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环境

2024-06-01

多模态环境(精选10篇)

多模态环境 篇1

一、引言

新读写 (New Literacies) 或多元读写 (Multiliteracies) 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概念是针对多元文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给英语等语言读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New London Group 1996;朱永生2008) 。近十多年来, 学者们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新读写研究:一是关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 二是研究语言以外的意义资源, 即“语言文化的多元”和“交际手段的多元”。

目前对多元化交际手段、意义资源的多模态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 吸引了大批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由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Len Unsworth主编的《新读写与英语课程:多模态视角》反映了这一研究潮流的新近发展, 2008年由Continuum出版社出版。该书汇聚了众多名家的精品, 同时也不乏新近学人的力作, 探讨了与新读写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包括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创作和叙述体的数码化以及对英语测试的重新考量等方面。

二、内容概览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 由十五章组成。第一部分 (即第一章) 勾勒了英语国家新读写教学的现状和全书结构, 第二、三章考察“早期读写学习中的多模态特征”, 第四至七章探讨“社会符号学视野中的文学类图文读物”, 第八、九章讨论“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新英语”, 第十、十一章阐述“对中学生英语回应语篇的重新思考”, 第十二至十五章则关注“英语课程测试面临的挑战”。下面介绍各章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英语教学中的新读写”由Len Unsworth教授撰写, 他指出, 目前一些英语国家 (如英格兰和澳大利亚) 已将新读写明确列入政府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信息交流技术 (ICT) (Andrew 2004) 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他指出, 对“新读写”存在两种理解, 即“同化” (assimilation) 和“调适” (accommodation) 2。前者立足传统、常规的读写教育, 试图让新读写为现存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服务;后者则更具革新精神, 认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新读写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同化观只关注语言以外制造意义的新方式, 而调适观还研究新的意义潜势和意义系统。作者还对全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定位, 即考察印刷体和电子语篇中的语言和图像在当前读写教育中的角色, 及其对读写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图文阅读中的文化知识互动设计”由悉尼大学教育学教授兼研究员Peter Freebody和昆士兰大学Bette Zhang Bin博士合作, 他们首先从符号学、认识论和互动分析等角度分析我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和图像资源在传授课本知识、构建文化关系中的作用, 指出教学中的图文设计具有“知识组织”和“课堂活动组织”双重导向。此外, 作者还对比了中西教育语境 (Baker&Freebody 1989) 中的“机构/公共—家庭”关系, 认为阅读学习为读者提供了“可读的”经验, 同时也为意识形态服务。

第三章“多模态语篇与幼儿读写能力的出现”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副教授Jane Torr的研究论文, 同样关注早期读写教育。正如需要学习阅读文字一样, 图像阅读同样也需要学习 (Doonan 1993) 。Torr考察了24名儿童在与母亲或老师一起阅读图文读物时双方的对话互动, 包括叙述体中的情态变化、图像的显著性、儿童的情绪反应等方面。研究发现, 成人和儿童对图像意义的解读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这在阅读寓意深远的故事中尤其明显, 儿童阅读图像的方法反映了视觉“语法”意识的出现。图书本身和关于图书的对话都有助于语言发展和“视觉读写 (visual literacy) ”能力的培养。

建立一套能系统描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元语言 (metalanguage) (New London Group 1996) 一直是多元读写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为此做了不少重要尝试和不懈努力。本书第四至七章关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正体现了新读写多模态研究中这一语法观 (Kress&van Leeuwen 2006) 趋向。

第四章“多模态儿童生态话语中的人类中心说和自然存在论”为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麦考瑞大学英语系教授John Stephens所作。长久以来, 关于生态环境的儿童读物大多以人类为中心, 故事中的自然物只为故事人物的生存发展服务。Stephens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 分析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态为中心转变的多模态图书和环境保护短片的概念和人际意义特征。作者发现, 提倡环境保护的多模态语篇也具有强烈的“理解”和“关爱”的人性化主题特征, 语篇中不同模态的汇聚形成视觉衔接, 通过人的感知和对自然的关怀行动赋予自然价值。

第五章“儿童图书中色彩的作用:情调氛围的选择”一文由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Clare Painter博士所著, 文章关注的是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中色彩选择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营造情调氛围方面的作用。基于对50多本面向各个年龄段儿童叙事图书的分析, Painter建立了关于色彩的“情调氛围”符号系统网络, 发展出“明快”、“温暖”、“熟悉”等次系统, 并详细讨论了Piggybook故事中语篇展开时对情调氛围的选择, 指出色彩的运用不仅表达了某些概念意义, 从人际意义上看还体现了特定的情调氛围, 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回应有引导作用。

第六章“模态间关系与和解信息:双方的合力”由悉尼大学语言学教授J.R.Martin撰写, 文章运用社会符号学方法分析读物中的语言和图像资源如何抓住 (bonding) 读者、表达语篇主旨。Martin指出图文模态具有互补的特征, 比如语言中的主位推进等格律特征与图像中参与者的显著性和框线互补, 语言中的作格与图像中的矢量互补, 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与图像中人物情感的体现、色彩渲染互补, 投射、介入等语言特征与视觉聚焦互补, 等等。Martin指出, 必须联系语篇体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 社会符号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就是要归纳出各种语篇体裁中模态间的互补方式。文章还论述了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标化” (iconization) , 可以物化特定社会团体共享的价值观, 从而粘合 (bonding) 社会群体。

第七章“精明的混血儿:评价图标”由新英格兰大学Corinne Buckland博士与Andrew Simpson合作, 分析对象是被指具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文学作品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作者运用评价理论 (Martin 2000) 对比分析了该故事的纯文字版本、最初的插图版 (1976/1899) 和新近的插图版 (2003) 中语言和图像在价值观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并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的版本来进行文体、文化等方面的批判性读写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当前青少年在课堂外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网页、视频短片等形式进行网上多媒体创作。第八、九章考察了网络环境中的读写教学。第八章“引擎电影 (machinima) :多媒体3D叙述”由悉尼大学Angela Thomas博士撰写, 研究对象“Machinima”由“Mechanical Cinema”合并而成, 指的是运用游戏引擎制作的3D动画。Thomas考察了澳大利亚青少年使用3D动画制作工具Kahootz制作叙述体3D动画的情况, 重点放在符际共现、多模态密度以及两种符号意义不一致等情况, 认为符际不一致也是衔接的一种手段, 某种模态被前景化会产生多模态密度。

第九章“文学数码化表现形式的对比与创作:多媒体写作和元交际知识”是Len Unsworth的研究论文, 提出了“元交际知识” (meta-communicative knowledge) 和“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critical multimedia literacy) 两个概念, 认为数码化文学作品是发展儿童元交际知识的一种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数码化文学作品的符号学分析, 认为虽然青少年在电脑软件操作方面也许比他们的老师更熟练, 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可以一起共同探讨数码化的文学形式和传统的书面文学作品, 并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发展元交际知识, 即掌握多种符号系统的意义潜势、并培养策略性地运用这些符号系统的能力, 进而尝试对其他书面文学作品进行数码化再现, 从而发展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在当前的读写课堂教学中, 学生经常要对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语篇、电影等进行命题作文, 这反映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新读写中的“同化”现象, 即把对多模态语篇的理解置于现有的常规读写教学之中。第十章“高中英语及其目标:让‘旅途’变得有意义”由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教育系教授Frances Christie与Sally Humphrey博士合作, 文章指出, 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入手解决学生对学习任务、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存在的困惑。作者对理想语篇的纲要性结构和价值取向进行了语言学分析, 认为通过考察、归纳成功语篇的语言学特点, 能帮助学生掌握目标语篇体裁的要点, 从而减少写作任务的神秘感, 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第十一章“散文小说的网上欣赏与解读”由墨尔本大学教育系副教授Kristina Love所作, 文章注意到, 网上论坛作为欣赏、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和途径正越来越得到普及。这类论坛或由政府教育部门统筹, 或由学校机构设计和发展, 或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这种方式是对课堂面对面讨论的补充, 并能超越地域的界限, 让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分享对同一部作品的阅读体会。作者认为, 有必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上论坛的结构潜势、论证方法、如何评价各种形式的论坛等。通过对“塔斯马尼亚学生论坛”和“哈利·波特迷官方网站论坛”的具体分析, 作者指出教师在指导网上讨论时, 应明确其目的是欣赏还是解读, 如果是以解读为目的, 就应强调思路的清晰程度而不是情感的过多表达。该研究反映了新读写朝“调适”方向发展的一种尝试。

功能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认为, 阅读理解应该被视为语言、图像等符号系统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 (Unsworth 2008:13) 。本书第十二章“小组测试中图像对阅读理解影响的评估”由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及培训署Kate O’Donnell与新英格兰大学Ann Daly博士合作, 在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出阅读理解测试多模态语篇中的“详述” (图文内容对应、相符) 、“扩展” (图文内容不相同, 包括互补和相反) 以及“增强” (一种模态为另一种模态提供时间、地点、原因等环境成分) 等图文关系, 并总结出学生在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时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第十三章“多元读写与‘基本技能’”为新英格兰大学副教授Mary Macken-Horarik所著, 作者注意到在命题写作教学中, 不少题目是开放性的, 除了语言之外, 题目中还含有图像、图表等模态, 但学生的回答通常是单模态文本。Macken-Horarik通过分析三、七、十二年级学生面对的“多模态问题”和他们较成功的“单模态回答”, 考察了描述文写作中详述、强调、词汇衔接等策略的使用, 指出多元读写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不仅包括阅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还包括掌握成功回应语篇的修辞写作技巧。

第十四章“高中英语、读写考试与态度意义:运用评价理论来解读图文关系”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副院长David Baxter与新英格兰大学Andrew Simpson合作, 文章指出, 成功的命题写作与对题目评价取向的正确把握以及写作者正确的评价立场有关。运用评价理论对语篇进行态度分析, 弄清评价意义在语篇中的构建方式, 有助于学生把握语篇的主旨和价值观。文章认为, 语言和图像共同构建了语篇的主旨, 在读写教学中, 如果能加强这方面的明确指导和有效训练, 就有利于学生辨认并掌握表达态度等评价意义的资源, 从而写出在人际意义上符合要求的语篇。

新的信息交流技术 (ICT) 在为我们服务的同时, 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Unsworth 2008:328) 。第十五章“数码读写的评估:还是一样的评估吗?”由布里斯班女子语法学校Kay Kimber和格里菲思大学教授Claire Wyatt-Smith合作, 文章提到, 许多中小学英语老师已将数码电子语篇融入读写教学环境, 但很少研究探讨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作的多模态语篇。作者认为, 多模态语篇的创作包括网络熟练程度 (e-proficiency) 、衔接、内容、设计等方面, 并提出一个“标准-引用框架” (criterion-referenced framework) 来考查学生创作的数码语篇, 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超模态” (transmodalilty) 现象挑战着传统对“知识”的理解和评估。该研究更接近于新读写研究中的“调适”趋向。

三、简评

综观全书的选文涵盖了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新读写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内容翔实新颖。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亮点包括:

首先, 对语言学、符号学的完善和发展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比如联系语篇体裁的特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关于色彩符号系统网络的建立等, 这些新观点关注的都是当前多模态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次, 书中不少选文是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理论研究者与语言教学的实践者 (如中小学一线教师) 合作的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和网络创作、学生写作、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 语料真实、生动, 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 该书论述较为中肯、辨证, 讨论的方面既包括新读写中的“同化”思潮, 也包括“调适”趋向, 既分析多模态读写材料等输入语篇, 也考查学生写作、网络多媒体创作等输出语篇。

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书中的研究大多从语篇分析的角度, 在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讨论, 较少对大样本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尽管该书有一定局限性, 但其研究目标明确, 无论从语言学、符号学多模态研究方法论的角度, 还是从课堂新读写教学研究的角度, 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10-14.

Andrew R.Where next in research on ICT and litera-cies[J].Literacy Learning:The Middle Years, 2004, 12 (1) :58-67.

Baker C D, Freebody P.Children’s first school books:introductions to the culture of literacy[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

Doonan J.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M].Stroud, Glos:The Thimble Press, 1993.

Kress G, Leeuwen T.va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2nd ed.London:Routledge, 2006.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English[C]//Hunston S, Thompson G.Evaluation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42-175.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Review, 1996, 66 (1) :60-92.

Unsworth L, New literacies and the English curricu-lum:multimodal perspectives[C].London:Contin-uum, 2008.

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探讨 篇2

关键词: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

G633.5

引言

我國教育部的新规定,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以及过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高校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面。在这个信息时代,声音、动作、图像等已经不再是交流中的配角,这些元素已经与传统的语言符号一般,成为了多模态的符号资源,在教学中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把单模态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模态,并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这些动态的资源纳入教学中。通过这些动态资源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更多的联想,提高学习兴趣与英语掌握水平。

一、 我国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英语本身是一种外来语种,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而更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是,英语教学的方式单一,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想要学习好英语,兴趣是很重要的,而兴趣是教师引导初学者入门的第一步,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都会对英语产生厌烦心理。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不得不背负着家长与教师的要求硬着头皮死记硬背,形成恶性循环,效果更加不好。高职学生的生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普通的高中毕业生,是一些相对分数较低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累积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水平却不高;而另外一种则是由中专或者职高的学生通过单考单招进入学校的,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重视英文,基础很差。两种学习者普遍对英语缺乏兴趣,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记语法。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算是偶尔有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也被大众的观点消磨掉。

(二) 教学效率不高

我国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但是效果也并不理想,很多英语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停的讲,而学生职能被动的坐在下面听课,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对英语兴致缺缺,再加上这种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都听不进去。另外,还有的教师虽然也使用是媒体教学,但是由于缺乏技巧,不能很好的组织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兴趣,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学生失去了巩固的机会。

二、 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机会,不过笔者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盲目的选择太多模态进行教学,因为教学质量不会随着模态的增加则增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模态,选择几种模态进行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的对象、目标、方式以及过程。笔者认为,这种多模态教学对于高职学校来利弊兼备,如果能够处理好各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促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提高学习质量。不过在英语教学中,各种模态也难免会出现矛盾的情况,这些矛盾则直接导致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果自然会下降。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模态对于英语的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遵循多模态选择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德禄曾经就多模态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他表示,多模态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达到最高的教学目标。基于此,高职英语教学在进行模态选择的时候,应该考虑经济、有效以及适配三个方面的关系。选择任何一种模态进行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多模态的有效性原则。模态选择的有效性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教学目标是营造口语交际环境,那么采用有效原则进行模态选择之后,这些目标能够实现,但是这种模态对于英语写作方面有所疏忽,所以不能满足读写方面的教学要求,甚至会对英语读写方面造成不良影响。而所谓的适配原则,就是英文教学在选择教学模态的时候,要重视几种模态之间的配合、补充以及协调的关系。最后,经济原则就是充分去挖掘、发挥各种模态的效用,避免多模态之间出现矛盾或者重复。

(二) 营造多模态适用环境

不同教学模态需要不同的教学环境。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教室教学为主,所以教室的布局就显得十分重要,布局能够体现出教师的地位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虽然教室布局仅限于背景,不过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布局能够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起到强化作用。由此可见,想要把英语教学模态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就不能忽略教室的布局。英语教师应该尽量去创造适用的环境。比如在交际教学模态下,教室就应该营造出愉快、轻松地教学氛围,此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小组讨论等等环境,这样不但能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互联网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室布局。

(三) 优化多模态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和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不同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岗位的技术性人才。侧重点应该是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水平。学生要能够把英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看作是对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在进行多模态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条件、内容以及学生个人特点,还要对教学的互动模式以及模态进行研究,把学生当作是模态课堂的主体。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只能作为提供背景信息的其它模态,学生才是课堂听觉和视觉模态的发出者。endprint

(四) 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多媒体设备已经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与此同时多模态的意义也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重点培养英语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选择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必定会成为未来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多模态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这是由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并不是看到学生的高成绩,而是使他们在未来的岗位中能够有足够的知识作支撑。但是据观察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于考核方面采用的依旧是笔试的形式。当然,使学生获得好成绩,必然要求他们掌握语法、背诵课堂笔记,但是这种考核制度下的学生不能得到任何交際能力的锻炼。可见考核制度在这方面与多模态教学是不匹配的。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所以,笔者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极评估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更加合适。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中,多模态化的教学方式必定会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在高职英语课堂中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在实施多模态教学的时候,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各方面的挑战。例如,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英语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对教师的发音、用词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注意视听觉两个模态的转换与协调。不仅如此,教师的肢体语言、服装、甚至是面部表情都会对多模态教学产生影响。又如,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兼具多媒体技术。除了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对多媒体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多模态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多媒体,教师只有懂得了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完成多模态英语教学的任务。还有,多模态教学的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学是否成功,需要依靠教师的经验以及其对学生的理解。当然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还会受到学校整体环境的影响,学校需要长期努力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氛围,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多模态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顾湘芬. 多模态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案例[J]. 时代教育. 2013(23)

[2]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08)

[3] 黄燕青. 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 软件导刊. 2013(06)

[4]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

[5] 张蕴,李郁. 多模态互动外语学习探究——教学设计个案[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11)

[6] 范玲,罗莹莹,包威,高战荣. 浅析多模态形式对二语学习的影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09)

多模态话语环境下的英语文化体验 篇3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文化体验理论,英语文化体验

一、引言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同时使用多种符号工具表达意义或创造信息。 在许多情况下, 语言与其他符号资源各有所长, 相互协调, 形成统一的有机体, 一起构建整体意义。 Matthiessen认为, 语言内在本质就是多模态的, 语篇的媒介可以多种多样。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系统功能符号学者开始关注多模态话语中模态间的分工与整合。 Royce T (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的互补性, 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系统性。 我国学者对多模态话语课堂研究成果较为广泛, 包括多模态课堂PPT设计和运用效果 (张征, 2010) , 教师课堂的多模态话语 (张德禄, 李玉香, 2012) 及多模态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感染效果 (胥国红, 2010;张德禄, 王璐, 2010;刘秀丽等, 2013) 。 多模态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想和课程的多模态改革研究是近两年的研究亮点, 郭万群把间性理论作为多模态教学实践的哲学视角, 介绍了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 可见构建多模态话语环境已成为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的趋势。 本文结合文化体验理论, 对多模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体验进行研究, 旨在为多模态话语研究探索新的视角。

二、文化体验理论与文化教学

Patrick R. Moran认为文化体验是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 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内涵、学生介入内涵的活动、预期或实现的结果、学习内容和师生形成关联的实质。

“文化体验”正是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特色, 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外国文化的体验过程。 文化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 形成一种有意识的、显性的、体验性的“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学生获得相关的文化体验之后, 通过交流自己的体验, 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积极的文化体验要通过积极的文化实践的教学实现。 可见文化体验观对英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三、多模态话语环境下的英语文化体验式教学

1.文化信息的多模态呈现

文化信息的主要形式是文化产品, 包括物质产品、居所、艺术形态等。 虽然文化信息涵盖的范围很广, 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例如音乐、绘画、建筑、宗教、家庭等, 但它往往是文化教学中最直接的内容, 也是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挖掘的内容。

在文化教学中, 对于文化信息的体验式学习, 最主要的任务是理解、识别和认知。 在掌握用于描述及识别文化信息语言的同时, 要有意识地分析文化信息在文化学习中的角色。 在英语文化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搜集色彩分明的图片, 插入恰当的音乐或歌曲, 制作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音像资料和外教资源, 下载与讲授文化内容相关的英文电影片段或纪录片片段, 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体验环境。

2.文化实践的多模态协同

文化实践主要包含运作、行为、场景化活动及生平经历。运作是指对文化产品和信息的操作, 例如如何使用西餐餐具、英语国家日常礼仪、禁忌等。 行为指的是仪式化的交际实践, 比如问候、告别、赞扬等。 场景化活动是扩展性的交际实践。 生平经历指的是文化信息中人物的生平经历, 如人物传记、文学、电影中人物的生活经历等。 在文化体验式教学中, 文化实践的关键在于认知、分析、理解和体验, 对文化实践的教学往往难于文化信息的输入。

面对纷繁多杂的视听资料, 如果选择不当, 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削弱。教师要创设相关文化情境, 引导学生协作与进行会话实践等。 对经典的电影台词进行背诵, 在课堂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影片配音比赛, 经典的画面、熟悉的情节, 可以使学生迅速融入故事中, 进入表演状态, 亲身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对经典的电影片段, 除了可以安排学生做Role playing外, 还可以组织课堂讨论, 进行赏析。教师选择代表性的片段, 在播放片段前, 讲解其中的语句、短语、俚语及习惯用法, 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语言知识的能力。 练习与选段相关的题目, 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课堂讨论, 使学生对影片情节、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充分理解和消化。 这种多模态的教学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体验。

3.文化意识的多模态培养

语言和文化具有动态性, 学生除了具有对课本文化内容的认知外, 还必须具备文化意识即指对本民族和外民族文化的敏感度。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不同点持“中立”态度, 不将交往中的差异归于个人问题, 而能理智地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 对目前的中国外语教学来说,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式有很多, 外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尤为重要。 外语教师本人首先应有跨文化交际意识, 才可能从宏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自己, 积极搜集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采用案例分析和任务型教学方法都是很有效的方法,

学生应该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 在课外有步骤、有计划地广泛阅读有关中西文化的各类书籍, 以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各年级教师可以列出具体而翔实的阅读参考书目。另外, 欣赏英文原版电影、电视剧等是重要途径。 图书和影视作品的内容可采用分层法, 低年级适合侧重了解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人际关系, 以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等, 高年级则应侧重学习文化的内核, 包括价值观念和观念指导下人们的行为规范。

四、结语

文化体验理论告诉我们, 文化教学不仅仅要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 更要引导学生成为有意识的文化学习者、积极的体验者。 在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必须懂得该把什么带进课堂, 分析不同模态的协同作用, 同时也要分辨不同的文化学习结果。 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选择或构建不同的文化学习内容, 使学生真正在多模态教学中进行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Moran, P.R.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张德禄, 李玉香.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1

建构多模态的英语学习模式 篇4

一、多模态英语学习模式的建构

在泛在英语学习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多层次互动模式学习,使得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学习的空间,体现在最优化的智能化环境所内涵的英语知识获得、英语知识储存、英语知识编辑、英语知识表现、英语知识传授及英语知识创造上,这一体现也将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英语语言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多模态英语学习的心理理论基础

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和学习策略的使用不是单向孤立前行而是呈现出循环环绕式提升,彼此是互为影响的关系。英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及在口语方面体现出的价值感和在本质信念方面体现出的动机决定了泛在的大学英语多层次互动学习的多模态特征。当然英语学习者适宜而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监控也有助于促成自己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近而使整个泛在的英语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行为主义心理学一般把“学习”定义为“经验在学习者行为上引起的变化”。[3]这个定义更适合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动物为适应环境在行为上所作出的求生存的反应,根据这个定义就是一种学习,叫适应型学习(adaptive learning)。在这一点上人类跟其他动物是一样的。其实语言学习也是个经验过程,它引起在行为潜势上的长期变化的渠道就是极其有效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也要区分实际行为和行为潜势。实际行为就是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学习后做出来、自己或别人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潜势指英语学习者虽然学会了某语法和词汇知识,比如学习者通过学习记住了器物英语的表达方式,但还没有机会使用这个学到的英语。这时我们说这个英语学习者有了用这个词汇和语法去指具体器物的的行为潜势。一旦英语学习者与具体器物相遇,这个语言行为潜势就可以变成语言实际行为。语言行为潜势实际上是在别人观察不到的大脑里的、存贮在记忆力里的。

认知心理学强调大脑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人类在与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互动时是以“意义”为中介的,而不是用外部可观察到的为直接去互动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当我们见到一个红红的东西挂在树上时,我们不是混沌般地摘下来就往嘴里放,而是先构建一个“意义”:这是什东西?(事物的分类问题);能吃吗?(事物的属性问题)。在大脑里构建了这个意义后我们再作出某种外部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只管外部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则更关注外部行为背后的意义构建。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下研究学习,学习则成为构建意义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构建意义”不是学习者凭空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意义出来,而是指学习者在与外部环境(教材、教学行为等都属于外部环境)互动时搞清楚外部环境里的东西对学习者意味着什么,说白了就是通过多模态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学习者自己所理解的意义。

二、多模态英语学习模式建构的渠道

第一、用角色建模语言[4]是构建多模态英语学习模式的渠道之一。所谓学习行为模型就是对真实的学习行为进行抽象,突出真实对象中研究者着力研究的地方,省去不研究的地方。这是借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我们用三个基本角色来搭建学习行为的模型框架:①外部环境互动角色,用信息获取—角色表示;②大脑对外部环境互动角色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用意义构建一角色表示;③学习效果的外部行为表现,用实践能力—角色表示。每个基本角色有各自的子角色。信息获取一角色的子角色有:视觉一角色,听觉一角色,触摸一角色,嗅觉一角色,味觉一角色,空魁角色(对空间体效仿一角色等》这里列举的感官角色是针对学习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意义构建一角色所模拟的对象是人脑对外部信息的处理。尽管现代医学对大脑的生理、神经活动有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然而大脑的许多认知活动还是个不解之谜。视、听、触、嗅、味五个感官更准确地应该说“五个模态”(five modalities)。每个模态有各自的子模态(submodalities)。[4]模态的感受器有的是外感受器,负责处理与外部互动时进来的信息,有的是内感受器,负责接受和处理来自身体内部的信息。

第二、本体多模态之间的恰当的模态转换是构建多模态英语学习模式的渠道之二。因为模态转换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内容记忆的持久性。在做模态转换时大脑要花费更多资源,把外来的新信息跟已有的个人知识进行活动,这起到了强化英语学习效果的作用。此外,人类的各种模态之间的互相支持是相当正常的事。比如,当你回忆一位老同学时,假如你想不起她的名字,这时有人给你出示他/她的照片,你很有可能会马上想起她的名字来。同样计算机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化文字材料、图像、照片、表格、音频流、视频流、动画等。人与计算机互动的多模态包括:视觉、听觉、触摸、发音器官等。通过视觉跟视频流进行互动,具有直观性和体验性。英语学习成本与效果之间的比例比起其他模态来说,根据我们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可以用事半功倍来概括。当视频流记录的是人类活动时,观察者是不需要专门培训就可以互动学习。直观体验性学习往往是“暗学习”(implicit learning),不知不觉地就会了。[4]通过视觉跟视频流进行互动的直观、体验性学习是技能类学习的关键学习方式。通过视觉跟文字互动去学习技能是付出大而收获小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认为恰当地处理好多媒体资源与多模态的英语语言输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就是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化。

三、多层次互动与多模态的整合

泛在英语多层次互动学习模式的研究方法与重心产生了转换,主要体现在从经验性和定性英语学习模式研究转移到定量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构建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就涉及到多层次互动与多模态的整合。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点联结的过程,英语学习也不外于此。英语语言表达语块是在英语学习知识网络结构中的种种语言关系和语言节点的重构和建立具有联通的要素。[5]泛在的大学英语多层次互动学习模式,要结合多样的模态输入是“互动导学”的关键所在。[6]泛在的大学英语多层次互动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是出发点。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依纲自学,是导学互动的出发点,也是互助交流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在课外研读文本,尝试英语语言交际,以保证学生课外英语自主学习的效率。规避英语学习模式验证的多维性和模式本质的复杂性必须以多层次互动与多模态的整合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至此我们对多模态的英语学习模式作了初步解析。云计算技术的不断进展为泛在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了支撑平台。应用的永久性,获取的便捷性,使用的即时性,较强的交互性,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范围的普遍适应性和学习者的协作性是泛在英语学习的基本特征。泛在英语学习是泛在计算环境下未来的英语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是实现泛在的多模态英语学习模式的核心内涵,多层次互动是其运作的基本要素,否则就是舍本逐木,也就偏离了协作、会话、语义建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外语电化教学,2007(2).

[2] 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7(7).

[3] 王立非,文艳.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期刊论文]-外语电化教学,2008(3).

[4] 顾曰国.基于角色的建模语言(AML)一:动态行为建模2006.

[5] 杨孝堂.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6] 司陪柱.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建构主义视域.外语学刊,2011(1).

多模态环境 篇5

一多模态的定义与教学现状

模态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交流的方式, 如通过语言交流、图像画面传达、肢体语言表示, 还可以通过音乐、符号等手段来表达。而多模态就是将以上各种手段相结合,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表达意义。我国学者顾日国曾提出, 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单模态就是用单个感官互动, 多模态就是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感官进行互动。很多学者研究发现, 通过感官之间的互动更加能够吸引学习, 可以有效地激发人的学习兴趣, 而感官之间的互动能使语言理解更加全面、准确。

近年来, 多模态教学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使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时, 教师通常将图画、情景设计、音频等手段相结合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工作。所以, 多模态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从而使教和学都更加有趣味性。

二多模态的实例研究

再好的教学理论, 只要不应用到实际教学课堂, 就不能证明其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将通过讲述在医院感知英语培训的经历, 进一步阐述多模态教学的优势。

本实验的地点:吉林省人民医院;实验时间:一个月;实验对象:该医院的数十名医生和护士;实验过程: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反馈, 从课后反馈中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本文将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课程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1.使用多模态教学的案例

在这次课上, 教师事先准备了PPT课件, 上课之前教师先播放一段音乐, 该音乐与本次教学的内容相近, 这样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的教学中。接下来, 教师在PPT上呈现生词和相应的图片, 学生很容易被图片吸引, 然后开始关注与图片对应的英语单词。教师还带领学生朗读单词, 并且要求几个学生带头领读, 几遍下来, 学生对生词就不感到陌生了, 进而教师开始结合PPT上的内容讲解句型等。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专门设计了一些固定的情景模式帮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在整节课中, 学生和教师互动频繁,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学习效果良好。

2.传统教学模式的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之前提及的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相近, 都是先讲解单词再讲解课文内容。但是, 教师从开始上课到整个课程结束, 都只是通过教材逐个讲解, 整节课学生们状态不是很好, 学习效果不佳。

3.课后反馈对比

课后对两节课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单词测试, 通过批阅单词时发现, 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课堂的学生整体认知能力比较强, 即使对个别英语单词认知度不够, 但是能够很好、很快地写出汉语意思, 而采用传统教学课堂的学生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辨识度都很差, 有的甚至对容易识别的单词也毫无印象。

三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意义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使用多模态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3) 通过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互动更为广泛, 在具体的情境中, 学生能够学到地道的英语。因此, 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不但能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有效信息, 而且更能帮助学生培养长期学习的兴趣, 所以将多模态教学应用于课堂上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结论

实例证明, 科学的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这样不但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还能增强学生灵活使用英语的能力, 在多模态模式教学下, 课堂就会更加活跃、真实、生动。多模态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地使用这一教学方法, 让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更快乐的学习。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 教学手段和设备也有所突破, 并且伴随高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逐渐被引入课堂之中。多模态教学是除教材以外的其他辅助教学方式, 与高科技共同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 使学生和老师融合到一起, 既加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本文将以高职英语教学为对象, 阐述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模态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露.多模态话语教学理论与应用型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设计初探[J].黄山学院学报, 2012 (6) :120~123

[2]郭万群.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 2013 (1) :21~26

多模态环境 篇6

1 多模态、多模态教学的理论基础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 (如视觉、听觉等) 跟外部环境 (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 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 用两个的叫双模态, 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 (顾日国, 2007) 。模态和媒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态是可对比和对立的符号系统, 媒体是符号分布印迹的物质手段, 如产生语篇采用印刷的或手写的手段, 说话时发出的声音、身体动作, 或计算机显示器上的光脉冲 (Scollon&Levine, 2004) 。模式是某种媒体表达信息的特殊方式。媒体是表达信息的物理工具。如写文章、唱歌、跳舞是采用符号表达情感的模式, 但我们用以写字的纸张和笔墨, 讲课用的黑板、扩音器、计算机等是媒体 (胡壮麟, 2007) 。

多模态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是指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充分调用多种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教学中, 老师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 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 来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言本身的教与学, 其它模态在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模态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 加速了信息的反馈速度, 使更广泛、更真实的互动成为可能。

2 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学与现实背离现象严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1) 生源质量下降。高职学生的生源主要由普高毕业生和技校、中专和职高生组成的“三校生”, 他们普遍英语入学成绩低、基础弱, 缺乏动机英语学习, 对英语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 教学模式陈旧。高职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的落后,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 仍侧重语言知识传授, 忽略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实用效果差。

(3) 教材缺乏特色。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要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目前, 高职英语教材符合高职高专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优秀教材还不多, 教材选用的定位偏高, 学生学习有困难, 失去学习信心。

(4) 师资力量薄弱。高职扩招给高职外语教师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 他们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 繁重的教学工作使英语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少高职院校还聘用大量的英语教师。由于外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欠缺高职教育的理念与从事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 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

(5) 考核模式单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总的来说还是应试教育, 主要以末考和等级考试为主, 考核评价的形式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考试以过关为目的, 忽略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中提出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使他们能在今后的社交中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在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成为高职英语课堂的重要任务。

3 多模态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某个事物的兴趣越浓, 对它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人的记忆、思维就越高效。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创设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交互式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促进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2)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高职外语课堂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平台。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可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讲, 学生听为主, 用这样单一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通常是应试型人才, 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多模态授课方式能够给学生以多感官的刺激, 利用多种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的建构和传递,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3) 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开放的网络信息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 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引导学生在多模态教学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多媒体资源之间等多种交互模式互动, 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构建 (胡壮麟, 2007) 。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中, 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 构建多模态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4 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1) 教学资源的多模态

教学资源的多模态是多模态教学的物质基础。多媒体技术可以高效快速传递多模态信息, 所有意义的构建产生于语言、姿势、眼神等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特点, 英语教师可通过课本、视频、电影剪辑、录音片段等其他道具来传递信息, 可采用课前陈述、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胡壮麟, 2007) , 这样在意义构建的同时, 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多模态教学中, 教师应掌握过硬的现代信息技术,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制作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 从根本上改变只限于把教材配套的PPT教案搬到课堂展示的局面。多模态的教学资源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机遇, 但是也并不意味着课堂上选择的模态越多就越好, 模态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确定恰当的模态和媒体, 避免模态之间的抑制给教学带来负效应。

(2) 教学话语的多模态

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 作为直接的语言输入者, 对学生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输入能激活习得机制的运作并驱动中介语的发展。 (徐筱秋, 2012) 从听觉模态的角度讲, 教师的话语占据主导地位, 占到整个话语量的60%到80%左右, 而且老师的话语对学生来说是主要的接受对象, 这对老师话语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意义要求准确深刻, 语法要求正确, 词汇要求精确, 发音要求准确, 速度要求适中 (张德禄、王璐, 2010) 。另外, 教师的形体语言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教师也可以通过视觉模态来补充和强化自己的话语, 包括用手势来表示节奏、用表情的变化来强调所讲内容的重要性。虽然这些属于非言语交际, 但对学生习得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教学手段的多模态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成为听觉和视觉模态的发出者, 而不总是接受者。根据内容的不同每个教学步骤可采用以下教学模态:口头表达、书面报告、PPT展示、黑板书面语、图表说明、图像展示、动画演示、角色扮演等等。例如:我们在新课的导入环节采用教师自制的PPT课件展示相应单元的背景知识, 并在课件中插入与该单元相应的图片和影音文件, 让学生借助图片和影音, 对本单元一些英语内容和运用有个大致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新课环节,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大家思考, 然后通过个人陈述、小组讨论、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最后教师做总结和必要的讲解补充,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巩固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完成练习、复述课文、扮演角色以及评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4) 多模态的教学评价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要顺利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多模态化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多模态化。对高职英语教师的评价, 不仅对教学态度、备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等进行评估, 而且要考量教师的多模态教学能力。对高职学生的多模态评价表现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遵循评估主体、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多模态化的原则, 采取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评估。例如, 教师可从学生的课堂讨论、角色表演、小组作业、测试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评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自评和学生互相评估。

5 结语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引进多模态教学, 通过各种模态的交互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参与性, 不仅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同时也促进了英语教师的自身职业发展, 促进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师生的共同发展。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该钻研多模态相关理论, 优化多模态教学模式, 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 以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达到促进英语教与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4) .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

[3]李静.多模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2) .

[4]徐筱秋.多模态优化输入教学模式对降低大学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作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5]曾庆敏.构建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2 (2) .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

多模态环境 篇7

高职教育在“市场导向, 就业导向”的方针引导下, 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紧密联系, 强调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运用英语的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其中, 听是一个关键的起步技能, 没有开始的听, 我们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说。有效的语言交际是建立在听懂对方话语基础之上的。因此, 在以应用为宗旨、听说领先的高职英语教学中, 培养听的能力尤为重要。英语听力课程就是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为培养学生英语基本技能, 提高其在旅游相关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由于听力本身的复杂性, 以及受教学条件、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学生自身原因所限, 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一直难以摆脱费时低效的局面, 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影响了他们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通过运用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多模态学习环境,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课内外协同的自主听力学习模式, 优化学生听力学习资源的环境, 丰富学生自主学习手段, 拓展和延伸听力课程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听力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高职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之困

1.教学条件不足。首先, 听力教学班级规模大, 课时少, 教师任务重, 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听力理解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认知过程, 听力技能的提高需要学生运用听力策略进行大量的操练。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班级规模大 (约40人) , 学生听力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听力课堂教学每周只有两课时, 课堂内针对听力技能的训练只能做到蜻蜓点水, 缺乏对学生充分的训练, 更难以根据学生的差别进行个别指导。另外, 听力教材形式和内容没能与时俱进。由于教材使用范围小的原因, 高职英语专业听力教材的开发和编撰滞后, 教材更新慢, 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且教材中有些音频语音单调, 不能提供语言学习所需的真实语境, 趣味性和实用性较低;教材练习形式陈旧, 没有与其他模态有机融合, 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协调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化。美国学者乔伊斯认为,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机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实践证明,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 高职听力教学模式鲜有大的突破, 课堂大多仍以教师讲授词汇和语言知识为主, 采取“放录音—做练习—核对答案并讲解-再听音”的步骤, 对学生自主听力学习的要求仅以口头倡导为主, 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虽然听力课堂教学环境实现了多媒体化, 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并没有大的改进, 听力还是被当做一种被动接受式的、机械的技能训练, 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1]。这种传统的以听觉模态为主的听力教学环境, 由于形式单调, 学生参与少, 互动交流不足, 使学生对听力学习提不起兴趣, 进而影响了听说能力发展,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3.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学习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2]。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听力的有效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 因为语言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 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亲自体验、反复实践, 才能理解和应用语言[1]。高职学生在非母语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他们缺乏理解性输入所需要的语言环境, 加之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自主意识相对较弱, 在以听为主的单模态教学环境中, 学生难以做到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 (如文字、音像、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 ;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全方位多模态的练习, 他们听的兴趣和听力学习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多模态学习环境与高职学生自主听力学习

1.多模态学习环境。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3]。首先, 多模态交际可以使听者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比单模态交际更容易使受话人理解和记忆。与传统的单模态教学环境相比,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模态听力学习环境, 通过声音、影像、文字、动画、教师话语等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 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感知听力材料的意义、形式和交际功能, 并对其进行加工、消化和吸收。其次, 多模态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和便利条件,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成为辅助学生个性化学习有效手段。另外, 多模态创设的多维化和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 还便于学生互动和进行情景化学习, 使他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进行体验式和合作性学习, 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听力学习模式, 使听力学习朝着趣味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高职学生听力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学生在听英语的时候, 要经历“捕捉到声音信号, 将其想象成单词, 再把单词想象成有意义的句子, 用语言或非语言的语境将这些句子组织成主题”[4]这样的认知过程, 如果听力材料涉及学生不熟悉的主题和语境, 这个过程会更复杂。因此, 期望高职学生立即掌握听力学习内容和技能是不现实的, 他们更需要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将其吸收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听力素质。范捷平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具有创建性地独立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自主学习由于其形式灵活、自主性高,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成为弥补听力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难以做到完全的学习自主, 因此, 在自主听力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介入, 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并有效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准确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 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三、高职多模态环境下自主听力学习模式构建

1.以强化听觉模态为目的, 构建多种模态相结合的听力学习模式。言语交际不是单纯语境下的单模态行为, 它包括文字、视觉、听觉, 还有诸多的非语言因素如音调、语速、语气、手势、体态、表情等。多模态教学就是要把多种符号模态 (语言、图像、动画、声音、影像、音乐、网络等) 引入教学过程, 为学生提供一个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交互式语言环境, 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多方面的联想, 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提高听力有效性。此处所言的多模态听力自主学习模式, 就是将听力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利用不同模态的资源学习,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从而弥补课堂操练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 (1) 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在听力课程导入时, 以提纲形式告知学生课程主题和进度安排, 以便学生跟进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每一个主题之前, 要求学生做课前准备, 如搜集与课堂学习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素材、主题涉及的高频词汇等, 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或口头陈述等形式进行展示, 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 课堂教学环节。首先,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音频、视频、文字、PPT等训练学生获取并理解信息的能力;其次, 利用多模态创造的多维化真实语言学习环境,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等。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加入一些体势语视觉输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言语评价, 使学生的听力能力在不同模态的转化过程中得以强化。 (3) 课后巩固强化环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重难点, 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听力学习任务, 利用多模态学习资源,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如视听与模仿、复述、角色扮演、讨论相结合, 帮助学生将课堂听力核心点化为学生自己的技能。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情及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的基础上, 决定不同模态资源的使用比例, 平衡视觉材料和听觉材料的使用, 以强化听觉模态为目的, 必要时适当加入其他模态体验, 确保听力学习的效果。

2.自主性和规定性协同的自主听力学习模式。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仅靠课堂有限的语言输入和操练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学生将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操练才能掌握。自主性和规定性协同的听力自主学习模式, 是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而采取的自主性学习和规定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这里以本校旅游英语专业2013级两个班为例。该模式的实施基于本校的数字语音室和网络, 以及学生的移动学习设备。 (1) 自主性学习。这部分的学习对内容不做限定, 目的是拓展学习范围, 提高学生听力学习兴趣。配合每周两课时课堂教学, 学生进行课外自主拓展学习训练。英语系语音室周一至周五下午免费向学生开放, 学生自行到语音室利用数字平台, 也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进行听力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听力学习内容, 利用丰富的视听资源, 如影视、学习课件、网络等强化课堂学习内容和听力技能;学生可通过自己控制语音信息的速度、暂停、反复收看收听进行个性化学习。 (2) 规定性学习。规定性学习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听力+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 为以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开学初, 教师规定学生听力学习时长和内容范围, 学生利用多媒体语音室的“旅游英语听力速记”学习软件, 自主进行每周一小时的旅游专业相关词汇、句子、短篇听力理解训练, 随后进行跟读模仿、句子释义、口头听译等。学习软件设有练习模块和测试模块, 学生可以先练习, 后测试。教师定期查看学生学习进展情况,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最后将这部分的学习结果计入听力课程总成绩 (占20%) , 以此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多模态听力自主学习任务设计。自主学习模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职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 在听力任务的选择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多模态环境, 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形式灵活的听力学习任务, 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的听力学习。由于听力理解是一个从字、词、句、段到语篇的自下而上的理解过程, 也是从假设、推断、到语篇理解的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 听力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听力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 在平衡不同模态使用比例的同时, 兼顾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式的听力模式的任务。如在听力理解之前, 安排“微技能训练”和词汇、语法的链接, 或了解背景知识, 预测听力材料内容, 有时根据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适当安排微技能训练, 同时加入背景知识介绍和对听力材料的预测活动, 既可克服语言层面上的障碍, 又可激发学生的听力需求和兴趣[5]。此外, 听力任务还要注意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精听以教材相关内容为主, 提高听力微技能;泛听可以通过影视、广播节目、歌曲、网络等, 拓宽视野, 提高听力学习乐趣。

4.实行多元化听力学习效果评估。科学、合理、准确地评价听力学习效果对实现听力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实行多元化的听力效果评估, 将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相结合, 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考量, 实现以评促学、评学结合的有机结合。为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能力, 教师加大了对学习过程考查的比值, 通过检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情况、严格记录规定性学习结果和课堂学习表现, 定期公布学生学习进展情况, 促进学生对听力学习的重视和投入。另外, 在设计总结性评估内容时, 兼顾对学习态度、听力技能的考查, 避免全部标准化测试。自我评估部分, 要求学生写期末听力课程学习报告, 从中回顾自己的听力学习过程, 总结收获, 反思不足, 促进其听力学习不断进步。

结语

通过两个学期的多模态环境下听力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 笔者任教的旅游英语专业两个班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兴趣提高了, 英语听力技能和口头交际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不难看出, 高职特色的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多模态自主听力学习模式, 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心理, 是弥补听力课堂教学不足, 提高学生听力学习效率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任红峰.多模态环境下自主听力有效学习及其特征简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Vol12, 8.

[2]李素荣.非英语专业多媒体自主化听力学习模式研究.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2.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 .

[4]J.J.Wilson著.邹为诚译.如何教听力[J].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6.

多模态翻译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多模态,翻译教学,大学英语,应用策略

一、前言

翻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的翻译形势和翻译市场的新需要,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多模态翻译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多模态翻译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概述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基本内涵

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从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基本内涵上看,多模态翻译教学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翻译内容、形式多样;二是培养多样化翻译人才;三是翻译市场的必然要求,其具体内容如下:

1. 翻译内容、形式多样。

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及与国外各个领域的合作,多模态翻译教学要求翻译内容、形式多样。也就是说,在翻译内容上,多样化的翻译内容成为主流,包括文学、商贸、法律等领域。不仅如此,翻译形式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翻译,还包括网页翻译、字幕翻译、游戏软件翻译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翻译是多模态翻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培养多样化翻译人才。

培养多样化的翻译人才是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教学目标。在多模态翻译教学中,教学对象不仅仅是做好传统翻译模式下的文字内容的翻译,而且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翻译人才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熟悉现代翻译流程,培养懂电脑使用及文档编辑的译者。

3. 翻译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代翻译市场对多元化译者的需求量较大,多模态翻译教学适应了翻译市场的需要,是翻译市场的必然要求。在多模态翻译教学理念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纸质资料进行翻译,而且在互联网大军的冲击下,借助网络使用电子词典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有利于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索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势在必行。

三、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在了解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态化课程。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态化课程,是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关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多模态翻译教学,应从课程设置入手,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内容外,还必须适当增加翻译技术课程。通过构建多模态化课程,增加翻译与排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辅助翻译、翻译记忆技术及工具等课程,使多模态翻译教学理念深入其中。

2. 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模态提高实践。

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模态提高实践,是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手段多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这种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多模态翻译教学,从丰富教学内容入手,使用电子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呈现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与此同时,英语教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情境,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可以强化教学内容,加强可接受性。

3. 改善教学活动,多样化地促进交流。

改善教学活动,多样化地促进交流,是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多模态翻译教学尤其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条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目标大有裨益。网络语境下师生的关系多是互动,在具体做法上,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便利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人机互动。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快捷检索教学信息,建立翻译素材库,收纳不同题材、不同领域的翻译材料,供兴趣各异的学生课下选用练习,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4. 制定评估体系,评估模态力求多元。

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还应重视制定评估体系的作用,使评估模态力求多元。在多模态翻译教学中,制定大学英语翻译评估体系,对翻译教学进行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多模态评价,利用教学评价了解教学动态和成果,对于英语教师归因和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模态应力求多元化,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制定学生参与程度指标体系,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不仅是师生互评,还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多模态翻译教学,应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态化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模态提高实践;改善教学活动,多样化地促进交流;制定评估体系,评估模态力求多元,积极探索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多模态翻译教学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景春,江灿艳.多模态视域的跨文化视觉读写能力培养[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2]李睿,许祖华.基于多模态网络教学环境的IT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广告中多模态话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构图意义; 广告; 悦诗风吟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91-0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其他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性,日益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语义表达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各种多模态话语中,广告语篇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也是最显著地运用多种符号建构意义的话语载体。以往对广告的研究主要以文本为基础,从新闻学或广告学方面进行探讨,对广告语言的语法、词汇、文体及修辞特点进行研究,忽视了其他表意系统,如图像、色彩等的存在。Kress & van Leeuwen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视觉语法,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本文以一则商业广告为研究对象,运用视觉语法的方法对其进行多模态分析,以此展示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广告语篇的解释力。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Kress & van Leeuwen最早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基于社会符号学确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运用视觉语法研究了多模态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李战子第一个将多模态理论引入国内,介绍了Kress & 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并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它认为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也是意义的来源,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三大功能延伸到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分析语言特征时也要强调视觉、听觉等模态在语篇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作为副语言的图像、色彩、声音等符号如今已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手段,而是和语言符号一起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图像作为意义的主要来源之一,不仅可以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还能表现各种人际关系。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Kress & van Leeuwen 在将图像看作社会符号的前提下,将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扩展到视觉模式,依照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的图像分析的视觉语法。

(一)图像的再现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 在图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的和概念的两大类。“叙事图像表达的是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而概念图像表示的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它表达一种概括的、稳定的和没有时间限定的精华。”叙事再现中,又可分为行动的、反应的以及言语和心理的这三个过程,而行动的和反应的又可分别分为及物的和不及物的。视觉图像中的概念再现通过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实现。

(二)图像的互动意义。

在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中“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在实现这种意义时有四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视角和情态。这四个要素各成体系,体系内的不同选择都会影响图像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图像的构图意义。

图像的构图意义对应着功能语法中的语篇意义,它涉及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图像元素放置位置的不同实现的。

二、广告中多模态话语的 应用 --- 以悦诗风吟宣传广告“甜美清纯”为例

(一)广告片中随处可见的商品元素。

悦诗风吟宣传广告“甜美清纯”共分10集,以女主与男主的感情发展为主线, 分别呈现了10款不同类型的妆容, 从而引出悦诗风吟品牌的一系列产品。 广告中,女主的卧室以粉色为主,打造出满满的Innisfree style 少女气息,从而推出此品牌的春季主题--- 少女的春天. 大学教室, 咖啡屋, 图书馆的暖色调气氛,也烘托出品牌的特点。

(二)广告片中情节的设置巧妙的引出产品功效。

广告中的人物配置,不仅女主美丽男主帅气,男二号也是十足的暖男一枚 --- 帅气学长。 女主清新可人的妆容从男二对女主的感情变化以及最后的表白,能够完全印证此产品的神奇效果,非常吸引观众。 由此看来,其他方面的美好设置(包括场景,对手戏演员…),也可以激发出观众对此品牌的喜爱。

(三)背景音乐的清脆旋律让广告充满韩剧色彩。

偶像剧剧情设置,自然的产品引入,配上美好的旋律做背景音乐,是韩国化妆品广告的一贯风格,不得不承认,这对化妆品的用户群 --- 女性,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背景音乐以轻音乐为主,穿插韩国当红歌手的主打歌,让观众忘记了这是一个广告,从而投入到整个广告片的情境中,这也是此广告片大获成功的主要因素。

本文探讨了广告语篇如何通过声色、图文、动静等多符号实现其意义的互动,反映出受众的需要、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意识形态等看不见的手的操控。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分析现代多媒体广告话语的可行性,以为我国多媒体广告创作提供一个借鉴。多模态广告的成功案例向人们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多模态话语的应用效果,拉近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们情感上的交流,其中的多模态元素一步步巧妙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了某些信息。研究促进了多模态话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張丽;张志敏.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罗永胜.近十年来中国多模态话语及其应用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 2012年04期.

从多模态隐喻看公益广告 篇10

1 多模态隐喻

1.1 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不仅仅只被用于学术著作、或文学作品中,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口语中, 也随处可见。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Lakoff&Johnson (1980:3) 提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 不仅渗透在语言中, 还体现在人类的思维和活动中。同时, Lakoff&Johnson (1980:5) 给隐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隐喻在实质上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体验某一类事物”, 即隐喻是一种从源域 (source domain) 向目的域 (target domain) 映射的认知过程。这一定义被广大学者所接受。[1]

1.2 多模态隐喻

然而,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一场革命悄然发生, 其结果就是在公共交流中, 以语言为主的单模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一种全新的多模态的形式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Kress, 2000:182) [2]也就是说, 以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人们无法从多模态角度分析语篇, 只能从单一的文字角度分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信息时代到来, 数字化引领社会潮流, 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为一身的多模态分析成为可能。“隐喻研究摆脱了纯语言学的偏见, 即意义不仅存在于语言符号中还存在于其他媒介中。”著名学者Forceville (1996:5) 的《广告中的图像隐喻》一书就标志着认知语言学范围内对隐喻的多模态研究的开端。[3]

要进行多模态隐喻研究, 首先, 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模态。根据Forceville (2009:22) 的观点, 模态是指“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以阐释的符号系统”.但是“模态”事实上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 各模态之间的界限并非很清楚。为了方便研究, Forceville (2009:23) 进一步将模态分为以下几种: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 气味、味道、接触。[4]对“模态”界定之后, Forceville (2009:23) 对“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区分。他指出“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 而多模态隐喻则恰好相反, 是指“源域和目标域都分别完全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4]

2 公益广告的多模态隐喻特征

一提公益广告, 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 但是具体来说, 何为公益广告呢?与平时所见的商业广告一样吗?如若不同, 又有何不同呢?陈辉兴 (2008:17) 这样定义电视公益广告, 电视公益广告是指政府、媒体、企业、广告公司、社会团体等组织单位及个人不以营利为目的, 通过电视媒介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以唤起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加强或改变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 引导和规范社会公众的行为, 进而促进人自身的完善,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广告活动。[5]

由此, 可以得知公益广告意在向公众转播某种观念, 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 促使社会更加和谐。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广告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 越来越多的广告采用了文字、图像、色彩等多模态手段。因此, 要想全面深刻理解广告的内涵, 仅仅解读文字部分单一模态是不够的, 要从多模态隐喻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下面以图1和图2两则公益广告为例, 探讨分析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构建。

该图片是一则关爱老人的公益广告。该则公益广告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部分是图像, 整体来看是一棵树, 但是, 这棵树又与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所见的树不一样, 这棵树的树叶和树干与日常所熟知的树的树叶和树干是一样的, 绿色的、十分茂盛的树叶, 灰色的、粗壮的树干。但是, 树根部分却又不同于日常所想的树根的形状, 这棵树的树根是一只手。看到这样的一幅图, 读者可能会产生困惑, 这是什么意思, 怎么树根部分是一只手呢。实际上, 上半部图像部分就蕴含着丰富的隐喻。郁郁葱葱的树叶是隐喻中的源域, 树叶长得茂盛, 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意在指茁壮成长, 业已长大成人的孩子, 目的域是长大成人的孩子。一只手做树根作为源域, 实际上是想表达老年人对孩子无私的奉献与爱护之情, 目的域就是无私的奉献与爱护之情。老人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在泥土中扎根, 让孩子郁郁葱葱, 茁壮的成长, 但是老年人总是忘了保护自己, 随着岁月的流逝, 他们慢慢变老, 满布皱纹。在这幅图像里, 老年人布满皱纹的手作为源域, 目的域是岁月带给老年人的伤害。再看该则公益广告的下半部, 下部分是文字部分, “老人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在泥土中扎根, 在孩子成长的郁郁葱葱的时候, 他们忘了爱护自己。关爱老人, 关爱那些岁月带给他们额伤害。”有了这段文字, 读者对这则公益广告就会有了更好的理解。孩子们在茁壮成长的时候, 是以老年人的牺牲为代价的, 老年人们付出了很多的辛勤, 岁月给他们带来了伤害。该则公益广告意在警示读者们要关爱老年人, 不要嫌弃他们满脸的皱纹, 蹒跚的身躯, 那些是岁月带给他们的伤害, 更加值得人们去关爱。

这则公益广告也是由图像和文字相组合的方式构成的, 如果仅仅有突出的文字部分“关爱老人, 从我做起”, 未免有些空洞的感觉, 读者读过之后, 很难引起共鸣, 大家都知道要关爱老人, 可是会有困惑, 要如何关爱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 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来自四面八方压力, 很难抽出大段时间去陪伴老人, 这也就为很多人忽略老年人提供了借口。该则公益广告就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图片最下方的小字号文字部分“老人家在家总是在想你、挂念你, 他们希望听到你的声音、听到你的消息, 所以请打个电话回家, 问候一声, 报个平安。”把老年人内心的声音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再看上部分的图像, 一根电话线将两端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而且, 电话线不是普通的画在那里, 而是以一颗心的形状展示给读者。这颗心作为源域, 目的域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爱情, 而是老年人对子女深深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是子女对老年人满满的关怀之情。电话线的左端是电话的图案, 其作为源域, 目的域就是代表子女。电话线的右端是一只拿着拐杖的手, 这只拿着拐杖的手作为源域, 目的域就是指老年人, 将年迈的老人苦苦等待电话的形象通过这只拿着拐杖的手刻画的栩栩如生。这则公益广告以白色和红色为背景, 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电话线上方的小号文字“有一种爱叫关怀, 有一种情叫思念”, 将老年人对子女的思念, 子女对老年人的爱, 进行了高度的总结概括, 目的在于告之读者, 关爱老人, 从我做起, 一通电话, 就能满足老年人苦苦思念子女的心, 子女不要总是抱怨没有时间, 无法给老年人关爱, 其实,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通电话, 子女的爱他们自然可以感知的到。

3 结束语

裘莹莹 (2012:103) 认为电视公益广告是图像、语言、文字和音乐等符号相结合的多模态语篇。视觉内容是公益广告的重要元素, 制作精良的图片及其内在的情感吸引力, 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文字语言, 可以使受众心理朝着广告制作者的预期方向改变。非语言声音和音乐是电视公益广告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起着暗示、强化画面、烘托气氛的作用。[6]本文列举剖析了两则涉及老年人问题的公益广告, 由图像部分、文字部分、以及色彩部分等多模态共同构成的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 对公益广告中蕴含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 对解读公益广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读者进一步更好的理解公益广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内涵。呼吁所有的人, 要重视老年人, 关爱老年人, 要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为一身的多模态分析成为可能。有别于传统隐喻, 认知语言学开始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 探究隐喻的本质。公益广告的类型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层面, 图像和文字相结合型、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相结合型等层出不穷, 文字、图像以及色彩等多模态共同发挥作用, 从而进一步更好的揭示公益广告所体现的主题。以两则关爱老人的公益广告为例, 从多模态隐喻角度, 揭示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特点, 阐释其所体现的对老年人的关爱之情, 以期达到有效劝说作用, 关爱老人。

关键词:公益广告,关爱老人,多模态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5.

[2]Kress Gunther.Multimodality[C]//Multiliteracies.Cope and Ka-lantzis.London:Routledge, 2000:182.

[3]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 1996:5.

[4]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9:22-23.

[5]陈辉兴.中国电视公益广告三十年[J].传媒观察, 2008 (8) :17-18.

上一篇:大河家的故事论文下一篇:准备活动内容形式论文