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2024-05-23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精选11篇)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1

0 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课堂教学正在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模态化教学转变。如何有效的进行多模态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 是在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兴起的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该理论认为, 人们可运用视觉, 听觉, 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 声音, 图像, 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其中, 模态是指交际的媒介和途径, 包括语言, 技术, 声音, 图像, 动作等。而多模态是指除了文本之外的带有图表和图像等话语或是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教学的多模态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多媒体环境调用多种模态, 如视频, 音频, 图片甚至各种表情和动作来发送和接收教学信息。

我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一批语言学者如李战子 (2003) , 胡壮麟 (2007) , 朱永生 (2007) , 张德禄 (2009) 等从多模态与社会符号学和计算机符号学的关系,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研究框架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创新, 对它在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在中国知网搜集了自2010年至2014年发表的257篇论文, 有83篇是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 其中李冬艳, 胥国红 (2011) 分析了优秀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的多模态化因素, 谢蓉蓉 (2012)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预测了未来网络课程的新模式, 张德禄, 张时倩 (2014) 探讨了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模式。尽管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化, 但对于推动该理论发展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是基于以往研究, 尝试从多模态视角出发, 构建一个教师, 学生, 教学评价共存的多模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2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该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构建。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在学习观方面, 它指出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观方面, 建构主义者强调, 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以及会话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结构, 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 也要求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 不同的方式,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教学。这为构建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从多模态视角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多媒体网络教学为辅。并且针对不同的课程, 多媒体教学所占比重有所不同。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听说课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频率就远高于阅读课。未来多媒体教学软硬件的建设将使得多模态化教学得以逐步实现。那么多模态化教学有什么好处呢?张德禄 (2009) 认为, 它能在多模态话语交际框架下, 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条件;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的话语表达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1 从教师角度分析

要采用多模态化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充分利用文字, 图片, 音频, 视频, PPT, 图书馆, 网络资源等整合而成的多模态化环境, 给学生提供多模态感知和认知手段, 让学生在一个相对便利和“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综合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运用恰当的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 千人一法, 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 如口头, 书面, 视频, 音频, 图表还是PPT演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也应体现多模态化。如初级英语阶段可以设计朗诵, 角色表演或是头脑风暴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中高级英语阶段可以通过举行辩论赛, 写作和翻译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读写和思辨能力。

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开展多模态化的第二课堂。目前风行全球的MOOC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真正实现了学习的跨课堂和跨国界, 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从Coursera, Udacity和ed X到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 网易的“云课堂”再到张有明的“过来人网络公开课”, 学生可以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对实现教学的多模态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从学生角度分析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 需要培养多模态化的观察, 分析与思考能力, 这主要由教师的课堂传授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来完成。课堂上,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多模态话语信息表达, 学生再多模态地获取课堂上老师和同学所提供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并运用多模态手段更好地理解课堂所授内容, 最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课后, 学生自主学习多模态话语表达,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 通过视觉, 听觉和触觉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首先, 学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设定和自定的学习任务。其次, 学生在学习和意义表达过程中, 不仅要了解信息获取的途径, 更要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不能处理的信息, 要学会多模态化求助如教师, 同学或网络。最后, 学生不仅要能够在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下学习, 还要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意义的构建服务, 多模态化地展现自己的意义。

3.3 从评价的角度分析

衡量教学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评价。当然这不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或是教学评价单位对教师的评价, 而是一个包括学生, 教师, 教学评价单位甚至社会评价单位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教师除了通过传统的出勤率, 作业和测试来评价学生外, 还要通过自己多模态化教学录像, 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分析多模态的运用情况, 各种模态调用是否合理恰当, 设计信息与模态是否匹配, 设计是否易于操控和完成等。通过自评, 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 教学评价单位也要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其评价标准也不仅是成绩, 而是从课堂的互动程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习者与学习材料的互动) ,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第二课堂的参与度来综合评价。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自评, 也会通过评教系统来评价教学, 并通过qq, 微博或微信等平台及时地将问题和建议反馈给老师或相关评价单位, 达到与其高度互动。然而,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偏于单一, 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途径又很有限, 没有相应的激励性措施, 教师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 更别提教师, 学生和评价单位的互评了。因此, 多模态化教学模式就要求制定多模态化的教学评价标准。

3.4 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从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和相关单位的“评价”构建多模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下图展示了该模式的构建过程, 如图1所示。

该模式将多模态化课堂分解为课前, 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 教师和学生都高度互动。在互动中, 双方都需要借助媒体来交流教学信息。教师通过媒体发送教学信息, 而学生通过媒体接收和转换教学信息。教师在教学信息发送的三个阶段, 有不同的任务, 而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学生也有相应的任务, 并且双方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的。在双方信息交流和互动结束后, 教学评价单位要对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 学生与教师要分别自评和互评。当信息加工完结, 意义也完成了建构, 评价也随之结束。

这个模式的优势是其综合性, 将现有研究中探讨的很多问题都包含进来, 并且呈现了多模态化课堂中各个参与者的交流互动关系。当然, 作为一个理论模式, 它还需经过教学实践的进一步丰富, 完善和发展。

4 结语

本研究尝试在多模态视角下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将大学英语课堂置于教师, 学生教学评价单位共同参与的氛围中, 突出了互动和交流过程。在互动和交流中, 教学信息和媒体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借助媒体分别完成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当信息最终加工和处理, 意义也完成了建构。当然最终检验这个结果的是教学评价单位, 它虽然不是处于主导地位, 也不可或缺,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见,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呼唤改革的驱动下, 多模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是可行的。当然, 由于现实问题, 这一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希望本研究能对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有一定启示。

摘要: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多模态视角出发, 基于教学实践, 从教师, 学生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尝试构建一个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

[2]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 .

[3]李冬艳, 胥国红.秀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 (10) .

[4]谢蓉蓉.多模态虚拟课程-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未来网络课程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4) .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 .

[6]张德禄, 张时倩.论设计学习-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2014 (2) .

[7]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

[8]朱翠萍.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 2004 (2) .

[9]MOOC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教育平台调研报告[OL].http://www.docin.com/p-717773167.html (2014/8/10) .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2

一、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的必要性

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的目标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由于其语言教学效果显著,引起了各国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迅速被美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所借鉴,并被分别运用于法语、汉语、印尼语、日语、俄语及英语等10余种语种的语言教学,我国则是于20世纪末引入该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除了通过正规的语言教学来教授目标语言外,主要是通过用目标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掌握目标语言。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将始终“浸泡”于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目的[4]。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是在升入大学后,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级在校生57人,只有2人入学前接受过正规的日语教育。欲使这些已错过最佳外语学习期的学生想要利用大学4年时间掌握日语,培养日语思维习惯,教师就必须人为地为其创造日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其置身于日语的“真空”环境,沉浸式教学模式可谓首选。但是,日语“真空”环境的构建却是困难重重。首先,因为日语并非当今社会上的主流语言,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日籍教师少,学生很难接触到日本人,日语学习的大环境较差。其次,因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对日语并不太熟悉,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2017级57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仅为22人,其余35人均为调剂生。最后,因为学生是零起点,在低年级阶段,沉浸式教学组织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教师有必要运用文字、语言、图像、音乐、颜色、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话语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原则

(一)多样化原则

沉浸式教学模式理论认为欲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外语,必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器官机能,单模态教学话语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由于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大多数学生为零起点、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及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生等原因,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模态话语。为此,在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多样化原则,多“模”并举,促使学生的语言及文化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系统性原则

本次教学改革采取了多“模”并举的原则,为避免教学中各模态教学话语运用及转换的随意性,教师坚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努力使各模态相互结合,彼此交融,各课程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而且稳定的话语系统,实现了多模态教学话语的系统性。

(三)针对性原则

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组织课堂教学,多“模”并举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这导致个别教师盲目滥用多模态教学话语,具有作秀之嫌。为避免这一现象,本次教学改革坚持根据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态设计,不跟风、不盲从,做到了使模态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实践

通化师范学院所在的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常住的日本人只有在该校任教的日籍教师1人,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缺乏日语实践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日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为此,自3月起,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环,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开始了沉浸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改内容、改方法,更是对教学手段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将多模态话语运用于教学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至今已收到较好效果。

(一)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动漫的有效运用

在沉浸式教学改革中,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理论课程上。如将采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并采用翻译的方式进行汉语授课的模式,改为在日本文学课程中引进沉浸式教学模式,选用日文编写的教材,并用日语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选读的文学作品多是名著,作品背景及作品本身语言等都偏离学生实际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日语专业教师改变以往单模态教学模式,根据较多学生喜欢日本动漫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由日本名著改编而成的青文学系列动漫作品,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奔跑吧,梅勒斯》,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地狱变》等。日本动漫作品制作技术高超、画面优美、配音悦耳,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学生可以借助画面、语音更深入地感知日本文化,了解作品背景,轻松解读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观看动漫作品之后,阅读原著,用日语写出读后感,并在班级内分享,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日本文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在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取类似的办法。例如,在介绍日本新年、男孩节、女孩节和花火大会等能体现日本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特色的节日时,该专业改变以往单模态的文字讲解模式,组织学生观看以日本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等儿童动画片,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总结归纳,或与我国的风俗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通过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影像视频亲身体验了日本的风土人情,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沉浸式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课外也“浸泡”在日语环境里,教师组织日语专业学生成立了日本动漫字幕社和声优社团,进行日本动漫配音大赛、字幕翻译大赛及动漫表演大赛等,使学生不仅通过视觉、听觉,甚至通过触觉来学习日语及感受、感知日本文化。

(二)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PPT课件的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PPT课件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优秀的PPT课件可以根据需要,集文字、音频、视频和图像为一体,构成一个多模态话语的集合体。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在沉浸式日语教学中利用PPT课件的这一优势,通过大量图片、视频、音频并辅以文字及教师的日语授课,积极为学生构建虚拟日语“真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

(三)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微信平台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日渐成熟,腾讯推出的微信,不仅作为交流与信息分享的手段受到人们的青睐,还因它不受空间、时间,以及人数的限制,所传送的语言材料还不受模态限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频,甚至可以是视频,所以也被广泛运用于日语教学之中。作为沉浸式教学改革的一个举措,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微信群开展了每日30分钟日语语音聊天的活动。由值日生准备一个话题,要求大家在这30分钟内只能用日语发表意见。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不仅会根据话题适时上传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语言材料,营造气氛,引导谈话的正常进行,也会及时评价和反馈谈话活动。由于语音聊天的话题多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这一活动逐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学生由不敢、不愿意说日语,变得能开口用日语积极表达思想。每天3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学生说日语机会少的难题,也被师生戏称为“迷你”日语角,由此可见,短暂的日语沉浸,却可以收到了较大的成效。

(四)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文化室的有效运用

多模态话语通常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及空间模态等,空间设计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注意力等。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空间,使学生尽情地沉浸在日语世界里,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日常上课的教室,将板报、标语和标识设计为日式外,更是投资建设了日本文化室。其主要包括日式房间、日本文化展台、日式坐台及学生自由练习区,可同时容纳10到15名学生进行授课活动,或是同时供5到10名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使用。日本文化展台里展示的主要有和服、日本酒、日本茶具和插画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可供学生在此接受日本文化的启蒙式教育。日式房间主要有日式榻榻米、围炉、屏风和拉门等,主要用来进行日本茶道、插画的练习及表演。日式坐台区除安装有日式桌、椅之外,还安装有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该区域主要进行日语演讲、欣赏日本音乐等,每周一次的日语口语角活动也在此进行。在这个完全日式化的空间里,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肢体接触、与日本物品的接触和与模拟日本环境的接触,耳濡目染,如临“日”境,可以全身心地感知日语、日本文化,对学习日语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沉浸式教学、多模态话语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历史并不十分久远,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学习与运用能力,为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3-12.

[2]梁德惠.美国汉语沉浸式学校教学模式及课程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11):121-124.

[3]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3-9.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性多元识读能力

一、多模态性与多元识读能力

(一)符号的多元性和多模态性

20 世纪初,索绪尔在研究语言特征过程中讨论了语言符号的概念,认为语言符号是 “概念”(concept)与 “ 声音意象 ”(sound image)的任意关系,并且,他还预示了语言只是属于尚未出现的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胡壮麟,2011)之后,随着对语言符号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了语言符号的社会意义构建功能,语言语法不是在词语概念基础上产生句子的代码,不是规则的集合,而是产生意义的资源。(Halliday,1978:192)这就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然而,我们在释解经验、建构社会意义的过程中并非只用了语言这一种方式,我们还会根据个人兴趣喜好、交际目的以及具体背景情况借用其他表达方式,如:身势、姿势、面部表情、图像、动作等。在交际过程中,这些方式也同语言一样向对方传递着表达者的交际意义,实现交际目的。这样,用表达意义的符号与它的发送者、接受者、表达的内容、发送方式,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情景紧密地联系起来便是“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社会符号学关注的是在特定具体情况和实践下,人们使用符号资源以完成交际行为和事件并对之解释的方法。(van Leeuween,2005:preface)然而,在众多符号资源中,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中选用哪种(或哪几种)符号资源,以及所选用的几种符号资源在意义构建中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Kress 和 Leeuween(2001:2)认为,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并进一步认为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人们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李战子(2003)认为多模态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朱永生(2007)谈到多模态识别时,不外乎两个判断标准。一个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如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等);另一个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如图画、音乐、动作等)。总之,多模态话语就是由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模态所构成的话语。(胡壮麟,2007)多模态性已成为人们交际活动中的重要特征,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一点,而且更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二)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是在 1994 年由“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的。其背景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越来越呈现出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特点。每天我们不仅要接收大量由印刷品、图像和录像带等各种形式所传递的知识,而且还要使用同样复杂的形式向他人传递我们的知识。在这一传递和接收过程中,多模态交际方式的出现成了一个必然。交际并非只涉及语言或文本,而且还伴有像身势、面部表情、视频、音乐等其他交流模式。即便是传统的语言或文本交际,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他伴语言、伴文本模态在交际中所创建的意义,如:语调、音调、图表、插图等,要对交际中使用的各种模态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识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交际目的。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成为全球语言的同时,其发音、文化地域特征、个人专业程度等很多方面的差异也日趋明显。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只传授那些正式的、标准的、书面的民族语言,而应该是包括尽可能多的语言变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读写多模态意义的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朱永生,2008)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化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说明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此要求下,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外语教师都使用了 PPT 教学课件来帮助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学PPT 技术的介入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PPT 课件不仅可以使学生能非常直观地看到教师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的文本、图片,而且还能插入各种背景音乐以及相关视频的链接,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外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千千静听”变为了“暴风影音”。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性。这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 年举办的教学名师、教学标兵讲课大赛中其中一个教学视频的四张截图。这是一节英语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的多模态性。此外,我们也看到 PPT 课件的介入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一种体现。在这节课上,这位老师也制作了精美的 PPT 课件。课件中不仅有用不同颜色写成的文本内容,还有图画、图表以及视频等。所有这些符号资源构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性。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4

1. 多模态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研究意义

多模态理论作为一项先进的教学理论, 主要是利用图片、网络以及角色扮演等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共同参与英语的学习过程。多模态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听、说、读、写、译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大脑与身体通过多模态、多角度、多感官协同参与交际的能力。另外, 多模态教学要求教师设计多模态任务, 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多模态理论方式来学习英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多模态教学显著的优势体现在: (1)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培养大学生多元听说读写能力。多模态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多模态教学是全球文化多元化和交际多模态发展的需要。 (2) 多模态教学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3) 多模态教学理论是培养大学生多元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

2.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当今社会的需求, 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二代改变。在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是实现教学改革目标以及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想系统地应用多模态理论, 就必须将多模态理论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依据多模态理论和教学论的内容, 并结合大学英语的实际现状与学生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2.1 学习方式的转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良好学习方式。为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构建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多模态教学平台, 充分地将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外, 以便优化教学过程。

2.1.1 自主式学习

自主式学习也就是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能学、要学和会学的能力。多模态化的教学平台能够提供大量有趣、生动的音频、视频、图像以及动画等等语言学习题材, 学生可以通过多角度构建语言交互情景, 从而增加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将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另一方面,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和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听、说、读、写和译的内容, 独立自主地完成英语课程的内容, 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多模态的网络平台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 更为有效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监控、自主测评和自主总结, 最终达到培养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目标。

2.1.2 合作式学习途径

多模态化教学平台拥有合作学习系统,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和互动等形式相互沟通、分享资源、完成各项任务。同时,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 有关学生的学习档案、网上自学记录以及学习状况分析结果等反馈信息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利于教师对奇偶性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及时的提出改进的方案。

2.1.3 探究式学习途径

多模态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 利用其特有的方式将有限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无限的探究式学习内容。并且通过大量的视频、电影、动画等学习资料, 为学生营造更为广阔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探究、探索的学习精神。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多模态的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日常课堂测试, 来评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2.2 教师多模态教学

教师多模态教学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环节中利用多模态获取、接受和传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多模态的选择和组合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 例如:充分利用PPT、图片、视频、音频、网络等工具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环境。这也就对大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教师要学会利用现有的环境, 适当时创造环境来提高教学质量, 如:空间、音乐、动作、身形等。 (2) 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 例如:电影配音、短剧表演、情景表演和辩论等。 (3) 教师应为整个教学过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并以此选择适合的教学模态, 例如:书面、口头、PPT、视频、录音、图表等等。 (4) 教师需要学会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如同声传译室、网络、电影、录像等来模拟真实语境, 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 教材改革

传统的纸质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单调乏味的,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怎样变革都不能改变其固有的缺点。然而, 在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上编写教材能够突破传统纸质媒介的界限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习体验。多模态理论下的教材编写应以围绕具体英语应用、英语文化和语言交流等三个方面, 并运用多种传输媒介, 积极地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官能动性。与此同时, 大学英语教材在多模态的理论基础上更应注重英语文化的介绍、传播, 使得语言教学在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兼具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对于大学生而言, 教材更多地涉及具体应用是必不可少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 大学英语教材改革应当运用多模态理论知识, 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 达到声图并茂、活灵活现。总而言之, , 英语教材的改革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语言基础知识方面, 在教材中以多模态方式展现, 为学生提供现货、系统的教学内容。 (2) 篇章结构方面, 从题材特点和互动形式方面实现多模态化。 (3) 文化背景方面, 以声图并茂的形式为学生营造真实有趣的语言学习环境。

结语

多模态理论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提高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多模态理论建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死板, 为大学英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及提高了诸多便利的教学条件和全新的教学表达方式, 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模态理论下的英语教学实现了师生间的积极互动, 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给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多模态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进一步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拥有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 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外语方面的人才。

摘要:众所周知,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学习能力。近几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多模态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协调合作能力, 以及达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本文就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用多模态理论的现况进行浅析, 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多模态理论,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新.浅析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理论月刊》, 2009年10期.

[2]郑际根.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中的"导"与"学".《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2期.

[3]赵凤娟.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的几点思考.《科技信息》, 2010年35期.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5

【关键词】微课 大学英语 模态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和媒体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话语的实现由单一符号逐步被语言、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符号所替代。这种多模态话语越来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学发生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单一的符号表达无法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含义,而多模态教学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总结经验,逐步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所以,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采用多模态教学方式。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逐步进入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一、微课相关概念

1.微课的含义。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就逐步步入了微时代。微时代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微博、微商、微信等等,当然微课也是微时代的一个重要产物。何谓微课,从字面来看,“微”即为短小精炼,“课”即为课堂教学,所以“微课”就是短小精炼的课程。但是,这只是字面的含义,现实中微课的实现还需要网络视频资源做为强大的支柱,丰富的课堂内容由网络视频形式展现,用视频来记录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这样既简短又完整,可以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分离,对重难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微课最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充满热情的进行学习,逐步实现教学目的。

2.微课的特点。

(1)短小而精炼。”微课”中“微”字指最能体现其短小而精炼的含义。虽然,微课时间上比较短小,但是内容全面,知识点不会出现遗漏。微课包含的内容丰富而精悍,更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十分钟左右会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当时间逐步加长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步涣散,所以我们要将微课的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到二十分钟。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调动,让学生能够高效的进行学习。微课除了在时间方面进行了调整,还在表达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创新,比如动漫、文字、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而不再是只有粉笔和黑板的传统课堂,这样形式新颖的课程能够大大的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内容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微课时间短小,但内容丰富,它要求教师能够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详实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对视频播放的调整来对用英语课程的核心,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架构,从而打好详实的英语基础,为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

3.微课的优势。

(1)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进行课程的教授,这对传统的英语课堂而言是一个挑战。教师依据知识点进行课程的提前录制,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这几分钟之内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而这段时间里,学生能够高度的集中精力,所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略显枯燥,而微课以视频形式进行授课,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最终大大提升教学成果。

(2)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包含庞大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师提前录制的教学课程,还包含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将重点知识做成视频,传到媒体终端让学生自主下载,自主学习,让学生可以实现自由调配学习时间进行学习。

(3)提高教师的技能。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进行微课的录制需要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分析和琢磨,这样针对知识不断的整合,能够使得教师更加熟练的进行课堂教学,思路也会更加清晰,从而减少教学失误。其实,微课也从另一个角度锻炼了教师的表达能力,总结知识点的能力,通过反复的琢磨和录制,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的改善和提升教学技能。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革新,让更多新颖的元素融入我们的生活,而这种变化也使得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诸多的弊端,虽然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课程不断地进行革新和完善,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依然深远的影响着我们,比呈现出诸多的问题。

近些年,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之比严重失调。随着各大高效的扩招,学生的数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教师的数量并没有提升,这就导致了一位教师需要带更多的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而这无疑会增加老师的教课压力,可能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不到位的情况,而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大的班级容量使得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无法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较大的班级容量会形成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机会,自主实践机会,导致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节奏,这样枯燥无聊的课程长时间下去,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综上所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寻求解决方案。

三、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

1.整合课程,创建微课资源。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好英语基础,更加注重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引领我们不如微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时间也就得以切割,从而时间的碎片化带来了学习的碎片化。由于不同学校的英语教材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就有高有底,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大学英语课程包含丰富的知识,涉及面很广,但是学生学时有限,锻炼的机会有限,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的难度就会更大。所以,知识碎片化的微课教学更加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课程内容以职场化的氛围为背景,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的差异,教学目的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对语言点、语言技能、主题内容等等的调整。教学过程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将语法、听说、写作、句子等等融为一体。根据主题为学生选择合适和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录制微课,最终呈现给学生。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微课录制技能。如何提高教师的微课录制技能,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参加培训、自学、互助等等方式。而目前微课录制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摄像机拍摄教学过程、由演播室进行制作,计算机屏幕录像软件进行录制、录制笔进行录制和利用录屏软件对PPT讲解的过程进行录制等等诸多方式。

在原有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以微视频为依托的“翻转课堂”。这种方式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动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来源。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家中在巩固和复习知识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完成练习,自学一些知识,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

3.逐步构建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模式,开发微课系统。微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翻转课堂”模式。首先,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前的一周,进行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的发布;然后,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进行知识点的补出,然后进行作业的布置,巩固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砸平台上进行交流、分享和评价。

学生修完大纲要求的课程以后,还可以进行自主性、个性化的交合学习。学生在登录微课系统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断的巩固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四、结语

大学英语微课的教学,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微课视频的教学,就是微课教学的全部,它还包括相应的学习辅导、学习评价、教学反馈、教学评估等等。也就是说,微课目前只能做为传统课堂的辅助,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优化教师团队与结构。通过微课形式的教学,将大学英语教学有单模态向多模态转变,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包括视频、网络、PPT、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3]刘燕.多模态视野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5(06).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6

一、多模态理论的概述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国家。西方语言研究者在传统话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符号学等领域的理论成果发展而来。学者认为除了传统的文艺语言外,绘画、舞蹈、音乐等也是重要的符号表现。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忽视动作、图形等模态形式的重要性。多模态理论突破了传统话语理论的局限性,把图像、声音、色彩等结合起来。经过多年改革创新已被运用到各个语言教学之中,其中对英语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多模态话语可以将多种符号模态并用,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法,强化了学习者的学习内容。通过多种符号模态如:语言、图像、网络、等引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的参与,刺激学生在词汇记忆时产生多方面联想,从而达到加强以及效果的目的。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语言讲解更为深入。同时多模态教学通过小左合作、联想记忆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身到学习中参与教师教学互动。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通过多渠道、 多感官的刺激,多模态教训学将成为日后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流方式。

二、多模态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多模态教学理论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多媒体、多模态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英语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料,学生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模拟练习,从而快速提升英语听说能力。多模态话语理论虽然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进行英语教学的,但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模态下的各种形式来进行关系互补、相辅相成来达到正确发音、提升英语应用视屏的目的。

2 . 适应文化多元化教学多模态化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渗透,科技急速发展,教学不再是单一模式进行。PPT、网络、影像设备等多媒体的发展把语言、图像、 声音、动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因此,多模态的英语教学能够把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经行交汇,更生动形象的展示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技术下教学的改革。

3.培养学生多元识度意识,提高多元识读能力。传统的以读写为主要方式的英语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多重学习条件和多种学习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识度的意识。培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和各种模态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多元识读的能力。

三、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语言的学习也有了新的需求。依据多模态理论和英语教学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措施:

1.学生多模态学习

(1)自主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多模态的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有趣的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学习题材,从而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乐于接受英语的学习。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自主的选择某种模式,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测评,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2)合作式学习。多模态教学设施拥有多种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沟通、资源共享等达到学习的目的,完成学习的任务。同时合式的学习途径也能让教师参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探究式学习。多模态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多种途径,学生不再是只能从书本上学习内容,更能通过多模态的途径进行海量的资粮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的求知欲,这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学生充分利用多模态化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估, 了解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改进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多模态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是安排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多模态教学打破了一灌输知识为主的单方面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教相互结合,优化多模态教学理念。

(1)体验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对某一影视作品或动画片段进行自主配音,在这一过程,学生不但亲身参与了学习的真个过程使自己的口语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

(2)实践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布置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模态实践学习。以“Caring For Our Earth”这一课题为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有关环保的英文原版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环保宣传片的制作。这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也培养了学生多模态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鉴赏评比,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经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品。

(3)综合式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态。例如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提高听力能力,就播放英语音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育效果、提升教育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教学。

3.教材的改革

(1)基础知识方面。大学英语教材可以利用光盘的形式, 把音频、图像文字相结合,通过标准的语音示范,较难较长的语句、知识点、用声音和视频等加以着重化,有效解决学生读音方面的学习障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语感,避免由于教师发音不标准而对学生造成的干扰,确保学生英语的规范化。

(2)文化背景方面。英语作为当今通用的一种语言,在语言本身之外还蕴藏这西方的文化。可以通过文字、图像、 视频的多模态形式呈现西方国家的真实文化背景,如文化知识、风俗吸光、价值观等等,让学生亲身投入到这种英语学习氛围中,用听、说、读的方式去感受英语环境下的大千世界。因此,在多模态理论下教材的编写就应当融入西方的文化背景,基于文化背景体验下的英语教学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3)文章结构方面。可以将流行的杂志、报刊、影视剧以及网络中的英语内容与英语教材的篇章相结合,以图像、 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介绍常见的文章形式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让学生面对这些文章体裁不再觉得枯燥乏味,实现真正的语境化教学。增加教材中的对话、讨论、分组答辩等环节,让学生自主积极的去探讨相关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语言环境里,单纯的语言教学难以适应教学需求。多模态教学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利用多模态教学优势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学生多模态学习、教师多模态教学以及教材多模态化改革的建议。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促进多模态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重要共享。

摘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加剧,英语教学模式和理念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多模态理论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实践条件与理论指导。本文就多模态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个性化的多模态学习体系做出贡献。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7

一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词汇在二语习得与教学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 正如D.A.Wilkins在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到的, 没有语法, 传递的信息会很少, 但是没有词汇, 则几乎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然而, 现阶段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 因此, 笔者将其分析如下:

1. 学生词汇习得面临的问题

第一, 错误的词汇学习观对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大多数本科生片面地追求词汇习得的数量, 忽视了词汇习得的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学生持有错误的二语词汇习得认知观和学习观, 他们认为词汇是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 因此, 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它的词汇, 这种错误的语言习得观割裂了词汇与语法、语音之间的联系。

第二, 词汇测试对学生词汇习得片面的导向作用。各级各类的词汇测试都较注重对接受性词汇的检测, 这无疑忽略了学生产出性词汇的习得, 阻碍了学生词汇的深层次发展。

第三, 学生缺乏有效的词汇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目前, 多数学生依旧采用词义所趋 (meaning-driven) 的方式学习词汇, 即学习者在初学一个单词时, 先在母语中找一个与单词含义相似的词, 然后集中精力来背单词的拼写和发音, 造成了学习者接受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发展失衡。

2. 教师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 教师缺乏科学的词汇教学观念, 词汇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 由于受结构主义与普遍语法思想的影响, 英语教学对词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词汇教学的时间较少, 教授词汇大多停留在对词义的讲解上, 对词汇内涵、用法等深层意义则很少涉及。

第二, 词汇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单一。目前, 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数字语音室等教学设施, 但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只关注教材中的词汇内容, 不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多采用粉笔、黑板, 而其他的媒体工具却很少使用;教学方法及形式的单一, 使得原本枯燥的词汇教学更加乏味,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教师处于词汇教学的权威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但在实际的词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教师仍然处于词汇教学的权威地位, 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规律, 探究词汇知识,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大量的词汇信息, 记忆不堪重负, 缺乏输出运用所学词汇的机会, 导致学生词汇学习效率的低下。

二多模态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模式

1.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

多模态的词汇教学模式, 是通过多种模态同时刺激, 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运作, 以强化记忆, 提高教学效率。在词汇讲解活动中使用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 学生的词汇记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2.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表现特征

第一, 多模态词汇教学运用视觉和听觉双重模态, 其中听觉模态起主导作用, 视觉模态起辅助作用。在多模态词汇教学中, 教师采用口语导入教学内容, 主要通过提问、讲解等言语模态, 同时借助多媒体工具、板书等视觉模态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二, 多模态词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频繁, 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气氛活跃。在多模态词汇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 多模态词汇教学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除了采用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刺激外, 其他多种符号模态 (手势、眼神、表情、PPT课件、板书等) 在多模态词汇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3.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教学结束三个阶段, 具体课堂操作步骤如下: (1)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目标词汇; (2) 教师明确词汇教学内容与词汇教学目标; (3)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成果; (4) 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给予修正、补充; (5) 教师借助预先设计好的多模态资源, 与学生进行多模式互动; (6) 教师设计教学任务,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7) 教师点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 (8)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9) 教师布置作业。

4.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融合了多种符号模态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紧扣时代脉搏,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使得词汇教学更具趣味性和时效性;多种模态资源的运用, 弥补了传统单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且, 教师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促进了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信息, 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同时促进了学生对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要求, 力图改变传统词汇教学模式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词汇习得和教师词汇教学将产生重要且积极的影响。然而, 诸事利弊共存, 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存在哪些弊端?教师运用多模态词汇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困难和阻碍?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也是笔者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要求, 分析了现阶段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习得和教师词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试图构建多模态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模式, 并对多模态大学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模式的表现特征、课堂操作过程、教学效果作了完整的论述。

关键词:词汇习得,词汇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甘洛荧.多模态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实证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 2012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9 (4)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8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观,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张德禄、王璐2010) 。

多模态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O’Toole (1994) 与Kress和van Leeuwen (1996) 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从韩礼德三大纯理功能的角度对展示艺术和图像意义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多层面的讨论, 创立了较为系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语法框架, 从而开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先河。后来, Kress&van Leeuwen (2001) ;van Leeuwen&Jewitt (2001) ;Norris (2004) ;Baldry&Thibault (2006) ;Royce&Bowcher (2007) ;Bateman&Schmidt (2012) ;Jones&Phillip (2001) ;Ventola (2004) ;Jewitt (2009) , 等研究者从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和社会互动等方面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做了进一步研究。他们的研究“虽略有差别, 但都属于社会功能分析, 都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派生出来的” (张德禄, 等2015) 。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研究者也围绕多模态话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7;朱永生2007;顾曰国2007;韦琴红2009;张德禄, 等2015) , 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多模态话语, 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中, 张德禄等 (2015) 所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一书对外语教学中的各种媒体的运用和各种模态的协同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模态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现有的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讲解, 还需有多种模态的参与共同完成。传统的教学理论仅从语言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 忽略了其他模态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已不适用于现有的外语教学研究。此外, 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多以教学法、教师、学生和教材为研究对象, 很少关注不断出现在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模态话语形式。在为数不多的多模态话语与外语教学研究中, 研究者多以教学竞赛为研究对象。教学竞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课堂教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数量有限, 所以并不能有效地反映真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本课题以首都师范大学在校一、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以大学英语读写课12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语料, 全面探讨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以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研究的不足和弊端。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 (2001) 认为, 语言的性质取决于语言在人类交际中所完成的功能。他把语言的各种具体功能归纳成三个抽象的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并称之为纯理功能。其中, 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述客观世界中各种经历的功能;人际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指语言用于组织语篇内部信息并使之与其所处或产生的语境发生联系的功能。这些功能不是任何符号所专有的, 也不是语言符号所独有的 (Kress&van Leeuwen 2001:40-41) , 它们同样适用于图像、音乐、表情、手势以及其他的符号形式。在语言实现其功能的过程中使用多种社会符号被称为多模态, 多模态涉及三个及三个以上感官的互动。

现代外语教学基本上都是多模态的, 即教师利用各种媒体 (语言和非语言)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张德禄等人 (2015:46-47) 认为, 文化语境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 是整个交际系统的语境。文化语境由具体的情景语境 (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 体现, 后者决定对各种模态体现的意义的选择以及各个模态在整个语篇意义 (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篇章意义) 建构中的作用。情景语境对语篇意义的选择在形式上通过词汇、语法得以体现, 在表达上通过媒体得以完成。在语篇意义选择的过程中, 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同样重要, 各种模态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实现语篇的建构。从外语教学的角度讲, 文化语境既包括教学语篇体裁, 也包括教学语篇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在教学语篇的特定文化语境支配下, 教师既可以根据交际目的创设一定的情景语境, 引导学生对语篇的体裁和意义成分做出合适的选择, 又可以对教学的模态形式进行设计, 加深学生对情景语境的体会和对文化语境的理解, 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交际目的的实现。在教学模态的设计中, 教师既可以采用单一的语言模态形式, 又可以在单纯的语言模态基础上融入视频和音频等图像、音乐模态, 帮助学生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

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语境分析多模态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真实语境中的多模态教学

(一) 课堂教学描述

本文选取了两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作为案例, 并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关注和跟踪。两个教学案例发生在同一个教室。从前门进入教室, 前面有黑板、PPT和讲台, 讲台上有讲桌和电脑柜, 学生的课桌和椅子距离讲桌不到半米, 是成排摆放的。后墙距离学生桌椅有约一米的过道, 供学生从后门出入。一个班级50人, 另一个班级40人。两个班的教学形式大同小异, 除了教师讲解以外, 都包括了PPT展示、小组讨论、个别学生到讲台汇报以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等多种形式。其中, PPT的展示不但包括幻灯片的播放, 而且包括视频和音频文件的播放。就模态而言, 本文将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的讨论分为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两个方面。语言模态主要涉及口语和书面语, 非语言模态主要涉及声音、表情、动作和场景。在两个案例中, 教师所用语言以英语为主, 汉语为辅。在授课过程中, 口语形式较多, 板书机率较少。两位教师都声音洪亮, 发音清晰、准确, 口语错误均少于5%。案例一中的教师表情正规, 很少微笑;案例二中的教师表情轻松, 偶尔微笑。在两个案例中, 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对学生, 有时对着黑板或PPT。在教学中, 两个教师都会有各种手势或动作, 案例一中的教师长时间停留在讲台上, 而案例二中的教师则更多地走入学生中间去。在课堂场景方面, 案例一中的班级学生在座位上基本不动, 案例二中的班级学生会离开或移动座位, 自由成组。在课堂气氛方面, 案例二中的班级学生较案例一中的班级学生活跃。

两个案例所选教学内容均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课的Text A, 主题为“跨国婚姻”。该教材的Text A是精读语篇。根据教材“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不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篇章结构分析和词汇、句子理解等手段学习接受语篇, 还需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产出性技能。在“跨国婚姻”一文的教学中, 两个案例的教师都遵循了以下6个程序: (1) 宣布教学开始和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导入;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 (4) 详细解读课文, 排除语法、词汇、句子等问题; (5) 布置写作任务和教材配备的课后练习; (6) 总结评价, 结束教学。在整个3个学时共计12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 两个案例的各个程序所占时间比例基本一致。从模态的角度讲, 主要涉及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上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讲、教师和其他学生听, 以及视频、音频文件发出的声音;视觉模态上表现为观看PPT上的文字、动画, 观看视频文件、教师的动作表情、其他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活动等。针对这两个教学案例而言, 虽然教师的口语是主导课堂的主要模态, 但两位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在一些必要的环节中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与语篇内容相关的视觉和听觉模态, 以辅助、配合主模态作用的发挥。例如, 在导入程序中, 两位教师都选择了通过视频短片了解异国情侣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而在学生中引发跨国婚姻中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讨论。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 之后各组派代表做个人汇报。此后, 在经过导入引入正题后的语篇结构分析和内容解读过程中, 两位教师都适时地加入了PPT展示、讨论和教师问、学生答的环节。最后, 在布置写作任务程序中, 两位教师都通过PPT展示了一两篇范文供学生参考。虽然两个教学案例在课堂组织安排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从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看, 案例二的教学明显好于案例一。

(二) 课堂教学分析

众多的教学案例表明, 多模态的广泛应用已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单纯地使用黑板作为教学工具和口头传授知识的方法已成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等辅助媒体丰富、补充和强化教学内容, 不仅给教师的“教”带来了便利条件, 而且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多重方便。通过多模态的外语教学, 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手段, 围绕特定语篇的文化语境, 在课堂上创建若干个具体的情景语境, 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以及各个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语篇的建构, 实现对语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合理解读和对语篇背后文化语境的深切体会。

以“跨国婚姻”这一语篇为例, 文章通过叙述和引用的手法生动地讲述了一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跨国情侣在即将进入婚姻殿堂时所遭受的非议和来自女主人公家庭的阻力。在段落的发展上, 文章作者首先向读者呈现了他人对此事的不赞成看法, 然后由女主人公的母亲对这些看法进行否定或拒绝接受,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赞成的观点。女主人公母亲的赞成最终虽有所保留 (e.g.You may be right.But I still think that waiting won’t hurt.You’re only twenty-five.) , 但从大段的直接引语上可以看出, 她对此事的矛盾忧虑和对女儿男友的无可挑剔 (e.g.But when I met Mark I found him a charming and intelligent young guy.Any mother would be proud to have him for a son-in-law.) 。这段引语与描写父亲反对意见所引用的话语有着明显的区别。作者在描写父亲对此事的看法的引语中并没有使用“观点先破后立”的方法, 而是以多个段落篇幅较短的父女对白形式充分体现父亲坚决的反对态度 (e.g.“Dad, are you a racist?”“No, of course not.But you have to be realistic.”“Remember, it’s never too late to change your mind.”) 。

在语篇文化语境的解析环节中, 两位教师都选择在口头解释的同时播放视频短片和PPT展示等多种模态参与的辅助形式, 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小组讨论、个别学生发言以及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 创建了多个具体的情景小语境, 帮助学生了解语篇涉及的文化意识形态, 梳理语篇的结构层次, 学习段落写作的方法, 有效地激发了大部分学生对该语篇话题的兴趣和关注, 以及他们对语篇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之后, 在语篇详细内容的解析中, 教师再次利用PPT展示和问答等方式, 加深学生对课文词汇、语法、句子的理解, 并透过女主人公的自信、其母的矛盾和其父的坚决等小语境, 使学生对语篇背后的文化及包括概念、人际和篇章意义在内的语篇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该语篇教学的关键程序中, 多模态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模态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 为他们呈现清晰的篇章发展脉胳, 而且通过多种模态形式所创建的生动的情景语境, 使学生对语篇文化和内容保持短时的记忆和兴趣成为可能。多种模态形式的融入可以“将语言与其他意义资源整合盘活, 不仅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而且看到其他符号在该过程中的效果, 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准确、到位” (孙毅2012) 。

然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虽然本文所选的两个教学案例在以上教学程序中都采用了同样的步骤, 融入了类似的媒体形式, 但二者在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上还是有所差别的。案例一在这两个方面都稍逊于案例二。主要原因在于案例一中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居多, 走入学生中的时间非常有限, 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案例二中的教师频繁地走入学生中, 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并经常通过鼓励的话语、微笑、手势等与学生进行无声交流, 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 也监督和鼓励了学生。此外, 案例二中的教师表情相比案例一中的教师表情而言, 显得亲切生动, 在语言表达上也略显幽默。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建构了多模态教学的又一个情景语境。在此语境中, 师生之间是否在思考同样的话题,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师生之间的交际方式, 无论是在口头对话还是在PPT、视频和音频展示中, 不仅关系到语境的三大组成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而且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 教师利用人际意义提高学生概念意义的获取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尺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教材中课文语篇的语境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语境而做的一篇“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 教师是否能将课文语篇的各种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是否能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恰如其分地加以利用, 是否能够恰当合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动态等, 多模态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反映的问题

采用多种模态形式的教学在设计上堪称完美。然而, 在如此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仍然发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对多个案例的观察分析, 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情绪, 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主动性以及教室布置格局等问题也是衡量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 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口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态, 因此, 教师的口头表达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观察和分析两个案例, 笔者发现教师的口语表达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情绪问题。由于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较差, 在课堂上无法用英语顺畅交流, 或者是受学生的学习态度过于散慢、注意力不集中等负面情况的影响, 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失去教学的兴趣和激情, 匆匆应付了事。除此之外, 还有部分教师的问题体现在多模态教学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上。有些教师不善长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不能对各种工具、媒体加以有效利用;有些教师过度使用工具、媒体, 使自身失去课堂的主导地位, 且提供的信息过多、过杂, 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消化吸收。事实上, “多模态符号的使用不是随意的, 而要充考虑各种模态符号在表达意义上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 对模态的选择需遵循工具原则、助手原则和补充原则” (张德禄2015:216)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教师在课堂上情绪低落, 缺乏语言技巧, 或者情绪过度高涨, 完全掌控话语权, 不给学生留锻炼口语、表达思想的时间和机会。同样, 过度的信息灌输和浏览有时也只能起到走马观花的效果, 并不能对教学内容起到补充和强化作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形式, 它通过交际习得, 通过交际传播。实践证明, 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 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对知识的习得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二) 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学习英语的兴趣态度和主动性上。多种模态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而, 多模态教学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保障。毕竟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 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世界。网络在帮助学生开扩视野之余, 也成了很多学生消磨时间、娱乐游戏的场所, 而手机的普及也为这一切提供了方便。学生在课堂上浏览网页、玩游戏、购物、看视频、听音乐的现象令很多教师头疼不已。学生消耗在手机上的时间极大地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降低了他们对书本的兴趣和投入, 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张德禄2015:216) 。学习成绩越好, 学习的态度、兴趣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不仅仅是外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所有专业和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多模态教学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缓解,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还需要学校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 教师采取必要的限制手段, 以保证课堂正常的教学程序和秩序。

(三) 教室的问题

教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容纳学生数量过多、格局布置缺乏灵活性以及教学设备缺乏维护等。目前, 很多学校还在延用传统的教室布局形式, 桌椅成排摆放。这种教室格局受学生数量增多的影响, 使教室空间显得异常拥挤。班级容量过大 (每个班级至少50人) 和教室座位不方便调整等问题使得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例如, 学生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无法自由地进行, 教师的许多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也受到教学空间和教室格局的制约, 这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 教学的多媒体设备随着使用年代的增加, 出现故障的机率也大幅上升。如果这些先进的设备不能得到有效维护, 其预定功能就无法得以发挥, 将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设备的使用, 那么, 课堂教学的程序和节奏也会因此受到干扰。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 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大学英语堂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 多模态已成为外语课堂教学普遍使用的模式, 合理地利用多模态模式将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未来的教学中合理利用多模态模式, 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因素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本内容和多模态、多模体共同谱写和谐完善的语篇。本课题的研究对外语教师利用多模态和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摘要:阐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以大学英语为例, 分析真实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使用情况, 探讨多模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 多模态模式能否得到合理利用, 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同时, 多模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室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多模态话语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小学课堂教学, 多种模态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9

藏区民族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七十, 他们的英语底子差, 词汇量小, 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较, 藏区院校的生源较为复杂, 其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和牧区, 有的班上的学生高考英语分差达到90分以上。在多媒体时代, 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无法适应藏区大学英语教学, 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正在向复杂的多种模态形式转变。这一转变自然也影响到了藏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多模态概念和理论

Kolb and Whishaw (2003) 指出, 视、听、触、嗅、味, 人的五个感官, 更准确地应该说“五个模态”:视觉模态 (visual modality) 、听觉模态 (auditive modality) 、触觉模态 (tactile modality) 、嗅觉模态 (olfactory modality) 和味觉模态 (gustatory modality) 。与此同时, 胡壮麟 (2007) 认为“模态和媒体的关系归根结底是话语和技术的关系, 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朱永生 (2007) 在区别模式 (mode) 、媒介 (medium) 与模态 (modality) 几个关键字的概念时指出模态的概念, 模态原指语言系统中讲话者对事物的或然性进行判断和事物的必要性表明态度的语义系统情态;这里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 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

Kress和Leeuwen创建发展的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是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 主张图像也是社会符号, 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图像的分析。他们认为跟描述语言一样, 可以根据图像用自己的方法对图像进行描述。他们将包括图像意义的多模态话语的意义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等相互交织的三种, 由此可知, 多模态化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的混合体, 同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号资源被调动起来, 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

二、藏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

藏区高校近年得益于国家的民族政策, 多媒体配置课堂的纷纷建立, 因而多模态性愈来愈得到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具、授课形式以及授课教师三个方面, 通过对二语习得者视觉、听觉、触觉、语感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多元熏陶, 以达到最大程度接近目标语真实语境, 从而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尽可能地对目的语产生兴趣, 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朱永生 (2008) 指出, 当今世界发生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激烈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日益增强的文化多元化趋势和各种语言变体尤其是英语变体的出现。第二个变化是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促使传统的通过文字表达意义的做法与视觉、听觉、手势等其他表意方式相结合。在这第二个变化趋势中多媒体教材教具应运而生。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已具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英语教材也往往有配套光盘。这些材料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像于一体, 图、文、声、形并茂, 使学生全方位多感官地接受语言, 最直观地了解文化背景。例如, 在讲到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色彩这一单元时, 展示一系列色彩鲜明的图片——色彩本身就对人们的心理有着强烈的暗示, 红色激烈, 蓝色幽静, 紫色浪漫, 绿色自然。色彩和明度可以结合在一起考虑, 图面的明度对人们的心里有着微妙的影响, 我们日常对衣服的搭配也以同一明度的不同色系款式搭在一起, 才显得服装浑然一体, 有和谐而不突兀的感觉, 达到统一的效果, 已达到教学目的;介绍幽默之类的内容时, 放一段类似憨豆先生的视频;在涉及presidential campaign时, 让学生观看奥巴马和麦凯恩的电视辩论。通过地道生动的目标语的浸润, 学生兴趣盎然, 对语言接受效果更为良好。但需注意的是, 教师对于课件的使用应有节制, 大量声色俱佳的多媒体信息充斥课堂, 一方面令学生疲于接受, 无法消化;另一方面容易使课堂变为放映厅, 学生兴致勃勃只为来欣赏电影及短剧。

三、结语

藏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因学生基础差, 上课缺乏兴趣而使教师困扰。运用多模态化, 使不同的符号资源被调动起来, 让一个英语课堂成为充满不同符号模态的混合体, 使其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共同构建意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 大大提高藏区的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4.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M].I.R.A.L.1972, 10.

[3]Vigil, F.&J.Oller, Rules of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J].Language Teaching, 1976.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多模态;多媒体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科技的日新月异及媒体的普及丰富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如音频、视频、肢体动作等。由此,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也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得传统课堂变得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各种符号资源如语言、图像、声音、颜色、空间结构等被用来完成意义表征,实现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多模态与多媒体对教学的影响及如何趋利避害。本文首先对多媒体与多模态进行区分;然后讨论在多模态话语理论框架下,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多模态符号;从而推导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模态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以最优化口语教学的效果。

一、多模态与多媒体

1.多模态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同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的互动方式。单个感官的互动叫单模态,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这个定义跟计算机科学里研究人机互动时对模态的定义接近(参见Hill,2000)。依此定义,正常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

2.多媒体

物理媒介指装载内容或信息的物理介质,如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

逻辑媒介指物理介质上承载内容或信息的编码手段,如文字、模拟音频流、数字音频流、图像、视频流等。一般用逻辑媒介来界定某个内容是否是多媒体材料。单逻辑媒介的叫单媒体,两个的叫双媒体,三个或以上的叫多媒体。如:声音录制在磁带上是单媒体材料,文字、图像印在纸介上是双媒体材料,附带图像、字幕、声音的计算机是多媒体材料。[1]

模态与媒体是形式和实体的关系。对多媒体与多模态的认识,不仅利于加深人机的互动,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理论上的认识,而且也利于为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提供理性化的依据。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1)文化层面,包括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选择的体裁结构潜势;(2)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3)意义层面,包括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4)形式层面,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和其他各种模态的表意形式、语法系统以及各种模态的语法之间的关系;(5)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3]多模态话语主要在形式和媒体层面,扩大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另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使它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延伸到除语言外的其他符号,并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强调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4]

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多模态符号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以听觉模态符号和视觉模态符号为主。两种模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英语口语教学。

1.听觉模态符号

口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而交际需要听觉系统识别发声器官发出的模态符号。口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模态符号,主要有:口语语言符号,包括教师讲课的元口语语言符号,学生练习发出的口语语言符号,多媒体播放的电子音频符号及音调、音频、语气等次级要素;音乐符号即创设情景或营造氛围;其他声音符号指外界噪音或特制音效。

2.视觉模态符号

多媒体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视觉模态符号丰富,是对听觉模态的补充。主要包括:书面语言符号,由粉笔生成的语言符号和通过 PPT等呈现的字幕语言符号;图像符号指图片以及动态的视频图像符号;肢体语言符号,主要指教师授课时伴随的肢体动作,如表情、眼神、五官表达的视觉模态符号和手势、姿势、身体朝向、走路等视觉模态符号,肢体语言符号运用的时机、幅度的大小和频繁程度等对意义传达具有辅助作用;课堂布局,合适的教学空间、桌椅的摆放方式等也是视觉模态符号。

四、遵循多模态选择原则,优化口语教学效果

口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符号的整合有两种效果:一是多模态协调使用,在意义构建中相互补充,最大化教学效果;二是多模态不协调使用,对意义构建起消极作用,甚至会对意义传递具有抵消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模态符号构建话语意义的作用,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对模态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

口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交际能力。而传统的外语口语教学,受限于技术条件,无法提供逼真的交际场景,教师只能模拟教学。多媒体凭借图像、录像、声音等为学习提供真实语境,这既能使学生认识到真实交际语境的现状,在近乎真实的情景中学习交际,又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元化意义表达方式

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多模态交际使受话人通过多通道获取信息,比单模态话语更易使受话者理解和记忆。如: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搭建平台,“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Si chuan..”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用语音提示,也可以借助PPT呈现地震的图片,还可以播放与地震相关的声音,即强风声,哭喊声及山崩地裂声等等。这种语言与非语言的搭配使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了注意,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3.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

这儿的辅助指现代技术从内部提供动力,使教师和学生从内心愿意从事这种活动。特殊的东西、显眼的东西或幽默的东西更能引起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外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语境、开展任务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口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

[3]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09(4)

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多模态化设计 篇11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非语言行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多模态化,课堂设计

为培养大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改变国内英语教学“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交际能力。近几年来大学英语教材不断推陈出新, 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也是层出不穷。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模式无一不在督促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对于大学英语听说课, 有效的课堂设计旨在为学习者提供英语听说交际能力习得条件。

1 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多模态话语指的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张德禄, 200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 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 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语言交际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声音符号和书写符号, 所以就产生了两种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由于二者的传播方式, 就在语言的交际意图、语义的选择、词法词汇形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仅关心语言内部的运作机制, 同时还研究语言外的环境和动因。它把话语的意义和功能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意义的实现是以多模态的形式进行的。

2 传统大学英语听说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 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语篇中的词汇和语法的识别。利用听觉, 然后实现语言文本的再现, 主要运用的是听觉和联想系统。这种方法忽视了语境和意图对于理解的作用, 从而不能够完整地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另外, 传统的听力教材中听力材料缺乏真实性, 训练题的题型比较生硬呆板。尽管现在有新型的网络教学平台, 但内容换汤不换药, 听力材料和训练还是以大学英语四级的内容形式为主。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 只是单模态的学习。

传统口语教学重视语音、语调, 也进行大量的句型操练, 然而, 没有创建一个与之相关的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说, 学生在学完这些语言后, 并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在一些新的视听说教材中, 口语部分的训练主要是根据指定的句型和短语进行讨论。这样的练习形式非常单调, 并不能培养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熟练表达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途径也日趋多模态化。传统的英语听力、口语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胡壮麟 (2007) 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 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要引起重视。”

3 设计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听说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条件的改善, 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是在很多课堂中, 教学理念并没有改观, 所谓的多媒体只是多了一块彩色的黑板, 教学仍依靠一本书, 语言知识为主线。要实现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听说课, 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课堂设计。

3.1 把听力训练改为视听训练

Samovar (1981) 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 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非语言交际包括身体的姿态、动作、声调等, 也就是说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人类在交际时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非言语行为。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非语言符号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掌握某种语言, 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 还必须学习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化的差异性, 往往是通过人体特征、动作、眼镜、副语言、沉默、身体接触、空间、时间及色彩等非语言符号所传达。这些信息的获取, 如果学生仅仅戴上耳机, 使无法有效获取的。如果把单纯“听”的训练模式改为“视听”结合, 不但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能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学习者通过眼、脑、耳、口等器官协调, 并相互促进, 完成视听、重复、理解、记忆的过程。

多模态化的英语视听训练材料应兼具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刘明、胡加圣, 2011) 而现有的大多数大学英语视听教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选取一些适合的语料片断来指导学生学习。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 我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国外的影视节目。美剧一直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也深受英语爱好者推崇。教师可以从美剧中选取一些新鲜的视听材料来激发和训练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听力理解和会话能力。下面选取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 (生活大爆炸) 的一个片断进行分析。

背景:Leonard凌晨两点醒来, 发现Sheldon在邻居Penny家中。原来是因为Sheldon白天到Penny家里时发现她家非常零乱, 有洁癖的他无法忍受, 半夜睡不着非要去给她整理房间。

Leonard:Sheldon!

Sheldon:Shh, Shh, Shh.Penny’s sleeping.

Leonard:Are you insane?You can’t just break into a woman’s apartmen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nd clean.

Sheldon:I had no choice.I couldn’t sleep knowing that just outside my bedroom was our living room, and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the hallway was…this. (摘自《生活大爆炸》第一季第二集)

在剧中, Leonard在叫Sheldon时, 姿态、眼神、语气表达了对Sheldon所作所为的不解和愤怒。但Sheldon并不理解, 甚至让他小点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 Leonard用了insane这个词, 尽管这对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个生词, 但它表达的意思在这个场景下是可推测的:他在指责Sheldon这种疯狂的举动。Sheldon也解释了他这么做的原因:他无法忍受在自己房间外面隔着起居室, 挨着楼道的地方是Penny这一团糟的屋子。adjacent to意为“邻近;毗邻”, 学生在视听过程中, 结合对场景的理解、记忆, 对这个单词这句话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Sheldon在形容Penny家脏乱时, 停顿了几秒, 仅用this代替, 可见他对这个环境的嫌弃, 令他非常无语。这个this所包含的内容, 是需要学习者经过视听才可能真正理解的。

对原版英文影视的欣赏和学习, 在视觉与视频流的互动、听觉与音频流的具有直观性和体验性的互动中, 进一步加强了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接收。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潜力。

3.2 创造口语交际语境

李战子 (2003) 认为:“现代人们的交流不再是单一模态的交流, 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主流。”口头语言的交际和现场语境更加密切, 所以语境的作用更加直接。在口语语言教学中就要特别关注语境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根据语境说话和理解讲话者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 口语训练部分一定要与视听训练相结合。在锻炼学生口语的同时, 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多模态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运用好音频、视频、教室布置、PPT、图片等。课堂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口语训练的目标就是鼓励学生告别“哑巴英语”, 敢于用英语去表达。下面以“食物”主题为例来分析口语训练内容设计。在课堂内容引入环节, 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食物为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食物及饮食习惯, 可借助图片、视频及ppt来展示课程内容。与食物有关的视听材料很多, 教师注意选取与之后的课堂互动环节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真实语境的实际情况, 使获得的语境知识更加具体。相关的视听材料、实物给口语训练提供了背景信息, 让学生与影视资料中的交际者在影视中提供的语境中进行交际。从而建立起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 即多模态互动的方式进行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视听过程中, 学习口语表达的方式。在互动环节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因为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 参与者既是表达者也是倾听者, 如果自己只是说或者只是听, 就谈不上交流。而这样的交际活动, 只有在小环境中才能有效进行。在该环节中, 为帮助学生表达充分完整,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将讨论内容具体化。如互动活动内容为:请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种食物。需要介绍这种食物是什么, 是什么地方的食物, 有什么特色, 你为什么喜欢它, 你是否会烹制等等。这种交际活动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经历的。因此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在小组讨论环境中, 学生应该是彼此非常熟悉的, 因此能创造更轻松的学习环境。口头语言的交际和现场语境关系密切, 语境的作用更加直接。在口语教学中就要特别关注语境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根据语境说话和理解讲话者的意义。

4 结束语

如果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交际, 那么就应该学用一致。英语教学应该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大学英语听说课作为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 应该努力创造多模态化的接近自然的交际环境, 将语言媒体与非语言媒体相结合, 促进学习任务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Samovar 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nt, CA:Wadsworth, 1981.

[2]Rivers W.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7.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 :1-8.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10.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6]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3-12.

[7]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当中应用[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6 (2) :55-65.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6) :24-30.

[9]李华兵.多模态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3) :21-25.

[10]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社会效果下一篇:元语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