列动作的集合。由衔接链互动产生的短语集合类似Hunston (2008) 论述的语义序列 (semantic sequence) , 即指两个或以上短语的型式可能不同但意义在某方面相似。

3.新闻语篇的过程与载体衔接链的互动对塑造语篇大意的重要程度研究

3.1研究问题

上面提到例1短文的衔接链互动对塑造它的意义与使其连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鲜有文献试图衡量或量化衔接链互动对塑造语篇大意的重要程度, 下面探讨新闻语篇由过程与载体衔接链互动产生的短语的概念意义有多大的概率出现在读者撰写的摘要中。本文关注过程与载体衔接链的互动, 是因为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句法理论, 过程与载体共同组成小句的核心 (nucleus) (见Halliday 1994:163) 。小句的其他成分都与核心以某种方式关联, 如施动者 (agent) 是动作的发起者, 情形 (circumstance) 描述动作的时间、地点等。也就是说, 过程与载体的组合简略地表征小句表述的命题 (proposition) (见Li&Hoey 2014) 。

3.2分析的文本

本文分析了从Document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s中获取的80篇新闻和从事信息提取研究的专家们为它们撰写的摘要。Document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s是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组织的旨在促进文本摘要自动化 (automatic text summarization) 技术发展的年会。每年该会议都邀请全球从事文本摘要自动化研究的科研机构或团队参加其举办的大型文本摘要比赛, 要求与会者用他们开发的系统为组委会统一发放的文本自动生成摘要, 然后组委会用从事信息提取研究的专家们为这些文本撰写的摘要来评估与会者摘要的质量。该会议的介绍见http://duc.nist.gov/。每篇新闻有3个摘要, 分别由3位专家撰写, 每个摘要包含大约10个字。

3.3研究方法

第一步采用Hoey (1991) 的词汇衔接框架, 分析语篇的任意两个过程的意义是否重复。

第二步分析它们载体的意义是否重复。

Halliday (1994:165) 把各种类型过程的载体定义为:

物质过程:动作者 (中动语态) , 目标 (非中动语态)

行为过程: 行为者

心理过程: 感知者

言语过程: 讲话者 (中动语态) , 对象 (非中动语态)

归属类关系过程: 载体

识别类关系过程: 被识别者

存在过程: 存在物

载体的意义重复的条件是它们在语篇的语境中指代相同事物 (co-referentiality) 或同类事物 (co-classification, 见Halliday&Hasan 1985:74) 。

由于过程与载体的组合简略地表征小句表述的命题, 上述两个步骤主要分析语篇的两个命题的意义是否重复。

第三步把新闻的重复命题分在同一组, 并统计所有命题的频率。完成这一步后, 表述相同或同类概念意义的命题被分在同一组, 而表述不同类概念意义的命题被分在不同组。

第四步分析新闻中哪些复现命题的意义也出现在读者撰写的摘要中。新闻命题的意义出现在摘要中的条件是它的过程和载体分别与摘要某命题的过程和载体的意义重复。Li和Hoey (2014:93) 给出分析新闻命题的过程是否与摘要命题的过程重复的方法, 它们的载体的意义重复的条件是在新闻的语境指代相同或同类事物。

第五步区分新闻的重要和次要命题。由于每篇新闻有3个摘要, 因此如果新闻某命题的意义出现在两个或以上摘要中, 那么它是重要命题。相反, 如果它的意义只出现在其中一个或没有出现在任何摘要中, 那么它是次要命题。

第六步 (最后一步) 把新闻按照下面的方法归类:

第一类 (category1) :新闻中只有频率 (并列) 最高的命题是重要命题。

第二类 (category 2) :新闻中除了频率 (并列) 最高的命题外, 还有其他命题也是重要命题。

第三类 (category 3) :新闻中频率 (并列) 最高的命题不是而其他命题是重要命题。

第四类 (category 4) :新闻中没有一个重复出现的命题是重要命题。也就是说, 表述新闻主旨大意的重要命题在新闻只出现一次。

3.4结果与讨论

图2给出各类别包含新闻的数量及占总数的比例 (C代表Category) 。

下面讨论新闻由过程与载体衔接链频繁互动产生的短语的意义出现在摘要中的概率。图2显示C1和C2的新闻 (占总数的54%) 的最高频过程与载体组合的意义都是它们的重要命题, 这表明新闻的最高频过程与载体组合的意义大约有54%的概率是它们的重要命题。C2和C3中20%的新闻的第二高频过程与载体组合的意义是它们的重要命题, 也就是说, 新闻的第二高频过程与载体组合的意义大约有20%的概率是它们的重要命题。因此, 新闻的过程与载体衔接链互动频数位居前二的短语的意义大约有74%的概率是它们的重要命题, 凸显它们的频繁互动对塑造语篇大意的重要性。

本研究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首先, 语篇的词汇衔接与语篇的大意有关联。大量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如Scott&Tribble 2006;Stubbs 2010) 表明, 对比参照语料库后语篇中频数显著的实词是语篇内容的标记 (aboutness indicators) , 它们在语篇的复现形成词汇衔接。Hoey (1991) 的理论是支撑上述观点的又一有力论据。他分析语篇的任意两个句子的词汇衔接, 并定义如果它们有三对或以上词汇存在某种重复关系, 那么这对句子就相互粘结 (bond) 。Hoey指出某一句子与其他句子粘结的数量与它对语篇大意的重要性相关。与众多其他句子粘结的句子通常是表达语篇大意的重要句子, 相反, 与少数其他句子粘结的句子是边缘句子, 它们通常不包含语篇大意的重要信息, 而类似连接词起着连接上下文的作用。此外, 与众多其他句子粘结的句子通常组成连贯、通顺的短文, 而且短文能够概括语篇的主旨大意 (Hoey 1991) 。

此外, 由过程与载体衔接链频繁互动产生的短语的意义对塑造语篇大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与语料库语言学相关研究的结论吻合。Sinclair (2005) , Warren (2010) 和Milizia (2010) 等人在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研究短语的表意功能, 他们发现对比参照语料库频数显著的由实词组成的短语凸显语篇的大意。此外, Marco (2000) , Nelson (2006) 和吕桂、何安平 (2014) 等指出关键词与它们周边搭配词的语义关联揭示语篇的本质属性。本文与这些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语篇中频数显著的实词与它们周边词的搭配模式与语篇的大意密切相关。

4.结语

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 篇11

【关键词】英语语法结构 名词化 语言变化 功能分析

一、名词化结构应用在英语语言的必要性

1.有利于简化语言结构表达。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由于名词化结构是从英语语法中提炼出来的重要英语语句表现与变换方式,研究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英语语言中的长短句、难句进行浓缩或结构整合。在保障语意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简化英语语言的结构表达。例如:My brother teaches algebra.可以转换成My brother is an algebra teacher. 都可以称这名词化。只有将其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方可看出简化的好处。

2.有利于推动英语语言教改。中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一直在尝试英语语言教学改革。由于英语语句的长难句,句子成分复杂,句子结构冗繁。学生在接触时,很难有效吸收相关的名词化转换知识要点。教师在开展课程中,获得的教学效果一般。研究分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形式和结构特点,可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名词化结构语言内容的教学。通过将抽象化的名词性结构具体化,有利于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推动语言教学改革。

3.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关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篇难度系数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英语语言可以借助实际交流、沟通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特别是关于语法结构的学习,借助名词化结构的语言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体会和理解名词化语言变化的特点以及名词化结构的关键点和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进而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组成方式

1.直接加后缀名词化。对于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词根词法名词化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一般而言,将动词名词化,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在单词后面加后缀。例如:动词后加er、or、ee等。如:em plover,em ployee,learner等等。同样的名词化结构的标志就是后缀的使用。语言中包含许多语音,语音的后缀读音识别对于名词化结构理解意义重大。

2.动词转换非谓动词。英语语言中名词化结构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组成特点就是动词非谓语化,即将谓语动词转换为非谓语动词。一般直接在动词后加ing或ed,对于以辅音字母加e结尾的动词,在转换成非谓语时需要去e加ing。对于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的,需要双写辅音字母再加ing。例如:He likes to drink more water than winter in summer.可以转换为Drinking more water is his like。

3.语言句子词型转换。其一,名词代替小等式做定语。例如语言名词化语句ou ster ahem pt ( ahem ptoust som ebody),fight back cam paign( cam paign to fightback)。其二,名词代替形容词做定语。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luxury hotel(1 uxurious hotel ),这种代替小是任何情况卜都可以的。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tom b bom b可代atom is bom b。其三,名词代替从句或分句。

三、名词化英语语言变化的功能特点

1.语言重点鲜明功能。在英语语言中,使用名词化结构的表达方式,可以在英语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明确语言的重点内容。并能借助名词化结构的鲜明特征来有效甄别。在语言表述中,关于人物外貌等特征一般采用形容词性的偏正语法结构来实现,将形容词名词化后,可以极大感受到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变化功能特点。通过动名词等非谓语成分的分析,可以理解语言强调的具体内容以及语言的隐藏语意。

2.语言正规表达功能。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以及语篇写作能力。英语语言的名词化结构,在语言语句表达中,可以将抽象的名词形象化,相应就会提升语言表述的正规性。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的也就显现促进语言表述着正规表达的语法功能。

3.语意的高容性功能。由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言就是将不同性质的语句名词化,展现名词的可描述性和整体感知的性质。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表达的变化还体现在语意的高容性能。一些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从句可以借助一两个动名词进行语意阐述,这就会使得在相同数量的单词语言运用之中,极大提升语言的包容性,也就是语意隐藏较多,可以借助名词化结构语言整体感知出来。

四、结论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通过直接加后缀、动词非谓语化以及句型转换实现语言结构以及内容的浓缩整合。英语语言名词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通过本文,希望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名词化的变换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宗衍.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6(11).

浅析网络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 篇12

互联网络的发展速度极快, CNNIC于7 月23 日发布了《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5 年6 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 亿, 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 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其中10 岁至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 比例达到78.4%。互联网络的全民性以及年轻态决定了其的活跃程度高, 网络语言发展多样且变化快。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的定义至今仍然模糊, 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都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既包括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及网络专业术语, 也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上用于交际的自然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后者。 (李蔚然, 2004)

由于网络语言受众群众广, 教育参次不齐, 缺少监督管理规范, 使得网络语言发展迅速且多面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人们面对的交流人群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中熟悉的人, 所以聊天议论时会有极大的随意性及主观性, 缺少平时交流的拘谨, 会把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以及语言习惯表现出来。

网络语言有其特性, 即, 网络语言产生于真实的网络世界, 一个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拟的世界, 网友彼此交流不用面对面, 而是在网络上使用文字交流, 交流中又十分的口语化。因此在聊天中用大量的语气词以及表情符号来替代表达时所需的手势、肢体, 以达到表情达意的到位。“口语化书面语”的特质, 使得网络语言独立出来。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

语言为维护自身交际作用会进行自我调节, 为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 与他人聊天时会吸收与使用当下流行的词语, 而自动摒弃陈旧语句及词语。网络语言自产生之时起, 因其独特的特性, 为适应网络语言的口语书面化而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汇以及发生了语言的变异。并随着广大社会群体对产生的网络语言的认同与否定一直快速地进行着自我调节, 而这种调节一直贯着网络语言发展的全部过程。

(一) 补位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 它区别于以往的口语以及书面语, 面对这发展极快的网络新事物以及网络新动态, 汉语中大量缺乏对其表述的词语, 缺位现象就产生了。例如, 其中借词大量产生, 因为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比较慢, 而很多新事物在国外已经被大家广泛使用, 而当计算机网络传入中国之后, 其事物名称也一起传入中国, 比如, 蓝牙 (bluetooth) 、点击 (click) 等等, 这些词语有一部分是音译一部分是意译, 而这些词语直接填补网络新事物的空白词语。

新事件产生时没有对此类事件的称呼, 而网络上就会有网友对其取名, 并迅速到网络平台。如, “棱镜门”, 斯诺登的棱镜门事件泄露了美国的非法网络监控, 也引起了全球对网络安全及隐私的关注。此类补位现象就是网络词汇产生的途径。

(二) 求简求快

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词汇中以缩略形式出现的很多, 因着网络交际实际上是口语交际, 而实质却要以输入的方式才可以传播, 这明显比说话慢很多, 大家追求速度, 会将词汇缩短简化或是以符号代替。而另一方面, 我们在网络上交流只需要明白对方的意思, 并不像书面语那样具有保存的意义, 所以大家就以缩略词汇交流, 既能明白又能省时省力。为了减少敲击键盘次数, 网民对汉语原词采用数字谐音、拼音字母缩写、字数缩略等方式, 此类词语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不仅简洁还具有一定的韵律, 朗朗上口, 使得此类词语传播甚广。

例如:高大上, 实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

十动然拒, 实为“十分感动, 然后拒绝了他”的缩略;

喜大普奔, 实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

(三) 娱乐趣味性

网络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点在于其一方面也是口语性的, 网民们在用书面字体表达口语的时候为了使得交谈有趣生动形象以及突出个人特点, 会在聊天时加入表情符号以及符号表情, 还有一些词语也会因着交流的趣味性而发生改变。有的词语及句子因其对古语俗语的另类解释而广泛流传, 知晓它的引申形式的网友都觉得十分有趣, 能够快速的接纳传播。

例如:“囧”, 囧字据考在汉代就已存在, 而现代人们因它外观像一张愁苦的脸而表达一种尴尬, 无奈, 这个新意在网络和现实中迅速广为流传, 大量使用。

“What are you弄啥嘞?”英语和方言的结合使人觉得十分滑稽但又能表达所表达的意思。

“你丑你先睡”是从“你丑你先讲”演变而来。此句源于“丑话说在前面”, 曲解断句为“丑, 话说在前头”, 进一步衍生为“你丑你先讲”。而此类句子又有许多衍生句。

三、网络词汇发展的自我调节

(一) 词汇的自我选择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造词家, 因为网络是个平等的平台, 每个人在上面交谈都因着自己的习惯使用词语, 所以会有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名称的现象。

例如, 互联网—因特网、交互网、英特网、

伊妹儿—伊美尔、电子邮件、电邮、E-mail

这些多一事多词现象必然给交际带来麻烦。语言在多个等义词语中, 根据调查, 使用频率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人们自动像使用频率最大的那个词语靠拢, 以方便大家明白, 于是其他的许多称谓就都自动消失了, 留下一个统一的称谓, 如互联网就被大家所认可, 这也符合语言词汇的经济原则, 过多的等义词汇平添了交流负担, 而语言会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定位其标准。

(二) 网络词汇的过滤筛选

网络词汇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谐音组成, 例如, 歪果仁-- 外国人、小公举-- 小公主、这样-- 介样、我-- 偶。这样的谐音字的出现一部分是网友交流为了符合自己语音特征而故意打的同音字, 而有的则是由于输入法的选择有时会出现错误, 而这些错误被很多人所接受, 也相继模仿, 使得错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网络是一个包容的大平台, 各色不规范词语都在网络上盛行如果不是一直关注网络动态, 知晓网络事件掌握网络语言, 很多词语都会让大家感到不知所谓, 例如 “虐狗”实际上是在调侃单身生活。人们用“单身狗”指单身状态, 而当情侣们在单身人士面前恩爱时, 则调侃为“虐狗”行为。

不过, 网络词汇在自身的过滤上发挥的自我调节功能却是十分严格的, 这些数字谐音词语、拉丁字母谐音词语和那些因输入错误而导致的错别字被无情的过滤掉。

(三) 网络词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和新的价值观都体现在网络语言中, 语言发展中那些与人们生活联系越紧密的网络词汇越容易被保存下来。如网络上的“山寨”一词, 其主要特点是仿造化和平民化。由于仿造的电子产品等已逐渐渗入人们生活中, 对人们实际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 使得“山寨”一词得以从网络中迅速普及, 被人们肯定, 成为文化中的一分子。

现代汉语系统大量吸收沉淀后的网络词汇, 不仅如此, 网络词汇也散播到国门之外, 被外国人所接受。如, Dama ( 大妈) 、Tuhao ( 土豪) 等词语在国外被广泛使用, 并将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四、从自我调节功能看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影响

《2014 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 互联网语境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 但是互联网语言中的“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味低下。田立新也认为, 网络语言因其“虚拟社区”和“缺少把关人”的特性, 低俗语言大量涌现, 聚集了社会戾气, 网络语言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词汇的发展需要严格的把关, 甚至应该建立“脏词清单”, 减少这类词语的使用。而笔者认为语言的使用不宜矫枉过正, 语言需要表现全面的社会用语需要, 社会语言不仅仅包括礼貌用语, 也允许存在多面貌的语言, 为各行各业在任何场合使用。而网络语言的发展由极为迅速, 它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如2013 年度的十大新词为“土豪、、棱镜门、女汉子”, 而网络词格以缩略的三字格、四字格为主要流行, 如, “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觉厉”, 在这一年度, 这些词语使用的如火如荼, 如果你不知道, 你就“out”了, 而前两年使用率极高的“给力”热度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但是2014 年度的网络热词已经演变为“我也是醉“我读书少, 你别骗我”、“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等。网络语言发展速度之快可以见之。再往前一年, 2012 年的网络热词是“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元芳, 你怎么看?”、“Hold住”等等, 而如今这类词语的使用频率已经很低, 网络热词大多快速而有趣的反应当时热议的事件, 当事件从人们的关注视线消失, 代表它的网络热词也随之消失。

五、小结

如果我们想要设定条例规范网络词汇, 实施起来可能性不大, 杜绝了一类词语, 另一类词语又会火速产生迅速蔓延。关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应该宜疏不宜堵, 新闻、报纸等做好带领示范工作, 不滥用网络语言。而另一方面宣传规范语言, 引领广大网友注重自身语言规范性, 剩下的就留给网络语言发挥其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 去糟取精, 留下一部分精华沉淀到现代汉语日常用语中, 成为基本词汇, 而一些格调不高的词语被时代所摒弃。

语言的部分混乱是一种常态, 随着新事物的产生, 新词语相应产生, 而社会以及网络会有许多对其的称呼以及评价, 但随着时间的沉淀, 语言会被选择。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发展而发展, 它自身具有净化功能, 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需要而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淘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鲁痕, 《网络词汇的变化与语言的自调节功能》[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年.

[2]李婷婷, 《网络词汇研究综述》[J], 文史, 2011年.

[3]张美秀, 《浅析网络词汇存亡的重要影响因素》[J], 科教导刊, 2010年.

上一篇: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下一篇:组织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